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管理学

市政管理学

单选 1X15=15

简答 5X5=25

多选 2X5=10

论述 10X2=20

材料分析 30 理论+实践

一. 市政概述

1. 市政概念

——市政主体凭借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影响、作用于市政客体,以达到既定管理目标的活动及其过程

理解:市政主体:公共权力机关

市政客体:市政主体的管理行为涉及的领域和内容

市政的表现形式:各种公共政策

市政的目的:为了实现公共利益

市政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决策、执行、监督、评估)

政治学角度:市政就是城市政治

政权角度:市政就是城市政府

行政管理角度:市政就是城市行政管理

经济学角度:市政就是城市经济活动

公共政策角度:市政就是城市公共政策

2. 市政的特征

①政治性:(阶级性)由市政核心主体所决定

②系统性:由众多要素相互联结,相互制约构成

③综合性:涉及领域众多,内容繁杂,管理对象多元

④动态性: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⑤双重性:上一个管理层级的要求与城市自身的实际需求

⑥历史性:有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

二. 城市系统

1.

导致了商品生产和私有财产的形成 -最早的城市

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古代城市阶段→中世纪城市阶段(封建城市阶段)→近代城市阶

段→现代化城市阶段

古代城市阶段:奴隶社会,规模小且数量少。城市的政治统治功能突出而经济功能较弱。雅典、罗马

中世纪城市阶段:封建社会,分布的范围更广泛文化活动的集中地,功能趋于多样化

近代城市阶段:资本主义社会时期,规模急剧扩张,数量激增世界贸易、科学技术中心,布局结构出

现巨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日渐显露

现代化城市阶段:日益成为人类居住活动中心和经济发展中心,城市内部出现趋于分工,城市问题更

加突出

按照城市的性质或功能分类:综合性城市、工业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港口

城市、商业金融城市、风景旅游城市等

★按照城市的行政地位分类:直辖市、副省级市(15个)、地级市、县级市 类型★按照城市的人口规模分类:特大城市——超过100万以上

(市区非农业人口) 大城市——50-100万之间

中等城市——20-50万之间

小城市——人口在20万以下

(中国的小城市10万~20万,镇2000~10万)

按照城市地理位置分类:沿海城市、沿江城市、内地城市、边境城市

2、城市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老师提到三个: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空间结构,其他翻翻书吧:P31—P36)

(1)城市的产业结构:(属于城市的经济结构,是一个多分支、多层次、多方面的复杂体系

和集合)

指的是三类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

状况。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产业结构有一个不断变动和演进的过程。

(2)城市的人口结构(属于城市的社会结构)

①城市人口的自然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等)

②城市人口的社会结构(由社会因素决定的城市人口构成,如:经济水平、

经济制度、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一是城市人口

的户籍结构;二是城市人口的就业结构-----指城市劳动力就业的形式、

渠道组成和城市劳动力在各部门、各行业的就业比例。)

此外,城市的人口结构还表现为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结构、家庭结构、

宗教结构、民族结构等。

(3)城市的空间结构

是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联结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

空间投影。

三种表现形式:城市密度

城市布局

城市形态(道路网、街区、节点、城市用地、城市发展轴等)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功能:

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类型:共同功能(一般功能):是所有城市都具备的功能,表明的是城市的共性,

区分的是城市与乡村的界限,为城市生产、生活和

提高人的素质提供服务的功能。

特殊功能(特色功能):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具有的功能,是为某一个城市或

某类城市所特有的功能,表明的是城市的个性,区

分的是城市之间的界限,决定着某一个或某一类城

市的性质和在一定时期的发展方向

上海、广州外贸进出功能;桂林、苏州旅游中心的功能

主导功能:在各功能中处于突出地位和起主导作用,它影响或左右着城市其

它功能的运行,甚至决定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大庆原油生产和加工的主导功能;大同生产煤炭为主

综合功能:一个城市同时具有并且有机结合的主导功能,每一种主导功能的

作用范围和影响都比较大

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 城市功能的优化:

(1)实现以市场中心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

(2)因势利导地确定和发展城市的主导功能;

(3)增强城市外部功能,完善城市内部功能。

3、城市与乡村、城市与城市的区分界限及如何实现优化

城市与乡村:共同功能

城市与城市:特殊功能

(城市与乡村区别,具有如下基本特征:①空间上的聚集性 ②经济上的非农业性 ③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 ④构成上的异质性 ⑤基础设施的强公共性)

4、城市化衡量指标(单一化):

单一型的——城市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

复合型的——反映城市化速度、质量及水平

5、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特点:

第一,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以政府主导(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控制;农村人

口向城市的转移受政府控制;城市初始阶段的资金积累以政府政策为保障;

城市化速度受政府控制。)

第二,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乡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

是体现为城乡协调发展。

第三,人口压力大,人口的高增长量是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

第五,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 方针政策:

第一,发挥大城市优势,形成区域发展的龙头。但要严格控制大城市的用地规模

和人口数量的增长。

第二,强化中等城市的功能

第三,合理发展小城市

三、市政管理的组织体系

(市政主体:参与市政活动的各类组织)

城市权力机关——市人民代表大会

城市行政机关----市人民政府 (市人大的执行机关,最主要的市政主体) 城市司法机关 权)

市人民检察院(国家法律监督

机关,检察权)

◎市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民主党派组织

市社区居民居委会

市人民代表大会:

产生的途径: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

间接选举:是选举方式之一。国家公职人员不由选民直接选出,而由选民选出 代表再

由代表投票选出的选举制度称间接选举。

直接选举:也是选举方式之一。国家公职人员直接由选民选出,称直接选举。

(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由下级的人大代表通过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产生上级的人大代表,即县人大代表

选举产生市人大代表。)

(任期;五年)

权力: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地方立法权(具体P55)

?行政机关组成:

地方国家行政机关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受其监督,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上级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服从国务院的统一领导。

组成:

领导体制:行政首长负责制(市人民政府实行市长负责制,市长在市人民政府的全面工作中负有全面负责,有全面领导权、最高决定权、人事提名和任免权)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由正副职首长和各政府工作部门负责人组成

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分别由市长、副市长,秘书长、厅长、局长、委员会主任等组成。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分别由市长、副市长,区长、副区长和局长、主任、科长等组成。

人民法院:

设置的基本原则:根据城市的行政地位设置

行使行政审判权的原则:(1)独立行使审判权

(2)对一切审判对象,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有任何特权。

(3)各少数民族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

(4)公开审判(除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和未成年人犯罪)

(5)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人民检察院: 设置的基本原则:根据城市行政地位的不同分别设置 行使检察权的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3)检察独立原则

(4)法制原则

(5)双重领导原则

(6)互相配合原则

党的领导包括几部分:

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政治领导:在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上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主要干部

思想领导:指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共产主义理想和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全党和全体人民

组织领导:指通过党组织的工作,使党和广大群众成为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党的

目标

市委(中共市委员会):市党代会闭会期间党的常高领导机构

设置(部门):是市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党的常设领导机关,由委员和候补委员组成,设有办公

厅(室)、政策研究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教育工委、经济工

委、政法委员会等工作部门

核心机构:简称市常委\市委常委(市常务委员会)---人数要求为单数,具体与城市行政地

位相一致。在市委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委员会的职权

四、市政管理组织体系的运行过程 主要市政决策的主体:市委+市人民代表大会+市人民政府 市政决策的基本原则:(1)信息原则(信息要尽可能周全)

(2)预测原则(科学预测是立足于现实,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理

论基础上)

(3)可行性原则(具备能够变为现实的条件)

(4)系统原则(全面)

(5)择优原则(通过评估、论证,选择最佳)

(6)民主原则

?市政决策构成 市政执行的过程:1、准备阶段

①确定目标,制定计划

②组织落实和人员配备

③思想动员

④物质经费的筹备

2、具体实施

①宣传与动员

②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激励手段)

③沟通(会议,文件、简报、报表及情况反映,调查研究)

④执行过程的协调与监督控制

⑤政策、计划的调整、完善

3、评估阶段

检查、考核、总结

内部监督:上级对下级监督、下级对上级监督

同级相互之间的横向监督、审计监督、监察监督

市政监督体系的构成

外部监督:政党监督、立法监督、司法监督、社会团体、个人

监督

五、 市政职能

1. 如何理解市政职能:

基本内涵(狭义的理解)

——城市中的行政机关在城市管理过程中依法履行的各项职责和功能的总称。

注意:

第一,市政职能状况取决于城市的行政地位;

第二,市政职能体系是一个变动的整体;

第三,市政职能主体是城市人民政府(狭义);

第四,市政职能的客体是城市公共事务;

第五,实现市政职能的主要途径是法制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公共管理。

市政职能的主要作用

第一,是城市行政体制建立和改革的主要依据

第二,是确定行政活动方式的依据

第三,是衡量城市管理效率的标准和依据

2. 市政职能的基本内容及主要影响因素

西方:加强城市规划、注重环境保护、改善公共基础设施、重视职业教育

与培训、参与领土整治

基本内容

我国:经济调节职能(通过经济杠杆)、市场监管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公

共服务职能

影响因素:1. 城市的行政地位的高低 2.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及资源条件 3.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4.市政主体之间的关系状况 5.城市政府自身的能力

五、 市政体制

1

①城市内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立法、执法、护法等三大权力的分工合作关系。

②城市中的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与、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

城市的国家机构会受到政党组织的领导与影响。由于市民通过社会团体直接对代议机构进行利益表达或通过社会团体向政党组织进行利益表达,因此,随着民主的发展,城市的国家机构与政党组织、社会团体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而且,政党组织能否通过竞选,在城市的代议机构中占有多数席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争取到更多社会团体的支持。所以,社会团体对城市的国家机构,会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③市级国家机构与所辖区、县的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

城市辖区,是由于城市规模较大,为提高管理效益,而在市级政府下所设置的管理层级。城市辖县,是由于在经济上城市具有劳动农村的作用,与此相适应所实行的市领导县的市政体制。 在市政体制的内容中,城市的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城市的代议机构与行政机构是两对基本的关系,它们决定着市政体制的其他关系

2、西方国家的市政体制 西方国家的五种市政体制的代表国家、特殊规定:

A. 市长议会制(又称 “强市长制”。美、法 大部分)

市长议会制有独立的市政府与市议会,分别行使行政权与议决权,市长与市政府的地位高于市议会的地位。

①议会和行政机构分设,分别行使议决权和行政权

②市长与市政府的地位高于市议会的地位,市长和市政府职能部门的长官不得兼任市议员。 ③市长和市议会都由市选举产生。

④职能部门的升官由市长任免并对市长负责。

⑤市长拥有地方性法规的立法权,市长有权否决议会已经通过的地方性法规,但如果该议案以2/3多数再次通过,市长必须接受。

⑥市长可任命一位专业人士担任首席行政官,由他根据市长授权处理市政府的日常行政事务并对市长负责。

⑦市长议会制的优点:市长拥有较大的权力,有利于统一指挥,提高行政效率。其缺点是市议会对市长往往缺乏足够的制约能力,引起市长专权。

B. 议会市长制(也称为“弱市长制”。日本 全部)

议会市长制的主要特征是市的议决机构和行政机构分别设立,市议会的地位高于市长。 ①实行议会市长制的城市,议会和行政机构分设。

②市议员和市长分别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市长不得兼任市议员。

③市议会在与市长的关系上处于优势地位。市长只有一些礼仪性的职权,没有实权

④弱市长制的优点是市议会与市政府形成一定的关系,有利于市议会监督市政府的工作,防止市长专

权。其缺点是在工作中可能造成市议会与市政府的相互牵扯,可能会降低行政效率。

C. 市议会制(英国 普遍)

市议会制的主要特征是市议会就是市政府,市议会兼行使议决权和行政权。

①市议会就是市政府,由市议会兼行议决权和行政权。

②市议会由市民直接选举的市议员组成。市议会行使立法权、议决权、人事任免权、城市预算权

以及监督行政权。

③从市议员中选举一名市议会议长,即市长。市长只有象征性礼仪性的职权,没有实权。

④市议会设立若干委员会,兼行市政府工作部门的部分职能。(既行使一般市议会委员会的职权,又行使行政决策权。)

⑤市议会根据需要任免聘任若干行政长官和行政职员,他们与议会委员会对口设置,共同处理行政事务。行政长官对议会负责。

⑥市议会制的优点是,有利于维护市议会的权威性,有利于市议会对城市管理的监督,有利于减少议决机构与行政机构的矛盾。其缺点是,市长没有实权,不能对城市管理实施统一指挥,不利于协调各部门工作,对行政效率也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D. 市委员会制(美国 约3%的小城市)

市委员会既是市议会,又是市政府,它兼行使市政管理的议决权和执行权

①类似于市议会制,市委员会既是市议会,又是市政府,兼行市的议决权和行政权。

②市委员会的成员并非都是由市民选举产生,部分成员可能由上层政府任命产生。

③市委员会推选一位委员担任主席,主持日常会议,也是上的市长。主席(市长)由委员轮流担任,只有礼仪性的职权,没有实权,与其他委员地位平等。

④市委员既是市议员,又主管一个或几个工作部门,对本部门的独立的领导权,并向委员会负责。 ⑤市委员会拥有部门升官的任免权,市委员拥有本部门的行政官员和职员的任免权。

⑥市委员会制的优点是,有利于精简机构和人员,有利于议决权和行政权的统一。其缺点是没有行政核心,缺乏统一指挥,经常出现协调困难。

E .市议会经理制(美国部分中小城市)

市议会聘任一位市经理,市经理对市政府和城市实行专业化管理。

①市议会由选民选举的市议员组成,行使议决权。

②市议会面向社会公开选聘一位市经理,把行政权授予市经理行使,市经理对城市公共事务进行

专业化管理。市经理向市议会负责。

③市经理并非市长。市议会议长兼任市长,但市长只有一些礼仪性职权,无实权。

④优点:(1)它有利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更广泛地延揽优秀专业人才;(2)它将私人部门的企业化运营模式引进城市管理领域,实行权能分立,清除了政治因素对行政工作的影响,有利于实行专业化管理,改善治理效果;(3)有利于节约财政资金,减少纳税人支出;(4)它有利于把政治矛盾与城市管理相对分开。

⑤缺点:各种政治矛盾与管理问题难以彻底分开,市经理与市议会的分离会加大处理这些问题的难度,市经理往往也无能为力。

3、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特点:

⏹ 多数城市不辖区县,市县分离;

⏹ 城市具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地位,普遍拥有自治的权力;

⏹ 类型多样,形式灵活;

⏹ 实行直接选举,对选民负责;

⏹ 各政党通过竞选方式获得执政权和参政权;

⏹ 大量利益集团和非赢利组织发挥了重要的政治参与作用。

4、中国的市政体制的特点:

第一,全国城市的市政体制比较统一;

第二,中共市委在市政体制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

第三,市政府、市法院、市检察院对市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

第四,社会团体在市政体制中发挥重要的参与作用;

第五,市拥有对区县的绝对领导权。

六、城市规划管理

1、城市规划管理的特征

综合性:广泛涉及众多领域)

权威性:有规范的制定和审批程序制度

前瞻性:既要解决现实问题,也要考虑到城市未来的发展

阶段性: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城市发展变化进行调整,但也要保持相对稳定 区域性:符合城市实际,体现出个性

2、 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三个阶段、代表人物、代表成果的具体内容)

第一阶段:古代城市规划理论

代表人物:维特鲁威:《建筑十书》,论述了城市的选址、地段划分和广场规模等问题,世界上最早的城市规划著作之一

菲拉雷特:《理想的城市》,主张将市中心设计为六角形广场,

放射型道路用三条环路连接 希波丹姆:把城市分为圣地、公共活动中心和住宅区,世界上最早提出城市功能分区

第二阶段:近代城市规划理论

代表人物:马塔:“带型城市”理论:城市化应该走发展“城市带”的道路,即要沿着交通干线发展城市化地区。交通干线两边分别为:生活区和工业区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避免大城市的弊病,必须建设城

市与乡村的优点结合起来的花园城市,即“田园城市”

格迪斯:“进化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应当以当地居民的

价值观念和意见为基础,尊重当地的历史和特点,

避免大拆大建;先诊断后治疗;调查—分析—规划

昂温:“卫星城市”理论;

佩里:“邻里单位”理论;以城市干道所包围的区域作为邻里

单位

克里斯泰:“中心地”理论;率先论证了城市体系对城市规划

的作用;每个城市的规划,既要看到本市的经济

中心作用,也要看到与其他城市的分工协作关系

《雅典宪章》: 第一,

四大功能分区,并且把居住区放在首

要位置; 第二,人的需要及其价值衡量是关键因素; 第三,注重城市向空间延伸; 第四,把城市规划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第三阶段: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代表人物:帕鲁:“增长极核”理论; 揭示了大城市的聚集经济规模和带

动中小城市以及农村经济的作用

《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中心思想是环境作为

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必须对环境和发展进行综合决策

《马丘比丘宪章》:第一,强调在城市现有条件限度内发展; 第二,注重区域性的协调; 第三,城市整体的和谐 第四,城市公共运输系统的优先发展

《北京宪章》:第一,要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第二,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三,辩证地看科学技术的作用 第四,文化的影响力

3、城市规划原则

A 协调性原则(与国家、地区的经济和建设等规划相协调;空间的整体协调。) B 效益原则(要能产生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C 以人为本的原则(满足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D 节约原则(各种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如土地)

E 人文原则(注重保护城市的文化遗产、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

F 生态原则(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4、城市规划的问题与对策

城市规划的挑战与变革

城市发展存在过度蔓延危机

城市建筑呈现个性特色危机

旧城改造人为地隔断历史文脉

城市交通呈现拥堵危机

城市房地产存在泡沫危机

城市环境面临生态危机

中国城市规划的理念变革

a 维护多元利益的平衡

b 促进城市可持续的发展

c 推行“四条线”管制方法

d 注重理性预期管理

e 扩大公众参与渠道

f 推行城市规划管理委员会制度

g 加强对城市规划机构的监

规划管理困境:

第一,城市规划编制内容的科学性、协调性不足。

第二, 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引导、控制不力。

第三, 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效率低,公众参与不足。

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发展趋势

实施科学的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积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完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设置,提高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行政效率。

健全城市规划的监督机制,发挥公民参与的积极作用。

建立依法管理体制,保证城市规划管理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六、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1、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能源设施

城市供水及排水设施

内容城市交通设施

城市邮电通信设施

城市生态环境设施

城市防灾设施

公共性: 公共物品

两重性: 既为生产服务,又为生活服务

系统性:各部分自成系统,又相互联系

同步性: 与城市发展步调一致

特征超前性: 要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使用需求,投入后要能长期发挥作用。

垄断性: 特定的服务主体为特定的区域服务,并不排斥其他经营形式的

存在

成本沉淀性: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而且投入后就会沉淀下来,无法周转

到其它项目。

不可移动性:属于固定性物质设施

作用:

a 城市基础设施是发挥城市多元功能的物质基础

b 城市基础设施是形成经济集聚效应的重要保障

c 城市基础设施是提高市民福利水平的物质条件

d 城市基础设施是实现正外部效应的重要手段

问题:a 管理理念落后,存在认识误区

b 管理机构众多,但不够协调

c 管理体制较为落后,管理效率不高

d 管理方法、手段不够先进

e 融资渠道较为单一

f 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对策:a 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机构,加强彼此的协调性

b 明确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职责

c 拓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d 健全法律保障机制

e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方法、手段的创新

f 注重城市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不断提高其科学性和前瞻性

g 坚持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h 注重借鉴其它国家城市基础设施的先进经验

2、城市交通系统

交通道路(连接城市各个部分的纽带) 系统构成交通工具(运送乘客或货物的载体)

交通服务设施(交通系统运转的基础条件)

交通分离原则(混合交通、分道交通、分离交通)

交通流量均分原则(时间与空间)

管理原则交通连续原则(保持连续、不间断的过程)

交通总量削减原则(参与的人数、占用的时间与空间)

优先权原则

问题:第一,交通标识设置不尽合理(其是否科学、明确,是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直

接影响着道路的畅通)

第二, 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不高(涉及协调各方的能力以及信息的交流与畅通

与否)

第三,交通法规不够完善,执法水平不高

对策:第一,要树立先进的城市交通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多元主体参与)

第二,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规划先行)

第三,建立一体化的城市交通管理体制

第四,制定并贯彻完善的城市交通政策

第五,加强执法规范化

第六,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第七,发展智能交通,增强动态管理水平

第八,建立城市交通管理的评价体系

七、 城市社会保障管理

1、城市社会保障(书本还有城市社会互助、城市优抚安置、城市个人储蓄积累保障)

社会救助:这是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其最主要的政策目标就是

克服贫困,可以说是一种“雪中送炭”的社会制度。

社会保险:它是一种化解风险的社会制度,目的在于确保人们 (最核心部分)在遇到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等重大的人生风险

时能够得到及时有帮助,起到“化险为夷”的作用。

社会福利:它目的是在于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保证社会成员

能够及时共享社会发展的物质成果的社会制度。

城市社会保障特点:(一)强制性。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立法建立的,并依法强制实

施,因而具有强制性。

(二)社会性。一是实施范围的社会性,二是资金来源和使用上的

社会性,三是制度目标的社会性。

(三)福利性。社会保障事业是一种社会福利事业,社会保障的各

环节不以盈利为目的。

(四)互济性。即通过所有成员的互助共济实现对少数遭遇风险成

员的收入损失等的补偿。

(五)保障性。能使全体社会成员,或至少是绝大多数人有可能从

中获益,为他们提供安全的保障。

(六)公平性。社会保障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

障待遇的权利和机会是均等的。

?每个城市起源的国家?王琳耍我们是吧╭(╯^╰) ╮

社会保险型保障模式

a) 建立政府、社会、雇主和个人之间的责任分担机制,实现风险保障的互济性 b) 强调受保障者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c) 以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为核心

d) 实现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协调

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

--新加坡公积金制度

--智利(养老保险)模式

• 雇主不缴费而只由劳动者个人缴费

• 由私人机构管理养老基金的运营

• 个人账户上的强制性储蓄只能用于养老

--香港(养老保险)模式

• 雇主、雇员分担缴费

• 私人机构管理

特点:要求会员首先自立,依靠自己;

会员之间没有调剂互助;

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事务完全由国家(或通过国营企业)包办

-个人不缴纳任何保险费

-在保障目标上以追求社会公平为主

-在保障范围上几乎是全体国民 以雇主和雇员为责任主体 政府只充当一般监督,而由官方性质的中央公积金局负责管理 完全积累模式 无互济性

英国、瑞典等北欧国家

特点:无所不包、从摇篮到坟墓式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主体是国家,国家以公共

支出的方式向全体公民实施普遍的社会保障待遇,并且将它看作是公民应当享受的基本权利。

国有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前苏联、东欧国家)

特点:受保人不缴纳任何保险费;社会待遇偏高;保险待遇不与缴费多少相关联;各

级工会组织代表国家政权机构管理社会保险事宜。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上海最早

建立过程:

第一阶段:试点阶段(1993—1995年)个别城市,属于各城市地 方政府的自发行为

第二阶段:推广阶段(1995-1997年)

第三阶段:普及阶段1999年底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基本内容:一是保障的对象与范围、 二是保障标准、三是资金来源

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险

2、城市社会保障管理的困境与对策

我国城市社会保障管理的困境:

a 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待遇水平不一

b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单一,国家和企业负担过重

c 社会保障资金没有采用社会保障税,筹资缺乏强制性

d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混乱

e 社会保障管理政出多门,效率低下

f 缺乏必要、有效地社会监督

我国城市社会保障改革的思路:

① 要注重城市社会保障具体管理的公平性与协调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

② 构建国家与社会协作保障模式,实现社会保障的社会化

③ 完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

④ 建立完善的城市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⑤ 建立严格的城市社会保障监管体系

简单地说,就是

a 社会保障覆盖全民化

b 社会保障模式多样化

c 社保资金筹集多元化

d 社保资金管理专业化

八、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

1、 城市公共安全的影响因素

人口总量、结构、布局: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人口总量压力不断加大, 年龄结构不

稳定, 老龄化程度加深,人口总量及其分布对基础设施、

资源供应和防灾减灾造成巨大压力 。

自然因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各种事故灾害和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 政治因素:政策性变化,如户籍制度改革以及对城市带来的教育、就业等各种压力,

流动人口对各种政治权利的诉求

经济因素:未来的经济政策是否稳定、经济能否保持高速增长、就业状况以及国际

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 。

社会因素:社会政策:社会保障制度与福利制度的完善程度、整个社会环境融合外

来人口的能力;

社会分层:由于利益分化,低收入阶层承受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加大,

对立情绪的滋长有可能引发社会矛盾 。

资源与环境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水资源安全、基础设施承载力、环境安全

等 。

防灾减灾能力:部分城市的综合减灾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但减灾力量较分散,在

综合防御能力、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城市总体

抗灾能力有待提高。

以人为本的原则

法律至上原则

城市公共安全政府主导的原则

管理原则防治结合的原则

规划先行的原则

协调统一的原则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问题:a 宣传教育不够,公众危机意识不强,缺乏自救能力

b 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c 公共安全管理主体缺失

d 综合危机防范技术薄弱, 应急救援能力有限

e 职能部门和监管之间缺乏良好的协调机制

f 法律体系不完善而且进程缓慢

对策:a 借鉴国外经验,健全政府公共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b 建立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新模式

c 明确公共安全紧急事务管理流程

d 建立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法制评价制度

e 建设综合危机防范关键技术示范基地,提供人才保障

f 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公众公共危机意识

九、 城市灾害管理 内容:

——关于自然灾害的灾害管理(地震、洪水、泥石流、海啸等)

——关于人为灾害的灾害管理(战争、火灾、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等)

水灾:根据城市临近的河流汛期特点等,搞好城市防洪规划和设计;修建和维护堤岸、

水闸等配套设施;保质保量完成蓄水排水、分洪系统等工程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的防洪管理机制和规制制度;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抢险抗洪;组织动员人们开展洪水过后的生产自救、设施重建等活动

地震:强调“软”“硬”并重;软对策指相关的研究、预测、管理和文化宣传等;英对

策指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城市建筑的抗震能力,如被动控制方面的基础隔震技术、耗能减震技术、吸振减震技术等。

火灾:贯彻“以防为主,以消为辅”的的方针完善消防设施和消防技术人员,严格防火

的安全措施。对由地震、山火等原因引起的自然火灾,除了要做好灭火工作外,要加强科学的预测与防范。对城市出现的火灾,在管理上必须严防。主要包括,意识安全生产,严格按照操作制度,严谨违章作业;二是安全设备,定期检查安全度;三是产品安全,严禁次产品电器注入消费环节;四是居住安全,生活设施和家用电器必须安全使用。

台风和热带风暴:沿海城市须加强对台风和热带风暴的预测、警报,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社会冲突事件:首先要正视社会冲突,政府部门一方面可通过改善工作减少社会冲突事

件的发生,另一方面要把政府妥善处理社会冲突作为政绩评价的重要指

标,建立可控制的、合法的和制度化的疏导机制,来释放社会紧张,将

冲突控制在较小范围内

战事防空:修建坚实牢固、结构科学、功能完备的城市防空工程;对防空设施进行科学

管理和维护,和平时期可以将其应用于和平建设,战时勇于防范空袭;

开展防空宣传和训练

城市的灾害管理既要注重全面性,也应该有所侧重。重点应放在那些发生频繁、对 城市经常构成重大威胁的灾害上。具体工作中以预防为主,救援为辅,二者有机结合。 (减灾工作的测、报、防、抗、救、援六大环节构成了减灾的过程系统,只有将各环节 统一考虑才能形成合力,实现减灾效益的最优。)

问题:(百度)

①按单灾种确定管理体制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由于管理体制上部门间责权关系的不对称,必然导致各灾种的领导机构之间、各灾种管理部门之间的“界面关系”模糊)

②减灾各环节与整体过程不协调

(几乎所有的城市长期以来对待灾害事故都是重救轻防,以至于在减灾的物质和人力资源投入上出现不协调的局面。)

③减灾资源使用缺乏效率

(减灾队伍结构还不合理,专业化救援力量尚显不足。各城市灾害方面的专家学者对灾害研究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减灾工作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减灾研究力量分散,没有一个全国性综合减灾的研究机构。)

④对特大综合性灾害事故的应急能力不强

(各个专业减灾机构平时缺乏沟通和协调,在紧迫关头,指挥层缺乏强制有力的信息体系供其作出科学决策。 灾害救援工作中“多头指挥”现象时有发生,往往延误救援时间。)

对策:(1)做好城市灾害管理的规划和建设

(2)加大灾害管理工作法制化建设

(3)改革和完善灾害管理的组织体制

(4)发动和扩大城市公众参与防灾减灾工作

(5)建立抢险救灾的快速反应机制,提高我国城市应急和紧急救援能力

十、 城市经营与城市未来发展

1、 城市经营的内容

城市自然资本:盘活土地存量,实现自然资本的增值

城市人化资本:引进竞争机制,实现公用事业多元化经营

城市延伸资本:做好城市延伸资本的开发,树立城市形象

2、 城市经营的必要性

a 弥补财政资金缺口

b 城市土地制度改革(1988年宪法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法律的规定转让) c 城市间日趋激烈的竞争促进了城市经营行为

d 城市化快速发展为城市经营提供了普遍要求

3、 城市经营的问题

a 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

b 土地出让金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圈地卖地盛行,大量征用农业用地) c 侵占广大农民和市民的利益

d 缺乏法律保障的支撑

e 脱离城市发展规划

f 滋生大量腐败问题

4、 城市经营的对策

a 正确界定城市经营的范围

b 明确政府角色定位,树立公共利益价值取向

c 选择切合城市实际的城市经营模式

d 加强立法保障,完善法治约束机制

e 拓展资金融资渠道

f 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g 借鉴国外城市经营的经验

市政管理学

单选 1X15=15

简答 5X5=25

多选 2X5=10

论述 10X2=20

材料分析 30 理论+实践

一. 市政概述

1. 市政概念

——市政主体凭借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影响、作用于市政客体,以达到既定管理目标的活动及其过程

理解:市政主体:公共权力机关

市政客体:市政主体的管理行为涉及的领域和内容

市政的表现形式:各种公共政策

市政的目的:为了实现公共利益

市政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决策、执行、监督、评估)

政治学角度:市政就是城市政治

政权角度:市政就是城市政府

行政管理角度:市政就是城市行政管理

经济学角度:市政就是城市经济活动

公共政策角度:市政就是城市公共政策

2. 市政的特征

①政治性:(阶级性)由市政核心主体所决定

②系统性:由众多要素相互联结,相互制约构成

③综合性:涉及领域众多,内容繁杂,管理对象多元

④动态性: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⑤双重性:上一个管理层级的要求与城市自身的实际需求

⑥历史性:有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

二. 城市系统

1.

导致了商品生产和私有财产的形成 -最早的城市

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古代城市阶段→中世纪城市阶段(封建城市阶段)→近代城市阶

段→现代化城市阶段

古代城市阶段:奴隶社会,规模小且数量少。城市的政治统治功能突出而经济功能较弱。雅典、罗马

中世纪城市阶段:封建社会,分布的范围更广泛文化活动的集中地,功能趋于多样化

近代城市阶段:资本主义社会时期,规模急剧扩张,数量激增世界贸易、科学技术中心,布局结构出

现巨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日渐显露

现代化城市阶段:日益成为人类居住活动中心和经济发展中心,城市内部出现趋于分工,城市问题更

加突出

按照城市的性质或功能分类:综合性城市、工业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港口

城市、商业金融城市、风景旅游城市等

★按照城市的行政地位分类:直辖市、副省级市(15个)、地级市、县级市 类型★按照城市的人口规模分类:特大城市——超过100万以上

(市区非农业人口) 大城市——50-100万之间

中等城市——20-50万之间

小城市——人口在20万以下

(中国的小城市10万~20万,镇2000~10万)

按照城市地理位置分类:沿海城市、沿江城市、内地城市、边境城市

2、城市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老师提到三个: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空间结构,其他翻翻书吧:P31—P36)

(1)城市的产业结构:(属于城市的经济结构,是一个多分支、多层次、多方面的复杂体系

和集合)

指的是三类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

状况。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产业结构有一个不断变动和演进的过程。

(2)城市的人口结构(属于城市的社会结构)

①城市人口的自然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等)

②城市人口的社会结构(由社会因素决定的城市人口构成,如:经济水平、

经济制度、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一是城市人口

的户籍结构;二是城市人口的就业结构-----指城市劳动力就业的形式、

渠道组成和城市劳动力在各部门、各行业的就业比例。)

此外,城市的人口结构还表现为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结构、家庭结构、

宗教结构、民族结构等。

(3)城市的空间结构

是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联结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

空间投影。

三种表现形式:城市密度

城市布局

城市形态(道路网、街区、节点、城市用地、城市发展轴等)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功能:

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类型:共同功能(一般功能):是所有城市都具备的功能,表明的是城市的共性,

区分的是城市与乡村的界限,为城市生产、生活和

提高人的素质提供服务的功能。

特殊功能(特色功能):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具有的功能,是为某一个城市或

某类城市所特有的功能,表明的是城市的个性,区

分的是城市之间的界限,决定着某一个或某一类城

市的性质和在一定时期的发展方向

上海、广州外贸进出功能;桂林、苏州旅游中心的功能

主导功能:在各功能中处于突出地位和起主导作用,它影响或左右着城市其

它功能的运行,甚至决定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大庆原油生产和加工的主导功能;大同生产煤炭为主

综合功能:一个城市同时具有并且有机结合的主导功能,每一种主导功能的

作用范围和影响都比较大

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 城市功能的优化:

(1)实现以市场中心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

(2)因势利导地确定和发展城市的主导功能;

(3)增强城市外部功能,完善城市内部功能。

3、城市与乡村、城市与城市的区分界限及如何实现优化

城市与乡村:共同功能

城市与城市:特殊功能

(城市与乡村区别,具有如下基本特征:①空间上的聚集性 ②经济上的非农业性 ③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 ④构成上的异质性 ⑤基础设施的强公共性)

4、城市化衡量指标(单一化):

单一型的——城市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重

复合型的——反映城市化速度、质量及水平

5、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特点:

第一,城市化的发动与发展以政府主导(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控制;农村人

口向城市的转移受政府控制;城市初始阶段的资金积累以政府政策为保障;

城市化速度受政府控制。)

第二,中国的城市化不是伴随着农村经济破产和城乡之间的尖锐对立而展开的,

是体现为城乡协调发展。

第三,人口压力大,人口的高增长量是制约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

第五,中国城市化出现乡村城镇化的新模式。 方针政策:

第一,发挥大城市优势,形成区域发展的龙头。但要严格控制大城市的用地规模

和人口数量的增长。

第二,强化中等城市的功能

第三,合理发展小城市

三、市政管理的组织体系

(市政主体:参与市政活动的各类组织)

城市权力机关——市人民代表大会

城市行政机关----市人民政府 (市人大的执行机关,最主要的市政主体) 城市司法机关 权)

市人民检察院(国家法律监督

机关,检察权)

◎市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民主党派组织

市社区居民居委会

市人民代表大会:

产生的途径: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

间接选举:是选举方式之一。国家公职人员不由选民直接选出,而由选民选出 代表再

由代表投票选出的选举制度称间接选举。

直接选举:也是选举方式之一。国家公职人员直接由选民选出,称直接选举。

(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由下级的人大代表通过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产生上级的人大代表,即县人大代表

选举产生市人大代表。)

(任期;五年)

权力: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地方立法权(具体P55)

?行政机关组成:

地方国家行政机关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受其监督,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上级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服从国务院的统一领导。

组成:

领导体制:行政首长负责制(市人民政府实行市长负责制,市长在市人民政府的全面工作中负有全面负责,有全面领导权、最高决定权、人事提名和任免权)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由正副职首长和各政府工作部门负责人组成

直辖市、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分别由市长、副市长,秘书长、厅长、局长、委员会主任等组成。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分别由市长、副市长,区长、副区长和局长、主任、科长等组成。

人民法院:

设置的基本原则:根据城市的行政地位设置

行使行政审判权的原则:(1)独立行使审判权

(2)对一切审判对象,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有任何特权。

(3)各少数民族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

(4)公开审判(除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和未成年人犯罪)

(5)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人民检察院: 设置的基本原则:根据城市行政地位的不同分别设置 行使检察权的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3)检察独立原则

(4)法制原则

(5)双重领导原则

(6)互相配合原则

党的领导包括几部分:

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政治领导:在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上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主要干部

思想领导:指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共产主义理想和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全党和全体人民

组织领导:指通过党组织的工作,使党和广大群众成为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党的

目标

市委(中共市委员会):市党代会闭会期间党的常高领导机构

设置(部门):是市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党的常设领导机关,由委员和候补委员组成,设有办公

厅(室)、政策研究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教育工委、经济工

委、政法委员会等工作部门

核心机构:简称市常委\市委常委(市常务委员会)---人数要求为单数,具体与城市行政地

位相一致。在市委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委员会的职权

四、市政管理组织体系的运行过程 主要市政决策的主体:市委+市人民代表大会+市人民政府 市政决策的基本原则:(1)信息原则(信息要尽可能周全)

(2)预测原则(科学预测是立足于现实,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理

论基础上)

(3)可行性原则(具备能够变为现实的条件)

(4)系统原则(全面)

(5)择优原则(通过评估、论证,选择最佳)

(6)民主原则

?市政决策构成 市政执行的过程:1、准备阶段

①确定目标,制定计划

②组织落实和人员配备

③思想动员

④物质经费的筹备

2、具体实施

①宣传与动员

②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激励手段)

③沟通(会议,文件、简报、报表及情况反映,调查研究)

④执行过程的协调与监督控制

⑤政策、计划的调整、完善

3、评估阶段

检查、考核、总结

内部监督:上级对下级监督、下级对上级监督

同级相互之间的横向监督、审计监督、监察监督

市政监督体系的构成

外部监督:政党监督、立法监督、司法监督、社会团体、个人

监督

五、 市政职能

1. 如何理解市政职能:

基本内涵(狭义的理解)

——城市中的行政机关在城市管理过程中依法履行的各项职责和功能的总称。

注意:

第一,市政职能状况取决于城市的行政地位;

第二,市政职能体系是一个变动的整体;

第三,市政职能主体是城市人民政府(狭义);

第四,市政职能的客体是城市公共事务;

第五,实现市政职能的主要途径是法制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公共管理。

市政职能的主要作用

第一,是城市行政体制建立和改革的主要依据

第二,是确定行政活动方式的依据

第三,是衡量城市管理效率的标准和依据

2. 市政职能的基本内容及主要影响因素

西方:加强城市规划、注重环境保护、改善公共基础设施、重视职业教育

与培训、参与领土整治

基本内容

我国:经济调节职能(通过经济杠杆)、市场监管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公

共服务职能

影响因素:1. 城市的行政地位的高低 2.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及资源条件 3.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4.市政主体之间的关系状况 5.城市政府自身的能力

五、 市政体制

1

①城市内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立法、执法、护法等三大权力的分工合作关系。

②城市中的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与、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

城市的国家机构会受到政党组织的领导与影响。由于市民通过社会团体直接对代议机构进行利益表达或通过社会团体向政党组织进行利益表达,因此,随着民主的发展,城市的国家机构与政党组织、社会团体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而且,政党组织能否通过竞选,在城市的代议机构中占有多数席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争取到更多社会团体的支持。所以,社会团体对城市的国家机构,会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③市级国家机构与所辖区、县的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

城市辖区,是由于城市规模较大,为提高管理效益,而在市级政府下所设置的管理层级。城市辖县,是由于在经济上城市具有劳动农村的作用,与此相适应所实行的市领导县的市政体制。 在市政体制的内容中,城市的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城市的代议机构与行政机构是两对基本的关系,它们决定着市政体制的其他关系

2、西方国家的市政体制 西方国家的五种市政体制的代表国家、特殊规定:

A. 市长议会制(又称 “强市长制”。美、法 大部分)

市长议会制有独立的市政府与市议会,分别行使行政权与议决权,市长与市政府的地位高于市议会的地位。

①议会和行政机构分设,分别行使议决权和行政权

②市长与市政府的地位高于市议会的地位,市长和市政府职能部门的长官不得兼任市议员。 ③市长和市议会都由市选举产生。

④职能部门的升官由市长任免并对市长负责。

⑤市长拥有地方性法规的立法权,市长有权否决议会已经通过的地方性法规,但如果该议案以2/3多数再次通过,市长必须接受。

⑥市长可任命一位专业人士担任首席行政官,由他根据市长授权处理市政府的日常行政事务并对市长负责。

⑦市长议会制的优点:市长拥有较大的权力,有利于统一指挥,提高行政效率。其缺点是市议会对市长往往缺乏足够的制约能力,引起市长专权。

B. 议会市长制(也称为“弱市长制”。日本 全部)

议会市长制的主要特征是市的议决机构和行政机构分别设立,市议会的地位高于市长。 ①实行议会市长制的城市,议会和行政机构分设。

②市议员和市长分别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市长不得兼任市议员。

③市议会在与市长的关系上处于优势地位。市长只有一些礼仪性的职权,没有实权

④弱市长制的优点是市议会与市政府形成一定的关系,有利于市议会监督市政府的工作,防止市长专

权。其缺点是在工作中可能造成市议会与市政府的相互牵扯,可能会降低行政效率。

C. 市议会制(英国 普遍)

市议会制的主要特征是市议会就是市政府,市议会兼行使议决权和行政权。

①市议会就是市政府,由市议会兼行议决权和行政权。

②市议会由市民直接选举的市议员组成。市议会行使立法权、议决权、人事任免权、城市预算权

以及监督行政权。

③从市议员中选举一名市议会议长,即市长。市长只有象征性礼仪性的职权,没有实权。

④市议会设立若干委员会,兼行市政府工作部门的部分职能。(既行使一般市议会委员会的职权,又行使行政决策权。)

⑤市议会根据需要任免聘任若干行政长官和行政职员,他们与议会委员会对口设置,共同处理行政事务。行政长官对议会负责。

⑥市议会制的优点是,有利于维护市议会的权威性,有利于市议会对城市管理的监督,有利于减少议决机构与行政机构的矛盾。其缺点是,市长没有实权,不能对城市管理实施统一指挥,不利于协调各部门工作,对行政效率也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D. 市委员会制(美国 约3%的小城市)

市委员会既是市议会,又是市政府,它兼行使市政管理的议决权和执行权

①类似于市议会制,市委员会既是市议会,又是市政府,兼行市的议决权和行政权。

②市委员会的成员并非都是由市民选举产生,部分成员可能由上层政府任命产生。

③市委员会推选一位委员担任主席,主持日常会议,也是上的市长。主席(市长)由委员轮流担任,只有礼仪性的职权,没有实权,与其他委员地位平等。

④市委员既是市议员,又主管一个或几个工作部门,对本部门的独立的领导权,并向委员会负责。 ⑤市委员会拥有部门升官的任免权,市委员拥有本部门的行政官员和职员的任免权。

⑥市委员会制的优点是,有利于精简机构和人员,有利于议决权和行政权的统一。其缺点是没有行政核心,缺乏统一指挥,经常出现协调困难。

E .市议会经理制(美国部分中小城市)

市议会聘任一位市经理,市经理对市政府和城市实行专业化管理。

①市议会由选民选举的市议员组成,行使议决权。

②市议会面向社会公开选聘一位市经理,把行政权授予市经理行使,市经理对城市公共事务进行

专业化管理。市经理向市议会负责。

③市经理并非市长。市议会议长兼任市长,但市长只有一些礼仪性职权,无实权。

④优点:(1)它有利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更广泛地延揽优秀专业人才;(2)它将私人部门的企业化运营模式引进城市管理领域,实行权能分立,清除了政治因素对行政工作的影响,有利于实行专业化管理,改善治理效果;(3)有利于节约财政资金,减少纳税人支出;(4)它有利于把政治矛盾与城市管理相对分开。

⑤缺点:各种政治矛盾与管理问题难以彻底分开,市经理与市议会的分离会加大处理这些问题的难度,市经理往往也无能为力。

3、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特点:

⏹ 多数城市不辖区县,市县分离;

⏹ 城市具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地位,普遍拥有自治的权力;

⏹ 类型多样,形式灵活;

⏹ 实行直接选举,对选民负责;

⏹ 各政党通过竞选方式获得执政权和参政权;

⏹ 大量利益集团和非赢利组织发挥了重要的政治参与作用。

4、中国的市政体制的特点:

第一,全国城市的市政体制比较统一;

第二,中共市委在市政体制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

第三,市政府、市法院、市检察院对市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

第四,社会团体在市政体制中发挥重要的参与作用;

第五,市拥有对区县的绝对领导权。

六、城市规划管理

1、城市规划管理的特征

综合性:广泛涉及众多领域)

权威性:有规范的制定和审批程序制度

前瞻性:既要解决现实问题,也要考虑到城市未来的发展

阶段性: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城市发展变化进行调整,但也要保持相对稳定 区域性:符合城市实际,体现出个性

2、 城市规划理论演变(三个阶段、代表人物、代表成果的具体内容)

第一阶段:古代城市规划理论

代表人物:维特鲁威:《建筑十书》,论述了城市的选址、地段划分和广场规模等问题,世界上最早的城市规划著作之一

菲拉雷特:《理想的城市》,主张将市中心设计为六角形广场,

放射型道路用三条环路连接 希波丹姆:把城市分为圣地、公共活动中心和住宅区,世界上最早提出城市功能分区

第二阶段:近代城市规划理论

代表人物:马塔:“带型城市”理论:城市化应该走发展“城市带”的道路,即要沿着交通干线发展城市化地区。交通干线两边分别为:生活区和工业区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避免大城市的弊病,必须建设城

市与乡村的优点结合起来的花园城市,即“田园城市”

格迪斯:“进化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应当以当地居民的

价值观念和意见为基础,尊重当地的历史和特点,

避免大拆大建;先诊断后治疗;调查—分析—规划

昂温:“卫星城市”理论;

佩里:“邻里单位”理论;以城市干道所包围的区域作为邻里

单位

克里斯泰:“中心地”理论;率先论证了城市体系对城市规划

的作用;每个城市的规划,既要看到本市的经济

中心作用,也要看到与其他城市的分工协作关系

《雅典宪章》: 第一,

四大功能分区,并且把居住区放在首

要位置; 第二,人的需要及其价值衡量是关键因素; 第三,注重城市向空间延伸; 第四,把城市规划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第三阶段: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代表人物:帕鲁:“增长极核”理论; 揭示了大城市的聚集经济规模和带

动中小城市以及农村经济的作用

《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中心思想是环境作为

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必须对环境和发展进行综合决策

《马丘比丘宪章》:第一,强调在城市现有条件限度内发展; 第二,注重区域性的协调; 第三,城市整体的和谐 第四,城市公共运输系统的优先发展

《北京宪章》:第一,要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第二,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三,辩证地看科学技术的作用 第四,文化的影响力

3、城市规划原则

A 协调性原则(与国家、地区的经济和建设等规划相协调;空间的整体协调。) B 效益原则(要能产生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C 以人为本的原则(满足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D 节约原则(各种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如土地)

E 人文原则(注重保护城市的文化遗产、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

F 生态原则(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4、城市规划的问题与对策

城市规划的挑战与变革

城市发展存在过度蔓延危机

城市建筑呈现个性特色危机

旧城改造人为地隔断历史文脉

城市交通呈现拥堵危机

城市房地产存在泡沫危机

城市环境面临生态危机

中国城市规划的理念变革

a 维护多元利益的平衡

b 促进城市可持续的发展

c 推行“四条线”管制方法

d 注重理性预期管理

e 扩大公众参与渠道

f 推行城市规划管理委员会制度

g 加强对城市规划机构的监

规划管理困境:

第一,城市规划编制内容的科学性、协调性不足。

第二, 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引导、控制不力。

第三, 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效率低,公众参与不足。

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发展趋势

实施科学的城市规划管理办法,积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完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设置,提高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行政效率。

健全城市规划的监督机制,发挥公民参与的积极作用。

建立依法管理体制,保证城市规划管理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六、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

1、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能源设施

城市供水及排水设施

内容城市交通设施

城市邮电通信设施

城市生态环境设施

城市防灾设施

公共性: 公共物品

两重性: 既为生产服务,又为生活服务

系统性:各部分自成系统,又相互联系

同步性: 与城市发展步调一致

特征超前性: 要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使用需求,投入后要能长期发挥作用。

垄断性: 特定的服务主体为特定的区域服务,并不排斥其他经营形式的

存在

成本沉淀性: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而且投入后就会沉淀下来,无法周转

到其它项目。

不可移动性:属于固定性物质设施

作用:

a 城市基础设施是发挥城市多元功能的物质基础

b 城市基础设施是形成经济集聚效应的重要保障

c 城市基础设施是提高市民福利水平的物质条件

d 城市基础设施是实现正外部效应的重要手段

问题:a 管理理念落后,存在认识误区

b 管理机构众多,但不够协调

c 管理体制较为落后,管理效率不高

d 管理方法、手段不够先进

e 融资渠道较为单一

f 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对策:a 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机构,加强彼此的协调性

b 明确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职责

c 拓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d 健全法律保障机制

e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方法、手段的创新

f 注重城市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不断提高其科学性和前瞻性

g 坚持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h 注重借鉴其它国家城市基础设施的先进经验

2、城市交通系统

交通道路(连接城市各个部分的纽带) 系统构成交通工具(运送乘客或货物的载体)

交通服务设施(交通系统运转的基础条件)

交通分离原则(混合交通、分道交通、分离交通)

交通流量均分原则(时间与空间)

管理原则交通连续原则(保持连续、不间断的过程)

交通总量削减原则(参与的人数、占用的时间与空间)

优先权原则

问题:第一,交通标识设置不尽合理(其是否科学、明确,是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直

接影响着道路的畅通)

第二, 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不高(涉及协调各方的能力以及信息的交流与畅通

与否)

第三,交通法规不够完善,执法水平不高

对策:第一,要树立先进的城市交通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多元主体参与)

第二,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规划先行)

第三,建立一体化的城市交通管理体制

第四,制定并贯彻完善的城市交通政策

第五,加强执法规范化

第六,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第七,发展智能交通,增强动态管理水平

第八,建立城市交通管理的评价体系

七、 城市社会保障管理

1、城市社会保障(书本还有城市社会互助、城市优抚安置、城市个人储蓄积累保障)

社会救助:这是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其最主要的政策目标就是

克服贫困,可以说是一种“雪中送炭”的社会制度。

社会保险:它是一种化解风险的社会制度,目的在于确保人们 (最核心部分)在遇到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等重大的人生风险

时能够得到及时有帮助,起到“化险为夷”的作用。

社会福利:它目的是在于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保证社会成员

能够及时共享社会发展的物质成果的社会制度。

城市社会保障特点:(一)强制性。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立法建立的,并依法强制实

施,因而具有强制性。

(二)社会性。一是实施范围的社会性,二是资金来源和使用上的

社会性,三是制度目标的社会性。

(三)福利性。社会保障事业是一种社会福利事业,社会保障的各

环节不以盈利为目的。

(四)互济性。即通过所有成员的互助共济实现对少数遭遇风险成

员的收入损失等的补偿。

(五)保障性。能使全体社会成员,或至少是绝大多数人有可能从

中获益,为他们提供安全的保障。

(六)公平性。社会保障的公平性主要体现在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

障待遇的权利和机会是均等的。

?每个城市起源的国家?王琳耍我们是吧╭(╯^╰) ╮

社会保险型保障模式

a) 建立政府、社会、雇主和个人之间的责任分担机制,实现风险保障的互济性 b) 强调受保障者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c) 以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为核心

d) 实现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协调

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

--新加坡公积金制度

--智利(养老保险)模式

• 雇主不缴费而只由劳动者个人缴费

• 由私人机构管理养老基金的运营

• 个人账户上的强制性储蓄只能用于养老

--香港(养老保险)模式

• 雇主、雇员分担缴费

• 私人机构管理

特点:要求会员首先自立,依靠自己;

会员之间没有调剂互助;

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事务完全由国家(或通过国营企业)包办

-个人不缴纳任何保险费

-在保障目标上以追求社会公平为主

-在保障范围上几乎是全体国民 以雇主和雇员为责任主体 政府只充当一般监督,而由官方性质的中央公积金局负责管理 完全积累模式 无互济性

英国、瑞典等北欧国家

特点:无所不包、从摇篮到坟墓式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主体是国家,国家以公共

支出的方式向全体公民实施普遍的社会保障待遇,并且将它看作是公民应当享受的基本权利。

国有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前苏联、东欧国家)

特点:受保人不缴纳任何保险费;社会待遇偏高;保险待遇不与缴费多少相关联;各

级工会组织代表国家政权机构管理社会保险事宜。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上海最早

建立过程:

第一阶段:试点阶段(1993—1995年)个别城市,属于各城市地 方政府的自发行为

第二阶段:推广阶段(1995-1997年)

第三阶段:普及阶段1999年底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基本内容:一是保障的对象与范围、 二是保障标准、三是资金来源

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险

2、城市社会保障管理的困境与对策

我国城市社会保障管理的困境:

a 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待遇水平不一

b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单一,国家和企业负担过重

c 社会保障资金没有采用社会保障税,筹资缺乏强制性

d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混乱

e 社会保障管理政出多门,效率低下

f 缺乏必要、有效地社会监督

我国城市社会保障改革的思路:

① 要注重城市社会保障具体管理的公平性与协调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

② 构建国家与社会协作保障模式,实现社会保障的社会化

③ 完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

④ 建立完善的城市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⑤ 建立严格的城市社会保障监管体系

简单地说,就是

a 社会保障覆盖全民化

b 社会保障模式多样化

c 社保资金筹集多元化

d 社保资金管理专业化

八、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

1、 城市公共安全的影响因素

人口总量、结构、布局: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人口总量压力不断加大, 年龄结构不

稳定, 老龄化程度加深,人口总量及其分布对基础设施、

资源供应和防灾减灾造成巨大压力 。

自然因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各种事故灾害和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 政治因素:政策性变化,如户籍制度改革以及对城市带来的教育、就业等各种压力,

流动人口对各种政治权利的诉求

经济因素:未来的经济政策是否稳定、经济能否保持高速增长、就业状况以及国际

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 。

社会因素:社会政策:社会保障制度与福利制度的完善程度、整个社会环境融合外

来人口的能力;

社会分层:由于利益分化,低收入阶层承受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加大,

对立情绪的滋长有可能引发社会矛盾 。

资源与环境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水资源安全、基础设施承载力、环境安全

等 。

防灾减灾能力:部分城市的综合减灾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但减灾力量较分散,在

综合防御能力、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城市总体

抗灾能力有待提高。

以人为本的原则

法律至上原则

城市公共安全政府主导的原则

管理原则防治结合的原则

规划先行的原则

协调统一的原则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问题:a 宣传教育不够,公众危机意识不强,缺乏自救能力

b 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c 公共安全管理主体缺失

d 综合危机防范技术薄弱, 应急救援能力有限

e 职能部门和监管之间缺乏良好的协调机制

f 法律体系不完善而且进程缓慢

对策:a 借鉴国外经验,健全政府公共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b 建立区域综合公共安全管理新模式

c 明确公共安全紧急事务管理流程

d 建立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法制评价制度

e 建设综合危机防范关键技术示范基地,提供人才保障

f 提高学习能力,增强公众公共危机意识

九、 城市灾害管理 内容:

——关于自然灾害的灾害管理(地震、洪水、泥石流、海啸等)

——关于人为灾害的灾害管理(战争、火灾、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等)

水灾:根据城市临近的河流汛期特点等,搞好城市防洪规划和设计;修建和维护堤岸、

水闸等配套设施;保质保量完成蓄水排水、分洪系统等工程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的防洪管理机制和规制制度;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抢险抗洪;组织动员人们开展洪水过后的生产自救、设施重建等活动

地震:强调“软”“硬”并重;软对策指相关的研究、预测、管理和文化宣传等;英对

策指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城市建筑的抗震能力,如被动控制方面的基础隔震技术、耗能减震技术、吸振减震技术等。

火灾:贯彻“以防为主,以消为辅”的的方针完善消防设施和消防技术人员,严格防火

的安全措施。对由地震、山火等原因引起的自然火灾,除了要做好灭火工作外,要加强科学的预测与防范。对城市出现的火灾,在管理上必须严防。主要包括,意识安全生产,严格按照操作制度,严谨违章作业;二是安全设备,定期检查安全度;三是产品安全,严禁次产品电器注入消费环节;四是居住安全,生活设施和家用电器必须安全使用。

台风和热带风暴:沿海城市须加强对台风和热带风暴的预测、警报,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社会冲突事件:首先要正视社会冲突,政府部门一方面可通过改善工作减少社会冲突事

件的发生,另一方面要把政府妥善处理社会冲突作为政绩评价的重要指

标,建立可控制的、合法的和制度化的疏导机制,来释放社会紧张,将

冲突控制在较小范围内

战事防空:修建坚实牢固、结构科学、功能完备的城市防空工程;对防空设施进行科学

管理和维护,和平时期可以将其应用于和平建设,战时勇于防范空袭;

开展防空宣传和训练

城市的灾害管理既要注重全面性,也应该有所侧重。重点应放在那些发生频繁、对 城市经常构成重大威胁的灾害上。具体工作中以预防为主,救援为辅,二者有机结合。 (减灾工作的测、报、防、抗、救、援六大环节构成了减灾的过程系统,只有将各环节 统一考虑才能形成合力,实现减灾效益的最优。)

问题:(百度)

①按单灾种确定管理体制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由于管理体制上部门间责权关系的不对称,必然导致各灾种的领导机构之间、各灾种管理部门之间的“界面关系”模糊)

②减灾各环节与整体过程不协调

(几乎所有的城市长期以来对待灾害事故都是重救轻防,以至于在减灾的物质和人力资源投入上出现不协调的局面。)

③减灾资源使用缺乏效率

(减灾队伍结构还不合理,专业化救援力量尚显不足。各城市灾害方面的专家学者对灾害研究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减灾工作缺乏坚实的理论支撑。减灾研究力量分散,没有一个全国性综合减灾的研究机构。)

④对特大综合性灾害事故的应急能力不强

(各个专业减灾机构平时缺乏沟通和协调,在紧迫关头,指挥层缺乏强制有力的信息体系供其作出科学决策。 灾害救援工作中“多头指挥”现象时有发生,往往延误救援时间。)

对策:(1)做好城市灾害管理的规划和建设

(2)加大灾害管理工作法制化建设

(3)改革和完善灾害管理的组织体制

(4)发动和扩大城市公众参与防灾减灾工作

(5)建立抢险救灾的快速反应机制,提高我国城市应急和紧急救援能力

十、 城市经营与城市未来发展

1、 城市经营的内容

城市自然资本:盘活土地存量,实现自然资本的增值

城市人化资本:引进竞争机制,实现公用事业多元化经营

城市延伸资本:做好城市延伸资本的开发,树立城市形象

2、 城市经营的必要性

a 弥补财政资金缺口

b 城市土地制度改革(1988年宪法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法律的规定转让) c 城市间日趋激烈的竞争促进了城市经营行为

d 城市化快速发展为城市经营提供了普遍要求

3、 城市经营的问题

a 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

b 土地出让金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圈地卖地盛行,大量征用农业用地) c 侵占广大农民和市民的利益

d 缺乏法律保障的支撑

e 脱离城市发展规划

f 滋生大量腐败问题

4、 城市经营的对策

a 正确界定城市经营的范围

b 明确政府角色定位,树立公共利益价值取向

c 选择切合城市实际的城市经营模式

d 加强立法保障,完善法治约束机制

e 拓展资金融资渠道

f 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g 借鉴国外城市经营的经验


相关文章

  • 关于市政道路养护管理的探讨
  • [摘要]随着人们对交通道路的等级及质量要求的提高,近年来,市政道路的扩展非常迅速,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得到改善.面对不断增多的市政道路,如此庞大的道路系统,养护管理工作无疑也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 [关键词]市政道路;养护管理;管理工作; ...查看


  • 福师大市政学作业
  • 一.名词解释(共3小题,每小题5分) 1.城市性质:是指一个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各城市间相互区别的基本特征.城市性质是由该城市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发祥所决定的,是城 ...查看


  • 市政工程管理解决措施论文
  • 市政工程管理解决措施论文 摘要:市政工程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工具,市政工程作品的好坏是城市的规模的体现,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重要一步.市政工程管理的意义是市政工程管理开展的前提,也是市政工程管理工作进行的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 前言 在市政工程 ...查看


  • 提升市政工程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 摘要:市政工程是我国的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城市建设的日益发展,社会对市政工程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改变.而市政工程的施工管理则是市政工程顺利进行的保证,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对工程建筑的效益.质量以及安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市政工程施工管理的力 ...查看


  • 吉林省市政公用设施管理条例
  • 吉林省市政公用设施管理条例 1995年8月18日吉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 [章名]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保护和管理,充分发挥其使用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根据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查看


  • 重庆市市政设施管理条例
  • 重庆市市政设施管理条例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颁布单位) 20101009(颁布时间) 20101201(实施时间)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2010]第28号(文号) 重庆市市政设施管理条例 (2010年9月29日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 ...查看


  • 城市的产生所需要的条件
  • 城市的产生所需要的条件:1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城市生产的社会经济基础2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促进了城市发展3自然条件.气候状况和地理位置是城市生产的重要条件 现代城市发展特点:1城市发展多样化,城市职能从综合性到专业性,出现大批 ...查看


  • 浅谈质量监督对市政工程管理的重要意义
  • [摘 要]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市政工程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市政工程的施工质量是整个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也是建设人们放心工程的重要条件.做好质量监督是解决质量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市政工程施工中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在总结阐释我 ...查看


  • 本科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的建设
  • 摘 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市政工程造价的专业人才需求也越来越旺盛,高校培养市政工程造价方面的人才具有现实意义.此文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为背景,分析在现有课程基础上增设市政工程造价类课程存在的困难和解决方法,提供 ...查看


  • 定西市市区市政公用设施管理办法
  • 定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定西市市区市政公用设施管理办法的通知 定政办发[2012]292号 安定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驻定有关单位: <定西市市区市政公用设施管理办法>已经2012年6月8日市政府第1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