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人出塞与盛唐边塞诗的繁荣 9
关于文人出塞与盛唐边塞诗的繁荣
一
边塞诗是盛唐诗歌高峰上最鲜明的一个标志①。说到盛唐边塞诗繁荣 的原因,研究者每好引用胡震亨 《 唐音癸签》 卷二七的一段话加以说明: “ 唐词人自禁林外,节镇幕府为盛。如高适之依哥舒翰,岑参之依高仙芝, 杜甫之依严武,比比而是。中叶后尤多。盖唐制,新及第人,例就辟外幕。 而布衣流落才士,更多因缘幕府,蹑级进身。 ” 即据此认为,盛唐时文人入 幕已蔚为风气,这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长足发展。而戴伟华 《 对文人入幕 与盛唐高岑边塞诗几个问题的考察》 ( 以下简称 “ 戴文” ) 则指出②,胡氏 的说法 “ 有相当多的问题” ,首先,所谓 “ 新及第人,例就辟外幕” 者, 只是安史之乱后中晚唐的大致情况;其次,盛唐文人入节镇幕府者并非 “ 比比而是” ,文人入幕府的盛况只是在中晚唐时才出现。确实,开元、天 宝时仅于边地置节度、经略使,凡有十镇;安史乱后则在内地遍设节度、 观察使,新增置的节镇达四十多个,所以文人入幕之盛,开元、天宝时无 法同中晚唐时相比,胡氏的概括欠严密。但是,中晚唐文人所入幕府多在 内地,盛唐文人所入幕府则都在边地,前者与边塞诗的创作无多大关系, 后者则与边塞诗的创作关系密切,因此我们研究盛唐边塞诗,有必要对当 时文人入边幕的情况进行具体、细致的考察, “ 戴文” 和戴伟华嗣后出版
① ②
参见林庚 《 唐诗综论》 ,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 8 7年版,第 5 9页。 戴伟华:《 对文人入幕与盛唐高岑边塞诗几个问题的考察》 ,《 文学遗产》 1 9 9 5年第 2期。
唐代文史研究丛稿 1 0
①,就作了一番学界 的专著 《 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 ( 以下简称 “ 戴书” )
过去未曾作过的这种考察,这自然很有意义。通过这种考察, “ 戴文” 得 出如下结论:学界那种盛唐文人入边幕蔚为风气的说法 “ 大有偏颇之处” ; “ 高适、岑参等著名诗人入边幕在当时也还是个别现象,真正是边地幕府 中的士人屈指可数” ;“ 高、岑的入边以及唐代诗坛上产生如此独特的盛唐边 塞诗,乃取决于作者的个性;而个性所造成的总是个别现象” 。“ 戴书” 也 说:盛唐 “ 入幕文士极少,高适、岑参入幕纯属个别现象,他们的创作通常 6 6 页) 。如果实情确如作者所说,则高、岑的边 情况下是一个人行为” ( 第1 塞诗创作似乎是一种个别和孤立的现象;而且只能说高、岑的入边幕与其边 塞诗创作有密切的关系,而很难说文人入边幕任职同盛唐边塞诗的繁荣有
多 少关系了 ( “ 戴文”承认文人入边幕是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之一) 。这些问 题对于盛唐边塞诗的研究并非无关紧要,所以值得作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 戴文” 得出上述结论,是以自己的考证为依据的。 “ 戴文” 说, “ 从 开元初到天宝末约四十年间” ,可考出的入幕 “ 文士” 仅有朔方四人 ( 郭 虚己、牛仙客、萧直、杜鸿渐) 、陇右二人 ( 哥舒翰、严武) 、河西十一人 ( 薛仅、牛仙客、郭虚己、王维、许远、高适、吕 、萧昕、严武、李华、 杨炎) 、安西四人 ( 岑参、李栖筠、萧沼、张谓) 、河东二人 ( 王翰、孙 逖) 、幽州二人 ( 樊衡、徐浩) 、剑南三人 ( 杨仲昌、蔡希周、许远) ,合 计共七镇二十八人次②。其中郭虚己、牛仙客、严武、许远四人两度入幕,
③,李华一人本系误考④,若都 哥舒翰、牛仙客、郭虚己三人 “ 显为武夫”
加以删除,实际就只剩二十人了,确乎 “ 屈指可数” 。现在的问题是,以 上统计数字,距离当时的实际究竟有多远?是否 “ 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 “ 戴文” 所定 “ 文士” 的标准有两条,一是进士及第者,二是有诗文留存
① ② ③
戴伟华:《 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 9 9 8年版。 开元、天宝时的节镇共有十个,尚有北庭、平卢、岭南三镇 “ 戴文” 未作考证。 郭虚己历任侍御史、左庶子、御史中丞、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工部尚书,皆为文官,不知
“ 戴文” 为何称其为 “ 武夫” ?参见 《 元和姓纂四校记》 卷一 ○ , 《 唐仆尚丞郎表》 卷 一二、二 一、 二二。
④
李华所说 “ 哥舒表华,掌记辕门” ,盖指天宝十四载十二月哥舒翰受命守潼关后,辟李华为幕
9 9 0年第 4期。 府掌书记,其事与河西镇无涉。参见拙作 《 李华事迹考》 ,《 文献》 1
关于文人出塞与盛唐边塞诗的繁荣 1 1
者,两条中只要有一条符合,即可列入 “ 文士” 范围。在这两条标准中, 应该说第一条是相当严的。例如,唐时的明经科和制科,均需试时务策, 其及第者中,岂能没有能为文堪称为 “ 文士” 的人?又,习进士业而应试 落第者,难道都算不得真正的 “ 文士” ?还有大量凭门荫入仕的人,难道 都是没有文才的武夫?所以,我们如果将 “ 文士” 的标准适当放宽,入围 的 “ 文士” 肯定会大为增加。不过,既然 “ 戴文” 已定下这样的标准,我 们也就姑且依此标准来讨论问题。上述 “ 戴文” 已考出的入幕 “ 文士” , 绝大多数符合所定的标准,但其中也有两人例外,一是朔方镇萧直,明经 及第,二是河西镇薛仅,制举 “
才高未达,沉迹下僚” 科登第,两人均无 诗文留存。下面,拟谨依 “ 戴文” 所定的标准 ( 不收例外) ,考证一下开 元、天宝时 ( 自开元元年至天宝十四载,共四十三年) 入边幕任职的 “ 文 士” 是否真像 “ 戴文” 所说的那么少。 “ 戴文” 共考察了七个镇,为省篇 幅,本文只想对其中的幽州、朔方、河西、安西四镇作考证,至于其余各 镇的情形,读者自能举一反三。这里必须说明一点,即 “ 戴文” 所考的入 幕文士,是指文职僚佐,笔者这里则指所有在边幕任职的文士,包括府主。 像曾任节度使的崔日用、苏 、张说等人 ( 见下) ,既是文士,又有边塞 诗传留,我们研究盛唐边塞诗的繁荣与文人入幕的关系,不宜撇下他们。 幽州 ( 天宝元年更名范阳) :“ 戴文” 只考出二人,实际可考出者尚有 以下八人。 张说,开元六年至七年为幽州都督、河北节度使。说制举登第,有诗 文集三十卷传世。 唐方镇年表》 卷四) 。睃明经及第。 王?,开元八年为幽州节度使 ( 《 今存诗一首 ( 《 全唐诗》 卷九九) 、文五篇 ( 《 全唐文》 卷二九八) 。 张嘉贞,开元十四年为定州刺史、北平军 ( 幽州节度使所统九军之 一) 使 ( 两 《 唐书》 本传) 。嘉贞五经举及第。今存诗三首 ( 《 全唐诗》 卷一一一) 、文八篇 ( 《 全唐文》 卷二九九) 。 李适之,开元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为幽州节度使 ( 两 《 唐书》 本传) 。 、文四篇 ( 《 全唐文》 卷三○四) 。 今存诗三首 ( 《 全唐诗》 卷一○九) 裴宽,天宝初为范阳节度使 ( 两 《 唐书》 本传) 。宽明经及第,又举 拔萃科,《 旧唐书》 本传称其 “ 以文词进” 。今存文一篇 (《 全唐文》 卷二
唐代文史研究丛稿 1 2
七八) 。 颜杲卿,天宝末为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营田、支度判官,摄常山太守 ( 颜真卿 《 颜元孙神道碑》 、《 新唐书·颜杲卿传》 ) 。杲卿为真卿从兄,以 门荫授官,开元中曾赴选,以书判超等为吏部侍郎席豫所赏识 (《 新唐书》 本传) 。今存文一篇 ( 《 唐文拾遗》 卷一九) 。 畅璀,《 旧唐书》 本传:“ 乡举进士。天宝末,安禄山奏为河北海运判 官。 ”按,据 《 新唐书·方镇表》 ,开元二十七年 “ 幽州节度使增领河北海 运使” ,时安禄山盖以范阳节度使兼领河北海运使,璀即其幕府中掌协助 处理海运事务的僚佐。璀为诗人畅当之父。今存赋一篇 ( 《 全唐文》 卷三 九四) 。 李史鱼,梁肃 《 李史鱼墓志铭》 :“ 上方锐意武功,宠厚边将,拜公殿 中侍御史,参安禄山范阳军事。 ”(《 全唐文》 卷五二○ ) 史鱼开元二
十一
① 年制举多才科登第 ( 《 登科记考》 卷八) 。今存文一篇 ( 《 唐代墓志汇编》
圣武○○一) 。 朔方:“ 戴文” 只考出四人,实际可考出者尚有以下十三人。 赵彦昭,开元元年为朔方道大总管 (《 通鉴》 卷二一○) ,苏、张说 皆有诗送其 “ 赴朔方军” 。彦昭进士及第 ( 《 新唐书》 本传) 。今存诗一卷 (《 全唐诗》 卷一○三) 。 徐秀 (《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 元和姓纂》 卷二作 “ ” ) ,颜真卿 《 徐秀神道碑》 :“ 幼而聪悟,笃学能属文。……调补幽都县尉,充相国、 尚书赵彦昭朔方节度判官。 ” 秀长安二年进士及第 ( 《 登科记考》 卷四) 。 无诗文留存。 唐方镇年表》 卷一) 。其余见前。 王?,开元中为朔方节度使多年 ( 《 吕延祚,《 通鉴》 玄宗开元三年九月:“ 壬戌,以凉州大总管薛讷为朔 方道行军大总管,太仆卿吕延祚、灵州刺史杜宾客副之,以讨突厥。 ” 事又 见 《 全唐文》 卷二一玄宗 《 授薛讷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吕延祚杜宾客副总管 制》 。延祚善文,有 《 进集注文选表》 ( 《 全唐文》 卷三○○) 传世。 张说,开元十年为朔方节度使 ( 《 通鉴》 卷二一二) 。其余见前。
①
《 唐代墓志汇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9 2年版。
关于文人出塞与盛唐边塞诗的繁荣 1 3
李,开元中为朔方节度使多年 (《 唐方镇年表》 卷一) 。封信安郡 王。今存诗一首 ( 《 全唐诗》 卷六) 、文一篇 ( 《 全唐文》 卷一○○) 。 萧嵩,开元十五年为朔方节度使 (《 唐会要》 卷七八) 。嵩开元初尝官 中书舍人 ( 掌草诏,见两 《 唐书》 本传) 。今存诗二首 ( 《 全唐诗》 卷一 、文三篇 ( 《 全唐文》 卷二七九) 。 ○八) 寇洋,《 唐代墓志汇编》 天宝一三六贺兰弼 《 寇洋墓志铭》 :“ 寻转泾 州司马,累充朔方军节度判官,元帅户部尚书王 ?、兵部尚书萧嵩悉以金 革之事咨于 幕 下。 ” 洋 连 应 制 科 材 称 栋 梁、拔 萃 出 类 及 县 令 举,皆 登 第 。 ( 见 《 寇洋志》 ) 。今存文一篇 ( 《 唐代墓志汇编》 开元二五○) 授陈九言起居舍人刘贶起居郎 陈九言, 《 全唐文》 卷三 ○ 八孙逖 《 制》 :“ 朝议郎守太子舍人摄殿中侍御史、朔方节度判官陈九言……可行起 居舍人,散官如故。 ” 九言开元二十九年官右司员外郎时,撰 《 尚书省郎 官石记序》 ,由著名书法家张旭书写,刻于石 ( 今存) ,其任朔方节度判 官,在开元二十四年之后①。 王忠嗣 ( 初名训) ,自开元二十九年至天宝五载为朔方节度使 (《 旧唐 书》 本传) 。今存诗一首
( 《 全唐诗》 卷七七四,署名 “ 王训” ) 、文一篇 (《 全唐文》 卷三六三) 。 让起复表》 :“ 伏奉恩敕, 厍狄履温, 《 全唐文》 卷三 ○ 五厍狄履温 《 授臣驾部员外郎,充朔方军判官。 ” 寇坦有 《 同张少府和厍狄员外夏晚初 ,厍狄员外即厍狄 霁南省寓直兼充节度判官之作》 ( 《 全唐诗》 卷一二○) 、文二篇传世。 履温,有诗一首 ( 《 全唐诗》 卷一二○) 李 ,《 通鉴》 天宝十载正月: “ 丁酉,命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使,以 户部侍郎李 知留后事。 ” 卷三七二) 。 郭子仪,天宝中至天宝末,历任振远军使、天德军使 ( 均隶属朔方节 度使) 、朔方节度右兵马使 ( 两 《 唐书》 本传) 。今存诗二首 ( 《 全唐诗》 、文十二篇 ( 《 全唐文》 卷三三二) 。 卷一○九) 曾知天宝九载贡举。今存文一篇 ( 《 全唐文》
①
孙逖开元二十四年始任掌草诏之中书舍人 ( 《 旧唐书》 本传) ,其所撰制书最早只能作于开元
二十四年。
唐代文史研究丛稿 1 4
河西:“ 戴文” 只考出十人①,实际可考出者尚有以下九人。
② 卷 杨敬述,开元四年至九年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 ( 《 唐刺史考》
三九) 。今存 《 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诗一首 ( 《 全唐诗》 卷八○) 。 张敬忠,开元十一年为河西节度使 ( 《 唐会要》 卷七八) ,以 《 边 词》 诗知名。今存诗二首 (《 全唐诗》 卷七五) 、文二篇 (《 全唐文》 卷 二七七) 。 萧嵩,开元十五至十六年为河西节度使 ( 《 旧唐书·玄宗纪》 、《 通鉴》 卷二一三) 。其余见前。 裴宽,《 旧唐书》 本传:“ 萧嵩为河西节度使,奏宽及郭虚己为判官。 ” 其余见前。 崔希逸,开元二十四至二十六年为河西节度使 ( 《 唐方镇年表》 卷 八) 。今存诗二首 (《 全唐诗续拾》 卷二一一) 、文一篇 (《 全唐文》 卷三 。 ○五) 皇甫惟明,天宝五载任河西、陇右节度使 (《 通鉴》 卷二一五) 。今存 文一篇 ( 《 全唐文》 卷三五七) 。 王忠嗣,开元中河西节度使萧嵩引为兵马使,天宝五载至六载任河西、 陇右节度使 ( 两 《 唐书》 本传) 。其余见前。 哥舒翰,天宝初事河西节度使王 翺,天宝五载河西节度使王忠嗣以为 大斗军副使。十二载至十四载任河西、陇西节度使 (《 旧唐书》 本传、《 通 鉴》 卷二一六、二一七) 。其余见 “ 戴文” 。 裴冕, 《 旧唐书》 本传: “ 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表为行军司马。 ” 今存文 二篇 ( 《 全唐文》 卷三七八) 。 安西:“ 戴文” 只考出四人,实际可考出者尚有以下七人。 张嵩 ( 一作孝嵩) ,《 新
唐书·郭虔馞传》 :“ 陕王为安西都护,诏虔 馞 为副。……久之,卒军中。以张孝嵩为安西副都护。孝嵩伟姿貌,及进士 第,而慷慨好兵。 ”“ 孝嵩” 《 旧唐书·郭虔 馞 传》 作 “ 嵩” ,其官安西副 都护在开元七年至十二年 ( 《 唐刺史考》 卷四六) 。今存赋一篇 ( 《 全唐
① ②
李华一人已删除。 《 唐刺史考》 ,江苏古籍出版社 1 9 8 7年版。
关于文人出塞与盛唐边塞诗的繁荣 1 5
文》 卷三二八) 。 赵颐贞,《 新唐书·赵冬曦传》 :“ 兄夏日,弟和璧、安贞、居贞、颐 贞、汇贞,皆擢进士第。……颐贞安西都护。 ” 颐贞开元十四年至十六年为 安西副大都护 ( 《 通鉴》 卷二一三) 。今存文二篇 ( 《 全唐文》 卷二九六) 。 章仇兼琼,张九龄 《 敕碛西支度等使章仇兼琼书》 :“ 敕碛西支度、 营田等使兼知长行事、殿中 ( 侍) 御史章仇兼琼……” (《 全唐文》 二八 七) 碛西即安西,见 《 唐会要》 卷七八。孙逖 《 授章仇兼琼主客员外郎 制》 :“ 敕殿中侍御史章仇兼琼……顷逾沙碛,能正纠绳……可尚书主客 员外郎。 ”( 《 全唐文》 卷三 ○ 八) 此制书作于开元二十四五年 ①,其时兼 琼盖自碛西支度等使入为主客员外郎,故制书中有 “ 顷逾沙碛” 等语。 开元二十七 年, 兼 琼 自 主 客 员 外 郎 出 为 益 州 司 马, 寻 迁 剑 南 节 度 使 ( 见 《 唐尚 书 省 郎 官 石 柱 题 名 考》 卷 二 六) 。今 存 文 一 篇 ( 《 全 唐 文》 卷四 ○ 五) 。 许远,《 旧唐书》 本传:“ 初从军河西,为碛西支度判官。章仇兼琼镇 剑南,又辟为从事。 ” 盖兼琼为碛西支度使时,尝引许远为支度判官。其余 见 “ 戴文” 。 独孤峻, 《 旧唐书·封常清传》 载,安西四镇节度使夫蒙灵 鮞 幕中②, 有 “ 判官刘眺、独孤峻” 。峻今存文一篇 ( 《 全唐文》 卷三三○) 。 刘单,《 旧唐书·高仙芝传》 载,天宝六载安西节度副使高仙芝远征 小勃律,九月末,“ 还播密川,令刘单草告捷书” 。天宝十载,岑参有 《 武 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 诗,高开府即安西节度使高仙芝③, 则刘单尝于天宝六载至十载在安西幕府中任职。单天宝二年登进士第,为 状元 ( 《 登科记考》 卷九) 。 封常清,天宝六载十二月,为安西节度判官,天宝十一载,为安西节 度使,天宝十三载,又兼任北庭节度使 ( 《 旧唐书》 本传) 。常清有文才, 《 旧唐书》 本传说:“ 外祖犯罪流安西效力,守胡城南门,颇读书,每坐常
① ② ③
孙逖开元二十四年始任中书舍人 ( 掌草诏) 。 夫蒙灵鮞开元二十九年至
天宝六载为安西节度使,见 《 唐方镇年表》 卷八。 《 通鉴》 天宝十载正月:“ 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入朝……加仙芝开府仪同三司 ( 文散官一品) 。 ”
唐代文史研究丛稿 1 6
清于城门楼上,教 其 读 书,多 所 历 览。 ” “ 常 清 于 幕 中 潜 作 捷 书 出 …… ( 高) 仙芝所欲言,无不周悉,仙芝大骇异之。 ”“ 常清有才学,果决。 ”今 存文一篇 ( 《 全唐文》 卷三三○) 。 以上考出的入幕任职的文士,其数量虽已大大超过 “ 戴文” 所考,但 绝不敢说根据现存资料,凡可考者笔者都已考出了。至于受现存资料的限 制无法考出的入幕文士,应该说还有不少。 “ 戴文” 也承认这一点,说限 8人,“ 不能完全反映当时的实际” 。在这里 于现存材料,自己考出的七镇 2 应特别补充一点,即安史之乱的破坏,造成了作家作品和官府文书的大量 丧失。如王维的作品,“ 天宝事后,十不存一” ( 《 旧唐书·王维传》 ) ;常 衮 《 卢正己墓志铭》 说: “ 自胡马入洛,三川大残……中台文书,尽成灰 烬。 ”(《 全唐文》 卷四二○) 安史之乱是在人们正陶醉于承平时突然发生 的,人们来不及做任何应变的准备,叛乱的这种突发性增大了它的破坏性, 所以现存的初盛唐资料明显少于中晚唐资料,开元、天宝时的许多入幕文 士也就无从考出了。根据上述情况,加上 “ 文士标准参照进士及第和作品 留存尚有其局限” (“ 戴文” ) ,所以应该说 “ 戴文” 所考出的 2 8人,距离 当时的实际是相当遥远的。
二
为了进一步弄清盛唐文人入边幕的情况,有必要对当时文人入幕的原 因以及文人入幕与仕进的关系作一番考察。 盛唐文人多有积极用世的思想、建功立业的壮志,他们写的不少边塞 诗,往往有抒发驰驱沙场、杀敌报国豪情的内容,因此不能不说为国安边 是文人入幕的动机之一。但是,他们入幕的一个更为重要更为实际的原因 应是:入幕是文入仕进的一条途径。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未释褐者 通过入幕以释褐,二是已释褐者通过入幕而进身。 先谈第一方面的内容。唐代制度规定,边帅可以自辟僚佐。 《 通典》 卷三二载,唐采访、节度等使之僚佐,“ 皆使自辟召,然后上闻,其未奏报 7 7 9 ) 载沈既济上选举议也说:“ 今诸道节 者称摄” 。《 通鉴》 大历十四年 ( 度、都团练、观察、租庸等使,自判官、副将以下,皆使自择。 ” 这种制度
关于文人出塞与盛唐边塞诗的繁荣 1 7
使得那些在科举考场上失利、入仕无门的文士,有可能通过入幕而释褐。 如 《 全唐文》 卷五○○权德舆 《 王崇术神
道碑》 :“ 开元中,举孝廉,仍岁 为有司所诎,因罢卷慨息,慕班超、傅介子之为人,遂从河西节度使杜尚 书暹,抚剑相合。 ”又 《 姚南仲神道碑》 :“ 烈考发,天宝中,举秀才,十 上不合,慨然自奋,从西平王哥舒翰于陇上,积功劳至右领军卫将军。 ”还 有不走科举道路的年轻文士因投笔从戎而释褐的,如 《 唐代墓志汇编》 天 宝一○六 《 朱光宙志铭》 :“ 早闲经史,尤工翰墨,弱冠卓立,时人伟之。 开元十五载,陇右、河西寇 □ 孔炽,公弃笔从戎,戮力致讨……爰授上柱 国、义阳郡钟山县尉。 ” 又有科举及第后不等吏部授官而自入边幕求仕从 而释褐的,如 《 唐代墓志汇编》 开元一九六 《 樊庭观墓志铭》 :“ 遂以明经 擢第。既而叹曰: ‘ 大丈夫当立功绝域,安能坐事散儒! ’ 于时玉塞兵连, 金河使断,杖剑聿从于幕府,援绳誓缚于凶渠。献凯之期,功无与贰…… 承资入选,释褐授昭武校尉、左玉钤卫长上。 ” 唐时科举登第者尚需经吏部
①,所以便有了得第者不等 铨选方得授官,至 “ 有出身二十余年不得禄者”
待吏部授官而自入边幕求仕的情况。上述入幕的文士,其幸运者得为边帅 直接辟为僚佐从而释褐,更多的情况则是,入幕后累积一定的资历或军功, 才得以释褐,如上文谈到的朱光宙、樊庭观,就都是如此。 “ 戴书” 有一种说法,即认为唐代幕府取士虽不问出身,但 “ 事实上 幕府取布衣入幕尚在少数” ,唐武宗会昌五年 ( 8 4 5 ) ,还曾下敕文规定以 后不得更许辟无出身者入幕 ( 第3 1 、3 2页) 。应该说,这是中晚唐的情况, 开元、天宝时的情况不见得是这样。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其中为害最烈 的河北三镇 ( 魏博、成德、幽州) ,占有 1 9州 1 1 3县,割据长达 1 5 6年, 淄青镇占有 1 2州 6 3县,割据凡 5 4年,此外还有淮西、泽潞等一些较弱的 割据者,他们都 “ 以土地传子孙” ,“ 擅署吏” ( 《 新唐书·藩镇传序》 ) ; 另外代宗广德元年 ( 7 6 3 ) ,吐蕃尽取河西、陇右 1 9州 6 0县之地,这两者 相加,即有数十州数百县非朝廷所有,于是造成朝廷得以署授的官吏员额 大减 ( 唐时官吏皆有定员,吏部不得超编授官) 。而当时每年科举录取的
①
《 通鉴》 卷二一三,开元十八年。
唐代文史研究丛稿 1 8
人数,又比开元、天宝时有所增加①,所以就出现了及第后等待授官的人 很多而官位的空缺额却少,许多人登第多年后仍不得授官的问题。上文谈 到,安史之乱后新增设的节镇达四十多个,它们各置有僚佐,这等于新增 了若干
官员的编制,但如果将这些编制过多地给予那些无出身者,则登第 多年后仍不得授官的问题依旧难以解决,科举制也会逐渐走向崩溃,所以 就只好对入幕者的出身作限制性的规定。这种规定无疑是根据现实的情势 作出的,而开元、天宝时并无类似的情势,自然也不会有类似的规定。 入边幕之所以能成为盛唐文人释褐的一条途径,还与科举在当时选官 制度中的地位有关。唐代选择官吏,主要有科举、以门荫入仕和流外入流 三种途径,初盛唐时,科举在这三种途径中的地位并不是最重要和最突出 谏限约明经进士疏》 说: “ 自数年以 的。开元十七年国子监祭酒杨 上 《 来,省司定限,天下明经进士及第,每年不过百人……臣窃见流外入仕、
② 大历中洋州刺 诸色出身,每岁尚二千余人,方于明经进士,多十余倍。 ”
史赵匡作 《 举选议》 也称科举入仕者和以其他途径入仕者之间为 “ 此一彼
③。考虑到杨、赵之文皆旨在为习举业者入仕的艰难鸣不 十,此百彼千”
平,所称一比十或十余的比例有可能夸大其词,所以笔者决定对当时这两 者的实际比例作一番考察。首先,笔者从 《 唐代墓志汇编》 中找出所有开 元、天宝年间任过流内文武职事官的人 ( 共有 4 0 8人) ,然后根据其各自墓 0 8人中, 志的记载逐一弄清他们的入仕途径,最后再进行统计,结果发现 4 科举入仕者 9 9人④,占 2 4 %;以门荫入仕者 1 9 1人,占 4 6 8 %。可见门荫 入仕者在当时的官场中拥有很大的势力,科举入仕者在所有入仕者中的比 重并不大。有限的官员编制既然多数为非科举入仕者所挤占,于是也就形 成 “ 没齿而不登科者甚众,其事难,其路隘也如此;而杂色之流⑤,广通
①
玄宗时进士、明经每年录取的人数不过百人;唐后期,仅明经每年即录取一百至一百一十人,
进士录取数则大抵与开元、天宝时持平 ( 每年二三十人) 。参见吴宗国 《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辽宁大 学出版社 1 9 9 7年版,第 1 9 9 、2 0 0页。
② ③ ④
《 全唐文》 卷二九八、《 通鉴》 卷一七。 《 通典》 卷一七,编年据 《 唐刺史考》 卷二○九。 4人,明经及诸科 ( 明法、神童举等) 5 6人,制科 1 4人,武举 5人。唐人有连 其中进士科 2 “ 杂色之流” 指各色科举以外的入仕者。
应数科者,此处依首次登第的科目作统计。
⑤
关于文人出塞与盛唐边塞诗的繁荣 1 9
其路也” ( 赵匡 《 举选议》 ) 的局面。一般地主家庭出身的文士,不能凭 门荫入仕,如果科举的隘路再走不通,也就只有走流外入流等路了。但
流外入流者升迁缓慢,“ 不得任清资要官” ( 《 旧唐书·职官志一》 ) ,还 往往被 “ 士流” 瞧不起,所以有些人便选择走从军入幕的道路。这条路 虽然也相当狭窄,但较之流外入流,升迁较快,也有可能当高官,仍不 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现在谈第二方面的内容。已释褐者能否通过入幕而进身呢?回答应该 是肯定的。“ 戴书” 说:“ 在盛唐,文人立功边地是一良好愿望,真正投笔 从戎而高迁的,几乎没有。 ” ( 第1 1 6页) 这话不符合当时的实情,仅就 “ 戴文” 考出的七镇入幕文士和笔者上文考出的四镇入幕文士而言,天宝 年间当过节镇僚佐,后来仕至高官的就有:杜鸿渐,河西节度使、丞相; 严武,剑南节度使、黄门侍郎;高适,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吕 ,丞 相、荆南节度使;萧昕,工部、礼部尚书;杨炎,吏部侍郎、丞相;李栖 筠,工部侍郎、浙西观察使;张谓,礼部侍郎;裴冕,丞相、剑南西川节 度使;哥舒翰,见前;独孤峻,浙东观察使;封常清,见前①。开元或开 元以前当过幕僚,安史之乱以前仕至高官的也有:郭虚己,剑南节度使、 工部尚书;牛仙客,河西节度使、丞相;孙逖,刑部侍郎、太子詹事;张 说,万岁通天元年 ( 6 9 6 ) 从清边军总管王孝杰讨契丹,为管记,其余见 前;裴宽,见前;吕延祚,工部侍郎;王忠嗣,见前;张敬忠,神龙三年 ( 7 0 7 ) 入朔方军总管张仁愿幕,其余见前;章仇兼琼,见前②。当然,以 上这些人并不是当一任幕僚就骤贵的 ( 那样同唐代官员的迁转常规不相合) , 他们的高迁也还会有其他原因,但亦应该承认,入边幕为僚佐,是其升迁阶 梯之一级,特别是那些升为节度、观察使的 ( 在上述诸人中居多数) ,其升 迁同他们当过幕僚的经历应有密切关系。入幕文士中自然也有许多失意者, 但不能因此否认入幕能使不少文士 “ 蹑级进身” ,犹如考中进士的人多数不
①
以上诸人各见两 《 唐书》 本传,张谓见 《 唐诗纪事》 卷二五,独孤峻见 《 唐方镇年表》 卷 以上诸人各见两 《 唐书》 本传,郭虚己见 《 唐方镇年表》 卷六,吕延祚见 《 新唐书》 卷六
五。哥舒翰、封常清系入幕后方释褐,释褐后又渐升迁至边帅的,与其他人有所不同。
②
艺文志》 ,张敬忠见 《 新唐书·张仁愿传》 。 ○ 《
唐代文史研究丛稿 2 0
能官至高位,但不能因此否认考中进士是文士获取高位的主要途径之一。 入幕后的文士进身的门径主要有二,一是立军功,二是受到边帅的 赏识、提拔和举荐,这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封常清,初入安西幕 时
只是高仙芝的 “ 莊 从” ,接着因立军功而释褐,后又由于受到高仙芝的 信重和提拔,终于官至节度使 ( 《 旧唐书·封常清传》 ) 。边帅提拔和举荐 自己的僚佐的事,初唐时即不罕见,如裴行俭累为边帅,“ 所引偏裨……至 刺史、将军者数十人” ( 《 旧唐书》 本传) ;张仁愿为朔方军总管时,“ 奏用 监察御史张敬忠、何鸾、长安尉寇 ?、县尉王易从、始平主簿刘体微分 判军事,太子文学柳彦昭为管记,义乌尉晁良贞为随机,敬忠等皆以文吏 著称,多至大官” ( 《 旧唐书》 本传) 。开元、天宝时,张说、萧嵩、哥舒 翰为边帅,亦多荐拔其幕僚①。自唐初至开元年间,文臣任边帅的不算少, 所以被荐拔者不会只是武夫。 “ 戴文” 说 “ 以文吏为方面大帅,在安史乱 前是很少有的” ,这话也不大符合实情,如上文笔者考出的四镇入幕文士 中,任边帅的就有十多个。又 《 通鉴》 天宝六载云: “ 自唐兴以来,边帅 皆用忠厚名臣……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 ,奸相李林甫为 “ 专宠固位” , “ 杜边帅入相之路” ,乃奏言: “ 文臣为将,怯当矢石,不若用寒胡人。 ” 《 新唐书·李林甫传》 也说:“ 先天、开元中,大臣若薛讷、郭元振 ( 震) 、 张嘉贞、王?、张说、萧嵩、杜暹、李适之等,自节度使入相天子。 ” 实际 自边帅入相者,还应再补上牛仙客一人,另外开元宰相姚崇、宋 瞡、苏 、 裴耀卿也都有任边帅的经历②。毫无文才的边帅,是难以 “ 入相天子” 的, 上述十三个曾任边帅的宰相中,即有九人科举出身③。边帅一旦入相,其 僚属高迁的机会也就大增。如萧嵩为边帅时,重用牛仙客、裴宽、郭虚己、 王忠嗣、张守皀等,入相后,又大力举荐他们④,遂皆官至高位。
①
如张说 “ 喜延纳后进” (《 旧唐书》 本传) ,得其荐拔者甚多;《 通鉴》 天宝十三载有哥舒翰为 姚崇曾任灵武道大总管,宋瞡曾任幽州都督、岭南五府经略使,苏曾任益州长史、剑南节度 只有薛讷、萧嵩、牛仙客、李适之四人非科举出身,但他们也未必是毫无文才的武夫。 如 《 旧唐书·牛仙客传》 说: “ 及 ( 萧) 嵩 入知政 事,数 称荐 之。…… 竟代 嵩 为 河西 节 度
其部将、僚佐论功、奏职的记载。
②
使,裴耀卿曾随信安王李征契丹,任副帅。
③ ④
使。 ”《 裴宽传》 说: “ 萧嵩为河西节度使,奏宽及郭虚己为判官,累年专见委任,嵩加中书令,宽历 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兵部侍郎。 ”
关于文人出塞与盛唐边塞诗的繁荣 2 1
综上所述,说入幕是文入仕进的一条途径,应该是可以成立的。既然 入幕
已成为仕进的一条途径,当然也就不会只有个别的文人走这条路。为 了证明盛唐文人入幕是个别现象, “ 戴书” 还提出文人入幕 “ 取决于其个 性,而个性所造成的总是个别现象” ,譬如高适 “ 性拓落,不拘小节” ,岑 参 “ 好奇” ,所以都走向边幕,而 “ 杜甫沉稳忠厚,不会走边幕” ,等等 ( 第1 9 8 、1 9 9页) 。不能说文人入幕与其个性、志向毫无关系,然而社会的 环境、现实的际遇并不可能使文人都循性而行。盛唐文人每每视仕进为生 活的首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是难免做违背个性之事的。即如高、 岑等, “ 戴书” 也说他们 “ 是在正常仕途不得意的情况下,才走向边幕” 的 ( 第1 1 5 、1 1 6页) ,则他们的入幕,并非首先 “ 取决于其个性” 。至于 杜甫,事实上也打算入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只是没有那种机遇 罢了。杜甫科举失利,入仕无门,天宝十载,献三大礼赋,玄宗 “ 奇之” , 命 “ 送隶有司,参列选序” ,但直到天宝十三载,授官的事仍无下文。这 时他已四十三岁,贫病交逼,不得已作 《 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 献给哥 舒翰,请求入幕①。闻一多 《 少陵先生年谱会笺》 说: “ 唐制,从军岁久 者,得为大郡。公交游中如高适、岑参辈,皆以不得志于中朝,乃走绝塞, 投戎幕,以为进身之阶。……自李林甫死,杨国忠当国,公仍不见用,再
② 三献赋,复不蒙省录。至是遂欲依翰,故因翰判官田梁丘投诗以示意。 ”
可见不论是高、岑的入成边幕还是杜甫的未入成边幕,都证明入幕是当时 文人仕进的一条途径,在文人们看来,是否得以进身比起是否合乎个性, 显然更为重要。况且,总不能说入幕文士的个性,都是清一色非 “ 沉稳忠 厚” 型的吧?
三
谈到盛唐边塞诗的繁荣,若仅以文人入幕来加以说明是不够的,所以 本文的题目不说 “ 文人入幕” 而称 “ 文人出塞” ,所谓出塞,至少应包括
① ②
诗末二句云:“ 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 ” 仇注:“ 倚剑崆峒,欲参翰军谋也。 ” 见 《 唐诗杂论》 ,古籍出版社 1 9 5 6年版,第 7 0页。
唐代文史研究丛稿 2 2
入幕、游边、使边三个方面。笔者上文已论证了盛唐文人入幕不是个别现 象,不少文人入幕和对边塞军旅生活的真切体验,为盛唐边塞诗的繁荣和 取得突破前人的成就,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这一点已有学者论及,此不多 叙。需要补充的是,边地尚有不少州县官吏,他们虽非幕府成员 ( 也有的 兼任幕府僚佐) ,但亦较长时间居于边地,有对边塞生活的真切体验,也是 推动边塞诗
创作的一支力量。 游边同唐代士人的漫游之风有关,但游边也并非都同于具有旅游性质 的一般漫游。由于入边幕是盛唐文入仕进的一条途径,所以有些文人游边 也兼带着寻找入幕机会的目的。如高适北游幽蓟就是这样。开元十八年, 契丹军事首长可突于率其族人并胁迫奚众一起投附突厥,从此连年侵犯唐 的东北边地,直到开元二十二年十二月幽州节度使张守 皀 杀可突于后,幽 蓟边地的战乱才基本平息。高适是在开元十九年秋赴幽蓟的,当时那里战 事不已,气氛紧张:“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 高适 《 塞上》 ) 这样的 环境岂宜旅游?所以他到幽蓟当带有寻找入幕和立功机会的目的。开元二 十年春,信安王李率兵击奚、契丹,高适在边地作 《 信安王幕府诗》 颂 美幕中诸公,诗末八句明显有求他们援引入幕之意①。游边一般多在离内地 较近的幽蓟、河东、河西、陇右一带,但也有远游至北庭的。例如岑参 《 与 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 :“ 怜君白面一书生,读书千卷未成名。…… 兴来 浪 迹 无 远 近,及 至 辞 家 忆 乡 信。无 事 垂 鞭 信 马 头,西 来 几 欲 穷 天
② 游边比起入幕,时间一般较短,但也有如高适之游幽蓟,在那里滞 尽。 ”
留了两年的。游边对边塞诗创作的促进作用,不宜低估。如高适游幽蓟期 间,写了 《 蓟门五首》 、《 塞上》 、《 自蓟北归》 、《 营州歌》 等不少边塞诗 力作,他的流传极广的边塞诗名篇 《 燕歌行》 ,也是据在幽蓟时积累的实 际生活体验创作的。这些诗直面现实,深切地表现了边塞征战生活的广阔 场景和多种矛盾。高适后来入河西幕时写的诗,比起这些作品来都显得逊 色。这时的高适作为游边者,身份自由,不像入幕文士那样对幕主具有一
① ②
参见刘开扬 《 高适诗集编年笺注》 ,中华书局 1 9 8 1年版,第 3 9 —4 6页。 此诗作于轮台 ( 唐北庭节度使治所庭州之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时独孤渐欲自轮台还乡。
关于文人出塞与盛唐边塞诗的繁荣 2 3
定依附性,所以观察现实冷静客观①,这也许是他能够创作出上述那样一 些富有思想、艺术价值的边塞诗的一个主要原因。王昌龄也有游边的经历, 开元十四年,诗人游河陇,同样带有寻找从军入幕机会的目的②,虽然失意 而返,却在边塞诗的创作上取得累累硕果。王昌龄也是以一个游边者的自由 身份从事创作的,他的边塞诗也像高适游幽蓟时的诗歌那样,具有厚重深广 的现实内容和历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崔颢曾入河东军幕,还曾到过唐的东北 边塞③,殷 《 河岳英灵集》 卷下说
:“ 颢少年为诗,属意浮艳……晚节忽 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 ”谓 “ 一窥塞垣” 便使崔颢诗 风大变,“ 一窥” 两字很值得玩味,这说明即便游边时间不长,“ 一般不会 深入” ( “ 戴文” ) ,边塞新异的生活、景物与风俗人情,也能激发诗人的浪 漫豪情和创作灵感,使其写出一些优秀的边塞诗来,崔颢今存诗中最具凛 然风骨的作品,正是他出塞时写的边塞诗。 文人出使边地在盛唐时代也非罕见现象,只是研究者不曾加以注意罢 了。开元、天宝时边地有十节镇,各自展开着频繁的军事、政治、经济、 文化、外交活动,而所有这一切活动,自然离不开朝廷的指挥和监督,所 以朝廷派使者赴边地,便是常见的事;又内地的州县官吏,也每会摊上赴 边地送兵、送衣粮等物的官差;还有若干被派往四方诸国执行外交任务的, 也属使边行列中人。我们只要翻阅一下 《 全唐诗》 ,就不难发现以上各种 使边者。使边者同游边者一样,在边地的时间一般不会很长,然而边塞的 生活、风物,同样能促使使边的诗人写出一些好的边塞诗来。不妨略举若 干著名作家的例子,以见一斑。王维开元二十五年夏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 使河西 ( 后又留在河西任节度判官) ,初到边地,即写出 《 使至塞上》 、 《 出塞作》 等杰作;约天宝四载,又曾出使榆林、新秦郡 ( 二郡俱隶属朔
④。高适天宝十载任封丘尉时, 方节度) ,作 《 榆林郡歌》 、《 新秦郡松树歌》
曾送兵到清夷军 ( 范阳节度所统九军之一) ,创作了 《 送兵到蓟北》 、《 使
① ②
参见余恕诚 《 唐诗风貌》 ,安徽大学出版社 1 9 9 7年版,第 1 8 6 、1 8 7页。 参见李珍华、傅璇琮 《 王昌龄事迹新探》 ( 《 古籍整理与研究》 第 5期,第 8 7 —1 0 2页) ,李珍 据其 《 赠轻车》 、《 辽西》 等诗可知。 参见拙作 《 王维年谱》 ,见 《 王维集校注》 附录,中华书局 1 9 9 7年版。
9 9 4年版) 。 华 《 王昌龄边塞诗时地初探》 ( 李珍华 《 王昌龄研究》 附录,太白文艺出版社 1
③ ④
唐代文史研究丛稿 2 4
青夷军入居庸三首》 、《 蓟中作》 、《 答侯少府》 等可同他游幽蓟时的作品媲 美的边塞诗。储光羲天宝末官监察御史时曾出使范阳,作 《 效古二首》 、
①。李 华 天 宝 《 观范阳递俘》 ;又曾出使西北边地,写了 《 使过弹筝峡作》
十一载以监察御史出使朔方,写了 《 奉使朔方赠郭都护》 诗,他的骈文 名作 《 吊古战场文》 也是根据这次使边的经历和体验创作的 ②。 “ 大为当 时所称” ( 《 唐才子传》
卷二) 的诗人陶翰,也有使边的经历,其 《 出萧关
③ 据 怀古》 云: “ 驱马击长剑,行役至萧关。悠悠五原上,永眺关河前。 ”
“ 行役” 的话,他应是摊上了赴边地的官差。《 河岳英灵集》 卷上评陶翰诗 说:“ 既多兴象,复备风骨,三百年以前,方可论其体裁也。 ” 陶翰今存边 塞诗四首 ( 占其今存诗总数的四分之一) ,都是具备风骨的作品,这同他 曾有使边的经历不能没有关系。 如果将入幕、游边、使边三者加起来,那么应该说盛唐文人出塞的现 象是相当普遍的。其实非但盛唐如此,初唐时文人出塞已颇常见。仅就诗 人而言,贞观诗坛的盟主唐太宗李世民,曾亲自率兵征高丽,又曾至灵州 ( 今宁夏灵武西南) 会铁勒诸部使臣,写下了 《 辽东山夜临秋》 等数首边 塞诗。“ 以文章进” 的贞观重臣兼诗人杨师道、岑文本、许敬宗、褚遂良, 都曾随从太宗征高丽;贞观诗人陈子良曾游塞北,作 《 于塞北春日思归》 诗; “ 有文词” 的高宗朝宰相来济贬为庭州 ( 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刺史, 突厥来犯,他领兵抗击,殁于阵中。高宗、武后时期活跃于文坛的王、杨、 卢、骆 “ 四杰” 中,卢照邻尝出使河西,骆宾王曾从军北庭,各有边塞诗 十余首传世。武后、中宗朝以诗名世的 “ 文章四友” 中,李峤尝以监察御 史出使岭南监军事,作 《 安辑岭表事平罢归》 诗,又尝出使朔方筑六州 城,有 《 奉使筑朔方六州城率尔而作》 诗;苏味道曾随定襄道行军大总管 裴行俭征突厥,任管记,写下边塞诗 《 单于川对雨二首》 ;崔融曾随梁王 武三思征契丹,任掌书记,今存有边塞诗五首;杜审言也曾因公事到过边
① ② ③
参见拙作 《 储光羲生平事迹考辨》 ,《 文史》 第 1 2辑。 参见 《 李华事迹考》 。 萧关在今宁夏固原东南,五原在今陕西北部定边。
关于文人出塞与盛唐边塞诗的繁荣 2 5
①。略晚于 “ 城岚州 ( 今山西岚县北) 四友” 、在当时诗名籍甚的宋之问,
曾出使河东天兵军,有 《 使往天兵军约与陈子昂新乡为期及还而不相遇》 诗;提倡风骨和兴寄、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陈子昂,曾两度从军, 亲临沙场,留下边塞诗二十余首,其成就为初唐写边塞诗者之冠;诗篇多 为时人讽诵的乔知之,曾随将军刘敬同北征同罗、仆固,为监军,今存边 塞诗五首;因七古名作 《 古剑篇》 受到武后赏识而蜚声诗坛的郭震,累任 边帅,有 《 塞上》 诗传世; “ 少以文辞知名” 的珠英学士崔曾从军,其
② 《 塞垣行》 云:“ 昔我事论诗,未尝怠经籍。一朝弃笔砚,十载操矛戟。 ”
《 早春边城怀
归》 云:“ 大汉羽书飞,长城未解围。……岁尽仍为客,春还 尚未归。 ” 珠英学士王无竞曾使边,有 《 北使长城》 诗及 《 灭胡》 诗;徐 坚、张说、李邕在初唐时也各有入幕的经历③。以上所举,皆当时之名家, 至于出塞的一般诗人、文士,自然更多,只是由于史料缺乏,难以一一考 出罢了。可以说,盛唐文人出塞的现象,乃初唐之继续与发展;文人出塞 对于初唐边塞诗的发展和诗风的变革都具有推动的作用。 下文拟对有边塞诗存世的盛唐诗人作一番考察,以进一步说明文人出 塞与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关系。先看下列笔者编制的 “ 盛唐诗人出塞与边塞 诗创作情况表” :
序号 1 2 3 4 5 6 姓名 唐玄宗 崔日用 张九龄 苏 张敬忠 张说 曾巡幸并州 曾任并州长史、河东节度使 未出塞 曾任益州长史、剑南节度使 曾入朔方幕,任平卢、河西、剑南节度使 曾入清边军总管王孝杰幕,任幽州、河 东、朔方节度使 是否出塞 今存边塞诗数 4首 2首 5首 4首 1首 1 6首 出处 《 全唐诗》 卷 3 同上卷 4 6 同上卷 4 8 、4 9 同上卷 7 3 、7 4 同上卷 7 5 同上卷 8 6 —8 9 、《 全唐诗 补编·续补遗》卷 1
① ② ③
杜审言 《 经行岚州》 云:“ 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 此诗一作崔融,但今存崔融 《 珠英学士集》 残卷收作崔诗。 张九龄 《 徐坚神道碑》 谓坚解褐 “ 汾州参军事,部送边糈,至于定襄,军使王本立素重公才,
命姚崇等北伐制》 。 署为管记” 。李邕武后长安四年曾入灵武道行军大总管姚崇幕,为判官,见苏 《
唐代文史研究丛稿 2 6
续表
序号 7 8 9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 8 1 9 2 0 2 1 2 2 2 3 2 4 2 5 2 6 2 7 2 8 2 9 3 0 3 1 姓名 李硋 员半千 王易从 张 寇? 李元 裴誛 胡皓 刘庭琦 韩休 袁晖 贺知章 张宣明 殷遥 沈如筠 贺朝 万齐融 张若虚 孙逖 崔国辅 崔皀 袁馞 李昂 卢象 王维 未出塞 曾游陇右① 曾入朔方幕 不详② 曾入朔方幕 未出塞 未出塞 不详 不详 未出塞 不详 曾游边④ 曾入郭震幕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曾入河东幕 曾游陇右⑤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曾使河西、朔方,入河西幕 是否出塞 今存边塞诗数 2首 1首 1首 1首 1首 2首 2首 2首③ 1首 2首 2首 2首 1首 1首 2首 1首 1首 1首 2首 2首 1首 1首 1首 2首 2 8首 出处 《 全唐诗》 卷 9 2 同上卷 9 4 同上卷 9 9 同上卷 1 0 0 同上卷 1 0 1 同上卷 1 0 8 同上 同上 同上卷 1 1 0 同上卷 1 1 1
同上 同上卷 1 1 2 同上卷 1 1 3 同上卷 1 1 4 同上 同上卷 1 1 7 同上 同上 同上卷 1 1 8 同上卷 1 1 9 同上卷 1 2 0 同上 同上 同上卷 1 2 2 同上卷 1 2 5 —1 2 8
① ② ③ ④ ⑤
据员半千 《 陇右途中遭非语》 诗。 “ 不详” 指作者的生平事迹资料极少,是否有出塞之经历难以确断者。下同。 《 补全唐诗》 又录胡皓边塞诗二首,系误收。 据贺知章 《 送人之军》 :“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送子今成别,令人起昔愁。 ” 据崔国辅 《 渭水西别季仑》 诗。
关于文人出塞与盛唐边塞诗的繁荣 2 7
续表
序号 3 2 3 3 3 4 3 5 3 6 3 7 3 8 3 9 4 0 4 1 4 2 4 3 4 4 姓名 崔颢 祖咏 李颀 储光羲 王昌龄 常建 杜 万楚 陶翰 刘长卿 颜真卿 李华 王翰 是否出塞 曾游东北边塞,入河东幕 曾游蓟门 不详 曾使范阳、西北边地 曾游河陇 不详 不详 不详 曾使边 未出塞 曾使河陇① 曾使朔方 曾入河东幕 今存边塞诗数 8首 1首 5首 1 2首 3 0首 1 0首 1首 1首 5首 1 3首 1首 1首 4首 1首 2首 5首 5 0首 3首 5首 8 0首 2首 1首 3首 1首 出处 《 全唐诗》 卷 1 3 0 同上卷 1 3 1 同上卷 1 3 2 —1 3 4 同上卷 1 3 6 —1 3 9 同上卷 1 4 0 —1 4 3 、《 全唐 诗补编·补全唐诗》 《 全唐诗》 卷 1 4 4 同上卷 1 4 5 同上 同上卷 1 4 6 同上卷 1 4 8 —1 5 1 同上卷 1 5 2 同上卷 1 5 3 同上卷 1 5 6 同上卷 1 5 8 同上 同上卷 1 5 9 、1 6 0 同上卷 1 6 1 —1 8 5 同上卷 1 9 6 同上卷 1 9 7 同上卷 1 9 8 —2 0 1 同上卷 2 0 2 同上 同上卷 2 0 3 同上
4 5 贺兰进明 未出塞 4 6 4 7 4 8 4 9 5 0 5 1 5 2 5 3 5 4 5 5 李希仲 孟浩然 李白 刘湾 张谓 岑参 薛奇童 梁 徐九举 屈同仙 不详 曾游蓟门② 曾游并州、幽州 不详 曾游蓟门,入安西、北庭幕 曾入安西幕,又入安西、北庭幕 不详 曾入幕③ 曾使单于都护府送兵④ 不详
① ② ③ ④
岑参有 《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诗。 9 9 5年版,第 4 2 —4 3页。 参见刘文刚 《 孟浩然年谱》 ,人民文学出版社 1 据李颀 《 别梁》 诗。 徐九举 《 送部四镇人往单于别知故》云:“ 天下今无事,云中独未宁。忝驱更戍卒,方送远边庭。 ”
唐代文史研究丛稿 2 8
续表
序号 5 6 5 7 5 8 5 9 6 0 6 1 6 2 6 3 6 4 6 5 6 6 6 7 6 8 6 9 7 0 7 1 姓名 高适 杜甫 贾至 钱起 郎士元 皇甫冉 刘方平 王之涣 郑
虔 柳中庸 赵徵明 崔希逸 哥舒翰 史昂 李昂③ 萧沼 是否出塞 曾游幽蓟,使清夷军,入河西幕 未出塞 未出塞 曾游陇右① 不详 不详 曾入幕② 曾游玉门关、寓居蓟门 不详 不详 不详 曾任河西节度使 曾任陇右、河西节度使 不详 曾使河西赤水军 曾入安西、北庭幕④ 今存边塞诗数 5 3首 2 2首 3首 8首 1首 1首 3首 2首 1首 4首 1首 2首 1首 1首 1首 1首 出处 《 全 唐 诗》 卷 2 1 1 —2 1 4 、 《 全唐 诗 补 编 · 补 全 唐 诗》 《 全唐诗》 卷 2 1 6 —2 2 4 同上卷 2 3 5 同上卷 2 3 6 —2 3 9 同上卷 2 4 8 同上卷 2 5 0 同上卷 2 5 1 同上卷 2 5 3 同上卷 2 5 5 同上卷 2 5 7 同上卷 2 5 9 《 全唐 诗 补 编 · 续 拾》 卷1 1 同上卷 1 3 同上 《 敦煌 诗 集 残 卷 辑 考》 上编卷上 同上卷中
说明: 1 本表所列有边塞诗存世的盛唐诗人,其卒年上限为开元四年 ( 7 1 6 ) 以后,下限不定,但只取安 史之乱以前写有边塞诗的。为省篇幅,仅存一首送人赴边诗的作者不列入表中。 2 表中诗人的序次依 《 全唐诗》 。 3 “ 边塞诗” 指写到边塞风光、军民生活和战争的诗 ( 包括送人赴边诗) ,还有反映后方对边塞问 题关心和思念边防战士的诗。 4 “ 今存边塞诗数” 指作于安史之乱以前的作品,安史之乱爆发后作的边塞诗未计算在内 ( 仅岑 参安史之乱爆发初期在北庭写的诗计入) 。
尽管盛唐边塞诗有不少已亡佚 ( 如 “ 戴文” 和本文第一部分考出的入
① ② ③ ④
钱起有 《 陇右送韦三还京》 诗。 皇甫冉 《 寄刘方平》 云:“ 十年不出蹊林中,一朝结束甘从戎。 ” 9 之李昂非一人,参见 《 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中华书局 1 9 9 5 年版,第 3 0 页。 此李昂与序号 2 据岑参 《 天山雪歌送萧沼归京》 。
关于文人出塞与盛唐边塞诗的繁荣 2 9
幕文士中,大多数人无边塞诗留存) ,上表不能完全反映当时边塞诗创作 的实际,但从其中仍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值得一提的盛唐诗人,都写有边 塞题材的诗,边塞诗创作在当时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在盛唐边塞诗的创作 队伍中,有出塞经历者居于多数 ( 上表所列 7 1人中,曾出塞者 3 5人,未 出塞者 9人,不详者 2 7人) ,由于他们有边塞生活的直接体验,所以能够 突破边塞诗创作的传统格局,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又由于有出塞经历的 文人多,未出塞者不难借助他们获得边塞生活的间接体验,所以不曾出塞 的文人,也同样写出了不少的边塞诗;另外在表现边塞战争给人民造成的 困苦、家
属对边防战士的思念等方面,未出塞者完全能够具有不同甚或深 于出塞者的体验,从而他们也就得以创作出若干反映上述内容的名篇 ( 如 杜甫的 《 兵车行》 、李白未游边时写的一些边塞诗等) 。综上所述,可以说 盛唐边塞诗的繁荣局面,是在出塞与未出塞诗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成的;高 适、岑参的边塞诗创作,绝不是一种个别和孤立的存在,而是与整个盛唐 边塞诗的繁荣紧密联系着的。 在盛唐边塞诗的两类作者中,曾出塞者是创作的基干和主力。据上表 统计,7 1位盛唐诗人,今存边塞诗 4 4 0首,其中曾出塞者 3 5人,存有边塞 诗3 4 2首 ( 其中有一部分系诗人未出塞时的作品) ,占据着最突出的地位; 在边塞诗的创作上居于盛唐诗人前列的名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白、 王维,都曾出塞,存诗不多却享誉当时且有边塞之作广为传诵的诗人崔颢、 王翰、王之涣、祖咏、陶翰,也各有出塞的经历。可以说,一批未曾出塞 的诗人,正是在这些有出塞经历诗人的带动和影响下写作边塞诗的。在有 出塞经历的诗人中,高适、岑参是公认的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不但写 作的边塞诗数量最多 ( 见上表) ,在题材内容、艺术表现上也有大的开拓 和突破,他们取得这一成就的契机是:出塞的时间最长,边塞生活的体验 最为丰富和充实。这个事实印证了一条原理: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 据此说来,文人出塞对于盛唐边塞诗繁荣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 原载 《 文学遗产》 2 0 0 2年第 3期)
关于文人出塞与盛唐边塞诗的繁荣 9
关于文人出塞与盛唐边塞诗的繁荣
一
边塞诗是盛唐诗歌高峰上最鲜明的一个标志①。说到盛唐边塞诗繁荣 的原因,研究者每好引用胡震亨 《 唐音癸签》 卷二七的一段话加以说明: “ 唐词人自禁林外,节镇幕府为盛。如高适之依哥舒翰,岑参之依高仙芝, 杜甫之依严武,比比而是。中叶后尤多。盖唐制,新及第人,例就辟外幕。 而布衣流落才士,更多因缘幕府,蹑级进身。 ” 即据此认为,盛唐时文人入 幕已蔚为风气,这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长足发展。而戴伟华 《 对文人入幕 与盛唐高岑边塞诗几个问题的考察》 ( 以下简称 “ 戴文” ) 则指出②,胡氏 的说法 “ 有相当多的问题” ,首先,所谓 “ 新及第人,例就辟外幕” 者, 只是安史之乱后中晚唐的大致情况;其次,盛唐文人入节镇幕府者并非 “ 比比而是” ,文人入幕府的盛况只是在中晚唐时才出现。确实,开元、天 宝时仅于边地置节度、经略使,凡有十镇;安史乱后则在内地遍设节度、 观察使,新增置的节镇达四十多个,所以文人入幕之盛,开元、天宝时无 法同中晚唐时相比,胡氏的概括欠严密。但是,中晚唐文人所入幕府多在 内地,盛唐文人所入幕府则都在边地,前者与边塞诗的创作无多大关系, 后者则与边塞诗的创作关系密切,因此我们研究盛唐边塞诗,有必要对当 时文人入边幕的情况进行具体、细致的考察, “ 戴文” 和戴伟华嗣后出版
① ②
参见林庚 《 唐诗综论》 ,人民文学出版社 1 9 8 7年版,第 5 9页。 戴伟华:《 对文人入幕与盛唐高岑边塞诗几个问题的考察》 ,《 文学遗产》 1 9 9 5年第 2期。
唐代文史研究丛稿 1 0
①,就作了一番学界 的专著 《 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 ( 以下简称 “ 戴书” )
过去未曾作过的这种考察,这自然很有意义。通过这种考察, “ 戴文” 得 出如下结论:学界那种盛唐文人入边幕蔚为风气的说法 “ 大有偏颇之处” ; “ 高适、岑参等著名诗人入边幕在当时也还是个别现象,真正是边地幕府 中的士人屈指可数” ;“ 高、岑的入边以及唐代诗坛上产生如此独特的盛唐边 塞诗,乃取决于作者的个性;而个性所造成的总是个别现象” 。“ 戴书” 也 说:盛唐 “ 入幕文士极少,高适、岑参入幕纯属个别现象,他们的创作通常 6 6 页) 。如果实情确如作者所说,则高、岑的边 情况下是一个人行为” ( 第1 塞诗创作似乎是一种个别和孤立的现象;而且只能说高、岑的入边幕与其边 塞诗创作有密切的关系,而很难说文人入边幕任职同盛唐边塞诗的繁荣有
多 少关系了 ( “ 戴文”承认文人入边幕是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之一) 。这些问 题对于盛唐边塞诗的研究并非无关紧要,所以值得作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 戴文” 得出上述结论,是以自己的考证为依据的。 “ 戴文” 说, “ 从 开元初到天宝末约四十年间” ,可考出的入幕 “ 文士” 仅有朔方四人 ( 郭 虚己、牛仙客、萧直、杜鸿渐) 、陇右二人 ( 哥舒翰、严武) 、河西十一人 ( 薛仅、牛仙客、郭虚己、王维、许远、高适、吕 、萧昕、严武、李华、 杨炎) 、安西四人 ( 岑参、李栖筠、萧沼、张谓) 、河东二人 ( 王翰、孙 逖) 、幽州二人 ( 樊衡、徐浩) 、剑南三人 ( 杨仲昌、蔡希周、许远) ,合 计共七镇二十八人次②。其中郭虚己、牛仙客、严武、许远四人两度入幕,
③,李华一人本系误考④,若都 哥舒翰、牛仙客、郭虚己三人 “ 显为武夫”
加以删除,实际就只剩二十人了,确乎 “ 屈指可数” 。现在的问题是,以 上统计数字,距离当时的实际究竟有多远?是否 “ 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 “ 戴文” 所定 “ 文士” 的标准有两条,一是进士及第者,二是有诗文留存
① ② ③
戴伟华:《 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 9 9 8年版。 开元、天宝时的节镇共有十个,尚有北庭、平卢、岭南三镇 “ 戴文” 未作考证。 郭虚己历任侍御史、左庶子、御史中丞、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工部尚书,皆为文官,不知
“ 戴文” 为何称其为 “ 武夫” ?参见 《 元和姓纂四校记》 卷一 ○ , 《 唐仆尚丞郎表》 卷 一二、二 一、 二二。
④
李华所说 “ 哥舒表华,掌记辕门” ,盖指天宝十四载十二月哥舒翰受命守潼关后,辟李华为幕
9 9 0年第 4期。 府掌书记,其事与河西镇无涉。参见拙作 《 李华事迹考》 ,《 文献》 1
关于文人出塞与盛唐边塞诗的繁荣 1 1
者,两条中只要有一条符合,即可列入 “ 文士” 范围。在这两条标准中, 应该说第一条是相当严的。例如,唐时的明经科和制科,均需试时务策, 其及第者中,岂能没有能为文堪称为 “ 文士” 的人?又,习进士业而应试 落第者,难道都算不得真正的 “ 文士” ?还有大量凭门荫入仕的人,难道 都是没有文才的武夫?所以,我们如果将 “ 文士” 的标准适当放宽,入围 的 “ 文士” 肯定会大为增加。不过,既然 “ 戴文” 已定下这样的标准,我 们也就姑且依此标准来讨论问题。上述 “ 戴文” 已考出的入幕 “ 文士” , 绝大多数符合所定的标准,但其中也有两人例外,一是朔方镇萧直,明经 及第,二是河西镇薛仅,制举 “
才高未达,沉迹下僚” 科登第,两人均无 诗文留存。下面,拟谨依 “ 戴文” 所定的标准 ( 不收例外) ,考证一下开 元、天宝时 ( 自开元元年至天宝十四载,共四十三年) 入边幕任职的 “ 文 士” 是否真像 “ 戴文” 所说的那么少。 “ 戴文” 共考察了七个镇,为省篇 幅,本文只想对其中的幽州、朔方、河西、安西四镇作考证,至于其余各 镇的情形,读者自能举一反三。这里必须说明一点,即 “ 戴文” 所考的入 幕文士,是指文职僚佐,笔者这里则指所有在边幕任职的文士,包括府主。 像曾任节度使的崔日用、苏 、张说等人 ( 见下) ,既是文士,又有边塞 诗传留,我们研究盛唐边塞诗的繁荣与文人入幕的关系,不宜撇下他们。 幽州 ( 天宝元年更名范阳) :“ 戴文” 只考出二人,实际可考出者尚有 以下八人。 张说,开元六年至七年为幽州都督、河北节度使。说制举登第,有诗 文集三十卷传世。 唐方镇年表》 卷四) 。睃明经及第。 王?,开元八年为幽州节度使 ( 《 今存诗一首 ( 《 全唐诗》 卷九九) 、文五篇 ( 《 全唐文》 卷二九八) 。 张嘉贞,开元十四年为定州刺史、北平军 ( 幽州节度使所统九军之 一) 使 ( 两 《 唐书》 本传) 。嘉贞五经举及第。今存诗三首 ( 《 全唐诗》 卷一一一) 、文八篇 ( 《 全唐文》 卷二九九) 。 李适之,开元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为幽州节度使 ( 两 《 唐书》 本传) 。 、文四篇 ( 《 全唐文》 卷三○四) 。 今存诗三首 ( 《 全唐诗》 卷一○九) 裴宽,天宝初为范阳节度使 ( 两 《 唐书》 本传) 。宽明经及第,又举 拔萃科,《 旧唐书》 本传称其 “ 以文词进” 。今存文一篇 (《 全唐文》 卷二
唐代文史研究丛稿 1 2
七八) 。 颜杲卿,天宝末为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营田、支度判官,摄常山太守 ( 颜真卿 《 颜元孙神道碑》 、《 新唐书·颜杲卿传》 ) 。杲卿为真卿从兄,以 门荫授官,开元中曾赴选,以书判超等为吏部侍郎席豫所赏识 (《 新唐书》 本传) 。今存文一篇 ( 《 唐文拾遗》 卷一九) 。 畅璀,《 旧唐书》 本传:“ 乡举进士。天宝末,安禄山奏为河北海运判 官。 ”按,据 《 新唐书·方镇表》 ,开元二十七年 “ 幽州节度使增领河北海 运使” ,时安禄山盖以范阳节度使兼领河北海运使,璀即其幕府中掌协助 处理海运事务的僚佐。璀为诗人畅当之父。今存赋一篇 ( 《 全唐文》 卷三 九四) 。 李史鱼,梁肃 《 李史鱼墓志铭》 :“ 上方锐意武功,宠厚边将,拜公殿 中侍御史,参安禄山范阳军事。 ”(《 全唐文》 卷五二○ ) 史鱼开元二
十一
① 年制举多才科登第 ( 《 登科记考》 卷八) 。今存文一篇 ( 《 唐代墓志汇编》
圣武○○一) 。 朔方:“ 戴文” 只考出四人,实际可考出者尚有以下十三人。 赵彦昭,开元元年为朔方道大总管 (《 通鉴》 卷二一○) ,苏、张说 皆有诗送其 “ 赴朔方军” 。彦昭进士及第 ( 《 新唐书》 本传) 。今存诗一卷 (《 全唐诗》 卷一○三) 。 徐秀 (《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 元和姓纂》 卷二作 “ ” ) ,颜真卿 《 徐秀神道碑》 :“ 幼而聪悟,笃学能属文。……调补幽都县尉,充相国、 尚书赵彦昭朔方节度判官。 ” 秀长安二年进士及第 ( 《 登科记考》 卷四) 。 无诗文留存。 唐方镇年表》 卷一) 。其余见前。 王?,开元中为朔方节度使多年 ( 《 吕延祚,《 通鉴》 玄宗开元三年九月:“ 壬戌,以凉州大总管薛讷为朔 方道行军大总管,太仆卿吕延祚、灵州刺史杜宾客副之,以讨突厥。 ” 事又 见 《 全唐文》 卷二一玄宗 《 授薛讷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吕延祚杜宾客副总管 制》 。延祚善文,有 《 进集注文选表》 ( 《 全唐文》 卷三○○) 传世。 张说,开元十年为朔方节度使 ( 《 通鉴》 卷二一二) 。其余见前。
①
《 唐代墓志汇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 9 2年版。
关于文人出塞与盛唐边塞诗的繁荣 1 3
李,开元中为朔方节度使多年 (《 唐方镇年表》 卷一) 。封信安郡 王。今存诗一首 ( 《 全唐诗》 卷六) 、文一篇 ( 《 全唐文》 卷一○○) 。 萧嵩,开元十五年为朔方节度使 (《 唐会要》 卷七八) 。嵩开元初尝官 中书舍人 ( 掌草诏,见两 《 唐书》 本传) 。今存诗二首 ( 《 全唐诗》 卷一 、文三篇 ( 《 全唐文》 卷二七九) 。 ○八) 寇洋,《 唐代墓志汇编》 天宝一三六贺兰弼 《 寇洋墓志铭》 :“ 寻转泾 州司马,累充朔方军节度判官,元帅户部尚书王 ?、兵部尚书萧嵩悉以金 革之事咨于 幕 下。 ” 洋 连 应 制 科 材 称 栋 梁、拔 萃 出 类 及 县 令 举,皆 登 第 。 ( 见 《 寇洋志》 ) 。今存文一篇 ( 《 唐代墓志汇编》 开元二五○) 授陈九言起居舍人刘贶起居郎 陈九言, 《 全唐文》 卷三 ○ 八孙逖 《 制》 :“ 朝议郎守太子舍人摄殿中侍御史、朔方节度判官陈九言……可行起 居舍人,散官如故。 ” 九言开元二十九年官右司员外郎时,撰 《 尚书省郎 官石记序》 ,由著名书法家张旭书写,刻于石 ( 今存) ,其任朔方节度判 官,在开元二十四年之后①。 王忠嗣 ( 初名训) ,自开元二十九年至天宝五载为朔方节度使 (《 旧唐 书》 本传) 。今存诗一首
( 《 全唐诗》 卷七七四,署名 “ 王训” ) 、文一篇 (《 全唐文》 卷三六三) 。 让起复表》 :“ 伏奉恩敕, 厍狄履温, 《 全唐文》 卷三 ○ 五厍狄履温 《 授臣驾部员外郎,充朔方军判官。 ” 寇坦有 《 同张少府和厍狄员外夏晚初 ,厍狄员外即厍狄 霁南省寓直兼充节度判官之作》 ( 《 全唐诗》 卷一二○) 、文二篇传世。 履温,有诗一首 ( 《 全唐诗》 卷一二○) 李 ,《 通鉴》 天宝十载正月: “ 丁酉,命李林甫遥领朔方节度使,以 户部侍郎李 知留后事。 ” 卷三七二) 。 郭子仪,天宝中至天宝末,历任振远军使、天德军使 ( 均隶属朔方节 度使) 、朔方节度右兵马使 ( 两 《 唐书》 本传) 。今存诗二首 ( 《 全唐诗》 、文十二篇 ( 《 全唐文》 卷三三二) 。 卷一○九) 曾知天宝九载贡举。今存文一篇 ( 《 全唐文》
①
孙逖开元二十四年始任掌草诏之中书舍人 ( 《 旧唐书》 本传) ,其所撰制书最早只能作于开元
二十四年。
唐代文史研究丛稿 1 4
河西:“ 戴文” 只考出十人①,实际可考出者尚有以下九人。
② 卷 杨敬述,开元四年至九年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 ( 《 唐刺史考》
三九) 。今存 《 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诗一首 ( 《 全唐诗》 卷八○) 。 张敬忠,开元十一年为河西节度使 ( 《 唐会要》 卷七八) ,以 《 边 词》 诗知名。今存诗二首 (《 全唐诗》 卷七五) 、文二篇 (《 全唐文》 卷 二七七) 。 萧嵩,开元十五至十六年为河西节度使 ( 《 旧唐书·玄宗纪》 、《 通鉴》 卷二一三) 。其余见前。 裴宽,《 旧唐书》 本传:“ 萧嵩为河西节度使,奏宽及郭虚己为判官。 ” 其余见前。 崔希逸,开元二十四至二十六年为河西节度使 ( 《 唐方镇年表》 卷 八) 。今存诗二首 (《 全唐诗续拾》 卷二一一) 、文一篇 (《 全唐文》 卷三 。 ○五) 皇甫惟明,天宝五载任河西、陇右节度使 (《 通鉴》 卷二一五) 。今存 文一篇 ( 《 全唐文》 卷三五七) 。 王忠嗣,开元中河西节度使萧嵩引为兵马使,天宝五载至六载任河西、 陇右节度使 ( 两 《 唐书》 本传) 。其余见前。 哥舒翰,天宝初事河西节度使王 翺,天宝五载河西节度使王忠嗣以为 大斗军副使。十二载至十四载任河西、陇西节度使 (《 旧唐书》 本传、《 通 鉴》 卷二一六、二一七) 。其余见 “ 戴文” 。 裴冕, 《 旧唐书》 本传: “ 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表为行军司马。 ” 今存文 二篇 ( 《 全唐文》 卷三七八) 。 安西:“ 戴文” 只考出四人,实际可考出者尚有以下七人。 张嵩 ( 一作孝嵩) ,《 新
唐书·郭虔馞传》 :“ 陕王为安西都护,诏虔 馞 为副。……久之,卒军中。以张孝嵩为安西副都护。孝嵩伟姿貌,及进士 第,而慷慨好兵。 ”“ 孝嵩” 《 旧唐书·郭虔 馞 传》 作 “ 嵩” ,其官安西副 都护在开元七年至十二年 ( 《 唐刺史考》 卷四六) 。今存赋一篇 ( 《 全唐
① ②
李华一人已删除。 《 唐刺史考》 ,江苏古籍出版社 1 9 8 7年版。
关于文人出塞与盛唐边塞诗的繁荣 1 5
文》 卷三二八) 。 赵颐贞,《 新唐书·赵冬曦传》 :“ 兄夏日,弟和璧、安贞、居贞、颐 贞、汇贞,皆擢进士第。……颐贞安西都护。 ” 颐贞开元十四年至十六年为 安西副大都护 ( 《 通鉴》 卷二一三) 。今存文二篇 ( 《 全唐文》 卷二九六) 。 章仇兼琼,张九龄 《 敕碛西支度等使章仇兼琼书》 :“ 敕碛西支度、 营田等使兼知长行事、殿中 ( 侍) 御史章仇兼琼……” (《 全唐文》 二八 七) 碛西即安西,见 《 唐会要》 卷七八。孙逖 《 授章仇兼琼主客员外郎 制》 :“ 敕殿中侍御史章仇兼琼……顷逾沙碛,能正纠绳……可尚书主客 员外郎。 ”( 《 全唐文》 卷三 ○ 八) 此制书作于开元二十四五年 ①,其时兼 琼盖自碛西支度等使入为主客员外郎,故制书中有 “ 顷逾沙碛” 等语。 开元二十七 年, 兼 琼 自 主 客 员 外 郎 出 为 益 州 司 马, 寻 迁 剑 南 节 度 使 ( 见 《 唐尚 书 省 郎 官 石 柱 题 名 考》 卷 二 六) 。今 存 文 一 篇 ( 《 全 唐 文》 卷四 ○ 五) 。 许远,《 旧唐书》 本传:“ 初从军河西,为碛西支度判官。章仇兼琼镇 剑南,又辟为从事。 ” 盖兼琼为碛西支度使时,尝引许远为支度判官。其余 见 “ 戴文” 。 独孤峻, 《 旧唐书·封常清传》 载,安西四镇节度使夫蒙灵 鮞 幕中②, 有 “ 判官刘眺、独孤峻” 。峻今存文一篇 ( 《 全唐文》 卷三三○) 。 刘单,《 旧唐书·高仙芝传》 载,天宝六载安西节度副使高仙芝远征 小勃律,九月末,“ 还播密川,令刘单草告捷书” 。天宝十载,岑参有 《 武 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 诗,高开府即安西节度使高仙芝③, 则刘单尝于天宝六载至十载在安西幕府中任职。单天宝二年登进士第,为 状元 ( 《 登科记考》 卷九) 。 封常清,天宝六载十二月,为安西节度判官,天宝十一载,为安西节 度使,天宝十三载,又兼任北庭节度使 ( 《 旧唐书》 本传) 。常清有文才, 《 旧唐书》 本传说:“ 外祖犯罪流安西效力,守胡城南门,颇读书,每坐常
① ② ③
孙逖开元二十四年始任中书舍人 ( 掌草诏) 。 夫蒙灵鮞开元二十九年至
天宝六载为安西节度使,见 《 唐方镇年表》 卷八。 《 通鉴》 天宝十载正月:“ 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入朝……加仙芝开府仪同三司 ( 文散官一品) 。 ”
唐代文史研究丛稿 1 6
清于城门楼上,教 其 读 书,多 所 历 览。 ” “ 常 清 于 幕 中 潜 作 捷 书 出 …… ( 高) 仙芝所欲言,无不周悉,仙芝大骇异之。 ”“ 常清有才学,果决。 ”今 存文一篇 ( 《 全唐文》 卷三三○) 。 以上考出的入幕任职的文士,其数量虽已大大超过 “ 戴文” 所考,但 绝不敢说根据现存资料,凡可考者笔者都已考出了。至于受现存资料的限 制无法考出的入幕文士,应该说还有不少。 “ 戴文” 也承认这一点,说限 8人,“ 不能完全反映当时的实际” 。在这里 于现存材料,自己考出的七镇 2 应特别补充一点,即安史之乱的破坏,造成了作家作品和官府文书的大量 丧失。如王维的作品,“ 天宝事后,十不存一” ( 《 旧唐书·王维传》 ) ;常 衮 《 卢正己墓志铭》 说: “ 自胡马入洛,三川大残……中台文书,尽成灰 烬。 ”(《 全唐文》 卷四二○) 安史之乱是在人们正陶醉于承平时突然发生 的,人们来不及做任何应变的准备,叛乱的这种突发性增大了它的破坏性, 所以现存的初盛唐资料明显少于中晚唐资料,开元、天宝时的许多入幕文 士也就无从考出了。根据上述情况,加上 “ 文士标准参照进士及第和作品 留存尚有其局限” (“ 戴文” ) ,所以应该说 “ 戴文” 所考出的 2 8人,距离 当时的实际是相当遥远的。
二
为了进一步弄清盛唐文人入边幕的情况,有必要对当时文人入幕的原 因以及文人入幕与仕进的关系作一番考察。 盛唐文人多有积极用世的思想、建功立业的壮志,他们写的不少边塞 诗,往往有抒发驰驱沙场、杀敌报国豪情的内容,因此不能不说为国安边 是文人入幕的动机之一。但是,他们入幕的一个更为重要更为实际的原因 应是:入幕是文入仕进的一条途径。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未释褐者 通过入幕以释褐,二是已释褐者通过入幕而进身。 先谈第一方面的内容。唐代制度规定,边帅可以自辟僚佐。 《 通典》 卷三二载,唐采访、节度等使之僚佐,“ 皆使自辟召,然后上闻,其未奏报 7 7 9 ) 载沈既济上选举议也说:“ 今诸道节 者称摄” 。《 通鉴》 大历十四年 ( 度、都团练、观察、租庸等使,自判官、副将以下,皆使自择。 ” 这种制度
关于文人出塞与盛唐边塞诗的繁荣 1 7
使得那些在科举考场上失利、入仕无门的文士,有可能通过入幕而释褐。 如 《 全唐文》 卷五○○权德舆 《 王崇术神
道碑》 :“ 开元中,举孝廉,仍岁 为有司所诎,因罢卷慨息,慕班超、傅介子之为人,遂从河西节度使杜尚 书暹,抚剑相合。 ”又 《 姚南仲神道碑》 :“ 烈考发,天宝中,举秀才,十 上不合,慨然自奋,从西平王哥舒翰于陇上,积功劳至右领军卫将军。 ”还 有不走科举道路的年轻文士因投笔从戎而释褐的,如 《 唐代墓志汇编》 天 宝一○六 《 朱光宙志铭》 :“ 早闲经史,尤工翰墨,弱冠卓立,时人伟之。 开元十五载,陇右、河西寇 □ 孔炽,公弃笔从戎,戮力致讨……爰授上柱 国、义阳郡钟山县尉。 ” 又有科举及第后不等吏部授官而自入边幕求仕从 而释褐的,如 《 唐代墓志汇编》 开元一九六 《 樊庭观墓志铭》 :“ 遂以明经 擢第。既而叹曰: ‘ 大丈夫当立功绝域,安能坐事散儒! ’ 于时玉塞兵连, 金河使断,杖剑聿从于幕府,援绳誓缚于凶渠。献凯之期,功无与贰…… 承资入选,释褐授昭武校尉、左玉钤卫长上。 ” 唐时科举登第者尚需经吏部
①,所以便有了得第者不等 铨选方得授官,至 “ 有出身二十余年不得禄者”
待吏部授官而自入边幕求仕的情况。上述入幕的文士,其幸运者得为边帅 直接辟为僚佐从而释褐,更多的情况则是,入幕后累积一定的资历或军功, 才得以释褐,如上文谈到的朱光宙、樊庭观,就都是如此。 “ 戴书” 有一种说法,即认为唐代幕府取士虽不问出身,但 “ 事实上 幕府取布衣入幕尚在少数” ,唐武宗会昌五年 ( 8 4 5 ) ,还曾下敕文规定以 后不得更许辟无出身者入幕 ( 第3 1 、3 2页) 。应该说,这是中晚唐的情况, 开元、天宝时的情况不见得是这样。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其中为害最烈 的河北三镇 ( 魏博、成德、幽州) ,占有 1 9州 1 1 3县,割据长达 1 5 6年, 淄青镇占有 1 2州 6 3县,割据凡 5 4年,此外还有淮西、泽潞等一些较弱的 割据者,他们都 “ 以土地传子孙” ,“ 擅署吏” ( 《 新唐书·藩镇传序》 ) ; 另外代宗广德元年 ( 7 6 3 ) ,吐蕃尽取河西、陇右 1 9州 6 0县之地,这两者 相加,即有数十州数百县非朝廷所有,于是造成朝廷得以署授的官吏员额 大减 ( 唐时官吏皆有定员,吏部不得超编授官) 。而当时每年科举录取的
①
《 通鉴》 卷二一三,开元十八年。
唐代文史研究丛稿 1 8
人数,又比开元、天宝时有所增加①,所以就出现了及第后等待授官的人 很多而官位的空缺额却少,许多人登第多年后仍不得授官的问题。上文谈 到,安史之乱后新增设的节镇达四十多个,它们各置有僚佐,这等于新增 了若干
官员的编制,但如果将这些编制过多地给予那些无出身者,则登第 多年后仍不得授官的问题依旧难以解决,科举制也会逐渐走向崩溃,所以 就只好对入幕者的出身作限制性的规定。这种规定无疑是根据现实的情势 作出的,而开元、天宝时并无类似的情势,自然也不会有类似的规定。 入边幕之所以能成为盛唐文人释褐的一条途径,还与科举在当时选官 制度中的地位有关。唐代选择官吏,主要有科举、以门荫入仕和流外入流 三种途径,初盛唐时,科举在这三种途径中的地位并不是最重要和最突出 谏限约明经进士疏》 说: “ 自数年以 的。开元十七年国子监祭酒杨 上 《 来,省司定限,天下明经进士及第,每年不过百人……臣窃见流外入仕、
② 大历中洋州刺 诸色出身,每岁尚二千余人,方于明经进士,多十余倍。 ”
史赵匡作 《 举选议》 也称科举入仕者和以其他途径入仕者之间为 “ 此一彼
③。考虑到杨、赵之文皆旨在为习举业者入仕的艰难鸣不 十,此百彼千”
平,所称一比十或十余的比例有可能夸大其词,所以笔者决定对当时这两 者的实际比例作一番考察。首先,笔者从 《 唐代墓志汇编》 中找出所有开 元、天宝年间任过流内文武职事官的人 ( 共有 4 0 8人) ,然后根据其各自墓 0 8人中, 志的记载逐一弄清他们的入仕途径,最后再进行统计,结果发现 4 科举入仕者 9 9人④,占 2 4 %;以门荫入仕者 1 9 1人,占 4 6 8 %。可见门荫 入仕者在当时的官场中拥有很大的势力,科举入仕者在所有入仕者中的比 重并不大。有限的官员编制既然多数为非科举入仕者所挤占,于是也就形 成 “ 没齿而不登科者甚众,其事难,其路隘也如此;而杂色之流⑤,广通
①
玄宗时进士、明经每年录取的人数不过百人;唐后期,仅明经每年即录取一百至一百一十人,
进士录取数则大抵与开元、天宝时持平 ( 每年二三十人) 。参见吴宗国 《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辽宁大 学出版社 1 9 9 7年版,第 1 9 9 、2 0 0页。
② ③ ④
《 全唐文》 卷二九八、《 通鉴》 卷一七。 《 通典》 卷一七,编年据 《 唐刺史考》 卷二○九。 4人,明经及诸科 ( 明法、神童举等) 5 6人,制科 1 4人,武举 5人。唐人有连 其中进士科 2 “ 杂色之流” 指各色科举以外的入仕者。
应数科者,此处依首次登第的科目作统计。
⑤
关于文人出塞与盛唐边塞诗的繁荣 1 9
其路也” ( 赵匡 《 举选议》 ) 的局面。一般地主家庭出身的文士,不能凭 门荫入仕,如果科举的隘路再走不通,也就只有走流外入流等路了。但
流外入流者升迁缓慢,“ 不得任清资要官” ( 《 旧唐书·职官志一》 ) ,还 往往被 “ 士流” 瞧不起,所以有些人便选择走从军入幕的道路。这条路 虽然也相当狭窄,但较之流外入流,升迁较快,也有可能当高官,仍不 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现在谈第二方面的内容。已释褐者能否通过入幕而进身呢?回答应该 是肯定的。“ 戴书” 说:“ 在盛唐,文人立功边地是一良好愿望,真正投笔 从戎而高迁的,几乎没有。 ” ( 第1 1 6页) 这话不符合当时的实情,仅就 “ 戴文” 考出的七镇入幕文士和笔者上文考出的四镇入幕文士而言,天宝 年间当过节镇僚佐,后来仕至高官的就有:杜鸿渐,河西节度使、丞相; 严武,剑南节度使、黄门侍郎;高适,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吕 ,丞 相、荆南节度使;萧昕,工部、礼部尚书;杨炎,吏部侍郎、丞相;李栖 筠,工部侍郎、浙西观察使;张谓,礼部侍郎;裴冕,丞相、剑南西川节 度使;哥舒翰,见前;独孤峻,浙东观察使;封常清,见前①。开元或开 元以前当过幕僚,安史之乱以前仕至高官的也有:郭虚己,剑南节度使、 工部尚书;牛仙客,河西节度使、丞相;孙逖,刑部侍郎、太子詹事;张 说,万岁通天元年 ( 6 9 6 ) 从清边军总管王孝杰讨契丹,为管记,其余见 前;裴宽,见前;吕延祚,工部侍郎;王忠嗣,见前;张敬忠,神龙三年 ( 7 0 7 ) 入朔方军总管张仁愿幕,其余见前;章仇兼琼,见前②。当然,以 上这些人并不是当一任幕僚就骤贵的 ( 那样同唐代官员的迁转常规不相合) , 他们的高迁也还会有其他原因,但亦应该承认,入边幕为僚佐,是其升迁阶 梯之一级,特别是那些升为节度、观察使的 ( 在上述诸人中居多数) ,其升 迁同他们当过幕僚的经历应有密切关系。入幕文士中自然也有许多失意者, 但不能因此否认入幕能使不少文士 “ 蹑级进身” ,犹如考中进士的人多数不
①
以上诸人各见两 《 唐书》 本传,张谓见 《 唐诗纪事》 卷二五,独孤峻见 《 唐方镇年表》 卷 以上诸人各见两 《 唐书》 本传,郭虚己见 《 唐方镇年表》 卷六,吕延祚见 《 新唐书》 卷六
五。哥舒翰、封常清系入幕后方释褐,释褐后又渐升迁至边帅的,与其他人有所不同。
②
艺文志》 ,张敬忠见 《 新唐书·张仁愿传》 。 ○ 《
唐代文史研究丛稿 2 0
能官至高位,但不能因此否认考中进士是文士获取高位的主要途径之一。 入幕后的文士进身的门径主要有二,一是立军功,二是受到边帅的 赏识、提拔和举荐,这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封常清,初入安西幕 时
只是高仙芝的 “ 莊 从” ,接着因立军功而释褐,后又由于受到高仙芝的 信重和提拔,终于官至节度使 ( 《 旧唐书·封常清传》 ) 。边帅提拔和举荐 自己的僚佐的事,初唐时即不罕见,如裴行俭累为边帅,“ 所引偏裨……至 刺史、将军者数十人” ( 《 旧唐书》 本传) ;张仁愿为朔方军总管时,“ 奏用 监察御史张敬忠、何鸾、长安尉寇 ?、县尉王易从、始平主簿刘体微分 判军事,太子文学柳彦昭为管记,义乌尉晁良贞为随机,敬忠等皆以文吏 著称,多至大官” ( 《 旧唐书》 本传) 。开元、天宝时,张说、萧嵩、哥舒 翰为边帅,亦多荐拔其幕僚①。自唐初至开元年间,文臣任边帅的不算少, 所以被荐拔者不会只是武夫。 “ 戴文” 说 “ 以文吏为方面大帅,在安史乱 前是很少有的” ,这话也不大符合实情,如上文笔者考出的四镇入幕文士 中,任边帅的就有十多个。又 《 通鉴》 天宝六载云: “ 自唐兴以来,边帅 皆用忠厚名臣……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 ,奸相李林甫为 “ 专宠固位” , “ 杜边帅入相之路” ,乃奏言: “ 文臣为将,怯当矢石,不若用寒胡人。 ” 《 新唐书·李林甫传》 也说:“ 先天、开元中,大臣若薛讷、郭元振 ( 震) 、 张嘉贞、王?、张说、萧嵩、杜暹、李适之等,自节度使入相天子。 ” 实际 自边帅入相者,还应再补上牛仙客一人,另外开元宰相姚崇、宋 瞡、苏 、 裴耀卿也都有任边帅的经历②。毫无文才的边帅,是难以 “ 入相天子” 的, 上述十三个曾任边帅的宰相中,即有九人科举出身③。边帅一旦入相,其 僚属高迁的机会也就大增。如萧嵩为边帅时,重用牛仙客、裴宽、郭虚己、 王忠嗣、张守皀等,入相后,又大力举荐他们④,遂皆官至高位。
①
如张说 “ 喜延纳后进” (《 旧唐书》 本传) ,得其荐拔者甚多;《 通鉴》 天宝十三载有哥舒翰为 姚崇曾任灵武道大总管,宋瞡曾任幽州都督、岭南五府经略使,苏曾任益州长史、剑南节度 只有薛讷、萧嵩、牛仙客、李适之四人非科举出身,但他们也未必是毫无文才的武夫。 如 《 旧唐书·牛仙客传》 说: “ 及 ( 萧) 嵩 入知政 事,数 称荐 之。…… 竟代 嵩 为 河西 节 度
其部将、僚佐论功、奏职的记载。
②
使,裴耀卿曾随信安王李征契丹,任副帅。
③ ④
使。 ”《 裴宽传》 说: “ 萧嵩为河西节度使,奏宽及郭虚己为判官,累年专见委任,嵩加中书令,宽历 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兵部侍郎。 ”
关于文人出塞与盛唐边塞诗的繁荣 2 1
综上所述,说入幕是文入仕进的一条途径,应该是可以成立的。既然 入幕
已成为仕进的一条途径,当然也就不会只有个别的文人走这条路。为 了证明盛唐文人入幕是个别现象, “ 戴书” 还提出文人入幕 “ 取决于其个 性,而个性所造成的总是个别现象” ,譬如高适 “ 性拓落,不拘小节” ,岑 参 “ 好奇” ,所以都走向边幕,而 “ 杜甫沉稳忠厚,不会走边幕” ,等等 ( 第1 9 8 、1 9 9页) 。不能说文人入幕与其个性、志向毫无关系,然而社会的 环境、现实的际遇并不可能使文人都循性而行。盛唐文人每每视仕进为生 活的首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是难免做违背个性之事的。即如高、 岑等, “ 戴书” 也说他们 “ 是在正常仕途不得意的情况下,才走向边幕” 的 ( 第1 1 5 、1 1 6页) ,则他们的入幕,并非首先 “ 取决于其个性” 。至于 杜甫,事实上也打算入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只是没有那种机遇 罢了。杜甫科举失利,入仕无门,天宝十载,献三大礼赋,玄宗 “ 奇之” , 命 “ 送隶有司,参列选序” ,但直到天宝十三载,授官的事仍无下文。这 时他已四十三岁,贫病交逼,不得已作 《 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 献给哥 舒翰,请求入幕①。闻一多 《 少陵先生年谱会笺》 说: “ 唐制,从军岁久 者,得为大郡。公交游中如高适、岑参辈,皆以不得志于中朝,乃走绝塞, 投戎幕,以为进身之阶。……自李林甫死,杨国忠当国,公仍不见用,再
② 三献赋,复不蒙省录。至是遂欲依翰,故因翰判官田梁丘投诗以示意。 ”
可见不论是高、岑的入成边幕还是杜甫的未入成边幕,都证明入幕是当时 文人仕进的一条途径,在文人们看来,是否得以进身比起是否合乎个性, 显然更为重要。况且,总不能说入幕文士的个性,都是清一色非 “ 沉稳忠 厚” 型的吧?
三
谈到盛唐边塞诗的繁荣,若仅以文人入幕来加以说明是不够的,所以 本文的题目不说 “ 文人入幕” 而称 “ 文人出塞” ,所谓出塞,至少应包括
① ②
诗末二句云:“ 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 ” 仇注:“ 倚剑崆峒,欲参翰军谋也。 ” 见 《 唐诗杂论》 ,古籍出版社 1 9 5 6年版,第 7 0页。
唐代文史研究丛稿 2 2
入幕、游边、使边三个方面。笔者上文已论证了盛唐文人入幕不是个别现 象,不少文人入幕和对边塞军旅生活的真切体验,为盛唐边塞诗的繁荣和 取得突破前人的成就,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这一点已有学者论及,此不多 叙。需要补充的是,边地尚有不少州县官吏,他们虽非幕府成员 ( 也有的 兼任幕府僚佐) ,但亦较长时间居于边地,有对边塞生活的真切体验,也是 推动边塞诗
创作的一支力量。 游边同唐代士人的漫游之风有关,但游边也并非都同于具有旅游性质 的一般漫游。由于入边幕是盛唐文入仕进的一条途径,所以有些文人游边 也兼带着寻找入幕机会的目的。如高适北游幽蓟就是这样。开元十八年, 契丹军事首长可突于率其族人并胁迫奚众一起投附突厥,从此连年侵犯唐 的东北边地,直到开元二十二年十二月幽州节度使张守 皀 杀可突于后,幽 蓟边地的战乱才基本平息。高适是在开元十九年秋赴幽蓟的,当时那里战 事不已,气氛紧张:“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 高适 《 塞上》 ) 这样的 环境岂宜旅游?所以他到幽蓟当带有寻找入幕和立功机会的目的。开元二 十年春,信安王李率兵击奚、契丹,高适在边地作 《 信安王幕府诗》 颂 美幕中诸公,诗末八句明显有求他们援引入幕之意①。游边一般多在离内地 较近的幽蓟、河东、河西、陇右一带,但也有远游至北庭的。例如岑参 《 与 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 :“ 怜君白面一书生,读书千卷未成名。…… 兴来 浪 迹 无 远 近,及 至 辞 家 忆 乡 信。无 事 垂 鞭 信 马 头,西 来 几 欲 穷 天
② 游边比起入幕,时间一般较短,但也有如高适之游幽蓟,在那里滞 尽。 ”
留了两年的。游边对边塞诗创作的促进作用,不宜低估。如高适游幽蓟期 间,写了 《 蓟门五首》 、《 塞上》 、《 自蓟北归》 、《 营州歌》 等不少边塞诗 力作,他的流传极广的边塞诗名篇 《 燕歌行》 ,也是据在幽蓟时积累的实 际生活体验创作的。这些诗直面现实,深切地表现了边塞征战生活的广阔 场景和多种矛盾。高适后来入河西幕时写的诗,比起这些作品来都显得逊 色。这时的高适作为游边者,身份自由,不像入幕文士那样对幕主具有一
① ②
参见刘开扬 《 高适诗集编年笺注》 ,中华书局 1 9 8 1年版,第 3 9 —4 6页。 此诗作于轮台 ( 唐北庭节度使治所庭州之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时独孤渐欲自轮台还乡。
关于文人出塞与盛唐边塞诗的繁荣 2 3
定依附性,所以观察现实冷静客观①,这也许是他能够创作出上述那样一 些富有思想、艺术价值的边塞诗的一个主要原因。王昌龄也有游边的经历, 开元十四年,诗人游河陇,同样带有寻找从军入幕机会的目的②,虽然失意 而返,却在边塞诗的创作上取得累累硕果。王昌龄也是以一个游边者的自由 身份从事创作的,他的边塞诗也像高适游幽蓟时的诗歌那样,具有厚重深广 的现实内容和历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崔颢曾入河东军幕,还曾到过唐的东北 边塞③,殷 《 河岳英灵集》 卷下说
:“ 颢少年为诗,属意浮艳……晚节忽 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 ”谓 “ 一窥塞垣” 便使崔颢诗 风大变,“ 一窥” 两字很值得玩味,这说明即便游边时间不长,“ 一般不会 深入” ( “ 戴文” ) ,边塞新异的生活、景物与风俗人情,也能激发诗人的浪 漫豪情和创作灵感,使其写出一些优秀的边塞诗来,崔颢今存诗中最具凛 然风骨的作品,正是他出塞时写的边塞诗。 文人出使边地在盛唐时代也非罕见现象,只是研究者不曾加以注意罢 了。开元、天宝时边地有十节镇,各自展开着频繁的军事、政治、经济、 文化、外交活动,而所有这一切活动,自然离不开朝廷的指挥和监督,所 以朝廷派使者赴边地,便是常见的事;又内地的州县官吏,也每会摊上赴 边地送兵、送衣粮等物的官差;还有若干被派往四方诸国执行外交任务的, 也属使边行列中人。我们只要翻阅一下 《 全唐诗》 ,就不难发现以上各种 使边者。使边者同游边者一样,在边地的时间一般不会很长,然而边塞的 生活、风物,同样能促使使边的诗人写出一些好的边塞诗来。不妨略举若 干著名作家的例子,以见一斑。王维开元二十五年夏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 使河西 ( 后又留在河西任节度判官) ,初到边地,即写出 《 使至塞上》 、 《 出塞作》 等杰作;约天宝四载,又曾出使榆林、新秦郡 ( 二郡俱隶属朔
④。高适天宝十载任封丘尉时, 方节度) ,作 《 榆林郡歌》 、《 新秦郡松树歌》
曾送兵到清夷军 ( 范阳节度所统九军之一) ,创作了 《 送兵到蓟北》 、《 使
① ②
参见余恕诚 《 唐诗风貌》 ,安徽大学出版社 1 9 9 7年版,第 1 8 6 、1 8 7页。 参见李珍华、傅璇琮 《 王昌龄事迹新探》 ( 《 古籍整理与研究》 第 5期,第 8 7 —1 0 2页) ,李珍 据其 《 赠轻车》 、《 辽西》 等诗可知。 参见拙作 《 王维年谱》 ,见 《 王维集校注》 附录,中华书局 1 9 9 7年版。
9 9 4年版) 。 华 《 王昌龄边塞诗时地初探》 ( 李珍华 《 王昌龄研究》 附录,太白文艺出版社 1
③ ④
唐代文史研究丛稿 2 4
青夷军入居庸三首》 、《 蓟中作》 、《 答侯少府》 等可同他游幽蓟时的作品媲 美的边塞诗。储光羲天宝末官监察御史时曾出使范阳,作 《 效古二首》 、
①。李 华 天 宝 《 观范阳递俘》 ;又曾出使西北边地,写了 《 使过弹筝峡作》
十一载以监察御史出使朔方,写了 《 奉使朔方赠郭都护》 诗,他的骈文 名作 《 吊古战场文》 也是根据这次使边的经历和体验创作的 ②。 “ 大为当 时所称” ( 《 唐才子传》
卷二) 的诗人陶翰,也有使边的经历,其 《 出萧关
③ 据 怀古》 云: “ 驱马击长剑,行役至萧关。悠悠五原上,永眺关河前。 ”
“ 行役” 的话,他应是摊上了赴边地的官差。《 河岳英灵集》 卷上评陶翰诗 说:“ 既多兴象,复备风骨,三百年以前,方可论其体裁也。 ” 陶翰今存边 塞诗四首 ( 占其今存诗总数的四分之一) ,都是具备风骨的作品,这同他 曾有使边的经历不能没有关系。 如果将入幕、游边、使边三者加起来,那么应该说盛唐文人出塞的现 象是相当普遍的。其实非但盛唐如此,初唐时文人出塞已颇常见。仅就诗 人而言,贞观诗坛的盟主唐太宗李世民,曾亲自率兵征高丽,又曾至灵州 ( 今宁夏灵武西南) 会铁勒诸部使臣,写下了 《 辽东山夜临秋》 等数首边 塞诗。“ 以文章进” 的贞观重臣兼诗人杨师道、岑文本、许敬宗、褚遂良, 都曾随从太宗征高丽;贞观诗人陈子良曾游塞北,作 《 于塞北春日思归》 诗; “ 有文词” 的高宗朝宰相来济贬为庭州 ( 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刺史, 突厥来犯,他领兵抗击,殁于阵中。高宗、武后时期活跃于文坛的王、杨、 卢、骆 “ 四杰” 中,卢照邻尝出使河西,骆宾王曾从军北庭,各有边塞诗 十余首传世。武后、中宗朝以诗名世的 “ 文章四友” 中,李峤尝以监察御 史出使岭南监军事,作 《 安辑岭表事平罢归》 诗,又尝出使朔方筑六州 城,有 《 奉使筑朔方六州城率尔而作》 诗;苏味道曾随定襄道行军大总管 裴行俭征突厥,任管记,写下边塞诗 《 单于川对雨二首》 ;崔融曾随梁王 武三思征契丹,任掌书记,今存有边塞诗五首;杜审言也曾因公事到过边
① ② ③
参见拙作 《 储光羲生平事迹考辨》 ,《 文史》 第 1 2辑。 参见 《 李华事迹考》 。 萧关在今宁夏固原东南,五原在今陕西北部定边。
关于文人出塞与盛唐边塞诗的繁荣 2 5
①。略晚于 “ 城岚州 ( 今山西岚县北) 四友” 、在当时诗名籍甚的宋之问,
曾出使河东天兵军,有 《 使往天兵军约与陈子昂新乡为期及还而不相遇》 诗;提倡风骨和兴寄、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陈子昂,曾两度从军, 亲临沙场,留下边塞诗二十余首,其成就为初唐写边塞诗者之冠;诗篇多 为时人讽诵的乔知之,曾随将军刘敬同北征同罗、仆固,为监军,今存边 塞诗五首;因七古名作 《 古剑篇》 受到武后赏识而蜚声诗坛的郭震,累任 边帅,有 《 塞上》 诗传世; “ 少以文辞知名” 的珠英学士崔曾从军,其
② 《 塞垣行》 云:“ 昔我事论诗,未尝怠经籍。一朝弃笔砚,十载操矛戟。 ”
《 早春边城怀
归》 云:“ 大汉羽书飞,长城未解围。……岁尽仍为客,春还 尚未归。 ” 珠英学士王无竞曾使边,有 《 北使长城》 诗及 《 灭胡》 诗;徐 坚、张说、李邕在初唐时也各有入幕的经历③。以上所举,皆当时之名家, 至于出塞的一般诗人、文士,自然更多,只是由于史料缺乏,难以一一考 出罢了。可以说,盛唐文人出塞的现象,乃初唐之继续与发展;文人出塞 对于初唐边塞诗的发展和诗风的变革都具有推动的作用。 下文拟对有边塞诗存世的盛唐诗人作一番考察,以进一步说明文人出 塞与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关系。先看下列笔者编制的 “ 盛唐诗人出塞与边塞 诗创作情况表” :
序号 1 2 3 4 5 6 姓名 唐玄宗 崔日用 张九龄 苏 张敬忠 张说 曾巡幸并州 曾任并州长史、河东节度使 未出塞 曾任益州长史、剑南节度使 曾入朔方幕,任平卢、河西、剑南节度使 曾入清边军总管王孝杰幕,任幽州、河 东、朔方节度使 是否出塞 今存边塞诗数 4首 2首 5首 4首 1首 1 6首 出处 《 全唐诗》 卷 3 同上卷 4 6 同上卷 4 8 、4 9 同上卷 7 3 、7 4 同上卷 7 5 同上卷 8 6 —8 9 、《 全唐诗 补编·续补遗》卷 1
① ② ③
杜审言 《 经行岚州》 云:“ 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 此诗一作崔融,但今存崔融 《 珠英学士集》 残卷收作崔诗。 张九龄 《 徐坚神道碑》 谓坚解褐 “ 汾州参军事,部送边糈,至于定襄,军使王本立素重公才,
命姚崇等北伐制》 。 署为管记” 。李邕武后长安四年曾入灵武道行军大总管姚崇幕,为判官,见苏 《
唐代文史研究丛稿 2 6
续表
序号 7 8 9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1 8 1 9 2 0 2 1 2 2 2 3 2 4 2 5 2 6 2 7 2 8 2 9 3 0 3 1 姓名 李硋 员半千 王易从 张 寇? 李元 裴誛 胡皓 刘庭琦 韩休 袁晖 贺知章 张宣明 殷遥 沈如筠 贺朝 万齐融 张若虚 孙逖 崔国辅 崔皀 袁馞 李昂 卢象 王维 未出塞 曾游陇右① 曾入朔方幕 不详② 曾入朔方幕 未出塞 未出塞 不详 不详 未出塞 不详 曾游边④ 曾入郭震幕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曾入河东幕 曾游陇右⑤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曾使河西、朔方,入河西幕 是否出塞 今存边塞诗数 2首 1首 1首 1首 1首 2首 2首 2首③ 1首 2首 2首 2首 1首 1首 2首 1首 1首 1首 2首 2首 1首 1首 1首 2首 2 8首 出处 《 全唐诗》 卷 9 2 同上卷 9 4 同上卷 9 9 同上卷 1 0 0 同上卷 1 0 1 同上卷 1 0 8 同上 同上 同上卷 1 1 0 同上卷 1 1 1
同上 同上卷 1 1 2 同上卷 1 1 3 同上卷 1 1 4 同上 同上卷 1 1 7 同上 同上 同上卷 1 1 8 同上卷 1 1 9 同上卷 1 2 0 同上 同上 同上卷 1 2 2 同上卷 1 2 5 —1 2 8
① ② ③ ④ ⑤
据员半千 《 陇右途中遭非语》 诗。 “ 不详” 指作者的生平事迹资料极少,是否有出塞之经历难以确断者。下同。 《 补全唐诗》 又录胡皓边塞诗二首,系误收。 据贺知章 《 送人之军》 :“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送子今成别,令人起昔愁。 ” 据崔国辅 《 渭水西别季仑》 诗。
关于文人出塞与盛唐边塞诗的繁荣 2 7
续表
序号 3 2 3 3 3 4 3 5 3 6 3 7 3 8 3 9 4 0 4 1 4 2 4 3 4 4 姓名 崔颢 祖咏 李颀 储光羲 王昌龄 常建 杜 万楚 陶翰 刘长卿 颜真卿 李华 王翰 是否出塞 曾游东北边塞,入河东幕 曾游蓟门 不详 曾使范阳、西北边地 曾游河陇 不详 不详 不详 曾使边 未出塞 曾使河陇① 曾使朔方 曾入河东幕 今存边塞诗数 8首 1首 5首 1 2首 3 0首 1 0首 1首 1首 5首 1 3首 1首 1首 4首 1首 2首 5首 5 0首 3首 5首 8 0首 2首 1首 3首 1首 出处 《 全唐诗》 卷 1 3 0 同上卷 1 3 1 同上卷 1 3 2 —1 3 4 同上卷 1 3 6 —1 3 9 同上卷 1 4 0 —1 4 3 、《 全唐 诗补编·补全唐诗》 《 全唐诗》 卷 1 4 4 同上卷 1 4 5 同上 同上卷 1 4 6 同上卷 1 4 8 —1 5 1 同上卷 1 5 2 同上卷 1 5 3 同上卷 1 5 6 同上卷 1 5 8 同上 同上卷 1 5 9 、1 6 0 同上卷 1 6 1 —1 8 5 同上卷 1 9 6 同上卷 1 9 7 同上卷 1 9 8 —2 0 1 同上卷 2 0 2 同上 同上卷 2 0 3 同上
4 5 贺兰进明 未出塞 4 6 4 7 4 8 4 9 5 0 5 1 5 2 5 3 5 4 5 5 李希仲 孟浩然 李白 刘湾 张谓 岑参 薛奇童 梁 徐九举 屈同仙 不详 曾游蓟门② 曾游并州、幽州 不详 曾游蓟门,入安西、北庭幕 曾入安西幕,又入安西、北庭幕 不详 曾入幕③ 曾使单于都护府送兵④ 不详
① ② ③ ④
岑参有 《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诗。 9 9 5年版,第 4 2 —4 3页。 参见刘文刚 《 孟浩然年谱》 ,人民文学出版社 1 据李颀 《 别梁》 诗。 徐九举 《 送部四镇人往单于别知故》云:“ 天下今无事,云中独未宁。忝驱更戍卒,方送远边庭。 ”
唐代文史研究丛稿 2 8
续表
序号 5 6 5 7 5 8 5 9 6 0 6 1 6 2 6 3 6 4 6 5 6 6 6 7 6 8 6 9 7 0 7 1 姓名 高适 杜甫 贾至 钱起 郎士元 皇甫冉 刘方平 王之涣 郑
虔 柳中庸 赵徵明 崔希逸 哥舒翰 史昂 李昂③ 萧沼 是否出塞 曾游幽蓟,使清夷军,入河西幕 未出塞 未出塞 曾游陇右① 不详 不详 曾入幕② 曾游玉门关、寓居蓟门 不详 不详 不详 曾任河西节度使 曾任陇右、河西节度使 不详 曾使河西赤水军 曾入安西、北庭幕④ 今存边塞诗数 5 3首 2 2首 3首 8首 1首 1首 3首 2首 1首 4首 1首 2首 1首 1首 1首 1首 出处 《 全 唐 诗》 卷 2 1 1 —2 1 4 、 《 全唐 诗 补 编 · 补 全 唐 诗》 《 全唐诗》 卷 2 1 6 —2 2 4 同上卷 2 3 5 同上卷 2 3 6 —2 3 9 同上卷 2 4 8 同上卷 2 5 0 同上卷 2 5 1 同上卷 2 5 3 同上卷 2 5 5 同上卷 2 5 7 同上卷 2 5 9 《 全唐 诗 补 编 · 续 拾》 卷1 1 同上卷 1 3 同上 《 敦煌 诗 集 残 卷 辑 考》 上编卷上 同上卷中
说明: 1 本表所列有边塞诗存世的盛唐诗人,其卒年上限为开元四年 ( 7 1 6 ) 以后,下限不定,但只取安 史之乱以前写有边塞诗的。为省篇幅,仅存一首送人赴边诗的作者不列入表中。 2 表中诗人的序次依 《 全唐诗》 。 3 “ 边塞诗” 指写到边塞风光、军民生活和战争的诗 ( 包括送人赴边诗) ,还有反映后方对边塞问 题关心和思念边防战士的诗。 4 “ 今存边塞诗数” 指作于安史之乱以前的作品,安史之乱爆发后作的边塞诗未计算在内 ( 仅岑 参安史之乱爆发初期在北庭写的诗计入) 。
尽管盛唐边塞诗有不少已亡佚 ( 如 “ 戴文” 和本文第一部分考出的入
① ② ③ ④
钱起有 《 陇右送韦三还京》 诗。 皇甫冉 《 寄刘方平》 云:“ 十年不出蹊林中,一朝结束甘从戎。 ” 9 之李昂非一人,参见 《 唐才子传校笺》第五册,中华书局 1 9 9 5 年版,第 3 0 页。 此李昂与序号 2 据岑参 《 天山雪歌送萧沼归京》 。
关于文人出塞与盛唐边塞诗的繁荣 2 9
幕文士中,大多数人无边塞诗留存) ,上表不能完全反映当时边塞诗创作 的实际,但从其中仍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值得一提的盛唐诗人,都写有边 塞题材的诗,边塞诗创作在当时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在盛唐边塞诗的创作 队伍中,有出塞经历者居于多数 ( 上表所列 7 1人中,曾出塞者 3 5人,未 出塞者 9人,不详者 2 7人) ,由于他们有边塞生活的直接体验,所以能够 突破边塞诗创作的传统格局,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又由于有出塞经历的 文人多,未出塞者不难借助他们获得边塞生活的间接体验,所以不曾出塞 的文人,也同样写出了不少的边塞诗;另外在表现边塞战争给人民造成的 困苦、家
属对边防战士的思念等方面,未出塞者完全能够具有不同甚或深 于出塞者的体验,从而他们也就得以创作出若干反映上述内容的名篇 ( 如 杜甫的 《 兵车行》 、李白未游边时写的一些边塞诗等) 。综上所述,可以说 盛唐边塞诗的繁荣局面,是在出塞与未出塞诗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成的;高 适、岑参的边塞诗创作,绝不是一种个别和孤立的存在,而是与整个盛唐 边塞诗的繁荣紧密联系着的。 在盛唐边塞诗的两类作者中,曾出塞者是创作的基干和主力。据上表 统计,7 1位盛唐诗人,今存边塞诗 4 4 0首,其中曾出塞者 3 5人,存有边塞 诗3 4 2首 ( 其中有一部分系诗人未出塞时的作品) ,占据着最突出的地位; 在边塞诗的创作上居于盛唐诗人前列的名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白、 王维,都曾出塞,存诗不多却享誉当时且有边塞之作广为传诵的诗人崔颢、 王翰、王之涣、祖咏、陶翰,也各有出塞的经历。可以说,一批未曾出塞 的诗人,正是在这些有出塞经历诗人的带动和影响下写作边塞诗的。在有 出塞经历的诗人中,高适、岑参是公认的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不但写 作的边塞诗数量最多 ( 见上表) ,在题材内容、艺术表现上也有大的开拓 和突破,他们取得这一成就的契机是:出塞的时间最长,边塞生活的体验 最为丰富和充实。这个事实印证了一条原理: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 据此说来,文人出塞对于盛唐边塞诗繁荣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 原载 《 文学遗产》 2 0 0 2年第 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