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葡萄牙的航海家 麦哲伦 率领的船队首次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 6371千米;最大周长 4万 千米;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的模型叫 地球仪 。人们用 颜色 、 符号 和文字在地球仪上表示地球上的地理事物。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1、地图的三要素是 比例尺 、 方向 和图例。(图1.22 p13)
2、比例尺的三种表达方式 线段 式、 数字 式和文字式比例尺。
3、当地图的图幅大小相等时,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内容越 详 ,表示的范围越 小。 4、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指向标、经纬网,如果前两者均没有,则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5、一些常用的图例。(图1.24 p14)
6、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有两种 海拔高度 和相对高度,把 海拔 高度相等的点用线连接起来叫 等高线 ,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反映地面的 高低起伏 或坡度的 大小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不同。(图1.29 p16)
7、常见的地形图有三种,等高线地形图、 等深线 地形图、地形 剖面 图,能最直观反映地表起伏的是 地形剖面 图,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通常用 蓝 色表示海洋,用 绿 色表示平原,地形的基本类型有五种,分别是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是由陆地和海洋构成,陆地占29%、海洋占71%,概括的说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海洋彼此相连成一片,陆地被海洋分成许多块。
2、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陆半球不是北半球,水半球也不是南半球。(图2.4 p28)
3、陆地有大洲(大陆及其周围的岛屿)、大陆、岛屿、半岛,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
4、世界上共有七个大洲,最大的是亚洲、最小的是大洋洲,七大洲大小顺序是亚、非、北美、南美、南极、欧洲、大洋。
5、世界上共有四个大洋,最大的是太平洋,最小的是北冰洋,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
6、各大洲的分界。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亚北美:白令海峡;欧非: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南北美:巴拿马运河。
7、七大洲的半球分布
1、地球上海陆变迁的原因:(1)地壳的变动;(2)海平面的升降;(3)人类活动,其中1和2是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图2.12 p33)
2、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他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的各大洲是整个一块大陆,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分离漂移逐渐形成现在的样子。
3、板块运动学说认为:全球大致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在不停的运动之中,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处。
4、六大板块是: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第三章 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1、
2、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是阴雨区,无云表示晴天。
3、常用天气符号。(图3.4 p45 3.6 p46)
4、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空气质量的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气压的高低和风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是日平均气温。气温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测量气温时,要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离地面高度1.5米。通常情况一天观测四次,8时、14时、20时、2时。(活动p50)
2、气温的变化:(1)日变化,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因此会有气温日较差;(2)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是7月,最低气温是1月,海洋最高气温是8月,最低是2月。南半球与北半球刚好相反。因此会有气温年较差。
3、气温的分布: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1)纬度分布:从赤道(低纬)向两极(高纬)逐渐降低。
(2)海陆分布: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3)地形分布:气温随海拔升高逐渐降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度。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还包括降雪和冰雹等。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将降雨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2、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
3、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4、降水的分布(图3.21 p56)
(1)受纬度位置因素的影响,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受海陆位置因素的影响,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3)受地形因素的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雨极是乞拉朋齐,位于亚洲的印度。世界的干极是阿塔卡马沙漠沙漠,位于南美洲。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1、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图3.23 p58)
3、影响气候的因素:也就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是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省的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是受纬度位置因素的影响;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同纬度的北京气候比较湿润,是受海陆位置因素的影响。
第四章 居民和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1、2006年3月,世界人口已达65亿。人口的增长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最低的是欧洲。
2、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疏密程度可以用人口密度来表示。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北美洲的东部,这些地方都是位于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相反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如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则是人口稀疏地区。(图4.5 p66)
3、人口数量过多和人口增长过快会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影响,如交通阻塞、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等,为了解决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6、世界的三个主要人种是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印度北部主要是白种人;亚洲和美洲黄种人较多;非洲中部、南部黑种人较多。(图4.10 p71,4.11 p72)
第二节 语言和宗教
1、世界主要的六种语言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1)基督教: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西部,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2)伊斯兰教:教徒称为穆斯林,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于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在中国又称回教或清真教;
(3)佛教:创始于古印度,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4)在中国多数人不信教,维吾尔族和回族多信伊斯兰教,藏族、蒙古族多信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
3、认识各宗教代表性的建筑。(图4.15 p77)
第三节 聚落
1、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分为乡村和城市。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人住在城市,主要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等。乡村分为农村、牧村、渔村和林场。不同地方乡村差异很大,各地民居与环境密不可分。(图4.18 p79)
2、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于耕作;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六个大洲。其中30多个地区,是一些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如北美洲的格陵兰地区为欧洲国家丹麦的属地。
2、面积最大的是俄罗斯,有1707万平方千米;加拿大第二,中国第三,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从人口看中国第一,印度第二,他们都是亚洲国家。(图5.1-2 p86)
3、找出地跨两洲的国家,埃及(亚非)、土耳其(欧亚)、俄罗斯(欧亚)。记住国界和领土的含义。(图5.3 p87)
4、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和大洋洲,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亚洲的日本等;发展中国家有150多个,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图5.7 p90)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
6、联合国: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1945年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基本宗旨为“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有六个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秘书处和国际法院。安理会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机构,由中、美、俄、英、法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世界其他重要的国际组织见92页阅读材料。
七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图6.2 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图6.4 p3)
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面积达4400万平方千米。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6.5 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
4、亚洲之最: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陆地最高点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3)亚洲第一长河是长江,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澜沧江)、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非洲],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南美洲])
(4)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
(6)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密切关系,受夏季风的影响而易发生旱涝灾害。(图6.9 6.10 p7 气候类型、主要国家气候分布,认真完成第8页活动题)
第二节 人文环境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2003年),亚洲有6个。分别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和印度尼西亚。人口最多的是亚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极洲外);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低的是欧洲。(图6.14 6.15 p10-11)
2、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活动p12)
3、亚洲民族十分复杂,大大小小有1000个,其中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黄河—长江流域的华夏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文明、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古巴比伦文明。共同特点是适宜的温带和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注:两河流域古代气候条件好)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的不同。(图6.17 p13, 活动p13)
4、亚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发达国家较少,如日本。
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日本
1、日本是一个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自北向南依次为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最大的是本州岛。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面积37.7万平方千米,人口1.27亿(2003年)。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最著名的火山
是 富士山。地形以山地为主,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日本为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图7.2 p18,活动p19)
3、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日本最大的港口城市是横滨。日本由于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二战以后,经济高速发展,对工业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国内供给不足,对外依赖很强。日本的经济特点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这样有利于原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扬长补短。(工业分布的原因见活动p23)
4、日本民族构成单一,大和民族占绝对优势。日本文化既有浓厚的大和民族的传统色彩,又有强烈的现代气息,是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
第二节 东南亚
1、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
和 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图7.17-18 p26-27)
2、东南亚最大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唯一的内陆国是老挝。注意与中国接壤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3、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东南亚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图7.22 p29 活动p30)
3、中南半岛上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各大河上游流经山区,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游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及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易于灌溉、交
7.28 p31) 东南亚的旅游胜地。(图7.30 p33)
第三节 印度
1、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口超过10亿,居世界第二位。
2、印度地形分为三部分: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最大河流是恒河,印度河在巴基斯坦。注:看印度地形图7.34,找出印度所在经纬度、临海,地形的分布特点,主要邻国及方位,主要城市: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海得拉巴、班加罗尔。
3、印度大部分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终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雨季(6-9月)盛行西南季风,旱季(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活动p37)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为抵御水旱灾害,修筑水利工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
4、20世纪60年代,印度实行了“绿色革命”,改进了粮食生产技术,粮食产量增长很快。 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对照图7.34、7.41、7.42,分析小麦和水稻的分布与地形和降水的关系。经济作物有棉花、黄麻和甘蔗。印度的黄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棉花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5、印度首都是新德里;加尔各答是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钢铁工业中心;孟买是棉纺织工业中心;班加罗尔是印度的“硅谷”。
第四节 俄罗斯
1、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位于亚欧大陆北部,地跨亚、欧两大洲,领土大部分处于北温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特征是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2、大部分地区地形比较平坦,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以山脉河流为界自西向东分别是东欧平原(乌拉尔山、乌拉尔河)西西伯利亚平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对照俄罗斯地形图7.45,找出俄罗斯的经纬度位置,周边国家、大洋及海,各地形区的位置及分界。
3、俄罗斯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能够自给的大国之一。石油、天然气、煤、铁资源居世界前列,最大的煤矿是库兹巴斯煤矿,著名的油田有第二巴库油田和秋明油田,最大的铁矿是库尔斯克铁矿。俄罗斯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位于圣彼得堡附近,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位于莫斯科附近。(图7.48 p44,阅读材料)
4、俄罗斯交通部门齐全,但交通运输线在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的分布不平衡。
(1)以铁路运输和管道运输为主,欧洲部分铁路密集,形成以莫斯科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亚洲部分铁路稀疏,有一条横贯亚欧大陆的铁路是西西伯利亚大铁路,被称为亚欧大陆桥。(第二条亚欧大陆桥起始点为中国连云港,终点为荷兰鹿特丹)
(2)伏尔加河是俄罗斯的母亲河,是欧洲第一长河,流量丰富,水流平稳,航运价值高,通过运河,伏尔加河可以五海通航(波罗的海、白海、里海、亚速海、黑海)。
5、莫斯科是俄罗斯首都,俄罗斯最大的城市,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有世界著名的克里姆林宫和红场;第二大城市是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圣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是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城市;摩尔曼斯克是北冰洋沿岸的终年不冻港。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中东
1、中东位于亚洲西南部、非洲东北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是东西方交通要道,三洲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之地,本区的霍尔木兹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在东西联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照中东地形图8.3,了解中东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主要国家、邻国,主要河流、运河、海峡、海洋。活动p52
2、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藏量最大、生产量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主要产油国包括沙特、科威特、阿联酋、伊拉克等
沙漠地区。有关河流、湖泊水资源的分配和争夺是中东地区除石油以外的又一个焦点。(图8.7 p54)但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流经本区。
5、中东主要是白色人种。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圣城,伊斯兰教还把麦加看作圣城。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犹太人集中分布于以色列,信仰犹太教,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信仰伊斯兰教。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导致中东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阅读材料,活动p56了解)
第二节 欧洲西部
1、欧洲西部地区人口稠密,国家众多,是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地区。本区形成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叫做欧盟,目前有27个成员国,统一货币叫欧元。欧盟加强了欧洲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联系,并在世界经济领域和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活动题p58,读欧盟成员国之间密切联系图8.14,读欧盟国家分布图8.15)
2、欧洲西部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目前也是世界上工业发达的地区之一。欧洲西部的工业以制造业为主,工业分布密集自英国向东到波兰境内,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到意大利,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密集区。
3、发达的畜牧业:本区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大西洋东岸,北冰洋南岸,地中海北岸),常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多汁牧草,草场广布,本区的人们把牧草称为“绿色金子”。荷兰、丹麦是著名的乳畜大国。
4、读图8.23 p64,找出主要平原(西欧平原、波德平原、多瑙河下游平原)、河流(莱茵河、多瑙河)、山脉(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亚平宁山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岛屿(大不列颠岛)、半岛(南部自西向东依次为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海及海峡(黑海、土耳其海峡、爱琴海、亚得里亚海、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比斯开湾、英吉利海峡、北海、波罗的海)。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
5、本区绝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北温带,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内陆及伊比利亚半岛内部为温带大陆气候,阿尔卑斯山脉为高原山地气候。(图8.22 p63)
6、欧洲西部的自然条件多种多样,南部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夏季阳光明媚,海滨沙滩风景优美;北部有曲折、幽深的峡湾;中部阿尔卑斯山脉是登山和滑雪的好地方。读图8.24 p65,知道本区有哪些旅游资源。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本区位于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以南。有6亿多人,90%以上是黑种人,所以本区被称为“黑非洲”。
2、赤道和南北回归线都穿过本区,非洲是世界上跨热带面积最大的洲。读图6.12 p9,本区气候分布的特点: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中心,南北热带草原分布,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热带雨林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特点:终年高温,明显分为干湿两季。热带草原地区常常受到旱灾影响。
3、读图8.26 p67,区域经纬度位置,主要国家、河流、地形分布等。本区地形以高原为主,最著名的盆地刚果河盆地,有被称为地球伤痕的东非大裂谷,有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有非洲最高山乞力马扎罗山。
4、由于殖民主义长期占领和掠夺,使本区有许多国家成为单一商品经济,即出口矿产、木材、畜产和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初级产品,进口机械、汽车等工业制成品。这种过分依赖一种或几种初级产品的模式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因此要努力发展民族工业,发展多样化的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水产业等其他产业。
5、非洲是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本地区更是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地区。这里农牧业生产落后,农产品产量很低,加之人口增长快,因此粮食供应不足是本区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对粮食和肉类的需求大,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面积,或在草原地区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草原退化,加剧土地荒漠化,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第四节 澳大利亚
1、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南回归线横穿澳大利亚中部,澳大利亚主要位于五带中的热带和南温带。最大的河流是墨累—达令河。读图8.38 p75,了解澳大利亚的经纬度位置、地形。读图8.39 p76,了解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
2、澳大利亚有许多特有的古老生物,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代表动物有袋鼠、鸸鹋、考拉、鸭嘴兽等(前两种出现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
3、澳大利亚农牧业发达,是世界上绵羊数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因此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牧业,形成四个不同的农牧业区,读图
8.37 p74。澳大利亚又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人口密度小,农场规模很大,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很高,并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农牧产品大部分供出口,除羊毛外,澳大利亚还是世界上重要的牛肉和小麦的出口国。
4、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是世界矿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之一,矿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占有很大比重,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20世纪年代以来,澳大利亚服务业已大大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澳大利亚的主导产业。
4、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首都是堪培拉,悉尼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墨尔本市全国第二大城市。
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
第一节 美国
1、美国位于西半球,美国本土有48个洲,位于北温带;两个海外洲,一个是位于寒带的阿拉斯加洲,一个是位于热带的夏威夷洲。美国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北部与加拿大接壤,南部与墨西哥接壤。
2、美国人口超过3亿。是一个移民国家,有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华人华侨集中在旧金山、纽约、洛衫矶等城市。美国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
3、读图9.4、9.5 p82,美国地形呈纵列分布,西部为多条平行山脉组成的科迪勒拉山系,绵延于南北美洲西部,为世界上最大的山系。中东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总面积一半以上,耕地广大,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东部为阿拉巴契亚山脉。全国最大的河流是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长河。五大湖(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又是美加国界的一部分,其中密歇根湖完全属于美国。苏必利尔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各湖有水道相通,并通过圣劳伦斯河流入大西洋。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为美国灌溉、航运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美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专业化,效率高,产量大。阅读材料p83,读图
9.9 p85,了解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6、美国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主要工业区有东北部工业区、西部工业区、南部工业区。美国是世界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位于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东南端的硅谷,是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著名产品为硅片。读图9.12 p86,了解美国的主要工业区和工业城市的分布。
7、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也是世界上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美国的首都是华盛顿,最大城市是纽约。
第二节 巴西
1、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拉丁美洲因语言同属拉丁语而得名。读图9.18 p90,了解巴西的经纬度位置、地形、河流。世界最大的河流是亚马孙河,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面积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世界上占有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巴西。
2、拉丁美洲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他们创造了玛雅文明及独特的文化。种植业文明提供玉米和马铃薯。巴西为葡萄牙殖民地,除巴西的整个拉美为西班牙殖民地。拉丁美洲很多黑白混血人种。
3、巴西的铁矿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主要分布于东南部,伊塔比拉露天铁矿石巴西最大的铁矿山;伊泰普水电站位于巴拉那河上,由巴西和巴拉圭合建,是仅次于长江三峡的规模第二大的水电站。
5、农业是巴西重要的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热带经济作物咖啡、甘蔗、柑橘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全世界都希望巴西保护的是森林资源(亚马孙河流域的大片热带雨林)。热带雨林的作用:调节全球气候,为全球提供新鲜空气;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木材。但由于巴西开发雨林地区,兴建公路、伐木、采矿、开辟农牧场,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森林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珍贵的野生动植物遭劫,使全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6、巴西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首都是巴西利亚,圣保罗是巴西最大的城市和工业中心,也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巴西把首都从沿海的里约热内卢迁至中部高原的巴西利亚,既有加强对内地的开发和管理的考虑,也有缩小城市规模,避免出现城市环境问题的考虑。
半球划分:东半球、北半球
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经纬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最东端 东经135度2分30秒 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
最西端 东经73度40分 帕米尔高原乌兹别里山口(乌恰县)
最南端 北纬3度52分 南沙群岛曾母暗沙
最北端 北纬53度33分 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漠河县)
2、我国国土辽阔:
陆地国土: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陆上邻国14个。
海洋国土:濒临的海洋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主要岛屿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渤海附近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南海鱼类产量和油气产量均是最大的。
图见教材4页。
3、行政区:
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图教材7页
各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行政中心,表教材10页。
4、人口:
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
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5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9人)的3倍多。 人口分布不均。以黑河—腾冲为界,东部人口分布密集,西部人口分布稀疏。 各省区面积与人口的比较,图教材14页。
5、民族:
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占92%。少数民族中壮族人数最多。人口在500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数最多。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一些少数民族风情: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族的泼水节、孔雀舞;藏族的集体舞、藏历年;朝鲜族的长鼓舞等。
6、地势和地形:
我国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大。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第三级阶梯。
各阶梯概况,海拔、地形特征见教材22、24、26页,主要看各阶梯都有哪些主要山脉(走向)、高原、盆地以及平原,以及相对位置。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
(2)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河流在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水能。
(3)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是四大高原中唯一位于第一阶梯的,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千沟万壑;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喀斯特地貌显著。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昆仑山与天山之间,其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位于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纬度最高;柴达木盆地:被美誉为“聚宝盆”,位于巴颜喀拉山与祁连山之间,海拔最高,也是四大盆地唯一位于第一阶梯的;四川盆地: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最优越,有“紫色盆地”之称,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之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陆地面积的33%,加上高原,两者占60%。山区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治理,见教材29页。山区在开发和保护方面应当注意的问题: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较大。在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主要山脉走向:
东-西走向:天山山脉――阴山山脉;昆仑山脉――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脉―武夷山脉;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祁连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7、南北气温差异:
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1月℃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漠河镇与海口市1月平均气温相差接近50℃。冬季最冷地方为黑龙江的漠河镇。
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夏季最热的地方为新疆吐鲁番。
我国由北向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外还有高原气候区。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温度带划分,见教材33页。
8、东西干湿差异:
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一个地方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我国降水量和干湿地区,见教材35、36页。干湿地区景观、建筑以及农业的差异,见教材36、37页。
9、气候:
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地区一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
冬季风寒冷干燥,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风温暖潮湿,形成了我国的雨季。 除青藏高原外,习惯上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界,把我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见教材39页。主要是降水的差异,主要原因是海陆位置和地形。
我国的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以及高原山地气候,见教材42页。
多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多旱涝灾害。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10、河流和湖泊:
内流河和内流区、外流河和外流区的分布,见教材44页。内流区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3,但水量仅占全国的5%;外流区占陆地面积的2/3,水量占全国的95%。
内流区: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河水主要来自昆仑山、天山等高山冰雪融水。内流湖一般为咸水湖(青海湖)。
外流区:河水来源主要靠降水。有三大外流区
(1)太平洋外流区
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地区的河流流经湿润地区,水量丰富。以北地区的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上游水能资源丰富,进行发电和灌溉(宁夏平原成为“塞上江南”以及河套平原)。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下游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水流减慢,泥沙堆积,河床升高—“地上河”。流域水系,见教材48页。上游建设大型水库,中游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下游加固黄河大堤。黄河几字形与凌汛。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它是我国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流域水系,见教材53页。各段的名称和支流。长江三峡(自西向东):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洪水灾害:降水集中,中上游生态环境破坏(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长江河道弯曲,中下游湖泊萎缩(围湖造地)使得其蓄洪能力下降。 怒江—萨尔温江、澜沧江—湄公河、元江—红河。
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自北向南经过京、津、冀、鲁、苏、浙,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南水北调东线。
中国五大淡水湖(按面积大小排列)鄱阳湖(赣)、洞庭湖(湘)、太湖(苏浙交界)、洪泽湖(苏)、巢湖(皖)。
(2)北冰洋外流区(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
(3)印度洋外流区(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孟加拉湾)。
11、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资源等。
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非可再生资源: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资源。(石油、矿产资源等)
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便能够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我国的资源情况:总量丰富,人均不足。随人口的增长,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将会继续减少;资源利用不当、保护不力、管理不善,使得自然资源遭到不应有的破坏和浪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12、土地资源:
根据土地的用途和土地利用情况,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但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而且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见教材67页。
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土地利用程度高。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
部内陆地区,土地利用程度低,未利用土地分布较广。牧业在西部内陆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居主要地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表见教材69页。
土地资源利用问题:属可再生资源,如利用不当,或遭到人为破坏,就会引起土地资源退化,生产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我国土地利用中对土地的破坏有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和土地荒漠化。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措施:依法用地、规划用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开展“保护土地、保护耕地、保护环境”宣传活动;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和环境治理的投入;禁止乱占耕地等。
13、水资源:
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而人类所需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量的2.5%。而淡水资源中,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中国是一个贫水国家,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名在第110位之后。缺水状况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
水资源时空分步不均: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地区分配很不均匀。从时间分配看,夏季我国降水集中,易造成洪涝灾害,冬春季则降水少,易造成干旱缺水;从空间分配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南方水资源占80%以上,北方仅占不到20%,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
兴建水库可以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比如三峡(长江)和小浪底(黄河),对防洪和水资源调配发挥重要作用,在洪水期蓄水,减缓下游洪水,在枯水期防水,增加下游水量,具有防洪、发电、灌溉及城市供水等综合效益。
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的有效办法。如南水北调引水工程,对于缓解我国北方地区的严重缺水有重要作用。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水系丰富的水资源,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分东(扬州—京杭运河—津冀鲁)、中(丹江口—京津冀)、西(雅砻江、金沙江—黄河上游)三条线路。引栾入津,是将滦河水引入海河水系,缓解天津缺水状况;引黄济青,将黄河水调入青岛。 我国的水资源利用总体上看,一方面供应紧张,缺水状况仍在继续加重;另一方面利用率低,浪费惊人;此外水污染严重。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措施见教材81页。
14、交通:
现代交通运输指的是火车、汽车、船舶、飞机等工具的运输。
交通运输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又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铁路线、公路线、航线以及航空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大,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较小。我国的交通运输网见教材89页。其中注意哪些大城市所缺少的运输功能,也就是各城市属于哪种交通枢纽类型,比如是单一交通枢纽,还是铁路—公路枢纽,还是铁路—航空枢纽,还是多种综合枢纽。
我国高速公路始建于1984年,是上海—嘉定。主要高速密集区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个地区。这些地区城市和人口集中,经济发达,资金雄厚,有修建高速公路的需求和物质需求。主要高速公路分布见90页。
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铁路干线分布见91页。掌握一些主要铁路线及铁路枢纽,各条铁路线起始点和终点各代表哪个城市。
南北向:京哈线、京九线、京广线、京沪线、哈大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青藏线。
东西向:京包线—包兰线、陇海—兰新线(第二条亚欧大陆桥中国段)、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襄渝线。
主要铁路枢纽:北京、郑州(京广、陇海)、武汉(京广、襄渝、长江水运)、南昌(京九、浙赣)、徐州(京沪、陇海)、兰州(陇海、包兰、兰新)、宝鸡(宝成、陇海)、株洲(京广、浙赣、湘黔)。 选择交通方式要考虑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如速度、运费、运输量等,还要考虑出行目的、货物性质数量以及运输距离等因素。
15、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图见教材98页。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是东部和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东西部以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为界。图见教材100页。
东部主要是种植业、林业和渔业。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于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西部地区以畜牧业为主,西部因为降水稀少,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四大牧区: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牧区。主要畜牧品种:三河马、三河牛、滩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第二大牧区,主要畜牧品种有:细毛羊、羔皮羊、阿勒泰大尾羊、和田羊、伊犁马等;西藏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高寒草甸草原畜牧区,主要畜种有藏牦牛、藏绵羊、藏马等;青海是我国第四大牧区。
南北差异主要是降水和热量的差异。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南宜水稻北宜麦)、油料作物(长江油菜带、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糖料作物(南种甘蔗北甜菜)、棉花(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以及甜菜,受气候条件限制,一年只种一季;华北平原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还有花生和温带水果,大多两年三季或一年两季;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种植水稻、棉花、油菜和甘蔗,一年可收获两到三季。图见教材101页。
因地制宜:考虑自然条件(地形、土壤、降水等)和社会条件(与城市的距离、市场需求、农业技术装备以及农民文化水平等)。
挑战和对策: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适应国内、国际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防止滥垦滥伐、超载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种草。
16、工业:
工业生产主要是从自然界取得自然资源,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工业分布:特点为沿海、沿江、沿交通线。
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的工业基地;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工业分布见教材110页。
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
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很高。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大;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产品更新换代快。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特点: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大分散,小集中。地理位置不同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具有不同的产业开发侧重点:沿海地区以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为依托,侧重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沿边地区依靠国家的开放政策和沿边的地理优势,发展贸易导向型的产业;内地依靠优势资源和工业基础,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图见教材114页。
举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上海:优化调整了工业的产业结构。(上海工业的变化);北京:增长速度快,促进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中关村对北京经济发展的贡献);互联网: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网络购物、SOHO族、网络社区等)
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环境差异显著:
(1)气温: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文环境差异显著: 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⑴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⑵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⑶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⑷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⑸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⑹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第六章 北方地区 一、自然特征
1.黑土地 、黄土地:
(1)位置: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北平原被称为“黑土地”,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被称为“黄土地”。
(3)气候:地跨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属温带季风气候,属于半湿润区。
2.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发展优势:平原面积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2)农作物 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
小麦返青和玉米、棉花出苗,农业用水量较大。
二、“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1.自然环境
(1)位置、范围: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2)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3)气候:冷湿。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2.
(1)发展条件
有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的气候
不利:春秋季节易发生低温冻害
(2)作物熟制:一年一熟。
(3)主要农作物: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4)问题与措施:垦荒扩大耕地,造成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为此停止开荒、建立自然保护区。
3.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三、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1.文明的摇篮:(1)位置、范围: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主要包括山西省和陕西省的大部分,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部,甘肃省的东南部。
(2)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如传统民居是窑洞;信天游是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等
2.风吹来的黄土:
(1)黄土的来源:多种假说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是“风成说”,黄土来自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
(2)黄土地貌景观: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川地
3.严重的水土流失:
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困难。
4.水土保持:
(1)生物措施:植树种草(2)工程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
(3)合理安排生产活动。例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
四、祖国的首都——北京
1.基本概况:
(1)地理位置: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角,西面和北面背靠群山。
(2)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3)城市职能: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
2.历史悠久的古城:
(1)北京旧城:格局形成于元、明两代,方方正正,布局均衡对称。
(2)旅游名胜: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颐和园、天坛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另外还有四合院、胡同、牌楼等。
3.现代化的大都市:
(1)重点功能区:中央商务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金融街、王府井商业街。
(2)现代化交通网:北京已经形成了航空、公路、铁路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市区形成了环形加放射状的快速道路网,是全国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和国际航空港。
(3)建设目标:“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第七章 南方地区
1.气候湿热的红土地:
(1)位置:南方地区位于_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东海和南海。
(2)地形:复杂多样,东西差异明显。西部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有交错分布的平原_、低山和丘陵,沿江是平原和三角洲。
(3)气候: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是该地区气候的主要特征。
2.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1)发展条件:气候湿热,发展农业的水热条件优越,耕地多为水田;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河湖密布,灌溉条件良好
(2)农作物
主要粮食作物:水稻
经济作物:棉花、油菜、茶、竹、甘蔗、橡胶
水果:柑橘、香蕉、菠萝
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1.江海交汇之地:
(1)位置、范围: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地区。
(2)位置的重要性:地处江海交汇之地,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同时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2)上海市:①特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我国最大的城市,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②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
3.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1)文化特色:
①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园林、杭州西湖等;
②别具特色的水乡风貌,如江苏的周庄、同里,浙江的乌镇、西塘等;
③传统的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和饮食文化等。
(2)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②便捷的交通;③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
三、“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
2.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1)经济发展条件:
①不利条件:地狭人稠、自然资源匮乏。
②有利条件:发挥地理位置优势,依托祖国内地强有力的支持。
(2)经济特点——经济繁荣,被誉为“东方明珠”。
①香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及航运中心。
(1)“上天”——建设高层建筑;(2)“下海”——填海造地
四、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1.自然地理概况:
(1)范围:包括A台湾岛以及附近的B澎湖列岛、C钓鱼岛等许多小岛。
(2)地理位置:
①纬度:北回归线穿过中南部,地跨亚热带和热带。
②海陆: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3)地形:山地占2/3,平原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区。地势中部高,东西低。
气候: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和暴雨。
河流:短急,水能丰富
2.人口、城市
(1)分布特征: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地区。
(2)主要城市:①台北 ②台中 ③高雄。
3.外向型经济:
①大量受过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②海岛多港口;③吸收外资;
④大力建设出口加工区。
第八章 西北地区
一、自然特征
1.草原和荒漠
(1)位置: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
(2)范围: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3)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东部是内蒙古高原。西部自北向南依次是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仑山。
(4)气候:降水稀少,是我国干旱面积最广的地区。原因是:距海较远,且被重重山岭阻隔,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5)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是我国内流河的主要分布区。
(6)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
2.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1
(21.
2.(2
1/4左右。②不利条件:气候严酷,交通不便。
第九章 青藏地区
一、青藏地区
1.自然特征:
(1)世界屋脊
①地理位置:位于我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南至国界。
②地形地势:地势高耸,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显著特征是“,远看是山,近看是川”。
③气候特征:独特的高寒气候,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④河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2)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
a.主要农业区: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b.优越条件:地势较低,气温较高;土质肥沃。c.主要农作物:青稞和小麦。
③生活习惯。
a.饮食:糌粑、牛羊肉、青稞酒。 b.服饰:藏袍。
c.
【名师点睛】青藏地区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因此很多藏族朋友脸上都有可爱的“高原红”。青藏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是高寒,因此制约其种植业发展的因素是热量。
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1)位置范围: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被誉为“中华水塔”。
(2)补给水源: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湖泊和沼泽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
(3)环境问题与保护。
①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补给水源减少,湖泊、湿地面积缩小。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过度放牧、乱采滥挖,导致水土流失、草地沙化、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生态问题突出。
②措施:采取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
第十章 中国在世界中
1.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进入21世纪,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自2009年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1)人地关系不和谐。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协调人地关系,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应对挑战的正确选择。
(2)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东、中、西部发展极不平衡,沿海与内地以及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我国正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城乡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决策。
(3)海洋权益面临严峻挑战。
3.做负责任的大国:
(1)我国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
(2)我国坚定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信念,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3)我国政府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葡萄牙的航海家 麦哲伦 率领的船队首次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 6371千米;最大周长 4万 千米;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的模型叫 地球仪 。人们用 颜色 、 符号 和文字在地球仪上表示地球上的地理事物。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1、地图的三要素是 比例尺 、 方向 和图例。(图1.22 p13)
2、比例尺的三种表达方式 线段 式、 数字 式和文字式比例尺。
3、当地图的图幅大小相等时,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内容越 详 ,表示的范围越 小。 4、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指向标、经纬网,如果前两者均没有,则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5、一些常用的图例。(图1.24 p14)
6、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有两种 海拔高度 和相对高度,把 海拔 高度相等的点用线连接起来叫 等高线 ,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反映地面的 高低起伏 或坡度的 大小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不同。(图1.29 p16)
7、常见的地形图有三种,等高线地形图、 等深线 地形图、地形 剖面 图,能最直观反映地表起伏的是 地形剖面 图,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通常用 蓝 色表示海洋,用 绿 色表示平原,地形的基本类型有五种,分别是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是由陆地和海洋构成,陆地占29%、海洋占71%,概括的说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海洋彼此相连成一片,陆地被海洋分成许多块。
2、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陆半球不是北半球,水半球也不是南半球。(图2.4 p28)
3、陆地有大洲(大陆及其周围的岛屿)、大陆、岛屿、半岛,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
4、世界上共有七个大洲,最大的是亚洲、最小的是大洋洲,七大洲大小顺序是亚、非、北美、南美、南极、欧洲、大洋。
5、世界上共有四个大洋,最大的是太平洋,最小的是北冰洋,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
6、各大洲的分界。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亚北美:白令海峡;欧非: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南北美:巴拿马运河。
7、七大洲的半球分布
1、地球上海陆变迁的原因:(1)地壳的变动;(2)海平面的升降;(3)人类活动,其中1和2是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图2.12 p33)
2、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他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的各大洲是整个一块大陆,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分离漂移逐渐形成现在的样子。
3、板块运动学说认为:全球大致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在不停的运动之中,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处。
4、六大板块是: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第三章 天气和气候
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
1、
2、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是阴雨区,无云表示晴天。
3、常用天气符号。(图3.4 p45 3.6 p46)
4、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清新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浊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空气质量的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气压的高低和风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是日平均气温。气温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测量气温时,要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离地面高度1.5米。通常情况一天观测四次,8时、14时、20时、2时。(活动p50)
2、气温的变化:(1)日变化,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因此会有气温日较差;(2)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是7月,最低气温是1月,海洋最高气温是8月,最低是2月。南半球与北半球刚好相反。因此会有气温年较差。
3、气温的分布: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1)纬度分布:从赤道(低纬)向两极(高纬)逐渐降低。
(2)海陆分布: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3)地形分布:气温随海拔升高逐渐降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度。
第三节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还包括降雪和冰雹等。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将降雨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2、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
3、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4、降水的分布(图3.21 p56)
(1)受纬度位置因素的影响,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受海陆位置因素的影响,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3)受地形因素的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世界的雨极是乞拉朋齐,位于亚洲的印度。世界的干极是阿塔卡马沙漠沙漠,位于南美洲。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1、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方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图3.23 p58)
3、影响气候的因素:也就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是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海南岛终年如夏,降水较多,黑龙江省的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是受纬度位置因素的影响;新疆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同纬度的北京气候比较湿润,是受海陆位置因素的影响。
第四章 居民和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1、2006年3月,世界人口已达65亿。人口的增长速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最低的是欧洲。
2、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疏密程度可以用人口密度来表示。世界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北美洲的东部,这些地方都是位于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相反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如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则是人口稀疏地区。(图4.5 p66)
3、人口数量过多和人口增长过快会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影响,如交通阻塞、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等,为了解决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6、世界的三个主要人种是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印度北部主要是白种人;亚洲和美洲黄种人较多;非洲中部、南部黑种人较多。(图4.10 p71,4.11 p72)
第二节 语言和宗教
1、世界主要的六种语言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1)基督教: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西部,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2)伊斯兰教:教徒称为穆斯林,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于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在中国又称回教或清真教;
(3)佛教:创始于古印度,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4)在中国多数人不信教,维吾尔族和回族多信伊斯兰教,藏族、蒙古族多信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
3、认识各宗教代表性的建筑。(图4.15 p77)
第三节 聚落
1、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分为乡村和城市。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人住在城市,主要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等。乡村分为农村、牧村、渔村和林场。不同地方乡村差异很大,各地民居与环境密不可分。(图4.18 p79)
2、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于耕作;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第五章 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六个大洲。其中30多个地区,是一些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如北美洲的格陵兰地区为欧洲国家丹麦的属地。
2、面积最大的是俄罗斯,有1707万平方千米;加拿大第二,中国第三,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从人口看中国第一,印度第二,他们都是亚洲国家。(图5.1-2 p86)
3、找出地跨两洲的国家,埃及(亚非)、土耳其(欧亚)、俄罗斯(欧亚)。记住国界和领土的含义。(图5.3 p87)
4、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和大洋洲,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亚洲的日本等;发展中国家有150多个,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图5.7 p90)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
6、联合国: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1945年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基本宗旨为“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有六个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秘书处和国际法院。安理会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机构,由中、美、俄、英、法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世界其他重要的国际组织见92页阅读材料。
七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图6.2 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图6.4 p3)
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面积达4400万平方千米。
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图6.5 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
4、亚洲之最: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最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2)世界陆地最高点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
(3)亚洲第一长河是长江,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澜沧江)、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非洲],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南美洲])
(4)亚洲面积最大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
(5)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
(6)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密切关系,受夏季风的影响而易发生旱涝灾害。(图6.9 6.10 p7 气候类型、主要国家气候分布,认真完成第8页活动题)
第二节 人文环境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地区,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2003年),亚洲有6个。分别是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和印度尼西亚。人口最多的是亚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极洲外);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人口增长率最低的是欧洲。(图6.14 6.15 p10-11)
2、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活动p12)
3、亚洲民族十分复杂,大大小小有1000个,其中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黄河—长江流域的华夏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文明、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古巴比伦文明。共同特点是适宜的温带和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注:两河流域古代气候条件好)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的不同。(图6.17 p13, 活动p13)
4、亚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发达国家较少,如日本。
第七章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日本
1、日本是一个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自北向南依次为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最大的是本州岛。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面积37.7万平方千米,人口1.27亿(2003年)。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最著名的火山
是 富士山。地形以山地为主,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日本为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图7.2 p18,活动p19)
3、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日本最大的港口城市是横滨。日本由于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二战以后,经济高速发展,对工业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国内供给不足,对外依赖很强。日本的经济特点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这样有利于原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扬长补短。(工业分布的原因见活动p23)
4、日本民族构成单一,大和民族占绝对优势。日本文化既有浓厚的大和民族的传统色彩,又有强烈的现代气息,是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
第二节 东南亚
1、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
和 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图7.17-18 p26-27)
2、东南亚最大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唯一的内陆国是老挝。注意与中国接壤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3、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东南亚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图7.22 p29 活动p30)
3、中南半岛上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各大河上游流经山区,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游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及三角洲,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易于灌溉、交
7.28 p31) 东南亚的旅游胜地。(图7.30 p33)
第三节 印度
1、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口超过10亿,居世界第二位。
2、印度地形分为三部分: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最大河流是恒河,印度河在巴基斯坦。注:看印度地形图7.34,找出印度所在经纬度、临海,地形的分布特点,主要邻国及方位,主要城市: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海得拉巴、班加罗尔。
3、印度大部分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终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雨季(6-9月)盛行西南季风,旱季(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活动p37)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为抵御水旱灾害,修筑水利工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
4、20世纪60年代,印度实行了“绿色革命”,改进了粮食生产技术,粮食产量增长很快。 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对照图7.34、7.41、7.42,分析小麦和水稻的分布与地形和降水的关系。经济作物有棉花、黄麻和甘蔗。印度的黄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棉花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5、印度首都是新德里;加尔各答是麻纺织工业中心和钢铁工业中心;孟买是棉纺织工业中心;班加罗尔是印度的“硅谷”。
第四节 俄罗斯
1、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位于亚欧大陆北部,地跨亚、欧两大洲,领土大部分处于北温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特征是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2、大部分地区地形比较平坦,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以山脉河流为界自西向东分别是东欧平原(乌拉尔山、乌拉尔河)西西伯利亚平原(叶尼塞河)中西伯利亚高原(勒拿河)东西伯利亚山地。对照俄罗斯地形图7.45,找出俄罗斯的经纬度位置,周边国家、大洋及海,各地形区的位置及分界。
3、俄罗斯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能够自给的大国之一。石油、天然气、煤、铁资源居世界前列,最大的煤矿是库兹巴斯煤矿,著名的油田有第二巴库油田和秋明油田,最大的铁矿是库尔斯克铁矿。俄罗斯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位于圣彼得堡附近,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位于莫斯科附近。(图7.48 p44,阅读材料)
4、俄罗斯交通部门齐全,但交通运输线在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的分布不平衡。
(1)以铁路运输和管道运输为主,欧洲部分铁路密集,形成以莫斯科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亚洲部分铁路稀疏,有一条横贯亚欧大陆的铁路是西西伯利亚大铁路,被称为亚欧大陆桥。(第二条亚欧大陆桥起始点为中国连云港,终点为荷兰鹿特丹)
(2)伏尔加河是俄罗斯的母亲河,是欧洲第一长河,流量丰富,水流平稳,航运价值高,通过运河,伏尔加河可以五海通航(波罗的海、白海、里海、亚速海、黑海)。
5、莫斯科是俄罗斯首都,俄罗斯最大的城市,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有世界著名的克里姆林宫和红场;第二大城市是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圣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是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城市;摩尔曼斯克是北冰洋沿岸的终年不冻港。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 中东
1、中东位于亚洲西南部、非洲东北部。联系亚欧非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枢纽,是东西方交通要道,三洲五海(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之地,本区的霍尔木兹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在东西联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照中东地形图8.3,了解中东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主要国家、邻国,主要河流、运河、海峡、海洋。活动p52
2、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藏量最大、生产量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主要产油国包括沙特、科威特、阿联酋、伊拉克等
沙漠地区。有关河流、湖泊水资源的分配和争夺是中东地区除石油以外的又一个焦点。(图8.7 p54)但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流经本区。
5、中东主要是白色人种。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圣城,伊斯兰教还把麦加看作圣城。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犹太人集中分布于以色列,信仰犹太教,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信仰伊斯兰教。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导致中东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阅读材料,活动p56了解)
第二节 欧洲西部
1、欧洲西部地区人口稠密,国家众多,是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地区。本区形成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叫做欧盟,目前有27个成员国,统一货币叫欧元。欧盟加强了欧洲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联系,并在世界经济领域和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活动题p58,读欧盟成员国之间密切联系图8.14,读欧盟国家分布图8.15)
2、欧洲西部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目前也是世界上工业发达的地区之一。欧洲西部的工业以制造业为主,工业分布密集自英国向东到波兰境内,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到意大利,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工业密集区。
3、发达的畜牧业:本区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大西洋东岸,北冰洋南岸,地中海北岸),常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多汁牧草,草场广布,本区的人们把牧草称为“绿色金子”。荷兰、丹麦是著名的乳畜大国。
4、读图8.23 p64,找出主要平原(西欧平原、波德平原、多瑙河下游平原)、河流(莱茵河、多瑙河)、山脉(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亚平宁山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岛屿(大不列颠岛)、半岛(南部自西向东依次为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海及海峡(黑海、土耳其海峡、爱琴海、亚得里亚海、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比斯开湾、英吉利海峡、北海、波罗的海)。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
5、本区绝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北温带,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内陆及伊比利亚半岛内部为温带大陆气候,阿尔卑斯山脉为高原山地气候。(图8.22 p63)
6、欧洲西部的自然条件多种多样,南部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夏季阳光明媚,海滨沙滩风景优美;北部有曲折、幽深的峡湾;中部阿尔卑斯山脉是登山和滑雪的好地方。读图8.24 p65,知道本区有哪些旅游资源。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本区位于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以南。有6亿多人,90%以上是黑种人,所以本区被称为“黑非洲”。
2、赤道和南北回归线都穿过本区,非洲是世界上跨热带面积最大的洲。读图6.12 p9,本区气候分布的特点: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中心,南北热带草原分布,热带草原气候分布最广。热带雨林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特点:终年高温,明显分为干湿两季。热带草原地区常常受到旱灾影响。
3、读图8.26 p67,区域经纬度位置,主要国家、河流、地形分布等。本区地形以高原为主,最著名的盆地刚果河盆地,有被称为地球伤痕的东非大裂谷,有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有非洲最高山乞力马扎罗山。
4、由于殖民主义长期占领和掠夺,使本区有许多国家成为单一商品经济,即出口矿产、木材、畜产和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初级产品,进口机械、汽车等工业制成品。这种过分依赖一种或几种初级产品的模式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因此要努力发展民族工业,发展多样化的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水产业等其他产业。
5、非洲是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本地区更是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地区。这里农牧业生产落后,农产品产量很低,加之人口增长快,因此粮食供应不足是本区各国普遍遇到的问题。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对粮食和肉类的需求大,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面积,或在草原地区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草原退化,加剧土地荒漠化,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第四节 澳大利亚
1、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南回归线横穿澳大利亚中部,澳大利亚主要位于五带中的热带和南温带。最大的河流是墨累—达令河。读图8.38 p75,了解澳大利亚的经纬度位置、地形。读图8.39 p76,了解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
2、澳大利亚有许多特有的古老生物,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代表动物有袋鼠、鸸鹋、考拉、鸭嘴兽等(前两种出现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
3、澳大利亚农牧业发达,是世界上绵羊数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因此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澳大利亚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农牧业,形成四个不同的农牧业区,读图
8.37 p74。澳大利亚又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人口密度小,农场规模很大,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很高,并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农牧产品大部分供出口,除羊毛外,澳大利亚还是世界上重要的牛肉和小麦的出口国。
4、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是世界矿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之一,矿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占有很大比重,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20世纪年代以来,澳大利亚服务业已大大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澳大利亚的主导产业。
4、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首都是堪培拉,悉尼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墨尔本市全国第二大城市。
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
第一节 美国
1、美国位于西半球,美国本土有48个洲,位于北温带;两个海外洲,一个是位于寒带的阿拉斯加洲,一个是位于热带的夏威夷洲。美国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北部与加拿大接壤,南部与墨西哥接壤。
2、美国人口超过3亿。是一个移民国家,有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华人华侨集中在旧金山、纽约、洛衫矶等城市。美国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
3、读图9.4、9.5 p82,美国地形呈纵列分布,西部为多条平行山脉组成的科迪勒拉山系,绵延于南北美洲西部,为世界上最大的山系。中东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总面积一半以上,耕地广大,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东部为阿拉巴契亚山脉。全国最大的河流是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长河。五大湖(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又是美加国界的一部分,其中密歇根湖完全属于美国。苏必利尔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各湖有水道相通,并通过圣劳伦斯河流入大西洋。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为美国灌溉、航运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美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专业化,效率高,产量大。阅读材料p83,读图
9.9 p85,了解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6、美国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主要工业区有东北部工业区、西部工业区、南部工业区。美国是世界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位于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东南端的硅谷,是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著名产品为硅片。读图9.12 p86,了解美国的主要工业区和工业城市的分布。
7、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也是世界上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美国的首都是华盛顿,最大城市是纽约。
第二节 巴西
1、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拉丁美洲因语言同属拉丁语而得名。读图9.18 p90,了解巴西的经纬度位置、地形、河流。世界最大的河流是亚马孙河,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面积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世界上占有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巴西。
2、拉丁美洲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他们创造了玛雅文明及独特的文化。种植业文明提供玉米和马铃薯。巴西为葡萄牙殖民地,除巴西的整个拉美为西班牙殖民地。拉丁美洲很多黑白混血人种。
3、巴西的铁矿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主要分布于东南部,伊塔比拉露天铁矿石巴西最大的铁矿山;伊泰普水电站位于巴拉那河上,由巴西和巴拉圭合建,是仅次于长江三峡的规模第二大的水电站。
5、农业是巴西重要的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热带经济作物咖啡、甘蔗、柑橘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全世界都希望巴西保护的是森林资源(亚马孙河流域的大片热带雨林)。热带雨林的作用:调节全球气候,为全球提供新鲜空气;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木材。但由于巴西开发雨林地区,兴建公路、伐木、采矿、开辟农牧场,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森林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珍贵的野生动植物遭劫,使全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6、巴西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首都是巴西利亚,圣保罗是巴西最大的城市和工业中心,也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巴西把首都从沿海的里约热内卢迁至中部高原的巴西利亚,既有加强对内地的开发和管理的考虑,也有缩小城市规模,避免出现城市环境问题的考虑。
半球划分:东半球、北半球
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
经纬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最东端 东经135度2分30秒 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
最西端 东经73度40分 帕米尔高原乌兹别里山口(乌恰县)
最南端 北纬3度52分 南沙群岛曾母暗沙
最北端 北纬53度33分 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漠河县)
2、我国国土辽阔:
陆地国土: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陆上邻国14个。
海洋国土:濒临的海洋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主要岛屿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渤海附近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南海鱼类产量和油气产量均是最大的。
图见教材4页。
3、行政区:
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图教材7页
各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行政中心,表教材10页。
4、人口:
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
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5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9人)的3倍多。 人口分布不均。以黑河—腾冲为界,东部人口分布密集,西部人口分布稀疏。 各省区面积与人口的比较,图教材14页。
5、民族:
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占92%。少数民族中壮族人数最多。人口在500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数最多。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一些少数民族风情: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族的泼水节、孔雀舞;藏族的集体舞、藏历年;朝鲜族的长鼓舞等。
6、地势和地形:
我国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大。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以山地、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第三级阶梯。
各阶梯概况,海拔、地形特征见教材22、24、26页,主要看各阶梯都有哪些主要山脉(走向)、高原、盆地以及平原,以及相对位置。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
(2)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河流在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水能。
(3)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是四大高原中唯一位于第一阶梯的,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千沟万壑;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喀斯特地貌显著。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昆仑山与天山之间,其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位于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纬度最高;柴达木盆地:被美誉为“聚宝盆”,位于巴颜喀拉山与祁连山之间,海拔最高,也是四大盆地唯一位于第一阶梯的;四川盆地: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最优越,有“紫色盆地”之称,著名的成都平原位于盆地西部,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之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面积广大;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地面坡度很小;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陆地面积的33%,加上高原,两者占60%。山区常见自然灾害及其治理,见教材29页。山区在开发和保护方面应当注意的问题: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较大。在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主要山脉走向:
东-西走向:天山山脉――阴山山脉;昆仑山脉――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脉―武夷山脉;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祁连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7、南北气温差异:
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很大。1月℃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漠河镇与海口市1月平均气温相差接近50℃。冬季最冷地方为黑龙江的漠河镇。
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夏季最热的地方为新疆吐鲁番。
我国由北向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另外还有高原气候区。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温度带划分,见教材33页。
8、东西干湿差异:
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一个地方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了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我国降水量和干湿地区,见教材35、36页。干湿地区景观、建筑以及农业的差异,见教材36、37页。
9、气候:
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地区一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
冬季风寒冷干燥,是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夏季风温暖潮湿,形成了我国的雨季。 除青藏高原外,习惯上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界,把我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见教材39页。主要是降水的差异,主要原因是海陆位置和地形。
我国的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以及高原山地气候,见教材42页。
多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多旱涝灾害。洪涝是我国发生频繁、损失严重的自然灾害。干旱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10、河流和湖泊:
内流河和内流区、外流河和外流区的分布,见教材44页。内流区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3,但水量仅占全国的5%;外流区占陆地面积的2/3,水量占全国的95%。
内流区: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河水主要来自昆仑山、天山等高山冰雪融水。内流湖一般为咸水湖(青海湖)。
外流区:河水来源主要靠降水。有三大外流区
(1)太平洋外流区
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地区的河流流经湿润地区,水量丰富。以北地区的河流流经半湿润或半干旱地区。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上游水能资源丰富,进行发电和灌溉(宁夏平原成为“塞上江南”以及河套平原)。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下游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水流减慢,泥沙堆积,河床升高—“地上河”。流域水系,见教材48页。上游建设大型水库,中游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下游加固黄河大堤。黄河几字形与凌汛。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它是我国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流域水系,见教材53页。各段的名称和支流。长江三峡(自西向东):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洪水灾害:降水集中,中上游生态环境破坏(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长江河道弯曲,中下游湖泊萎缩(围湖造地)使得其蓄洪能力下降。 怒江—萨尔温江、澜沧江—湄公河、元江—红河。
京杭运河是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自北向南经过京、津、冀、鲁、苏、浙,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南水北调东线。
中国五大淡水湖(按面积大小排列)鄱阳湖(赣)、洞庭湖(湘)、太湖(苏浙交界)、洪泽湖(苏)、巢湖(皖)。
(2)北冰洋外流区(阿尔泰山—额尔齐斯河)
(3)印度洋外流区(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孟加拉湾)。
11、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资源等。
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非可再生资源: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资源。(石油、矿产资源等)
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便能够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我国的资源情况:总量丰富,人均不足。随人口的增长,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将会继续减少;资源利用不当、保护不力、管理不善,使得自然资源遭到不应有的破坏和浪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12、土地资源:
根据土地的用途和土地利用情况,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但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而且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见教材67页。
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土地利用程度高。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
部内陆地区,土地利用程度低,未利用土地分布较广。牧业在西部内陆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居主要地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表见教材69页。
土地资源利用问题:属可再生资源,如利用不当,或遭到人为破坏,就会引起土地资源退化,生产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我国土地利用中对土地的破坏有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和土地荒漠化。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措施:依法用地、规划用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开展“保护土地、保护耕地、保护环境”宣传活动;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和环境治理的投入;禁止乱占耕地等。
13、水资源:
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而人类所需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量的2.5%。而淡水资源中,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中国是一个贫水国家,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排名在第110位之后。缺水状况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
水资源时空分步不均: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地区分配很不均匀。从时间分配看,夏季我国降水集中,易造成洪涝灾害,冬春季则降水少,易造成干旱缺水;从空间分配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南方水资源占80%以上,北方仅占不到20%,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
兴建水库可以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比如三峡(长江)和小浪底(黄河),对防洪和水资源调配发挥重要作用,在洪水期蓄水,减缓下游洪水,在枯水期防水,增加下游水量,具有防洪、发电、灌溉及城市供水等综合效益。
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的有效办法。如南水北调引水工程,对于缓解我国北方地区的严重缺水有重要作用。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水系丰富的水资源,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分东(扬州—京杭运河—津冀鲁)、中(丹江口—京津冀)、西(雅砻江、金沙江—黄河上游)三条线路。引栾入津,是将滦河水引入海河水系,缓解天津缺水状况;引黄济青,将黄河水调入青岛。 我国的水资源利用总体上看,一方面供应紧张,缺水状况仍在继续加重;另一方面利用率低,浪费惊人;此外水污染严重。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措施见教材81页。
14、交通:
现代交通运输指的是火车、汽车、船舶、飞机等工具的运输。
交通运输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又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铁路线、公路线、航线以及航空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大,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较小。我国的交通运输网见教材89页。其中注意哪些大城市所缺少的运输功能,也就是各城市属于哪种交通枢纽类型,比如是单一交通枢纽,还是铁路—公路枢纽,还是铁路—航空枢纽,还是多种综合枢纽。
我国高速公路始建于1984年,是上海—嘉定。主要高速密集区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个地区。这些地区城市和人口集中,经济发达,资金雄厚,有修建高速公路的需求和物质需求。主要高速公路分布见90页。
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铁路干线分布见91页。掌握一些主要铁路线及铁路枢纽,各条铁路线起始点和终点各代表哪个城市。
南北向:京哈线、京九线、京广线、京沪线、哈大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青藏线。
东西向:京包线—包兰线、陇海—兰新线(第二条亚欧大陆桥中国段)、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襄渝线。
主要铁路枢纽:北京、郑州(京广、陇海)、武汉(京广、襄渝、长江水运)、南昌(京九、浙赣)、徐州(京沪、陇海)、兰州(陇海、包兰、兰新)、宝鸡(宝成、陇海)、株洲(京广、浙赣、湘黔)。 选择交通方式要考虑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如速度、运费、运输量等,还要考虑出行目的、货物性质数量以及运输距离等因素。
15、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图见教材98页。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是东部和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东西部以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为界。图见教材100页。
东部主要是种植业、林业和渔业。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于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西部地区以畜牧业为主,西部因为降水稀少,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四大牧区: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牧区。主要畜牧品种:三河马、三河牛、滩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第二大牧区,主要畜牧品种有:细毛羊、羔皮羊、阿勒泰大尾羊、和田羊、伊犁马等;西藏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高寒草甸草原畜牧区,主要畜种有藏牦牛、藏绵羊、藏马等;青海是我国第四大牧区。
南北差异主要是降水和热量的差异。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南宜水稻北宜麦)、油料作物(长江油菜带、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糖料作物(南种甘蔗北甜菜)、棉花(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以及甜菜,受气候条件限制,一年只种一季;华北平原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还有花生和温带水果,大多两年三季或一年两季;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种植水稻、棉花、油菜和甘蔗,一年可收获两到三季。图见教材101页。
因地制宜:考虑自然条件(地形、土壤、降水等)和社会条件(与城市的距离、市场需求、农业技术装备以及农民文化水平等)。
挑战和对策:人口增加、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适应国内、国际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防止滥垦滥伐、超载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种草。
16、工业:
工业生产主要是从自然界取得自然资源,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工业分布:特点为沿海、沿江、沿交通线。
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的工业基地;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工业分布见教材110页。
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
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很高。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大;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产品更新换代快。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特点: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大分散,小集中。地理位置不同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具有不同的产业开发侧重点:沿海地区以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为依托,侧重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沿边地区依靠国家的开放政策和沿边的地理优势,发展贸易导向型的产业;内地依靠优势资源和工业基础,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图见教材114页。
举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上海:优化调整了工业的产业结构。(上海工业的变化);北京:增长速度快,促进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中关村对北京经济发展的贡献);互联网: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网络购物、SOHO族、网络社区等)
八年级下册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环境差异显著:
(1)气温: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文环境差异显著: 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⑴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⑵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⑶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⑷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⑸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⑹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第六章 北方地区 一、自然特征
1.黑土地 、黄土地:
(1)位置: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北平原被称为“黑土地”,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被称为“黄土地”。
(3)气候:地跨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属温带季风气候,属于半湿润区。
2.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发展优势:平原面积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2)农作物 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
小麦返青和玉米、棉花出苗,农业用水量较大。
二、“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1.自然环境
(1)位置、范围: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2)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3)气候:冷湿。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2.
(1)发展条件
有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的气候
不利:春秋季节易发生低温冻害
(2)作物熟制:一年一熟。
(3)主要农作物: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4)问题与措施:垦荒扩大耕地,造成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为此停止开荒、建立自然保护区。
3.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三、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1.文明的摇篮:(1)位置、范围: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主要包括山西省和陕西省的大部分,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部,甘肃省的东南部。
(2)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如传统民居是窑洞;信天游是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等
2.风吹来的黄土:
(1)黄土的来源:多种假说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是“风成说”,黄土来自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
(2)黄土地貌景观: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川地
3.严重的水土流失:
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困难。
4.水土保持:
(1)生物措施:植树种草(2)工程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
(3)合理安排生产活动。例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
四、祖国的首都——北京
1.基本概况:
(1)地理位置: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角,西面和北面背靠群山。
(2)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3)城市职能: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
2.历史悠久的古城:
(1)北京旧城:格局形成于元、明两代,方方正正,布局均衡对称。
(2)旅游名胜: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颐和园、天坛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另外还有四合院、胡同、牌楼等。
3.现代化的大都市:
(1)重点功能区:中央商务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金融街、王府井商业街。
(2)现代化交通网:北京已经形成了航空、公路、铁路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市区形成了环形加放射状的快速道路网,是全国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和国际航空港。
(3)建设目标:“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第七章 南方地区
1.气候湿热的红土地:
(1)位置:南方地区位于_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东海和南海。
(2)地形:复杂多样,东西差异明显。西部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有交错分布的平原_、低山和丘陵,沿江是平原和三角洲。
(3)气候: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是该地区气候的主要特征。
2.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1)发展条件:气候湿热,发展农业的水热条件优越,耕地多为水田;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河湖密布,灌溉条件良好
(2)农作物
主要粮食作物:水稻
经济作物:棉花、油菜、茶、竹、甘蔗、橡胶
水果:柑橘、香蕉、菠萝
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1.江海交汇之地:
(1)位置、范围: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地区。
(2)位置的重要性:地处江海交汇之地,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同时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2)上海市:①特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我国最大的城市,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②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
3.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1)文化特色:
①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园林、杭州西湖等;
②别具特色的水乡风貌,如江苏的周庄、同里,浙江的乌镇、西塘等;
③传统的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和饮食文化等。
(2)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②便捷的交通;③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
三、“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
2.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1)经济发展条件:
①不利条件:地狭人稠、自然资源匮乏。
②有利条件:发挥地理位置优势,依托祖国内地强有力的支持。
(2)经济特点——经济繁荣,被誉为“东方明珠”。
①香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及航运中心。
(1)“上天”——建设高层建筑;(2)“下海”——填海造地
四、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1.自然地理概况:
(1)范围:包括A台湾岛以及附近的B澎湖列岛、C钓鱼岛等许多小岛。
(2)地理位置:
①纬度:北回归线穿过中南部,地跨亚热带和热带。
②海陆: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3)地形:山地占2/3,平原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区。地势中部高,东西低。
气候: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和暴雨。
河流:短急,水能丰富
2.人口、城市
(1)分布特征: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地区。
(2)主要城市:①台北 ②台中 ③高雄。
3.外向型经济:
①大量受过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②海岛多港口;③吸收外资;
④大力建设出口加工区。
第八章 西北地区
一、自然特征
1.草原和荒漠
(1)位置: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
(2)范围: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3)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东部是内蒙古高原。西部自北向南依次是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仑山。
(4)气候:降水稀少,是我国干旱面积最广的地区。原因是:距海较远,且被重重山岭阻隔,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5)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是我国内流河的主要分布区。
(6)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
2.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1
(21.
2.(2
1/4左右。②不利条件:气候严酷,交通不便。
第九章 青藏地区
一、青藏地区
1.自然特征:
(1)世界屋脊
①地理位置:位于我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南至国界。
②地形地势:地势高耸,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显著特征是“,远看是山,近看是川”。
③气候特征:独特的高寒气候,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④河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2)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区
a.主要农业区: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b.优越条件:地势较低,气温较高;土质肥沃。c.主要农作物:青稞和小麦。
③生活习惯。
a.饮食:糌粑、牛羊肉、青稞酒。 b.服饰:藏袍。
c.
【名师点睛】青藏地区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因此很多藏族朋友脸上都有可爱的“高原红”。青藏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是高寒,因此制约其种植业发展的因素是热量。
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1)位置范围: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被誉为“中华水塔”。
(2)补给水源: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湖泊和沼泽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
(3)环境问题与保护。
①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补给水源减少,湖泊、湿地面积缩小。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过度放牧、乱采滥挖,导致水土流失、草地沙化、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生态问题突出。
②措施:采取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
第十章 中国在世界中
1.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进入21世纪,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自2009年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1)人地关系不和谐。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协调人地关系,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应对挑战的正确选择。
(2)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东、中、西部发展极不平衡,沿海与内地以及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我国正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城乡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决策。
(3)海洋权益面临严峻挑战。
3.做负责任的大国:
(1)我国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
(2)我国坚定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信念,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3)我国政府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