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简介及历史文化典故

阜阳市简介

阜阳市位于淮北平原西部,安徽省西北方,西、北与河南为邻,东与亳州、淮南两市接壤,南与六安市以淮河为界。东西长162公里,南北宽128.5公里,全市总面积994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5万亩。全市辖临泉、阜南、颍上、太和4县和颍州、颍泉、颍东3区,代管界首市,下设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5个办事处,41个乡,124个镇,总人口800.39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75.79万人,农村人口624.60万人。

阜阳市属于汉族人口聚居区,少数民族为回、满、壮、苗、侗、彝、白、傣、朝鲜、蒙古、维吾尔、达斡尔等民族。阜阳市具有悠久的文明史,约在公元前26世纪至公元前22世纪的新石器时代,颍河、涡河沿岸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原始部落群定居。西周、春秋时期为胡子国、沈子国和陈国焦夷地。战国属楚。汉置汝阳县,为汝南都尉治。东汉曾封阜阳侯国于境内,阜阳之名始于此。北魏孝昌三年(527)始置颍州。此后1421年间,历朝历代在此设道、府、郡或县。民国37年(1948)8月解放,置阜阳专区,辖阜阳、蒙城、涡阳、颍上、太和、临泉、凤台7县,亳州、界首市2市。1950年增设阜南县,1964年增设利辛县。1977年凤台县划归淮南市,2000年6月撤销县级亳州市,设立省辖亳州市,涡阳、蒙城、利辛划归亳州市。

阜阳市为冲积平原,地貌平坦,一望无际。地势西北略高,东南低洼,地面高程18~43米。淮河、颍河、洪河、茨淮新河自西向东流经境内。阜阳是中华民族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其文化历史遗迹、

名胜古迹、革命史迹遍布全市。景观有文峰塔、奎星楼、管鲍祠、刘崎庙、资福寺、颍州西湖、南湖公园、张庄公园、楚都巨阳古城址等。欧阳修、苏轼这两位宋朝政治家、文学家,分别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2月和宋仁宗元祐六年(1091年)8月出知颍州,任太守。难能可贵的是,欧阳修辞官后归隐被自己盛称为“民淳松简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的颍州。后人为纪念颍上管仲,修建一座管鲍祠。兴于唐,盛于宋的阜阳颍州西湖,曾被苏东坡称赞为“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欧阳修也发出了“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的感叹。颍州西湖位于阜阳城西13公里处,湖面面积5.74平方公里,水深1.5米左右,湖中有岛,岛中有山。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AA级风景区。阜南县润河湾出土的商代青铜酒器龙虎尊,是国家一级文物,曾受到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代领导人的赞赏。

阜阳区位交通便捷.京九铁路纵贯境内,与漯阜、睢阜、淮阜、商阜铁路一起,使阜阳成为五路交汇、八线引入的全国六大路网性铁路枢纽之一,阜阳编组站是京九线上最大的编组站,连接东西南北,形成了阜阳这个中国铁路新枢纽,阜阳被誉为大京九枢纽城市,年客流量达300多万人次,经阜阳枢纽发运的货物,可直接通过天津港、连云港、上海港出海,也可直抵香港与国际市场接轨。阜阳机场按4D级建设拥有国际先进的导航通信设施,可全天候使用,能起降波音757,麦道90等类型飞机。公路以阜阳为中心,105国道和省道为骨架,辐射全市城乡、通往毗邻省市的公路交通网络已逐步形成。界首-阜阳-蚌埠高速公路、合肥-阜阳高速公路顺利通车,形成“十”字型布局。水运十分便捷,淮河、颍

河等十多条航道可下长江、入海,是中原通往华东的水运要塞。阜阳已经基本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网络。

阜阳资源十分丰富,是国家重要的农副产品基地。这里地处黄淮海平原,在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的交界处,地势平坦,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适宜各类农作物和动植物的生长繁育,盛产小麦、水稻、红薯、棉花、玉米、大豆和水果、蔬菜、薄荷、中药材等,是国家重要的农副产品基地,全国秸杆养牛示范基地和山羊板皮重点产地。农业科技含量逐年提高,现已初步形成食品、中药材、蔬菜、传统工艺品、水产品、林产品、水果、名特优新稀农副产品系列的产供销一条龙体系。太和县薄荷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贡椿远销海内外。颍上县水产养殖、立体种植等生态农业蓬勃发展。阜南县会龙镇的辣椒行销全国。阜阳作为全国名列前茅的秸杆养牛大市,正逐步形成良种繁育、黄牛养殖、饲草饲料、疫病防治、肉类加工、皮制品加工等下多个链条组成的黄牛系列开发体系。境内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蕴藏也十分丰富。阜阳农剩余劳动力200万人,还是全国重要的劳务输出基地之一。

阜阳市具有特色的阜阳小吃有很多,比如:连老大坛子肉,用小沙锅做容器,腊菜炖红烧肉,配米饭,肉浓香略带腊味。陈怪咕卤肉,鲜肉在盐水里泡,加上十二味中草药的特殊工艺,肉味香头足,有鲜有嫩,每天只售二十斤。老温面条,老温的面条功夫在汤,号称百年老汤,每天煮两只鸡,加一点肉,放入那个经年不清理的汤锅里,面条里点缀着鸡丝,少许肉块。白和尚牛羊肉,配方极独特,牛肉切得像纸

一样薄而不碎,能将很小的一块切成一大碟,牛羊肉汤配地锅馍。三鲜面,面条手工独特,做法与一般手工不同,师傅在面板上方的墙上掏洞,将擀面杖的一端放在洞里,另一端用来压面,所做的面条入口有质感。特色的包子、蒸饺、蒸包子和蒸饺的笼壁是用东北的一种草制作而成,底下铺有藕叶,蒸出的包子、蒸饺清香怡人。四味元宵,在一锅里同时放入芝麻型、桂花香型、花生香型及肉香型的汤圆,味道丰富而且互不串味。另外,还有狮子头馍、烤方肉、油炸盒子馍、各拉条等。

阜阳投资环境优越,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阜阳经济发展软环境日趋完善。在不断强化自身,改造“硬”环境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建设宽松的“软”环境,广揽合作伙伴,诚招天下贤士。阜阳市大胆借鉴和采用沿海、沿边、特区出台的优惠政策,被誉为“内陆特区”,先后制定了《关于鼓励外来投资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引进资金、技术、项目、人才和信息的文件。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治理经济环境,设立行政服务中心,实行敞开式办公、阳光式操作、一站式服务,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树立了政府行政服务新形象。近几年来,阜阳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相继建成了一批水、电、气、路、桥为重点的基础工程,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邮政电信业飞速发展,电话、多媒体通讯、网络服务等业务覆盖城乡,程控电话、移动通信位居全省胶列。金融保险业日渐活跃,机构遍布全市。宾馆酒店布局合理,富丽堂皇,为海内外客商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海关、商检、口岸的建成,为阜阳融入世界构筑了新的平台。阜阳潜力巨大,前景美好。丰富

的资源,独特的区位,便利的交通,优越的环境,使阜阳得天时、占地利,有着发展的大好机遇。阜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开拓进取,提出了“加快发展、富民强市、建设皖西北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和“优化一产、强化二产、繁荣三产”的经济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制定了一系列招商资优惠政策,治理经济环境,为海内外客商来阜投资创造广阔空间和良好条件。如今阜阳正以新的姿态,积极营造皖西北乃至豫鲁苏皖边缘地区的交通营运中心、商贸中心、加工业中心、农副产品供应中心、物资储备中心,使阜阳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光汇点,辐射周边地区的皖西北中心城市。

勤劳淳朴的阜阳人民,热诚欢迎海内外朋友到阜阳参观、学习、考察。

颍上八里河简介

下面我对颍上八里河风景区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颍上八里河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八里河风景区,位于安徽省颍上县南部的八里河镇,主园区“世界风光”、“锦绣中华”、“鸟语林”、“碧波游览区”,占地3600亩,风光秀丽,景色迷人,交通便捷,设施齐全。

主园区“世界风光”微缩了世界名建筑希腊宙斯神庙、法国雄狮凯旋门、德国柏林众议院、美国大峡谷、荷兰风车、巴黎圣心教堂、北海白塔等;天鹅湖碧波荡漾,鱼欢鸟鸣;湖心书画长廊雕工精细,玲珑剔透;柳堤绿柳飘逸,婀娥多姿,一派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座落在“世界风光”园西侧的“游乐场”设施齐全,可让人充分品味或惊险或舒适惬意的多种意境。游泳池深浅各异,跳台高低不等,任你选用;“惊险刺激,极具挑战魅力;儿童乐园几十种电动玩具,让儿童乐不思返。

“锦绣中华园”集东方建筑艺术之特色,融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苏式园林,小巧奇绝,古色古香,白雀寺庙殿宇轩昂,古朴厚重,九天瀑布飞帘溅玉,气势磅礴,百龙亭下,绿柳掩映,清莲濯水,人民丰碑,高耸入云,气势雄伟,张公山上,长城逶迤,曲径通幽,登顶望远,景区全貌尽收眼底。

“碧波游览区”占地3000亩,你可过长城,走铁索长桥,登临湖中群岛,观河马、鳄鱼,逗群猴嬉戏,看神龟蟒蛇,同时还能观赏到蒙古野驴、新疆野马、蒙古骆驼、海豹、狗熊、长颈鹿、黑天鹅等众多珍稀野生动物。汉民族文化村,截取了汉民族在历史文化进程中的片段,集中展现了当地汉民族六十年代以前栩栩如生的生产生活画面,一定会使你惊

讶不已。湖中湖北侧白塔南面的百米天然浴场,是你展示游技、沐浴阳光的天然乐园。

“鸟语林”内树木假山、曲径水池以供鸟儿生息,这里鸟类近百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绿孔雀、白鹳、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丹顶鹤,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天鹅、鸳鸯、白枕鹤、灰鹤、白鹇、白额雁、秃鹫等,进入鸟语林,鹦鹉会向你问候,画眉歌声婉转,松鹤翩翩起舞,鸳鸯戏水玩耍,黑天鹅彬彬有礼,孔雀、火鸡开屏争艳,驼鸟争相奔走,在这里,你还可以看到锦鸡的美丽华贵,天鹅的洁白无暇,秃鹫的刁悍凶猛,小鸟的缤纷羽毛,八里河鸟语林是一个人鸟共乐的天然场所。

八里河风景区是依托自然原始资源的湖泊水域型风光,以湖光水色见长,是大自然恩赐。自然景区田园野趣,光顾八里河有回归自然、反璞归真之感。目前,景区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就达500万元,解决社会就业2600余人,旅游业已成为促进该区域发展的先导产业,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八里河风景区无处不风光,无景不迷人,是您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的最佳去处。

阜阳的人文历史

阜阳和安徽其它地市一样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地方。

阜阳春秋为胡子国,据传胡姓发源于此地双古堆.战国为楚国地,太和的巨阳是楚国都城遗址.秦置汝阴县,邓杲聚众起义,后为刘邦大汉天下的开国功巨.汉属汝南郡.三国魏置汝阴郡.北魏孝昌四年{528}年置颍州,颍州从此为阜阳之别称.南梁以后又叫胡城.颍阳.清丘等县名.唐时复叫汝阴县,后为颍州,其中初唐时也侨置信州,宋政和六年[1116]由于是龙飞之地置顺昌府,其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少胜多的精点战役"顺昌大捷",城东颍坷三角洲北的万人山,传说就是金兵的尸首垒起的阜丘.金为颍州.至元二年[1336]省汝阴县入颍州,汝阴从此在史书中消失.明为江南省颍州.洪武六年

[1373]毫州隶属颍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为颍州府,始设阜阳县,阜阳之名始于天下.1948年曾短暂设置阜城市,1975年于城关及郊区设县级阜阳市.1996年撤地设地级阜阳市,辖三区颍州颍泉颍东.1997亳州阜阳分治结束了六百多年一家的历史.

文峰塔:

文峰公园文峰塔位于阜阳城中心干道颍州路附近。近史志记载,因奎星楼不高,文星不太显露,所以当地文风不振,功名不多。康熙三十五年(1796年)于此建文峰塔,以振兴阜阳文风。塔为全砖结构,七层八边形,高31.8米。各层有塔心室,一层独为一室,北门为阶梯入口,有盘旋梯道贯顶。一、三、五、七层四方有四券形门;二、四、六层,在

南、西、东三面各有三门。塔为密檐楼阁式,每层叠涩出桅,有仿木结构的砖雕斗拱支承挑出的密檐。顶部起脊挑角,三叠珠式宝剑,由铁制五叉刹杆贯串攒尖,造型朴素庄严。文峰塔与奎星楼,都建在城之东南方,即巽方。《山海经图赞》说:“地亏巽维,天缺乾角”。阜阳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洼,据《颍州志》记载:堪舆学家认为东南洼而地轻,地气外溢而难出人才,须建塔以镇之。《易·巽》说巽象风:“随风,巽”。疏去:“风既相随,无物不顺”。按儒学家说法,巽为文章之府,塔有卓笔之形。故称“文峰塔”。文峰塔既与“文”相关又极富道教色彩,该塔一些砖雕,有表示吉祥如意的长寿鹿、灵芝草、龙、凤,有文人祈求的鲤鱼跳龙门,还有阴阳鱼图案。这对研究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心理和阜阳历史等方面都提供了形象生动的宝贵资料。总之,这类塔属于旧时所谓风水塔。

奎星楼:

奎星楼奎星楼,位于阜阳市老城东南城墙交结处,又称拐角楼。据传晴日登楼可望霍山,故旧县志又称“望霍楼”,俗称“三篷塔”。原为明万历二年(1574年)知州赵世相扩建南城所建敌楼。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全砖结构,三层六边形,通高9.93米,叠涩出檐,起脊翘角,结顶饰铁制舞凤,六角制铜制响铃(1981年重修时改铁制铃)。凤舞而有容仪,古人以为有瑞应,故顶饰具有传统文化性质。奎星楼三层均室,但互不贯通。一层朝南开一半圆形券门,二层一门四圆形券窗,三层南门楣额为“奎壁联辉”。“奎”、“壁”、“斗”均属二十八宿星座。“奎星”是二十八宿中白虎七宿的首宿,因其“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所以《孝经·援神契》有“奎主文章”之说。《春秋元命苞》更认为汉字起源也与奎星有关,说

苍颉“仰观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历代名画记》说:“奎有芒角,下主辞章”。由于古籍中常把奎星与文字、文章联系在一起,所以历代文人都崇拜奎星,各地为之建楼奉祀,以祈祷本地文人辈出,文风昌盛。

阜阳名胜——大寺街

阜阳市人民医院东侧的这条宽不过 四米 的街,可是

大大有名,叫做“大寺街”,因街上有一千年名寺“资福寺”而得名。在阜阳人的通常称呼里,“资福寺”就是大寺。

进入资福寺大门,迎面便见其前殿,也就是“天王殿”,

上书“资福禅寺”四个大字,内供佛像;进了中殿,就到了“大雄宝殿”,内悬历代名人题书的匾额、楹联,琳琅满目。大雄宝殿供三尊佛像,即药师、释迦、弥陀。当记者进人时,十余名僧众正在暮鼓声中诵经礼佛,大殿内香烟缭绕,气氛庄严。时有信徒来殿内参拜。进人后殿,便是“地藏殿”,供有地藏菩萨。另外,在其北侧,是藏经阁。在几间大殿的四周,是斋房、待客室、僧房等附房。据记者观察,这几座主建筑均为砖木结构,三层架梁,层层有斗拱,雕梁画栋、飞檐挑爪、屋脊雕龙、各具特色,建筑艺术水平很高。

“如今的寺院是2001年翻修的。每个月的初一、十五,寺里会来大批信徒进香,香火很盛。”寺里一名僧人这样告诉记者。据市宗教局副局长康剑介绍,资福寺始建于宋仁宗嘉格年间(公元 1056 - 1063 年),至今已经近干年。其后,历经战火及劫难。抗日战争时期,日机炸阜城,大殿上中了一枚炸弹,被炸开了一个大洞;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 74 师为了负隅顽抗,不顾古刹文物的重要价值,在大殿顶上修了一座碉堡;文化大革命中,资福寺内大小佛像尽毁于 “ 造反派 ” 的斧锤之下,仅阜阳土产公司当时就收购净铜 3900 多公斤,寺内所藏经卷,也在文革中被焚烧。 70 年代末期,寺内房屋因年久失修先后毁坏,后仅存破漏大殿和藏经楼,院内空地先后被一些单位和市民挤占。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寺内几无香火。

1995年,原县级阜阳市对寺内住户进行了房屋拆迁工

作,并对该寺大宝殿和山门进行修复。2001年经僧众信徒再次翻修,才成为今天的这个模样。

如今,在大寺街上还有一个菜市,每天熙熙攘攘,与

寺内相比,恍如隔世。在这条街上倘佯,许多街坊邻居对资福寺的来龙去脉说不准了。只知道,资福寺叫大寺,许多上了年纪的人说,从前它的规模很大,大约近万平方米,大殿也高,与当时家家户低矮的草房形成鲜明对比。现在,这条街上也不乏居民小楼,资福寺东侧的“一人巷”正在开发,一个融现代化与民族特色的商住建筑群将与资福寺交相晖映。

欧阳修八次到颍州

欧阳修(公元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名臣,一代文宗,官司至参知政事(副宰相),曾任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府。他一竽除在京城辅佐朝庭外,曾“放逐流离”(《宋史欧共体修传》),历任十余个大小州府郡县的地方官职,其中八次来到颍州并终老在这片古老的土

地上,与颍州结下了一世不解之缘。

欧阳修初到颍州的时间,正史不见记载。据刘德清《欧阳修传·结缘颍州》说“(修)当年贬知滁州,途径这里(反映颍州)”扒推测,他第一次到颍州的时间应在北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深秋。当时,欧阳修从定州望都县(今属河北)出发,至十月二十二日到达滁州。在到达滁州之前的某一天。39岁、风华正茂的欧阳修路过颍州,而且初到颍州就遇到一段奇缘。据赵令田寺《侯鲭录》卷一云:“欧公闲居汝阴时,一(歌)妓甚颖,文忠(欧阳修谥号)歌词尽记之,筵上戏约,他年当来作守。后数年,公自维扬果移汝阴,其人已不复见矣。”后来,欧阳修与同僚们共饮西湖之畔,并种杆瑞莲,栽种黄杨,继而题诗助兴,想起当年之约已成空谈,叹曰:“平湖十顷碧琉璃,四面清阴乍合时。柳絮已将春去远,海棠应恨我来迟。啼禽似与洲人游人语,明月闲撑野艇随。每到最佳堪乐处,却思君共把芳卮。”43年后,苏轼出知颍州,见诗笑曰:“这是杜牧‘绿叶成荫’那样的句子啊!”相传晚唐诗人杜牧做宣州暮僚时,在出游湖州(今属浙江)途中,爱上一名女子。14年后,当他出任湖刺史寻访这位女子时,方知该女早出嫁并已生儿育女,杜牧怅然赋诗曰:“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苏轼听笑,正是欧诗中含有“绿叶成阴”的意思。但刘说和赵说在时间上不其吻合,这种传说未必就可全信了。

权知颍州府

欧阳修第二次到颍州是在北宋宗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因在扬州长任上“目疾为苦”自请改知颍州以“求颍自便“。不管他当时出于什么目的和原因自请颍州,历史的年轮已把刻进了颍州的编年史,这一年,他43岁。自当年二月十三日再次跳上颍州这块热土,到次年七月一日改知应天府(治今河南商丘),他这次任知颍州共一年零四个多月,其中留下许多鲜为人知的美谈。

一是举家迁颍。欧阳修一生仕宦飘零于京洛楚淮河三河之间,所到之处,孙男弟女必举家随迁。特别是这次到颍任职,他那六十九岁高龄,身体一向多病的老母携儿孙一同前往,因旅途劳顿,到七月间,就病病倒了。从欧阳修给好友村衍的两封书简中,可知欧阳修此时的心境。其一曰:“孟秋犹热。„„慈母垂老,赢病厌厌。身世斯,国恩未报,每以自念,概然兴叹”。当时,颍州长的医疗条件很差,甚连个像样的朗中和中药铺子一时都难找到,致使母病一拖到冬季才有好转。因此,另一封书简曰:“自秋以来,老母卧病。。郡既僻小,绝无医药,逮冬至之后,方得渐安。”此时的欧阳修,既要处理文具府政事,又要调理医治母病,真是忠孝难两全啊!看着满头银丝年近七旬的老母,想想自己目前的处境,欧阳修感叹世事变迁,有《梦中作》一首: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世换,酒阑无奈恩客家。”“棋罢”一句说的是严明时王质入山采樵,见二音子对弈,便轩斧旁观。童子给王质一枣核的东西含在嘴里,不觉饥饿,一盘棋下完,童子催归,王质一看,自己的斧柄已经朽烂。欧阳修借此喻光阴飞逝,沧海变成桑田,充分表达了他当时一种曲折而复杂的感慨之情。这一年,欧阳修最小的儿子欧阳辩(字季默)在颍州出生,乳名“和尚”。

二是赋诗赞颍。当时的颍州长府,据史书记载,不算名都望郡。但此地农业开发较早,水路交通便捷,加之土质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平日里论据不闭户,道不拾遗,好一派安闲静谧、自给自足的田园风光。再加上城西北方圆十余里的颍州西湖与泉河想交江,像一汪明镜,镶嵌在颍州长大地上,成为当时方圆二百公里范围内一处绝佳的自然景观。大文豪欧阳修,一生走过许多地方,也留下了许多赞美当地自然风光的诗词文章,但像他这样以《采桑子》

十三首,前十首都以一个“好”字总的喝起,如“轻舟短棹西湖好”、“群芳过后西湖好”联间歌咏颍州西湖景物风光的,却极为罕见。他的两首描写颍州西湖春色和人们到湖上洲春景象的《尝溪沙》词,读来清丽自然又余味不绝。其一曰:“堤上洲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樽前!”又一曰:“湖上株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滑净无尘。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这两面三刀首小诩,即景写情,生动地描绘出西湖明媚秀丽的春景和众多游人的欢乐,船湖桥水、花饭店云天尽入画中,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风神之美。

三是萌生留颍之间。颍州长方便的交通,消磨睥民风,富饶的特产,温和的气候,深深地吸引着欧阳修。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思考与对比后,他遂萌了将颍州作为退休后定居和终老的故地。他在《思颍诗后序》中说:“皇佑元年春,予自广陵得请来颍,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时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此后若干年,他多次因途经颍州,把颍州作为自己的“藏拙”、“藏缩”、“归计”之地。有一次,他请求皇上批准他距离颍州长较近的寿州任职,目的就是“惟寿近颍,亦便于归计尔”。特别是晚年,他连篇累牍多次上书要求提前退休归隐颍州,并在颍州购置土地田产、益房增屋、添置家什,而且把三个儿子的家都安在颍州长,以便于将来归老之后有所依托。清·赵宏恩《江南通志》云:“(欧阳)辩,字季默,修之少子。子瞻(苏轼)《在颍》诗云:‘风流犹存有三欧’盖指伯和(欧阳修长子欧阳发)、叔弼(三子欧阳)、季默(四子欧阳辩)也,兄弟俱家于颍。”

归颍守丧

仁宗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三月十七日,欧阳修母亲郑氏夫人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官邸病逝,享年72岁。当时,欧阳修为龙图阁直学士、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因为人磊落,办事公平,民间俚语称之为“照天蜡虫”。灯仁宗正要召他返朝任职却正碰上其母病逝。宋朝规定:朝庭官员父母去世,需除服守丧三年。欧阳修是出名的孝子,这时的他一点也不敢怠慢,急忙交割了府司事务,护抚母柩赶回颍州守制。这是他第三次,而且最长的一次踏上颍州长土地。

欧阳修对母亲的感情十分深厚,对因医疗条件太差未能及时治愈母疾十分内疚。这在他日后于京师遇见当朝名医潘景温,相见限恨晚的诗句中可以充分感受到。他在《赠潘景温叟》的诗中说:“相逢京洛下,使我惊且嗟。七年慈母病,庸工口伊哑。恨不早见君,以乞壶中砂。”当年的遗憾今天只能以孝道来弥补,为母亲一葬之事,欧阳修真是费尽了心机,事无巨细忙碌而又苦恼。到底安葬在哪?何时安葬?用他自己的话说:“大事惟此,固难容易。”原先,他想趁秋凉气爽扶母丧南归,与共父亲合葬在一起。但因担心误了已经选好的日子,便将母柩暂时权厝在城郊乡下的寺庙里,等竺明年南下。次数年春天,考虑到子孙都居住在此,为日祭祀方便,遵照阴阳先生的说法和指点,在颍州城西40里选取一处棺地。 但欲葬又止,最终还是决定不悖常理,将母丧南下故乡与父合葬,以尽子孙之孝。就这样,经过一年零四个月的反复思考,至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七月十五日欧阳修一行扶护母柩由水路离颍南下归葬,当年冬瓜由陆路返回颍州长继续守丧。次年(公元1054年),丧服期满,复旧官,赴京师。

居丧期间,欧阳修在“水往陆还,奔驰劳苦,身体十分赢弱的情况一,仍做了几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一是削繁就简,整理苏舜钦文集凡15卷;二是作《集古录目》八九十篇。《宁史·欧阳修传》说“(修)好古嗜学,凡周汉以降金石遗文,继编残简,一切掇拾,研稽异同,立说于左,的的可表证,谓之《集古录》。”

在颍州长,欧阳修考证金石铭文字,纠正史传讹廖,开创了我国古代金石学之先河。三是删定早年自编的《五代史》初稿,成74卷。他在给梅圣俞的信中说:“闲中不曾作文字,只整顿了《五代史》,成七十八卷。后来几位知已文友多次催他付梓成书,欧阳修因治学严谨,恐有讹误,始终秘不示人。直到神宗熙五年(公元1072年)八月十一日,即欧阳修病逝后十九天,朝庭“诏颍州令欧阳 修家上修撰《五代史》”。(《宋会要·崇儒五》)就这样,这部书才得以“私撰官刊”书面世。居丧的欧阳修还拿来出家传旧物《七贤画》,为之作序并示儿孙瞻仰。早年欧阳修父亲在蜀为吏,至清至廉,不治一物。去职后仅有绢一匹,画为“七贤图”幅。

奔颍悼友

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七月二十八日,王回在颍州病逝享年43岁。王回字深甫祖籍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徙居颍州,是宰相公亮的外甥。嘉佑年间进士及第后,任合为亳州卫真县主簿,称病不赴仕,辞官归隐藏,退居颍州。耸治学以欧阳修为楷模,对史传姓氏之尤为精通。欧阳修皇佑年间编撰《欧阳氏谱图》,嘉佑年间考订《集古录》,以及撰写《新五代史》,编篡《新唐书》等,常常折节下问。如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欧阳修《与王深甫论州谱帖》曰:“惠借颜氏谱,得见一二大幸。前世常多丧乱,而士大夫之世谱,未尝绝也。自五代迄今,家家亡之,由士不自重礼俗苟简之使然,虽使人人自求其家,犹不可得。”书中欧阳修阐发了他对士族谱牒的观点,得出时下谱牒所以绝亡,不能为继,不怪他人,“由士不自重礼俗苟简之使然”的结论。信中,欧阳修还觉悟地告诉王回,“昨日大热,艰于检寻”。做学问真不容易啊!师友情谊,溢于言表。后来,欧阳修虽地位上升了,但荐贤举能的热忱毫不减退。入值枢密院不久,他上奏举荐王回,称先赞他“学行纯固,论议精明,尤能晚传姓氏之书,可备顾问”。他保举王回召试馆职,声称日后行为若与荐举不符,甘愿同罪受罚。正当朝廷刚刚颁发王回的任官敕命,决定起用此人的时候,却传来王回溘然去世的噩耗,欧阳修哀悼不已,决定亲赴颍州长送葬。他在《祭王甫文》中写道:“念昔居颍,我壮而子方年少,今我老矣,来归而送子于泉。”白发人送黑发人,此情此景,欧阳修痛惜英才早逝之心昭如日月。这次奔丧,是欧阳修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丧服期满离颍赴京10年后首次返颍,也是他一生之中第四次到达颍州府。

假道颍州

欧阳修在京城为官十余年,以辅弼大臣身分躬于政事,虽殚精竭虑,不敢稍有怠疏,仍避免不了朝廷上下尔虞我诈的世态炎凉。先是以韩琦和他为首的“中书派”与以司马光首的“台谏派”发动“濮议”之争而获罪一批朝廷大臣;而后又因“帷薄案”事连长媳吴氏而遭人诬告;监察御史刘庠则以“紫袍”事劾奏,说他“服(紫袍)于大丧(英宗丧礼)之中,尤伤礼教”。如此等等,在不同和度上离间了他与皇帝的关系。连遭不测的欧阳修, 失去了在朝为官的信心,决心离开朝廷 ,远走郡县,于是连上三表,恳请出知外郡。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三月二十四日,欧阳修罢工参知政事,除观文殿学士,转刑尚书出知亳州。闰三月二日,枢密院颁发欧阳修统辖亳州戌兵军令。他便立即辞别神宗,要求绕道过颍少留,得到了皇帝的恩准。这是欧阳修一生之中第五次到颍州。

关于这次赴颍的原因,他在给曾巩的信中说:“某昨假道于颍者,本以归休之计,初未有涯,故须躬往。„„所以少留者,盖避五月上官,未能免俗尔。”北宋民俗,五月是“恶月”,民间有禁忌,有“六斋”,驱邪、逐疫、放生等习俗。宋代士大夫又迷信当趄以德王天下,正月、五月、九月恰是为德生、壮、老的月

分,因此回避在这期间上任,对欧阳修来说,也很自然。在此期间,欧阳修不甘寂寞,一度外出游历周边,调养身心,于当年五月间第六到颍州,留下《再至汝阴三绝》诗,其一曰:“黄栗留呜叠葚美,紫英桃熟麦风凉。朱轮昔愧无遗爱,白首重来似故乡。”表达了饱经忧患之后,游子归乡的思念之情。

这二次回来,其中一件要事,就是在颍扩建房产,谋营归休之计。他家旧宅,地势环境俱佳,静适中,周围不定期有一些空地。他亲自查看,改建扩大,以务日后安身落户之用。待事情稍有起色,五月三日,他又应当时颍州长知府陆经之请,将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离开颍州长后所写的十三首《思颍》诗,刻石树立在州署,并撰以见拳拳于颍者,非一日也”的真切感受。

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五月二十五日,欧阳修启程离颍赴亳,次年八月改知青州长(治今山东益都),第三年七月三日又改知蔡州(治今河南汝南)。蔡州长,离欧阳修日夜想往归老之地——颍州,已是近在咫尺,而且,这是一个条件相对优越的古郡,有利地自己养病保身。这年八月,欧阳修启程赴蔡,途经颍州时,他以“足疾”为由,在此留滞一个多月,欧阳修在颍州将亳州青州任上吟诵的十七首《思颍》诗编纂成《续思颍诗》,并作了序言。同一天,改号“醉翁”为“六一居士”。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物之间,是岂不为之一乎?”这一段精彩的对话,是欧阳修晚年生活的表白,流露了作者求退心切的内心世界。九月二十七日,欧阳修离颍达蔡。此次假道留滞,也是他一生之中第七次到达颍州。

定居颍州

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在欧阳修连上三表二札反复向朝廷表明决意退休归隐的心迹以后,终于在六月十七日等来了朝庭批准他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带职至士的敕告。归心似箭的欧阳修,这时一切行装都早已打点完毕,正要启程,无奈“适值久雨,积水为阻”,耽搁了三五天。七月四日,欧阳修率全家老幼一路风尘仆仆抵达颍州,像一只飞出牢笼的小鸟,开始了他梦寐以求、朝思暮想的退休生活。

欧阳修,祖籍江西永丰绵阳,一生为官,或在朝,或在外,足迹遍及半大个中国,历不少显都望郡,名山川,为何偏偏把颍州长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第二故乡?他与颍州的情结是怎样形成的?据现有的资料分析:一是这晨当时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有非常适宜的人居环境,符合欧阳修本来就非常赢弱、未老先衰的身体条件。《宋史·欧阳修传》记载:当年48岁的欧阳修,守完母丧回主京赴任时,鄞见仁宗,“帝见其发白,问劳甚至。”正值壮年的他身体如此,加之日后双逐患上眼疾、足疾、喘疾、渴淋、风眩等病症,将来找个气候适宜、环境较好的地方养老,颍州首当其选。二是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朴,交通方便,而且距开封不远。特别是水路,北上可溯达京师,南下则通途淮河长江,真达江西老家。亲朋故旧借此可以常来聚会,皇帝召见也可以很快到达身边,以丰富的晚年的退休生活。三是他对美丽的西湖风光情有独钟。早在皇佑二年(公无1050年)他知颍州府时,就深情地咏出“西湖烟水如我家”的佳句。他写《采桑子》十三首,连用10个“好”字赞美西湖。他在《西湖戏人选示同游者》诗中咏道:“菡香清画舸浮,使君不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他以为接天映日的颍州西湖荷花,比较起享负盛名的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桥明月夜”毫不逊色。他认为,“人事从来无定处,世途多故践言难”,介如今,“谁为颍水闲居士,十顷西湖一钓竿。正是这种发自己内心深处的西湖情结,最终使他

选择了颍州。

欧阳修公无1071年七月四日定居颍州,公无1072年七二十三日病逝颍州,退休归隐时间之短,不仅令本人始料不及,也大大出乎亲朋好友的意料之外,就连神皇帝闻讯也感到震惊。这对于退休之后想安度晚年,享受田园风光和天伦之乐的欧阳修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尽管如此,在短暂的一年零十九天的日子里,欧阳修抱病体于平淡之中,仍给后人留下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先是劳于家计,不失长者风范。虽然早就做好了归隐的准备,但“族大费广,颇以劳心”,一切皆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惟当营舍,久而仅了。”房屋扩建工程没有完成,只得暂时寄居别处,可是欧阳修并没责怪大家,“处处怡然,不以为意”(苏辙语),甘心甘情愿情愿地做一个“人间无事”的“闲人”。这期间,朝廷举行了难得一遇的明堂祭祀大典,召他前去参加,也被他以体弱为由上章乞免,婉言谢绝了。他平日家居,素食淡饭,羽衣道服,在答赠邵必的诗中说:“欲知颍上新居士,即是滁山旧醉翁。”再是勤于笔耕,不断创新。退休赋闲之中,欧阳修不断有诗书往来,回顾仕途不易,感叹世事沧桑,畅叙闲居心情,别有一番滋味。于是,翻检旧阕,写以新声,咏唱千年不衰的《采桑子》词十三首得以问世。另外,他还着手整理平时积累下来的一些文坛掌故和诗人轶事、文品和诗评等,并将自己关于诗歌创作的理论观点阐发其中,博采众闻,评古论今,“以资闲谈”,遂成《诗话》。在当时,此书独树一帜,开创了诗歌理论著述的新体裁。与此同时,他呕心沥血费时一年零两个月,与儿子们一起编篡自己一生的得意之作《居士集》50卷,为后人留下了最为珍贵的精神食粮。

欧阳修退休颍州闲居期间,最什得一提的是苏轼、苏辙兄弟二人于当年九月中下旬赴杭州途中假道前来拜谒恩师。师生想见,游湖荡舟、饮酒赋诗,调侃戏谑、喜形于色。这时的他虽以病体会高朋,但精神格外振奋,满面红光,鹤发银须,十分健谈。苏轼《陪欧阳公燕西湖》诗咏道:“谓公方壮须似雪,谓公已老光浮颊。去曷来湖上饮美酒,醉后剧谈犹激烈。”苏轼在诗中还写道:“插花起舞为公寿,公言百岁如风狂。”当苏轼休养来鲜花为恩师祝寿时,酒后的欧阳修竟放言能活到100岁。近一个月愉快的想聚很快结束,十月间,苏轼告别欧阳修和苏辙,赴杭州通判任。至此,北宋三位文章大家,在颍州长西湖之畔团聚,文酒相欢,诗词唱和,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一段可资永谈的历史佳话。

这年闰七月,欧阳修再次发病。他自知生命的历程行将终结,自己将不久人世,便在病榻上执笔写下了生平最后一首诗歌《绝句》:“冷雨涨焦陂,人去陂寂寞。惟有霜前花,鲜鲜对高阁。”焦陂在颍州长城西南40里,是西湖的一条重要支流,也是人们理想的游览胜地,欧阳修十分喜爱这里的景色,便将自己一生最后的笔墨,泼洒在颍州这块难忘的土地上。

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闰七月二十三日,欧阳修病逝于颍州西湖之畔的私宅之中,享年66岁.

韩林儿、刘福通死因考

韩林儿、刘福通是元末农民起义军中东系红巾军的重要首领。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韩林儿、刘福通首

义于颍州(安徽阜阳)。登高一呼,四方云集。徐寿辉、邹普胜、芝麻李、彭莹玉、郭子兴、明玉珍、朱元璋等相率响应,从而给大元帝国的统治敲响了丧钟。至正十五年(1355),韩林儿称帝于亳州(安徽亳县),号小明王,建国号宋,纪元用龙凤十二月,元军围亳州,韩林儿遁走安丰(安徽寿县)。至正十七年(1357)六月,刘福通进攻汴梁(河南开封),并分军三路北伐。翌年五月,福通克汴梁,迎韩林儿居之。十九年(1359)八月,元军察罕帖木儿陷汴梁,福通奉林儿再遁安丰。至正二十三年(1363),张士诚乘机遣大将吕珍率军二十万(一说十万)进攻安丰,韩林儿飞檄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兵未至,安丰城已破,韩林儿、刘福通的下落不明。

苏东坡——阜阳父母官

元祐六年(1091),苏轼再次遭人诬陷,要求“引嫌求避。”离开朝廷。八月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知制诰兼仕读出知颍州。

苏轼到颍州遇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八丈沟开挖工程。 由于前些年,开封连年遭遇水灾,颍州周边的几个地方也闹水患,他们主张开挖八丈沟,即在古代邓艾沟故道上,从陈州境内开挖一条354里长的新沟,使其压颍入淮,以泄陈州之水。认为这样可以疏导积水,消灭水患。实际上这是一个以邻为壑的办法。

朝廷大员来到颍州召开了现场会,作最后的协调。出席会议的有朝廷分管水利的官员,周边州府州官,还有开封提刑官,要命的是计划已得到了朝廷的允许,开控工程已先后在六处分段动工。假如苏轼是一位庸官,对已进行的工程可以不提异议,何况这项工程是经朝廷许可的,又是在他到任之前决定的。但为了对一方百姓负责,他还是重新审查了这项工程的利弊。

苏轼经过对颍河和淮河实地测量和考察,取得了系统的水文资料,即八丈沟入淮口的水位,在淮河泛涨时高于八丈沟上游蔡口水位八尺五寸,淮水势必倒灌。事实证明开挖八丈沟,既解除不了陈州水患,而上下游来水,并在颍州横流于是苏轼坚决反对开挖八丈沟。

苏轼立即向皇帝报告,连写三道奏折:《申省论八丈沟厉害状》,《奏论八丈沟不可开状》,“历观数年以来诛人议论”,“考之前史”,他指出:开挖八丈沟,工程巨大,耗资巨大,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由于颍州是平原,地面低于水面,如挖开八丈沟,实际上是将周边洪水排入颍州大地,以产粮为主的颍州就会变成一片汪洋,颍州就要闹饥荒,甚至尸横路旁。带来严重后果。

苏轼连写三道奏折,从历史水文到现实状况,分析利弊。

每状几千字,他都亲自撰写,他知道太长了皇帝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他甚至连“皇帖”都写好了(即奏折的内容提要),因他当过皇帝的秘书懂得其中的绝巧。

苏轼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依据向皇帝讲道理。要求开挖八丈沟的原报告说:“万折必东”,苏轼批驳说:“水之就下,儿童知之,适等不必其下,而必其常东,此岂足信哉。”请求朝廷改变决定。

苏轼阻止八丈沟开挖是一个很有风险的举动,既得罪周边知府,更有冒犯朝廷之罪。轻则乌纱难保,重则打入大牢。如果要当太平官,他不必过问。因为这个大工程是朝廷同意的,计划决定也有苏轼到任之前,有的地段已开始施工。他完全可以不去过问。但苏轼就是苏轼。他认为这个工程浩大,攸关颍州老百姓的生存问题。他到任后立即到现场调查,走访老农,“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上至蔡口下至淮河,每25步立一标竿,逐竿用水平测量高下,共计立5811竿。测量结果取得地面高下,沟身深浅,又“验得每年淮水涨痕高下”,“验得每年颍河涨溢水痕”。

朝廷相信了苏轼,决定停工,八丈沟停挖,颍州至少免除了十八万夫役和三十七万贯石钱米。八丈沟没有开挖,也进一步证明苏轼的主张和依据是科学的,至今颖州老百姓谈起八丈沟,仍对苏轼感激不尽。有的专家说,苏轼对得起颍州百姓,而我们对不起苏轼,至今没有为他建一个纪念馆。

颍西湖的历史变迁

颍州西湖是一处自然景观,但是天地四时,变化无常,大自然虽赋予西湖鲜活的生命,也同样使她经历了兴起、全

盛、衰落以及由大到小直至消亡的演变过程。

颍州西湖的面积,据有关记载和专家测算:古代(唐以前)约为三十平方公里,“广柔相济,水深莫测”;北宋时期约为十五平方公里,缩小一半;明中期约为七点五平方公里,又缩小一半。湖的位置和范围:唐代之前湖水曾直抵胡城西门,北宋欧阳修诗说“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明万历前颍州北城为汉汝阴故址,其西门称水门,额曰:“望湖”。另据《凤阳府图经志》:颍州西湖“在西门外”;明《正德颍州志》:“西湖,在州西北二里外,湖长十里广三里。相传古时水深莫测,广袤相齐。胡金之后,黄河冲荡湮湖之半,然四时佳景尚在,前代明贤达士往往泛舟游玩于是湖”。清《道光阜阳县志》:“县西北五里。”离西湖越来越远,表明西湖的面积在逐步缩小。

阜阳市地面海拔高度一般在30-31.5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洼,倾斜度为千分之零点五。但城西北张海子、西海子大片面积反而地势低洼,最低处标高27.6米,是当年湖之中心区,其起伏高差达到4米。那即是远古时代的西湖。她呈一个不甚规则的满月形,相当于现今城西标高30米以下的地面,从坎河溜东至城西方庄,北至废泉河南,面积约30平方公里,湖岸线较为稳定,与州志记载暗合。

汉唐之际,湖面为近似三角形,相当于现今29.5米以下的地面,即东临白龙桥,西南角称罗湖口,北界周庄。这一时期湖岸线较为平齐,湖面丰满,且延续时间较长,西湖自然景观达到相对成熟阶段。

北宋时,湖面缩为古罄状(或牛梭形),湖岸曲折,湖水纡转萦廻,故东坡诗中有“萦流作态”之句,以至湖中淤出数处浅渚。由于湖面淤塞,晏殊、欧阳修、苏东坡相继大力

疏浚西湖,并修三桥,起三闸,以便调节湖水,灌溉农田。尽管如此,遇有大旱时个别湖段还曾干涸过,苏轼曾将“东池”鱼迁往“西池”,并作诗戏之,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状况。此时湖面约当今标高29米以下,范围北至韩庄,西南至罗湖口,东南至湖台。

南宋以降至金元及明初,西湖屡遭黄河夺淮之患,大量泥沙淤浅湖床,滩塗面积增多,湖面被肢解。因有西溪等上游河水冲刷,湖面才不至雍塞。况西湖洼地为其南部和西南面一百多平方公里地面泾流汇集处,在雨季岗水生流侵入,旱季水退还田,因此湖岸线很不稳定。此时湖面长约10里,宽3里,面积为7.5平方公里。

清代西湖面积大为缩小,逐渐成了季节湖。零星积水的洼地实如大塘;长年积水的主湖长约800米,东部宽300米,西部宽200米,面积0.2平方公里,为古西湖的一百五十分之一。雍正十三年(1735)颍州升为府治后,虽曾浚湖修闸,但已难挽救西湖消亡的命运。

民国二十七年(1938),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异想以此拒敌。不料,黄河乱颍夺淮,造成十年黄患,颍州西湖最终被淤为平地。

颍州西湖,作为自然湖泊,虽然已经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但作为名胜古迹,却会永远留在人们美好的记忆之中。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不久的将来,历史上颍州西湖的人文景观将重现在今人面前,引导阜阳民众去重温那昔日的光荣与梦想。

阜阳市简介

阜阳市位于淮北平原西部,安徽省西北方,西、北与河南为邻,东与亳州、淮南两市接壤,南与六安市以淮河为界。东西长162公里,南北宽128.5公里,全市总面积994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5万亩。全市辖临泉、阜南、颍上、太和4县和颍州、颍泉、颍东3区,代管界首市,下设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5个办事处,41个乡,124个镇,总人口800.39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75.79万人,农村人口624.60万人。

阜阳市属于汉族人口聚居区,少数民族为回、满、壮、苗、侗、彝、白、傣、朝鲜、蒙古、维吾尔、达斡尔等民族。阜阳市具有悠久的文明史,约在公元前26世纪至公元前22世纪的新石器时代,颍河、涡河沿岸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原始部落群定居。西周、春秋时期为胡子国、沈子国和陈国焦夷地。战国属楚。汉置汝阳县,为汝南都尉治。东汉曾封阜阳侯国于境内,阜阳之名始于此。北魏孝昌三年(527)始置颍州。此后1421年间,历朝历代在此设道、府、郡或县。民国37年(1948)8月解放,置阜阳专区,辖阜阳、蒙城、涡阳、颍上、太和、临泉、凤台7县,亳州、界首市2市。1950年增设阜南县,1964年增设利辛县。1977年凤台县划归淮南市,2000年6月撤销县级亳州市,设立省辖亳州市,涡阳、蒙城、利辛划归亳州市。

阜阳市为冲积平原,地貌平坦,一望无际。地势西北略高,东南低洼,地面高程18~43米。淮河、颍河、洪河、茨淮新河自西向东流经境内。阜阳是中华民族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其文化历史遗迹、

名胜古迹、革命史迹遍布全市。景观有文峰塔、奎星楼、管鲍祠、刘崎庙、资福寺、颍州西湖、南湖公园、张庄公园、楚都巨阳古城址等。欧阳修、苏轼这两位宋朝政治家、文学家,分别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2月和宋仁宗元祐六年(1091年)8月出知颍州,任太守。难能可贵的是,欧阳修辞官后归隐被自己盛称为“民淳松简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的颍州。后人为纪念颍上管仲,修建一座管鲍祠。兴于唐,盛于宋的阜阳颍州西湖,曾被苏东坡称赞为“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欧阳修也发出了“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的感叹。颍州西湖位于阜阳城西13公里处,湖面面积5.74平方公里,水深1.5米左右,湖中有岛,岛中有山。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AA级风景区。阜南县润河湾出土的商代青铜酒器龙虎尊,是国家一级文物,曾受到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代领导人的赞赏。

阜阳区位交通便捷.京九铁路纵贯境内,与漯阜、睢阜、淮阜、商阜铁路一起,使阜阳成为五路交汇、八线引入的全国六大路网性铁路枢纽之一,阜阳编组站是京九线上最大的编组站,连接东西南北,形成了阜阳这个中国铁路新枢纽,阜阳被誉为大京九枢纽城市,年客流量达300多万人次,经阜阳枢纽发运的货物,可直接通过天津港、连云港、上海港出海,也可直抵香港与国际市场接轨。阜阳机场按4D级建设拥有国际先进的导航通信设施,可全天候使用,能起降波音757,麦道90等类型飞机。公路以阜阳为中心,105国道和省道为骨架,辐射全市城乡、通往毗邻省市的公路交通网络已逐步形成。界首-阜阳-蚌埠高速公路、合肥-阜阳高速公路顺利通车,形成“十”字型布局。水运十分便捷,淮河、颍

河等十多条航道可下长江、入海,是中原通往华东的水运要塞。阜阳已经基本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网络。

阜阳资源十分丰富,是国家重要的农副产品基地。这里地处黄淮海平原,在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的交界处,地势平坦,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适宜各类农作物和动植物的生长繁育,盛产小麦、水稻、红薯、棉花、玉米、大豆和水果、蔬菜、薄荷、中药材等,是国家重要的农副产品基地,全国秸杆养牛示范基地和山羊板皮重点产地。农业科技含量逐年提高,现已初步形成食品、中药材、蔬菜、传统工艺品、水产品、林产品、水果、名特优新稀农副产品系列的产供销一条龙体系。太和县薄荷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贡椿远销海内外。颍上县水产养殖、立体种植等生态农业蓬勃发展。阜南县会龙镇的辣椒行销全国。阜阳作为全国名列前茅的秸杆养牛大市,正逐步形成良种繁育、黄牛养殖、饲草饲料、疫病防治、肉类加工、皮制品加工等下多个链条组成的黄牛系列开发体系。境内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蕴藏也十分丰富。阜阳农剩余劳动力200万人,还是全国重要的劳务输出基地之一。

阜阳市具有特色的阜阳小吃有很多,比如:连老大坛子肉,用小沙锅做容器,腊菜炖红烧肉,配米饭,肉浓香略带腊味。陈怪咕卤肉,鲜肉在盐水里泡,加上十二味中草药的特殊工艺,肉味香头足,有鲜有嫩,每天只售二十斤。老温面条,老温的面条功夫在汤,号称百年老汤,每天煮两只鸡,加一点肉,放入那个经年不清理的汤锅里,面条里点缀着鸡丝,少许肉块。白和尚牛羊肉,配方极独特,牛肉切得像纸

一样薄而不碎,能将很小的一块切成一大碟,牛羊肉汤配地锅馍。三鲜面,面条手工独特,做法与一般手工不同,师傅在面板上方的墙上掏洞,将擀面杖的一端放在洞里,另一端用来压面,所做的面条入口有质感。特色的包子、蒸饺、蒸包子和蒸饺的笼壁是用东北的一种草制作而成,底下铺有藕叶,蒸出的包子、蒸饺清香怡人。四味元宵,在一锅里同时放入芝麻型、桂花香型、花生香型及肉香型的汤圆,味道丰富而且互不串味。另外,还有狮子头馍、烤方肉、油炸盒子馍、各拉条等。

阜阳投资环境优越,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阜阳经济发展软环境日趋完善。在不断强化自身,改造“硬”环境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建设宽松的“软”环境,广揽合作伙伴,诚招天下贤士。阜阳市大胆借鉴和采用沿海、沿边、特区出台的优惠政策,被誉为“内陆特区”,先后制定了《关于鼓励外来投资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引进资金、技术、项目、人才和信息的文件。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治理经济环境,设立行政服务中心,实行敞开式办公、阳光式操作、一站式服务,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树立了政府行政服务新形象。近几年来,阜阳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相继建成了一批水、电、气、路、桥为重点的基础工程,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邮政电信业飞速发展,电话、多媒体通讯、网络服务等业务覆盖城乡,程控电话、移动通信位居全省胶列。金融保险业日渐活跃,机构遍布全市。宾馆酒店布局合理,富丽堂皇,为海内外客商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海关、商检、口岸的建成,为阜阳融入世界构筑了新的平台。阜阳潜力巨大,前景美好。丰富

的资源,独特的区位,便利的交通,优越的环境,使阜阳得天时、占地利,有着发展的大好机遇。阜阳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开拓进取,提出了“加快发展、富民强市、建设皖西北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和“优化一产、强化二产、繁荣三产”的经济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制定了一系列招商资优惠政策,治理经济环境,为海内外客商来阜投资创造广阔空间和良好条件。如今阜阳正以新的姿态,积极营造皖西北乃至豫鲁苏皖边缘地区的交通营运中心、商贸中心、加工业中心、农副产品供应中心、物资储备中心,使阜阳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光汇点,辐射周边地区的皖西北中心城市。

勤劳淳朴的阜阳人民,热诚欢迎海内外朋友到阜阳参观、学习、考察。

颍上八里河简介

下面我对颍上八里河风景区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颍上八里河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八里河风景区,位于安徽省颍上县南部的八里河镇,主园区“世界风光”、“锦绣中华”、“鸟语林”、“碧波游览区”,占地3600亩,风光秀丽,景色迷人,交通便捷,设施齐全。

主园区“世界风光”微缩了世界名建筑希腊宙斯神庙、法国雄狮凯旋门、德国柏林众议院、美国大峡谷、荷兰风车、巴黎圣心教堂、北海白塔等;天鹅湖碧波荡漾,鱼欢鸟鸣;湖心书画长廊雕工精细,玲珑剔透;柳堤绿柳飘逸,婀娥多姿,一派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座落在“世界风光”园西侧的“游乐场”设施齐全,可让人充分品味或惊险或舒适惬意的多种意境。游泳池深浅各异,跳台高低不等,任你选用;“惊险刺激,极具挑战魅力;儿童乐园几十种电动玩具,让儿童乐不思返。

“锦绣中华园”集东方建筑艺术之特色,融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苏式园林,小巧奇绝,古色古香,白雀寺庙殿宇轩昂,古朴厚重,九天瀑布飞帘溅玉,气势磅礴,百龙亭下,绿柳掩映,清莲濯水,人民丰碑,高耸入云,气势雄伟,张公山上,长城逶迤,曲径通幽,登顶望远,景区全貌尽收眼底。

“碧波游览区”占地3000亩,你可过长城,走铁索长桥,登临湖中群岛,观河马、鳄鱼,逗群猴嬉戏,看神龟蟒蛇,同时还能观赏到蒙古野驴、新疆野马、蒙古骆驼、海豹、狗熊、长颈鹿、黑天鹅等众多珍稀野生动物。汉民族文化村,截取了汉民族在历史文化进程中的片段,集中展现了当地汉民族六十年代以前栩栩如生的生产生活画面,一定会使你惊

讶不已。湖中湖北侧白塔南面的百米天然浴场,是你展示游技、沐浴阳光的天然乐园。

“鸟语林”内树木假山、曲径水池以供鸟儿生息,这里鸟类近百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绿孔雀、白鹳、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丹顶鹤,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天鹅、鸳鸯、白枕鹤、灰鹤、白鹇、白额雁、秃鹫等,进入鸟语林,鹦鹉会向你问候,画眉歌声婉转,松鹤翩翩起舞,鸳鸯戏水玩耍,黑天鹅彬彬有礼,孔雀、火鸡开屏争艳,驼鸟争相奔走,在这里,你还可以看到锦鸡的美丽华贵,天鹅的洁白无暇,秃鹫的刁悍凶猛,小鸟的缤纷羽毛,八里河鸟语林是一个人鸟共乐的天然场所。

八里河风景区是依托自然原始资源的湖泊水域型风光,以湖光水色见长,是大自然恩赐。自然景区田园野趣,光顾八里河有回归自然、反璞归真之感。目前,景区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就达500万元,解决社会就业2600余人,旅游业已成为促进该区域发展的先导产业,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八里河风景区无处不风光,无景不迷人,是您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的最佳去处。

阜阳的人文历史

阜阳和安徽其它地市一样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地方。

阜阳春秋为胡子国,据传胡姓发源于此地双古堆.战国为楚国地,太和的巨阳是楚国都城遗址.秦置汝阴县,邓杲聚众起义,后为刘邦大汉天下的开国功巨.汉属汝南郡.三国魏置汝阴郡.北魏孝昌四年{528}年置颍州,颍州从此为阜阳之别称.南梁以后又叫胡城.颍阳.清丘等县名.唐时复叫汝阴县,后为颍州,其中初唐时也侨置信州,宋政和六年[1116]由于是龙飞之地置顺昌府,其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少胜多的精点战役"顺昌大捷",城东颍坷三角洲北的万人山,传说就是金兵的尸首垒起的阜丘.金为颍州.至元二年[1336]省汝阴县入颍州,汝阴从此在史书中消失.明为江南省颍州.洪武六年

[1373]毫州隶属颍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为颍州府,始设阜阳县,阜阳之名始于天下.1948年曾短暂设置阜城市,1975年于城关及郊区设县级阜阳市.1996年撤地设地级阜阳市,辖三区颍州颍泉颍东.1997亳州阜阳分治结束了六百多年一家的历史.

文峰塔:

文峰公园文峰塔位于阜阳城中心干道颍州路附近。近史志记载,因奎星楼不高,文星不太显露,所以当地文风不振,功名不多。康熙三十五年(1796年)于此建文峰塔,以振兴阜阳文风。塔为全砖结构,七层八边形,高31.8米。各层有塔心室,一层独为一室,北门为阶梯入口,有盘旋梯道贯顶。一、三、五、七层四方有四券形门;二、四、六层,在

南、西、东三面各有三门。塔为密檐楼阁式,每层叠涩出桅,有仿木结构的砖雕斗拱支承挑出的密檐。顶部起脊挑角,三叠珠式宝剑,由铁制五叉刹杆贯串攒尖,造型朴素庄严。文峰塔与奎星楼,都建在城之东南方,即巽方。《山海经图赞》说:“地亏巽维,天缺乾角”。阜阳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洼,据《颍州志》记载:堪舆学家认为东南洼而地轻,地气外溢而难出人才,须建塔以镇之。《易·巽》说巽象风:“随风,巽”。疏去:“风既相随,无物不顺”。按儒学家说法,巽为文章之府,塔有卓笔之形。故称“文峰塔”。文峰塔既与“文”相关又极富道教色彩,该塔一些砖雕,有表示吉祥如意的长寿鹿、灵芝草、龙、凤,有文人祈求的鲤鱼跳龙门,还有阴阳鱼图案。这对研究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心理和阜阳历史等方面都提供了形象生动的宝贵资料。总之,这类塔属于旧时所谓风水塔。

奎星楼:

奎星楼奎星楼,位于阜阳市老城东南城墙交结处,又称拐角楼。据传晴日登楼可望霍山,故旧县志又称“望霍楼”,俗称“三篷塔”。原为明万历二年(1574年)知州赵世相扩建南城所建敌楼。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全砖结构,三层六边形,通高9.93米,叠涩出檐,起脊翘角,结顶饰铁制舞凤,六角制铜制响铃(1981年重修时改铁制铃)。凤舞而有容仪,古人以为有瑞应,故顶饰具有传统文化性质。奎星楼三层均室,但互不贯通。一层朝南开一半圆形券门,二层一门四圆形券窗,三层南门楣额为“奎壁联辉”。“奎”、“壁”、“斗”均属二十八宿星座。“奎星”是二十八宿中白虎七宿的首宿,因其“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所以《孝经·援神契》有“奎主文章”之说。《春秋元命苞》更认为汉字起源也与奎星有关,说

苍颉“仰观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历代名画记》说:“奎有芒角,下主辞章”。由于古籍中常把奎星与文字、文章联系在一起,所以历代文人都崇拜奎星,各地为之建楼奉祀,以祈祷本地文人辈出,文风昌盛。

阜阳名胜——大寺街

阜阳市人民医院东侧的这条宽不过 四米 的街,可是

大大有名,叫做“大寺街”,因街上有一千年名寺“资福寺”而得名。在阜阳人的通常称呼里,“资福寺”就是大寺。

进入资福寺大门,迎面便见其前殿,也就是“天王殿”,

上书“资福禅寺”四个大字,内供佛像;进了中殿,就到了“大雄宝殿”,内悬历代名人题书的匾额、楹联,琳琅满目。大雄宝殿供三尊佛像,即药师、释迦、弥陀。当记者进人时,十余名僧众正在暮鼓声中诵经礼佛,大殿内香烟缭绕,气氛庄严。时有信徒来殿内参拜。进人后殿,便是“地藏殿”,供有地藏菩萨。另外,在其北侧,是藏经阁。在几间大殿的四周,是斋房、待客室、僧房等附房。据记者观察,这几座主建筑均为砖木结构,三层架梁,层层有斗拱,雕梁画栋、飞檐挑爪、屋脊雕龙、各具特色,建筑艺术水平很高。

“如今的寺院是2001年翻修的。每个月的初一、十五,寺里会来大批信徒进香,香火很盛。”寺里一名僧人这样告诉记者。据市宗教局副局长康剑介绍,资福寺始建于宋仁宗嘉格年间(公元 1056 - 1063 年),至今已经近干年。其后,历经战火及劫难。抗日战争时期,日机炸阜城,大殿上中了一枚炸弹,被炸开了一个大洞;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 74 师为了负隅顽抗,不顾古刹文物的重要价值,在大殿顶上修了一座碉堡;文化大革命中,资福寺内大小佛像尽毁于 “ 造反派 ” 的斧锤之下,仅阜阳土产公司当时就收购净铜 3900 多公斤,寺内所藏经卷,也在文革中被焚烧。 70 年代末期,寺内房屋因年久失修先后毁坏,后仅存破漏大殿和藏经楼,院内空地先后被一些单位和市民挤占。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寺内几无香火。

1995年,原县级阜阳市对寺内住户进行了房屋拆迁工

作,并对该寺大宝殿和山门进行修复。2001年经僧众信徒再次翻修,才成为今天的这个模样。

如今,在大寺街上还有一个菜市,每天熙熙攘攘,与

寺内相比,恍如隔世。在这条街上倘佯,许多街坊邻居对资福寺的来龙去脉说不准了。只知道,资福寺叫大寺,许多上了年纪的人说,从前它的规模很大,大约近万平方米,大殿也高,与当时家家户低矮的草房形成鲜明对比。现在,这条街上也不乏居民小楼,资福寺东侧的“一人巷”正在开发,一个融现代化与民族特色的商住建筑群将与资福寺交相晖映。

欧阳修八次到颍州

欧阳修(公元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名臣,一代文宗,官司至参知政事(副宰相),曾任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府。他一竽除在京城辅佐朝庭外,曾“放逐流离”(《宋史欧共体修传》),历任十余个大小州府郡县的地方官职,其中八次来到颍州并终老在这片古老的土

地上,与颍州结下了一世不解之缘。

欧阳修初到颍州的时间,正史不见记载。据刘德清《欧阳修传·结缘颍州》说“(修)当年贬知滁州,途径这里(反映颍州)”扒推测,他第一次到颍州的时间应在北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深秋。当时,欧阳修从定州望都县(今属河北)出发,至十月二十二日到达滁州。在到达滁州之前的某一天。39岁、风华正茂的欧阳修路过颍州,而且初到颍州就遇到一段奇缘。据赵令田寺《侯鲭录》卷一云:“欧公闲居汝阴时,一(歌)妓甚颖,文忠(欧阳修谥号)歌词尽记之,筵上戏约,他年当来作守。后数年,公自维扬果移汝阴,其人已不复见矣。”后来,欧阳修与同僚们共饮西湖之畔,并种杆瑞莲,栽种黄杨,继而题诗助兴,想起当年之约已成空谈,叹曰:“平湖十顷碧琉璃,四面清阴乍合时。柳絮已将春去远,海棠应恨我来迟。啼禽似与洲人游人语,明月闲撑野艇随。每到最佳堪乐处,却思君共把芳卮。”43年后,苏轼出知颍州,见诗笑曰:“这是杜牧‘绿叶成荫’那样的句子啊!”相传晚唐诗人杜牧做宣州暮僚时,在出游湖州(今属浙江)途中,爱上一名女子。14年后,当他出任湖刺史寻访这位女子时,方知该女早出嫁并已生儿育女,杜牧怅然赋诗曰:“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苏轼听笑,正是欧诗中含有“绿叶成阴”的意思。但刘说和赵说在时间上不其吻合,这种传说未必就可全信了。

权知颍州府

欧阳修第二次到颍州是在北宋宗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因在扬州长任上“目疾为苦”自请改知颍州以“求颍自便“。不管他当时出于什么目的和原因自请颍州,历史的年轮已把刻进了颍州的编年史,这一年,他43岁。自当年二月十三日再次跳上颍州这块热土,到次年七月一日改知应天府(治今河南商丘),他这次任知颍州共一年零四个多月,其中留下许多鲜为人知的美谈。

一是举家迁颍。欧阳修一生仕宦飘零于京洛楚淮河三河之间,所到之处,孙男弟女必举家随迁。特别是这次到颍任职,他那六十九岁高龄,身体一向多病的老母携儿孙一同前往,因旅途劳顿,到七月间,就病病倒了。从欧阳修给好友村衍的两封书简中,可知欧阳修此时的心境。其一曰:“孟秋犹热。„„慈母垂老,赢病厌厌。身世斯,国恩未报,每以自念,概然兴叹”。当时,颍州长的医疗条件很差,甚连个像样的朗中和中药铺子一时都难找到,致使母病一拖到冬季才有好转。因此,另一封书简曰:“自秋以来,老母卧病。。郡既僻小,绝无医药,逮冬至之后,方得渐安。”此时的欧阳修,既要处理文具府政事,又要调理医治母病,真是忠孝难两全啊!看着满头银丝年近七旬的老母,想想自己目前的处境,欧阳修感叹世事变迁,有《梦中作》一首: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世换,酒阑无奈恩客家。”“棋罢”一句说的是严明时王质入山采樵,见二音子对弈,便轩斧旁观。童子给王质一枣核的东西含在嘴里,不觉饥饿,一盘棋下完,童子催归,王质一看,自己的斧柄已经朽烂。欧阳修借此喻光阴飞逝,沧海变成桑田,充分表达了他当时一种曲折而复杂的感慨之情。这一年,欧阳修最小的儿子欧阳辩(字季默)在颍州出生,乳名“和尚”。

二是赋诗赞颍。当时的颍州长府,据史书记载,不算名都望郡。但此地农业开发较早,水路交通便捷,加之土质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平日里论据不闭户,道不拾遗,好一派安闲静谧、自给自足的田园风光。再加上城西北方圆十余里的颍州西湖与泉河想交江,像一汪明镜,镶嵌在颍州长大地上,成为当时方圆二百公里范围内一处绝佳的自然景观。大文豪欧阳修,一生走过许多地方,也留下了许多赞美当地自然风光的诗词文章,但像他这样以《采桑子》

十三首,前十首都以一个“好”字总的喝起,如“轻舟短棹西湖好”、“群芳过后西湖好”联间歌咏颍州西湖景物风光的,却极为罕见。他的两首描写颍州西湖春色和人们到湖上洲春景象的《尝溪沙》词,读来清丽自然又余味不绝。其一曰:“堤上洲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樽前!”又一曰:“湖上株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滑净无尘。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这两面三刀首小诩,即景写情,生动地描绘出西湖明媚秀丽的春景和众多游人的欢乐,船湖桥水、花饭店云天尽入画中,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风神之美。

三是萌生留颍之间。颍州长方便的交通,消磨睥民风,富饶的特产,温和的气候,深深地吸引着欧阳修。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思考与对比后,他遂萌了将颍州作为退休后定居和终老的故地。他在《思颍诗后序》中说:“皇佑元年春,予自广陵得请来颍,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时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此后若干年,他多次因途经颍州,把颍州作为自己的“藏拙”、“藏缩”、“归计”之地。有一次,他请求皇上批准他距离颍州长较近的寿州任职,目的就是“惟寿近颍,亦便于归计尔”。特别是晚年,他连篇累牍多次上书要求提前退休归隐颍州,并在颍州购置土地田产、益房增屋、添置家什,而且把三个儿子的家都安在颍州长,以便于将来归老之后有所依托。清·赵宏恩《江南通志》云:“(欧阳)辩,字季默,修之少子。子瞻(苏轼)《在颍》诗云:‘风流犹存有三欧’盖指伯和(欧阳修长子欧阳发)、叔弼(三子欧阳)、季默(四子欧阳辩)也,兄弟俱家于颍。”

归颍守丧

仁宗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三月十七日,欧阳修母亲郑氏夫人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官邸病逝,享年72岁。当时,欧阳修为龙图阁直学士、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因为人磊落,办事公平,民间俚语称之为“照天蜡虫”。灯仁宗正要召他返朝任职却正碰上其母病逝。宋朝规定:朝庭官员父母去世,需除服守丧三年。欧阳修是出名的孝子,这时的他一点也不敢怠慢,急忙交割了府司事务,护抚母柩赶回颍州守制。这是他第三次,而且最长的一次踏上颍州长土地。

欧阳修对母亲的感情十分深厚,对因医疗条件太差未能及时治愈母疾十分内疚。这在他日后于京师遇见当朝名医潘景温,相见限恨晚的诗句中可以充分感受到。他在《赠潘景温叟》的诗中说:“相逢京洛下,使我惊且嗟。七年慈母病,庸工口伊哑。恨不早见君,以乞壶中砂。”当年的遗憾今天只能以孝道来弥补,为母亲一葬之事,欧阳修真是费尽了心机,事无巨细忙碌而又苦恼。到底安葬在哪?何时安葬?用他自己的话说:“大事惟此,固难容易。”原先,他想趁秋凉气爽扶母丧南归,与共父亲合葬在一起。但因担心误了已经选好的日子,便将母柩暂时权厝在城郊乡下的寺庙里,等竺明年南下。次数年春天,考虑到子孙都居住在此,为日祭祀方便,遵照阴阳先生的说法和指点,在颍州城西40里选取一处棺地。 但欲葬又止,最终还是决定不悖常理,将母丧南下故乡与父合葬,以尽子孙之孝。就这样,经过一年零四个月的反复思考,至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七月十五日欧阳修一行扶护母柩由水路离颍南下归葬,当年冬瓜由陆路返回颍州长继续守丧。次年(公元1054年),丧服期满,复旧官,赴京师。

居丧期间,欧阳修在“水往陆还,奔驰劳苦,身体十分赢弱的情况一,仍做了几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一是削繁就简,整理苏舜钦文集凡15卷;二是作《集古录目》八九十篇。《宁史·欧阳修传》说“(修)好古嗜学,凡周汉以降金石遗文,继编残简,一切掇拾,研稽异同,立说于左,的的可表证,谓之《集古录》。”

在颍州长,欧阳修考证金石铭文字,纠正史传讹廖,开创了我国古代金石学之先河。三是删定早年自编的《五代史》初稿,成74卷。他在给梅圣俞的信中说:“闲中不曾作文字,只整顿了《五代史》,成七十八卷。后来几位知已文友多次催他付梓成书,欧阳修因治学严谨,恐有讹误,始终秘不示人。直到神宗熙五年(公元1072年)八月十一日,即欧阳修病逝后十九天,朝庭“诏颍州令欧阳 修家上修撰《五代史》”。(《宋会要·崇儒五》)就这样,这部书才得以“私撰官刊”书面世。居丧的欧阳修还拿来出家传旧物《七贤画》,为之作序并示儿孙瞻仰。早年欧阳修父亲在蜀为吏,至清至廉,不治一物。去职后仅有绢一匹,画为“七贤图”幅。

奔颍悼友

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七月二十八日,王回在颍州病逝享年43岁。王回字深甫祖籍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徙居颍州,是宰相公亮的外甥。嘉佑年间进士及第后,任合为亳州卫真县主簿,称病不赴仕,辞官归隐藏,退居颍州。耸治学以欧阳修为楷模,对史传姓氏之尤为精通。欧阳修皇佑年间编撰《欧阳氏谱图》,嘉佑年间考订《集古录》,以及撰写《新五代史》,编篡《新唐书》等,常常折节下问。如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欧阳修《与王深甫论州谱帖》曰:“惠借颜氏谱,得见一二大幸。前世常多丧乱,而士大夫之世谱,未尝绝也。自五代迄今,家家亡之,由士不自重礼俗苟简之使然,虽使人人自求其家,犹不可得。”书中欧阳修阐发了他对士族谱牒的观点,得出时下谱牒所以绝亡,不能为继,不怪他人,“由士不自重礼俗苟简之使然”的结论。信中,欧阳修还觉悟地告诉王回,“昨日大热,艰于检寻”。做学问真不容易啊!师友情谊,溢于言表。后来,欧阳修虽地位上升了,但荐贤举能的热忱毫不减退。入值枢密院不久,他上奏举荐王回,称先赞他“学行纯固,论议精明,尤能晚传姓氏之书,可备顾问”。他保举王回召试馆职,声称日后行为若与荐举不符,甘愿同罪受罚。正当朝廷刚刚颁发王回的任官敕命,决定起用此人的时候,却传来王回溘然去世的噩耗,欧阳修哀悼不已,决定亲赴颍州长送葬。他在《祭王甫文》中写道:“念昔居颍,我壮而子方年少,今我老矣,来归而送子于泉。”白发人送黑发人,此情此景,欧阳修痛惜英才早逝之心昭如日月。这次奔丧,是欧阳修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丧服期满离颍赴京10年后首次返颍,也是他一生之中第四次到达颍州府。

假道颍州

欧阳修在京城为官十余年,以辅弼大臣身分躬于政事,虽殚精竭虑,不敢稍有怠疏,仍避免不了朝廷上下尔虞我诈的世态炎凉。先是以韩琦和他为首的“中书派”与以司马光首的“台谏派”发动“濮议”之争而获罪一批朝廷大臣;而后又因“帷薄案”事连长媳吴氏而遭人诬告;监察御史刘庠则以“紫袍”事劾奏,说他“服(紫袍)于大丧(英宗丧礼)之中,尤伤礼教”。如此等等,在不同和度上离间了他与皇帝的关系。连遭不测的欧阳修, 失去了在朝为官的信心,决心离开朝廷 ,远走郡县,于是连上三表,恳请出知外郡。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三月二十四日,欧阳修罢工参知政事,除观文殿学士,转刑尚书出知亳州。闰三月二日,枢密院颁发欧阳修统辖亳州戌兵军令。他便立即辞别神宗,要求绕道过颍少留,得到了皇帝的恩准。这是欧阳修一生之中第五次到颍州。

关于这次赴颍的原因,他在给曾巩的信中说:“某昨假道于颍者,本以归休之计,初未有涯,故须躬往。„„所以少留者,盖避五月上官,未能免俗尔。”北宋民俗,五月是“恶月”,民间有禁忌,有“六斋”,驱邪、逐疫、放生等习俗。宋代士大夫又迷信当趄以德王天下,正月、五月、九月恰是为德生、壮、老的月

分,因此回避在这期间上任,对欧阳修来说,也很自然。在此期间,欧阳修不甘寂寞,一度外出游历周边,调养身心,于当年五月间第六到颍州,留下《再至汝阴三绝》诗,其一曰:“黄栗留呜叠葚美,紫英桃熟麦风凉。朱轮昔愧无遗爱,白首重来似故乡。”表达了饱经忧患之后,游子归乡的思念之情。

这二次回来,其中一件要事,就是在颍扩建房产,谋营归休之计。他家旧宅,地势环境俱佳,静适中,周围不定期有一些空地。他亲自查看,改建扩大,以务日后安身落户之用。待事情稍有起色,五月三日,他又应当时颍州长知府陆经之请,将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离开颍州长后所写的十三首《思颍》诗,刻石树立在州署,并撰以见拳拳于颍者,非一日也”的真切感受。

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五月二十五日,欧阳修启程离颍赴亳,次年八月改知青州长(治今山东益都),第三年七月三日又改知蔡州(治今河南汝南)。蔡州长,离欧阳修日夜想往归老之地——颍州,已是近在咫尺,而且,这是一个条件相对优越的古郡,有利地自己养病保身。这年八月,欧阳修启程赴蔡,途经颍州时,他以“足疾”为由,在此留滞一个多月,欧阳修在颍州将亳州青州任上吟诵的十七首《思颍》诗编纂成《续思颍诗》,并作了序言。同一天,改号“醉翁”为“六一居士”。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物之间,是岂不为之一乎?”这一段精彩的对话,是欧阳修晚年生活的表白,流露了作者求退心切的内心世界。九月二十七日,欧阳修离颍达蔡。此次假道留滞,也是他一生之中第七次到达颍州。

定居颍州

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在欧阳修连上三表二札反复向朝廷表明决意退休归隐的心迹以后,终于在六月十七日等来了朝庭批准他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带职至士的敕告。归心似箭的欧阳修,这时一切行装都早已打点完毕,正要启程,无奈“适值久雨,积水为阻”,耽搁了三五天。七月四日,欧阳修率全家老幼一路风尘仆仆抵达颍州,像一只飞出牢笼的小鸟,开始了他梦寐以求、朝思暮想的退休生活。

欧阳修,祖籍江西永丰绵阳,一生为官,或在朝,或在外,足迹遍及半大个中国,历不少显都望郡,名山川,为何偏偏把颍州长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第二故乡?他与颍州的情结是怎样形成的?据现有的资料分析:一是这晨当时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有非常适宜的人居环境,符合欧阳修本来就非常赢弱、未老先衰的身体条件。《宋史·欧阳修传》记载:当年48岁的欧阳修,守完母丧回主京赴任时,鄞见仁宗,“帝见其发白,问劳甚至。”正值壮年的他身体如此,加之日后双逐患上眼疾、足疾、喘疾、渴淋、风眩等病症,将来找个气候适宜、环境较好的地方养老,颍州首当其选。二是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朴,交通方便,而且距开封不远。特别是水路,北上可溯达京师,南下则通途淮河长江,真达江西老家。亲朋故旧借此可以常来聚会,皇帝召见也可以很快到达身边,以丰富的晚年的退休生活。三是他对美丽的西湖风光情有独钟。早在皇佑二年(公无1050年)他知颍州府时,就深情地咏出“西湖烟水如我家”的佳句。他写《采桑子》十三首,连用10个“好”字赞美西湖。他在《西湖戏人选示同游者》诗中咏道:“菡香清画舸浮,使君不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他以为接天映日的颍州西湖荷花,比较起享负盛名的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桥明月夜”毫不逊色。他认为,“人事从来无定处,世途多故践言难”,介如今,“谁为颍水闲居士,十顷西湖一钓竿。正是这种发自己内心深处的西湖情结,最终使他

选择了颍州。

欧阳修公无1071年七月四日定居颍州,公无1072年七二十三日病逝颍州,退休归隐时间之短,不仅令本人始料不及,也大大出乎亲朋好友的意料之外,就连神皇帝闻讯也感到震惊。这对于退休之后想安度晚年,享受田园风光和天伦之乐的欧阳修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尽管如此,在短暂的一年零十九天的日子里,欧阳修抱病体于平淡之中,仍给后人留下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先是劳于家计,不失长者风范。虽然早就做好了归隐的准备,但“族大费广,颇以劳心”,一切皆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惟当营舍,久而仅了。”房屋扩建工程没有完成,只得暂时寄居别处,可是欧阳修并没责怪大家,“处处怡然,不以为意”(苏辙语),甘心甘情愿情愿地做一个“人间无事”的“闲人”。这期间,朝廷举行了难得一遇的明堂祭祀大典,召他前去参加,也被他以体弱为由上章乞免,婉言谢绝了。他平日家居,素食淡饭,羽衣道服,在答赠邵必的诗中说:“欲知颍上新居士,即是滁山旧醉翁。”再是勤于笔耕,不断创新。退休赋闲之中,欧阳修不断有诗书往来,回顾仕途不易,感叹世事沧桑,畅叙闲居心情,别有一番滋味。于是,翻检旧阕,写以新声,咏唱千年不衰的《采桑子》词十三首得以问世。另外,他还着手整理平时积累下来的一些文坛掌故和诗人轶事、文品和诗评等,并将自己关于诗歌创作的理论观点阐发其中,博采众闻,评古论今,“以资闲谈”,遂成《诗话》。在当时,此书独树一帜,开创了诗歌理论著述的新体裁。与此同时,他呕心沥血费时一年零两个月,与儿子们一起编篡自己一生的得意之作《居士集》50卷,为后人留下了最为珍贵的精神食粮。

欧阳修退休颍州闲居期间,最什得一提的是苏轼、苏辙兄弟二人于当年九月中下旬赴杭州途中假道前来拜谒恩师。师生想见,游湖荡舟、饮酒赋诗,调侃戏谑、喜形于色。这时的他虽以病体会高朋,但精神格外振奋,满面红光,鹤发银须,十分健谈。苏轼《陪欧阳公燕西湖》诗咏道:“谓公方壮须似雪,谓公已老光浮颊。去曷来湖上饮美酒,醉后剧谈犹激烈。”苏轼在诗中还写道:“插花起舞为公寿,公言百岁如风狂。”当苏轼休养来鲜花为恩师祝寿时,酒后的欧阳修竟放言能活到100岁。近一个月愉快的想聚很快结束,十月间,苏轼告别欧阳修和苏辙,赴杭州通判任。至此,北宋三位文章大家,在颍州长西湖之畔团聚,文酒相欢,诗词唱和,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一段可资永谈的历史佳话。

这年闰七月,欧阳修再次发病。他自知生命的历程行将终结,自己将不久人世,便在病榻上执笔写下了生平最后一首诗歌《绝句》:“冷雨涨焦陂,人去陂寂寞。惟有霜前花,鲜鲜对高阁。”焦陂在颍州长城西南40里,是西湖的一条重要支流,也是人们理想的游览胜地,欧阳修十分喜爱这里的景色,便将自己一生最后的笔墨,泼洒在颍州这块难忘的土地上。

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闰七月二十三日,欧阳修病逝于颍州西湖之畔的私宅之中,享年66岁.

韩林儿、刘福通死因考

韩林儿、刘福通是元末农民起义军中东系红巾军的重要首领。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韩林儿、刘福通首

义于颍州(安徽阜阳)。登高一呼,四方云集。徐寿辉、邹普胜、芝麻李、彭莹玉、郭子兴、明玉珍、朱元璋等相率响应,从而给大元帝国的统治敲响了丧钟。至正十五年(1355),韩林儿称帝于亳州(安徽亳县),号小明王,建国号宋,纪元用龙凤十二月,元军围亳州,韩林儿遁走安丰(安徽寿县)。至正十七年(1357)六月,刘福通进攻汴梁(河南开封),并分军三路北伐。翌年五月,福通克汴梁,迎韩林儿居之。十九年(1359)八月,元军察罕帖木儿陷汴梁,福通奉林儿再遁安丰。至正二十三年(1363),张士诚乘机遣大将吕珍率军二十万(一说十万)进攻安丰,韩林儿飞檄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兵未至,安丰城已破,韩林儿、刘福通的下落不明。

苏东坡——阜阳父母官

元祐六年(1091),苏轼再次遭人诬陷,要求“引嫌求避。”离开朝廷。八月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知制诰兼仕读出知颍州。

苏轼到颍州遇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八丈沟开挖工程。 由于前些年,开封连年遭遇水灾,颍州周边的几个地方也闹水患,他们主张开挖八丈沟,即在古代邓艾沟故道上,从陈州境内开挖一条354里长的新沟,使其压颍入淮,以泄陈州之水。认为这样可以疏导积水,消灭水患。实际上这是一个以邻为壑的办法。

朝廷大员来到颍州召开了现场会,作最后的协调。出席会议的有朝廷分管水利的官员,周边州府州官,还有开封提刑官,要命的是计划已得到了朝廷的允许,开控工程已先后在六处分段动工。假如苏轼是一位庸官,对已进行的工程可以不提异议,何况这项工程是经朝廷许可的,又是在他到任之前决定的。但为了对一方百姓负责,他还是重新审查了这项工程的利弊。

苏轼经过对颍河和淮河实地测量和考察,取得了系统的水文资料,即八丈沟入淮口的水位,在淮河泛涨时高于八丈沟上游蔡口水位八尺五寸,淮水势必倒灌。事实证明开挖八丈沟,既解除不了陈州水患,而上下游来水,并在颍州横流于是苏轼坚决反对开挖八丈沟。

苏轼立即向皇帝报告,连写三道奏折:《申省论八丈沟厉害状》,《奏论八丈沟不可开状》,“历观数年以来诛人议论”,“考之前史”,他指出:开挖八丈沟,工程巨大,耗资巨大,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由于颍州是平原,地面低于水面,如挖开八丈沟,实际上是将周边洪水排入颍州大地,以产粮为主的颍州就会变成一片汪洋,颍州就要闹饥荒,甚至尸横路旁。带来严重后果。

苏轼连写三道奏折,从历史水文到现实状况,分析利弊。

每状几千字,他都亲自撰写,他知道太长了皇帝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他甚至连“皇帖”都写好了(即奏折的内容提要),因他当过皇帝的秘书懂得其中的绝巧。

苏轼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依据向皇帝讲道理。要求开挖八丈沟的原报告说:“万折必东”,苏轼批驳说:“水之就下,儿童知之,适等不必其下,而必其常东,此岂足信哉。”请求朝廷改变决定。

苏轼阻止八丈沟开挖是一个很有风险的举动,既得罪周边知府,更有冒犯朝廷之罪。轻则乌纱难保,重则打入大牢。如果要当太平官,他不必过问。因为这个大工程是朝廷同意的,计划决定也有苏轼到任之前,有的地段已开始施工。他完全可以不去过问。但苏轼就是苏轼。他认为这个工程浩大,攸关颍州老百姓的生存问题。他到任后立即到现场调查,走访老农,“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上至蔡口下至淮河,每25步立一标竿,逐竿用水平测量高下,共计立5811竿。测量结果取得地面高下,沟身深浅,又“验得每年淮水涨痕高下”,“验得每年颍河涨溢水痕”。

朝廷相信了苏轼,决定停工,八丈沟停挖,颍州至少免除了十八万夫役和三十七万贯石钱米。八丈沟没有开挖,也进一步证明苏轼的主张和依据是科学的,至今颖州老百姓谈起八丈沟,仍对苏轼感激不尽。有的专家说,苏轼对得起颍州百姓,而我们对不起苏轼,至今没有为他建一个纪念馆。

颍西湖的历史变迁

颍州西湖是一处自然景观,但是天地四时,变化无常,大自然虽赋予西湖鲜活的生命,也同样使她经历了兴起、全

盛、衰落以及由大到小直至消亡的演变过程。

颍州西湖的面积,据有关记载和专家测算:古代(唐以前)约为三十平方公里,“广柔相济,水深莫测”;北宋时期约为十五平方公里,缩小一半;明中期约为七点五平方公里,又缩小一半。湖的位置和范围:唐代之前湖水曾直抵胡城西门,北宋欧阳修诗说“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明万历前颍州北城为汉汝阴故址,其西门称水门,额曰:“望湖”。另据《凤阳府图经志》:颍州西湖“在西门外”;明《正德颍州志》:“西湖,在州西北二里外,湖长十里广三里。相传古时水深莫测,广袤相齐。胡金之后,黄河冲荡湮湖之半,然四时佳景尚在,前代明贤达士往往泛舟游玩于是湖”。清《道光阜阳县志》:“县西北五里。”离西湖越来越远,表明西湖的面积在逐步缩小。

阜阳市地面海拔高度一般在30-31.5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洼,倾斜度为千分之零点五。但城西北张海子、西海子大片面积反而地势低洼,最低处标高27.6米,是当年湖之中心区,其起伏高差达到4米。那即是远古时代的西湖。她呈一个不甚规则的满月形,相当于现今城西标高30米以下的地面,从坎河溜东至城西方庄,北至废泉河南,面积约30平方公里,湖岸线较为稳定,与州志记载暗合。

汉唐之际,湖面为近似三角形,相当于现今29.5米以下的地面,即东临白龙桥,西南角称罗湖口,北界周庄。这一时期湖岸线较为平齐,湖面丰满,且延续时间较长,西湖自然景观达到相对成熟阶段。

北宋时,湖面缩为古罄状(或牛梭形),湖岸曲折,湖水纡转萦廻,故东坡诗中有“萦流作态”之句,以至湖中淤出数处浅渚。由于湖面淤塞,晏殊、欧阳修、苏东坡相继大力

疏浚西湖,并修三桥,起三闸,以便调节湖水,灌溉农田。尽管如此,遇有大旱时个别湖段还曾干涸过,苏轼曾将“东池”鱼迁往“西池”,并作诗戏之,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状况。此时湖面约当今标高29米以下,范围北至韩庄,西南至罗湖口,东南至湖台。

南宋以降至金元及明初,西湖屡遭黄河夺淮之患,大量泥沙淤浅湖床,滩塗面积增多,湖面被肢解。因有西溪等上游河水冲刷,湖面才不至雍塞。况西湖洼地为其南部和西南面一百多平方公里地面泾流汇集处,在雨季岗水生流侵入,旱季水退还田,因此湖岸线很不稳定。此时湖面长约10里,宽3里,面积为7.5平方公里。

清代西湖面积大为缩小,逐渐成了季节湖。零星积水的洼地实如大塘;长年积水的主湖长约800米,东部宽300米,西部宽200米,面积0.2平方公里,为古西湖的一百五十分之一。雍正十三年(1735)颍州升为府治后,虽曾浚湖修闸,但已难挽救西湖消亡的命运。

民国二十七年(1938),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异想以此拒敌。不料,黄河乱颍夺淮,造成十年黄患,颍州西湖最终被淤为平地。

颍州西湖,作为自然湖泊,虽然已经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但作为名胜古迹,却会永远留在人们美好的记忆之中。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不久的将来,历史上颍州西湖的人文景观将重现在今人面前,引导阜阳民众去重温那昔日的光荣与梦想。


相关文章

  • 洛阳景点简介
  • 洛阳景点简介 白居易故居 白马寺 白园 白云观 白云山 抱犊寨 藏梅寺 程颢程颐墓 都城博物馆 杜甫墓 杜康仙庄 二里头遗址 范仲淹墓 风穴寺 福昌阁 高龙中岳庙 古墓博物馆 古唐寺 关林 观音寺 广化寺汉光武陵 汉魏故城 花果山 皇觉寺 ...查看


  • "一字千金"典故源流研究
  • 摘要:"一字千金"典故源于战国末期吕不韦的故事,战国末期吕不韦的故事最早见于<史记,卷八五,吕不韦列传>."一字千金"典故典形颇多,常见的有"千金字"."吕览 ...查看


  • 弘扬集邮文化
  • 弘扬集邮文化 全力运作集邮大项目 --洛阳市邮政局集邮大项目运作情况简介 集邮作为一种文化,可增加知识.陶冶情操.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等:同时,集邮在宣传地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作用. 洛阳邮政部门以弘扬集邮事业.借助邮票宣传 ...查看


  • 出自河南的成语典故
  • 一郑州篇:断臂求法,养虎为患,熙熙攘攘,立竿见影,多行不义必自毙,众怒难犯,东道主,言不由衷,穷则思变,害群之马,克勤克俭,燕雀焉知鸿浩之志: 二洛阳篇:逐鹿中原,程门立雪,披荆斩棘,挑肥拣瘦,沧海横流,问鼎中原,运筹帷幄,前倨后恭,一锥刺 ...查看


  • 描写春天的诗句: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 <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原文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查看


  • 沈阳中考政策分析
  • 沈阳中考政策分析 1. 沈阳近年中考报考人数 年份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总人数 64186 57825 52775 51985 48035 省重点招生人数 17425 16046 15526 1783 ...查看


  • 四年级经典诵读篇目
  • 目 录 1.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杜 牧 2.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 牧 3.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 隐 4. 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范仲淹 5. 元 ...查看


  • 阜阳有哪些历史名人?
  • 阜阳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从而这片地方,也出现过很多很多的历史名人,小编只能介绍一下其中的一小部分了. 管仲 春秋齐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 ...查看


  • 中国历代美女籍贯全单(看看你们各自家乡有谁)
  • 唐朝之前的美女: 妺喜:山东滕州人.妺喜是夏代一个叫有施氏部落的人,有施氏在今天的山东滕州.滕州市现在隶属枣庄市. 妲己:河南武陟人.妲己是商代一个叫有苏氏部落的人,有苏氏在今天的河南武陟.<封神演义>称妲己是冀州侯苏护的女儿,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