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往事
回忆儿时过年
大约在我三岁开始懂事那年,对“过年”有了初步印象。从腊八喝腊八粥开始,越来越感受到过年的气氛,尤其是年前“扫房”,全家人一通忙碌:扫房、撕去旧窗户纸、用清水擦洗桌椅板凳、各种家庭用具等。我小小年纪帮不上忙,也只能帮助撕那旧窗户纸,用湿布一一擦去窗棂的尘土。我父母糊窗户时,我帮助递送那已用裁纸刀裁好的一条条洁白的高丽纸。往往这时候父母夸我长大了,会干活了,我听了很高兴。到了除夕夜前两三天,我母亲忙着炖肉、蒸馒头等,特别是我母亲把发好的面搓成细条,再用筷子把这些面条盘成花样,这样就蒸出不少“花样馒头”,在那些馒头的正中间都点上一个红点儿,标示着这些是“过年的馒头”。我家高高兴兴迎新年,院子里的邻居、胡同里的邻居也都这样兴高采烈地忙碌着过年前的准备工作,每个院子、每条胡同都充满过年的气氛。
到了除夕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过年的“团圆饭”,那热烈、喜庆、欢快的气氛我至今难忘。当胡同里响起断断续续的鞭炮声时,我开始知道“过年啦”!那时候放鞭炮基本都是孩子们燃放那些1分钱5个的红色小鞭炮,一个孩子放的响声不大,多个孩子一起放显出的是热闹、祥和的气氛。即便到了除夕夜,胡同里燃放鞭炮的人多了,鞭炮声响度大一些,但是很少有人成挂地放,因为那时候人们生活水平还不高,过年买不起更多的鞭炮。响度较大的鞭炮,就是二踢脚和麻雷子,不过那响声只是较大而已,不是像现在的二踢脚,响声和炸弹一样。可贵的是那时候燃放鞭炮人文明自觉的品德,从来没有人在院子里或胡同里人多的地方放二踢脚等响炮,谁都知道放鞭炮要避免伤人,其实那时的鞭炮基本没有杀伤力。即便在狭窄的胡同里放放鞭炮也不会伤人。
我从小过年就没有放过鞭炮,父母说小孩子放鞭炮危险。父母给我的过年礼物,就是老北京的传统玩具——空竹。过年抖空竹又喜庆又安全。我四岁那年春节,父亲给我买了一个8响儿的,木轴两头都有木制圆盘的空竹,这样的空竹容易很快学会抖起来,用两根细竹竿儿头上系上一条小线儿,把线儿交叉搭在空竹轴中间,在地面滚动一下带起来,再用双手抖动竹竿儿,空竹就旋转起来并发出清脆的响声。这样,我从不到4岁开始学会抖空竹。我父亲看我学抖空竹很感兴趣,于是第二年春节在隆福寺庙会上,给我买了一个三响的单轮空竹,这比双轮的难抖,要经过“绕线”、“放线”、抖动等动作,空竹才能旋转起来,但我很快学会了。于是第三年春节,即我6岁时,我父亲给我买了一个10响的单轮空竹,我抖得非常熟练,而且学会了用飞快旋转的空竹玩“撒地轴儿”、“猴爬竿儿”等游戏动作。结果,在玩“猴爬竿儿”时出了问题。因为我看见邻居一位十几岁的大哥哥玩“猴爬竿儿”时,把在竹竿儿上旋转的空竹轻松地颠移到大拇指上旋转,于是也照着学。由于我个子矮,空竹又沉,一个用劲儿过猛,那旋转的空竹竟朝我脸上“飞来”,幸亏一个大哥哥手疾眼快把空竹扒拉到地上,否则我的脸就非伤了不可。每逢春节买空竹,成了我过年的习惯,这习惯一直延续到上小学五年级。因为六年级赶上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人人都吃不饱肚子,哪里还有抖空竹的气力呀。所以从4岁到13岁,空竹伴我度过了10个春节,当然,春节过后抖空竹依然是我锻炼身体的一个运动项目。
我儿时,还看到一些家里设有佛龛的人家虔诚拜佛的情形,那些人们在佛像前摆上供品后,一边击打着磬,一边磕头,那磬的余音真有绕梁不绝的感觉。不过这情况随着解放后破除迷信运动的开展,很快就成了历史。
还有那家家户户门前屋内张贴的红色对联儿、门联儿和窗联儿,那上面写的都是吉祥话儿。红色对联儿等不仅渲染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而且也是那些无名的书法家显示功底的机会。那时候听不见某某人吹嘘自己会书法或毛笔字写得如何如何,但是到了春节,每个会书法的人都不愁无用武之地,而且我小小年纪就惊讶地发现,竟有这么多毛笔字写得好的人,真是平时身藏不露。最可贵的是,那时候人们好像没有什么“钱”的概念,没有人犯“财迷”,那些被别人邀请写对联儿的人不仅尽心尽力,而且有求必应,根本没有人提出什么“要钱”即收费。我们胡同里有一位70多岁过去教私塾的老学究,他的书法功力相当深,远远超过现在不少把自己炒成所谓“书法家”的水平!每年除夕前几天开始,胡同里的住户就纷纷登门求字,这位老先生一一耐心尽力地为各家书写对联儿等,有时竟误了吃饭。他那认真的态度使胡同里的居民深受感动。我想,这位老先生要是像现在一些人“钻进钱眼儿”的话,仅写春联儿一技大概就能使自己富起来。
至于那祥和、亲切的彼此拜年声,我已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我儿时就知道到了春节给亲友拜年。其实那时候小孩子也无所谓拜年不拜年,从除夕晚上开始,吃完饭后不少孩子就开始到邻居家串门儿,特别是收听收音机播放春节联欢晚会实况转播时,小孩子们都爱凑热闹,即谁家听收音机的人多就奔谁家去听。我童年时期的除夕晚上,特别愿意到胡同里8号院邻居家玩儿,因为那家男主人与我父亲是“发小儿”,我们两家相距仅20米左右,常走动。那家的两个大哥哥经常带我玩儿,还有一位比我稍大一点儿的大姐姐也天天和我一起玩儿,而且我们听节目的爱好取舍相同,所以凑在一起听收音机似乎更显热闹。那时候的联欢晚会节目非常精彩,虽然没有电视看不见画面儿,但那些节目却可以牢牢抓住观众的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尤其是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谢添等这样的主持人,他们的主持风格和幽默的话语,把听众一一带入精彩节目中。那时候如果听说电台播放的联欢晚会节目中,有侯宝林、刘宝瑞等著名相声大师表演的相声,就是正在放鞭炮的孩子也会立刻跑进屋里收听!
回忆起儿时过年,总之给我的感觉就是轻松愉快、喜庆祥和、热热闹闹、和谐相亲!
首往事
回忆儿时过年
大约在我三岁开始懂事那年,对“过年”有了初步印象。从腊八喝腊八粥开始,越来越感受到过年的气氛,尤其是年前“扫房”,全家人一通忙碌:扫房、撕去旧窗户纸、用清水擦洗桌椅板凳、各种家庭用具等。我小小年纪帮不上忙,也只能帮助撕那旧窗户纸,用湿布一一擦去窗棂的尘土。我父母糊窗户时,我帮助递送那已用裁纸刀裁好的一条条洁白的高丽纸。往往这时候父母夸我长大了,会干活了,我听了很高兴。到了除夕夜前两三天,我母亲忙着炖肉、蒸馒头等,特别是我母亲把发好的面搓成细条,再用筷子把这些面条盘成花样,这样就蒸出不少“花样馒头”,在那些馒头的正中间都点上一个红点儿,标示着这些是“过年的馒头”。我家高高兴兴迎新年,院子里的邻居、胡同里的邻居也都这样兴高采烈地忙碌着过年前的准备工作,每个院子、每条胡同都充满过年的气氛。
到了除夕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过年的“团圆饭”,那热烈、喜庆、欢快的气氛我至今难忘。当胡同里响起断断续续的鞭炮声时,我开始知道“过年啦”!那时候放鞭炮基本都是孩子们燃放那些1分钱5个的红色小鞭炮,一个孩子放的响声不大,多个孩子一起放显出的是热闹、祥和的气氛。即便到了除夕夜,胡同里燃放鞭炮的人多了,鞭炮声响度大一些,但是很少有人成挂地放,因为那时候人们生活水平还不高,过年买不起更多的鞭炮。响度较大的鞭炮,就是二踢脚和麻雷子,不过那响声只是较大而已,不是像现在的二踢脚,响声和炸弹一样。可贵的是那时候燃放鞭炮人文明自觉的品德,从来没有人在院子里或胡同里人多的地方放二踢脚等响炮,谁都知道放鞭炮要避免伤人,其实那时的鞭炮基本没有杀伤力。即便在狭窄的胡同里放放鞭炮也不会伤人。
我从小过年就没有放过鞭炮,父母说小孩子放鞭炮危险。父母给我的过年礼物,就是老北京的传统玩具——空竹。过年抖空竹又喜庆又安全。我四岁那年春节,父亲给我买了一个8响儿的,木轴两头都有木制圆盘的空竹,这样的空竹容易很快学会抖起来,用两根细竹竿儿头上系上一条小线儿,把线儿交叉搭在空竹轴中间,在地面滚动一下带起来,再用双手抖动竹竿儿,空竹就旋转起来并发出清脆的响声。这样,我从不到4岁开始学会抖空竹。我父亲看我学抖空竹很感兴趣,于是第二年春节在隆福寺庙会上,给我买了一个三响的单轮空竹,这比双轮的难抖,要经过“绕线”、“放线”、抖动等动作,空竹才能旋转起来,但我很快学会了。于是第三年春节,即我6岁时,我父亲给我买了一个10响的单轮空竹,我抖得非常熟练,而且学会了用飞快旋转的空竹玩“撒地轴儿”、“猴爬竿儿”等游戏动作。结果,在玩“猴爬竿儿”时出了问题。因为我看见邻居一位十几岁的大哥哥玩“猴爬竿儿”时,把在竹竿儿上旋转的空竹轻松地颠移到大拇指上旋转,于是也照着学。由于我个子矮,空竹又沉,一个用劲儿过猛,那旋转的空竹竟朝我脸上“飞来”,幸亏一个大哥哥手疾眼快把空竹扒拉到地上,否则我的脸就非伤了不可。每逢春节买空竹,成了我过年的习惯,这习惯一直延续到上小学五年级。因为六年级赶上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人人都吃不饱肚子,哪里还有抖空竹的气力呀。所以从4岁到13岁,空竹伴我度过了10个春节,当然,春节过后抖空竹依然是我锻炼身体的一个运动项目。
我儿时,还看到一些家里设有佛龛的人家虔诚拜佛的情形,那些人们在佛像前摆上供品后,一边击打着磬,一边磕头,那磬的余音真有绕梁不绝的感觉。不过这情况随着解放后破除迷信运动的开展,很快就成了历史。
还有那家家户户门前屋内张贴的红色对联儿、门联儿和窗联儿,那上面写的都是吉祥话儿。红色对联儿等不仅渲染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而且也是那些无名的书法家显示功底的机会。那时候听不见某某人吹嘘自己会书法或毛笔字写得如何如何,但是到了春节,每个会书法的人都不愁无用武之地,而且我小小年纪就惊讶地发现,竟有这么多毛笔字写得好的人,真是平时身藏不露。最可贵的是,那时候人们好像没有什么“钱”的概念,没有人犯“财迷”,那些被别人邀请写对联儿的人不仅尽心尽力,而且有求必应,根本没有人提出什么“要钱”即收费。我们胡同里有一位70多岁过去教私塾的老学究,他的书法功力相当深,远远超过现在不少把自己炒成所谓“书法家”的水平!每年除夕前几天开始,胡同里的住户就纷纷登门求字,这位老先生一一耐心尽力地为各家书写对联儿等,有时竟误了吃饭。他那认真的态度使胡同里的居民深受感动。我想,这位老先生要是像现在一些人“钻进钱眼儿”的话,仅写春联儿一技大概就能使自己富起来。
至于那祥和、亲切的彼此拜年声,我已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我儿时就知道到了春节给亲友拜年。其实那时候小孩子也无所谓拜年不拜年,从除夕晚上开始,吃完饭后不少孩子就开始到邻居家串门儿,特别是收听收音机播放春节联欢晚会实况转播时,小孩子们都爱凑热闹,即谁家听收音机的人多就奔谁家去听。我童年时期的除夕晚上,特别愿意到胡同里8号院邻居家玩儿,因为那家男主人与我父亲是“发小儿”,我们两家相距仅20米左右,常走动。那家的两个大哥哥经常带我玩儿,还有一位比我稍大一点儿的大姐姐也天天和我一起玩儿,而且我们听节目的爱好取舍相同,所以凑在一起听收音机似乎更显热闹。那时候的联欢晚会节目非常精彩,虽然没有电视看不见画面儿,但那些节目却可以牢牢抓住观众的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尤其是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谢添等这样的主持人,他们的主持风格和幽默的话语,把听众一一带入精彩节目中。那时候如果听说电台播放的联欢晚会节目中,有侯宝林、刘宝瑞等著名相声大师表演的相声,就是正在放鞭炮的孩子也会立刻跑进屋里收听!
回忆起儿时过年,总之给我的感觉就是轻松愉快、喜庆祥和、热热闹闹、和谐相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