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诸湿肿满 非皆属脾"

  水肿一症,临床颇为多见。是指身体受外邪入侵、饮食失调、操劳过度等,导致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灵枢・水胀》篇对其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究其病因,《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在《内经》时代,对水肿病已有了较明确的认识。《丹溪心法・水肿》:“水肿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以参术补脾,使脾气得实,则自健运,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然笔者认为,水肿之症,不能概责之于脾。   1 水肿责肾   《素问・水热穴论》云:“故其本在肾,……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i肿。”又说“水病下为�i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浮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云“水者,肾之制也。肾气壮则水还于肾,肾虚则水散于皮,……水随气流,故为水病”。肾主水,司气化开合,肾气亏虚,则膀胱气化不利,肾失开合,以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而成本病。   2 水肿责心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言“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心主血脉,若心气亏虚,气血运行不利,必致水液泛溢肌肤而为水肿。   3 水肿责肺   《素问・气厥论》云“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言“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名医杂著・胀论》有言“喘而后胀者,主于肺,……肺朝百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膀胱者,州都之官,……是小便之行,由于肺气之降下而输化也,肺受邪而上喘,则失下降之令,故小便渐短,以致水溢皮肤而生胀满矣。”肺主宣降通调,若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伤则上不能宣化津液,下不能通调水道,致水液泛滥肌肤,发为水肿。   4 水肿责肝   《素问・大奇论》云“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认识到水肿的病位不仅仅涉及到脾肺肾,而且于肝脏关系密切。《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言“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也强调了肝病能引起水肿[1]。   《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云“有肿于头目者,有肿于腰脚者,有肿于四肢者,有肿于双目者;有因嗽而得者,有因劳而生者,有因凝滞而起者,有因虚乏而成者,有因五脏而出者,有因六腑而来者,类皆多种,而状各不同。”说明水肿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巢氏在《诸病源候论》中把水肿病分为十种类型,即“十水候”,“青水者,……其根在肝。赤水者,……其根在心。黄水者,……其根在脾。白水者,……其根在肺。黑水者,……其根在肾。悬水者,……其根在胆。风水者,……其根在胃。石水者,……其根在膀胱。暴水者,……其根在小肠。气水者,……其根在大肠。皆由荣卫否涩,三焦不调,脏腑虚弱所生。”足见水肿发病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诚如《景岳全书・肿胀》所云:“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肿一症涉及脏腑众多,绝非一脾字所能概之。   所以根据以上信息可得出,水液的代谢与肺有关,如肺功能出现紊乱,就会造成水道堵塞,导致水湿贮留进而形成肺水;由于脾起到消化作用,如果出现脾虚的情况,则消化受损,导致大部分的水停留,进而形成脾水;肾司开合,由于肾具有蒸化津液、分散的功能,能使多余的液体转化为尿液排出体外,如肾功能出现紊乱,就会出现气不化水的现象,水湿停留而形成肾水;三焦是水液流通的重要渠道,三焦的通畅程度,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有关,肺、脾、肾三脏中任何一脏的功能出现失常,都能造成三焦阻塞[2]。   在中医治疗中看,其治疗药方有很多,并且效果较好。其水肿的临床表现为两种情况,①是与蛋白尿、血尿以及高血压等病症并存,往往在治疗后水肿的现象也随着消失;②是与自身的综合情况有关,其临床表现不明显[3]。根据患者水肿的情况予以正确有效的治疗是关键所在,现将中医治疗水肿的大概药方归纳如下:①水肿责肺,可用野菊花野、汉防己、淮山药、云获苓、泽泻、防风、桔梗、白茅根、黄柏、麻黄、桑白皮等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予以药量。对于尿蛋白的患者,加玉米须、慧茵仁 、蝉蜕;对于腰痛者,酌情加杜仲、徐 长卿;如有红细胞的患者,加大蓟、小蓟、杜仲;对于小便不利者,应加桑白皮、慧茵仁、玉米须;②水肿责肾,附子,茯苓,肉桂,木香,干姜,茴香,白术,桂枝,陈皮,牛膝,车前子,熟地,泽泻,沉香,当归,甘草,山药,巴戟天,补骨脂,赤小豆等中药组成。具体用量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给量。③水肿责心,陈皮,茯苓,桑白皮,白术,泽泻,木香,大腹皮,甘草,猪苓,赤小豆,木通 ,防己,葶苈子,槟榔,杏仁,紫苏,生姜皮,茯苓皮,厚朴,商陆等中药。④水肿责肝,采用防己 ,黄芪 ,茯苓 ,猪苓,陈皮,杏仁,猪棕草,苡仁,郁李仁,扁蓄,瞿麦,甘草梢。对于以上的药方,均使用水煎服,每日一副,熬三碗,分早中晚各一碗,饭后服用。   综上所述,治水肿,要采用先攻后补的方法,在治疗中应根据病情情况,对症下药。中药讲究的是辩证用药,无论什么病因,只要辩证相同,就能起到有效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春兰,宋鹏,陶汉华.《伤寒杂病论》中小便不利辨治规律和特点探析[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2:79-80.   [2]栾晓文,罗志红.白术附子汤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阳虚水泛证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4:77-78.   [3]崔淑红.中医诊治慢性肾炎的几点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4:102-103. 编辑/肖慧

  水肿一症,临床颇为多见。是指身体受外邪入侵、饮食失调、操劳过度等,导致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灵枢・水胀》篇对其症状作了详细的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究其病因,《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在《内经》时代,对水肿病已有了较明确的认识。《丹溪心法・水肿》:“水肿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以参术补脾,使脾气得实,则自健运,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然笔者认为,水肿之症,不能概责之于脾。   1 水肿责肾   《素问・水热穴论》云:“故其本在肾,……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i肿。”又说“水病下为�i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浮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云“水者,肾之制也。肾气壮则水还于肾,肾虚则水散于皮,……水随气流,故为水病”。肾主水,司气化开合,肾气亏虚,则膀胱气化不利,肾失开合,以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而成本病。   2 水肿责心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言“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心主血脉,若心气亏虚,气血运行不利,必致水液泛溢肌肤而为水肿。   3 水肿责肺   《素问・气厥论》云“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言“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名医杂著・胀论》有言“喘而后胀者,主于肺,……肺朝百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膀胱者,州都之官,……是小便之行,由于肺气之降下而输化也,肺受邪而上喘,则失下降之令,故小便渐短,以致水溢皮肤而生胀满矣。”肺主宣降通调,若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伤则上不能宣化津液,下不能通调水道,致水液泛滥肌肤,发为水肿。   4 水肿责肝   《素问・大奇论》云“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认识到水肿的病位不仅仅涉及到脾肺肾,而且于肝脏关系密切。《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言“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也强调了肝病能引起水肿[1]。   《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云“有肿于头目者,有肿于腰脚者,有肿于四肢者,有肿于双目者;有因嗽而得者,有因劳而生者,有因凝滞而起者,有因虚乏而成者,有因五脏而出者,有因六腑而来者,类皆多种,而状各不同。”说明水肿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巢氏在《诸病源候论》中把水肿病分为十种类型,即“十水候”,“青水者,……其根在肝。赤水者,……其根在心。黄水者,……其根在脾。白水者,……其根在肺。黑水者,……其根在肾。悬水者,……其根在胆。风水者,……其根在胃。石水者,……其根在膀胱。暴水者,……其根在小肠。气水者,……其根在大肠。皆由荣卫否涩,三焦不调,脏腑虚弱所生。”足见水肿发病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诚如《景岳全书・肿胀》所云:“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肿一症涉及脏腑众多,绝非一脾字所能概之。   所以根据以上信息可得出,水液的代谢与肺有关,如肺功能出现紊乱,就会造成水道堵塞,导致水湿贮留进而形成肺水;由于脾起到消化作用,如果出现脾虚的情况,则消化受损,导致大部分的水停留,进而形成脾水;肾司开合,由于肾具有蒸化津液、分散的功能,能使多余的液体转化为尿液排出体外,如肾功能出现紊乱,就会出现气不化水的现象,水湿停留而形成肾水;三焦是水液流通的重要渠道,三焦的通畅程度,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有关,肺、脾、肾三脏中任何一脏的功能出现失常,都能造成三焦阻塞[2]。   在中医治疗中看,其治疗药方有很多,并且效果较好。其水肿的临床表现为两种情况,①是与蛋白尿、血尿以及高血压等病症并存,往往在治疗后水肿的现象也随着消失;②是与自身的综合情况有关,其临床表现不明显[3]。根据患者水肿的情况予以正确有效的治疗是关键所在,现将中医治疗水肿的大概药方归纳如下:①水肿责肺,可用野菊花野、汉防己、淮山药、云获苓、泽泻、防风、桔梗、白茅根、黄柏、麻黄、桑白皮等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予以药量。对于尿蛋白的患者,加玉米须、慧茵仁 、蝉蜕;对于腰痛者,酌情加杜仲、徐 长卿;如有红细胞的患者,加大蓟、小蓟、杜仲;对于小便不利者,应加桑白皮、慧茵仁、玉米须;②水肿责肾,附子,茯苓,肉桂,木香,干姜,茴香,白术,桂枝,陈皮,牛膝,车前子,熟地,泽泻,沉香,当归,甘草,山药,巴戟天,补骨脂,赤小豆等中药组成。具体用量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给量。③水肿责心,陈皮,茯苓,桑白皮,白术,泽泻,木香,大腹皮,甘草,猪苓,赤小豆,木通 ,防己,葶苈子,槟榔,杏仁,紫苏,生姜皮,茯苓皮,厚朴,商陆等中药。④水肿责肝,采用防己 ,黄芪 ,茯苓 ,猪苓,陈皮,杏仁,猪棕草,苡仁,郁李仁,扁蓄,瞿麦,甘草梢。对于以上的药方,均使用水煎服,每日一副,熬三碗,分早中晚各一碗,饭后服用。   综上所述,治水肿,要采用先攻后补的方法,在治疗中应根据病情情况,对症下药。中药讲究的是辩证用药,无论什么病因,只要辩证相同,就能起到有效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春兰,宋鹏,陶汉华.《伤寒杂病论》中小便不利辨治规律和特点探析[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2:79-80.   [2]栾晓文,罗志红.白术附子汤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阳虚水泛证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4:77-78.   [3]崔淑红.中医诊治慢性肾炎的几点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4:102-103. 编辑/肖慧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