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国俊中医师承实录

久泻

七味白术散即四君子汤加藿香、广木香、葛根,载于宋。钱仲阳《小儿药证直诀》 一书。本书谓此方“治脾胃久虚,呕吐泄泻,频作不止,精液苦竭,烦渴燥„„不论阴阳虚实并宜服”。方中内寓四君子汤补脾气,藿香、广木香降泄浊阴,葛根升腾清气。因葛根又善生津止渴、止泻、解肌热,故泄泻伤脾气及脾阴者,若阴伤不甚,单用此方即可奏效。

滋阴清燥汤,张锡纯虽未明言其专治久泻伤脾阴之证,但仔细体会他结合病案所治疗久泻伤脾阴之证,应当在滋补脾阴的同时渗利水湿。实践证明,只要遣选滋阴不碍湿,利湿不伤阴的药物,就有并行不悖,相辅相成之妙用。

伤肝阴者用椒梅汤为主,伤脾阴者用滋阴清燥汤为主,伤肾阴者用连梅汤为主,疗效颇高。

使用滋阴清燥汤时,将原方剂量调整为:山药30~60g、白芍30g、滑石30g、甘草9~15g,更能取得速效。一些久泻不止的患儿,其精神、气色并不太差,但使用治疗泄泻的不少方药总不易见效。结合病史和治疗经过来分析,一般是久泻导致脾气、脾阴、脾阳均有所损伤。其中脾气、脾阳之伤多为显症,而脾阴之伤却多为隐症或潜 症。我们透过现象捉住本质,进而采用补脾气、温脾阳、滋脾阴、利水湿的综合治法,屡奏速效。

仙桔汤即仙鹤草、桔梗2味药。这是朱良春老中医治疗久泻的经验用药。治疗久咳不止的方药中加入这2味药,颇能提高疗效。

肝郁所致阳痿

明代张景岳更明确地以肾阳虚衰立论,“凡男子阳痿不起,多由命门火衰„„火衰者十居七八,而火盛者仅有之耳”。

阳痿患者若无明显的肾虚证征,亦无明显的湿热或血瘀、痰瘀证征时,若能详询其家庭及个人生活史、婚姻史特别是性经历,再参验其兼症与舌脉,一般不难诊断其是否属于肝郁或挟有肝郁。

考虑为肝气郁而失疏,肾气虚而窒塞。

借用《傅青主女科》定经汤加减:菟丝子30g(酒炒),白芍30g(酒炒),当归30g(酒洗),熟地15g,广巴戟15g,茯苓10g,柴胡10g,白蒺藜10g,枳壳10g,生甘草5g,蜈蚣1 条(长8cm 左右,不去头足,烘脆轧细吞服)。

效果:服药3 剂后,临房阳事举而稍坚。

效不更方,原方6 剂,微火烘脆轧为细末,每次吞服10g,1 日3 次。

连服1 个月后,康复如初。半年后因它病来诊,言阳痿愈后一直未复发。

中医高校教材将阳痿的病因病机概括为命门火衰、心脾受损、恐惧伤肾、湿热下注4 种,恰恰遗漏了肝郁。 “肝气郁而失疏,肾气虚而窒塞”这样一种复合病机,借用定经汤加减,近期疗效尚满意。这就说明:临证时不可先有成见在胸,而应广开思路,突破思维定势。不过,老师提到的 “开肾窒”是否有标新立异之嫌?肝郁阳痿者“多挟”肾虚?

单纯肝郁阳痿,时贤习用柴胡疏肝散加白蒺藜,有效;若再加蜈蚣,效更捷。

本例用定经汤加减中,亦加用蜈蚣1 条,有何意义?近人陈玉梅创制治疗阳痿,方中主药便是蜈蚣有效率较高。张锡纯。张氏曾赞蜈蚣“走窜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

小儿盗汗

患儿盗汗2 年。夜间低热,入睡则全身汗出,醒来即止。扪之汗冷而粘。有时汗出过多,内衣裤皆浸湿。 望诊:神倦欲眠,形瘦色苍,黑睛带绿。口干喜饮,纳差,大便干燥,舌淡红,苔薄白欠润,脉弦缓。 虽然夜热盗汗,但其他一系列症状,并无明显的内热或火旺之征;其舌质淡红,苔薄白欠润,脉弦缓,也非明显的内热或火旺之象,且其服药乏效明矣。为脾阴亏损,肝旺阳浮之证。滋脾敛肝,潜摄浮阳方法。

张锡纯资生汤加味:生山药30g,玄参15g,白术10g,生鸡内金6g,大力子6g

(炒捣),白芍1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丹皮10g,地骨皮10g.6 剂。

二诊(9 月27 日):服药2 剂,夜热盗汗明显减轻,服完6 剂遂止。纳转佳,口不干,大便畅,舌淡红苔薄白,脉缓。

处方:生山药900g,生鸡内金30g,共轧为极细末,每晨用30g,煮粥,调以白蔗糖令适口,连服1 个月。 半年后随访,夜热盗汗一直未复发,面容、黑睛转正常。

盗汗一症,固然是阴亏液耗,阳失潜藏所致,但阴阳失去平衡的根源何在呢?观本例患儿,除了夜热盗汗这一症状之外,尚伴有神倦欲眠,形瘦色苍,黑睛带绿,口干喜饮,纳差,大便干燥等一系列症状。这一系列症状是可以用“脾弱肝旺”四字来概括的。

所谓“脾弱”,具体言之,这里是指脾阴不足;脾阴不足,则滋生阴精的功能必然减弱,

而身形困顿。

所谓“肝旺”,亦具体言之,这里是指肝阴不足,肝中所藏的相火因之偏旺;肝旺,不仅

乘脾,而且消耗阴精的机会亦增多。

这就是患儿身形困顿与夜热盗汗俱见的根本原因。而身形愈困顿,夜热盗汗愈甚,反之

亦热,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要想切断这种恶性循环,就必须以滋脾敛肝为主。这样图本以

治,自然效佳。

资生汤是近代名医张锡纯治疗阴虚劳热的第一方

方中重用生山药大滋脾阴,辅以白术健运脾气(脾阴虚多伴脾气虚,宜气阴同补);佐以

生鸡内金(鸡之脾胃),不但取其消食腐积,更取其以脾胃补养脾胃;又用玄参退虚热,大力

子润肺滑肠通便。

我在原方基础上加白芍敛肝,丹皮、地骨皮助玄参退虚热,龙骨、牡蛎潜摄浮阳。

治疗小儿盗汗,几乎必用此方加味,驾轻就熟,屡用不衰。

如服数剂后盗汗减少而未全止,可加仙鹤草30g;如盗汗兼自汗,可加黄芪15—30g.

崩漏重证 高效专方一用就灵——崩漏重证

“傅青主女科,有治老妇血崩方,试之甚效。加减当归补血汤:其方用生黄芪1 两,当归1 两(酒洗),桑叶14 片,三七末3 钱(药汁送服),水煎服,2 剂血止,4 剂不再发。若觉热者,服此方宜加生地两许”。又说“此方治少年妇女此病亦效”。径用原方原剂量(原方桑叶14 片,若无鲜品,则用干桑叶30g);亦 无论有无热象,均加生地30g,

[例一]予以傅青主“加减当归补血汤”加生地:黄芪30g,当归30g(酒洗),桑叶30g,生地30g,三七末9g(药汁送服)。 服1 剂,经血明显减少,续服1 剂,出血全止。

继用乌鸡白风丸、归脾丸调补2 个月。 尔后4 年间月经正常,身体胖壮。

[例二]江老已疏大剂补中益气汤合温经汤,并令其预备红参30g,一旦大出血时即浓煎频服。恰笔者在场,江老遂主动建议先用笔者习用的高效专方一试。

笔者遵嘱疏2 方:①傅青主“加减当归补血汤”加生地(药味、剂量、服法同例1);②

张锡纯“固冲汤”:炒白术30g,生黄芪18g,煅龙骨24g,煅牡蛎24g,山萸肉24g,白药12g,

乌贼骨12g,茜草9g,棕边炭6g,五倍子1.5g (轧细药汁送服)。

“补血汤乃气血两补之神剂,三七根乃止血之圣药,加入桑叶者,所以滋肾之阴,又有收敛之妙耳”。

喉痒呛咳

喉科六味汤加味:荆芥、防风、桔梗、生甘草、薄荷叶、僵蚕、白马勃、射干、蝉衣各6g,木蝴蝶15g,鲜梨皮50g,3 剂。

煎服法:冷水浸泡1 小时,煮沸10 分钟,连煮2 次,约得药液100ml,混匀代茶频饮。

可合养阴清肺汤,冀其祛风润燥,养阴生津:荆芥、桔梗、生甘草、僵蚕、蝉衣、丹皮、川贝粉(吞服)

各6g,生地、天冬、麦冬、白芍、木蝴蝶各15g,柿饼30g,鲜梨皮50g.

效果:服3 剂,咽喉干燥、发痒、呛咳均显著减轻;服至10 剂基本消失,惟晨起干咳几声,或咳出少许粘痰。

改予六和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以善后。

止嗽散温润平和,不寒不热,疏风祛痰,宣肺止咳,颇适宜于新久咳嗽,疗效确切。而清燥救肺汤宣肺降逆,清燥润肺;沙参麦冬汤甘寒生津,清养肺胃。此方药虽不完全契合风燥伤津液的病机,也相距不远。但本例喉痒呛咳为“喉源性咳嗽”。其咳嗽的根源和主要病位在咽喉部,而不在肺。咽喉属肺系,治肺即可间接治咽喉,怎能说“所治者为无辜之肺而非病灶所在的喉”呢?

“咽喉属肺系”一语不确切。咽主地气,属脾胃;喉主天气,属肺。从整体上讲,治肺可以间接治喉,但只宜宣发,而不宜肃降肺气。 大家知道,一般咳嗽为肺失宣肃之职,肺气上逆,当选用既能宣发又能肃降肺气的方药,

如金沸草散、杏苏散、止嗽散等。而这些方药中的肃肺降气、化痰止咳之品,如旋复花、半 夏、杏仁、紫菀、百部、冬花等,就不适用于喉源性咳嗽。为什么不适用呢?因为喉源性咳嗽的主要病机为风燥伤津液,咽喉失濡养,而不存在或基本上不存在肺气不降这一病机。正如干祖望老先生所说,“凡一切慢性咽炎,主症就是咽部干燥。其所以干燥,由于液不养咽,津不濡喉。干生燥,燥生风,风生痒,痒则酿成本病,此其一。‘诸痛疮痒,俱属心火’。干生燥,燥生火,火生痒,这是另一个由津枯而造成作痒的途径,此其二。这是由慢性咽炎导致喉源性咳嗽的机制”。 由此可见,喉源性咳嗽虽与肺有一定的关系,但与一般性咳嗽相比较,不仅病位不同,病机也不同,怎么能混同施治呢?

喉源性咳嗽的代表方是什么?养阴清肺汤。此方载于喉科专著《重楼玉钥》,本是治疗阴虚白喉之方。此方养津生津之力颇宏,可以借用于治疗喉源性咳嗽。方中内寓增液汤(生地、麦冬、玄参),润肺复滋肾,俾金水相生,泉源不竭;又内寓芍药甘草汤(白芍、甘草),既能滋养脾阴,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洒陈于咽,又能缓急解痉,而减轻呛咳。此外,方中还有丹皮凉营,贝母化痰,薄荷散结。

不过,本病之喉痒呛咳多因外感诱发或加重,纵然迁延已久,亦往往兼夹浮邪,所以使用本方时,多合用六味汤(荆芥、防风、桔梗、甘草、僵蚕、薄荷)化裁,或先用六味汤加味打头阵,待扫荡浮邪之后,再缓用养阴清肺汤缓图之。

六味汤是治疗风寒喉痹方真是风寒喉痹,用六味汤时须加辛温药以散寒开痹。本方载于《喉科秘旨》,治 喉证初起,不论红白,皆可加减应用。

细析方中6 味药:荆芥辛微温,祛风解表;防风辛甘微温,祛风解痉;桔梗苦平,祛痰利咽;生甘草甘平,清火解毒;僵蚕咸辛平,祛风散结;薄荷辛凉,疏风散热。无论风寒、风热、风燥,皆可加减应用。 如风寒加苏叶、细辛,风热合翘荷汤,风燥合养阴清肺汤等。

小儿高热7 天

。小儿感冒高热多属“寒包热”。惟主用辛温配辛寒,开通玄府,清透蕴热,辅以枢转升提,引热外出,佐以 酸甘化阴,和营泄热,且先安未受邪之地,才能“毕其功于一役”。

柴葛解肌汤就与这种法度十分符合,所以退小儿感冒高热十分迅速而平稳,经得起重复。

用柴葛解肌汤加味:柴胡25g,葛根30g,白芷10g,羌活10g,桔梗10g,生甘草5g,白芍10g,黄芩6g,生石膏50g,连翘10g,钩藤10g,地龙6g.1 剂。

煎服法:用水500ml,先煎生石膏半小时,纳余药,文火煎10 分钟;再纳钩藤,煎3 分钟。滤取药液约300ml,每次服60ml,半小时服1 次。

效果:服药4 次后,全身开始微微汗出,高热渐退;至下午4 时服完全部药液后,曾大 便1 次,质软;至11 时热已退尽,体温36.8℃。当夜安睡未醒,次晨体温正常。

乃改予竹叶石膏汤2 剂以善后。 [学员甲]明。陶华创制的柴葛解肌汤,载于《伤寒六书》。其方由

柴胡、葛根、白芷、羌活、生石膏、桔梗、黄芩、白芍、甘草、生姜、大枣11 味药组成,用以代替葛根汤,治疗太阳阳明经病——恶寒渐轻,身热增盛,头痛肢楚,目痛鼻干,心烦不眠,眼眶胀痛等症。 解释柴葛解肌汤:羌活——石膏,辛温配辛寒,师大青龙汤法,发越恋表的风寒,清透内蕴的实热;葛根——白芷,轻清扬散,有升麻葛根汤意,善解阳明肌肉之热;柴胡——黄芩,寓小柴胡汤,旋转少阳枢机,引领邪热外出;桔梗——甘草,即桔梗甘草汤,轻清上浮,盖除胸膈、咽嗌的浮热;白芍——甘草,即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和营泄肌腠的郁热。 综合来看,柴葛解肌汤一方,因其取法或浓缩以上5 个复方在内,故能同时兼顾外感邪热的表、里和半表半里三个病理层次,从而发越之、清透之、引领之,直令邪热无所遁形。若剂量、加味恰当,煎服得法,最善退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高热,且一般不会热退复热。 方中羌活、石膏、柴胡、葛根4 味药必须用。羌活用3~10g,生石膏重用30g 以上,两者比例为1:5~1:10,柴胡不少于25g,葛根不少于30g,其余药物用常规剂量。

本方加味:咽痛明显加射干6g,白马勃10g;挟暑加香薷10g,滑石15g;挟食加炒莱菔

子10g;挟惊加钩藤、地龙各10g.本例虽未挟惊,但高热7 天,竟达40.5℃,为防惊厥,故也加用。 煎法:生石膏先煎半小时,余药用武火急煎10 分钟,只取火煎。

服法:小儿苦于服药,如按常规口服3 次;每次摄入量不足,间隔时间太长,退热必迟。

我初用本方时,也曾走过这种弯路。后来改用少量频服法,小儿容易接受,摄入总量充足,药力也时时相继。

据观察多例,一般在服第一次药后约2 小时开始微微汗出,高热渐渐消退。

服1~2 剂,待体温恢复正常后,转用竹叶石膏汤益气生津,续清余热以善后。

慢性胆囊炎

面色青黄带晦暗这一显著体征便隐含着“木土失和”的基本病机。再参酌其右胁隐痛、小腹膜胀、厌油腻、口干苦等肝郁胆热之征,以及神倦乏力、短气懒言、纳差、胃脘满闷、大便微溏等脾虚胃寒,气滞湿阻之象,便不难从整体上诊断出 “肝郁胆热,脾虚胃寒,夹气滞湿阻”。

却有“木土失和”这样一根主线贯穿其间。而从宏观

据临床体察,此病所涉及的脏腑,主要是肝胆脾胃。其肝胆症状,多为右上腹反复疼痛,

或放射至肩背,长期口苦,属于肝郁胆热,疏泄失职;脾胃症状,多为胃脘满闷,纳呆食少,嗳气,嘈杂,短气乏力,属于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此外,患者忧思恼怒,或啖油腻及生冷食物之后,以上症状往往加重。其舌边多偏红,苔薄白或微黄薄腻,脉多弦弱带滑。

宜疏肝清胆,健脾和胃,升清降浊。常用简裕光老中医“柴胆牡蛎汤”合张锡纯“培脾舒肝汤”取效。 药用:柴胡10g,生牡蛎30g,胆草3—6g,白术10g,黄芪10g,陈皮10g,厚朴6g,生麦芽10g,炒谷芽10g,鸡内金6g,白芍12g,生姜6g,生甘草5g.方中柴胡,生麦芽疏肝达郁;胆草,生牡蛎,白芍清敛胆火;黄芪,白术,甘草健脾升清;陈皮,厚朴,炒谷芽,生姜和胃降浊。

加减法:口苦甚者,胆草加至10g;胸膈满闷甚者,去白术、白芍,加薤白10g;大便长期偏稀者,加黄连3g,山药15g,仙鹤草30g;肩背板滞掣痛者,加姜黄10g.

近年来转向试用经方,如本案之柴胡桂枝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化裁,疗效亦较满意。

肝郁胆热,脾虚胃寒,夹气滞湿阻。 治宜疏肝清胆,健脾温胃,行气化湿。

予柴胡桂枝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化裁:柴胡15g,黄芩6g,法夏10g,党参12g,甘草3g,生姜5g,桂枝10g,白芍12g,干姜5g,生牡蛎30g,天花粉12g,姜黄10g.2 剂。

慢性胆囊炎,胆囊萎缩,胆囊息肉。因叹服诊断正确,治疗续上方加乌梅20g,威灵仙10g,僵蚕6g,地龙6g (后2 味烘熟轧细吞服)。

柴胡桂枝汤,是小柴胡汤与桂枝汤之合方。

若以六经辨证及治法观之,小柴胡汤可以从少阳之枢,运太阳之气,而领邪外出,故可通治“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人,与正气相搏”的诸般病证;

而以脏腑辨证及治法观之,则小柴胡汤以柴胡、黄芩疏肝清胆,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健脾

和胃,实为从整体上调理肝胆脾胃之妙方。

再说桂枝汤,前贤有“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之美誉。

至于柴胡桂枝干姜汤, 此为少阳病兼水饮内结,故用本方和解少阳,逐饮散结。而本例借用之者,则是取方中之柴胡、黄芩疏肝清胆,桂枝、干姜、甘草温化脾胃之寒饮,生牡蛎、天花粉逐饮散结。可见本方亦属于肝胆脾胃同治之方。——而与柴胡桂枝汤合用,则更能充分地发挥其疏肝清胆、健脾和胃、行气化湿之综合功效。

治疗胆囊息肉,则必用乌梅、威灵仙、僵蚕、地龙4 味药。

一是疏清要适度。疏肝清胆与健脾和胃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彻始终。

二是慎用苦寒药。清降胆火之药,有利于胆腑,而不利于脾胃,故用量宜轻,“少少益善”。若大便偏稀者,尤当慎用。惟胆草、黄连2味,少少用之(1.5~3g),既善清胆热,又能厚肠胃,大便偏稀者亦可用之(若长期便溏,只宜用黄连)。

三是为配合药物治疗,亟宜劝导患者陶冶情操,乐观开朗,并节制油腻、生冷食物。

9 尿石病1 年 “千载之缺憾”怎样造成?

尿石病1 年

临床观察,肾虚尿石病患者,其临床表现以腰腹部隐痛或酸痛为主,伴腿膝乏力,神疲易倦,亦可伴小便淋涩,血尿或尿浊,尺脉重按无力。此因肾之精气不足,或久服通淋排石药物耗伤肾气。治宜温肾益气合滋肾填精,以固其根本。

但结石久滞,络脉不通,亦宜辅以化瘀通窍,以有利于消除结石。拟诊为“肾虚尿石”。

治宜温肾益气合滋肾填精,辅以化瘀通窍。

方选张景岳“煨肾散”化裁:杜仲12g,肉苁蓉15g, 巴戟肉12g,熟地30g,胡桃肉 30g,淮牛膝12g,黄芪20g,当归6g,穿山甲片6g,王不留行子15g,金钱草15g,海金砂10g (包煎),6 剂。 肾虚尿石病的证治规律。

如偏肾阴虚者,兼心烦夜热,舌嫩红无苔,脉细数无力,去黄芪、当归、胡桃肉,加生

地、二至丸;偏肾阳虚者,兼畏寒溲频,舌淡胖大,边有齿痕,脉沉迟无力,加鹿角霜、补

骨脂(畏寒甚,再加肉桂、附子,减轻则去之);血尿加琥珀末、三七粉(吞服);尿浊加萆

薢、石菖蒲;少腹痛则合芍药甘草汤。倘服药期间,腰腹痛加重,且向少腹放射者,提示结

石活动而下移,可重加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并酌加大黄因势利导,促使结石排出。

病之属肾虚者,疗效显著;其不属于肾虚,或无肾虚之显证者,于当用方中重加一二味补肾药物,亦能提高疗效。

何以如斯?据初步研究,补肾药物,无论温肾益气或滋肾填精,均能鼓舞肾气,促进肾功能好转,增强肾盂及输尿管的蠕动,从而改善肾积水,推动结石下移而排出体外。而个别补肾药物(如胡桃肉)尚具有溶石作用。

痰病重症

刻诊:体温37.8℃,胸闷气紧,呛咳,喉中痰鸣,痰浊稠厚胶粘,量多,频频咯吐,旋 吐旋生;口渴思冷饮,舌红少津,苔黄厚腻,脉滑数不任重按。 此证的主要症状为胸闷气喘,痰浊稠粘,咯吐不尽,口干思饮,但入水则呛咳不已,若大量稠厚胶粘的痰浊上壅而阻塞咽喉,可致呼吸骤停,凶危立见。 救冶这种病症必须使用豁痰丸,其他方药无济于事;这是江尔逊老中医的独到经验。

此为痰热壅肺,肺燥津伤之证。

治宜清热豁痰,润燥生津。

用唐宗海《血证论》豁痰丸:当归10g,知母10g,天花粉15g,白前根10g,麦冬15g,枳壳10g,杏仁10g,瓜蒌仁12g,桔梗10g,射干6g,茯苓15g,石斛15g,生甘草6g,鲜竹沥300ml(分3次兑入药

汁中)。3 剂。

二诊:服1 剂,喉中稠厚胶粘之痰浊明显减少;服完3 剂,痰鸣声已止,胸闷气紧、呛

咳显著减轻,体温正常;仅偶尔咳嗽,咳出少量粘痰,胸胁隐痛,舌偏红,苔薄黄,脉稍数

不任重按。

此为痰热未尽,肺络失和,治宜清热化痰,肃肺和络。

用千金苇茎汤加味:生苡仁20g,冬瓜仁20g,芦根30g,桃仁5g,北沙参15g,杏仁10g,

郁金10g,丝瓜络15g.上方服5 剂,诸症若失。

惟精神、体力、饮食稍差,改用六和汤合沙参麦冬善后。

而豁痰丸则清热豁痰而不伤津,润燥生津而不滞痰。本方药物组成看似杂乱,实则清晰;

桔梗、甘草、射干、茯苓、白前祛痰利咽,清热散结;

当归、杏仁、枳壳止咳定喘,宽胸畅膈;

知母、天花粉、瓜蒌、麦冬、石斛滋肺润燥、养阴生津;

尤妙在配用鲜竹沥来荡涤痰热 的窠臼,开通痰浊的壅塞,功专效宏。

强调一次:豁痰丸取得卓效的关键是重用竹沥。

12 咳嗽3 个月 ——咳嗽3 个月

现症:咽喉发痒,咳嗽频频,早晚尤甚,痰少难咯,稍感气紧,时而呛咳;舌质偏淡,苔白(中根部略厚),脉细带滑。查血、胸透及拍片均未见异常。

从病史看,初为风寒感冒兼咳嗽,服荆防败毒散合杏苏散2剂后,风寒表症显著减轻,惟咳嗽不减。此时若撤去辛温发散,而以宣疏肃降为主,辅以化痰止咳,可能会很快好转。但病人止咳心切,改用西药稀释痰液、抗菌消炎,及复用中药专事止咳化痰等,均失于宣疏肃降以逐邪外出,致令风邪恋肺,而迁延缠绵。 再从现症看,咽痒则咳,气紧呛咳,痰少难咯,苔白,脉细带滑等,亦是“风邪恋肺、肺失宣肃”之象。治之者宜遵“咳无止法”及“不止咳而咳自止”之古训,无论病程久暂,皆宜以宣疏肃降为主。 若但见病程较长便套用“久咳多虚”、“久咳多内伤”,则误诊误治矣。此虽迁延3 个月,仍属风邪恋肺,肺失宣肃之证。

予疏散风寒、宣肃肺气之金沸草散加减:旋复花10g (包煎), 白芍12g,生甘草5g,荆芥15g,苏叶10g,前胡10g,法夏10g,杏仁10g,白芥子10g,桔梗10g.2 剂。

二诊:咽痒消失,咳嗽大减,咯痰爽利。

上方合止嗽散加减:旋复花10g (包煎),白芍12g,生甘草5g,荆芥10g,桔梗10g,炙紫菀15g,炙百部10g,前胡10g,杏仁10g,仙鹤草30g. 3 剂。

三诊:白天已不咳嗽,惟夜间偶尔咳几声。

转用民间验方“止咳十一味”善后:当归,川芎,法夏,茯苓,陈皮,生甘草,桑皮,青皮,杏仁,五味子(捣碎),川贝母(轧细吞服)。2 剂,未服完而咳止。

风寒咳嗽,以金沸草散疗效最佳。:其特异性在金沸草(现多用旋复花)、白芍、甘草3 味药的关键性作用。 旋复花,消痰降气之功, “诸花皆升,旋复独降”(病人服后往往有胸膈滞气下降之感)。还有:其味辛,辛者能散能横行,而能宣散肺气达于皮毛,一降一宣,便可恢复肺主制节之权;其味咸,咸者入肾,而能纳气下行以归根,使胃中的痰涎或水饮息息下行而从浊道出,不复上逆,便可恢复肺的清虚功能态。 可见旋复花一味药之功,竟可使肺胃肾三脏戴泽,上中下三焦通利。

白芍配甘草为“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能滋养肺津,舒缓肺气。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益,惟旋复花、白芍、甘草3 味为不可挪移之品。

陈修园《医学从众录》中说,“轻则六安煎,重则金沸草散”。咳嗽,无论新久,亦无论表里寒热虚实,都用本方化裁。

两个金沸草散。一见于《南阳活人书》,由金沸草、前胡、荆芥、细辛、茯苓、生姜、大枣、甘草组成;一见于《和剂局方》,方中无茯苓、细辛,而添麻黄、白芍。此外《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旋复花汤,又在《和

剂局方》金沸草散的基础上添加杏仁、茯苓、五味子。不知江老临床用的是哪一个金沸草散?

综合取舍三方,以及随证合用六安煎(二陈汤加杏仁、白芥子)和桔梗汤(桔梗、甘草)。

有效的加减方法,

如乍寒乍热,加柴胡、黄芩(小柴胡汤意);

高热气喘,加麻黄、生石膏(麻杏石甘汤意);

发热咽痛,加银花、连翘、射干(银翘散意);

痰多稠粘,加浙贝母、瓜蒌仁(贝母瓜蒌散意);

哮喘痰鸣,加苏子、葶苈子(葶苈大枣泻肺汤意);

发热恶风、自汗,加桂枝、厚朴(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意);

久咳不止,加紫菀、百部、枇杷叶(止嗽散意);

体虚易感冒,加黄芪、白术、防风(五屏风散意);

脾虚食少或便溏,加党参、白术(六君子汤意);

痰涎清稀,头眩,心下满,加桂枝、白术(苓桂术甘汤意)。

服之易呕逆者,可嘱其少量频服;若仍呕而惧服者,则改用陈士铎的舒肺汤(桂枝、苏叶、桔梗、甘 草、茯苓、天花粉)合六安煎。若愈后几天复咳者,可继服柴胡桂枝汤加炙紫菀、蝉衣、木蝴蝶。若遗留咳嗽“尾巴”者,则继服“止咳十—味” (本案三诊方),此方流传在民间,原治肺结核咳嗽。20 余年前我偶然移治1 例外感咳嗽,外症已解,咳减而旬余不止者,1 剂 咳止。尔后治验渐多,便作为外感咳嗽的“扫尾方”来使用。本方药味十分平淡,但组合离奇,很难强为之诠解。

还须说明的是,极少数外感咳嗽病人,初服金沸草散化裁,咳嗽虽减,但继服“止咳十一味”后,却不能扫尾,渐渐干咳无痰,夜间加重,舌净无苔。此时可试用我拟的“顽咳方”:玄参15g,麦冬15g,五味子6g,生甘草6g,桔梗10g,仙鹤草30g,炙紫菀30g,桃仁10g,红花6g,藕根30g,生牡蛎30g.若个别病人服本方2 剂后,干咳减轻而不止者,可与清燥救肺汤交替服用,以收全功。

13 双下肢瘫痪14 天 治疗旷世疑难重症——双下肢瘫痪14 天

诊断为“风痱”。

《金匮要略》所载《古今录验》续命汤原方:麻黄9g,桂枝9g,当归9g,潞党参9g,生石膏9g,干姜9g,生甘草9g,川芎4.5g,杏仁12g. 麻桂杏草石膏干姜归芎参

上方仅服2 剂,双下肢即恢复知觉,且能下床行走,大小便亦较通畅。

改予八珍汤合补阳还五汤化裁,连服10 剂后,康复如常人。

风痱的认识是一致的:风痱之为病,以突然瘫痪为特征(偏 瘫或截瘫),身无痛,多无意识障碍(或仅有轻微意识障碍)。

《金匮要略》所载《古今录验》续命汤原方。书中记载本方“治中风 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陈曰:“脾主四肢,四肢瘫痪,病在脾胃。此方石膏、干姜并用,为调理脾胃阴阳而设”。

[老师]悟出了。江老解释风痱的基本病机,本于《素问。太阴阳明论》“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歧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养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江老认为,经言“脾病而四肢不用”,不言“脾虚而四肢不用”,“病”字与“虚”字,一字之差,含糊不得。可惜今之医家大多在“虚”字上大做文章,是囿于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

江老指出,脾病而四肢不用至少有两种情形:一是脾胃久虚,四肢渐渐不得禀水谷之气;二是脾胃并非虚弱,却是突然升降失调,风痱就是如此。江老认为,治疗风痱,应当依顺脾胃各自的性情。脾喜刚燥,当以阳药助之使升;胃喜柔润,当以阴药助之使降。 干姜辛温刚燥,守而能散,大具温升宣通之力;石膏辛寒柔润,质重而具沉降之性。 本方以此2 味为核心,调理脾胃阴阳,使脾长胃降,还其气化之常,四肢可禀水谷之气矣,此治痱之本也。 由此看来,若能透析脾胃的生理病理特性,以及干姜、石膏寒热并用

的机制,则本方的神妙,便不是不可思议的了。

至于方中的参、草、芎、归,乃取八珍汤之半(芎、归组成佛手散,活血力大于补血力)。因风痱虽非脏腑久虚所致,但既已废,便不能禀水谷之气。气不足,血难运,故补气活血,势在必行。方中麻、桂、杏、草,确是麻黄汤。风痱之因于风寒者,麻黄汤可驱之出表;其不因于风寒者,亦可宣畅肺气。“肺主一身之气”,肺气通畅,不仅使经脉运行滑利(肺朝百脉),而且有助于脾胃的升降。况“还魂汤”(麻、杏、草)治疗猝死,古有明训。若拘泥单味药的功效,则很难解释本方的精义。

15 呕吐2 个月 ——呕吐2 个月诊断现场

2 个月前因受凉,胃痛甚剧,且放射至背部,伴恶心呕吐,自服藿香正气水、胃复安等

刻诊:身形瘦削,面色无华,两颧凹陷,神疲乏力,气短声微;每次进食后约半小时,必呕出粘涎及少许食物;口干苦,大便少而不畅,小便黄,舌淡紫,苔微黄薄腻,脉弦细稍数。

辨证论治

病机并不难掌握:胃气上逆。

但本例呕吐的病机却没有这样单纯。一是病程较长,二是体质极差,三是寒热虚实杂呈,《伤寒论》厥阴篇第359 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我认为本例呕吐的病机是:寒格热扰,土败木乘。

而长期呕吐不止,胃腑功能日渐衰惫,胆热犯胃益急,造成恶性循环,故曰"土败木乘".

处方:①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生姜汁:干姜3g,黄芩3g,黄连3g,党参5g.制法:冷水浸泡30 分钟,煮沸30 分钟,滤取药液200ml;另取生姜30g,去皮捣烂,加入冷开水30ml,浸泡30 分钟,滤取生姜汁。服法:取温热药液50ml,兑入生姜汁5ml,呷服,2 小时服1 次。

②白蔻仁5g,服汤剂前嚼服2 粒(吐出渣滓)。

③红参10g,切成薄片,每次口含2-3 片,待其变软后嚼服。

效果:服药1 剂,呕吐停止。为巩固疗效,续服1 剂。

转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味疏肝运脾,和胃降逆以善后:柴胡10g,白芍10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2g,甘草3g,法夏5g,陈皮5g,干姜3g,生姜3g,黄连3g.此方共服26 剂,

每日配服红参3g (服法同前),连服1 个月。

选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是取干姜温胃祛寒,芩、连清胆撤热,党参(人参)匡扶正气。此为针对病机而出方,不是见呕止呕。

食后约半小时才呕吐,也属于"食入口即吐"的范畴。因为"食入口即吐"是与"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胃反证相对而言。后者纯属脾胃虚寒,前者则挟有郁热。

[老师]寒格热扰,土败木乘,难以受药的呕吐,最难处方。惟小剂浓煎呷服,可冀其不吐或少吐。生姜是止呕圣药,虽重用30g,但不是同煎,而是捣烂取汁,每次只用5ml 生汁兑入药液中,不会增热。 陈修园推许本方治疗"诸凡格拒",可谓独具慧眼。根据他的经验,"若汤水不得入口,去 干姜,加生姜汁少许,徐徐呷之,此少变古法,屡验".——但我历来使用本方治疗顽固性呕吐,均加生姜汁而不去干姜,亦屡验。

[老师]不能那样理解,例如呕吐之属胃阴虚而舌红少津者,就不可误用。柯韵伯说过, "凡呕家夹热者,不利于香砂橘半,服此方而晏如".

16 太阳穴、眉棱骨、眼眶胀痛2 个月 太阳穴、眉棱骨、眼眶胀痛2 个月

头痛伴呕吐稀涎,乃运用吴茱萸汤的客观指征。

吴茱萸汤治愈头痛的报道很多,其头痛的病机是肝胃虚寒,浊阴上逆,吴茱萸汤暖肝温胃,升清降浊,准确地针对病机,所以疗效很好。

本例使用吴茱萸汤的关键,-是抓住了特征性证侯——头痛伴呕吐稀涎;二是结合生活史和治疗史进行

综合分析,透过浮热的现象,暴露阴寒的本质。

[学生甲]看来老师使用的是方证相对的辨证方法。我的理解是:吴茱萸汤的方证相对,指的是凡见到"干呕,吐涎沫,头痛者",便可首选并独用吴茱萸汤,不必斤斤计较是否具备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的全身证侯和舌脉,也不必论其属外感或内伤,经络或脏腑,以及病程的久暂等等因素,是这样的吗? 仲景所描述的"干呕,吐涎沫,头痛"这一特征性证侯,已经比较充分地反映了这种疾病的特殊本质。

如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说, "干呕吐涎沫者,里寒也;头痛者,寒气上攻也。与吴茱萸汤温里散寒".换句话说,仲景辨析此证,已经准确无误,且已出具了高效方药;"经方以不加减为贵",是很发人深省的。 吴茱萸汤原方治疗头痛时,方中4 味药的常规用量是多少?

]初服时,吴茱萸、生姜不少于15g,党参、大枣不少于30g,中病可以酌减。

34

----------------------- Page 35-----------------------

17 脐痛1 个月--脐痛1 个月

患者肚脐中隐痛1 个月余,虽整天疼痛不止,却不加重,喜温喜按。平素便畏寒凉,今秋曾守护柑橘园10 余日。夜间茅屋透风,又频起巡查,衣履较单薄,颇感凉意。患者面色少华,手足逆冷,肠鸣便溏,舌淡苔白滑,脉沉迟。

辨证论治

按部位来划分,从胃脘至脐为大腹,属太阴脾;本例痛在脐中,不在大腹部,因而不涉及或主要不涉及太阴脾脏。而附子理中汤温补脾肾,是以温补脾阳为主,兼温肾阳,没有紧扣本例的确切病机,所以疗效不佳。

揆度其脐痛之病机,确系肾阳虚衰,寒凝神阙。

乃借鉴陈鼎三--江尔逊经验,用

真武汤加胡芦巴治之: 熟附片30g(先1小时), 白术15g,茯苓15g, 白芍 12g,生姜15g,胡芦巴30g: 中医所称的腹部,指的是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具体归属是:

从胃脘至脐为大腹,属太阴脾;脐中及脐下小腹属少阴肾;脐旁左右属冲脉;脐下小腹两旁为少腹,属肝。 真武汤可以治疗阳虚水肿严密地说,真武汤是治疗肾阳虚衰、水气为病之方。

水气为病,外溢则为水肿,上冲则为头眩或喘咳,内停则为肠鸣便溏(本例便是)。当然,本例的主症--脐痛,不是水气为病,而是肾阳虚衰,寒凝神阙。

清吴仪洛《成方切用》称真武汤为"治少阴伤寒腹痛"之方,重加胡芦巴30g《本草纲目》谓胡芦巴性味"苦,大温,无毒",主治"元脏虚冷气"。"元脏"就是肾脏。陈老及江老平生治疗阳虚寒凝的当脐痛,都用真武汤原方重加胡芦巴一味,无不应手取效。

若不是脐中痛,而是脐下小腹痛之属阳虚寒凝者,单用真武汤即可奏佳效。

18 咽痛半年 ——咽痛半年

虚寒喉痹 经反复观察,虚寒性咽炎,其咽喉部症状——如颗粒增生、微痛、异物感等,虽与虚火性咽炎无大异,但往往伴见一些虚寒症状——如咽喉分泌物清稀量多,微带腥味,咽干而口不干;小便清长,大便偏稀,怯寒,易感冒;舌质淡或淡紫,苔白润或白腻,或微黄多津,或黑润,脉缓弱或沉弱等。 此类患者皆叠用抗生素及寒凉药物,而复用之乏效,甚至加重。

其病机为脾虚肺寒、痰滞咽喉,或脾肺肾阳虚,阴寒凝滞咽喉。前者之治法及方药,可

参考本案。后者治宜温阳降逆,祛寒利咽。

我曾综合几首古方,命名为"虚寒喉痹汤":法夏10g,桂枝10g,炙甘草10g,桔梗10g,党参15g,白术12g,炮姜6g,熟附片6g,茯苓15g.此方内寓半夏散及汤、甘草干姜汤、附子理中汤,颇合温阳降逆,祛寒利咽之旨。经治数十例,疗效尚满意。

虚寒性咽炎才用。至于怎样悟出来的,刚才都已经讲得清清楚楚了。

考虑为脾虚肺寒,痰滞咽喉之证。

治宜运脾温肺,化痰利咽。

主用香砂六君子汤合苓桂术甘汤、甘草干姜汤: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5g,炙甘草5g,法夏12g,陈皮10g,砂仁5g(后下),广木香10g,干姜6g,生姜6g,大枣10g,桂枝 10g,桔梗10g.

,加浙贝母10g,木蝴蝶15g,僵蚕5g,露蜂房6g

咽痛之主用香砂六君子汤便很好理解了。本方内寓四君子汤健脾益气, "加陈皮以利肺金之逆气,半夏以疏脾土之湿气,而淡饮可除也;加木香以行三焦之滞气,缩砂以通脾肾之元气,而膑郁可开也"本方实为脾肺同治,"培土生金"之方。再合苓桂术甘汤、甘草干姜汤温阳化饮,则更加契合脾虚肺寒、痰滞咽喉之病机。

19 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

脾阴亏损所引起的慢性咽炎的证治。这一证型在临床上相当常见,

不少医者往往按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论治,收效甚微。

这类患者大多咽干而口不干,舌质正常或偏淡,脉弱或濡却不数,不少患者还伴有胃肠道疾

病(如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肠功能紊乱等),故其涉及的主要脏腑是脾胃,而不

是肺肾。

肺肾阴虚,虚火上炎的慢性咽炎。

可以试用三才封髓丹[天冬、生地、人参(北沙参代)、砂仁、黄柏、

甘草],随症加味,或可提高疗效。

消除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

方书倡加桔梗、香附、郁金、合欢花等行气活血,解郁散结。我

临床习用浙贝母、露蜂房、生牡蛎、郁金等,疗效稍高。

[学生甲]慢性咽炎属于脾失健运者如何治疗?

[老师]慢性咽炎属于脾失健运者,除了咽炎常症之外,尚有痰涎较多,晨起刷牙易恶心,

或伴脘痞腹胀,肠鸣便稀等。治宜健运脾气,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加桔梗、木蝴蝶、柿蒂等。

[老师]梅核气应包括部分慢性咽炎。古代医书论治梅核气,着意于咽喉部的异常感觉或

幻觉(如咽中似有物阻,吐之不出,吞之不下)。近代医书有承袭之者,言凡咽部检查无异常

发现者,属于咽神经官能症或癔球。证诸临床,部分咽炎患者,其咽部检查虽有轻度异常(如

慢性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等),但其主症,乃是咽部异物感或紧束感,且多与情志变化

有关。故我认为这类慢性咽炎可以纳入梅核气范畴论治。

[学生甲]老师的意思是,这类慢性咽炎可以使用半夏厚朴汤?

[老师] 《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治疗梅核气之属痰气阻滞者,疗效确切。但若不属于痰

气阻滞,或虽属之,但伴有阴伤之象者,则不宜使用。

如1984 年曾治某女,35 岁,大龄未婚愁肠百结,纳谷不香,夜梦纷纭,月经先后无定

期,近3 个月来渐感咽部不适,如有物阻,吐不出吞不下。经五官科检查,惟见咽后壁有少

许淋巴滤泡增生。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弦细。

予半夏厚朴汤加枣仁、桔梗、旋复花、甘草。服1 剂,即感咽干鼻燥;续服1 剂,更增

胃脘灼热,心烦不安,咽部异物感益甚。

反思投方之误,在于未尝虑及肝郁日久可能化火伤阴这一潜在病机,亦无顾于舌质偏红,

苔薄黄,脉弦细等,已露化火伤阴之端倪。

于是改用滋水清肝饮合二至丸,服2 剂稍安;随症加减连服36 剂,咽中异物感完全消失。

由此想到,清代名医吴鞠通说投方取效,全凭认证无差,现代名医蒲辅周要求做到"一人一方

",注重个体差异,反对袭用成方套药,皆是阅历丰厚之见

肾虚肝郁这一证型的乳癖,临床上是否比较多见?

更年期妇女中较为多见而已。从总体上看,临床最常见的还是肝气郁结这一证型。

不过,我们讨论乳癖证治时之所以要列举肝郁胃壅和肾虚肝郁这两种并不常见的证型,是由

于临床上长期存在着一种倾向:一见乳癖,便一概归结为肝气郁结,而盲目使用中成药。

[学生乙]这2 例乳癖服乳块消合剂无效或疗效不持久,说明治疗本病仍须辨证论治,不

能仅仅依靠现成的中成药。不过,据说乳块消合剂治疗本病的有效率较高,不知是由哪些药

物组成的?

[老师]据我所知,"正宗"乳块消处方是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研制的。其处方组成为:

丹参、橘核各 15g,王不留行、川楝子、土鳖虫、皂角刺各10g.据我体验,若连服数剂疗效

不好者,可改用朱良春氏介绍的"消核汤":炙僵蚕 12g,蜂房、当归、赤芍、香附、橘核各

9g,陈皮6g,甘草3g.若能配合情志疗法,效果更好。

[学生甲]中药"十八反"中,海藻反甘草。例1 方中海藻与甘草同用,岂不是闯了配伍禁忌

的红灯吗?

[老师]翻阅古代医籍,敢闯"十八反"红灯者,早已有之。如甘遂反甘草,但医圣张仲景《金

匮要略》治疗留饮的甘遂半夏汤中,就有甘遂配甘草。金代名医李东垣方中,亦有甘遂与甘

草同用者。又如乌头反半夏,但《金匮要略》治疗寒气厥逆的"赤丸",方中乌头与半夏同用。

可见古代本草学中的"十八反",连古代名医都束缚不住,就更别论今朝矣!

今人使用甘遂配甘草,乌头配半夏,以及海藻配甘草治疗诸多疑难杂证而获良效的临床

报道,堪称屡见不鲜。至于中药"十九畏",亦属于配伍禁忌,其中有"丁香莫与郁金见",但今

人偏将丁香与郁金同用,而发现其消除胸膈滞气之效相当快捷。又如"人参最畏五灵脂",实

则二味同用,饶有补气化瘀之力,颇宜于气虚血瘀的诸多病证。

值得重视的是,今人不仅通过大量的临床验证,而且通过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中药"十八

反"、"十九畏"中的部分内容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古诗云"劝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我们作为现代中医,要勇于面对现实,要善于吸收经得起检验的新观念、新见解。

言归正传,我治疗乳癖喜用海藻,乃因《神农本草经》谓海藻"主瘿瘤结气,颈下核,破

结散气,痈肿,癥瘕坚气„„".又借鉴今人之思路,将海藻与甘草合用,奏效快捷,且无任

何毒副作用,大概是"相反相成"吧?

推而广之,我近年来治疗甲状腺瘤、子宫肌瘤等病证,凡属于或兼挟顽痰凝结者,恒于

当用方中,加入海藻与甘草,治验不少,从未偾事。

22 咳喘1 个月 咳喘1 个月

诊断现场

常X,男,56 天,1986 年2 月6 日初诊。

患儿系8 个月早产儿,出生20 天即患肺炎;住院14 天,好转出院数日,咳喘复发。

曾服麻杏石甘汤数剂病减,但停药复发,且日渐加重,不发烧。叠经打针、服药、输液、

输氧,病情不减,且多次出现病危。

西医诊断:喘息性肺炎,先天性心脏病(房缺)。

不得已,转来中医门诊。

诊见:患儿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肌肤瘦瘪;咳喘气紧,喉中痰声漉漉,口唇发绀;啼

哭之际,冷汗淋漓;夜寐不安,时而烦躁惊厥,四肢冰冷;拒进乳食,大便挟乳食残渣;舌

质淡、苔白,指纹淡红。

辨证论治[学生甲]本例喘息性肺炎,症状不少,危象毕呈,病机很复杂,稍不谨慎,虑

其"动手便错".老师是怎样掌握其病机的呢?

[老师]使用归纳法,就一目了然:第一,患儿早产,先天不足;咳喘迁延 1 个月,叠用

西药乏效,症见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冷汗淋漓,烦躁惊厥,四肢冰冷,显系心

阳虚惫。

第二,肌肤瘦瘪,拒进乳食,大便挟乳食残渣,显系胃虚不纳,脾虚失运。

第三,咳喘气紧,痰声漉漉,显系痰气冲逆犯肺。

前二条是正虚,第三条是邪盛。

[学生乙]基本病机既然是正虚邪盛,基本治则自然是扶正驱邪。但据此造方用药,如何

好下手?

[老师]从总体上掌握基本病机及治则,可以避免造方用药时出现原则性的失误,这是值

得临证时高度重视的。而在具体施治时,还得依据具体病机,确立具体治则,才能丝丝入扣。

本例的具体病机是心阳虚惫,脾胃困顿,痰气上逆;具体治法应是温壮心阳,运脾和胃,

祛痰降逆。

因心阳虚惫显得急重,故把温壮心阳作为救治的重心。

综合:考虑为体弱患感,正邪相争已久,正不胜邪,致阴阳俱伤,风寒羁肺,肺失宣降;

加之心阳衰弱,脾运不昌,正气日衰,故尔缠绵而渐趋危殆。

《伤寒论》中说,"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故拟化气调阴阳兼降气止喘之桂

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桂枝3g,白芍6g,甘草3g,大枣10g,生姜2 片,厚朴10g,杏仁6g,

苏子10g,白芥子5g,炒莱菔子6g,葶苈子6g,黄芪15g,白术6g,茯苓6g.服1 剂,当晚

汗出溱溱,喘咳、气紧、冷汗大减,安卧。服完2 剂,纳开,大便正常;颜面、口唇转淡红。

惟仍咳嗽,上方去莱菔子,加旋复花3g (包煎)、桔梗6g、法夏6g. 服3 剂,诸症痊愈,精

神爽慧,面色红润,纳增,眠佳,二便正常。

后有微咳,左眼眵多,服金沸草散加菊花、连翘、桑叶2 剂,以后咳喘未复发。(本案已

载入《桂枝汤类方证应用研究》一书——笔者)

附记:本例患儿愈后曾经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检查,已否定"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

现已5 岁,身体健康。

辨证方法常规 病位 脾/ 胃肺 心 肝 肾正虚 阴虚血虚 津虚 阳虚气虚邪实 热 寒

湿燥 风伤寒太阳 阳明太阴 太阴 少阴 厥阴金匮温病其它辨证过程思维方式

症状 病名 证 治法 方剂咳喘 心脏病咳喘 心阳虚惫脾胃困顿痰气上逆犯肺 温壮心阳

运脾和胃祛痰降逆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苓桂术甘汤三子养亲汤葶苈大枣泻肺汤

思辨解惑

[学生甲]本例早产儿出生20 天即患肺炎,住院14 天,好转出院数日,咳喘复发,叠经

西医药救治,病情不减,迁延1 个月,且多次出现病危。老师接诊时,心中有绝对把握吗?

[老师]说实话,的确没有把握,更不要说"绝对"了。虽然开了2 剂药,但心中都不踏实,

23 心悸8 年 从前医中避免重蹈覆辙——心悸8 年

诊断现场女患,40 岁,1987 年12 月25 日初诊。

主诉:心悸8 年。患者产育后曾人流3 次,患过肾盂炎、慢性肠炎,体质渐差。

8 年来经常感觉心中悸动不安,胸膺窒闷,隐痛,短气,冬春季节及阴雨天诸症明显加

重;且每因情怀不畅、受凉、劳累而诱发早搏及心动过速,心跳可达150~180 次/分;夜眠

或午眠时,于目合而将欲入睡之际,往往突发早搏而难以入眠。

经心电图检查,心脏无器质性病变,西医拟诊为“房性早博”、“阵发性心动过速”。长期

服安定、心得安、谷维素、维生素、复方丹参片、脑心舒等,中药曾叠用安神定志丸、归脾

丸、天王补心丹、复脉汤,疗效平平。

刻诊:症如上述,身形瘦削,面憔悴,眼眶、颧部色稍黯,经期少腹痛,经色偏黑夹血

块;舌质红,边尖有瘀点,舌下静脉呈紫暗色,苔黄薄腻,脉细,偶有促象。

口苦半年 简便廉验的专方专药

简裕光老中医自拟“柴胆牡蛎汤”加味:柴胡10g,胆草10g,生牡蛎30g,葛根30g,生甘草6g.2 剂。 治疗口苦须3 味同用(柴胡10g,胆草6~10g,生牡蛎15~30g), 若主症为虚寒,或体质属虚寒者,胆草宜减少至3g 左右。

此方治疗慢性胆囊炎吗?柴胆牡蛎汤原方

辨证为肝胆郁热,脾胃虚弱。用此方合柴芍六君子汤加黄芪,服30 剂(2 日1 剂),诸症若失。经B 超检查,胆囊未见异常。

25 顿咳1 个月

予“简氏顿咳方”加味:白芍20g,生甘草10g,五味子6g,黄连3g,地龙10g,蝉衣10g,玄参15g,麦冬15g,北沙参15g,生牡蛎30g,贯众15g,僵蚕10g,天竺黄12g.7 剂, 1 日1 剂。

另用蜈蚣、生甘草各25g,轧为细末,每次用蜂蜜凋服2g,1 日3 次,连服7 天。

效果:服上方4 剂,痉挛性呛咳显著缓解,服完6 剂全止,尚余1 剂未服。

改用沙参麦冬汤合四君子汤以善后。

其加减之法约有:发热加青蒿、生石膏;咳血、鼻衄加柏树果、白茅根;目赤或目衄加

木贼草、密蒙花;呕吐加竹茹、生赭石。

如连服2 剂效差者,配用僵蚕、蜈蚣、地龙、蝉衣,轧为细末,蜂蜜水调服1.5g,1 日3

次。

朱良春介绍了3 首治疗顿咳的虫药验方,我都分别试用过,确实有效,除了本例用过的 蜈蚣甘草粉之外,另2 首是:①顿咳散:蝉衣、僵蚕、前胡各6g,生石膏、杏仁、川贝、海 浮石各4.5g,六轴子、北细辛、陈京胆各1.5g,诸药研极细,每次1 岁服0.3g,1 日可服4~5 次(间隔3 小时),白糖开水送下。 ②蜂房冰糖液:露蜂房1 个,先用开水泡4~5 次,至无红汤为止;再用清水漂几次,用纱布包好,加水2 碗,煎数沸,再加冰糖50g,煎取药汁,候温顿服。 但顿咳散有的药物难配齐,故我在使用简氏顿咳方加味之时,多配用蜈蚣甘草粉或蜂房冰糖液。

26 咯血反复发作3 年,加重28 天

用玉女煎加味:熟地30g,生石膏30g,淮牛膝15g,麦冬15g,知母6g,黄芩10g,虎

杖30g,生赭石30g,生芡实30g.3 剂。

二诊:5 天来未觉热气上冲,亦末咯血,大便已畅,口干口臭均减轻,仍微咳,痰中偶

带血丝。

上方去生赭石、生芡实、虎杖,加仙鹤草30g、白茅根30g、藕节15g,6 剂。

三诊:初诊迄今半月未咯血,微咳、痰中带血亦止,舌脉无明显异常。

改投张锡纯补络补管汤善后:生龙骨30g,生牡蛎30g,山萸肉30g,三七6g (轧细药汁 送服)。嘱

服15 剂。

老师治疗血上溢的多种病证,总是用玉女煎„„

张锡纯创制的补络补管汤,治疗“吐血衄血,久不愈者”,其用药颇有独特之处。

张氏说,“龙骨、牡蛎、萸肉,性皆收涩,又兼具开通之力,故能补肺络,与胃中血管,

以成止血之功,而不至有遽止之患,致留瘀为恙也。又佐以三七者,取其化腐生新,使损伤

之处易愈,且其性善理血,原为治吐衄之妙品也”。

据张氏之说,本方不但善于止血,且寓有消瘀、宁血、补血的综合功效。我治疗慢性血

证喜用本方;而治疗急性血证,则于血止之后用本方善后,屡用不爽。

鼻塞、嗅觉迟钝3 年 速效增强患者信心——鼻塞、嗅觉迟钝3 年

处方:辛夷花54g,微火烘脆,轧为细末,每次用温开水吞服6g,日3 次,连服3 日,停用其他药物。 处方:补中益气汤合玉屏风散、干金苇茎汤加广木香、辛夷花。

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2g,炙甘草5g,升麻6g,柴胡6g,陈皮10g,广木香30g,防风10g,辛夷花10g (烘脆轧细吞服),桃仁10g,冬瓜仁30g,苡仁30g,苇茎30g,大枣12g,生姜6g.连服20 剂,感冒照服不误。

处方:黄芪100g,当归50g,丹参50g,菟丝子100g,广巴戟100g,辛夷花50g,麝香5g.诸药除麝香外,均以微火烘脆,轧为细末,再入麝香,充分搅匀,贮瓶密闭,每次用温开水吞服10g,日3 次,感冒停药。

广木香的用量,这是一味常用的行气药,常用 10g以下,为什么方中重用到30g 呢?

重用广木香,一是取其补气作用,以增强补中益气汤的补益之力;二是取其通窍作用(本品辛温芳香且质润多脂,其通窍作用较为绵长),以助千金苇茎汤、辛夷花通畅鼻窍

58

江尔逊老中医论治眩晕的独到经验,拟诊为脾肾亏虚,风火痰上扰。

试投“柴陈泽泻汤”加味:柴胡10g,黄芩6g,法夏10g,党参15g,茯苓12g,陈皮10g,甘草3g,白术10g,泽泻30g,钩藤12g (后下),菊花10g,天麻10g (轧细吞服),生姜10g,白芍12g,生牡蛎30g.效果:服3 剂,头昏目眩、眼球胀痛、干呕、心烦明显减轻;守服25剂,诸症基本消失。 “少阳相火上炎,痰饮上逆”可以推衍出真性眩晕的综合病因病机——风、火、痰、虚。

所以江老治本,首重于脾。而所谓补脾,不是呆补,实为运脾和胃。因为运脾可化痰饮,和胃能止呕逆;脾运能御肝之乘,风木才不得横恣;风木静,相火宁。这样,风火痰上扰的标象就可很快消除。可见这是直接治本而间接治标,一举两得。

柴陈泽泻汤即小柴胡、二陈、泽泻汤合方,另加天麻、钩藤、菊花。 药用:柴胡10g,黄芩6~10g,法夏10g,党参12~15g,甘草3~5g,大枣10~12g,生姜6~10g,陈皮10g,茯苓15g,白术10~15g,泽泻10~15g,天麻10g (轧细吞服),钩藤12g (后下),菊花10g.

其中小柴胡汤旋转少阳枢机,透达郁火,升清降浊;二陈汤化痰降逆;泽泻汤涤饮利水。

近来治疗颈椎病所致的眩晕,则去陈皮、茯苓、甘草、钩藤、菊花,而重加葛根30~60g引领津液上过头项,以舒筋缓痉;再重加川芎30~45g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已观察10 余例,其近期疗效尚满意。

30 胁痛3 年 医者自治悟妙方——胁痛3 年

焦,外主腠理”。这就是少阳病的病位。

[学生乙]我认为尤其不应回避的是,本例慢性肝炎胁痛,并无寒热往来或寒热如疟等外

症,若严格遵守“方证对应”的原则,就不应使用香附旋复花汤。

[老师]不一定要有外症才可使用本方,这一点也是江老从自身体验中总结出来的。用他

的话说,叫做“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他年届6 旬时,患面神经炎初愈,亦在仲秋,偶着凉,

外症不显,惟右胁掣痛,未介意。至夜,胁掣痛加重,牵引肾区。夜半,胁痛增剧,不敢翻

身和深呼吸。家人扶坐,亦难支持。

次晨,西医诊为“小叶性肺炎”,欲用抗生素。江老自书本方加降香、白芥子、瓜蒌仁,

服1 剂,至傍晚,胁痛大减;又服1 剂痛止。

数十年来,江老曾用本方治愈过不少胸膜炎、胸腔积液病人,亦大多无外症。一般用2

—4 剂,便可止住胸胁掣痛。而将本方扩大运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哮喘等属于

62

----------------------- Page 63-----------------------

饮邪阻滞肝络者,亦大多无外症。而在守法守方的基础上随症加减,坚持服用,亦可默收敏

效。

所以江老提倡读古书时,一不要以文害辞,以辞害意;二不要脱离临床,死于句下。

[学生乙]我看本方药物较为平淡,而疗效却不同凡响,其中必有加减秘诀,才能化平淡

为神奇,是这样的吗?

[老师]大多数经方或著名的时方,其药物组成都较为平淡。依我看,只要准确地针对病

因病机,疗效显著且经得起重复,“平淡”又何妨!吴鞠通自注本方,“香附、旋复,善通肝

络而逐胁下之饮;苏子、杏仁(原方无杏仁——笔者注),降肺气而化饮,所谓建金以平术;

广皮、半夏,消痰饮之证;茯苓、薏仁,开太阳而阎?阳明,所谓治水者必实土,中流涨者

开支河也”。以临床效验视之,吴氏自注毫无溢美之辞。

[学生乙]吴氏说,“香附、旋复,善通肝络而逐胁下之饮„„”,但旋复花根本不入肝经。

[老师]香附主入肝经,可以引领旋复花入肝通络。若伴邪阻腠理,乍寒乍热,可加青蒿、

柴胡开腠透邪;伴饮邪上逆,眩冒,可合苓桂术甘汤化饮降逆;伴脾虚失运,脘痞腹胀,可

合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助运;伴湿浊困脾,舌苔厚腻,纳呆,可重加石菖蒲、佩兰、广藿香化

浊醒脾;伴瘀血凝络,胁肋刺痛,可加降香、丹参、茜草、庶?虫等祛瘀通络。

此非秘诀,观其脉证,详察兼夹,随证化裁而已。

63

久泻

七味白术散即四君子汤加藿香、广木香、葛根,载于宋。钱仲阳《小儿药证直诀》 一书。本书谓此方“治脾胃久虚,呕吐泄泻,频作不止,精液苦竭,烦渴燥„„不论阴阳虚实并宜服”。方中内寓四君子汤补脾气,藿香、广木香降泄浊阴,葛根升腾清气。因葛根又善生津止渴、止泻、解肌热,故泄泻伤脾气及脾阴者,若阴伤不甚,单用此方即可奏效。

滋阴清燥汤,张锡纯虽未明言其专治久泻伤脾阴之证,但仔细体会他结合病案所治疗久泻伤脾阴之证,应当在滋补脾阴的同时渗利水湿。实践证明,只要遣选滋阴不碍湿,利湿不伤阴的药物,就有并行不悖,相辅相成之妙用。

伤肝阴者用椒梅汤为主,伤脾阴者用滋阴清燥汤为主,伤肾阴者用连梅汤为主,疗效颇高。

使用滋阴清燥汤时,将原方剂量调整为:山药30~60g、白芍30g、滑石30g、甘草9~15g,更能取得速效。一些久泻不止的患儿,其精神、气色并不太差,但使用治疗泄泻的不少方药总不易见效。结合病史和治疗经过来分析,一般是久泻导致脾气、脾阴、脾阳均有所损伤。其中脾气、脾阳之伤多为显症,而脾阴之伤却多为隐症或潜 症。我们透过现象捉住本质,进而采用补脾气、温脾阳、滋脾阴、利水湿的综合治法,屡奏速效。

仙桔汤即仙鹤草、桔梗2味药。这是朱良春老中医治疗久泻的经验用药。治疗久咳不止的方药中加入这2味药,颇能提高疗效。

肝郁所致阳痿

明代张景岳更明确地以肾阳虚衰立论,“凡男子阳痿不起,多由命门火衰„„火衰者十居七八,而火盛者仅有之耳”。

阳痿患者若无明显的肾虚证征,亦无明显的湿热或血瘀、痰瘀证征时,若能详询其家庭及个人生活史、婚姻史特别是性经历,再参验其兼症与舌脉,一般不难诊断其是否属于肝郁或挟有肝郁。

考虑为肝气郁而失疏,肾气虚而窒塞。

借用《傅青主女科》定经汤加减:菟丝子30g(酒炒),白芍30g(酒炒),当归30g(酒洗),熟地15g,广巴戟15g,茯苓10g,柴胡10g,白蒺藜10g,枳壳10g,生甘草5g,蜈蚣1 条(长8cm 左右,不去头足,烘脆轧细吞服)。

效果:服药3 剂后,临房阳事举而稍坚。

效不更方,原方6 剂,微火烘脆轧为细末,每次吞服10g,1 日3 次。

连服1 个月后,康复如初。半年后因它病来诊,言阳痿愈后一直未复发。

中医高校教材将阳痿的病因病机概括为命门火衰、心脾受损、恐惧伤肾、湿热下注4 种,恰恰遗漏了肝郁。 “肝气郁而失疏,肾气虚而窒塞”这样一种复合病机,借用定经汤加减,近期疗效尚满意。这就说明:临证时不可先有成见在胸,而应广开思路,突破思维定势。不过,老师提到的 “开肾窒”是否有标新立异之嫌?肝郁阳痿者“多挟”肾虚?

单纯肝郁阳痿,时贤习用柴胡疏肝散加白蒺藜,有效;若再加蜈蚣,效更捷。

本例用定经汤加减中,亦加用蜈蚣1 条,有何意义?近人陈玉梅创制治疗阳痿,方中主药便是蜈蚣有效率较高。张锡纯。张氏曾赞蜈蚣“走窜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

小儿盗汗

患儿盗汗2 年。夜间低热,入睡则全身汗出,醒来即止。扪之汗冷而粘。有时汗出过多,内衣裤皆浸湿。 望诊:神倦欲眠,形瘦色苍,黑睛带绿。口干喜饮,纳差,大便干燥,舌淡红,苔薄白欠润,脉弦缓。 虽然夜热盗汗,但其他一系列症状,并无明显的内热或火旺之征;其舌质淡红,苔薄白欠润,脉弦缓,也非明显的内热或火旺之象,且其服药乏效明矣。为脾阴亏损,肝旺阳浮之证。滋脾敛肝,潜摄浮阳方法。

张锡纯资生汤加味:生山药30g,玄参15g,白术10g,生鸡内金6g,大力子6g

(炒捣),白芍1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丹皮10g,地骨皮10g.6 剂。

二诊(9 月27 日):服药2 剂,夜热盗汗明显减轻,服完6 剂遂止。纳转佳,口不干,大便畅,舌淡红苔薄白,脉缓。

处方:生山药900g,生鸡内金30g,共轧为极细末,每晨用30g,煮粥,调以白蔗糖令适口,连服1 个月。 半年后随访,夜热盗汗一直未复发,面容、黑睛转正常。

盗汗一症,固然是阴亏液耗,阳失潜藏所致,但阴阳失去平衡的根源何在呢?观本例患儿,除了夜热盗汗这一症状之外,尚伴有神倦欲眠,形瘦色苍,黑睛带绿,口干喜饮,纳差,大便干燥等一系列症状。这一系列症状是可以用“脾弱肝旺”四字来概括的。

所谓“脾弱”,具体言之,这里是指脾阴不足;脾阴不足,则滋生阴精的功能必然减弱,

而身形困顿。

所谓“肝旺”,亦具体言之,这里是指肝阴不足,肝中所藏的相火因之偏旺;肝旺,不仅

乘脾,而且消耗阴精的机会亦增多。

这就是患儿身形困顿与夜热盗汗俱见的根本原因。而身形愈困顿,夜热盗汗愈甚,反之

亦热,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要想切断这种恶性循环,就必须以滋脾敛肝为主。这样图本以

治,自然效佳。

资生汤是近代名医张锡纯治疗阴虚劳热的第一方

方中重用生山药大滋脾阴,辅以白术健运脾气(脾阴虚多伴脾气虚,宜气阴同补);佐以

生鸡内金(鸡之脾胃),不但取其消食腐积,更取其以脾胃补养脾胃;又用玄参退虚热,大力

子润肺滑肠通便。

我在原方基础上加白芍敛肝,丹皮、地骨皮助玄参退虚热,龙骨、牡蛎潜摄浮阳。

治疗小儿盗汗,几乎必用此方加味,驾轻就熟,屡用不衰。

如服数剂后盗汗减少而未全止,可加仙鹤草30g;如盗汗兼自汗,可加黄芪15—30g.

崩漏重证 高效专方一用就灵——崩漏重证

“傅青主女科,有治老妇血崩方,试之甚效。加减当归补血汤:其方用生黄芪1 两,当归1 两(酒洗),桑叶14 片,三七末3 钱(药汁送服),水煎服,2 剂血止,4 剂不再发。若觉热者,服此方宜加生地两许”。又说“此方治少年妇女此病亦效”。径用原方原剂量(原方桑叶14 片,若无鲜品,则用干桑叶30g);亦 无论有无热象,均加生地30g,

[例一]予以傅青主“加减当归补血汤”加生地:黄芪30g,当归30g(酒洗),桑叶30g,生地30g,三七末9g(药汁送服)。 服1 剂,经血明显减少,续服1 剂,出血全止。

继用乌鸡白风丸、归脾丸调补2 个月。 尔后4 年间月经正常,身体胖壮。

[例二]江老已疏大剂补中益气汤合温经汤,并令其预备红参30g,一旦大出血时即浓煎频服。恰笔者在场,江老遂主动建议先用笔者习用的高效专方一试。

笔者遵嘱疏2 方:①傅青主“加减当归补血汤”加生地(药味、剂量、服法同例1);②

张锡纯“固冲汤”:炒白术30g,生黄芪18g,煅龙骨24g,煅牡蛎24g,山萸肉24g,白药12g,

乌贼骨12g,茜草9g,棕边炭6g,五倍子1.5g (轧细药汁送服)。

“补血汤乃气血两补之神剂,三七根乃止血之圣药,加入桑叶者,所以滋肾之阴,又有收敛之妙耳”。

喉痒呛咳

喉科六味汤加味:荆芥、防风、桔梗、生甘草、薄荷叶、僵蚕、白马勃、射干、蝉衣各6g,木蝴蝶15g,鲜梨皮50g,3 剂。

煎服法:冷水浸泡1 小时,煮沸10 分钟,连煮2 次,约得药液100ml,混匀代茶频饮。

可合养阴清肺汤,冀其祛风润燥,养阴生津:荆芥、桔梗、生甘草、僵蚕、蝉衣、丹皮、川贝粉(吞服)

各6g,生地、天冬、麦冬、白芍、木蝴蝶各15g,柿饼30g,鲜梨皮50g.

效果:服3 剂,咽喉干燥、发痒、呛咳均显著减轻;服至10 剂基本消失,惟晨起干咳几声,或咳出少许粘痰。

改予六和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以善后。

止嗽散温润平和,不寒不热,疏风祛痰,宣肺止咳,颇适宜于新久咳嗽,疗效确切。而清燥救肺汤宣肺降逆,清燥润肺;沙参麦冬汤甘寒生津,清养肺胃。此方药虽不完全契合风燥伤津液的病机,也相距不远。但本例喉痒呛咳为“喉源性咳嗽”。其咳嗽的根源和主要病位在咽喉部,而不在肺。咽喉属肺系,治肺即可间接治咽喉,怎能说“所治者为无辜之肺而非病灶所在的喉”呢?

“咽喉属肺系”一语不确切。咽主地气,属脾胃;喉主天气,属肺。从整体上讲,治肺可以间接治喉,但只宜宣发,而不宜肃降肺气。 大家知道,一般咳嗽为肺失宣肃之职,肺气上逆,当选用既能宣发又能肃降肺气的方药,

如金沸草散、杏苏散、止嗽散等。而这些方药中的肃肺降气、化痰止咳之品,如旋复花、半 夏、杏仁、紫菀、百部、冬花等,就不适用于喉源性咳嗽。为什么不适用呢?因为喉源性咳嗽的主要病机为风燥伤津液,咽喉失濡养,而不存在或基本上不存在肺气不降这一病机。正如干祖望老先生所说,“凡一切慢性咽炎,主症就是咽部干燥。其所以干燥,由于液不养咽,津不濡喉。干生燥,燥生风,风生痒,痒则酿成本病,此其一。‘诸痛疮痒,俱属心火’。干生燥,燥生火,火生痒,这是另一个由津枯而造成作痒的途径,此其二。这是由慢性咽炎导致喉源性咳嗽的机制”。 由此可见,喉源性咳嗽虽与肺有一定的关系,但与一般性咳嗽相比较,不仅病位不同,病机也不同,怎么能混同施治呢?

喉源性咳嗽的代表方是什么?养阴清肺汤。此方载于喉科专著《重楼玉钥》,本是治疗阴虚白喉之方。此方养津生津之力颇宏,可以借用于治疗喉源性咳嗽。方中内寓增液汤(生地、麦冬、玄参),润肺复滋肾,俾金水相生,泉源不竭;又内寓芍药甘草汤(白芍、甘草),既能滋养脾阴,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洒陈于咽,又能缓急解痉,而减轻呛咳。此外,方中还有丹皮凉营,贝母化痰,薄荷散结。

不过,本病之喉痒呛咳多因外感诱发或加重,纵然迁延已久,亦往往兼夹浮邪,所以使用本方时,多合用六味汤(荆芥、防风、桔梗、甘草、僵蚕、薄荷)化裁,或先用六味汤加味打头阵,待扫荡浮邪之后,再缓用养阴清肺汤缓图之。

六味汤是治疗风寒喉痹方真是风寒喉痹,用六味汤时须加辛温药以散寒开痹。本方载于《喉科秘旨》,治 喉证初起,不论红白,皆可加减应用。

细析方中6 味药:荆芥辛微温,祛风解表;防风辛甘微温,祛风解痉;桔梗苦平,祛痰利咽;生甘草甘平,清火解毒;僵蚕咸辛平,祛风散结;薄荷辛凉,疏风散热。无论风寒、风热、风燥,皆可加减应用。 如风寒加苏叶、细辛,风热合翘荷汤,风燥合养阴清肺汤等。

小儿高热7 天

。小儿感冒高热多属“寒包热”。惟主用辛温配辛寒,开通玄府,清透蕴热,辅以枢转升提,引热外出,佐以 酸甘化阴,和营泄热,且先安未受邪之地,才能“毕其功于一役”。

柴葛解肌汤就与这种法度十分符合,所以退小儿感冒高热十分迅速而平稳,经得起重复。

用柴葛解肌汤加味:柴胡25g,葛根30g,白芷10g,羌活10g,桔梗10g,生甘草5g,白芍10g,黄芩6g,生石膏50g,连翘10g,钩藤10g,地龙6g.1 剂。

煎服法:用水500ml,先煎生石膏半小时,纳余药,文火煎10 分钟;再纳钩藤,煎3 分钟。滤取药液约300ml,每次服60ml,半小时服1 次。

效果:服药4 次后,全身开始微微汗出,高热渐退;至下午4 时服完全部药液后,曾大 便1 次,质软;至11 时热已退尽,体温36.8℃。当夜安睡未醒,次晨体温正常。

乃改予竹叶石膏汤2 剂以善后。 [学员甲]明。陶华创制的柴葛解肌汤,载于《伤寒六书》。其方由

柴胡、葛根、白芷、羌活、生石膏、桔梗、黄芩、白芍、甘草、生姜、大枣11 味药组成,用以代替葛根汤,治疗太阳阳明经病——恶寒渐轻,身热增盛,头痛肢楚,目痛鼻干,心烦不眠,眼眶胀痛等症。 解释柴葛解肌汤:羌活——石膏,辛温配辛寒,师大青龙汤法,发越恋表的风寒,清透内蕴的实热;葛根——白芷,轻清扬散,有升麻葛根汤意,善解阳明肌肉之热;柴胡——黄芩,寓小柴胡汤,旋转少阳枢机,引领邪热外出;桔梗——甘草,即桔梗甘草汤,轻清上浮,盖除胸膈、咽嗌的浮热;白芍——甘草,即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和营泄肌腠的郁热。 综合来看,柴葛解肌汤一方,因其取法或浓缩以上5 个复方在内,故能同时兼顾外感邪热的表、里和半表半里三个病理层次,从而发越之、清透之、引领之,直令邪热无所遁形。若剂量、加味恰当,煎服得法,最善退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高热,且一般不会热退复热。 方中羌活、石膏、柴胡、葛根4 味药必须用。羌活用3~10g,生石膏重用30g 以上,两者比例为1:5~1:10,柴胡不少于25g,葛根不少于30g,其余药物用常规剂量。

本方加味:咽痛明显加射干6g,白马勃10g;挟暑加香薷10g,滑石15g;挟食加炒莱菔

子10g;挟惊加钩藤、地龙各10g.本例虽未挟惊,但高热7 天,竟达40.5℃,为防惊厥,故也加用。 煎法:生石膏先煎半小时,余药用武火急煎10 分钟,只取火煎。

服法:小儿苦于服药,如按常规口服3 次;每次摄入量不足,间隔时间太长,退热必迟。

我初用本方时,也曾走过这种弯路。后来改用少量频服法,小儿容易接受,摄入总量充足,药力也时时相继。

据观察多例,一般在服第一次药后约2 小时开始微微汗出,高热渐渐消退。

服1~2 剂,待体温恢复正常后,转用竹叶石膏汤益气生津,续清余热以善后。

慢性胆囊炎

面色青黄带晦暗这一显著体征便隐含着“木土失和”的基本病机。再参酌其右胁隐痛、小腹膜胀、厌油腻、口干苦等肝郁胆热之征,以及神倦乏力、短气懒言、纳差、胃脘满闷、大便微溏等脾虚胃寒,气滞湿阻之象,便不难从整体上诊断出 “肝郁胆热,脾虚胃寒,夹气滞湿阻”。

却有“木土失和”这样一根主线贯穿其间。而从宏观

据临床体察,此病所涉及的脏腑,主要是肝胆脾胃。其肝胆症状,多为右上腹反复疼痛,

或放射至肩背,长期口苦,属于肝郁胆热,疏泄失职;脾胃症状,多为胃脘满闷,纳呆食少,嗳气,嘈杂,短气乏力,属于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此外,患者忧思恼怒,或啖油腻及生冷食物之后,以上症状往往加重。其舌边多偏红,苔薄白或微黄薄腻,脉多弦弱带滑。

宜疏肝清胆,健脾和胃,升清降浊。常用简裕光老中医“柴胆牡蛎汤”合张锡纯“培脾舒肝汤”取效。 药用:柴胡10g,生牡蛎30g,胆草3—6g,白术10g,黄芪10g,陈皮10g,厚朴6g,生麦芽10g,炒谷芽10g,鸡内金6g,白芍12g,生姜6g,生甘草5g.方中柴胡,生麦芽疏肝达郁;胆草,生牡蛎,白芍清敛胆火;黄芪,白术,甘草健脾升清;陈皮,厚朴,炒谷芽,生姜和胃降浊。

加减法:口苦甚者,胆草加至10g;胸膈满闷甚者,去白术、白芍,加薤白10g;大便长期偏稀者,加黄连3g,山药15g,仙鹤草30g;肩背板滞掣痛者,加姜黄10g.

近年来转向试用经方,如本案之柴胡桂枝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化裁,疗效亦较满意。

肝郁胆热,脾虚胃寒,夹气滞湿阻。 治宜疏肝清胆,健脾温胃,行气化湿。

予柴胡桂枝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化裁:柴胡15g,黄芩6g,法夏10g,党参12g,甘草3g,生姜5g,桂枝10g,白芍12g,干姜5g,生牡蛎30g,天花粉12g,姜黄10g.2 剂。

慢性胆囊炎,胆囊萎缩,胆囊息肉。因叹服诊断正确,治疗续上方加乌梅20g,威灵仙10g,僵蚕6g,地龙6g (后2 味烘熟轧细吞服)。

柴胡桂枝汤,是小柴胡汤与桂枝汤之合方。

若以六经辨证及治法观之,小柴胡汤可以从少阳之枢,运太阳之气,而领邪外出,故可通治“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人,与正气相搏”的诸般病证;

而以脏腑辨证及治法观之,则小柴胡汤以柴胡、黄芩疏肝清胆,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健脾

和胃,实为从整体上调理肝胆脾胃之妙方。

再说桂枝汤,前贤有“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之美誉。

至于柴胡桂枝干姜汤, 此为少阳病兼水饮内结,故用本方和解少阳,逐饮散结。而本例借用之者,则是取方中之柴胡、黄芩疏肝清胆,桂枝、干姜、甘草温化脾胃之寒饮,生牡蛎、天花粉逐饮散结。可见本方亦属于肝胆脾胃同治之方。——而与柴胡桂枝汤合用,则更能充分地发挥其疏肝清胆、健脾和胃、行气化湿之综合功效。

治疗胆囊息肉,则必用乌梅、威灵仙、僵蚕、地龙4 味药。

一是疏清要适度。疏肝清胆与健脾和胃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彻始终。

二是慎用苦寒药。清降胆火之药,有利于胆腑,而不利于脾胃,故用量宜轻,“少少益善”。若大便偏稀者,尤当慎用。惟胆草、黄连2味,少少用之(1.5~3g),既善清胆热,又能厚肠胃,大便偏稀者亦可用之(若长期便溏,只宜用黄连)。

三是为配合药物治疗,亟宜劝导患者陶冶情操,乐观开朗,并节制油腻、生冷食物。

9 尿石病1 年 “千载之缺憾”怎样造成?

尿石病1 年

临床观察,肾虚尿石病患者,其临床表现以腰腹部隐痛或酸痛为主,伴腿膝乏力,神疲易倦,亦可伴小便淋涩,血尿或尿浊,尺脉重按无力。此因肾之精气不足,或久服通淋排石药物耗伤肾气。治宜温肾益气合滋肾填精,以固其根本。

但结石久滞,络脉不通,亦宜辅以化瘀通窍,以有利于消除结石。拟诊为“肾虚尿石”。

治宜温肾益气合滋肾填精,辅以化瘀通窍。

方选张景岳“煨肾散”化裁:杜仲12g,肉苁蓉15g, 巴戟肉12g,熟地30g,胡桃肉 30g,淮牛膝12g,黄芪20g,当归6g,穿山甲片6g,王不留行子15g,金钱草15g,海金砂10g (包煎),6 剂。 肾虚尿石病的证治规律。

如偏肾阴虚者,兼心烦夜热,舌嫩红无苔,脉细数无力,去黄芪、当归、胡桃肉,加生

地、二至丸;偏肾阳虚者,兼畏寒溲频,舌淡胖大,边有齿痕,脉沉迟无力,加鹿角霜、补

骨脂(畏寒甚,再加肉桂、附子,减轻则去之);血尿加琥珀末、三七粉(吞服);尿浊加萆

薢、石菖蒲;少腹痛则合芍药甘草汤。倘服药期间,腰腹痛加重,且向少腹放射者,提示结

石活动而下移,可重加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并酌加大黄因势利导,促使结石排出。

病之属肾虚者,疗效显著;其不属于肾虚,或无肾虚之显证者,于当用方中重加一二味补肾药物,亦能提高疗效。

何以如斯?据初步研究,补肾药物,无论温肾益气或滋肾填精,均能鼓舞肾气,促进肾功能好转,增强肾盂及输尿管的蠕动,从而改善肾积水,推动结石下移而排出体外。而个别补肾药物(如胡桃肉)尚具有溶石作用。

痰病重症

刻诊:体温37.8℃,胸闷气紧,呛咳,喉中痰鸣,痰浊稠厚胶粘,量多,频频咯吐,旋 吐旋生;口渴思冷饮,舌红少津,苔黄厚腻,脉滑数不任重按。 此证的主要症状为胸闷气喘,痰浊稠粘,咯吐不尽,口干思饮,但入水则呛咳不已,若大量稠厚胶粘的痰浊上壅而阻塞咽喉,可致呼吸骤停,凶危立见。 救冶这种病症必须使用豁痰丸,其他方药无济于事;这是江尔逊老中医的独到经验。

此为痰热壅肺,肺燥津伤之证。

治宜清热豁痰,润燥生津。

用唐宗海《血证论》豁痰丸:当归10g,知母10g,天花粉15g,白前根10g,麦冬15g,枳壳10g,杏仁10g,瓜蒌仁12g,桔梗10g,射干6g,茯苓15g,石斛15g,生甘草6g,鲜竹沥300ml(分3次兑入药

汁中)。3 剂。

二诊:服1 剂,喉中稠厚胶粘之痰浊明显减少;服完3 剂,痰鸣声已止,胸闷气紧、呛

咳显著减轻,体温正常;仅偶尔咳嗽,咳出少量粘痰,胸胁隐痛,舌偏红,苔薄黄,脉稍数

不任重按。

此为痰热未尽,肺络失和,治宜清热化痰,肃肺和络。

用千金苇茎汤加味:生苡仁20g,冬瓜仁20g,芦根30g,桃仁5g,北沙参15g,杏仁10g,

郁金10g,丝瓜络15g.上方服5 剂,诸症若失。

惟精神、体力、饮食稍差,改用六和汤合沙参麦冬善后。

而豁痰丸则清热豁痰而不伤津,润燥生津而不滞痰。本方药物组成看似杂乱,实则清晰;

桔梗、甘草、射干、茯苓、白前祛痰利咽,清热散结;

当归、杏仁、枳壳止咳定喘,宽胸畅膈;

知母、天花粉、瓜蒌、麦冬、石斛滋肺润燥、养阴生津;

尤妙在配用鲜竹沥来荡涤痰热 的窠臼,开通痰浊的壅塞,功专效宏。

强调一次:豁痰丸取得卓效的关键是重用竹沥。

12 咳嗽3 个月 ——咳嗽3 个月

现症:咽喉发痒,咳嗽频频,早晚尤甚,痰少难咯,稍感气紧,时而呛咳;舌质偏淡,苔白(中根部略厚),脉细带滑。查血、胸透及拍片均未见异常。

从病史看,初为风寒感冒兼咳嗽,服荆防败毒散合杏苏散2剂后,风寒表症显著减轻,惟咳嗽不减。此时若撤去辛温发散,而以宣疏肃降为主,辅以化痰止咳,可能会很快好转。但病人止咳心切,改用西药稀释痰液、抗菌消炎,及复用中药专事止咳化痰等,均失于宣疏肃降以逐邪外出,致令风邪恋肺,而迁延缠绵。 再从现症看,咽痒则咳,气紧呛咳,痰少难咯,苔白,脉细带滑等,亦是“风邪恋肺、肺失宣肃”之象。治之者宜遵“咳无止法”及“不止咳而咳自止”之古训,无论病程久暂,皆宜以宣疏肃降为主。 若但见病程较长便套用“久咳多虚”、“久咳多内伤”,则误诊误治矣。此虽迁延3 个月,仍属风邪恋肺,肺失宣肃之证。

予疏散风寒、宣肃肺气之金沸草散加减:旋复花10g (包煎), 白芍12g,生甘草5g,荆芥15g,苏叶10g,前胡10g,法夏10g,杏仁10g,白芥子10g,桔梗10g.2 剂。

二诊:咽痒消失,咳嗽大减,咯痰爽利。

上方合止嗽散加减:旋复花10g (包煎),白芍12g,生甘草5g,荆芥10g,桔梗10g,炙紫菀15g,炙百部10g,前胡10g,杏仁10g,仙鹤草30g. 3 剂。

三诊:白天已不咳嗽,惟夜间偶尔咳几声。

转用民间验方“止咳十一味”善后:当归,川芎,法夏,茯苓,陈皮,生甘草,桑皮,青皮,杏仁,五味子(捣碎),川贝母(轧细吞服)。2 剂,未服完而咳止。

风寒咳嗽,以金沸草散疗效最佳。:其特异性在金沸草(现多用旋复花)、白芍、甘草3 味药的关键性作用。 旋复花,消痰降气之功, “诸花皆升,旋复独降”(病人服后往往有胸膈滞气下降之感)。还有:其味辛,辛者能散能横行,而能宣散肺气达于皮毛,一降一宣,便可恢复肺主制节之权;其味咸,咸者入肾,而能纳气下行以归根,使胃中的痰涎或水饮息息下行而从浊道出,不复上逆,便可恢复肺的清虚功能态。 可见旋复花一味药之功,竟可使肺胃肾三脏戴泽,上中下三焦通利。

白芍配甘草为“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能滋养肺津,舒缓肺气。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益,惟旋复花、白芍、甘草3 味为不可挪移之品。

陈修园《医学从众录》中说,“轻则六安煎,重则金沸草散”。咳嗽,无论新久,亦无论表里寒热虚实,都用本方化裁。

两个金沸草散。一见于《南阳活人书》,由金沸草、前胡、荆芥、细辛、茯苓、生姜、大枣、甘草组成;一见于《和剂局方》,方中无茯苓、细辛,而添麻黄、白芍。此外《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旋复花汤,又在《和

剂局方》金沸草散的基础上添加杏仁、茯苓、五味子。不知江老临床用的是哪一个金沸草散?

综合取舍三方,以及随证合用六安煎(二陈汤加杏仁、白芥子)和桔梗汤(桔梗、甘草)。

有效的加减方法,

如乍寒乍热,加柴胡、黄芩(小柴胡汤意);

高热气喘,加麻黄、生石膏(麻杏石甘汤意);

发热咽痛,加银花、连翘、射干(银翘散意);

痰多稠粘,加浙贝母、瓜蒌仁(贝母瓜蒌散意);

哮喘痰鸣,加苏子、葶苈子(葶苈大枣泻肺汤意);

发热恶风、自汗,加桂枝、厚朴(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意);

久咳不止,加紫菀、百部、枇杷叶(止嗽散意);

体虚易感冒,加黄芪、白术、防风(五屏风散意);

脾虚食少或便溏,加党参、白术(六君子汤意);

痰涎清稀,头眩,心下满,加桂枝、白术(苓桂术甘汤意)。

服之易呕逆者,可嘱其少量频服;若仍呕而惧服者,则改用陈士铎的舒肺汤(桂枝、苏叶、桔梗、甘 草、茯苓、天花粉)合六安煎。若愈后几天复咳者,可继服柴胡桂枝汤加炙紫菀、蝉衣、木蝴蝶。若遗留咳嗽“尾巴”者,则继服“止咳十—味” (本案三诊方),此方流传在民间,原治肺结核咳嗽。20 余年前我偶然移治1 例外感咳嗽,外症已解,咳减而旬余不止者,1 剂 咳止。尔后治验渐多,便作为外感咳嗽的“扫尾方”来使用。本方药味十分平淡,但组合离奇,很难强为之诠解。

还须说明的是,极少数外感咳嗽病人,初服金沸草散化裁,咳嗽虽减,但继服“止咳十一味”后,却不能扫尾,渐渐干咳无痰,夜间加重,舌净无苔。此时可试用我拟的“顽咳方”:玄参15g,麦冬15g,五味子6g,生甘草6g,桔梗10g,仙鹤草30g,炙紫菀30g,桃仁10g,红花6g,藕根30g,生牡蛎30g.若个别病人服本方2 剂后,干咳减轻而不止者,可与清燥救肺汤交替服用,以收全功。

13 双下肢瘫痪14 天 治疗旷世疑难重症——双下肢瘫痪14 天

诊断为“风痱”。

《金匮要略》所载《古今录验》续命汤原方:麻黄9g,桂枝9g,当归9g,潞党参9g,生石膏9g,干姜9g,生甘草9g,川芎4.5g,杏仁12g. 麻桂杏草石膏干姜归芎参

上方仅服2 剂,双下肢即恢复知觉,且能下床行走,大小便亦较通畅。

改予八珍汤合补阳还五汤化裁,连服10 剂后,康复如常人。

风痱的认识是一致的:风痱之为病,以突然瘫痪为特征(偏 瘫或截瘫),身无痛,多无意识障碍(或仅有轻微意识障碍)。

《金匮要略》所载《古今录验》续命汤原方。书中记载本方“治中风 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陈曰:“脾主四肢,四肢瘫痪,病在脾胃。此方石膏、干姜并用,为调理脾胃阴阳而设”。

[老师]悟出了。江老解释风痱的基本病机,本于《素问。太阴阳明论》“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歧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养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江老认为,经言“脾病而四肢不用”,不言“脾虚而四肢不用”,“病”字与“虚”字,一字之差,含糊不得。可惜今之医家大多在“虚”字上大做文章,是囿于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

江老指出,脾病而四肢不用至少有两种情形:一是脾胃久虚,四肢渐渐不得禀水谷之气;二是脾胃并非虚弱,却是突然升降失调,风痱就是如此。江老认为,治疗风痱,应当依顺脾胃各自的性情。脾喜刚燥,当以阳药助之使升;胃喜柔润,当以阴药助之使降。 干姜辛温刚燥,守而能散,大具温升宣通之力;石膏辛寒柔润,质重而具沉降之性。 本方以此2 味为核心,调理脾胃阴阳,使脾长胃降,还其气化之常,四肢可禀水谷之气矣,此治痱之本也。 由此看来,若能透析脾胃的生理病理特性,以及干姜、石膏寒热并用

的机制,则本方的神妙,便不是不可思议的了。

至于方中的参、草、芎、归,乃取八珍汤之半(芎、归组成佛手散,活血力大于补血力)。因风痱虽非脏腑久虚所致,但既已废,便不能禀水谷之气。气不足,血难运,故补气活血,势在必行。方中麻、桂、杏、草,确是麻黄汤。风痱之因于风寒者,麻黄汤可驱之出表;其不因于风寒者,亦可宣畅肺气。“肺主一身之气”,肺气通畅,不仅使经脉运行滑利(肺朝百脉),而且有助于脾胃的升降。况“还魂汤”(麻、杏、草)治疗猝死,古有明训。若拘泥单味药的功效,则很难解释本方的精义。

15 呕吐2 个月 ——呕吐2 个月诊断现场

2 个月前因受凉,胃痛甚剧,且放射至背部,伴恶心呕吐,自服藿香正气水、胃复安等

刻诊:身形瘦削,面色无华,两颧凹陷,神疲乏力,气短声微;每次进食后约半小时,必呕出粘涎及少许食物;口干苦,大便少而不畅,小便黄,舌淡紫,苔微黄薄腻,脉弦细稍数。

辨证论治

病机并不难掌握:胃气上逆。

但本例呕吐的病机却没有这样单纯。一是病程较长,二是体质极差,三是寒热虚实杂呈,《伤寒论》厥阴篇第359 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我认为本例呕吐的病机是:寒格热扰,土败木乘。

而长期呕吐不止,胃腑功能日渐衰惫,胆热犯胃益急,造成恶性循环,故曰"土败木乘".

处方:①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生姜汁:干姜3g,黄芩3g,黄连3g,党参5g.制法:冷水浸泡30 分钟,煮沸30 分钟,滤取药液200ml;另取生姜30g,去皮捣烂,加入冷开水30ml,浸泡30 分钟,滤取生姜汁。服法:取温热药液50ml,兑入生姜汁5ml,呷服,2 小时服1 次。

②白蔻仁5g,服汤剂前嚼服2 粒(吐出渣滓)。

③红参10g,切成薄片,每次口含2-3 片,待其变软后嚼服。

效果:服药1 剂,呕吐停止。为巩固疗效,续服1 剂。

转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味疏肝运脾,和胃降逆以善后:柴胡10g,白芍10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2g,甘草3g,法夏5g,陈皮5g,干姜3g,生姜3g,黄连3g.此方共服26 剂,

每日配服红参3g (服法同前),连服1 个月。

选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是取干姜温胃祛寒,芩、连清胆撤热,党参(人参)匡扶正气。此为针对病机而出方,不是见呕止呕。

食后约半小时才呕吐,也属于"食入口即吐"的范畴。因为"食入口即吐"是与"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胃反证相对而言。后者纯属脾胃虚寒,前者则挟有郁热。

[老师]寒格热扰,土败木乘,难以受药的呕吐,最难处方。惟小剂浓煎呷服,可冀其不吐或少吐。生姜是止呕圣药,虽重用30g,但不是同煎,而是捣烂取汁,每次只用5ml 生汁兑入药液中,不会增热。 陈修园推许本方治疗"诸凡格拒",可谓独具慧眼。根据他的经验,"若汤水不得入口,去 干姜,加生姜汁少许,徐徐呷之,此少变古法,屡验".——但我历来使用本方治疗顽固性呕吐,均加生姜汁而不去干姜,亦屡验。

[老师]不能那样理解,例如呕吐之属胃阴虚而舌红少津者,就不可误用。柯韵伯说过, "凡呕家夹热者,不利于香砂橘半,服此方而晏如".

16 太阳穴、眉棱骨、眼眶胀痛2 个月 太阳穴、眉棱骨、眼眶胀痛2 个月

头痛伴呕吐稀涎,乃运用吴茱萸汤的客观指征。

吴茱萸汤治愈头痛的报道很多,其头痛的病机是肝胃虚寒,浊阴上逆,吴茱萸汤暖肝温胃,升清降浊,准确地针对病机,所以疗效很好。

本例使用吴茱萸汤的关键,-是抓住了特征性证侯——头痛伴呕吐稀涎;二是结合生活史和治疗史进行

综合分析,透过浮热的现象,暴露阴寒的本质。

[学生甲]看来老师使用的是方证相对的辨证方法。我的理解是:吴茱萸汤的方证相对,指的是凡见到"干呕,吐涎沫,头痛者",便可首选并独用吴茱萸汤,不必斤斤计较是否具备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的全身证侯和舌脉,也不必论其属外感或内伤,经络或脏腑,以及病程的久暂等等因素,是这样的吗? 仲景所描述的"干呕,吐涎沫,头痛"这一特征性证侯,已经比较充分地反映了这种疾病的特殊本质。

如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说, "干呕吐涎沫者,里寒也;头痛者,寒气上攻也。与吴茱萸汤温里散寒".换句话说,仲景辨析此证,已经准确无误,且已出具了高效方药;"经方以不加减为贵",是很发人深省的。 吴茱萸汤原方治疗头痛时,方中4 味药的常规用量是多少?

]初服时,吴茱萸、生姜不少于15g,党参、大枣不少于30g,中病可以酌减。

34

----------------------- Page 35-----------------------

17 脐痛1 个月--脐痛1 个月

患者肚脐中隐痛1 个月余,虽整天疼痛不止,却不加重,喜温喜按。平素便畏寒凉,今秋曾守护柑橘园10 余日。夜间茅屋透风,又频起巡查,衣履较单薄,颇感凉意。患者面色少华,手足逆冷,肠鸣便溏,舌淡苔白滑,脉沉迟。

辨证论治

按部位来划分,从胃脘至脐为大腹,属太阴脾;本例痛在脐中,不在大腹部,因而不涉及或主要不涉及太阴脾脏。而附子理中汤温补脾肾,是以温补脾阳为主,兼温肾阳,没有紧扣本例的确切病机,所以疗效不佳。

揆度其脐痛之病机,确系肾阳虚衰,寒凝神阙。

乃借鉴陈鼎三--江尔逊经验,用

真武汤加胡芦巴治之: 熟附片30g(先1小时), 白术15g,茯苓15g, 白芍 12g,生姜15g,胡芦巴30g: 中医所称的腹部,指的是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具体归属是:

从胃脘至脐为大腹,属太阴脾;脐中及脐下小腹属少阴肾;脐旁左右属冲脉;脐下小腹两旁为少腹,属肝。 真武汤可以治疗阳虚水肿严密地说,真武汤是治疗肾阳虚衰、水气为病之方。

水气为病,外溢则为水肿,上冲则为头眩或喘咳,内停则为肠鸣便溏(本例便是)。当然,本例的主症--脐痛,不是水气为病,而是肾阳虚衰,寒凝神阙。

清吴仪洛《成方切用》称真武汤为"治少阴伤寒腹痛"之方,重加胡芦巴30g《本草纲目》谓胡芦巴性味"苦,大温,无毒",主治"元脏虚冷气"。"元脏"就是肾脏。陈老及江老平生治疗阳虚寒凝的当脐痛,都用真武汤原方重加胡芦巴一味,无不应手取效。

若不是脐中痛,而是脐下小腹痛之属阳虚寒凝者,单用真武汤即可奏佳效。

18 咽痛半年 ——咽痛半年

虚寒喉痹 经反复观察,虚寒性咽炎,其咽喉部症状——如颗粒增生、微痛、异物感等,虽与虚火性咽炎无大异,但往往伴见一些虚寒症状——如咽喉分泌物清稀量多,微带腥味,咽干而口不干;小便清长,大便偏稀,怯寒,易感冒;舌质淡或淡紫,苔白润或白腻,或微黄多津,或黑润,脉缓弱或沉弱等。 此类患者皆叠用抗生素及寒凉药物,而复用之乏效,甚至加重。

其病机为脾虚肺寒、痰滞咽喉,或脾肺肾阳虚,阴寒凝滞咽喉。前者之治法及方药,可

参考本案。后者治宜温阳降逆,祛寒利咽。

我曾综合几首古方,命名为"虚寒喉痹汤":法夏10g,桂枝10g,炙甘草10g,桔梗10g,党参15g,白术12g,炮姜6g,熟附片6g,茯苓15g.此方内寓半夏散及汤、甘草干姜汤、附子理中汤,颇合温阳降逆,祛寒利咽之旨。经治数十例,疗效尚满意。

虚寒性咽炎才用。至于怎样悟出来的,刚才都已经讲得清清楚楚了。

考虑为脾虚肺寒,痰滞咽喉之证。

治宜运脾温肺,化痰利咽。

主用香砂六君子汤合苓桂术甘汤、甘草干姜汤: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5g,炙甘草5g,法夏12g,陈皮10g,砂仁5g(后下),广木香10g,干姜6g,生姜6g,大枣10g,桂枝 10g,桔梗10g.

,加浙贝母10g,木蝴蝶15g,僵蚕5g,露蜂房6g

咽痛之主用香砂六君子汤便很好理解了。本方内寓四君子汤健脾益气, "加陈皮以利肺金之逆气,半夏以疏脾土之湿气,而淡饮可除也;加木香以行三焦之滞气,缩砂以通脾肾之元气,而膑郁可开也"本方实为脾肺同治,"培土生金"之方。再合苓桂术甘汤、甘草干姜汤温阳化饮,则更加契合脾虚肺寒、痰滞咽喉之病机。

19 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

脾阴亏损所引起的慢性咽炎的证治。这一证型在临床上相当常见,

不少医者往往按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论治,收效甚微。

这类患者大多咽干而口不干,舌质正常或偏淡,脉弱或濡却不数,不少患者还伴有胃肠道疾

病(如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肠功能紊乱等),故其涉及的主要脏腑是脾胃,而不

是肺肾。

肺肾阴虚,虚火上炎的慢性咽炎。

可以试用三才封髓丹[天冬、生地、人参(北沙参代)、砂仁、黄柏、

甘草],随症加味,或可提高疗效。

消除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

方书倡加桔梗、香附、郁金、合欢花等行气活血,解郁散结。我

临床习用浙贝母、露蜂房、生牡蛎、郁金等,疗效稍高。

[学生甲]慢性咽炎属于脾失健运者如何治疗?

[老师]慢性咽炎属于脾失健运者,除了咽炎常症之外,尚有痰涎较多,晨起刷牙易恶心,

或伴脘痞腹胀,肠鸣便稀等。治宜健运脾气,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加桔梗、木蝴蝶、柿蒂等。

[老师]梅核气应包括部分慢性咽炎。古代医书论治梅核气,着意于咽喉部的异常感觉或

幻觉(如咽中似有物阻,吐之不出,吞之不下)。近代医书有承袭之者,言凡咽部检查无异常

发现者,属于咽神经官能症或癔球。证诸临床,部分咽炎患者,其咽部检查虽有轻度异常(如

慢性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等),但其主症,乃是咽部异物感或紧束感,且多与情志变化

有关。故我认为这类慢性咽炎可以纳入梅核气范畴论治。

[学生甲]老师的意思是,这类慢性咽炎可以使用半夏厚朴汤?

[老师] 《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治疗梅核气之属痰气阻滞者,疗效确切。但若不属于痰

气阻滞,或虽属之,但伴有阴伤之象者,则不宜使用。

如1984 年曾治某女,35 岁,大龄未婚愁肠百结,纳谷不香,夜梦纷纭,月经先后无定

期,近3 个月来渐感咽部不适,如有物阻,吐不出吞不下。经五官科检查,惟见咽后壁有少

许淋巴滤泡增生。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弦细。

予半夏厚朴汤加枣仁、桔梗、旋复花、甘草。服1 剂,即感咽干鼻燥;续服1 剂,更增

胃脘灼热,心烦不安,咽部异物感益甚。

反思投方之误,在于未尝虑及肝郁日久可能化火伤阴这一潜在病机,亦无顾于舌质偏红,

苔薄黄,脉弦细等,已露化火伤阴之端倪。

于是改用滋水清肝饮合二至丸,服2 剂稍安;随症加减连服36 剂,咽中异物感完全消失。

由此想到,清代名医吴鞠通说投方取效,全凭认证无差,现代名医蒲辅周要求做到"一人一方

",注重个体差异,反对袭用成方套药,皆是阅历丰厚之见

肾虚肝郁这一证型的乳癖,临床上是否比较多见?

更年期妇女中较为多见而已。从总体上看,临床最常见的还是肝气郁结这一证型。

不过,我们讨论乳癖证治时之所以要列举肝郁胃壅和肾虚肝郁这两种并不常见的证型,是由

于临床上长期存在着一种倾向:一见乳癖,便一概归结为肝气郁结,而盲目使用中成药。

[学生乙]这2 例乳癖服乳块消合剂无效或疗效不持久,说明治疗本病仍须辨证论治,不

能仅仅依靠现成的中成药。不过,据说乳块消合剂治疗本病的有效率较高,不知是由哪些药

物组成的?

[老师]据我所知,"正宗"乳块消处方是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研制的。其处方组成为:

丹参、橘核各 15g,王不留行、川楝子、土鳖虫、皂角刺各10g.据我体验,若连服数剂疗效

不好者,可改用朱良春氏介绍的"消核汤":炙僵蚕 12g,蜂房、当归、赤芍、香附、橘核各

9g,陈皮6g,甘草3g.若能配合情志疗法,效果更好。

[学生甲]中药"十八反"中,海藻反甘草。例1 方中海藻与甘草同用,岂不是闯了配伍禁忌

的红灯吗?

[老师]翻阅古代医籍,敢闯"十八反"红灯者,早已有之。如甘遂反甘草,但医圣张仲景《金

匮要略》治疗留饮的甘遂半夏汤中,就有甘遂配甘草。金代名医李东垣方中,亦有甘遂与甘

草同用者。又如乌头反半夏,但《金匮要略》治疗寒气厥逆的"赤丸",方中乌头与半夏同用。

可见古代本草学中的"十八反",连古代名医都束缚不住,就更别论今朝矣!

今人使用甘遂配甘草,乌头配半夏,以及海藻配甘草治疗诸多疑难杂证而获良效的临床

报道,堪称屡见不鲜。至于中药"十九畏",亦属于配伍禁忌,其中有"丁香莫与郁金见",但今

人偏将丁香与郁金同用,而发现其消除胸膈滞气之效相当快捷。又如"人参最畏五灵脂",实

则二味同用,饶有补气化瘀之力,颇宜于气虚血瘀的诸多病证。

值得重视的是,今人不仅通过大量的临床验证,而且通过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中药"十八

反"、"十九畏"中的部分内容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古诗云"劝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我们作为现代中医,要勇于面对现实,要善于吸收经得起检验的新观念、新见解。

言归正传,我治疗乳癖喜用海藻,乃因《神农本草经》谓海藻"主瘿瘤结气,颈下核,破

结散气,痈肿,癥瘕坚气„„".又借鉴今人之思路,将海藻与甘草合用,奏效快捷,且无任

何毒副作用,大概是"相反相成"吧?

推而广之,我近年来治疗甲状腺瘤、子宫肌瘤等病证,凡属于或兼挟顽痰凝结者,恒于

当用方中,加入海藻与甘草,治验不少,从未偾事。

22 咳喘1 个月 咳喘1 个月

诊断现场

常X,男,56 天,1986 年2 月6 日初诊。

患儿系8 个月早产儿,出生20 天即患肺炎;住院14 天,好转出院数日,咳喘复发。

曾服麻杏石甘汤数剂病减,但停药复发,且日渐加重,不发烧。叠经打针、服药、输液、

输氧,病情不减,且多次出现病危。

西医诊断:喘息性肺炎,先天性心脏病(房缺)。

不得已,转来中医门诊。

诊见:患儿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肌肤瘦瘪;咳喘气紧,喉中痰声漉漉,口唇发绀;啼

哭之际,冷汗淋漓;夜寐不安,时而烦躁惊厥,四肢冰冷;拒进乳食,大便挟乳食残渣;舌

质淡、苔白,指纹淡红。

辨证论治[学生甲]本例喘息性肺炎,症状不少,危象毕呈,病机很复杂,稍不谨慎,虑

其"动手便错".老师是怎样掌握其病机的呢?

[老师]使用归纳法,就一目了然:第一,患儿早产,先天不足;咳喘迁延 1 个月,叠用

西药乏效,症见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冷汗淋漓,烦躁惊厥,四肢冰冷,显系心

阳虚惫。

第二,肌肤瘦瘪,拒进乳食,大便挟乳食残渣,显系胃虚不纳,脾虚失运。

第三,咳喘气紧,痰声漉漉,显系痰气冲逆犯肺。

前二条是正虚,第三条是邪盛。

[学生乙]基本病机既然是正虚邪盛,基本治则自然是扶正驱邪。但据此造方用药,如何

好下手?

[老师]从总体上掌握基本病机及治则,可以避免造方用药时出现原则性的失误,这是值

得临证时高度重视的。而在具体施治时,还得依据具体病机,确立具体治则,才能丝丝入扣。

本例的具体病机是心阳虚惫,脾胃困顿,痰气上逆;具体治法应是温壮心阳,运脾和胃,

祛痰降逆。

因心阳虚惫显得急重,故把温壮心阳作为救治的重心。

综合:考虑为体弱患感,正邪相争已久,正不胜邪,致阴阳俱伤,风寒羁肺,肺失宣降;

加之心阳衰弱,脾运不昌,正气日衰,故尔缠绵而渐趋危殆。

《伤寒论》中说,"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故拟化气调阴阳兼降气止喘之桂

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桂枝3g,白芍6g,甘草3g,大枣10g,生姜2 片,厚朴10g,杏仁6g,

苏子10g,白芥子5g,炒莱菔子6g,葶苈子6g,黄芪15g,白术6g,茯苓6g.服1 剂,当晚

汗出溱溱,喘咳、气紧、冷汗大减,安卧。服完2 剂,纳开,大便正常;颜面、口唇转淡红。

惟仍咳嗽,上方去莱菔子,加旋复花3g (包煎)、桔梗6g、法夏6g. 服3 剂,诸症痊愈,精

神爽慧,面色红润,纳增,眠佳,二便正常。

后有微咳,左眼眵多,服金沸草散加菊花、连翘、桑叶2 剂,以后咳喘未复发。(本案已

载入《桂枝汤类方证应用研究》一书——笔者)

附记:本例患儿愈后曾经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检查,已否定"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

现已5 岁,身体健康。

辨证方法常规 病位 脾/ 胃肺 心 肝 肾正虚 阴虚血虚 津虚 阳虚气虚邪实 热 寒

湿燥 风伤寒太阳 阳明太阴 太阴 少阴 厥阴金匮温病其它辨证过程思维方式

症状 病名 证 治法 方剂咳喘 心脏病咳喘 心阳虚惫脾胃困顿痰气上逆犯肺 温壮心阳

运脾和胃祛痰降逆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苓桂术甘汤三子养亲汤葶苈大枣泻肺汤

思辨解惑

[学生甲]本例早产儿出生20 天即患肺炎,住院14 天,好转出院数日,咳喘复发,叠经

西医药救治,病情不减,迁延1 个月,且多次出现病危。老师接诊时,心中有绝对把握吗?

[老师]说实话,的确没有把握,更不要说"绝对"了。虽然开了2 剂药,但心中都不踏实,

23 心悸8 年 从前医中避免重蹈覆辙——心悸8 年

诊断现场女患,40 岁,1987 年12 月25 日初诊。

主诉:心悸8 年。患者产育后曾人流3 次,患过肾盂炎、慢性肠炎,体质渐差。

8 年来经常感觉心中悸动不安,胸膺窒闷,隐痛,短气,冬春季节及阴雨天诸症明显加

重;且每因情怀不畅、受凉、劳累而诱发早搏及心动过速,心跳可达150~180 次/分;夜眠

或午眠时,于目合而将欲入睡之际,往往突发早搏而难以入眠。

经心电图检查,心脏无器质性病变,西医拟诊为“房性早博”、“阵发性心动过速”。长期

服安定、心得安、谷维素、维生素、复方丹参片、脑心舒等,中药曾叠用安神定志丸、归脾

丸、天王补心丹、复脉汤,疗效平平。

刻诊:症如上述,身形瘦削,面憔悴,眼眶、颧部色稍黯,经期少腹痛,经色偏黑夹血

块;舌质红,边尖有瘀点,舌下静脉呈紫暗色,苔黄薄腻,脉细,偶有促象。

口苦半年 简便廉验的专方专药

简裕光老中医自拟“柴胆牡蛎汤”加味:柴胡10g,胆草10g,生牡蛎30g,葛根30g,生甘草6g.2 剂。 治疗口苦须3 味同用(柴胡10g,胆草6~10g,生牡蛎15~30g), 若主症为虚寒,或体质属虚寒者,胆草宜减少至3g 左右。

此方治疗慢性胆囊炎吗?柴胆牡蛎汤原方

辨证为肝胆郁热,脾胃虚弱。用此方合柴芍六君子汤加黄芪,服30 剂(2 日1 剂),诸症若失。经B 超检查,胆囊未见异常。

25 顿咳1 个月

予“简氏顿咳方”加味:白芍20g,生甘草10g,五味子6g,黄连3g,地龙10g,蝉衣10g,玄参15g,麦冬15g,北沙参15g,生牡蛎30g,贯众15g,僵蚕10g,天竺黄12g.7 剂, 1 日1 剂。

另用蜈蚣、生甘草各25g,轧为细末,每次用蜂蜜凋服2g,1 日3 次,连服7 天。

效果:服上方4 剂,痉挛性呛咳显著缓解,服完6 剂全止,尚余1 剂未服。

改用沙参麦冬汤合四君子汤以善后。

其加减之法约有:发热加青蒿、生石膏;咳血、鼻衄加柏树果、白茅根;目赤或目衄加

木贼草、密蒙花;呕吐加竹茹、生赭石。

如连服2 剂效差者,配用僵蚕、蜈蚣、地龙、蝉衣,轧为细末,蜂蜜水调服1.5g,1 日3

次。

朱良春介绍了3 首治疗顿咳的虫药验方,我都分别试用过,确实有效,除了本例用过的 蜈蚣甘草粉之外,另2 首是:①顿咳散:蝉衣、僵蚕、前胡各6g,生石膏、杏仁、川贝、海 浮石各4.5g,六轴子、北细辛、陈京胆各1.5g,诸药研极细,每次1 岁服0.3g,1 日可服4~5 次(间隔3 小时),白糖开水送下。 ②蜂房冰糖液:露蜂房1 个,先用开水泡4~5 次,至无红汤为止;再用清水漂几次,用纱布包好,加水2 碗,煎数沸,再加冰糖50g,煎取药汁,候温顿服。 但顿咳散有的药物难配齐,故我在使用简氏顿咳方加味之时,多配用蜈蚣甘草粉或蜂房冰糖液。

26 咯血反复发作3 年,加重28 天

用玉女煎加味:熟地30g,生石膏30g,淮牛膝15g,麦冬15g,知母6g,黄芩10g,虎

杖30g,生赭石30g,生芡实30g.3 剂。

二诊:5 天来未觉热气上冲,亦末咯血,大便已畅,口干口臭均减轻,仍微咳,痰中偶

带血丝。

上方去生赭石、生芡实、虎杖,加仙鹤草30g、白茅根30g、藕节15g,6 剂。

三诊:初诊迄今半月未咯血,微咳、痰中带血亦止,舌脉无明显异常。

改投张锡纯补络补管汤善后:生龙骨30g,生牡蛎30g,山萸肉30g,三七6g (轧细药汁 送服)。嘱

服15 剂。

老师治疗血上溢的多种病证,总是用玉女煎„„

张锡纯创制的补络补管汤,治疗“吐血衄血,久不愈者”,其用药颇有独特之处。

张氏说,“龙骨、牡蛎、萸肉,性皆收涩,又兼具开通之力,故能补肺络,与胃中血管,

以成止血之功,而不至有遽止之患,致留瘀为恙也。又佐以三七者,取其化腐生新,使损伤

之处易愈,且其性善理血,原为治吐衄之妙品也”。

据张氏之说,本方不但善于止血,且寓有消瘀、宁血、补血的综合功效。我治疗慢性血

证喜用本方;而治疗急性血证,则于血止之后用本方善后,屡用不爽。

鼻塞、嗅觉迟钝3 年 速效增强患者信心——鼻塞、嗅觉迟钝3 年

处方:辛夷花54g,微火烘脆,轧为细末,每次用温开水吞服6g,日3 次,连服3 日,停用其他药物。 处方:补中益气汤合玉屏风散、干金苇茎汤加广木香、辛夷花。

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2g,炙甘草5g,升麻6g,柴胡6g,陈皮10g,广木香30g,防风10g,辛夷花10g (烘脆轧细吞服),桃仁10g,冬瓜仁30g,苡仁30g,苇茎30g,大枣12g,生姜6g.连服20 剂,感冒照服不误。

处方:黄芪100g,当归50g,丹参50g,菟丝子100g,广巴戟100g,辛夷花50g,麝香5g.诸药除麝香外,均以微火烘脆,轧为细末,再入麝香,充分搅匀,贮瓶密闭,每次用温开水吞服10g,日3 次,感冒停药。

广木香的用量,这是一味常用的行气药,常用 10g以下,为什么方中重用到30g 呢?

重用广木香,一是取其补气作用,以增强补中益气汤的补益之力;二是取其通窍作用(本品辛温芳香且质润多脂,其通窍作用较为绵长),以助千金苇茎汤、辛夷花通畅鼻窍

58

江尔逊老中医论治眩晕的独到经验,拟诊为脾肾亏虚,风火痰上扰。

试投“柴陈泽泻汤”加味:柴胡10g,黄芩6g,法夏10g,党参15g,茯苓12g,陈皮10g,甘草3g,白术10g,泽泻30g,钩藤12g (后下),菊花10g,天麻10g (轧细吞服),生姜10g,白芍12g,生牡蛎30g.效果:服3 剂,头昏目眩、眼球胀痛、干呕、心烦明显减轻;守服25剂,诸症基本消失。 “少阳相火上炎,痰饮上逆”可以推衍出真性眩晕的综合病因病机——风、火、痰、虚。

所以江老治本,首重于脾。而所谓补脾,不是呆补,实为运脾和胃。因为运脾可化痰饮,和胃能止呕逆;脾运能御肝之乘,风木才不得横恣;风木静,相火宁。这样,风火痰上扰的标象就可很快消除。可见这是直接治本而间接治标,一举两得。

柴陈泽泻汤即小柴胡、二陈、泽泻汤合方,另加天麻、钩藤、菊花。 药用:柴胡10g,黄芩6~10g,法夏10g,党参12~15g,甘草3~5g,大枣10~12g,生姜6~10g,陈皮10g,茯苓15g,白术10~15g,泽泻10~15g,天麻10g (轧细吞服),钩藤12g (后下),菊花10g.

其中小柴胡汤旋转少阳枢机,透达郁火,升清降浊;二陈汤化痰降逆;泽泻汤涤饮利水。

近来治疗颈椎病所致的眩晕,则去陈皮、茯苓、甘草、钩藤、菊花,而重加葛根30~60g引领津液上过头项,以舒筋缓痉;再重加川芎30~45g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已观察10 余例,其近期疗效尚满意。

30 胁痛3 年 医者自治悟妙方——胁痛3 年

焦,外主腠理”。这就是少阳病的病位。

[学生乙]我认为尤其不应回避的是,本例慢性肝炎胁痛,并无寒热往来或寒热如疟等外

症,若严格遵守“方证对应”的原则,就不应使用香附旋复花汤。

[老师]不一定要有外症才可使用本方,这一点也是江老从自身体验中总结出来的。用他

的话说,叫做“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他年届6 旬时,患面神经炎初愈,亦在仲秋,偶着凉,

外症不显,惟右胁掣痛,未介意。至夜,胁掣痛加重,牵引肾区。夜半,胁痛增剧,不敢翻

身和深呼吸。家人扶坐,亦难支持。

次晨,西医诊为“小叶性肺炎”,欲用抗生素。江老自书本方加降香、白芥子、瓜蒌仁,

服1 剂,至傍晚,胁痛大减;又服1 剂痛止。

数十年来,江老曾用本方治愈过不少胸膜炎、胸腔积液病人,亦大多无外症。一般用2

—4 剂,便可止住胸胁掣痛。而将本方扩大运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哮喘等属于

62

----------------------- Page 63-----------------------

饮邪阻滞肝络者,亦大多无外症。而在守法守方的基础上随症加减,坚持服用,亦可默收敏

效。

所以江老提倡读古书时,一不要以文害辞,以辞害意;二不要脱离临床,死于句下。

[学生乙]我看本方药物较为平淡,而疗效却不同凡响,其中必有加减秘诀,才能化平淡

为神奇,是这样的吗?

[老师]大多数经方或著名的时方,其药物组成都较为平淡。依我看,只要准确地针对病

因病机,疗效显著且经得起重复,“平淡”又何妨!吴鞠通自注本方,“香附、旋复,善通肝

络而逐胁下之饮;苏子、杏仁(原方无杏仁——笔者注),降肺气而化饮,所谓建金以平术;

广皮、半夏,消痰饮之证;茯苓、薏仁,开太阳而阎?阳明,所谓治水者必实土,中流涨者

开支河也”。以临床效验视之,吴氏自注毫无溢美之辞。

[学生乙]吴氏说,“香附、旋复,善通肝络而逐胁下之饮„„”,但旋复花根本不入肝经。

[老师]香附主入肝经,可以引领旋复花入肝通络。若伴邪阻腠理,乍寒乍热,可加青蒿、

柴胡开腠透邪;伴饮邪上逆,眩冒,可合苓桂术甘汤化饮降逆;伴脾虚失运,脘痞腹胀,可

合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助运;伴湿浊困脾,舌苔厚腻,纳呆,可重加石菖蒲、佩兰、广藿香化

浊醒脾;伴瘀血凝络,胁肋刺痛,可加降香、丹参、茜草、庶?虫等祛瘀通络。

此非秘诀,观其脉证,详察兼夹,随证化裁而已。

63


相关文章

  • 刍议中医古籍整理的师承教育
  • 刍议中医古籍整理的师承教育 吕有强 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 摘 要: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以探讨师承教育对中医古籍的影响与作用,探讨新的师承模式下中医古籍整理方式的转变.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分析中医古籍整理中的师承关系.结果:中医学术史上几次大 ...查看


  • 2014执业医师考试分数线
  • 2014执业医师考试分数线 2014年执业医师考试分数线入口已经于12月正式开通,为让广大2014年执业医师考生及时查询分数线,请关注: 更多考试信息在执业医师考试QQ 群:323466105 2014年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综合笔试成绩合格 ...查看


  • 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暂行办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 第6号 现发布<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暂行办法>,请遵照执行. 部 长 张文康 一九九九年七月二十三日 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根据& ...查看


  • 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暂行办法 1
  • 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以下简称<执业医师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以师承方式学习传统医学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 ...查看


  • 中医师承对考生的意义
  • "中医师承"对于考生意义 "中医师承"对于很多考生来说,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师承制是培养中医人才的主要方式.随着现代教育的兴起,医学院校教育逐渐取代了师承制培养模式,不少非科班 ...查看


  • 传统医学师承关系合同书
  • 传统医学师承关系合同书 指 导 师 承 签 订 公 证 老 师 人 员 李月军 日 期 2015年12月16日 日 期 甲方(指导老师): 乙方(师承人员): 姓名: 姓名:李月军 性别: 性别:男 出生年月: 出生年月1970年12月16 ...查看


  • 王国强:大力发展中医药传承教育,将制定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指导意见
  • 4月13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中医药传承教育高峰论坛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蓝绍敏出席论坛开幕式.部分国医大师.院士代表以及来自全国中医药界的相关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查看


  • 如何考中医师资格证?不是从小学医可以考吗?
  • 如何考中医师资格证?不是从小学医可以考吗? 我有个朋友,27岁,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在社会工作3年多,在一次偶然机会接触中医,深觉博大精深,于是渴望转行做一名中医师,并将其作为终身事业.但查过相关资料后发现,考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得先有相关专业 ...查看


  • 国医大师的成才规律及其对中医传承的意义_曾智
  •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6月第14卷第2期 JOURNAL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TCM(SOCIALSCIENCE)Vol.14No.2Jun.2013 ·65· 櫸櫸毼 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櫸 ...查看


  • 中医师准入放宽
  • 国务院允许乡村医生开诊所,无证中医可以转正 一直以来,中医的传承发展主要靠师承.家传.而执业医师考试将千千万万的中医人挡在了门外,将土生土长的中医人列入了非法行医的行列.可以说,举步维艰行了半辈子医,看了半辈子病,最后连个医生的名分都没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