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_呐喊_彷徨_的心理描写

浅谈《呐喊》《彷徨》的心理描写

王丽平

(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31)

摘要:《呐喊》与《彷徨》中的心理描写形式多样,匠心独特,并艺术地与其他描写方式有机地揉合在一起。这一艺术形式,对于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鲁迅;呐喊;彷徨;心理描写I210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8881(2006)02-0090-02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以严峻的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思想环境,以犀利的笔调批判了封建文化、思想、礼教、宗法制度,涉及到国民精神的各个方面,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封建桎梏下的下层人民群像。

《呐喊》、《彷徨》中的人物形象都是丰满的。它既对人物作了外在描绘,如声音、外貌体态、性格、生活习惯;也对人物内心作了展露,如心理变化、精神面貌、思想等。《阿Q正传》写了阿Q的外貌、语言,也写了阿Q的意愿、心理。社会上便有许正因为这些描述,使阿Q这一形象一出现,多人认为这是讽刺自己的。而这些描述是鲁迅先生针对阿Q的病态心理描摹而得来的,也就是说先生的描述触击到了人物的灵魂。

鲁迅先生是怎样挖掘这些人物的灵魂的呢?他自己说过,显示灵魂的深者,每要被人看作是心理学家,尤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的作者,他写人物,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旧日的身体也表示着。又因为显示着灵魂的深处,所以读那些作品,便令人发生精神的变化。鲁迅正是这样,用他那锋利若解剖刀般的笔触,像一个心理学家一样,通过对人物入木三分的心理描写,使这些人的灵魂、思想裸露无遗。

鲁迅先生对人物的心理描写颇具特色。(一)笔墨经济而含蓄的心理描写

西方古典作品习惯以较长篇幅细致入微地剖析人物心理活动。我国古典小说与叙事诗则善于淡淡几笔就能描摹出人物的心理状态。

鲁迅小说继承了这种特点:笔墨简洁经济而含蓄。如中,阿Q被人打了后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阿Q正传》

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阿Q看不起未庄所有的居民,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阿Q被冤而判死刑时,他为自己画不圆圆圈而深感惶恐羞愧。他想:孙子才画很圆的圆圈呢?这些描写,选择了最能体现人物性格、思想的心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理活动进行描摹,简练精当,惜墨如金,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善于把人物的心理活动与其他细节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呐喊》、《彷徨》中许多对话便是人物心理的注脚。如—窃书!———读书人的事,能孔乙己的“窃书不能算偷——

算偷吗?”只这一句,便写出了孔乙己死要面子、丢不下架子的心理。

《药》写华老栓去买药,康大叔“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这些富有特色的抢、扯、塞、裹、抓、捏、哼,传神地表现了康大叔的不可一世与骄横麻木愚昧的心态。同时,侧面地表现了老栓愚昧麻木懦弱的性格。

《孔乙己》中“孔乙己是唯一站着喝酒穿长衫的人”,只这一句肖像描写,就写出了他希望被人将他看成读书人的心理。

鲁迅先生善于将心理描写融入语言、动作、肖像等细节描写中,自然、传神、简洁地点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当然,这不是纯粹的心理描写,但这种技法使人物更可感、形象,更能显示出人物的思想。

(三)通过写人物的意愿写人的心理活动

写了阿Q朴素的婚姻愿望、革命愿望,因《阿Q正传》

生计问题而产生的反抗意识,但这些却不可实现。由此表但却不知怎样革命怎样生存的迷现了阿Q要革命要生存,惘心理。

《祝福》写了祥林嫂的内心愿望:第一个丈夫死后在四叔家好好干不嫁人,以保持封建伦理规定的寡妇守节。被迫二次嫁人后,在夫家好好生活,丈夫死后被迫捐根门槛赎罪。这些愿望表现了她“想做稳奴隶”的心理,表现了她对族人的畏惧心理,对神权的崇拜心理,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层劳动人民不只是肉体上受压制,连精神和思想上都受封建制度的剥削、压制的现实。

事实上,人物的意愿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一种潜意识的表现。这种心理活动不一定是人因事、境而想,它是人物在受了许多思想观念熏陶、在受了许多事物的影响而自然而然的心理表现。可以说,这种心理更能准确地表现人物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

(四)心理描写方式灵活多样

《呐喊》、《彷徨》中的心理描写方式灵活多样。大致有:直剖式、回忆式、梦境式等这样几种。

直剖式

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描写,是通过对阿《阿Q正传》

Q在各种情况下的心理剖析刻划成功的。阿Q在封建制度的压抑下因生计问题而被迫反抗,但假洋鬼子不准其革命。他想:“难道他们还不知道我已投降了革命党么?”这句话直接剖析出阿Q的愚昧落后心理。当然,这是一定社会环境的产物。阿Q的愚昧和落后就表现在他根本不知民主革命这回事,他的反抗是为解决生计、婚姻问题,他要革命找的同盟军竟是敌对阶级中的假洋鬼子。这样,就从思想

90

2006-03-06收稿日期:

王丽平(1964-),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作者简介:

2006.2

上直剖式地对阿Q进行了曝光。

直剖式便于客观地、直接地挖掘人物的灵魂深处。这在《故乡》、《祝福》、《高老夫子》、《伤逝》等作品中也有体现。

回忆式

《伤逝》以手记体的方式回忆了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作品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追忆了涓生的心理历程。作品对涓生在会馆里期待子君到来时的迷惘、忧虑、急切心情的描述非常真切。涓生心不在焉地翻看着随手抓过来的书,耳朵却聚精会神地听着大门外一切往来的履声,细心分辨着子君的“橐橐”的皮鞋声,憎恶着那不像子君的脚步声,脑海里翻滚着种种对祸事的忧虑……。这些回忆式的写法,给人以真切的生活的感受。这种方式也反映在《狂人日记》、《一件小事》、《孤独者》、《在酒楼上》等篇中。

梦境式

梦境是人在白天的经历、所想在潜意识中的反映,也是心理的自然流露方式之一。用这种方式写心理,更能挖掘出人物的灵魂。《呐喊》、《彷徨》中以梦境写心理的仅有—《弟兄》。沛君在同事面前表现其弟兄之情的真挚一篇——

与其弟患病后却表现出的私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通过梦境写出了弟弟性格的虚伪,从而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呐喊》、《彷徨》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在塑造典型形象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艺术手段又是为作品的思想内容服务的。

(一)心理描写为塑造人物性格、刻划人物思想发展服务

《祝福》中的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在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死后,不甘受婆婆的虐待逃到鲁镇做工的。她手脚粗壮,整天做活,唯一愿望是摆脱婆婆的虐待,得到起码的人身自由。可是,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是不会放过这个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婆婆把她抓回并将她当作一件赚钱的货物卖到深山里,伤寒夺走了她的第二个丈夫,恶狼又叼走了她心爱的阿毛。祥林嫂被迫第二次回到鲁镇,仍像过去一样勤劳,幻想以此换取最低的生存权利。然而,受尽折磨的她已不如从前。鲁四老爷嫌她是伤风败俗的女人、不让她沾手祭祀,柳妈关于寡妇阴间受苦的告诫使她心理上再次受到打击。这些都是通过祥林嫂的心理描写,传神地表现了她的思想变化发展历程:对生活有一点希望,“做稳奴隶”;受封建礼教、宗法制度的迫害,而幻想以勤劳换取最低的生存权利;神权压制后的恐惧;捐门槛后的暂时的心安理得;最终受尽了压迫侮辱的她看穿了这个冷酷的世界,对“命运”提出了怀疑:“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

有灵魂?”祥林嫂不再无条件地相信统治阶级散布的种种观念,对现存社会产生了怀疑。很显然,在作品中,祥林嫂一生的悲剧展露,得力于心理描写的准确与到位。

《狂人日记》对狂人的心理描写,刻划了狂人在封建道德迫害下的病态心理及清醒的战士性格。这一点,在《弟兄》、《伤逝》、《离婚》、《高老夫子》等篇中也很突出。

(二)借人物心理描写抒发作者对环境、人物、事件的评价

《故乡》结尾“我”的独白,表现了作者否定旧生活期望新生活的信念。《写在〈坟〉后面》说:“倘说为别人引路,那就更不容易了,因为连我自己还不明白当怎么走。”因而,作者一方面提出希望,一方面又感到希望的渺茫。他的希望虽朦胧但他坚信宏儿和水生“他们应该有新生活”“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实际上是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期望。他号召人们行动起来,从只有荆棘的萧条的地方践踏和开辟出一条生路来。

在《祝福》中,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的悲惨命运进行了客观冷静的评价:祥林嫂是统治阶级陈旧的玩物,是被封建文化、宗法制度从精神上迫害的奴隶,是旧时代的牺牲品。在作品中,这些评价是通过“我”听到祥林嫂死讯后坐在菜油灯下的心理活动显露出来的。

(三)以心理描写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呐喊》、《彷徨》中的作品情节摇曳多姿。有的无完整的故事情节(如《示众》、《一件小事》仅街头的一个镜头,《离婚》是船上、夫家两组镜头的组接);有的以人物活动的片段推动情节,调动读者想象组接情节(如《孔乙己》、《风波》、《药》、《高老夫子》等);有的则是在心理描写中推动情节(如《幸福的家庭》、《伤逝》、《狂人日记》等)。

《幸福的家庭》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对幸福家庭作理想化的想象,情节脉络清晰。以主人公的想象为线索推动情节:写作目的—写作题目—幸福家庭的地点—人物—幸福家庭的生活方式。而现实主义穿插进想象中,形成了明暗两线索,使文章具有可感性可读性。《在酒楼上》、《孤独者》等篇也运用了同样的方法,通过心理描写推动情节发展。

事实上,《呐喊》、《彷徨》中的小说,除了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外,也对环境、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描写,并使这些描写揉合在一起,形成鲁迅小说的独特风格和魅力。参考文献:

[1]鲁迅.呐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2]鲁迅.彷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3]林志浩.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91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2

浅谈《呐喊》《彷徨》的心理描写

王丽平

(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31)

摘要:《呐喊》与《彷徨》中的心理描写形式多样,匠心独特,并艺术地与其他描写方式有机地揉合在一起。这一艺术形式,对于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鲁迅;呐喊;彷徨;心理描写I210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8881(2006)02-0090-02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以严峻的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思想环境,以犀利的笔调批判了封建文化、思想、礼教、宗法制度,涉及到国民精神的各个方面,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封建桎梏下的下层人民群像。

《呐喊》、《彷徨》中的人物形象都是丰满的。它既对人物作了外在描绘,如声音、外貌体态、性格、生活习惯;也对人物内心作了展露,如心理变化、精神面貌、思想等。《阿Q正传》写了阿Q的外貌、语言,也写了阿Q的意愿、心理。社会上便有许正因为这些描述,使阿Q这一形象一出现,多人认为这是讽刺自己的。而这些描述是鲁迅先生针对阿Q的病态心理描摹而得来的,也就是说先生的描述触击到了人物的灵魂。

鲁迅先生是怎样挖掘这些人物的灵魂的呢?他自己说过,显示灵魂的深者,每要被人看作是心理学家,尤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的作者,他写人物,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旧日的身体也表示着。又因为显示着灵魂的深处,所以读那些作品,便令人发生精神的变化。鲁迅正是这样,用他那锋利若解剖刀般的笔触,像一个心理学家一样,通过对人物入木三分的心理描写,使这些人的灵魂、思想裸露无遗。

鲁迅先生对人物的心理描写颇具特色。(一)笔墨经济而含蓄的心理描写

西方古典作品习惯以较长篇幅细致入微地剖析人物心理活动。我国古典小说与叙事诗则善于淡淡几笔就能描摹出人物的心理状态。

鲁迅小说继承了这种特点:笔墨简洁经济而含蓄。如中,阿Q被人打了后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阿Q正传》

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阿Q看不起未庄所有的居民,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阿Q被冤而判死刑时,他为自己画不圆圆圈而深感惶恐羞愧。他想:孙子才画很圆的圆圈呢?这些描写,选择了最能体现人物性格、思想的心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理活动进行描摹,简练精当,惜墨如金,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善于把人物的心理活动与其他细节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呐喊》、《彷徨》中许多对话便是人物心理的注脚。如—窃书!———读书人的事,能孔乙己的“窃书不能算偷——

算偷吗?”只这一句,便写出了孔乙己死要面子、丢不下架子的心理。

《药》写华老栓去买药,康大叔“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这些富有特色的抢、扯、塞、裹、抓、捏、哼,传神地表现了康大叔的不可一世与骄横麻木愚昧的心态。同时,侧面地表现了老栓愚昧麻木懦弱的性格。

《孔乙己》中“孔乙己是唯一站着喝酒穿长衫的人”,只这一句肖像描写,就写出了他希望被人将他看成读书人的心理。

鲁迅先生善于将心理描写融入语言、动作、肖像等细节描写中,自然、传神、简洁地点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当然,这不是纯粹的心理描写,但这种技法使人物更可感、形象,更能显示出人物的思想。

(三)通过写人物的意愿写人的心理活动

写了阿Q朴素的婚姻愿望、革命愿望,因《阿Q正传》

生计问题而产生的反抗意识,但这些却不可实现。由此表但却不知怎样革命怎样生存的迷现了阿Q要革命要生存,惘心理。

《祝福》写了祥林嫂的内心愿望:第一个丈夫死后在四叔家好好干不嫁人,以保持封建伦理规定的寡妇守节。被迫二次嫁人后,在夫家好好生活,丈夫死后被迫捐根门槛赎罪。这些愿望表现了她“想做稳奴隶”的心理,表现了她对族人的畏惧心理,对神权的崇拜心理,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层劳动人民不只是肉体上受压制,连精神和思想上都受封建制度的剥削、压制的现实。

事实上,人物的意愿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一种潜意识的表现。这种心理活动不一定是人因事、境而想,它是人物在受了许多思想观念熏陶、在受了许多事物的影响而自然而然的心理表现。可以说,这种心理更能准确地表现人物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

(四)心理描写方式灵活多样

《呐喊》、《彷徨》中的心理描写方式灵活多样。大致有:直剖式、回忆式、梦境式等这样几种。

直剖式

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描写,是通过对阿《阿Q正传》

Q在各种情况下的心理剖析刻划成功的。阿Q在封建制度的压抑下因生计问题而被迫反抗,但假洋鬼子不准其革命。他想:“难道他们还不知道我已投降了革命党么?”这句话直接剖析出阿Q的愚昧落后心理。当然,这是一定社会环境的产物。阿Q的愚昧和落后就表现在他根本不知民主革命这回事,他的反抗是为解决生计、婚姻问题,他要革命找的同盟军竟是敌对阶级中的假洋鬼子。这样,就从思想

90

2006-03-06收稿日期:

王丽平(1964-),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作者简介:

2006.2

上直剖式地对阿Q进行了曝光。

直剖式便于客观地、直接地挖掘人物的灵魂深处。这在《故乡》、《祝福》、《高老夫子》、《伤逝》等作品中也有体现。

回忆式

《伤逝》以手记体的方式回忆了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作品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追忆了涓生的心理历程。作品对涓生在会馆里期待子君到来时的迷惘、忧虑、急切心情的描述非常真切。涓生心不在焉地翻看着随手抓过来的书,耳朵却聚精会神地听着大门外一切往来的履声,细心分辨着子君的“橐橐”的皮鞋声,憎恶着那不像子君的脚步声,脑海里翻滚着种种对祸事的忧虑……。这些回忆式的写法,给人以真切的生活的感受。这种方式也反映在《狂人日记》、《一件小事》、《孤独者》、《在酒楼上》等篇中。

梦境式

梦境是人在白天的经历、所想在潜意识中的反映,也是心理的自然流露方式之一。用这种方式写心理,更能挖掘出人物的灵魂。《呐喊》、《彷徨》中以梦境写心理的仅有—《弟兄》。沛君在同事面前表现其弟兄之情的真挚一篇——

与其弟患病后却表现出的私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通过梦境写出了弟弟性格的虚伪,从而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呐喊》、《彷徨》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在塑造典型形象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艺术手段又是为作品的思想内容服务的。

(一)心理描写为塑造人物性格、刻划人物思想发展服务

《祝福》中的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在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死后,不甘受婆婆的虐待逃到鲁镇做工的。她手脚粗壮,整天做活,唯一愿望是摆脱婆婆的虐待,得到起码的人身自由。可是,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是不会放过这个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婆婆把她抓回并将她当作一件赚钱的货物卖到深山里,伤寒夺走了她的第二个丈夫,恶狼又叼走了她心爱的阿毛。祥林嫂被迫第二次回到鲁镇,仍像过去一样勤劳,幻想以此换取最低的生存权利。然而,受尽折磨的她已不如从前。鲁四老爷嫌她是伤风败俗的女人、不让她沾手祭祀,柳妈关于寡妇阴间受苦的告诫使她心理上再次受到打击。这些都是通过祥林嫂的心理描写,传神地表现了她的思想变化发展历程:对生活有一点希望,“做稳奴隶”;受封建礼教、宗法制度的迫害,而幻想以勤劳换取最低的生存权利;神权压制后的恐惧;捐门槛后的暂时的心安理得;最终受尽了压迫侮辱的她看穿了这个冷酷的世界,对“命运”提出了怀疑:“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

有灵魂?”祥林嫂不再无条件地相信统治阶级散布的种种观念,对现存社会产生了怀疑。很显然,在作品中,祥林嫂一生的悲剧展露,得力于心理描写的准确与到位。

《狂人日记》对狂人的心理描写,刻划了狂人在封建道德迫害下的病态心理及清醒的战士性格。这一点,在《弟兄》、《伤逝》、《离婚》、《高老夫子》等篇中也很突出。

(二)借人物心理描写抒发作者对环境、人物、事件的评价

《故乡》结尾“我”的独白,表现了作者否定旧生活期望新生活的信念。《写在〈坟〉后面》说:“倘说为别人引路,那就更不容易了,因为连我自己还不明白当怎么走。”因而,作者一方面提出希望,一方面又感到希望的渺茫。他的希望虽朦胧但他坚信宏儿和水生“他们应该有新生活”“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实际上是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期望。他号召人们行动起来,从只有荆棘的萧条的地方践踏和开辟出一条生路来。

在《祝福》中,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的悲惨命运进行了客观冷静的评价:祥林嫂是统治阶级陈旧的玩物,是被封建文化、宗法制度从精神上迫害的奴隶,是旧时代的牺牲品。在作品中,这些评价是通过“我”听到祥林嫂死讯后坐在菜油灯下的心理活动显露出来的。

(三)以心理描写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呐喊》、《彷徨》中的作品情节摇曳多姿。有的无完整的故事情节(如《示众》、《一件小事》仅街头的一个镜头,《离婚》是船上、夫家两组镜头的组接);有的以人物活动的片段推动情节,调动读者想象组接情节(如《孔乙己》、《风波》、《药》、《高老夫子》等);有的则是在心理描写中推动情节(如《幸福的家庭》、《伤逝》、《狂人日记》等)。

《幸福的家庭》通过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对幸福家庭作理想化的想象,情节脉络清晰。以主人公的想象为线索推动情节:写作目的—写作题目—幸福家庭的地点—人物—幸福家庭的生活方式。而现实主义穿插进想象中,形成了明暗两线索,使文章具有可感性可读性。《在酒楼上》、《孤独者》等篇也运用了同样的方法,通过心理描写推动情节发展。

事实上,《呐喊》、《彷徨》中的小说,除了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外,也对环境、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描写,并使这些描写揉合在一起,形成鲁迅小说的独特风格和魅力。参考文献:

[1]鲁迅.呐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2]鲁迅.彷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3]林志浩.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91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2


相关文章

  • [呐喊].[彷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 <呐喊>与<彷徨>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摘要] 鲁迅小说反映了时代本质和精神特征,其创作生涯中写下了近三十篇小说,后来集结成为<呐喊>.<仿徨>两部作品集,<呐喊>和<彷徨 ...查看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鲁迅研究 导言: 这一专题是从四个方面来讨论.评价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转型期的地位及意义. 一.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的地位: 二.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 三.鲁迅 ...查看


  • 鲁迅作品特点
  • 这个问题无法笼统作答,因为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面涵盖比较广,每个文学体裁的侧重点不一样,所以其在表现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点也是不同的,下面根据作品体裁来简单分析其在不同体裁领域所体现出的特点: 1.鲁迅小说的特点 鲁迅一生创作的小说 ...查看


  •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 浅谈鲁迅<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共收集了<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 正传>等十四篇短篇小说,作品真 ...查看


  • _呐喊_彷徨_的结尾艺术
  • 的结尾艺术<呐喊<>彷徨> 河北保定学院中文系 鲁迅的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著称,在新文学起步之时就表现出了超时代的成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这些魅力又常常在作品的结尾熠熠生辉.目前,对鲁迅小说的结尾< ...查看


  • [祝福]分课时优秀教案
  • 祝 福 [教学目的]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的 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查看


  • 浅议鲁迅小说自然景物描写的意境
  • 第17卷第5期 2004年9月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 of Henan Business C ollege Vol 117 No 15Sep 12004 浅议鲁迅小说自然景物描写的意境 逯 道 理 [驻马店市驿城区橡林乡第一 ...查看


  • 鲁迅小说特点
  • 鲁迅(1881-1936)小说的特色,可归纳为取材于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喜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高度统一的典范.. 一.自觉选择反映时代风云的题材 鲁迅称自己的创作是‚遵命文学‛,‚不过我所 ...查看


  •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精读复习资料
  •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精读复习材料: 一.填空题 1.P8<狂人日记>中,"吃人"的发现虽振聋发聩,却不易理解.小说发表之初,许寿裳来信探问写作缘由,鲁迅回信说:"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