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中掘出的历史文化楚文化的发现及意义

田野中掘出的历史文化——楚文化的发现及意义

邵学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编者按:楚文化研究及长江文化研究是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一个优长学科,20多年来,该学科研究人员先后主持编撰和出版了《楚文化史》、《楚文化志》、《楚学文库》、《长江文化研究文库》、《长江流域古代美术》等专著和大型丛书,并多次获国家及省部级奖项,成绩斐然。根据湖北省委宣传部关于推进学术研究的同时,亦应重视文化普及工作的要求,本报自本期起,将连载“走进楚文化”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走进楚文化”为湖北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印象湖北》中一部分,本报刊出,作者作了部分章节的调整和文字的压缩。

楚文化是中国先秦时期一个区域文化,由于它幅员辽阔,几乎包括甚至有时超过长江中下游的范围,所以,又可说它是东周时期中国的南方文化。两千多年前,它与秦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以及北方草原文化等,一并构成中国早期文明的主体。

不过,在两千多年的历史时期里,我们对楚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仅仅限于《老子》、《庄子》与《楚辞》。或者仅仅限于“筚路蓝缕”、“问鼎中原”、“毁家纾难”、“高山流水”。尽管《老子》、《庄子》、《楚辞》的元典精神与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构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整体形象的重要部分,但历史学上的“楚文化”,还只是个不完整的文献型概念,其名如张正明先生所说:实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先秦时期的楚国,能够成为历史学上一个合适的研究单元,文化史学家能够把楚文化大致归纳成一个区域文化的系统,始于20世纪中叶。这时为深入研究楚文化,已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史学研究领域扩大:民族史、国别史、地区史的研究作为一种新途径,开辟了通向学术新领域的道路。一是考古学快速发展:据20世纪80年代统计,全国所发掘的东周墓中,楚墓约占70%。考古学为我们全面、真实、深刻认识楚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上古历史文化的新发现,总有它的偶然性,以至常常给人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譬如,1977年湖北随州擂鼓墩为修工厂而平整土地,结果发现东周时期曾侯乙墓。又譬如,1927年四川广汉一农民为车水而淘凼,竟在水凼中淘出三四百件古代玉器。以偶然发现为线索,经过几十年有目的的寻找,1986年三星堆祭祀坑,终于在考古工作者的铁铲下凸现出来。

楚文化的发现,也有一段相似的过程,但所谓的惊喜仅仅是古董商人的心情,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那是非常遗憾和十分痛心的。

1922年,由盗墓贼所为,安徽寿县出土了大批战国时期的铜镜、铜鼎、铜壶、铜簋(音鬼,古代装稻粟之器皿)等,这些青铜器被驻留在蚌埠的瑞典人加尔白克所得,并售往欧美各地,遂宣传于世。1936年,此人撰写了《中国古铜镜杂记》,发表在《中国科学美术杂志》第1卷第1期上。加尔白克带走的寿县出土的古器物,大部被斯德歌尔摩“皇储搜集部”收藏。此后,古董商人纷纷趋往寿县购贩,而农民也利用农事闲暇竞相盗掘,把作奸犯科之事等同副业,一时掘墓之风滋盛。据调查者回忆:当时到寿县一带农村去,多遇“乡人之荷锹者,问何所自来,直答以挖墓,恬然不以为怪„„可怜亦复可恨”。

1933年7月,因淮水泛滥,寿县朱家集又发现战国青铜器,随即这个被认为楚幽王的墓椁盗掘一空,据《学风》登载的消息:该墓出土青铜器“无所不备”;玉器“班驳陆离,令人夺目”;杂器“均为世所罕见”;被售出的50余件古物,则“俱系刻镂极精,价值连城之物”。这些面世的楚幽王遗物,后经国民政府侦察收缴,获700余件封存于县教育会,后交省立图书馆保存整理,但仍有100余件精品不归,流失于北平、天津、上海等地。

侦察收缴并非易事。事发后,当时的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受命调查,并为搜寻出土文物,前往古墓所在地朱家集李三孤堆,规劝盗掘古器者自动交出,但仅获两件,其余仍深深藏匿。当地保长朱元初写了一个颇为“实事求是”的呈文,作为一个令人痛心,又令人辛酸的搪塞:“窃查本乡农民以洪水以后继以亢旱,生活无力维持,乃鉴于三四年,九里沟,砂石港一带挖掘古物,往往获利,虽水旱奇荒之后,衣食不缺,爰于今春筹商效法,从事掘挖,以博微利,而赀糊口”。据记载,当时农民掘得文物,“多辄卖三几百元,少亦数十金”,可见保长的呈文,只有一半是实话。水旱饥荒固然不假,用这些所谓的“微利”以资“糊口”,不是个托词也是个幌子。

近代楚文化的发现,就是在这种沮丧与无奈的局面中,意外地翻开。

寿县是战国晚期楚国的都城,有如此众多的文物出土,自然引起社会轰动,一时“报章竞载,寰海喧腾”。剔除盗墓事件对舆论的刺激之因素,当时历史、文博两界的学者也十分关注这些楚国遗物,并纷纷著录。因为这些文物揭示了一个与中原有别的,我们知之甚少的文化面貌。寿县楚国铜器的发现,是为现代楚文化学科诞生的契机。

20世纪40年代末,盗墓贼先后打开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和子弹库楚墓,墓中所出《人物龙凤图》在学术界激起热潮,它与子弹库楚墓中清理出的《人物御龙图》,一并称为已知中国最早的帛画而载入史册。但由于土夫子的肆意破坏,上述墓葬所具科学意义丧失殆尽。古人事死如生,而我们则无法根据被破坏了的墓葬复原古人的生活图景,也无法揭示古代历史文化的意义。

1953年,北京历史博物馆在当时中央文化部主持下,以寿县、长沙两地出土的楚遗物为内容,举办了首次楚文物展览,《展览图录》序言说:楚人的文化艺术传统,“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两汉工艺雕刻和绘画的流动富于活力,有一部分乃是由此发展出来的,因此,使我们明确了楚文化艺术在祖国历史上的贡献和地位。”实事求是地说,寿县、长沙两地所出楚国文物,仅仅引出先秦南方文化的一个端绪,据此,尚不能勾勒楚国历史文化的整体面貌。

历史上的楚国,最强大时的版图囊括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今天的湖北、湖南、安徽和河南一部则是楚国的腹地。楚国早期及鼎盛时期的中心,就分别处在今鄂西北和湖北江陵一带,所谓“江汉沮漳,楚之望也”。

江,即长江;汉,即汉水;沮,即荆山西边的沮水;漳,即荆山东边的漳河,楚人无论走到那里,这四条河流的范围都是他们望祭的地方,是楚先王始兴的神圣之地。可知,考古学上的楚文化之发现,从时间和空间上看,是从腹地的边缘逐渐及于中心地区的。

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分别在湖南长沙、河南信阳发掘一批楚墓;

60年代,楚故都纪南城所在地,今湖北江陵成了探寻楚文化遗存的中心;

70年代,楚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进入高潮。今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特别湖北的田野工作不断取得重大成果,数不胜数的楚文物,拂去两千多年的历史尘埃,以其丰富、生动的直观性,展现了楚人的精神

世界,纠正了中国文化以黄河为本位,以中原为中心之观念的片面性,证明中国文化多元复合,主要是二元耦合之格局的历史事实。

在大众印象里,春秋战国是个动荡的时代,如西汉刘向所说:这时“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总之,强凌弱,众暴寡,攻伐征战,兵革不休。但还应该认识到,春秋战国同时又是一个光华灿烂的时代,这时的文化成就,构成了中国文化最基本的框架,它极其深远地影响了我们文化的发展方向。

假如将东周历史置于全球范围加以考察和比较,便可发现地球上各个古老文明的进程大体都有这样一个相似的阶段。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站在世界史的高度指出:这个时期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他认为人类的精神基础就在这个时期,同时而且独立地开始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希腊奠定,并从中引出著名的“轴心时代”的论述,从而抛弃了“欧洲文化中心论”的错误观点。他还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个时期并被他重新燃起火焰。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时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时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新,总是提供了精神动力”。

诗人闻一多也洞察到,这个时期世界各个地区所显示的文化趋势,预告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前景。在中国,诞生了孔子、老子、庄子、孟子、屈原等文化巨匠,哲人诗人,群星丽天。他们的思想学说、行为操守,很大程度上规范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为我们树立了道德的榜样;这时的《诗经》、《楚辞》成为中国诗歌美学两大圭臬;这时萌芽的郡县制,几乎成为历代行政区划的不朽模式。至于天文历法、冶炼铸造、中医中药、农业技术,都在此时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历史状况恰如《中华元典精神》所说:“一种高质量,多元素的文化合金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得以熔铸锻造”。

楚国的历史正处在这个时代,所以,在已往的以中原为本位,以黄河为中心的文化观念下,楚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即中国文化南方形态的发现和研究,自然引起历史学界、文化学界以及其他领域的高度重视。可以这样说,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知道中国先秦文化;要了解中国先秦文化,不能不了解楚文化。著名人类学家张光直先生曾经说:“人们常把中国文明与中原文化混在一起讨论,这样中原文化的起源就是中国文明的起源。但在实际上„„同时的南方、东方等等,各区域的文化也属于中国文明。比如楚文化或吴越文化,当然在历史时代的中国文明里占有重要的地位。”

楚文化是人类文化轴心时代的产物,是构成中华文明基础的重要部分。所以,研究、介绍与了解它而识古知今,将是很有意义的。

田野中掘出的历史文化——楚文化的发现及意义

邵学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编者按:楚文化研究及长江文化研究是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一个优长学科,20多年来,该学科研究人员先后主持编撰和出版了《楚文化史》、《楚文化志》、《楚学文库》、《长江文化研究文库》、《长江流域古代美术》等专著和大型丛书,并多次获国家及省部级奖项,成绩斐然。根据湖北省委宣传部关于推进学术研究的同时,亦应重视文化普及工作的要求,本报自本期起,将连载“走进楚文化”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走进楚文化”为湖北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印象湖北》中一部分,本报刊出,作者作了部分章节的调整和文字的压缩。

楚文化是中国先秦时期一个区域文化,由于它幅员辽阔,几乎包括甚至有时超过长江中下游的范围,所以,又可说它是东周时期中国的南方文化。两千多年前,它与秦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以及北方草原文化等,一并构成中国早期文明的主体。

不过,在两千多年的历史时期里,我们对楚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仅仅限于《老子》、《庄子》与《楚辞》。或者仅仅限于“筚路蓝缕”、“问鼎中原”、“毁家纾难”、“高山流水”。尽管《老子》、《庄子》、《楚辞》的元典精神与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构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整体形象的重要部分,但历史学上的“楚文化”,还只是个不完整的文献型概念,其名如张正明先生所说:实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先秦时期的楚国,能够成为历史学上一个合适的研究单元,文化史学家能够把楚文化大致归纳成一个区域文化的系统,始于20世纪中叶。这时为深入研究楚文化,已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史学研究领域扩大:民族史、国别史、地区史的研究作为一种新途径,开辟了通向学术新领域的道路。一是考古学快速发展:据20世纪80年代统计,全国所发掘的东周墓中,楚墓约占70%。考古学为我们全面、真实、深刻认识楚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上古历史文化的新发现,总有它的偶然性,以至常常给人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譬如,1977年湖北随州擂鼓墩为修工厂而平整土地,结果发现东周时期曾侯乙墓。又譬如,1927年四川广汉一农民为车水而淘凼,竟在水凼中淘出三四百件古代玉器。以偶然发现为线索,经过几十年有目的的寻找,1986年三星堆祭祀坑,终于在考古工作者的铁铲下凸现出来。

楚文化的发现,也有一段相似的过程,但所谓的惊喜仅仅是古董商人的心情,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那是非常遗憾和十分痛心的。

1922年,由盗墓贼所为,安徽寿县出土了大批战国时期的铜镜、铜鼎、铜壶、铜簋(音鬼,古代装稻粟之器皿)等,这些青铜器被驻留在蚌埠的瑞典人加尔白克所得,并售往欧美各地,遂宣传于世。1936年,此人撰写了《中国古铜镜杂记》,发表在《中国科学美术杂志》第1卷第1期上。加尔白克带走的寿县出土的古器物,大部被斯德歌尔摩“皇储搜集部”收藏。此后,古董商人纷纷趋往寿县购贩,而农民也利用农事闲暇竞相盗掘,把作奸犯科之事等同副业,一时掘墓之风滋盛。据调查者回忆:当时到寿县一带农村去,多遇“乡人之荷锹者,问何所自来,直答以挖墓,恬然不以为怪„„可怜亦复可恨”。

1933年7月,因淮水泛滥,寿县朱家集又发现战国青铜器,随即这个被认为楚幽王的墓椁盗掘一空,据《学风》登载的消息:该墓出土青铜器“无所不备”;玉器“班驳陆离,令人夺目”;杂器“均为世所罕见”;被售出的50余件古物,则“俱系刻镂极精,价值连城之物”。这些面世的楚幽王遗物,后经国民政府侦察收缴,获700余件封存于县教育会,后交省立图书馆保存整理,但仍有100余件精品不归,流失于北平、天津、上海等地。

侦察收缴并非易事。事发后,当时的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受命调查,并为搜寻出土文物,前往古墓所在地朱家集李三孤堆,规劝盗掘古器者自动交出,但仅获两件,其余仍深深藏匿。当地保长朱元初写了一个颇为“实事求是”的呈文,作为一个令人痛心,又令人辛酸的搪塞:“窃查本乡农民以洪水以后继以亢旱,生活无力维持,乃鉴于三四年,九里沟,砂石港一带挖掘古物,往往获利,虽水旱奇荒之后,衣食不缺,爰于今春筹商效法,从事掘挖,以博微利,而赀糊口”。据记载,当时农民掘得文物,“多辄卖三几百元,少亦数十金”,可见保长的呈文,只有一半是实话。水旱饥荒固然不假,用这些所谓的“微利”以资“糊口”,不是个托词也是个幌子。

近代楚文化的发现,就是在这种沮丧与无奈的局面中,意外地翻开。

寿县是战国晚期楚国的都城,有如此众多的文物出土,自然引起社会轰动,一时“报章竞载,寰海喧腾”。剔除盗墓事件对舆论的刺激之因素,当时历史、文博两界的学者也十分关注这些楚国遗物,并纷纷著录。因为这些文物揭示了一个与中原有别的,我们知之甚少的文化面貌。寿县楚国铜器的发现,是为现代楚文化学科诞生的契机。

20世纪40年代末,盗墓贼先后打开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和子弹库楚墓,墓中所出《人物龙凤图》在学术界激起热潮,它与子弹库楚墓中清理出的《人物御龙图》,一并称为已知中国最早的帛画而载入史册。但由于土夫子的肆意破坏,上述墓葬所具科学意义丧失殆尽。古人事死如生,而我们则无法根据被破坏了的墓葬复原古人的生活图景,也无法揭示古代历史文化的意义。

1953年,北京历史博物馆在当时中央文化部主持下,以寿县、长沙两地出土的楚遗物为内容,举办了首次楚文物展览,《展览图录》序言说:楚人的文化艺术传统,“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两汉工艺雕刻和绘画的流动富于活力,有一部分乃是由此发展出来的,因此,使我们明确了楚文化艺术在祖国历史上的贡献和地位。”实事求是地说,寿县、长沙两地所出楚国文物,仅仅引出先秦南方文化的一个端绪,据此,尚不能勾勒楚国历史文化的整体面貌。

历史上的楚国,最强大时的版图囊括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今天的湖北、湖南、安徽和河南一部则是楚国的腹地。楚国早期及鼎盛时期的中心,就分别处在今鄂西北和湖北江陵一带,所谓“江汉沮漳,楚之望也”。

江,即长江;汉,即汉水;沮,即荆山西边的沮水;漳,即荆山东边的漳河,楚人无论走到那里,这四条河流的范围都是他们望祭的地方,是楚先王始兴的神圣之地。可知,考古学上的楚文化之发现,从时间和空间上看,是从腹地的边缘逐渐及于中心地区的。

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分别在湖南长沙、河南信阳发掘一批楚墓;

60年代,楚故都纪南城所在地,今湖北江陵成了探寻楚文化遗存的中心;

70年代,楚文化的发现与研究进入高潮。今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特别湖北的田野工作不断取得重大成果,数不胜数的楚文物,拂去两千多年的历史尘埃,以其丰富、生动的直观性,展现了楚人的精神

世界,纠正了中国文化以黄河为本位,以中原为中心之观念的片面性,证明中国文化多元复合,主要是二元耦合之格局的历史事实。

在大众印象里,春秋战国是个动荡的时代,如西汉刘向所说:这时“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总之,强凌弱,众暴寡,攻伐征战,兵革不休。但还应该认识到,春秋战国同时又是一个光华灿烂的时代,这时的文化成就,构成了中国文化最基本的框架,它极其深远地影响了我们文化的发展方向。

假如将东周历史置于全球范围加以考察和比较,便可发现地球上各个古老文明的进程大体都有这样一个相似的阶段。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站在世界史的高度指出:这个时期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他认为人类的精神基础就在这个时期,同时而且独立地开始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希腊奠定,并从中引出著名的“轴心时代”的论述,从而抛弃了“欧洲文化中心论”的错误观点。他还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个时期并被他重新燃起火焰。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时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时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新,总是提供了精神动力”。

诗人闻一多也洞察到,这个时期世界各个地区所显示的文化趋势,预告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前景。在中国,诞生了孔子、老子、庄子、孟子、屈原等文化巨匠,哲人诗人,群星丽天。他们的思想学说、行为操守,很大程度上规范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为我们树立了道德的榜样;这时的《诗经》、《楚辞》成为中国诗歌美学两大圭臬;这时萌芽的郡县制,几乎成为历代行政区划的不朽模式。至于天文历法、冶炼铸造、中医中药、农业技术,都在此时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历史状况恰如《中华元典精神》所说:“一种高质量,多元素的文化合金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得以熔铸锻造”。

楚国的历史正处在这个时代,所以,在已往的以中原为本位,以黄河为中心的文化观念下,楚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即中国文化南方形态的发现和研究,自然引起历史学界、文化学界以及其他领域的高度重视。可以这样说,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知道中国先秦文化;要了解中国先秦文化,不能不了解楚文化。著名人类学家张光直先生曾经说:“人们常把中国文明与中原文化混在一起讨论,这样中原文化的起源就是中国文明的起源。但在实际上„„同时的南方、东方等等,各区域的文化也属于中国文明。比如楚文化或吴越文化,当然在历史时代的中国文明里占有重要的地位。”

楚文化是人类文化轴心时代的产物,是构成中华文明基础的重要部分。所以,研究、介绍与了解它而识古知今,将是很有意义的。


相关文章

  • [学术]田野八式:人类学的田野研究方法
  • 赵旭东,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师从费孝通教授. 今天在这里要讲的题目是关于研究方法的,我愿意贡献一下人类学的视角.我认为做研究跟生活.工作一样,都需要工具,人类学提供的就是一种展开实 ...查看


  • 对人类学研究方法_田野调查的几点思考
  • 第18卷 第3期 人类学研究 VOL.18NO.3 2007年7月Jul.2007 青海民族研究 NATIONALTIESRESEARCHINQINGHAI (socialsciences) 对人类学研究方法---田野调查的几点思考 范正勇 ...查看


  • 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期末复习
  • <人类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 什么是人类学? 人类学一词来自希腊文,它的英文名称是:Anthropology.它是希腊文anthropos 和logos的缩写."anthropos"是"人" ...查看


  • 定义_视域与田野中的问题_中国艺术人类学前沿话题三人谈_之三_王永健
  • 定义.视域与田野中的问题 36定义.视域与田野中的问题 ---"中国艺术人类学前沿话题三人谈"之三 ●王永健 摘关祎安丽哲要:如何定义"艺术"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视域伴随着时代在艺术 ...查看


  • 人种志研究方法
  • 人种志 资料收集 目录 一.人种志的概述 ................................................................................................... ...查看


  •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
  •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修订.推广与培训 1.修订<田野考古工作规程>的原委 和1984年颁布施行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相比,2009年10月重新修订和颁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最主要的 ...查看


  • 文化学概论
  • 文化学概论 题型:名词解释,填空,简答,论述 一.文化的界定: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 二.文化学的研究范围: 文化学的研究范围主 ...查看


  • 历史人类学 1
  • 历史人类学 第一章 导论 一.历史人类学的定义: 定义一:历史人类学即人类学的"历史",也就是将文化概念放到过程中去考察,也可以说从文化的角度考察历史. 定义二:历史人类学还是历史学与人类学碰撞并相结合产生的,也就是历史 ...查看


  • 考古学研究方法
  • 考古学研究方法--田野调查发掘 学号:[1**********]3 姓名:翁曾 指导老师:耿纪朋 考古学调查的目的:了解遗址[遗迹]或遗物现存的状况和分布的范围,以便确定是否进行发掘或保护. 首先要介绍两个与田野调查发掘有关的学术名词,分别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