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干姜汤治疗肺虚寒

甘草干姜汤在《金匮要略》中治疗肺痿,只是方中所用干姜需“炮”(炮姜)。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第5条:“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上虚”、“肺中冷”,当为肺中虚寒。对一名医生而言,需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面对一位吐涎沫、不渴、遗尿等临床表现的患者,我们如何去辨别是不是肺虚寒、有没有脾虚寒、肾虚寒;二是如果是肺虚寒,我们在治疗时可不可以用黄芪配伍干姜、或人参配伍干姜等组合,它们和甘草配伍干姜如何区别。

关于第一个问题,赵守真在《广东中医》刊有一则医案可供我们品读:“刘某,男,30岁,小学教师。患遗尿证甚久,日则间有遗出,夜则数遗无间,良以为苦。医咸认为肾气虚损,或温肾滋水而用桂附地黄汤;或补肾温涩而用固阴煎;或以脾胃虚寒而用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汤。其他鹿茸、紫河车之类,均曾尝试,有效有不效,久则依然无法治。吾见前服诸方于证未尝不合,何以投之罔效?细诊其脉,右部寸关皆弱,舌白润无苔。口淡,不时唾涎,口纳略减。小便清长而不时遗,夜为甚,大便溏薄。审系肾脾肺三脏之病。但补肾温脾之药,服之屡矣,所未能服者肺经之药耳……遂给予甘草干姜汤。炙甘草24克,干姜(炮透)9克,日2剂。三日后,遗尿大减,涎沫亦稀。再服五日而诸症尽除。然以八日服药16剂,竟愈此难治之证,诚非始料所及。”

治肾、治脾不效,脉见右部寸关皆弱,故定位在肺,选用甘草干姜汤治愈。

那么,是不是证见虚寒而脉见右部寸关皆弱,都可定位在肺而选用甘草干姜汤治疗呢?

显然不是。

中医临床是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但临证者对理论的掌握和运用是“圆机活法”的,常常是需要“慧然心悟”的。

关于第二个问题,很显然,在甘草干姜汤中,甘草是不可以用黄芪或人参取代的。

清代医家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指出:“按甘草干姜汤一方,乃辛甘化阳之方,亦苦甘化阴之方也。夫干姜辛温,辛与甘合则从阳化,干姜炮黑,其味即苦,苦与甘合则从阴化。”并用甘草干姜汤治疗“平人干咳无痰者”,谓“此元阴不足,而肺燥也。夫肺为金,生水之源也。元阴不足,由于肺燥不能生水,肺燥实由于元阴不足而邪火生,火旺克金,故肺燥。肺气燥,斯干咳作矣。法宜苦甘化阴养血为主,方用甘草干姜汤,合当归补血汤,加五味子治之”。

甘草干姜汤可苦甘化阴,可治阴不足,这一点是黄芪与干姜或人参与干姜相合不可能有的作用。当然,甘草与干姜相合治疗阴不足,必以大量炙甘草为君。说到此处,笔者想到了炙甘草方中的甘草,也想到了后世温病学家所说的“甘守津还”。

或问:与甘草相伍,桂枝治上,干姜治中,而此处又言甘草干姜汤治肺,当作何解?

答曰:桂枝甘草汤治上,是指治心,与肺无涉。

甘草干姜汤在《金匮要略》中治疗肺痿,只是方中所用干姜需“炮”(炮姜)。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第5条:“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上虚”、“肺中冷”,当为肺中虚寒。对一名医生而言,需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面对一位吐涎沫、不渴、遗尿等临床表现的患者,我们如何去辨别是不是肺虚寒、有没有脾虚寒、肾虚寒;二是如果是肺虚寒,我们在治疗时可不可以用黄芪配伍干姜、或人参配伍干姜等组合,它们和甘草配伍干姜如何区别。

关于第一个问题,赵守真在《广东中医》刊有一则医案可供我们品读:“刘某,男,30岁,小学教师。患遗尿证甚久,日则间有遗出,夜则数遗无间,良以为苦。医咸认为肾气虚损,或温肾滋水而用桂附地黄汤;或补肾温涩而用固阴煎;或以脾胃虚寒而用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汤。其他鹿茸、紫河车之类,均曾尝试,有效有不效,久则依然无法治。吾见前服诸方于证未尝不合,何以投之罔效?细诊其脉,右部寸关皆弱,舌白润无苔。口淡,不时唾涎,口纳略减。小便清长而不时遗,夜为甚,大便溏薄。审系肾脾肺三脏之病。但补肾温脾之药,服之屡矣,所未能服者肺经之药耳……遂给予甘草干姜汤。炙甘草24克,干姜(炮透)9克,日2剂。三日后,遗尿大减,涎沫亦稀。再服五日而诸症尽除。然以八日服药16剂,竟愈此难治之证,诚非始料所及。”

治肾、治脾不效,脉见右部寸关皆弱,故定位在肺,选用甘草干姜汤治愈。

那么,是不是证见虚寒而脉见右部寸关皆弱,都可定位在肺而选用甘草干姜汤治疗呢?

显然不是。

中医临床是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但临证者对理论的掌握和运用是“圆机活法”的,常常是需要“慧然心悟”的。

关于第二个问题,很显然,在甘草干姜汤中,甘草是不可以用黄芪或人参取代的。

清代医家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指出:“按甘草干姜汤一方,乃辛甘化阳之方,亦苦甘化阴之方也。夫干姜辛温,辛与甘合则从阳化,干姜炮黑,其味即苦,苦与甘合则从阴化。”并用甘草干姜汤治疗“平人干咳无痰者”,谓“此元阴不足,而肺燥也。夫肺为金,生水之源也。元阴不足,由于肺燥不能生水,肺燥实由于元阴不足而邪火生,火旺克金,故肺燥。肺气燥,斯干咳作矣。法宜苦甘化阴养血为主,方用甘草干姜汤,合当归补血汤,加五味子治之”。

甘草干姜汤可苦甘化阴,可治阴不足,这一点是黄芪与干姜或人参与干姜相合不可能有的作用。当然,甘草与干姜相合治疗阴不足,必以大量炙甘草为君。说到此处,笔者想到了炙甘草方中的甘草,也想到了后世温病学家所说的“甘守津还”。

或问:与甘草相伍,桂枝治上,干姜治中,而此处又言甘草干姜汤治肺,当作何解?

答曰:桂枝甘草汤治上,是指治心,与肺无涉。


相关文章

  • 经方临证指南61-70
  • 61.柴胡桂枝汤证 鼻渊案 刘渡舟医案:钟x x,男,21岁.患慢性鼻窦炎5年,每因外感而诱发,发则头痛,流涕黄浊而腥臭.此次发病已2周,饮食及二便皆正常,但恶风寒.舌质淡苔白,脉弦.<素问?气厥篇>说:"胆移热于脑, ...查看


  • 胡希恕经方传真精简版 2
  • 第三章  承气汤类方 一.大承气汤方(堵在大肠,肚脐周围,不放屁) [辨证要点]归纳如下: 1.阳明病脉迟.汗出.不恶寒.发潮热.手足濈然而汗出者. 2.不大便.发潮热而谵语者. 3.阳明病谵语有潮热.不能食有燥屎.能食屎定硬者. 4.汗出 ...查看


  • 经方在寒热错杂证中的应用思考
  • 特点,由此也可以看出李氏重视脾胃,重视升发阳气.风药在胃肠疾病中的应用值得临床总结和推敲.参考文献略 经方在寒热错杂证中的应用思考 唐旭东张北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 寒热错杂证,是指寒证与热证交错在一起同时出现的证候,包 ...查看


  • 事不宜急缓则圆的文件夹[上热下寒]
  • 显示摘要每页显示  条 "上热下寒中医"怎么治? "上热下寒中医"怎么治?前者用补养法,后者用调和法.用黄连汤开痞而和上下也.且黄连汤与小柴胡汤.而为和法.黄连汤和其上下.同一和法.黄连汤方 黄连(三 ...查看


  • 余国俊中医师承实录
  • 久泻 七味白术散即四君子汤加藿香.广木香.葛根,载于宋.钱仲阳<小儿药证直诀> 一书.本书谓此方"治脾胃久虚,呕吐泄泻,频作不止,精液苦竭,烦渴燥„„不论阴阳虚实并宜服".方中内寓四君子汤补脾气,藿香.广木香 ...查看


  • 略论中药的配伍运用(五)
  • 三. 以虚实补泻为纲的用药配伍 1. 苦寒泻下 苦寒泻下的药物配伍,主要用于里热实证,属于攻下之剂.临床运用,有以下几种证候.如: ① 无论伤寒或温病,皆是邪热传里,阳明结实,发热持续不退:或者午后潮热,手足心汗出,神昏谵语,腹满痞硬,频转 ...查看


  • [金贵要略]试题及答案
  • <金匮要略>试题 一.单选题 1.治疗黄疸最基本的原则( ) A .疏肝 B.化湿 C .活血 D.补虚 2.橘皮竹茹汤所治哕逆,其病机为( ) A .胃寒气逆 B.胃热气逆 C.脾胃虚寒 D.寒饮呕吐 3.历节疼痛不可屈伸,治 ...查看


  • 吴茱萸的功效与作用,吴茱萸的副作用与禁忌,中药吴茱萸图片
  • 吴茱萸为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主产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和四川等地.吴茱萸在仲景书中,<伤寒论>入2方次,<金匮要略>入3方次. 别名:吴萸.茶辣.辣子.臭辣子.吴椒.臭泡子.臭辣子树.气 ...查看


  • 一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头项强痛:强,强硬.不柔和之意.头项强痛,即头痛项强. ·指出太阳为病的基本脉证. 脉浮.肤热~正邪交争于体表,阳浮而盛 头项强痛~邪入太阳,经气不利 恶寒~卫阳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