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选择决定命运,那么做决定时候,不妨拎得清,拿得起,放得下的同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我是李甜甜,务实又犀利的金牛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于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而言,不去大城市奋斗就是在舒适区加速堕落逃避自己的无能,在小城市安居乐业成了一种所谓的“政治不正确”。
《欢乐颂》里,生活在小城市靠着给别人修电动车的邱莹莹父亲接到女儿打来的长途电话,满面笑容。他一面为女儿在大城市找到新工作感到由衷地开心,一面心疼着跳价的电话费,一再地嘱咐女儿一定要在大城市立足后,急急忙忙地挂了电话。
“一定要留在大城市啊!”邱莹莹的父亲自己没有在大城市立足,所以不知道立足大城市的“成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为了让女儿在大城市立足,在女儿最迷惘最失落的时候,邱莹莹的父亲不惜亲自去了一趟大城市为女儿鼓气,并带了很多成功学励志学的鸡汤书。
后来,这些鸡汤书被可以轻易在大城市立足的精英安迪斥为害人不浅的“精神鸦片”,被渴望在大城市立足的最底层奋斗青年邱莹莹歇斯底里地反驳,原因是:这是我爸爸给我的,这是我爸爸给我的!
底层人民极其向往精英主义,而真正的精英却在反“精英教条主义”。立足精英云集的一线城市,在一部分渴望跳出黑暗腐朽邪恶落后的小镇人民眼里,在一些渴望实现一步登天实现阶级跨越的三四线城乡结合部居民眼里,仿佛是规避一切人间不如意的世外桃源,是自己黯然半生不得志的另外一种寄托,是皇帝家里的金锄头。
人这种动物,对自己行为的刻意美化,是一种本能。看得见的都是光鲜,看不见的都是苟且。
每年秋季招聘会,都会有不少迷茫的孩子捶胸顿足:到底要一张大城床,还是要一套小城房?
A说她想留在大城市,因为她想见识更广袤的未知,想开拓更具潜力的自我,但是她的父母却不同意。因为父母深知一个各方面都资质平平的姑娘,纵然心比天高,但是白驹过隙的青春根本不足以支付留在这座人才济济的城市白手起家的艰难与成本。他们的城市,不大不小,不冷不热。回家的话,彼此居住在一碗汤的距离,也好有个照应。他们不求她能光宗耀祖,只求她能小富即安。
B说她想回家,她受够了成天漫无边际的漫漫人群,受够了排山倒海的生存压力,但是她的父母不同意。他们说那个小城是个看不到希望的世界,那是个没有生气的地方,祖祖辈辈循环如此。已经念了大学还要回到原点,那就跟隔壁家初中辍学的张三没了区别。去大城市大地方闯一闯,才有更多的可能性,在家人亲戚朋友中也算有个面子有个交代。
正好A和B的家乡是同一座城市。不同的是,A的父母一位是是退了休的国企职工,一位在小城的五金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而B的父母一位是下岗工人,一位则是成天忙在锅台边的家庭妇女。他们对同一座城市的认知,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他们自身所处环境的主观影响,以及他们在所处环境所实现的自我价值,编织成成功的或者不成功人生经验,输送给自己的孩子当真理。
可是年轻人天生反骨。A把无处安放的野心赌在了大城市的明天做了房地产销售,B把终将逝去的青春安放在了宁静的小城考上了公务员。
留在大城市的理由简直数不胜数,人文环境、职业机会、教育质量、便利生活……因为承载了太多的梦想和希翼,所以爱屋及乌。大城市的雾霾比家乡的清新,那里的拥堵比家乡的蕴藏生机,那里的环境污染都比家乡来得高端大气上档次。
其实,大城市没有那么正经,小城市也没有那么不堪。只要有人的地方,注定就有躲不开的江湖,躲不开的人情世故。
一位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年的亲戚说,因为资源配置的完成和阶级的固化,对于想要挤进去的年轻人,北京是越来越不宽容了。北上广不相信眼泪,北上广只相信钞票。能在这个高房价高消费高物价立足下去的唯一要素,其实就是钞票。
成功是极少数的人专利,诗和远方的情怀,在冰冷现实的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大多数的平凡人,终究只是平凡中的大多数。在在一个举目无亲的大城市,如果只是个邱莹莹一般的寻常人设,不是官二代富二代,也不能像开挂的美女作家那般,通过嫁人结婚有了现成的房子可以立马拎包入住,或者靠着钱多事少责任轻地贩卖曲高和寡的才华发家致富,那么你只能像被剥削了土地的农民一样,租着隔间挤着地铁混混沌沌地混迹在人群,依靠埋头努力出卖劳动力为生。以降低自己的生存质量代价,在这个偌大却拥挤的都市角落里为自己争取一个生存空间。
你无上限地拼命努力,可等你再抬起头来,房价已经遥远到你这辈子怎么努力都追不上的地方,比你自己的梦想还要朦胧。在中国,房子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庇护所,更是涉及到户籍保险医疗下一代教育安生立命的通行证。
大城市的繁华给了我们无数的可能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飘渺的上限。到不了的都叫远方,实现不了的上限,只能是蹉跎岁月。现实如此,你选择前进叫做不屈,选择退出叫做止损,当然也可以选择继续观望。
比如有呆了些时日,一心一意就要留在的姑娘不免多少患些“一线城市优越症”,对家乡的品味有着刻薄的评价:“那边的人咖啡喝雀巢,买包认皮尔卡丹,穿名牌只穿梦特娇。”
在她眼里,家乡就是落后的代名词,所以她不愿意回到那个祖祖辈辈破旧了百年的老地方。在她的眼里,那里的生活缺乏视野广阔的大格局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只能按部就班在可以“看得见未来”的体制下混吃等死;对广袤的精神世界没有深层次追求,只懂得每天三点一线吃喝拉撒;在狭隘的视野里同僵化的社会风气腐化暗黑同流合污,进而变得暮气沉沉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这个倔强的姑娘在加班回家搭乘的最后一班地铁上,发出的朋友圈状态“我就是要在北京开始改变命运的步履,无论前方多么艰难。”引起一片肃然起敬的红心点赞。
比如有在北京混了7年的北漂对我说,他特别羡慕当初考进985和211大学的高中同学。原来以为普通大学和重点大学的区别在于师资力量和学生素质的差异,后来才知道这两种大学的真正区别在于环境和资源上的差异。进了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下级单位,每年都会进驻这些学校开定向招聘会,于是这些同学有了双向选择自己命运的机会。这个机会让这些人回家的底气充足方向明确,而留在这里也成为一个选项。
他说,而我,是被迫留在这座举目无亲的一线城市的。我说其实你也可以回去的啊。
他笑笑说,盖茨比的那句话怎么说的?我也许就是没有优越条件回家的那种人。我回不去了,回去了行业专业也不对口。呆了北京这么多年,人脉资源生活习惯都都已经投入了成本,精神上的东西已经在这个地方扎了根。现在回去年纪老大不小一切还得重头再来,前不着天后不着地的。
再比如也有在北京几年干得风生水起的编辑,跟我说她要辞职回家了。我赫然不已:你在这边做这行挺有前途的,回去能有神马资源,回去能干什么?
她自己倒是坦然自得:“我来北京的时候就给自己设定了一个deadline。年轻气盛的时候不出来长长见识,根本给不了自己的不甘心一个心服口服的交代。现在这个期限已经到了,我也知道了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到底合适什么,能力的上限到底又有几何。”
她讲着家乡近些年来速度惊人的城市化发展,注意到当地政府大力发展文创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永远放不下的父母和此生难改的家乡口味偏好,还有漂泊游子对安定的渴望。她说,她的决定思考良久,绝不是贸然产物。比起漫无天日的妄自菲薄与傲慢偏执的隔岸观火,她庆幸自己有选择的余地,能遇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亲身参与和见证家乡剧变的进程。
感恩这个互联网和高铁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与资源的流动性超乎想象。让一切皆有可能。
既然选择决定命运,那么做决定时候,不妨拎得清,拿得起,放得下的同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如此,所有为沉淀的梦想做出的抉择,都值得尊重与赞扬。
既然选择决定命运,那么做决定时候,不妨拎得清,拿得起,放得下的同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我是李甜甜,务实又犀利的金牛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于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而言,不去大城市奋斗就是在舒适区加速堕落逃避自己的无能,在小城市安居乐业成了一种所谓的“政治不正确”。
《欢乐颂》里,生活在小城市靠着给别人修电动车的邱莹莹父亲接到女儿打来的长途电话,满面笑容。他一面为女儿在大城市找到新工作感到由衷地开心,一面心疼着跳价的电话费,一再地嘱咐女儿一定要在大城市立足后,急急忙忙地挂了电话。
“一定要留在大城市啊!”邱莹莹的父亲自己没有在大城市立足,所以不知道立足大城市的“成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为了让女儿在大城市立足,在女儿最迷惘最失落的时候,邱莹莹的父亲不惜亲自去了一趟大城市为女儿鼓气,并带了很多成功学励志学的鸡汤书。
后来,这些鸡汤书被可以轻易在大城市立足的精英安迪斥为害人不浅的“精神鸦片”,被渴望在大城市立足的最底层奋斗青年邱莹莹歇斯底里地反驳,原因是:这是我爸爸给我的,这是我爸爸给我的!
底层人民极其向往精英主义,而真正的精英却在反“精英教条主义”。立足精英云集的一线城市,在一部分渴望跳出黑暗腐朽邪恶落后的小镇人民眼里,在一些渴望实现一步登天实现阶级跨越的三四线城乡结合部居民眼里,仿佛是规避一切人间不如意的世外桃源,是自己黯然半生不得志的另外一种寄托,是皇帝家里的金锄头。
人这种动物,对自己行为的刻意美化,是一种本能。看得见的都是光鲜,看不见的都是苟且。
每年秋季招聘会,都会有不少迷茫的孩子捶胸顿足:到底要一张大城床,还是要一套小城房?
A说她想留在大城市,因为她想见识更广袤的未知,想开拓更具潜力的自我,但是她的父母却不同意。因为父母深知一个各方面都资质平平的姑娘,纵然心比天高,但是白驹过隙的青春根本不足以支付留在这座人才济济的城市白手起家的艰难与成本。他们的城市,不大不小,不冷不热。回家的话,彼此居住在一碗汤的距离,也好有个照应。他们不求她能光宗耀祖,只求她能小富即安。
B说她想回家,她受够了成天漫无边际的漫漫人群,受够了排山倒海的生存压力,但是她的父母不同意。他们说那个小城是个看不到希望的世界,那是个没有生气的地方,祖祖辈辈循环如此。已经念了大学还要回到原点,那就跟隔壁家初中辍学的张三没了区别。去大城市大地方闯一闯,才有更多的可能性,在家人亲戚朋友中也算有个面子有个交代。
正好A和B的家乡是同一座城市。不同的是,A的父母一位是是退了休的国企职工,一位在小城的五金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而B的父母一位是下岗工人,一位则是成天忙在锅台边的家庭妇女。他们对同一座城市的认知,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他们自身所处环境的主观影响,以及他们在所处环境所实现的自我价值,编织成成功的或者不成功人生经验,输送给自己的孩子当真理。
可是年轻人天生反骨。A把无处安放的野心赌在了大城市的明天做了房地产销售,B把终将逝去的青春安放在了宁静的小城考上了公务员。
留在大城市的理由简直数不胜数,人文环境、职业机会、教育质量、便利生活……因为承载了太多的梦想和希翼,所以爱屋及乌。大城市的雾霾比家乡的清新,那里的拥堵比家乡的蕴藏生机,那里的环境污染都比家乡来得高端大气上档次。
其实,大城市没有那么正经,小城市也没有那么不堪。只要有人的地方,注定就有躲不开的江湖,躲不开的人情世故。
一位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年的亲戚说,因为资源配置的完成和阶级的固化,对于想要挤进去的年轻人,北京是越来越不宽容了。北上广不相信眼泪,北上广只相信钞票。能在这个高房价高消费高物价立足下去的唯一要素,其实就是钞票。
成功是极少数的人专利,诗和远方的情怀,在冰冷现实的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大多数的平凡人,终究只是平凡中的大多数。在在一个举目无亲的大城市,如果只是个邱莹莹一般的寻常人设,不是官二代富二代,也不能像开挂的美女作家那般,通过嫁人结婚有了现成的房子可以立马拎包入住,或者靠着钱多事少责任轻地贩卖曲高和寡的才华发家致富,那么你只能像被剥削了土地的农民一样,租着隔间挤着地铁混混沌沌地混迹在人群,依靠埋头努力出卖劳动力为生。以降低自己的生存质量代价,在这个偌大却拥挤的都市角落里为自己争取一个生存空间。
你无上限地拼命努力,可等你再抬起头来,房价已经遥远到你这辈子怎么努力都追不上的地方,比你自己的梦想还要朦胧。在中国,房子不仅是遮风挡雨的庇护所,更是涉及到户籍保险医疗下一代教育安生立命的通行证。
大城市的繁华给了我们无数的可能的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飘渺的上限。到不了的都叫远方,实现不了的上限,只能是蹉跎岁月。现实如此,你选择前进叫做不屈,选择退出叫做止损,当然也可以选择继续观望。
比如有呆了些时日,一心一意就要留在的姑娘不免多少患些“一线城市优越症”,对家乡的品味有着刻薄的评价:“那边的人咖啡喝雀巢,买包认皮尔卡丹,穿名牌只穿梦特娇。”
在她眼里,家乡就是落后的代名词,所以她不愿意回到那个祖祖辈辈破旧了百年的老地方。在她的眼里,那里的生活缺乏视野广阔的大格局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只能按部就班在可以“看得见未来”的体制下混吃等死;对广袤的精神世界没有深层次追求,只懂得每天三点一线吃喝拉撒;在狭隘的视野里同僵化的社会风气腐化暗黑同流合污,进而变得暮气沉沉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这个倔强的姑娘在加班回家搭乘的最后一班地铁上,发出的朋友圈状态“我就是要在北京开始改变命运的步履,无论前方多么艰难。”引起一片肃然起敬的红心点赞。
比如有在北京混了7年的北漂对我说,他特别羡慕当初考进985和211大学的高中同学。原来以为普通大学和重点大学的区别在于师资力量和学生素质的差异,后来才知道这两种大学的真正区别在于环境和资源上的差异。进了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下级单位,每年都会进驻这些学校开定向招聘会,于是这些同学有了双向选择自己命运的机会。这个机会让这些人回家的底气充足方向明确,而留在这里也成为一个选项。
他说,而我,是被迫留在这座举目无亲的一线城市的。我说其实你也可以回去的啊。
他笑笑说,盖茨比的那句话怎么说的?我也许就是没有优越条件回家的那种人。我回不去了,回去了行业专业也不对口。呆了北京这么多年,人脉资源生活习惯都都已经投入了成本,精神上的东西已经在这个地方扎了根。现在回去年纪老大不小一切还得重头再来,前不着天后不着地的。
再比如也有在北京几年干得风生水起的编辑,跟我说她要辞职回家了。我赫然不已:你在这边做这行挺有前途的,回去能有神马资源,回去能干什么?
她自己倒是坦然自得:“我来北京的时候就给自己设定了一个deadline。年轻气盛的时候不出来长长见识,根本给不了自己的不甘心一个心服口服的交代。现在这个期限已经到了,我也知道了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到底合适什么,能力的上限到底又有几何。”
她讲着家乡近些年来速度惊人的城市化发展,注意到当地政府大力发展文创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永远放不下的父母和此生难改的家乡口味偏好,还有漂泊游子对安定的渴望。她说,她的决定思考良久,绝不是贸然产物。比起漫无天日的妄自菲薄与傲慢偏执的隔岸观火,她庆幸自己有选择的余地,能遇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亲身参与和见证家乡剧变的进程。
感恩这个互联网和高铁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与资源的流动性超乎想象。让一切皆有可能。
既然选择决定命运,那么做决定时候,不妨拎得清,拿得起,放得下的同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如此,所有为沉淀的梦想做出的抉择,都值得尊重与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