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与论文的哲学

因此工作基础最重要的是你有牛B文章,而不在于你发表文章的多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很多中文文章都是~~,呵呵,那个词太难听,不说了。因此呀,奔国基的兄弟们,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埋头工作,搞上几年,来一篇牛文。这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牛文,就拉那些有牛文的人入股。

你在标书上陈列已经做的前期工作,那些漂亮的结果当然可以说明你能够在科研上有突破了,他们经常评审稿子,知道什么叫好,什么不行。所以把你自认为可以征服评委眼球的结果放上去吧。

如果你的尚在进行,而你已经取得了很理想的结果,那么,在没有文章的前提下,将你的结果告诉评委,展示你也是将会取得成果的“潜在小牛”,一般来说,评委通常会将你和牛人并列,谁不想说自己有“慧眼识英雄”的本领呢?

你曾经因为某个问题而苦苦求证的时候,你可能在标书中忽略掉这些细节,如果你不说明,评委哪能知道?你历尽千辛万苦得到的某个实验细节,不仅仅可以通过你用黑体字、加下划线等方式来表示,你还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让评委感知。比如在研究基础里,你可以就你立体依据中的某一点展开诠释和说明,你可以这样写道(RNAi为例,2000年书写):文献上通常报道基因过表达可以导致相应生物效应的增强,但最近有导入相应的基因片断后相应生物效应减弱甚至消失的报道,这其中是不是存在什么新机制呢?我们检阅了大量的文献,发现较少此类报道。我们也和国外的学者比如××××等E-mail交换过意见,他们认为......(附件附录有联系E-mail),鉴于此,本标书决定探讨这一机制。低调,用一种谦逊的态度拿出一些有力的佐证,透过字里行间散发出你比别人牛B的证据,让评委去感受。

首先你必须详细地阅读过申请指南,同时对这一年的申请趋势有大致的了解,什么是鼓励的方向?干细胞的研究还是蛋白组学研究?什么是国内的缺项?是能够填补的国内空白,不妨尝试一下,但要估计到竞争对手。其实这种分析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你可以在国家基金委的网站上利用关键词查阅往年的申请情况,从而大致推断出标书的申请趋势,也可以简单地了解你的竞争对手的情况。其次还要夯实你在标书申请和书写方面的基础,这可以通过“看标书、观同行、查高手”的手段来达到目标,所谓看标书就是你要认真地研究别人是如何进行书写的,各个部分的侧重点和要注意的事项是什么,不仅要了解成功标书的成功之处,最好也要研究没有成功标书的教训,丁香园提供有较多的标书可以进行学习;观同行,就是你要知道在你申请的领域,国内的同行专家在关注什么,他们发表有那些文章,如果你不幸进入他们将要研究的领域,一旦评阅标书落到这些同行的手里,你说你标书的命运会怎么样?如果你的标书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你说你标书的命运又会怎么样?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查高手就是重点关注近几年回国的“海龟”们的学术动态,一般来说,这些海龟们带着从国外学到的良好的学术品质,评阅标书比较严谨而且正直,但又相对比较铁面无私,因此你的标书要充分针对他们这个特点,进行“有的放矢”地书写,说不定会红运当头的。第二个阶段:了如指掌。你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为自己涂金。如果你符合条件,可以考虑申请青年基金、地方基金,这些基金虽然可能在金钱的赞助方面偏少一点,但对工作基础要求相对低一点。如果你尽了力,即使得到小额赞助也是一件可喜的事情。第三个阶段:成事在人。这要体现你成文的能力,要尽可能地变通文字,要变“屡战屡败”为“屡败屡战”。

可行性分析的撰写:

通常可行性分析从:1、工作基础(学术思想);2、科研梯队;3、实验条件;

4、实验技术;5、交流与合作(国内、国外)五个方面来写,这个部分的书写切忌写成对自己标书的自我评价或吹嘘,一定记住,你要专家去评述的,而不是你把自己的评述强加给专家的,因此书写的角度一定要从学术的角度来写。

工作基础的书写其实就是对课题组过去工作积累的整体总结,一般的书写格式是这样的:本项目是在原工作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入。申请者共发表了若干篇SCI论文,其中影响因子在10.0的X篇,在4.5以上(国际某领域10%最高影响力,IF>4.5)Y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若干篇(见工作基础)。研究方向主要集中……。本课题组在研究…..,发现……。特别是我们首次报道了……,/或者:我们以可靠的证据揭示了(未发表资料)。再或者我们的哪些研究工作改变了以往文献报道的观点,这可能是…..参与……的重要证据。因此,我们具有完成本项目的切实可行的、扎实的前期工作基础。

这种书写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几种方案,你可以进行组合和重新编辑,如果上面提供的你实在没有可采用的语句,不妨以更平实的写法对这部分进行书写。就是说采用文献资料对你的立体依据进行分析,分析可以分别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虽然平实,但由于一方面可以补充那些不能在立题依据中书写、但不写又有缺憾的部分,另一方面可以凸现你进行学术研究的严谨,也有一种平实之美。在科研梯队方面,突出搭配的合理和科学,比如职称、人员组成、研究生参与方面都要注意,没有高级职称,一些评阅者会说缺少领军人物,没有中级职称,评阅者会说缺少中坚力量,没有低级职称,评阅者会说忽略传帮带的标书功能;没有研究生的参与,天哪!是人都知道现在完成标书的主要力量是研究生,没有研究生,你的标书是在开玩笑吧?

1、要突出自己以前的工作,特别要突出自己现在的研究是建立在以前发现的基础上的。将以前的发现进行展示,本人首先报道了什么现象,在某方面进一步证实了这种机制,实验证据显示什么可能参与这种机制,如何参与呢?本研究拟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获得什么样的可靠依据,说明什么样的问题。

2、一定要把你标书的卖点突出出来,技术上有改进,改进在那里?必要时要引经据典,将自己突出出来。

那么,怎样书写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这部分呢?关于研究基础的书写,依照笔者的经验,最好分几个部分,这些部分包括SCI论文、涉及到标书立项依据的前期工作、有关标书涉及到的实验技术的工作基础几个部分。SCI论文也许是最惹评委眼球的部分,一目了然,这一条非常重要。很多人在介绍标书的书写的时候,没有特别注意强调这一点,本经验把这各方面放到最重要的位置,本人也将此视为标书能否获得赞助的最重要的部分。坦率的说,如果这部分有高IF文章或者罗列有较多论文,那么想和你讨论的是这是不是973或者杰青申请标书?!SCI论文是干货,那是揉不进水分的,因而也是作为最客观的标书评审依据。但是这并不是说接下来你可以轻视的。其实在立体基础和实验基础方面也同样有很多文章可作。如果用发表的文章表示你在这方面具备工作基础的话,那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在工作条件方面,主要包括实验条件和实验人员素质条件,这方面如果有特别值得书写的仪器或者人员的话,也可以着力介绍,比如如果你购买了具有其他实验室不具备或者比较昂贵的超高速离心机,这个机器可能帮助你完成标书中的关键的细胞器的分离工作,你可以将他作为一条专门予以介绍,甚至可以附上

相片。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具备了较好的申请的基础,那么我们就开始深入国基申请的腹地,逐一对标书中的项目进行分析和解剖。

标书题目忌太大、太土、太直。最简练地将标书的内容进行概括再加上适当地运用技巧就能给标书起上最好的题目。

摘要的撰写

其实我们的摘要通常是在最后才完工的,但通常这部分也是我们在写标书前心里都有脉络的。前几年的摘要通常被限制填写在一些方格框里,现在则是被限制在400字范围内,超过部分就不再显示了。摘要这部分通常是评委最先看的.尽管你在标书中写明了要进行的一种改良式的操作,但你没有体现在摘要中,当然评委会说你的可行性太小,不可能得出有意义的结果。看到了最后国家基金委的意见,你会大骂评委,你会置疑评委看没有看你的标书,但一切已经为时已晚,为什么你不在摘要中将你的观点清晰无误地表达呢?因此,我们强调摘要的书写要作到以下方面:

1、规范化:标书的摘要书写和论文一样,其实也是有一套格式的。往往专家一看就知道写标书的人是不是科班出身,当然据此也可以大致得出是否给予赞助。

2、条理化:从A到B,再到C,依次写来,切忌逻辑混乱。

3、鲜明化:是就是,非就非。不能有含混的语句,要语句坚定,不要出现“可能......", "有助于”等等这类连作者都怀疑的语句。那么怎样书写能够作到这些要求呢?

立题依据引用的参考文献

1、引用文献要新。2、引用文献要权威,nature、science、cell、annual reviews 最好。3、引用自己发表的IF比较高的期刊文章,证明自己在研究的该领域是有实力和有基础的。4、引用国内牛人在国外发表的牛文,万一牛人审自己的文章,说不定就成功了。

我们根据写标书时引用文献的目的将引用的文献分为几类:1、核心文献:这些文献通常是我们标书idea形成的直接依据,抽掉这些文献,我们的标书可能就散架了。2、外延文献这些文献对我们idea的发展和提出起着引申的作用,没有这些文献,我们就没有创新的思想。3、支持文献这些文献对我们的立体依据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通常是一种相关的文献,也是当前很多书写标书的人为了套上高IF的文章而较多引用的文献。

不知我这样说对不对,一份好的立题依据引用的文献在核心文献、外延文献、支持文献和垃圾文献之间合适的比例应该为30%:50%:15%:5%,这个比例可以说是笔者长期研究的“科研成果”,通常比较理想的参考文献数量不低于25篇,太少让人看起来觉得论证不充分;但不宜超过40篇,最好介于25~40篇之间。按照这个比例进行推算,核心文献应该不低于7篇,外延文献为13-15篇,支持文献在5篇左右,垃圾文献则应该尽量压缩,当然也不是说不用,有时候垃圾文献也是非常有吸引评委眼球的效果,所以垃圾文献在必要的时候也是需要的,但最好不要超过3篇。现分析如下:核心文献通常是对过去国内外研究的review, 通

常的要求是高IF,引用率较高,如果你研究的是热点,有充分自信的话,最好在立题依据中进行文献的标示。但你是那种明不见经传的小字辈,建议不要选用当前的研究大热点的课题,最好是研究热点中的冷点,体现在核心参考文献中的表现就是相对少的nature、scicence、cell的应用率,引用这类期刊文献也基本上是往年的,但你引用文献不乏你这个学科领域最高期刊的当年文献;如果你选题属于冷点中的热点,文献通常会表现为较少高IF文献,但引用高IF文献通常为当年文献,而且期刊IF应用呈现为梯度,从高IF到相对低的IF期刊,相对分布合理。我们最好在写完我们的标书后对我们的参考文献中的核心文献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评价自己选题的竞争力。我们这儿推荐一个公式,即用15%Σ(IF/n)/Σ(IF/n)来计算你选题的竞争力,公式是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总结提出的,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分子表示在你申请的学科领域中top15%影响力期刊中引用文献的IF*n的和,IF为期刊的影响因子,n表示的是年代因子,当年的为1,当年的上一年为2,依次类推,如果这个值超过50%,表示这个选题面临较强的竞争,若低于15%,竞争不强,但可能也没戏;我对本人中标的标书进行计算,基本上介于25~40%之间。这个公式非常有用,在外延文献中计算的是我们选题的创新性,支持文献中计算的是我们的可行性。采用全部文献进行计算则可以算出在同等文字表述水平、同等研究基础的标书中,我们标书的中标率,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评价标准。

我们通过文献来计算竞争性、创新性和可行性,这可以作为对我们标书的自我评价。但必须指出,很多人在写标书的时候,虽然引用了中文文献,但常常把这一点忽略掉,在我们正式开始计算的时候,也须要把这部分计算进去,影响因子可以参照国内发布的期刊IF。有了评价公式,我们就可以对我们立题依据进行一个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我们就有了改进我们标书不足的着力点,是我们标书写的可能偏颇,还是创新性不足,或者不具备可行性(这里主要指的是你的思想)。通过加强和弥补,就有可能将我们的立题依据写的丰满和完善。同样,我们根据我们以上的公式,可以大致将我们的立体依据分为三部分,分别对应于三类文献,一部分是近一年来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是对应于外延文献的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第三部分是对应于支持文献的可行性论证。那么这三部分引用的文献也同样需要进行精心的雕琢和修饰,必须指出的是,最后显现在你标书正文中的标书是明显经过润饰的,和原始的引用文献可能存在一定距离,这种距离表现在:

一、原始文献包含的数目更多,更广泛,但表现文献更具有代表性和吸引评委眼球的功能。

二、你写的这篇标书的灵感最主要的是来自于原始文献,但表现文献显得更“冠冕堂皇”,其最主要的功能是佐证你立体依据的“完备、可行和可信”。

三、原始文献相对表现集中,在某个领域数目更多;而表现文献更具有选择性,特别在交叉领域表现更为明显。如果明白以上的不同,也就很自然地了解如何在原始文献中挑选表现文献了;如果了解我们提出公式的含义,也就会很有技巧性地塞入垃圾文献了。可能有人会说,评委通常不注意参考文献的,我也有同感。但别忘了,你只要选择好参考文献,其实你就对立题依据的书写“胸有成竹”了。

立体依据的书写

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书写的格式问题。

摘要的套式程序通常为: 采用......技术, 在......标本上,研究......的特性,探讨.......的机制,观察........的现象,分析.......之间的关系,解决........的关键问题。一般来说,摘要中需要明确你采用了什么技术,这种技术是改良的还是传统的,你要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研究的意义,而以上的套式基本上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的研究通常涉及几个关键分子,首先明确研究的标本,在细胞上或者组织上还是系统研究;需要研究这些分子的那些的特性,电生理特性、mRNA丰度还是蛋白质表达丰度;探讨那些因素的影响特性,药物探针的作用、过表达或RNAi后的生物效应;观察那些现象,是报告基因的表达,GFP的现色或者离子通道活动动力学的特性变化;分析那些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离子通道膜蛋白被切去-COOH段后脱内化,膜蛋白离开胞膜,进入胞浆甚至深入胞核,会影响核内的那些基因的表达,当然你要指明怎样观察分子之间的作用;解决那些关键问题,是细胞缺氧的机制还是某些疾病的发病机理等等。当然摘要有多种格式,你可以灵活应用,不一定拘泥于以上的表述,你可以首先阐明你研究的意义,然后再灵活展开。不管采用何种形式,一定要行文如流水,切忌不要混乱,条理要清晰,首先是什么,其次什么,然后是什么。因为摘要在你以后的计划书和结题中都有显示,所以一定要字斟句琢。那么我们说进行完以上的工作,我们就将进入正文的书写了,但支持立体依据最重要和最关键的部分是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引用和选择很有学问,我们接下来将对此展开论述。

审稿人现实说法

第一,申请人背景。主要指,学校和院系、博士学位来源地,过去有没有发表过高档次文章,尤其独立或至少第一作者发表,有没有独立主持省部级课题的经历等。基金委要求评审人不得歧视非重点院校和部门,但实际上这在心理上很难避免。至少我一看到来自非名牌高校心里总归有点轻视,直接跳到看申请人背景部分瞄一眼,而名牌高校的才会从申请书较认真看起。非名牌高校的,除非申请人在以往经历部分中有拿出证明自己实际很强的证据,最过硬的证据当然是发表过很好的文章,还曾经个人主持过高等级课题,或者是出身于名牌大学/著名教授的博士,那么才会开始较为认真读申请书。

第二,前期研究基础。申请人的背景终归只是门槛,最终还是看评审书质量。看对问题是不是真的长期跟踪和把握,文献综述有没有写透,国内外研究现状看的准不准,对该领域存在问题有没有到位的理解,不是那种盲目追求热点,撞运气来的。写申请书时候我们经常最头痛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这个部分,但确实这个部分非常反映对问题的把握程度,内部人一看就知道是不是真的在做这个问题,而不是盲目跟风过来的。

第三才看选题的思路有没有新意和应用上有没有新技术。我个人觉得新意不需要很多,尤其经典问题哪里来那么多新意,有两三个闪光点足够。最主要还是要对问题的把握足够到位。

第四看可行性。研究问题是否够重,研究目标是否可行,是否在预期内可完成。太大或太小的题目很容易被直接否决。

第五点看队伍的合理性。这主要看有没有好的合作团队,以及合理的梯队。这里我想主要谈第二点和第三点。一般做到第二点和第三点都要求有大量的前期工作,对之前学术上有明显的延续性。有几份申请书,申请人还是重点大学的系主任甚至院长,但明显就没有好好准备,冲着热点来报,对研究问题最基本的东

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书写的格式问题。

摘要的套式程序通常为: 采用......技术, 在......标本上,研究......的特性,探

讨.......的机制,观察........的现象,分析.......之间的关系,解决........的关键问题。一般来说,摘要中需要明确你采用了什么技术,这种技术是改良的还是传统的,你要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研究的意义,而以上的套式基本上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的研究通常涉及几个关键分子,首先明确研究的标本,在细胞上或者组织上还是系统研究;需要研究这些分子的那些的特性,电生理特性、mRNA丰度还是蛋白质表达丰度;探讨那些因素的影响特性,药物探针的作用、过表达或RNAi后的生物效应;观察那些现象,是报告基因的表达,GFP的现色或者离子通道活动动力学的特性变化;分析那些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离子通道膜蛋白被切去-COOH段后脱内化,膜蛋白离开胞膜,进入胞浆甚至深入胞核,会影响核内的那些基因的表达,当然你要指明怎样观察分子之间的作用;解决那些关键问题,是细胞缺氧的机制还是某些疾病的发病机理等等。当然摘要有多种格式,你可以灵活应用,不一定拘泥于以上的表述,你可以首先阐明你研究的意义,然后再灵活展开。不管采用何种形式,一定要行文如流水,切忌不要混乱,条理要清晰,首先是什么,其次什么,然后是什么。因为摘要在你以后的计划书和结题中都有显示,所以一定要字斟句琢。那么我们说进行完以上的工作,我们就将进入正文的书写了,但支持立体依据最重要和最关键的部分是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引用和选择很有学问,我们接下来将对此展开论述。

审稿人现实说法

第一,申请人背景。主要指,学校和院系、博士学位来源地,过去有没有发表过高档次文章,尤其独立或至少第一作者发表,有没有独立主持省部级课题的经历等。基金委要求评审人不得歧视非重点院校和部门,但实际上这在心理上很难避免。至少我一看到来自非名牌高校心里总归有点轻视,直接跳到看申请人背景部分瞄一眼,而名牌高校的才会从申请书较认真看起。非名牌高校的,除非申请人在以往经历部分中有拿出证明自己实际很强的证据,最过硬的证据当然是发表过很好的文章,还曾经个人主持过高等级课题,或者是出身于名牌大学/著名教授的博士,那么才会开始较为认真读申请书。

第二,前期研究基础。申请人的背景终归只是门槛,最终还是看评审书质量。看对问题是不是真的长期跟踪和把握,文献综述有没有写透,国内外研究现状看的准不准,对该领域存在问题有没有到位的理解,不是那种盲目追求热点,撞运气来的。写申请书时候我们经常最头痛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这个部分,但确实这个部分非常反映对问题的把握程度,内部人一看就知道是不是真的在做这个问题,而不是盲目跟风过来的。

第三才看选题的思路有没有新意和应用上有没有新技术。我个人觉得新意不需要很多,尤其经典问题哪里来那么多新意,有两三个闪光点足够。最主要还是要对问题的把握足够到位。

第四看可行性。研究问题是否够重,研究目标是否可行,是否在预期内可完成。太大或太小的题目很容易被直接否决。

第五点看队伍的合理性。这主要看有没有好的合作团队,以及合理的梯队。这里我想主要谈第二点和第三点。一般做到第二点和第三点都要求有大量的前期工作,对之前学术上有明显的延续性。有几份申请书,申请人还是重点大学的系主任甚至院长,但明显就没有好好准备,冲着热点来报,对研究问题最基本的东

西都没有搞清楚,重点和难点在哪里都不知道,更别谈国内外研究现状了,我直接就砍了。做研究有两种路数,有些人是为发文章而发文章,什么热点写什么,如果动笔能力很强,人聪明,会很快发出很多好文章。如果相互之间多少有些关系还好。但如果实在过散,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给我这样的评审人看起来就没有什么连续性、目标性,有点做研究目的不纯的感觉,我个人是不太喜欢的。相比之下,另外一种路数是,持续在一个领域或最多相邻领域深入挖掘,或由于写作能力有限或领域限制,可能其中高档次的文章不多,大多数都是一般的中档次文章,但可以很清晰看出这个人是很有步骤和体系的铺开自己的研究工作,不断提高,从低档到中档再到高档,对一个问题很有大局的感觉,将来很可能成为这方面的权威。当然如果总是低档文章,尤其视野和深度没有看出明显在进步,那么围绕一个问题发多少文章也是没用的。从课题评审来说,我觉得有不少好文章但却经常换领域的那一种会比较吃亏。至少我个人觉得把课题经费交给这样的人不放心,很可能拿到钱就掉头做别的去了,最后也很可能会交上一批靠边的好文章,但对解决原来问题基本没有帮助。我个人更愿意资助后一种人,虽然现在文章不是很出色,但在持续刻苦专研一个领域、一个问题,资助了他,他将来不说可能成为一个大家,至少会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产生好的结果和推动。当然我不是反对转方向和跨领域。不停转换方向和领域,这些从个人研究来说都是无可非议,但自己先去在没有资助或个人名头下的其他经费尝试好了,尝试好了积累了一定的“前期基础”再来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样有明确题目导向的基金不迟。

我的科研体会

1、一半时间做实验,一半时间看文献。千万不能把时间全部消耗在实验台上。看文献、看书、看别人的操作、听别人的经验、研究别人的思路,边做边思考。要学会比较,不要盲从。否则,会被一些小小的问题困扰许久。

2、准备越充分,实验越顺利。古人云,磨刀不误砍柴工。前期的知识储备、文献储备、材料准备、方法准备可以避免手忙脚乱,充分的预实验使你充满信心。一步一个脚印,就不必“从头再来”。最不能容忍的是在开始的几步偷懒,造成后面总有一些无法排除的障碍。

3、记录真实详尽。人总是有一点虚荣心的。只把成功的步骤或漂亮的结果记到实验记录里,是很多人的做法。殊不知,许多宝贵经验和意外发现就这样与你擦肩而过。客观、真实、详尽的记录是一笔宝贵的财富。4、不要为老板省钱。效率为先。整天算计着省钱,一旦用了不可靠的东西,只会浪费时间,遭受打击,到头来一分钱也省不了。

5、把握心理优势。做过实验的人都经历过失败和挫折。有些失败应当在预实验阶段发生,你这时能坦然接受。假如不做预实验,在正式的实验中遇到,你的挫折感就很明显。假如你因为赶时间而误操作,你会沮丧。假如你能因为目前心浮气燥而果断地放一放,就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假如你早上进入实验室之前还不知道今天要干什么,你最好想好了再去。最大的错误是重复犯同样的错误。记住,屡教不改者不适合做实验。

6、先看综述,后看论著看综述搞清概念,看论著掌握方法

7、先看导师既往发表的文章,再看师兄师姐答辩的论文看前者知道大方向(实际上应当在考他的研究生之前看过),看后者知道哪些可以借鉴

8、早动手在师兄师姐离开之前学会关键技术

9、如果接师兄师姐的工作往下做,一定要看其实验记录前人的结果不一定可信!

10、两手准备设计课题要为了阐明问题,即不论结果为阳性或阴性,都能写文章。阳性结果说明什么,阴性结果说明什么。假如课题要求得出阳性结果,你可能要事先设计几部分,万一第一部分得不出预期结果,可以用其它部分弥补损失。

11、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掌握了一点查全文的技巧,往往会以搞到全文为乐,以至于没有时间看文章的内容,更不屑于看摘要。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

12、集中时间看文献看过总会遗忘。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13、做好记录和标记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pdf 或html 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则等于没看。

14、准备引用的文章要亲自看过。转引造成的以讹传讹不胜枚举。

15、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支持还是反对,补充还是纠错。

16、实验课学不会实验实验课之前老师把前面的步骤做完了,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上课的时候让大家见到完美无缺的最后一步的表演。这是真正的实验吗?那时候我们还天真地问老师:我们可以走了吗?什么时候交实验报告?对多数人来说,实验技能只能是在实验室里“泡”出来的。

17、交流是最好的老师做实验遇到困难是家常便饭。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反复尝试?放弃?看书?这些做法都有道理,但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交流。对有身份的人,私下的请教体现你对他的尊重;对同年资的人,公开的讨论可以使大家畅所欲言,而且出言谨慎。千万不能闭门造车。一个实验折腾半年,后来别人告诉你那是死路,岂不冤大头?

18、最高层次的能力是表达能力再好的工作最终都要靠别人认可。表达能力,体现为写和说的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的素质。比如发现一个罕见病例,写好了发一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病例报道。比如做一个课题,写好了发一篇或数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论著摘要或被枪毙。一张图,一张表,无不是表达能力的体现。寥寥几百上千字的标书,可以赢得大笔基金;虽然关系很重要,但写得太差也不行。有人说,我不学PCR,不学spss,只要学会ppt(powerpoint)就可以了。此话有一点道理,实验室的boss 们表面上就是靠一串串ppt 行走江湖的。经常有研究生因思维敏捷条例清楚而令人肃然起敬。也经常有研究生不理解“为什么我做了大部分工作而老板却让另一个没怎么干活的人写了文章?让他去大会发言?”你没有看到人家有张口就来的本事吗?

19、学好英语,不学二外。如今不论去日本还是欧洲,学术交流早已是英语的天下。你不必为看不懂一篇法语的文章而遗憾,写那篇文章的人正在为没学好英语而犯愁。如果英文尚未精通,暂且不要去学二外。20、SCI 是个陷阱。运气!有人没费力气发了一篇SCI 文章。你不要羡慕他。因为据我所知课题是别人设计的,实验是别人手把手带他做的,文章是导师帮他找了国外的人改写的,而他并不擅长做科研。但是他因为一篇SCI 文章已经自认为可以在科研的天地里一展身手了。于是要出国,要做实验,要继续发SCI,要挣美元。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属于他的道路。(也许有酸葡萄心理的成分)。但是看看周围的人,看看自己,真的适合搞科研吗?真的不适合搞科研吗?

因此工作基础最重要的是你有牛B文章,而不在于你发表文章的多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很多中文文章都是~~,呵呵,那个词太难听,不说了。因此呀,奔国基的兄弟们,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埋头工作,搞上几年,来一篇牛文。这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牛文,就拉那些有牛文的人入股。

你在标书上陈列已经做的前期工作,那些漂亮的结果当然可以说明你能够在科研上有突破了,他们经常评审稿子,知道什么叫好,什么不行。所以把你自认为可以征服评委眼球的结果放上去吧。

如果你的尚在进行,而你已经取得了很理想的结果,那么,在没有文章的前提下,将你的结果告诉评委,展示你也是将会取得成果的“潜在小牛”,一般来说,评委通常会将你和牛人并列,谁不想说自己有“慧眼识英雄”的本领呢?

你曾经因为某个问题而苦苦求证的时候,你可能在标书中忽略掉这些细节,如果你不说明,评委哪能知道?你历尽千辛万苦得到的某个实验细节,不仅仅可以通过你用黑体字、加下划线等方式来表示,你还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让评委感知。比如在研究基础里,你可以就你立体依据中的某一点展开诠释和说明,你可以这样写道(RNAi为例,2000年书写):文献上通常报道基因过表达可以导致相应生物效应的增强,但最近有导入相应的基因片断后相应生物效应减弱甚至消失的报道,这其中是不是存在什么新机制呢?我们检阅了大量的文献,发现较少此类报道。我们也和国外的学者比如××××等E-mail交换过意见,他们认为......(附件附录有联系E-mail),鉴于此,本标书决定探讨这一机制。低调,用一种谦逊的态度拿出一些有力的佐证,透过字里行间散发出你比别人牛B的证据,让评委去感受。

首先你必须详细地阅读过申请指南,同时对这一年的申请趋势有大致的了解,什么是鼓励的方向?干细胞的研究还是蛋白组学研究?什么是国内的缺项?是能够填补的国内空白,不妨尝试一下,但要估计到竞争对手。其实这种分析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你可以在国家基金委的网站上利用关键词查阅往年的申请情况,从而大致推断出标书的申请趋势,也可以简单地了解你的竞争对手的情况。其次还要夯实你在标书申请和书写方面的基础,这可以通过“看标书、观同行、查高手”的手段来达到目标,所谓看标书就是你要认真地研究别人是如何进行书写的,各个部分的侧重点和要注意的事项是什么,不仅要了解成功标书的成功之处,最好也要研究没有成功标书的教训,丁香园提供有较多的标书可以进行学习;观同行,就是你要知道在你申请的领域,国内的同行专家在关注什么,他们发表有那些文章,如果你不幸进入他们将要研究的领域,一旦评阅标书落到这些同行的手里,你说你标书的命运会怎么样?如果你的标书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你说你标书的命运又会怎么样?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查高手就是重点关注近几年回国的“海龟”们的学术动态,一般来说,这些海龟们带着从国外学到的良好的学术品质,评阅标书比较严谨而且正直,但又相对比较铁面无私,因此你的标书要充分针对他们这个特点,进行“有的放矢”地书写,说不定会红运当头的。第二个阶段:了如指掌。你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为自己涂金。如果你符合条件,可以考虑申请青年基金、地方基金,这些基金虽然可能在金钱的赞助方面偏少一点,但对工作基础要求相对低一点。如果你尽了力,即使得到小额赞助也是一件可喜的事情。第三个阶段:成事在人。这要体现你成文的能力,要尽可能地变通文字,要变“屡战屡败”为“屡败屡战”。

可行性分析的撰写:

通常可行性分析从:1、工作基础(学术思想);2、科研梯队;3、实验条件;

4、实验技术;5、交流与合作(国内、国外)五个方面来写,这个部分的书写切忌写成对自己标书的自我评价或吹嘘,一定记住,你要专家去评述的,而不是你把自己的评述强加给专家的,因此书写的角度一定要从学术的角度来写。

工作基础的书写其实就是对课题组过去工作积累的整体总结,一般的书写格式是这样的:本项目是在原工作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入。申请者共发表了若干篇SCI论文,其中影响因子在10.0的X篇,在4.5以上(国际某领域10%最高影响力,IF>4.5)Y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若干篇(见工作基础)。研究方向主要集中……。本课题组在研究…..,发现……。特别是我们首次报道了……,/或者:我们以可靠的证据揭示了(未发表资料)。再或者我们的哪些研究工作改变了以往文献报道的观点,这可能是…..参与……的重要证据。因此,我们具有完成本项目的切实可行的、扎实的前期工作基础。

这种书写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几种方案,你可以进行组合和重新编辑,如果上面提供的你实在没有可采用的语句,不妨以更平实的写法对这部分进行书写。就是说采用文献资料对你的立体依据进行分析,分析可以分别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虽然平实,但由于一方面可以补充那些不能在立题依据中书写、但不写又有缺憾的部分,另一方面可以凸现你进行学术研究的严谨,也有一种平实之美。在科研梯队方面,突出搭配的合理和科学,比如职称、人员组成、研究生参与方面都要注意,没有高级职称,一些评阅者会说缺少领军人物,没有中级职称,评阅者会说缺少中坚力量,没有低级职称,评阅者会说忽略传帮带的标书功能;没有研究生的参与,天哪!是人都知道现在完成标书的主要力量是研究生,没有研究生,你的标书是在开玩笑吧?

1、要突出自己以前的工作,特别要突出自己现在的研究是建立在以前发现的基础上的。将以前的发现进行展示,本人首先报道了什么现象,在某方面进一步证实了这种机制,实验证据显示什么可能参与这种机制,如何参与呢?本研究拟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获得什么样的可靠依据,说明什么样的问题。

2、一定要把你标书的卖点突出出来,技术上有改进,改进在那里?必要时要引经据典,将自己突出出来。

那么,怎样书写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这部分呢?关于研究基础的书写,依照笔者的经验,最好分几个部分,这些部分包括SCI论文、涉及到标书立项依据的前期工作、有关标书涉及到的实验技术的工作基础几个部分。SCI论文也许是最惹评委眼球的部分,一目了然,这一条非常重要。很多人在介绍标书的书写的时候,没有特别注意强调这一点,本经验把这各方面放到最重要的位置,本人也将此视为标书能否获得赞助的最重要的部分。坦率的说,如果这部分有高IF文章或者罗列有较多论文,那么想和你讨论的是这是不是973或者杰青申请标书?!SCI论文是干货,那是揉不进水分的,因而也是作为最客观的标书评审依据。但是这并不是说接下来你可以轻视的。其实在立体基础和实验基础方面也同样有很多文章可作。如果用发表的文章表示你在这方面具备工作基础的话,那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在工作条件方面,主要包括实验条件和实验人员素质条件,这方面如果有特别值得书写的仪器或者人员的话,也可以着力介绍,比如如果你购买了具有其他实验室不具备或者比较昂贵的超高速离心机,这个机器可能帮助你完成标书中的关键的细胞器的分离工作,你可以将他作为一条专门予以介绍,甚至可以附上

相片。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具备了较好的申请的基础,那么我们就开始深入国基申请的腹地,逐一对标书中的项目进行分析和解剖。

标书题目忌太大、太土、太直。最简练地将标书的内容进行概括再加上适当地运用技巧就能给标书起上最好的题目。

摘要的撰写

其实我们的摘要通常是在最后才完工的,但通常这部分也是我们在写标书前心里都有脉络的。前几年的摘要通常被限制填写在一些方格框里,现在则是被限制在400字范围内,超过部分就不再显示了。摘要这部分通常是评委最先看的.尽管你在标书中写明了要进行的一种改良式的操作,但你没有体现在摘要中,当然评委会说你的可行性太小,不可能得出有意义的结果。看到了最后国家基金委的意见,你会大骂评委,你会置疑评委看没有看你的标书,但一切已经为时已晚,为什么你不在摘要中将你的观点清晰无误地表达呢?因此,我们强调摘要的书写要作到以下方面:

1、规范化:标书的摘要书写和论文一样,其实也是有一套格式的。往往专家一看就知道写标书的人是不是科班出身,当然据此也可以大致得出是否给予赞助。

2、条理化:从A到B,再到C,依次写来,切忌逻辑混乱。

3、鲜明化:是就是,非就非。不能有含混的语句,要语句坚定,不要出现“可能......", "有助于”等等这类连作者都怀疑的语句。那么怎样书写能够作到这些要求呢?

立题依据引用的参考文献

1、引用文献要新。2、引用文献要权威,nature、science、cell、annual reviews 最好。3、引用自己发表的IF比较高的期刊文章,证明自己在研究的该领域是有实力和有基础的。4、引用国内牛人在国外发表的牛文,万一牛人审自己的文章,说不定就成功了。

我们根据写标书时引用文献的目的将引用的文献分为几类:1、核心文献:这些文献通常是我们标书idea形成的直接依据,抽掉这些文献,我们的标书可能就散架了。2、外延文献这些文献对我们idea的发展和提出起着引申的作用,没有这些文献,我们就没有创新的思想。3、支持文献这些文献对我们的立体依据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通常是一种相关的文献,也是当前很多书写标书的人为了套上高IF的文章而较多引用的文献。

不知我这样说对不对,一份好的立题依据引用的文献在核心文献、外延文献、支持文献和垃圾文献之间合适的比例应该为30%:50%:15%:5%,这个比例可以说是笔者长期研究的“科研成果”,通常比较理想的参考文献数量不低于25篇,太少让人看起来觉得论证不充分;但不宜超过40篇,最好介于25~40篇之间。按照这个比例进行推算,核心文献应该不低于7篇,外延文献为13-15篇,支持文献在5篇左右,垃圾文献则应该尽量压缩,当然也不是说不用,有时候垃圾文献也是非常有吸引评委眼球的效果,所以垃圾文献在必要的时候也是需要的,但最好不要超过3篇。现分析如下:核心文献通常是对过去国内外研究的review, 通

常的要求是高IF,引用率较高,如果你研究的是热点,有充分自信的话,最好在立题依据中进行文献的标示。但你是那种明不见经传的小字辈,建议不要选用当前的研究大热点的课题,最好是研究热点中的冷点,体现在核心参考文献中的表现就是相对少的nature、scicence、cell的应用率,引用这类期刊文献也基本上是往年的,但你引用文献不乏你这个学科领域最高期刊的当年文献;如果你选题属于冷点中的热点,文献通常会表现为较少高IF文献,但引用高IF文献通常为当年文献,而且期刊IF应用呈现为梯度,从高IF到相对低的IF期刊,相对分布合理。我们最好在写完我们的标书后对我们的参考文献中的核心文献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评价自己选题的竞争力。我们这儿推荐一个公式,即用15%Σ(IF/n)/Σ(IF/n)来计算你选题的竞争力,公式是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总结提出的,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分子表示在你申请的学科领域中top15%影响力期刊中引用文献的IF*n的和,IF为期刊的影响因子,n表示的是年代因子,当年的为1,当年的上一年为2,依次类推,如果这个值超过50%,表示这个选题面临较强的竞争,若低于15%,竞争不强,但可能也没戏;我对本人中标的标书进行计算,基本上介于25~40%之间。这个公式非常有用,在外延文献中计算的是我们选题的创新性,支持文献中计算的是我们的可行性。采用全部文献进行计算则可以算出在同等文字表述水平、同等研究基础的标书中,我们标书的中标率,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评价标准。

我们通过文献来计算竞争性、创新性和可行性,这可以作为对我们标书的自我评价。但必须指出,很多人在写标书的时候,虽然引用了中文文献,但常常把这一点忽略掉,在我们正式开始计算的时候,也须要把这部分计算进去,影响因子可以参照国内发布的期刊IF。有了评价公式,我们就可以对我们立题依据进行一个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我们就有了改进我们标书不足的着力点,是我们标书写的可能偏颇,还是创新性不足,或者不具备可行性(这里主要指的是你的思想)。通过加强和弥补,就有可能将我们的立题依据写的丰满和完善。同样,我们根据我们以上的公式,可以大致将我们的立体依据分为三部分,分别对应于三类文献,一部分是近一年来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是对应于外延文献的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第三部分是对应于支持文献的可行性论证。那么这三部分引用的文献也同样需要进行精心的雕琢和修饰,必须指出的是,最后显现在你标书正文中的标书是明显经过润饰的,和原始的引用文献可能存在一定距离,这种距离表现在:

一、原始文献包含的数目更多,更广泛,但表现文献更具有代表性和吸引评委眼球的功能。

二、你写的这篇标书的灵感最主要的是来自于原始文献,但表现文献显得更“冠冕堂皇”,其最主要的功能是佐证你立体依据的“完备、可行和可信”。

三、原始文献相对表现集中,在某个领域数目更多;而表现文献更具有选择性,特别在交叉领域表现更为明显。如果明白以上的不同,也就很自然地了解如何在原始文献中挑选表现文献了;如果了解我们提出公式的含义,也就会很有技巧性地塞入垃圾文献了。可能有人会说,评委通常不注意参考文献的,我也有同感。但别忘了,你只要选择好参考文献,其实你就对立题依据的书写“胸有成竹”了。

立体依据的书写

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书写的格式问题。

摘要的套式程序通常为: 采用......技术, 在......标本上,研究......的特性,探讨.......的机制,观察........的现象,分析.......之间的关系,解决........的关键问题。一般来说,摘要中需要明确你采用了什么技术,这种技术是改良的还是传统的,你要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研究的意义,而以上的套式基本上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的研究通常涉及几个关键分子,首先明确研究的标本,在细胞上或者组织上还是系统研究;需要研究这些分子的那些的特性,电生理特性、mRNA丰度还是蛋白质表达丰度;探讨那些因素的影响特性,药物探针的作用、过表达或RNAi后的生物效应;观察那些现象,是报告基因的表达,GFP的现色或者离子通道活动动力学的特性变化;分析那些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离子通道膜蛋白被切去-COOH段后脱内化,膜蛋白离开胞膜,进入胞浆甚至深入胞核,会影响核内的那些基因的表达,当然你要指明怎样观察分子之间的作用;解决那些关键问题,是细胞缺氧的机制还是某些疾病的发病机理等等。当然摘要有多种格式,你可以灵活应用,不一定拘泥于以上的表述,你可以首先阐明你研究的意义,然后再灵活展开。不管采用何种形式,一定要行文如流水,切忌不要混乱,条理要清晰,首先是什么,其次什么,然后是什么。因为摘要在你以后的计划书和结题中都有显示,所以一定要字斟句琢。那么我们说进行完以上的工作,我们就将进入正文的书写了,但支持立体依据最重要和最关键的部分是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引用和选择很有学问,我们接下来将对此展开论述。

审稿人现实说法

第一,申请人背景。主要指,学校和院系、博士学位来源地,过去有没有发表过高档次文章,尤其独立或至少第一作者发表,有没有独立主持省部级课题的经历等。基金委要求评审人不得歧视非重点院校和部门,但实际上这在心理上很难避免。至少我一看到来自非名牌高校心里总归有点轻视,直接跳到看申请人背景部分瞄一眼,而名牌高校的才会从申请书较认真看起。非名牌高校的,除非申请人在以往经历部分中有拿出证明自己实际很强的证据,最过硬的证据当然是发表过很好的文章,还曾经个人主持过高等级课题,或者是出身于名牌大学/著名教授的博士,那么才会开始较为认真读申请书。

第二,前期研究基础。申请人的背景终归只是门槛,最终还是看评审书质量。看对问题是不是真的长期跟踪和把握,文献综述有没有写透,国内外研究现状看的准不准,对该领域存在问题有没有到位的理解,不是那种盲目追求热点,撞运气来的。写申请书时候我们经常最头痛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这个部分,但确实这个部分非常反映对问题的把握程度,内部人一看就知道是不是真的在做这个问题,而不是盲目跟风过来的。

第三才看选题的思路有没有新意和应用上有没有新技术。我个人觉得新意不需要很多,尤其经典问题哪里来那么多新意,有两三个闪光点足够。最主要还是要对问题的把握足够到位。

第四看可行性。研究问题是否够重,研究目标是否可行,是否在预期内可完成。太大或太小的题目很容易被直接否决。

第五点看队伍的合理性。这主要看有没有好的合作团队,以及合理的梯队。这里我想主要谈第二点和第三点。一般做到第二点和第三点都要求有大量的前期工作,对之前学术上有明显的延续性。有几份申请书,申请人还是重点大学的系主任甚至院长,但明显就没有好好准备,冲着热点来报,对研究问题最基本的东

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书写的格式问题。

摘要的套式程序通常为: 采用......技术, 在......标本上,研究......的特性,探

讨.......的机制,观察........的现象,分析.......之间的关系,解决........的关键问题。一般来说,摘要中需要明确你采用了什么技术,这种技术是改良的还是传统的,你要研究什么,怎样研究,研究的意义,而以上的套式基本上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的研究通常涉及几个关键分子,首先明确研究的标本,在细胞上或者组织上还是系统研究;需要研究这些分子的那些的特性,电生理特性、mRNA丰度还是蛋白质表达丰度;探讨那些因素的影响特性,药物探针的作用、过表达或RNAi后的生物效应;观察那些现象,是报告基因的表达,GFP的现色或者离子通道活动动力学的特性变化;分析那些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离子通道膜蛋白被切去-COOH段后脱内化,膜蛋白离开胞膜,进入胞浆甚至深入胞核,会影响核内的那些基因的表达,当然你要指明怎样观察分子之间的作用;解决那些关键问题,是细胞缺氧的机制还是某些疾病的发病机理等等。当然摘要有多种格式,你可以灵活应用,不一定拘泥于以上的表述,你可以首先阐明你研究的意义,然后再灵活展开。不管采用何种形式,一定要行文如流水,切忌不要混乱,条理要清晰,首先是什么,其次什么,然后是什么。因为摘要在你以后的计划书和结题中都有显示,所以一定要字斟句琢。那么我们说进行完以上的工作,我们就将进入正文的书写了,但支持立体依据最重要和最关键的部分是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引用和选择很有学问,我们接下来将对此展开论述。

审稿人现实说法

第一,申请人背景。主要指,学校和院系、博士学位来源地,过去有没有发表过高档次文章,尤其独立或至少第一作者发表,有没有独立主持省部级课题的经历等。基金委要求评审人不得歧视非重点院校和部门,但实际上这在心理上很难避免。至少我一看到来自非名牌高校心里总归有点轻视,直接跳到看申请人背景部分瞄一眼,而名牌高校的才会从申请书较认真看起。非名牌高校的,除非申请人在以往经历部分中有拿出证明自己实际很强的证据,最过硬的证据当然是发表过很好的文章,还曾经个人主持过高等级课题,或者是出身于名牌大学/著名教授的博士,那么才会开始较为认真读申请书。

第二,前期研究基础。申请人的背景终归只是门槛,最终还是看评审书质量。看对问题是不是真的长期跟踪和把握,文献综述有没有写透,国内外研究现状看的准不准,对该领域存在问题有没有到位的理解,不是那种盲目追求热点,撞运气来的。写申请书时候我们经常最头痛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这个部分,但确实这个部分非常反映对问题的把握程度,内部人一看就知道是不是真的在做这个问题,而不是盲目跟风过来的。

第三才看选题的思路有没有新意和应用上有没有新技术。我个人觉得新意不需要很多,尤其经典问题哪里来那么多新意,有两三个闪光点足够。最主要还是要对问题的把握足够到位。

第四看可行性。研究问题是否够重,研究目标是否可行,是否在预期内可完成。太大或太小的题目很容易被直接否决。

第五点看队伍的合理性。这主要看有没有好的合作团队,以及合理的梯队。这里我想主要谈第二点和第三点。一般做到第二点和第三点都要求有大量的前期工作,对之前学术上有明显的延续性。有几份申请书,申请人还是重点大学的系主任甚至院长,但明显就没有好好准备,冲着热点来报,对研究问题最基本的东

西都没有搞清楚,重点和难点在哪里都不知道,更别谈国内外研究现状了,我直接就砍了。做研究有两种路数,有些人是为发文章而发文章,什么热点写什么,如果动笔能力很强,人聪明,会很快发出很多好文章。如果相互之间多少有些关系还好。但如果实在过散,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给我这样的评审人看起来就没有什么连续性、目标性,有点做研究目的不纯的感觉,我个人是不太喜欢的。相比之下,另外一种路数是,持续在一个领域或最多相邻领域深入挖掘,或由于写作能力有限或领域限制,可能其中高档次的文章不多,大多数都是一般的中档次文章,但可以很清晰看出这个人是很有步骤和体系的铺开自己的研究工作,不断提高,从低档到中档再到高档,对一个问题很有大局的感觉,将来很可能成为这方面的权威。当然如果总是低档文章,尤其视野和深度没有看出明显在进步,那么围绕一个问题发多少文章也是没用的。从课题评审来说,我觉得有不少好文章但却经常换领域的那一种会比较吃亏。至少我个人觉得把课题经费交给这样的人不放心,很可能拿到钱就掉头做别的去了,最后也很可能会交上一批靠边的好文章,但对解决原来问题基本没有帮助。我个人更愿意资助后一种人,虽然现在文章不是很出色,但在持续刻苦专研一个领域、一个问题,资助了他,他将来不说可能成为一个大家,至少会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产生好的结果和推动。当然我不是反对转方向和跨领域。不停转换方向和领域,这些从个人研究来说都是无可非议,但自己先去在没有资助或个人名头下的其他经费尝试好了,尝试好了积累了一定的“前期基础”再来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样有明确题目导向的基金不迟。

我的科研体会

1、一半时间做实验,一半时间看文献。千万不能把时间全部消耗在实验台上。看文献、看书、看别人的操作、听别人的经验、研究别人的思路,边做边思考。要学会比较,不要盲从。否则,会被一些小小的问题困扰许久。

2、准备越充分,实验越顺利。古人云,磨刀不误砍柴工。前期的知识储备、文献储备、材料准备、方法准备可以避免手忙脚乱,充分的预实验使你充满信心。一步一个脚印,就不必“从头再来”。最不能容忍的是在开始的几步偷懒,造成后面总有一些无法排除的障碍。

3、记录真实详尽。人总是有一点虚荣心的。只把成功的步骤或漂亮的结果记到实验记录里,是很多人的做法。殊不知,许多宝贵经验和意外发现就这样与你擦肩而过。客观、真实、详尽的记录是一笔宝贵的财富。4、不要为老板省钱。效率为先。整天算计着省钱,一旦用了不可靠的东西,只会浪费时间,遭受打击,到头来一分钱也省不了。

5、把握心理优势。做过实验的人都经历过失败和挫折。有些失败应当在预实验阶段发生,你这时能坦然接受。假如不做预实验,在正式的实验中遇到,你的挫折感就很明显。假如你因为赶时间而误操作,你会沮丧。假如你能因为目前心浮气燥而果断地放一放,就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假如你早上进入实验室之前还不知道今天要干什么,你最好想好了再去。最大的错误是重复犯同样的错误。记住,屡教不改者不适合做实验。

6、先看综述,后看论著看综述搞清概念,看论著掌握方法

7、先看导师既往发表的文章,再看师兄师姐答辩的论文看前者知道大方向(实际上应当在考他的研究生之前看过),看后者知道哪些可以借鉴

8、早动手在师兄师姐离开之前学会关键技术

9、如果接师兄师姐的工作往下做,一定要看其实验记录前人的结果不一定可信!

10、两手准备设计课题要为了阐明问题,即不论结果为阳性或阴性,都能写文章。阳性结果说明什么,阴性结果说明什么。假如课题要求得出阳性结果,你可能要事先设计几部分,万一第一部分得不出预期结果,可以用其它部分弥补损失。

11、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掌握了一点查全文的技巧,往往会以搞到全文为乐,以至于没有时间看文章的内容,更不屑于看摘要。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

12、集中时间看文献看过总会遗忘。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13、做好记录和标记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pdf 或html 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则等于没看。

14、准备引用的文章要亲自看过。转引造成的以讹传讹不胜枚举。

15、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支持还是反对,补充还是纠错。

16、实验课学不会实验实验课之前老师把前面的步骤做完了,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上课的时候让大家见到完美无缺的最后一步的表演。这是真正的实验吗?那时候我们还天真地问老师:我们可以走了吗?什么时候交实验报告?对多数人来说,实验技能只能是在实验室里“泡”出来的。

17、交流是最好的老师做实验遇到困难是家常便饭。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反复尝试?放弃?看书?这些做法都有道理,但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交流。对有身份的人,私下的请教体现你对他的尊重;对同年资的人,公开的讨论可以使大家畅所欲言,而且出言谨慎。千万不能闭门造车。一个实验折腾半年,后来别人告诉你那是死路,岂不冤大头?

18、最高层次的能力是表达能力再好的工作最终都要靠别人认可。表达能力,体现为写和说的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的素质。比如发现一个罕见病例,写好了发一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病例报道。比如做一个课题,写好了发一篇或数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论著摘要或被枪毙。一张图,一张表,无不是表达能力的体现。寥寥几百上千字的标书,可以赢得大笔基金;虽然关系很重要,但写得太差也不行。有人说,我不学PCR,不学spss,只要学会ppt(powerpoint)就可以了。此话有一点道理,实验室的boss 们表面上就是靠一串串ppt 行走江湖的。经常有研究生因思维敏捷条例清楚而令人肃然起敬。也经常有研究生不理解“为什么我做了大部分工作而老板却让另一个没怎么干活的人写了文章?让他去大会发言?”你没有看到人家有张口就来的本事吗?

19、学好英语,不学二外。如今不论去日本还是欧洲,学术交流早已是英语的天下。你不必为看不懂一篇法语的文章而遗憾,写那篇文章的人正在为没学好英语而犯愁。如果英文尚未精通,暂且不要去学二外。20、SCI 是个陷阱。运气!有人没费力气发了一篇SCI 文章。你不要羡慕他。因为据我所知课题是别人设计的,实验是别人手把手带他做的,文章是导师帮他找了国外的人改写的,而他并不擅长做科研。但是他因为一篇SCI 文章已经自认为可以在科研的天地里一展身手了。于是要出国,要做实验,要继续发SCI,要挣美元。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属于他的道路。(也许有酸葡萄心理的成分)。但是看看周围的人,看看自己,真的适合搞科研吗?真的不适合搞科研吗?


相关文章

  • 泰州市公需科目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答案大全判断题
  • 泰州市公需科目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答案大全 判断题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41.科研论文,就发表形式而言,一般包括期刊论文.学术著作和会议论文3种基本类型.对 42.利用书目文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对课题相关知识 ...查看


  • 南京师范大学(省属211)心理学考研相关信息
  • 教科院硕士生导师简介(040201基础心理学) 发布时间:2011-03-02 11:31:47 文章来源:教育科学学院 浏览次数: 01 蔡厚德,男,汉族,1957年12月生,江苏海安人,理学学士,教授. 1982年2月本科毕业于南京师范 ...查看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办法
  • 东北林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基本科研业务费") 是财政部和教育部为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 ...查看


  • 论文选题参考(学前教育)
  •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生态式幼儿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史爱华) 研究意义:本研究从幼儿艺术兴趣入手,从钢琴教育或其它音乐教育形式发出,研究艺术教育与幼儿成长的关系,探讨幼儿艺术素养与能力发展的阶段,论证艺术教育的价值. ...查看


  • 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结题手续 - 宁波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
  •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结题要求 一.结题总体要求 重大招标课题.文化研究工程项目和部分专项课题由省社科规划办组织鉴定,其他类别课题省社科规划办委托承担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进行结题验收,省规划办审核通过后颁发<结题证书>.划拨预 ...查看


  • 陕西高校教师职务评审办法(最新)
  • 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查看


  • 2013年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工作纲要
  • 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工作纲要 (2009年 月 日,华政办[2009]226号通知颁发:2013年1月 25日,华政办[2013]22号通知修订) 为进一步促进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增强学校法学等学科的学术影响,把华东政法大学办成国内领先.国际上 ...查看


  • 本科生如何写毕业论文
  • 开题报告的内容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3.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4.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5.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 6.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 ...查看


  •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河北省内丘中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古人云"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古往今来,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有了好的方法就会事半功倍.解物理题也是这样 ...查看


  • 丧钟为谁而鸣
  • <丧钟为谁而鸣>中海明威的生死观 学生:姚春扬 指导教师:王芳 教学单位:三峡大学科技学院 1 课题来源 一九三六年初秋到一九三九年春的西班牙内战早已成为历史陈迹,今天已不大为人们所提及.然而它实际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线的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