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之路在我们脚下

作者:谢爱华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9年05期

  1997年,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来到底特律,受到热烈欢迎。美国报纸的通栏标题是:“比尔·盖茨征服了汽车城。”我认为这是一个象征,标志着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转变:从以钢铁、汽车和公路为基础的工业时代,转向以硅、电脑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曙光已在人类历史的地平线上升起,传统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社会准则受到空前剧烈的冲击与震撼。

  面对这场汹涌澎湃的信息革命与知识经济的浪潮,世界各国都作出了迅速而强烈的反应。以美国为例,美国是最早感受到知识经济的步伐的,早在80年代,美国的德鲁克、奈斯比特和托夫勒等一批学者就提出了“知识社会”将要兴起的预言,1985年保罗·罗默从理论上论述了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要素并正在起着主导作用。同时美国的科技界和教育界意识到美国的国民素质特别是科学素养不能适应当代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由美国科学促进会的100名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2061 计划”,意在用一代人的时间全面提高美国国民的科学素养,以迎接新世纪。1997年克林顿在其国情咨文中呼吁:美国的教育要培养学生适应21世纪的知识经济。同年4 月政府每两年一次地向议会提交的题为“面向21世纪的科学技术”的科技发展报告中明确提到21世纪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

  我们知道,美国一向执全球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之牛耳,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与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条件使其在迎接未来新的经济形态的挑战中独领风骚。克林顿宣称:知识经济是美国“开启未来大门的钥匙”。这自然使我们想到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中国怎么办?这个拥有12亿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该如何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吉和金吾伦教授合著的《千年警醒:信息化与知识经济》这本著作,便是中国的学者经过严肃认真的理论思考后,对上述事关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提交的一份答卷,(本书是刘吉和金吾伦承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信息高速公路的社会影响,”)这是他们5年艰苦劳动结出的宝贵的理论成果。

  将严肃的学理思考与对现实的透彻分析融为一体,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作者在占有大量的、翔实的资料的基础上,将我们引入一个由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电子出版、网上购物、远程教学、虚拟实在……所构成的新奇的世界,使我们亲身领略了波澜壮阔的全球数字化信息革命的潮流。作者既高瞻远瞩,以乐观的恣态预言信息革命与知识经济的来临;又脚踏实地,以求实的精神分析中国在这场世界大潮中的利弊及其对策。中国学者对祖国和人民的拳拳的赤子之心,融于字里行间。这是我初读此书时一个最为突出的感受。

  我们的时代被称为“信息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但信息化的特征是什么?理论界众说纷纭。该书第二章用“四化”(智能化、电子化、全球化、非群体化)和“四性”(综合性、竞争性、渗透性、开放性)描述信息化的一般特征,颇富新意。另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是“全球化”,用李慎之先生的话说是“全球化之言盈天下”,但全球化的根源是什么?该书第四章“网络时代”揭示了信息技术特别是因特网的发展与“全球化”的因果联系,使读者对“全球化”的进程与高新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有清醒深刻的认识。

  理论性强,有严密的逻辑体系,是该书的另一大特色。在第二章描述信息化的特征时,作者巧妙地借用了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的“范式”概念,用范式的转换揭示新旧时代的差别及对信息革命的不同态度。接着,从信息与知识的联系和区别的理论描述中,过渡到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的兴起。作者引用了德鲁克的观点,即随着知识被应用的对象不同,依时序造成三个不同的革命:第一阶段,知识被运用于工具、过程和产物,这种应用创造了工业革命,但同时也创造了马克思所谓的“异化”, 创造了阶级和阶级斗争。 第二阶段, 知识被应用于工作(work),这引来了生产力革命,把无产阶级转变为具有较高收入的中产阶级。第三阶段出现在二次大战之后,知识被应用于知识本身,引起的是管理革命。这时知识快速地变成生产的一种因素,并造成新型的社会,即知识社会。作者明确指出,如今以“内部市场”和“企业共同体”的形成为特征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管理革命,相对于旧的管理方式来说,同样是一种“管理范式的转换”,必须从“范式转换”的角度来理解这场革命的伟大意义。

   在第五章“虚拟实在与虚拟世界”中, 作者首先对VirtualReality的翻译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为此, 金吾伦教授专门查阅了《远东英汉大词典》和米歇尔·海姆的《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并列举国内各种不同的译文对比参照,认为还是译为“虚拟实在”最好。金先生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翻译问题,而是涉及到对这一概念内涵的正确把握,并将影响到我们未来的实践。说实话,在阅读该书之前,我还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Virtual Reality这个词该如何准确翻译, 只是兴之所致,时而把它写为“虚拟实在”,时而又把它写为“虚拟现实”。本章还通过对中西哲学史上“虚拟”和“实在”两个概念的准确辨析,分别从哲学层次和社会层次上考察了“虚拟实在”的本质,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信息革命不仅催生了新的经济形态,它也代表着一种新文化的崛起,这便是以权力分散、心灵沟通、文化共享、个性化精神为鲜明特征的电脑网络空间文化,其核心是自由和开放,这种新的文化对现实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挑战是颠覆性和震撼性的。该书第十章“网络文化”详细描述了这场挑战的内容和实质,并指出该如何应付这种挑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大研究课题,“我们该做的事似乎远比建设通讯网络要多得多。”(P285)

  最后一章“科业革命论”是对当今时代所发生的变化的一种结论性判断,算是国内理论界的一家之言,读后颇受启迪。

  总之,该书正如其书名所揭示的那样,对当今中国起着“千年警醒”的作用。世界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挑战和机遇同时并存,未来就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我愿借用比尔·盖茨的一句话结束此文:未来之路,就在我们的脚下!

作者:谢爱华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9年05期

  1997年,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来到底特律,受到热烈欢迎。美国报纸的通栏标题是:“比尔·盖茨征服了汽车城。”我认为这是一个象征,标志着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转变:从以钢铁、汽车和公路为基础的工业时代,转向以硅、电脑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曙光已在人类历史的地平线上升起,传统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社会准则受到空前剧烈的冲击与震撼。

  面对这场汹涌澎湃的信息革命与知识经济的浪潮,世界各国都作出了迅速而强烈的反应。以美国为例,美国是最早感受到知识经济的步伐的,早在80年代,美国的德鲁克、奈斯比特和托夫勒等一批学者就提出了“知识社会”将要兴起的预言,1985年保罗·罗默从理论上论述了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要素并正在起着主导作用。同时美国的科技界和教育界意识到美国的国民素质特别是科学素养不能适应当代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由美国科学促进会的100名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2061 计划”,意在用一代人的时间全面提高美国国民的科学素养,以迎接新世纪。1997年克林顿在其国情咨文中呼吁:美国的教育要培养学生适应21世纪的知识经济。同年4 月政府每两年一次地向议会提交的题为“面向21世纪的科学技术”的科技发展报告中明确提到21世纪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

  我们知道,美国一向执全球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之牛耳,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与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条件使其在迎接未来新的经济形态的挑战中独领风骚。克林顿宣称:知识经济是美国“开启未来大门的钥匙”。这自然使我们想到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中国怎么办?这个拥有12亿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该如何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吉和金吾伦教授合著的《千年警醒:信息化与知识经济》这本著作,便是中国的学者经过严肃认真的理论思考后,对上述事关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提交的一份答卷,(本书是刘吉和金吾伦承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信息高速公路的社会影响,”)这是他们5年艰苦劳动结出的宝贵的理论成果。

  将严肃的学理思考与对现实的透彻分析融为一体,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作者在占有大量的、翔实的资料的基础上,将我们引入一个由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电子出版、网上购物、远程教学、虚拟实在……所构成的新奇的世界,使我们亲身领略了波澜壮阔的全球数字化信息革命的潮流。作者既高瞻远瞩,以乐观的恣态预言信息革命与知识经济的来临;又脚踏实地,以求实的精神分析中国在这场世界大潮中的利弊及其对策。中国学者对祖国和人民的拳拳的赤子之心,融于字里行间。这是我初读此书时一个最为突出的感受。

  我们的时代被称为“信息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但信息化的特征是什么?理论界众说纷纭。该书第二章用“四化”(智能化、电子化、全球化、非群体化)和“四性”(综合性、竞争性、渗透性、开放性)描述信息化的一般特征,颇富新意。另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是“全球化”,用李慎之先生的话说是“全球化之言盈天下”,但全球化的根源是什么?该书第四章“网络时代”揭示了信息技术特别是因特网的发展与“全球化”的因果联系,使读者对“全球化”的进程与高新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有清醒深刻的认识。

  理论性强,有严密的逻辑体系,是该书的另一大特色。在第二章描述信息化的特征时,作者巧妙地借用了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的“范式”概念,用范式的转换揭示新旧时代的差别及对信息革命的不同态度。接着,从信息与知识的联系和区别的理论描述中,过渡到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的兴起。作者引用了德鲁克的观点,即随着知识被应用的对象不同,依时序造成三个不同的革命:第一阶段,知识被运用于工具、过程和产物,这种应用创造了工业革命,但同时也创造了马克思所谓的“异化”, 创造了阶级和阶级斗争。 第二阶段, 知识被应用于工作(work),这引来了生产力革命,把无产阶级转变为具有较高收入的中产阶级。第三阶段出现在二次大战之后,知识被应用于知识本身,引起的是管理革命。这时知识快速地变成生产的一种因素,并造成新型的社会,即知识社会。作者明确指出,如今以“内部市场”和“企业共同体”的形成为特征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管理革命,相对于旧的管理方式来说,同样是一种“管理范式的转换”,必须从“范式转换”的角度来理解这场革命的伟大意义。

   在第五章“虚拟实在与虚拟世界”中, 作者首先对VirtualReality的翻译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为此, 金吾伦教授专门查阅了《远东英汉大词典》和米歇尔·海姆的《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并列举国内各种不同的译文对比参照,认为还是译为“虚拟实在”最好。金先生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翻译问题,而是涉及到对这一概念内涵的正确把握,并将影响到我们未来的实践。说实话,在阅读该书之前,我还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Virtual Reality这个词该如何准确翻译, 只是兴之所致,时而把它写为“虚拟实在”,时而又把它写为“虚拟现实”。本章还通过对中西哲学史上“虚拟”和“实在”两个概念的准确辨析,分别从哲学层次和社会层次上考察了“虚拟实在”的本质,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信息革命不仅催生了新的经济形态,它也代表着一种新文化的崛起,这便是以权力分散、心灵沟通、文化共享、个性化精神为鲜明特征的电脑网络空间文化,其核心是自由和开放,这种新的文化对现实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挑战是颠覆性和震撼性的。该书第十章“网络文化”详细描述了这场挑战的内容和实质,并指出该如何应付这种挑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大研究课题,“我们该做的事似乎远比建设通讯网络要多得多。”(P285)

  最后一章“科业革命论”是对当今时代所发生的变化的一种结论性判断,算是国内理论界的一家之言,读后颇受启迪。

  总之,该书正如其书名所揭示的那样,对当今中国起着“千年警醒”的作用。世界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挑战和机遇同时并存,未来就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我愿借用比尔·盖茨的一句话结束此文:未来之路,就在我们的脚下!


相关文章

  • 未来中美关系"路在脚下"
  • 未来中美关系"路在脚下" 华盛顿时间14日中午,习近平出席美国副总统拜登及国务卿希拉里为他及 中国代表团举行的欢迎午宴.当天上午,他在白宫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及副总统拜登举行了会见会谈.习近平在午宴致辞时表示,作为世界上最大 ...查看


  • 路在脚下议论文
  • 路在脚下议论文(一)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同的路必有捷径与曲折之分,不同的路有不同的风景.有的人为了节省时间,而选择了近路:有的人为了观赏更多风景,选择了看似较远的路.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选择,远与近应是对立又统 ...查看


  • [关于路的作文]路在脚下
  •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同的路必有捷径与曲折之分,不同的路有不同的风景.有的人为了节省时间,而选择了近路;有的人为了观赏更多风景,选择了看似较远的路.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选择,远与近应是对立又统一的:有的时候,看上去 ...查看


  • 我们走在人生之路上
  • 有人将人的一生比作一列火车,我们都行驶在通往远方的路上.一路上会有坦途,亦会有歧路,会有美景,亦会有凶险,会有康庄大道,亦会有崎岖坎坷.我们一直在路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求知之路上 儒家将"修身.齐家.治国.平 ...查看


  • 我的中国梦演讲稿:梦在前方,路在脚下
  • 梦境的亦真亦幻令人不胜惊叹.唏嘘不已,梦的飘渺.梦的美妙不断地陶醉着梦中人,这种精神现象曾经令多少文人骚客为之神往,多少志士仁人为之奋斗.正是梦的存在使我们倍加前进的勇气和取胜的信心,因为梦,我们的世界更加多彩和美好.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 ...查看


  • 中国梦_教育梦_我的梦_演讲稿
  • 与时俱进中国梦.教育梦.我的梦 --躬耕教育铸师魂 平凡成就中国梦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躬耕教育铸师魂 平凡成就中国梦>. 梦想,是美好的憧憬; 梦想,是理想的翅膀, 拥有梦想就拥有未来. 展翅高飞,是鸟 ...查看


  • 中美关系"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 中美关系"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中新社华盛顿2月14日电(记者 德永健 吴庆才)"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正在美国访问的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14日用这句中国流行歌歌词形容中美关系,表示中美双方 ...查看


  • 面对挫折的作文
  • 大海因为拥有波澜,才更显壮丽:树木因为接受雨的洗礼,才更显苍翠:而生活因为有挫折的存在,才多了几份感动,几份坚强--于是,要在挫折面前展示出最坚强的微笑,勇敢的对它说"不"! 当你一个人走在充满了羁绊与坎坷的人生之路上时 ...查看


  • 作文:回望来时路
  • 生活就像爬大山,生活就像趟大河,一步一个深深的脚窝,一个脚窝一支歌--这首歌又回响在我的心头.歌声不仅悦耳动听,而且唱出了人生路途的崎岖坎坷与幸福快乐. 回望我的成长之路,也好比是在爬一座大山,在不知不觉中我已爬到半山腰.抬头仰望,山尖高耸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