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九度试验刊

知和社:低调开拓的潜行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基友一场亚文化的狂欢光逝

第总刊验试

1

十九度

山断

校园基腐文化现象探究

围世挠文网站SN阳S态讶同吧

小和乱的

王毒撞

小品

正虹彩冲

当度

鸳鸳相抱鸯在一旁看热闹

目录CONTENTS

卷首语

创刊词

张至楷

P3

Topic专题

祝天下有情人终成基友 P4

王占黑

不完全统计 P12

张小溪

教授专访 P14一场青年亚文化的狂欢

雅文、豆梨

Column专栏

王德福呆 P17

虫二

光逝 P18

冰村

在路上强迫症 P20

豆梨

封面报道

低调开拓的潜行者

——一个你不知道的知和社

大可乐

P6-11

是《阴道独白》让更多人了解了知和社,然而 知和社不仅仅是《阴道独白》。它是交往与倾 诉的 场所,它是推动社会性别问题校园认知的 助推器,它也是颇具争议性的校园社团。在低

调与关注之间,知和社 试图寻找平衡。

2012年4月 实验刊再版

编辑成员

社长/张至楷主编/大可乐

责编晓 Favilla 骏之 达荒/雅文 豆梨 张小溪 春视觉方圆地

/刘文晶 葱君 季怡凡 联系我们

电话

[1**********]

来信投稿

[email protected]微博

hu/2636197633

ttp://weibo.com/公共主页

hcom/601075673

ttp://www.renren.在线阅读

http://issuu.com/ninety-nine

复旦大学 希德书院

九十九度杂志社

卷首语·创刊词

创刊词

致读者:

赶在了世界末日2012之前,《九十九度》与大家见面了。

做复旦最深入的专题报道,复旦最精彩的专栏分享。这是我们对《九十九度》的定位。

从10年十二月的构思,到11年八月的讨论,再到这个学期伊始的社团成立,《九十九度》一路走来,从一篇篇零散的文章汇集成一本厚实的杂志,面对其间的种种辛劳,两位顾问,三位美编,七位责编,十二位专栏作家,我们都一起咬着牙顶了过来。

不断的有人问我,校园里已经有了其他尖锐批判的杂志,《九十九度》存在的意义在哪里?我的回答是:“我们不会仅仅为了批判而批判。我们会去做更有营养的专题和专栏——新锐,亲切,理性,温和——这八个字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我们对读者的承诺。”

如果你愿意,那么,请翻开它,墨香氤氲中或能感受到我们为此时此刻怦然的心跳,但不会强烈。就如一首小诗“浑然不觉的黄色花/从何深的日月里开放了/我把什么留在这里/除了步履/就是微笑/在苍茫的风中/闪烁不息”。

不死的理想随书页飞扬。这是一句曾一度影响了南方报业十年之久的世纪之言,希望不管是我,是你,还是所有读到这份杂志的人,都能被它所感动。

九十九度杂志社 张至楷

2011/12/1

by 王占黑

当人类不知道如何定义一种事物时,他们更愿意赋予它多种名称。 早先叫龙阳,后来叫同志,现在叫……基友。

当你耳边充斥这个熟悉的名词,当你轻易地将它挂在嘴边,当你发现基友二字已变成了满天纷飞的头皮屑,你是否想过:

这是严肃的称谓,还是戏谑的口水, 是尊重与理解,还是轻慢与亵渎, 是大众的接受,还是群体的误读, 是开放性的普及,还是流行语的泛滥。

假话语或真现象,我们聚焦热点背后的盲点,更寻找被误读的爱

人有追根溯源的习惯,那我就从创世纪说起。

那一年,最早活着的不是亚当和夏娃,而是上帝和亚当。没错,是两个男人。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上帝说要有男人,于是又有了亚当。可见上帝缺不来的只有两样,光和男人。至于女人,那都是后来的事了。如果感情有先来后到的话,那么夏娃当属人人得而诛之的小三,是她把基友的世界变得分崩离析,甚至企图遮掩这一元初的事实:基友才是人类的起源。

时过境迁,历史就这样被女人的假面遮盖得严严实实,直到二十世纪一场美帝霸权主义的战争让全球油价蹭蹭上涨,加一瓶高质量的机油成了地球人共同的愿景,机油的地位这才略有回升,我们意识到,这个世界上不只有男人&女人,还有男人&男人。

机油可不是麦乳精——随便搅一搅就能拌匀了。它是一种失而复得的视角,昂首挺胸的姿态,像一个坐标系,简单却能精确到每一个时空交错的聚点上。一旦戴上这副有色眼镜,色盲都不怕红绿灯了。

早到李杜,间有瑜亮,后有苏王,晚到胡鲁,笔光字影,针尖麦芒。小到桃园三兄弟,中到竹林七贤,大到梁山百好汉(去掉扈三娘一干闲杂人等),志同道合,形影不离。冤家 也好,死党也罢;战友也好,敌人也罢;君臣也好,主仆也罢,可见自古有此传统,且均为高风亮节。凡有井水饮处皆能出机油,那关圣何以心软华容

Topic

道放走奸曹,那向子期何来决心待嵇康死后出山为仕,那李陈二人何来勇气在北大慷慨激昂呼唤新青年,换个

角度自有别样风骚。至于那些如仙如画的女角,大概也只供远观而无人亵玩焉。当然这只是一个病入膏肓的疯子的乱语,好像当你无法解出一道几何题时,只好拿尺子去量图画上的实常。你信也好不信也罢,反正有人是信了,还毅然辞去了高贵的发言人身份呢。

至于这些基的个中滋味,化学这么复杂,是羧基是羟基是氰基是酮基还是氨基酸打翻了醋坛子,恐唯有心中自知,只是没女人什么事。切莫倒贴。

顺便问一下,孵蛋是不是有基化学比无基更发达?

羊毛出在羊身上。历史观终究是要用来开眼看世界的。于是电话簿一划拉就是长长的不断更新的基友列表,阿康阿良一进去就是基友的聚集地,门卫和送快递的眉来眼去,黑料摊和城管欲拒还迎。所谓谈笑有基友,往来无卿卿,可以调调情,悦身心,无丑女之乱耳,无美女之烦心,南区一条街,东区书报亭,子曰:何陋之有?早闻孵蛋男女心性不和,比例失调,一对男女一对基也无法维持生态平衡了,搅一搅,搅一搅,计划生育还得

从娃娃抓起。

此风盛行,还不是上层建筑引导的好。想当年台湾小清新同志电影铺面袭来,把伪清新们迷个神魂颠倒,就此有“不搅基无青春”一说,好像每个人在安于现实之前都要轰轰烈烈搅一次方能收心养性。至于门背后一件衬衫包在另一件外面的断背山,音乐响起,一句感动过多少人的“Jack,I swear”,更是让这个天天嚎叫着再也不相信爱情的世界看到了上帝和亚当最原始的不离不弃。

所以人最完美的人际关系不再是一伴侣二三知己,而是无伴侣二三基友矣。基友是人心最后的防线。不怕惹是生非,不怕斤斤计较,题目做不出了找你商量,情感受挫了找你倾诉,生病了求你照顾,考试了抱你大腿,不免又要老生常叹:得一基友,夫妇何求啊。

人走不进世界为你设计的路线,你就另辟一条新的路线,然后一切就像黄先生歌里面唱的:最后只好躺下来。其实,其实我知道,你们也明白,这一切只是说说而已。 说说而已嘛。又不会掉块肉。

每个人心里都私藏着一张奶茶妹妹的饭卡对不对,不被别人知道,唯恐抢了去,只好拿基友当挡箭牌来遮掩视线。多年以后,你的奶茶妹妹早已成为别人家奶茶铺的老板娘,你只好牵着在世俗压力下娶的糟糠之妻来参加同学聚会。基友见基友,两眼泪汪汪,喝一杯酒高唱一曲基友之歌,历数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涕泗横流中,只有基友知道你搂着的是基友,想着的是那年的女孩。

这个世界,最后还是夏娃获胜了。

祝天下有情人终成基友。祝天下好基友一辈子是兄弟。

v

Topic

低调开拓的潜行者

——一个你不知道的知和社

本文图片均由 复旦青年提供

2011年12月1日,小雪节气。初冬未至的上海温度降了不少,临近傍晚的马路上寒风潇潇。阿猎坐在同学的自行车后座上,从财大风尘仆仆地赶来复旦。她是女生,载她的也是女生。

临近的同济正在举办一年一度的“校园十大歌手”比赛,三千人将远东第一大礼堂挤得满满当当。而阿猎走进的复旦3209教室,坐了三四十人。迟到了五分钟,阿猎和伙伴悄悄挑选了一个靠近走廊居中的座位并排坐下。台上来自社会科学研究院的演讲人任一鸣教授已经开始侃侃而谈。

这里正在进行的是由知和社本学期主办的第一期讲座,主题为“看不见的女性——媒体与社会性别研究的跨学科交互”。火热的《阴道独白》为知和社赢得知名度,但很少有人知道,它是从哪里起步的,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而它的未来又在何方。

始于一门学术课程

2005年,被一些媒体认为是“中国同性恋者告别隐秘时代的转折”。论据之一就是,复旦大学在这一年开设了《同性恋研究》本科生公共选修课,这是中国高校首次为本科生开设此类公选课。

这段话来自《中国青年报》刊登的一篇名为《复旦同性恋研究公选课——从爆棚到平静,从好奇到宽容》的报道。

同样是这一年的6月,知和社悄然成立。然而当时,

它极少被媒体提及。作为一个新生的社团,焦点又具有社会争议性,“低调”被历任社长秉持为发展宗旨。亦在后来为知和社专题报道,题为《低调知和社》。

“借助同性恋研究课程所引起的校园关注,以社团的形式在校园内进行公开活动,希望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去了解和接触那些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弱势群体,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公益活动之中。”知和社的社

编辑:大可乐[email protected]

团介绍里如是写道。关注与低调,两者的矛盾冲突,不断在知和社的发展过程中上演。

回到课堂。9月7日《同性恋研究》第一堂课的热闹场景,被众多前来复旦采访的媒体形容为“爆棚”:离开课还有半个多小时,教室里已经座无虚席,连过道里都站满了人,实在挤不下了,站在走廊的学生干脆推开窗,挤进脑袋来听课。

课堂上出现这样的场景,在复旦并不少见。但火爆的原因一般无非两种:一是教师有名气;二是内容吸引人。

开设《同性恋研究》课程的,是来自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的孙中欣老师。他坚持认为这门课是一门普通学术课,第一堂课的爆棚场面只是由于好奇,而好奇是不能持续很久的。最后留在课堂上的,应当是对同性恋课题真正感兴趣的同学。

当被问及开课的目的时,孙中欣老师表示,他只是希望从知识领域提高人们在这方面的认识,因为对

这个人群的利益、对整个社会文明都会起到积极的意义。

调查显示,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同学对同性恋和同性恋者的态度更加宽容。课程,也从热炒回归学术。

与此同时,知和社也在悄悄地成长。复旦的社团招新之战,知和社并未缺席。

误打误撞的酱油社员

“我的取向是直的。”叶小明笑着解释。谈到为何在大一伊始,在具有复旦特色的“百团大战”

中,于芸芸众团中选择知和社,他表示当时只是看到社团的介绍版面上写着“关注社会性别”:“我根本不知道社会性别具体指的是什么。只是觉得听起来很有意思。”

事实上,社会性别是一个相当学术性的研究领域,包括女性主义,各种形式的家庭暴力和对女性暴力,

《东方瞭望周刊》

Topic

同性恋/双性恋,性别理论以及男性关怀等等。 在长长一溜报名表格中,草草签下自己的姓名、手机号码和学号,叶小明正式成为了知和社的一员。不久,时任社长就用飞信向他发来第一次活动通知——知和社2010学年的第一次正式聚会,这被知和社的社员们称呼为“沙龙”。

沙龙地点定在南区学生娱乐活动中心(简称南娱)。这栋埋伏在复旦大学南区学生宿舍区里的28号楼,同时也是复旦大学学生会的大本营。

那个星期二的晚上六点半事许,叶小明走上南娱二楼。推开门,一圈椅子圆形排列,向着空荡荡的中心围坐着十来人,其中有四个男生。

他快步上前,挑拣了一个椅子坐下,因为圆形的座椅设置,一时间他也不知道社长是谁。后来他知道,他迟到了,社长在他来之前已经做完自我介绍,隐身于社员之中。

接下来的沙龙,被叶小明概括为“故事分享会”。与他原先对社团的纯学术性的设想不同,社团聚会还接纳着校园内不同性取向者的倾诉。而那次聚会中的大多数,都有自己的故事。倾诉者互相分享自己在相关方面的经历和感受,包括在几年前还被主流舆论认为是相当敏感的“出柜”。

出柜通常是指同性恋者向亲人朋友同学等熟悉的人公开自己的性取向。对于同性恋者,最严峻的挑战,往往是向父母坦白。

南方周末刊登过一篇名为《两个男人的20年“婚姻”》,引起人们对同性恋的极大关注。其中就有当时1986年两人的失败出柜未果:李蜀仁最终没敢告诉家人,孙庆生写信告诉了妹妹———6个兄妹中和他最亲近的一个。他写道:我本来不想走这条路,但上天安排我是这样的一个人,我很孤独,也很寂寞。 而现在在知和社内,许多类似的话题,可以被谈及,可以互相倾诉,可以互相慰藉。

“他们谈恋爱,谈出柜,谈不被理解。”叶小明回忆道,“有些显得义愤填膺,但更多的是平静。” 叶小明参加的第二次活动,是社里组织的一次内部讲座。讲座者是一个复旦历史系的研究生,主题是不同性行为。这次活动,由于和同学进行课程讨论,他迟到了一个小时。

知和社和许多校园社团面临着一样的困局:招新招来的大多数同学在参加完前一两次活动后,便宣告隐退。“原因很复杂,”现任社长叶文尧表示,“如果能招来20人,最后留下2个就不错了。”

之后,由于课业越发忙碌,叶小明的知和社状态调成了“半退出”,他自己戏称之为“打酱油”。没有参加阴道独白的演出和场务,也没有再去参加一次活动。但手机里总能收到社长的各种活动信息,他也总是打开短信看一看。

从被介绍到社团骨干

事实上,对于知和社,除了社团招新时加入的新鲜血液,熟人介绍亦是扩充社员的重要途径。 “我特别关注女性目前的心理处境。现在女性的自我认同感比较低,总是想嫁个有钱人,为什么不想着自己做个有钱人?”查安逸反问道,“还有剩女问题,虽然也与生育年龄有关,但为什么只有剩女这种说法

而没有剩男?”

于是在好友的推荐下,她在大一下加入了知和社。查安逸承认,希望了解校园内不同性取向者的生存状

态,是她加入社团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第一次参加沙龙,在一间二教的小教室内,她推开关着的门,发现不像其他的社团,往往是正襟危坐地听社长说话或是团聚着讨论。社长淹没在所有社员之中。大家三两成一圈低声交谈,还有人默默地在角落里看书。“你就像一个突然闯进的陌生人。”查安逸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但后来她发现,大家都在互相

默默倾听:“如果你说的话题他(她)感兴趣,他(她)会抬头看你一眼,甚至还会说上两句。其实他们在听。” 随着在知和社内的浸润,查安逸逐渐理解了社团低调的苦衷。在《阴道独白》结束后在夏朵内的庆功宴上,社团骨干们谈的更多的,反而是如何挽救这个社团。过大的社会影响力,可能招致校方的不安与警惕,甚至还有陌生人的反感与攻击。《阴道独白》的演出人员曾不止一次从各种途径受到恐吓与威胁。“性”方面的话题,在二十年前被认为是肮脏、下流、可耻的,而现在,《阴道独白》牵涉到的各种的话题,在不少人心目中,恐怕仍然占据着相同的地位。 相比《阴道独白》,知和社更害怕的是内部泄密。一次,社员聚会时疑似看到有社员录像摄影,引起不小的恐慌。后来经过调查,发现不过是一个同学翻开手机滑盖时闪光灯的亮光。查安逸说:“我们认为内部的聚会应该是一个私密的形式。如果流传出去,那么就会失去信任;没有人加入,那么社团就名存实亡了。”

Topic

本文图片均由 复旦青年提供

查安逸之前从未想到自己会参演《阴道独白》。 社团成立时的几位核心骨干同学,都参加了《阴但随着加入知和社后对相关问题了解的深入,她决定道独白》复旦中文版的演出。《阴道独白》是一部女做一次尝试。刚开始时,她也开不了口,无法将自己性主义先锋话剧,它的主题是女性主义的,所以从这的感情融入其中。她试着在寝室里大声地朗诵台词,时起,《阴道独白》的排演就成为了知和社活动的重一遍又一遍。她还串到其他寝室,给相熟的同学表演要内容。

自己的片段,终于慢慢地体会到了演出的节奏。 《阴道独白》,让知和社拥有了令其他社团羡慕排练时,所有演员和导演会围坐成一圈,对剧本反反的社会影响力。但与“低调”的办社宗旨的相违背,复复地讨论。《阴道独白》后成为社团骨干的查安逸,这也让知和社感到苦恼。

决定把沙龙的形式改回圆圈围坐,因为这样“大家能 2003年,一名哈佛女生来复旦交流时,带着一群够更好地互相倾听”。

留学生,排练了正在风靡美国高校的《阴道独白》。 现在的沙龙除了分享经历以后,还有了更多学术2004年5月,《阴道独白》第一次正式在复旦上演。上的意义。确定一个辩题,讲一则新闻,然后社员互300多位观众涌进复旦学生常常用来举办班级聚会的相进行讨论甚至辩论。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同妻多功能厅,演出取得巨大成功。这次演出的主创和主问题,社会上普遍是以异性恋的角度进行分析,而知演中,有多位知和社的创社骨干。

和社内,可以提供一个全新而特殊的视角。“与大家 真正以知和社的名义排演《阴道独白》,已经是的想象不同,同性恋其实很理解同妻,他们大多觉得2006年了。5月的演出,让知和社开始收获社会认知。不爱一个人而娶一个人,很虚伪,很不道德。因为你但哪怕在复旦校园内,《阴道独白》仍然拥有比它的预想他们是一个立场,其实他们是另一个立场。你会主办者知和社本身更大的知名度。一位老师在被问及发现它和你们没那么大差异,道德观念很相像。”查知和社时的反应,可能颇具代表性:安逸坦言。

“知和社?没怎么听说过。”

“《阴道独白》?知道,关注女性的一部剧,去 绕不开的《阴道独白》

年复旦挺火的。”

“知和社主办的《阴道独白》?哦,知道了。”

Topic

Topic

中遇到了一些阻力,但最后校方还是批准了这次讲座。在社长叶文尧的计划中,下个学期这样题型的讲座,将不止一个。

知和社还策划着一个宏大的项目——校园少数性取向调查。“希望以口述历史的体裁来进行。不过有点麻烦,现状是搁置着。”叶文尧坦诚地说。在计划中,如果这个项目能够成行,知和社还将再次发行社刊。上一本社刊的面世,还要追溯到2006年,那一次,社刊获得了学校的学术成果奖项。

知和社的一切计划与目标,都构建在一届届知和社人的能力和努力之上。知和社的创始人兼首任社长王勰愉 被描述为一个“资深社会活动家”。在她带领下,知和社走过了它创社初始的鼎盛。而近几年,与媒体描述

本文图片均由 复旦青年提供

的热闹场景形成鲜明对比,叶文尧反而认为知和社有些“落寞”。

难以找到“靠谱”的演讲者,策划除《阴道独白》外的大型活动项目也也有相当的难度,这些都是知和社当前面临的困难。“从小的沙龙等等转向为更加有文化推动意义的一些活动”,这是社长对于知和社未来的期许。讲座中,任一鸣教授谈到广告中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时,希望同学能提供现实生活中的

2009年,知和社更在校外进行了三场演出,演出地点分别为东床书吧、下河迷仓和季风书园。三者在豆瓣网站上皆有小组,其中尤以季风人气最高,因其独到的书籍选择和精致的读书氛围,受到书迷的欢迎。小音乐演出和电影放映。

“敏感”世博年的停演,网络宣传力度的加大和之前演出中呻吟片段视频的流传,可以归结为2011年《阴道独白》“爆棚到混乱”首演的主要原因。“有观众甚至特意从北京、从长沙飞来看戏。”查安逸如是说。据她了解,来看戏的人除了学生,不乏大量社会人士,包括同性恋者。

5月24日演出当天,时钟刚刚走过7点,仅398个座位的吴文政报告厅内已挤入500多人,门外仍有数百名观众等候入场。险些失控的场面,在学校保卫处的增援下,终于得到了控制。次日凌晨,知和社在人人网发布《道歉声明》,承诺再演一场。

《阴道独白》如同一颗掷入平静湖水的鹅卵石,沉入湖底却掀起波澜,当天,BBS上多个版面都出现

“知和社的过去比现在更辉煌,”现任社长叶文尧回忆过去,“以前甚至有大巴拉着《阴道独白》剧组到其他大学城演出!”复旦优频电视台曾与知和社合作过一期复旦同性恋调查,引起不小的轰动。 对于《阴道独白》,钱不是问题。团委拨发的3000多元经费,足以支持

2011年的火爆初演和临时加演的一切费用,包括剧组演出期间的饮食。

然而,2010年的停演以及2011年的混乱,促使知和社寻找一条新的演出途径。由于上海市多支了观众评价演出的帖子。而在复旦的校园媒体中,《阴道独白》也首次被团委机关报《复旦青年》整版报道。另一位校媒的同学表示:“当时想做的,但是,太敏感了。”

800人得相辉堂成功加演。

社会公演项目能够继续为演出提供资金支持。延续2008年的校外演出,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行动不止于此。知和社还希望能够结合相关群体的现实情况,推动社会性别文化的普及。社团骨干Alley参加了这一学期知和社的几场大型讲座,她还 主讲人是一位名叫二言的美籍华人,他经人介绍

例子。趁一位女同学回答问题,阿猎的伙伴小声向她吐槽:“所谓刻板印象,就是我每次进厕所都会被认成男生。这难道还不够刻板么?”阿猎笑着附和。 讲座结束八时许,夜晚的天气越发寒冷。聊着讲座的内容和吐槽,阿猎和同伴欢声笑语,原路返回。

组记录显示,东床书吧和下河迷仓经常承接小众戏剧、 一个星期后的6月1日,《阴道独白》在能容纳

协助筹备了一场以“电影中的同性恋”为主题的讲座。呼啸而过的寒风倒好像没有来时那么刺骨了。了解知和社,并愿意和知和社合办讲座,讲座内容自制,讲座费用与路费自费。有趣的是,他本人只是一个在美国做类似会计工作的公务员。申报讲座的过程

v

多线并行的未知未来

如果你的舍友是···?

编辑:张小溪[email protected]

序言:十几年前提到“同性恋”这个词,大家似乎还会将它和某种“精神疾病”扯上关系。喜欢同性被看作一件就算不是大逆不道,也至少是搬不上台面的事。然而今天,说一句“我发现自己好像不喜欢异性”,已经不会被当成天大的新闻。尤其是在校园里,在网络上,在年轻人之间,理解逐渐代替了避之不及,默认逐渐代替了好奇,“基情”甚至成为了表现关系亲密的一种调侃。网络上还出现了“不要歧视异性恋”等恶搞的文章。这些现象是人们的逐渐宽容,却也带来了可能更令人担忧的结果。今天参与话题讨论的是来自新闻学院、经济学院、医学实验班、临床医学、材料系和化学系的六位同学。在普通学生眼里,“同性恋”究竟意味着什么?让我们来看看,大家怎么说——

w基本都是从人人网上了解的。

w高中时候耳濡目染多了,很多女生都热衷于谈论“同志”的话题,而这些女生一般都是班级里比较活跃的,就传播起来了。而男生好歹都是懂一点的,因为信息的传播很快速和广泛,而且这些都已经成为热点词汇了,所以或多或少肯定会懂。

w最初是看小说,后来是看百科,后来是看李银河……后来身边有“同志”了就知道的更多了。—————————————谈对基友、拉拉、同志、腐女、BL、百合、耽美等词的了解

w没有意思,这些东西离我们太远,而且我觉得我一辈子都不会接触到这些。我们谈论的其实都是现象的东西,真实生活中的不会讨论太多的。

w有时是很严肃的态度,会谈论同性恋造成的社会危机。但是有时也会以调侃的心态称两个要好的男性为基友,但其实我觉得这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

———————————————————————————谈论相关话题的心态和态度

w有一种信息灌输或者信息强制性接受的感觉,有些人可能本来对此不感兴趣,但是他们经常听人提起就会潜移默化。

w这类话题的流行和网络加快了传播的速度有关,同性恋的传统几百年前就已经存在,只是当时的人们不敢谈论罢了,而现代的青年文化的视野由于网络扩大了很多。

w其实也就上海北京等地方这样啦,这里的漫展很好地指明了这个城市对于动漫文化的方向性趋势,但毕竟它是一种亚文化,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接受它。

———————————————————————谈相关话题在大学校园内流行的原因

w八零后九零后会比较感兴趣,

但我们的长辈,像我们的父母这一代对此就基本上不感兴趣,了解的东西也很少。我爸妈就默认同性恋就是男同性恋,因为好多监狱、军队会发生这种事,虽然不是因为人们想象的同性恋,施暴人可能不是出于爱而只是一种性需求。

w你不应该说在中学,而是在小学,现在不和谐内容是低龄化现象严重。已经工作的成年人,如果不是非常迷恋或是工作清闲或与此有关,相亲的相亲,工作的工作,哪有空总把时间花在同一件事上。———————————————————————谈相关话题在中学或社会上是否流行

w搞笑

w“基友”比较通俗,有种娱乐感和口语化的感觉,所以大家讲起来就会轻松随意。但我觉得拿这些东西开玩笑是比较畸形的文化现象。本来同性恋是一件正常的事,但有些人对此有特殊的兴趣爱好并且把它畸形化。w娱乐性太强。女同学谈论这种话题蔚然成风,男生初期带着一种自嘲和调侃的心态如此称呼,后来由于这种称呼的流行,反倒使得这两字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为什么学校里很多同学会把“好基友”之类的词挂在嘴边?

w认识一对真正的同性恋,但是她们平常也表现的很正常,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而且她们自己认为“同性之间的爱比异性之间的爱更伟大”。如果你向她们特意提这些话题,她们是不愿意谈的。

w认识。觉得蛮正常的,是生理现象,不可改变。我觉得总拿此调侃会对他们造成伤害,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多多理解他们。

w听说过,我会觉得他们是比较特殊的,但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能强求一个人的性取向。应该给他们一片空间,他们也需要自己的隐私。

—————————现实生活中认识同性恋朋友吗?现在很多人以戏谑的口吻看待同性恋,是否会对他们造成伤害?

w只要不影响我的生活就行,希望能够做朋友。他就是同性恋,同性恋不喜欢同性能叫同性恋吗?但是除了性取向不同,我和他都一样啊!

w如果同性恋喜欢我,我能够接受的。至于能不能成为女朋友,就要看我喜不喜欢她。万一有一天我能遇上一个喜欢我,我也喜欢的女孩,我不介意变成同性恋。

w她可以是(同性恋),但不能和我扯上关系,一旦两个人说开了,朋友应该都没法做,这个跟男女关系差不了太多,毕竟见面大家总是会有点小尴尬。

————————————————————————————如果你的室友是同性恋?w还是觉得不太好,不大能接受。

w弊大于利。影响有很多方面。比如说对学生影响就很大,互联网上充斥着这种信息,而且这样的情况本身对这些真正的同性恋者就是一种伤害。

w目前来看谈论同性恋能够起到加深大家对于同性恋的认识,也不完全都是娱乐性质的。初期可能会使社会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更加开放更加包容,但是长期如此可能会导致价值观的扭曲。

—————————————————————————谈基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利弊

v

一场“青年亚 文化”的狂欢——和教授一起谈校园基腐

编辑: 雅文&豆梨

[email protected]

编者按:它有一点反叛,但目的是在宣泄;它有一点冒犯,但只是一个恶作剧;它有一点撒野,但不过是在雪地上打个滚;它有一点消解,但却是对这个主流社会的戏谑和嘲讽。它,就是校园“基腐” 文化热,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它具备青年亚文化的鲜明特征——“游戏心态”、“仪式抵抗”和“话语狂欢”。“游戏心态”是对主流文化的不屑和蔑视,“话语狂欢”是在恣意调侃主流文化和正统秩序中获得的快感,而“仪式抵抗”则是对“父母文化”的抵抗和反叛。校园“基腐”文化,说到底是一场青年群体的娱乐派对,尽管在解构传统主流社会中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毕竟是在给主流文化“松绑”,而这正是社会多元化建构中的积极力量。无论校园文化的热潮如何沸腾,校园“基腐”文化热最终还是会其回归娱乐本质。

不知从何时起,“基友”“腐女”等这些词语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已经渐渐习惯并开始使用这些词语;也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这些词语。我们都在不经意间被卷入了校园“基腐”的热潮中,轰轰烈烈的热潮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了重度发烧者。也许我们该给头脑降降温,在喧嚣中求一丝冷静,去思考,当校园“基腐”的热潮过后,究竟还剩什么?

校园“基腐”文化热,究竟如何定位?青年亚文化!青年亚文化是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年群体文化,由青年亲身创造,被媒体宣传放大,对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颠覆性和批判性。具体剖析校园“基腐”文化热,它是由青年创造并在青年中盛行的,区别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所指向的秩序、美德、理想、责任、诚信、操守、节制等文化涵蕴,在媒介尤其是新媒介推动下达到高潮的一种文化形态。

大学生对“基腐”文化的热衷和追捧出自一种心理取向,而通过话题聚集和拓展实现人际和大众传播,这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传播现象。为此,本杂志社专访了我校心理系吴国宏老师、传播学系杨鹏老师和社会科学基础部陈果老师,从心理学、传播学和社会学三个视角为我们深度解读校园“基腐”文化热。九十九度:该校园文化现象受到了怎样的心理作用?选择这样的词,倒不是说这个文化本身有多大的意义或价值,但至少一个词周围就聚拢了一些“潮人”,吴国宏:该文化现象背后折射出了学生四层心理状况:大家都希望自己成为“潮人”,然后大家就都用这个词,这是一种追求个性、标新立异的心理;这是一种追随这是从众的心理。毕竟,从众才是真正的主流文化。

大众,趋之若鹜的心理;这是一种饭后谈资、娱乐放松的心理;这是一种自我调侃、反向宣称的心理。九十九度:该校园文化现象的产生有怎样的社会原因杨鹏:这源于一种反叛心理。青年的成长伴随着独立呢?

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对以“父母文化”为代表的传统的主流文化的反叛和忤逆心理使他们标新立异,吴国宏:要看到,学生所有的心理状况都是基于一定刻意和主流拉开差距。而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基腐话的社会原因,源于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在传统农耕社题就是他们用以区分标榜自己的载体,正如以往的载会,男子负责生产,女子负责家庭,男子阳刚,女子体就是大麻、毒品、摇滚、朋克、飙车等话题,这就阴柔,明确的社会分工使得男女结合成为自然,到了是当年我们上大学时校园里最盛行最潮流的话题。现代社会,社会分工的性别界限越来越模糊,男女风陈果:我觉得这是一种自我标榜、摆姿态的心理,摆格追求也多样化,男女结合不再被视为天经地义。伴在外面要让人家看到。就是一个标签而已,后面那个随着社会解构,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化,对传统两性关画布本身不是很闪亮,就贴一个让人们觉得比较闪亮系的刻板印象得以进一步破除,“基腐”文化也越来的标签上去,使得这个画布因为这个标签也有点闪光。越多的被社会认知。在认知的前提下,才会有这些复

每个年代都有它的潮词,每个年代都有对其趋之若鹜杂的心理表现。

的人,人们都有畏惧自己落伍的心理,尤其是年轻人。

杨鹏: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基腐”就是他们拉近相互间的了解,获取社交人脉的话题,毕竟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要融入社会,先要融入自己所属的圈子,每个人都喜欢被接纳的感觉,这是一种社会心理,表明我和大家在一起。微博、校内等都是一种人际传播和交往的工具,大家喜欢SNS就是喜欢它们带给自己的社会归属感。

陈果:人和人之间任何交流都需要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就是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话语系统,并且这个话题对任何人没有太大伤害,我觉得你可以把它类比为英国人聊天气,那就是一场交往的入场券,它其中本身其实没有太多的深度。如果你在跟别人聊天的时候需要一个通行证,那所谓的基腐就可以是一个极好的通行证,你不要管它档次高还是档次低。是这样的,你做好你的选择,我也做好我的选择,彼此不要替对方做选择。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真正的社交原则。你不喜欢这张入场券,不喜欢就不要去接受,对狐狸有一套狐狸的话语系统,跟熊猫之间又有一套熊猫的话语系统,这也是一种社交能力。

九十九度:这样的校园文化是通过怎样的传播机制得以扩散的呢?

杨鹏:一方面是人际传播,而人际传播具有明显的社

会性,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另一方面是大众传播,其中网络扮演了重要作用。网络能让大家的话题聚集,而在以往,很多非主流花话题很难在公开的主流媒体中出现。毕竟主流媒体是体制化的社会机构,往往要符合主流社会价值观念,有严格的把关制度,工作人员有严格的职业道德和操守,虽然工作人员个性差异很大,但都是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职业传播机构有特定的市场和受众,也有相对完善的法律规章制度。但是现在每个人都是网络的使用者,那么传播权就均衡化了,过去的主流传播是一种金字塔型的,而现在的传播模式则变成扁平式的了。网络给那些不为主流价值观认可的非主流的、小众的文化提供了生长平台,知道、表达、积累、扩散、造势,使其能相对通常得流动。网络是跨越时空的,相对来说也是边际的,连通了许多不同圈子、组织甚至体制的人,这样,可能以往被排斥和压制的话题就能生成。这就是网络的巨大作用。

九十九度:愈演愈烈的校园“基腐”文化热究竟包含怎样的文化内涵?

陈果:这个时代神秘的东西太少了,但“性”还是神秘的。现代人追求的神秘通常不是精神上的神秘,社会的文化越来越非精神化、非理性化、欲望化。在这个非精神化的社会中,性肯定会被作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被提出来。可能现在是同性恋符号,未来可能是双性恋的符号等等。“性”“恋爱”等这些所谓的文化或者现象,特别容易刺激人,当大家特别需要推出一个符号的时候,往往是关于男女关系、恋爱关系的,因为这种关系很有诱惑力充满了肉欲。像西方国家很少会把性当成个话题去谈,除非上课的时候来研究它,要么不谈,要么就谈的很彻底。我觉得我们的文化还是有点猥琐的东西在里面,因为我们总是不能把它明明白白放到桌面上谈,但是一旦放到桌面下,就一塌糊涂了。

杨鹏:“ 一切欲望来自禁忌”,这个结论可以用萨摩亚岛现象来解释。萨摩亚群岛是一群原始而古老的群岛,然而这里的青年没有反叛,自然而顺畅地成长,人类文化学家经考察才发现,因为这里没有禁忌,尤其是对“性”,没有遮拦和避讳,“性”对青年没有神秘感。而在文明社会,对于性就有很多禁欲,当然这和宗教也有关系,宗教认为人的欲望很肮脏,人有

原罪。一方面,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相当程度上源于“性” 的不开放,“性”一直以来是禁忌,是个敏感的话题,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生理的成熟伴随着性压抑的烦恼,毕竟还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然而对“性”的好奇和渴求不得不通过这种隐晦甚至扭曲的方式来表达和宣泄。正如腐女,她们是异性恋,却不得不通过男同性恋的爱情来幻想自己的爱情。如果“基腐”这一话题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进学生对“性”的了解和关注,未尝不可,关于“性”的开放程度,我倒觉得应该更开放一些。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在性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得到过分的满足或者受到挫折就会导致固着,固着将导致无法正常的进入性心理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弗洛伊德相信性心理发展的早期经验对人格形成和成人行为模式有着很深层次的影响。校园“基腐”文化热给社会提供了一个符号暗号,呼吁全社会在引导青年学生的性心理向正确的轨道发展的必要而迫切的作用。

九十九度:这种文化将何去何从?发展趋势又将如何呢?

九十九度:如何认识如何或评价这样一文化现象呢?杨鹏:对于这种文化现象,不能简单用好与不好来评价,它就是一种文化,一种调侃的文化,正如网上的吴国宏:从社会发展的发规律来看,这是中国社会转恶搞文化,仅供娱乐。网络流行总有一定的流行周期,型的过渡阶段,是社会解构,后权威时代,个体争取

总是在一定时间内受追捧,之后就会消失。

陈果:这是“一群人的狂欢”和“一群人的孤单”。当大学生群体用“基腐”作为娱乐的话题时,他们其实就是以同性恋为借口来维持一场谈话,而真正的同性恋却被排除在外,一边是狂欢,一边却是孤单。真正的同性恋是一种身份认同,他们从来不喧哗,而那些高调地以同性恋作为娱乐话题和符号暗示的人,不过是一种“自我标榜”,然而最可怕的是他们的“自我标榜”多少带着些麻木、冷漠、嘲讽和戏谑的意味。这不是“狂欢”而是“冷漠”,“当非主流的文化发生在他人身上时可以接受,但发生在自己亲近的关系上是很难接受的”,这就是“旁观者的冷漠”,而这冷漠恰好表明“基腐”文化依然是不被接受的,校园“基腐”文化热不过是“基腐”文化深入生活的标志,这种文化只是被认知化了,生活化了,平常化了,而“基腐”文化依然不被主流化。

九十九度:这种文化是否会对青年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呢?

杨鹏:其实不会。这种文化现象的出现是正常的,是青年用以嘲讽、戏谑那些“陈腐、虚伪、假清高、假正经”的主流文化的方式。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杀父娶母,弗洛伊德用以阐述人的潜意识里对父辈的反叛,用以解释人的成长反叛,当然这是一种比喻的解释。杀父,就是青年要成为独立的人,要切断和父辈的联系,因为父辈的约束不是个性所需,杀父,不是真正把父亲杀掉,而是文化和心理层面上,要使自己成为独立的人,成为世界的主宰。反叛和忤逆是青年成长过程中的必然,随着青年的成熟,他们就会自然走出反叛阶段,走入主流社会,而校园“基腐”文化也将不再属于他们的文化范畴了。只是在这一过程中,全社会要加强对青年的正确引导,尤其是对于走不出反叛阶段的“越轨社会”的青年加以引导,对这个特殊群体的特殊阶段的特殊问题加以矫正,通过平等的沟通让整个青年群体顺畅地过渡到主流社会。

话语权和关注点的表现,而校园“基腐”文化热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表现形式,所以。可以断定,这个趋势是会消沉下去的。既然这只是一种过渡阶段的现象,只是一种无伤大雅的玩笑,所以我对于此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杨鹏: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从青年成长的过程来看,这是青年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随着青年的成熟将退出活动舞台。从文化发展的规律来看,旧文化过去了,新文化出来了,新文化取代旧文化本就是文

化发展的常态。正如,曾经风靡一时的校园“追星”“摇滚”“毒品”文化热,现在也都成为了过去式,今天盛行的校园“基腐”文化热的也终究逃不出同样的命运。所以,我的态度是顺其自然。

陈果:凡是热潮,过大半年、一年就没了,这个语汇过去,接下来又会有一个新词出来,假如你现在有能力去掰回这两个词,那你接下来还要去掰回更多的词。你是无力去掰回这种社会流行文化,自然会掰回一切不平衡的东西。

v

酷热的七月三十一日的长沙, 一左一右两个疯子给我留下了太平街上仅仅几十平方米的狭小的深刻的印象,而hold住全场的自freedom house里人挤人,头顶上然还是主唱孔阳。充满活力的嗓音好似有烟在冒出来。酒吧现场里灯让你不得不跟着一起跳动。他那小光昏暗,加上大脑在嘈杂的环境下眼神的表现力也是无穷的。我记得已经钝化,热和渴成了唯一清晰的他在唱《厦门之夏》时那快乐无邪两个感受。

的眼神,记得他在唱《罗马假日》在暖场乐队两度上台两度唱过绿洲时候那紧蹙眉头的销魂表情,记得的还有一首传说是他他在唱时的动情,这些瞬们原创的绿洲高仿作品外加干等十间无不令我感受到了他心中的那份多分钟之后,旅行团才放下他们那真性情。

不解风情不解温度的矜持从后面的 还有好多惊喜。演出休息的当那扇小门里走进来。其实这次看现儿,话最多的疑似团长的贝斯手P场之前就听过他们的两三首歌,连型向大家介绍了站在最前排的一位长什么样都不清楚。初次见面,还小朋友。小朋友果然并不知道旅行是被丑到了一下。

团的几位怪叔叔到底在做什么, 在我狭小的认知层面中,旅行为什么这么快乐,为什么这么疯团是一个有着小清新的外表和嗓音狂——P型问:我们是谁?小朋友的乐队。在他们开始第一个音的时

答道:旅行团。又问:我们在干什候,我还希冀着他们小清新的嗓音

么?答曰:开演唱会。再问:我们

能给给这酷热的八月的长沙带来一丝凉意——这个希冀从唱的是什么类型啊?回答:不知道。现场一阵哄笑,好多人演出的一开始就破灭了。第一首歌唱的是什么我已全然不起哄:“小清新!”

记得,只记得从开始到结束,这狭小的现场一直在众人的 其实我想不管小清新也好大清新也好摇滚也好,流了这舞步中震颤,连我身旁的音箱都险些掉下来,木头做的地么多汗,笑了这么多次,唱了这么多歌,怎么也不枉为一个板就差塌到一楼去。好在大家不都是像我一样胖。Wonderful Day——王德福呆。

不论如何,演出到底是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开始了。所谓的小清新乐队摇身一变成了大清新。我们站的地方在最左侧舞台的边上,眼前就是络腮胡帅大叔键盘手韦伟。别看他在舞台的最边缘,最激情最入戏的也是他。瞧瞧那小眼睛瞪得圆圆的,头顶上的画家帽也在抖个不停。随着音乐的节奏,他的身体也在循着节奏舞动。

v

这边我们几个刚对着键盘手出神,突然听到人群中一阵惊呼。望向舞台右侧,发现鼓手也疯了。演出开始之前垂到脸上的长长的流海被他疯狂的舞蹈甩了起来。只见他身体中的小宇宙爆发出来的强烈力量支配着他的手、他的脚,鼓点节奏起起伏伏,他的身体也起起伏伏,唱得极为欢快的时候竟然蹦了起来。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Dylan thomas

最好的故事总有一丝黑暗弥上的怜悯,而是一种深层的理解和感同漫其中,只因这世界亦是如此。《魔身受。 既然每个人的内心都有黑暗,戒》这个名字,于很多人而言不谁又有权利来判定旁人的生死善恶?唯过是又一部好莱坞特效大片,又有体会过至恶者才能真正达到至善的境一本通俗幻想小说。鲜为人知的界。真正拯救世界的,不是所谓善良,是,托尔金的神话体系生于一战而是理解与同情。

前黑云压城的牛津,长于索姆河 而当一切结束之后又如何呢?我们血泪垒砌的战壕,在二战《魔戒》的英雄没有童话的结局,正如书中的精成书达到高潮,而终其一生也未灵领主埃尔隆德所说,胜利于精灵只有能将其完成。于是在学者书评的别离与哀痛,而对人类而言,也仅余片诟病之上,一代代读者在看似浅刻的欢乐。我们有废墟之上的重建,有显的冒险故事中找到了世界大战永不破灭的希望,然而在这个被伤毁的找到了核威胁找到了婴儿潮找到世界中总有一些美好的事物注定要逝了嬉皮士,找到了属于每个时代去。人类的城邦代替了精灵的王国,刚与个体的悲哀与希望。太阳底下铎与阿诺的国王长眠地下,阿尔温的青无新事,几千年人类文明之后还冢上开满白花。而魔戒之战成为了佛罗有多少故事未被讲述。情节的跌多永远无法摆脱的梦魇,最终只有渡海宕起伏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慢慢西行寻找灵魂的安宁。与托尔金一同走忘却,真正留在脑海中的却是一

上战场的那些为胜利为祖国为荣誉而战

本书独特的风骨与气质。

的年轻人,在经历了无尽泪水之后,得

无论从《魔戒》中读到了什么,我们都难以忽视书页到的只是荒芜的田园,破败的城市。战争之后他们才发现,中透出的泛黄的苍老,这便是托尔金整个神话世界的基他们为之抗争的那些美好事物,已被战争这一行为本身永远调——对正在逝去的世界的渴望与伤怀。这种光明的消逝地消灭了。是的,战争或许无法避免,新的纪元已经到来,是夏娃偷食的禁果,是战后世界的重建,是古老文明的失落,但我们在进步的同时却再也没有勇气回望我们失去的东西。而在我们这个因熵增而日趋混乱的世界中,更是人生的基 这种情结自然离不开托尔金本人的志趣与经历。这位自本真相。

幼倾心于中古神话与语言学的牛津教授,最大的雄心便是创 在西方传统中,面对诱惑人类总是无可避免地走向堕造一篇具有英伦风韵的神话史诗,以此来填补英国文学史上落。主人公佛罗多离开夏尔时,或许还期望过“后来他们神话体系的空白。而将他这一代人卷进历史洪流的两次世界永远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的结局,然而纯朴善良如他,大战,无可避免地为托尔金的作品染上了一抹暗色。因此,最终竟也被内心的黑暗俘虏。历经艰险走过漫漫征途,末无论大众传媒在《魔戒》与《西游记》、《哈利波特》中找日火山上他却拒绝销毁魔戒之王,阴差阳错地由那个被众到了多少共同点,和托尔金的气质最为相契的作品,却是冰人嫌恶、唯有他施与同情的怪物咕噜姆完成了使命。 佛罗岛史诗和北欧神话。

多和咕噜姆,一个想摧毁魔戒,一个想占有魔戒,但这样 可以想象,没有人能真正了解托尔金的神话体系,因为的区别并没有把他们推向善与恶的对立面,因为他们的灵我们身处的真实世界本就是不可知的。最开始我们总会跳过魂中都有无法逃避的欲望与黑暗。佛罗多作为持戒人,了序言跳过附录跳过那许多韵文与古诗,仅是从一个好故事中解曾经拥有魔戒的咕噜姆受到了怎样的诱惑,也因此给与对中土的神话与历史略知一二。不满足于霍比特人的冒险,咕噜姆旁人难以理解的同情。这样的同情并不是字面意义

我们开始醉心于《精灵宝钻》的雄浑壮丽,《胡林的儿女》

18

九十九度·杂志社的沉郁冷彻,甚至在《未完成的故事》中探寻托老的神话体系如何成型。读到最后,我们也开始在地图上标注一场场战役,描绘一张张盘根错节的家谱,甚至学习一两门托尔金创造的

语言,以此来窥探这永远看不够的世界。

然而不要因此认为托尔金的作品艰涩难懂,毕竟让托老以作家身份崭露头角的,是他讲给儿女们听的睡前故事《霍比特人》。正如演奏莫扎特的音乐,即使孩童也能信手拈来,而大师下指却仍要深思。《魔戒》并不靠它的宏大与多义吸引读者翻到下一页,它仅是用古朴优雅的英语讲出了一个美妙的故事。促使我们读书的原动力,恐怕并不是对形而上的伟大追求,而是童稚之心的冒险本能。

v

九十九度·杂志社

19

我曾在杂志上看到一篇人物专访,初是由这个社会强加于我们的。因而每此人名唤“行者”——十六岁志于建当我听见婴儿啼哭,心中隐隐浮动着一立自己的人生,离乡背井,离群索居,种悲哀绝望,想到他将循着他的父母、弃学以流浪,十年间走遍中国各地及他身边的人相似的路子长大,像一个复越南、尼泊尔,期间历经种种磨难,制品一样地长大,便觉得这样的成长太几度命悬一线,为了生存做过建筑小过残忍。因而我猜测行者一定也是想到工、洗车工、首饰工、餐厅服务员、了这里才决定上路的,为此我对他的选杂志编辑等等,但时时不忘继续上路。择赞赏不已。

热爱诗文创作,著有半自传体小说《天 可是转念一想,我即刻否定了自己。上大风》。

所谓“生而为人,不可能远离人群”, 这样一段描述简练直陈却气势磅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残酷,可也同样遵循礴,像一捧江水层层淋滤下来只剩几着进化论的根本法则,这些法则无论流颗粗粝的砂石,却膈在眼里不能被忽浪到何方都是不变的。况且我们置身人略。一个人得要经受多少历练才能为群中,摸爬滚打几十年,学会了坚强隐自己修炼出这样一段个人描述。于是忍、明辨是非、左右逢源以及其它一些我被此人深深迷住了,搜集了更多有无形的东西,汲汲于“成功学”之人视关他的访谈文字,并一口气读完了那之如蚌中珍珠,是可贵而难得的品质。本半自传体小说。我如拼图一般渐渐这与行者们周游天地间饱经风霜雨雪所铺展出此人的心迹行踪,然而心中不炼就的坚强隐忍、明辨是非、左右逢源

由升起重重迷瘴。

及其它,本质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群中的坚强隐忍只适 关于他的启程,《Inner Light 心探索》(Vol.33期)用于人群中,在路上的坚强隐忍只鲜活在路上,二者交互生上是这样述说的:“2001年的一天,两个星期后,行者即存环境,那么彼此都将萎靡崩塌。“按部就班”成长着的人将迎来他的16岁生日。那天下午,他思索起读书、工作,在社会打拼,最后拥有一份不错的事业,也可以踌躇满志地然后结婚生子的生活,忽然有些莫名其妙的忧郁。和大多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这同样是可喜可贺可歌可泣的事。我数人一样,过按部就班的人生,然后一天天的变老,甚至有一哥们,他听歌听民谣,上网上豆瓣,拍照就拍电线杆,死去,这就是存在的全部吗?是否会有一个全新的世界等精准地把握了青年文化的时代脉搏。有一天他跟我说他要去待着自己去开启?待至傍晚,行者终于下了一个决定——流浪,云南丽江、西藏拉萨,一去去好久,还就不好好坐火他要去闯荡天下寻找答案。他把地图找来,选了7个南方车飞机去,就要学人家搭顺风车去。我被他突然的自我给凌城市,又用一首歌的最后一字确定了初始目的地,便义无乱了,仔细回想起来,他家境良好,家庭和睦幸福风平浪静,反顾地出发了。”而此后的辛苦辗转,我从他的小说里窥也顺理成章进入了一所挺好的大学,也没有谈过多轰轰烈烈见了端倪,自然是如西天取经一样荆棘丛生的,但他的初的恋爱,也没有受过多大心理刺激,怎么突然就迷恋上了背衷却令我不解。在阅毕各方资料后,我郑重其事地坐下来,起行囊的姿态,尽发些语焉不详的照片还添加“一个人行走”、将我肚子里的疑问一滴不漏地搜刮出来写成一封长长的邮“在路上流浪”的描述了。

件寄予他,期待有所回应。

我就劝他:“你可想好了,你这一去是纯粹玩玩找乐子,还 我时常想,事实上天赋的秉性我们每个人生来如一,是真心想过这种日子了?”他正襟危坐看着我,字正腔圆地说:但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思想观念——比如把房、车、高薪“我也不知道,去过了才知道。”后来他先从一个人跟团游

职位、结婚生子、腰缠万贯等等作为人生方向——其实最

开始小试牛刀,虽还没开始他所谓的流浪,但也在小步快走、

20

九十九度·杂志社稳步推进了。

现在,他已经一个人断断续续去过很多地方,有趣的是,他并没有放弃他的学业,他对于未来要走的路还保留着审慎的考量。我曾经嘲笑他患上了“在路上”强迫症,一忧郁就行走了,一思考人生就背起行囊了,以为一次次离开同学、老师、父母的视线就尝到传说中自由的滋味了,把旅行当做一副姿态一枚标签尽态极妍地展示出来。然而我更愿意将这些视作他平淡人生里属于青春最理想主义的光芒。

对了,我这哥们儿挚爱一部叫《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的电影,为此他把QQ昵称改成了和主人公一样的名字:Supertramp。我也极爱这部电影,可是对主人公流浪的初因颇有微词。

某种程度上,他流浪是为逃避那个并不和平的家庭环境,他与亲人间有裂痕却不去修补,而是不

告而别一走了之去追寻一些“其他的东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自私。儿女有时对父母会很残忍,他路遇了一位老者并被质问在逃避些什么,当他无言以对的时候,我真的很想把他归为“在路上”强迫症患儿之一。

于是我在那封长长的邮件里继续追问行者:“为什么你就认为这样的一条路才会寻找到自己的人生?为什么一定是这样一条路?”他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淡淡地说:“你应该更关注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不是我。”我又把这个问题原原本本抛给我的另一个朋友——他休学一年,周游全国,名副其实地搭车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当他行至上海时,我迫不及待地找他聊了一聊——他说:“我们跳出原来的生活环境去旅途中接受各方面的历练,在困难中把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意志推向一个极限,在那个极限的状态下,你会去思考许多平日里不会去思考的东西。”

我大略明白了,原来“在路上”为的是跳出来,在另一种状态下检阅自己的人生。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即便不背起行囊,不离开生活的土壤,身处车水马龙的人潮中,也一样能不失本心地时时刻刻在路上。我记得王德峰老师在哲学导论课上说过:而且我感知到美故我在,我可判断善恶故我在。”“我在”的地方可以是任何地方,只要我在那个地方思了、美了、善了,就找到自己了。这就如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一样,我可以殉于我热爱的人世中,也可以葬在我衷心敬仰的天地间。反正,何处风尘非旅程呢?

这位气宇轩昂的行者在某期《新周刊》的采访中说:“没有独立自由的人格,不可能有独立自由的思想。先有独立自由的思想和行动,然后才能有特立独行的人生。”我觉得这话挺棒的。

v

九十九度·杂志社

21

“不仅我思故我在,

入你的每一度n your every once

知和社:低调开拓的潜行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基友一场亚文化的狂欢光逝

第总刊验试

1

十九度

山断

校园基腐文化现象探究

围世挠文网站SN阳S态讶同吧

小和乱的

王毒撞

小品

正虹彩冲

当度

鸳鸳相抱鸯在一旁看热闹

目录CONTENTS

卷首语

创刊词

张至楷

P3

Topic专题

祝天下有情人终成基友 P4

王占黑

不完全统计 P12

张小溪

教授专访 P14一场青年亚文化的狂欢

雅文、豆梨

Column专栏

王德福呆 P17

虫二

光逝 P18

冰村

在路上强迫症 P20

豆梨

封面报道

低调开拓的潜行者

——一个你不知道的知和社

大可乐

P6-11

是《阴道独白》让更多人了解了知和社,然而 知和社不仅仅是《阴道独白》。它是交往与倾 诉的 场所,它是推动社会性别问题校园认知的 助推器,它也是颇具争议性的校园社团。在低

调与关注之间,知和社 试图寻找平衡。

2012年4月 实验刊再版

编辑成员

社长/张至楷主编/大可乐

责编晓 Favilla 骏之 达荒/雅文 豆梨 张小溪 春视觉方圆地

/刘文晶 葱君 季怡凡 联系我们

电话

[1**********]

来信投稿

[email protected]微博

hu/2636197633

ttp://weibo.com/公共主页

hcom/601075673

ttp://www.renren.在线阅读

http://issuu.com/ninety-nine

复旦大学 希德书院

九十九度杂志社

卷首语·创刊词

创刊词

致读者:

赶在了世界末日2012之前,《九十九度》与大家见面了。

做复旦最深入的专题报道,复旦最精彩的专栏分享。这是我们对《九十九度》的定位。

从10年十二月的构思,到11年八月的讨论,再到这个学期伊始的社团成立,《九十九度》一路走来,从一篇篇零散的文章汇集成一本厚实的杂志,面对其间的种种辛劳,两位顾问,三位美编,七位责编,十二位专栏作家,我们都一起咬着牙顶了过来。

不断的有人问我,校园里已经有了其他尖锐批判的杂志,《九十九度》存在的意义在哪里?我的回答是:“我们不会仅仅为了批判而批判。我们会去做更有营养的专题和专栏——新锐,亲切,理性,温和——这八个字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我们对读者的承诺。”

如果你愿意,那么,请翻开它,墨香氤氲中或能感受到我们为此时此刻怦然的心跳,但不会强烈。就如一首小诗“浑然不觉的黄色花/从何深的日月里开放了/我把什么留在这里/除了步履/就是微笑/在苍茫的风中/闪烁不息”。

不死的理想随书页飞扬。这是一句曾一度影响了南方报业十年之久的世纪之言,希望不管是我,是你,还是所有读到这份杂志的人,都能被它所感动。

九十九度杂志社 张至楷

2011/12/1

by 王占黑

当人类不知道如何定义一种事物时,他们更愿意赋予它多种名称。 早先叫龙阳,后来叫同志,现在叫……基友。

当你耳边充斥这个熟悉的名词,当你轻易地将它挂在嘴边,当你发现基友二字已变成了满天纷飞的头皮屑,你是否想过:

这是严肃的称谓,还是戏谑的口水, 是尊重与理解,还是轻慢与亵渎, 是大众的接受,还是群体的误读, 是开放性的普及,还是流行语的泛滥。

假话语或真现象,我们聚焦热点背后的盲点,更寻找被误读的爱

人有追根溯源的习惯,那我就从创世纪说起。

那一年,最早活着的不是亚当和夏娃,而是上帝和亚当。没错,是两个男人。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上帝说要有男人,于是又有了亚当。可见上帝缺不来的只有两样,光和男人。至于女人,那都是后来的事了。如果感情有先来后到的话,那么夏娃当属人人得而诛之的小三,是她把基友的世界变得分崩离析,甚至企图遮掩这一元初的事实:基友才是人类的起源。

时过境迁,历史就这样被女人的假面遮盖得严严实实,直到二十世纪一场美帝霸权主义的战争让全球油价蹭蹭上涨,加一瓶高质量的机油成了地球人共同的愿景,机油的地位这才略有回升,我们意识到,这个世界上不只有男人&女人,还有男人&男人。

机油可不是麦乳精——随便搅一搅就能拌匀了。它是一种失而复得的视角,昂首挺胸的姿态,像一个坐标系,简单却能精确到每一个时空交错的聚点上。一旦戴上这副有色眼镜,色盲都不怕红绿灯了。

早到李杜,间有瑜亮,后有苏王,晚到胡鲁,笔光字影,针尖麦芒。小到桃园三兄弟,中到竹林七贤,大到梁山百好汉(去掉扈三娘一干闲杂人等),志同道合,形影不离。冤家 也好,死党也罢;战友也好,敌人也罢;君臣也好,主仆也罢,可见自古有此传统,且均为高风亮节。凡有井水饮处皆能出机油,那关圣何以心软华容

Topic

道放走奸曹,那向子期何来决心待嵇康死后出山为仕,那李陈二人何来勇气在北大慷慨激昂呼唤新青年,换个

角度自有别样风骚。至于那些如仙如画的女角,大概也只供远观而无人亵玩焉。当然这只是一个病入膏肓的疯子的乱语,好像当你无法解出一道几何题时,只好拿尺子去量图画上的实常。你信也好不信也罢,反正有人是信了,还毅然辞去了高贵的发言人身份呢。

至于这些基的个中滋味,化学这么复杂,是羧基是羟基是氰基是酮基还是氨基酸打翻了醋坛子,恐唯有心中自知,只是没女人什么事。切莫倒贴。

顺便问一下,孵蛋是不是有基化学比无基更发达?

羊毛出在羊身上。历史观终究是要用来开眼看世界的。于是电话簿一划拉就是长长的不断更新的基友列表,阿康阿良一进去就是基友的聚集地,门卫和送快递的眉来眼去,黑料摊和城管欲拒还迎。所谓谈笑有基友,往来无卿卿,可以调调情,悦身心,无丑女之乱耳,无美女之烦心,南区一条街,东区书报亭,子曰:何陋之有?早闻孵蛋男女心性不和,比例失调,一对男女一对基也无法维持生态平衡了,搅一搅,搅一搅,计划生育还得

从娃娃抓起。

此风盛行,还不是上层建筑引导的好。想当年台湾小清新同志电影铺面袭来,把伪清新们迷个神魂颠倒,就此有“不搅基无青春”一说,好像每个人在安于现实之前都要轰轰烈烈搅一次方能收心养性。至于门背后一件衬衫包在另一件外面的断背山,音乐响起,一句感动过多少人的“Jack,I swear”,更是让这个天天嚎叫着再也不相信爱情的世界看到了上帝和亚当最原始的不离不弃。

所以人最完美的人际关系不再是一伴侣二三知己,而是无伴侣二三基友矣。基友是人心最后的防线。不怕惹是生非,不怕斤斤计较,题目做不出了找你商量,情感受挫了找你倾诉,生病了求你照顾,考试了抱你大腿,不免又要老生常叹:得一基友,夫妇何求啊。

人走不进世界为你设计的路线,你就另辟一条新的路线,然后一切就像黄先生歌里面唱的:最后只好躺下来。其实,其实我知道,你们也明白,这一切只是说说而已。 说说而已嘛。又不会掉块肉。

每个人心里都私藏着一张奶茶妹妹的饭卡对不对,不被别人知道,唯恐抢了去,只好拿基友当挡箭牌来遮掩视线。多年以后,你的奶茶妹妹早已成为别人家奶茶铺的老板娘,你只好牵着在世俗压力下娶的糟糠之妻来参加同学聚会。基友见基友,两眼泪汪汪,喝一杯酒高唱一曲基友之歌,历数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涕泗横流中,只有基友知道你搂着的是基友,想着的是那年的女孩。

这个世界,最后还是夏娃获胜了。

祝天下有情人终成基友。祝天下好基友一辈子是兄弟。

v

Topic

低调开拓的潜行者

——一个你不知道的知和社

本文图片均由 复旦青年提供

2011年12月1日,小雪节气。初冬未至的上海温度降了不少,临近傍晚的马路上寒风潇潇。阿猎坐在同学的自行车后座上,从财大风尘仆仆地赶来复旦。她是女生,载她的也是女生。

临近的同济正在举办一年一度的“校园十大歌手”比赛,三千人将远东第一大礼堂挤得满满当当。而阿猎走进的复旦3209教室,坐了三四十人。迟到了五分钟,阿猎和伙伴悄悄挑选了一个靠近走廊居中的座位并排坐下。台上来自社会科学研究院的演讲人任一鸣教授已经开始侃侃而谈。

这里正在进行的是由知和社本学期主办的第一期讲座,主题为“看不见的女性——媒体与社会性别研究的跨学科交互”。火热的《阴道独白》为知和社赢得知名度,但很少有人知道,它是从哪里起步的,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而它的未来又在何方。

始于一门学术课程

2005年,被一些媒体认为是“中国同性恋者告别隐秘时代的转折”。论据之一就是,复旦大学在这一年开设了《同性恋研究》本科生公共选修课,这是中国高校首次为本科生开设此类公选课。

这段话来自《中国青年报》刊登的一篇名为《复旦同性恋研究公选课——从爆棚到平静,从好奇到宽容》的报道。

同样是这一年的6月,知和社悄然成立。然而当时,

它极少被媒体提及。作为一个新生的社团,焦点又具有社会争议性,“低调”被历任社长秉持为发展宗旨。亦在后来为知和社专题报道,题为《低调知和社》。

“借助同性恋研究课程所引起的校园关注,以社团的形式在校园内进行公开活动,希望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去了解和接触那些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弱势群体,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公益活动之中。”知和社的社

编辑:大可乐[email protected]

团介绍里如是写道。关注与低调,两者的矛盾冲突,不断在知和社的发展过程中上演。

回到课堂。9月7日《同性恋研究》第一堂课的热闹场景,被众多前来复旦采访的媒体形容为“爆棚”:离开课还有半个多小时,教室里已经座无虚席,连过道里都站满了人,实在挤不下了,站在走廊的学生干脆推开窗,挤进脑袋来听课。

课堂上出现这样的场景,在复旦并不少见。但火爆的原因一般无非两种:一是教师有名气;二是内容吸引人。

开设《同性恋研究》课程的,是来自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的孙中欣老师。他坚持认为这门课是一门普通学术课,第一堂课的爆棚场面只是由于好奇,而好奇是不能持续很久的。最后留在课堂上的,应当是对同性恋课题真正感兴趣的同学。

当被问及开课的目的时,孙中欣老师表示,他只是希望从知识领域提高人们在这方面的认识,因为对

这个人群的利益、对整个社会文明都会起到积极的意义。

调查显示,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同学对同性恋和同性恋者的态度更加宽容。课程,也从热炒回归学术。

与此同时,知和社也在悄悄地成长。复旦的社团招新之战,知和社并未缺席。

误打误撞的酱油社员

“我的取向是直的。”叶小明笑着解释。谈到为何在大一伊始,在具有复旦特色的“百团大战”

中,于芸芸众团中选择知和社,他表示当时只是看到社团的介绍版面上写着“关注社会性别”:“我根本不知道社会性别具体指的是什么。只是觉得听起来很有意思。”

事实上,社会性别是一个相当学术性的研究领域,包括女性主义,各种形式的家庭暴力和对女性暴力,

《东方瞭望周刊》

Topic

同性恋/双性恋,性别理论以及男性关怀等等。 在长长一溜报名表格中,草草签下自己的姓名、手机号码和学号,叶小明正式成为了知和社的一员。不久,时任社长就用飞信向他发来第一次活动通知——知和社2010学年的第一次正式聚会,这被知和社的社员们称呼为“沙龙”。

沙龙地点定在南区学生娱乐活动中心(简称南娱)。这栋埋伏在复旦大学南区学生宿舍区里的28号楼,同时也是复旦大学学生会的大本营。

那个星期二的晚上六点半事许,叶小明走上南娱二楼。推开门,一圈椅子圆形排列,向着空荡荡的中心围坐着十来人,其中有四个男生。

他快步上前,挑拣了一个椅子坐下,因为圆形的座椅设置,一时间他也不知道社长是谁。后来他知道,他迟到了,社长在他来之前已经做完自我介绍,隐身于社员之中。

接下来的沙龙,被叶小明概括为“故事分享会”。与他原先对社团的纯学术性的设想不同,社团聚会还接纳着校园内不同性取向者的倾诉。而那次聚会中的大多数,都有自己的故事。倾诉者互相分享自己在相关方面的经历和感受,包括在几年前还被主流舆论认为是相当敏感的“出柜”。

出柜通常是指同性恋者向亲人朋友同学等熟悉的人公开自己的性取向。对于同性恋者,最严峻的挑战,往往是向父母坦白。

南方周末刊登过一篇名为《两个男人的20年“婚姻”》,引起人们对同性恋的极大关注。其中就有当时1986年两人的失败出柜未果:李蜀仁最终没敢告诉家人,孙庆生写信告诉了妹妹———6个兄妹中和他最亲近的一个。他写道:我本来不想走这条路,但上天安排我是这样的一个人,我很孤独,也很寂寞。 而现在在知和社内,许多类似的话题,可以被谈及,可以互相倾诉,可以互相慰藉。

“他们谈恋爱,谈出柜,谈不被理解。”叶小明回忆道,“有些显得义愤填膺,但更多的是平静。” 叶小明参加的第二次活动,是社里组织的一次内部讲座。讲座者是一个复旦历史系的研究生,主题是不同性行为。这次活动,由于和同学进行课程讨论,他迟到了一个小时。

知和社和许多校园社团面临着一样的困局:招新招来的大多数同学在参加完前一两次活动后,便宣告隐退。“原因很复杂,”现任社长叶文尧表示,“如果能招来20人,最后留下2个就不错了。”

之后,由于课业越发忙碌,叶小明的知和社状态调成了“半退出”,他自己戏称之为“打酱油”。没有参加阴道独白的演出和场务,也没有再去参加一次活动。但手机里总能收到社长的各种活动信息,他也总是打开短信看一看。

从被介绍到社团骨干

事实上,对于知和社,除了社团招新时加入的新鲜血液,熟人介绍亦是扩充社员的重要途径。 “我特别关注女性目前的心理处境。现在女性的自我认同感比较低,总是想嫁个有钱人,为什么不想着自己做个有钱人?”查安逸反问道,“还有剩女问题,虽然也与生育年龄有关,但为什么只有剩女这种说法

而没有剩男?”

于是在好友的推荐下,她在大一下加入了知和社。查安逸承认,希望了解校园内不同性取向者的生存状

态,是她加入社团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第一次参加沙龙,在一间二教的小教室内,她推开关着的门,发现不像其他的社团,往往是正襟危坐地听社长说话或是团聚着讨论。社长淹没在所有社员之中。大家三两成一圈低声交谈,还有人默默地在角落里看书。“你就像一个突然闯进的陌生人。”查安逸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但后来她发现,大家都在互相

默默倾听:“如果你说的话题他(她)感兴趣,他(她)会抬头看你一眼,甚至还会说上两句。其实他们在听。” 随着在知和社内的浸润,查安逸逐渐理解了社团低调的苦衷。在《阴道独白》结束后在夏朵内的庆功宴上,社团骨干们谈的更多的,反而是如何挽救这个社团。过大的社会影响力,可能招致校方的不安与警惕,甚至还有陌生人的反感与攻击。《阴道独白》的演出人员曾不止一次从各种途径受到恐吓与威胁。“性”方面的话题,在二十年前被认为是肮脏、下流、可耻的,而现在,《阴道独白》牵涉到的各种的话题,在不少人心目中,恐怕仍然占据着相同的地位。 相比《阴道独白》,知和社更害怕的是内部泄密。一次,社员聚会时疑似看到有社员录像摄影,引起不小的恐慌。后来经过调查,发现不过是一个同学翻开手机滑盖时闪光灯的亮光。查安逸说:“我们认为内部的聚会应该是一个私密的形式。如果流传出去,那么就会失去信任;没有人加入,那么社团就名存实亡了。”

Topic

本文图片均由 复旦青年提供

查安逸之前从未想到自己会参演《阴道独白》。 社团成立时的几位核心骨干同学,都参加了《阴但随着加入知和社后对相关问题了解的深入,她决定道独白》复旦中文版的演出。《阴道独白》是一部女做一次尝试。刚开始时,她也开不了口,无法将自己性主义先锋话剧,它的主题是女性主义的,所以从这的感情融入其中。她试着在寝室里大声地朗诵台词,时起,《阴道独白》的排演就成为了知和社活动的重一遍又一遍。她还串到其他寝室,给相熟的同学表演要内容。

自己的片段,终于慢慢地体会到了演出的节奏。 《阴道独白》,让知和社拥有了令其他社团羡慕排练时,所有演员和导演会围坐成一圈,对剧本反反的社会影响力。但与“低调”的办社宗旨的相违背,复复地讨论。《阴道独白》后成为社团骨干的查安逸,这也让知和社感到苦恼。

决定把沙龙的形式改回圆圈围坐,因为这样“大家能 2003年,一名哈佛女生来复旦交流时,带着一群够更好地互相倾听”。

留学生,排练了正在风靡美国高校的《阴道独白》。 现在的沙龙除了分享经历以后,还有了更多学术2004年5月,《阴道独白》第一次正式在复旦上演。上的意义。确定一个辩题,讲一则新闻,然后社员互300多位观众涌进复旦学生常常用来举办班级聚会的相进行讨论甚至辩论。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同妻多功能厅,演出取得巨大成功。这次演出的主创和主问题,社会上普遍是以异性恋的角度进行分析,而知演中,有多位知和社的创社骨干。

和社内,可以提供一个全新而特殊的视角。“与大家 真正以知和社的名义排演《阴道独白》,已经是的想象不同,同性恋其实很理解同妻,他们大多觉得2006年了。5月的演出,让知和社开始收获社会认知。不爱一个人而娶一个人,很虚伪,很不道德。因为你但哪怕在复旦校园内,《阴道独白》仍然拥有比它的预想他们是一个立场,其实他们是另一个立场。你会主办者知和社本身更大的知名度。一位老师在被问及发现它和你们没那么大差异,道德观念很相像。”查知和社时的反应,可能颇具代表性:安逸坦言。

“知和社?没怎么听说过。”

“《阴道独白》?知道,关注女性的一部剧,去 绕不开的《阴道独白》

年复旦挺火的。”

“知和社主办的《阴道独白》?哦,知道了。”

Topic

Topic

中遇到了一些阻力,但最后校方还是批准了这次讲座。在社长叶文尧的计划中,下个学期这样题型的讲座,将不止一个。

知和社还策划着一个宏大的项目——校园少数性取向调查。“希望以口述历史的体裁来进行。不过有点麻烦,现状是搁置着。”叶文尧坦诚地说。在计划中,如果这个项目能够成行,知和社还将再次发行社刊。上一本社刊的面世,还要追溯到2006年,那一次,社刊获得了学校的学术成果奖项。

知和社的一切计划与目标,都构建在一届届知和社人的能力和努力之上。知和社的创始人兼首任社长王勰愉 被描述为一个“资深社会活动家”。在她带领下,知和社走过了它创社初始的鼎盛。而近几年,与媒体描述

本文图片均由 复旦青年提供

的热闹场景形成鲜明对比,叶文尧反而认为知和社有些“落寞”。

难以找到“靠谱”的演讲者,策划除《阴道独白》外的大型活动项目也也有相当的难度,这些都是知和社当前面临的困难。“从小的沙龙等等转向为更加有文化推动意义的一些活动”,这是社长对于知和社未来的期许。讲座中,任一鸣教授谈到广告中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时,希望同学能提供现实生活中的

2009年,知和社更在校外进行了三场演出,演出地点分别为东床书吧、下河迷仓和季风书园。三者在豆瓣网站上皆有小组,其中尤以季风人气最高,因其独到的书籍选择和精致的读书氛围,受到书迷的欢迎。小音乐演出和电影放映。

“敏感”世博年的停演,网络宣传力度的加大和之前演出中呻吟片段视频的流传,可以归结为2011年《阴道独白》“爆棚到混乱”首演的主要原因。“有观众甚至特意从北京、从长沙飞来看戏。”查安逸如是说。据她了解,来看戏的人除了学生,不乏大量社会人士,包括同性恋者。

5月24日演出当天,时钟刚刚走过7点,仅398个座位的吴文政报告厅内已挤入500多人,门外仍有数百名观众等候入场。险些失控的场面,在学校保卫处的增援下,终于得到了控制。次日凌晨,知和社在人人网发布《道歉声明》,承诺再演一场。

《阴道独白》如同一颗掷入平静湖水的鹅卵石,沉入湖底却掀起波澜,当天,BBS上多个版面都出现

“知和社的过去比现在更辉煌,”现任社长叶文尧回忆过去,“以前甚至有大巴拉着《阴道独白》剧组到其他大学城演出!”复旦优频电视台曾与知和社合作过一期复旦同性恋调查,引起不小的轰动。 对于《阴道独白》,钱不是问题。团委拨发的3000多元经费,足以支持

2011年的火爆初演和临时加演的一切费用,包括剧组演出期间的饮食。

然而,2010年的停演以及2011年的混乱,促使知和社寻找一条新的演出途径。由于上海市多支了观众评价演出的帖子。而在复旦的校园媒体中,《阴道独白》也首次被团委机关报《复旦青年》整版报道。另一位校媒的同学表示:“当时想做的,但是,太敏感了。”

800人得相辉堂成功加演。

社会公演项目能够继续为演出提供资金支持。延续2008年的校外演出,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行动不止于此。知和社还希望能够结合相关群体的现实情况,推动社会性别文化的普及。社团骨干Alley参加了这一学期知和社的几场大型讲座,她还 主讲人是一位名叫二言的美籍华人,他经人介绍

例子。趁一位女同学回答问题,阿猎的伙伴小声向她吐槽:“所谓刻板印象,就是我每次进厕所都会被认成男生。这难道还不够刻板么?”阿猎笑着附和。 讲座结束八时许,夜晚的天气越发寒冷。聊着讲座的内容和吐槽,阿猎和同伴欢声笑语,原路返回。

组记录显示,东床书吧和下河迷仓经常承接小众戏剧、 一个星期后的6月1日,《阴道独白》在能容纳

协助筹备了一场以“电影中的同性恋”为主题的讲座。呼啸而过的寒风倒好像没有来时那么刺骨了。了解知和社,并愿意和知和社合办讲座,讲座内容自制,讲座费用与路费自费。有趣的是,他本人只是一个在美国做类似会计工作的公务员。申报讲座的过程

v

多线并行的未知未来

如果你的舍友是···?

编辑:张小溪[email protected]

序言:十几年前提到“同性恋”这个词,大家似乎还会将它和某种“精神疾病”扯上关系。喜欢同性被看作一件就算不是大逆不道,也至少是搬不上台面的事。然而今天,说一句“我发现自己好像不喜欢异性”,已经不会被当成天大的新闻。尤其是在校园里,在网络上,在年轻人之间,理解逐渐代替了避之不及,默认逐渐代替了好奇,“基情”甚至成为了表现关系亲密的一种调侃。网络上还出现了“不要歧视异性恋”等恶搞的文章。这些现象是人们的逐渐宽容,却也带来了可能更令人担忧的结果。今天参与话题讨论的是来自新闻学院、经济学院、医学实验班、临床医学、材料系和化学系的六位同学。在普通学生眼里,“同性恋”究竟意味着什么?让我们来看看,大家怎么说——

w基本都是从人人网上了解的。

w高中时候耳濡目染多了,很多女生都热衷于谈论“同志”的话题,而这些女生一般都是班级里比较活跃的,就传播起来了。而男生好歹都是懂一点的,因为信息的传播很快速和广泛,而且这些都已经成为热点词汇了,所以或多或少肯定会懂。

w最初是看小说,后来是看百科,后来是看李银河……后来身边有“同志”了就知道的更多了。—————————————谈对基友、拉拉、同志、腐女、BL、百合、耽美等词的了解

w没有意思,这些东西离我们太远,而且我觉得我一辈子都不会接触到这些。我们谈论的其实都是现象的东西,真实生活中的不会讨论太多的。

w有时是很严肃的态度,会谈论同性恋造成的社会危机。但是有时也会以调侃的心态称两个要好的男性为基友,但其实我觉得这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

———————————————————————————谈论相关话题的心态和态度

w有一种信息灌输或者信息强制性接受的感觉,有些人可能本来对此不感兴趣,但是他们经常听人提起就会潜移默化。

w这类话题的流行和网络加快了传播的速度有关,同性恋的传统几百年前就已经存在,只是当时的人们不敢谈论罢了,而现代的青年文化的视野由于网络扩大了很多。

w其实也就上海北京等地方这样啦,这里的漫展很好地指明了这个城市对于动漫文化的方向性趋势,但毕竟它是一种亚文化,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接受它。

———————————————————————谈相关话题在大学校园内流行的原因

w八零后九零后会比较感兴趣,

但我们的长辈,像我们的父母这一代对此就基本上不感兴趣,了解的东西也很少。我爸妈就默认同性恋就是男同性恋,因为好多监狱、军队会发生这种事,虽然不是因为人们想象的同性恋,施暴人可能不是出于爱而只是一种性需求。

w你不应该说在中学,而是在小学,现在不和谐内容是低龄化现象严重。已经工作的成年人,如果不是非常迷恋或是工作清闲或与此有关,相亲的相亲,工作的工作,哪有空总把时间花在同一件事上。———————————————————————谈相关话题在中学或社会上是否流行

w搞笑

w“基友”比较通俗,有种娱乐感和口语化的感觉,所以大家讲起来就会轻松随意。但我觉得拿这些东西开玩笑是比较畸形的文化现象。本来同性恋是一件正常的事,但有些人对此有特殊的兴趣爱好并且把它畸形化。w娱乐性太强。女同学谈论这种话题蔚然成风,男生初期带着一种自嘲和调侃的心态如此称呼,后来由于这种称呼的流行,反倒使得这两字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为什么学校里很多同学会把“好基友”之类的词挂在嘴边?

w认识一对真正的同性恋,但是她们平常也表现的很正常,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而且她们自己认为“同性之间的爱比异性之间的爱更伟大”。如果你向她们特意提这些话题,她们是不愿意谈的。

w认识。觉得蛮正常的,是生理现象,不可改变。我觉得总拿此调侃会对他们造成伤害,还是希望大家能够多多理解他们。

w听说过,我会觉得他们是比较特殊的,但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能强求一个人的性取向。应该给他们一片空间,他们也需要自己的隐私。

—————————现实生活中认识同性恋朋友吗?现在很多人以戏谑的口吻看待同性恋,是否会对他们造成伤害?

w只要不影响我的生活就行,希望能够做朋友。他就是同性恋,同性恋不喜欢同性能叫同性恋吗?但是除了性取向不同,我和他都一样啊!

w如果同性恋喜欢我,我能够接受的。至于能不能成为女朋友,就要看我喜不喜欢她。万一有一天我能遇上一个喜欢我,我也喜欢的女孩,我不介意变成同性恋。

w她可以是(同性恋),但不能和我扯上关系,一旦两个人说开了,朋友应该都没法做,这个跟男女关系差不了太多,毕竟见面大家总是会有点小尴尬。

————————————————————————————如果你的室友是同性恋?w还是觉得不太好,不大能接受。

w弊大于利。影响有很多方面。比如说对学生影响就很大,互联网上充斥着这种信息,而且这样的情况本身对这些真正的同性恋者就是一种伤害。

w目前来看谈论同性恋能够起到加深大家对于同性恋的认识,也不完全都是娱乐性质的。初期可能会使社会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更加开放更加包容,但是长期如此可能会导致价值观的扭曲。

—————————————————————————谈基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利弊

v

一场“青年亚 文化”的狂欢——和教授一起谈校园基腐

编辑: 雅文&豆梨

[email protected]

编者按:它有一点反叛,但目的是在宣泄;它有一点冒犯,但只是一个恶作剧;它有一点撒野,但不过是在雪地上打个滚;它有一点消解,但却是对这个主流社会的戏谑和嘲讽。它,就是校园“基腐” 文化热,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它具备青年亚文化的鲜明特征——“游戏心态”、“仪式抵抗”和“话语狂欢”。“游戏心态”是对主流文化的不屑和蔑视,“话语狂欢”是在恣意调侃主流文化和正统秩序中获得的快感,而“仪式抵抗”则是对“父母文化”的抵抗和反叛。校园“基腐”文化,说到底是一场青年群体的娱乐派对,尽管在解构传统主流社会中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毕竟是在给主流文化“松绑”,而这正是社会多元化建构中的积极力量。无论校园文化的热潮如何沸腾,校园“基腐”文化热最终还是会其回归娱乐本质。

不知从何时起,“基友”“腐女”等这些词语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已经渐渐习惯并开始使用这些词语;也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这些词语。我们都在不经意间被卷入了校园“基腐”的热潮中,轰轰烈烈的热潮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了重度发烧者。也许我们该给头脑降降温,在喧嚣中求一丝冷静,去思考,当校园“基腐”的热潮过后,究竟还剩什么?

校园“基腐”文化热,究竟如何定位?青年亚文化!青年亚文化是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年群体文化,由青年亲身创造,被媒体宣传放大,对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颠覆性和批判性。具体剖析校园“基腐”文化热,它是由青年创造并在青年中盛行的,区别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所指向的秩序、美德、理想、责任、诚信、操守、节制等文化涵蕴,在媒介尤其是新媒介推动下达到高潮的一种文化形态。

大学生对“基腐”文化的热衷和追捧出自一种心理取向,而通过话题聚集和拓展实现人际和大众传播,这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传播现象。为此,本杂志社专访了我校心理系吴国宏老师、传播学系杨鹏老师和社会科学基础部陈果老师,从心理学、传播学和社会学三个视角为我们深度解读校园“基腐”文化热。九十九度:该校园文化现象受到了怎样的心理作用?选择这样的词,倒不是说这个文化本身有多大的意义或价值,但至少一个词周围就聚拢了一些“潮人”,吴国宏:该文化现象背后折射出了学生四层心理状况:大家都希望自己成为“潮人”,然后大家就都用这个词,这是一种追求个性、标新立异的心理;这是一种追随这是从众的心理。毕竟,从众才是真正的主流文化。

大众,趋之若鹜的心理;这是一种饭后谈资、娱乐放松的心理;这是一种自我调侃、反向宣称的心理。九十九度:该校园文化现象的产生有怎样的社会原因杨鹏:这源于一种反叛心理。青年的成长伴随着独立呢?

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对以“父母文化”为代表的传统的主流文化的反叛和忤逆心理使他们标新立异,吴国宏:要看到,学生所有的心理状况都是基于一定刻意和主流拉开差距。而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基腐话的社会原因,源于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在传统农耕社题就是他们用以区分标榜自己的载体,正如以往的载会,男子负责生产,女子负责家庭,男子阳刚,女子体就是大麻、毒品、摇滚、朋克、飙车等话题,这就阴柔,明确的社会分工使得男女结合成为自然,到了是当年我们上大学时校园里最盛行最潮流的话题。现代社会,社会分工的性别界限越来越模糊,男女风陈果:我觉得这是一种自我标榜、摆姿态的心理,摆格追求也多样化,男女结合不再被视为天经地义。伴在外面要让人家看到。就是一个标签而已,后面那个随着社会解构,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化,对传统两性关画布本身不是很闪亮,就贴一个让人们觉得比较闪亮系的刻板印象得以进一步破除,“基腐”文化也越来的标签上去,使得这个画布因为这个标签也有点闪光。越多的被社会认知。在认知的前提下,才会有这些复

每个年代都有它的潮词,每个年代都有对其趋之若鹜杂的心理表现。

的人,人们都有畏惧自己落伍的心理,尤其是年轻人。

杨鹏: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基腐”就是他们拉近相互间的了解,获取社交人脉的话题,毕竟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要融入社会,先要融入自己所属的圈子,每个人都喜欢被接纳的感觉,这是一种社会心理,表明我和大家在一起。微博、校内等都是一种人际传播和交往的工具,大家喜欢SNS就是喜欢它们带给自己的社会归属感。

陈果:人和人之间任何交流都需要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就是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话语系统,并且这个话题对任何人没有太大伤害,我觉得你可以把它类比为英国人聊天气,那就是一场交往的入场券,它其中本身其实没有太多的深度。如果你在跟别人聊天的时候需要一个通行证,那所谓的基腐就可以是一个极好的通行证,你不要管它档次高还是档次低。是这样的,你做好你的选择,我也做好我的选择,彼此不要替对方做选择。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真正的社交原则。你不喜欢这张入场券,不喜欢就不要去接受,对狐狸有一套狐狸的话语系统,跟熊猫之间又有一套熊猫的话语系统,这也是一种社交能力。

九十九度:这样的校园文化是通过怎样的传播机制得以扩散的呢?

杨鹏:一方面是人际传播,而人际传播具有明显的社

会性,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另一方面是大众传播,其中网络扮演了重要作用。网络能让大家的话题聚集,而在以往,很多非主流花话题很难在公开的主流媒体中出现。毕竟主流媒体是体制化的社会机构,往往要符合主流社会价值观念,有严格的把关制度,工作人员有严格的职业道德和操守,虽然工作人员个性差异很大,但都是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职业传播机构有特定的市场和受众,也有相对完善的法律规章制度。但是现在每个人都是网络的使用者,那么传播权就均衡化了,过去的主流传播是一种金字塔型的,而现在的传播模式则变成扁平式的了。网络给那些不为主流价值观认可的非主流的、小众的文化提供了生长平台,知道、表达、积累、扩散、造势,使其能相对通常得流动。网络是跨越时空的,相对来说也是边际的,连通了许多不同圈子、组织甚至体制的人,这样,可能以往被排斥和压制的话题就能生成。这就是网络的巨大作用。

九十九度:愈演愈烈的校园“基腐”文化热究竟包含怎样的文化内涵?

陈果:这个时代神秘的东西太少了,但“性”还是神秘的。现代人追求的神秘通常不是精神上的神秘,社会的文化越来越非精神化、非理性化、欲望化。在这个非精神化的社会中,性肯定会被作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被提出来。可能现在是同性恋符号,未来可能是双性恋的符号等等。“性”“恋爱”等这些所谓的文化或者现象,特别容易刺激人,当大家特别需要推出一个符号的时候,往往是关于男女关系、恋爱关系的,因为这种关系很有诱惑力充满了肉欲。像西方国家很少会把性当成个话题去谈,除非上课的时候来研究它,要么不谈,要么就谈的很彻底。我觉得我们的文化还是有点猥琐的东西在里面,因为我们总是不能把它明明白白放到桌面上谈,但是一旦放到桌面下,就一塌糊涂了。

杨鹏:“ 一切欲望来自禁忌”,这个结论可以用萨摩亚岛现象来解释。萨摩亚群岛是一群原始而古老的群岛,然而这里的青年没有反叛,自然而顺畅地成长,人类文化学家经考察才发现,因为这里没有禁忌,尤其是对“性”,没有遮拦和避讳,“性”对青年没有神秘感。而在文明社会,对于性就有很多禁欲,当然这和宗教也有关系,宗教认为人的欲望很肮脏,人有

原罪。一方面,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相当程度上源于“性” 的不开放,“性”一直以来是禁忌,是个敏感的话题,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生理的成熟伴随着性压抑的烦恼,毕竟还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然而对“性”的好奇和渴求不得不通过这种隐晦甚至扭曲的方式来表达和宣泄。正如腐女,她们是异性恋,却不得不通过男同性恋的爱情来幻想自己的爱情。如果“基腐”这一话题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进学生对“性”的了解和关注,未尝不可,关于“性”的开放程度,我倒觉得应该更开放一些。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在性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得到过分的满足或者受到挫折就会导致固着,固着将导致无法正常的进入性心理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弗洛伊德相信性心理发展的早期经验对人格形成和成人行为模式有着很深层次的影响。校园“基腐”文化热给社会提供了一个符号暗号,呼吁全社会在引导青年学生的性心理向正确的轨道发展的必要而迫切的作用。

九十九度:这种文化将何去何从?发展趋势又将如何呢?

九十九度:如何认识如何或评价这样一文化现象呢?杨鹏:对于这种文化现象,不能简单用好与不好来评价,它就是一种文化,一种调侃的文化,正如网上的吴国宏:从社会发展的发规律来看,这是中国社会转恶搞文化,仅供娱乐。网络流行总有一定的流行周期,型的过渡阶段,是社会解构,后权威时代,个体争取

总是在一定时间内受追捧,之后就会消失。

陈果:这是“一群人的狂欢”和“一群人的孤单”。当大学生群体用“基腐”作为娱乐的话题时,他们其实就是以同性恋为借口来维持一场谈话,而真正的同性恋却被排除在外,一边是狂欢,一边却是孤单。真正的同性恋是一种身份认同,他们从来不喧哗,而那些高调地以同性恋作为娱乐话题和符号暗示的人,不过是一种“自我标榜”,然而最可怕的是他们的“自我标榜”多少带着些麻木、冷漠、嘲讽和戏谑的意味。这不是“狂欢”而是“冷漠”,“当非主流的文化发生在他人身上时可以接受,但发生在自己亲近的关系上是很难接受的”,这就是“旁观者的冷漠”,而这冷漠恰好表明“基腐”文化依然是不被接受的,校园“基腐”文化热不过是“基腐”文化深入生活的标志,这种文化只是被认知化了,生活化了,平常化了,而“基腐”文化依然不被主流化。

九十九度:这种文化是否会对青年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呢?

杨鹏:其实不会。这种文化现象的出现是正常的,是青年用以嘲讽、戏谑那些“陈腐、虚伪、假清高、假正经”的主流文化的方式。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杀父娶母,弗洛伊德用以阐述人的潜意识里对父辈的反叛,用以解释人的成长反叛,当然这是一种比喻的解释。杀父,就是青年要成为独立的人,要切断和父辈的联系,因为父辈的约束不是个性所需,杀父,不是真正把父亲杀掉,而是文化和心理层面上,要使自己成为独立的人,成为世界的主宰。反叛和忤逆是青年成长过程中的必然,随着青年的成熟,他们就会自然走出反叛阶段,走入主流社会,而校园“基腐”文化也将不再属于他们的文化范畴了。只是在这一过程中,全社会要加强对青年的正确引导,尤其是对于走不出反叛阶段的“越轨社会”的青年加以引导,对这个特殊群体的特殊阶段的特殊问题加以矫正,通过平等的沟通让整个青年群体顺畅地过渡到主流社会。

话语权和关注点的表现,而校园“基腐”文化热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表现形式,所以。可以断定,这个趋势是会消沉下去的。既然这只是一种过渡阶段的现象,只是一种无伤大雅的玩笑,所以我对于此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杨鹏: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从青年成长的过程来看,这是青年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随着青年的成熟将退出活动舞台。从文化发展的规律来看,旧文化过去了,新文化出来了,新文化取代旧文化本就是文

化发展的常态。正如,曾经风靡一时的校园“追星”“摇滚”“毒品”文化热,现在也都成为了过去式,今天盛行的校园“基腐”文化热的也终究逃不出同样的命运。所以,我的态度是顺其自然。

陈果:凡是热潮,过大半年、一年就没了,这个语汇过去,接下来又会有一个新词出来,假如你现在有能力去掰回这两个词,那你接下来还要去掰回更多的词。你是无力去掰回这种社会流行文化,自然会掰回一切不平衡的东西。

v

酷热的七月三十一日的长沙, 一左一右两个疯子给我留下了太平街上仅仅几十平方米的狭小的深刻的印象,而hold住全场的自freedom house里人挤人,头顶上然还是主唱孔阳。充满活力的嗓音好似有烟在冒出来。酒吧现场里灯让你不得不跟着一起跳动。他那小光昏暗,加上大脑在嘈杂的环境下眼神的表现力也是无穷的。我记得已经钝化,热和渴成了唯一清晰的他在唱《厦门之夏》时那快乐无邪两个感受。

的眼神,记得他在唱《罗马假日》在暖场乐队两度上台两度唱过绿洲时候那紧蹙眉头的销魂表情,记得的还有一首传说是他他在唱时的动情,这些瞬们原创的绿洲高仿作品外加干等十间无不令我感受到了他心中的那份多分钟之后,旅行团才放下他们那真性情。

不解风情不解温度的矜持从后面的 还有好多惊喜。演出休息的当那扇小门里走进来。其实这次看现儿,话最多的疑似团长的贝斯手P场之前就听过他们的两三首歌,连型向大家介绍了站在最前排的一位长什么样都不清楚。初次见面,还小朋友。小朋友果然并不知道旅行是被丑到了一下。

团的几位怪叔叔到底在做什么, 在我狭小的认知层面中,旅行为什么这么快乐,为什么这么疯团是一个有着小清新的外表和嗓音狂——P型问:我们是谁?小朋友的乐队。在他们开始第一个音的时

答道:旅行团。又问:我们在干什候,我还希冀着他们小清新的嗓音

么?答曰:开演唱会。再问:我们

能给给这酷热的八月的长沙带来一丝凉意——这个希冀从唱的是什么类型啊?回答:不知道。现场一阵哄笑,好多人演出的一开始就破灭了。第一首歌唱的是什么我已全然不起哄:“小清新!”

记得,只记得从开始到结束,这狭小的现场一直在众人的 其实我想不管小清新也好大清新也好摇滚也好,流了这舞步中震颤,连我身旁的音箱都险些掉下来,木头做的地么多汗,笑了这么多次,唱了这么多歌,怎么也不枉为一个板就差塌到一楼去。好在大家不都是像我一样胖。Wonderful Day——王德福呆。

不论如何,演出到底是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开始了。所谓的小清新乐队摇身一变成了大清新。我们站的地方在最左侧舞台的边上,眼前就是络腮胡帅大叔键盘手韦伟。别看他在舞台的最边缘,最激情最入戏的也是他。瞧瞧那小眼睛瞪得圆圆的,头顶上的画家帽也在抖个不停。随着音乐的节奏,他的身体也在循着节奏舞动。

v

这边我们几个刚对着键盘手出神,突然听到人群中一阵惊呼。望向舞台右侧,发现鼓手也疯了。演出开始之前垂到脸上的长长的流海被他疯狂的舞蹈甩了起来。只见他身体中的小宇宙爆发出来的强烈力量支配着他的手、他的脚,鼓点节奏起起伏伏,他的身体也起起伏伏,唱得极为欢快的时候竟然蹦了起来。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Dylan thomas

最好的故事总有一丝黑暗弥上的怜悯,而是一种深层的理解和感同漫其中,只因这世界亦是如此。《魔身受。 既然每个人的内心都有黑暗,戒》这个名字,于很多人而言不谁又有权利来判定旁人的生死善恶?唯过是又一部好莱坞特效大片,又有体会过至恶者才能真正达到至善的境一本通俗幻想小说。鲜为人知的界。真正拯救世界的,不是所谓善良,是,托尔金的神话体系生于一战而是理解与同情。

前黑云压城的牛津,长于索姆河 而当一切结束之后又如何呢?我们血泪垒砌的战壕,在二战《魔戒》的英雄没有童话的结局,正如书中的精成书达到高潮,而终其一生也未灵领主埃尔隆德所说,胜利于精灵只有能将其完成。于是在学者书评的别离与哀痛,而对人类而言,也仅余片诟病之上,一代代读者在看似浅刻的欢乐。我们有废墟之上的重建,有显的冒险故事中找到了世界大战永不破灭的希望,然而在这个被伤毁的找到了核威胁找到了婴儿潮找到世界中总有一些美好的事物注定要逝了嬉皮士,找到了属于每个时代去。人类的城邦代替了精灵的王国,刚与个体的悲哀与希望。太阳底下铎与阿诺的国王长眠地下,阿尔温的青无新事,几千年人类文明之后还冢上开满白花。而魔戒之战成为了佛罗有多少故事未被讲述。情节的跌多永远无法摆脱的梦魇,最终只有渡海宕起伏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慢慢西行寻找灵魂的安宁。与托尔金一同走忘却,真正留在脑海中的却是一

上战场的那些为胜利为祖国为荣誉而战

本书独特的风骨与气质。

的年轻人,在经历了无尽泪水之后,得

无论从《魔戒》中读到了什么,我们都难以忽视书页到的只是荒芜的田园,破败的城市。战争之后他们才发现,中透出的泛黄的苍老,这便是托尔金整个神话世界的基他们为之抗争的那些美好事物,已被战争这一行为本身永远调——对正在逝去的世界的渴望与伤怀。这种光明的消逝地消灭了。是的,战争或许无法避免,新的纪元已经到来,是夏娃偷食的禁果,是战后世界的重建,是古老文明的失落,但我们在进步的同时却再也没有勇气回望我们失去的东西。而在我们这个因熵增而日趋混乱的世界中,更是人生的基 这种情结自然离不开托尔金本人的志趣与经历。这位自本真相。

幼倾心于中古神话与语言学的牛津教授,最大的雄心便是创 在西方传统中,面对诱惑人类总是无可避免地走向堕造一篇具有英伦风韵的神话史诗,以此来填补英国文学史上落。主人公佛罗多离开夏尔时,或许还期望过“后来他们神话体系的空白。而将他这一代人卷进历史洪流的两次世界永远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的结局,然而纯朴善良如他,大战,无可避免地为托尔金的作品染上了一抹暗色。因此,最终竟也被内心的黑暗俘虏。历经艰险走过漫漫征途,末无论大众传媒在《魔戒》与《西游记》、《哈利波特》中找日火山上他却拒绝销毁魔戒之王,阴差阳错地由那个被众到了多少共同点,和托尔金的气质最为相契的作品,却是冰人嫌恶、唯有他施与同情的怪物咕噜姆完成了使命。 佛罗岛史诗和北欧神话。

多和咕噜姆,一个想摧毁魔戒,一个想占有魔戒,但这样 可以想象,没有人能真正了解托尔金的神话体系,因为的区别并没有把他们推向善与恶的对立面,因为他们的灵我们身处的真实世界本就是不可知的。最开始我们总会跳过魂中都有无法逃避的欲望与黑暗。佛罗多作为持戒人,了序言跳过附录跳过那许多韵文与古诗,仅是从一个好故事中解曾经拥有魔戒的咕噜姆受到了怎样的诱惑,也因此给与对中土的神话与历史略知一二。不满足于霍比特人的冒险,咕噜姆旁人难以理解的同情。这样的同情并不是字面意义

我们开始醉心于《精灵宝钻》的雄浑壮丽,《胡林的儿女》

18

九十九度·杂志社的沉郁冷彻,甚至在《未完成的故事》中探寻托老的神话体系如何成型。读到最后,我们也开始在地图上标注一场场战役,描绘一张张盘根错节的家谱,甚至学习一两门托尔金创造的

语言,以此来窥探这永远看不够的世界。

然而不要因此认为托尔金的作品艰涩难懂,毕竟让托老以作家身份崭露头角的,是他讲给儿女们听的睡前故事《霍比特人》。正如演奏莫扎特的音乐,即使孩童也能信手拈来,而大师下指却仍要深思。《魔戒》并不靠它的宏大与多义吸引读者翻到下一页,它仅是用古朴优雅的英语讲出了一个美妙的故事。促使我们读书的原动力,恐怕并不是对形而上的伟大追求,而是童稚之心的冒险本能。

v

九十九度·杂志社

19

我曾在杂志上看到一篇人物专访,初是由这个社会强加于我们的。因而每此人名唤“行者”——十六岁志于建当我听见婴儿啼哭,心中隐隐浮动着一立自己的人生,离乡背井,离群索居,种悲哀绝望,想到他将循着他的父母、弃学以流浪,十年间走遍中国各地及他身边的人相似的路子长大,像一个复越南、尼泊尔,期间历经种种磨难,制品一样地长大,便觉得这样的成长太几度命悬一线,为了生存做过建筑小过残忍。因而我猜测行者一定也是想到工、洗车工、首饰工、餐厅服务员、了这里才决定上路的,为此我对他的选杂志编辑等等,但时时不忘继续上路。择赞赏不已。

热爱诗文创作,著有半自传体小说《天 可是转念一想,我即刻否定了自己。上大风》。

所谓“生而为人,不可能远离人群”, 这样一段描述简练直陈却气势磅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残酷,可也同样遵循礴,像一捧江水层层淋滤下来只剩几着进化论的根本法则,这些法则无论流颗粗粝的砂石,却膈在眼里不能被忽浪到何方都是不变的。况且我们置身人略。一个人得要经受多少历练才能为群中,摸爬滚打几十年,学会了坚强隐自己修炼出这样一段个人描述。于是忍、明辨是非、左右逢源以及其它一些我被此人深深迷住了,搜集了更多有无形的东西,汲汲于“成功学”之人视关他的访谈文字,并一口气读完了那之如蚌中珍珠,是可贵而难得的品质。本半自传体小说。我如拼图一般渐渐这与行者们周游天地间饱经风霜雨雪所铺展出此人的心迹行踪,然而心中不炼就的坚强隐忍、明辨是非、左右逢源

由升起重重迷瘴。

及其它,本质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群中的坚强隐忍只适 关于他的启程,《Inner Light 心探索》(Vol.33期)用于人群中,在路上的坚强隐忍只鲜活在路上,二者交互生上是这样述说的:“2001年的一天,两个星期后,行者即存环境,那么彼此都将萎靡崩塌。“按部就班”成长着的人将迎来他的16岁生日。那天下午,他思索起读书、工作,在社会打拼,最后拥有一份不错的事业,也可以踌躇满志地然后结婚生子的生活,忽然有些莫名其妙的忧郁。和大多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这同样是可喜可贺可歌可泣的事。我数人一样,过按部就班的人生,然后一天天的变老,甚至有一哥们,他听歌听民谣,上网上豆瓣,拍照就拍电线杆,死去,这就是存在的全部吗?是否会有一个全新的世界等精准地把握了青年文化的时代脉搏。有一天他跟我说他要去待着自己去开启?待至傍晚,行者终于下了一个决定——流浪,云南丽江、西藏拉萨,一去去好久,还就不好好坐火他要去闯荡天下寻找答案。他把地图找来,选了7个南方车飞机去,就要学人家搭顺风车去。我被他突然的自我给凌城市,又用一首歌的最后一字确定了初始目的地,便义无乱了,仔细回想起来,他家境良好,家庭和睦幸福风平浪静,反顾地出发了。”而此后的辛苦辗转,我从他的小说里窥也顺理成章进入了一所挺好的大学,也没有谈过多轰轰烈烈见了端倪,自然是如西天取经一样荆棘丛生的,但他的初的恋爱,也没有受过多大心理刺激,怎么突然就迷恋上了背衷却令我不解。在阅毕各方资料后,我郑重其事地坐下来,起行囊的姿态,尽发些语焉不详的照片还添加“一个人行走”、将我肚子里的疑问一滴不漏地搜刮出来写成一封长长的邮“在路上流浪”的描述了。

件寄予他,期待有所回应。

我就劝他:“你可想好了,你这一去是纯粹玩玩找乐子,还 我时常想,事实上天赋的秉性我们每个人生来如一,是真心想过这种日子了?”他正襟危坐看着我,字正腔圆地说:但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思想观念——比如把房、车、高薪“我也不知道,去过了才知道。”后来他先从一个人跟团游

职位、结婚生子、腰缠万贯等等作为人生方向——其实最

开始小试牛刀,虽还没开始他所谓的流浪,但也在小步快走、

20

九十九度·杂志社稳步推进了。

现在,他已经一个人断断续续去过很多地方,有趣的是,他并没有放弃他的学业,他对于未来要走的路还保留着审慎的考量。我曾经嘲笑他患上了“在路上”强迫症,一忧郁就行走了,一思考人生就背起行囊了,以为一次次离开同学、老师、父母的视线就尝到传说中自由的滋味了,把旅行当做一副姿态一枚标签尽态极妍地展示出来。然而我更愿意将这些视作他平淡人生里属于青春最理想主义的光芒。

对了,我这哥们儿挚爱一部叫《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的电影,为此他把QQ昵称改成了和主人公一样的名字:Supertramp。我也极爱这部电影,可是对主人公流浪的初因颇有微词。

某种程度上,他流浪是为逃避那个并不和平的家庭环境,他与亲人间有裂痕却不去修补,而是不

告而别一走了之去追寻一些“其他的东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自私。儿女有时对父母会很残忍,他路遇了一位老者并被质问在逃避些什么,当他无言以对的时候,我真的很想把他归为“在路上”强迫症患儿之一。

于是我在那封长长的邮件里继续追问行者:“为什么你就认为这样的一条路才会寻找到自己的人生?为什么一定是这样一条路?”他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淡淡地说:“你应该更关注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不是我。”我又把这个问题原原本本抛给我的另一个朋友——他休学一年,周游全国,名副其实地搭车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当他行至上海时,我迫不及待地找他聊了一聊——他说:“我们跳出原来的生活环境去旅途中接受各方面的历练,在困难中把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意志推向一个极限,在那个极限的状态下,你会去思考许多平日里不会去思考的东西。”

我大略明白了,原来“在路上”为的是跳出来,在另一种状态下检阅自己的人生。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即便不背起行囊,不离开生活的土壤,身处车水马龙的人潮中,也一样能不失本心地时时刻刻在路上。我记得王德峰老师在哲学导论课上说过:而且我感知到美故我在,我可判断善恶故我在。”“我在”的地方可以是任何地方,只要我在那个地方思了、美了、善了,就找到自己了。这就如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一样,我可以殉于我热爱的人世中,也可以葬在我衷心敬仰的天地间。反正,何处风尘非旅程呢?

这位气宇轩昂的行者在某期《新周刊》的采访中说:“没有独立自由的人格,不可能有独立自由的思想。先有独立自由的思想和行动,然后才能有特立独行的人生。”我觉得这话挺棒的。

v

九十九度·杂志社

21

“不仅我思故我在,

入你的每一度n your every once


相关文章

  • 母体试验室对工地试验室的管理制度
  • 母体对工地试验室 编 制: 时 间: 管理制度 随州市汉东公路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二O一三年六月 母体检测机构对工地试验室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一.为贯彻交通部<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管理办法>及"贯彻实施<公 ...查看


  • 试验检测实施细则
  • 京秦高速公路迁西支线工程 试验检测实施细则 京秦高速公路迁西支线工程JL-0段总监理办公室 二0一一年三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试验检测机构.任务及职责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查看


  • 试验室实施方案格式
  • 重庆南川至涪陵高速公路项目 中心试验室 实 施 方 案 编 制 人:重庆南川至涪陵高速公路项目中心试验室 日 期: 二○○九年九月二十九日 目 录 第一章 中心试验室项目概述 ................................ ...查看


  • 安徽省公路水运工程工地试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规定
  • 安徽省公路水运工程工地试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规定 (皖交质监局[2012]6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省公路水运建设项目工地试验室管理,规范公路水运工程现场试验检测工作,提高试验检测质量,依据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g ...查看


  • 航空发动机试验与测试技术的发展
  • 航空发动机试验与测试技术的发展 郭昕,蒲秋洪,宋红星,黄明镜 (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成都610500) 摘要:试验与测试技术是航空发动机预研和工程发展阶段中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国内外航空发动机试验与测试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分析,提出了发展我国 ...查看


  • 白明高速公路中心试验室抽检试验方案 (1)
  • 京新高速白明公路建设项目B M S Y 中心实验室 抽检试验实施方案 二〇一五年五月 抽检试验实施方案 前言: 为规范各级试验室试验检测行为,提高各试验室的试验检测水平和试验检测效率,认真贯彻业主及各级主管部门的方针政策,严格履行质量控制责 ...查看


  • 公路工程试验管理办法
  • 公路工程试验管理办法 一.总则 (一).试验管理目的 为加强一环路工程现场质量控制,提高试验监督检测水平,满足<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和<公路工程质量验收评定标准>对公路工程现场质量管理的要求,特制定本试验管理办法. ...查看


  • 工地试验室管理办法
  • 工 地 试 验 室 受控状态: 文件编号: 受 控 号: 管 理 办 法 XX中心试验室 工地试验室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工地试验室的管理,规范XX公路建设市场试验检测工作,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促进公路建设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 ...查看


  • 公路工地试验室管理办法(受控正式版)
  • 工 地 试 验 室 管 理 办 法 受控状态:□ 受控 □ 非受控 文件编号: 受 控 号: XX 中心试验室 工地试验室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工地试验室的管理,规范XX 公路建设市场试验检测工作,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促进公 ...查看


  • 直接剪切实验结果
  • 试验组别:1-1 试验成员:姚安 祁小强 冉庆 李航飞 土样重:125.95g 含水率:8.0% 密实度: 100% 试验组别:1-2 试验成员:孙畅 汪洋 黄梦寒 刘佳鑫 土样重:125.95g 含水率:8% 密实度: X 试验组别:1-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