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社会舆情的主流态势

姜胜洪

2012年05月11日16:23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当前我国社会舆情的主流态势--中国共产党新闻

一、主流态势

1.民众社会参与意识明显增强,维权能力明显提高,民意表达更加理性。经济社会的发展促使我国民众社会参与的自觉性、自主性与积极性显著提高,对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问题更加关注,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与探索日益迫切。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为民众社会参与提供了更为便捷、广泛的渠道,网民的表达意愿和参与意识持续高涨,民众的表达欲望得到空前宣泄和释放。从PM2.5空气质量、校车安全到吴英非法集资案、王立军案等热点问题,再到乌坎村村民自治选举、“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大讨论等,网友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热情,民意表达更加理性,更多的网民开始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发表意见,期待政府建立相关法律法规。网民的呼声已经成为引导和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影响着社会关注点的变化与一些事件的发展动向,推动着我国社会的进步。

2.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舆情,执政能力稳步提升。当前,各级党委和政府对舆情的重视程度继续提升,处理问题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应对能力稳步提高。例如,上海染色馒头问题经媒体曝光后,上海市相关负责人第一时间赶赴问题企业调查。在随后的处置中,上海市政府“彻查此案,依法严惩”的表态颇得人心;2011年11月,广州花都区数百名民工上街游行讨薪,当地政府派警力维持秩序,疏导交通,创新了社会管理方式;面对有关空气质量标准PM2.5的尖锐批评,北京市政府认真听取公众抱怨,审议并通过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首次将PM2.5监测、校车安全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政府迅速、积极应对的态度,体现了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重视,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避免矛盾扩大化。

3.政务微博在突发事件中起到了很好的沟通效果,有效化解了不良舆情。从政务网站到政务博客再到政务微博,问政方式不断创新,问政渠道不断扩宽。2011年被称为中国“政务微博元年”,政务微博进入了爆发式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机构通过官方微博及时跟进社会热点,与网友互动、释疑,提升了虚拟社会管理水平,提升了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四川会理县某领导“悬浮照”曝光仅一天,当地政府就开通了新浪微博,通过微博向社会道歉,获得了公众的理解;山东济南女警夫妻打人事件在微博上被曝光后,立即引起网友广泛关注。当晚,济南公安利用官方微博,及时向网友通报事件的处置情况,有效避免了网络舆情的发酵和扩散;甘肃正宁县幼儿园校车事故发生后,甘肃省卫生厅及时在官方微博发布事故相关信息,之后,甘肃省卫生厅厅长发布微博,介绍事故救援进展情况,并不断更新信息,有效引导了网络舆情。

二、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1.民生问题突出,影响民众幸福感和政府公信力。近两年来,众多农副产品和日用品接连涨价,民众生活成本日益增加,从而成为舆情焦点。今年春节刚过,农产品价格再度躁动,引发民众抱怨。3月20日零时起,我国汽柴油价格再次调整,成品油价格再创新高,许多民众对汽油高涨大叹无奈,抱怨油价上涨速度太快。让民众极为“纠结”的还有房价居高不下,楼市调控政策频频发力,然而一些地方的房价依旧不降反升,考验着民众的信心;食品药品安全事故频发,消费者的心理底线不断被冲击。广大民众对环境安全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对环境问题越来越敏感。例如,2011年12月,广东汕头海门镇部分群众担心正在做前期论证的华电发电项目对环境造成污染,导致群体性事件。又比如,今年2月,一艘货轮因洗舱作业不当,洗舱水冲入长江,致使镇江至江阴段水质发生异常,有关部门不仅没有及时公布实情,而且以种种借口搪塞掩盖,导致谣言传播,引发了部分地区市民抢购饮用水的现象。在近几年发生的各种群体性事件中,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数量是上升最快的。

2.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得不到回应,社会矛盾的对抗性加剧。在一些地方,社会矛盾的对抗性有所加剧,一个小摩擦都可能导致瞬间的民众聚集,整个社会的容忍度和包容度下降。2011年,各地源于劳动争议的集体停工等群体性事件仍时有发生,其中,广东潮州市潮安县古巷镇因讨薪者被挑断脚筋而引发数万农民工高喊“踏平古巷镇”的打砸事件。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主张通过群体性事件维权的人所占比重高达45.43%。有的地方对老百姓长期反映的问题置之不理,造成底层、弱势群体的心态发生变化。例如,江西抚州“5·26”爆炸案中,肇事者最终选择以暴力表达诉求。此外,部分官员被高调问责后又低调复出,继而成为舆论焦点,引发舆情应对的二次危机。

3.部分地方政府危机应对能力不足,常常成为舆情热点的导火索。网络时代的政府危机应对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讲究应对技巧,还应该转变应对观念。大量实践表明,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最好办法是公开透明,在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准确信息,最大限度地压缩谣言传播的时间与空间。例如,今年春节,网爆游客三亚吃饭被宰,引发社会强烈反响,而管理方却以“零投诉”、“无法举证”等借口消极应对,三亚为此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4.一些人的信仰、道德缺失加剧了民众悲观消极情绪。当今社会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革,利益大调整,思想多元化,在市场经济和西方价值观影响下,信仰、道德缺失,赚钱和享受成了一些人的人生动力和目标。由于一些企业和商人道德缺失,相继发生“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牛肉膏”、“毒胶囊”等事件,加剧了民众的悲观消极情绪,“郭美美事件”引发红十字会形象危机,小悦悦的街头惨祸,更是把民众对我国社会道德问题的关注变为社会舆论焦点。正是这些局部的、少数社会成员的败德现象,无形中给民众带来了极大的道德压力和心理暗示,很多人因此认为社会正在逐渐滑向一个低信任度和缺德的深渊,进一步加剧了人们评价社会道德状况的悲观、消极情绪,对人际关系的冷漠、社会道德问题的焦虑与日俱增。

5.社会谣言的传播和西方国家对我意识形态的渗透破坏,干扰了民众正确判断。当前,一些谣言在互联网内外扩散,活跃度相当罕见。诸如“军车进京”等离奇荒唐的谣言,形成了对舆论的纷扰。一些人在公开吹捧谣言的“正义性”,宣称“谣言倒逼真相”,“谣言倒逼改革”。而许多网民难辨真假、信假为真,非理性表达看法。此外,国外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境内外敌对势力从未停止对我国进行渗透。其突出表现:攻击改革开放;炒作经济社会热点问题;散布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借所谓“西藏问题”、“新疆问题”不断挑起事端。这些干扰极易与社会正常存在的“抱怨文化”发生共振,使得部分民众产生报复现实社会的欲望、冲动甚至行动。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在进一步显现,我国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很大,由此引发的境内外社会政治问题都可能进一步增多,对民众思想意识、社会舆论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不容忽视。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舆情分析研判,加强对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的应用管理,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切分裂破坏活动。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通过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和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作者: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叶军、高巍)

姜胜洪

2012年05月11日16:23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当前我国社会舆情的主流态势--中国共产党新闻

一、主流态势

1.民众社会参与意识明显增强,维权能力明显提高,民意表达更加理性。经济社会的发展促使我国民众社会参与的自觉性、自主性与积极性显著提高,对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各种问题更加关注,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与探索日益迫切。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为民众社会参与提供了更为便捷、广泛的渠道,网民的表达意愿和参与意识持续高涨,民众的表达欲望得到空前宣泄和释放。从PM2.5空气质量、校车安全到吴英非法集资案、王立军案等热点问题,再到乌坎村村民自治选举、“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大讨论等,网友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热情,民意表达更加理性,更多的网民开始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发表意见,期待政府建立相关法律法规。网民的呼声已经成为引导和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影响着社会关注点的变化与一些事件的发展动向,推动着我国社会的进步。

2.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舆情,执政能力稳步提升。当前,各级党委和政府对舆情的重视程度继续提升,处理问题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应对能力稳步提高。例如,上海染色馒头问题经媒体曝光后,上海市相关负责人第一时间赶赴问题企业调查。在随后的处置中,上海市政府“彻查此案,依法严惩”的表态颇得人心;2011年11月,广州花都区数百名民工上街游行讨薪,当地政府派警力维持秩序,疏导交通,创新了社会管理方式;面对有关空气质量标准PM2.5的尖锐批评,北京市政府认真听取公众抱怨,审议并通过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首次将PM2.5监测、校车安全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政府迅速、积极应对的态度,体现了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重视,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避免矛盾扩大化。

3.政务微博在突发事件中起到了很好的沟通效果,有效化解了不良舆情。从政务网站到政务博客再到政务微博,问政方式不断创新,问政渠道不断扩宽。2011年被称为中国“政务微博元年”,政务微博进入了爆发式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机构通过官方微博及时跟进社会热点,与网友互动、释疑,提升了虚拟社会管理水平,提升了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四川会理县某领导“悬浮照”曝光仅一天,当地政府就开通了新浪微博,通过微博向社会道歉,获得了公众的理解;山东济南女警夫妻打人事件在微博上被曝光后,立即引起网友广泛关注。当晚,济南公安利用官方微博,及时向网友通报事件的处置情况,有效避免了网络舆情的发酵和扩散;甘肃正宁县幼儿园校车事故发生后,甘肃省卫生厅及时在官方微博发布事故相关信息,之后,甘肃省卫生厅厅长发布微博,介绍事故救援进展情况,并不断更新信息,有效引导了网络舆情。

二、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1.民生问题突出,影响民众幸福感和政府公信力。近两年来,众多农副产品和日用品接连涨价,民众生活成本日益增加,从而成为舆情焦点。今年春节刚过,农产品价格再度躁动,引发民众抱怨。3月20日零时起,我国汽柴油价格再次调整,成品油价格再创新高,许多民众对汽油高涨大叹无奈,抱怨油价上涨速度太快。让民众极为“纠结”的还有房价居高不下,楼市调控政策频频发力,然而一些地方的房价依旧不降反升,考验着民众的信心;食品药品安全事故频发,消费者的心理底线不断被冲击。广大民众对环境安全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对环境问题越来越敏感。例如,2011年12月,广东汕头海门镇部分群众担心正在做前期论证的华电发电项目对环境造成污染,导致群体性事件。又比如,今年2月,一艘货轮因洗舱作业不当,洗舱水冲入长江,致使镇江至江阴段水质发生异常,有关部门不仅没有及时公布实情,而且以种种借口搪塞掩盖,导致谣言传播,引发了部分地区市民抢购饮用水的现象。在近几年发生的各种群体性事件中,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数量是上升最快的。

2.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得不到回应,社会矛盾的对抗性加剧。在一些地方,社会矛盾的对抗性有所加剧,一个小摩擦都可能导致瞬间的民众聚集,整个社会的容忍度和包容度下降。2011年,各地源于劳动争议的集体停工等群体性事件仍时有发生,其中,广东潮州市潮安县古巷镇因讨薪者被挑断脚筋而引发数万农民工高喊“踏平古巷镇”的打砸事件。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主张通过群体性事件维权的人所占比重高达45.43%。有的地方对老百姓长期反映的问题置之不理,造成底层、弱势群体的心态发生变化。例如,江西抚州“5·26”爆炸案中,肇事者最终选择以暴力表达诉求。此外,部分官员被高调问责后又低调复出,继而成为舆论焦点,引发舆情应对的二次危机。

3.部分地方政府危机应对能力不足,常常成为舆情热点的导火索。网络时代的政府危机应对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讲究应对技巧,还应该转变应对观念。大量实践表明,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最好办法是公开透明,在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准确信息,最大限度地压缩谣言传播的时间与空间。例如,今年春节,网爆游客三亚吃饭被宰,引发社会强烈反响,而管理方却以“零投诉”、“无法举证”等借口消极应对,三亚为此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4.一些人的信仰、道德缺失加剧了民众悲观消极情绪。当今社会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革,利益大调整,思想多元化,在市场经济和西方价值观影响下,信仰、道德缺失,赚钱和享受成了一些人的人生动力和目标。由于一些企业和商人道德缺失,相继发生“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牛肉膏”、“毒胶囊”等事件,加剧了民众的悲观消极情绪,“郭美美事件”引发红十字会形象危机,小悦悦的街头惨祸,更是把民众对我国社会道德问题的关注变为社会舆论焦点。正是这些局部的、少数社会成员的败德现象,无形中给民众带来了极大的道德压力和心理暗示,很多人因此认为社会正在逐渐滑向一个低信任度和缺德的深渊,进一步加剧了人们评价社会道德状况的悲观、消极情绪,对人际关系的冷漠、社会道德问题的焦虑与日俱增。

5.社会谣言的传播和西方国家对我意识形态的渗透破坏,干扰了民众正确判断。当前,一些谣言在互联网内外扩散,活跃度相当罕见。诸如“军车进京”等离奇荒唐的谣言,形成了对舆论的纷扰。一些人在公开吹捧谣言的“正义性”,宣称“谣言倒逼真相”,“谣言倒逼改革”。而许多网民难辨真假、信假为真,非理性表达看法。此外,国外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境内外敌对势力从未停止对我国进行渗透。其突出表现:攻击改革开放;炒作经济社会热点问题;散布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借所谓“西藏问题”、“新疆问题”不断挑起事端。这些干扰极易与社会正常存在的“抱怨文化”发生共振,使得部分民众产生报复现实社会的欲望、冲动甚至行动。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在进一步显现,我国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很大,由此引发的境内外社会政治问题都可能进一步增多,对民众思想意识、社会舆论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不容忽视。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舆情分析研判,加强对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的应用管理,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切分裂破坏活动。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通过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和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作者: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叶军、高巍)


相关文章

  • 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危机及应对机制研究
  • 新闻界 第2期ISSN1007-24382011年 数字传播 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危机及应对机制研究 朱四倍 摘要研究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危机,是实现科学维稳.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的内在要求.当前,网络舆情对政府回应民情民意民智民生发挥着越来 ...查看


  • 浅谈舆情信息及其写作
  • 浅谈舆情信息及其写作 国情就是民情,民情就是老百姓的心情!舆情就是心声,心声就是老百姓的心里话! 一.舆情信息知识 舆情简单说就是民众的意愿,是各阶层民众对当今社会存在和发展所持有的情绪.看法.意见和态度,因此舆情也可以说就是社情民意. 舆 ...查看


  • 涉法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 摘要网络的开放性和网民的多元性,使得诸如"彭宇案"."许霆案"."宝马撞人案"等涉法网络舆情时有发生,给法院工作的有序开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本文试从分析涉法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对法院工作 ...查看


  • 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
  • 理论月刊20∞年第4期 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 G簿牡会黼,夭聿300191) 摘要:网络舆情热点是网民思想情绪和群众利益诉求在网络上的集中反映,是网民热切关注的聚焦点,是民众议论的集中点.反映出一个时期网民的所思所想.互 ...查看


  • 当前中国社会舆情的现状及特征
  • 对于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大至整个国家的宏观发展和决策,小至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的多样化的发展和决策来说,也许没有什么比保持认识上和行动上的方位感更重要了.而这种方位感的正确获得和保持,离不开对社情民意的科学了解和把握.民意是指示各种社会因素所 ...查看


  • 做好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的思考
  • 新形势下的舆情应对关乎社会稳定和党和政府形象,是检验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提高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能力和水平,应当成为党政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思想意识日趋多元化,社会利益矛盾突出的社会转型期,公共卫生事件.安全 ...查看


  • 如何做好新媒体运用及舆情监控管理
  • 如何做好新媒体运用及舆情监控管理 1.背景:新媒体发展下的舆情监控管理形势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口常生活.大学生作为网络媒体的主要参与者,在网络舆情的产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大学生网友言论活 ...查看


  • "魏则西事件"主流媒体与社交媒体舆论监督的共振与互动
  • [摘要]网络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形成了主流媒体与社交媒体两大舆论场互动共生的舆论新格局."魏则西事件"发生后,社交媒体和主流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的互动共生:事件初期社交媒体舆论对于主流媒体舆论的形成呈现"倒逼&quo ...查看


  • 试论网络政治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 [摘要]随着我国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网络政治环境已经在我国形成和发展,并逐步对高校大学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网络舆 情,是当前网络环境中最大的政治.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思想最活跃.素质较高.涉网最多的群体,是网络舆情的直接参与者,更是网 络政治环境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