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送别诗

【唐代送别诗产生背景】古代因为地广不便,音息难通,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杜

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因此,“离别”就成为人生中

心碎感伤的事。尤其在动乱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再加上流光易逝,使得好友离别,故友重聚,

都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惜啊! 其次,唐代士人是很重视漫游的,这也为送别诗提供有利客

观的条件。唐代著名的诗人几乎都做过长途旅行,像李白年轻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

早年也曾漫游吴越和齐地;其它文人亦有类似经验,而各地官员又莫不爱好文学。这种漫游除

了开拓视野,增广见识的“少年精神”外,其实更有求荐引,扬声誉的积极意义。 另外,

由于举子大量集中于京城应试,无论及第或落第,士人流动量很大。试后,来往奔忙;未试,游历

州郡,托名公荐举。但录取名额有限,及第者仅少数,大多数的人不是淹留长安,即旅食各地,产

生了唐诗中大量的送别之作。 再次,唐代诗人中,有许多情谊深厚,往往被相提并论的挚友,

像:王维与孟浩然;杜甫与李白;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彼此留下了不少相知相惜,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基于以上的理由,唐人“别”因虽多,但不外以下几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把送别的时间,地点都说得很清楚。而其“杨柳”自来便是依依不舍得离别象征。

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汉代,在长安的灞桥送行时,常须折“柳”

送别,以表示想“留”住朋友,因此,有“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的诗句。王维这首作品情景俱佳,难怪传诵人口。他的另一篇《山中送别》亦是情意绵绵: 山中相送罢,日暮倚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结尾:明年春草重绿时,您到底回不回来呢? 这诗句是脱胎自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唐代的许多作家也常用“春草”象征

离别,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也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李煜《清平乐》也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都是以茂盛的春草,表示浓浓的离情

别恨。另外,初唐的天才诗人王勃,有首属对精工的佳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只活了二十六岁,但这首诗所表达的理性与智慧,实在超出了他的年纪。试想:离别是多

么令人“黯然销魂”之事,他却能跳脱常人送别时的悲酸情态,安慰朋友说:“海内存知己,天

涯若比邻”,莫学那小儿女的样子,流泪满巾。他以一种豁达的胸襟来面对离别,又充分显露对

朋友的真挚情谊。

【落第归隐】“进士及第”是唐代文人的两大愿望之一(另一为娶五姓女)。因科举取士数量

少,现实中有很多落第的“失路人”(常建〈落第长安〉诗),此类送别诗应时而起。如孟浩然

《留别王维》:寂寞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 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人扉。 据《旧唐书》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

这首诗便是临行前写给王维的。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的意味,真挚动人。试想:一个落第的

举子又有谁来理睬 只有孤单“空自归”了。“欲寻芳草去”,表明他想归隐;但“惜与故人违”

表明了他与王维的友情深厚,不忍离去。他深切的体会到世态炎凉,真正了解赏识自己的只有

王维,知音实在太“稀”少了,虽然平淡的近乎口语,但却言浅意深,余味无穷。

第 1 页 共 4 页 1

孟浩然此次落第,李白也有送归之作,即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

人西辞黄鹤去,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江南三月,繁花似锦,送别就在这迷人的景致中,目送“征帆”在江流天际中一点一点的

消失,显示出一片深情。李白另有《送友人》也充满了美丽的画面,情意绵绵: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子兹去,萧萧班马鸣。

青山,白水,浮云,落日,又有萧萧马鸣,写得有声有色,颇为诗情画意。同样是写落第惆怅,孟诗

沉重异常;李白此诗举重若轻,这恐怕是二人生命形态的不同吧!

现代散文作家余秋雨说:“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乡的。”更有人说:“唐代的诗人

是真正的游子。”的确,唐代士人终其一生都在为仕宦奔忙,但常常是“十上空归来”,而这种

落第之人,远游送别时,不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么 如何安慰友人 ,如何哀而不伤,

这就要考验诗人的智慧了。

【同志为友】延陵挂剑,管鲍分金,范式与张邵的情意,生死不渝,这都是大家所熟知的故事。

同样,唐代文坛上,许多诗人的友谊是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其中最令人津津乐道者, 莫过李

白,杜甫和高适的交往。他们三人曾一同游历,杜甫对李白很仰慕,赞美他“白也诗无敌,飘然

思不群”,同时也对李白的好任侠,使酒尚气做了规劝,《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

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谁为雄。 后来李白被流放夜郎,杜甫写了许多诗为李

白鸣不平,如《不见》诗写道: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欲独怜才…… 后

来李白生死未卜,杜甫写下了悲痛的《梦李白》二首: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地疠,

逐客无销息。故人入我梦,明我常相忆…… 另外,高适有一首写给杜甫的诗,《人日寄杜

二拾遗》:……身在南蕃无所忆,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这是高适晚年诗作中

最动人的一篇。杜甫接到这首诗时,竟“泪洒行间,读终篇末”,他这种对友人处境的深挚关切,

恐怕是这首诗最动人的地方吧!

唐代诗人中元稹与白居易的患难真情和许多离别相思的怀友之作,也是感人肺腑的。正

如白居易《别元九后咏所怀》结尾所说: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不久,白居易也被贬出长安,当时在通州的元稹,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后马上写了一首《闻乐天

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这首

诗以周围景物的阴冷,以烘托他听到好友蒙冤被贬的悲戚,竟至从病中惊悚而起。 元稹另

外有一首《得乐天书》,写得更为深刻: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寻常度省曾如此,

应是江州司马书。元稹收到白居易从远方寄来的信,激动得泪流满面。妻子看到这种情形非常

惊慌,女儿也跟着哭起来,一起问怎么回事 因为平常没看到他如此反常,后来她们猜想到原因

了:是远在江州的好友白居易来信吧!他才会如此激动。诗中虽没有题到元白的友谊如何深厚,

但侧面描写接信时全家的反应,已胜过正面描绘二人相思情谊的千百倍了。

南朝著名的文学家江淹《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销魂”。古

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这种销魂的情感。但“诗要避俗,更要避熟”,(刘熙载 艺概)。

唐人的送别诗,即能跳脱巢臼,一洗悲酸之态;且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这大概就是唐

诗之所以为唐诗的原因吧!

第 2 页 共 4 页 2

东栏梨花[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见

“东南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

复,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你同意他的主张吗?为什么?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

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

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①“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其中的“闹”尤为精妙,为什么?②下阕即景抒

情,“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tà ):闯进门来。闼,小门。1、“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①者久矣。就傅②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

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③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

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

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

何时矣?曰:“几④二千年矣。”“然则⑤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

也。” 【注】①蕴蓄:积蓄 ②就傅:跟随老师 ③何以:凭什么 ④几:差不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先生是年乃能言 ②过目成诵 ..

③师无以应 ④此非常儿也 ...

(2)翻译下列的句子(2分)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3)戴震求学哪些特点值得学习?(2分)

【译文】戴震这年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的时间太长,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

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径一章》以下。问老师:“这凭什么知

道是孔子的话,而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

说:“这是朱文公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

朝人。”“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说:“周朝人。”“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

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老师无法回答,说“这是

一个不寻常的孩子。”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

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人曰:

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

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皆尽然。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粗词(4分)1)入则羞对其家室 2)其所以不得之故 3)..

君宜致力于耕作( ) 4)于是退而疾耕( ) ...

2.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第 3 页 共 4 页 3

3.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2分)

【译】 齐国有个爱好打猎的人,荒废了很长时日也没有猎到野兽。在家愧对家人,在外愧对邻里朋友。他考虑打不到猎物的原因,是因为狗不好。想弄条好狗,但家里穷没有钱。于是就回家努力耕田,努力耕田家里就富了,家里富了就有钱来买好狗,有了好狗,就屡屡打到野兽。打猎的收获,常常超过别人。不只是打猎如此,任何事都是这样。

陶侃惜谷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见人持一把未熟稻( ) ②执而鞭之( )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C醉翁之意不在酒 D去国怀乡 ....

3.翻译:是以百姓勤于农植。4作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

【译】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①据史载,此词为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于黄州,定惠院在今天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

开头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用“缺”、“疏”“断”几个字写出幽独凄清的心境。此两句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的孤雁的身影。幽人:兼有幽居之人与幽囚之人的意思。此当为苏轼自指。“幽人”指作者自己,是主;“孤鸿”是对“幽人”的衬托,是宾。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

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宁守寂寞清冷也不肯攀高结贵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抒写从政失意而寂寞孤独的情愫。上片以幽人引出孤鸿,下片以孤鸿暗比幽人。惊魂甫定,顾影自怜,不肯栖寨枝上的孤鸿形象,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人而似鸿,鸿而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这是本词艺术形象的特点。而托鸿以见人,自标清高,寄意深远,风格清奇冷隽,似非吃烟火食人间语。最后两句写宁守寂寞清冷也不肯攀高结贵的品格。此词咏物而不滞于物,主体与客体浑然一体,寄托遥深,品格高远。

第 4 页 共 4 页 4

【唐代送别诗产生背景】古代因为地广不便,音息难通,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杜

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因此,“离别”就成为人生中

心碎感伤的事。尤其在动乱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再加上流光易逝,使得好友离别,故友重聚,

都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惜啊! 其次,唐代士人是很重视漫游的,这也为送别诗提供有利客

观的条件。唐代著名的诗人几乎都做过长途旅行,像李白年轻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

早年也曾漫游吴越和齐地;其它文人亦有类似经验,而各地官员又莫不爱好文学。这种漫游除

了开拓视野,增广见识的“少年精神”外,其实更有求荐引,扬声誉的积极意义。 另外,

由于举子大量集中于京城应试,无论及第或落第,士人流动量很大。试后,来往奔忙;未试,游历

州郡,托名公荐举。但录取名额有限,及第者仅少数,大多数的人不是淹留长安,即旅食各地,产

生了唐诗中大量的送别之作。 再次,唐代诗人中,有许多情谊深厚,往往被相提并论的挚友,

像:王维与孟浩然;杜甫与李白;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彼此留下了不少相知相惜,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基于以上的理由,唐人“别”因虽多,但不外以下几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把送别的时间,地点都说得很清楚。而其“杨柳”自来便是依依不舍得离别象征。

早在《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汉代,在长安的灞桥送行时,常须折“柳”

送别,以表示想“留”住朋友,因此,有“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的诗句。王维这首作品情景俱佳,难怪传诵人口。他的另一篇《山中送别》亦是情意绵绵: 山中相送罢,日暮倚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结尾:明年春草重绿时,您到底回不回来呢? 这诗句是脱胎自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唐代的许多作家也常用“春草”象征

离别,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也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李煜《清平乐》也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都是以茂盛的春草,表示浓浓的离情

别恨。另外,初唐的天才诗人王勃,有首属对精工的佳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只活了二十六岁,但这首诗所表达的理性与智慧,实在超出了他的年纪。试想:离别是多

么令人“黯然销魂”之事,他却能跳脱常人送别时的悲酸情态,安慰朋友说:“海内存知己,天

涯若比邻”,莫学那小儿女的样子,流泪满巾。他以一种豁达的胸襟来面对离别,又充分显露对

朋友的真挚情谊。

【落第归隐】“进士及第”是唐代文人的两大愿望之一(另一为娶五姓女)。因科举取士数量

少,现实中有很多落第的“失路人”(常建〈落第长安〉诗),此类送别诗应时而起。如孟浩然

《留别王维》:寂寞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 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人扉。 据《旧唐书》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

这首诗便是临行前写给王维的。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的意味,真挚动人。试想:一个落第的

举子又有谁来理睬 只有孤单“空自归”了。“欲寻芳草去”,表明他想归隐;但“惜与故人违”

表明了他与王维的友情深厚,不忍离去。他深切的体会到世态炎凉,真正了解赏识自己的只有

王维,知音实在太“稀”少了,虽然平淡的近乎口语,但却言浅意深,余味无穷。

第 1 页 共 4 页 1

孟浩然此次落第,李白也有送归之作,即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

人西辞黄鹤去,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江南三月,繁花似锦,送别就在这迷人的景致中,目送“征帆”在江流天际中一点一点的

消失,显示出一片深情。李白另有《送友人》也充满了美丽的画面,情意绵绵: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子兹去,萧萧班马鸣。

青山,白水,浮云,落日,又有萧萧马鸣,写得有声有色,颇为诗情画意。同样是写落第惆怅,孟诗

沉重异常;李白此诗举重若轻,这恐怕是二人生命形态的不同吧!

现代散文作家余秋雨说:“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乡的。”更有人说:“唐代的诗人

是真正的游子。”的确,唐代士人终其一生都在为仕宦奔忙,但常常是“十上空归来”,而这种

落第之人,远游送别时,不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么 如何安慰友人 ,如何哀而不伤,

这就要考验诗人的智慧了。

【同志为友】延陵挂剑,管鲍分金,范式与张邵的情意,生死不渝,这都是大家所熟知的故事。

同样,唐代文坛上,许多诗人的友谊是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其中最令人津津乐道者, 莫过李

白,杜甫和高适的交往。他们三人曾一同游历,杜甫对李白很仰慕,赞美他“白也诗无敌,飘然

思不群”,同时也对李白的好任侠,使酒尚气做了规劝,《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

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谁为雄。 后来李白被流放夜郎,杜甫写了许多诗为李

白鸣不平,如《不见》诗写道: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欲独怜才…… 后

来李白生死未卜,杜甫写下了悲痛的《梦李白》二首: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地疠,

逐客无销息。故人入我梦,明我常相忆…… 另外,高适有一首写给杜甫的诗,《人日寄杜

二拾遗》:……身在南蕃无所忆,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这是高适晚年诗作中

最动人的一篇。杜甫接到这首诗时,竟“泪洒行间,读终篇末”,他这种对友人处境的深挚关切,

恐怕是这首诗最动人的地方吧!

唐代诗人中元稹与白居易的患难真情和许多离别相思的怀友之作,也是感人肺腑的。正

如白居易《别元九后咏所怀》结尾所说: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不久,白居易也被贬出长安,当时在通州的元稹,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后马上写了一首《闻乐天

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这首

诗以周围景物的阴冷,以烘托他听到好友蒙冤被贬的悲戚,竟至从病中惊悚而起。 元稹另

外有一首《得乐天书》,写得更为深刻: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寻常度省曾如此,

应是江州司马书。元稹收到白居易从远方寄来的信,激动得泪流满面。妻子看到这种情形非常

惊慌,女儿也跟着哭起来,一起问怎么回事 因为平常没看到他如此反常,后来她们猜想到原因

了:是远在江州的好友白居易来信吧!他才会如此激动。诗中虽没有题到元白的友谊如何深厚,

但侧面描写接信时全家的反应,已胜过正面描绘二人相思情谊的千百倍了。

南朝著名的文学家江淹《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销魂”。古

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这种销魂的情感。但“诗要避俗,更要避熟”,(刘熙载 艺概)。

唐人的送别诗,即能跳脱巢臼,一洗悲酸之态;且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这大概就是唐

诗之所以为唐诗的原因吧!

第 2 页 共 4 页 2

东栏梨花[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诗人见

“东南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

复,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你同意他的主张吗?为什么?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

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

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①“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其中的“闹”尤为精妙,为什么?②下阕即景抒

情,“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tà ):闯进门来。闼,小门。1、“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①者久矣。就傅②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

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③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

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

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

何时矣?曰:“几④二千年矣。”“然则⑤朱文公何以知然?” 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

也。” 【注】①蕴蓄:积蓄 ②就傅:跟随老师 ③何以:凭什么 ④几:差不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先生是年乃能言 ②过目成诵 ..

③师无以应 ④此非常儿也 ...

(2)翻译下列的句子(2分)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3)戴震求学哪些特点值得学习?(2分)

【译文】戴震这年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的时间太长,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

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径一章》以下。问老师:“这凭什么知

道是孔子的话,而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

说:“这是朱文公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回答他说:“宋

朝人。”“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说:“周朝人。”“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老

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老师无法回答,说“这是

一个不寻常的孩子。”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

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人曰:

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

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皆尽然。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粗词(4分)1)入则羞对其家室 2)其所以不得之故 3)..

君宜致力于耕作( ) 4)于是退而疾耕( ) ...

2.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第 3 页 共 4 页 3

3.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2分)

【译】 齐国有个爱好打猎的人,荒废了很长时日也没有猎到野兽。在家愧对家人,在外愧对邻里朋友。他考虑打不到猎物的原因,是因为狗不好。想弄条好狗,但家里穷没有钱。于是就回家努力耕田,努力耕田家里就富了,家里富了就有钱来买好狗,有了好狗,就屡屡打到野兽。打猎的收获,常常超过别人。不只是打猎如此,任何事都是这样。

陶侃惜谷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见人持一把未熟稻( ) ②执而鞭之( )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C醉翁之意不在酒 D去国怀乡 ....

3.翻译:是以百姓勤于农植。4作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

【译】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①据史载,此词为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于黄州,定惠院在今天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

开头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用“缺”、“疏”“断”几个字写出幽独凄清的心境。此两句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的孤雁的身影。幽人:兼有幽居之人与幽囚之人的意思。此当为苏轼自指。“幽人”指作者自己,是主;“孤鸿”是对“幽人”的衬托,是宾。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

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宁守寂寞清冷也不肯攀高结贵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抒写从政失意而寂寞孤独的情愫。上片以幽人引出孤鸿,下片以孤鸿暗比幽人。惊魂甫定,顾影自怜,不肯栖寨枝上的孤鸿形象,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人而似鸿,鸿而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这是本词艺术形象的特点。而托鸿以见人,自标清高,寄意深远,风格清奇冷隽,似非吃烟火食人间语。最后两句写宁守寂寞清冷也不肯攀高结贵的品格。此词咏物而不滞于物,主体与客体浑然一体,寄托遥深,品格高远。

第 4 页 共 4 页 4


相关文章

  • 浅谈唐代送别诗
  • 浅谈唐代送别诗 摘要:唐人送别诗是唐诗精华的一个重要方面.唐代以前,送别之情较少表现为诗,不像唐人有别必有诗,开创"送行数百首,各以铿其工"的"世界记录".由于经济的繁荣.政治的宽松.战事的频繁,更多 ...查看


  • 唐朝送别诗
  • 送别诗 前言:在我国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查看


  • 刍议唐代送别诗
  • 刍议唐代送别诗 论文关键词:唐代:送别诗:刍议 论文摘要:送别诗是唐人诗中一个重要的题材,历来受到人们的传咏.送别诗无论是叙友谊,还是叹离别:无论是记别,还是抒情,都不仅与诗人的个性特征有关,而且与时代精神密切相关. 送别就是与朋友告别.送 ...查看


  • 唐代送别诗汇编
  • 送别诗汇编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朱大入秦(唐代·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 ...查看


  • 唐代诗人许浑的[谢亭送别]
  •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出自唐代诗人许浑的<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流急.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赏析 这是唐诗人许浑宣城送友所写的一首送别诗. "劳歌"本指劳劳亭(今南京 ...查看


  •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4
  •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形成性考核册作业4参考答案 一. 填空(共10分,每空1分) 1.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是东汉班固 的<咏史>,这首诗所咏赞的是缇萦救父的故事. 2.建安时期的咏物诗多借咏物来 ...查看


  • 春天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 <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字乐天 ...查看


  •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看看古代诗人如何送别~
  • 古代送别的地点 古代的送别,一般有固定的地点:走陆路的一般在长亭或者短亭里,走水路的则在渡口边. 1陆上送别,长亭相送. "长亭"在中国的古典文学里已成为一个传统的送别意象,这与古代送别习俗分不开. 长亭,词典里的解释是 ...查看


  • 送别诗:借景抒情的送别诗
  • 借景抒情的送别诗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朱大入秦(唐代·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