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诗词中的哲学观点

古文诗词中的哲学观点

河南省息县第一高级中学 任太成

一、 古文、诗词中联系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 孤立的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因果联系、整体和部分的联系是其表现形式。在《语文》课里的古文、诗词中,能体现联系观点的名言名句主要有:

1.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①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②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佐传〃僖公五年》﹚ ③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先秦《诗经〃小雅〃鹤鸣》﹚ ⑤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 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证》﹚

2.因果联系

①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②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唐〃王维《观猎》﹚

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④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南朝梁〃刘勰《文心

雕龙》﹚

⑤羁鸟恋林,池鱼思故渊。﹙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⑥一人飞升,仙及鸡犬。﹙蒲松龄《促织》﹚

⑦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⑧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⑩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⑾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俞文豹《清夜录》﹚ ⑿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唐〃李世民《镜鉴》﹚

二.古文、诗词中对立统一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谓“统一”,是指如下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事物的矛盾具有普遍性,但事物的矛盾又都有各自的特点,即具有特殊性。在《语言》课本里的古文、诗词中,能体现上述哲理顺的名言名句主要有:

1.事物是一分为二的

①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战国〃屈原《楚辞〃卜居》) ②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③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喻阴侯列传》)

④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史记》)

⑤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游原》﹚ 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 ⑦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元明〃施耐庵《水浒传》﹚

2.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

(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清.彭端淑《为学》﹚

(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5)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8)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9)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0)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11)志士嗟日短,愁人知夜长。(《陈毅诗词选集》)

(12)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去掉沉繁留青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清〃郑板桥《竹石图》)

(13)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唐〃刘禹锡《学阮公体》)

3.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唐〃韩愈《师说》)。

(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杂下之十》)

(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5)人间四月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三.古文、诗词中发展的观点

(一)事物是普遍发展的(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在《语文》课本里的古文、诗词中,能体现这一哲理的名言名句主要有: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

(4)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唐〃李商隐《进韩冬郎》)

(5)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7)小菏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8)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9)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10)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草》)

(二)事物发展的原因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语文》课里的古文、诗词中,能体现这一哲理的名言名句主要有:

1.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落第自勉联)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周敦卧《爱莲说》)

(4)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5)贫,气不改;达,志不改。(方壹〃《道情》)

(6)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宋〃守璋《晚春》)

(7)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赠别崔纯亮》)

(8)谁言浊水泥?不污明月色。(孟郊〃《寓言》)

(9)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宋〃陆游《咏梅》)

(10)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1)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3)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宋〃苏轼《琴诗》)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三)事物发展的状态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语文》课本里的古文、诗词中,能体现这一哲理的名言名句主要有: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3)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4)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5)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汉书》)

(6)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西晋〃陈寿《三国志》)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

官归京》)

(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0)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11)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元虞〃韶《日记故事》)

(12)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古对联)

(1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无名氏《争报恩》)

(14)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5)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茅庐。(吴敬梓《儒林外史》)

(16)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高明《琵琶记》)

(17)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18)守身如玉当慎初。(古语)

(19)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随五更来。(唐〃史青)

(四)事物发展的趋势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 前进的,而发展的道 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前进中有曲折,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在《语文》课本里的古文诗词中,能体现这一哲理的名言名句主要有: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

(2)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4)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5)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元〃白朴《喜来春》)

(6)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

事出艰辛。

(7) 大志非才就,大才非学难成。

(说明:该文发表在2004年第2期《招生考试之友》上)

古文诗词中的哲学观点

河南省息县第一高级中学 任太成

一、 古文、诗词中联系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 孤立的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因果联系、整体和部分的联系是其表现形式。在《语文》课里的古文、诗词中,能体现联系观点的名言名句主要有:

1.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①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②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佐传〃僖公五年》﹚ ③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先秦《诗经〃小雅〃鹤鸣》﹚ ⑤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 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证》﹚

2.因果联系

①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②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唐〃王维《观猎》﹚

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④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南朝梁〃刘勰《文心

雕龙》﹚

⑤羁鸟恋林,池鱼思故渊。﹙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⑥一人飞升,仙及鸡犬。﹙蒲松龄《促织》﹚

⑦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⑧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

⑩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⑾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俞文豹《清夜录》﹚ ⑿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唐〃李世民《镜鉴》﹚

二.古文、诗词中对立统一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谓“统一”,是指如下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事物的矛盾具有普遍性,但事物的矛盾又都有各自的特点,即具有特殊性。在《语言》课本里的古文、诗词中,能体现上述哲理顺的名言名句主要有:

1.事物是一分为二的

①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战国〃屈原《楚辞〃卜居》) ②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③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喻阴侯列传》)

④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史记》)

⑤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游原》﹚ 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 ⑦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元明〃施耐庵《水浒传》﹚

2.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

(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清.彭端淑《为学》﹚

(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5)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8)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9)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0)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11)志士嗟日短,愁人知夜长。(《陈毅诗词选集》)

(12)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去掉沉繁留青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清〃郑板桥《竹石图》)

(13)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唐〃刘禹锡《学阮公体》)

3.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唐〃韩愈《师说》)。

(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杂下之十》)

(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5)人间四月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三.古文、诗词中发展的观点

(一)事物是普遍发展的(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在《语文》课本里的古文、诗词中,能体现这一哲理的名言名句主要有: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

(4)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唐〃李商隐《进韩冬郎》)

(5)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

(7)小菏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8)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9)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10)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草》)

(二)事物发展的原因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语文》课里的古文、诗词中,能体现这一哲理的名言名句主要有:

1.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落第自勉联)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周敦卧《爱莲说》)

(4)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5)贫,气不改;达,志不改。(方壹〃《道情》)

(6)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宋〃守璋《晚春》)

(7)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赠别崔纯亮》)

(8)谁言浊水泥?不污明月色。(孟郊〃《寓言》)

(9)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宋〃陆游《咏梅》)

(10)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1)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3)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宋〃苏轼《琴诗》)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三)事物发展的状态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语文》课本里的古文、诗词中,能体现这一哲理的名言名句主要有: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3)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4)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史记〃太史公自序》)

(5)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汉书》)

(6)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西晋〃陈寿《三国志》)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

官归京》)

(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0)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

(11)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元虞〃韶《日记故事》)

(12)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古对联)

(1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无名氏《争报恩》)

(14)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5)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茅庐。(吴敬梓《儒林外史》)

(16)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高明《琵琶记》)

(17)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18)守身如玉当慎初。(古语)

(19)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随五更来。(唐〃史青)

(四)事物发展的趋势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 前进的,而发展的道 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前进中有曲折,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在《语文》课本里的古文诗词中,能体现这一哲理的名言名句主要有: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

(2)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4)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5)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元〃白朴《喜来春》)

(6)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

事出艰辛。

(7) 大志非才就,大才非学难成。

(说明:该文发表在2004年第2期《招生考试之友》上)


相关文章

  • 悼念萧萐父先生
  • 悼念萧萐父先生 发表时间:2009-3-1 12:44:00 阅读数次: 15 在长期的教书育人过程中,他提炼出了二十字方针:"德业双修,学思并重,史论结合,中西对比,古今贯通." 悼念萧萐父先生2008-09-30 0 ...查看


  • 2015年上海杨浦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 2015年上海杨浦区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及答案 一. 阅 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 天书有字又有情--为韩美林<天书>序 李学勤 ⑴ 韩美林先生这部新作,是出版社友人一小部分一小部分地拿给我看的.每次观览 ...查看


  • 国学经典推荐
  • 国学经典推荐 教学安排要符合人的生理成长规律 (一)幼儿养性 零岁至三岁前,心无分别,尘垢未染,真如湛然,性德纯正,心如明镜,朗摄无碍,先入为主,深深入心,终身不移.幼儿怡养本性,正宜此时. (二)童蒙养正 至十三岁前,物欲微薰,烦恼潜伏, ...查看


  • 高考政治选择题解题方法
  • 高考政治选择题解题方法 一.解题的基本要求 1.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是做好选择题的基本前提. 2.仔细阅读与分析题干 ,明确题干的要求和规定是进行选择的出发点.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必须养成认真分析题干的习惯,反复阅读题干材料,吃透题干精神. ...查看


  • 唐宋八大家文字功底最高的谁?
  • 唐宋八大家是这次的比较话题.学过中学文言文的,无不知晓"唐宋八大家"之名,如雷灌耳: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后世的文人学写古散文多以八大家为范本,洞悉其精微.揣摩其文理.即便现在的中 ...查看


  • 以"读书"主题的征文稿
  • 以"读"为药,将"书"作引 语文出版社初中语文第一篇课文是冰心的<忆读书>,这样的设计应该是意味深长的.冰心的这篇文章文字简单,朴实无华,通过回忆自己一生读书经历,劝诫青少年应该大量阅读, ...查看


  • 高考语文应试技巧
  • 转思迅如风 笔落心澄空 --记高中语文学习应考二三事 宸 语文试卷题量虽多,形式虽复杂,但其实说白了就是考字词句的应用而已,以一个高中生的积累,是不会有问题的,所以考试落笔之前,一定要有信心,有信心破百题,破百卷.反之,若是一开始就信心不足 ...查看


  • 季羡林和任继愈:我们要哪一种国学大师
  • 季羡林和任继愈:我们要哪一种国学大师.txt点的是烟 抽的却是寂寞--不是你不笑,一笑粉就掉!人又不聪明,还学别人秃顶.绑不住我的心就不要说我花心!再牛b的肖邦,也弹不出老子的悲伤!活着的时候开心点,因为我们要死很久.请你以后不要在我面前说 ...查看


  • 大换雅阁[古诗 [石灰吟][明]于谦-原文-翻译-赏析]优酷视频朗诵赏析
  • [古诗 <石灰吟>[明]于谦-原文-翻译-赏析] 编辑:大换 [今日美文] ☆ 悲悯是冷凉尘世燃烧的炭,给每颗心辐射温暖 ☆ 生活越平淡,内心越绚烂:今天才是最美好的 ☆ 让未来看得见,才可以坚定自信地走向未来了 ☆ 所有失败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