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制度决定经济

政治制度决定经济

——论政府行为与经济发展

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

姓名:王岩

学号:2008*******

内容摘要 纵观中国三十年来政府改革, 改革的历程经历了由政治整合经济和社会, 到由经济整合政治和社会, 再到由社会整合经济和政治的转变, 政府职能的转变是认识这一变迁的突破口, 经历着由“助跑”到“主持”再到“服务”的转变。对于政府职能的核心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对政府的定位也更加准确, 对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的认识也更加到位。

关键词 政治制度 经济增长 影响

正文

纵观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年,莫不是经济制度的改革导致经济的飞跃发展。中国最初采用的是计划经济路线,近似的模仿苏联模式,直到1978年。但计划经济国家存在的预算软约束所导致经济资源低效率配置,使得计划经济中的经济短缺现象长期存在。事实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有深刻的动因,一是计划经济中的经济短缺和资源低效率配置,二是计划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严重的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

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当然,我们也看到了,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所引起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正确认识制度,可以积极运用制度促进经济增长。制度对于经济增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有效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而无效的制度则阻碍经济增长。由此,国家应该增加有效制度的供给,减少和消除无效制度的创生。基于制度创新主体(国家或是政府)的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往往存在不一致性,由此既要让国家在制度变迁(制度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又要限制国家的“掠夺之手”。总之,要建立有效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政府的行为,使其积极推进创新,建立起一个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同时为产权的运行提供一个公正、安全的制度环境,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正确处理民主制度改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民主改革之路。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民主制度只能回答某些国家特定阶段的经济增长问题,并不具有普适性。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民主制度改革促进经济增长的他国经验而一味注重政治体制改革,忽视其他制度的配套改革。毕竟政治制度决定论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内生化框架。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某些国家因民主制度改革反而遭受经济衰退的历史而动摇我们进行民主制度改革的决心。民主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需要配以良好的产权制度才能发生。

关于政府行为的改变

所谓政府职能, 即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国家利益和推进社会发展而负有的职责和功能。政府职能反映了公共行政管理的实质内容, 规定着公共行政活动基本方向。它是国家行政机构设置的依据,其内容由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来确定, 体现了行政管理的一个基本原理, 即“权变原理” 。正如社会发展一样,政府的职能也有其演变的过程和一定的发展规律—“ 二段式”发展规律。纵观古今中外, 世界各国国家政权的演变过程, 都不外乎这样两个基本的阶段一是国家政权的夺取及其巩固阶段二是国家政权的维护及其发展阶段, 在这两个阶段中, 初始阶段也即夺取并巩固政权阶段的国家政府职能, 主要表现为政治功能, 其职能的实施大多采用“攀力”手段, 亦即马克思在其国家学说里所说的国家的“基力机器”功能。这是由这一阶段国家政权尚未稳固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随着国家政权的不断稳定和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不断发展, 政府的政治职能在其总体职能中所占的地位会逐渐削弱。让位于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 政府职能的特征由原来的统治性、保卫性, 向管理性、服务性转变。

我国政府行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却存在着怪圈:一方面, 是我们没有适时地进行政府职能的战略“ 重心”转移, 政府职能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按照“ 二段式” 规律, 国家在政权夺取和巩固后政府的职能应从统治性、保卫性的直接、微观的政治管理, 转到服务性的、协调性的间接、宏观的管理上来。但从共和国的发展史上来看, 第一阶段的管理方式, 实际上一直延续了很长时间。另一方面, 就是人们常说的“ 该管的没有管好”“ 不该管的却管着” 。

第二阶段里, 政府的基本职能一是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以使国民经济朝着健康稳定的方面发展二是加强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建设, 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从我国几十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 这些该管的事情, 政府未见得就管好了。诸如, 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诸如中央调控不力基础设施突出的’‘瓶颈” 现象, 就是最具体的表现。而哪些原本不应该政府管、也管不了, 应由社会和市场来“ 管”的事情, 政府却过多地参与和干预。

这样就要求政府的职能(行为)改变。一是在经济活动中要由计划控制为主转变为市场调节为主。我们在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中, 要求实现“ 政企分开” , 并不是削弱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 而是为了改善管理经济的方式, 从宏观上提高对经济大局的控制力, 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 把政府过去通过计划手段进行资源配置, 转变为通过市场与计划有机结合, 并以市场为主进行资源配置。让企业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 政府则通过制定执行政策法规, 通过对社会和市场行为的规范和监督, 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和质量。二是在经济管理方式上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市场经济虽然能在资源配置中有效发挥作用, 但其存在着垄断导致竟争失灵的间题, 市场调节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不能完全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等缺陷。为此, 需要府加强管理, 对“ 市场失灵” 问题进行监控和纠正。政府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 但要间接管理经济, 强化对市场的监管引导, 强化对企业的支持服务, 强化收入分配的调节, 从结构上补偿市场功能的缺陷, 抑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三是在经济管理的目标上由任务主导转变为效益主导。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行为主要追求经济计划和经济任务的完成, 忽视经济效益。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 市场经济下的政府效益是通过企业、社会和环境的效益来体现的。效益是评价社会经济运行和政府经济政策的一把尺子, 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管理者, 要把效益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 政府的导向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坚持效率优

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以广东省为例谈制度变化与经济发展

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非都是直接作用的,而是通过影响生产要素的配置、使用和产出效率,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将制度效应分解为市场化程度、所有制、经济开放度、收入分配和创新机制进行研究发现:

第一产业对劳动和资本效率有一定的影响,但效果不明显。且劳动效率的系数均为正,而资本的产出效率均为负。因此,第一产业的扩大只提高劳动的产出效率,而不会提高资本的效率。第二产业的扩大对资本的产出效率有着正向的影响,但没有提高劳动产出效率。第三产业的劳动效率系数为正,而资本效率系数为负,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出口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的初级产品,这种粗放型密集生产的生产方式只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而没有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这证明了目前这种对外进出口格局并没有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创新机制对资本和劳动效率作用十分显著。对资本产出效率有着正向影响,即科技研究投入的加大,有利于提高资本的运作效率创新机制因子是五个分析因子中唯一的对资本效率起着正向作用、且具有极大推动力的制度因素。科技研发的投入的增大,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核心技术的研发能极大的提高生产手段乃至变革整个生产模式,这些都使得资本的运作效率得以提升。产权的多元化制度因素(非国有化)对劳动和资本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从以利税产率比率为指标的分配格局上看,利税率的下降会提高劳动生产率,但降低了资本效率;反之亦然。因为这些因素主要作用于劳动积极性,从而影响劳动效率。

综上所述,在经济发展的今天,特别的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经济发展。政府的行为影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不仅仅要在经济方面破冰,而且政府的职能相关也应改变。才更促进中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参考论文:

1. 林敏娟.政治制度决定经济增长的理论与检验.生产力研究.2011(11).

2. 陈 毅. 对政府职能转变的思考—从“划桨”到“掌舵”再到“服务”.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1).

3. 高荣.陈红琴.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的转变.

4. 董直庆.王林辉.政治制度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文献述评. 南方经济.2009(7).

5. 吴奕新.市场经济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南方论丛.2005(6).

6. 钟心桃.龚唯平.广东经济增长中制度因素对要素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南方经济.2008 (4).

参考书籍:

1. 迟福林.傅治平.转型中国-中国未来发展大走向.人民出版社

2. 蔡昉.林毅夫.中国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 保健云.转型经济中的政府行为与发展模式选择.当代世界出版社.

4. 冯昭反.金融战争金融变局下的中国经济转型.中国华侨出版社.

5. 许继霖.当代中国启蒙与反启蒙.中国社科出版社.

政治制度决定经济

——论政府行为与经济发展

中国地质大学工程学院

姓名:王岩

学号:2008*******

内容摘要 纵观中国三十年来政府改革, 改革的历程经历了由政治整合经济和社会, 到由经济整合政治和社会, 再到由社会整合经济和政治的转变, 政府职能的转变是认识这一变迁的突破口, 经历着由“助跑”到“主持”再到“服务”的转变。对于政府职能的核心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对政府的定位也更加准确, 对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的认识也更加到位。

关键词 政治制度 经济增长 影响

正文

纵观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三十年,莫不是经济制度的改革导致经济的飞跃发展。中国最初采用的是计划经济路线,近似的模仿苏联模式,直到1978年。但计划经济国家存在的预算软约束所导致经济资源低效率配置,使得计划经济中的经济短缺现象长期存在。事实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有深刻的动因,一是计划经济中的经济短缺和资源低效率配置,二是计划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严重的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

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当然,我们也看到了,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所引起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于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正确认识制度,可以积极运用制度促进经济增长。制度对于经济增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有效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而无效的制度则阻碍经济增长。由此,国家应该增加有效制度的供给,减少和消除无效制度的创生。基于制度创新主体(国家或是政府)的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往往存在不一致性,由此既要让国家在制度变迁(制度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又要限制国家的“掠夺之手”。总之,要建立有效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政府的行为,使其积极推进创新,建立起一个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同时为产权的运行提供一个公正、安全的制度环境,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正确处理民主制度改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民主改革之路。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民主制度只能回答某些国家特定阶段的经济增长问题,并不具有普适性。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民主制度改革促进经济增长的他国经验而一味注重政治体制改革,忽视其他制度的配套改革。毕竟政治制度决定论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内生化框架。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某些国家因民主制度改革反而遭受经济衰退的历史而动摇我们进行民主制度改革的决心。民主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需要配以良好的产权制度才能发生。

关于政府行为的改变

所谓政府职能, 即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国家利益和推进社会发展而负有的职责和功能。政府职能反映了公共行政管理的实质内容, 规定着公共行政活动基本方向。它是国家行政机构设置的依据,其内容由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来确定, 体现了行政管理的一个基本原理, 即“权变原理” 。正如社会发展一样,政府的职能也有其演变的过程和一定的发展规律—“ 二段式”发展规律。纵观古今中外, 世界各国国家政权的演变过程, 都不外乎这样两个基本的阶段一是国家政权的夺取及其巩固阶段二是国家政权的维护及其发展阶段, 在这两个阶段中, 初始阶段也即夺取并巩固政权阶段的国家政府职能, 主要表现为政治功能, 其职能的实施大多采用“攀力”手段, 亦即马克思在其国家学说里所说的国家的“基力机器”功能。这是由这一阶段国家政权尚未稳固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随着国家政权的不断稳定和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不断发展, 政府的政治职能在其总体职能中所占的地位会逐渐削弱。让位于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 政府职能的特征由原来的统治性、保卫性, 向管理性、服务性转变。

我国政府行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却存在着怪圈:一方面, 是我们没有适时地进行政府职能的战略“ 重心”转移, 政府职能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按照“ 二段式” 规律, 国家在政权夺取和巩固后政府的职能应从统治性、保卫性的直接、微观的政治管理, 转到服务性的、协调性的间接、宏观的管理上来。但从共和国的发展史上来看, 第一阶段的管理方式, 实际上一直延续了很长时间。另一方面, 就是人们常说的“ 该管的没有管好”“ 不该管的却管着” 。

第二阶段里, 政府的基本职能一是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以使国民经济朝着健康稳定的方面发展二是加强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建设, 为社会和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从我国几十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 这些该管的事情, 政府未见得就管好了。诸如, 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诸如中央调控不力基础设施突出的’‘瓶颈” 现象, 就是最具体的表现。而哪些原本不应该政府管、也管不了, 应由社会和市场来“ 管”的事情, 政府却过多地参与和干预。

这样就要求政府的职能(行为)改变。一是在经济活动中要由计划控制为主转变为市场调节为主。我们在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中, 要求实现“ 政企分开” , 并不是削弱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 而是为了改善管理经济的方式, 从宏观上提高对经济大局的控制力, 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律, 把政府过去通过计划手段进行资源配置, 转变为通过市场与计划有机结合, 并以市场为主进行资源配置。让企业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 政府则通过制定执行政策法规, 通过对社会和市场行为的规范和监督, 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和质量。二是在经济管理方式上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市场经济虽然能在资源配置中有效发挥作用, 但其存在着垄断导致竟争失灵的间题, 市场调节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不能完全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等缺陷。为此, 需要府加强管理, 对“ 市场失灵” 问题进行监控和纠正。政府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 但要间接管理经济, 强化对市场的监管引导, 强化对企业的支持服务, 强化收入分配的调节, 从结构上补偿市场功能的缺陷, 抑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三是在经济管理的目标上由任务主导转变为效益主导。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行为主要追求经济计划和经济任务的完成, 忽视经济效益。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 市场经济下的政府效益是通过企业、社会和环境的效益来体现的。效益是评价社会经济运行和政府经济政策的一把尺子, 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管理者, 要把效益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 政府的导向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坚持效率优

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以广东省为例谈制度变化与经济发展

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非都是直接作用的,而是通过影响生产要素的配置、使用和产出效率,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将制度效应分解为市场化程度、所有制、经济开放度、收入分配和创新机制进行研究发现:

第一产业对劳动和资本效率有一定的影响,但效果不明显。且劳动效率的系数均为正,而资本的产出效率均为负。因此,第一产业的扩大只提高劳动的产出效率,而不会提高资本的效率。第二产业的扩大对资本的产出效率有着正向的影响,但没有提高劳动产出效率。第三产业的劳动效率系数为正,而资本效率系数为负,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出口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的初级产品,这种粗放型密集生产的生产方式只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而没有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这证明了目前这种对外进出口格局并没有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创新机制对资本和劳动效率作用十分显著。对资本产出效率有着正向影响,即科技研究投入的加大,有利于提高资本的运作效率创新机制因子是五个分析因子中唯一的对资本效率起着正向作用、且具有极大推动力的制度因素。科技研发的投入的增大,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发展,核心技术的研发能极大的提高生产手段乃至变革整个生产模式,这些都使得资本的运作效率得以提升。产权的多元化制度因素(非国有化)对劳动和资本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从以利税产率比率为指标的分配格局上看,利税率的下降会提高劳动生产率,但降低了资本效率;反之亦然。因为这些因素主要作用于劳动积极性,从而影响劳动效率。

综上所述,在经济发展的今天,特别的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经济发展。政府的行为影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不仅仅要在经济方面破冰,而且政府的职能相关也应改变。才更促进中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参考论文:

1. 林敏娟.政治制度决定经济增长的理论与检验.生产力研究.2011(11).

2. 陈 毅. 对政府职能转变的思考—从“划桨”到“掌舵”再到“服务”.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1).

3. 高荣.陈红琴.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的转变.

4. 董直庆.王林辉.政治制度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文献述评. 南方经济.2009(7).

5. 吴奕新.市场经济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南方论丛.2005(6).

6. 钟心桃.龚唯平.广东经济增长中制度因素对要素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南方经济.2008 (4).

参考书籍:

1. 迟福林.傅治平.转型中国-中国未来发展大走向.人民出版社

2. 蔡昉.林毅夫.中国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 保健云.转型经济中的政府行为与发展模式选择.当代世界出版社.

4. 冯昭反.金融战争金融变局下的中国经济转型.中国华侨出版社.

5. 许继霖.当代中国启蒙与反启蒙.中国社科出版社.


相关文章

  • 当代中国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 作者:王怀超 科学社会主义 2014年04期 自从1978年中国拉开改革大幕至今的35年间,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开拓精神和大刀阔斧的改革实践,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改革引领下的中国已经在社会主义发 ...查看


  • 教育学原理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一)
  • 暨南大学教育学原理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一) 一.选择题 1.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兼爱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 ...查看


  • 第一课我国的国家制度[1]
  • 第一课 我国的国家制度(上) 一.高考考点 1.我国的国体:国家的性质和职能: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国家职能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 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q ...查看


  • 思想政治教育论述题
  • 论述题:青年的思想和行为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还是青年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决定的 我认为青年的思想和行为是由社会环境决定. 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创造人", 这个环境包括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因素 ,我认为主要是社会环境.青年行为是青 ...查看


  • 政治学考复习知识梳理
  • 经济生活 1.影响和决定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什么? 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2.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3.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有哪 ...查看


  • 利益制度与利益协调
  • 凤凰网读书 > 连载 > 正文 利益制度与利益协调(1) 利益论 着眼现实生活力图对"利益"加以深入而全面的研究 收藏本书 字号 - +利益制度与利益协调 不论任何社会,都存在不同的利益个体和利益群体,不论任 ...查看


  •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导论复习题
  •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导论复习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 C ). A.宪法制度 B.国家元首制度 C.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是( C )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工农联盟 D.统一战线 ...查看


  • 政治常识知识点总结
  • 政治常识 第一.二课 1. 国家是怎样产生的?国家的本质是什么? 答:国家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构. 因此,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当然还有社会管理属性)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性质(国体) ...查看


  • 我国的政治制度
  • 一:我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主干知识精析] 一.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思路:人民 人民代表 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 (1).地位:当家作主,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民主,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注:①人民≠公民:②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