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的悖论与扩大内需
在蜜蜂的寓言中,曼德维尔把人类社会比喻为一个蜂巢:“这些昆虫生活于斯,宛如人类,微缩地表演人类的一切行为。”在“这个蜜蜂的国度”里,每只蜜蜂都在近乎疯狂地追求自己的利益,虚荣、伪善、欺诈、享乐、嫉妒、好色等恶德在每只蜜蜂身上表露无遗。令人惊异的是,当每只蜜蜂在疯狂追逐自己的利益时,整个蜂巢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后来,邪恶的蜜蜂突然觉悟了,向天神要求让他们变得善良、正直、诚实起来。“主神终于愤怒地发出誓言:
使那个抱怨的蜂巢全无欺诈。神实现了誓言„„”接着,在整个蜜蜂的王国中,昔日繁忙的酒店渺无人迹,不再有人订货,全国一片萧条景象。曼德维尔的“蜜蜂的寓言”是现代自由主义经济学和经济伦理的基本隐喻。及公共利益。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阐述了浪费是 “私人的罪过”。但可以刺激经济,成为“公共的利益”。
增加消费可以刺激经济,消费的增加就是储蓄的减少。传统的观念认为节俭是美德,在传统社会,这种观念是值得提倡的 ,因为农业时代时期,物资供给严重不足,所以提倡人民节俭。而在
现代的工业时期,这种个人美德引起的储蓄增加,消费减少却会使得经济衰退。增加消费有悖于节俭的美德,但却有利于整体经济繁荣。这就是“节俭的悖论”。从很多方面来看,这两种理论是相通的。
任何经济理论都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离开了具体条件很难判断出它是正确还是错误。凯恩斯针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认为经济危机的原因是总需求严重不足,导致产品过剩,经济衰退。从而提出改革方案,使得世
界经济开始复苏。在那种情况下。“节约的悖论”是道理的。
那么在今天的中国,这个理论是否还适用呢?
在今年的两会中,我国政府再一次明确提出要通过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那么,扩大内需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况下,我国经济面临着出口困难、经济结构不合理、内需不振等诸多问题,于是,马克思对于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为我国扩大内需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
据, 马克思消费理论告诉我们:必须要重视消费问题,倡导消费观念的改变。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对于消费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且认为消费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单纯消费物质财富的行为,因而一旦生产和消费发生矛盾,政府就会采取限制消费的政策,这样不仅限制了消费品的生产及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而且使人们对生活消费产生了片面的认识,形成一些畸形的消费观。又因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是:投资,外贸,和消费。所以扩大内需最主要的就是扩大消费。
纵观我国的社会现实,我国的宏观政策方向愈趋明朗
一、降低存贷款利率,特别是降低用于消费的贷款的利率。用低利率和宽松的贷款条件来增加消费贷款、鼓励消费、提前消费,花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可以带动经济的增长。
二、提高工资,特别是提高中低收入的工薪族的工资。中低收入人群对改善生活质量、增加消费量的欲望强烈,如果能够涨工资,增加他们的收入的话,就可以迅速地把潜在需求转换为有效需求,增强消费者的购买力。
三、鼓励买车买房。目前,家用轿车在降价,但养车的费用却在上涨,所以,对于买车的人而言,必须具备“买得起、还得养得起”的条件,虽然汽油、柴油涨价后,增加了养车的费用和车主的负担。并且在油价上涨的同时,停车费、罚款、保险、保养费用等都在增长。但也是这些增加了“有车族”的消费,间接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扩大国内投资,刺激国内消费和扩大外贸出口也可以扩大内需
然而,我们都知道,在我国古代, 节俭是一种被人称道的美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社会的主潮流,唐代著名文
学家韩愈就曾有:“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诗句,这一理论对当代国人的消费观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国人依然习惯于存款,所以需要改变国人的这些观念,我坚定的相信在这些政策的作用下,经济的发展是必然的,也由此可见中国政府提出此政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所以,在经济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以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是可行的,它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节俭的悖论与扩大内需
在蜜蜂的寓言中,曼德维尔把人类社会比喻为一个蜂巢:“这些昆虫生活于斯,宛如人类,微缩地表演人类的一切行为。”在“这个蜜蜂的国度”里,每只蜜蜂都在近乎疯狂地追求自己的利益,虚荣、伪善、欺诈、享乐、嫉妒、好色等恶德在每只蜜蜂身上表露无遗。令人惊异的是,当每只蜜蜂在疯狂追逐自己的利益时,整个蜂巢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后来,邪恶的蜜蜂突然觉悟了,向天神要求让他们变得善良、正直、诚实起来。“主神终于愤怒地发出誓言:
使那个抱怨的蜂巢全无欺诈。神实现了誓言„„”接着,在整个蜜蜂的王国中,昔日繁忙的酒店渺无人迹,不再有人订货,全国一片萧条景象。曼德维尔的“蜜蜂的寓言”是现代自由主义经济学和经济伦理的基本隐喻。及公共利益。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阐述了浪费是 “私人的罪过”。但可以刺激经济,成为“公共的利益”。
增加消费可以刺激经济,消费的增加就是储蓄的减少。传统的观念认为节俭是美德,在传统社会,这种观念是值得提倡的 ,因为农业时代时期,物资供给严重不足,所以提倡人民节俭。而在
现代的工业时期,这种个人美德引起的储蓄增加,消费减少却会使得经济衰退。增加消费有悖于节俭的美德,但却有利于整体经济繁荣。这就是“节俭的悖论”。从很多方面来看,这两种理论是相通的。
任何经济理论都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离开了具体条件很难判断出它是正确还是错误。凯恩斯针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认为经济危机的原因是总需求严重不足,导致产品过剩,经济衰退。从而提出改革方案,使得世
界经济开始复苏。在那种情况下。“节约的悖论”是道理的。
那么在今天的中国,这个理论是否还适用呢?
在今年的两会中,我国政府再一次明确提出要通过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那么,扩大内需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况下,我国经济面临着出口困难、经济结构不合理、内需不振等诸多问题,于是,马克思对于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为我国扩大内需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依
据, 马克思消费理论告诉我们:必须要重视消费问题,倡导消费观念的改变。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对于消费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而且认为消费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单纯消费物质财富的行为,因而一旦生产和消费发生矛盾,政府就会采取限制消费的政策,这样不仅限制了消费品的生产及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而且使人们对生活消费产生了片面的认识,形成一些畸形的消费观。又因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是:投资,外贸,和消费。所以扩大内需最主要的就是扩大消费。
纵观我国的社会现实,我国的宏观政策方向愈趋明朗
一、降低存贷款利率,特别是降低用于消费的贷款的利率。用低利率和宽松的贷款条件来增加消费贷款、鼓励消费、提前消费,花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可以带动经济的增长。
二、提高工资,特别是提高中低收入的工薪族的工资。中低收入人群对改善生活质量、增加消费量的欲望强烈,如果能够涨工资,增加他们的收入的话,就可以迅速地把潜在需求转换为有效需求,增强消费者的购买力。
三、鼓励买车买房。目前,家用轿车在降价,但养车的费用却在上涨,所以,对于买车的人而言,必须具备“买得起、还得养得起”的条件,虽然汽油、柴油涨价后,增加了养车的费用和车主的负担。并且在油价上涨的同时,停车费、罚款、保险、保养费用等都在增长。但也是这些增加了“有车族”的消费,间接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扩大国内投资,刺激国内消费和扩大外贸出口也可以扩大内需
然而,我们都知道,在我国古代, 节俭是一种被人称道的美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社会的主潮流,唐代著名文
学家韩愈就曾有:“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诗句,这一理论对当代国人的消费观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国人依然习惯于存款,所以需要改变国人的这些观念,我坚定的相信在这些政策的作用下,经济的发展是必然的,也由此可见中国政府提出此政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所以,在经济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以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是可行的,它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