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记]的心得体会

读《学记》的心得体会

中华可考历史三千多年,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可追溯到春秋孔子身上。而后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直到近代西方才产生了独立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学。而随着西方教育学的传入和影响,中国教育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师道、师心与师德早已植根,在吸取外来优秀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回顾自身。且在义务教育的普及下,当今教育显出越来越多的弊病,虽不乏优秀教师与刻苦学生,但总体而言无论是老师或是学生,其在教学态度和学习态度上的认真程度都有下降。《学记》作为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收入《礼记》中,谈及古人学校教人、传道、授业的顺序以及教育得失与兴废的原由,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虽论述的时代背景距今久远,但仍具有相当高的价值。以下我将谈谈我读《学记》的几点体会。

一、七条校规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学校不应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还是进行德育的重要场所,让孩子懂得一些日常行为规范,基本的道德准则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认为是十分重要的。简言之就是知礼二字。在《学记》中就明确地提出了七条校规,对象包括政府、老师、学生。

针对政府的一条: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大意是没有占卜和举行完夏祭,官员们就不能随意地进入学校重地来视察考核学生,表现出政府对学校与学生的尊重。学校本就是一个学习交流,思想激荡的场所,过多的政治干预必定影响学习的纯粹性,虽然古代一直都是学而优则仕,统治者特别是从明朝开始,在思想方面禁锢得特别厉害,但没有视察并不代表没有约束,所以这条校规总有点空谈的味道。不过教育部官员少出来走动,学校也能少点花费,学生学习不至于经常受到骚扰也是好的。

对老师的要求有三条: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这三条校规可以说是古今一脉相承的,鼓箧就是击鼓,相当于现在的上课铃声,不过古代是老师亲自敲的,目的是让同学们回到课室坐好,而夏楚指惩戒犯错学生的戒尺和荆条,通过严厉的惩罚树立老师的威严,当然现在不提倡体罚,更多的是谈话式的言语教导。而对教师要求最高的一条,也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用启发式教学,给予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机会和空间。我想即使到现在,这仍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在中国每个班50、60人的情况下,为提高效率,让学生最快地获得知识,教师通常采用讲授法,但这就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创造性,有利有弊。

而规范学生行为的则有以下三条: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为了表示对文化知识的敬重和对师道的尊重,大学开学的时候,官员及师生们都必须身穿礼服,置备芹藻肴馔,祭拜先圣先师。现在早已没有的这样的礼节了,虽然每个学年都有开学典礼,内容和目的却不同。学生用歌唱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做官的理想,类似于现在的誓师会,振奋自身。比较有意思的是幼者听而弗问这一点,年纪小的学生不懂问学长,学长不懂再集中向老师请教,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学长作为沟通人,也可以更好地向年纪小的学生解释答案,学习循序渐进,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谦虚的态度。

七条校规非常有特色,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古代的教育方法。而现在我国也有类似的统一规范,如对中小学老师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中小学生也有《小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和《小学生行为规范》。特别是小学生守则,是国家对小学生日常行为的最基本的要求。2011年初时,网络上曾掀起了一场中美小学生守则的大讨论,有网友评论:我们在培养杰出的公民,守则中什么都包括,全部做到了,简直是圣人。但悲哀的是,几乎每一条都难以做到。没有那句告诉学生究竟该怎么做,每一条都足够学一辈子,透出我们的做事风格混沌和假大空,所以我们的守则等同于无。在假大空的氛围中,你能期望我们的学生遵守些什么?

虽然后来也有出来辟谣的专业人士,并有媒体记者直言从中美小学生守则的差异来看教育差异,其实是个伪问题。对比之下,美国版守则只突出了对孩子学习和课堂表现的要求,其实并不完整。只是,就像有网友指出的,中国小学生守则注重的是品德的教育,但是实际上学校抓的根本与之背道而驰。回看《学记》中的七条校规,却发现相比现在《小学生守则》更为细致,要求也更具体。我想,大家更多诟病的不是守则内容,而是言说的方式以及具体的措施,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是人们对目前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的不满,而非其他。

二、因材施教与教学语言艺术

因材施教这一理念在《论语》中就有体现,孔子在解答子路和冉有的问题时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就是根据他们个人的性格给予的指导,也有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的话。而《学记》中更系统地将学生学习分为四种类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在学习中,有的学生的偏向是兴趣多样,贪多务得;有的学生的偏向是迟钝内向,狭隘寡闻;有的学生的偏向是急躁外向,没有主见;有的学生的偏向是笨拙拘束,畏惧竞争。教师的任务就是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开发他们的潜力,帮助学生克服个性上的不足。

但许多老师在这一点上还不够重视,大部分老师都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容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而忽视了后进生,导致班里两极分化严重。有些学校和老师也注意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但是理解不对,用错了方法。如早先的绿领巾和三色作业本,老师眼里的好学生佩戴鲜艳的红领巾,而调皮、学习不好的小学生戴绿领巾,而且上学、放学都不能解开。三色作业本指红黄绿三种颜色的作业本,跟绿领巾如出一辙,其目的都是通过外在的颜色区分,进行结构的分层和身份的定性。这种不一样就像是一种软惩罚,包含了屈辱、疏离和被排斥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是基于孩子的个体差异,包括年龄阶段、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等方面,做法在引导,目的在鼓励,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带有歧视性的等级划分。如果老师不考虑学生的内心的要求和实际水平,不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就不能使学生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发展。

那么具体到课堂教学上对老师又有什么样的要求呢?《学记》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优秀的教师就如同优秀的歌者,做的是点拨、定向的工作,即是点到为止。现在有很多作文培训机构,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写作机构对培训学生的作文批改,有一个多月时间。结果发现很多小学生写出来的作文都是千篇一律,从内容到形式,还有语言,都明显的程式化了,像是一个模子刻出

来的。中国课堂上,教师通常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习惯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对学生进行规模化训练,给学生一个写作模板,就让他们模仿,当然模仿是有好处,而且学习的开始确实是模仿,但是模仿之外却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创造性,缺少对学生个性特色的尊重和志趣发展的尊重,就造成了泯然众人矣的局面。简约的语言,浅显生动,多打比方,从学生角度考虑,注重教学艺术中的语言艺术,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成败

教学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总是被人们寄予厚望,因为他们在对下一代进行教育,也可以说是培养未来。但是教师何为成功,何为失败呢?让我们先来了解《学记》中对无效教育是怎么看的。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大致是说现在的教师,只知道教学生死记硬背,照本宣科,一味灌输知识,只顾赶进度,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

早在1922年,胡适在中华教育改进年会的演讲中,当谈到国语文的教授法时,他就明确的告诉教育同仁们,启发讨论是第一个教授法。他说:指定分量,由学生自修。讲堂上只有讨论,不用讲解。注入式的教授,自不容于当代的新潮流,教员在讲堂上,除了补充和讨论以外,实在没有讲解的必要。在今天看来,胡适先生的话实有偏颇,但是强调启发式教学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为完全教学任务的教学是违背教育原理的,学生的学习当然也就达不到学习目标。而且学生会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厌恶学习,怨恨教师,感到学习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把学习当作负担,却不知道学习的好处。而且,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来说,教师更加重要,因为他们的心智尚不够成熟,极容易因为个人的好恶去学习,如果不喜欢一个老师的教学,很可能就会放弃这门课,所以中小学对老师在这方面的要求更高。

在古代大学教育中,明确指出教成四则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禁于未发,是要防患于未然。当其可,是要察言观色。不陵节而施强调的是度。相观而善,是学生和谐合作共赢共长,这个原则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的。而由于之相对的是教废六由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提醒老师要有一定的敏感,及早发现学生打反常之处,在最佳的教育时机进行教育,不要等学生罪错发生后才去制止,这样收效甚微,改正也更加困难。在教学中,要有合理的规划,绝不能急功近利。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教师既要知道教学成功的原因,也要知道失败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改进教学。

所以总结起来,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所谓教无定法,是对于教师教育个性与教学个性以及课堂个性的鼓励和肯定。但是,教有定规,《学记》中就是:道、强、开,也就是引导、督促、点拨。

爱因斯坦早就就应试制度的弊端严肃指出: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得把课本上所有的东西塞进自己的脑袋&&认为用强制与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我们每每从新闻中看到小学生因课业过重自杀,都无比惋惜,这不能只说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下降了,更多的我们应该反思教育,我们的教育体制对待这些孩子有时

候是不是有点残酷。

读《学记》的心得体会

中华可考历史三千多年,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可追溯到春秋孔子身上。而后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直到近代西方才产生了独立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学。而随着西方教育学的传入和影响,中国教育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师道、师心与师德早已植根,在吸取外来优秀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回顾自身。且在义务教育的普及下,当今教育显出越来越多的弊病,虽不乏优秀教师与刻苦学生,但总体而言无论是老师或是学生,其在教学态度和学习态度上的认真程度都有下降。《学记》作为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收入《礼记》中,谈及古人学校教人、传道、授业的顺序以及教育得失与兴废的原由,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虽论述的时代背景距今久远,但仍具有相当高的价值。以下我将谈谈我读《学记》的几点体会。

一、七条校规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学校不应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还是进行德育的重要场所,让孩子懂得一些日常行为规范,基本的道德准则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认为是十分重要的。简言之就是知礼二字。在《学记》中就明确地提出了七条校规,对象包括政府、老师、学生。

针对政府的一条: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大意是没有占卜和举行完夏祭,官员们就不能随意地进入学校重地来视察考核学生,表现出政府对学校与学生的尊重。学校本就是一个学习交流,思想激荡的场所,过多的政治干预必定影响学习的纯粹性,虽然古代一直都是学而优则仕,统治者特别是从明朝开始,在思想方面禁锢得特别厉害,但没有视察并不代表没有约束,所以这条校规总有点空谈的味道。不过教育部官员少出来走动,学校也能少点花费,学生学习不至于经常受到骚扰也是好的。

对老师的要求有三条: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这三条校规可以说是古今一脉相承的,鼓箧就是击鼓,相当于现在的上课铃声,不过古代是老师亲自敲的,目的是让同学们回到课室坐好,而夏楚指惩戒犯错学生的戒尺和荆条,通过严厉的惩罚树立老师的威严,当然现在不提倡体罚,更多的是谈话式的言语教导。而对教师要求最高的一条,也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用启发式教学,给予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机会和空间。我想即使到现在,这仍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在中国每个班50、60人的情况下,为提高效率,让学生最快地获得知识,教师通常采用讲授法,但这就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创造性,有利有弊。

而规范学生行为的则有以下三条: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为了表示对文化知识的敬重和对师道的尊重,大学开学的时候,官员及师生们都必须身穿礼服,置备芹藻肴馔,祭拜先圣先师。现在早已没有的这样的礼节了,虽然每个学年都有开学典礼,内容和目的却不同。学生用歌唱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做官的理想,类似于现在的誓师会,振奋自身。比较有意思的是幼者听而弗问这一点,年纪小的学生不懂问学长,学长不懂再集中向老师请教,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学长作为沟通人,也可以更好地向年纪小的学生解释答案,学习循序渐进,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谦虚的态度。

七条校规非常有特色,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古代的教育方法。而现在我国也有类似的统一规范,如对中小学老师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中小学生也有《小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和《小学生行为规范》。特别是小学生守则,是国家对小学生日常行为的最基本的要求。2011年初时,网络上曾掀起了一场中美小学生守则的大讨论,有网友评论:我们在培养杰出的公民,守则中什么都包括,全部做到了,简直是圣人。但悲哀的是,几乎每一条都难以做到。没有那句告诉学生究竟该怎么做,每一条都足够学一辈子,透出我们的做事风格混沌和假大空,所以我们的守则等同于无。在假大空的氛围中,你能期望我们的学生遵守些什么?

虽然后来也有出来辟谣的专业人士,并有媒体记者直言从中美小学生守则的差异来看教育差异,其实是个伪问题。对比之下,美国版守则只突出了对孩子学习和课堂表现的要求,其实并不完整。只是,就像有网友指出的,中国小学生守则注重的是品德的教育,但是实际上学校抓的根本与之背道而驰。回看《学记》中的七条校规,却发现相比现在《小学生守则》更为细致,要求也更具体。我想,大家更多诟病的不是守则内容,而是言说的方式以及具体的措施,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是人们对目前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的不满,而非其他。

二、因材施教与教学语言艺术

因材施教这一理念在《论语》中就有体现,孔子在解答子路和冉有的问题时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就是根据他们个人的性格给予的指导,也有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的话。而《学记》中更系统地将学生学习分为四种类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在学习中,有的学生的偏向是兴趣多样,贪多务得;有的学生的偏向是迟钝内向,狭隘寡闻;有的学生的偏向是急躁外向,没有主见;有的学生的偏向是笨拙拘束,畏惧竞争。教师的任务就是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开发他们的潜力,帮助学生克服个性上的不足。

但许多老师在这一点上还不够重视,大部分老师都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容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而忽视了后进生,导致班里两极分化严重。有些学校和老师也注意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但是理解不对,用错了方法。如早先的绿领巾和三色作业本,老师眼里的好学生佩戴鲜艳的红领巾,而调皮、学习不好的小学生戴绿领巾,而且上学、放学都不能解开。三色作业本指红黄绿三种颜色的作业本,跟绿领巾如出一辙,其目的都是通过外在的颜色区分,进行结构的分层和身份的定性。这种不一样就像是一种软惩罚,包含了屈辱、疏离和被排斥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是基于孩子的个体差异,包括年龄阶段、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等方面,做法在引导,目的在鼓励,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带有歧视性的等级划分。如果老师不考虑学生的内心的要求和实际水平,不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就不能使学生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发展。

那么具体到课堂教学上对老师又有什么样的要求呢?《学记》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优秀的教师就如同优秀的歌者,做的是点拨、定向的工作,即是点到为止。现在有很多作文培训机构,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写作机构对培训学生的作文批改,有一个多月时间。结果发现很多小学生写出来的作文都是千篇一律,从内容到形式,还有语言,都明显的程式化了,像是一个模子刻出

来的。中国课堂上,教师通常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习惯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对学生进行规模化训练,给学生一个写作模板,就让他们模仿,当然模仿是有好处,而且学习的开始确实是模仿,但是模仿之外却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创造性,缺少对学生个性特色的尊重和志趣发展的尊重,就造成了泯然众人矣的局面。简约的语言,浅显生动,多打比方,从学生角度考虑,注重教学艺术中的语言艺术,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成败

教学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总是被人们寄予厚望,因为他们在对下一代进行教育,也可以说是培养未来。但是教师何为成功,何为失败呢?让我们先来了解《学记》中对无效教育是怎么看的。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大致是说现在的教师,只知道教学生死记硬背,照本宣科,一味灌输知识,只顾赶进度,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

早在1922年,胡适在中华教育改进年会的演讲中,当谈到国语文的教授法时,他就明确的告诉教育同仁们,启发讨论是第一个教授法。他说:指定分量,由学生自修。讲堂上只有讨论,不用讲解。注入式的教授,自不容于当代的新潮流,教员在讲堂上,除了补充和讨论以外,实在没有讲解的必要。在今天看来,胡适先生的话实有偏颇,但是强调启发式教学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为完全教学任务的教学是违背教育原理的,学生的学习当然也就达不到学习目标。而且学生会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厌恶学习,怨恨教师,感到学习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把学习当作负担,却不知道学习的好处。而且,对于小学生和初中生来说,教师更加重要,因为他们的心智尚不够成熟,极容易因为个人的好恶去学习,如果不喜欢一个老师的教学,很可能就会放弃这门课,所以中小学对老师在这方面的要求更高。

在古代大学教育中,明确指出教成四则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禁于未发,是要防患于未然。当其可,是要察言观色。不陵节而施强调的是度。相观而善,是学生和谐合作共赢共长,这个原则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的。而由于之相对的是教废六由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提醒老师要有一定的敏感,及早发现学生打反常之处,在最佳的教育时机进行教育,不要等学生罪错发生后才去制止,这样收效甚微,改正也更加困难。在教学中,要有合理的规划,绝不能急功近利。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教师既要知道教学成功的原因,也要知道失败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改进教学。

所以总结起来,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所谓教无定法,是对于教师教育个性与教学个性以及课堂个性的鼓励和肯定。但是,教有定规,《学记》中就是:道、强、开,也就是引导、督促、点拨。

爱因斯坦早就就应试制度的弊端严肃指出: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得把课本上所有的东西塞进自己的脑袋&&认为用强制与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我们每每从新闻中看到小学生因课业过重自杀,都无比惋惜,这不能只说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下降了,更多的我们应该反思教育,我们的教育体制对待这些孩子有时

候是不是有点残酷。


相关文章

  • 怎样写个人工作感言
  • 如何写好心得体会 (万能版) 心得体会就是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读书心得同学习礼记相近:实践体会同经验总结相类. 学习的方法每个人都有,并且每个人都需要认真地去考虑和研究它.心得体会这种学习方法对于一个人来说也许是优秀的,但没有被 ...查看


  • 减肥计划表
  • 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开始减肥第天 早餐 时间 详情 午餐 时间 详情 晚餐 时间 详情 其他 是否进行有氧运动:慢跑 引体向上 其他 心得体会 自我评分测量时间 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开始减肥第天 早餐 时间 详情 午餐 时间 详情 ...查看


  •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5篇
  • 心得一: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 9月9日厂党总支组织党员"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温入党誓言"学习党章·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旗渠".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林县人 ...查看


  • 素质拓展培训心得体会5篇
  • 心得一:素质拓展培训心得体会 前两天,我参加了凌鹰户外运动俱乐部的拓展培训,两天的户外素质拓展训练中,虽然大雨不时地光顾我们,但同事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轻松和谐的气氛下,还是克服了雨水带来的不便,尽情地享受着来自他人的关爱和鼓励,充分地体会 ...查看


  • [精品]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 篇1: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 ...查看


  • 学习心得体会怎么写(共7篇)
  • 篇一:学习心得怎么写 学习心得体会的写法 一.什么是学习心得体会 主要是指自己在接触某种事物和学习某本书或某篇文章讲话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实际情况产生的感想和领悟到的东西. 三.近来,全党上下正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也是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党 ...查看


  • 毕业实践总结封皮
  • 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 建筑工程系毕业综合实践工作总结专 学 姓业 号 名实习单位 企业指导教师 专业指导教师I目录I"工作总结正文"II毕业综合实践周记记录表年 实践岗位 岗位要求 实践内容 月 日-- 年 月 日 ...查看


  • 全市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汇报
  • 全市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汇报 市位于河南省东部,处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位置,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著名的七朝古都,迄今已有2700余年的历史.全市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3.4千公顷,人口500万,辖尉氏 ...查看


  • 于丹老师 论语心得 庄子心得 讲稿汇总贴
  • 于丹_庄子心得讲稿 [讲稿]于丹<庄子>心得之介绍 [讲稿]于丹<庄子>心得之一<庄子何其人> [讲稿]于丹<庄子>心得之二<境界有大小> [讲稿]于丹<庄子>心得之三 ...查看


  • 党课心得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可编辑版]
  • 党课心得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党课心得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党课心得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