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教案: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师:搜集本课的资料,相关的图片。 生:在图书馆搜集有关大运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言引入

师:讲述“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那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如何开凿的?(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互动授课

让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师: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生: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灭掉陈,统一全国。引导学习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的局面,开创„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过渡:封建王朝从汉朝以来,都注重以农立国“夫农天下之本也”经济繁荣的基础在于农业,那么,隋朝经济发展如何呢?师: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生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隋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师:从哪些方面可见经经济繁荣?生1:人口激增 2:粮仓丰实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框内容 “大运河的开通” 投影:大运河的图片,放轻音乐生:结合地理简介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在605年开始,到610年全线开通,以洛阳为中心,他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

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师:大运河的作用有哪些?生:“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全国统治。” 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生:不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既有贪恋江都的美景的动机,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也有兵力强大,帝王的霸气。师:隋炀帝对为什么能够开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生: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师: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生:学生分小组讨论:全面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出示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开凿大运河征发几百万人,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苦难。” “开通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学生比较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补充:当今运河相当于三条铁路运输量,每日通过船只三百余艘。

课外延伸:比较隋文帝和隋炀帝的功过。板书设计:隋朝:繁盛:统一;经济繁荣、大运河开通一时:二世灭亡,共38年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材简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Ⅰ、女皇武则天

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

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

Ⅱ、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渊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学生自读楷体字辅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教师补充“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2、贞观之治

(1)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2)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先阅读课文,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

学生解释“房谋杜断”。

有关最著名的谏臣魏征,由学生表演一段课本剧,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教师简述:这些贤才谏臣为唐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

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展示两段资料: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线,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学生讨论两段资料的含义,对比说明唐太宗治国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3)学生归纳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开明的政策外,还有哪些原因? Ⅲ、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与探究

设计表格,列出并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四)巩固与小结

1、复习巩固本课重要知识点。

2、学生谈学完本课,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和农业手工业成就。

②利用“曲辕犁”图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互动授课法:师生互动,教材互动(史料、学生表演、图片、课文穿插进行)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居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分析

本课以“开元盛世”从两个方面进行叙述:首先介绍唐玄宗前期的改革措施,使唐朝出现“开元盛世”景象。其次,介绍农业、手工业、商业取得的成就。

三、教学准备

搜集本课的资料、有关图片、历史资料。

四、教学过程

㈠导入

师: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什么盛世景象?他治世的方法给你印象最深?生:“贞观之治”,“任用贤才,重视纳谏。” 师:哪位同学能背诵杜甫的《忆昔》,从诗中可以看出唐朝什么景象?生:反映唐朝开元时期繁荣情景,“天下太平,远行安全,府库充盈。” 师:这种盛世局面是怎样取得的?当时社会是何等景象?

㈡授新课:“开元之治”

生:学生表演“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历史故事。师: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唐玄宗什么措施?除这以外,他还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引导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分小组讨论。生:“任用有才能的人。”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人。“重视地方吏治。”亲自考核县令政绩。“注重节俭。”烧毁宫内珠玉锦绣。师:唐玄宗前期和唐太宗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派中心发言人发言。生:他们都善于用人,重视地方吏治,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注重“戒奢从简”,统治期间出现盛世景象。师: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为唐朝后来的繁盛奠定了基石,唐玄宗前期,拨乱反正,除弊政,用贤良创造了唐朝。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出唐代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生:“兴修水利”,“提高农

耕技术”,“种植经济作物”,蔬菜、茶叶“农具的改进”。师:投放“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生:比较不同的结构:“直辕犁”、“曲辕犁”,分析其特点:曲辕犁省力,提高劳动效率。师:投示“筒车”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生:学生仔细观察“筒车”的结构。点拨:它是一种利用水力转动的灌溉工具,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竹筒,把转轮安置在溪流上,受水流冲击,自行旋转不已。现在,仍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在使用这种灌溉工具。师:大家多数生活在农村,现在使用的灌溉工具比唐代的筒车有了什么改进?生:“水车”、“抽水机”。师: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兴盛,带动了商业的繁荣。生:学生表演“阿拉伯商人的惊奇”的历史故事。师:阿拉伯商人见到丝绸衣服为何惊奇?从中说明了什么?生:“既透明又很薄”,说明唐朝丝织技术非常高超。师:唐朝的制瓷业又有怎样的发展?生:“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造型美观,釉色绚丽。师:农业、手工业产品增多,促进商业的繁荣,商业带动了城市的发展,那么国际大都市长安又是怎样布局的呢?播放“长安城平面图”的图片。简介长安城(放轻音乐)。师:唐都长安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超过百万,是各民族交流的中心,也是亚洲各国重要的商业都市。

㈢小结:师:引导学生归纳,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经济发展的情况,出现什么景象?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口增加”,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开元盛世”。

㈣练习:学生完成“活动与探究” 1、读史分析(P16,略) ①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②你认为他后来能坚持这样做吗? 2、故事会 ①根据课前学生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 ②选几个代表在班上讲述交流。 3、简述唐玄宗这个历史人物。 “唐玄宗前期是位贤明的君主,唐玄宗后期是贪图享乐、奢侈腐化的昏君。”

板书设计: (略)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⑵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

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法:指导预习,问题设置 指导课前预习工作: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采用分组合作的方法做好预习工作。第一组:了解隋唐以前我国采取什么选官方法。第二组: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科举考试究竟怎样考。一个普通读书人怎样才会成为进士。第三组:找出课文中提到哪几位人物是通过科举考试当上官的,并尽可能多地了解哪些历史人物是通过科举考试当上官的,如岳飞、司马光等。第四组:排练一个短剧小品(1分钟以内)“看榜文”。 学法:阅读、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二、教材简析

1、 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尤其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

帝的作

2、 难点:如何客观评价科举制度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及其对中外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设计

㈠导入: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唐朝杰出的皇帝,请说出他们分别是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很好,他们统治期间,中国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持续发展的盛世局面。他们的统治措施中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是什么?(善于用人)正确。那么,你们是否知道,隋唐时期的封建统治者通过什么方式来选拔人才呢?(科举制度)不错。也许你们听说过科举制度,但它具体是怎么回事,读书人怎样才能适应它的要求,达到升官入仕的目的。哪一科最重要等等。知道这些的人可能不多,今天我们就专题学习这一内容。(板书课题)

㈡教学新课:

请同学们先不看教科书,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科举制度?(让学生自己讨论,自由发言。)同学们讲得都很有道理,简而言之,通过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就叫科举制度。大家都预习过课文,请一起回答:科举制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隋朝)现在,请第一小组的同学展示你们的预习成果,派一位代表介绍隋唐以前我国采用什么方法来选拔官吏。(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介绍“九品中正制”)好,×××同学出色地完成了预习任务,关于九品中正制大家只需要明白一点就够了。那就是到了后来,必须有

地方官吏、高门权贵的推荐,才可以做高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由于出身寒微,难以担任中央和地方高官,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现在我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这种选官方式有什么不好?(让学生踊跃举手,自由发言)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7页的内容,找出在科举制度的产生过程中有哪几件重要事情。(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一、隋朝时科举制诞生(板书) 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板书) 2、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诞生(板书)现在,我们一起来讨论以下两个问题(让学生看投影) ①科举制度与过去的选官制度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他给各种身份的人带来了什么变化?(如地方官、贵族子弟、贫贱读书人等) ②通过科举制度,获利最大的是谁?请同学们看课本第18页图片,并阅读左边小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请一位同学解释这句诗的意思。(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说明)我想,现在大家应该明白科举制度对谁最有利了吧。从唐太宗开始,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请同学们阅读第18页的内容,找出哪几位人物是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学生阅读并举手回答,教师板书)二、唐朝时科举制度逐步完善(板书) 1、唐太宗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板书) 2、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板书) 3、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板书)根据以上内容,我们一起来讨论几个问题(让学生看投影) ①请看第18页“动脑筋”,请问:这种“帖经”的试题类型和我们今天的什么题型很相似?你认为这种题型好不好?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②请看第20页“动脑筋”,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试赋好不好?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的考试内容,你会怎么做?能否再估计一下唐朝的文学界、教育界将会呈现出怎样的局面?(学生自由回答) ③请第二组的同学派一名代表,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完整的科举考试是怎样进行的?一个普通读书人需要经过哪些环节才能成为进士。学习了科举制后,我们应该明白这一点。(学生代表作具体介绍,本组其余同学可作补充)很好,第二组同学也认真进行了预习,他们究竟说得对不对?我们看完一段录像便会知晓。(播放《中华历史五千年》中的一段录像)现在,请第三组同学派代表起来介绍一下,历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是通过科举制当上官的,他们都有什么作为?(学生回答,教师稍作评价)同学们,中国古代有种说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那么,你能否相象出一个书生在金榜题名时的喜悦心情呢?现在,请第四组的同学共同表演一个小品:看榜文。(学生表演)我想,同学们现在对科举制度应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科举制在中国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它对我国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不言而

喻的,现在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个话题。活动与探究:请从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社会风气以及对中外的影响等多方面来分析,应该如何评价科举制度?请先不要看书,充分利用自己的课外及社会知识,联系刚学过的课堂知识,展开联想。(鼓励学生不要怕答错,大胆发言,自由发挥)通过同学们口若悬河、丰富多彩的回答,我感受到了大家课外知识的广泛、思路的开阔、想象的丰富,有些同学的回答不仅很有道理,而且还有独到之处,值得称赞。现在我们来看第19页的内容。书中给我们归纳了三条:三、科举制度的影响(板书) 1、改善了用人制度(板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板书)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板书)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不止这些,它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走向了极端,其不良影响十分明显。

㈢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围绕一个问题进行了步步深入的探讨。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我们是围绕什么问题进行讨论的,又是怎样步步深入的?(学生总结)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主要史实:①唐朝的民族政策。②唐朝周边主要少数民族的名称和地理位置。

③吐蕃统一。④文成公主入藏。⑤汉蕃“和同为一家”。⑥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2、了解主要历史人物。

能力目标:

1、收集藏族、维吾尔族、满族、彝族、白族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比较分析资料的能力。收集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有关故事。

2、动手设计少数民族方位图,让学生确立正确的历史空间概念。

3、讲述文成公主的故事,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历史事件的能力。

4、分析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归纳唐朝民族关系特点,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

5、编写文成公主入藏小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6、分组学习,培养学生与他人团结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认识政府开明的政策,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保证。

2、认识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有利于各族的发展。

3、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友好关系,是我国古代中央政权与周边民族关系的典范。其开放的民族政策是今天非常值得借鉴的历史财富。

二、教学简析:

教学重点:

1、吐蕃的社会发展。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社会课上有关藏族的内容。

2、吐蕃与唐朝的友好关系。鼓励学生讲述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使学生切身体会“和同为一家”的亲密关系。

3、介绍布达拉宫“曲结竹普”宫室里的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塑像。

教学难点: 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三、课前准备

1、指导分组收集资料。 2、收集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有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知道,今天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境内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大家能说出多少个民族? 生:(七嘴八舌,可能说不全) 师: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回去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五十六个民族的情况。下面,这些图片,你能说一说是哪个民族?(逐一展示几个有关民族的图片:藏族、维吾尔族、满族、彝族、白族。) 让学生说出民族的名称。 请五个学生介绍今天这五个民族的概况。 师:(告诉大家这五个民族在我国唐朝时的称呼。)今天,我们着重学习唐朝与这五个民族的关系。

二、学习新课

□ 挂图《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请一学生指图,说出周边主要少数民族的名称和地理方位。□再挂图《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请一位学生到黑板上指图,说出各少数民族的名称和方位。□教师:(列民族示意图) 师:教师列的这个方位图是唐朝前期,还是后期的民族关系图? 生:学生通过观察两图,得出:后期的。 师:大家已经注意到是后期的,说明大家已经看出了唐朝前后期,周边少数民族的变化,是什么样的变化? 生:学生再次观察图,得出:西北有东突厥和西突厥。 师: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当时东厥与唐朝的关系?生:(讲课前提示部分的内容)唐朝初年,东突厥经常南下骚扰。唐太宗积蓄力量,

终于打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太宗当面数明他的罪状后,还授予官,赐给田宅,并时常宴请他。对东突厥首领,唐朝也给予优厚待遇,仍令他们管理旧部。朝廷也大量任用突厥贵族当官。师:那么前期图上的突厥民族为什么没有了呢?展示图片《渭水之盟》,老师简单讲解东西突厥灭亡的情况:随着颉利可汗的归顺,东突厥灭亡。后唐高宗时,又灭了西突厥。着重强调突出唐太宗对颉利可汗的册封和对东突厥民族的优待。 师:下面咱们分四个小组进行学习。 列各小组学习和讨论的内容: 1、各民族生活在哪里? 2、各民族有什么生活习俗? 3、各民族出现了哪几位杰出的首领? 4、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学生分组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共同讨论各民族的学习内容。 师:下面咱们全班同学相互交流各小组的学习成果。各小组的同学推荐一名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你们的学习效果。 师组织生:各级依次选派一名同学向其他小组的同学介绍本组所学习的民族的情况。要求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听,注意每个小组的介绍是否完整。文成公主小组的同学还要介绍文成公主的故事。 生:各组派一名同学上台作介绍。(学生按自己学习的程度,自由发言,发言不要求很全面,可由多个同学补充) 师:指导学生观察彩页《步辇图》,哪位同学能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给大家描绘一下当时吐蕃使者求婚的情景。 生:学生看图描绘当时吐蕃使者求婚的情景。(让学生自由发挥,讲得好不好,都应热情鼓励,时间允许,可让多个同学从不同角度讲) 师组织生小讨论:松赞干布为什么多次向唐朝求婚?唐太宗为什么同意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如果当时你跟随文成公主入吐蕃,你能帮文成公主做些什么有益于吐蕃的事?文成公主为什么会受到吐蕃乃至后来藏族人民的喜爱?生:可让学生分小组且分别谈其中的一个问题。通过讨论进一步认识了解文成公主入藏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并达成共识:松赞干布因仰慕中原文明,想向中原学习先进的文化等,所以向唐多次求婚。唐玄宗为了和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所以也同意把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聪明娴慧,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联系和发展藏族经济文化作出了贡献,所以人民尊敬和怀念她。

引导学生归纳分析唐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有何共同点,理解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车书本一家”“和同为一家”的亲密友好关系,理解这是唐朝实行开放民族政策带来的积极结果。

三、课堂小结

老师鼓励学生争当今天的小老师,尝试小结今天的学习内容。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的奋斗精神,使学生更加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通过唐文化对各国影响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简析

本课主题是唐朝对外友好交往,其中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三、教学准备

教师:《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挂图;学生收集有关鉴真六次东渡资料、玄奘西游天竺业绩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第28页导入框图片:启发思考,坐在这头装饰华丽的大象上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受此隆重礼遇?(激发学生兴趣)

一学生朗读导入框文字,学生明白了这是唐朝高僧玄奘在天竺阐释佛经,在天竺国受最高礼遇的故事。根据导入框设置问题进入新课。

板书课题:中外友好往来

二、进行新课

(一)1、学生齐读第28页正文部分,整体感知隋唐对外交往盛况。

2、《职贡图》,说明唐朝时期许多外国使节远道而来到中国,向中国皇帝进献他们的珍稀宝物。指出这是中外交往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析图,加深对中外交往知识理解。

3、挂图《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引导学生读图下说明及图例,启发学生读图探究:根据此图,你能找出唐朝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吗?学生探究活动(上台指图说

说),教师肯定指图小结:有东亚的新罗、日本,中亚的波斯、大食,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的拂菻,印度半岛的天竺以及东南亚各国等。然后引导学生在图上指明中外交往路线,注意联系古老的丝绸之路等知识。

(二)过渡:我们首先学习唐朝时与中国近邻国家——朝鲜半岛上国家友好交往状况,引导学生自由读书:唐与新罗的友好关系(教师板书)。

探究:双方在频繁的交往中都得到了哪些益处?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捕捉有效信息,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教师肯定。

(三)小结过渡:隋唐时期,不仅中国与朝鲜半岛上国家交往密切,而且中国与隔海相望的日本交往也很密切,并且中国唐文化对日本产生重大影响。下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遣唐使和鉴真东渡”部分。

看书后同学们提出问题供小组学习讨论、探究,小组不能解决的,大家共同来努力解决。 探究问题:

1、从哪时开始日本有使者到中国来?

2、唐朝时遣唐使来中国基本概况。

3、遣唐使回国后对日本政治、生活有影响吗?

4、日本对唐朝是如何评价的?(从文献资料中提出问题)

5、唐朝到日本去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谁?他什么时候去的?他东渡日本第几次才成功?

6、鉴真东渡日本后对日本国有何贡献?

7、鉴真前五次渡海状况,鉴真六次东渡说明了什么?鉴真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8、比较日本钱币与唐朝钱币的异同,你能举出日本受中国唐文化影响的一些事例吗?

学生提出问题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充分肯定并鼓励学生,然后《鉴真坐像》:

1、争对学生关心的鉴真六次渡海,让收集了这一资料的同学复述鉴真渡海故事(展开故事比赛也可);

2、师引导学生读32页的“曾回国„探亲‟的鉴真坐像”让学生明确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对中日文化传播使者鉴真的敬意和怀念他。塑像回国“探亲”说明中日人民传统友谊代代相传。

(四)上课时我们了解了玄奘高僧在天竺受到最高礼遇的故事,那么你还知道玄奘哪些故事吗?有一学生讲述小学时学过的“生命的林子”这篇课文,讲述玄奘决定在集纳天

下名僧的法门寺——这一片莽莽苍苍(人才济济)的大林子,苦心潜修,研读佛经,终成一代名僧的故事。教师肯定:好,说的好!玄奘的确是唐朝高僧!

①那么玄奘是何时去的天竺?他为什么要到天竺去?

他去的顺利吗?他在天竺有何成就?他回国后又有什么重大成就?

教师设置上述问题后,让学生读课文,探究这些问题,学生回答(略)

②学生合作完成课本32页“动脑筋”题:“你知道秦王是谁吗?”(启发学生联系旧知识回答)

③教师投影《玄奘》人物画像:①介绍这是玄奘从印度学成后归国的情景,具体内容详见教师《教学用书》图画说明。②学生介绍玄奘西游天竺其他资料,通过介绍使学生对玄奘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比较探究:同学们对《西游记》这部小说非常喜爱,想一想书中唐僧的描写与你所了解的玄奘有何不同?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玄奘西游天竺取经,经历了艰难险阻,最后取得成功,从这点上是相同的,至于小说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一系列人物和一路上经历的具体情节则都是虚构的。

三、新课结束。

学生小结,谈收获及感想,置疑问难。

教师置疑:今天我们学习了唐与日本、新罗和天竺的交往事实后,想一想,为什么隋唐时期对外交往如此繁盛?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第一问教师启发学生从以下两方面去思考,去寻找答案:1、唐朝前期的繁荣和强盛;2、当时日本、新罗、天竺的简要情况。

第二问,师引导作小结:唐朝对外交往十分频繁,但封建时代的交往,多在政治、文化方面,经济交往的比重还很小,相互间的赠品和回礼,与当今的国际贸易无法相提并论。

四、课后延伸。

根据本课内容,排演“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等历史短剧或历史小品。

板书设计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一、唐与新罗的关系

二、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三、玄奘西游

一、教学目标: 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1、知识要点:赵州桥、唐都长安、雕版印刷术、李白、杜甫、白居易

2、技能训练: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从史学的角度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从而提高学生对唐诗、散文、书法、雕塑等方面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隋唐文化中每一项科技成果无一不是经过发明者无数次试验,钻研、认真学习前人成果取得的,我们要学习他们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二、教材简析

教学重点: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唐诗

教学难点:

1、李白、杜甫、白居易、诗歌特色。

2、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教学方法:启发式谈结法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课:

“李白斗酒诗白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白称臣是酒中仙”。

教师提问:这首诗是谁的作品?与这位诗人同时代的还有哪几位?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指出,李白生性浪漫,不习惯宫延生活,更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他浪迹江湖,留下了大量的诗篇,李白的诗有何特色?人们为何称他为“诗仙”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读一读,看一看,议一议。

(一)赵州桥

1、学生思考:赵州桥是谁主持修建的?是何时修建的?

2、赵州桥的建筑有怎样的特点?

3、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有什么地位?

教师引导:赵州桥至今已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这座具有高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准的工程技术,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骄傲。

情景感应:

“架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宋·一诗人)

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雾(明·祝万祉)

(二)唐都长安:唐都长安平面图及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教师设问:唐都长安建筑布局及特色是什么?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教师作简要说明。

(三)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教师引导:印刷术发明以前,人们用手抄书,这既费时耗力,又易出错,到隋唐时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什么是雕版印刷术呢?(布置学生看书,然后回答)

教师在学习回答基础上强调:

1、雕版印刷术来源于生活的体验,离不开人们的观察,探索及创新。

2、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但在近代被外国殖民者掠走。

(四)光耀千古的诗坛

情景体验:(人物像)李白、杜甫、白居易

在学生看书基础上教师启发提问:古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凑”这一谚语本身说明了什么?(唐诗歌繁荣)

学生讨论: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个伟大诗人有哪些传世各作?各有什么特色? (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比较表)

归纳总结:李白:《朝发白帝域》、《蜀道难》。特色:豪迈奔放、清新飘逸、号诗仙。 杜甫:“三吏”“三别”。 特色:沉郁悲抱,精炼凝重,号诗圣

白居易:《秦中呤》、《新乐府》。特色:直如白话,通俗易懂。

三、课堂巩固

回顾知识要点,快速记忆,多媒体展示检测题目。

四、归纳总结: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一) 高超的建筑水平:A、赵州桥 (石拱桥) B、唐都长安

(二)雕版印刷术:A、发明过程 B、主要作品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A、李白 (作品及特色)

B、杜甫 (作品及特色) C、白居易(作品及特色)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要点:颜真卿与柳公权的书法,阎立本、呈道子的绘画、莫高窟、乐舞。

2、能力训练:通过列表整理隋唐时期主要文学艺术家及其艺术特点和代表作来培养学生归纳和整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隋唐时期,文学艺术获得高度发展,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简析:

教学重点:书法及石窟艺术

教学难点:知识点较多,难于掌握

教学方法: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三、课前准备:

1、收集唐朝时一些书法作品。

2、课件:列强野蛮掠夺我文物。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隋唐时期我国科技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

2、导入新课:隋唐时期,我国不仅在科技方面创造了骄人的业绩,而且在文学艺术如诗歌、书法、和石窟艺术方面,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二、探究与创新

1、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启发提问:我国继王羲之之后在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谁?他创立的新书体是什么?谁能给大家作临摹表演?

(答):颜真卿,他创立的新书体雄深敦厚,人称颜体、代表作有《多宝塔碑》等。(板书)

(问):和颜真卿齐名的书法家是谁?他的书法特点是什么?代表作有哪些?

(答):柳公权。他的书法方折峻丽,骨力劲健,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等。(板书) (问):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唐代画家是谁?他们绘画有什么特点?各有什么代表作?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有阎立本和吴道子,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代表作有《步辇

图》,吴道子善画写意画,即用笔不求工细,但求神态,其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2、艺术宝库莫高窟

启发提问:我国古代有三大佛教艺术宝库,有两个曾在上学期见过面,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山西云岗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

(投影)敦煌莫高窟。(配备简单解说)后启发提问:

当你面对这里的每一个雕像,每一幅壁画,都可算是艺术珍品,你将作怎样感想? (学生分组过、集中解答)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这是我们的前人对世界雕塑、绘画艺术作出的贡献,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教师顺势提出)在近代,外国列强在我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同时,也加强了对我国文化的掠夺,谁又能想到,就在这敦煌莫高窟,曾经也留下了列强野蛮掠夺的痕迹呢? (情景感应)媒体投影:列强野蛮掠夺我文物。(录像)

(启发提问)通过观看这段录相,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充分发言,教师归纳,整理)

3、盛大欢腾的乐舞

坐部伎和部伎 软舞、健康

(探究创新)结合你所了解的知识猜猜当时表演《霓裳羽衣舞》最好的是谁?

(教师强调)隋唐时期音乐、舞蹈,大量吸收了西域各族和周边各国传统乐舞,再加于创新,呈现出气势恢宏,风格多样,既优美和谐又铿锵热烈的盛世特色。

三、课堂巩固训练

四、小结:(教师根据本章重难点,理清知识线索,把知识系统化)

五、作业:搜集有关图片和文字材料,写一篇敦煌莫高窟畅想族游短文。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从C10初——C12中时祖国境内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辽、西夏、金人先后兴起、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辽守战争、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守金战争和南宋的建立,郾城大捷、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及对峙局面的形成,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和教师点拨,让学生了解在纷繁的史实中理清知识脉络,抓住中心进行学习的方法并参予到其过程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正确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②本期民族政权间战争频繁,但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金议和的历史作用。正确分析民族战争的性质。

③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正确看待历史的民族关系,不要唯“汉”独尊、独好。

二、教学简析:

教学重点:

①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②女真建金和岳飞抗金。

教学难点:

①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②评价岳飞抗金。

三、课前准备:

①南宋、金对峙形势的挂图,岳飞像等相关图片。

②辽、北宋、西夏形势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看过电视剧《天龙八部》吧?喜欢看吗?

2、你能说出其中的乔峰是什么人吗?(他的身份),你还记得在这部电视剧里都提到过哪些政权吗?

3、对,有辽、西夏、大宋、大理,看来乔峰、段誉、虚竹他们生活在一个多权并立的时代,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过这样的一段时期呢?——有,大约从C10初到1276年元灭南宋再度统一中国,在近三百年时间里,祖国大地上群雄逐鹿,民族政权此消彼长,征讨并合,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活跃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相对比较复杂的时期,就让我们翻开那个时代的历史画卷,了解并立的各个民族吧。

二、教学新课:

1、 ①展示P50前言图画和苏颂诗句: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天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它们反映了北方契丹民族的由来、生存环境和生活习俗,你能据此想出来吗? ②学生叙述想象,师同时展示有关契丹人生活习俗的壁画、文字图片。

③契丹是怎么强大起来的呢?学生自学第一目第一段后,回答:a.b.c.

2、①同一时期,中原地区在唐灭亡后出现了政权混乱局面,先后经历了五个短暂的政权的统治,在第五个政权后周统治期间,统一趋势不断加强,是谁完成了中原地区的统一呢?同学们听过陈桥兵变和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吗?

②请一组学生表演事先排演的片断剧: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

③评价学生表演,同时进一步说明(指图)北宋、赵匡胤、东京结束分裂

3、①师生:北宋建立之后,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对辽问题,用兵失败后,只好采取防御政策,但辽仍时有进犯,其中最厉害的要数澶州之战了,当时的情形怎样呢?结果又如何?

②学生读课文,初步了解,明确结果是:澶渊之盟。

③屏显澶渊之盟内容和看P51,动脑筋,学生讨论。

你赞同谁的观点?你怎么看~?

4、①出示图片:西夏壁画人物、说明,同学们请看图片上的人物与中原汉人相似又不尽一致,他们是生活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在C11其首领元昊建立了西夏政权,它与宋的关系怎样呢?

②学生读书据课文回答。

5、①播放反映女真人生活的场景图和片断,引导学生观看P53“骑马的女真男子”图。对女真族形成初步印象。

②请一组学生齐读P53小字,进一步了解女真人的生活习俗、特点:善骑射、勇猛剽悍。 ③这个兴起于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强大,C12初,阿骨打开始抗辽,不久就在会宁称帝,建立了金政权,之后,又先后灭了辽、北宋。

6、在北宋灭亡的同年,赵构在临安建立了南宋政权。

①南宋的初年,金军几次南犯,岳飞等抗金名将率军英勇抵抗,同学们知道岳飞故事吗? ②请学生讲演故事,并发表对岳飞抗金的看法。

③岳飞个人的高尚品格确实令人钦佩,故后人特意在杭州西湖边建立了岳武穆祠来纪念他,还在岳墓前铸了两个跪着的人像,大家能猜出他们是谁吗?对,是投降派的代表秦桧及其夫人,岳飞被害后,投降派占了上风,宋金达成了和议,请看课本P54了解和议内容。

④师指“金与南宋对峙形势图”说明对峙情况,明确宋金分界线。

淮水——大散关

三、小结

①同学们,想一想,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哪几个并立的民族政权?

②并立的民族政权表(要求学生填写,练一练,及时回顾所学)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于完成于南宋之时。

2、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束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包括三方面内容。一、南方农业的发展;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三、南方商业的繁荣。这是本课的重点。南方经济的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图片展示、课堂情景剧表演。

三、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资料、编排临安城商业繁荣的情景剧、挂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国以前,中国的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从东汉末年开始到西晋后期,大量的北方人迁到江南,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了,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片荒地,到五代和以后,江南地区有了哪些重要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板书课题。

二、授课

师:讲古代的经济,主要是三大方面,即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这节课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共同研究探讨从五代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

板书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师发资料《宋代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苏湖熟,天下足》、《水稻在南宋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的栽培也有很大的发展》《中原地区的森林因长期砍伐,遭到严重破坏》。学生利用教材、自己收集的资料,教师分发析的资料,就南方农业发展分小组自由组合研讨,之后,在全班交流结果,师引导学生观察《耕获图》

板书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师发资料《宋代南方丝织业的发展》、《棉纺织业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北宋兴起的景德镇》、《福建泉州的海船》,学生阅读课文,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教师分发的资料永南方手工业发展情况分小组自由组合研讨,之后,在全班交流结果。师尽可能地展示收集的图片。

板书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师分发资料《开封的繁荣》、《临安的繁荣》、《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交子的出现和发行纸币的官方机构》,学生读课本,看图。利用资料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南方商业繁荣的表现(要求自愿编课堂短剧);2、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示从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政治因素三方面分析);3、南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提示结合现实和P60的两观点进行讨论。)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师强调: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 板书设计:

十、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通过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饭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 2通过了解过去的社会生活史,提高认识和改造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从而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创造性改造物质生活的能力。

2、过程、方法

(1)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课中利用资料,提高学生处理史料,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并逐渐培养依据史料形成观点的方法。

(2)通过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国和力。

二、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所涉及的问题,基本上属于社会史的范畴,教材展现了宋朝社会生活的几个重要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项内容;二是精神方面,包括娱乐活动和节庆活动两项内容,服饰和瓦子可视为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撰写小文章。

三、课前准备:

师生分别收集宋代社会生活的有关资料,并按衣、食、住、行娱乐、节庆六方面进行分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悬挂《清明上河图》挂图,让学生欣赏。师:这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描绘的北宋东京汴河及其两岸的街景市貌。播放或咏颂“爆竹声中一岁除„„”。这是大诗人王安石的《元日》,他在诗中描述了宋代人们的元旦(正月初一)的景象。同学们,你想了解宋朝人的日常生活吗?今天,我们就穿越时光隧着,回到宋代社会去了解他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情况。

二、新授

学生阅读课文,师板书课题,师提问:同学们,通过阅读,找一找,课文从哪几方面介

绍了宋代人们的日常生活?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衣、食、住、行、娱乐、节庆”。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组合,5-6个人一组,分六个专题,每小组选一个,先在小组内进行研究,可充分利用你们自己收集的资料,老师提供的资料,每小组内组员充分发表意见,由1人执笔进行记录,并代表本组在全班进行交流,同学们可写文字,也可绘画,还可编短剧等多种形式。

学生分组开展探究。师巡回各小组,把资料分发各组参与讨论或解答学生的疑问。 师:下面,请同学们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

生:进行全班交流。

师随时进行纠正、补充、并给予鼓励。

3、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讨,并进行了展示,在课后,仍小组为单位,把你们的成果编辑成一份有特点的小报,比如《东京瓦子见闻》,《宋人饮食》,《宋人服饰》等,全班办一期历史专刊。

板书设计:

十一、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物质生活

二、精神生活

娱乐

节庆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建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

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对元朝民族融合的讲述,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建立在全国统一、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由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目,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通过学生培养学生对民族关系问题的正确观念,体会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认训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2、通过文天祥抗元斗争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结合行省制度中西藏和台湾问题,采用学生针对当前实际情况发现见解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简析:

教学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民族融合

教学难点:行省制度

四、教学过程:

导:很高兴和大家度过快乐45分钟,

师:提到蒙古族,同学们想到了什么呢?

辽阔的草原,雄健的奔马,雪白的帐篷,浓香的酥油茶。显示《草原风情画》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这是一组很美丽的草原风情画,象同学们刚才说的一样,有辽阔的草原,雄健的奔马,成群的牛羊,雪白的帐篷,那么从这些画面中,大家能不能看出蒙古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生答:过着游牧和狩猎的生活。

师结:蒙古族是我国北方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他们生活在蒙古高原上,多数过着游牧生活,被称为“毡帐中的百姓”,是一个能歌善舞、勤劳勇敢、豪放纯朴的民族,是我们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它曾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政权——元朝并统一全国,而

且它的疆域比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要辽阔,那么,蒙古族是如何兴起、壮大统一全国的呢?它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有什么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踏上蒙古高原去看一看蒙古的兴起和元朝建立的全过程。

点击显示课题《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师:那么十二世纪的蒙古高原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呢?有一部历史剧真实反映了当时的情景,请看大屏幕。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情景蒙古史书中这样记载着。

你们能不能从史书中看出当时蒙古高原上是一种什么状况呢?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牧民,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那么由谁来实现人们的这一愿望呢?请看P66,第一子目“一代天骄”统一蒙古。弄清:

1. 你觉得铁木真是一个怎样的人?

2. 他最大的功绩是什么?

学生读书举手作答

师结:在蒙古各部互相混战,蒙古高原处于四分五裂的时候,铁木真顺应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以他非凡的智慧、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勇敢坚强的性格,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经过多年征战,于1206年统一蒙古,建立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那么,如果你来到鄂尔多斯草原上,有幸瞻仰了成吉思汗陵,你最想在留言簿上对成吉思汗说一句或一段什么话呢?老师手中有一些一中同学从网上下载的有关成吉思汗的资料,结合这些资料请同学们把你的心里话、肺腑之言说给你所在小组的同学听听,看看谁的语言最真诚、最感人!

学生分小组交流

师句:能不能把你的心里话说给老师和全班的同学听听?

生举手作答

师结:同学们的语气中流露了对成吉思汗的敬佩之情,他是我国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不仅有统一蒙古的壮举,更有统一全国的雄心,只是“壮志未酬身先死”,完成这一遗愿的是他的孙子忽必烈,那么元朝是如何建立并统一全国的呢?

我们看到金崛起于极北蒙古称雄大漠,而南宋移都临安,过着醉生梦死、奢靡豪华的生活,金与南宋不断争战,这就给蒙古成就千秋霸业一个机会,请同学们看书P67《忽必烈建立元朝》

第二子目,待会,我要请同学们起来说一说元朝建立并统一的全过程。

学生看书

师:显示《蒙古建立和元朝建立图》对照图叙述。

师:现在老师把你所说的内容梳理归纳如下;

显示《元朝建立和统一全国》的线索图

蒙古建立-----灭西夏、金-----建立元朝----忽必烈继承汗位----建立元朝-----追部大部-----南宋灭亡。

师述:1206年在元军大举进攻南宋的时候,南宋军民浴血奋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文天祥拒降的故事,今天,我们班的表演看将再现历史真实的一幕,让我们走近文天祥,真实地感受文天祥身上的人格魅力,近距离地触摸他高贵的灵魂。

学生表演《文天祥拒降》

师 :由于时间仓促,同学们的表演虽然不够完美,但我们依然能够看到文天祥身上散发出来的光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是一个大丈夫,真英雄。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人,面对文天祥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我们可以结合他的诗词来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显示文天祥画像

师述: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深深地酝感动着我们,爱祖国不是一句空话的口号,它包括爱我们这个民族,爱同胞、爱语言、文化、山川、河流、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希望同学们把对祖国的热爱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转化为做身边小事中去,元朝统一后,统治者必然会想方设法来维持它的统治,那么,如果你是元世祖,你会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使国家长治久安呢?

学生假想,畅所欲言。:

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元世祖在经济、政治、民族关系上是怎么做的呢?请看书p68页,先看一看元世祖发展经济的举措,你能归纳出来吗?老师帮着你把所学的内容梳理并补充一下,那么在政治上,他会采取怎样的管理/请看大屏幕。

显示《唐元疆域图》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元朝的疆域比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辽阔,是当时一个强大的封建国家,(1)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怎样进行有效管辖呢?(2)具体内容如何?请学生看书,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来。

显示《元疆域图》

同学们能不能长找出台湾西藏的位置,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到台湾和西藏是什么时候,

你对台湾、西藏问题有什么看法?

生:讨论并发展看法?

师结:我们从史书中可知:台湾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行为都是可耻的。不会得逞的。

《师述:民族融和发展》一目,请同学们看一个精彩的表演,学生表演,齐唱《爱我中华》。

师结: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元朝的历史,由于本课涉及到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内容较多,怎样又快又好地把他们掌握呢?现在给大家推荐一个线索图。 显示,本课的线索图。

教师小结

文天祥拒降

元宰相:我乃大元朝宰相,你为何不跪?

文天祥: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何跪?

元相(傲慢);你何以至此?

文(嘲讽):南朝若早用我为相,你去不了南方,我也不会到你这里来。你有什么可神气的?元相(威胁):,哼,好大的口气,岂不知你的生死皆在我的手中。

文(正气凛然):亡国之人,要杀便杀,道甚由不由你!

元相回禀忽必烈

元相:文天祥固执已见,不肯投降。

忽必烈:你下去吧。

忽:文天祥一身正气,铮铮铁骨,为南宋奔走效命,令本王深感佩服,此人不用是我大元朝的损失,我曾派两位重臣前去劝降,都未成功,看来只有我亲自前往了。

(面对文天祥):文天祥,你乃旷世奇才,屈尊在一个弱小昏庸的国家里,岂不误了前途,这样,本王敬重你,你若归顺我们大元朝,本王将赏你高官,赐你豪宅,子孙封爵,一生显贵,享之不尽,何如?文:高官、豪宅,乃身外之物,我岂能为这些东西污我清白,失掉民族气节!忽:好!那你究竟要什么?

文:愿以一死足矣!

忽:你不怕死么?

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忽:文天祥,你乃真英雄,本王钦佩你,即使你不能为我效力,本王也决无杀你之心,

但是你乃南宋旧臣,忠心耿耿,放了你,无异于放虎归山,好!本王就成全你,赐你一死,以成就你的心愿!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清楚的掌握宋元时期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情况,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2)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学生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 坚持不懈 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向学生展现了我国古代的重大科技发明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本课重点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难点是充分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教着准备雕印好的“灿烂的宋元文化”几个大字。 学生准备橡皮泥 橡皮檫 小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雕印的“灿烂的宋元文化”提问:这是怎么制出来的?(雕印)师:中国古代印刷术起源于印章和石刻,发展到隋唐时出现了什么技术?(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经过五代,到了两宋时期兴旺发达。雕版印刷术出现以后,我国刊印了大量精美的书籍。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标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思考雕版印刷的欠缺与不便之处呢?教师举例说明如:宋太祖时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经》,耗时12年,雕版13万块,印完后堆积如山的雕版派不上用场。另外,当时一个刻工一天只能雕刻四五十个字,一本六万字的书就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学生通过示例归纳出结论:费时 费工 浪费性大。师 由此可见 雕版印刷术需要改革创新了,于是到北宋时,有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个人是谁?(北宋平民毕升) 二、授新课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师: 观察毕升画像,阅读小字部分,简要归纳出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单字 排版 印刷 拆版)学生动手体验,完成活动探究(1)师: 同学们想一想,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相比较有哪些优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活字印刷突出两个变,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既经济又省时。由此可见,活字印刷把印刷术推进了一个新的 阶段,。元朝时王贞发明了木活字,才广泛推广和应用。但是,毕升的这一创举比欧洲早400年。师: 今天的印刷业又有什么新的发展呢?(激光照排 电脑排版 高速印刷机等)(二)指南针的应用师:同学们见过大海吗?假如你是一名海员,驾驶一艘船在茫茫的大海上行驶,那么船上首先要具备什么?(指南针)师:说道指南针,这里有一个小故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咸阳修建一座阿旁宫,大门用磁石做成,如有人暗藏兵器入宫行刺,就会被磁石吸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掌握了磁学知识,早在战国时,人们就制成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观察汉朝的司南模型思考:司南由哪两部分组成,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师:到了北宋,人们制成指南针。观察宋朝的罗盘针模型思考:罗盘针比司南有哪些进步?它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出示材料分析: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隐晦则观指南针 ——北宋·朱 《萍州可谈》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南宋赵汝适《诸蕃志》 思考:从以上材料中分别获得了什么信息?突出的变化是什么?师 : 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讲解,“沉石寻孤屿,浮针辨四维”,南宋诗人朱继芳的诗句更道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由于小小的浮针而打开崭新视野的豪情。指南针的应用使人类可以全天候航行,将“原始航海时代推至终年。”由此指南针也被世人誉为“水上之友。”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人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创造了条件。(三)火药的应用和传播古代中国,不但有纷呈异彩的冷兵器,而且也最先跨入火器国家行列。师:火药是怎样发明的?它有哪些作用?师: 中国是火药的故乡,火药在唐朝末年用于军事,宋元时期广泛用于战争。指导学生观察“突火枪”图片,并说明其原理。活动探究:比较一下金元时期的火箭发射与今天的火箭发射原理是否相同? 师:宋元时与科技成果相伴随的还出现了许多科学家,书中提出的主要是哪两位?其主要成就是什么? 三、总结

元朝的统一经济的发展以及隋唐文化的基础,使宋元科技水平发展到一个高峰阶段,四大发明的应用及传播,促进了人类文明史的发展,与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共同构建了宋元文化的繁荣。 学完本课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 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 文化成就,包括史学 宋词及杰出的词人 元曲和关汉卿 绘画及书法成就。

(2)通过对宋词 元曲 绘画 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过程与方法 借助图片资料音响材料等创设一种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增长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宋元文化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司马光对工作的执著和严谨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灿烂的宋元文化的第二课。侧重介绍北宋时期的史学成就及文学艺术成就。“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元曲”是本课的重点子目。难点是本课头绪多,应突出重点,繁简适度。 三、教学准备

搜集历史典故 著名词人作品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或听或唱或读一首词,。教师讲解:词是宋代最主要的文学样式,就如唐诗一样,宋词为我国古代文学史这幅长卷书写了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不仅如此,宋元时期的史学 艺术也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二、授新课

(一)宋词和元曲师: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词的产生是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出现的。唐中期以后,音乐发展较快,句式整齐的诗较难配乐,为了便于歌唱,人们便按乐曲节拍来填写歌词,出现了长短不一的句式,这就是词。它在唐出现,到宋时达到顶峰。这一时期主要词人有哪些?生:苏轼 李清照 辛弃疾等。显示苏 李 辛三人代表作品:《念奴娇 赤壁怀古》 《如梦令》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要求学生跟着大声朗读,并体会他们的风格特征,得出苏 辛词豪迈奔放,李词特点风格委婉。 要求学生制表归纳三人主要作品及风格。师;元代著名的剧作家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生:(略)师:从《窦娥冤》里,可以看到关汉卿的写作风格怎样?生:

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反映社会现实,鞭鞑黑暗势力。

(二)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师:中国古代史学著作很多,请大家说说看都有哪些?(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用幻灯打出《资治通鉴》,接着提问:这部书的作者是谁?你能讲讲与他有关的 历史故事吗?生:(略) 师:司马光从小就是一个聪明勤奋的孩子,长大后致力于史学的研究。元丰七年,著成《资治通鉴》一书,前后共19年。同学们知道书名的来历吗?(参阅课本77面小字内容)生:(略)师:同学们,你知道《资治通鉴》这部书的体例吗?它和《史记》有何不同呢?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多媒体显示表格(对纪传体和编年体进行比较)师:北宋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孱弱的王朝,为什么出现了《资治通鉴》这样一部通史巨著?生:学生可直抒己见,从多角度回答问题。师:从根本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归纳。根本原因是宋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冲突处于劣势,加上阶级矛盾尖锐,使北宋政治家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他们把目标转向历史总结,以为当世统治者的借鉴。客观原因是书院制度完备,学习风气活跃,北宋文化普及较高,为《资治通鉴》的编写提供了大量人才。同时印刷术的进步,使书籍得以大量印刷。加上司马光等人的严谨治学精神。 除文学 史学之外,宋元时期的绘画 书法等艺术也成就斐然。

(三)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师:我国绘画有悠久的历史。从东晋的顾恺之到唐代的吴道子,风格各异。到宋元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表现大众生活的风俗画。它的代表作就是《清明上河图》,指导学生看书。展示《清》图,向同学介绍该图的主要内容。教师总结:画卷表现了城乡百姓的社会生活,展现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时代风貌,折射出北宋经济发展状况。该图以浓厚的生活气息 精湛的笔墨及淳朴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宋代风俗画的突出成就。师:宋元时期出现了许多画家,你能列举几个吗?生:(略)师:书法在宋元时期成为文人的一种爱好,涌现出很多的书法家,被称为宋四家的是谁? :生:(略)师:元朝的赵孟也是 著名的 书法家。展示书法家的作品,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增强艺术鉴赏力。活动探究:请你从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中选择一种字体,写一句你最欣赏的哲理名言。自由书写成果展示教师评价

三、教师总结:

宋元时期不仅科技领先,而且文化灿烂。我们祖先为我们奉献了一份丰厚的文化大餐,面对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更应认识到我们的责任与重担,为中华民族腾飞而努力。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和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读书指导,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3、情感与价值观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二、教材简析

本课的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是八股取土。

三、教学准备

明朝初年中国政治形势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朱元璋的身世及其攻灭元朝,建立明政权的情况。

2、教师提问导入新课:明朝是我国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的时期。朱元璋和他的继承人是怎样加强君权,发展君主专制的?

二、讲授新课

(一)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秦朝、西汉、东汉、隋朝、唐朝、北宋、元朝的历史,提问: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都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政治措施、经济措施、思想文化措施等)

2、学生预习本子目第2—3自然段。

思考: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几方面的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立特多机构。

3、课堂探究:

(1)明太祖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2)你认为明太祖加强君权对当时的社会有何作用?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点拨:这

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加强君主权力。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4、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隋唐的科举考试的内容和作用。学生预习本子目第4自然段,思考:明朝的科举考试有怎样重大变化?

5、课堂讨论:八股取土有什么影响?教师利用P90“动脑筋”思考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这种高压专制、严格控制的奴化训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但又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发展。

6、引导学生阅读P90有关顾炎武抨击八股文的引文,比较秦朝的焚书坑儒与明朝的八股取士的异同。

(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学生预习本子目第一段,思考:靖难之役是谁发动的?我国古代史上还发生过类似的事件吗?学生作答,教师点拨:朱棣很像唐太宗李世民,他们都是皇子,都是依靠武力夺取帝位的。

2、教师展示明朝初年中国政治形势图,指出明初定都南京,明成祖时迁都到北京。请学生思考: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什么?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此举意在加强边防,这是有利于明朝统治的举措,也是充满勇气的行为。

3、学生预习本子目第二自然段,归纳:明成祖为加强君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师点拨:明成祖继续削藩,增设东厂的举措是强化君主专制的继续和发展。

三、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有哪些是前代未曾出现过的?说明了什么?学生发言后,教师点拨: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时期,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理下了危机,由此可见,明朝时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

四、课堂巩固

明朝前期从哪些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导读分析、活动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材简析

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前者属于友好的交往,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

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学生中的“故事高手”给同学们讲“小郑和造船”的故事,回答有关问题:

(1)郑和从小立下什么志向?

(2)他的志向后来实现了吗?

2、教师点拨、导入: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发展得就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郑和就是这样的一个。同学们,你们知道成年以后的郑和是怎样远航的吗?明代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学过下面课文,你就会明白了。

二、讲授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1、教师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的挂图,明确地讲解“西洋”的历史范围——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学生阅读P94地图,同桌之间互相指出西洋的地理位置。

2、学生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条件是什么?教师适度引导,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几种观点——政治原因说;经济原因为主说;稳定局势,发展友好

说。然后指出:目前史学界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争论较多,但都不否认“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这一最基本的目的。郑和下西洋在当时已具备了远航的物质前提和技术条件:经济发展,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

1、教师指导学生观看《郑和》像,并阅读小字内容。学生回答:明成祖为什么将远航的重任交给了郑和?

2、学生阅读第95—96面课文,完成表格

1、学生模拟表演:郑和船队到达印度洋沿岸某一国家受到热烈欢迎并与当地人民进行贸易活动的场面。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的友好关系。

2、教师对郑和航海的事迹作适当补充,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学生阅读导入框,对郑和有进一步认识:郑和这位中国古代的和平友好使者将永远会得到他曾到达过的亚非地区人民的怀念。

过渡:明朝前期,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属于中外友好交往;明朝中期,国势日渐衰落,东南沿海倭患猖獗,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不受侵犯,明政府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结果如何?

(二)戚继光抗倭

1、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戚继光抗倭形势图》,让学生了解倭寇的概念、骚扰范围及危害。

2、学生自学第96面课文,回答:戚继光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的品质?

教师归纳:戚继光热爱祖国、淡泊名利;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

3、分组讨论:戚继光抗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各小组代表做要点发言:

① 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② 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③ 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 ④ 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4、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在中国古代史上还有哪支军队以纪律严明而著称?

学生作答的基础上完成:比较“岳家军”和“戚家军”在抗击对象上有什么不同?如何评价戚继光?

教师总结: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所以,

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我们都要向戚继光学习,时刻以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为己任。

过渡:明中后期,随着中国国势日渐衰落,我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也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教师介绍闻一多写的《七子这歌》,提问:为什么澳门被称为“妈港”?

学生看自由阅读卡内容,弄清有关答案。

2、学生自学P97课文,然后,说一说葡萄牙殖民者是怎样攫取澳门的居住权?

3、学生谈谈学习了该子目内容后的体会——落后就要挨打;澳门的回归说明了当今的中国国力正日益走向强盛。

三、课堂小结

1、学生简述明朝历史上中外交往的三件大事。

2、教师给学生推荐两首歌谣。

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掌握满洲的兴起,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要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读书、讨论、分析与归纳,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抓历史发展主线,理解分析历史现象的一些方法,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拓展历史思维,看历史、更看社会现实,发挥历史的资源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

②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二、教学简析:

教学重点: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学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利用。

三、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导入。同学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哪一个吗?)

二、教学新课

1、①大清国的建立者是女真人,他们是怎样发展来的呢? ②学生自学,找出其间的重大事件,了解满洲的兴起过程。③师显:1616,努力哈赤、金(后金)

反明 迁都盛京(沈阳)

皇太极 改族名为“满洲”

1636,清太宗 称帝“清”

1644 迁都北京,逐步建立对全国的统治。

④你觉得努尔哈赤与我们已学过的宋元时期的一些少数民族首领有相似之处吗?

2、入主中原后,清王朝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一步步强化了君主集权。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二目,找一找,清采取了哪些强化君权的措施?

三、课堂小结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简况。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育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阅读、合作、表演选择恰当的形式表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探究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各民族人民有着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从而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二、教材简析: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本课的重点。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后来逐渐占领了整个台湾岛,1661年,郑成功率舰队抵台,在当地人民支持下,打败了荷兰殖民者。第二年年初,荷兰殖民者签字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在我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中俄《尼布楚条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

自制《郑成功进军收复台湾示意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形势示意图》。

四、教学过程:

(一)教师事先板书: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

1、请同学们读黑板上板书的对联。

2、请一生回答:对联中的“荷虏”是什么意思,“一代英雄”是指谁?

3、学生阅读导入框中与“郑成功收复台湾”相关的内容。

4、教师引导进入新课(导言略)

(二)学生读书P103-104课文,收集相关信息,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情节、故事、段落等用你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个人表演、朗读等,也可以多人合作表演。要求表演后尽量留下一两个问题,让同学们思考。)

(三)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四)根据学生的表演,教师灵活引导,讲解或安排讨论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联系学过的知识,想想,为什么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

(2)谁能上前对照《郑成功进军收复台湾示意图》说说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

(3)你对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有何看法?

(五)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然而东北部又遭遇了沙俄的侵略,中国人民再次抗争,演绎了又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1)学生读书P105-106课文

(2)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请学生质疑,可能提到的疑问:

①P105动脑筋题;

②雅克萨之战可清军大获全胜,为什么《尼布楚条约》还规定把中国的一部分土地让给俄国呢?

(六)学生思考讨论:

“中华民族是酷爱和平的民族”,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两者有什么相通的地方?

(七)目前,我们知道的台湾是一个什么现状?你对现今台湾的出路持何观点?

(八)教师小结(略)

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清朝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巩固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培养学生学会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本质牲和历史脉络的走向。注重把握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平定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等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以祖国的统一为主线索,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挖掘本课零散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课文中人物图片分析历史事件,通过收集信息来了解文物造型图案特点、建筑风格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土尔扈特部千里迢迢回归祖国,是值得我们歌颂的爱国主义行为。

二、教材简析:

本课的内容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它和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的内容密切相联,即清政府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进行斗争,对外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与“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是本课的重点,本课涉及很多少数民族的人名、地名、封号等较难掌握,同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概念,学生也较难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请同学们回顾前面所学:清政府为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哪些斗争?(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这些斗争是对内还是对外的?(对外的)那么清政府为维护祖国统一对内采取了哪些措施呢?或进行了哪些斗争呢?

(二)下面请大家看图片“江总书记接见十一世班禅”问:江总书记为什么要接见这位稚气未脱的班禅?达赖和班禅的封号由来如何?

1、请同学们阅读P109-110页有关内容及相关材料,收集好相关信息。

2、请同学们简单归纳清政府加强对西藏管辖的措施

3、教师解释“册封”、“驻藏大臣”的含义,请同学们分析请政府采取这些措施的意义,(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4、分析书P110页动脑筋。

5、讨论:假如你是我国外交部发言人,你对少数国家企图利用西藏分裂分子分裂祖国的企图怎样批驳?(要求联系前后所学史实)

(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汉代的西域是指今天的什么地方?汉代是怎样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的?清政府又是怎样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的呢?请读书P111“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一目。

1、这一地区居住的居民为什么被称为“回部”?他们的宗教信仰与藏族人有何不同?

2、清政府讨伐大小和卓的叛乱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参考书P111“动脑筋分析)

(四)有谁知道电影《东归英雄传》

1、请同学们读“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2、教师生动描述“土尔扈特东归”的艰辛,

3、学生阅读P112小字材料,请学生评析乾隆帝的作法。

(六)教师总结:

学了第18课和第19课内容,老师归纳了一下清朝统一多民族巩固的措施,即:

(1)平定少数民族上层的叛乱

(2)反抗外来侵略

(3)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管辖,对这些内容,你能否设计一个图示来理清线索?

(七)做P114活动与探究2

(八)教师总结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概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启发式教学和问题探究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二、教材简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状况: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以及明朝中后期我国出了资本主义萌芽,以及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重点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难点是资本主义萌芽。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知道我国哪些农作物是从国外引进的?生答。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导入框中有关甘薯引入的详细内容,使学生了解甘薯引入的具体过程,然后点题:甘薯引进和推广种植,是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师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板书)教师指明本课经济发展一目包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四个方面内容:

1、首先学习农业的发展。(板书农业的发展)指明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生思考:明代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品种有哪些?其中哪些是高产作物?哪些是经济作物?学生回答略。教师补充材料:讲述这些农作物引入、推广的过程,说明这些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引进推广的意义。(出示史料)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马铃薯产量也极高。让学生分析粮食产物大幅度提高,不仅可以

缓解人口增长压力,还能促进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

2、下面学习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活跃状况两段内容:同学们仔细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①手工业发展状况是以哪几个手工业部门为例介绍的?这些部门有哪些突出成就? ②商品经济活跃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小组活动,各抒己见,教师也参与活动,各组代表发表组内探究成果。教师《明朝松江出产的棉布》,引导学生观察其花纹、色彩,让学生对当时棉纺织水平有一个直观印象。学生活动与探究:P116页“动脑筋题”让学生讨论,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讨论思考发展学生思维,同时促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和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师问:“南京的丝织业后来居上”说明了什么?生答。(使学生认识到清代丝织业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发展)。《青花海水行龙纹扁瓶》并介绍,让学生感知青花瓷工艺水平高超,工匠智慧不凡。初学了商品经济活跃表现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 ①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导致工商业繁盛,出现全国性商贸城市:北京和南京。《皇都积胜图》,让学生感知北京商业繁荣景象。学生活动与探究:P119页《南都繁会图》景象,回答问题。教师先引导学生弄清几个词的含义:“南都”指南京;“东西两洋”指东洋、西洋;“南北两口”指张家口和古北口。通过画面和招牌分析,学生得出结论:反映了当时南京经营货物的广泛性,反映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和活跃。 ②商人数量大大增多,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的又一突出表现。他们拥有庞大资本,合伙经商,往往形成地域性的商业资本集团。如徽商、晋商,即是这种集团。请一同学阅读“徽商、晋商”小字。学生了解他们经营范围。师提醒学生注意,他们有的投资手工业生产,这是一种新趋向!导入资本主义萌芽学习。

3、明朝中期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及清朝资本主义性质手工业发展概况。让学生观察P117页下图《施复夫妇经营丝织业的机房》,说一说施复夫妇织不织布?他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读小字,了解施复夫妇发家过程,他们成了大机户,剥削机工。教师导:这不是当时个别现象,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丝织业中已出现了许多象施复夫妇一样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了。当时有“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现象了。学生研读课文,了解“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是什么?及这种现象反映的是什么实质?学生议一议(略)。师述:这种现象是当时社会生活发生新变化的反映——在封建生产关系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的萌芽,到了清代这种资本主义性质手工业有了发展,

但仍处于萌芽阶段,发展仍很缓慢。究其原因,与清朝统治政策有关。导入“闭关锁国”政策学习。板书:闭关锁国政策 1、师解释: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这是自明末以来中国统治者长期推行的一项治国方针,就是主观割断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使中国处于闭目塞听的状态。 2、提问:清朝为什么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结合乾隆帝信函,培养学生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师生一起互动,学习P118页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说出哪些方面原因,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答案。

3、与学生一起了解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学习第二自然段:教师讲清在对外贸易上由实行海禁政策到闭关政策的出台过程。

4、导入闭关锁国给中国带来的严重不良后果。板书:“闭关锁国”政策影响布置学生研读课文P118页最后一段及P119页小字,思考“闭关锁国”政策影响。学生回答,教师强调。

5、学生探究活动一:对比一下明朝郑和下西洋,引进外国作物和清朝闭关锁国的不同后果,谈谈你的想法。

6、学生探究活动二:议一议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什么严重后果?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你的看法。肯定学生思维,允许学生有不同想法。教师小结:我们应从“闭关锁国”改革中吸取教训: 1、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世界隔绝,应广泛交往,否则,将被时代所淘汰; 2、在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 3、我国目前的开放政策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4、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三、小结新课

学生谈本节课学习收获、体会,置疑问难。

四、练习巩固(略)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同时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以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

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横向联系指导学生编制表格,归纳本课知识;纵向联系,归类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明朝科技成就的认识,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但不固步自封的民族情怀,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二、教材简析:

本课集中叙述了明朝古典科技的突出成就及其时代特点,时代特点寓于成就之中,重点是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难点是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解释课题:课题“时代特点”的涵义是指明朝初期在世界上还居于领先地位,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特别是清朝时,发展已停滞下来,逐渐地落伍了。

2、过渡讲解,置疑:这时仍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为什么说这时我国科技发展已停滞下来?学了本课就会知晓。

二、新课教学

(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学生阅读121-122页导入框,本目课文,插图,资料等,作读书标记,并进行小组活动,思考回答:1、紫禁城是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建筑?(放多媒体北京紫禁城),学生作答。它是明成祖营建的,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的地方,其中的宫殿楼阁金碧辉煌,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强调紫禁城又被称为故宫,是北京城的一部分。2、长城,指导学生在122页地图上标出明长城的东西两端。(嘉峪关、鸭绿江)3、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什么不同?A:建筑材料——秦朝以土筑为主,明朝的东段用砖、石。B:位置——明朝靠南。C:长度——明朝更长,西端从临洮延伸到嘉峪关;东端从辽东延伸到鸭绿江。过度讲解:这些古建筑成就当时世界上仍然居于领先地位,同时也涌现出著名的科技巨著。

(二)古典科技巨著的出现。学生阅读122-124页本目课文以及插图,人物画像,文献资料等,作读书标记,列表并思考回答:1、列举表格,老师推荐表格,填表。2、

根据123页“动脑筋”:李时珍有哪些优秀品德值得你学习?(学生讨论作答,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不盲从古训的创新勇气,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广泛实地考察的科学方法,亲尝曼佗罗的献身精神,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27年成书的坚韧毅力等。)3、李时珍的代表作是哪一部,属于哪一类?(《本草纲目》,医药学著作)4、宋应星的代表作是哪一部书?属于哪一门科学?(《天工开物》,工艺百科全书)5、根据124页“动脑筋”:宋应星强调人类要与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对不对?你的看法怎样?(宋应星说得对,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与自然不协调,就意味着人类无法适应生存环境或者破坏了生存环境。假如无法适应环境,不要说发展人类本身,就是当年人类的出现也不可能,假如人为地破坏生存环境,不就等于自寻绝路吗?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无限的,但这种能力是建立在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对自然力合理利用基础之上的,不可能超越自然。)

三、巩固小结

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及感想。

四、活动与探究

1、明朝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是什么?有什么启示作用? 2、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都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请你为其中的一处历史遗迹创作一段具有历史韵味的旅游广告词,将它们介绍给旅游爱好者,100字左右。 3、小调查:你的家乡现今是否还保存着明清时代的建筑或工程?你对这些建筑和工程的保护工作满意吗?有什么建议?

第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四大名著的思想艺术特色,明清时期戏剧的繁荣,明清时期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实际是否相符的问题设计,使学生知道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在方法上的不同之处,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和文学素养,指导学生把四大名著的要点制作成表格,训练他们归纳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大名著以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鲜明的时代特点,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它们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引导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爱好,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和高尚的情操。

二、教材简析:

本课的主题是明清时期文学和艺术的突出成就,重点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难点是初一学生读过四大名著的学生不多,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从影视剧、连环画、说评书等获得的已有认知,引导学生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了解明清文化的时代特点。

三、教学准备:

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名著,有关书画的图片,表格。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明朝出现了哪些科技巨著?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2、明朝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是什么?

过渡讲解:上一课讲的是明朝的科技成就,这一课将介绍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二、新课教学:

(一)古典小说的高峰

学生阅读127-128页“导入框”和本目课文以及插图,“文献资料”等,作读书标记并思考回答:

1、哪些同学知道《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主要内容?(由学生简介)

2、请同学们动手制作表格。

3、根据上表,你说说喜欢这些人物的理由?(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4、根据《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你能说出历史和历史小说的区别吗?

5、学生完成130页“练一练”:下列哪项是正确的?(B—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 过渡讲解:这时的艺术大师还有戏剧界的汤显祖,书画界的董其昌和徐渭等人。

(二)戏剧的繁荣

学生阅读129页本目课文,作读书标记并思考回答:

1、明朝后期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是哪一部?(《牡丹亭》)

2、19世纪中期京剧形成时的基础是什么?(徽剧,汉调)

(三)书画的成就

学生阅读129—130页本目课文及其插图等,作读书标记并思考回答:

1、兼有“颜骨赵姿”的明朝书法家是谁?(董其昌)学生临摹,实物投影。

2、用“泼墨”技法作《墨葡萄图》的明朝画家是谁?(徐渭)

3、“扬州八怪”中,作《兰竹图》的是谁?(郑板桥)学生可以仿画,实物投影。

三、巩固小结

学生来谈学习这课以后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四、故事擂台赛

请每位同学从明清四部著名长篇小说中选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小故事来讲一讲,看谁讲得好。

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教案: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师:搜集本课的资料,相关的图片。 生:在图书馆搜集有关大运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言引入

师:讲述“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那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如何开凿的?(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互动授课

让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师: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生: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灭掉陈,统一全国。引导学习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的局面,开创„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过渡:封建王朝从汉朝以来,都注重以农立国“夫农天下之本也”经济繁荣的基础在于农业,那么,隋朝经济发展如何呢?师: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生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隋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师:从哪些方面可见经经济繁荣?生1:人口激增 2:粮仓丰实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框内容 “大运河的开通” 投影:大运河的图片,放轻音乐生:结合地理简介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在605年开始,到610年全线开通,以洛阳为中心,他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

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师:大运河的作用有哪些?生:“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全国统治。” 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生:不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既有贪恋江都的美景的动机,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也有兵力强大,帝王的霸气。师:隋炀帝对为什么能够开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生: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师: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生:学生分小组讨论:全面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出示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开凿大运河征发几百万人,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苦难。” “开通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学生比较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补充:当今运河相当于三条铁路运输量,每日通过船只三百余艘。

课外延伸:比较隋文帝和隋炀帝的功过。板书设计:隋朝:繁盛:统一;经济繁荣、大运河开通一时:二世灭亡,共38年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学生查找唐太宗、武则天相关资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二、教材简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本课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与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相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Ⅰ、女皇武则天

1、在课前谈话基础上展示武则天画像,简介武则天经历,强调

唐朝的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教师出示探究问题: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什么如此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概括出武则天的统治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师简评并衔接新知识: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女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呢?

Ⅱ、贞观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会二世而亡呢?”学生自读课文,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渊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学生自读楷体字辅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教师补充“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2、贞观之治

(1)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

(2)出示探究问题:你认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先阅读课文,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再推选发言人全班交流。

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因势归纳出四个方面:

A、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多媒体展示文献资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教师小结: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深刻认识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贞观年间的许多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开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学生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政策,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教师简述:这些开明的治国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C、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

学生解释“房谋杜断”。

有关最著名的谏臣魏征,由学生表演一段课本剧,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教师简述:这些贤才谏臣为唐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对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

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展示两段资料:

“(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线,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学生讨论两段资料的含义,对比说明唐太宗治国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3)学生归纳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开明的政策外,还有哪些原因? Ⅲ、试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则天的开明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与探究

设计表格,列出并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四)巩固与小结

1、复习巩固本课重要知识点。

2、学生谈学完本课,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和农业手工业成就。

②利用“曲辕犁”图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互动授课法:师生互动,教材互动(史料、学生表演、图片、课文穿插进行)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居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分析

本课以“开元盛世”从两个方面进行叙述:首先介绍唐玄宗前期的改革措施,使唐朝出现“开元盛世”景象。其次,介绍农业、手工业、商业取得的成就。

三、教学准备

搜集本课的资料、有关图片、历史资料。

四、教学过程

㈠导入

师: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什么盛世景象?他治世的方法给你印象最深?生:“贞观之治”,“任用贤才,重视纳谏。” 师:哪位同学能背诵杜甫的《忆昔》,从诗中可以看出唐朝什么景象?生:反映唐朝开元时期繁荣情景,“天下太平,远行安全,府库充盈。” 师:这种盛世局面是怎样取得的?当时社会是何等景象?

㈡授新课:“开元之治”

生:学生表演“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历史故事。师: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唐玄宗什么措施?除这以外,他还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引导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分小组讨论。生:“任用有才能的人。”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人。“重视地方吏治。”亲自考核县令政绩。“注重节俭。”烧毁宫内珠玉锦绣。师:唐玄宗前期和唐太宗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派中心发言人发言。生:他们都善于用人,重视地方吏治,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注重“戒奢从简”,统治期间出现盛世景象。师: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为唐朝后来的繁盛奠定了基石,唐玄宗前期,拨乱反正,除弊政,用贤良创造了唐朝。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出唐代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生:“兴修水利”,“提高农

耕技术”,“种植经济作物”,蔬菜、茶叶“农具的改进”。师:投放“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生:比较不同的结构:“直辕犁”、“曲辕犁”,分析其特点:曲辕犁省力,提高劳动效率。师:投示“筒车”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生:学生仔细观察“筒车”的结构。点拨:它是一种利用水力转动的灌溉工具,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竹筒,把转轮安置在溪流上,受水流冲击,自行旋转不已。现在,仍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在使用这种灌溉工具。师:大家多数生活在农村,现在使用的灌溉工具比唐代的筒车有了什么改进?生:“水车”、“抽水机”。师: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兴盛,带动了商业的繁荣。生:学生表演“阿拉伯商人的惊奇”的历史故事。师:阿拉伯商人见到丝绸衣服为何惊奇?从中说明了什么?生:“既透明又很薄”,说明唐朝丝织技术非常高超。师:唐朝的制瓷业又有怎样的发展?生:“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造型美观,釉色绚丽。师:农业、手工业产品增多,促进商业的繁荣,商业带动了城市的发展,那么国际大都市长安又是怎样布局的呢?播放“长安城平面图”的图片。简介长安城(放轻音乐)。师:唐都长安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超过百万,是各民族交流的中心,也是亚洲各国重要的商业都市。

㈢小结:师:引导学生归纳,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经济发展的情况,出现什么景象?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口增加”,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开元盛世”。

㈣练习:学生完成“活动与探究” 1、读史分析(P16,略) ①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②你认为他后来能坚持这样做吗? 2、故事会 ①根据课前学生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 ②选几个代表在班上讲述交流。 3、简述唐玄宗这个历史人物。 “唐玄宗前期是位贤明的君主,唐玄宗后期是贪图享乐、奢侈腐化的昏君。”

板书设计: (略)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⑵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

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法:指导预习,问题设置 指导课前预习工作: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采用分组合作的方法做好预习工作。第一组:了解隋唐以前我国采取什么选官方法。第二组: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科举考试究竟怎样考。一个普通读书人怎样才会成为进士。第三组:找出课文中提到哪几位人物是通过科举考试当上官的,并尽可能多地了解哪些历史人物是通过科举考试当上官的,如岳飞、司马光等。第四组:排练一个短剧小品(1分钟以内)“看榜文”。 学法:阅读、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二、教材简析

1、 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尤其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

帝的作

2、 难点:如何客观评价科举制度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及其对中外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设计

㈠导入: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唐朝杰出的皇帝,请说出他们分别是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很好,他们统治期间,中国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持续发展的盛世局面。他们的统治措施中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是什么?(善于用人)正确。那么,你们是否知道,隋唐时期的封建统治者通过什么方式来选拔人才呢?(科举制度)不错。也许你们听说过科举制度,但它具体是怎么回事,读书人怎样才能适应它的要求,达到升官入仕的目的。哪一科最重要等等。知道这些的人可能不多,今天我们就专题学习这一内容。(板书课题)

㈡教学新课:

请同学们先不看教科书,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科举制度?(让学生自己讨论,自由发言。)同学们讲得都很有道理,简而言之,通过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就叫科举制度。大家都预习过课文,请一起回答:科举制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隋朝)现在,请第一小组的同学展示你们的预习成果,派一位代表介绍隋唐以前我国采用什么方法来选拔官吏。(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介绍“九品中正制”)好,×××同学出色地完成了预习任务,关于九品中正制大家只需要明白一点就够了。那就是到了后来,必须有

地方官吏、高门权贵的推荐,才可以做高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由于出身寒微,难以担任中央和地方高官,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现在我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这种选官方式有什么不好?(让学生踊跃举手,自由发言)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7页的内容,找出在科举制度的产生过程中有哪几件重要事情。(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教师归纳并板书。)一、隋朝时科举制诞生(板书) 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板书) 2、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诞生(板书)现在,我们一起来讨论以下两个问题(让学生看投影) ①科举制度与过去的选官制度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他给各种身份的人带来了什么变化?(如地方官、贵族子弟、贫贱读书人等) ②通过科举制度,获利最大的是谁?请同学们看课本第18页图片,并阅读左边小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请一位同学解释这句诗的意思。(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说明)我想,现在大家应该明白科举制度对谁最有利了吧。从唐太宗开始,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请同学们阅读第18页的内容,找出哪几位人物是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学生阅读并举手回答,教师板书)二、唐朝时科举制度逐步完善(板书) 1、唐太宗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板书) 2、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板书) 3、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板书)根据以上内容,我们一起来讨论几个问题(让学生看投影) ①请看第18页“动脑筋”,请问:这种“帖经”的试题类型和我们今天的什么题型很相似?你认为这种题型好不好?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②请看第20页“动脑筋”,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试赋好不好?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的考试内容,你会怎么做?能否再估计一下唐朝的文学界、教育界将会呈现出怎样的局面?(学生自由回答) ③请第二组的同学派一名代表,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完整的科举考试是怎样进行的?一个普通读书人需要经过哪些环节才能成为进士。学习了科举制后,我们应该明白这一点。(学生代表作具体介绍,本组其余同学可作补充)很好,第二组同学也认真进行了预习,他们究竟说得对不对?我们看完一段录像便会知晓。(播放《中华历史五千年》中的一段录像)现在,请第三组同学派代表起来介绍一下,历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是通过科举制当上官的,他们都有什么作为?(学生回答,教师稍作评价)同学们,中国古代有种说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那么,你能否相象出一个书生在金榜题名时的喜悦心情呢?现在,请第四组的同学共同表演一个小品:看榜文。(学生表演)我想,同学们现在对科举制度应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科举制在中国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它对我国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不言而

喻的,现在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个话题。活动与探究:请从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社会风气以及对中外的影响等多方面来分析,应该如何评价科举制度?请先不要看书,充分利用自己的课外及社会知识,联系刚学过的课堂知识,展开联想。(鼓励学生不要怕答错,大胆发言,自由发挥)通过同学们口若悬河、丰富多彩的回答,我感受到了大家课外知识的广泛、思路的开阔、想象的丰富,有些同学的回答不仅很有道理,而且还有独到之处,值得称赞。现在我们来看第19页的内容。书中给我们归纳了三条:三、科举制度的影响(板书) 1、改善了用人制度(板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板书)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板书)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不止这些,它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走向了极端,其不良影响十分明显。

㈢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围绕一个问题进行了步步深入的探讨。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我们是围绕什么问题进行讨论的,又是怎样步步深入的?(学生总结)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主要史实:①唐朝的民族政策。②唐朝周边主要少数民族的名称和地理位置。

③吐蕃统一。④文成公主入藏。⑤汉蕃“和同为一家”。⑥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2、了解主要历史人物。

能力目标:

1、收集藏族、维吾尔族、满族、彝族、白族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比较分析资料的能力。收集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有关故事。

2、动手设计少数民族方位图,让学生确立正确的历史空间概念。

3、讲述文成公主的故事,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历史事件的能力。

4、分析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归纳唐朝民族关系特点,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

5、编写文成公主入藏小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6、分组学习,培养学生与他人团结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认识政府开明的政策,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保证。

2、认识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有利于各族的发展。

3、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友好关系,是我国古代中央政权与周边民族关系的典范。其开放的民族政策是今天非常值得借鉴的历史财富。

二、教学简析:

教学重点:

1、吐蕃的社会发展。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社会课上有关藏族的内容。

2、吐蕃与唐朝的友好关系。鼓励学生讲述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使学生切身体会“和同为一家”的亲密关系。

3、介绍布达拉宫“曲结竹普”宫室里的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塑像。

教学难点: 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三、课前准备

1、指导分组收集资料。 2、收集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有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知道,今天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境内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大家能说出多少个民族? 生:(七嘴八舌,可能说不全) 师: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回去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五十六个民族的情况。下面,这些图片,你能说一说是哪个民族?(逐一展示几个有关民族的图片:藏族、维吾尔族、满族、彝族、白族。) 让学生说出民族的名称。 请五个学生介绍今天这五个民族的概况。 师:(告诉大家这五个民族在我国唐朝时的称呼。)今天,我们着重学习唐朝与这五个民族的关系。

二、学习新课

□ 挂图《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请一学生指图,说出周边主要少数民族的名称和地理方位。□再挂图《唐朝后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请一位学生到黑板上指图,说出各少数民族的名称和方位。□教师:(列民族示意图) 师:教师列的这个方位图是唐朝前期,还是后期的民族关系图? 生:学生通过观察两图,得出:后期的。 师:大家已经注意到是后期的,说明大家已经看出了唐朝前后期,周边少数民族的变化,是什么样的变化? 生:学生再次观察图,得出:西北有东突厥和西突厥。 师: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当时东厥与唐朝的关系?生:(讲课前提示部分的内容)唐朝初年,东突厥经常南下骚扰。唐太宗积蓄力量,

终于打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太宗当面数明他的罪状后,还授予官,赐给田宅,并时常宴请他。对东突厥首领,唐朝也给予优厚待遇,仍令他们管理旧部。朝廷也大量任用突厥贵族当官。师:那么前期图上的突厥民族为什么没有了呢?展示图片《渭水之盟》,老师简单讲解东西突厥灭亡的情况:随着颉利可汗的归顺,东突厥灭亡。后唐高宗时,又灭了西突厥。着重强调突出唐太宗对颉利可汗的册封和对东突厥民族的优待。 师:下面咱们分四个小组进行学习。 列各小组学习和讨论的内容: 1、各民族生活在哪里? 2、各民族有什么生活习俗? 3、各民族出现了哪几位杰出的首领? 4、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学生分组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共同讨论各民族的学习内容。 师:下面咱们全班同学相互交流各小组的学习成果。各小组的同学推荐一名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你们的学习效果。 师组织生:各级依次选派一名同学向其他小组的同学介绍本组所学习的民族的情况。要求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听,注意每个小组的介绍是否完整。文成公主小组的同学还要介绍文成公主的故事。 生:各组派一名同学上台作介绍。(学生按自己学习的程度,自由发言,发言不要求很全面,可由多个同学补充) 师:指导学生观察彩页《步辇图》,哪位同学能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给大家描绘一下当时吐蕃使者求婚的情景。 生:学生看图描绘当时吐蕃使者求婚的情景。(让学生自由发挥,讲得好不好,都应热情鼓励,时间允许,可让多个同学从不同角度讲) 师组织生小讨论:松赞干布为什么多次向唐朝求婚?唐太宗为什么同意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如果当时你跟随文成公主入吐蕃,你能帮文成公主做些什么有益于吐蕃的事?文成公主为什么会受到吐蕃乃至后来藏族人民的喜爱?生:可让学生分小组且分别谈其中的一个问题。通过讨论进一步认识了解文成公主入藏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并达成共识:松赞干布因仰慕中原文明,想向中原学习先进的文化等,所以向唐多次求婚。唐玄宗为了和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所以也同意把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聪明娴慧,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联系和发展藏族经济文化作出了贡献,所以人民尊敬和怀念她。

引导学生归纳分析唐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有何共同点,理解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车书本一家”“和同为一家”的亲密友好关系,理解这是唐朝实行开放民族政策带来的积极结果。

三、课堂小结

老师鼓励学生争当今天的小老师,尝试小结今天的学习内容。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的奋斗精神,使学生更加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通过唐文化对各国影响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简析

本课主题是唐朝对外友好交往,其中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三、教学准备

教师:《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挂图;学生收集有关鉴真六次东渡资料、玄奘西游天竺业绩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第28页导入框图片:启发思考,坐在这头装饰华丽的大象上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受此隆重礼遇?(激发学生兴趣)

一学生朗读导入框文字,学生明白了这是唐朝高僧玄奘在天竺阐释佛经,在天竺国受最高礼遇的故事。根据导入框设置问题进入新课。

板书课题:中外友好往来

二、进行新课

(一)1、学生齐读第28页正文部分,整体感知隋唐对外交往盛况。

2、《职贡图》,说明唐朝时期许多外国使节远道而来到中国,向中国皇帝进献他们的珍稀宝物。指出这是中外交往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析图,加深对中外交往知识理解。

3、挂图《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引导学生读图下说明及图例,启发学生读图探究:根据此图,你能找出唐朝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吗?学生探究活动(上台指图说

说),教师肯定指图小结:有东亚的新罗、日本,中亚的波斯、大食,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的拂菻,印度半岛的天竺以及东南亚各国等。然后引导学生在图上指明中外交往路线,注意联系古老的丝绸之路等知识。

(二)过渡:我们首先学习唐朝时与中国近邻国家——朝鲜半岛上国家友好交往状况,引导学生自由读书:唐与新罗的友好关系(教师板书)。

探究:双方在频繁的交往中都得到了哪些益处?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捕捉有效信息,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教师肯定。

(三)小结过渡:隋唐时期,不仅中国与朝鲜半岛上国家交往密切,而且中国与隔海相望的日本交往也很密切,并且中国唐文化对日本产生重大影响。下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遣唐使和鉴真东渡”部分。

看书后同学们提出问题供小组学习讨论、探究,小组不能解决的,大家共同来努力解决。 探究问题:

1、从哪时开始日本有使者到中国来?

2、唐朝时遣唐使来中国基本概况。

3、遣唐使回国后对日本政治、生活有影响吗?

4、日本对唐朝是如何评价的?(从文献资料中提出问题)

5、唐朝到日本去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谁?他什么时候去的?他东渡日本第几次才成功?

6、鉴真东渡日本后对日本国有何贡献?

7、鉴真前五次渡海状况,鉴真六次东渡说明了什么?鉴真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8、比较日本钱币与唐朝钱币的异同,你能举出日本受中国唐文化影响的一些事例吗?

学生提出问题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充分肯定并鼓励学生,然后《鉴真坐像》:

1、争对学生关心的鉴真六次渡海,让收集了这一资料的同学复述鉴真渡海故事(展开故事比赛也可);

2、师引导学生读32页的“曾回国„探亲‟的鉴真坐像”让学生明确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对中日文化传播使者鉴真的敬意和怀念他。塑像回国“探亲”说明中日人民传统友谊代代相传。

(四)上课时我们了解了玄奘高僧在天竺受到最高礼遇的故事,那么你还知道玄奘哪些故事吗?有一学生讲述小学时学过的“生命的林子”这篇课文,讲述玄奘决定在集纳天

下名僧的法门寺——这一片莽莽苍苍(人才济济)的大林子,苦心潜修,研读佛经,终成一代名僧的故事。教师肯定:好,说的好!玄奘的确是唐朝高僧!

①那么玄奘是何时去的天竺?他为什么要到天竺去?

他去的顺利吗?他在天竺有何成就?他回国后又有什么重大成就?

教师设置上述问题后,让学生读课文,探究这些问题,学生回答(略)

②学生合作完成课本32页“动脑筋”题:“你知道秦王是谁吗?”(启发学生联系旧知识回答)

③教师投影《玄奘》人物画像:①介绍这是玄奘从印度学成后归国的情景,具体内容详见教师《教学用书》图画说明。②学生介绍玄奘西游天竺其他资料,通过介绍使学生对玄奘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比较探究:同学们对《西游记》这部小说非常喜爱,想一想书中唐僧的描写与你所了解的玄奘有何不同?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玄奘西游天竺取经,经历了艰难险阻,最后取得成功,从这点上是相同的,至于小说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一系列人物和一路上经历的具体情节则都是虚构的。

三、新课结束。

学生小结,谈收获及感想,置疑问难。

教师置疑:今天我们学习了唐与日本、新罗和天竺的交往事实后,想一想,为什么隋唐时期对外交往如此繁盛?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第一问教师启发学生从以下两方面去思考,去寻找答案:1、唐朝前期的繁荣和强盛;2、当时日本、新罗、天竺的简要情况。

第二问,师引导作小结:唐朝对外交往十分频繁,但封建时代的交往,多在政治、文化方面,经济交往的比重还很小,相互间的赠品和回礼,与当今的国际贸易无法相提并论。

四、课后延伸。

根据本课内容,排演“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等历史短剧或历史小品。

板书设计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一、唐与新罗的关系

二、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三、玄奘西游

一、教学目标: 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1、知识要点:赵州桥、唐都长安、雕版印刷术、李白、杜甫、白居易

2、技能训练: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从史学的角度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从而提高学生对唐诗、散文、书法、雕塑等方面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隋唐文化中每一项科技成果无一不是经过发明者无数次试验,钻研、认真学习前人成果取得的,我们要学习他们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二、教材简析

教学重点: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唐诗

教学难点:

1、李白、杜甫、白居易、诗歌特色。

2、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教学方法:启发式谈结法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课:

“李白斗酒诗白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白称臣是酒中仙”。

教师提问:这首诗是谁的作品?与这位诗人同时代的还有哪几位?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指出,李白生性浪漫,不习惯宫延生活,更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他浪迹江湖,留下了大量的诗篇,李白的诗有何特色?人们为何称他为“诗仙”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读一读,看一看,议一议。

(一)赵州桥

1、学生思考:赵州桥是谁主持修建的?是何时修建的?

2、赵州桥的建筑有怎样的特点?

3、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有什么地位?

教师引导:赵州桥至今已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这座具有高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准的工程技术,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骄傲。

情景感应:

“架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宋·一诗人)

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雾(明·祝万祉)

(二)唐都长安:唐都长安平面图及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教师设问:唐都长安建筑布局及特色是什么?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回答,教师作简要说明。

(三)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教师引导:印刷术发明以前,人们用手抄书,这既费时耗力,又易出错,到隋唐时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什么是雕版印刷术呢?(布置学生看书,然后回答)

教师在学习回答基础上强调:

1、雕版印刷术来源于生活的体验,离不开人们的观察,探索及创新。

2、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但在近代被外国殖民者掠走。

(四)光耀千古的诗坛

情景体验:(人物像)李白、杜甫、白居易

在学生看书基础上教师启发提问:古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凑”这一谚语本身说明了什么?(唐诗歌繁荣)

学生讨论:李白、杜甫、白居易三个伟大诗人有哪些传世各作?各有什么特色? (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比较表)

归纳总结:李白:《朝发白帝域》、《蜀道难》。特色:豪迈奔放、清新飘逸、号诗仙。 杜甫:“三吏”“三别”。 特色:沉郁悲抱,精炼凝重,号诗圣

白居易:《秦中呤》、《新乐府》。特色:直如白话,通俗易懂。

三、课堂巩固

回顾知识要点,快速记忆,多媒体展示检测题目。

四、归纳总结: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一) 高超的建筑水平:A、赵州桥 (石拱桥) B、唐都长安

(二)雕版印刷术:A、发明过程 B、主要作品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A、李白 (作品及特色)

B、杜甫 (作品及特色) C、白居易(作品及特色)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要点:颜真卿与柳公权的书法,阎立本、呈道子的绘画、莫高窟、乐舞。

2、能力训练:通过列表整理隋唐时期主要文学艺术家及其艺术特点和代表作来培养学生归纳和整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隋唐时期,文学艺术获得高度发展,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简析:

教学重点:书法及石窟艺术

教学难点:知识点较多,难于掌握

教学方法: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三、课前准备:

1、收集唐朝时一些书法作品。

2、课件:列强野蛮掠夺我文物。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隋唐时期我国科技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

2、导入新课:隋唐时期,我国不仅在科技方面创造了骄人的业绩,而且在文学艺术如诗歌、书法、和石窟艺术方面,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二、探究与创新

1、灿烂夺目的书法和绘画

启发提问:我国继王羲之之后在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是谁?他创立的新书体是什么?谁能给大家作临摹表演?

(答):颜真卿,他创立的新书体雄深敦厚,人称颜体、代表作有《多宝塔碑》等。(板书)

(问):和颜真卿齐名的书法家是谁?他的书法特点是什么?代表作有哪些?

(答):柳公权。他的书法方折峻丽,骨力劲健,代表作有《玄秘塔碑》等。(板书) (问):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唐代画家是谁?他们绘画有什么特点?各有什么代表作?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有阎立本和吴道子,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代表作有《步辇

图》,吴道子善画写意画,即用笔不求工细,但求神态,其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2、艺术宝库莫高窟

启发提问:我国古代有三大佛教艺术宝库,有两个曾在上学期见过面,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山西云岗石窟,和河南龙门石窟;

(投影)敦煌莫高窟。(配备简单解说)后启发提问:

当你面对这里的每一个雕像,每一幅壁画,都可算是艺术珍品,你将作怎样感想? (学生分组过、集中解答)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这是我们的前人对世界雕塑、绘画艺术作出的贡献,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教师顺势提出)在近代,外国列强在我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同时,也加强了对我国文化的掠夺,谁又能想到,就在这敦煌莫高窟,曾经也留下了列强野蛮掠夺的痕迹呢? (情景感应)媒体投影:列强野蛮掠夺我文物。(录像)

(启发提问)通过观看这段录相,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充分发言,教师归纳,整理)

3、盛大欢腾的乐舞

坐部伎和部伎 软舞、健康

(探究创新)结合你所了解的知识猜猜当时表演《霓裳羽衣舞》最好的是谁?

(教师强调)隋唐时期音乐、舞蹈,大量吸收了西域各族和周边各国传统乐舞,再加于创新,呈现出气势恢宏,风格多样,既优美和谐又铿锵热烈的盛世特色。

三、课堂巩固训练

四、小结:(教师根据本章重难点,理清知识线索,把知识系统化)

五、作业:搜集有关图片和文字材料,写一篇敦煌莫高窟畅想族游短文。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从C10初——C12中时祖国境内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辽、西夏、金人先后兴起、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辽守战争、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守金战争和南宋的建立,郾城大捷、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及对峙局面的形成,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和教师点拨,让学生了解在纷繁的史实中理清知识脉络,抓住中心进行学习的方法并参予到其过程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正确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②本期民族政权间战争频繁,但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正确认识澶渊之盟、宋金议和的历史作用。正确分析民族战争的性质。

③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正确看待历史的民族关系,不要唯“汉”独尊、独好。

二、教学简析:

教学重点:

①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②女真建金和岳飞抗金。

教学难点:

①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②评价岳飞抗金。

三、课前准备:

①南宋、金对峙形势的挂图,岳飞像等相关图片。

②辽、北宋、西夏形势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看过电视剧《天龙八部》吧?喜欢看吗?

2、你能说出其中的乔峰是什么人吗?(他的身份),你还记得在这部电视剧里都提到过哪些政权吗?

3、对,有辽、西夏、大宋、大理,看来乔峰、段誉、虚竹他们生活在一个多权并立的时代,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过这样的一段时期呢?——有,大约从C10初到1276年元灭南宋再度统一中国,在近三百年时间里,祖国大地上群雄逐鹿,民族政权此消彼长,征讨并合,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活跃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相对比较复杂的时期,就让我们翻开那个时代的历史画卷,了解并立的各个民族吧。

二、教学新课:

1、 ①展示P50前言图画和苏颂诗句: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天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它们反映了北方契丹民族的由来、生存环境和生活习俗,你能据此想出来吗? ②学生叙述想象,师同时展示有关契丹人生活习俗的壁画、文字图片。

③契丹是怎么强大起来的呢?学生自学第一目第一段后,回答:a.b.c.

2、①同一时期,中原地区在唐灭亡后出现了政权混乱局面,先后经历了五个短暂的政权的统治,在第五个政权后周统治期间,统一趋势不断加强,是谁完成了中原地区的统一呢?同学们听过陈桥兵变和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吗?

②请一组学生表演事先排演的片断剧: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

③评价学生表演,同时进一步说明(指图)北宋、赵匡胤、东京结束分裂

3、①师生:北宋建立之后,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对辽问题,用兵失败后,只好采取防御政策,但辽仍时有进犯,其中最厉害的要数澶州之战了,当时的情形怎样呢?结果又如何?

②学生读课文,初步了解,明确结果是:澶渊之盟。

③屏显澶渊之盟内容和看P51,动脑筋,学生讨论。

你赞同谁的观点?你怎么看~?

4、①出示图片:西夏壁画人物、说明,同学们请看图片上的人物与中原汉人相似又不尽一致,他们是生活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在C11其首领元昊建立了西夏政权,它与宋的关系怎样呢?

②学生读书据课文回答。

5、①播放反映女真人生活的场景图和片断,引导学生观看P53“骑马的女真男子”图。对女真族形成初步印象。

②请一组学生齐读P53小字,进一步了解女真人的生活习俗、特点:善骑射、勇猛剽悍。 ③这个兴起于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强大,C12初,阿骨打开始抗辽,不久就在会宁称帝,建立了金政权,之后,又先后灭了辽、北宋。

6、在北宋灭亡的同年,赵构在临安建立了南宋政权。

①南宋的初年,金军几次南犯,岳飞等抗金名将率军英勇抵抗,同学们知道岳飞故事吗? ②请学生讲演故事,并发表对岳飞抗金的看法。

③岳飞个人的高尚品格确实令人钦佩,故后人特意在杭州西湖边建立了岳武穆祠来纪念他,还在岳墓前铸了两个跪着的人像,大家能猜出他们是谁吗?对,是投降派的代表秦桧及其夫人,岳飞被害后,投降派占了上风,宋金达成了和议,请看课本P54了解和议内容。

④师指“金与南宋对峙形势图”说明对峙情况,明确宋金分界线。

淮水——大散关

三、小结

①同学们,想一想,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哪几个并立的民族政权?

②并立的民族政权表(要求学生填写,练一练,及时回顾所学)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于完成于南宋之时。

2、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束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包括三方面内容。一、南方农业的发展;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三、南方商业的繁荣。这是本课的重点。南方经济的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图片展示、课堂情景剧表演。

三、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资料、编排临安城商业繁荣的情景剧、挂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国以前,中国的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从东汉末年开始到西晋后期,大量的北方人迁到江南,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了,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片荒地,到五代和以后,江南地区有了哪些重要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板书课题。

二、授课

师:讲古代的经济,主要是三大方面,即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这节课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共同研究探讨从五代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

板书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师发资料《宋代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苏湖熟,天下足》、《水稻在南宋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的栽培也有很大的发展》《中原地区的森林因长期砍伐,遭到严重破坏》。学生利用教材、自己收集的资料,教师分发析的资料,就南方农业发展分小组自由组合研讨,之后,在全班交流结果,师引导学生观察《耕获图》

板书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师发资料《宋代南方丝织业的发展》、《棉纺织业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北宋兴起的景德镇》、《福建泉州的海船》,学生阅读课文,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教师分发的资料永南方手工业发展情况分小组自由组合研讨,之后,在全班交流结果。师尽可能地展示收集的图片。

板书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师分发资料《开封的繁荣》、《临安的繁荣》、《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交子的出现和发行纸币的官方机构》,学生读课本,看图。利用资料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南方商业繁荣的表现(要求自愿编课堂短剧);2、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示从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政治因素三方面分析);3、南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提示结合现实和P60的两观点进行讨论。)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师强调: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 板书设计:

十、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通过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饭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 2通过了解过去的社会生活史,提高认识和改造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从而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创造性改造物质生活的能力。

2、过程、方法

(1)通过课前收集资料,课中利用资料,提高学生处理史料,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并逐渐培养依据史料形成观点的方法。

(2)通过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国和力。

二、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所涉及的问题,基本上属于社会史的范畴,教材展现了宋朝社会生活的几个重要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项内容;二是精神方面,包括娱乐活动和节庆活动两项内容,服饰和瓦子可视为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撰写小文章。

三、课前准备:

师生分别收集宋代社会生活的有关资料,并按衣、食、住、行娱乐、节庆六方面进行分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悬挂《清明上河图》挂图,让学生欣赏。师:这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描绘的北宋东京汴河及其两岸的街景市貌。播放或咏颂“爆竹声中一岁除„„”。这是大诗人王安石的《元日》,他在诗中描述了宋代人们的元旦(正月初一)的景象。同学们,你想了解宋朝人的日常生活吗?今天,我们就穿越时光隧着,回到宋代社会去了解他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情况。

二、新授

学生阅读课文,师板书课题,师提问:同学们,通过阅读,找一找,课文从哪几方面介

绍了宋代人们的日常生活?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衣、食、住、行、娱乐、节庆”。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组合,5-6个人一组,分六个专题,每小组选一个,先在小组内进行研究,可充分利用你们自己收集的资料,老师提供的资料,每小组内组员充分发表意见,由1人执笔进行记录,并代表本组在全班进行交流,同学们可写文字,也可绘画,还可编短剧等多种形式。

学生分组开展探究。师巡回各小组,把资料分发各组参与讨论或解答学生的疑问。 师:下面,请同学们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

生:进行全班交流。

师随时进行纠正、补充、并给予鼓励。

3、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讨,并进行了展示,在课后,仍小组为单位,把你们的成果编辑成一份有特点的小报,比如《东京瓦子见闻》,《宋人饮食》,《宋人服饰》等,全班办一期历史专刊。

板书设计:

十一、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物质生活

二、精神生活

娱乐

节庆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建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

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对元朝民族融合的讲述,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建立在全国统一、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由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编自演历史剧目,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通过学生培养学生对民族关系问题的正确观念,体会民族融合对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认训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2、通过文天祥抗元斗争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结合行省制度中西藏和台湾问题,采用学生针对当前实际情况发现见解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简析:

教学重点:蒙古族的兴起、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民族融合

教学难点:行省制度

四、教学过程:

导:很高兴和大家度过快乐45分钟,

师:提到蒙古族,同学们想到了什么呢?

辽阔的草原,雄健的奔马,雪白的帐篷,浓香的酥油茶。显示《草原风情画》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这是一组很美丽的草原风情画,象同学们刚才说的一样,有辽阔的草原,雄健的奔马,成群的牛羊,雪白的帐篷,那么从这些画面中,大家能不能看出蒙古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生答:过着游牧和狩猎的生活。

师结:蒙古族是我国北方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他们生活在蒙古高原上,多数过着游牧生活,被称为“毡帐中的百姓”,是一个能歌善舞、勤劳勇敢、豪放纯朴的民族,是我们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它曾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政权——元朝并统一全国,而

且它的疆域比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要辽阔,那么,蒙古族是如何兴起、壮大统一全国的呢?它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有什么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踏上蒙古高原去看一看蒙古的兴起和元朝建立的全过程。

点击显示课题《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师:那么十二世纪的蒙古高原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呢?有一部历史剧真实反映了当时的情景,请看大屏幕。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情景蒙古史书中这样记载着。

你们能不能从史书中看出当时蒙古高原上是一种什么状况呢?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牧民,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那么由谁来实现人们的这一愿望呢?请看P66,第一子目“一代天骄”统一蒙古。弄清:

1. 你觉得铁木真是一个怎样的人?

2. 他最大的功绩是什么?

学生读书举手作答

师结:在蒙古各部互相混战,蒙古高原处于四分五裂的时候,铁木真顺应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以他非凡的智慧、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勇敢坚强的性格,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经过多年征战,于1206年统一蒙古,建立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那么,如果你来到鄂尔多斯草原上,有幸瞻仰了成吉思汗陵,你最想在留言簿上对成吉思汗说一句或一段什么话呢?老师手中有一些一中同学从网上下载的有关成吉思汗的资料,结合这些资料请同学们把你的心里话、肺腑之言说给你所在小组的同学听听,看看谁的语言最真诚、最感人!

学生分小组交流

师句:能不能把你的心里话说给老师和全班的同学听听?

生举手作答

师结:同学们的语气中流露了对成吉思汗的敬佩之情,他是我国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不仅有统一蒙古的壮举,更有统一全国的雄心,只是“壮志未酬身先死”,完成这一遗愿的是他的孙子忽必烈,那么元朝是如何建立并统一全国的呢?

我们看到金崛起于极北蒙古称雄大漠,而南宋移都临安,过着醉生梦死、奢靡豪华的生活,金与南宋不断争战,这就给蒙古成就千秋霸业一个机会,请同学们看书P67《忽必烈建立元朝》

第二子目,待会,我要请同学们起来说一说元朝建立并统一的全过程。

学生看书

师:显示《蒙古建立和元朝建立图》对照图叙述。

师:现在老师把你所说的内容梳理归纳如下;

显示《元朝建立和统一全国》的线索图

蒙古建立-----灭西夏、金-----建立元朝----忽必烈继承汗位----建立元朝-----追部大部-----南宋灭亡。

师述:1206年在元军大举进攻南宋的时候,南宋军民浴血奋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文天祥拒降的故事,今天,我们班的表演看将再现历史真实的一幕,让我们走近文天祥,真实地感受文天祥身上的人格魅力,近距离地触摸他高贵的灵魂。

学生表演《文天祥拒降》

师 :由于时间仓促,同学们的表演虽然不够完美,但我们依然能够看到文天祥身上散发出来的光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是一个大丈夫,真英雄。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人,面对文天祥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我们可以结合他的诗词来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显示文天祥画像

师述: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深深地酝感动着我们,爱祖国不是一句空话的口号,它包括爱我们这个民族,爱同胞、爱语言、文化、山川、河流、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希望同学们把对祖国的热爱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转化为做身边小事中去,元朝统一后,统治者必然会想方设法来维持它的统治,那么,如果你是元世祖,你会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使国家长治久安呢?

学生假想,畅所欲言。:

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元世祖在经济、政治、民族关系上是怎么做的呢?请看书p68页,先看一看元世祖发展经济的举措,你能归纳出来吗?老师帮着你把所学的内容梳理并补充一下,那么在政治上,他会采取怎样的管理/请看大屏幕。

显示《唐元疆域图》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元朝的疆域比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辽阔,是当时一个强大的封建国家,(1)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怎样进行有效管辖呢?(2)具体内容如何?请学生看书,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来。

显示《元疆域图》

同学们能不能长找出台湾西藏的位置,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到台湾和西藏是什么时候,

你对台湾、西藏问题有什么看法?

生:讨论并发展看法?

师结:我们从史书中可知:台湾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企图分裂祖国的行为都是可耻的。不会得逞的。

《师述:民族融和发展》一目,请同学们看一个精彩的表演,学生表演,齐唱《爱我中华》。

师结: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元朝的历史,由于本课涉及到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内容较多,怎样又快又好地把他们掌握呢?现在给大家推荐一个线索图。 显示,本课的线索图。

教师小结

文天祥拒降

元宰相:我乃大元朝宰相,你为何不跪?

文天祥: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何跪?

元相(傲慢);你何以至此?

文(嘲讽):南朝若早用我为相,你去不了南方,我也不会到你这里来。你有什么可神气的?元相(威胁):,哼,好大的口气,岂不知你的生死皆在我的手中。

文(正气凛然):亡国之人,要杀便杀,道甚由不由你!

元相回禀忽必烈

元相:文天祥固执已见,不肯投降。

忽必烈:你下去吧。

忽:文天祥一身正气,铮铮铁骨,为南宋奔走效命,令本王深感佩服,此人不用是我大元朝的损失,我曾派两位重臣前去劝降,都未成功,看来只有我亲自前往了。

(面对文天祥):文天祥,你乃旷世奇才,屈尊在一个弱小昏庸的国家里,岂不误了前途,这样,本王敬重你,你若归顺我们大元朝,本王将赏你高官,赐你豪宅,子孙封爵,一生显贵,享之不尽,何如?文:高官、豪宅,乃身外之物,我岂能为这些东西污我清白,失掉民族气节!忽:好!那你究竟要什么?

文:愿以一死足矣!

忽:你不怕死么?

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忽:文天祥,你乃真英雄,本王钦佩你,即使你不能为我效力,本王也决无杀你之心,

但是你乃南宋旧臣,忠心耿耿,放了你,无异于放虎归山,好!本王就成全你,赐你一死,以成就你的心愿!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清楚的掌握宋元时期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情况,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2)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学生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 坚持不懈 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向学生展现了我国古代的重大科技发明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本课重点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难点是充分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教着准备雕印好的“灿烂的宋元文化”几个大字。 学生准备橡皮泥 橡皮檫 小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雕印的“灿烂的宋元文化”提问:这是怎么制出来的?(雕印)师:中国古代印刷术起源于印章和石刻,发展到隋唐时出现了什么技术?(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术经过五代,到了两宋时期兴旺发达。雕版印刷术出现以后,我国刊印了大量精美的书籍。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标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思考雕版印刷的欠缺与不便之处呢?教师举例说明如:宋太祖时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经》,耗时12年,雕版13万块,印完后堆积如山的雕版派不上用场。另外,当时一个刻工一天只能雕刻四五十个字,一本六万字的书就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学生通过示例归纳出结论:费时 费工 浪费性大。师 由此可见 雕版印刷术需要改革创新了,于是到北宋时,有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个人是谁?(北宋平民毕升) 二、授新课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师: 观察毕升画像,阅读小字部分,简要归纳出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单字 排版 印刷 拆版)学生动手体验,完成活动探究(1)师: 同学们想一想,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相比较有哪些优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活字印刷突出两个变,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既经济又省时。由此可见,活字印刷把印刷术推进了一个新的 阶段,。元朝时王贞发明了木活字,才广泛推广和应用。但是,毕升的这一创举比欧洲早400年。师: 今天的印刷业又有什么新的发展呢?(激光照排 电脑排版 高速印刷机等)(二)指南针的应用师:同学们见过大海吗?假如你是一名海员,驾驶一艘船在茫茫的大海上行驶,那么船上首先要具备什么?(指南针)师:说道指南针,这里有一个小故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咸阳修建一座阿旁宫,大门用磁石做成,如有人暗藏兵器入宫行刺,就会被磁石吸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掌握了磁学知识,早在战国时,人们就制成了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观察汉朝的司南模型思考:司南由哪两部分组成,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师:到了北宋,人们制成指南针。观察宋朝的罗盘针模型思考:罗盘针比司南有哪些进步?它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出示材料分析: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隐晦则观指南针 ——北宋·朱 《萍州可谈》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南宋赵汝适《诸蕃志》 思考:从以上材料中分别获得了什么信息?突出的变化是什么?师 : 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讲解,“沉石寻孤屿,浮针辨四维”,南宋诗人朱继芳的诗句更道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由于小小的浮针而打开崭新视野的豪情。指南针的应用使人类可以全天候航行,将“原始航海时代推至终年。”由此指南针也被世人誉为“水上之友。”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人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创造了条件。(三)火药的应用和传播古代中国,不但有纷呈异彩的冷兵器,而且也最先跨入火器国家行列。师:火药是怎样发明的?它有哪些作用?师: 中国是火药的故乡,火药在唐朝末年用于军事,宋元时期广泛用于战争。指导学生观察“突火枪”图片,并说明其原理。活动探究:比较一下金元时期的火箭发射与今天的火箭发射原理是否相同? 师:宋元时与科技成果相伴随的还出现了许多科学家,书中提出的主要是哪两位?其主要成就是什么? 三、总结

元朝的统一经济的发展以及隋唐文化的基础,使宋元科技水平发展到一个高峰阶段,四大发明的应用及传播,促进了人类文明史的发展,与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共同构建了宋元文化的繁荣。 学完本课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 教学,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 文化成就,包括史学 宋词及杰出的词人 元曲和关汉卿 绘画及书法成就。

(2)通过对宋词 元曲 绘画 书法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过程与方法 借助图片资料音响材料等创设一种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增长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宋元文化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司马光对工作的执著和严谨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灿烂的宋元文化的第二课。侧重介绍北宋时期的史学成就及文学艺术成就。“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元曲”是本课的重点子目。难点是本课头绪多,应突出重点,繁简适度。 三、教学准备

搜集历史典故 著名词人作品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或听或唱或读一首词,。教师讲解:词是宋代最主要的文学样式,就如唐诗一样,宋词为我国古代文学史这幅长卷书写了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不仅如此,宋元时期的史学 艺术也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二、授新课

(一)宋词和元曲师: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词的产生是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出现的。唐中期以后,音乐发展较快,句式整齐的诗较难配乐,为了便于歌唱,人们便按乐曲节拍来填写歌词,出现了长短不一的句式,这就是词。它在唐出现,到宋时达到顶峰。这一时期主要词人有哪些?生:苏轼 李清照 辛弃疾等。显示苏 李 辛三人代表作品:《念奴娇 赤壁怀古》 《如梦令》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要求学生跟着大声朗读,并体会他们的风格特征,得出苏 辛词豪迈奔放,李词特点风格委婉。 要求学生制表归纳三人主要作品及风格。师;元代著名的剧作家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生:(略)师:从《窦娥冤》里,可以看到关汉卿的写作风格怎样?生:

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反映社会现实,鞭鞑黑暗势力。

(二)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师:中国古代史学著作很多,请大家说说看都有哪些?(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用幻灯打出《资治通鉴》,接着提问:这部书的作者是谁?你能讲讲与他有关的 历史故事吗?生:(略) 师:司马光从小就是一个聪明勤奋的孩子,长大后致力于史学的研究。元丰七年,著成《资治通鉴》一书,前后共19年。同学们知道书名的来历吗?(参阅课本77面小字内容)生:(略)师:同学们,你知道《资治通鉴》这部书的体例吗?它和《史记》有何不同呢?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多媒体显示表格(对纪传体和编年体进行比较)师:北宋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孱弱的王朝,为什么出现了《资治通鉴》这样一部通史巨著?生:学生可直抒己见,从多角度回答问题。师:从根本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归纳。根本原因是宋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冲突处于劣势,加上阶级矛盾尖锐,使北宋政治家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他们把目标转向历史总结,以为当世统治者的借鉴。客观原因是书院制度完备,学习风气活跃,北宋文化普及较高,为《资治通鉴》的编写提供了大量人才。同时印刷术的进步,使书籍得以大量印刷。加上司马光等人的严谨治学精神。 除文学 史学之外,宋元时期的绘画 书法等艺术也成就斐然。

(三)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师:我国绘画有悠久的历史。从东晋的顾恺之到唐代的吴道子,风格各异。到宋元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表现大众生活的风俗画。它的代表作就是《清明上河图》,指导学生看书。展示《清》图,向同学介绍该图的主要内容。教师总结:画卷表现了城乡百姓的社会生活,展现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时代风貌,折射出北宋经济发展状况。该图以浓厚的生活气息 精湛的笔墨及淳朴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宋代风俗画的突出成就。师:宋元时期出现了许多画家,你能列举几个吗?生:(略)师:书法在宋元时期成为文人的一种爱好,涌现出很多的书法家,被称为宋四家的是谁? :生:(略)师:元朝的赵孟也是 著名的 书法家。展示书法家的作品,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增强艺术鉴赏力。活动探究:请你从隶书 楷书 行书 草书中选择一种字体,写一句你最欣赏的哲理名言。自由书写成果展示教师评价

三、教师总结:

宋元时期不仅科技领先,而且文化灿烂。我们祖先为我们奉献了一份丰厚的文化大餐,面对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更应认识到我们的责任与重担,为中华民族腾飞而努力。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和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读书指导,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3、情感与价值观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二、教材简析

本课的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是八股取土。

三、教学准备

明朝初年中国政治形势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朱元璋的身世及其攻灭元朝,建立明政权的情况。

2、教师提问导入新课:明朝是我国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的时期。朱元璋和他的继承人是怎样加强君权,发展君主专制的?

二、讲授新课

(一)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秦朝、西汉、东汉、隋朝、唐朝、北宋、元朝的历史,提问: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都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政治措施、经济措施、思想文化措施等)

2、学生预习本子目第2—3自然段。

思考: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几方面的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立特多机构。

3、课堂探究:

(1)明太祖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2)你认为明太祖加强君权对当时的社会有何作用?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点拨:这

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加强君主权力。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4、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隋唐的科举考试的内容和作用。学生预习本子目第4自然段,思考:明朝的科举考试有怎样重大变化?

5、课堂讨论:八股取土有什么影响?教师利用P90“动脑筋”思考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这种高压专制、严格控制的奴化训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但又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发展。

6、引导学生阅读P90有关顾炎武抨击八股文的引文,比较秦朝的焚书坑儒与明朝的八股取士的异同。

(二)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学生预习本子目第一段,思考:靖难之役是谁发动的?我国古代史上还发生过类似的事件吗?学生作答,教师点拨:朱棣很像唐太宗李世民,他们都是皇子,都是依靠武力夺取帝位的。

2、教师展示明朝初年中国政治形势图,指出明初定都南京,明成祖时迁都到北京。请学生思考: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什么?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此举意在加强边防,这是有利于明朝统治的举措,也是充满勇气的行为。

3、学生预习本子目第二自然段,归纳:明成祖为加强君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师点拨:明成祖继续削藩,增设东厂的举措是强化君主专制的继续和发展。

三、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有哪些是前代未曾出现过的?说明了什么?学生发言后,教师点拨: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时期,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理下了危机,由此可见,明朝时我国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

四、课堂巩固

明朝前期从哪些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导读分析、活动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材简析

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前者属于友好的交往,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

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学生中的“故事高手”给同学们讲“小郑和造船”的故事,回答有关问题:

(1)郑和从小立下什么志向?

(2)他的志向后来实现了吗?

2、教师点拨、导入: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发展得就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郑和就是这样的一个。同学们,你们知道成年以后的郑和是怎样远航的吗?明代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学过下面课文,你就会明白了。

二、讲授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1、教师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的挂图,明确地讲解“西洋”的历史范围——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学生阅读P94地图,同桌之间互相指出西洋的地理位置。

2、学生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条件是什么?教师适度引导,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几种观点——政治原因说;经济原因为主说;稳定局势,发展友好

说。然后指出:目前史学界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争论较多,但都不否认“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这一最基本的目的。郑和下西洋在当时已具备了远航的物质前提和技术条件:经济发展,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

1、教师指导学生观看《郑和》像,并阅读小字内容。学生回答:明成祖为什么将远航的重任交给了郑和?

2、学生阅读第95—96面课文,完成表格

1、学生模拟表演:郑和船队到达印度洋沿岸某一国家受到热烈欢迎并与当地人民进行贸易活动的场面。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的友好关系。

2、教师对郑和航海的事迹作适当补充,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学生阅读导入框,对郑和有进一步认识:郑和这位中国古代的和平友好使者将永远会得到他曾到达过的亚非地区人民的怀念。

过渡:明朝前期,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属于中外友好交往;明朝中期,国势日渐衰落,东南沿海倭患猖獗,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不受侵犯,明政府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结果如何?

(二)戚继光抗倭

1、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戚继光抗倭形势图》,让学生了解倭寇的概念、骚扰范围及危害。

2、学生自学第96面课文,回答:戚继光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的品质?

教师归纳:戚继光热爱祖国、淡泊名利;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

3、分组讨论:戚继光抗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各小组代表做要点发言:

① 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

② 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③ 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 ④ 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4、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在中国古代史上还有哪支军队以纪律严明而著称?

学生作答的基础上完成:比较“岳家军”和“戚家军”在抗击对象上有什么不同?如何评价戚继光?

教师总结: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所以,

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我们都要向戚继光学习,时刻以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为己任。

过渡:明中后期,随着中国国势日渐衰落,我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也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教师介绍闻一多写的《七子这歌》,提问:为什么澳门被称为“妈港”?

学生看自由阅读卡内容,弄清有关答案。

2、学生自学P97课文,然后,说一说葡萄牙殖民者是怎样攫取澳门的居住权?

3、学生谈谈学习了该子目内容后的体会——落后就要挨打;澳门的回归说明了当今的中国国力正日益走向强盛。

三、课堂小结

1、学生简述明朝历史上中外交往的三件大事。

2、教师给学生推荐两首歌谣。

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掌握满洲的兴起,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要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读书、讨论、分析与归纳,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抓历史发展主线,理解分析历史现象的一些方法,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拓展历史思维,看历史、更看社会现实,发挥历史的资源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

②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二、教学简析:

教学重点:君主集权的强化

教学难点: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利用。

三、课前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导入。同学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哪一个吗?)

二、教学新课

1、①大清国的建立者是女真人,他们是怎样发展来的呢? ②学生自学,找出其间的重大事件,了解满洲的兴起过程。③师显:1616,努力哈赤、金(后金)

反明 迁都盛京(沈阳)

皇太极 改族名为“满洲”

1636,清太宗 称帝“清”

1644 迁都北京,逐步建立对全国的统治。

④你觉得努尔哈赤与我们已学过的宋元时期的一些少数民族首领有相似之处吗?

2、入主中原后,清王朝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一步步强化了君主集权。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二目,找一找,清采取了哪些强化君权的措施?

三、课堂小结

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简况。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史实,通过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育学生纵向归纳、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阅读、合作、表演选择恰当的形式表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探究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维护我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各民族人民有着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从而激发学生继承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传统,培养为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利益英勇斗争的精神。

二、教材简析: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本课的重点。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后来逐渐占领了整个台湾岛,1661年,郑成功率舰队抵台,在当地人民支持下,打败了荷兰殖民者。第二年年初,荷兰殖民者签字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在我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中俄《尼布楚条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

自制《郑成功进军收复台湾示意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形势示意图》。

四、教学过程:

(一)教师事先板书: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虏,一代英雄。

1、请同学们读黑板上板书的对联。

2、请一生回答:对联中的“荷虏”是什么意思,“一代英雄”是指谁?

3、学生阅读导入框中与“郑成功收复台湾”相关的内容。

4、教师引导进入新课(导言略)

(二)学生读书P103-104课文,收集相关信息,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情节、故事、段落等用你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个人表演、朗读等,也可以多人合作表演。要求表演后尽量留下一两个问题,让同学们思考。)

(三)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四)根据学生的表演,教师灵活引导,讲解或安排讨论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联系学过的知识,想想,为什么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

(2)谁能上前对照《郑成功进军收复台湾示意图》说说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

(3)你对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有何看法?

(五)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然而东北部又遭遇了沙俄的侵略,中国人民再次抗争,演绎了又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1)学生读书P105-106课文

(2)鼓励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请学生质疑,可能提到的疑问:

①P105动脑筋题;

②雅克萨之战可清军大获全胜,为什么《尼布楚条约》还规定把中国的一部分土地让给俄国呢?

(六)学生思考讨论:

“中华民族是酷爱和平的民族”,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两者有什么相通的地方?

(七)目前,我们知道的台湾是一个什么现状?你对现今台湾的出路持何观点?

(八)教师小结(略)

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清朝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巩固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培养学生学会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本质牲和历史脉络的走向。注重把握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平定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等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以祖国的统一为主线索,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挖掘本课零散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课文中人物图片分析历史事件,通过收集信息来了解文物造型图案特点、建筑风格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族人民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土尔扈特部千里迢迢回归祖国,是值得我们歌颂的爱国主义行为。

二、教材简析:

本课的内容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它和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的内容密切相联,即清政府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进行斗争,对外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与“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是本课的重点,本课涉及很多少数民族的人名、地名、封号等较难掌握,同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概念,学生也较难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请同学们回顾前面所学:清政府为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哪些斗争?(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这些斗争是对内还是对外的?(对外的)那么清政府为维护祖国统一对内采取了哪些措施呢?或进行了哪些斗争呢?

(二)下面请大家看图片“江总书记接见十一世班禅”问:江总书记为什么要接见这位稚气未脱的班禅?达赖和班禅的封号由来如何?

1、请同学们阅读P109-110页有关内容及相关材料,收集好相关信息。

2、请同学们简单归纳清政府加强对西藏管辖的措施

3、教师解释“册封”、“驻藏大臣”的含义,请同学们分析请政府采取这些措施的意义,(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4、分析书P110页动脑筋。

5、讨论:假如你是我国外交部发言人,你对少数国家企图利用西藏分裂分子分裂祖国的企图怎样批驳?(要求联系前后所学史实)

(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汉代的西域是指今天的什么地方?汉代是怎样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的?清政府又是怎样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的呢?请读书P111“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一目。

1、这一地区居住的居民为什么被称为“回部”?他们的宗教信仰与藏族人有何不同?

2、清政府讨伐大小和卓的叛乱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参考书P111“动脑筋分析)

(四)有谁知道电影《东归英雄传》

1、请同学们读“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2、教师生动描述“土尔扈特东归”的艰辛,

3、学生阅读P112小字材料,请学生评析乾隆帝的作法。

(六)教师总结:

学了第18课和第19课内容,老师归纳了一下清朝统一多民族巩固的措施,即:

(1)平定少数民族上层的叛乱

(2)反抗外来侵略

(3)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管辖,对这些内容,你能否设计一个图示来理清线索?

(七)做P114活动与探究2

(八)教师总结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概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启发式教学和问题探究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二、教材简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状况: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以及明朝中后期我国出了资本主义萌芽,以及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重点是清朝“闭关锁国”政策,难点是资本主义萌芽。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知道我国哪些农作物是从国外引进的?生答。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导入框中有关甘薯引入的详细内容,使学生了解甘薯引入的具体过程,然后点题:甘薯引进和推广种植,是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教师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板书)教师指明本课经济发展一目包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四个方面内容:

1、首先学习农业的发展。(板书农业的发展)指明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生思考:明代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品种有哪些?其中哪些是高产作物?哪些是经济作物?学生回答略。教师补充材料:讲述这些农作物引入、推广的过程,说明这些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引进推广的意义。(出示史料)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马铃薯产量也极高。让学生分析粮食产物大幅度提高,不仅可以

缓解人口增长压力,还能促进粮食商品化和农民转入手工业生产;经济作物的引进则能促进农业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为手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

2、下面学习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和商品经济活跃状况两段内容:同学们仔细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①手工业发展状况是以哪几个手工业部门为例介绍的?这些部门有哪些突出成就? ②商品经济活跃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小组活动,各抒己见,教师也参与活动,各组代表发表组内探究成果。教师《明朝松江出产的棉布》,引导学生观察其花纹、色彩,让学生对当时棉纺织水平有一个直观印象。学生活动与探究:P116页“动脑筋题”让学生讨论,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讨论思考发展学生思维,同时促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和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师问:“南京的丝织业后来居上”说明了什么?生答。(使学生认识到清代丝织业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发展)。《青花海水行龙纹扁瓶》并介绍,让学生感知青花瓷工艺水平高超,工匠智慧不凡。初学了商品经济活跃表现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 ①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导致工商业繁盛,出现全国性商贸城市:北京和南京。《皇都积胜图》,让学生感知北京商业繁荣景象。学生活动与探究:P119页《南都繁会图》景象,回答问题。教师先引导学生弄清几个词的含义:“南都”指南京;“东西两洋”指东洋、西洋;“南北两口”指张家口和古北口。通过画面和招牌分析,学生得出结论:反映了当时南京经营货物的广泛性,反映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和活跃。 ②商人数量大大增多,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活跃的又一突出表现。他们拥有庞大资本,合伙经商,往往形成地域性的商业资本集团。如徽商、晋商,即是这种集团。请一同学阅读“徽商、晋商”小字。学生了解他们经营范围。师提醒学生注意,他们有的投资手工业生产,这是一种新趋向!导入资本主义萌芽学习。

3、明朝中期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及清朝资本主义性质手工业发展概况。让学生观察P117页下图《施复夫妇经营丝织业的机房》,说一说施复夫妇织不织布?他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读小字,了解施复夫妇发家过程,他们成了大机户,剥削机工。教师导:这不是当时个别现象,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丝织业中已出现了许多象施复夫妇一样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了。当时有“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现象了。学生研读课文,了解“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是什么?及这种现象反映的是什么实质?学生议一议(略)。师述:这种现象是当时社会生活发生新变化的反映——在封建生产关系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的萌芽,到了清代这种资本主义性质手工业有了发展,

但仍处于萌芽阶段,发展仍很缓慢。究其原因,与清朝统治政策有关。导入“闭关锁国”政策学习。板书:闭关锁国政策 1、师解释: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这是自明末以来中国统治者长期推行的一项治国方针,就是主观割断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使中国处于闭目塞听的状态。 2、提问:清朝为什么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结合乾隆帝信函,培养学生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师生一起互动,学习P118页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说出哪些方面原因,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答案。

3、与学生一起了解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学习第二自然段:教师讲清在对外贸易上由实行海禁政策到闭关政策的出台过程。

4、导入闭关锁国给中国带来的严重不良后果。板书:“闭关锁国”政策影响布置学生研读课文P118页最后一段及P119页小字,思考“闭关锁国”政策影响。学生回答,教师强调。

5、学生探究活动一:对比一下明朝郑和下西洋,引进外国作物和清朝闭关锁国的不同后果,谈谈你的想法。

6、学生探究活动二:议一议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什么严重后果?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你的看法。肯定学生思维,允许学生有不同想法。教师小结:我们应从“闭关锁国”改革中吸取教训: 1、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世界隔绝,应广泛交往,否则,将被时代所淘汰; 2、在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 3、我国目前的开放政策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4、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三、小结新课

学生谈本节课学习收获、体会,置疑问难。

四、练习巩固(略)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同时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以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

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横向联系指导学生编制表格,归纳本课知识;纵向联系,归类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明朝科技成就的认识,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但不固步自封的民族情怀,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二、教材简析:

本课集中叙述了明朝古典科技的突出成就及其时代特点,时代特点寓于成就之中,重点是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难点是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解释课题:课题“时代特点”的涵义是指明朝初期在世界上还居于领先地位,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特别是清朝时,发展已停滞下来,逐渐地落伍了。

2、过渡讲解,置疑:这时仍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为什么说这时我国科技发展已停滞下来?学了本课就会知晓。

二、新课教学

(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学生阅读121-122页导入框,本目课文,插图,资料等,作读书标记,并进行小组活动,思考回答:1、紫禁城是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建筑?(放多媒体北京紫禁城),学生作答。它是明成祖营建的,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的地方,其中的宫殿楼阁金碧辉煌,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强调紫禁城又被称为故宫,是北京城的一部分。2、长城,指导学生在122页地图上标出明长城的东西两端。(嘉峪关、鸭绿江)3、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什么不同?A:建筑材料——秦朝以土筑为主,明朝的东段用砖、石。B:位置——明朝靠南。C:长度——明朝更长,西端从临洮延伸到嘉峪关;东端从辽东延伸到鸭绿江。过度讲解:这些古建筑成就当时世界上仍然居于领先地位,同时也涌现出著名的科技巨著。

(二)古典科技巨著的出现。学生阅读122-124页本目课文以及插图,人物画像,文献资料等,作读书标记,列表并思考回答:1、列举表格,老师推荐表格,填表。2、

根据123页“动脑筋”:李时珍有哪些优秀品德值得你学习?(学生讨论作答,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不盲从古训的创新勇气,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广泛实地考察的科学方法,亲尝曼佗罗的献身精神,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27年成书的坚韧毅力等。)3、李时珍的代表作是哪一部,属于哪一类?(《本草纲目》,医药学著作)4、宋应星的代表作是哪一部书?属于哪一门科学?(《天工开物》,工艺百科全书)5、根据124页“动脑筋”:宋应星强调人类要与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对不对?你的看法怎样?(宋应星说得对,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与自然不协调,就意味着人类无法适应生存环境或者破坏了生存环境。假如无法适应环境,不要说发展人类本身,就是当年人类的出现也不可能,假如人为地破坏生存环境,不就等于自寻绝路吗?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无限的,但这种能力是建立在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对自然力合理利用基础之上的,不可能超越自然。)

三、巩固小结

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及感想。

四、活动与探究

1、明朝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是什么?有什么启示作用? 2、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都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请你为其中的一处历史遗迹创作一段具有历史韵味的旅游广告词,将它们介绍给旅游爱好者,100字左右。 3、小调查:你的家乡现今是否还保存着明清时代的建筑或工程?你对这些建筑和工程的保护工作满意吗?有什么建议?

第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四大名著的思想艺术特色,明清时期戏剧的繁荣,明清时期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实际是否相符的问题设计,使学生知道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在方法上的不同之处,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和文学素养,指导学生把四大名著的要点制作成表格,训练他们归纳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大名著以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体现鲜明的时代特点,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它们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引导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爱好,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和高尚的情操。

二、教材简析:

本课的主题是明清时期文学和艺术的突出成就,重点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难点是初一学生读过四大名著的学生不多,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从影视剧、连环画、说评书等获得的已有认知,引导学生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了解明清文化的时代特点。

三、教学准备:

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名著,有关书画的图片,表格。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明朝出现了哪些科技巨著?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2、明朝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是什么?

过渡讲解:上一课讲的是明朝的科技成就,这一课将介绍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二、新课教学:

(一)古典小说的高峰

学生阅读127-128页“导入框”和本目课文以及插图,“文献资料”等,作读书标记并思考回答:

1、哪些同学知道《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主要内容?(由学生简介)

2、请同学们动手制作表格。

3、根据上表,你说说喜欢这些人物的理由?(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4、根据《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你能说出历史和历史小说的区别吗?

5、学生完成130页“练一练”:下列哪项是正确的?(B—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 过渡讲解:这时的艺术大师还有戏剧界的汤显祖,书画界的董其昌和徐渭等人。

(二)戏剧的繁荣

学生阅读129页本目课文,作读书标记并思考回答:

1、明朝后期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是哪一部?(《牡丹亭》)

2、19世纪中期京剧形成时的基础是什么?(徽剧,汉调)

(三)书画的成就

学生阅读129—130页本目课文及其插图等,作读书标记并思考回答:

1、兼有“颜骨赵姿”的明朝书法家是谁?(董其昌)学生临摹,实物投影。

2、用“泼墨”技法作《墨葡萄图》的明朝画家是谁?(徐渭)

3、“扬州八怪”中,作《兰竹图》的是谁?(郑板桥)学生可以仿画,实物投影。

三、巩固小结

学生来谈学习这课以后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四、故事擂台赛

请每位同学从明清四部著名长篇小说中选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小故事来讲一讲,看谁讲得好。


相关文章

  • 小学数学备课大师
  • 小学数学备课大师 <小学数学备课大师>提供的小学一至六年级备课资料,包括教案.课件.复习题.试题等,内容丰富,可供老师们备课参考. 小学数学一上备课室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一上教案全- 08-11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一上教 ...查看


  •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0课[有趣的汉字]教案
  •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第20课<有趣的汉字>,这课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赏中国古代象形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了解汉字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并能激起学生的模 ...查看


  • 初中语文网--初中语文同步教学优秀站点
  • · 会员中心 · 会员注册 · 收藏本页 · 在线字典.成语查询 · | 网站首页 | 七上 | 七下 | 八上 | 八下 | 九上 | 九下 | 人教版 | 教案 | 中考指导 | 下载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货币战争 鬼吹灯 海底两万里 ...查看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马的世界]教案
  • 七年级语文<<与马共舞>>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地从不同渠道获得信息资源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归纳综合的能力:了解有关"马"的文化知识,进而认识到中国历史积淀的博大精深 ...查看


  • 人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PHOTOSHOP全册教案
  • PHOTOSHOP教案 第一课 认识photoshop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掌握photoshop 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打开photoshop, 关闭photoshop. Photoshop窗口中打开文件. 设置对比度, ...查看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部分教案及说课稿
  • 人教版课标初中美术九年级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世界多元文化中的美术作品(欣赏•评述)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在本课中,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照片等教材内容进行欣赏,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多元文化,学会欣赏不同风格.流派的美术文化,帮助学 ...查看


  •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惊弓之鸟]教案
  • <惊弓之鸟>的教学设计 城南小学 张艳梅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战国时候魏国的射箭能手更羸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让大雁从天上掉下来故事.通过更羸和魏王的对话我们知道了原来这是一只受过 ...查看


  • 中学物理教案.学案.试卷.课件.素材全集
  • 山东省华侨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物理寒假作业(全套18份,含答案,全站免费)02-08 (苏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全集[52份打包,全站免费]01-31 (苏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集[40份打包,全站免费]01-3 ...查看


  •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千年圆梦在今朝教案
  •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 学点重 教难点学教 准学备 时课排 环安 节提 示激 导趣入 千年 圆在梦今教案朝1. 过自通自读理解悟课内容,了解我文航天国术的技伟大就成 ..体2会现到代学技术成科的取得就要一代靠代技工作科者苦的工作和艰不的 懈 ...查看


  • 五年级语文下册晏子使楚5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 晏子使楚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的意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17个词语的意思. 3.通过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 4.引导学生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 国尊严的思想品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