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家廖文胜

记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长廖文胜

校长的价值就是“激活”师生

重庆市巴蜀小学有一位年轻的当家人,他就是校长廖文胜。他个头不高,显得很精干,说话直截了当。

巴蜀小学的校园犹如一个大花园,有童话般的植物和书香的气息。办公楼是新的,大门的装饰很特别,让人有轻松之感。进入办公楼,里面的一切也是新的,皆井然有序,像一家管理规范的现代公司。

廖文胜办公室的茶几上放着水果和酸奶,他解释说:“这是学校每天发给教师的,上午水果,下午酸奶,是学校关爱教师健康生活的一点心意。”

廖文胜生于1966年12月,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长,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他是中国儿童美术教育改革的探索者,他所带学生创作的135件儿童美术作品参加了日本、美国、英国等24个国家的国际儿童画展览。2004年获教育部“当代教育家”称号。

23岁当校长

尽管见面前已经有朋友作了简单的介绍,但这位“当代教育家” 的年轻,还是让记者吃了一惊。“很多朋友对我这么年轻就当上名校的校长也表示过怀疑,他们不知道,我其实23岁就学习当校长了。”廖文胜说。

廖文胜的家乡是重庆合川的一个小乡村。1982年,他考上了合川师范学校,选修绘画。1985年毕业时,合川师范附小的美术老师调走,空缺了一个美术教师的名额。当时,师范学校推荐了包括廖文胜在内的3名毕业生去应聘,师范附小的校长看完3人的简历后,把廖文胜留了下来,原因有些怪,“老师的娃当老师,再差都有七分!”

师范附小是合川的重点小学,一个毫无背景的人要想在重点学校站稳脚跟,很不容易。更何况,前任美术老师的教学非常优秀,这给廖文胜“制造”了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 廖文胜随时都在思考怎样才能突破这座美术教育的高山,最后,他选择了版画。

他将学校的一间杂物室清理出半边来做画室,并在学生中挑选了10名5—10岁的儿童组成兴趣班,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兴趣班的学生不用交一分钱培训费,学习的时间是每天下午放学到晚上9点。由于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很多孩子都住在偏远的农村,因此,他每天晚上都要挨个把学生送回家。

由于儿童的手指力量小,使用传统的版画工具容易受伤,于是,廖文胜开创性地使用了吹塑纸替代木板作为版画材料,这样,“不但避免了儿童创作版画的劣势,而且,由于孩子们在吹塑纸上创作以后老师就无法进一步加工,更多地保持了儿童画的童真。”这一创新,开创了当时中国版画界的新路。

1987年4月,廖文胜将只有6岁的学生陈轶的一幅版画作品《共伞》寄向“波兰彼尔纳国际儿童版画大赛”组委会,就再也没有放在心上。谁知,一个多月后,校长突然通知廖文胜,合川县教育局局长、县文化局局长已经来到学校,让他赶快去见面。见面后,他们向廖文胜祝贺,廖文胜感到莫名其妙。经过解释,他才知道,寄出去的作品一举夺得波兰彼尔纳国际儿童版画大赛惟一的大奖。

1990年,廖文胜23岁,前任校长退休,他众望所归地走上了师范附小校长的位置。

推倒“心墙”

1993年3月,廖文胜被调到巴蜀小学做了一名普通的美术老师。从头开始,他又找来5名9岁左右的小孩从头辅导。一年以后,这5个孩子在文化宫举行了“5人学生义卖书画作品展”,所获得的一万多元收入全部捐赠给希望工程。

由于廖文胜的出色教学,1996年,他升任巴蜀小学副教导主任;1999年,升任副校长。 2000年8月3日,市教委领导突然找廖文胜谈话,由于巴蜀小学的校长即将退休,准备委以他重任。当天晚上,廖文胜一夜未眠。当时巴蜀小学的状况是:学校与开发商合作开发的公寓房产出了问题,购房的业主迟迟接不到房子,频频找学校理论;学校教师的人心也因此比较涣散。“当时,连新学期能否按时开学都无法确定。”廖文胜向记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8月17日深夜,刚接任校长不久的廖文胜突然接到电话,是办公室打来的:后勤主任被业主软禁在小会议室里,非要等校长出来说清楚才放人。听到这个消息,廖文胜头都大了,他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连夜向教委领导汇报情况后,他决定冒险去向业主作解释。 凌晨3点,他赶到小会议室。这一去,就是5天5夜,不管怎么解释,对学校已经失去信任的业主就是不放人,除非马上交房或退款。

三天之后,廖文胜感到“里里外外的声音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不能支撑自己的身体”,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劳累、饥饿、疲惫和无助,然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正躺在小会议室旁边的多功能厅,手臂上打着点滴,周围有一堵人墙——学校的男老师用他们的身躯守护着他们的校长。

这次事件发生后,廖文胜感觉到的是一种责任。“这件事情必须尽快解决,以时间换经费、以时间换发展,否则,巴蜀小学要被拖垮。”他果断地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一方面,通过诉诸法律,了结与开发商的法律关系;另一方面,学校倾其所有,筹集800余万元退还了业主的购房款。同时,他以向开发商分期付款的方式,将老师的房子也置换到花园小区。“剩下的,就是自身发展的问题。”

“营销”风波

由于公寓事件一拖就是几年,社会上产生了很多对巴蜀小学不利的舆论影响,廖文胜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重塑学校的形象。

他想到了手提袋,“将巴蜀小学学生灿烂的笑容印在袋子上,让孩子和家长提着,一定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然而,这道风景线推出后却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招来教育界同仁的一片骂声——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卖方市场,被称为“市场经济改革最后一块堡垒”。而巴蜀小学却打破常规,最先用营销的手段宣传学校。

对于教育同行的指责,廖文胜不以为然,“学校是文化单位,我们营销文化,营销教育产品,有什么不对。”

廖文胜在巴蜀小学进行了一系列有违学校常规的改革,最先聘请专业的保安公司,最先聘请专业的保洁公司,最先聘请法律顾问„„“把不同的职能交给社会成熟单位,而学校只专心于教育,将更有利于教育的专业化。”他解释说。

经过一系列的营销,巴蜀小学名声大噪。

说起“营销”的初衷,廖文胜谈起了这样一件事。有位家长问他:“说巴蜀小学好,好在什么地方?”这句话把廖文胜问住了。

后来,他意识到,“营销”就是“告知”,就是推销自己的品牌。这引起了社会上的议论,都说巴蜀小学会做宣传,会做广告。

好酒虽然不怕巷子深,但好酒也应该让大家知道,宣传也是好东西,应该是比较现代的思想。通过这样的宣传,让人们知道这个学校眼里有孩子。

后来,别的学校也跟着学,这让廖文胜心里很踏实,因为只有好东西才会有人去学。 随后,他们又成为重庆第一家在报纸上做公益性广告的小学。那是在2001年,他们在报纸做的不是关于招生方面的内容,而是宣传“为幸福家庭而受教育”的讲座。

而说起开办这次讲座的原因,廖文胜意味深长地讲起了这样一件事。

曾有一家夫妇都是博士的家庭,因为孩子总上游戏厅,夫妇拿孩子没有办法,就找到学校求学校救救孩子。这给了廖文胜很大的刺激。廖文胜感到,家长即使有知识,其实也很少有懂

教育的,为了对孩子负责,他们也应该学些教育常识。

看了报纸上登的广告之后,许多家长纷纷赶来,甚至有八十多岁的老人领着孙子来听,一些机关领导也来了。有一位家长甚至晚上上船,半夜就赶到学校等着听讲座。本来准备四百多人参加的讲座,竟来了一千一百多位家长,这使廖文胜和学校老师们感到,家长确实需要教育。后来,干脆让家长们也来听听老师们在课堂上的课。

至今,讲座已经开办7届(每年两届)。

廖文胜说,什么是广告?就是“广而告之”,把教育“广而告之”给家长,这有什么不对的?教育就应该引领社会向更文明的方向发展,只有更多的人关注教育,并达成共识,教育才会更好。

作为校长,廖文胜说,他认可这样的理念:基于团队的个人成长,认同团队智慧大于个人,在团队中才能感受快乐。“我们倡导团队的工作方式,才能感受个人的幸福。”

在他的学校里,实行团队项目负责制的管理方式。就连负责管理的也有一个团队,这样可减少管理后的信息消减。比如,办新的分校,他们有项目组来办理,学校品牌推广也有一个项目组。项目完成后,项目组就自行解散。

廖文胜认为,中国的教育管理要有新的管理思想进来,这样才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激活师生

但是,第二阶段还有一项艰巨的任务,就是强化教师的专业化素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2002年暑假,廖文胜又出了一个奇招。

当时,正值中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有老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很多老师,特别是年龄越大、越优秀的老师,可能越不适应这一场颠覆性的改革。廖文胜提出,“教师能走多远,学生才能走多远。”他决定将全校141名老师带到中国师范教育的最高学府——北京师范大学接受培训。

这次培训活动总共花费50多万元,当时在北京造成了很大的轰动。

巴蜀小学的教师把这次特殊的培训,称为“到北师大听讲座”。为让大家真正学有所得,廖文胜把日程排得满满的,上午、下午甚至晚上都做了内容丰富的安排。白天,教师们聆听教育专家的专题报告,和北京市的特级教师面对面交流,分组进行研究和讨论;晚上,他们兴致盎然地前往北京音乐厅,欣赏艺术大师演奏的音乐。

“要使教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教师素养的提高和教师专业化的培训必不可少。”廖文胜说。

这之后,巴蜀小学形成了持续的培训机制,每年都要派老师外出学习。他还带全校教师去过香港、澳门等地,甚至还到国外去学习和考察教育。

说起这样做的目的,廖文胜告诉记者,这样做既增强了教师们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同时又让老师们开了眼界,能学到书本上永远也学不到的东西。

廖文胜认为,人的进步不能靠说教。

他说,老师们往往凭经验教学。我们的教师专业化培训就是学习书本,缺乏现场的专业化培训。有的优秀教师,特别是老教师不适应新课改,是因为他们缺乏改变自己的能力,是因为他们太依赖自己的经验。

于是,在教学研讨方面,他开设了教师教学“互动论坛”。老师头一天上完课后,由特级教师等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去指导。第二天,这位老师还要上这节课,而学生换了另一个班。这样几轮下来,老师们感到受益很大。教师课后反思的时候,有的老师甚至会流泪,因为他确实看到自己上课的不足。

廖文胜说,为什么我们素质高、语言表达也很好的老师,课上得就无法和学生融到一起,就是老师自己在课堂上放不下自己。

“老师的价值是关照学生,激活学生,而不是仅仅激活自己,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展

现生活。激活老师和学生,这是我们校长应该做到的。激活学生的梦想,这才是教育的价值。”廖文胜进而说:“社会要和谐,根子还在教育,教育的根要去激活。”

如今,廖文胜还在为他的和谐学校建设而规划着,他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去激活更多的心灵。

“没有审美,教育是不完整的”

记者:您是位比较少见的美术教师出身的校长,请您谈谈我们今天学校艺术教育的困境。 廖文胜:从美术教育上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教育有两大区别,那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艺术的敬仰的程度不同。

在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精神生活没有上去。这是因为素质不全面。中国教育的一大误区就是削弱艺术。学美术不是为了当画家,而应是对自己精神生活的提升。教育是为了生活,艺术是许多学科不可替代的。

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艺术课却空缺,即使有也多是点缀门面。犹太民族产生许多大人物,那是因为他们从小就生活在神话和想象中,这对人的艺术生命是很重要的。艺术的观察是培养思维和想像力的,聪明和人大脑的脑回沟有关,而这要靠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很多县城和农村,街上往往很脏,连马路边都有垃圾,虽然官员们每天都从路上过,可为什么不管,视而不见,那是因为从小就没有注意培养观察能力,没有接受审美的教育,所接受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所以我们要“全人的教育”,那就不能忽视艺术教育。

记者:您对师德问题有自己的看法,请您谈谈我们的师德建设应该注意什么?

廖文胜: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避免道德教育不讲道理,要用真实的情境来进行教育;二是要研究人,人在做事中才能在道德中成长;三是要重视对人成长过程中的专业培训,对人的道德成长的培训。

师德建设要靠教师参与,最令人难忘的就是自己参与了的,记在纸上的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只有打动自己心灵的才是有价值的。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在我看来,所有的教育都应以尊重生命的成长轨迹为前提,以了解学生的先前经验为基础,以开发学生的潜能为追求,以健全学生的人格为终结。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找到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只有‘真实’生活才能成长”

记者:您认为校长和教师之间要在怎样的工作氛围下共同成长?

廖文胜:校长要学会退让,教师犯错误也要让他自己去想,去体味。好校长是要把坏事变好事,允许教师犯错,只有让他们自己去经历了,他才会成长。任何人的成长是自己的成长,专业化的成长是自己的事。

只有让自己过真实的生活,才有真实的力量。“真实”在心中刻得深,才会有真的成长。 作为校长,做得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虽然也会发脾气,但教师看到校长很真实,也就从内心里认为校长很可爱。

“真实是最美丽的。”谦逊是人的美德,但谦逊背后还有自信和大气。巴蜀小学的教师是有自信的。

人是真实的,问题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人际关系要变得简单、纯粹,要靠真诚,靠面对面地谈。

“建构学校文化,靠的是价值观”

记者:您虽然很年轻,但也已经做了十五六年的校长,在实践中,您感受到做合格校长的最大任务应该是什么?

廖文胜:合格校长的最大任务就是,在思想创生的过程中要建构起学校的文化,而文化靠的就是思想。

而思想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的取向很重要,需要用心去做。做校长的目的其实就是价值观。

我一直认为,巴蜀小学选教师最重要的不是他的业绩,而是他是否适合巴蜀小学的价值观。在用人上,他不但要捍卫既有的岗位标准,他还要创造出新的岗位标准。

我认为,在一所学校里一个好的制度和标准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清楚告诉老师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2.要有科学的程序;3.要有引领的价值;而那些如不许迟到、否则罚款等制度是限制少数人的,而不是限制多数人的,那就没有必要设。

记者:如果让您用几句话总结一下自己的成功要素的话,您认为哪些更重要?

廖文胜:要慢慢做有思想的人,因为影响人最大的是思想;要有向善和向上的态度;要有行动力。

廖文胜:回归根源,激活梦想

“我们的教育不是缺少点子,而是缺少把每件事做到位的精致;我们的教育不是缺少行动,而是缺少对每次行动的价值归一。只有在有境界的生活中,教育才能‘虚壹而静’; 只有思想的突破,教育才能实现真正跨越。”

不谈学校积淀丰厚的创新实践,而是选择了一个看起来很玄虚的命题:“经过16年创造教育实践,经过不断的思索、我发现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激活’。”从传统文化中,廖文胜发现了“激活”这一重要价值观,虽然他还需要更系统地思考,但他坚信:“智慧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的智慧需要后天的激活。”

循着这样一条思想线索,廖文胜探寻到了教育的“根源”:“教育的源头是生活,必须回归真实的生活。教育的根是生命,我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位小学校长,这样执著地“寻根探源”,未免太过抽象。但这样“形而下” 的思考,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形而下”的教育行为。

在巴蜀小学,廖文胜要求教师们要“读好书”、“交高人”。学校每年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办一次“教育互动论坛”,教师们在与课程专家。特级教师的对话中不断地反思、提升,也真正体验到“小学不小”。

而廖文胜更希望,置身繁华都市的教师要放眼世界,关注更广阔的生活。他组织教师到海拔四千多米的乡村学校去支教。回来的时候,那里的孩子特意跑很远的路,到镇子上买了水果糖送给老师们。看着孩子们满脸的汗水和手中的水果糖,老师们都哭了。

在巴蜀小学这个小天地里,廖文胜在努力思考着教育的大问题,创造着更为大气的教育。

好道德是孩子立身之本

想让孩子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除了为孩子供吃、供穿、供学习之外,还应该时时注意为孩子增加一份精神营养,即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或许有的家长不以为然。关于孩子的道德教育,父母在家经常讲,老师在学校天天讲;广播里说,电视里说,报纸杂志上也不断地宣传,难道这样的影响力还不够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不仅

仅要靠学校、靠社会的宣传,更要靠孩子的父母,把它实实在在地落实到实际行动上,落实到每一件小事上。小孩子本没有什么大事情,但是小孩子终究要长大成人,小事做不好,大事也难成;小习惯不注意,大毛病很快就会找上门。从小事做起,学做人,学做事,是孩子人生之路自始至终都要学的一门最重要的基础课。无数成功人士的经验证明:从小养成的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终身受用。而父母在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孩子对社会和人生的直接看法。

当你的孩子一脚踏入绿茵茵的青草坪,或者随手将一块果皮扔在了地上,作为家长的你,这时应该怎么办?毫无疑问,立即劝阻孩子不要践踏小草、告诉孩子要将果皮拾起来扔进果皮箱,并告诉他这样做的好与不好。这就是对孩子道德观的一次最直接的影响和教育。古人说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孩子年龄小,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强,在是与否的认识上还很模糊。俗话说树大自然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人的道德水平与人的年龄并不同步增长,不是有很多成年人,其道德水准仍保持在幼稚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时期吗!不是有许多人,早已过了弱冠之年,仍伸手向父母要这要那,或者随意破坏公共卫生和秩序吗! 社会已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科技、新思想、新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我们这个社会的传统道德。电脑、网络、基因、克隆等技术越发达,就越需要高水平、高素质的人们去参与,去管理使用。没有优秀的道德品质,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个品德低下,性格扭曲的人很难成为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他不但不能有大的作为,也难以立足于社会。养成好的道德习惯,是孩子的立身之本,是孩子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张人生通行证。

当然,有一条十分重要:想要孩子养成好的道德品质,家长首先要规规矩矩做人,勤勤勉勉做事,为孩子做出表率。

阅读是获得知识有效方法

知识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是自己的经验,二是别人的经验(这就是传承的知识)。经验的取得需要时间与精力,现代人忙碌,时间与精力有限,如何有效的获取知识,最好方法就是阅读。西方人说: “ Leader is reader ” (领导者一定是阅读者)。每个人接受新知的方式不同,有人透过看、有透过听、有人透过亲身体验,无论如何,阅读是最有系统获得知识的方法,它也许慢,效果却最深远。

有了个人的阅读习惯后,再参加读书会团体讨论、对话、交流,将可享受恬静、独享与开放、共享的乐趣,获得不同的知识。推动班级读书会将可发挥下列的功能:

(一)扩展学生知识领域

(二)让学生有归属感

(三)增进思考和批判阅读能力

(四)增进自我成长和反省

(五)享受舒适、满足、丰收的感觉

(六)培养正当休闲活动

所以读书会活动不仅是阅读,其主轴放在讨论。透过自由、平等、开放的交谈,塑造一个理想对话世界。因此读书会运作,正是为社会孕育一个民主对话环境。

班级读书会的实施,有一些基本理念。

(一)让教育更完美:我国学生为了升学,终日埋首于考试科目内容,课外读物阅读习惯未能养成,导致课外知识贫乏,无创造思考的能力,将无法应付快速变迁社会。

(二)双赢:阅读运动的实施,可以结合各学科的教学内容,让阅读与教学双赢。读书会运作可以利用学校班会、社团活动、空白课程等时间,不影响上课时间,学生除可获得普遍的知识外,亦不增加教师、学生负担,达到双赢目标。

提倡阅读运动,推动班级读书会,其基本策略如下:

(一)建立组织:各校组成推动班级读书会委员会,并由校长担任主任委员,学校图书馆人员担任执行秘书,召集有关处室主管、各科主任、各科教学研究会及教师代表担任委员,办理推动班级读书会相事宜。八十九学年度第一学期先遴选部分班级推动班级读书会,并采渐进方式于二年内扩大为各校一、二年级全面推动。

(二)课外读物配合各科教学内容:课外读物可从图书馆及各种学习资源(包含有声书籍、光盘、电子媒体及网络 „的)挑选适当书藉或资料 作为读书会主题学习资料,并撰写阅读心得报告。

(三)推动寒假阅课外物,撰写心得报告作为寒暑假作业之一。

(四)办理读书会领导人研习会

(五)办理阅读心得报告征稿,评选优良作品

(六)印制读书会专刊,提供发表园地,及介绍优良读物

(七)建立专属网站,提供心得发表、讨论、交流之园地

(八)印赠“高中学生阅读护照”,鼓励学生阅读,以追踪阅读 情形。

班级读书会的成立,提供给教师另类班级经营策略,经由阅读运动的提倡,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及创造力。读书会的成立,师生可以分享阅读喜悦,在经营的历程,可以感觉孩子成长与改变。藉由阅读与讨论,孩子开始懂得思考。让孩子喜爱看书,他们便能有一颗安静的心和文字交流,在他们遇到人生挫折时,能随时拿起一本书,自由进出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并进而思考事情的是非对错。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休闲活动,将可提升生活内涵,养成阅读的习惯,将可获得各种知识。最近行政院公布“知识经济发展方案”,要提高国家竞争力,以因应知识经济的来临。推展知识经济需有知识社会的配合,终身学习的习惯,因此培养国民普遍阅读习惯,获取知识,是推动知识经济的基础,而读书会推动是建立学习型社会最佳途径。因此阅读运动、读书会值得大力推动。

记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长廖文胜

校长的价值就是“激活”师生

重庆市巴蜀小学有一位年轻的当家人,他就是校长廖文胜。他个头不高,显得很精干,说话直截了当。

巴蜀小学的校园犹如一个大花园,有童话般的植物和书香的气息。办公楼是新的,大门的装饰很特别,让人有轻松之感。进入办公楼,里面的一切也是新的,皆井然有序,像一家管理规范的现代公司。

廖文胜办公室的茶几上放着水果和酸奶,他解释说:“这是学校每天发给教师的,上午水果,下午酸奶,是学校关爱教师健康生活的一点心意。”

廖文胜生于1966年12月,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长,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他是中国儿童美术教育改革的探索者,他所带学生创作的135件儿童美术作品参加了日本、美国、英国等24个国家的国际儿童画展览。2004年获教育部“当代教育家”称号。

23岁当校长

尽管见面前已经有朋友作了简单的介绍,但这位“当代教育家” 的年轻,还是让记者吃了一惊。“很多朋友对我这么年轻就当上名校的校长也表示过怀疑,他们不知道,我其实23岁就学习当校长了。”廖文胜说。

廖文胜的家乡是重庆合川的一个小乡村。1982年,他考上了合川师范学校,选修绘画。1985年毕业时,合川师范附小的美术老师调走,空缺了一个美术教师的名额。当时,师范学校推荐了包括廖文胜在内的3名毕业生去应聘,师范附小的校长看完3人的简历后,把廖文胜留了下来,原因有些怪,“老师的娃当老师,再差都有七分!”

师范附小是合川的重点小学,一个毫无背景的人要想在重点学校站稳脚跟,很不容易。更何况,前任美术老师的教学非常优秀,这给廖文胜“制造”了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 廖文胜随时都在思考怎样才能突破这座美术教育的高山,最后,他选择了版画。

他将学校的一间杂物室清理出半边来做画室,并在学生中挑选了10名5—10岁的儿童组成兴趣班,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兴趣班的学生不用交一分钱培训费,学习的时间是每天下午放学到晚上9点。由于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很多孩子都住在偏远的农村,因此,他每天晚上都要挨个把学生送回家。

由于儿童的手指力量小,使用传统的版画工具容易受伤,于是,廖文胜开创性地使用了吹塑纸替代木板作为版画材料,这样,“不但避免了儿童创作版画的劣势,而且,由于孩子们在吹塑纸上创作以后老师就无法进一步加工,更多地保持了儿童画的童真。”这一创新,开创了当时中国版画界的新路。

1987年4月,廖文胜将只有6岁的学生陈轶的一幅版画作品《共伞》寄向“波兰彼尔纳国际儿童版画大赛”组委会,就再也没有放在心上。谁知,一个多月后,校长突然通知廖文胜,合川县教育局局长、县文化局局长已经来到学校,让他赶快去见面。见面后,他们向廖文胜祝贺,廖文胜感到莫名其妙。经过解释,他才知道,寄出去的作品一举夺得波兰彼尔纳国际儿童版画大赛惟一的大奖。

1990年,廖文胜23岁,前任校长退休,他众望所归地走上了师范附小校长的位置。

推倒“心墙”

1993年3月,廖文胜被调到巴蜀小学做了一名普通的美术老师。从头开始,他又找来5名9岁左右的小孩从头辅导。一年以后,这5个孩子在文化宫举行了“5人学生义卖书画作品展”,所获得的一万多元收入全部捐赠给希望工程。

由于廖文胜的出色教学,1996年,他升任巴蜀小学副教导主任;1999年,升任副校长。 2000年8月3日,市教委领导突然找廖文胜谈话,由于巴蜀小学的校长即将退休,准备委以他重任。当天晚上,廖文胜一夜未眠。当时巴蜀小学的状况是:学校与开发商合作开发的公寓房产出了问题,购房的业主迟迟接不到房子,频频找学校理论;学校教师的人心也因此比较涣散。“当时,连新学期能否按时开学都无法确定。”廖文胜向记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8月17日深夜,刚接任校长不久的廖文胜突然接到电话,是办公室打来的:后勤主任被业主软禁在小会议室里,非要等校长出来说清楚才放人。听到这个消息,廖文胜头都大了,他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连夜向教委领导汇报情况后,他决定冒险去向业主作解释。 凌晨3点,他赶到小会议室。这一去,就是5天5夜,不管怎么解释,对学校已经失去信任的业主就是不放人,除非马上交房或退款。

三天之后,廖文胜感到“里里外外的声音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不能支撑自己的身体”,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劳累、饥饿、疲惫和无助,然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正躺在小会议室旁边的多功能厅,手臂上打着点滴,周围有一堵人墙——学校的男老师用他们的身躯守护着他们的校长。

这次事件发生后,廖文胜感觉到的是一种责任。“这件事情必须尽快解决,以时间换经费、以时间换发展,否则,巴蜀小学要被拖垮。”他果断地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一方面,通过诉诸法律,了结与开发商的法律关系;另一方面,学校倾其所有,筹集800余万元退还了业主的购房款。同时,他以向开发商分期付款的方式,将老师的房子也置换到花园小区。“剩下的,就是自身发展的问题。”

“营销”风波

由于公寓事件一拖就是几年,社会上产生了很多对巴蜀小学不利的舆论影响,廖文胜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重塑学校的形象。

他想到了手提袋,“将巴蜀小学学生灿烂的笑容印在袋子上,让孩子和家长提着,一定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然而,这道风景线推出后却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招来教育界同仁的一片骂声——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卖方市场,被称为“市场经济改革最后一块堡垒”。而巴蜀小学却打破常规,最先用营销的手段宣传学校。

对于教育同行的指责,廖文胜不以为然,“学校是文化单位,我们营销文化,营销教育产品,有什么不对。”

廖文胜在巴蜀小学进行了一系列有违学校常规的改革,最先聘请专业的保安公司,最先聘请专业的保洁公司,最先聘请法律顾问„„“把不同的职能交给社会成熟单位,而学校只专心于教育,将更有利于教育的专业化。”他解释说。

经过一系列的营销,巴蜀小学名声大噪。

说起“营销”的初衷,廖文胜谈起了这样一件事。有位家长问他:“说巴蜀小学好,好在什么地方?”这句话把廖文胜问住了。

后来,他意识到,“营销”就是“告知”,就是推销自己的品牌。这引起了社会上的议论,都说巴蜀小学会做宣传,会做广告。

好酒虽然不怕巷子深,但好酒也应该让大家知道,宣传也是好东西,应该是比较现代的思想。通过这样的宣传,让人们知道这个学校眼里有孩子。

后来,别的学校也跟着学,这让廖文胜心里很踏实,因为只有好东西才会有人去学。 随后,他们又成为重庆第一家在报纸上做公益性广告的小学。那是在2001年,他们在报纸做的不是关于招生方面的内容,而是宣传“为幸福家庭而受教育”的讲座。

而说起开办这次讲座的原因,廖文胜意味深长地讲起了这样一件事。

曾有一家夫妇都是博士的家庭,因为孩子总上游戏厅,夫妇拿孩子没有办法,就找到学校求学校救救孩子。这给了廖文胜很大的刺激。廖文胜感到,家长即使有知识,其实也很少有懂

教育的,为了对孩子负责,他们也应该学些教育常识。

看了报纸上登的广告之后,许多家长纷纷赶来,甚至有八十多岁的老人领着孙子来听,一些机关领导也来了。有一位家长甚至晚上上船,半夜就赶到学校等着听讲座。本来准备四百多人参加的讲座,竟来了一千一百多位家长,这使廖文胜和学校老师们感到,家长确实需要教育。后来,干脆让家长们也来听听老师们在课堂上的课。

至今,讲座已经开办7届(每年两届)。

廖文胜说,什么是广告?就是“广而告之”,把教育“广而告之”给家长,这有什么不对的?教育就应该引领社会向更文明的方向发展,只有更多的人关注教育,并达成共识,教育才会更好。

作为校长,廖文胜说,他认可这样的理念:基于团队的个人成长,认同团队智慧大于个人,在团队中才能感受快乐。“我们倡导团队的工作方式,才能感受个人的幸福。”

在他的学校里,实行团队项目负责制的管理方式。就连负责管理的也有一个团队,这样可减少管理后的信息消减。比如,办新的分校,他们有项目组来办理,学校品牌推广也有一个项目组。项目完成后,项目组就自行解散。

廖文胜认为,中国的教育管理要有新的管理思想进来,这样才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激活师生

但是,第二阶段还有一项艰巨的任务,就是强化教师的专业化素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2002年暑假,廖文胜又出了一个奇招。

当时,正值中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有老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很多老师,特别是年龄越大、越优秀的老师,可能越不适应这一场颠覆性的改革。廖文胜提出,“教师能走多远,学生才能走多远。”他决定将全校141名老师带到中国师范教育的最高学府——北京师范大学接受培训。

这次培训活动总共花费50多万元,当时在北京造成了很大的轰动。

巴蜀小学的教师把这次特殊的培训,称为“到北师大听讲座”。为让大家真正学有所得,廖文胜把日程排得满满的,上午、下午甚至晚上都做了内容丰富的安排。白天,教师们聆听教育专家的专题报告,和北京市的特级教师面对面交流,分组进行研究和讨论;晚上,他们兴致盎然地前往北京音乐厅,欣赏艺术大师演奏的音乐。

“要使教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教师素养的提高和教师专业化的培训必不可少。”廖文胜说。

这之后,巴蜀小学形成了持续的培训机制,每年都要派老师外出学习。他还带全校教师去过香港、澳门等地,甚至还到国外去学习和考察教育。

说起这样做的目的,廖文胜告诉记者,这样做既增强了教师们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同时又让老师们开了眼界,能学到书本上永远也学不到的东西。

廖文胜认为,人的进步不能靠说教。

他说,老师们往往凭经验教学。我们的教师专业化培训就是学习书本,缺乏现场的专业化培训。有的优秀教师,特别是老教师不适应新课改,是因为他们缺乏改变自己的能力,是因为他们太依赖自己的经验。

于是,在教学研讨方面,他开设了教师教学“互动论坛”。老师头一天上完课后,由特级教师等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去指导。第二天,这位老师还要上这节课,而学生换了另一个班。这样几轮下来,老师们感到受益很大。教师课后反思的时候,有的老师甚至会流泪,因为他确实看到自己上课的不足。

廖文胜说,为什么我们素质高、语言表达也很好的老师,课上得就无法和学生融到一起,就是老师自己在课堂上放不下自己。

“老师的价值是关照学生,激活学生,而不是仅仅激活自己,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展

现生活。激活老师和学生,这是我们校长应该做到的。激活学生的梦想,这才是教育的价值。”廖文胜进而说:“社会要和谐,根子还在教育,教育的根要去激活。”

如今,廖文胜还在为他的和谐学校建设而规划着,他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去激活更多的心灵。

“没有审美,教育是不完整的”

记者:您是位比较少见的美术教师出身的校长,请您谈谈我们今天学校艺术教育的困境。 廖文胜:从美术教育上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教育有两大区别,那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艺术的敬仰的程度不同。

在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精神生活没有上去。这是因为素质不全面。中国教育的一大误区就是削弱艺术。学美术不是为了当画家,而应是对自己精神生活的提升。教育是为了生活,艺术是许多学科不可替代的。

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艺术课却空缺,即使有也多是点缀门面。犹太民族产生许多大人物,那是因为他们从小就生活在神话和想象中,这对人的艺术生命是很重要的。艺术的观察是培养思维和想像力的,聪明和人大脑的脑回沟有关,而这要靠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很多县城和农村,街上往往很脏,连马路边都有垃圾,虽然官员们每天都从路上过,可为什么不管,视而不见,那是因为从小就没有注意培养观察能力,没有接受审美的教育,所接受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所以我们要“全人的教育”,那就不能忽视艺术教育。

记者:您对师德问题有自己的看法,请您谈谈我们的师德建设应该注意什么?

廖文胜: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避免道德教育不讲道理,要用真实的情境来进行教育;二是要研究人,人在做事中才能在道德中成长;三是要重视对人成长过程中的专业培训,对人的道德成长的培训。

师德建设要靠教师参与,最令人难忘的就是自己参与了的,记在纸上的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只有打动自己心灵的才是有价值的。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在我看来,所有的教育都应以尊重生命的成长轨迹为前提,以了解学生的先前经验为基础,以开发学生的潜能为追求,以健全学生的人格为终结。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找到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只有‘真实’生活才能成长”

记者:您认为校长和教师之间要在怎样的工作氛围下共同成长?

廖文胜:校长要学会退让,教师犯错误也要让他自己去想,去体味。好校长是要把坏事变好事,允许教师犯错,只有让他们自己去经历了,他才会成长。任何人的成长是自己的成长,专业化的成长是自己的事。

只有让自己过真实的生活,才有真实的力量。“真实”在心中刻得深,才会有真的成长。 作为校长,做得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虽然也会发脾气,但教师看到校长很真实,也就从内心里认为校长很可爱。

“真实是最美丽的。”谦逊是人的美德,但谦逊背后还有自信和大气。巴蜀小学的教师是有自信的。

人是真实的,问题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人际关系要变得简单、纯粹,要靠真诚,靠面对面地谈。

“建构学校文化,靠的是价值观”

记者:您虽然很年轻,但也已经做了十五六年的校长,在实践中,您感受到做合格校长的最大任务应该是什么?

廖文胜:合格校长的最大任务就是,在思想创生的过程中要建构起学校的文化,而文化靠的就是思想。

而思想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的取向很重要,需要用心去做。做校长的目的其实就是价值观。

我一直认为,巴蜀小学选教师最重要的不是他的业绩,而是他是否适合巴蜀小学的价值观。在用人上,他不但要捍卫既有的岗位标准,他还要创造出新的岗位标准。

我认为,在一所学校里一个好的制度和标准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清楚告诉老师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2.要有科学的程序;3.要有引领的价值;而那些如不许迟到、否则罚款等制度是限制少数人的,而不是限制多数人的,那就没有必要设。

记者:如果让您用几句话总结一下自己的成功要素的话,您认为哪些更重要?

廖文胜:要慢慢做有思想的人,因为影响人最大的是思想;要有向善和向上的态度;要有行动力。

廖文胜:回归根源,激活梦想

“我们的教育不是缺少点子,而是缺少把每件事做到位的精致;我们的教育不是缺少行动,而是缺少对每次行动的价值归一。只有在有境界的生活中,教育才能‘虚壹而静’; 只有思想的突破,教育才能实现真正跨越。”

不谈学校积淀丰厚的创新实践,而是选择了一个看起来很玄虚的命题:“经过16年创造教育实践,经过不断的思索、我发现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激活’。”从传统文化中,廖文胜发现了“激活”这一重要价值观,虽然他还需要更系统地思考,但他坚信:“智慧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的智慧需要后天的激活。”

循着这样一条思想线索,廖文胜探寻到了教育的“根源”:“教育的源头是生活,必须回归真实的生活。教育的根是生命,我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位小学校长,这样执著地“寻根探源”,未免太过抽象。但这样“形而下” 的思考,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形而下”的教育行为。

在巴蜀小学,廖文胜要求教师们要“读好书”、“交高人”。学校每年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办一次“教育互动论坛”,教师们在与课程专家。特级教师的对话中不断地反思、提升,也真正体验到“小学不小”。

而廖文胜更希望,置身繁华都市的教师要放眼世界,关注更广阔的生活。他组织教师到海拔四千多米的乡村学校去支教。回来的时候,那里的孩子特意跑很远的路,到镇子上买了水果糖送给老师们。看着孩子们满脸的汗水和手中的水果糖,老师们都哭了。

在巴蜀小学这个小天地里,廖文胜在努力思考着教育的大问题,创造着更为大气的教育。

好道德是孩子立身之本

想让孩子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除了为孩子供吃、供穿、供学习之外,还应该时时注意为孩子增加一份精神营养,即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或许有的家长不以为然。关于孩子的道德教育,父母在家经常讲,老师在学校天天讲;广播里说,电视里说,报纸杂志上也不断地宣传,难道这样的影响力还不够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不仅

仅要靠学校、靠社会的宣传,更要靠孩子的父母,把它实实在在地落实到实际行动上,落实到每一件小事上。小孩子本没有什么大事情,但是小孩子终究要长大成人,小事做不好,大事也难成;小习惯不注意,大毛病很快就会找上门。从小事做起,学做人,学做事,是孩子人生之路自始至终都要学的一门最重要的基础课。无数成功人士的经验证明:从小养成的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终身受用。而父母在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孩子对社会和人生的直接看法。

当你的孩子一脚踏入绿茵茵的青草坪,或者随手将一块果皮扔在了地上,作为家长的你,这时应该怎么办?毫无疑问,立即劝阻孩子不要践踏小草、告诉孩子要将果皮拾起来扔进果皮箱,并告诉他这样做的好与不好。这就是对孩子道德观的一次最直接的影响和教育。古人说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孩子年龄小,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强,在是与否的认识上还很模糊。俗话说树大自然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人的道德水平与人的年龄并不同步增长,不是有很多成年人,其道德水准仍保持在幼稚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时期吗!不是有许多人,早已过了弱冠之年,仍伸手向父母要这要那,或者随意破坏公共卫生和秩序吗! 社会已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科技、新思想、新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我们这个社会的传统道德。电脑、网络、基因、克隆等技术越发达,就越需要高水平、高素质的人们去参与,去管理使用。没有优秀的道德品质,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个品德低下,性格扭曲的人很难成为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他不但不能有大的作为,也难以立足于社会。养成好的道德习惯,是孩子的立身之本,是孩子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张人生通行证。

当然,有一条十分重要:想要孩子养成好的道德品质,家长首先要规规矩矩做人,勤勤勉勉做事,为孩子做出表率。

阅读是获得知识有效方法

知识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是自己的经验,二是别人的经验(这就是传承的知识)。经验的取得需要时间与精力,现代人忙碌,时间与精力有限,如何有效的获取知识,最好方法就是阅读。西方人说: “ Leader is reader ” (领导者一定是阅读者)。每个人接受新知的方式不同,有人透过看、有透过听、有人透过亲身体验,无论如何,阅读是最有系统获得知识的方法,它也许慢,效果却最深远。

有了个人的阅读习惯后,再参加读书会团体讨论、对话、交流,将可享受恬静、独享与开放、共享的乐趣,获得不同的知识。推动班级读书会将可发挥下列的功能:

(一)扩展学生知识领域

(二)让学生有归属感

(三)增进思考和批判阅读能力

(四)增进自我成长和反省

(五)享受舒适、满足、丰收的感觉

(六)培养正当休闲活动

所以读书会活动不仅是阅读,其主轴放在讨论。透过自由、平等、开放的交谈,塑造一个理想对话世界。因此读书会运作,正是为社会孕育一个民主对话环境。

班级读书会的实施,有一些基本理念。

(一)让教育更完美:我国学生为了升学,终日埋首于考试科目内容,课外读物阅读习惯未能养成,导致课外知识贫乏,无创造思考的能力,将无法应付快速变迁社会。

(二)双赢:阅读运动的实施,可以结合各学科的教学内容,让阅读与教学双赢。读书会运作可以利用学校班会、社团活动、空白课程等时间,不影响上课时间,学生除可获得普遍的知识外,亦不增加教师、学生负担,达到双赢目标。

提倡阅读运动,推动班级读书会,其基本策略如下:

(一)建立组织:各校组成推动班级读书会委员会,并由校长担任主任委员,学校图书馆人员担任执行秘书,召集有关处室主管、各科主任、各科教学研究会及教师代表担任委员,办理推动班级读书会相事宜。八十九学年度第一学期先遴选部分班级推动班级读书会,并采渐进方式于二年内扩大为各校一、二年级全面推动。

(二)课外读物配合各科教学内容:课外读物可从图书馆及各种学习资源(包含有声书籍、光盘、电子媒体及网络 „的)挑选适当书藉或资料 作为读书会主题学习资料,并撰写阅读心得报告。

(三)推动寒假阅课外物,撰写心得报告作为寒暑假作业之一。

(四)办理读书会领导人研习会

(五)办理阅读心得报告征稿,评选优良作品

(六)印制读书会专刊,提供发表园地,及介绍优良读物

(七)建立专属网站,提供心得发表、讨论、交流之园地

(八)印赠“高中学生阅读护照”,鼓励学生阅读,以追踪阅读 情形。

班级读书会的成立,提供给教师另类班级经营策略,经由阅读运动的提倡,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及创造力。读书会的成立,师生可以分享阅读喜悦,在经营的历程,可以感觉孩子成长与改变。藉由阅读与讨论,孩子开始懂得思考。让孩子喜爱看书,他们便能有一颗安静的心和文字交流,在他们遇到人生挫折时,能随时拿起一本书,自由进出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并进而思考事情的是非对错。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休闲活动,将可提升生活内涵,养成阅读的习惯,将可获得各种知识。最近行政院公布“知识经济发展方案”,要提高国家竞争力,以因应知识经济的来临。推展知识经济需有知识社会的配合,终身学习的习惯,因此培养国民普遍阅读习惯,获取知识,是推动知识经济的基础,而读书会推动是建立学习型社会最佳途径。因此阅读运动、读书会值得大力推动。


相关文章

  • [转载]2014年1月18日[中国灯谜大会]全部谜题
  • 第一位挑战者:汪锦雄(来自福建石狮蚶江) 100秒计时答题: 1. 身穿皮袍黄又黄,呼啸一声百兽慌,虽然没率兵和将,威风凛凛山大王(动物,2字)老虎 2.一出头就牛(字,4笔)午 3.弯弯藤儿架上爬,串串珍珠上边挂(水果,2字)葡萄 汪锦雄 ...查看


  • 广东海景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与陈晓等车辆保管合同纠纷上诉案
  • 广东海景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与陈晓等保管合同纠纷上诉案 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06)穗中法民二终字第1967号 上诉人(原审被告)广东海景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朱壮顺,该公司经理. 委托代理人:武宝军,该公司员工 ...查看


  • 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计划
  • 文胜小学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计划 为了进一步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保障 学生健康成长,我校对此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读环境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就如何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拟定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 ...查看


  • 指导培养青年教师记录
  • 指导培养青年教师记录 教师进修学校 李岗 指导时间:2014年10月22日 指导地点:办公室 指导形式:个别指导 指导教师:张文胜 被指导教师:白茹 指导主要内容: 1.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目前的学校中,部分学生缺乏 ...查看


  • 建筑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 [1] 李青岳. 工程测量学[M]. 北京: 测绘出版社,1984 [2] 李青岳, 陈永奇. 工程测量学[M]. 北京: 测绘出版社,1995 [3] 张正禄. 工程测量学[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4] 张正禄等. 工 ...查看


  • 语文教师必读书目
  • 上传: 祝红星     更新时间:2012-12-19 22:34:37 语文教师修养要目 01.<接受反应论>,金元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02.<语用学与语文教学>,王建华,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查看


  • 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发生与发展_郑瑞萍
  • 第27卷第1期2011年1月 (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an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 Vol.27,No.1Jan.2011 论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发生与发展 郑 瑞 萍 ...查看


  • 薯蓣属植物薯蓣皂苷元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_何文胜
  • Strait Pharmaceutical Journal Vol 25No. 82013 薯蓣属植物薯蓣皂苷元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 何文胜,黄玉仙(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福州350002) 摘要:综述了薯蓣属药用植物薯蓣皂苷元的不同提取方 ...查看


  • 论语五分钟|孔子论君子之完美人格--文质彬彬
  • 文质彬彬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他认为,一个完美的君子人格,应当是文与质的恰当配合与协调. "质"是指人类朴素的本质,"文&q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