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改革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经济・管理

户籍制度改革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户籍制度改革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狄佳周思聪

[内容摘要]我国从1958年建立起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强制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起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户籍制度与市场经济要求越来越不相适应,迫切需要改革。但是在我国采取渐进改革方式的前提下,户籍制度改革由于一系列阻力的存在而推行不力。在政府主导的改革过程中,统治者的因素至关重要。[关键词]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改革;统治者;路径依赖[作者简介]狄

主要从佳,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2005级硕士研究生,

事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

周思聪,就职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政协秘书处,湖南省委党校法律硕

士研究生

我国的户籍制度源远流长,从古代至民国时期一直被称为保甲制度,而新中国建立后的户籍制度也呈现不同的特点。在1949年至1958年间的户籍制度基本上保持了其应有的面目,而于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标志着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的正式形成。从其建立至今,我国户籍制度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符合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政府对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笔者认为,我国在各领域所采取的渐进改革方式使得户籍制度改革呈现出了其强烈的路径依赖特征,如何把改革导入正确的轨道,摆脱旧体制的束缚是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之所在。

一、户籍制度建立的成因

新中国建立起来的户籍制度是指以户口登记与管理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一套社会管理制度,包括常规人口登记和上报制度、居民户口或身份登记及管理制度以及与户口相关的就业、教育、保障和迁徙等方面的社会经济管理制度的总和。它的主要特征在于它并不是维护公民自由迁徙基本权利的平台,而是一种对农村居民流入城市的行为施加强制控制的不公正也无效率的制度。当然,所谓“存在即合理”,既然户籍制度能够产生,必然有其形成所依赖的制度环境和现实基础。

1.应对冷战的需要。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国情咨文,针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政策正式推行。可以看出,户籍制度的推行与我国对西方冷

116社会科学论坛

2007・3(下)

经济・管理

战政策的应对具有直接的关系。

2.计划经济的产物。计划经济与市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是国家运用行政权力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基本上充斥着“社会主义即计划经济”的错误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因此,在实行计划经济制度的前提下,作为其控制调度的分制度之一的户籍制度必然产生。

3.发展重工业的要求。重工业是支撑一国武器生产能力的关键行业。因此,新中国在经历了长期战乱获得新生的同时强烈地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而发展重工业则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强一国国防能力的捷径。因此,国家没有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发展轻工业而大力发展重工业是当时理性的选择。而由于建设资金的短缺,国家便采取了利用户籍制度控制人口流动并配合“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来实现资金由农业向重工业的转移。

4.统治者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基本实行的是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因此,任何制度的推行都要考查国家或统治者的因素。在统治者的效用函数中,一般而言,政治收益的权重会在一定时期内大于经济收益。在当时的社会形势下,由于中央在建国初期采取了一系列不甚合理的政策,造成了农村居民过度流入城市的情况,使得城市面临着严重的就业、粮食等危机。很明显在统治者看来,城市与农村、城市居民与农民,孰轻孰重不言自明。于是实行户籍制度,利用行政手段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便成为了统治者制定政策的选择。同时,统治者的社会科学知识存量会影响到其

二、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制度具有其特定的生命周期,会经历一个产生、发展、稳定、衰落至被替代的过程。户籍制度的产生具有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合理性,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制度环境及现实条件的改变,原有的户籍制度便不再与之相适应而需要进行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具体而言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冷战的结束。随着东欧的剧变、前苏联的解体,西方国家的冷战政策取得了令之满意的效果并宣告结束。因此,我国建立的一系列与冷战政策相对应的政策也应随之改变或废止,包括户籍制度。

2.市场经济初步建立。随着十年浩劫的结束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全国开始展开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解放运动。慢慢地人们认识到计划与市场、

2007・3(下)

制定政策时所面临的制度选择集合。

5.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的支持。制度包括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两部分,前者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则,而后者主要指某社会流行的意识形态、道德伦理、历史文化传统等。正式制度的顺利推行需要非正式制度的内在支持①。我国目前虽然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移植了很多正式制度,但是非正式制度是不能移植的,因此,两者的背离导致了我国制度的低效。与现今情形不同的是,当时情况下的民众具有较大的意识形态资本存量,他们强烈地拥护中国共产党及中央政府的领导,因此对于其制定的一系列政策通常采取赞成或默认的态度,即实现了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的支持。

籍制度改革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社会科学论坛

117

经济・管理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并非同一的关系。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

户籍制度改革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度替代旧制度并非完全的破旧立新,而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因此,制度变迁具有强烈的路径依赖性。改革策略的正确选择会使制度变迁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而错误的选择则可能使制度变迁陷入恶性循环的深渊,难以自拔。正如诺思所言,制度向量的相互联系网络会产生大量的递增报酬,而递增的报酬又使特定制度的轨迹保持下去,从而决定经济长期运行的轨迹②。我国所采取的渐进式改革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表现出了有利于经济政治稳定发展的正面作用,但是在目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时未免显现为一种无力的“修修补补”。

具体而言,户籍制度改革的阻力有以下方面:

1.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户籍制度的建立产生了其既得利益集团,主要包括大部分城市居民和某些部门。诺思不无深刻地指出:“一种制度形成以后,会形成某种在现存体制中有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或者说,他们对这种制度有着强烈的需求。他们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进一步的发展,

③哪怕新的体制较之现存体制更有效率。”

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与计划经济对应的市场经济强调产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因此,对人口流动进行限制的户籍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产生了冲突。

3.工业发展战略的改变。随着一段时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为国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也造成了轻工业发展滞后的畸形局面。因此调整以往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使重工业和轻工业平衡发展是完善工业结构的必然举措,故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包括户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等应予以废止。

4.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的背离。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市场经济观念在人们心中逐渐确立了主导地位,与之相应的个体独立精神和利益意识也开始形成于人们的头脑中。对于国家推行的制度,民众不再只是采取赞成或默许的态度,而是注重从自身成本与收益角度来计算制度对个人的效用。毕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始终存着在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悖论。民众尤其是广大的农民群体已意识到户籍制度的不公正性和低效性,要求对之进行改革。

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还有许多,包括适应加入WTO的需要,统治者效用函数的变化、各阶层利益博弈格局的变动等。

三、户籍制度改革的阻力

任何一项制度的建立,都会形成新的利益分配格局,并且产生一个既得利益集团。我国的户籍制度也不例外。同时,新制

在我国,之所以户籍制度改革推进不力,与城市居民较强的利益博弈能力具有直接的关系。而更为严重的是某些与户籍制度相关的部门借此机会谋求部门利益,利用行政权力阻碍户籍制度改革,这是值得深思的。

2.改革方式的单一性。我国主要采取渐进改革策略,以区别于萨克斯提出的“休克疗法”。但是,过分追求任何一种改革方式都可能是一种偏颇的做法。真正正确的做法是在抛开意识形态因素的前提下,将渐进改革与激进改革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以渐

118社会科学论坛

2007・3(下)

经济・管理

进改革为主,并辅以激进改革寻求突破。我国目前许多领域的改革都陷入了一种诺思所言的“修修补补”的游戏状态,这是值得统治者警醒的。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在小城镇和部分中等城市的确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部分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北京、上海则是举步维艰甚至有户籍限制强化的趋势。

3.统治者的稳定偏好。诺思在其国家理论中认为,国家有两个方面的目标,它既要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又要降低交易费用以使全社会总产出最大化,从而增加国家税收。然而,这两个目标是相互冲突并导致相互矛盾,乃至对抗行为的出现,国家由此兴、由此衰④。如前所述,在统治者的效用函数中,政治因素往往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在很多时候,为了维护政治的稳定而不惜牺牲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户籍制度的出台便是统治者维护国家社会稳定的产物,却阻滞了城市化的进程,也极大地扼杀了农村发展的机会。在某一特定时期,统治者会选择稳定、效率和公正之中的某一项作为其制定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而在其看来稳定无疑更具有重要性。改革的基本意涵在于打破既定稳定格局的过程,因此统治者总是具有一种不愿改革的趋向。而在不得不改革的情况下,也倾向于采取更为稳妥的渐进方式。

4.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博弈能力的差异。任何制度的建立都是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博弈的过程。在关于户籍制度的利益博弈中,城市居民显然比农村居民具有更大的优势,他们更容易形成高集中度的团体,并向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施加影响。在大城市居民、中等城市居民、小城镇居

四、现实的透视:对江苏户籍制度改革的分析

2002年,江苏省公安厅经反复调研论证,借鉴国内外的做法,从形势发展和江苏省实际出发,提请省政府批准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二元结构,全面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为户口准入条件,以法治化、证件化、信息化为主要手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主要措施包括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取消进城人口计划指标管理;实行有利于吸引资金和人才的城市户口迁移政策;取消对申请迁入城市投靠亲属的条件限制;改革大、中专院校学生户口迁移办法和进一步下放户口审批权限。这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表现为以下方面:

1.推进了全省城市化进程。改革以来,全省累计办理户改落户555万人,其中进入进入城市落户104.6小城镇落户450.4万人,

万人。全省城市化率从1998年的31.5%上升至2004年的48.18%。

2.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

2007・3(下)

民、农村居民四个群体的博弈中,显然,前两者占据一定优势,而大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居民在博弈中必然占据着较大的资源优势,这种资源既包括信息资源、经济资源,也包括权力资源。因此,相比而言,在小城镇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或较大进展的情况下,大城市却可以在这股顺应市场经济而动的潮流中巍然不动。

籍制度改革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社会科学论坛

119

经济・管理

通过户改进入小城镇的农村人口中,本镇农业户口人员349.8万人,占77.7%;本县市的农

户籍制度改革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口进行人为的划分,并且将之变为了一种引进人才的政策,带有明显的歧视色彩。看来,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尚需时日。

五、结语

如文章开头所说,我国采取的渐进改革方式使得目前的改革日益陷入了一种路径依赖的状态。笔者以为在我国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前提的情况下,需要统治者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做出充满睿智的关键性决策,以打破目前这种制度锁定的僵化格局,从而摆脱路径LT

注释:

①②④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第39、90、195页,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③彭德琳:《新制度经济学》第187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⑤资源来源于江苏省公安厅调研室。

业户口人79.2万人,占17.6%,两者合占95.3%。

3.优化了城市人口结构和素质。通过户改进入城市落户的人员中,引起人才2.1万人,录用大中专、技校毕业生等人员7.9万人,投资兴办实业1.3万人,购买商品房落户32.4万人,四者占进入城市落户人员总数的41.8%。

4.缓解了城市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通过改革,使许多农民在以前所面临的很多困难得到了缓解,体现了社会公平与正义,体现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关爱。据不完全统计,全省通过户改,仅解决城市“三投靠”人员落户就达53.8万人,占进入城市落户人员总数的51.4%。

5.改革总体比较平稳,没有出现大的波动。特别是一些人所担心的农民大量涌入城市、争夺资源、危及社会稳定的情况并没有出现⑤。

但是,部分大城市如南京的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却依旧缓慢。南京市出台的户籍制度改革政策规定: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职业即可落户南京。合法固定住所是指具有合法有效的房屋产权证和土地使用证或公有房屋租赁使用证明的购买所得房、接受馈赠所得房、接受遗产所得房、自建住房或单位租赁给本单位员工使用的公有住房等。有稳定职业(生活来源)是指被该市机关、团体、事业、企业等单位依法录、聘用以及投资兴办二、三产业,具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人均收入不低于南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从此条规定可以看出,新的改革政策是以金钱或财产为标准对人

参考文献:

1.汪洪涛:《制度经济学———制度及制度变迁性质解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彭德琳:《新制度经济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3.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4.大卫・柯兰德:《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寻租和DUP活动分析》,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

5.诺

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

1991年版。

6.诺思:《西方世界的兴起》,北京学苑出版社1988年版。7.杨宏山:“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分析”,载《云南行2003年第5期。政学院学报》

8.江业文:“新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形成及历史地位探”,载《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9.蔡

肪:“市场经济如何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载《理

2003年第6期。论纵横》

10.李健英:“户籍制度在转轨时期的特点及路径依赖”,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2期。

120社会科学论坛

2007・3(下)

经济・管理

户籍制度改革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户籍制度改革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狄佳周思聪

[内容摘要]我国从1958年建立起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强制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起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户籍制度与市场经济要求越来越不相适应,迫切需要改革。但是在我国采取渐进改革方式的前提下,户籍制度改革由于一系列阻力的存在而推行不力。在政府主导的改革过程中,统治者的因素至关重要。[关键词]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改革;统治者;路径依赖[作者简介]狄

主要从佳,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2005级硕士研究生,

事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

周思聪,就职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政协秘书处,湖南省委党校法律硕

士研究生

我国的户籍制度源远流长,从古代至民国时期一直被称为保甲制度,而新中国建立后的户籍制度也呈现不同的特点。在1949年至1958年间的户籍制度基本上保持了其应有的面目,而于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标志着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的正式形成。从其建立至今,我国户籍制度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符合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政府对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笔者认为,我国在各领域所采取的渐进改革方式使得户籍制度改革呈现出了其强烈的路径依赖特征,如何把改革导入正确的轨道,摆脱旧体制的束缚是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之所在。

一、户籍制度建立的成因

新中国建立起来的户籍制度是指以户口登记与管理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一套社会管理制度,包括常规人口登记和上报制度、居民户口或身份登记及管理制度以及与户口相关的就业、教育、保障和迁徙等方面的社会经济管理制度的总和。它的主要特征在于它并不是维护公民自由迁徙基本权利的平台,而是一种对农村居民流入城市的行为施加强制控制的不公正也无效率的制度。当然,所谓“存在即合理”,既然户籍制度能够产生,必然有其形成所依赖的制度环境和现实基础。

1.应对冷战的需要。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国情咨文,针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政策正式推行。可以看出,户籍制度的推行与我国对西方冷

116社会科学论坛

2007・3(下)

经济・管理

战政策的应对具有直接的关系。

2.计划经济的产物。计划经济与市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是国家运用行政权力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基本上充斥着“社会主义即计划经济”的错误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因此,在实行计划经济制度的前提下,作为其控制调度的分制度之一的户籍制度必然产生。

3.发展重工业的要求。重工业是支撑一国武器生产能力的关键行业。因此,新中国在经历了长期战乱获得新生的同时强烈地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而发展重工业则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强一国国防能力的捷径。因此,国家没有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发展轻工业而大力发展重工业是当时理性的选择。而由于建设资金的短缺,国家便采取了利用户籍制度控制人口流动并配合“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来实现资金由农业向重工业的转移。

4.统治者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基本实行的是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因此,任何制度的推行都要考查国家或统治者的因素。在统治者的效用函数中,一般而言,政治收益的权重会在一定时期内大于经济收益。在当时的社会形势下,由于中央在建国初期采取了一系列不甚合理的政策,造成了农村居民过度流入城市的情况,使得城市面临着严重的就业、粮食等危机。很明显在统治者看来,城市与农村、城市居民与农民,孰轻孰重不言自明。于是实行户籍制度,利用行政手段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便成为了统治者制定政策的选择。同时,统治者的社会科学知识存量会影响到其

二、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制度具有其特定的生命周期,会经历一个产生、发展、稳定、衰落至被替代的过程。户籍制度的产生具有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合理性,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制度环境及现实条件的改变,原有的户籍制度便不再与之相适应而需要进行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具体而言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冷战的结束。随着东欧的剧变、前苏联的解体,西方国家的冷战政策取得了令之满意的效果并宣告结束。因此,我国建立的一系列与冷战政策相对应的政策也应随之改变或废止,包括户籍制度。

2.市场经济初步建立。随着十年浩劫的结束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全国开始展开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解放运动。慢慢地人们认识到计划与市场、

2007・3(下)

制定政策时所面临的制度选择集合。

5.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的支持。制度包括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两部分,前者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则,而后者主要指某社会流行的意识形态、道德伦理、历史文化传统等。正式制度的顺利推行需要非正式制度的内在支持①。我国目前虽然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移植了很多正式制度,但是非正式制度是不能移植的,因此,两者的背离导致了我国制度的低效。与现今情形不同的是,当时情况下的民众具有较大的意识形态资本存量,他们强烈地拥护中国共产党及中央政府的领导,因此对于其制定的一系列政策通常采取赞成或默认的态度,即实现了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的支持。

籍制度改革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社会科学论坛

117

经济・管理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并非同一的关系。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

户籍制度改革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度替代旧制度并非完全的破旧立新,而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因此,制度变迁具有强烈的路径依赖性。改革策略的正确选择会使制度变迁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而错误的选择则可能使制度变迁陷入恶性循环的深渊,难以自拔。正如诺思所言,制度向量的相互联系网络会产生大量的递增报酬,而递增的报酬又使特定制度的轨迹保持下去,从而决定经济长期运行的轨迹②。我国所采取的渐进式改革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表现出了有利于经济政治稳定发展的正面作用,但是在目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时未免显现为一种无力的“修修补补”。

具体而言,户籍制度改革的阻力有以下方面:

1.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户籍制度的建立产生了其既得利益集团,主要包括大部分城市居民和某些部门。诺思不无深刻地指出:“一种制度形成以后,会形成某种在现存体制中有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或者说,他们对这种制度有着强烈的需求。他们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进一步的发展,

③哪怕新的体制较之现存体制更有效率。”

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与计划经济对应的市场经济强调产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因此,对人口流动进行限制的户籍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产生了冲突。

3.工业发展战略的改变。随着一段时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为国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也造成了轻工业发展滞后的畸形局面。因此调整以往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使重工业和轻工业平衡发展是完善工业结构的必然举措,故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包括户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等应予以废止。

4.非正式制度对正式制度的背离。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市场经济观念在人们心中逐渐确立了主导地位,与之相应的个体独立精神和利益意识也开始形成于人们的头脑中。对于国家推行的制度,民众不再只是采取赞成或默许的态度,而是注重从自身成本与收益角度来计算制度对个人的效用。毕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始终存着在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悖论。民众尤其是广大的农民群体已意识到户籍制度的不公正性和低效性,要求对之进行改革。

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还有许多,包括适应加入WTO的需要,统治者效用函数的变化、各阶层利益博弈格局的变动等。

三、户籍制度改革的阻力

任何一项制度的建立,都会形成新的利益分配格局,并且产生一个既得利益集团。我国的户籍制度也不例外。同时,新制

在我国,之所以户籍制度改革推进不力,与城市居民较强的利益博弈能力具有直接的关系。而更为严重的是某些与户籍制度相关的部门借此机会谋求部门利益,利用行政权力阻碍户籍制度改革,这是值得深思的。

2.改革方式的单一性。我国主要采取渐进改革策略,以区别于萨克斯提出的“休克疗法”。但是,过分追求任何一种改革方式都可能是一种偏颇的做法。真正正确的做法是在抛开意识形态因素的前提下,将渐进改革与激进改革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以渐

118社会科学论坛

2007・3(下)

经济・管理

进改革为主,并辅以激进改革寻求突破。我国目前许多领域的改革都陷入了一种诺思所言的“修修补补”的游戏状态,这是值得统治者警醒的。我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在小城镇和部分中等城市的确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部分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北京、上海则是举步维艰甚至有户籍限制强化的趋势。

3.统治者的稳定偏好。诺思在其国家理论中认为,国家有两个方面的目标,它既要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又要降低交易费用以使全社会总产出最大化,从而增加国家税收。然而,这两个目标是相互冲突并导致相互矛盾,乃至对抗行为的出现,国家由此兴、由此衰④。如前所述,在统治者的效用函数中,政治因素往往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在很多时候,为了维护政治的稳定而不惜牺牲经济效率和社会公正。户籍制度的出台便是统治者维护国家社会稳定的产物,却阻滞了城市化的进程,也极大地扼杀了农村发展的机会。在某一特定时期,统治者会选择稳定、效率和公正之中的某一项作为其制定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而在其看来稳定无疑更具有重要性。改革的基本意涵在于打破既定稳定格局的过程,因此统治者总是具有一种不愿改革的趋向。而在不得不改革的情况下,也倾向于采取更为稳妥的渐进方式。

4.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博弈能力的差异。任何制度的建立都是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博弈的过程。在关于户籍制度的利益博弈中,城市居民显然比农村居民具有更大的优势,他们更容易形成高集中度的团体,并向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施加影响。在大城市居民、中等城市居民、小城镇居

四、现实的透视:对江苏户籍制度改革的分析

2002年,江苏省公安厅经反复调研论证,借鉴国内外的做法,从形势发展和江苏省实际出发,提请省政府批准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二元结构,全面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或稳定职业为户口准入条件,以法治化、证件化、信息化为主要手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主要措施包括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取消进城人口计划指标管理;实行有利于吸引资金和人才的城市户口迁移政策;取消对申请迁入城市投靠亲属的条件限制;改革大、中专院校学生户口迁移办法和进一步下放户口审批权限。这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表现为以下方面:

1.推进了全省城市化进程。改革以来,全省累计办理户改落户555万人,其中进入进入城市落户104.6小城镇落户450.4万人,

万人。全省城市化率从1998年的31.5%上升至2004年的48.18%。

2.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

2007・3(下)

民、农村居民四个群体的博弈中,显然,前两者占据一定优势,而大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居民在博弈中必然占据着较大的资源优势,这种资源既包括信息资源、经济资源,也包括权力资源。因此,相比而言,在小城镇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或较大进展的情况下,大城市却可以在这股顺应市场经济而动的潮流中巍然不动。

籍制度改革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社会科学论坛

119

经济・管理

通过户改进入小城镇的农村人口中,本镇农业户口人员349.8万人,占77.7%;本县市的农

户籍制度改革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口进行人为的划分,并且将之变为了一种引进人才的政策,带有明显的歧视色彩。看来,大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尚需时日。

五、结语

如文章开头所说,我国采取的渐进改革方式使得目前的改革日益陷入了一种路径依赖的状态。笔者以为在我国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前提的情况下,需要统治者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做出充满睿智的关键性决策,以打破目前这种制度锁定的僵化格局,从而摆脱路径LT

注释:

①②④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第39、90、195页,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

③彭德琳:《新制度经济学》第187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⑤资源来源于江苏省公安厅调研室。

业户口人79.2万人,占17.6%,两者合占95.3%。

3.优化了城市人口结构和素质。通过户改进入城市落户的人员中,引起人才2.1万人,录用大中专、技校毕业生等人员7.9万人,投资兴办实业1.3万人,购买商品房落户32.4万人,四者占进入城市落户人员总数的41.8%。

4.缓解了城市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通过改革,使许多农民在以前所面临的很多困难得到了缓解,体现了社会公平与正义,体现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关爱。据不完全统计,全省通过户改,仅解决城市“三投靠”人员落户就达53.8万人,占进入城市落户人员总数的51.4%。

5.改革总体比较平稳,没有出现大的波动。特别是一些人所担心的农民大量涌入城市、争夺资源、危及社会稳定的情况并没有出现⑤。

但是,部分大城市如南京的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却依旧缓慢。南京市出台的户籍制度改革政策规定: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职业即可落户南京。合法固定住所是指具有合法有效的房屋产权证和土地使用证或公有房屋租赁使用证明的购买所得房、接受馈赠所得房、接受遗产所得房、自建住房或单位租赁给本单位员工使用的公有住房等。有稳定职业(生活来源)是指被该市机关、团体、事业、企业等单位依法录、聘用以及投资兴办二、三产业,具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人均收入不低于南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从此条规定可以看出,新的改革政策是以金钱或财产为标准对人

参考文献:

1.汪洪涛:《制度经济学———制度及制度变迁性质解释》,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彭德琳:《新制度经济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3.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4.大卫・柯兰德:《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寻租和DUP活动分析》,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

5.诺

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

1991年版。

6.诺思:《西方世界的兴起》,北京学苑出版社1988年版。7.杨宏山:“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分析”,载《云南行2003年第5期。政学院学报》

8.江业文:“新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形成及历史地位探”,载《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9.蔡

肪:“市场经济如何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载《理

2003年第6期。论纵横》

10.李健英:“户籍制度在转轨时期的特点及路径依赖”,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2期。

120社会科学论坛

2007・3(下)


相关文章

  • 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与农业周期性增长分析
  • 摘要 农业增长除受到基本投入要素的影响,还受制度因素的影响.对于制度因素对农业增长的影响的研究,大多文献是从定性的角度分析.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和统计方法,通过对1978-2007年总体和不同阶段农业增长与农村土地制度.价格制度.财政制度和税 ...查看


  • 财政学专业毕业论文备选题目
  • 2010届财政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备选题目 序号 财政方向 1 进一步完善我国省以下财政体制的思考 2 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利弊分析 3 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政策选择 4 论财政补贴的社会经济效应 5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提供能力的实证分析 ...查看


  • 行政管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 "德法同构"在现代中国行政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顾客关系管理"理念与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方法论 ...查看


  • 武警部队住房制度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 武警部队住房制度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摘 要:武警部队住房制度改革是国家房改和武警后勤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武警部队长远建设发展,事关广大官兵切身利益.本文通过对住房制度进行经济学实证分析,初步探析了武警部队住房分配制度实施中的问题,研究了武 ...查看


  •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 选题方向:"政府经济学研究".政府经济学.组织行为学 1. 论管理者的性格培养与管理效能 2. 论管理情景对管理方式和效果的制约性 3. 有限政府的经济管理效能分析 4. 政府行政成本 ...查看


  • 财务会计教育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九月二十 日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专注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 ...查看


  • 财务会计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财务会计教育毕业论文选题(1038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 ...查看


  • 中国经济改革:一场深刻的制度变迁过程
  • 作者:庄子银邹薇 经济学家 1996年02期 中国经济改革是一场深刻的制度变迁过程,始终渗透着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复杂影响.中国经济改革路径的性质应界定为"帕累托改进"过程,"改革过程会是非帕累托 ...查看


  • 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发展走势及其对外贸公司的影响--文献综述
  • 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发展走势及其对外贸公司的影响 姓名:徐励 班级:F100212 学号:F10021225 前言: 自20世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策的不断开放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也不断的发展和,外贸产业不断的扩大,有着良好的发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