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地震震级的判定

  [摘 要]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通过精确地计算来划分地震等级。但在古代社会中,并没有系统的完备的震级划分标准,那么如何确定古代地震的震级。本文以明代华县地震为例,根据史料中相关数据的记载,对比现代地震震级的划分,从而对古代地震的震级做出一个初步的判定,希望对研究古代地震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震级;烈度;古代地震   引言   地震,作为地质灾害的一种主要方式,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知识的累积,人们对这一灾害的认识越发的深入及科学。现代社会中人们根据精确的计算来判定地震的震级,然而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并没有震级这一概念,那么如何判断古代地震的大小,本文欲通过对现代地震震级和烈度的分析对比古代史料中对于地震的记载,从而对古代地震的震级做出初步的判定。   一、现代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划分   震级,是通过测量地震波中某个震相的振幅来划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个量。国际上一般通用里氏震级来表示地震的大小。里氏震级又称近震震级,是由观测点处地震仪所记录到的地震波最大振幅的常用对数演算而来的。目前国际上通用的里氏震级分级表,将地震震级分为10个层次:   1.里氏规模2.0以下,程度极微,地震影响很小,几乎没感觉,全球每天约8,000次   2.里氏规模2.0―2.9,人一般没感觉,设备可以记录,全球每天约1,000次   3.里氏规模3.0―3.9,经常有感觉,但是很少造成损失,全球每年约49,000次   4.里氏规模4.0―4.9,室内东西摇晃出声,不太可能有大量损失。当地震强度超过4.5级时,已足够让全球的地震仪监测得到,全球每年约6,200次   5.里氏规模5.0―5.9,可在小区域内对设计/建造不佳或偷工减料的建筑物造成大量   破坏,但对设计/建造优良的建筑物则只会有少量的损害,全球每年约800次   6.里氏规模6.0―6.9,可摧毁方圆100英里以内的居住区,全球每年约120次   7.里氏规模7.0―7.9,可对更大的区域造成严重破坏,全球每年约18次   8.里氏规模8.0―8.9,可摧毁方圆数百英里的区域,全球每年约1次   9.里氏规模9.0―9.9,摧毁方圆数千英里的区域,全球约每20年一次   10.里氏规模10+,至今还未有过相关记载,在地球上极其罕见,至今未被记录   上述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震级表。在中国,虽然我们也采用这种里氏震级划分方式,但在具体的分级上略有不同。我们一般将震级分为9个等级,不将里氏规模10+的划分进来。我们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称为小地震,2.5―4.7级地震称为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多倍。   震级是对地震大小的一种表示,除此之外,地震烈度则反映了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烈程度。地震烈度是在没有仪器记录的情况下,凭地震时人们的感觉或地震发生后器物反应的程度,工程建筑物的损坏或破坏程度、地表的变化状况而定的一种宏观尺度。我国1999年重新编订的地震烈度表中,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个等级(表1)。   对于现代发生的地震,我们都可以都过计算等来测定其震级。但是在古代中国,人们还没有建立一个较为完备的系统的评定方式,那么如何判定古代地震的震级?本文将以明代华县地震为例,对古代地震震级做一个初布的判定。   二、对明代华县地震震级的分析   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夜,强烈的地震突袭了汾渭谷地,即陕西省华县地区。据《明实录》嘉靖卷记载:“十二月壬寅,是日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鸡犬鸣吠。陕西渭南、华州、朝邑、三原等处,山西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连震数次,河渭泛涨,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压死官吏军民奏报有名者八十三万有奇。时致任南京兵部尚书韩邦奇,南京光禄寺卿马理,南京国子监祭酒王维桢同日死焉。其不知名未经报者不可数计[1]”。关于明代华县地震,《明史五行志》也有相关记载记载:“十四年春正月庚戌朔,陕西地大震。已末,大祀天地于南郊。二月乙亥,罢陕西织造中官。”[2]   首先我们从地震的破坏程度来分析明代华县地震。作为亲历这次地震的幸存者,进士秦可大在其《地震记》中写到:“是夜,予自梦中摇撼惊醒,身反复不能贴褥,闻近榻器具,若人推坠,屋瓦暴响,有万马奔腾之状,初疑妖祟,俄顷间头所触墙划然倒矣,始悟之,此地震也。”[3]《明实录》中也有相关记载,“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连震数次,河渭泛涨,华岳终南山鸣。”[4]《华阴县志》记载当时地震的情况是:“声如雷,鸡犬鸣吠,河渭涨壅,数日华岳鸣。其初发也,自潼关蒲坂奋暴,突撞如波涛沸腾,四面溃散,随各以方向慢缓,而受祸亦差异焉。”[5]从这些珍贵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在这次地震中,人们有着强烈的震感,房屋坍塌,鸡犬相鸣,大地出现断面,平地上升,山体崩裂,或出现地陷,或出现喷涂,既有地鸣,又有泉涌。只有在地震烈度为11级以上时才会出现上述的这些情况。   其次我们还可以根据地震的影响范围来分析。明代华县地震的震中地区在渭河下游的渭南、华县、华阴、潼关和山西的永济一带,波及陕西、甘肃、山西、河南、宁夏、河北、山东、湖北、安徽、江苏等十省区。据各县志、州志记载,记有破坏的州县共96个,最远的450km,面积达28万km2(如图1)。对照前面国际通用的里氏震级表,摧毁方圆数百英里区域的地震,震级划定在8.0―8.9之间。   但是只根据范围的大小不能够充分说明华县地震的震级大小。我们还可以参考史料中有关受灾情况的记载来进一步分析华县地震的破坏程度。

  [摘 要]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通过精确地计算来划分地震等级。但在古代社会中,并没有系统的完备的震级划分标准,那么如何确定古代地震的震级。本文以明代华县地震为例,根据史料中相关数据的记载,对比现代地震震级的划分,从而对古代地震的震级做出一个初步的判定,希望对研究古代地震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震级;烈度;古代地震   引言   地震,作为地质灾害的一种主要方式,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知识的累积,人们对这一灾害的认识越发的深入及科学。现代社会中人们根据精确的计算来判定地震的震级,然而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并没有震级这一概念,那么如何判断古代地震的大小,本文欲通过对现代地震震级和烈度的分析对比古代史料中对于地震的记载,从而对古代地震的震级做出初步的判定。   一、现代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划分   震级,是通过测量地震波中某个震相的振幅来划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个量。国际上一般通用里氏震级来表示地震的大小。里氏震级又称近震震级,是由观测点处地震仪所记录到的地震波最大振幅的常用对数演算而来的。目前国际上通用的里氏震级分级表,将地震震级分为10个层次:   1.里氏规模2.0以下,程度极微,地震影响很小,几乎没感觉,全球每天约8,000次   2.里氏规模2.0―2.9,人一般没感觉,设备可以记录,全球每天约1,000次   3.里氏规模3.0―3.9,经常有感觉,但是很少造成损失,全球每年约49,000次   4.里氏规模4.0―4.9,室内东西摇晃出声,不太可能有大量损失。当地震强度超过4.5级时,已足够让全球的地震仪监测得到,全球每年约6,200次   5.里氏规模5.0―5.9,可在小区域内对设计/建造不佳或偷工减料的建筑物造成大量   破坏,但对设计/建造优良的建筑物则只会有少量的损害,全球每年约800次   6.里氏规模6.0―6.9,可摧毁方圆100英里以内的居住区,全球每年约120次   7.里氏规模7.0―7.9,可对更大的区域造成严重破坏,全球每年约18次   8.里氏规模8.0―8.9,可摧毁方圆数百英里的区域,全球每年约1次   9.里氏规模9.0―9.9,摧毁方圆数千英里的区域,全球约每20年一次   10.里氏规模10+,至今还未有过相关记载,在地球上极其罕见,至今未被记录   上述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震级表。在中国,虽然我们也采用这种里氏震级划分方式,但在具体的分级上略有不同。我们一般将震级分为9个等级,不将里氏规模10+的划分进来。我们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称为小地震,2.5―4.7级地震称为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多倍。   震级是对地震大小的一种表示,除此之外,地震烈度则反映了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烈程度。地震烈度是在没有仪器记录的情况下,凭地震时人们的感觉或地震发生后器物反应的程度,工程建筑物的损坏或破坏程度、地表的变化状况而定的一种宏观尺度。我国1999年重新编订的地震烈度表中,将地震烈度划分为12个等级(表1)。   对于现代发生的地震,我们都可以都过计算等来测定其震级。但是在古代中国,人们还没有建立一个较为完备的系统的评定方式,那么如何判定古代地震的震级?本文将以明代华县地震为例,对古代地震震级做一个初布的判定。   二、对明代华县地震震级的分析   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夜,强烈的地震突袭了汾渭谷地,即陕西省华县地区。据《明实录》嘉靖卷记载:“十二月壬寅,是日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鸡犬鸣吠。陕西渭南、华州、朝邑、三原等处,山西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连震数次,河渭泛涨,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压死官吏军民奏报有名者八十三万有奇。时致任南京兵部尚书韩邦奇,南京光禄寺卿马理,南京国子监祭酒王维桢同日死焉。其不知名未经报者不可数计[1]”。关于明代华县地震,《明史五行志》也有相关记载记载:“十四年春正月庚戌朔,陕西地大震。已末,大祀天地于南郊。二月乙亥,罢陕西织造中官。”[2]   首先我们从地震的破坏程度来分析明代华县地震。作为亲历这次地震的幸存者,进士秦可大在其《地震记》中写到:“是夜,予自梦中摇撼惊醒,身反复不能贴褥,闻近榻器具,若人推坠,屋瓦暴响,有万马奔腾之状,初疑妖祟,俄顷间头所触墙划然倒矣,始悟之,此地震也。”[3]《明实录》中也有相关记载,“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连震数次,河渭泛涨,华岳终南山鸣。”[4]《华阴县志》记载当时地震的情况是:“声如雷,鸡犬鸣吠,河渭涨壅,数日华岳鸣。其初发也,自潼关蒲坂奋暴,突撞如波涛沸腾,四面溃散,随各以方向慢缓,而受祸亦差异焉。”[5]从这些珍贵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在这次地震中,人们有着强烈的震感,房屋坍塌,鸡犬相鸣,大地出现断面,平地上升,山体崩裂,或出现地陷,或出现喷涂,既有地鸣,又有泉涌。只有在地震烈度为11级以上时才会出现上述的这些情况。   其次我们还可以根据地震的影响范围来分析。明代华县地震的震中地区在渭河下游的渭南、华县、华阴、潼关和山西的永济一带,波及陕西、甘肃、山西、河南、宁夏、河北、山东、湖北、安徽、江苏等十省区。据各县志、州志记载,记有破坏的州县共96个,最远的450km,面积达28万km2(如图1)。对照前面国际通用的里氏震级表,摧毁方圆数百英里区域的地震,震级划定在8.0―8.9之间。   但是只根据范围的大小不能够充分说明华县地震的震级大小。我们还可以参考史料中有关受灾情况的记载来进一步分析华县地震的破坏程度。


相关文章

  • 张衡的地动仪真的有效吗?
  • 张衡的地动仪真的有效吗? 2015年04月20日09:16 新浪科技 微博 文章来源:蝌蚪五线谱 地震是一种破坏力大的地质灾害.在我国的东汉时期,就有一个叫张衡的学者,发明了一款叫做"地动仪"的仪器--此仪器据说能判定地 ...查看


  • 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个人理解)
  • 偶然偏心与双向地震作用 1.定义: 偶然偏心:有偶然因素引起的结构质量分布的变化,会导致结构固有振动特性的变化,因而结构在相同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也将发生变化.考虑偶然偏心,也就是考虑由偶然偏心引起的可能最不利的地震作用.(考虑偶然偏心计算时, ...查看


  • 工程地质(第三章)
  • 3 工程地质 3.1勘察工作概况 本次地质勘察主要依据<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 进行.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依据<规范>要求,结合本区类似工程地质勘察经验评价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和设计所需的 ...查看


  • 4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 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 考点1:地质作用 1.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1)地层的相互关系: ①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的地质年代里地壳平稳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 明显变化. ②若 ...查看


  • 地震给人类带来的伤害
  • 地震给人类带来的伤害 作者:张宏硕 单位:生物技术 0906604033 摘要: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由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地震是极其频 ...查看


  • 地理一.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赤道周长约 4万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地球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用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登高可以望远.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 ...查看


  • 初一地理复习
  •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赤道周长:约 4万千米(坐地日行8万里,讲的就是地球的赤道周长) ▲读懂七年级上册P3图1.2,用图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 ...查看


  • 防震减灾手抄报:地震预警的十个问题
  • 1.地震预警,不是地震预报 什么是地震预警?地震发生后,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主要地震波同时由震源向外传播.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大约6公里/秒左右,但震动相对较小.横波速度较慢,大约4公里/秒左右,携带能量大,是大地震时造成破坏的元 ...查看


  • 六年级上册科学资料
  • 第一课 我们的生长发育 一.名词解释 1.遗传-- 自己与妈妈或者爸爸在形态特征等方面相似的现象,是一种遗传 现象. 2.变异-- 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的现象,是一种变异 现象. 二.填空 1.从五至六年级的时间里,我们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