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全册教案 (1)

锦绣中华在我心中

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

多种多样的住房

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

中华美食名扬天下

多姿多彩的中华服饰

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

锦绣中华在我心中

我们的衣食之源

面对自然灾害

考察农业的历史

蒸蒸日上的新农村

生活中处处有工业

我们的生活在变化

我国工业的发展

第一单元

锦绣中华在我心中

教学目标

·态度: 通过“锦绣中华在我心中”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进一步了解祖国不同地区的差异和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能力: 培养学生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

·知识: 会按专题如人物、风景、节日、民族等类别将收集的资料布置板报。 学生准备:查找资料(收集祖国各地的资料)

教师准备:课件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课题:(出示中国地形图)师述:俯视祖国大地,她就像一只威武的雄鸡,傲然屹立的世界的东方。她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彩画„„千百年来,我们中华儿女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板书:江山多娇)

二、了解祖国的地形地貌。(板书:祖国就像一副画。)

1、问:这是一张中国地形图,它有几块主要的色块,这不同颜色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同对我国的地形图,了解和研究我国的地形、河流。

2、理解我国的地形三级阶梯。问:地形图上的各种颜色就是代表不同的高度。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在这张图上各种颜色都代表的高度是多少呢?教师点图片上的各种颜色,分别判断土黄色、黄色、绿色的海拔是多少。

师述:我们从高空向下观看我国的地形,大体上分为三级阶梯,因为是从上往下看,所以第一阶梯最高,第二阶梯次之,第三阶梯最低,尔后是海洋。再仔细观察,我国的地势明显是西高东低。(板书:西高东低)

3、我国主要的地形地貌。

①世界上的地形分为五种,具体是: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这五种地形在我国都有分布,请在地图上找一找。(板书:五种地形齐全)

②请读小资料:(幻灯出示资料)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地图上找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主要丘陵、主要河流、主要岛屿„„互相指一指。 ③思考讨论:多样的地形、地貌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好处?我们的家乡属于什么地形?

④扩展资料:海拔是指地球上某一点高出平均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们用的《中国地形图》上中国各地的海拔是以青岛黄海水准原点为起算点的。水原点即平均海平面。

多种地形与我国生产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世界上五种地形都有,这样就给我们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平原为我们提供了耕地,高原为我们发展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山地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矿藏等等。这样使得我国能够从各方面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三、走进母亲河。(板书:我们的母亲河。)

1、思考:我们为什么称长江、黄河为母亲河?

2、收集资料,请你拿出有关母亲河的资料、故事、赞美母亲河的诗歌、散文、歌曲、绘画„„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资料,全班同学把资料进行归类。

4、歌唱母亲河。以小组为单位,全班进行比赛。

①说一个评价母亲河的词。每组不重复,看谁用词最贴切。

②说一句赞美母亲河的话。看谁感情最真挚。

③讲一个长江、黄河的传说、故事,或朗诵一首诗、唱一首赞美的歌„„

四、讲我的旅游故事。

请几名同学讲一处自己曾经去旅游过的地方。

要求:1、讲清景点所在省市位置,游览时间,自己印象最深的景点,自己游览后的感受。2、学生介绍完一处风景,就把图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五、小组活动——“我的旅游观光梦想”。

1、展示自己的一个全国范围的旅游路线图。在小组内介绍需携带的物品,采用的交通工具,观光的顺序、注意的事项等。

2、着重讲自己最想去的一个地方及原因,以及对那个地方的初步了解。

六、我会表演——小品:我是世界自然遗产。

1、学生分组,看书查资料,了解“世界自然遗产”的含义,以及我国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地方,教师进行指导。

2、分别就自己感兴趣的一处,了解它的景观特色、被保护情况,合作编小品脚本,进行排练。如扮成游客、导游、当地居民、拟人化的山水树木等„„。

3、请两三组学生进行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七、总结升华。

课后收集祖国风光的图片、资料,自制一个祖国旅游观光路线图,为下节课学习做准备

1、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态度:通过了解祖国的不同地形、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使学生初步知道人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培养关爱自然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阅读地图的能力。

知识:从中国地形图上了解和熟悉我国地形的特点,一些典型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内容,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二、教学准备:

1、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地貌的知识;收集有趣的中国气候特点的资料。2、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你对中国地形图有什么了解?(生:有不同的颜色),你能说出有几种颜色吗?这些颜色代表的是什么吗?

师:你听说过“地形”这个词吗?你知道地形的分类吗?(地形: 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你知道我们生活的地方属于什么地形吗?今天,我就一起去看看和地形地貌有关的知识——第一课: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板书课题)

(二)认识地形:

1、出示图片:

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每种地形都出示一个图,让学生对这几种地形有深刻印象。

2、介绍有关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在我国所占比例。(学生知道的由学生介绍,师补充。)

3、师:谁能简单说说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写在书中)

4、师:在中国地形图上,你能找出自己家乡所在的地方吗?它属于什么地形?结合地形知识,你能简单说说自己的居住环境吗?(写在书中)

5、交流:(引出我们生活环境的气候变化,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二)认识不同的自然环境:

1、师:你们都收集了一些有关中国气候的资料,谁愿意介绍介绍?

教师着重介绍:北方和南方的气候特点,如:雾凇、冰雪等。

2、阅读文章感受气候的美丽。(第6、7页)

(三)森林里的故事:

师:每个地方都有讲不完的故事,每个地方都在发展和变化着。

1、放录音:东北虎、梅花鹿、棕熊在诉说着自己家乡的变化。

2、出示书中诗歌,了解诗歌中东北地区的美丽。

师:读完诗歌,你了解到哪里知识?(师出示图片使学生对东北美丽的风景有所认识)

3、听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让学生谈对这首歌曲的了解,使学生懂得要保护动物。)

4、讲一讲自己或者别人爱护动物或植物的故事。

5、要让家乡故事永远美好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四)游戏:

师:有关地形的知识我们了解不少了。我们现在以这些知识进行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它和生活有关系》。

游戏对抗赛规则:全班分为两大组,每组以唱歌的形式表达和这节课所学的地形、气候有关的知识;每首歌唱完之后要概括讲出你要表达的知识内容;以多为胜。

(五)建立资料库:

师:对于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我们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把这些知识保存下来,怎么办?我们建立一个资料库行吗?

师:你对资料库的建立有什么好的建议吗?说说看。组长负责收集意见,并在组内组织分工,充实我们的资料库。

四、板书设计:

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

地形种类: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气候景观:冰、雪、雨、雾凇……

多种多样的住房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祖国一些不同区域人们住房的特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人们怎样适应自然环境,利用自然环境的特点,发展生产,提高生活质量;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了解不同的人们住房与当地自然环境、自然条件的关系。

学习准备:

1、收集不同住房的照片、图片和资料。

2、学生调查自己家庭住房的变化。

3、彩色笔。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猜谜语:背上长满鳞,背下都是筋,张开大嘴吧,可以吞活人。(房子)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而住房也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我国多种多样的住房。(出示课题)

二、新授

1、 房屋的起源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不会盖房子,“久居野处,构木为巢”。(我们的祖先最早是生活在荒山野岭的山洞里和草窝树洞中。)传说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教给人们“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砍伐树木,建筑上面有顶、四周有围挡的房子躲避风雨。)实际上任何一项发明,都不会是一两个人的功劳,它凝聚着中华民族许多代人的聪明才智。

(出示教科书12页上的图片)从古人居住的山洞发展到我们现在居住的高楼大厦,由于人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我们的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2、会“走”的房子

大家来猜一猜会“走”的房子是什么样的?

图中这位小朋友从服饰上你能不能看出他是哪个民族的?请你猜一猜这是什么房子,把它画下来。(学生展示)

为什么说蒙古包是会走的房子呢?这种住房说明什么呢?(图示)

现在很多游牧民族都建立了定居点,有商店、学校和医疗站,老人和孩子得到了很好的照顾。

和这种房子相似的还有什么样的?(藏族的帐篷、哈萨克的毡房)

刚才了解的是游牧民族的住房,在我国南方还有一种会走的房子,你知道是什么吗?(船) 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湖泊众多,河流纵横交错,船成了必备的交通运输工具,为什么它也被称为会走的房子呢?(学生回答)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讲到了住房,同学们谁的家住在平房里?

说一说平房院落的布局?(北面、南面、西面都有房子,再有东房就是一个四合院了)

二、新授

1、老北京的四合院

说到四合院,谁来说说四合院名字的由来?

说到四合院,就会想到老北京的四合院(图示、音乐),北京是古城,胡同里留下了大大小小许多四合院。

说到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可是北京的一大特色,连外国游客到了北京都想游览四合院。这是北京的一大景儿,叫做“胡同游”。

四合院的特点?(房子很独特,房房相连,院院相通,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邻里互助,相对封闭、安全,有利于阻挡北方的风沙,院落有利于晾晒粮食、储存农具。)

在我国各地,至今还保存着许多著名的老房子,谁知道?(乔家大院、图示) 你们知道这些房子的价值和意义吗?(学生回答:历史悠久,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观赏价值,有独特的风格,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2、我国地域辽阔,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住房,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下面我们就去看看不同风格的住房,(出示图片教科书16页)小组讨论看看这些房子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并将结果在全班展示)

这些屋顶构造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地区有不同风格呢?

不同地域的民居与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4、 我们再来认识一种有着特殊含义的住房——窑洞(图示)

窑洞分布在哪?(我国秦岭以北、黄河中下游的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区境内。) 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为什么要挖窑洞居住?(学生回答)

说窑洞有着特殊含义,是因为陕西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就在这些窑洞里,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中国人农民走向胜利。(图示)

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窑洞冬暖夏凉的原因?

5、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同学们说一说你家住房的变化。(填表)

三、 小结: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四、 作业:

同学们想当设计师吗?请你们来设计未来的理想住房,比比谁的设计最有创意。 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

教学目标 态度: 通过了解一些地区各具特点的交通工具,使学生初步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知识: 知道车船的发明源自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实践,知道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产生了适应的交通工具,说明了人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车、船模型,彩色笔

教师准备: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长江流域地图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 南北方不同的交通工具

看图比较南北方的畜力和人力交通

让学生看图, 说说这些交通工具一般在什么地区使用?为什么人们仍在使用这种比教落后的交通工具,他们有什么特点?

说说自己家乡有哪些交通工具?哪些交通工具在家乡看不到?说出原因。 在中国政区图上明确南北方的划分

明确:南方船多原因是河多,水资源丰富,马车多在北方平原或草原地区使用方便。

2. 船的发展

小组讨论:船的发展过程。

讨论:哪些仍在使用?今天的哪些交通工具由他们发展来的

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资料,说明我国明朝造船业的发展。

3. 自行车王国

角色扮演:自行车与汽车的对话。

辩论会:发展自行车还是轿车?

人人拥有轿车好吗?

讨论会:轿车走进家庭的利与弊。

船为什么会成为我国南方地区主要交通工具之一。

骑自行车有什么好处。

中华美食名扬天下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中国饮食文化,使学生养成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2、通过介绍中国饮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探寻人文现象和自然现象之间关系的兴趣。

3、通过对美食文化的了解,养成爱惜粮食的情感。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社会事务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和使用资料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客观分析饮食习惯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让学生了解饮食文化和其他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的关系。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能客观分析饮食习惯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和使用资料的能力的培养。

2、饮食习惯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方法】

分组合作学习法、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

课前播放《美食》课前让学生欣赏。

联系生活,导入话题。

1、(课件:美食)同学们,听着这欢快的歌曲,看着这满眼的美食,你有什么感受?想要吃美食我们首先要了解美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华美食名扬天下》。揭示课题。

(教学意图:视频导入,渲染气氛,简单明了,直奔主题。以儿童兴趣入手,以“吃”作为切入点,通过视觉盛宴由浅入深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揭示课题。)

(二)活动一:“美食侦探在行动”

【过渡】年夜饭可以说是美食中的精华,请大家拿着你们年夜饭调查表,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出代表把你们的调查结果在全班展示一下。

预设一:学生回答上来时的评价:

(1、你的想法很独特,表达也很准确;2、你的声音很宏亮3、你吃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学问4 、这是“一面百吃,百吃百味”呀!5、我们喜欢美食更喜欢亲人为做一起吃美食的感觉„„)

预设二【学生回答不上来的难点引导】

1、 饮食习惯和物产之间的关系出示物产分布图:请大家借助图例看图,动脑筋想一想“饮食习惯和物产之间有何关系?”

【师小结】:大家说得很对,因为我们北方盛产小麦,南方盛产大米所以在饮食上出现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差异。

(设计意图:中国农作物分布图等地图的展示,增强了学生对于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探寻饮食习惯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了形象正确的认识,从而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2、口味 “南甜北咸,东酸西辣”的引导步骤:以饺子为例,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南甜北咸,东酸西辣”的差异。

【师小结】:人们常把口味概况为“南甜北咸,东酸西辣”,虽然不太准确,但也反映出区域的饮食口味的是有差异和区别。

3、其他小组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继续谈)

4、让我们看看“影响饮食习惯的形成的有哪些因素呢?”(是随机做出解说:粮食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爱惜粮食。)

【师小结】:影响我们饮食习惯的除了地域的物产外,还有地理环境、气候和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

活动“中华美食故事会”

师:美食不仅能够充饥、还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呢。一道菜,一个故事;一道菜,一段历史。你的家乡美食呢? 这些美食又有什么样的动人故事呢?我们开个“中华美食故事会”,请大家说一说。

【预设评价】1、请故事讲得很生动,如果语言简练一些就更好了。2、你的故事让我们打开眼界。3、你的故事真得很精彩如果声音洪亮一些就更好了。2、你的故事让我们打开眼界。3、我们美食当中还蕴涵着浓浓的亲情。4、谢谢你,让我们大家都要做一个有文化的食客„„)

【师小结】刚才大家介绍的许多美食在我们石家庄的也能尝到,我们的饮食习惯随着人口的流动、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融合。

【设计意图:】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透过中华美食,了解“食文化”的历史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积淀;通过讲述食品背后的故事,探究来龙去脉,感受中华丰富的食文化与悠久历史,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让孩子通过熟悉的家乡美食,结合自己切身的体会引领学生了解我国不同的饮食特色,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通过美事故事会不仅让孩子学会了做人,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请你想一想你的广告创意,想好后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生:略„„)

【课后作业以及本课总结】中国的饮食文化是源远流长。咱们一时半会也说不完。课后大家可以学做一道你特色菜肴给家人品尝。让我们在做美食中了解美食,在生活中领略饮食文化中的魅力吧。

多姿多彩的中华服饰 教材分析:

1、本单元主题是:“锦绣中华在我心中”,主要在上册教材总体认识祖国的自然概况和古老文明的基础上,用对比的方法,从东西南北的差异上,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地域的生活,特别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2、 教材26页的几幅图片,介绍了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的故事,学生从中可以了解我国纺织业的发展进程。27页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生产丝绸的国家,在古代就闻名世界,中国的丝绸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位置。28页图片,通过介绍丝绸的生产过程,引导学生了解丝绸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29页的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不同地域人们的服饰差异和风格特点等。30页的图片,通过介绍一天之内穿衣有很大变化的吐鲁番地区、青藏高原,引导学生认识吐鲁番地区和青藏高原由于地处高原盆地,温差比较大。31页的图片,通过对一家几代人穿衣的介绍和比较,引导学生认识服饰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服饰越

来越漂亮。32页通过介绍家庭服饰展示会,引导学生了解家庭服装的变化,体会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33页的图片,反映了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在公共场所表现出的各种不良习惯和生活陋习,引导学生在公共场所要着装文明,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

这样安排,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是把服饰的差异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引发他们的联想和体验,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并且主动地去了解和收集相关的资料。

教学目标:

态度,通过介绍祖国一些不同区域不同时代人们服饰的特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人们怎样适应自然环境,利用自然环境的特点,发展生产,提高生活质量;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知识: 知道我国是丝绸的发源地,丝绸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的产物;知道服饰与当地气候的关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服饰在不断变化;知道什么是不文明的生活陋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不同地域人们服饰的特点。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

难点:掌握服饰的不同变化及勇于向不文明的生活陋习宣战。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

查找资料(可以是文章、采访记录,图片)

1、了解服饰的学问。

2、搜集一些传统服饰的故事和传说。

3、看视频资料,懂得服饰文化的差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出示一段服装模特表演)同学们,看完表演后你有什么感想?我们可以看到,模特们的服饰不但色彩鲜艳,而且款式也多种多样。你们想对它有更多的了解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多姿多彩的中华服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感兴趣,教育就成功了一半。所以在上课伊始利用模特表演,给了同学们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授

1. 师:关于衣裳还有美丽的传说,你们想不想听?

师讲述故事,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纺织业的发展过程。

(听故事是每个孩子的最爱,教师惟妙惟肖的讲解,保持住每一个孩子的兴趣。)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衣裳的传说?

生简单介绍衣服的起源和发展。(从远古时代的穿树叶, 披兽皮. 发展到现在多姿多彩的服饰)

生理解: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结果.

(课上不仅让学生愿意听还要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尽情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及畅谈自己的想法。)

2. 师:是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使我们的服饰多姿多彩。现在,我们衣服的面料有棉麻丝腈纶等等。(拿出一件丝绸衣服)同学们猜猜我拿的这件衣服是什么面料的?(丝绸)你们知道丝绸的故乡是哪里吗?(中国) 丝绸是我国的所特有的。 早在四千年前, 勤劳智慧的我国劳动人民就懂得养蚕、缫丝,织出灿若云霞的丝绸。那么对于丝绸你了解了它的哪些有关知识呢?

生介绍丝绸的特点、制作过程及其他。

生1:丝绸的颜色色彩斑斓、灿烂夺目,深受人们的喜爱。

生2:丝绸的质地柔软、光滑,凉爽透气,对保护皮肤十分有利它的纺织过程非常复杂。

生3:只是得到它的原材料----蚕丝就相当麻烦。

生4:丝绸可以出口换取外汇呢。

师:丝绸确实以其复杂的织造技术和文化艺术令世界所折服。通过你们对丝绸的了解,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1:从丝绸的身上我感受到我国纺织丝绸的历史悠久。

生2:我国劳动人民是非常勤劳的。

生3:他们具有高超的纺织技术。

师:说明我国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聪明才智。

(从孩子们熟悉的身边事物出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孩子们学习起来更容易,更轻松,更感兴趣。)

3、师:正因为有了劳动人民我们才有了绚丽多彩,形式各样的美丽服装。才有了一年四季不同的风景。谁来说说你一年四季都穿什么样的衣服?(生自由回答)我们为什么要随季节的不同更换不同的衣服呢?(服饰受到自然环境中气候差异的影响,主要是在气温的影响时,而发生变化。)人们的聪明才智不仅体现在衣服原料的制造上,对于服装的设计也是因地制宜的。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们,因为地形、气候的不同,服饰的差异也很大。(出示29页图片)

生观察,说说这些服装的特点有哪些?

生观察后汇报。(分别从寒带、热带、水乡等几方面进行介绍)

(对于未知领域,孩子们的探究欲望最强,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形状各异的服饰,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师:(评价)同学们介绍得很好。让我们再想想:

在同一个时间,尤其是冬天,人们的服饰是不是一样呢?(不一样)谁来给大家介绍。

生1:北方,最北边的大兴安岭,一片冰天雪地。那里气候寒冷,最低温度会达到零下五十多摄氏度。大兴安岭是我国最大的原始森林,那里的人们靠打猎为生,所以人们为了抵御风寒,都喜欢穿以兽皮为主的衣服。但总的来说,北方地区的人们,到了冬天,人们在衣服上的特点就是一个字:厚。

生2:江南水乡气候怡人,比北方地区要暖和的多。因此,那里的人们都喜欢穿长布衣、长布裤,头上还围着蓝布包头,脚上穿的是绣花圆口的布鞋。 生3:我国南方福建沿海的惠安县。那里的妇女叫惠安女,她们穿的服装就叫惠安女服饰。她们带的帽子叫斗笠,斗笠边缘两侧还缀有塑料花或者是绢花来作为装饰。她们除了带黄斗笠特别外,头上还围着花头巾。那么,你们知道她们为什么带斗笠、围花头巾吗?(她们居住在我国南方,气候炎热,再加上她们常年居住在海边,带黄斗笠,围花头巾,是为了防止日晒的。)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介绍的三个不同地区的服装都属于我国的汉族服装。让我们再回到地图上来看看,同一个时间,尤其是冬天,我国的气候是北冷南热,因此说,不同地域,由于气温的影响,人们的服饰各不相同。

那么,在同一地区,一天之内人们的服装有没有变化?假如有,你知道是哪些地区吗?

生1:在我国新疆的吐鲁番盆地,流传着“早穿皮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这是因为吐鲁番地区昼夜温差非常大,气候影响了人们的穿着。 生2:我国青藏高原地区,人们穿皮袄是“山上穿着、山下围着”,这样的服饰也与地形、气候有关。师:(评价)大家知道的可真多啊!

师:大家还知道哪些独具地方特色的服饰吗?

学生用放映幻灯片的形式,边放映边解说。

(两处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服装的变化。)

4、师:我国的服装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并对世界服装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着装更是异彩纷呈。

师:下面我们来做两个游戏:“服饰变化你我他”。课下我们收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的新、老照片。谁能当一名解说员,为大家介绍介绍。(生分小组进行解说)

师:通过的介绍,使我们感受到了随着时代的变迁,服装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着。这些说明了什么?谈谈你的感想。(学生能够感受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人们的服装也更加丰富多彩了。)

三、拓展、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我们中华服饰不仅面料好,设计也非常多样化。我们对我国各族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真是无比赞叹。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服饰文化,我们为之感到自豪。

那么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服装的变化不仅受气温、地形、社会发展的影响,职业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穿着。

第六课 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我国一些区域的方言和地方节日,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感受我国文化的区域性;知道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了解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人民带来的富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比较社会事务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一些区域存在着方言和地方节日,理解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初步了解一些地方节日和当地的环境、资源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说一个脑筋急转弯:一只鹦鹉,你抓住它的左脚,他会说:“你好”你抓住它的右脚,他会说:“再见”问:抓住它鹦鹉的两只脚,他会说什么?

生:猜答。

师:说一句方言,(意思是指鹦鹉在说:我的乖乖,你想摔死我啊!但学生听不懂)问想不想知道鹦鹉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答。

师:等学完了这节课《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就告诉你们。

二、新授

谈方言。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查找了有关方言的资料,首先,让我们了解什么是方言?(大屏显示方言的定义找学生念一下)

师:谁能说一说本地有哪些特色方言?

生:说一说。

师说一些外地方言引起的笑话。

三、欣赏相声《戏曲与方言》

师:通过刚才一系列围绕方言的活动,大家对方言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

生:谈一谈。

师:给予肯定、表扬并补充。

师:说方言到底好不好呢?

生:答出好或不好。

四、讨论说方言的利与弊。

利:体现乡情,显得亲切。

弊:不同区域交流困难。

师大屏出示案例:嘲笑有乡音的同学。

五、讨论教材34页问题引出普通话。

师亮明正确观点:国家大力提倡推广普话。

师:推广普通话有什么意义?

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给予表扬、肯定并补充。

谈话。

师:学会了普通话,我们就可以全国各地走一走,看看有什么特色节日啊?接下来我们来看不同的地域节日。课下,老师留了作业,让同学搜集一下有关我国不同区域特色性的节日,不知同学们搜集的如何,现在把小组资料汇总分类一下:

生:小组讨论汇总资料。

六、活动:考考你。

师大屏幕显示一组组带有地方性特色节日的情景图片例如:龙舟节、风筝节、冰灯节等。并提问:知道这是哪里吗?

生:根据大屏幕图片与查找的资料对号入座,并介绍该节日。

师给予表扬、肯定和补充。

师提问:把这些节日放在一个统一的地方,那玩儿的多痛快呀!行不行?

生:答。

师:这些节日为什么不能成为全国性的统一节日呢?

生:讨论回答。

七、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同学们都获得了哪些收获呀?

生谈收获。

师总结。

八、下课。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题目是《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通过学生学习,在思想认识上主要是了解我国一些区域的方言和地方节日,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感受我国文化的区域性;知道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了解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人民带来的富裕。能力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比较社会事务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知识积累方面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一些区域存在着方言和地方节日,理解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初步了解一些地方节日和当地的环境、资源的密切关系。授课之前,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所要突出的主题思想进行教学设计,通过一个脑筋急转弯的导入从而揭题,然后通过谈方言(本地、外地)、以及师生共同谈让学生对方言进行初步了解;通过欣赏相声《戏曲与方言》引发讨论:说方言的利与弊,从而引出说普通话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地域性的节日通过大屏幕显示一组组带有地方性特色节日的情景图片例如:龙舟节、风筝节、冰灯节等把学生引入其中,根据大屏幕图片与查找的资料对号入座,并介绍该节日。然后问这些节日为什么不能成为全国性的统一节日呢?最后让学生明白一些地方节日和当地的环境、资源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整堂课下来,只能说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被调动起来,教学环节上有些虎头蛇尾,对于第二部分的教学环节设计上不是很满意,有待改善。

7、锦绣中华在我心中

教学目标

·态度: 通过“锦绣中华在我心中”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进一步了解祖国不同地区的差异和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能力: 培养学生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

·知识: 会按专题如人物、风景、节日、民族等类别将收集的资料布置板报。

学生准备:查找资料(收集祖国各地的资料)

教师准备:课件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课题:(出示中国地形图)师述:俯视祖国大地,她就像一只威武的雄鸡,傲然屹立的世界的东方。她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彩画……千百年来,我们中华儿女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板书:江山多娇)

二、了解祖国的地形地貌。(板书:祖国就像一副画。)

1、问:这是一张中国地形图,它有几块主要的色块,这不同颜色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同对我国的地形图,了解和研究我国的地形、河流。

2、理解我国的地形三级阶梯。问:地形图上的各种颜色就是代表不同的高度。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在这张图上各种颜色都代表的高度是多少呢?教师点图片上的各种颜色,分别判断土黄色、黄色、绿色的海拔是多少。

师述:我们从高空向下观看我国的地形,大体上分为三级阶梯,因为是从上往下看,所以第一阶梯最高,第二阶梯次之,第三阶梯最低,尔后是海洋。再仔细观察,我国的地势明显是西高东低。(板书:西高东低)

3、我国主要的地形地貌。

①世界上的地形分为五种,具体是: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这五种地形在我国都有分布,请在地图上找一找。(板书:五种地形齐全)

②请读小资料:(幻灯出示资料)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地图上找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主要丘陵、主要河流、主要岛屿……互相指一指。

③思考讨论:多样的地形、地貌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好处?我们的家乡属于什么地形? ④扩展资料:海拔是指地球上某一点高出平均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们用的《中国地形图》上中国各地的海拔是以青岛黄海水准原点为起算点的。水原点即平均海平面。

多种地形与我国生产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世界上五种地形都有,这样就给我们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平原为我们提供了耕地,高原为我们发展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山地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矿藏等等。这样使得我国能够从各方面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三、走进母亲河。(板书:我们的母亲河。)

1、思考:我们为什么称长江、黄河为母亲河?

2、收集资料,请你拿出有关母亲河的资料、故事、赞美母亲河的诗歌、散文、歌曲、绘画……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资料,全班同学把资料进行归类。

4、歌唱母亲河。以小组为单位,全班进行比赛。

①说一个评价母亲河的词。每组不重复,看谁用词最贴切。

②说一句赞美母亲河的话。看谁感情最真挚。

③讲一个长江、黄河的传说、故事,或朗诵一首诗、唱一首赞美的歌……

四、讲我的旅游故事。

请几名同学讲一处自己曾经去旅游过的地方。

要求:1、讲清景点所在省市位置,游览时间,自己印象最深的景点,自己游览后的感受。2、学生介绍完一处风景,就把图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五、小组活动——“我的旅游观光梦想”。

1、展示自己的一个全国范围的旅游路线图。在小组内介绍需携带的物品,采用的交通工具,观光的顺序、注意的事项等。

2、着重讲自己最想去的一个地方及原因,以及对那个地方的初步了解。

六、我会表演——小品:我是世界自然遗产。

1、学生分组,看书查资料,了解“世界自然遗产”的含义,以及我国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地方,教师进行指导。

2、分别就自己感兴趣的一处,了解它的景观特色、被保护情况,合作编小品脚本,进行排练。如扮成游客、导游、当地居民、拟人化的山水树木等……。

3、请两三组学生进行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七、总结升华。

课后收集祖国风光的图片、资料,自制一个祖国旅游观光路线图,为下节课学习做准备。

我们的衣食之源

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与农业息息相关。让学生真正了解农业生产与生活的关系,农业生产的状况,需要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比如一日三餐,衣食住行等。

单元教学注意点:

1、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农业的内容介绍做具体安排。

2、注意收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生活用品与农业有关的资料。

3、鼓励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相互交流,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

4、注重活动,体现活动的价值。

5、单元课时:8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猜谜语的游戏活动,认识五谷,初步了解" 五谷" 等农作物及其特征,知道什么是" 农业" 。

2. 通过探究衣食住行与农业的关系,知道农业是我们衣食住行的主要来源,理解我们的生活与农业息息相关。

3. 学生能够进行初步的社会调查,观察社会事物,获取社会信息。

4. 感悟农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知农、敬农、尊重农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认识五谷,知道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和副业等

2. 懂得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的道理,认识到农业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1. 感受到农业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1)准备五谷食物或图片以及一日三餐的图片

(2)收集学生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和生活用品与农业有关的资料。

(3)调查了解本地区农业生产的一些情况,学习探究农业与人们生活、生产及其发展的关系,并收集有关事例与资料。

2、学生准备:

(1)收集五谷等农作物和家乡农业生产的一些资料

(2)观察记录自己家庭一日生活所吃的食物,了解它与农业的关系。

(3)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农业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并收集典型事例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讲述导入,识五谷,知农业

1. 导入:俗语道:民以食为天。人的生存离不开一日三餐,我们吃的饭菜来源于农业,可见农业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主题一--生活离不开农业。(板书课题)

2. 探访先农坛。

过渡语:人类的文明首先是从农业文明开始的。千百年来,人们对农业生产有着特殊的感情。

(1)出示先农坛的图片

提问:你知道这是北京的哪一景点吗?请你简要介绍一下。

(2)小结:这里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诸神和太岁诸神和举行亲耕的地方,贵为一朝天子,却要亲自祭祀先农并亲自进行农耕,由此你能感受到什么?(对农业的重视)

3. 初识五谷

(1)猜一猜谜语中说到的是哪一种农作物?谈谈你对这一农作物的了解? (玉米)(小麦)(大豆)(高粱)(水稻)

(2)小结:这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 五谷" 。

(3)历史上的" 五谷" 又是指什么呢?(见4页链接内容)

小结:随着社会的发展," 五谷" 的概念在不断演变,现在人们通常把" 五谷" 作为粮食作物的总称,不单单指五种农作物了,也有人称其为" 五谷杂粮" 。

(4)除了" 五谷" 以外说一说,你对农业还有哪些了解?

4. 知农业

(1)讲述什么是农业?

讲述:农业是种植植物和饲养动物的生产部门。像饲养家禽--鸡、鸭、鹅等,饲养家畜--猪、马、牛、羊等;种植小麦、大豆等农作物。另外,渔业(水产品)、林业、畜牧业等都属于农业的范畴。

(2)介绍你了解到的家乡农业生产状况。

二、结合学生的生活,探寻衣食住行与农业的关系

1、过渡语:每个人的一日三餐都要吃饭,你知道餐桌上的食物与农业有什么关系?

2、课前调查:

(1)我家某一天一日三餐的食谱

(2)一日三餐与农业

一日三餐的食物食物的来源与农业的关系

3. 课上交流课前调查内容

4. 我们穿的衣服、住的房子、出行的交通工具与农业有关吗?请你说一说?

5. 组内游戏:每组一套卡片(涉及衣食住行用的各种物品),每人抽出任意一张,并说一说与农业的联系。

6. 讨论:如果生活中没有了农业会怎样?

7. 小结:农业是衣、食、住、行、用的主要来源,它解决了人类吃饭、穿衣、居所、出行等生活的基本问题。

作业布置:

想一想:各行各业与农业

面对自然灾害

教学目标:

1、知道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巨大破坏,了解 人们为了保证农业生产与自然灾害所作的斗争。

2、在收集资料、调查中初步形成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验人类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可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资料共享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有关自然灾害的资料,下面大家共同交流资料并谈感受。

2、导入新课:各种自然灾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我国是农业大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少数国家之一,各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破坏。那么,在众多自然灾害中,农业所遭受的自然灾害包括哪些,又有哪些危害,人们与自然灾害作了哪些斗争呢?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聊聊抗灾保生产的话题。(教师板题)

二、农业灾害知多少

师:下面就进入第一个话题“农业灾害知多少”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57-59页,结合自已收集到的资料,思考:农业遭受的自然灾害有哪些?这些自然灾害有哪些破坏?

1、生阅读课本 。

2、师生交流

教师相机补充:雹灾的危害很大,每次降雹的范围都很小,一般宽度为几米到几千米,长度为20~30千米,所以民间有“雹打一条线”的说法。猛烈的冰雹打毁庄稼,损坏房屋,人被砸伤、牲畜被打死的情况也常常发生。因此,雹灾是我国严重灾害之一。)

3、师小结:真好,同学们说的种种自然灾害,导致受灾地区单产不高,总产不稳,农民收入不稳定。面对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广大农民是怎样做的呢?

三、七嘴八舌话抗灾

1、请同学们再次阅读57-59页,思考:面对自然灾害,广大农民是怎样做的,请结合课前收集的抗灾资料,选择一种或几种在小组内交流,填写学习卡,推选一名代表全班交流。

(1)学生阅读课本。

(2)小组合作学习,填写学习卡。

(3)全班交流。

教师出示补充“蝗灾”资料:面对新疆地区可能发生的大面积草原蝗灾,新疆各地治蝗部门已调集飞机和数千台机械参加灭蝗工作。由于近年来新疆各牧区纷纷出台政策,扶持当地农牧民养鸡、养鸭,“生物部队”已逐渐成为灭蝗主力军,特别是边境地区通过人工招引的近百万只粉红椋鸟,与牧区的家禽一起“上岗”,构筑了空中和地面的“立体阻击网”,严防蝗虫成灾。利用粉红椋鸟治理蝗灾在新疆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雹灾”资料:对于雹灾还可以用火箭、高炮或飞机直接把碘化银、碘化铅、干冰等催化剂送到云里去;使云形成降水;

2、谈感受

听了这么多抗灾保生产的办法,你一定有话要说,谁来说说你心中的感受?(生谈感受)

4、教师小结:正如大家说的,面对自然灾害,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一方面积极监测和预报,加大对抗灾资金的投入,一方面对受灾群众在生产生活上给予服务,帮助他们进行生产自救。面对自然灾害,广大农民没有被吓倒,他们想办法战胜灾害,保证了农业生产。

四、减灾防灾小建议

师:面对自然灾害,人们都积极行动起了,老师发现不少同学也跃跃欲试来,我们也加入到抗灾的行列中。接下来,进入第三个话题。

课件出示:阅读课本60页,想一想: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呈蔓延之势。你能为农民提出一些保护耕地、防止沙漠化的建议吗?请把你的建议填写在建议框里。然后,同桌交流。

1、学生完成“我的建议”

2、小组相互交流。评选出好的建议在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好的建议,老师替农民伯伯谢谢你们。

五、教师总结:

面对自然灾害,有党的亲切关怀,有人民群众不曲不挠的斗争精神,胜利永远会属于我们,面对自然灾害,让我们携手共进,创造美好未来。

考察农业的历史

教学目标:

1、 知道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了解种水稻的过程和食品的简单加工过程;

2、 明白“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懂得爱惜粮食。

教学重难点:了解种水稻的过程,明白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准备:采访长辈,了解水稻生产的过程。课前收集有关爱惜粮食的古诗和谚语。

教学过程:活动一:粮食家族作贡献。

1、 由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我国常见的几种粮食作物

2、 知道“稻、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粮食家族为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 活动二:小小米粒大学问。

4、 展示“水稻主要生产过程”流程图:包括“播种——插秧——田间管理——收割——脱粒——运输——碾米”等环节。师提示:水稻从播种到收割,农民们付出了哪些劳动?

活动三:食品超市细分类。

让我们去逛逛食品超市,认识一下“粮食家族”中的“米、麦”还可以加工成哪些食品?(如:酒酿、大饼、油条、粢饭、面条、糯米糕、汤团等),进行食品分类游戏。

活动四:生活之中明道理。学生讨论:学习了《小小一粒米》,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放映生活中拍摄到的浪费粮食现象,学生活动:看着这些,我想说

第五课 蒸蒸日上的新农村

教学目标:

态度:懂得党的政策以及科学技术给农民带来的希望和变化,感受现代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能力: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运用知识到生活中去的能力。 知识:了解:科技下乡“的含义,了解现代农村的巨大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调查报告、反映新农村美好生活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小品吗?想不想看?(播放小品)

师提问:谁能概括一下,这段小品讲述的是什么? (现在农村爷爷奶奶的美好生活)

师:那么,过去爷爷、奶奶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二、汇报交流,提高认识

1.师检查学生完成课前调查情况。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内交流。并做好在班内交流的准备。

活动一: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2.进行班内交流。各小组代表做汇报。

3.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吃不饱、吃不好的状况。生看短片。(播放《金婚》片段)感受那时侯的粮食有多么短缺。

介绍水稻科学家——袁隆平。(播放课件)。

活动二:

师: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对农村的变化了解多少?你最想知道农村的哪些变化?(学生发言)

师:老师也了解了一些农村的变化。(播放课件)

三、回顾历程,升华情感。

师:通过我们观看短片,大家拿来的照片,以及进行的调查和交流,在这节课上我们了解了很多农村欣欣向荣的新变化。这也就是我们本次思品与社会活动的主题。(出示课题)。

师:面对咱们蒸蒸日上的新农村。你有什么的想法或者将来的打算,用一句话谈一谈。(学生谈想法或将来的打算)。

四、延展:

课后作业:搜集资料,各小组办一份以‘蒸蒸日上的新农村’为内容的手抄报。

师:下节思品与社会课我们将举办‘蒸蒸日上的新农村’的手抄报展览。本次思品与社会教学活动到此结束了。

生活中处处有工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工业产品并试着分类

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工业”。

2、对家里的生活用品分类,了解自己喜爱的一样工业食品生产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继农业以后,工业逐渐发展起来。我们今天就生活在工业社会。

二、说一说:

1、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东西是工业产品?

提示:教室里——电扇、日光灯、课桌、凳子、门窗、班训、垃圾桶等 学习用具——书包、课本、本子、笔、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

个人穿戴——衣服、帽子、鞋袜、红领巾等

家里用品——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沙发、电脑、餐桌、炊具、餐具等、

2、你对“工业”有怎样的认识?

三、练一练:试着给家里的生活用品分类。

四、议一议:冰激凌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当你吃到甜美的冰激凌时,你知道有哪些行业的人们付出了劳动?(结合P75插图)

五、画一画:选择你喜爱的另一种工业食品,画一画这种食品的生产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穿衣与工业

教学要求:了解衣料生产过程、衣服缝制过程,认识穿衣与工业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远古人类没有衣服穿,冬天披兽皮保暖。后来,人们学会了用动物的毛编制成柔软的织物,这是最初的纺织品。今天,纺织工人用纺织机把棉、毛或人造纤维纺成纱线,再用织布机将纱线织成布料,经过漂洗和染色,制成各种各样的布料和纺织品。

二、衣料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呢?

1、观察P77插图,了解衣料生产过程。

2、说一说:衣料生产过程

棉花、蚕丝、动物毛等天然纤维 →纱线→布料→布料纺织品

木材、煤、石油等原料经过化学合成制造出来的化学纤维

三、衣料怎样变成漂亮衣服穿在我们身上的呢?

买的衣服 服装厂生产的

缝的衣服 裁缝师傅量身定做

四、准备:

回家查看食盐、酱油、料酒、醋、味精、鸡精的配料,记在草稿本上,下次课备用。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吃钣与工业

教学要求:了解调味品、罐头、饮料的配料,认识吃饭与工业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交流为新课做准备的手抄资料

二|分组介绍:

P79图中的各种食品需要什么原料?

酱油、醋

鸡精、味精、

罐头、食盐

果汁、牛奶

三、计论交流:你还能举出食品工厂生产的产品吗?

四、找找画画:P80插图

五、说说感受

享受美味可口的食品时,哪些行业的人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住房与工业

教学要求:了解建筑材料、装修材料,认识住房与工业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砌一间房子要用到哪些建筑材料,你能举例说明吗?

二、结合插图和生活观察所得一起列举:

钢筋、水泥、砖、瓦、石灰„„

三、交流与讨论

搬进新房,你和父母一起来到建材市场,说一说:需要选购哪些材料装饰新家? 夹板、涂料、钉子、水泥、油漆、地板砖、玻璃、电线、开关、水管等

四、说说感受

家用的各种装修材料也是工业产品,这些工业产品把我们的家装饰得非常美丽。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出行与工业

教学要求:列举自己乘坐过或熟知的交通工具,认识出行与工业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交流介绍:

1、某一次旅游或走亲戚乘坐的交通工具。

2、你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

二、结合P83插图了解:

现代化的交通让我们走遍世界的每个角落,现代工业的发展使我们的出行变得更加快捷。

四、结合学过的古诗,了解古人出行的交通工具。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交通工具:轻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交通工具:马车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交通工具:马车

五、想像:假如没有工业,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六、思考:学校的各种设施与工业有怎样的关系?

列举:电脑、塑胶跑道、篮球架„„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电力工业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要求:了解电力工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认识保护电力设施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代工业的发展,使我们越来越离不开工业,你知道电力工业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什么吗?

二、说一说:

结合P85插图了解电能的生产过程。

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能发电、风能发电、

三、画一画:

电能满足了人们的什么需要?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电能?

四、议一议:

1、假如停电一天,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2、假如停电一个月,我们的生产,生活又会是什么样?

3、列举:停电给人们带来了哪些烦恼?

冰箱里贮存的食物腐烂变质;洗衣服靠手搓;

„„

五、讲一讲:

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待这些电力设施,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我们的生活在变化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日常生活用品的变化

教学要求:了解日常生活用品的变化,认识工业发展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工业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体现在很多方面。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二、交流:

观察P87插图思考、图中所示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马灯、油灯 灯 泡

蒲扇、纸扇、折扇 空 调 工业产品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棒槌、搓衣板 洗衣机

三、合作制图:

我们一起制作一张图表,把不同时代生活用品的变化表现出来。

四、讲一讲:

生活中的很多变化,老人们感触最深了。把你从爷爷奶奶那儿听来的有关“生活变化”的故事讲给同组同学听。

五、议一议:

享受舒适、便得的生活时,我们不该忘记哪此发明家?

六、畅想:未来工业的发展前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印刷品的演变

教学要求:列举生活中的印刷品,了解印刷术的发明与创新,推测未来印刷品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每天有多少时间看印刷品?

二、列举你知道的印刷品:

课本、广告、路标、食品商标、唱片、衣服、报纸„„

三、了解:印刷术的出现引起了一场革命

此前,所有信息都要用手抄写;

有了印刷术,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迅速地大量出看到文字和图画。

总之,印刷品帮助我们获得知识、传递信息,丰富生活,体验快乐。印刷品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四、交流:印刷术的发明与革新

1、生读P90介绍文字,了解中国印刷术的发明、革新、交流自己的看法。

2、生读P90框内文字,认识中国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交流自己的想法。

五、畅想:随着工业的发展变化,印刷品面临怎样被取代的危机中? 结合P91《印刷品和光盘的对话》,谈谈自己的推测想像。

我国工业的发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从无到有

教学要求:了解解放前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与解放后工业迅猛发展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洋”字的悲哀。

二、议一议:

洋火,洋钉、洋车、洋油、洋灰、洋米、洋面„„

解放前,许多日用品前面都加个“洋”字,这说明了什么?看到洋货,你有什么感想?

三、说一说:

1、解放以后,我国工业迅速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列举你了解的我国工业迅猛发展的事例。

2、观察P93“石油、汽车工业分布图”,了解我国工业的发展情况。

四、填一填:

1、黄河、长江流域主要有哪此石油和汽车工业?

2、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哪此石油和汽车工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各种各样的工厂

教学 要求:了解身边的工厂,认识各行各业工人的创造满足了我们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新中国成立后,兴建了许多工厂,这些工厂生产的各种工业产品满足了人们晶益增长的生活需要。

二、说一说:

夷陵区有哪些工厂?把你知道的列举出来。

三、各行各业工人的创造,满足了我们生活中哪些方面的需要?

纺织工业——穿衣、睡觉、美化家庭

食品工业——吃好、吃出营养和健康

建筑工业——盖起高楼大厦、改变居住条件

运输工业——方便出行、减轻劳力

四、看插图,读数字:P95

以钢铁工业,煤炭工业,电力工业的发展可以看出,我国的工业发展进程突飞猛进,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工业发展的新问题

教学要求:了解工业发展的新问题,认识土壤、水的污染与危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工业迅猛发展满足了我们生活的需要,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工业发展到今天,遇到了哪些急待解决的新问题?

二、交流与讨论

有一个村庄办了一家化肥厂,化肥厂里排出的废水污染了流经村庄的小河,果农用小河的水浇灌果树后造成了减产。果农向化肥厂主提出了赔偿,要求化肥厂赔偿一万元以弥补他果树产量下降而造成的损失。

如果你来裁决这件事,会持什么态度?

三、学生分组扮演六种不同角色,召开防止污染大会,思考如何合理有效解决上述生活难题。

村长

工人

农民

儿童

渔民

工厂厂主

四、认识土壤的污染与危害(P96),水污染的危害(P97)

最后延展出由于工业带来的环境问题,目的是使学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树立

环保概念。但是环境问题单单多为一节课程中的一个小的环节,还不足以让学生真正的重视这个问题,应该单独安排一节针对环境问题的课程,着重向学生详细展开,树立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

锦绣中华在我心中

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

多种多样的住房

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

中华美食名扬天下

多姿多彩的中华服饰

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

锦绣中华在我心中

我们的衣食之源

面对自然灾害

考察农业的历史

蒸蒸日上的新农村

生活中处处有工业

我们的生活在变化

我国工业的发展

第一单元

锦绣中华在我心中

教学目标

·态度: 通过“锦绣中华在我心中”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进一步了解祖国不同地区的差异和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能力: 培养学生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

·知识: 会按专题如人物、风景、节日、民族等类别将收集的资料布置板报。 学生准备:查找资料(收集祖国各地的资料)

教师准备:课件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课题:(出示中国地形图)师述:俯视祖国大地,她就像一只威武的雄鸡,傲然屹立的世界的东方。她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彩画„„千百年来,我们中华儿女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板书:江山多娇)

二、了解祖国的地形地貌。(板书:祖国就像一副画。)

1、问:这是一张中国地形图,它有几块主要的色块,这不同颜色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同对我国的地形图,了解和研究我国的地形、河流。

2、理解我国的地形三级阶梯。问:地形图上的各种颜色就是代表不同的高度。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在这张图上各种颜色都代表的高度是多少呢?教师点图片上的各种颜色,分别判断土黄色、黄色、绿色的海拔是多少。

师述:我们从高空向下观看我国的地形,大体上分为三级阶梯,因为是从上往下看,所以第一阶梯最高,第二阶梯次之,第三阶梯最低,尔后是海洋。再仔细观察,我国的地势明显是西高东低。(板书:西高东低)

3、我国主要的地形地貌。

①世界上的地形分为五种,具体是: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这五种地形在我国都有分布,请在地图上找一找。(板书:五种地形齐全)

②请读小资料:(幻灯出示资料)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地图上找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主要丘陵、主要河流、主要岛屿„„互相指一指。 ③思考讨论:多样的地形、地貌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好处?我们的家乡属于什么地形?

④扩展资料:海拔是指地球上某一点高出平均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们用的《中国地形图》上中国各地的海拔是以青岛黄海水准原点为起算点的。水原点即平均海平面。

多种地形与我国生产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世界上五种地形都有,这样就给我们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平原为我们提供了耕地,高原为我们发展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山地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矿藏等等。这样使得我国能够从各方面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三、走进母亲河。(板书:我们的母亲河。)

1、思考:我们为什么称长江、黄河为母亲河?

2、收集资料,请你拿出有关母亲河的资料、故事、赞美母亲河的诗歌、散文、歌曲、绘画„„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资料,全班同学把资料进行归类。

4、歌唱母亲河。以小组为单位,全班进行比赛。

①说一个评价母亲河的词。每组不重复,看谁用词最贴切。

②说一句赞美母亲河的话。看谁感情最真挚。

③讲一个长江、黄河的传说、故事,或朗诵一首诗、唱一首赞美的歌„„

四、讲我的旅游故事。

请几名同学讲一处自己曾经去旅游过的地方。

要求:1、讲清景点所在省市位置,游览时间,自己印象最深的景点,自己游览后的感受。2、学生介绍完一处风景,就把图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五、小组活动——“我的旅游观光梦想”。

1、展示自己的一个全国范围的旅游路线图。在小组内介绍需携带的物品,采用的交通工具,观光的顺序、注意的事项等。

2、着重讲自己最想去的一个地方及原因,以及对那个地方的初步了解。

六、我会表演——小品:我是世界自然遗产。

1、学生分组,看书查资料,了解“世界自然遗产”的含义,以及我国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地方,教师进行指导。

2、分别就自己感兴趣的一处,了解它的景观特色、被保护情况,合作编小品脚本,进行排练。如扮成游客、导游、当地居民、拟人化的山水树木等„„。

3、请两三组学生进行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七、总结升华。

课后收集祖国风光的图片、资料,自制一个祖国旅游观光路线图,为下节课学习做准备

1、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态度:通过了解祖国的不同地形、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使学生初步知道人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培养关爱自然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阅读地图的能力。

知识:从中国地形图上了解和熟悉我国地形的特点,一些典型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内容,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

二、教学准备:

1、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地貌的知识;收集有趣的中国气候特点的资料。2、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出示中国地图)同学们,你对中国地形图有什么了解?(生:有不同的颜色),你能说出有几种颜色吗?这些颜色代表的是什么吗?

师:你听说过“地形”这个词吗?你知道地形的分类吗?(地形: 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你知道我们生活的地方属于什么地形吗?今天,我就一起去看看和地形地貌有关的知识——第一课: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板书课题)

(二)认识地形:

1、出示图片:

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每种地形都出示一个图,让学生对这几种地形有深刻印象。

2、介绍有关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在我国所占比例。(学生知道的由学生介绍,师补充。)

3、师:谁能简单说说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写在书中)

4、师:在中国地形图上,你能找出自己家乡所在的地方吗?它属于什么地形?结合地形知识,你能简单说说自己的居住环境吗?(写在书中)

5、交流:(引出我们生活环境的气候变化,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二)认识不同的自然环境:

1、师:你们都收集了一些有关中国气候的资料,谁愿意介绍介绍?

教师着重介绍:北方和南方的气候特点,如:雾凇、冰雪等。

2、阅读文章感受气候的美丽。(第6、7页)

(三)森林里的故事:

师:每个地方都有讲不完的故事,每个地方都在发展和变化着。

1、放录音:东北虎、梅花鹿、棕熊在诉说着自己家乡的变化。

2、出示书中诗歌,了解诗歌中东北地区的美丽。

师:读完诗歌,你了解到哪里知识?(师出示图片使学生对东北美丽的风景有所认识)

3、听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让学生谈对这首歌曲的了解,使学生懂得要保护动物。)

4、讲一讲自己或者别人爱护动物或植物的故事。

5、要让家乡故事永远美好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四)游戏:

师:有关地形的知识我们了解不少了。我们现在以这些知识进行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它和生活有关系》。

游戏对抗赛规则:全班分为两大组,每组以唱歌的形式表达和这节课所学的地形、气候有关的知识;每首歌唱完之后要概括讲出你要表达的知识内容;以多为胜。

(五)建立资料库:

师:对于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我们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把这些知识保存下来,怎么办?我们建立一个资料库行吗?

师:你对资料库的建立有什么好的建议吗?说说看。组长负责收集意见,并在组内组织分工,充实我们的资料库。

四、板书设计:

祖国各地不同的生活

地形种类:平原、山地、高原、盆地、丘陵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气候景观:冰、雪、雨、雾凇……

多种多样的住房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祖国一些不同区域人们住房的特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人们怎样适应自然环境,利用自然环境的特点,发展生产,提高生活质量;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了解不同的人们住房与当地自然环境、自然条件的关系。

学习准备:

1、收集不同住房的照片、图片和资料。

2、学生调查自己家庭住房的变化。

3、彩色笔。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猜谜语:背上长满鳞,背下都是筋,张开大嘴吧,可以吞活人。(房子)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而住房也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我国多种多样的住房。(出示课题)

二、新授

1、 房屋的起源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不会盖房子,“久居野处,构木为巢”。(我们的祖先最早是生活在荒山野岭的山洞里和草窝树洞中。)传说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教给人们“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砍伐树木,建筑上面有顶、四周有围挡的房子躲避风雨。)实际上任何一项发明,都不会是一两个人的功劳,它凝聚着中华民族许多代人的聪明才智。

(出示教科书12页上的图片)从古人居住的山洞发展到我们现在居住的高楼大厦,由于人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我们的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2、会“走”的房子

大家来猜一猜会“走”的房子是什么样的?

图中这位小朋友从服饰上你能不能看出他是哪个民族的?请你猜一猜这是什么房子,把它画下来。(学生展示)

为什么说蒙古包是会走的房子呢?这种住房说明什么呢?(图示)

现在很多游牧民族都建立了定居点,有商店、学校和医疗站,老人和孩子得到了很好的照顾。

和这种房子相似的还有什么样的?(藏族的帐篷、哈萨克的毡房)

刚才了解的是游牧民族的住房,在我国南方还有一种会走的房子,你知道是什么吗?(船) 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湖泊众多,河流纵横交错,船成了必备的交通运输工具,为什么它也被称为会走的房子呢?(学生回答)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讲到了住房,同学们谁的家住在平房里?

说一说平房院落的布局?(北面、南面、西面都有房子,再有东房就是一个四合院了)

二、新授

1、老北京的四合院

说到四合院,谁来说说四合院名字的由来?

说到四合院,就会想到老北京的四合院(图示、音乐),北京是古城,胡同里留下了大大小小许多四合院。

说到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可是北京的一大特色,连外国游客到了北京都想游览四合院。这是北京的一大景儿,叫做“胡同游”。

四合院的特点?(房子很独特,房房相连,院院相通,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建筑艺术的集中体现。邻里互助,相对封闭、安全,有利于阻挡北方的风沙,院落有利于晾晒粮食、储存农具。)

在我国各地,至今还保存着许多著名的老房子,谁知道?(乔家大院、图示) 你们知道这些房子的价值和意义吗?(学生回答:历史悠久,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观赏价值,有独特的风格,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2、我国地域辽阔,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住房,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下面我们就去看看不同风格的住房,(出示图片教科书16页)小组讨论看看这些房子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并将结果在全班展示)

这些屋顶构造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地区有不同风格呢?

不同地域的民居与当地的气候、地理条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4、 我们再来认识一种有着特殊含义的住房——窑洞(图示)

窑洞分布在哪?(我国秦岭以北、黄河中下游的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区境内。) 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为什么要挖窑洞居住?(学生回答)

说窑洞有着特殊含义,是因为陕西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就在这些窑洞里,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中国人农民走向胜利。(图示)

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窑洞冬暖夏凉的原因?

5、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同学们说一说你家住房的变化。(填表)

三、 小结: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四、 作业:

同学们想当设计师吗?请你们来设计未来的理想住房,比比谁的设计最有创意。 各具特色的交通工具

教学目标 态度: 通过了解一些地区各具特点的交通工具,使学生初步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知识: 知道车船的发明源自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实践,知道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产生了适应的交通工具,说明了人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车、船模型,彩色笔

教师准备: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长江流域地图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 南北方不同的交通工具

看图比较南北方的畜力和人力交通

让学生看图, 说说这些交通工具一般在什么地区使用?为什么人们仍在使用这种比教落后的交通工具,他们有什么特点?

说说自己家乡有哪些交通工具?哪些交通工具在家乡看不到?说出原因。 在中国政区图上明确南北方的划分

明确:南方船多原因是河多,水资源丰富,马车多在北方平原或草原地区使用方便。

2. 船的发展

小组讨论:船的发展过程。

讨论:哪些仍在使用?今天的哪些交通工具由他们发展来的

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资料,说明我国明朝造船业的发展。

3. 自行车王国

角色扮演:自行车与汽车的对话。

辩论会:发展自行车还是轿车?

人人拥有轿车好吗?

讨论会:轿车走进家庭的利与弊。

船为什么会成为我国南方地区主要交通工具之一。

骑自行车有什么好处。

中华美食名扬天下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中国饮食文化,使学生养成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2、通过介绍中国饮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探寻人文现象和自然现象之间关系的兴趣。

3、通过对美食文化的了解,养成爱惜粮食的情感。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社会事务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和使用资料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客观分析饮食习惯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让学生了解饮食文化和其他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的关系。

【教学重点】

1、使学生能客观分析饮食习惯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和使用资料的能力的培养。

2、饮食习惯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方法】

分组合作学习法、讨论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

课前播放《美食》课前让学生欣赏。

联系生活,导入话题。

1、(课件:美食)同学们,听着这欢快的歌曲,看着这满眼的美食,你有什么感受?想要吃美食我们首先要了解美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华美食名扬天下》。揭示课题。

(教学意图:视频导入,渲染气氛,简单明了,直奔主题。以儿童兴趣入手,以“吃”作为切入点,通过视觉盛宴由浅入深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同时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揭示课题。)

(二)活动一:“美食侦探在行动”

【过渡】年夜饭可以说是美食中的精华,请大家拿着你们年夜饭调查表,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出代表把你们的调查结果在全班展示一下。

预设一:学生回答上来时的评价:

(1、你的想法很独特,表达也很准确;2、你的声音很宏亮3、你吃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学问4 、这是“一面百吃,百吃百味”呀!5、我们喜欢美食更喜欢亲人为做一起吃美食的感觉„„)

预设二【学生回答不上来的难点引导】

1、 饮食习惯和物产之间的关系出示物产分布图:请大家借助图例看图,动脑筋想一想“饮食习惯和物产之间有何关系?”

【师小结】:大家说得很对,因为我们北方盛产小麦,南方盛产大米所以在饮食上出现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差异。

(设计意图:中国农作物分布图等地图的展示,增强了学生对于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探寻饮食习惯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了形象正确的认识,从而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2、口味 “南甜北咸,东酸西辣”的引导步骤:以饺子为例,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南甜北咸,东酸西辣”的差异。

【师小结】:人们常把口味概况为“南甜北咸,东酸西辣”,虽然不太准确,但也反映出区域的饮食口味的是有差异和区别。

3、其他小组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继续谈)

4、让我们看看“影响饮食习惯的形成的有哪些因素呢?”(是随机做出解说:粮食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爱惜粮食。)

【师小结】:影响我们饮食习惯的除了地域的物产外,还有地理环境、气候和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

活动“中华美食故事会”

师:美食不仅能够充饥、还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呢。一道菜,一个故事;一道菜,一段历史。你的家乡美食呢? 这些美食又有什么样的动人故事呢?我们开个“中华美食故事会”,请大家说一说。

【预设评价】1、请故事讲得很生动,如果语言简练一些就更好了。2、你的故事让我们打开眼界。3、你的故事真得很精彩如果声音洪亮一些就更好了。2、你的故事让我们打开眼界。3、我们美食当中还蕴涵着浓浓的亲情。4、谢谢你,让我们大家都要做一个有文化的食客„„)

【师小结】刚才大家介绍的许多美食在我们石家庄的也能尝到,我们的饮食习惯随着人口的流动、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融合。

【设计意图:】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透过中华美食,了解“食文化”的历史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积淀;通过讲述食品背后的故事,探究来龙去脉,感受中华丰富的食文化与悠久历史,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让孩子通过熟悉的家乡美食,结合自己切身的体会引领学生了解我国不同的饮食特色,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通过美事故事会不仅让孩子学会了做人,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请你想一想你的广告创意,想好后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生:略„„)

【课后作业以及本课总结】中国的饮食文化是源远流长。咱们一时半会也说不完。课后大家可以学做一道你特色菜肴给家人品尝。让我们在做美食中了解美食,在生活中领略饮食文化中的魅力吧。

多姿多彩的中华服饰 教材分析:

1、本单元主题是:“锦绣中华在我心中”,主要在上册教材总体认识祖国的自然概况和古老文明的基础上,用对比的方法,从东西南北的差异上,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地域的生活,特别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2、 教材26页的几幅图片,介绍了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的故事,学生从中可以了解我国纺织业的发展进程。27页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生产丝绸的国家,在古代就闻名世界,中国的丝绸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位置。28页图片,通过介绍丝绸的生产过程,引导学生了解丝绸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29页的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不同地域人们的服饰差异和风格特点等。30页的图片,通过介绍一天之内穿衣有很大变化的吐鲁番地区、青藏高原,引导学生认识吐鲁番地区和青藏高原由于地处高原盆地,温差比较大。31页的图片,通过对一家几代人穿衣的介绍和比较,引导学生认识服饰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服饰越

来越漂亮。32页通过介绍家庭服饰展示会,引导学生了解家庭服装的变化,体会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33页的图片,反映了日常生活中一些人在公共场所表现出的各种不良习惯和生活陋习,引导学生在公共场所要着装文明,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

这样安排,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是把服饰的差异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引发他们的联想和体验,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并且主动地去了解和收集相关的资料。

教学目标:

态度,通过介绍祖国一些不同区域不同时代人们服饰的特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人们怎样适应自然环境,利用自然环境的特点,发展生产,提高生活质量;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社会事物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知识: 知道我国是丝绸的发源地,丝绸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的产物;知道服饰与当地气候的关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服饰在不断变化;知道什么是不文明的生活陋习。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不同地域人们服饰的特点。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

难点:掌握服饰的不同变化及勇于向不文明的生活陋习宣战。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

查找资料(可以是文章、采访记录,图片)

1、了解服饰的学问。

2、搜集一些传统服饰的故事和传说。

3、看视频资料,懂得服饰文化的差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出示一段服装模特表演)同学们,看完表演后你有什么感想?我们可以看到,模特们的服饰不但色彩鲜艳,而且款式也多种多样。你们想对它有更多的了解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多姿多彩的中华服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感兴趣,教育就成功了一半。所以在上课伊始利用模特表演,给了同学们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授

1. 师:关于衣裳还有美丽的传说,你们想不想听?

师讲述故事,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纺织业的发展过程。

(听故事是每个孩子的最爱,教师惟妙惟肖的讲解,保持住每一个孩子的兴趣。)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衣裳的传说?

生简单介绍衣服的起源和发展。(从远古时代的穿树叶, 披兽皮. 发展到现在多姿多彩的服饰)

生理解: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结果.

(课上不仅让学生愿意听还要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尽情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及畅谈自己的想法。)

2. 师:是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使我们的服饰多姿多彩。现在,我们衣服的面料有棉麻丝腈纶等等。(拿出一件丝绸衣服)同学们猜猜我拿的这件衣服是什么面料的?(丝绸)你们知道丝绸的故乡是哪里吗?(中国) 丝绸是我国的所特有的。 早在四千年前, 勤劳智慧的我国劳动人民就懂得养蚕、缫丝,织出灿若云霞的丝绸。那么对于丝绸你了解了它的哪些有关知识呢?

生介绍丝绸的特点、制作过程及其他。

生1:丝绸的颜色色彩斑斓、灿烂夺目,深受人们的喜爱。

生2:丝绸的质地柔软、光滑,凉爽透气,对保护皮肤十分有利它的纺织过程非常复杂。

生3:只是得到它的原材料----蚕丝就相当麻烦。

生4:丝绸可以出口换取外汇呢。

师:丝绸确实以其复杂的织造技术和文化艺术令世界所折服。通过你们对丝绸的了解,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1:从丝绸的身上我感受到我国纺织丝绸的历史悠久。

生2:我国劳动人民是非常勤劳的。

生3:他们具有高超的纺织技术。

师:说明我国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聪明才智。

(从孩子们熟悉的身边事物出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孩子们学习起来更容易,更轻松,更感兴趣。)

3、师:正因为有了劳动人民我们才有了绚丽多彩,形式各样的美丽服装。才有了一年四季不同的风景。谁来说说你一年四季都穿什么样的衣服?(生自由回答)我们为什么要随季节的不同更换不同的衣服呢?(服饰受到自然环境中气候差异的影响,主要是在气温的影响时,而发生变化。)人们的聪明才智不仅体现在衣服原料的制造上,对于服装的设计也是因地制宜的。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们,因为地形、气候的不同,服饰的差异也很大。(出示29页图片)

生观察,说说这些服装的特点有哪些?

生观察后汇报。(分别从寒带、热带、水乡等几方面进行介绍)

(对于未知领域,孩子们的探究欲望最强,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形状各异的服饰,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师:(评价)同学们介绍得很好。让我们再想想:

在同一个时间,尤其是冬天,人们的服饰是不是一样呢?(不一样)谁来给大家介绍。

生1:北方,最北边的大兴安岭,一片冰天雪地。那里气候寒冷,最低温度会达到零下五十多摄氏度。大兴安岭是我国最大的原始森林,那里的人们靠打猎为生,所以人们为了抵御风寒,都喜欢穿以兽皮为主的衣服。但总的来说,北方地区的人们,到了冬天,人们在衣服上的特点就是一个字:厚。

生2:江南水乡气候怡人,比北方地区要暖和的多。因此,那里的人们都喜欢穿长布衣、长布裤,头上还围着蓝布包头,脚上穿的是绣花圆口的布鞋。 生3:我国南方福建沿海的惠安县。那里的妇女叫惠安女,她们穿的服装就叫惠安女服饰。她们带的帽子叫斗笠,斗笠边缘两侧还缀有塑料花或者是绢花来作为装饰。她们除了带黄斗笠特别外,头上还围着花头巾。那么,你们知道她们为什么带斗笠、围花头巾吗?(她们居住在我国南方,气候炎热,再加上她们常年居住在海边,带黄斗笠,围花头巾,是为了防止日晒的。)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介绍的三个不同地区的服装都属于我国的汉族服装。让我们再回到地图上来看看,同一个时间,尤其是冬天,我国的气候是北冷南热,因此说,不同地域,由于气温的影响,人们的服饰各不相同。

那么,在同一地区,一天之内人们的服装有没有变化?假如有,你知道是哪些地区吗?

生1:在我国新疆的吐鲁番盆地,流传着“早穿皮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这是因为吐鲁番地区昼夜温差非常大,气候影响了人们的穿着。 生2:我国青藏高原地区,人们穿皮袄是“山上穿着、山下围着”,这样的服饰也与地形、气候有关。师:(评价)大家知道的可真多啊!

师:大家还知道哪些独具地方特色的服饰吗?

学生用放映幻灯片的形式,边放映边解说。

(两处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服装的变化。)

4、师:我国的服装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并对世界服装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着装更是异彩纷呈。

师:下面我们来做两个游戏:“服饰变化你我他”。课下我们收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的新、老照片。谁能当一名解说员,为大家介绍介绍。(生分小组进行解说)

师:通过的介绍,使我们感受到了随着时代的变迁,服装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着。这些说明了什么?谈谈你的感想。(学生能够感受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人们的服装也更加丰富多彩了。)

三、拓展、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我们中华服饰不仅面料好,设计也非常多样化。我们对我国各族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真是无比赞叹。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服饰文化,我们为之感到自豪。

那么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服装的变化不仅受气温、地形、社会发展的影响,职业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穿着。

第六课 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我国一些区域的方言和地方节日,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感受我国文化的区域性;知道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了解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人民带来的富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比较社会事务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一些区域存在着方言和地方节日,理解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初步了解一些地方节日和当地的环境、资源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说一个脑筋急转弯:一只鹦鹉,你抓住它的左脚,他会说:“你好”你抓住它的右脚,他会说:“再见”问:抓住它鹦鹉的两只脚,他会说什么?

生:猜答。

师:说一句方言,(意思是指鹦鹉在说:我的乖乖,你想摔死我啊!但学生听不懂)问想不想知道鹦鹉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答。

师:等学完了这节课《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就告诉你们。

二、新授

谈方言。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查找了有关方言的资料,首先,让我们了解什么是方言?(大屏显示方言的定义找学生念一下)

师:谁能说一说本地有哪些特色方言?

生:说一说。

师说一些外地方言引起的笑话。

三、欣赏相声《戏曲与方言》

师:通过刚才一系列围绕方言的活动,大家对方言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

生:谈一谈。

师:给予肯定、表扬并补充。

师:说方言到底好不好呢?

生:答出好或不好。

四、讨论说方言的利与弊。

利:体现乡情,显得亲切。

弊:不同区域交流困难。

师大屏出示案例:嘲笑有乡音的同学。

五、讨论教材34页问题引出普通话。

师亮明正确观点:国家大力提倡推广普话。

师:推广普通话有什么意义?

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给予表扬、肯定并补充。

谈话。

师:学会了普通话,我们就可以全国各地走一走,看看有什么特色节日啊?接下来我们来看不同的地域节日。课下,老师留了作业,让同学搜集一下有关我国不同区域特色性的节日,不知同学们搜集的如何,现在把小组资料汇总分类一下:

生:小组讨论汇总资料。

六、活动:考考你。

师大屏幕显示一组组带有地方性特色节日的情景图片例如:龙舟节、风筝节、冰灯节等。并提问:知道这是哪里吗?

生:根据大屏幕图片与查找的资料对号入座,并介绍该节日。

师给予表扬、肯定和补充。

师提问:把这些节日放在一个统一的地方,那玩儿的多痛快呀!行不行?

生:答。

师:这些节日为什么不能成为全国性的统一节日呢?

生:讨论回答。

七、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同学们都获得了哪些收获呀?

生谈收获。

师总结。

八、下课。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题目是《语言文化与节日文化》,通过学生学习,在思想认识上主要是了解我国一些区域的方言和地方节日,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感受我国文化的区域性;知道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了解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人民带来的富裕。能力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交流的能力、比较社会事务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知识积累方面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一些区域存在着方言和地方节日,理解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初步了解一些地方节日和当地的环境、资源的密切关系。授课之前,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所要突出的主题思想进行教学设计,通过一个脑筋急转弯的导入从而揭题,然后通过谈方言(本地、外地)、以及师生共同谈让学生对方言进行初步了解;通过欣赏相声《戏曲与方言》引发讨论:说方言的利与弊,从而引出说普通话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地域性的节日通过大屏幕显示一组组带有地方性特色节日的情景图片例如:龙舟节、风筝节、冰灯节等把学生引入其中,根据大屏幕图片与查找的资料对号入座,并介绍该节日。然后问这些节日为什么不能成为全国性的统一节日呢?最后让学生明白一些地方节日和当地的环境、资源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整堂课下来,只能说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被调动起来,教学环节上有些虎头蛇尾,对于第二部分的教学环节设计上不是很满意,有待改善。

7、锦绣中华在我心中

教学目标

·态度: 通过“锦绣中华在我心中”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进一步了解祖国不同地区的差异和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能力: 培养学生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

·知识: 会按专题如人物、风景、节日、民族等类别将收集的资料布置板报。

学生准备:查找资料(收集祖国各地的资料)

教师准备:课件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课题:(出示中国地形图)师述:俯视祖国大地,她就像一只威武的雄鸡,傲然屹立的世界的东方。她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彩画……千百年来,我们中华儿女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板书:江山多娇)

二、了解祖国的地形地貌。(板书:祖国就像一副画。)

1、问:这是一张中国地形图,它有几块主要的色块,这不同颜色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同对我国的地形图,了解和研究我国的地形、河流。

2、理解我国的地形三级阶梯。问:地形图上的各种颜色就是代表不同的高度。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在这张图上各种颜色都代表的高度是多少呢?教师点图片上的各种颜色,分别判断土黄色、黄色、绿色的海拔是多少。

师述:我们从高空向下观看我国的地形,大体上分为三级阶梯,因为是从上往下看,所以第一阶梯最高,第二阶梯次之,第三阶梯最低,尔后是海洋。再仔细观察,我国的地势明显是西高东低。(板书:西高东低)

3、我国主要的地形地貌。

①世界上的地形分为五种,具体是: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这五种地形在我国都有分布,请在地图上找一找。(板书:五种地形齐全)

②请读小资料:(幻灯出示资料)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地图上找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主要丘陵、主要河流、主要岛屿……互相指一指。

③思考讨论:多样的地形、地貌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好处?我们的家乡属于什么地形? ④扩展资料:海拔是指地球上某一点高出平均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们用的《中国地形图》上中国各地的海拔是以青岛黄海水准原点为起算点的。水原点即平均海平面。

多种地形与我国生产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世界上五种地形都有,这样就给我们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平原为我们提供了耕地,高原为我们发展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山地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矿藏等等。这样使得我国能够从各方面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三、走进母亲河。(板书:我们的母亲河。)

1、思考:我们为什么称长江、黄河为母亲河?

2、收集资料,请你拿出有关母亲河的资料、故事、赞美母亲河的诗歌、散文、歌曲、绘画……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资料,全班同学把资料进行归类。

4、歌唱母亲河。以小组为单位,全班进行比赛。

①说一个评价母亲河的词。每组不重复,看谁用词最贴切。

②说一句赞美母亲河的话。看谁感情最真挚。

③讲一个长江、黄河的传说、故事,或朗诵一首诗、唱一首赞美的歌……

四、讲我的旅游故事。

请几名同学讲一处自己曾经去旅游过的地方。

要求:1、讲清景点所在省市位置,游览时间,自己印象最深的景点,自己游览后的感受。2、学生介绍完一处风景,就把图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五、小组活动——“我的旅游观光梦想”。

1、展示自己的一个全国范围的旅游路线图。在小组内介绍需携带的物品,采用的交通工具,观光的顺序、注意的事项等。

2、着重讲自己最想去的一个地方及原因,以及对那个地方的初步了解。

六、我会表演——小品:我是世界自然遗产。

1、学生分组,看书查资料,了解“世界自然遗产”的含义,以及我国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地方,教师进行指导。

2、分别就自己感兴趣的一处,了解它的景观特色、被保护情况,合作编小品脚本,进行排练。如扮成游客、导游、当地居民、拟人化的山水树木等……。

3、请两三组学生进行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七、总结升华。

课后收集祖国风光的图片、资料,自制一个祖国旅游观光路线图,为下节课学习做准备。

我们的衣食之源

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与农业息息相关。让学生真正了解农业生产与生活的关系,农业生产的状况,需要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比如一日三餐,衣食住行等。

单元教学注意点:

1、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农业的内容介绍做具体安排。

2、注意收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生活用品与农业有关的资料。

3、鼓励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相互交流,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

4、注重活动,体现活动的价值。

5、单元课时:8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猜谜语的游戏活动,认识五谷,初步了解" 五谷" 等农作物及其特征,知道什么是" 农业" 。

2. 通过探究衣食住行与农业的关系,知道农业是我们衣食住行的主要来源,理解我们的生活与农业息息相关。

3. 学生能够进行初步的社会调查,观察社会事物,获取社会信息。

4. 感悟农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知农、敬农、尊重农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认识五谷,知道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水产业和副业等

2. 懂得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的道理,认识到农业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1. 感受到农业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1)准备五谷食物或图片以及一日三餐的图片

(2)收集学生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和生活用品与农业有关的资料。

(3)调查了解本地区农业生产的一些情况,学习探究农业与人们生活、生产及其发展的关系,并收集有关事例与资料。

2、学生准备:

(1)收集五谷等农作物和家乡农业生产的一些资料

(2)观察记录自己家庭一日生活所吃的食物,了解它与农业的关系。

(3)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农业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并收集典型事例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讲述导入,识五谷,知农业

1. 导入:俗语道:民以食为天。人的生存离不开一日三餐,我们吃的饭菜来源于农业,可见农业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主题一--生活离不开农业。(板书课题)

2. 探访先农坛。

过渡语:人类的文明首先是从农业文明开始的。千百年来,人们对农业生产有着特殊的感情。

(1)出示先农坛的图片

提问:你知道这是北京的哪一景点吗?请你简要介绍一下。

(2)小结:这里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诸神和太岁诸神和举行亲耕的地方,贵为一朝天子,却要亲自祭祀先农并亲自进行农耕,由此你能感受到什么?(对农业的重视)

3. 初识五谷

(1)猜一猜谜语中说到的是哪一种农作物?谈谈你对这一农作物的了解? (玉米)(小麦)(大豆)(高粱)(水稻)

(2)小结:这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 五谷" 。

(3)历史上的" 五谷" 又是指什么呢?(见4页链接内容)

小结:随着社会的发展," 五谷" 的概念在不断演变,现在人们通常把" 五谷" 作为粮食作物的总称,不单单指五种农作物了,也有人称其为" 五谷杂粮" 。

(4)除了" 五谷" 以外说一说,你对农业还有哪些了解?

4. 知农业

(1)讲述什么是农业?

讲述:农业是种植植物和饲养动物的生产部门。像饲养家禽--鸡、鸭、鹅等,饲养家畜--猪、马、牛、羊等;种植小麦、大豆等农作物。另外,渔业(水产品)、林业、畜牧业等都属于农业的范畴。

(2)介绍你了解到的家乡农业生产状况。

二、结合学生的生活,探寻衣食住行与农业的关系

1、过渡语:每个人的一日三餐都要吃饭,你知道餐桌上的食物与农业有什么关系?

2、课前调查:

(1)我家某一天一日三餐的食谱

(2)一日三餐与农业

一日三餐的食物食物的来源与农业的关系

3. 课上交流课前调查内容

4. 我们穿的衣服、住的房子、出行的交通工具与农业有关吗?请你说一说?

5. 组内游戏:每组一套卡片(涉及衣食住行用的各种物品),每人抽出任意一张,并说一说与农业的联系。

6. 讨论:如果生活中没有了农业会怎样?

7. 小结:农业是衣、食、住、行、用的主要来源,它解决了人类吃饭、穿衣、居所、出行等生活的基本问题。

作业布置:

想一想:各行各业与农业

面对自然灾害

教学目标:

1、知道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巨大破坏,了解 人们为了保证农业生产与自然灾害所作的斗争。

2、在收集资料、调查中初步形成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验人类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可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资料共享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有关自然灾害的资料,下面大家共同交流资料并谈感受。

2、导入新课:各种自然灾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我国是农业大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少数国家之一,各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破坏。那么,在众多自然灾害中,农业所遭受的自然灾害包括哪些,又有哪些危害,人们与自然灾害作了哪些斗争呢?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聊聊抗灾保生产的话题。(教师板题)

二、农业灾害知多少

师:下面就进入第一个话题“农业灾害知多少”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57-59页,结合自已收集到的资料,思考:农业遭受的自然灾害有哪些?这些自然灾害有哪些破坏?

1、生阅读课本 。

2、师生交流

教师相机补充:雹灾的危害很大,每次降雹的范围都很小,一般宽度为几米到几千米,长度为20~30千米,所以民间有“雹打一条线”的说法。猛烈的冰雹打毁庄稼,损坏房屋,人被砸伤、牲畜被打死的情况也常常发生。因此,雹灾是我国严重灾害之一。)

3、师小结:真好,同学们说的种种自然灾害,导致受灾地区单产不高,总产不稳,农民收入不稳定。面对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广大农民是怎样做的呢?

三、七嘴八舌话抗灾

1、请同学们再次阅读57-59页,思考:面对自然灾害,广大农民是怎样做的,请结合课前收集的抗灾资料,选择一种或几种在小组内交流,填写学习卡,推选一名代表全班交流。

(1)学生阅读课本。

(2)小组合作学习,填写学习卡。

(3)全班交流。

教师出示补充“蝗灾”资料:面对新疆地区可能发生的大面积草原蝗灾,新疆各地治蝗部门已调集飞机和数千台机械参加灭蝗工作。由于近年来新疆各牧区纷纷出台政策,扶持当地农牧民养鸡、养鸭,“生物部队”已逐渐成为灭蝗主力军,特别是边境地区通过人工招引的近百万只粉红椋鸟,与牧区的家禽一起“上岗”,构筑了空中和地面的“立体阻击网”,严防蝗虫成灾。利用粉红椋鸟治理蝗灾在新疆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雹灾”资料:对于雹灾还可以用火箭、高炮或飞机直接把碘化银、碘化铅、干冰等催化剂送到云里去;使云形成降水;

2、谈感受

听了这么多抗灾保生产的办法,你一定有话要说,谁来说说你心中的感受?(生谈感受)

4、教师小结:正如大家说的,面对自然灾害,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一方面积极监测和预报,加大对抗灾资金的投入,一方面对受灾群众在生产生活上给予服务,帮助他们进行生产自救。面对自然灾害,广大农民没有被吓倒,他们想办法战胜灾害,保证了农业生产。

四、减灾防灾小建议

师:面对自然灾害,人们都积极行动起了,老师发现不少同学也跃跃欲试来,我们也加入到抗灾的行列中。接下来,进入第三个话题。

课件出示:阅读课本60页,想一想: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呈蔓延之势。你能为农民提出一些保护耕地、防止沙漠化的建议吗?请把你的建议填写在建议框里。然后,同桌交流。

1、学生完成“我的建议”

2、小组相互交流。评选出好的建议在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好的建议,老师替农民伯伯谢谢你们。

五、教师总结:

面对自然灾害,有党的亲切关怀,有人民群众不曲不挠的斗争精神,胜利永远会属于我们,面对自然灾害,让我们携手共进,创造美好未来。

考察农业的历史

教学目标:

1、 知道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了解种水稻的过程和食品的简单加工过程;

2、 明白“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懂得爱惜粮食。

教学重难点:了解种水稻的过程,明白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准备:采访长辈,了解水稻生产的过程。课前收集有关爱惜粮食的古诗和谚语。

教学过程:活动一:粮食家族作贡献。

1、 由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我国常见的几种粮食作物

2、 知道“稻、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粮食家族为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 活动二:小小米粒大学问。

4、 展示“水稻主要生产过程”流程图:包括“播种——插秧——田间管理——收割——脱粒——运输——碾米”等环节。师提示:水稻从播种到收割,农民们付出了哪些劳动?

活动三:食品超市细分类。

让我们去逛逛食品超市,认识一下“粮食家族”中的“米、麦”还可以加工成哪些食品?(如:酒酿、大饼、油条、粢饭、面条、糯米糕、汤团等),进行食品分类游戏。

活动四:生活之中明道理。学生讨论:学习了《小小一粒米》,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放映生活中拍摄到的浪费粮食现象,学生活动:看着这些,我想说

第五课 蒸蒸日上的新农村

教学目标:

态度:懂得党的政策以及科学技术给农民带来的希望和变化,感受现代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能力: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运用知识到生活中去的能力。 知识:了解:科技下乡“的含义,了解现代农村的巨大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调查报告、反映新农村美好生活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出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小品吗?想不想看?(播放小品)

师提问:谁能概括一下,这段小品讲述的是什么? (现在农村爷爷奶奶的美好生活)

师:那么,过去爷爷、奶奶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二、汇报交流,提高认识

1.师检查学生完成课前调查情况。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内交流。并做好在班内交流的准备。

活动一: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2.进行班内交流。各小组代表做汇报。

3.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吃不饱、吃不好的状况。生看短片。(播放《金婚》片段)感受那时侯的粮食有多么短缺。

介绍水稻科学家——袁隆平。(播放课件)。

活动二:

师: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对农村的变化了解多少?你最想知道农村的哪些变化?(学生发言)

师:老师也了解了一些农村的变化。(播放课件)

三、回顾历程,升华情感。

师:通过我们观看短片,大家拿来的照片,以及进行的调查和交流,在这节课上我们了解了很多农村欣欣向荣的新变化。这也就是我们本次思品与社会活动的主题。(出示课题)。

师:面对咱们蒸蒸日上的新农村。你有什么的想法或者将来的打算,用一句话谈一谈。(学生谈想法或将来的打算)。

四、延展:

课后作业:搜集资料,各小组办一份以‘蒸蒸日上的新农村’为内容的手抄报。

师:下节思品与社会课我们将举办‘蒸蒸日上的新农村’的手抄报展览。本次思品与社会教学活动到此结束了。

生活中处处有工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工业产品并试着分类

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工业”。

2、对家里的生活用品分类,了解自己喜爱的一样工业食品生产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继农业以后,工业逐渐发展起来。我们今天就生活在工业社会。

二、说一说:

1、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东西是工业产品?

提示:教室里——电扇、日光灯、课桌、凳子、门窗、班训、垃圾桶等 学习用具——书包、课本、本子、笔、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

个人穿戴——衣服、帽子、鞋袜、红领巾等

家里用品——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沙发、电脑、餐桌、炊具、餐具等、

2、你对“工业”有怎样的认识?

三、练一练:试着给家里的生活用品分类。

四、议一议:冰激凌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当你吃到甜美的冰激凌时,你知道有哪些行业的人们付出了劳动?(结合P75插图)

五、画一画:选择你喜爱的另一种工业食品,画一画这种食品的生产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穿衣与工业

教学要求:了解衣料生产过程、衣服缝制过程,认识穿衣与工业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远古人类没有衣服穿,冬天披兽皮保暖。后来,人们学会了用动物的毛编制成柔软的织物,这是最初的纺织品。今天,纺织工人用纺织机把棉、毛或人造纤维纺成纱线,再用织布机将纱线织成布料,经过漂洗和染色,制成各种各样的布料和纺织品。

二、衣料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呢?

1、观察P77插图,了解衣料生产过程。

2、说一说:衣料生产过程

棉花、蚕丝、动物毛等天然纤维 →纱线→布料→布料纺织品

木材、煤、石油等原料经过化学合成制造出来的化学纤维

三、衣料怎样变成漂亮衣服穿在我们身上的呢?

买的衣服 服装厂生产的

缝的衣服 裁缝师傅量身定做

四、准备:

回家查看食盐、酱油、料酒、醋、味精、鸡精的配料,记在草稿本上,下次课备用。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吃钣与工业

教学要求:了解调味品、罐头、饮料的配料,认识吃饭与工业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交流为新课做准备的手抄资料

二|分组介绍:

P79图中的各种食品需要什么原料?

酱油、醋

鸡精、味精、

罐头、食盐

果汁、牛奶

三、计论交流:你还能举出食品工厂生产的产品吗?

四、找找画画:P80插图

五、说说感受

享受美味可口的食品时,哪些行业的人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住房与工业

教学要求:了解建筑材料、装修材料,认识住房与工业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砌一间房子要用到哪些建筑材料,你能举例说明吗?

二、结合插图和生活观察所得一起列举:

钢筋、水泥、砖、瓦、石灰„„

三、交流与讨论

搬进新房,你和父母一起来到建材市场,说一说:需要选购哪些材料装饰新家? 夹板、涂料、钉子、水泥、油漆、地板砖、玻璃、电线、开关、水管等

四、说说感受

家用的各种装修材料也是工业产品,这些工业产品把我们的家装饰得非常美丽。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出行与工业

教学要求:列举自己乘坐过或熟知的交通工具,认识出行与工业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交流介绍:

1、某一次旅游或走亲戚乘坐的交通工具。

2、你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

二、结合P83插图了解:

现代化的交通让我们走遍世界的每个角落,现代工业的发展使我们的出行变得更加快捷。

四、结合学过的古诗,了解古人出行的交通工具。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交通工具:轻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交通工具:马车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交通工具:马车

五、想像:假如没有工业,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六、思考:学校的各种设施与工业有怎样的关系?

列举:电脑、塑胶跑道、篮球架„„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电力工业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要求:了解电力工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认识保护电力设施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代工业的发展,使我们越来越离不开工业,你知道电力工业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什么吗?

二、说一说:

结合P85插图了解电能的生产过程。

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能发电、风能发电、

三、画一画:

电能满足了人们的什么需要?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电能?

四、议一议:

1、假如停电一天,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2、假如停电一个月,我们的生产,生活又会是什么样?

3、列举:停电给人们带来了哪些烦恼?

冰箱里贮存的食物腐烂变质;洗衣服靠手搓;

„„

五、讲一讲:

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待这些电力设施,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我们的生活在变化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日常生活用品的变化

教学要求:了解日常生活用品的变化,认识工业发展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工业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体现在很多方面。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二、交流:

观察P87插图思考、图中所示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马灯、油灯 灯 泡

蒲扇、纸扇、折扇 空 调 工业产品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棒槌、搓衣板 洗衣机

三、合作制图:

我们一起制作一张图表,把不同时代生活用品的变化表现出来。

四、讲一讲:

生活中的很多变化,老人们感触最深了。把你从爷爷奶奶那儿听来的有关“生活变化”的故事讲给同组同学听。

五、议一议:

享受舒适、便得的生活时,我们不该忘记哪此发明家?

六、畅想:未来工业的发展前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印刷品的演变

教学要求:列举生活中的印刷品,了解印刷术的发明与创新,推测未来印刷品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每天有多少时间看印刷品?

二、列举你知道的印刷品:

课本、广告、路标、食品商标、唱片、衣服、报纸„„

三、了解:印刷术的出现引起了一场革命

此前,所有信息都要用手抄写;

有了印刷术,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迅速地大量出看到文字和图画。

总之,印刷品帮助我们获得知识、传递信息,丰富生活,体验快乐。印刷品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四、交流:印刷术的发明与革新

1、生读P90介绍文字,了解中国印刷术的发明、革新、交流自己的看法。

2、生读P90框内文字,认识中国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交流自己的想法。

五、畅想:随着工业的发展变化,印刷品面临怎样被取代的危机中? 结合P91《印刷品和光盘的对话》,谈谈自己的推测想像。

我国工业的发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从无到有

教学要求:了解解放前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与解放后工业迅猛发展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洋”字的悲哀。

二、议一议:

洋火,洋钉、洋车、洋油、洋灰、洋米、洋面„„

解放前,许多日用品前面都加个“洋”字,这说明了什么?看到洋货,你有什么感想?

三、说一说:

1、解放以后,我国工业迅速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列举你了解的我国工业迅猛发展的事例。

2、观察P93“石油、汽车工业分布图”,了解我国工业的发展情况。

四、填一填:

1、黄河、长江流域主要有哪此石油和汽车工业?

2、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哪此石油和汽车工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各种各样的工厂

教学 要求:了解身边的工厂,认识各行各业工人的创造满足了我们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新中国成立后,兴建了许多工厂,这些工厂生产的各种工业产品满足了人们晶益增长的生活需要。

二、说一说:

夷陵区有哪些工厂?把你知道的列举出来。

三、各行各业工人的创造,满足了我们生活中哪些方面的需要?

纺织工业——穿衣、睡觉、美化家庭

食品工业——吃好、吃出营养和健康

建筑工业——盖起高楼大厦、改变居住条件

运输工业——方便出行、减轻劳力

四、看插图,读数字:P95

以钢铁工业,煤炭工业,电力工业的发展可以看出,我国的工业发展进程突飞猛进,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工业发展的新问题

教学要求:了解工业发展的新问题,认识土壤、水的污染与危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工业迅猛发展满足了我们生活的需要,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工业发展到今天,遇到了哪些急待解决的新问题?

二、交流与讨论

有一个村庄办了一家化肥厂,化肥厂里排出的废水污染了流经村庄的小河,果农用小河的水浇灌果树后造成了减产。果农向化肥厂主提出了赔偿,要求化肥厂赔偿一万元以弥补他果树产量下降而造成的损失。

如果你来裁决这件事,会持什么态度?

三、学生分组扮演六种不同角色,召开防止污染大会,思考如何合理有效解决上述生活难题。

村长

工人

农民

儿童

渔民

工厂厂主

四、认识土壤的污染与危害(P96),水污染的危害(P97)

最后延展出由于工业带来的环境问题,目的是使学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树立

环保概念。但是环境问题单单多为一节课程中的一个小的环节,还不足以让学生真正的重视这个问题,应该单独安排一节针对环境问题的课程,着重向学生详细展开,树立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


相关文章

  • 山东人民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 我做小小普法员
  • 山东人民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 我做小小普法员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生活中讲规则 3.我做小小普法员 主题活动一 身边的法规 活动的目的: 1.让学生知道针对青少年的法律有哪些. 2.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约束 ...查看


  •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乘务员辛苦了1教案 冀教版
  • (冀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 四通八达的交通 第二课 乘务员辛苦了 教学目标 1. 态度:通过感受乘务员给我们带来的帮助,树立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积极参与争做文明小乘客的队伍中来. 2. 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 ...查看


  • 二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来1教案浙教版
  • (浙教版)二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 第4单元 我们生活的地方 3. 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来 教学目标: 1. 态度和情感:培养对家乡的自豪感和由衷热爱之情. 2. 行为和习惯:在尝试从各种途径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关心家乡.关注家乡变化的习 ...查看


  •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蔚蓝色的地球教案
  •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蔚蓝色的地球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们在认识地球中所经历的漫长求索,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 能力:使学生学会通过教材范例去搜集整理资料,并从中归纳概括出有价值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动手 ...查看


  • 泰山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与反思
  • 1 2 3 5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课件出示谜面:形状圆圆像太阳,自己不能发光亮, 青山绿水花儿美,它是生命的故乡.(地球) 3. ...查看


  •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 第一课 可爱的地球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成功的事例中,感知国家的强大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探索宇宙的无限向往,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对材料收集. ...查看


  • 鄂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
  • 鄂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 感谢为大家服务的人 9.让我说声谢谢你 沙湾河小学 郑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懂得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明白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我们提供服务,是我们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能够感受他们劳动的艰辛以及他 ...查看


  • 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案
  • 杜芳柏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靖边五中思想品德教学设计 年级 七 第 1 课时 2012年 2 月 13 日 星期 一 靖边五中思想品德教学设计 年级 七 第课时 2012年月日 星期 三 靖边五中思想品德教学设计 年级 七 第课时 20 ...查看


  • 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六课课教案(1)
  • 第三单元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 备课时间:第八周 上课时间:第八周 备课教师:段惠萍 第六课 终身受益的权利教案 第一框 知识助我成长 一. 知识链接 1. 如何尊重他人隐私? 2. 如何维护自己的隐私? 二. 知识目标 1.知道教育的含义 ...查看


  • 冀教版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教案
  • 第一单元 锦绣中华在我心中 教学目标 ·态度: 通过"锦绣中华在我心中"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进一步了解祖国不同地区的差异和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能力: 培养学生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