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好无欲无求的员工

  “无欲无求”员工的特质是什么呢?他们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经验和能力,在本专业或者本公司有一定的资历,适应岗位要求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能够完成本职工作,符合岗位要求,表现尚可,与同事打成一片,不过对追求金钱和职业发展似乎毫无兴趣,也无意改变自己。他们不是那种绩效斐然,光芒万丈的明星员工,也不是排名垫底,满嘴抱怨的落后份子。如果按照员工进取程度进行排序的话,他们是处于序列中游的一个大群体,决定了公司整体的氛围和文化。传统管理理论关注的是处于序列二端的员工,不是“追求卓越”就是“末位淘汰”,对这部分比例较大、情况最复杂的员工研究很少。而实际上,如果能够激励这部分员工发挥积极作用,会非常有利于公司的发展。

  “无欲无求”的员工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管理者往往认为这群人“刀枪不入”、“油盐不进”,任何管理和激励手段都无济于事,管起来没啥效果,不管也不会出大麻烦。与其在他们身上浪费精力,不如培养培养那几个年轻的“潜力股”或者管理手下的“老大难”。其实,只要思路正确、方法得当,完全能够调动起这群人的积极性。

  “无欲无求”员工的特质是什么呢?他们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经验和能力,在本专业或者本公司有一定的资历,适应岗位要求。他们中有的是因年龄已达到职业平稳期;有的是达到了公司的“玻璃天花板”;有的是个性淡泊;有的是家境殷实,工作只是避免寂寞的手段;有的是贵在自知,深谙“彼得原理”,了解自己的能力极限;还有的是只将工作作为谋生手段,在其他领域还有自己的兴趣所在。原因可谓各不相同,但是特点是一致的,就是拒绝主动变革,安于现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传统管理方法对“无欲无求”的员工有效吗

  一般的管理工具对这群人的作用相当有限,试想:用加薪升职激励一个腰缠万贯的老板夫人?给了解自己能力极限的员工做思想工作让他升职?为达到 “玻璃天花板”的员工做技能培训?用批评或者严格的考核来影响个性淡泊的员工?结果是除了副作用还是副作用。管理者经常在这上面犯同样的错误,纠结于如何让这些传统管理方式起作用,反复实践,屡战屡败,不但毫无作用而且会造成这群员工与管理者的敌对,甚至导致他们无法完成本职工作。

  “无欲无求”的员工可以管理吗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管理者要调整自己的预期,建

立合理的期望,不是每名员工都需要成为明星,也不是每位员工都有可能成为明星,只要每位员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哪怕只是百分之一的提高,都能够形成向上的合力。管理者还要调整自己的定位,将传统的管理转化为引导。绩效、考核、薪酬、培训等只是基础工具,做好这些只能说是“无过”,管理者要想做到“有功”则需要能够因人而异地观察员工、了解员工、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事实上,对这一群体的管理也并不神秘,可以用“探寻兴趣、明确目标、持续激励、独立决策、丰富工作、体现价值”六句话来总结。

  探寻兴趣。管理者可以通过深入沟通,了解员工“无欲无求”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进而掌握员工的兴趣所在,根据兴趣分配工作,或者为工作增添新的内容。有些员工喜欢写作,那么就把文字和宣传工作交给他;有的员工喜欢于人交流,那么就给他与人沟通的机会,与兴趣一致的工作是最完美的工作。

  明确目标。要给员工下达能够达到的,挑战较小的目标。明星员工喜欢在压力下工作,喜欢挑战高难度,所谓“好学生爱难题”。而对于“无欲无求”的员工就不能“照方抓药”,给他们以可以达成的具体的目标,可以使他们保持对工作的兴趣。

  持续激励。管理者要对这一群体使用表扬、荣誉、奖励等手段持续进行激励。即使他们完成了一项杰出的工作,也不要做一次性大的激励,要拆分成阶段性的小激励,不断鼓励他们前进。一次性激励对明星员工也许有效,但是对这一群体收效甚微,原因是他们并无特别旺盛的成就动机。

  独立决策。管理者必须给予“无欲无求”的员工独立决策的空间。这部分员工能够在“无欲无求”的状态下把工作完成,证明他们并不需要太多的监督和指导,他们的经验和能力足以完成工作,管理者需要击败自己的控制欲,放心授权,只从方向上对他们进行引导,避免过度管理。按照自己的方式完成工作可以激发起这一人群更大的工作热情。

  丰富工作。这里并不鼓励兼职或者频繁调整岗位,虽然岗位轮换是一种丰富工作内容的有效方式。我们意指要挖掘出岗位的潜在价值,看似枯燥的岗位其实也可以有所突破,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任何公司的出纳岗位看似非常平凡,重复着现金支取、报销等枯燥的工作。但是如果找到喜欢沟通的员工为公司做反假币培训;找到喜欢写作的员工撰写快捷报销流程;找到爱好技术的员工编写新的报销表格;找到喜欢文艺的员工做出纳工作宣传;找到喜欢

研究的员工尝试改进流程。在与岗位相关的范围创造出员工乐于承担的新工作内容,那么一定会激发出这些员工的工作激情。

  体现价值。为员工工作赋予意义,是领导力的重要体现。管理者一定要认可并且宣传员工的工作,使员工认为自身的工作不仅仅是完成任务而已,是为公司创造价值,公司上下对自己的工作是认可的,他们做的是“有意义的事”。“邮差弗雷德”之所以能几十年如一日的投递邮件,究其原因就是无数客户的对其服务的认可支撑他的信念。

  “无欲无求”的员工并不是真的进入了禅宗境界,只是其欲求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财、权、位”,这一群体也需要有价值体现和关注,他们是公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者需要用正确的方式对待他们、影响他们、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最大程度释放能量,以达到公司、管理者、员工三赢的局面。

  “无欲无求”员工的特质是什么呢?他们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经验和能力,在本专业或者本公司有一定的资历,适应岗位要求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能够完成本职工作,符合岗位要求,表现尚可,与同事打成一片,不过对追求金钱和职业发展似乎毫无兴趣,也无意改变自己。他们不是那种绩效斐然,光芒万丈的明星员工,也不是排名垫底,满嘴抱怨的落后份子。如果按照员工进取程度进行排序的话,他们是处于序列中游的一个大群体,决定了公司整体的氛围和文化。传统管理理论关注的是处于序列二端的员工,不是“追求卓越”就是“末位淘汰”,对这部分比例较大、情况最复杂的员工研究很少。而实际上,如果能够激励这部分员工发挥积极作用,会非常有利于公司的发展。

  “无欲无求”的员工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管理者往往认为这群人“刀枪不入”、“油盐不进”,任何管理和激励手段都无济于事,管起来没啥效果,不管也不会出大麻烦。与其在他们身上浪费精力,不如培养培养那几个年轻的“潜力股”或者管理手下的“老大难”。其实,只要思路正确、方法得当,完全能够调动起这群人的积极性。

  “无欲无求”员工的特质是什么呢?他们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经验和能力,在本专业或者本公司有一定的资历,适应岗位要求。他们中有的是因年龄已达到职业平稳期;有的是达到了公司的“玻璃天花板”;有的是个性淡泊;有的是家境殷实,工作只是避免寂寞的手段;有的是贵在自知,深谙“彼得原理”,了解自己的能力极限;还有的是只将工作作为谋生手段,在其他领域还有自己的兴趣所在。原因可谓各不相同,但是特点是一致的,就是拒绝主动变革,安于现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传统管理方法对“无欲无求”的员工有效吗

  一般的管理工具对这群人的作用相当有限,试想:用加薪升职激励一个腰缠万贯的老板夫人?给了解自己能力极限的员工做思想工作让他升职?为达到 “玻璃天花板”的员工做技能培训?用批评或者严格的考核来影响个性淡泊的员工?结果是除了副作用还是副作用。管理者经常在这上面犯同样的错误,纠结于如何让这些传统管理方式起作用,反复实践,屡战屡败,不但毫无作用而且会造成这群员工与管理者的敌对,甚至导致他们无法完成本职工作。

  “无欲无求”的员工可以管理吗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管理者要调整自己的预期,建

立合理的期望,不是每名员工都需要成为明星,也不是每位员工都有可能成为明星,只要每位员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哪怕只是百分之一的提高,都能够形成向上的合力。管理者还要调整自己的定位,将传统的管理转化为引导。绩效、考核、薪酬、培训等只是基础工具,做好这些只能说是“无过”,管理者要想做到“有功”则需要能够因人而异地观察员工、了解员工、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事实上,对这一群体的管理也并不神秘,可以用“探寻兴趣、明确目标、持续激励、独立决策、丰富工作、体现价值”六句话来总结。

  探寻兴趣。管理者可以通过深入沟通,了解员工“无欲无求”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进而掌握员工的兴趣所在,根据兴趣分配工作,或者为工作增添新的内容。有些员工喜欢写作,那么就把文字和宣传工作交给他;有的员工喜欢于人交流,那么就给他与人沟通的机会,与兴趣一致的工作是最完美的工作。

  明确目标。要给员工下达能够达到的,挑战较小的目标。明星员工喜欢在压力下工作,喜欢挑战高难度,所谓“好学生爱难题”。而对于“无欲无求”的员工就不能“照方抓药”,给他们以可以达成的具体的目标,可以使他们保持对工作的兴趣。

  持续激励。管理者要对这一群体使用表扬、荣誉、奖励等手段持续进行激励。即使他们完成了一项杰出的工作,也不要做一次性大的激励,要拆分成阶段性的小激励,不断鼓励他们前进。一次性激励对明星员工也许有效,但是对这一群体收效甚微,原因是他们并无特别旺盛的成就动机。

  独立决策。管理者必须给予“无欲无求”的员工独立决策的空间。这部分员工能够在“无欲无求”的状态下把工作完成,证明他们并不需要太多的监督和指导,他们的经验和能力足以完成工作,管理者需要击败自己的控制欲,放心授权,只从方向上对他们进行引导,避免过度管理。按照自己的方式完成工作可以激发起这一人群更大的工作热情。

  丰富工作。这里并不鼓励兼职或者频繁调整岗位,虽然岗位轮换是一种丰富工作内容的有效方式。我们意指要挖掘出岗位的潜在价值,看似枯燥的岗位其实也可以有所突破,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任何公司的出纳岗位看似非常平凡,重复着现金支取、报销等枯燥的工作。但是如果找到喜欢沟通的员工为公司做反假币培训;找到喜欢写作的员工撰写快捷报销流程;找到爱好技术的员工编写新的报销表格;找到喜欢文艺的员工做出纳工作宣传;找到喜欢

研究的员工尝试改进流程。在与岗位相关的范围创造出员工乐于承担的新工作内容,那么一定会激发出这些员工的工作激情。

  体现价值。为员工工作赋予意义,是领导力的重要体现。管理者一定要认可并且宣传员工的工作,使员工认为自身的工作不仅仅是完成任务而已,是为公司创造价值,公司上下对自己的工作是认可的,他们做的是“有意义的事”。“邮差弗雷德”之所以能几十年如一日的投递邮件,究其原因就是无数客户的对其服务的认可支撑他的信念。

  “无欲无求”的员工并不是真的进入了禅宗境界,只是其欲求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财、权、位”,这一群体也需要有价值体现和关注,他们是公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者需要用正确的方式对待他们、影响他们、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最大程度释放能量,以达到公司、管理者、员工三赢的局面。


相关文章

  • 如何管好一个团队
  • 商洛学院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资源环境管理与规划二班胡小刚 联系电话[1**********] 如何管理好一个团队 一个人的管理能力可以分为两种:一管理,二被管理.可以肯定的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处于管理和被管理两种状态,可是更多的时候,似 ...查看


  • 员工不打卡.工资自己发:看HR背景出身的老板,是如何管好上市公司的?
  • 你觉得什么样的企业完全符合你心中优秀企业的标准? 当被问及这个问题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华为.阿里.腾讯.京东等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公司.然而小汇今天要讲的这家公司,你可能完全没有听过,但无论是它在职的还是离职的员工,都一致为这家企业 ...查看


  • 如何管好350家子公司
  • 作者:何禹彦 环球时报 2005年03期 最近,美国著名的商业电视节目<晚间商业新闻>和沃顿商学院联合评选出过去25年中最有影响力的25名商业领袖,英国最大的私营企业.维珍集团的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位列其中.评委说,从1971年 ...查看


  • 情绪 心态 沟通
  • 在工作中,控制情绪.调整心态.进行沟通非常重要.如何管好自己的负面情绪,不让它左右我们的生活?如何调整心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并从中获得快乐?作为领导,如何了解员工心理,有效地与员工沟通,激励其充分发挥潜能?本期"情绪 心 ...查看


  • 创业公司如何节约成本,管好现金流?
  • 导语:企业的现金永远是不够用的,你要做的事情远远超过你现在有的钱,怎么能够减少现金支出?要以很少的钱做很多的事. 口述 | 普华永道合伙人 张勤 文字整理 | Anna Kiplinna 现金为王,我们怎么管理现金?我们先从比较基础的财务报 ...查看


  • 猴子管理法则学习心得
  • <猴子管理法则>学习心得 --管好自己的"猴子" 耳边经常会回荡起这样一句话:"在你们提出一个问题的同时,至少要拿出一到两个解决的办法"--这应该是很多领导经常会对下属提出的要求吧? 正如 ...查看


  • 干得好还要与同事关系处理得好
  • 祸从口出,说话不能无所顾忌 苦干型员工的性格一般沉默寡言,不苟言笑,要么就是心直口快,直言不讳.正因为苦干型员工是把精力放在具体工作上的人,难免不懂得职场的人情世故,因此,说话就更需要引起注意.所谓祸从口出,管好自己的嘴巴,三思而后说,很重 ...查看


  • 班组长内聘述职报告
  • 班组长内聘述职报告 尊敬的领导: 你们好.本人秋林,于2009年8月进入欧派衣柜厂三车间,担任组装工序的一名员工.在这一年里,我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熟练掌握了我司移门和铝框平开门的制作工艺和组装技能,精通移门的安装调试及质量标准,同年年底被 ...查看


  • 管理人员如何做好表率工作
  • 管理人员如何做好表率工作 "宾客至上.员工第一"倡导"仁德"文化,这是我们酒店的经营管理理念.作为酒店的一名管理人员更应该把"以人为本"放在第一位.树立"员工第一&quo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