砌体高厚比验算详解及例题
1. 计算公式
墙、柱高厚比按下式进行验算:
H0
h≤μ1μ2[β] β=
式中H0—墙、柱的计算高度,按表8-3采用;
h—墙厚或矩形柱相对应的边长;
μ1—非承重墙允许高厚比的修正系数。h=240mm时 μ1=1.2,h=90mm时μ1=1.5 ,240mm>h>90mm可按插入法取值。
μ2——有门窗洞口的修正系数。按下式计算: μ2=1-0.4bss
式中 s——相邻窗间墙之间或壁柱之间距离;
bs——在宽度范围内的门窗洞口宽度 ≥0.7
[β]——墙、柱的允许高厚比。
2. 计算步骤及要点
(1) 计算构件的实际高厚比,即计算高度和相应方向边长的比值,对于墙体来说,
也就是计算高度和墙体厚度的比值。
(2) 判断所验算的墙体是否为承重墙,如果是承重墙,则μ1=1.0,即不需要进行
修正,否则,需要按照墙体厚度进行修正。
(3) 计算有门窗洞口的修正系数μ2,要注意计算所得值大于等于0.7,否则取为
0.7。
(4) 判断墙体实际高厚比是否小于允许高厚比,即β=
成立,则意味着墙体的高厚比满足要求。
3. 举例分析
〔例题〕某单层食堂,横墙间距S=26.4m,为刚性方案,H0=H,外纵墙承重且每3.3m开间有一个1500×3600mm的窗洞,墙高H=4.5m,墙厚240mm,砂浆采用M2.5。试验算外纵墙的高厚比是否满足要求。【β】=22
【解】 外墙承重, 故μ1=1.0;
外墙每开间有1.5m宽的窗洞,:
b1.5μ2=1-0.4⨯s=1-0.4⨯=0.818 s3.3
H4500β=0==18.75 h240
>μ1μ2[β]=1.0⨯0.818⨯22=18.0H0h≤μ1μ2[β]是否成立。
不满足要求。
砌体高厚比验算详解及例题
1. 计算公式
墙、柱高厚比按下式进行验算:
H0
h≤μ1μ2[β] β=
式中H0—墙、柱的计算高度,按表8-3采用;
h—墙厚或矩形柱相对应的边长;
μ1—非承重墙允许高厚比的修正系数。h=240mm时 μ1=1.2,h=90mm时μ1=1.5 ,240mm>h>90mm可按插入法取值。
μ2——有门窗洞口的修正系数。按下式计算: μ2=1-0.4bss
式中 s——相邻窗间墙之间或壁柱之间距离;
bs——在宽度范围内的门窗洞口宽度 ≥0.7
[β]——墙、柱的允许高厚比。
2. 计算步骤及要点
(1) 计算构件的实际高厚比,即计算高度和相应方向边长的比值,对于墙体来说,
也就是计算高度和墙体厚度的比值。
(2) 判断所验算的墙体是否为承重墙,如果是承重墙,则μ1=1.0,即不需要进行
修正,否则,需要按照墙体厚度进行修正。
(3) 计算有门窗洞口的修正系数μ2,要注意计算所得值大于等于0.7,否则取为
0.7。
(4) 判断墙体实际高厚比是否小于允许高厚比,即β=
成立,则意味着墙体的高厚比满足要求。
3. 举例分析
〔例题〕某单层食堂,横墙间距S=26.4m,为刚性方案,H0=H,外纵墙承重且每3.3m开间有一个1500×3600mm的窗洞,墙高H=4.5m,墙厚240mm,砂浆采用M2.5。试验算外纵墙的高厚比是否满足要求。【β】=22
【解】 外墙承重, 故μ1=1.0;
外墙每开间有1.5m宽的窗洞,:
b1.5μ2=1-0.4⨯s=1-0.4⨯=0.818 s3.3
H4500β=0==18.75 h240
>μ1μ2[β]=1.0⨯0.818⨯22=18.0H0h≤μ1μ2[β]是否成立。
不满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