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育英学校:抗日烽火下的孩子们

“走进美丽村落  发掘人文精彩”系列报道之三十六

罗修云  汤和平

“枪在哀鸣,炮在怒吼,法西斯野兽正在咆哮……我们年纪虽小,抗日救国不辞劳”——这是当年抗日烽火下响彻在湖南上空的雄壮歌声。这歌声的发源之处,是湖南长沙县跳马镇石桥村的石桥学校(原名育英学校),更具体地说,是诞生于该校的育英儿童抗战团。2014年11月18日,当我们走进该校采风时,仿佛还能听到当年那激昂的歌声。接待我们的石桥村村主任肖金云和石桥学校校长龚雨顺在聊起这支儿童抗战团的情形时,均不由得流露出自豪的口吻,“小英雄的歌声,让长沙这座历史名城在精神上永远保持积极向上、敢为人先的姿态”,龚校长这样称赞当年的小英雄。“儿童抗战团是今天所有人学习的榜样,他们的真实故事是我们石桥学校和石桥村的宝贵精神财富”,肖主任边说边伸出两个大拇指。

事实上,育英儿童抗战团的诞生,是日寇全面侵华给中国孩童所带来的创痛。换句话说,65年前的那场战火吞噬了孩子们应有的童年,整整一代人在烽火中成长。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中华民族处在危急之中!1938年10月下旬,武汉、广州等地相继被日军攻陷。之后,日军分南北两路大举进逼三湘大地,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溃不成军。顿时,地处南北之间的湖南长沙变成了伤兵难民必经之地。全城人心浮动,局面相当混乱。

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求生存的抗争。战争没有让身处中国内地长沙的孩子们走开,相反却更加让他们焚心似火,斗志如钢;让他们成为抗日烽火下的一簇灿烂奇花。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的第22天即7月29日,从长沙市区搬迁至近郊跳马石桥村的育英学校,便在湖南第一个发起募捐支持抗日。同年11月,育英学校校长孙伟代表师生意愿,经请示湖南省工委同意,决定筹组育英儿童抗战工作团。

12月25日,一支以孩子们为主题的抗日救亡队伍——育英儿童抗战工作团(以下简称儿童团)正式宣告成立。那天,学校附近的孙家祠堂前坪热火朝天,大家情绪高昂地唱起了团歌:

飞机、大炮,逼得我们不再安宁。

炸弹、毒气,威胁我们不能生存。

我们不能坐着等死;我们不能逃走偷生。

我们要为民族解放而努力,为世界和平而斗争。

......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以生活的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沉重的抗战任务,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完美超越”的巨大贡献。

儿童团成立后,便紧锣密鼓地开展工作。团员们怀揣着坚毅的志向,呼吸着战争的硝烟,迈开了不停息的脚步,追逐着即将破晓的第一缕晨曦,横亘在地平线上的是孩子们矫健的背影。

湘潭,是儿童团出击的首个阵地。他们沿着浏阳河畔的团头河、柏家山、镇头市、五美山嵩山寺集镇宣传演出。1939年1月中旬的一个晴朗下午,大家轻装紧扎,向百里之外的湘潭进发。一路上,团员们相互关照,争着挑箱抬笼、搬运图书和道具等物件。

到达湘潭县城后,儿童团住进了湘潭小学(今湘潭师专附小),开始了紧张的学习和工作。

春节一过,雨湖堤岸上的柳树吐出新绿,团员们的工作更加活跃:开展街头演讲、广场演出、举办画展和开放流动图书等活动;每周出宣传抗日的刊物和“大家看”的大幅壁报;在墙上刷写抗日标语;举办军民联欢晚会;参加募捐公演......整个湘潭散发出春的气息和团员们的活力。

儿童团在湘潭的抗日宣传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响应,湘潭实业界、新闻界颇有影响的人物如廖镇楚、李尧阶等,在精神上给予了鼓励和声援,在物质上给予了赞助和支持,不少孩子纷纷要求加入儿童团,年仅10岁的李炎坤从长沙远道赶来入团,成为团内年龄最小的团员。

湘潭初战告捷之后,儿童团转战湘乡、邵阳、衡阳等地。

7月初达到耒阳后,儿童团“迎”来了最艰苦的日子。吃的,由先前的一天两干改为一天一干一稀,有时一小碗盐水煮蚕豆就权当一顿饭;睡的,只有几扇庙门垫背,团员们和衣席地而卧,庙里阴暗潮湿,晚上蚊子成团让大家睡了醒、醒了睡,乃至睡梦中还在驱赶蚊子。几个月的奔跑劳累,加上生活越来越艰苦,多数团员都病倒了,没病的也身体衰弱,但工作仍然在正常开展。在苦难的环境里,团员们更加互助互爱:谁家寄钱来了,无私奉献出来给病号买药;锅底下的稠饭,盛给病号吃;两床旧蚊帐,让给病号用;外出宣传归来,进庙门就先向病号问候......大家抱团取暖,团结奋斗,度过了多灾多难的90多个日日夜夜。

9月初,儿童团奉命慰问战事告急的湘北最前线,于是,团员们又回到了久别的母校执行任务,由此也“迎”来了最危险的时刻。当时,团员们的耳朵里不时地传来隆隆的炮声,这些无家可归和有家不归的孩子,每天照样工作、学习、聆听顾问讲述战斗故事和军事知识、公演抗战剧以及开展其他宣传活动。10月上旬,奉文湘、张若曦、张业裘三人还奉命组成调查组,在日军侵占过的福临铺、新市镇一带,调查敌寇暴行和我军民英勇抗击日军的事迹,做了“战地见闻”的记录,黄俊顾问连夜创作出《湘鄂赣是我们在干》、《保卫洞庭湖》等歌曲,其他团员忙着赶排节目。下旬的一天,团员们一个个赤脚草鞋,顶着秋风冷雨,行进在湘北的泥泞乡道,沿路向军民慰问演出。在金井的脱甲桥,团员们在当日下午连演两场,直到红日西斜,夜幕降临,观众仍不肯散去,硬要“再来一个”,团员们来不及卸妆,又齐唱了《游击队歌》等三支歌曲,观众才满意地散去。在营田的一次演出中,敌机两次来袭,士兵和民众也两次散而复聚,听歌看戏的情绪异常高涨。当敌机第二次飞走后,台上的幕布徐徐拉开,这一场足足演了3小时。

育英儿童抗敌工作团从1939年1月至1940年1940年12月,先后奔赴湘潭、湘乡、邵阳、衡阳、耒阳、茶陵、大桥、金井、平江、华容、湘阴、岳阳、桂林、长沙等地进行敌后抗日宣传,也冒着炮火硝烟,给前线官兵演出,让笔杆和歌声成为反击日寇的枪炮,让剧场变成了反对日寇侵略的战场。1940年12月25日,育英儿童抗敌工作团在建团两周年之际,因当局种种压迫,被迫宣告解散。在两年的时间里,儿童团做了许多有目共睹、卓有成效的工作。1940年1月19日的《国民日报》这样评价儿童团:“这次远来抗日前线作慰问表演的育英儿童抗敌工作团演出的剧情的紧张、动作的活泼、表情的真切、歌声的悲壮,使每个观众的情感随剧情而演变;歌声的抑扬,一弛一张,真是恰到好处,无懈可击,可称是近来艺术界的一个奇迹”。这些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而奔走呼号的团员,有的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幸存下来的都成了新中国新事业的骨干和脊梁。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该永远记住抗日烽火下的那一簇“奇花” 。图片说明:1、育英儿童团成立一周年时的合影;2、儿童团创办的“小朋友团刊”;3、已改名为石桥学校的原育英学校。

“走进美丽村落  发掘人文精彩”系列报道之三十六

罗修云  汤和平

“枪在哀鸣,炮在怒吼,法西斯野兽正在咆哮……我们年纪虽小,抗日救国不辞劳”——这是当年抗日烽火下响彻在湖南上空的雄壮歌声。这歌声的发源之处,是湖南长沙县跳马镇石桥村的石桥学校(原名育英学校),更具体地说,是诞生于该校的育英儿童抗战团。2014年11月18日,当我们走进该校采风时,仿佛还能听到当年那激昂的歌声。接待我们的石桥村村主任肖金云和石桥学校校长龚雨顺在聊起这支儿童抗战团的情形时,均不由得流露出自豪的口吻,“小英雄的歌声,让长沙这座历史名城在精神上永远保持积极向上、敢为人先的姿态”,龚校长这样称赞当年的小英雄。“儿童抗战团是今天所有人学习的榜样,他们的真实故事是我们石桥学校和石桥村的宝贵精神财富”,肖主任边说边伸出两个大拇指。

事实上,育英儿童抗战团的诞生,是日寇全面侵华给中国孩童所带来的创痛。换句话说,65年前的那场战火吞噬了孩子们应有的童年,整整一代人在烽火中成长。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中华民族处在危急之中!1938年10月下旬,武汉、广州等地相继被日军攻陷。之后,日军分南北两路大举进逼三湘大地,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溃不成军。顿时,地处南北之间的湖南长沙变成了伤兵难民必经之地。全城人心浮动,局面相当混乱。

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求生存的抗争。战争没有让身处中国内地长沙的孩子们走开,相反却更加让他们焚心似火,斗志如钢;让他们成为抗日烽火下的一簇灿烂奇花。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的第22天即7月29日,从长沙市区搬迁至近郊跳马石桥村的育英学校,便在湖南第一个发起募捐支持抗日。同年11月,育英学校校长孙伟代表师生意愿,经请示湖南省工委同意,决定筹组育英儿童抗战工作团。

12月25日,一支以孩子们为主题的抗日救亡队伍——育英儿童抗战工作团(以下简称儿童团)正式宣告成立。那天,学校附近的孙家祠堂前坪热火朝天,大家情绪高昂地唱起了团歌:

飞机、大炮,逼得我们不再安宁。

炸弹、毒气,威胁我们不能生存。

我们不能坐着等死;我们不能逃走偷生。

我们要为民族解放而努力,为世界和平而斗争。

......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以生活的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沉重的抗战任务,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完美超越”的巨大贡献。

儿童团成立后,便紧锣密鼓地开展工作。团员们怀揣着坚毅的志向,呼吸着战争的硝烟,迈开了不停息的脚步,追逐着即将破晓的第一缕晨曦,横亘在地平线上的是孩子们矫健的背影。

湘潭,是儿童团出击的首个阵地。他们沿着浏阳河畔的团头河、柏家山、镇头市、五美山嵩山寺集镇宣传演出。1939年1月中旬的一个晴朗下午,大家轻装紧扎,向百里之外的湘潭进发。一路上,团员们相互关照,争着挑箱抬笼、搬运图书和道具等物件。

到达湘潭县城后,儿童团住进了湘潭小学(今湘潭师专附小),开始了紧张的学习和工作。

春节一过,雨湖堤岸上的柳树吐出新绿,团员们的工作更加活跃:开展街头演讲、广场演出、举办画展和开放流动图书等活动;每周出宣传抗日的刊物和“大家看”的大幅壁报;在墙上刷写抗日标语;举办军民联欢晚会;参加募捐公演......整个湘潭散发出春的气息和团员们的活力。

儿童团在湘潭的抗日宣传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响应,湘潭实业界、新闻界颇有影响的人物如廖镇楚、李尧阶等,在精神上给予了鼓励和声援,在物质上给予了赞助和支持,不少孩子纷纷要求加入儿童团,年仅10岁的李炎坤从长沙远道赶来入团,成为团内年龄最小的团员。

湘潭初战告捷之后,儿童团转战湘乡、邵阳、衡阳等地。

7月初达到耒阳后,儿童团“迎”来了最艰苦的日子。吃的,由先前的一天两干改为一天一干一稀,有时一小碗盐水煮蚕豆就权当一顿饭;睡的,只有几扇庙门垫背,团员们和衣席地而卧,庙里阴暗潮湿,晚上蚊子成团让大家睡了醒、醒了睡,乃至睡梦中还在驱赶蚊子。几个月的奔跑劳累,加上生活越来越艰苦,多数团员都病倒了,没病的也身体衰弱,但工作仍然在正常开展。在苦难的环境里,团员们更加互助互爱:谁家寄钱来了,无私奉献出来给病号买药;锅底下的稠饭,盛给病号吃;两床旧蚊帐,让给病号用;外出宣传归来,进庙门就先向病号问候......大家抱团取暖,团结奋斗,度过了多灾多难的90多个日日夜夜。

9月初,儿童团奉命慰问战事告急的湘北最前线,于是,团员们又回到了久别的母校执行任务,由此也“迎”来了最危险的时刻。当时,团员们的耳朵里不时地传来隆隆的炮声,这些无家可归和有家不归的孩子,每天照样工作、学习、聆听顾问讲述战斗故事和军事知识、公演抗战剧以及开展其他宣传活动。10月上旬,奉文湘、张若曦、张业裘三人还奉命组成调查组,在日军侵占过的福临铺、新市镇一带,调查敌寇暴行和我军民英勇抗击日军的事迹,做了“战地见闻”的记录,黄俊顾问连夜创作出《湘鄂赣是我们在干》、《保卫洞庭湖》等歌曲,其他团员忙着赶排节目。下旬的一天,团员们一个个赤脚草鞋,顶着秋风冷雨,行进在湘北的泥泞乡道,沿路向军民慰问演出。在金井的脱甲桥,团员们在当日下午连演两场,直到红日西斜,夜幕降临,观众仍不肯散去,硬要“再来一个”,团员们来不及卸妆,又齐唱了《游击队歌》等三支歌曲,观众才满意地散去。在营田的一次演出中,敌机两次来袭,士兵和民众也两次散而复聚,听歌看戏的情绪异常高涨。当敌机第二次飞走后,台上的幕布徐徐拉开,这一场足足演了3小时。

育英儿童抗敌工作团从1939年1月至1940年1940年12月,先后奔赴湘潭、湘乡、邵阳、衡阳、耒阳、茶陵、大桥、金井、平江、华容、湘阴、岳阳、桂林、长沙等地进行敌后抗日宣传,也冒着炮火硝烟,给前线官兵演出,让笔杆和歌声成为反击日寇的枪炮,让剧场变成了反对日寇侵略的战场。1940年12月25日,育英儿童抗敌工作团在建团两周年之际,因当局种种压迫,被迫宣告解散。在两年的时间里,儿童团做了许多有目共睹、卓有成效的工作。1940年1月19日的《国民日报》这样评价儿童团:“这次远来抗日前线作慰问表演的育英儿童抗敌工作团演出的剧情的紧张、动作的活泼、表情的真切、歌声的悲壮,使每个观众的情感随剧情而演变;歌声的抑扬,一弛一张,真是恰到好处,无懈可击,可称是近来艺术界的一个奇迹”。这些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而奔走呼号的团员,有的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幸存下来的都成了新中国新事业的骨干和脊梁。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该永远记住抗日烽火下的那一簇“奇花” 。图片说明:1、育英儿童团成立一周年时的合影;2、儿童团创办的“小朋友团刊”;3、已改名为石桥学校的原育英学校。


相关文章

  • 铭记历史继往开来
  •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河北是敌后抗战的主战场和华北抗战的最前沿,河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及八路军领导下,前仆后继,英勇奋战,最终和全国人民一道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了铭记历史,继往开来,河北博物院 ...查看


  • 谈判桌前唇枪舌剑著伟绩的十大元帅/组图[6]
  • 谈判桌前唇枪舌剑著伟绩的十大元帅/组图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10-02-22 :1937年的"赣州谈判"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卢沟桥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在事变爆发的第二天,就向全 ...查看


  • 长沙好的小学介绍
  • 博才 . 师大附小 一师附小 地址: 书院路356 清水塘小学 地址: 长沙市开福区清水塘路27号 砂子塘 地址: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黄土岭路砂子塘路16 大同小学 地址:八一路337 枫树山小学 地址:雨花区劳动西路447 育才 地址: ...查看


  •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抗战全景史料 (1945-2015)
  • (1945-2015) 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新华网 "众益行"走进董存瑞部队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360全景 时空新闻:二战回眸                 珍贵的抗战文物 英雄闯关小游戏          ...查看


  • 李普:新闻人的时代楷模(图)
  • 2010年12月09日03:29  来源:时代周报 欢迎发表评论0 字号: 李普 特约撰稿 张耀杰 1945年,作为新华日报社的一名编辑记者,27岁的李普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光荣归于民主>.这本书1980年再版时,62岁的新华社副 ...查看


  • 国民党正面战场
  • "正面战场"是中国人控制的连片国土与日军侵华推进线上日控区对峙交战而形成的战场.由于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的军队,因此一般也称其为国民党正面战场. 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 ...查看


  • 湖南的抗战故事
  • 中国农业大学 课程论文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论文题目: 用我一湘壮河山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任课教师: 王冬梅 王新婷 尹北直 班 级: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101 学 号: 1009070108 姓 名 ...查看


  • 校园文化解读
  •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是育英人的一种教育信念,也是育英人的行为指南.由于学校生源复杂,学生在德.智.体.能等各方面的素质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特点,育英人没有退缩,而是知 ...查看


  • [赵珩说北京]民国时期的小学和幼稚园
  • 培元小学的老师们(约在1949年). 北京虽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相对传统和保守,但是在民国时期,在教育上还是越来越和世界接轨,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接受新的教育模式,这是民国时期教育的基本情况.就人口和学校的比例来说,北京在全国是领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