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与利益协调

  所谓可持续发展,其根本要求就是,在发展中,既要立足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着眼未来发展的需要,不应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其本质就在于协调代内、代际之间的利益冲突。   就人类整体而言,在人类这个系统内,既有个体的人,也有群体的人,既有现实的人,也有未来的人。这些不同的人,都有自己的利益需要,而且他们彼此之间的利益需要并非总是一致。事实上,同一层次的不同人之间的利益需要以及不同层次的不同的人的利益需要,甚至同一个人的不同时期的利益需要之间的冲突和对立也是常见的现象,对立是永远的,统一是暂时的。因此,协调不同主体问的利益冲突,对于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其冲突不外是人与人之间冲突的表现形式。人与自然之间冲突的解决取决于人与人之间冲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立足点就在于此。其现实立足点则是为了解决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一系列有可能对人类生存造成威胁的难题。      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完善      在错综复杂的利益体系中,人们对自己既得利益、目前利益的关注程度要大于长远利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最初提出也针对这一点。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源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逐步认识和深切关注,其产生的背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资源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开始对人类生存造成威胁。   最早对环境问题进行研究的是美国著名科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和威廉・福格特,他们在1949年分别出版了《沙乡的沉思》和《生存之路》。开始注意到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但由于当时环境问题的影响和范围还较小,因此,两位先知者的声音并未引起世人注意。   严格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80年代逐渐形成的。因为在80年代出现了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的所谓“全球性问题”,如能源、人口、生态平衡、核战争等,这些问题已经超越了国与国之间的地理界限,也超越了地方主义和狭隘的民族利益,对整个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涉及到人类当前和未来的根本利益。它的解决需要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因此,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全球问题的出现是密切相关的。   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在联合国于1992年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进一步深化。通过这次大会,人们普遍认识到,环境与发展问题涉及世界各国共同利益,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只有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加强国际合作,这个问题才能最终解决。必须把环境和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持久、稳定发展为基础,环境问题只有在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中才能解决。至此,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可持续发展的经典解说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一是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应将其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加以限制。它还指出,一个充满贫困和不平等的世界将容易发生生态和其他危机。“从广义上说,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1995年3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社会发展高级首脑会议对可持续发展作了进一步探讨。会议指出,社会发展与其发生的文化、生态、经济、政治和精神环境不可分割。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判断一个社会制度是否合理,就看它能否保证每个人的正当利益需求得到满足,从而使每一个人的个性和智慧得以发挥,以推动整个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利益主体和利益客体关系的协调      利益主体即在一定经济关系下从事生产活动或其它社会活动,以便直接或间接地追求自己社会需要满足的个人、群体、集团等,即利益确定的追求者和归属者。利益主体可分为个人、家庭、社会集团、企业、国家、人类等几个层次。此处的利益主体是特指具有社会性的、从事着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它指的是人类整体。此处的利益客体是特指为人类生存提供必要的自然基础的生态环境。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的视野和定义上,利益主体和利益客体关系协调的实质也就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此即可持续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它的目的在于把人的活动限制在维护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系统平衡的范围之内,从而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   就人类文明发展史而言,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自然的破坏。因此,人类破坏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历史同人类文明史本身一样古老。但在古老的采猎文明和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都带有局部的性质,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协调的。在工业革命时期,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就变得不那么协调了。此时,“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主张占据统治地位。人们在自然界面前可以为所欲为。因此,尽管在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但这些成就的取得基本上是以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为基础的。很快,以工业时代生产特征所决定的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的破坏开始显现出来,人类在饱尝胜利果实的同时,也受到了自然界的惩罚。因而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要想发展自己,就必须和自然和谐相处,但这种和谐相处是辩证的综合。它既不同于人类社会早期人对自然盲目的适应,也不同于工业文明时期人对自然盲目的征服。它是在肯定人的主体性的同时,又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统一。在认识到自然环境存在是人的存在的前提下,又能认识到自然界作为客体是为主体人的存在而存在的。因此,可持续发展观的利益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是辩证的统一。两者的关系只有充分协调起来,利益主体的利益追求才能得以实现。      三、利益主体不同利益追求目标的协调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讲过这样一段话:“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深刻地告诉我们,在我们对自身利益目标追求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协调好不同利益追求目标之间的关系。   一般而言,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是激励利益主体行动的直接动因。在日常生活中,利益主体想到的往往是自己的日常利益、眼前利益、局部利益,根据它们确定自己的利益追求目标。但总体而言,长远利益、整体利

益更重要,更具有根本性。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协调不同利益追求目标之间的关系,这一点,从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逐渐深化中可以看出来。   环境问题自古有之。但环境问题之所以现在成为全人类高度重视的问题,是因为它已危及到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之所以先在发达国家被提出来,是因为环境问题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其继续发展的严重障碍。环境问题之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是因为它已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危害,不仅危害当代人的发展,而且也危害到后代人的发展。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所以能让183个国家坐到一起,就是因为他们都认识到了解决环境问题的紧迫性。正是这种基于共同利害的责任感,才使他们走到一起。此时,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认识到,如果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只顾自己一国利益,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将受到严重损害,从而自身的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也将无从获得。只有各国携起手来,通力合作,才能确保各自利益在整体利益的保证下得以实现。这也是可持续发展在这次大会后在全世界逐渐得到认同的重要原因。   在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中,协调不同的利益追求目标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指的是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的服务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这指的是不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健康的持续的经济发展。   人类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是建立在对传统的经济发展观的反思基础上的。传统的经济发展观过分强调经济增长,其本质特征是依靠资金、劳动的初始投入、资源和能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   从50年代至今,中国的产值增长速度高于日本,但如今的经济实力却只及日本的1/4。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日本国民收入的提高靠的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我国走的却是一条高投入、低效益,高消耗、低产出,单纯追求产值增长而忽视质量提高的道路,其严重后果是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损害了后代人的利益。   因此,追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自觉摒弃对待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错误态度,改变不科学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经济发展中,把依靠科学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放在首位,把一切进入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到最大限度,把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废弃物降到最低程度,使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处于良好的和谐状态,使当代人和后代人都能受益。这一点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得到了证实。      四、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协调当代人的代内利益冲突,它主要包括国家、地区、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尤其是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集团组织之间、集团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冲突;个人与社会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等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可持续发展观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协调这些利益主体之间的错综复杂、多种形式的利益冲突,以保证整个人类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首先表现在经济发展领域。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经济秩序对经济健康发展起阻碍作用,从而导致了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所得有较大的差异。   就国际经济而言,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经济的真正全球化时代已经来临。由于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有利地位,所以竭力鼓吹经济全球化,认为它可以促进全人类的利益。但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却是一把双刃剑。如1997年初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它固然与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有很大关系,但其主要原因却在于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发展过分依赖国外的不合理、不科学的经济结构和资本结构。   反过来,由于经济全球化把整个世界市场联在了一起,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波动也必然会涉及到发达国家。如1982年墨西哥宣布无力偿还到期的195亿美元外债本息,从而引发了世界性的债务危机。1997年东南亚的金融危机给美国波音飞机公司至少带来了40亿美元损失。   就国际经济而言,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就是要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使国与国之间在经济发展中能进行广泛的真正的国际合作,并确保每一个国家都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得到应得的利益。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每一个国家要想使自己的利益得以实现,也就必须关注他国利益的实现,两者的利益互享在一定程度上是统一的。发达国家越是关注自己的利益实现,就越应当把发展中国家利益实现当作必要的前提来考虑,双方的利益实现具有很强的互惠性。   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在社会领域内显得更加重要。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要消灭贫困,创造一个保障人的平等、自由、安全、人权的社会环境。使每一利益主体都能充分享受发展带来的利益果实,这才是真正的发展。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人口问题,主要是协调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利益冲突。贫困问题,主要是富人和穷人、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关系问题。 战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为了各种各样的利益而引起的利益冲突,其中经济利益占据首要地位。   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在于利益协调。它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进化和发展。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所谓可持续发展,其根本要求就是,在发展中,既要立足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着眼未来发展的需要,不应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其本质就在于协调代内、代际之间的利益冲突。   就人类整体而言,在人类这个系统内,既有个体的人,也有群体的人,既有现实的人,也有未来的人。这些不同的人,都有自己的利益需要,而且他们彼此之间的利益需要并非总是一致。事实上,同一层次的不同人之间的利益需要以及不同层次的不同的人的利益需要,甚至同一个人的不同时期的利益需要之间的冲突和对立也是常见的现象,对立是永远的,统一是暂时的。因此,协调不同主体问的利益冲突,对于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其冲突不外是人与人之间冲突的表现形式。人与自然之间冲突的解决取决于人与人之间冲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立足点就在于此。其现实立足点则是为了解决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一系列有可能对人类生存造成威胁的难题。      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完善      在错综复杂的利益体系中,人们对自己既得利益、目前利益的关注程度要大于长远利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最初提出也针对这一点。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源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逐步认识和深切关注,其产生的背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资源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开始对人类生存造成威胁。   最早对环境问题进行研究的是美国著名科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和威廉・福格特,他们在1949年分别出版了《沙乡的沉思》和《生存之路》。开始注意到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但由于当时环境问题的影响和范围还较小,因此,两位先知者的声音并未引起世人注意。   严格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80年代逐渐形成的。因为在80年代出现了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的所谓“全球性问题”,如能源、人口、生态平衡、核战争等,这些问题已经超越了国与国之间的地理界限,也超越了地方主义和狭隘的民族利益,对整个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涉及到人类当前和未来的根本利益。它的解决需要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因此,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全球问题的出现是密切相关的。   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在联合国于1992年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进一步深化。通过这次大会,人们普遍认识到,环境与发展问题涉及世界各国共同利益,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只有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加强国际合作,这个问题才能最终解决。必须把环境和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持久、稳定发展为基础,环境问题只有在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中才能解决。至此,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可持续发展的经典解说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一是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应将其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加以限制。它还指出,一个充满贫困和不平等的世界将容易发生生态和其他危机。“从广义上说,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1995年3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社会发展高级首脑会议对可持续发展作了进一步探讨。会议指出,社会发展与其发生的文化、生态、经济、政治和精神环境不可分割。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组成部分。判断一个社会制度是否合理,就看它能否保证每个人的正当利益需求得到满足,从而使每一个人的个性和智慧得以发挥,以推动整个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利益主体和利益客体关系的协调      利益主体即在一定经济关系下从事生产活动或其它社会活动,以便直接或间接地追求自己社会需要满足的个人、群体、集团等,即利益确定的追求者和归属者。利益主体可分为个人、家庭、社会集团、企业、国家、人类等几个层次。此处的利益主体是特指具有社会性的、从事着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它指的是人类整体。此处的利益客体是特指为人类生存提供必要的自然基础的生态环境。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的视野和定义上,利益主体和利益客体关系协调的实质也就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此即可持续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它的目的在于把人的活动限制在维护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系统平衡的范围之内,从而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   就人类文明发展史而言,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自然的破坏。因此,人类破坏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历史同人类文明史本身一样古老。但在古老的采猎文明和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都带有局部的性质,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协调的。在工业革命时期,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就变得不那么协调了。此时,“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主张占据统治地位。人们在自然界面前可以为所欲为。因此,尽管在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但这些成就的取得基本上是以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为基础的。很快,以工业时代生产特征所决定的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的破坏开始显现出来,人类在饱尝胜利果实的同时,也受到了自然界的惩罚。因而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要想发展自己,就必须和自然和谐相处,但这种和谐相处是辩证的综合。它既不同于人类社会早期人对自然盲目的适应,也不同于工业文明时期人对自然盲目的征服。它是在肯定人的主体性的同时,又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统一。在认识到自然环境存在是人的存在的前提下,又能认识到自然界作为客体是为主体人的存在而存在的。因此,可持续发展观的利益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是辩证的统一。两者的关系只有充分协调起来,利益主体的利益追求才能得以实现。      三、利益主体不同利益追求目标的协调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讲过这样一段话:“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深刻地告诉我们,在我们对自身利益目标追求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协调好不同利益追求目标之间的关系。   一般而言,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是激励利益主体行动的直接动因。在日常生活中,利益主体想到的往往是自己的日常利益、眼前利益、局部利益,根据它们确定自己的利益追求目标。但总体而言,长远利益、整体利

益更重要,更具有根本性。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协调不同利益追求目标之间的关系,这一点,从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逐渐深化中可以看出来。   环境问题自古有之。但环境问题之所以现在成为全人类高度重视的问题,是因为它已危及到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之所以先在发达国家被提出来,是因为环境问题在发达国家已成为其继续发展的严重障碍。环境问题之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是因为它已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危害,不仅危害当代人的发展,而且也危害到后代人的发展。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所以能让183个国家坐到一起,就是因为他们都认识到了解决环境问题的紧迫性。正是这种基于共同利害的责任感,才使他们走到一起。此时,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认识到,如果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只顾自己一国利益,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将受到严重损害,从而自身的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也将无从获得。只有各国携起手来,通力合作,才能确保各自利益在整体利益的保证下得以实现。这也是可持续发展在这次大会后在全世界逐渐得到认同的重要原因。   在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中,协调不同的利益追求目标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   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指的是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的服务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这指的是不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健康的持续的经济发展。   人类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是建立在对传统的经济发展观的反思基础上的。传统的经济发展观过分强调经济增长,其本质特征是依靠资金、劳动的初始投入、资源和能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   从50年代至今,中国的产值增长速度高于日本,但如今的经济实力却只及日本的1/4。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日本国民收入的提高靠的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我国走的却是一条高投入、低效益,高消耗、低产出,单纯追求产值增长而忽视质量提高的道路,其严重后果是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损害了后代人的利益。   因此,追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自觉摒弃对待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错误态度,改变不科学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经济发展中,把依靠科学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放在首位,把一切进入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到最大限度,把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废弃物降到最低程度,使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处于良好的和谐状态,使当代人和后代人都能受益。这一点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得到了证实。      四、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协调当代人的代内利益冲突,它主要包括国家、地区、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尤其是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集团组织之间、集团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冲突;个人与社会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等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可持续发展观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协调这些利益主体之间的错综复杂、多种形式的利益冲突,以保证整个人类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首先表现在经济发展领域。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经济秩序对经济健康发展起阻碍作用,从而导致了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所得有较大的差异。   就国际经济而言,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经济的真正全球化时代已经来临。由于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有利地位,所以竭力鼓吹经济全球化,认为它可以促进全人类的利益。但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却是一把双刃剑。如1997年初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它固然与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有很大关系,但其主要原因却在于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发展过分依赖国外的不合理、不科学的经济结构和资本结构。   反过来,由于经济全球化把整个世界市场联在了一起,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波动也必然会涉及到发达国家。如1982年墨西哥宣布无力偿还到期的195亿美元外债本息,从而引发了世界性的债务危机。1997年东南亚的金融危机给美国波音飞机公司至少带来了40亿美元损失。   就国际经济而言,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就是要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使国与国之间在经济发展中能进行广泛的真正的国际合作,并确保每一个国家都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得到应得的利益。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每一个国家要想使自己的利益得以实现,也就必须关注他国利益的实现,两者的利益互享在一定程度上是统一的。发达国家越是关注自己的利益实现,就越应当把发展中国家利益实现当作必要的前提来考虑,双方的利益实现具有很强的互惠性。   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在社会领域内显得更加重要。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要消灭贫困,创造一个保障人的平等、自由、安全、人权的社会环境。使每一利益主体都能充分享受发展带来的利益果实,这才是真正的发展。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人口问题,主要是协调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利益冲突。贫困问题,主要是富人和穷人、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关系问题。 战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为了各种各样的利益而引起的利益冲突,其中经济利益占据首要地位。   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在于利益协调。它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进化和发展。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相关文章

  • 论经济法上的协调思想
  • 作者:张守文 社会科学 2011年09期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1)01-0088-08 中国经济法理论的发展,与浸润其间的学术思想须臾不可分割.其中,协调思想作为贯穿于经济法诸论的 ...查看


  • 利益制度与利益协调
  • 凤凰网读书 > 连载 > 正文 利益制度与利益协调(1) 利益论 着眼现实生活力图对"利益"加以深入而全面的研究 收藏本书 字号 - +利益制度与利益协调 不论任何社会,都存在不同的利益个体和利益群体,不论任 ...查看


  • 建立利益协调机制
  • 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化解社会高风险 刘明福教授 利益协调机制是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机制之一.指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有效机制.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利益协调机制,受 ...查看


  • 论我国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完善
  • [摘 要]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在我国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体系建设并不完善,这为该制度的发展和其社会作用的发挥造成了阻碍.因此,为了保障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能够在协调劳动关系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 ...查看


  • 景跃进:演化中的利益协调机制
  • 作者简介:景跃进,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始 到目前为止,海内外对当代中国利益政治的重视源于两个重要的经验事实:一是以信访潮和群体性事件为标志的社会震荡以及成本越来越高的维稳实践:二是随着市场经济转型而登上历史舞台的工 ...查看


  • 关于延吉市建立健全群众利益保障机制和协调机制的工作构想
  •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保障和协调群众利益,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第一位问题,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路径.为了进一步探索我市在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方面的新路径.新模式,切实推进社会管理新机制.新体系.新方式的创新,市委财经办 ...查看


  • [沟通与协调能力]全部判断题
  • 常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考试全部判断题 判断题:每题1分,共30题,如发现选项为A 和B ,则正确选A, 错 1. 分工不明容易导致工作攀比.互相推诿和过分依赖等现象,这种管理失误的现象,潜伏着种种人际冲突 (是) 2. 要把竞争对手看作 ...查看


  • 试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 试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的集中概括.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要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领 ...查看


  • 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 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 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他指出,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