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试卷的总体评价
今年初中生物学科期末考试试题很好地体现了“三个有利于”的命题指导思想,依据《中学课程标准》,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上考查学生的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设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学生能力的考查,注重对学生所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方面的考查。试题的导向有利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生物新课程的实施。以五四制初一、六三制七年级期末生物试卷进行以下分析:
(一)注重基础,强调能力训练
试卷考查的知识点多,覆盖面广。课本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如生命现象、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生理变化、生物进化、实验探究以及联系实际的生活常识等知识,在试题中均有所体现。
少。试卷在注重考查生物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从全卷来看,仅仅考查一个知识点的试题比较少见,大多涉及到同一知识块中的若干知识点或几个知识块中的若干知识点。有些试题已有相当的综合度,如题28、32、33、34,要求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要注意前后内容的融会贯通,学会组合多个知识点来回答问题的迁移、重组能力。
(二)关注社会,突出生物学知识的应用性
(三)创设情境,发挥学习主体的创造性。
今年期末生物学试题明确地突出了对能力的考查,把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放在了重要的地位。与能力相联系的试题,会使学生学得主动,学会自我探索知识。如9、12、25、29、31、32等题,共计23分,占全卷的23%。这些试题虽然给出了一定的条件,设置了一定的情境,但回答问题的自由度很大,符合题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要求。
+.学生在给定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思维,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增大了学生的答题空间,有利于学生的自由发挥。这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生物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
二、抽样试卷的统计分析
用于统计分析的试卷按全市各县(市)区学生的试卷随机抽样,每个县(市)区两所学校,每校两个考场,计28本,有效试卷840份。样本覆盖面广,数量多,能够真实的体现我市初中生物学的教学水平,可信度极高。
(二)具体数据:
2、各题分数统计:
题型
分 值
平均分
百分比
满分率
零分率
选择题
40分
31.5
78.8%
4.5%
0%
填充题
15分
9.8
65.3%
6.8%
0.9%
综合题
27分
18.8
69.6%
5.9%
1.1%
简答题
18分
11.3
62.8%
5.7%
0.8%
三、答卷反映出的学生学习情况
(一)基础知识薄弱,表达不够规范
通过分析试题答卷表明:因答题不规范造成失分现象非常普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学用语掌握较差。
学生对一些常见的生物学术语不十分清楚,如有机物与无机物、果皮与种皮、胚与胚珠、导管与筛管、雄蕊与雌蕊、木质部与韧皮部、胸腔与腹腔、角膜与虹膜、视网膜与脉络膜、晶状体与玻璃体、左心房与右心房、左心室与右心室、动脉与静脉、动脉学与静脉血等等,学生答题时容易混淆,写错答案。
2、书写生物表达式不规范
在书写植物呼吸作用反应式时,漏写反应条件、填错答案、与光合作用混淆等现象较多。书写人体肺循环途径,与体循环混淆。
3基本概念模糊
4、语言叙述能力差
(二)科学探究能力有待提高
1、提高探究能力
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的要求是:乐于探索生物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从抽样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对实验探究试题错误较多,如“眼球的结构与照相机结构比较”一题,让学生回答出眼球的那部分结构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光圈、胶卷?由于七年级学生没学过物理,对知识的理解受到一定的限制。
2、.获取信息能力。
学生不仅要学好书本知识,也要了解社会,对你的周围环境发生的事情要注意观察。如六三试卷的33题,“你的周围有那些污染?”,这些信息不是书本上介绍的,而是客观存在的,只要你留心观察,就能很容易的回答出来,不是坐在课堂上想出来的。
3、识图分析能力
试卷中包括两道识图题,主要表述生物体的结构、生理现象的知识。如“叶片的结构”、“尿的形成过程”属于微观、抽象科学知识,学生没在显微镜下亲自观察叶片的构造,记忆就不牢固,理解也不会深刻,因而答题不准确。对于尿的形成过程,如果没做过演示实验或观察多媒体课件,也不可能正确的理解知识的内涵。
3.表达和交流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叙述不规范,甚至答非所问。如简答题,不仅要学会生物学知识,理解生物科学的原理和规律,还要求有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4、实验操作能力
凡涉及到实验内容的试题,错误较多,如“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小白鼠生存条件的实验”,得分相对较低,主要是平时缺少动手实验操作的训练。
四、对今后初中生物学教学和考试改革的建议
(一)运用教学规律,发挥学生主动性
学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复现型人才,而是创造性、综合性人才。因此,在中学生物学教育中,教师除了进行知识教育外,还要特别注意过程教育和学法教育,逐步培养和考察学生,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从而提高文化科学素质。改变教学观念,运用教学规律,切实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1. 尊重赏识学生
教师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会让学生出现满足和自信。教学上应多激励,少指责,更不能贬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回答问题时,不管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认真听取,如果学生回答不了,要听他说说什么地方不懂,并耐心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学生回答有误,也应留有余地做出评价。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往往被自卑感所掩盖,感到低人一等,所以我们教师决不能鄙视他们,而是更要亲近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既要看到他们的不足,又要看到他们身上不甘落后、要求上进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表扬,会让学生感到自己能被承认,精神得到满足,心情愉快,学习自然感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刻苦程度也会得以提高。
2.鼓励激发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仍然不够稳定和持久,时而信心百倍,时而垂头丧气。在初中生物学的学习中,学生对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充满热情,他们的学习兴趣往往是浓厚的,但到了生物学概念、术语、以及抽象的生理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极易消失,甚至厌恶。教师要根据学生思想变化的具体情况,选择最恰当的时机,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激励学生,使他们自觉自愿努力学好生物学。
3.注重课堂教学
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个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生物学科要充分利用好课堂的45分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二)重视基础知识,加强教学规范性
1.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教法得当,更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研究。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偏废。教师为主导应重在“导”上下功夫,学生为主体应在“学”上。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怎样学”的方法,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正确、科学。教师若忽视的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不仅教学效果不佳,而且
也影响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帮助学生尽快地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指导是很重要的。如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指导学生预习教材;教会学生列举内容提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利用教材中设置的讨论指导学生读书思考;做习题时指导学生审题,挖掘题目中隐藏的信息等都是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学生就会获得真正意义的学习主动权,自觉地而不是盲目的去学习。
2.规范训练
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加强规范化训练,注意多给学生留有消化的余地,做到稳扎稳打,狠抓知识和能力双落实;注重强化训练,不仅仅是在学生答题出现错误时,纠正过来就完事,而更重要的是找出错误的原因,必要时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类似的训练;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充分暴露错误和薄弱环节,对症下药,使学生在知错、纠错过程中达到规范训练的目的。
(三)加强实验教学,注重实验探究性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如何进行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是我们全体生物学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之一。然而,由于多数学校实验条件不足,很多课本规定的学生实验都没做,有的甚至连演示实验都没做全,学生的实验能力普遍较差,这种状况越来越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掌握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熟悉实验步骤、辩析实验现象、表述实验结论是我们在今后实验教学中要引起重视的几个方面。我们要克服注重实验讲解,忽视实际操作:注重实验验证,忽视实验探索:注重实验结果,忽视实验描述等教学现象。
1.注重演示实验的示范作用
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向演示实验要质量,是生物学教师应该掌握的一种教学艺术。做演示实验时,教师应从生命现象、原理、生理变化等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理解掌握生命运动规律。在实验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并会描述实验现象,分清现象与结论的不同,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细微的实验现象,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实验计划、进行科学探究,得出结论。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生物学概念,探究生物学原理。
2.提高分组实验的实际效果
分组实验是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性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和途径。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和实验技能,更要引导他们学会探究问题的实验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启发,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生物学实验方案的设计贯穿于生物学科学发展的全过程,对教材中所出现的实验习题,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遵照生物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让学生独立进行操作。实验完成后,要严格训练和指导学生写实验报告的方法,提高学生实验综合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实验过程中得以发展和提高。
3.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学科课程中,实验内容占有一定的比例,在实验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教师应有选择性地将部分验证性实验设计成探索性实验,按课题→解决方案→信息交换处理→结果论证→问题解决的程序进行研究。针对某一个问题的实验教学,先提出研究课题,交给学生思考,让学生提出研究方案,针对各种不同的实验方案,教师不要评价其正误和优劣,而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案,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选择实验材料和仪器,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过程的繁简、实验结果的正误来评价研究方案的合理性,并在实践中修正,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完善。
(四)重视认知迁移,提高思维灵活性
中学各学科虽然是分立的,但是各学科之间又是有联系的,是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的关系。作为一个生物学教师,当然要注重本学科的教学,但也要注意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在本学科内的应用,尤其是语文、物理、化学、地理等知识在生物学学科中应用非常广,这些学科中的知识或多或少地体现在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如生命现象、运动规律的表述需要简洁而又有逻辑性的书面语言、文字的正确运用,生物体结构、仿生学与物理知识相关联,生物的生理变化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生物的生态环境内容又与地理知识相联系。
(五)关注社会热点,突出知识应用性
生物学的价值在于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生产实践中。这无疑对教师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联系实际,开展素质教育,如何教会学生运用生物学的观点观察社会的发展和周围的事物,都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按着课程标准的要求,进一步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在夯实基础的同时,要注重能力、方法、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素质的培养。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把“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落在实处,更多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探索和发现;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创新;注重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学以致用。
(六)将生物学科纳入中考
中考是指挥棒,考什么必然学什么,生物是必修课程,属于自然科学,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将生物学科纳入中考,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对试卷的总体评价
今年初中生物学科期末考试试题很好地体现了“三个有利于”的命题指导思想,依据《中学课程标准》,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上考查学生的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设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学生能力的考查,注重对学生所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方面的考查。试题的导向有利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生物新课程的实施。以五四制初一、六三制七年级期末生物试卷进行以下分析:
(一)注重基础,强调能力训练
试卷考查的知识点多,覆盖面广。课本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如生命现象、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生理变化、生物进化、实验探究以及联系实际的生活常识等知识,在试题中均有所体现。
少。试卷在注重考查生物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从全卷来看,仅仅考查一个知识点的试题比较少见,大多涉及到同一知识块中的若干知识点或几个知识块中的若干知识点。有些试题已有相当的综合度,如题28、32、33、34,要求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要注意前后内容的融会贯通,学会组合多个知识点来回答问题的迁移、重组能力。
(二)关注社会,突出生物学知识的应用性
(三)创设情境,发挥学习主体的创造性。
今年期末生物学试题明确地突出了对能力的考查,把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放在了重要的地位。与能力相联系的试题,会使学生学得主动,学会自我探索知识。如9、12、25、29、31、32等题,共计23分,占全卷的23%。这些试题虽然给出了一定的条件,设置了一定的情境,但回答问题的自由度很大,符合题目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要求。
+.学生在给定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思维,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增大了学生的答题空间,有利于学生的自由发挥。这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生物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
二、抽样试卷的统计分析
用于统计分析的试卷按全市各县(市)区学生的试卷随机抽样,每个县(市)区两所学校,每校两个考场,计28本,有效试卷840份。样本覆盖面广,数量多,能够真实的体现我市初中生物学的教学水平,可信度极高。
(二)具体数据:
2、各题分数统计:
题型
分 值
平均分
百分比
满分率
零分率
选择题
40分
31.5
78.8%
4.5%
0%
填充题
15分
9.8
65.3%
6.8%
0.9%
综合题
27分
18.8
69.6%
5.9%
1.1%
简答题
18分
11.3
62.8%
5.7%
0.8%
三、答卷反映出的学生学习情况
(一)基础知识薄弱,表达不够规范
通过分析试题答卷表明:因答题不规范造成失分现象非常普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学用语掌握较差。
学生对一些常见的生物学术语不十分清楚,如有机物与无机物、果皮与种皮、胚与胚珠、导管与筛管、雄蕊与雌蕊、木质部与韧皮部、胸腔与腹腔、角膜与虹膜、视网膜与脉络膜、晶状体与玻璃体、左心房与右心房、左心室与右心室、动脉与静脉、动脉学与静脉血等等,学生答题时容易混淆,写错答案。
2、书写生物表达式不规范
在书写植物呼吸作用反应式时,漏写反应条件、填错答案、与光合作用混淆等现象较多。书写人体肺循环途径,与体循环混淆。
3基本概念模糊
4、语言叙述能力差
(二)科学探究能力有待提高
1、提高探究能力
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的要求是:乐于探索生物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从抽样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对实验探究试题错误较多,如“眼球的结构与照相机结构比较”一题,让学生回答出眼球的那部分结构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光圈、胶卷?由于七年级学生没学过物理,对知识的理解受到一定的限制。
2、.获取信息能力。
学生不仅要学好书本知识,也要了解社会,对你的周围环境发生的事情要注意观察。如六三试卷的33题,“你的周围有那些污染?”,这些信息不是书本上介绍的,而是客观存在的,只要你留心观察,就能很容易的回答出来,不是坐在课堂上想出来的。
3、识图分析能力
试卷中包括两道识图题,主要表述生物体的结构、生理现象的知识。如“叶片的结构”、“尿的形成过程”属于微观、抽象科学知识,学生没在显微镜下亲自观察叶片的构造,记忆就不牢固,理解也不会深刻,因而答题不准确。对于尿的形成过程,如果没做过演示实验或观察多媒体课件,也不可能正确的理解知识的内涵。
3.表达和交流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叙述不规范,甚至答非所问。如简答题,不仅要学会生物学知识,理解生物科学的原理和规律,还要求有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4、实验操作能力
凡涉及到实验内容的试题,错误较多,如“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小白鼠生存条件的实验”,得分相对较低,主要是平时缺少动手实验操作的训练。
四、对今后初中生物学教学和考试改革的建议
(一)运用教学规律,发挥学生主动性
学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复现型人才,而是创造性、综合性人才。因此,在中学生物学教育中,教师除了进行知识教育外,还要特别注意过程教育和学法教育,逐步培养和考察学生,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从而提高文化科学素质。改变教学观念,运用教学规律,切实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1. 尊重赏识学生
教师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会让学生出现满足和自信。教学上应多激励,少指责,更不能贬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回答问题时,不管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认真听取,如果学生回答不了,要听他说说什么地方不懂,并耐心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学生回答有误,也应留有余地做出评价。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往往被自卑感所掩盖,感到低人一等,所以我们教师决不能鄙视他们,而是更要亲近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既要看到他们的不足,又要看到他们身上不甘落后、要求上进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表扬,会让学生感到自己能被承认,精神得到满足,心情愉快,学习自然感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刻苦程度也会得以提高。
2.鼓励激发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仍然不够稳定和持久,时而信心百倍,时而垂头丧气。在初中生物学的学习中,学生对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充满热情,他们的学习兴趣往往是浓厚的,但到了生物学概念、术语、以及抽象的生理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极易消失,甚至厌恶。教师要根据学生思想变化的具体情况,选择最恰当的时机,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激励学生,使他们自觉自愿努力学好生物学。
3.注重课堂教学
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个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生物学科要充分利用好课堂的45分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二)重视基础知识,加强教学规范性
1.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教法得当,更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研究。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偏废。教师为主导应重在“导”上下功夫,学生为主体应在“学”上。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怎样学”的方法,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正确、科学。教师若忽视的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不仅教学效果不佳,而且
也影响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帮助学生尽快地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指导是很重要的。如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指导学生预习教材;教会学生列举内容提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利用教材中设置的讨论指导学生读书思考;做习题时指导学生审题,挖掘题目中隐藏的信息等都是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学生就会获得真正意义的学习主动权,自觉地而不是盲目的去学习。
2.规范训练
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加强规范化训练,注意多给学生留有消化的余地,做到稳扎稳打,狠抓知识和能力双落实;注重强化训练,不仅仅是在学生答题出现错误时,纠正过来就完事,而更重要的是找出错误的原因,必要时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类似的训练;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充分暴露错误和薄弱环节,对症下药,使学生在知错、纠错过程中达到规范训练的目的。
(三)加强实验教学,注重实验探究性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如何进行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是我们全体生物学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之一。然而,由于多数学校实验条件不足,很多课本规定的学生实验都没做,有的甚至连演示实验都没做全,学生的实验能力普遍较差,这种状况越来越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掌握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熟悉实验步骤、辩析实验现象、表述实验结论是我们在今后实验教学中要引起重视的几个方面。我们要克服注重实验讲解,忽视实际操作:注重实验验证,忽视实验探索:注重实验结果,忽视实验描述等教学现象。
1.注重演示实验的示范作用
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向演示实验要质量,是生物学教师应该掌握的一种教学艺术。做演示实验时,教师应从生命现象、原理、生理变化等方面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理解掌握生命运动规律。在实验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并会描述实验现象,分清现象与结论的不同,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细微的实验现象,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实验计划、进行科学探究,得出结论。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生物学概念,探究生物学原理。
2.提高分组实验的实际效果
分组实验是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性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和途径。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和实验技能,更要引导他们学会探究问题的实验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启发,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生物学实验方案的设计贯穿于生物学科学发展的全过程,对教材中所出现的实验习题,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遵照生物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让学生独立进行操作。实验完成后,要严格训练和指导学生写实验报告的方法,提高学生实验综合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实验过程中得以发展和提高。
3.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学科课程中,实验内容占有一定的比例,在实验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教师应有选择性地将部分验证性实验设计成探索性实验,按课题→解决方案→信息交换处理→结果论证→问题解决的程序进行研究。针对某一个问题的实验教学,先提出研究课题,交给学生思考,让学生提出研究方案,针对各种不同的实验方案,教师不要评价其正误和优劣,而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案,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选择实验材料和仪器,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过程的繁简、实验结果的正误来评价研究方案的合理性,并在实践中修正,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完善。
(四)重视认知迁移,提高思维灵活性
中学各学科虽然是分立的,但是各学科之间又是有联系的,是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的关系。作为一个生物学教师,当然要注重本学科的教学,但也要注意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在本学科内的应用,尤其是语文、物理、化学、地理等知识在生物学学科中应用非常广,这些学科中的知识或多或少地体现在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如生命现象、运动规律的表述需要简洁而又有逻辑性的书面语言、文字的正确运用,生物体结构、仿生学与物理知识相关联,生物的生理变化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生物的生态环境内容又与地理知识相联系。
(五)关注社会热点,突出知识应用性
生物学的价值在于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生产实践中。这无疑对教师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联系实际,开展素质教育,如何教会学生运用生物学的观点观察社会的发展和周围的事物,都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按着课程标准的要求,进一步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在夯实基础的同时,要注重能力、方法、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素质的培养。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把“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落在实处,更多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探索和发现;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创新;注重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学以致用。
(六)将生物学科纳入中考
中考是指挥棒,考什么必然学什么,生物是必修课程,属于自然科学,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将生物学科纳入中考,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