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概论

文化学概论

题型:名词解释,填空,简答,论述

一、文化的界定: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

二、文化学的研究范围:

文化学的研究范围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方方面面。

三、文化构成的形态:

(一)物质文化:也称器物文化,是人类在满足自我生存并改造自然、战胜自然过程中创的文化形态,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各种器具,是可见的物质实体的文化。物态文化是文化整体的物质基础,一定时代的物态文化往往与这个时代的其他层面的文化发展相协调。(例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建筑物等)

(二)制度文化:通过规范的习惯或文字文本形式固定下来的作为人们生产、生活典范的文化成果。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制度:政治、经济、教育等。

(三)行为文化:指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方式进行表达的文化形态。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尤其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一般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出现的行为规范。

(四)精神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价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

四、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和文化学的出现: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学学科则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从事现代文化学体系研究的,首推美国学者A.克鲁伯。

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内容:1、人与自然关系 2、人与人关系3、人与自己心理上的关系 五、1、传播学派:

传播学派的理论先驱是德国人类地理学派的弗里希·拉策尔和莱奥·弗洛贝纽斯,然后是格雷布纳尔和斯密特。英国传播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威廉·里弗斯、G·艾略特·史密斯和W·J佩里,代表作《太阳之子》。传播学派竭力反对古典进化论的“独立发明说”和“平行发展 说”的理论,认为传播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主要内容,全部人类文化史归根结底是文化传播、 借用的历史。

2、历史学派:历史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著名学者弗朗兹·博厄斯,代表作有《人类学通论》。这个学派在历史和文化研究中表现出这样的基本特点:不作大规模的理论综合和概括,只作小范围的实地考察,收集资料,作出记录,进行分析,作出归纳。 传播学派1、名称:播化学派(散播、扩散)

2、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英、美

3、核心观点:传播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主要内容,全部人类文化史就是文化传播 借用了历史

4、先驱:德国·拉策尔、弗罗贝纽斯

5、创始人:德国·格雷布纳尔德奥传播学派(文化圈理论、文化圈进化论) 英国传播学派(埃及中心论)

历史学派 1、时间、地点:20世纪初——30年代美

2、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博厄斯(1858-1942)(历史批判学派美国历史学)

3、哲学思想基础: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

六、文化发展与社会类型:按照生产技术水平和相应的生计模式,大致可将人类社会划分为采集——狩猎社会、园艺——游牧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以及全球化时代社会五种社会类型

七、文化积累和创新:文化积累的本质是指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

意义:文化积累既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积累的方式是文化的扬弃。文化积累的路径有两种:其一是本民族内部文化的积累。其二是吸取外来文化的积累。

文化积累和文化创新之间的关系是:

所谓文化创新,是指由连续的文化积累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吸收而导致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积累对于文化创新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文化创新本身就包含着文化的积累。

文化创新的条件,文化创新的内容,文化创新的途径:

文化创新必须以一定的文化积累为基础;文化创新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需要;文化创新必须有社会实践。

文化创新的具体内容包括:

物质技术层面的文化创新和非物质的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途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文化发明,其二是文化发现。

八、文化学研究方法:

目前主要有田野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影像技术法等社会科学常用的方法。

.田野调查法:也称为田野工作,是一种对一个社会及其生活方式亲身从事的长期性的调查和体会工作。是文化人类学家了解人类行为和收集文化资料最常采用的基本方法。 田野调查法具有哪些基本步骤及其各个步骤的具体内容是

先是田野调查的准备工作:第一,要选择和确定专题研究内容。第二,查阅和摘录田野背景资料;第三,制定详细的田野调查计划;第四,做好调查成员与物品的准备。然后是实地调查,从技术方式上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第一,参与观察法;第二,采访调查法;第三,搜集田野资料。最后是撰写田野调查报告。

文献法: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报刊、资料、手稿以及其他记载,进行文化研究的方法

九、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决定论,环境可能论,文化生态论(P139)

十、文化层——文化特质

指一组在特定的时空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功能上相互整合的文化特质同体,它在时空中成为一个单位而持续存在

文化圈的内容

①文化圈有一定的空间范围:人类生活的共同场所、地带、区域

②文化圈可大可小

③文化圈的时间的存在是扩散的:礼失求诸野

文化区

1、定义:从文化空间来概括文化内容的地理空间单位,又叫文化城,主要指具 有相似文化特征和生存方式的区域分类或空间分布(最早用于博物馆分类范畴)

2、提出者:美国奥·梅森拉丁美洲:18个文化区

威斯勒(1870-1947)《美国的印第安人》

3、中国传统的七大文化区

①秦文化区:以秦人为主的建立的文化区小篆强调农战、攻伐、垦荒、开塞等功利主义 ②三晋文化区:韩赵魏(内核区)农耕为主

③齐鲁文化区:大汶口、龙山崇尚礼义、重学冈

④吴越文化区:江苏、浙江、安徽大部、上海、江西部分信鬼神、淫祀、善舟楫、以舟代车 ⑤荆楚文化区:长江中游两湖熟、天下足

⑴多祭祀,信鬼神⑵在文化哲理方面颇有建树⑶巧夺天工的工艺:青铜、丝织、漆器 ⑷很强的民主意思和尚武意识

⑥巴蜀文化区:

第一,农耕文化极其发达,有蜀锦名闻天下第二,习俗与中原迥异

第三,能歌善舞,艺术发达

⑦岭南文化区共同构成中华民族文化主干

生态文化

1、人与自然环境既斗争又协调妥协的产物

2、提出者:朱利安·斯图尓德《进化和过程》

文化生态是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统一

含义:是文化适应其生产环境而产生的不同形态和内容,反映着文化发育的

地理环境背景及文化的影响、作用和制约

类别:海洋、河流、高地、纬度文化

几种文化生态

①海洋文化:

依存于海洋而生产并建立起具有海洋气息和特色文化形貌的文化结

构系统自由、求利、勇敢、坦白

②流域文化(江河文化)因江河流过而发源起来的具有特色的文化

古埃及、巴比伦、黄河

③高地文化:在高原地区发育和生长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内容

④纬度文化:因为处于不同的纬度而形成的不同文化形态和内容

十一、文化符号基本内涵:文化符号的内涵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其一,符号是约定俗成的替代物,既不是事物本身,也不是事物的属性;

其二,符号能够约定俗成地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具有象征意义;

其三,符号可以被划分为形式和内容两个部分:用来代表事物的物质形式即符号的形式。符号在代表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价值和作用,就是符号的内容;

其四,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约定性。

关于人类文化的符号性,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其一,人类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是以符号为基础的。其二,所有的人类文化都具有符号性。

十二、符号系统:文化符号系统包括语言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系统、综合符号系统。 非语言符号系统大致可

以概括为以下三大种类:

1.体势符号特点:一是体势符号的意义具有鲜明的文化背景,即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性的文化内容。二是体势符号是一种既可以单独也可以综合地加以表达的文化符号。三是体势符号具有外显性和多意性。

2.实物符号特点:第一,实物符号具有相对静止的固态属性。

第二,实物符号具有时代变迁性。

第三,实物符号的文化意义大于实物本身。

第四,实物符号是文化的载体。

3.艺术符号(文学,音乐,舞蹈等)

十三、社会化与文化继承的关系:

社会化的途径:社会教化,个体内化,大众传媒

文化的继承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文化如何得以延续、发展的问题。从内部的微观过程来看,文化的继承过程是依靠人类社会成员由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而实现的。因此,文化的继承是与人的“社会化”过程同一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和掌握各种社会思想、行为、价值规范和文化体系的过程,是文化的一种传递模式,这个过程的结果就是文化的继承和社会人的实现。 简述文化继承与环境、时代的关系。

文化继承与环境之间关系十分密切,环境影响和制约个体的社会化以及社会化过程中怎样成为文化携带者以及成为怎样的文化携带者,进而影响了个体文化继承的方式与内容。文化继承除了与环境关系密切外,与时代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一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物质文化创造和精神文化创造,而每一代人的继承文化的起点都是不一样的,其所继承的文化都是由其所处的时代决定的。时代的文化决定了一部分文化的继承的内容和特点,新一代人在继承新时代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淘汰一部分文化。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 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 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应该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如何理解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存在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教育促进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教育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创新和进步,离开了教育,也就无所谓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失去了具体的动力。另一方面,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教育的进步,没有文化就没有教育,就没有教育的具体内容。文化的发展推动教育进步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文化的繁荣推动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的丰富。二是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信息量的大大增加,这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化教育的功能

一般来说,文化教育具有如下功能:

一是选择功能,文化教育的选择功能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人对文化教育的选择;二是文化教育对人的选择。

二是认知功能,文化教育的认知功能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对以器物为代表的物质世界的认识和识别,知道世界是什么;其次是对习俗、行为规范的认识、了解和掌握,知道世界运作的规则;最后是认识、学习和掌握精神文化创造的能力,知道怎样去创造世界。

三是塑造功能,在人从生物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中,个体通过文化教育增进了对主客观世界的了解,从而形成自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不同环境下进行的文化教育,教育的内容有着不同的结果。

四是创造功能,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促进文化继承,这在文化教育过程中是通过对个体有意识的培养来实现的,因此,个体的培养也是文化教育创造功能实现的第一阶段,即培养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并使其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文化教育不止停留在文化人的培养和文化的传承上,其最终目的是推动和促进文化的进步、创新和发展,这是文化教育创造功能实现的第二阶段。

教育的文化职能:

1. 教育促进文化的保存与延续。

2. 教育促进文化的传播

3. 教育促进文化的创新

十四、文化传播的内涵:一个群体的文化要素流向另一个群体,并被融合进行后者自身文化

的过程与结果。

文化传播的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直接接触、媒介接触与刺激接触。 文化变迁

文化变迁的含义:所谓的文化变迁就是文化本质性内容的增加或减少并因此引起 文化的结构性变化。

文化变迁的途径

创新、传播、文化丧失、涵化。

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

社会生产方式的变更、文化内部的矛盾与分化、生态环境的变化、外来文化的影响。 文化冲突

含义:是两个有差异的文化模式彼此发生对抗与矛盾时,文化冲突便产生了。

表现:区域文化冲突、民族文化冲突、宗教文化冲突、阶层文化冲突、代际文化冲突。 特征:持续渐进性、内在间接性、全面交融性。

结果:同化现象、整合现象、分化现象

十五、西方推行文化霸权主要表现

1. 以经济援助为幌子销售其价值观。

2. 利用大众媒介、文化交流进行文化渗透。

3. 依靠强势文化争夺文化话语权。

十六、发展中国家应对文化霸权措施:

1. 重视经济建设:增强经济基础和综合国力。

2. 呼唤文化自觉: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3. 推动文化创新:保持本国文化先进性。

4. 加强文化交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掌握舆论主动权。

5. 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竞争力。

6. 完善文化立法:提供文化建设法律保障。

文化学概论

题型:名词解释,填空,简答,论述

一、文化的界定: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

二、文化学的研究范围:

文化学的研究范围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方方面面。

三、文化构成的形态:

(一)物质文化:也称器物文化,是人类在满足自我生存并改造自然、战胜自然过程中创的文化形态,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各种器具,是可见的物质实体的文化。物态文化是文化整体的物质基础,一定时代的物态文化往往与这个时代的其他层面的文化发展相协调。(例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建筑物等)

(二)制度文化:通过规范的习惯或文字文本形式固定下来的作为人们生产、生活典范的文化成果。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制度:政治、经济、教育等。

(三)行为文化:指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方式进行表达的文化形态。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尤其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一般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出现的行为规范。

(四)精神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价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

四、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和文化学的出现: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学学科则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从事现代文化学体系研究的,首推美国学者A.克鲁伯。

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内容:1、人与自然关系 2、人与人关系3、人与自己心理上的关系 五、1、传播学派:

传播学派的理论先驱是德国人类地理学派的弗里希·拉策尔和莱奥·弗洛贝纽斯,然后是格雷布纳尔和斯密特。英国传播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威廉·里弗斯、G·艾略特·史密斯和W·J佩里,代表作《太阳之子》。传播学派竭力反对古典进化论的“独立发明说”和“平行发展 说”的理论,认为传播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主要内容,全部人类文化史归根结底是文化传播、 借用的历史。

2、历史学派:历史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著名学者弗朗兹·博厄斯,代表作有《人类学通论》。这个学派在历史和文化研究中表现出这样的基本特点:不作大规模的理论综合和概括,只作小范围的实地考察,收集资料,作出记录,进行分析,作出归纳。 传播学派1、名称:播化学派(散播、扩散)

2、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英、美

3、核心观点:传播是历史发展过程的主要内容,全部人类文化史就是文化传播 借用了历史

4、先驱:德国·拉策尔、弗罗贝纽斯

5、创始人:德国·格雷布纳尔德奥传播学派(文化圈理论、文化圈进化论) 英国传播学派(埃及中心论)

历史学派 1、时间、地点:20世纪初——30年代美

2、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博厄斯(1858-1942)(历史批判学派美国历史学)

3、哲学思想基础: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

六、文化发展与社会类型:按照生产技术水平和相应的生计模式,大致可将人类社会划分为采集——狩猎社会、园艺——游牧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以及全球化时代社会五种社会类型

七、文化积累和创新:文化积累的本质是指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

意义:文化积累既是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积累的方式是文化的扬弃。文化积累的路径有两种:其一是本民族内部文化的积累。其二是吸取外来文化的积累。

文化积累和文化创新之间的关系是:

所谓文化创新,是指由连续的文化积累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吸收而导致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积累对于文化创新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文化创新本身就包含着文化的积累。

文化创新的条件,文化创新的内容,文化创新的途径:

文化创新必须以一定的文化积累为基础;文化创新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需要;文化创新必须有社会实践。

文化创新的具体内容包括:

物质技术层面的文化创新和非物质的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途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文化发明,其二是文化发现。

八、文化学研究方法:

目前主要有田野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影像技术法等社会科学常用的方法。

.田野调查法:也称为田野工作,是一种对一个社会及其生活方式亲身从事的长期性的调查和体会工作。是文化人类学家了解人类行为和收集文化资料最常采用的基本方法。 田野调查法具有哪些基本步骤及其各个步骤的具体内容是

先是田野调查的准备工作:第一,要选择和确定专题研究内容。第二,查阅和摘录田野背景资料;第三,制定详细的田野调查计划;第四,做好调查成员与物品的准备。然后是实地调查,从技术方式上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第一,参与观察法;第二,采访调查法;第三,搜集田野资料。最后是撰写田野调查报告。

文献法: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报刊、资料、手稿以及其他记载,进行文化研究的方法

九、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决定论,环境可能论,文化生态论(P139)

十、文化层——文化特质

指一组在特定的时空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功能上相互整合的文化特质同体,它在时空中成为一个单位而持续存在

文化圈的内容

①文化圈有一定的空间范围:人类生活的共同场所、地带、区域

②文化圈可大可小

③文化圈的时间的存在是扩散的:礼失求诸野

文化区

1、定义:从文化空间来概括文化内容的地理空间单位,又叫文化城,主要指具 有相似文化特征和生存方式的区域分类或空间分布(最早用于博物馆分类范畴)

2、提出者:美国奥·梅森拉丁美洲:18个文化区

威斯勒(1870-1947)《美国的印第安人》

3、中国传统的七大文化区

①秦文化区:以秦人为主的建立的文化区小篆强调农战、攻伐、垦荒、开塞等功利主义 ②三晋文化区:韩赵魏(内核区)农耕为主

③齐鲁文化区:大汶口、龙山崇尚礼义、重学冈

④吴越文化区:江苏、浙江、安徽大部、上海、江西部分信鬼神、淫祀、善舟楫、以舟代车 ⑤荆楚文化区:长江中游两湖熟、天下足

⑴多祭祀,信鬼神⑵在文化哲理方面颇有建树⑶巧夺天工的工艺:青铜、丝织、漆器 ⑷很强的民主意思和尚武意识

⑥巴蜀文化区:

第一,农耕文化极其发达,有蜀锦名闻天下第二,习俗与中原迥异

第三,能歌善舞,艺术发达

⑦岭南文化区共同构成中华民族文化主干

生态文化

1、人与自然环境既斗争又协调妥协的产物

2、提出者:朱利安·斯图尓德《进化和过程》

文化生态是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统一

含义:是文化适应其生产环境而产生的不同形态和内容,反映着文化发育的

地理环境背景及文化的影响、作用和制约

类别:海洋、河流、高地、纬度文化

几种文化生态

①海洋文化:

依存于海洋而生产并建立起具有海洋气息和特色文化形貌的文化结

构系统自由、求利、勇敢、坦白

②流域文化(江河文化)因江河流过而发源起来的具有特色的文化

古埃及、巴比伦、黄河

③高地文化:在高原地区发育和生长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内容

④纬度文化:因为处于不同的纬度而形成的不同文化形态和内容

十一、文化符号基本内涵:文化符号的内涵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其一,符号是约定俗成的替代物,既不是事物本身,也不是事物的属性;

其二,符号能够约定俗成地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具有象征意义;

其三,符号可以被划分为形式和内容两个部分:用来代表事物的物质形式即符号的形式。符号在代表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价值和作用,就是符号的内容;

其四,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约定性。

关于人类文化的符号性,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其一,人类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是以符号为基础的。其二,所有的人类文化都具有符号性。

十二、符号系统:文化符号系统包括语言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系统、综合符号系统。 非语言符号系统大致可

以概括为以下三大种类:

1.体势符号特点:一是体势符号的意义具有鲜明的文化背景,即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性的文化内容。二是体势符号是一种既可以单独也可以综合地加以表达的文化符号。三是体势符号具有外显性和多意性。

2.实物符号特点:第一,实物符号具有相对静止的固态属性。

第二,实物符号具有时代变迁性。

第三,实物符号的文化意义大于实物本身。

第四,实物符号是文化的载体。

3.艺术符号(文学,音乐,舞蹈等)

十三、社会化与文化继承的关系:

社会化的途径:社会教化,个体内化,大众传媒

文化的继承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文化如何得以延续、发展的问题。从内部的微观过程来看,文化的继承过程是依靠人类社会成员由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而实现的。因此,文化的继承是与人的“社会化”过程同一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和掌握各种社会思想、行为、价值规范和文化体系的过程,是文化的一种传递模式,这个过程的结果就是文化的继承和社会人的实现。 简述文化继承与环境、时代的关系。

文化继承与环境之间关系十分密切,环境影响和制约个体的社会化以及社会化过程中怎样成为文化携带者以及成为怎样的文化携带者,进而影响了个体文化继承的方式与内容。文化继承除了与环境关系密切外,与时代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一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物质文化创造和精神文化创造,而每一代人的继承文化的起点都是不一样的,其所继承的文化都是由其所处的时代决定的。时代的文化决定了一部分文化的继承的内容和特点,新一代人在继承新时代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淘汰一部分文化。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 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 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应该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如何理解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存在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教育促进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教育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创新和进步,离开了教育,也就无所谓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失去了具体的动力。另一方面,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教育的进步,没有文化就没有教育,就没有教育的具体内容。文化的发展推动教育进步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文化的繁荣推动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的丰富。二是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信息量的大大增加,这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化教育的功能

一般来说,文化教育具有如下功能:

一是选择功能,文化教育的选择功能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人对文化教育的选择;二是文化教育对人的选择。

二是认知功能,文化教育的认知功能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对以器物为代表的物质世界的认识和识别,知道世界是什么;其次是对习俗、行为规范的认识、了解和掌握,知道世界运作的规则;最后是认识、学习和掌握精神文化创造的能力,知道怎样去创造世界。

三是塑造功能,在人从生物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中,个体通过文化教育增进了对主客观世界的了解,从而形成自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不同环境下进行的文化教育,教育的内容有着不同的结果。

四是创造功能,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促进文化继承,这在文化教育过程中是通过对个体有意识的培养来实现的,因此,个体的培养也是文化教育创造功能实现的第一阶段,即培养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并使其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文化教育不止停留在文化人的培养和文化的传承上,其最终目的是推动和促进文化的进步、创新和发展,这是文化教育创造功能实现的第二阶段。

教育的文化职能:

1. 教育促进文化的保存与延续。

2. 教育促进文化的传播

3. 教育促进文化的创新

十四、文化传播的内涵:一个群体的文化要素流向另一个群体,并被融合进行后者自身文化

的过程与结果。

文化传播的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直接接触、媒介接触与刺激接触。 文化变迁

文化变迁的含义:所谓的文化变迁就是文化本质性内容的增加或减少并因此引起 文化的结构性变化。

文化变迁的途径

创新、传播、文化丧失、涵化。

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

社会生产方式的变更、文化内部的矛盾与分化、生态环境的变化、外来文化的影响。 文化冲突

含义:是两个有差异的文化模式彼此发生对抗与矛盾时,文化冲突便产生了。

表现:区域文化冲突、民族文化冲突、宗教文化冲突、阶层文化冲突、代际文化冲突。 特征:持续渐进性、内在间接性、全面交融性。

结果:同化现象、整合现象、分化现象

十五、西方推行文化霸权主要表现

1. 以经济援助为幌子销售其价值观。

2. 利用大众媒介、文化交流进行文化渗透。

3. 依靠强势文化争夺文化话语权。

十六、发展中国家应对文化霸权措施:

1. 重视经济建设:增强经济基础和综合国力。

2. 呼唤文化自觉: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3. 推动文化创新:保持本国文化先进性。

4. 加强文化交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掌握舆论主动权。

5. 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竞争力。

6. 完善文化立法:提供文化建设法律保障。


相关文章

  • 山东自考科目一览
  • 一.商务英语(本科) 专业代码050218 主考院校:山东财政学院.曲阜师范大学 本专业共设置12门课程和毕业论文.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学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学分) 3.日语(6学分) 4.高级英语(12学分) 5.英 ...查看


  • 日本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 <日本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英文名称:The Introduction of Japanese Culture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日语专业 学分数:2 一.课程性质 "日本文化概论"根据教育部日语专业本 ...查看


  • 考试科目-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部
  • 考试科目 211 翻译硕士英语 考试范围 211 张汉熙, <高级英语>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修订本 333<教育学原理>,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年 <中国教育史>, ...查看


  • [清代学术概论]修改
  • 评梁任公<清代学术概论> 学生:张芹芹 学号2014211663 班级:历史学基地班1403 摘要:读<清代学术概论>常有莫名激动感.惊叹梁任公先生酣畅淋漓的文笔,觉<清代学术概论>字字珠玑,实是清代学术 ...查看


  • 宁夏医科大学教务处
  • 宁医教发[2009]53号 宁夏医科大学教务处 关于下达2009-2010学年 第二学期教学任务安排的通知 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中医学院.护理学院.口腔医学院.药学院.检验学院.管理学院.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外国语教学 ...查看


  • 2017年4月重庆市自学考试课程安排表
  • 各 专 业 公 共 课 及 共 同 课 考试专业及课程 04月15日(星期六) 04月16日(星期天) 09:00-11:30 14:30-17:00 09:00-11:30 14:30-17:00 课码 课程名称 课码 课程名称 课码 课 ...查看


  • 南开大学公共选修课分类目录(201201)
  • 南开大学公共选修课分类目录 一.自然科学与技术 序号 [***********][***********][***********][***********]1424344 开课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 信息技术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学院 ...查看


  • 旅游学概论教学大纲
  • <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旅游学概论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学 时 数: 32(理论学时:22 实践学时:10) 先修课程:无 开课部门:管理学院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一)课程性质: 旅游 ...查看


  • 2016年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中国文化概论考研复试题库
  • 目录 2016年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中国文化概论考研复试题库(一) ............................................... 2 2016年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中国文化概论考研复试题库(二) ....... ...查看


  •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心得
  • <中国文化概论>学习感受 在上<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之前,就听学姐学长说过它是一门很有教育意义的课程.当我自己坐在课堂里感受中国文化的时候,我发现这的却是一门很有教育意义的课程.中国文化概论集合了中国古代文化与现代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