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再思考

  [摘要]毛泽东基于唯物史观来考察文化的本质,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凝聚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一真三性”,一真就是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本质的“真理”,三性即时代性、民族性和大众性,与此相联系的文化活动的“三重主体”显现了人类文化活动最基本的主体结构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 时代性 民族性 大众性

  [中图分类号]B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2)01-0098-04

  如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提供文化保证,是现实中人们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是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非常重要的任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当然继续和发展,当此重要历史时刻,回顾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文化建设的经典论述,重温凝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会有很大的启示。

  一、关于文化本质的真理性认识

  关于文化的本质,众说纷纭,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那么,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又是如何解释和把握文化的呢?

  毛泽东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综合毛泽东这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毛泽东是基于唯物史观来考察文化本质的。

  第一,文化观首先是一个历史观问题。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如何解释文化首先是个怎样解释人类历史的问题。通观《新民主主义论》全篇,毛泽东正是基于唯物史观的原则和方法,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来解释文化的本质和运行规律的。社会运动发展的基础是物质的、经济的,因而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不是原生的,而是派生的,它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同时,又“影响和作用于”政治和经济,而且这种影响和作用是“伟大”的、巨大的。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特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对应着特定的文化,社会存在变化了,经济基础变化了,文化也自然随其变化而变化。显然,有什么样的社会历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观。

  第二,文化有其历史主体。文化既是解释性的,也是功能性的,更是价值性的,从《新民主主义论》的多处论述,可以得出这个判断。文化的把握,其意旨不仅在于解释文化是什么,而且在于说明文化做什么。研究文化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对经济、政治乃至整个社会巨大“影响和作用”的体认和开掘。而文化除了具有工具理性外,还具有价值理性。文化是有其历史主体的。毛泽东说:“帝国主义文化和半封建文化……是替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服务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因而明确了文化归属的基本主体,确认了文化的价值属性。

  二、凝聚在新民主主义文化论中的“一真三性”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基于文化本质的真理性认识,来把握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新民主主义先进文化(毛泽东称之为新文化)。他说:“中华民族的旧政治和旧经济,乃是中华民族的旧文化的根据;而中华民族的新政治和新经济,乃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根据。”总括毛泽东的论述,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本质的“真理”即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符合当下时代社会发展根本方向、承当历史任务即反映并服务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政治,适应人民大众需求的文化。就其具体内容而言,若突出历史任务,则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如果强调路径和价值指向,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那么,推进先进文化建设,需要遵循哪些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原则呢?《新民主主义论》中的相关论述,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重要启示。

  首先是时代性。毛泽东说:“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所谓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新时代的文化,它来源于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服务于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与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同兴共进。新民主主义文化反映并服务于民族、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进步大势,反映并服务于反帝反封、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反映并服务于经济革命、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的根本要求。

  同时,遵循时代性的要求,新民主主义文化在与国家、民族和社会时代步伐合拍的同时,也与整个人类社会时代脉搏共跳。因此,毛泽东说:“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但是,对于外国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如此,立于时代前沿,批判吸收人类一切有益的文化成果,在把握时代的脉搏中推进先进文化建设,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独特的历史性贡献。

  其次是民族性。文化是纵横交错的。先进文化当然是以当时的先进经济和先进政治为社会依据的,但它与先前阶段的文化又存在着历史联系。如何在这种历史联系中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呢?毛泽东说:“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正是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饱含社会进步要求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才能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深深扎根于包括解放区、国统区和敌占区在内的人民大众心中。

  民族性作为一种必然性的要求,不仅渊源于文化流变的纵向联系,而且植根于文化存在的横向区别,因此毛泽东强调,“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新民主主义文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旗帜,在当时的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使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在新的时代得以保持和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弃旧图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保证。所以,推进先进文化,一方面是一种历史过程,是保持民族性的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还是一种保持和发展文化民族个性的社会行动,是在文化的横向交流中保持和发展文化民族个性的社会行动。

  最后是大众性。在论述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一系列问题中,毛泽东为代表的中

国共产党人对人民大众倾注了巨大的历史体认和社会关切。当时的先进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不仅为了人民大众,而且要为人民大众所用。毛泽东说:“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可见革命的文化运动对于革命的实践运动具有何等的重要性。而这种文化运动和实践运动,都是群众的。”人民大众是一个历史概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民大众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等各革命阶级。人民大众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基本价值主体,新民主主义文化引领、服务人民大众并为人民大众所用,促进人民大众体认经济上翻身、政治上做主、思想上解放,引导和推动包括解放区、国统区和敌占区在内的人民大众投入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历史大潮中,“革命的理论”引导了“革命的运动”。因此,推进先进文化,最基本的就是推进先进文化适应人民大众需求,并为人民大众所用。

  深入研究《新民主主义论》关于文化建设论述中隐含的上述“三性”,可以发现文化活动的“三重主体”。“大众性”,内含的人民大众主体,此为文化活动的核心主体;“民族性”内含的是民族主体,这是文化活动的中层主体;“时代性”内含的是社会和人类主体,此乃文化活动的外围主体。“三重主体”以大众主体为核心,民族主体以其“壳层”结构,紧紧包裹保护核心主体,成为人类民族间文化竞争、合作的基本单元,而社会和人类主体为核心主体提供滋养。“三重主体”显现了人类文化活动最基本的主体结构、运行机制,与其相联系的“三性”,显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具有普遍性、普适性。

  三、创造性运用“一真三性”。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一个真理”一脉相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符合当今时代社会发展根本方向、承当历史任务即反映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适应人民大众需求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体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个真理”的“灵魂”,就是基于唯物史观、群众史观,基于与大经济观、大政治观相匹配的大文化观,做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文章,做好这篇由“时代性”、“民族性”、“大众性”三个部分构成的大文章。

  第一,体现时代性,在全球视野中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形式。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体现的时代性主要是,源于、服务于和建设于党和国家当今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大局,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历史性对接与融合,广泛吸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宣传推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光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我们在人类文化繁荣发展中的贡献力。

  其一,紧扣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做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要源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当今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大局,而且要建设于党和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大局。当今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以及和谐社会的关系空前密切、相互交融,因此,我们要发挥历史的主动性,自觉创新跨文化、经济、社会的文化业态,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历史性对接与融合,强化引领和推进效力,不失时机地把握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战略机遇,准确得当地占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战略方位,卓有成效地构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战略优势。

  其二,立足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需求,面向世界广采博取,创新文化交流形式。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下,广泛吸取全世界各个民族有益的文化元素、文化形式尤其文化活动支持形式为我所用。譬如借鉴世界通行的支持文化活动的制度性、技术性、市场化经验,创新满足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需求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生产和创作形式。主动立于时代前沿,创新文化交流形式,包容与抵制结合,竞争与竞合并用。宣传推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光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保持和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为世界提供补偏救弊的价值资源,增强我们在人类文化繁荣发展中的贡献力。

  第二,保持民族性,在创新中凝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保持的民族性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系性创新中,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元素、文化形式,继承民俗文化和上层文化的精华;在世界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中保持民族性,持续强化民族自信、民族自强。

  其一,以立足创新的继承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在精神心理层面,民族更需要文化的纽带来维系。实践和历史已经证明,适应并统领中国现代社会的文化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民族性的保持,必然也必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系性创新过程中的,民族文化元素、民族文化形式的保持,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如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更是如此。民为本,创新中的民族文化继承,不仅要着眼传统上层文化的精华,更要注意传统民俗文化的精华。

  其二,在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中保持民族性。民族主体,对内保护大众核心主体,对外与其他民族、国家合作与竞争。因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推进,世界文化交流的开展,必须大力促进民族的振兴,必须有力诠释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合理性。有人说,中华民族文化积淀深厚,历史包袱重,只有超越民族性才能创新。此种看法值得商榷。超越民族性,确切含义是什么?是扬弃,还是放弃,甚或是别的什么?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旗帜鲜明地保持民族性,在创新中凝聚中国特色,持续强化民族自信、民族自强。

  第三,突出大众性,占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的制高点。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突出的大众性主要是,以人为本,持续满足人民大众根本的、长远的与表层的、切近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效引导人民大众心怀远大理想和不平衡中求发展的利益欲求,持续增强中华民族在全球大众文化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我们应该像当年搞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一样,创造性运用“大众性”原则,站在历史的高度,瞄准核心主体,牢牢抓住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条主线不放,建设浩浩荡荡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军,真正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文化传播、发挥作用的制高点。

  其一,占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制高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满足的是人民大众根本和长远的精神文化需求,它应当是大文化,而不应当是一些人所说的专属精英阶层的“亚文化”。要大张旗鼓地、理直气壮地传播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全国人民,有效引导人民大众心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远大理想,教育人民大众正确实现不平衡中求发展的利益欲求。在全社会大力张扬光大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相联系的自强不息的个体精神,克服包括“腐败心理”、傍权傍钱的“傍傍族心理”在内的落后社会心理。

  其二,占领大众文化制高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所区别,大众文化满足的主要是人民大众表层的、切近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大众文化并不是有人说的“纯娱乐”文化,大众文化同样应内含一定的思想,尽管思想具有不同的层次。大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当然要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推动文化产业来实现。但不可忽视的是,要着力促进大众浅层娱乐需求与深层核心价值追求之间“过渡带”需求的生成和发展,培育严肃文化与娱乐文化之间的“过渡带”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弹性而有效地占领大众文化制高点。

  其三,占领全媒体文化制高点。全媒体文化是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相互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文化,其特点是“细众化”、“个性化”和“便捷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全面发挥“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就必须主动针对全媒体文化的特点,自觉占领世界大众文化时代高地,集中力量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项目,持续增强中华民族在全球大众文化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注意强化薄弱环节,在实体文化中适度强化文化产业,在全媒体文化中适度强化文化事业。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4

  责任编辑:陈菊

  [摘要]毛泽东基于唯物史观来考察文化的本质,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凝聚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一真三性”,一真就是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本质的“真理”,三性即时代性、民族性和大众性,与此相联系的文化活动的“三重主体”显现了人类文化活动最基本的主体结构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 时代性 民族性 大众性

  [中图分类号]B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2)01-0098-04

  如何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提供文化保证,是现实中人们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是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非常重要的任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当然继续和发展,当此重要历史时刻,回顾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文化建设的经典论述,重温凝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会有很大的启示。

  一、关于文化本质的真理性认识

  关于文化的本质,众说纷纭,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那么,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又是如何解释和把握文化的呢?

  毛泽东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综合毛泽东这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毛泽东是基于唯物史观来考察文化本质的。

  第一,文化观首先是一个历史观问题。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如何解释文化首先是个怎样解释人类历史的问题。通观《新民主主义论》全篇,毛泽东正是基于唯物史观的原则和方法,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来解释文化的本质和运行规律的。社会运动发展的基础是物质的、经济的,因而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不是原生的,而是派生的,它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同时,又“影响和作用于”政治和经济,而且这种影响和作用是“伟大”的、巨大的。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特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对应着特定的文化,社会存在变化了,经济基础变化了,文化也自然随其变化而变化。显然,有什么样的社会历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化观。

  第二,文化有其历史主体。文化既是解释性的,也是功能性的,更是价值性的,从《新民主主义论》的多处论述,可以得出这个判断。文化的把握,其意旨不仅在于解释文化是什么,而且在于说明文化做什么。研究文化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对经济、政治乃至整个社会巨大“影响和作用”的体认和开掘。而文化除了具有工具理性外,还具有价值理性。文化是有其历史主体的。毛泽东说:“帝国主义文化和半封建文化……是替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服务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因而明确了文化归属的基本主体,确认了文化的价值属性。

  二、凝聚在新民主主义文化论中的“一真三性”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基于文化本质的真理性认识,来把握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新民主主义先进文化(毛泽东称之为新文化)。他说:“中华民族的旧政治和旧经济,乃是中华民族的旧文化的根据;而中华民族的新政治和新经济,乃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根据。”总括毛泽东的论述,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本质的“真理”即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符合当下时代社会发展根本方向、承当历史任务即反映并服务于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政治,适应人民大众需求的文化。就其具体内容而言,若突出历史任务,则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如果强调路径和价值指向,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那么,推进先进文化建设,需要遵循哪些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原则呢?《新民主主义论》中的相关论述,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重要启示。

  首先是时代性。毛泽东说:“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所谓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新时代的文化,它来源于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服务于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与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同兴共进。新民主主义文化反映并服务于民族、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进步大势,反映并服务于反帝反封、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反映并服务于经济革命、政治革命和文化革命的根本要求。

  同时,遵循时代性的要求,新民主主义文化在与国家、民族和社会时代步伐合拍的同时,也与整个人类社会时代脉搏共跳。因此,毛泽东说:“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但是,对于外国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如此,立于时代前沿,批判吸收人类一切有益的文化成果,在把握时代的脉搏中推进先进文化建设,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独特的历史性贡献。

  其次是民族性。文化是纵横交错的。先进文化当然是以当时的先进经济和先进政治为社会依据的,但它与先前阶段的文化又存在着历史联系。如何在这种历史联系中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呢?毛泽东说:“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正是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饱含社会进步要求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才能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深深扎根于包括解放区、国统区和敌占区在内的人民大众心中。

  民族性作为一种必然性的要求,不仅渊源于文化流变的纵向联系,而且植根于文化存在的横向区别,因此毛泽东强调,“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新民主主义文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旗帜,在当时的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使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在新的时代得以保持和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弃旧图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保证。所以,推进先进文化,一方面是一种历史过程,是保持民族性的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还是一种保持和发展文化民族个性的社会行动,是在文化的横向交流中保持和发展文化民族个性的社会行动。

  最后是大众性。在论述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一系列问题中,毛泽东为代表的中

国共产党人对人民大众倾注了巨大的历史体认和社会关切。当时的先进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不仅为了人民大众,而且要为人民大众所用。毛泽东说:“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可见革命的文化运动对于革命的实践运动具有何等的重要性。而这种文化运动和实践运动,都是群众的。”人民大众是一个历史概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民大众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等各革命阶级。人民大众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基本价值主体,新民主主义文化引领、服务人民大众并为人民大众所用,促进人民大众体认经济上翻身、政治上做主、思想上解放,引导和推动包括解放区、国统区和敌占区在内的人民大众投入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历史大潮中,“革命的理论”引导了“革命的运动”。因此,推进先进文化,最基本的就是推进先进文化适应人民大众需求,并为人民大众所用。

  深入研究《新民主主义论》关于文化建设论述中隐含的上述“三性”,可以发现文化活动的“三重主体”。“大众性”,内含的人民大众主体,此为文化活动的核心主体;“民族性”内含的是民族主体,这是文化活动的中层主体;“时代性”内含的是社会和人类主体,此乃文化活动的外围主体。“三重主体”以大众主体为核心,民族主体以其“壳层”结构,紧紧包裹保护核心主体,成为人类民族间文化竞争、合作的基本单元,而社会和人类主体为核心主体提供滋养。“三重主体”显现了人类文化活动最基本的主体结构、运行机制,与其相联系的“三性”,显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具有普遍性、普适性。

  三、创造性运用“一真三性”。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一个真理”一脉相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符合当今时代社会发展根本方向、承当历史任务即反映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适应人民大众需求的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体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个真理”的“灵魂”,就是基于唯物史观、群众史观,基于与大经济观、大政治观相匹配的大文化观,做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文章,做好这篇由“时代性”、“民族性”、“大众性”三个部分构成的大文章。

  第一,体现时代性,在全球视野中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形式。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体现的时代性主要是,源于、服务于和建设于党和国家当今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大局,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历史性对接与融合,广泛吸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宣传推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光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我们在人类文化繁荣发展中的贡献力。

  其一,紧扣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做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要源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当今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大局,而且要建设于党和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大局。当今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以及和谐社会的关系空前密切、相互交融,因此,我们要发挥历史的主动性,自觉创新跨文化、经济、社会的文化业态,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历史性对接与融合,强化引领和推进效力,不失时机地把握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战略机遇,准确得当地占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战略方位,卓有成效地构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战略优势。

  其二,立足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需求,面向世界广采博取,创新文化交流形式。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下,广泛吸取全世界各个民族有益的文化元素、文化形式尤其文化活动支持形式为我所用。譬如借鉴世界通行的支持文化活动的制度性、技术性、市场化经验,创新满足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需求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生产和创作形式。主动立于时代前沿,创新文化交流形式,包容与抵制结合,竞争与竞合并用。宣传推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光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保持和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为世界提供补偏救弊的价值资源,增强我们在人类文化繁荣发展中的贡献力。

  第二,保持民族性,在创新中凝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保持的民族性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系性创新中,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元素、文化形式,继承民俗文化和上层文化的精华;在世界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中保持民族性,持续强化民族自信、民族自强。

  其一,以立足创新的继承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在精神心理层面,民族更需要文化的纽带来维系。实践和历史已经证明,适应并统领中国现代社会的文化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民族性的保持,必然也必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系性创新过程中的,民族文化元素、民族文化形式的保持,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如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更是如此。民为本,创新中的民族文化继承,不仅要着眼传统上层文化的精华,更要注意传统民俗文化的精华。

  其二,在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中保持民族性。民族主体,对内保护大众核心主体,对外与其他民族、国家合作与竞争。因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推进,世界文化交流的开展,必须大力促进民族的振兴,必须有力诠释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合理性。有人说,中华民族文化积淀深厚,历史包袱重,只有超越民族性才能创新。此种看法值得商榷。超越民族性,确切含义是什么?是扬弃,还是放弃,甚或是别的什么?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旗帜鲜明地保持民族性,在创新中凝聚中国特色,持续强化民族自信、民族自强。

  第三,突出大众性,占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的制高点。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突出的大众性主要是,以人为本,持续满足人民大众根本的、长远的与表层的、切近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效引导人民大众心怀远大理想和不平衡中求发展的利益欲求,持续增强中华民族在全球大众文化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我们应该像当年搞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一样,创造性运用“大众性”原则,站在历史的高度,瞄准核心主体,牢牢抓住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条主线不放,建设浩浩荡荡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军,真正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文化传播、发挥作用的制高点。

  其一,占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制高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满足的是人民大众根本和长远的精神文化需求,它应当是大文化,而不应当是一些人所说的专属精英阶层的“亚文化”。要大张旗鼓地、理直气壮地传播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全国人民,有效引导人民大众心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远大理想,教育人民大众正确实现不平衡中求发展的利益欲求。在全社会大力张扬光大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相联系的自强不息的个体精神,克服包括“腐败心理”、傍权傍钱的“傍傍族心理”在内的落后社会心理。

  其二,占领大众文化制高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所区别,大众文化满足的主要是人民大众表层的、切近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大众文化并不是有人说的“纯娱乐”文化,大众文化同样应内含一定的思想,尽管思想具有不同的层次。大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当然要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推动文化产业来实现。但不可忽视的是,要着力促进大众浅层娱乐需求与深层核心价值追求之间“过渡带”需求的生成和发展,培育严肃文化与娱乐文化之间的“过渡带”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弹性而有效地占领大众文化制高点。

  其三,占领全媒体文化制高点。全媒体文化是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相互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文化,其特点是“细众化”、“个性化”和“便捷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全面发挥“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就必须主动针对全媒体文化的特点,自觉占领世界大众文化时代高地,集中力量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项目,持续增强中华民族在全球大众文化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注意强化薄弱环节,在实体文化中适度强化文化产业,在全媒体文化中适度强化文化事业。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4

  责任编辑:陈菊


相关文章

  • 推进"五位一体"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思考
  • 关于推进"五位一体"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等五个方面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五位一体‛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是随着党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内在 ...查看


  • 关于审计机关廉政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 发布日期:2006-10-25浏览次数: 55字号:[ 大 中 小 ] 关于审计机关 廉政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 宋 涛/驻浙江省审计厅纪检组长.监察专员 大力加强审计机关廉政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崇廉尚廉的文化氛围,对于巩固廉政建设在审计工作 ...查看


  • 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 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近年来,学校文化建设已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在学校文化建设上,相当一部分学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有部分学校程度不同的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学校对学校文化的内涵和要求根本不甚 ...查看


  • 推进天津滨海新区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思考
  • 推进天津滨海新区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思考 转载日期:2012-7-18 0:17:00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摘要:本文概要地介绍了滨海新区道路交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站在全局的高度深入地分析了滨海新区交通运输的需求.必须解决的问题以及 ...查看


  • [新农村建设问卷调查]引发的思考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大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南平这样的传统农区,建设新农村更具有基础性.全局性.深远性的影响和作用.为真实了解新农村的主体――农民急需解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笔者最近到3个行 ...查看


  • 关于加强交通系统基层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加强交通系统基层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作者:边有成 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11期 摘 ;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增强党的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的迫切需要, ...查看


  • 第21期学生党课培训内容及思考题
  • 临沂大学 学生党课培训内容及思考题 第一讲 党的性质和党的指导思想(必讲) 1.党的性质是什么?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是什么? 4.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 ...查看


  • 对水文化宣传报道工作的思考_高立洪
  • 对水文化宣传报道工作的思考 摘 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长期治水实践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特而丰富的水文化.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水利系统水文化建设,水利新闻宣传工作 文丨高立洪 者需要肩负起历史使命,做好水文化宣传报 ...查看


  • 2013年全市组织工作重点调研课题
  • 2013年全市组织工作重点调研课题 1.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黄口乡党委承担) 2.关于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城关镇党委承担) 3.建强村级班子,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新桥乡党委承担) 4.加强村干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