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象征和金钱

??歌德在《浮士德》中说,一切皆是一象征,颇有点暗合现在的体验和娱乐经济的味道。明星们是一种现代社会欲望的形象化和象征,其回报是金钱,名声,还有虚荣心的满足,粉丝们付出则是纯粹的精力,时间和金钱,得到的是一种参与和替代性的虚幻满足,仿佛是在做梦一样。类似的,追名逐利的人们,也是以某种象征为目标,做着一贯的梦。只是,梦有所不同而已。梦中有你,有我,有他。做了美梦而开心,做了恶梦而难过,醒来以后却会哑然失笑。人生的梦却很难醒,人们好像都患上了一种心理强迫症,在世界上追逐和争斗。因为这里不是天堂,所以我们只能以梦代替梦,以欲望代替欲望。不执著于一种梦,而要做做不同的梦。一只小白猫不好玩,把一只小白猫和小黑猫放在一起,比来比去,才觉得好玩。有比较才有发现,人们相互比来比去,玩弄着自己,为什么不玩弄玩弄梦呢?当然,玩来玩去,其实还是自己玩自己。境由心生,万物皆缘,还能玩谁呢?

A君宿醉,傍晚的阳光依然有点刺眼,落地窗外湖面上的金光,仿佛让他回到最初的一幕。他掏钥匙开门的时候,口袋里的一个金币掉了出来,滴溜溜地滚得很远,他四处探看,弯腰捡起,起身的时候,却几乎忘记了自己的所在,B从楼道的拐角出来,款款地向她走来,......B是A的宿命还是巧遇,没有人知道,A自己也不清楚,冲了个澡,安静地坐在沙发上,点了支烟,”佳人难再得,回忆才是最美好的“,他自言自语到,又仿佛自己成了《蝴蝶效应》的主人公,不知道是自己在玩弄人生,还是在被命运玩弄。

人的生活,需要物质和精神食粮,后者的对象四感官,思维和潜意识(参考佛教的四食说)。心理系统和生理系统一样,都要摄食,消化和排泄。精神便秘,就会郁闷,无聊,没有生气。一个人形如槁木,郁郁寡欢,其实就是“饮食无度“了,或者饿了,或者撑着了,要不就是消化不良,需要补充各种食粮或者调理一下“肠胃”。俗语曰:“人逢喜事精神爽”,觉得不爽了,就要给心理充充电。很多人愁肠百结,往往是由于不合适的思维方式导致,”心理肠胃“出了问题,消化不良,就要及时疏通,养护。也有排泄系统出了问题的,精神便秘,不能通达。

很多人写的,画的,说的,唱的......也许娓娓动听,也许缜密深博,也许......其实就好像放屁,虽然很臭,但只是屁而已。比不上拉屎,虽然臭,却还可以养庄稼。常人以屁为美,却不知道屎更有价值。

多数人都在做梦,他们做的事情无非梦呓而已,我怎么能当真呢?人生可不是玩笑!

?

道教的说法,是“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老子《道德经》),养生首在养气。佛教的修行,则是为了彻底解脱对“食”的渴求,首在“正思维”,如同《大学》中说言“虑而后能得”,三者归一,就是儒家所说的“中庸之道”,“明明德”的境界。

这些都是养生之法,东方人的智慧的重点和长处在于养生,调节身心,赏玩天地,是“道”,是身心消化道的“道”,而不在于西方的“器”,即对于政治,经济和科技等客观系统的把握和改造。道以器生(依赖器),器以道长(长,延续,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东方的道和西方的器的关系。

道和器都不偏废,才是真正的中庸。两者有相通之处,但是有各自的规范和体系,生搬硬套,就会弄出笑话。比如说,“儒商”就是一个笑话,不过,如果是借假修真,倒是可行的。

附:佛教的四食说 (来源:《佛教与中国的饮食文化》,陈星桥)

佛教认为,一切有益于人、能令人生起执著、意乐的对象皆可名为食,并将它分为段食、触食、思食、识食四类,同时指出,一切形式的生命无不依食而生存。这在我国是前所未有的,因而扩大和深化了我国对“食”的认识。

佛教产生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印度,它作为一种宗教的哲学体系,对人的食欲以及饮食与修行、传教的关系有着许多独到的研究和规定。佛陀为沙弥说十数法,第一句即“一切众生皆依食住。”住有生存、安住之义,也就是说,一切众生必需依食而得生存。佛教将食从欲望、摄取、执着的角度分为四种:

1、段食,指人体由对食物营养及色香味的生理需求而进行的摄取行为,由于饮食有粗细、餐次的不同,因而名为段食。

2、触食,众生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官能(六根)去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境界(六尘),由于根境识结合而生起欲乐、适意的感觉,即为触食。

3、思食,即各种思虑、思考、意欲,使意识活动得以进行,是为思食。

4、识食,与爱欲相应,执着身心为我的潜意识活动,即为识食。这四种食一个比一个细,后三种食基本属于精神活动范畴。佛教通过

这种划分,将“食”的概念扩展到精神领域,认为一切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的东西都可称为食,它直接增益着有情众生的现前生命,同时关系着未来生命的再创。如《俱舍论疏》卷第十说:“寒遇日光,即值炎火,热逢树影,并得风凉。有益于人,皆名为食。”《杂阿含经》卷33说:“若于四食,无贪无喜,无贪无

喜故……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不起。(须知)于四食有贪有喜,则有忧悲有尘垢……。”显然,佛教对四食的划分是出于修行的需要,是为了彻底解脱对“食”的渴求,但客观上深化和丰富了我国的饮食理论,实际上也是十分科学的。我们今天不也常把知识比作精神食粮吗!

??歌德在《浮士德》中说,一切皆是一象征,颇有点暗合现在的体验和娱乐经济的味道。明星们是一种现代社会欲望的形象化和象征,其回报是金钱,名声,还有虚荣心的满足,粉丝们付出则是纯粹的精力,时间和金钱,得到的是一种参与和替代性的虚幻满足,仿佛是在做梦一样。类似的,追名逐利的人们,也是以某种象征为目标,做着一贯的梦。只是,梦有所不同而已。梦中有你,有我,有他。做了美梦而开心,做了恶梦而难过,醒来以后却会哑然失笑。人生的梦却很难醒,人们好像都患上了一种心理强迫症,在世界上追逐和争斗。因为这里不是天堂,所以我们只能以梦代替梦,以欲望代替欲望。不执著于一种梦,而要做做不同的梦。一只小白猫不好玩,把一只小白猫和小黑猫放在一起,比来比去,才觉得好玩。有比较才有发现,人们相互比来比去,玩弄着自己,为什么不玩弄玩弄梦呢?当然,玩来玩去,其实还是自己玩自己。境由心生,万物皆缘,还能玩谁呢?

A君宿醉,傍晚的阳光依然有点刺眼,落地窗外湖面上的金光,仿佛让他回到最初的一幕。他掏钥匙开门的时候,口袋里的一个金币掉了出来,滴溜溜地滚得很远,他四处探看,弯腰捡起,起身的时候,却几乎忘记了自己的所在,B从楼道的拐角出来,款款地向她走来,......B是A的宿命还是巧遇,没有人知道,A自己也不清楚,冲了个澡,安静地坐在沙发上,点了支烟,”佳人难再得,回忆才是最美好的“,他自言自语到,又仿佛自己成了《蝴蝶效应》的主人公,不知道是自己在玩弄人生,还是在被命运玩弄。

人的生活,需要物质和精神食粮,后者的对象四感官,思维和潜意识(参考佛教的四食说)。心理系统和生理系统一样,都要摄食,消化和排泄。精神便秘,就会郁闷,无聊,没有生气。一个人形如槁木,郁郁寡欢,其实就是“饮食无度“了,或者饿了,或者撑着了,要不就是消化不良,需要补充各种食粮或者调理一下“肠胃”。俗语曰:“人逢喜事精神爽”,觉得不爽了,就要给心理充充电。很多人愁肠百结,往往是由于不合适的思维方式导致,”心理肠胃“出了问题,消化不良,就要及时疏通,养护。也有排泄系统出了问题的,精神便秘,不能通达。

很多人写的,画的,说的,唱的......也许娓娓动听,也许缜密深博,也许......其实就好像放屁,虽然很臭,但只是屁而已。比不上拉屎,虽然臭,却还可以养庄稼。常人以屁为美,却不知道屎更有价值。

多数人都在做梦,他们做的事情无非梦呓而已,我怎么能当真呢?人生可不是玩笑!

?

道教的说法,是“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将为不死药。”(老子《道德经》),养生首在养气。佛教的修行,则是为了彻底解脱对“食”的渴求,首在“正思维”,如同《大学》中说言“虑而后能得”,三者归一,就是儒家所说的“中庸之道”,“明明德”的境界。

这些都是养生之法,东方人的智慧的重点和长处在于养生,调节身心,赏玩天地,是“道”,是身心消化道的“道”,而不在于西方的“器”,即对于政治,经济和科技等客观系统的把握和改造。道以器生(依赖器),器以道长(长,延续,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东方的道和西方的器的关系。

道和器都不偏废,才是真正的中庸。两者有相通之处,但是有各自的规范和体系,生搬硬套,就会弄出笑话。比如说,“儒商”就是一个笑话,不过,如果是借假修真,倒是可行的。

附:佛教的四食说 (来源:《佛教与中国的饮食文化》,陈星桥)

佛教认为,一切有益于人、能令人生起执著、意乐的对象皆可名为食,并将它分为段食、触食、思食、识食四类,同时指出,一切形式的生命无不依食而生存。这在我国是前所未有的,因而扩大和深化了我国对“食”的认识。

佛教产生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印度,它作为一种宗教的哲学体系,对人的食欲以及饮食与修行、传教的关系有着许多独到的研究和规定。佛陀为沙弥说十数法,第一句即“一切众生皆依食住。”住有生存、安住之义,也就是说,一切众生必需依食而得生存。佛教将食从欲望、摄取、执着的角度分为四种:

1、段食,指人体由对食物营养及色香味的生理需求而进行的摄取行为,由于饮食有粗细、餐次的不同,因而名为段食。

2、触食,众生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官能(六根)去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境界(六尘),由于根境识结合而生起欲乐、适意的感觉,即为触食。

3、思食,即各种思虑、思考、意欲,使意识活动得以进行,是为思食。

4、识食,与爱欲相应,执着身心为我的潜意识活动,即为识食。这四种食一个比一个细,后三种食基本属于精神活动范畴。佛教通过

这种划分,将“食”的概念扩展到精神领域,认为一切能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的东西都可称为食,它直接增益着有情众生的现前生命,同时关系着未来生命的再创。如《俱舍论疏》卷第十说:“寒遇日光,即值炎火,热逢树影,并得风凉。有益于人,皆名为食。”《杂阿含经》卷33说:“若于四食,无贪无喜,无贪无

喜故……于未来世,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不起。(须知)于四食有贪有喜,则有忧悲有尘垢……。”显然,佛教对四食的划分是出于修行的需要,是为了彻底解脱对“食”的渴求,但客观上深化和丰富了我国的饮食理论,实际上也是十分科学的。我们今天不也常把知识比作精神食粮吗!


相关文章

  • 浅析中学生正确金钱观的建构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中学生正确金钱观的建构 作者:范芳芳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5年第04期 [摘要]中学生的金钱观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心理健康及价值判断和选择,关乎国家未来 ...查看


  • 人们爱她恨她,但不管怎么样她永远是金钱和权利的象征
  • 有人爱她,因为她的优雅,她的勇敢有人恨她因为她在丈夫去世不久就嫁给了金钱但无论怎么样,她永远是她,杰奎琳-肯尼迪,美国永远的第一夫人- 杰奎琳的风格是如此的鲜明.充满智慧.富有创造性.从她入住白宫成为肯尼迪夫人,到嫁给希腊船王亚力士多德-欧 ...查看


  • 金钱的价值 1
  • 金钱的价值 现代的社会,金钱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是个人价值的体现,还是仅仅是一个人财富的象征,或是货币的代名词-- 随着经济的急剧膨胀,物价急速上涨,因而金钱也随之贬值,有时候我们不禁要问:是人民币贬值还是在升值呢?相对美元来说兑换比率的确升 ...查看


  • 基督教讲章:奉献钱财
  • 经文:玛3:10,太6:19-21 奉献钱财是上帝子民的本份.大卫王称颂上帝说:"我算什么,我的民算什么,竟能如此乐意奉献.因为万物都从你而来,我们把从你而得的献给你."(代上 29:14).新约基督徒的奉献不单是奉献钱 ...查看


  • 国家公务员考试:事物的象征意义
  • 2015年国考:事物的象征意义 华图教育 白晓静 在近几年的公务员考试中,类比题目经常涉及到对于常识的考察,其中经常考到的一种关系就是象征关系,华图公务员考试中心就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物的象征含义汇总如下,希望能助考生一臂之力. (1)器物类 ...查看


  • [优秀作文]金钱有价爱心无价
  • 金钱有价爱无价 李放飞 2011年7月10日,我们小主人报的15名小记者来到历东商务大厦的国泰君安证券公司,在这里,我们将与君安证券公司职工的子女一起,举办一场主题为"爱心相连,心手相牵"爱心拍卖活动.这次活动的内容是让 ...查看


  •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资料:类比推理常考事物的象征意义
  • 在近几年的公务员考试中,类比题目经常涉及到对于常识的考察,其中经常考到的一种关系就是象征关系,专家就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物的象征含义汇总如下,希望能助考生一臂之力. (1)器物类 如意:如意如意,如人之意,贝雕雕刻中最常见的图案,佩带事事如意 ...查看


  • 赏析[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 试析<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代白话小说集<警世通言>卷32,冯梦龙的代表作品中的名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短篇小说之一. 这篇小说在许多文学史上定义为反封建反礼教的爱情小说, ...查看


  • 传世珠宝篇:翡翠福类作品的寓意
  • 翡翠福类作品的寓意 长寿福类 1."福豆",以翡翠雕成豆角,据说寺庙中常以豆角为佳肴,和尚称其为"佛豆".有3个圆圈,叫连中三元,或者四季平安豆. 2. "连年有余",雕荷叶(莲)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