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 理 学 案 例 分
——探 究“三 鹿 奶 粉
学院:班级: 会计102
小组成员:
时间:联系方式:
析 事 件”
管理学案例研究
案例:三鹿奶粉事件
石家庄三鹿集团拥有“国家免检产品”、“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多项殊荣,奶粉产销量十五年位居全国第一。与新西兰“恒天然”合资后,乳品科研制造能力达世界水准。三鹿生产的婴幼儿奶粉质量检测被视为行业标杆。 然而,不幸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创造辉煌的企业爆出了令人发指的三鹿奶粉事件。 接下来让我们回顾一下事件曝光的整个过程。
●2008年6月28日,位于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据家长们反映,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食用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所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婴儿泌尿结石病例报告后,随即展开了调查,并报告卫生部。随后短短两个多月,该医院收治的患婴人数就迅速扩大到14名。
●省委、省政府领导和各相关部门对“肾结石事件”也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闻讯后立即作了批示:“立即采取措施,及时妥善处理”。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冯健身也于9月10日作出批示,要求卫生部门及各监管部门做好患儿救治,迅速排查。
●9月11日,除甘肃省外,陕西、宁夏、湖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西、江苏等地都有类似案例发生。
●9月11日晚卫生部指出,近期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经相关部门调查,高度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卫生部专家指出,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 ●9月11日晚,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产品召回声明称,经公司自检发现2008年8月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牌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市场上大约有700吨。为对消费者负责,该公司决定立即对该批次奶粉全部召回。
●9月12日,受省委、省政府委托,副省长咸辉带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解放军第一医院看望、慰问该院收治的肾结石患儿。
●9月12日晚,截止当天早晨7点,石家庄警方已经传唤了78名嫌疑人员。易网财经编辑从三鹿品牌总监处得到确认,8月5日就通知各地经营商,三鹿3月至8月5日之间生产的产品受到污染,停售加优系列产品,并且秘密召回,但未公之于众。
●9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对严肃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作出部署,立即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并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9月13日,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情况发布会上指出,“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事故是一起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三鹿牌部分批次奶粉中含有的三聚氰胺,是不法分子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而人为加入的。
●9月14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带领有关司局领导及专家飞抵兰州,针对我省有关三鹿奶粉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展开专题调研。
●9月15日,卫生部要求,各医疗机构要对服用奶粉而患结石的患儿实施免费治疗。当日下午,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振岭下午再河北省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宣读了致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消费者的一封公开信,向因食用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导致的患儿及家属道歉。道歉信强调外部原因,仍然没有对自己内部问题反省。
●9月15日,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称,甘谷、临洮两名婴幼儿死亡,确认与三鹿奶粉有关。
●9月16日,石家庄三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田文华被免职。石家庄市分管农业生产的副市长张发旺、石家庄畜牧水产局局长孙仁虎也被免职。石家庄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张毅,石家庄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党组书记李志国也被 免去党内外职务。
●9月17日,河北省委决定免去冀纯堂石家庄市长、市副委书记的职务。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公告:立即停止所有食品类生产企业获得的国家免检产品资格。停止对其国建免检产品资格的宣传,其生产的产品和印刷的包装上已使用的国家免检标志不再有效。
●9月19日,卫生部组建的专家组分赴河北、甘肃等七省,指导当地对患儿的筛查、诊断和治疗工作,病要求确保患儿得到有效治疗。
●9月2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来到河北省,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看望三例婴幼儿奶粉事件中患病儿童,病考察患儿救治工作和奶制品市场情况。
●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市医院、社区和商场,看望在“三鹿奶粉”事件中患病的儿童,了解救治情况和奶制品市场。 ●9月22日,免去吴显国同志河北省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职务,同意接受李长江同志引咎辞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长职务的请求。
●截止到9月21日8时,各地报告因食用幼儿奶粉正在住院接受治疗的婴幼儿共有12892人,其中死亡3人(甘肃2人、浙江1人),有较重症状的婴幼儿104人,此前已治愈出院1579人。
●随着事件逐渐大白于天下,社会各界愤怒的问责声四起,从三鹿集团到石家庄市、到河北省、到中央质检总局大大小小的官员和犯罪嫌疑人纷纷被刑事拘留、免职或引咎辞职。
●10月27日,三元股份首次正式承认正与三鹿进行并购谈判。
●10月31日,经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三鹿集团资产总额为15.61亿元,总负债17.62亿元,净资产-2.01亿元,已资不抵债。
●12月2日,曾是三鹿集团最大液态奶生产基地的邢台三鹿乳业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河北贝兰德乳业有限公司。
●12月8日,三元股份公告称,其董事会已经批准了《关于在河北石家庄成立子公司的议案》。三元股份以现金出资人民币500万元,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注册成立全资子公司。
●12月13日前后,三鹿二厂开工复产,这是三元在“托管”模式下,启动生产的首个厂区。此后传出消息,三鹿集团的七家非核心企业已陆续开工生产,但全部更名。
●12月19日,三鹿集团又借款9.02亿元付给全国奶协,用于支付患病婴幼儿的治疗和赔偿费用。
●12月下旬,债权人石家庄商业银行和平西路支行向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了对债务人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破产清算的申请
●12月23日,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布三鹿集团破产。●12月24日,三鹿集团收到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清算申请民事裁定书,一切工作正在按法律程序进行。三鹿将由法院指定的管理人(三鹿商贸公司)来管理,管理人将对三鹿资产进行拍卖,然后偿还给债权人。这一过程将在六个月内完成。 ●12月24日,河北石家庄市政府、三鹿集团选取20多个代理商代表,到三鹿集团商谈,最终三鹿与代理商达成还款意向。
●12月25日,三元回应三鹿破产:重组方案调整须董事会决定。
●12月26日—31日,法院将审查债权人申请。
●12月26日,清算工作组已进驻三鹿。
●12月26日,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公开审理张玉军、张彦章非法制售三聚氰胺案。无极县人民法院、赵县人民法院、行唐县人民法院分别开庭审理了张合社、张太珍以及杨京敏、谷国平生产、销售有毒食品三案。
●12月31日,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田文华等4名原三鹿集团高级管理人员被控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庭审持续14小时。
●1月22日,三鹿系列刑事案件,分别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和无极县人民法院等4个基层法院一审宣判。田文华被判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2468.7411万元。
另悉,这批宣判的三鹿系列刑事案件中,生产、销售含有三聚氰胺的“蛋白粉”的被告人高俊杰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处死缓,被告人张彦章、薛建忠以同样罪名被判处无期徒刑。其他15名被告人各获二年至十五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2月1日提起上诉,田文华提出上诉,请求撤销一审判决,改判上诉人不构成指控所涉罪名。
●2月12日,石家庄中院召集举行了石家庄三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三鹿集团)第一次债权人会议,法院合意庭宣读了三鹿集团破产民事裁定书(下称裁定书),三鹿集团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符合法定破残条件,依法宣布破产。
●3月4日上午10时,三鹿集团部分资产在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拍卖,北京三元集团以6.165亿元人民币成功拍得三鹿。
三鹿集团,一个苦心经营了近半个世纪、2007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在中国乳业中有着巨大影响的民族品牌就此轰然倒塌。
案 例 分 析
一 、原因分析
三鹿问题奶粉事件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通过调查反思,这一事件之所以发生,主要有六个方面的直接原因:
一是小农散养的奶源供应方式与现代化企业规模生产严重不适应。因奶源生产地分散,质量控制难度大,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是少数奶站经营者利欲熏心、违法犯罪。为追求利润,明目张胆地制造销售和向原料奶中添加三聚氰胺。
三是三鹿集团见利忘义、故意隐瞒真相。三鹿集团公司在得知产品质量出了问
食品工业与安全题之后,不是积极处理,召回产品,应对危机,而是在长达8 个月的时间里未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也未采取积极补救措施,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结果给消费者造成了重大的人身伤害。
四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存在漏洞。由于要追求利润,质检过严必然提高成本。因此,并不是每一个企业对产品质量控制都十分重视。三鹿集团的产品质量控制形同虚设,落实不够,漏洞很多。
五是社会监督软弱无力。从“三鹿奶粉”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来自外部的监管几乎没有。担负食品质量主要监管职责的政府职能部门,反而给三鹿集团公司颁发了免检证书,放弃了外部监管。
六是政府处置不力、报告不及时。目前,我国还没有从国家的层面制定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运行中存在明显的政出多门、职能交叉重叠、权责不明等问题,同时又缺乏一个权威主体负责所有的食品安全执法。
二 、三鹿集团的应对措施
三鹿集团面对奶粉中出现三聚氰胺、造成许多儿童患病、肾衰竭甚至死亡这一事件,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应对措施:
1“.堵”住消费者的嘴:2008年5月20日,一名网友在天涯社区发帖揭露在超市里买的三鹿奶粉的质量问题。5月31日上午,三鹿集团的温州地区总经理找到该网友的家,拿出一份“确认书”,答应给他市场价约2500元左右的三鹿产品,但前提条件是他必须删除先前发在网上的涉及三鹿奶粉质量问题的帖子。
2对上级部门隐瞒实情:作为中外合资企业,外方要求三鹿召回市场上销售的受污染奶粉并向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报告,然而,三鹿原奶事业部,销售部,传媒部各自分工,试图通过原奶检查,产品调换,加大品牌广告投放和宣传等手段,将“三鹿”与“肾结石”的关联封杀于无形。
3 造假获得“质量安全”:9月11日,三鹿集团称委托甘肃省质量技术监
督局对三鹿奶粉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各项标准均符合国家的质量标准。不过事后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声明该局从未接受过三鹿集团的委托检验。
4 暗箱操作:三鹿以秘密方式缓慢从市场上换货,却仍未说明换货原因。9月12日,网易财经编辑从三鹿品牌总监处得到确认,8月5日就通知各地经销商,三鹿在3月至8月5日之间生产的产品受到污染,停售优加系列产品,并且秘密召回,但未公之于众。
5死不承认,推脱责任:9月11日上午10时,新民网连线三鹿集团传媒部,该负责人表示,无证据显示这些婴儿是因为吃了三鹿奶粉而致病。三鹿集团当天通过各种途径公开回应:“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我们所有的产品都是没有问题的。”9月14日,三鹿集团发布消息,称此事件是由不法奶农为获取更多的利润向牛奶中加入三聚氰胺,“不法奶农才是这次事件的真凶”。
6.公开道歉,但并未认识到自身问题:9月15日下午,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振岭在河北省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宣读了致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消费者的一封公开信,向因食用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导致的患儿及家属道歉。但这封所谓的道歉信也只是强调外部原因,仍然没有对自己内部问题进行反省。
三 、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我们的启示
存在问题
(一)源头控制缺失
食品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原材料直接来源于农牧渔业,农牧渔产品的质量状况决定着最终食品的质量水平。但是,在农牧渔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影响其质量的因素很多。如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等都会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在牧业和渔业,环境污染、抗生素滥用和违禁药品的使用,饲料添加剂的不安全使用等,都会使有害物质进入动物体内,并随着动物的生理活动,在动物体内产生富集。这些富集了有害物质的动物体本身或者动物生产的蛋、奶等产品必然不符合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以不符合食品质量安全要求的原料生产的食品也不可能是优质、安全的食品。因农牧渔业的分散生产,质量控制难度大,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三鹿毒奶粉事件,原因在于原料奶中加入了有害物质———三聚氰胺。三鹿集团的问题,可以说不是个案,而是集中暴露了我国食品生产企业源头控制上的薄弱问题。
(二)企业内控不严
对于一个负责任的食品企业而言,提供安全的产品应该是他们最基本的社会责任。但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要追求利润,质检过严必然提高成本。因此,并不是每一个企业对产品质量控制都十分重视。相对而言,大企业控制严些,如三鹿集团就号称:他们有1100 多道检测工序;还有一食品企业称:他们有2000 多道检测工序。但实际的结果是,三鹿等企业在产品质量上出了重大问题。这说明他们质量控制形同虚设,落实不够,漏洞很多。也说明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更令人发指的是,三鹿集团公司在得知产品质量出了问题之后,不是积极处理,召回产品,应对危机,而是在长达8 个月的时间里未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也未采取积极补救措施,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结果给消费者造成了重大的人身
伤害,有29 万多婴幼儿泌尿系统出现异常。大企业如此,而不少的小企业呢?质量安全问题更多,大多没有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更有不少小企业,为降低成本,通过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而获取暴利。
(三)外部监管太软
从“三鹿奶粉”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来自外部的监管几乎没有。担负食品质量主要监管职责的政府职能部门,反而给三鹿集团公司颁发了免检证书,放弃了外部监管。而其他相关部门,如农业、经贸、供销、外贸、卫生、工商、环保等多部门,又很难形成合力。在一般情况下,这些监管部门又多从自身利益出发,要么“权力寻租”,要么放任不管,对大企业“免检”,对小企业呢,一是管理难度大,不愿意管理;二是出于部门“创收”的考虑,“以罚代管”现象相当严重。监管的缺失是造成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
启示:
1.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个食品企业,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追求社会效益。生产安全的食品,不仅是它长期生存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也是其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和基本道德。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产品设计,制造,质量保证,广告用语,营销手段,售后服务,公关工作等。因此要严格按照食品标准生产和加工食品,,加大原材料的质检力度,确保原料质量,真正保护消费者权益。
2.运用管理的法律方法,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规及相应的司法工作和仲裁工作。坚持立法重在预防的方针,不断完善有关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形成以《食品安全法》为基础,其他具体法律为配合的多种层次的法律法规体系,使食品质量管制工作有法可依,让不法企业无漏洞可钻。
3.企业的领导者必须扮演好管理者的角色。首先必须扮演好监督者的角色,持续关注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以获取对组织有用的信息。管理者通过接触下属来搜集信息,并且从个人关系网中获取对方主动提供的信息。根据这种信息,管理者可以识别工作小组和组织的潜在机会和威胁。其次是要办好企业家的角色,一个企业不管被管理得多么好,它在运行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冲突或问题。管理者必须善于处理冲突或解决问题,如平息顾客的怒气,同不合作的供应商进行谈判,或者对员工之间的争端进行调解等。
4.加强现场控制。人们常说,领导的实质是一要决策,二要用人,即:要先确定本部门,本单位在未来某个时期内的活动目标和行动路线,然后为组织配备适当的人去从事目标活动。但是,犹如挖坑植树,却不浇水,不剪枝,从而不能保证树苗的成活与生长一样,如果制定了计划,配备了必要的人员,却不检查这些人员的工作情况,则难以保证计划目标的有效实现。因此,管理者必须指导下属以正确的方法进行工作,从而保证计划的执行和计划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2009.1食品工业与安全:三鹿奶粉食品安全事件原因分析及对策
孙耀武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第五版》 周三多
管 理 学 案 例 分
——探 究“三 鹿 奶 粉
学院:班级: 会计102
小组成员:
时间:联系方式:
析 事 件”
管理学案例研究
案例:三鹿奶粉事件
石家庄三鹿集团拥有“国家免检产品”、“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多项殊荣,奶粉产销量十五年位居全国第一。与新西兰“恒天然”合资后,乳品科研制造能力达世界水准。三鹿生产的婴幼儿奶粉质量检测被视为行业标杆。 然而,不幸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创造辉煌的企业爆出了令人发指的三鹿奶粉事件。 接下来让我们回顾一下事件曝光的整个过程。
●2008年6月28日,位于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据家长们反映,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食用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所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婴儿泌尿结石病例报告后,随即展开了调查,并报告卫生部。随后短短两个多月,该医院收治的患婴人数就迅速扩大到14名。
●省委、省政府领导和各相关部门对“肾结石事件”也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闻讯后立即作了批示:“立即采取措施,及时妥善处理”。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冯健身也于9月10日作出批示,要求卫生部门及各监管部门做好患儿救治,迅速排查。
●9月11日,除甘肃省外,陕西、宁夏、湖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西、江苏等地都有类似案例发生。
●9月11日晚卫生部指出,近期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经相关部门调查,高度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卫生部专家指出,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 ●9月11日晚,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产品召回声明称,经公司自检发现2008年8月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牌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市场上大约有700吨。为对消费者负责,该公司决定立即对该批次奶粉全部召回。
●9月12日,受省委、省政府委托,副省长咸辉带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解放军第一医院看望、慰问该院收治的肾结石患儿。
●9月12日晚,截止当天早晨7点,石家庄警方已经传唤了78名嫌疑人员。易网财经编辑从三鹿品牌总监处得到确认,8月5日就通知各地经营商,三鹿3月至8月5日之间生产的产品受到污染,停售加优系列产品,并且秘密召回,但未公之于众。
●9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对严肃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作出部署,立即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并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9月13日,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情况发布会上指出,“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事故是一起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三鹿牌部分批次奶粉中含有的三聚氰胺,是不法分子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而人为加入的。
●9月14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带领有关司局领导及专家飞抵兰州,针对我省有关三鹿奶粉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展开专题调研。
●9月15日,卫生部要求,各医疗机构要对服用奶粉而患结石的患儿实施免费治疗。当日下午,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振岭下午再河北省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宣读了致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消费者的一封公开信,向因食用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导致的患儿及家属道歉。道歉信强调外部原因,仍然没有对自己内部问题反省。
●9月15日,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称,甘谷、临洮两名婴幼儿死亡,确认与三鹿奶粉有关。
●9月16日,石家庄三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田文华被免职。石家庄市分管农业生产的副市长张发旺、石家庄畜牧水产局局长孙仁虎也被免职。石家庄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张毅,石家庄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党组书记李志国也被 免去党内外职务。
●9月17日,河北省委决定免去冀纯堂石家庄市长、市副委书记的职务。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公告:立即停止所有食品类生产企业获得的国家免检产品资格。停止对其国建免检产品资格的宣传,其生产的产品和印刷的包装上已使用的国家免检标志不再有效。
●9月19日,卫生部组建的专家组分赴河北、甘肃等七省,指导当地对患儿的筛查、诊断和治疗工作,病要求确保患儿得到有效治疗。
●9月2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来到河北省,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看望三例婴幼儿奶粉事件中患病儿童,病考察患儿救治工作和奶制品市场情况。
●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市医院、社区和商场,看望在“三鹿奶粉”事件中患病的儿童,了解救治情况和奶制品市场。 ●9月22日,免去吴显国同志河北省省委常委、石家庄市委书记职务,同意接受李长江同志引咎辞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长职务的请求。
●截止到9月21日8时,各地报告因食用幼儿奶粉正在住院接受治疗的婴幼儿共有12892人,其中死亡3人(甘肃2人、浙江1人),有较重症状的婴幼儿104人,此前已治愈出院1579人。
●随着事件逐渐大白于天下,社会各界愤怒的问责声四起,从三鹿集团到石家庄市、到河北省、到中央质检总局大大小小的官员和犯罪嫌疑人纷纷被刑事拘留、免职或引咎辞职。
●10月27日,三元股份首次正式承认正与三鹿进行并购谈判。
●10月31日,经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三鹿集团资产总额为15.61亿元,总负债17.62亿元,净资产-2.01亿元,已资不抵债。
●12月2日,曾是三鹿集团最大液态奶生产基地的邢台三鹿乳业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河北贝兰德乳业有限公司。
●12月8日,三元股份公告称,其董事会已经批准了《关于在河北石家庄成立子公司的议案》。三元股份以现金出资人民币500万元,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注册成立全资子公司。
●12月13日前后,三鹿二厂开工复产,这是三元在“托管”模式下,启动生产的首个厂区。此后传出消息,三鹿集团的七家非核心企业已陆续开工生产,但全部更名。
●12月19日,三鹿集团又借款9.02亿元付给全国奶协,用于支付患病婴幼儿的治疗和赔偿费用。
●12月下旬,债权人石家庄商业银行和平西路支行向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了对债务人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破产清算的申请
●12月23日,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布三鹿集团破产。●12月24日,三鹿集团收到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清算申请民事裁定书,一切工作正在按法律程序进行。三鹿将由法院指定的管理人(三鹿商贸公司)来管理,管理人将对三鹿资产进行拍卖,然后偿还给债权人。这一过程将在六个月内完成。 ●12月24日,河北石家庄市政府、三鹿集团选取20多个代理商代表,到三鹿集团商谈,最终三鹿与代理商达成还款意向。
●12月25日,三元回应三鹿破产:重组方案调整须董事会决定。
●12月26日—31日,法院将审查债权人申请。
●12月26日,清算工作组已进驻三鹿。
●12月26日,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公开审理张玉军、张彦章非法制售三聚氰胺案。无极县人民法院、赵县人民法院、行唐县人民法院分别开庭审理了张合社、张太珍以及杨京敏、谷国平生产、销售有毒食品三案。
●12月31日,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田文华等4名原三鹿集团高级管理人员被控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庭审持续14小时。
●1月22日,三鹿系列刑事案件,分别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和无极县人民法院等4个基层法院一审宣判。田文华被判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2468.7411万元。
另悉,这批宣判的三鹿系列刑事案件中,生产、销售含有三聚氰胺的“蛋白粉”的被告人高俊杰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处死缓,被告人张彦章、薛建忠以同样罪名被判处无期徒刑。其他15名被告人各获二年至十五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2月1日提起上诉,田文华提出上诉,请求撤销一审判决,改判上诉人不构成指控所涉罪名。
●2月12日,石家庄中院召集举行了石家庄三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三鹿集团)第一次债权人会议,法院合意庭宣读了三鹿集团破产民事裁定书(下称裁定书),三鹿集团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符合法定破残条件,依法宣布破产。
●3月4日上午10时,三鹿集团部分资产在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拍卖,北京三元集团以6.165亿元人民币成功拍得三鹿。
三鹿集团,一个苦心经营了近半个世纪、2007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在中国乳业中有着巨大影响的民族品牌就此轰然倒塌。
案 例 分 析
一 、原因分析
三鹿问题奶粉事件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通过调查反思,这一事件之所以发生,主要有六个方面的直接原因:
一是小农散养的奶源供应方式与现代化企业规模生产严重不适应。因奶源生产地分散,质量控制难度大,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是少数奶站经营者利欲熏心、违法犯罪。为追求利润,明目张胆地制造销售和向原料奶中添加三聚氰胺。
三是三鹿集团见利忘义、故意隐瞒真相。三鹿集团公司在得知产品质量出了问
食品工业与安全题之后,不是积极处理,召回产品,应对危机,而是在长达8 个月的时间里未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也未采取积极补救措施,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结果给消费者造成了重大的人身伤害。
四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存在漏洞。由于要追求利润,质检过严必然提高成本。因此,并不是每一个企业对产品质量控制都十分重视。三鹿集团的产品质量控制形同虚设,落实不够,漏洞很多。
五是社会监督软弱无力。从“三鹿奶粉”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来自外部的监管几乎没有。担负食品质量主要监管职责的政府职能部门,反而给三鹿集团公司颁发了免检证书,放弃了外部监管。
六是政府处置不力、报告不及时。目前,我国还没有从国家的层面制定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运行中存在明显的政出多门、职能交叉重叠、权责不明等问题,同时又缺乏一个权威主体负责所有的食品安全执法。
二 、三鹿集团的应对措施
三鹿集团面对奶粉中出现三聚氰胺、造成许多儿童患病、肾衰竭甚至死亡这一事件,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应对措施:
1“.堵”住消费者的嘴:2008年5月20日,一名网友在天涯社区发帖揭露在超市里买的三鹿奶粉的质量问题。5月31日上午,三鹿集团的温州地区总经理找到该网友的家,拿出一份“确认书”,答应给他市场价约2500元左右的三鹿产品,但前提条件是他必须删除先前发在网上的涉及三鹿奶粉质量问题的帖子。
2对上级部门隐瞒实情:作为中外合资企业,外方要求三鹿召回市场上销售的受污染奶粉并向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报告,然而,三鹿原奶事业部,销售部,传媒部各自分工,试图通过原奶检查,产品调换,加大品牌广告投放和宣传等手段,将“三鹿”与“肾结石”的关联封杀于无形。
3 造假获得“质量安全”:9月11日,三鹿集团称委托甘肃省质量技术监
督局对三鹿奶粉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各项标准均符合国家的质量标准。不过事后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声明该局从未接受过三鹿集团的委托检验。
4 暗箱操作:三鹿以秘密方式缓慢从市场上换货,却仍未说明换货原因。9月12日,网易财经编辑从三鹿品牌总监处得到确认,8月5日就通知各地经销商,三鹿在3月至8月5日之间生产的产品受到污染,停售优加系列产品,并且秘密召回,但未公之于众。
5死不承认,推脱责任:9月11日上午10时,新民网连线三鹿集团传媒部,该负责人表示,无证据显示这些婴儿是因为吃了三鹿奶粉而致病。三鹿集团当天通过各种途径公开回应:“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我们所有的产品都是没有问题的。”9月14日,三鹿集团发布消息,称此事件是由不法奶农为获取更多的利润向牛奶中加入三聚氰胺,“不法奶农才是这次事件的真凶”。
6.公开道歉,但并未认识到自身问题:9月15日下午,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振岭在河北省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宣读了致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消费者的一封公开信,向因食用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导致的患儿及家属道歉。但这封所谓的道歉信也只是强调外部原因,仍然没有对自己内部问题进行反省。
三 、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我们的启示
存在问题
(一)源头控制缺失
食品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原材料直接来源于农牧渔业,农牧渔产品的质量状况决定着最终食品的质量水平。但是,在农牧渔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影响其质量的因素很多。如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等都会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在牧业和渔业,环境污染、抗生素滥用和违禁药品的使用,饲料添加剂的不安全使用等,都会使有害物质进入动物体内,并随着动物的生理活动,在动物体内产生富集。这些富集了有害物质的动物体本身或者动物生产的蛋、奶等产品必然不符合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以不符合食品质量安全要求的原料生产的食品也不可能是优质、安全的食品。因农牧渔业的分散生产,质量控制难度大,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三鹿毒奶粉事件,原因在于原料奶中加入了有害物质———三聚氰胺。三鹿集团的问题,可以说不是个案,而是集中暴露了我国食品生产企业源头控制上的薄弱问题。
(二)企业内控不严
对于一个负责任的食品企业而言,提供安全的产品应该是他们最基本的社会责任。但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要追求利润,质检过严必然提高成本。因此,并不是每一个企业对产品质量控制都十分重视。相对而言,大企业控制严些,如三鹿集团就号称:他们有1100 多道检测工序;还有一食品企业称:他们有2000 多道检测工序。但实际的结果是,三鹿等企业在产品质量上出了重大问题。这说明他们质量控制形同虚设,落实不够,漏洞很多。也说明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更令人发指的是,三鹿集团公司在得知产品质量出了问题之后,不是积极处理,召回产品,应对危机,而是在长达8 个月的时间里未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也未采取积极补救措施,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结果给消费者造成了重大的人身
伤害,有29 万多婴幼儿泌尿系统出现异常。大企业如此,而不少的小企业呢?质量安全问题更多,大多没有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更有不少小企业,为降低成本,通过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而获取暴利。
(三)外部监管太软
从“三鹿奶粉”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来自外部的监管几乎没有。担负食品质量主要监管职责的政府职能部门,反而给三鹿集团公司颁发了免检证书,放弃了外部监管。而其他相关部门,如农业、经贸、供销、外贸、卫生、工商、环保等多部门,又很难形成合力。在一般情况下,这些监管部门又多从自身利益出发,要么“权力寻租”,要么放任不管,对大企业“免检”,对小企业呢,一是管理难度大,不愿意管理;二是出于部门“创收”的考虑,“以罚代管”现象相当严重。监管的缺失是造成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
启示:
1.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个食品企业,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追求社会效益。生产安全的食品,不仅是它长期生存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也是其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和基本道德。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产品设计,制造,质量保证,广告用语,营销手段,售后服务,公关工作等。因此要严格按照食品标准生产和加工食品,,加大原材料的质检力度,确保原料质量,真正保护消费者权益。
2.运用管理的法律方法,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规及相应的司法工作和仲裁工作。坚持立法重在预防的方针,不断完善有关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形成以《食品安全法》为基础,其他具体法律为配合的多种层次的法律法规体系,使食品质量管制工作有法可依,让不法企业无漏洞可钻。
3.企业的领导者必须扮演好管理者的角色。首先必须扮演好监督者的角色,持续关注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以获取对组织有用的信息。管理者通过接触下属来搜集信息,并且从个人关系网中获取对方主动提供的信息。根据这种信息,管理者可以识别工作小组和组织的潜在机会和威胁。其次是要办好企业家的角色,一个企业不管被管理得多么好,它在运行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或多或少的冲突或问题。管理者必须善于处理冲突或解决问题,如平息顾客的怒气,同不合作的供应商进行谈判,或者对员工之间的争端进行调解等。
4.加强现场控制。人们常说,领导的实质是一要决策,二要用人,即:要先确定本部门,本单位在未来某个时期内的活动目标和行动路线,然后为组织配备适当的人去从事目标活动。但是,犹如挖坑植树,却不浇水,不剪枝,从而不能保证树苗的成活与生长一样,如果制定了计划,配备了必要的人员,却不检查这些人员的工作情况,则难以保证计划目标的有效实现。因此,管理者必须指导下属以正确的方法进行工作,从而保证计划的执行和计划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2009.1食品工业与安全:三鹿奶粉食品安全事件原因分析及对策
孙耀武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第五版》 周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