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桃花源记]中考复习专用

桃花源记

陶源明

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俨 阡 陌 垂 髫 怡 诣 遣 骥 遂 津

四、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 通 邀 意思是邀请

具答之 具 通 俱 意思是详细

五、一词多义 武陵人捕鱼为业 动词 作为复前行 副词 又

为复不足为外人道也 介词 对、向不复出焉 副词 再

便舍船,从口入 动词 丢下其中往来种作 动词 劳作 舍作屋舍俨然 名词 房屋设酒杀鸡作食 动词 制作 见渔人,乃木惊 副词 竟 竟然寻向所志 动词 寻找

乃寻乃不知有汉 副词 竟 竟然寻病终 表时间的副词 不久 寻向所志 名词 标记复前行,欲穷其林 代词 那

其中往来种作 代词 这,指村子

处处志之 动词 坐标记 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代词 他们的 既出,得其船 代词 渔人的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代词 渔人

忘路之远近 结构助词 的

渔人甚异之 代词 这景象

之具答之 代词(他们的)问题

处处志之 助词 补足音节 不译

闻之,欣然规往 代词 这件事

六、古今异义词

(芳草)鲜美(阡陌)交通 妻子和儿女

绝境

七、出自于本文的成语

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敞明亮的样子。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而十分冷落。

依然自乐:形容和悦而自得其乐。依然:快乐的样子。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互相通达。

落英缤纷: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的样子。

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形容一派祥和景象。

八、解释下列字词

(1)记:是古文中的一种体裁; 可议论,可抒情 目的在于通过描述或记述一件景物或事情,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抒发感情;

如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唐代诗人柳宗元的《醉翁亭记》等等。 (2)太元:公元376~396年,晋孝武帝年号。 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第二个年号,共计21年。

(3)武陵:晋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

(4)缘:循,沿着。

(5)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6)异:惊异,诧异。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奇怪”。

(7)尽:尽头。

(8)才:仅。

(9)俨然:整齐的样子。

(10)属:类。

(11)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南北小路叫阡,东西小路叫陌。

(12)悉:尽,全。

(13)黄发:指老人。

(14)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

(15)要:通“邀”。

(16)咸:都。讯:消息。

(17)邑人:同乡

(18)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19)间隔:隔离。

(20)乃:竟然。

(21)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22)延:邀请。

(23)扶:沿着、顺着。

(24)向:原先。

(25)处处志之,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26)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27)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8)寻向所志: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

(29)刘子骥:名驎(lín)之,《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30)规:计划,打算。

(31)未果:没有实现

(32)寻:随即,不久。

(33)遂:终于

(34)问津:问路,访求。津,渡口。

(35)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36)旷:空阔,宽阔。

(37)俨然:整齐的样子。

(38)穷其林: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尽。

(39) 鸡犬相闻:(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金鸣狗叫的声音。

(40) 为具言: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41)延:邀请。

(42)为:对,向。

(43)便扶向路: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扶:沿着。

(44)语云:告诉(他)说。“语”后面省略了代渔人的“之”字。

(45)具:同“俱”,完全,详尽。

(46)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47)既:已经,以后

(48)志:用符号做标记,动词

九、翻译下列句子

1、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打渔为生。

2、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3、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生长在小溪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纷纷扬扬。

4、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很诧异眼前这一切。其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完那片桃林。

5、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林的尽头便是溪水的发源地,紧接着便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似的。

6、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于是渔人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入。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7、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8、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9、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犬吠的声音清晰可闻。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

1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孩子们是那样的悠闲那样的幸福,又是那样的自得其乐。

1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桃花源中的人们见了渔人,竟然非常的惊奇诧异,问渔人从哪里来。

12、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渔人)详尽地回答了桃花源人的问题。桃花源的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13、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1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

绝的地方,就再没有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就和桃花源以外的人们隔绝了。

1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要说魏朝和晋朝了。

1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款待他。

17、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渔人住了几天,便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18、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标记。

19、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并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

20、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

21、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没有实现,不久因病而终。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十、知识迁移

1、写桃花林美景的语句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渔人初见桃花林的感受的语句是: 渔人甚异之

3、渔人初到桃花源的感受是: 豁然开朗

4、侧面写出桃花源不易被发现的原因是:初级狭,才通人。

5、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6、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写桃花源内人们生活恬适的语句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文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9、根据写桃花源的故事人们得出了一个至今沿用的一个成语是:世外桃源

10、写桃花源的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十一、重要语句的理解与赏析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的美有何作用?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氛围,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桃花源的神秘美丽做铺垫。

2、第二文字描写了乡间图景,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写?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

自然环境:优美富饶 社会环境:安定和平 人们生活:自由快乐

3、文中第二段写:“初级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那些人生哲理且得到那些人生启示?

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一帆风顺,你想要成材一定要经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只有这样最终你才回站在成功的彼岸。

4、第三段主要写了那些方面的内容? 写了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良好风尚,还写了村人自叙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来此的经过。

5、在第三段中句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你认为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叹惋? 为桃花源的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太长,外面的世界变化太大而感叹,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饱受战乱的蹂躏、社会黑暗、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而感到惋惜。

6、为什么桃花源中的人们嘱咐渔人 “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他们是为了躲避战乱才来到桃花源,他们自己现行的生活感到很满足,想永远过着这种没有硝烟、没有战争、人人劳动、人人平等、自由快乐、幸福安宁的生活。

7、《桃花源记》中作者虚构的美好世界就是作者的理想,你认为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作者所追求的是一种生活环境美好祥和、没有硝烟、没有战争、人人劳动、人人平等、自由快乐、幸福安宁的理想社会。

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8、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10、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

的意思相近?(2分)

11、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

什么样的愿望?(2分)

12、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

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8、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

11、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12、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10.(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3分,每小题1分)

11.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问: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12.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3分)

(四)阅读(甲 )晋太元中,„„并怡然自乐。(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24.解释⑶颖脱不羁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 ..25.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26.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27.翻译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25.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分)

26.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

27.只要懂得其中乐趣,何必非要(在琴上)抚出美妙的音乐呢?(2分)

20、阅读思考,简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12.陶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为最能表现他这一性格特征?

1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14.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

15.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3分)

12.厌恶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逃禄为耕。

13.第一句是反映出避乱而出走,明曰“秦时”,实为东晋,战乱频仍,不堪重税,民不聊生;第二句是渔人就桃源人的“问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个“乱”字了得,从听者的“皆叹惋”既与“秦时乱”相呼应,又可反映出“具言”的沉重;第三句是一种嘱咐、叮咛,如与“外人道”,这块静土何以独存,再一次表现出对外面的时局的恐慌。

1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分)

15.围绕“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赋役沉重,民不聊生;从陶渊明追求无富无贵,无君无臣的社会思想,少有大济苍生之愿望,现实的黑暗使他难以施展其志,只能是憧憬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来考虑即可。(3分)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4分)

【甲文】林尽水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丙文】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时或.

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释】①〖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②〖畜〗同“蓄”。 ③〖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弦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6.丙文中加点的“适”在工具书上主要有以下解释,在这儿最恰当的选择是( )

A.符合 B.恰好 C.满足 D.舒服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因以为号焉 自号曰醉翁也 B.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曳屋许许声 .....

C.期在必醉 与友期行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

8.根据你对以上选文的比较阅读,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上3篇选文中,甲文和乙文均是陶渊明本人所著,丙文则是他人为陶渊明所著。

B.以上3篇选文都体现了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和隐居思想。

C.乙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率真放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和悠然自得的陶渊明。

D.丙文主要通过陶渊明喝酒和抚琴两件事情来体现其颖脱不羁的性格。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6.C

7.A

8.B

9.①这里面的人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和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仍然安然自若。

【甲】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一、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第1—4题。

林尽水源,„„。后遂无问津者。

①[余]有版本写作“馀”。

1、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良田 无论 B、绝境 问津

C、问讯 间隔 D、交通 妻子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便要还家 要:________________ .

(2)欣然规往 .规: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1)才通人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扶向路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3分) 答:_

二、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5-9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5.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答〕 和

6. 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2分)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答〕

7.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8.“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9.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

(3)临溪而渔 渔: .

11.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12.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13.(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四、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后遂无问津者。

14.《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 ....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 ..

16.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

17.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18.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1 D

2(l)邀请 (2)计划;打算

3(1)仅容一个人通过。 ! (2〕就顺原路回去。

4.答案要点: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②祧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5.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

6.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

7.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8.“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9.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10.(1)“全”或 “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

11.(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12.世外桃源 与民同乐

13.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14.晋代(东晋).陶渊明

15.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

16.世外桃源 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17.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18.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桃花源记复习资料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夹岸]两岸。夹,在两旁。[数]几。[芳]香花。[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缤纷]繁多样子。[复]再。[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才]仅。[平

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悉、并、咸、皆]全,都。[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形容喜悦。[乃(不知有汉)]竟然。[具]详细。[问讯]打听消息。[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延]邀请。[语(yù)]告诉。[扶]沿,顺着。[向]从前,旧的。[及]到。[诣]到。[遣]派。[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果]实现。

【一词多义】

[中] 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丢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关联词。[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穷]走完。[尽]到头。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与世隔绝] 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1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①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12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

13

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8.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来。

(自我做答)

14

桃花源记

陶源明

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俨 阡 陌 垂 髫 怡 诣 遣 骥 遂 津

四、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 通 邀 意思是邀请

具答之 具 通 俱 意思是详细

五、一词多义 武陵人捕鱼为业 动词 作为复前行 副词 又

为复不足为外人道也 介词 对、向不复出焉 副词 再

便舍船,从口入 动词 丢下其中往来种作 动词 劳作 舍作屋舍俨然 名词 房屋设酒杀鸡作食 动词 制作 见渔人,乃木惊 副词 竟 竟然寻向所志 动词 寻找

乃寻乃不知有汉 副词 竟 竟然寻病终 表时间的副词 不久 寻向所志 名词 标记复前行,欲穷其林 代词 那

其中往来种作 代词 这,指村子

处处志之 动词 坐标记 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代词 他们的 既出,得其船 代词 渔人的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代词 渔人

忘路之远近 结构助词 的

渔人甚异之 代词 这景象

之具答之 代词(他们的)问题

处处志之 助词 补足音节 不译

闻之,欣然规往 代词 这件事

六、古今异义词

(芳草)鲜美(阡陌)交通 妻子和儿女

绝境

七、出自于本文的成语

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敞明亮的样子。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而十分冷落。

依然自乐:形容和悦而自得其乐。依然:快乐的样子。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互相通达。

落英缤纷: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的样子。

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形容一派祥和景象。

八、解释下列字词

(1)记:是古文中的一种体裁; 可议论,可抒情 目的在于通过描述或记述一件景物或事情,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抒发感情;

如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唐代诗人柳宗元的《醉翁亭记》等等。 (2)太元:公元376~396年,晋孝武帝年号。 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第二个年号,共计21年。

(3)武陵:晋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

(4)缘:循,沿着。

(5)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6)异:惊异,诧异。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奇怪”。

(7)尽:尽头。

(8)才:仅。

(9)俨然:整齐的样子。

(10)属:类。

(11)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南北小路叫阡,东西小路叫陌。

(12)悉:尽,全。

(13)黄发:指老人。

(14)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

(15)要:通“邀”。

(16)咸:都。讯:消息。

(17)邑人:同乡

(18)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19)间隔:隔离。

(20)乃:竟然。

(21)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22)延:邀请。

(23)扶:沿着、顺着。

(24)向:原先。

(25)处处志之,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26)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27)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8)寻向所志: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

(29)刘子骥:名驎(lín)之,《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30)规:计划,打算。

(31)未果:没有实现

(32)寻:随即,不久。

(33)遂:终于

(34)问津:问路,访求。津,渡口。

(35)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36)旷:空阔,宽阔。

(37)俨然:整齐的样子。

(38)穷其林: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尽。

(39) 鸡犬相闻:(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金鸣狗叫的声音。

(40) 为具言: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41)延:邀请。

(42)为:对,向。

(43)便扶向路: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扶:沿着。

(44)语云:告诉(他)说。“语”后面省略了代渔人的“之”字。

(45)具:同“俱”,完全,详尽。

(46)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47)既:已经,以后

(48)志:用符号做标记,动词

九、翻译下列句子

1、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打渔为生。

2、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3、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生长在小溪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纷纷扬扬。

4、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很诧异眼前这一切。其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完那片桃林。

5、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林的尽头便是溪水的发源地,紧接着便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似的。

6、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于是渔人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入。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7、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8、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9、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犬吠的声音清晰可闻。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

1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孩子们是那样的悠闲那样的幸福,又是那样的自得其乐。

1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桃花源中的人们见了渔人,竟然非常的惊奇诧异,问渔人从哪里来。

12、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渔人)详尽地回答了桃花源人的问题。桃花源的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13、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1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

绝的地方,就再没有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就和桃花源以外的人们隔绝了。

1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要说魏朝和晋朝了。

1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村中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款待他。

17、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渔人住了几天,便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18、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标记。

19、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并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

20、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

21、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没有实现,不久因病而终。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十、知识迁移

1、写桃花林美景的语句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渔人初见桃花林的感受的语句是: 渔人甚异之

3、渔人初到桃花源的感受是: 豁然开朗

4、侧面写出桃花源不易被发现的原因是:初级狭,才通人。

5、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语句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6、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写桃花源内人们生活恬适的语句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8、文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9、根据写桃花源的故事人们得出了一个至今沿用的一个成语是:世外桃源

10、写桃花源的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十一、重要语句的理解与赏析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的美有何作用?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氛围,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桃花源的神秘美丽做铺垫。

2、第二文字描写了乡间图景,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写?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

自然环境:优美富饶 社会环境:安定和平 人们生活:自由快乐

3、文中第二段写:“初级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那些人生哲理且得到那些人生启示?

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一帆风顺,你想要成材一定要经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只有这样最终你才回站在成功的彼岸。

4、第三段主要写了那些方面的内容? 写了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良好风尚,还写了村人自叙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来此的经过。

5、在第三段中句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你认为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叹惋? 为桃花源的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太长,外面的世界变化太大而感叹,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饱受战乱的蹂躏、社会黑暗、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而感到惋惜。

6、为什么桃花源中的人们嘱咐渔人 “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他们是为了躲避战乱才来到桃花源,他们自己现行的生活感到很满足,想永远过着这种没有硝烟、没有战争、人人劳动、人人平等、自由快乐、幸福安宁的生活。

7、《桃花源记》中作者虚构的美好世界就是作者的理想,你认为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作者所追求的是一种生活环境美好祥和、没有硝烟、没有战争、人人劳动、人人平等、自由快乐、幸福安宁的理想社会。

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8、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10、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

的意思相近?(2分)

11、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

什么样的愿望?(2分)

12、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

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8、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

11、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12、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10.(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3分,每小题1分)

11.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问: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

12.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3分)

(四)阅读(甲 )晋太元中,„„并怡然自乐。(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24.解释⑶颖脱不羁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 ..25.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26.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27.翻译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25.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分)

26.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

27.只要懂得其中乐趣,何必非要(在琴上)抚出美妙的音乐呢?(2分)

20、阅读思考,简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12.陶渊明在封建文人中属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为最能表现他这一性格特征?

1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14.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

15.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荒唐”地虚构出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模式?(3分)

12.厌恶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逃禄为耕。

13.第一句是反映出避乱而出走,明曰“秦时”,实为东晋,战乱频仍,不堪重税,民不聊生;第二句是渔人就桃源人的“问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个“乱”字了得,从听者的“皆叹惋”既与“秦时乱”相呼应,又可反映出“具言”的沉重;第三句是一种嘱咐、叮咛,如与“外人道”,这块静土何以独存,再一次表现出对外面的时局的恐慌。

1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分)

15.围绕“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赋役沉重,民不聊生;从陶渊明追求无富无贵,无君无臣的社会思想,少有大济苍生之愿望,现实的黑暗使他难以施展其志,只能是憧憬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来考虑即可。(3分)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4分)

【甲文】林尽水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丙文】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时或.

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释】①〖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②〖畜〗同“蓄”。 ③〖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弦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6.丙文中加点的“适”在工具书上主要有以下解释,在这儿最恰当的选择是( )

A.符合 B.恰好 C.满足 D.舒服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因以为号焉 自号曰醉翁也 B.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曳屋许许声 .....

C.期在必醉 与友期行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

8.根据你对以上选文的比较阅读,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上3篇选文中,甲文和乙文均是陶渊明本人所著,丙文则是他人为陶渊明所著。

B.以上3篇选文都体现了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和隐居思想。

C.乙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率真放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和悠然自得的陶渊明。

D.丙文主要通过陶渊明喝酒和抚琴两件事情来体现其颖脱不羁的性格。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6.C

7.A

8.B

9.①这里面的人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和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仍然安然自若。

【甲】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一、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第1—4题。

林尽水源,„„。后遂无问津者。

①[余]有版本写作“馀”。

1、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良田 无论 B、绝境 问津

C、问讯 间隔 D、交通 妻子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便要还家 要:________________ .

(2)欣然规往 .规: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1)才通人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扶向路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3分) 答:_

二、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5-9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5.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答〕 和

6. 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2分)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答〕

7.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8.“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9.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

(3)临溪而渔 渔: .

11.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12.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13.(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四、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后遂无问津者。

14.《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 ....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 ..

16.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

17.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18.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1 D

2(l)邀请 (2)计划;打算

3(1)仅容一个人通过。 ! (2〕就顺原路回去。

4.答案要点: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②祧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5.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

6.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

7.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8.“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9.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10.(1)“全”或 “都” (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3)钓鱼

11.(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12.世外桃源 与民同乐

13.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14.晋代(东晋).陶渊明

15.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

16.世外桃源 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17.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18.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桃花源记复习资料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夹岸]两岸。夹,在两旁。[数]几。[芳]香花。[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缤纷]繁多样子。[复]再。[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才]仅。[平

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悉、并、咸、皆]全,都。[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形容喜悦。[乃(不知有汉)]竟然。[具]详细。[问讯]打听消息。[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延]邀请。[语(yù)]告诉。[扶]沿,顺着。[向]从前,旧的。[及]到。[诣]到。[遣]派。[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果]实现。

【一词多义】

[中] 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丢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关联词。[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穷]走完。[尽]到头。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与世隔绝] 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1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①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12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

13

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8.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来。

(自我做答)

14


相关文章

  • 2014年安徽省中考语文考纲解读及指导策略
  • 2014年安徽省中考考纲(语文)解读及指导策略 一.2014年安徽省中考考纲(语文)解读(课标引路,吃透考纲,关注变化) 2014年<考纲>[语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编写说明:考试性质:考试内容和要求:例证性试题:考试形式和试卷 ...查看


  • 安徽省近五年中考语文试卷分析及备考建议
  • 桐城市黄岗中学:舒林 安徽省中考语文一直保持其"以稳为主,稳中求变"的命题原则,大格局照旧,小枝节变化,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突出语文学习的规律和特点,科学地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应用能力,有明确的导向功能. 安徽省中考 ...查看


  • 中学物理教案.学案.试卷.课件.素材全集
  • 山东省华侨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物理寒假作业(全套18份,含答案,全站免费)02-08 (苏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全集[52份打包,全站免费]01-31 (苏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集[40份打包,全站免费]01-3 ...查看


  • 2014年中考物理复习教学建议
  • 一.教学规划 第一轮 第二轮 第三轮 3月3日-4月11日 第一册 4月14日-5月9日 第二册 5月12日-5月23日 1.    声.光.热 2.    力 3.    电 4.    实验探究 5.    作图 6.    综合专题 ...查看


  • 2012中考总复习
  • 2012中考总复习<出师表>专练1 [一](2010·贵州省安顺市) 阅读<出师表>,完成10 一14 题.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 ...查看


  • 初三百日誓师演讲稿
  • 初三百日誓师演讲稿一:初三百日誓师演讲稿 老师们,同学们,晚上好: 同学们,时光飞逝,三年的时间,弹指一挥间.老师们还记得你们刚入学时稚气模样:还记得军训时你们高抬手臂,脚踢正步的庄重神态,而且教官训话的声音还在我耳边回响:还记得体艺节上你 ...查看


  • 词以群分文艺类聚
  • 词以群分 文艺类聚--"记"类文言文专题复习 [教学缘起] 文言文复习是中考语文复习的重点,也是难点.篇目众多,知识琐碎,单篇推进,耗时低效. 一般做法是课前进行文言文复习学案的编写,学生做学案,教师改学案,最后是课堂讲 ...查看


  • 2013年中考[文言文点击]常识及主题
  • 2012年中考<文言文点击>常识及主题复习题 姓名 1.为学 本文选自< >,原题为< >.作者是 (朝代) , 家. 内容理解:"为学"的意思是 .文中以 的故事为例,生动而形 象地 ...查看


  • 2012中考冲刺:3种方法2种心态轻松备战
  • 2012中考冲刺:3种方法2种心态轻松备战 中国学生网 2012-02-23 14:18:07 作者: 来源:新浪教育 社区讨论>> 2012年中考一天天临近,复习越来越紧张,每位同学都在做最后的冲刺.能否利用好考前时间,实现自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