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归隐系心间昆仲情谊万古传--苏轼与苏辙寄远词研究

理广 论角

相 似 归隐系心 间

,

, 翻

昆仲情谊万古传

王佳琳 篇

苏 轼 与 苏辙寄 远词 研 究

华 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摘 要 苏轼写给胞弟苏辙的寄远词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都极高 ,苏轼作有有

给胞弟苏辙的寄远词 , 无处不在的相思情怀使这些伺成为北宋词坛上表现昆仲情谊的 难见而极佳的词作 ,更可以从中一窥苏轼归隐情结从萌芽到深化的过程 。 本文主要对寄 远词内蕴进行考察 ,从文本研究入手 ,力图对苏轼中秋词寄远词中的相思归隐心态进行

真 实还原 。

关键词 苏轼 苏辙 中秋词 寄远词 相思 归隐 苏轼和胞弟苏辙是 元口年间举足轻重的人物 ,更是北宋灼 灼闪亮的文学巨匠 。 苏 氏兄弟德业相 爵 ,肝胆相照 ,都能 以哲 “ 人之心审视 人生的悲欢离合 ,以理谴情 ,格高千古 。 其如此 , 惟 才使 天下 后世读此词者 ,油然 而生感慕 之情 。 ” 现存词作 苏轼

中 ,据笔者统计 ,有 首寄远词是写给胞弟苏辙 的 。 本文将 以文 平野水云溶漾 , 楼风 日 小 晴和 。 济南 何在暮 云多 。 归去奈愁 何。

这首词 既为今 日 之聚欢喜 ,但不得不忧惧 明朝分离后愁煞 人。 在词的上阅 ,苏轼用清新 的笔调追忆 了熙 宁四年 与苏辙 同 游陈州柳湖的欢快情景 , 柳 花飞处麦摇波 。 “ 晚湖净鉴新磨 。 ” 兄 弟同游春景是多么舒心畅快 , 小 舟飞掉去如梭 。 “ 齐唱采菱歌 。 ”

真 的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游玩图 , 可惜短暂相 聚后又要分离 ,分

本分析人 手 , 力图对苏轼 寄远 词中相思归隐心态进行 真实还 原。 面对 自己的胞弟 ,这些词 中出了表达无处不在 的相思外 ,苏

轼坦然流露 出 自己的归隐情结 ,是对宦游 四处身如传舍 的厌倦

无奈 ,是对 实现“ 夜雨 对床 ” 旧约的期待 ,更 是对对完成对社被

别后 ,苏轼 即使处 于“ 平野水云溶漾 ,小楼风 日晴和 。 ” 的美景

中 ,依然遥望着子 由所在 的济南 ,心 中波澜突起 ,发 出了“ 去 归

对人生的责任后 功成 身退归 隐山林 的热切盼望 。

一、 归隐情 结 的初 礴

奈愁何 。的惆怅感 叹 ,即使我们 以后归隐故乡 ,实现 了 对床夜 ” “ 雨 听萧 瑟 ” 的盟约 ,可眼前真 真切切无 所不在的离愁 又该怎么 消解啊 此词可以说是苏轼归隐情 结的再次流露 ,甚至有 即刻

苏轼写给苏辙现存 的第一首词是 沁 园春 孤馆灯青 》 《 孤馆灯青 ,野店鸡号 ,旅枕梦 残 渐月华收练 ,晨霜耿耿 ,云

山口锦 ,朝露口口 世路无 穷 ,劳生有 限 ,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

归乡 的冲动 。 只是直至此时 ,苏轼词 中的归 隐也 只是作 为对 自己和苏辙

罢 ,凭征鞍 无语 ,往 事千端 。 当时共客长安 。 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 ,胸中万卷 ,致君尧舜 ,此事

何难 。 用舍由时 ,行藏在 我 ,袖手何妨 闲处看 。身长健 ,但优 游卒 岁 ,且斗茸前

这首词颇得后人好评 ,认为“ 是他痛苦思想绽 出的花朵 ,是 他豪健笔锋在词 中的展露 , 预示着他词风 的突出特点 已近成 熟 ,从 而为密州诸作定下基调 。 此词作 于熙宁七年早行 赴密途 ” 中 , 馆灯青 ,野店鸡 号 ,旅枕梦残 ,行程匆忙宦途奔波 , 刚叫 孤 鸡 梦还残时苏轼就要骑 马上路奔波于宦途 , 心 中不免有些牢骚 , 而这些不吐不快 的话 当然要说给最亲近的子 由了 , 想 当年 ,似 “

的一种心 理寄托而存在 ,一 心“ 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 淳 ” 致 的苏 轼此 时还是心系庙堂 ,心系百姓 ,虽然词 中为“ 世路无穷 ,劳生 有 限 ,似此 区区长鲜 欢 ” 的羁旅生 活而感到无奈 ,为“ 济南何 在

暮云多 。 归去奈愁何 ” 的明 日 离别而苦闷 ,感慨应 该及时归隐 ,

但他还是坚持要先完成毕生济黎民济苍生 的政治抱负 。 以上这 两首词可 以看成苏轼词 中归隐情 结的萌芽期 。

归隐情结 的深化 归隐 、 思念 ,及早完成对社会 对人生 的责任 ,实 现“ 夜雨对

床” 的旧约 ,这一直是苏轼心 中温暖的寄托 。 熙宁十年 ,苏轼 在

徐州任上 , 徐州前 ,苏辙特意来迎 ,在徐州过完 中秋后又要洒 赴

二陆共客长安 , ” 淋漓尽致额 回想了当年金榜题名 的无 限风光

和少年得意 ,凸显 出对宦途 漂泊 的厌倦 ,最后发 出“ 切斗 春前 ” 的无奈感慨 。用舍 由时 ,行藏在我 ,袖手何妨闲处看 ” “ 已有归隐 的苗头在闪现 ,这种对归隐的渴盼岁往昔 的怀念在后面几首词 中表现愈加 明显 。 苏轼 自从外做地 方官后 ,与弟弟苏辙是 聚少离多 ,而熙 宁 九年与苏辙 同游 陈州 柳湖是难得 的相见 机会 ,所作这首 画堂 春 柳花飞处麦摇 波 》 蕴含着哀喜共存 的复杂情感 柳 花飞处麦摇波 。 晚湖净鉴新磨 。 小舟飞掉去如梭 。 齐唱 采菱歌 。

泪离别 ,仕途 的不顺 、 的分 离 ,苏辙心 中极 为哀婉凄凉 ,离 再次 彭门时作 水 调歌 头 离别一何 久 》 《 作别兄长 ,这是 苏辙仅存 两 首词 中的其一 。 公旧序 云 余去岁在东武 ,作水调歌头 以寄子 “

由。 今年 ,子由相从彭 门百徐 日 ,过 中秋而去 ,作此曲以别余 。 以 其语过悲 , 为和之 。 乃 其意以不早退为戒 ,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 云耳 ” ,从这个词前小序 ,不难看 出苏轼对仕途宦游 的厌倦和入

世思想 的动摇 , 我们再来看一下苏轼的和词 《 水调歌头 安石 在东海 》 安石在东海 , 事鬓惊秋 。 从 中年亲友难别 ,丝竹缓离愁 。

一旦功成名遂 ,准拟东还海道 ,扶病人西州 。 雅志 困轩冕 , 恨 遗

。 月触 中 卜 力。

, ’论 理 广”

归隐是永远的情结 , 此

词可以说是苏轼 归隐思 想 的进 一步深 化。

寄沧洲 。 岁云暮 ,须早计 , 褐裘 。 乡归去千里 ,佳处辄迟留 。 要 故 我醉歌时君和 ,醉倒须君扶我 。 惟酒 可忘忧 。 一任刘玄德 ,相对 卧高楼 。 苏轼在 和词 中将归隐提上 日 ,这首词则借谢 安困于轩冕 程 不遂归 隐雅致来提醒 自己“ 岁云暮 ,须早计 ” 想勾 画出与子 设 , 由双双归隐后的欢乐场景“ 我醉歌时君和 ,醉倒须君扶 我 ” ,极 写归隐后 的退而相从 之乐 ,甚至“ 一任刘玄德 ,相对卧高楼 ” ,不 忌讳被有志之人嘲弄 。 苏轼在给苏辙 的词中 ,思念是永恒的主

归隐无望的哀伤

相思 是不变 的主题 ,归隐是永远的情结 ,归隐 的愿 望固然

美好 ,单政治风云波澜 云诡 ,诚如苏轼这样的正直之士佑 残遭 残酷 的贬滴 。 绍圣元 年 ,苏轼一贬再贬被贬至荒夷偏僻 的惠州 ,

赴惠途中抵 州登郁州台 ,夜宿造 口 ,是夜秋雨淋漓 ,此时的苏轼 已 岁的高龄又被贬至荒夷之地 , 有生之年能否北 归都无法

题 ,如何缓解相思之苦 , 夜雨对床 ” 旧约就会浮上心头 ,出世 “ 之 思想就会按耐不住 ,归隐倾 向便会在词中若 隐若现的漂浮 。 我

们不难总结 ,苏轼寄子由之 词基本上沿着这个脉络 ,“ 回忆 旧 日

预料 ,归隐就更是一种奢望 ,既然 归隐无 望 ,唯有相思情 更浓 , 来看苏轼夜宿造口寄子由的 木兰花令 梧桐叶上三更雨 》 《

梧桐叶上三更雨 。 惊破梦魂无觅处 。 夜凉枕覃已知秋 ,更听

欢 聚一 牙予 今 日之浓郁思 念 — 消解 相思之苦 — 想起 夜 一 发

雨对床之旧约 — 归隐情结显露 ” 而这首具体形象描写归隐 。

寒蛋促机抒 。

梦中历历来时路 。 犹在江亭醉歌舞 。 尊前必有 问君人 ,为道

之乐 的词正有力表 明苏轼的出世思想在一步步流露 ,归隐情结 在退而乐中渐渐深化 。 《 水调歌头 安石在东海 》 作这首词时苏轼 虽因熙宁变法不

得不 自 外任 ,但 仕途还算 顺利 ,而 同样怀 念子 由的 满 江红 请 《 清颖东流 》 则作于乌台诗案 、 黄州被贬 、 口更化 的二次离朝外 元 任时 ,经历 过人生的大起 大落 ,苏轼 的归隐情结在此 中进 一步 深化 。

别来心与绪 。 全词被凄凉感伤 的气氛充篇环绕着 , 梧桐叶上三更雨 。 “ 惊

破梦魂无觅处 。寒秋将至 ,既是大 自 ” 然的寒秋也是人生 的凄凉 寒秋 , 夜凉枕覃 已知秋 ,更听寒蛋促机抒 。 被秋 雨惊醒后阵阵 “ ”

寒蛋鸣 叫 ,更添凄凉 。 以解忧 、 以忘优 唯有 回想起“ 中历 何 何 梦 历来时路 ” ,回想起与 自由“ 犹在江亭醉歌舞 ” ,来作为此刻心 灵 的温暖寄托。 年事已高却愈贬愈远 ,与子由夜雨对床的盟约也 遥不可及 ,唯有无 限的相思时刻吞噬着孤独的

心灵 。尊前必有 “ 问君人 ,为道别来心与绪 。” 苏轼期 盼子 由尊前若有人 问 ,请 向 他转述我们别后朝夕不忘 、 中犹记的痛苦心情 。 生暮年被 梦 人

贬到天涯海角 ,至此归 隐无望 ,相思浓度 愈存 愈浓 ,血 肉相 连 、

黄州被 贬五 年后 ,苏轼终于从江 湖到玉堂 ,走到 了人生仕 途的顶峰 ,但关 于新法存废 的问题 ,无休止 的党争让一心为 民 请命耿直不阿苏轼隐隐的不安和疲惫 。 口六年 ,不安 于京城 元 政 治倾 轧的苏轼再 次请求 外任 ,踏 上了去颖 州的路程 ,旅途 中 和 苏辙“ 夜雨对床 ” 的旧约再 次浮上心头 ,苏轼感慨万千 ,写下 了 满江红 清颖东流 》 《 清颖东流 ,愁 目断 、 孤帆明灭。宦游处 、 青山白浪 ,万重千 叠 孤 负当年林下意 ,对床夜 雨听萧 瑟 。 生 、 恨此 长向别 离中 ,添 华发 。 一单酒 ,黄河侧 无限事 ,从头说 。 相看忧如昨 ,许多年月。

衣上旧痕徐苦 泪 ,眉 间喜 气添黄 色 便与君 、 池上觅残春 ,花如 雪。 上阔开头三句 ,作者想象子 由在京城 目 自己乘船离去的 送

昆仲之情在苏轼 的中秋词和寄远词 中体现到了极致 。

一曲阳关情几许 ,道出了东坡乐府的情真 意挚 。 中写给 其

胞弟苏辙的词作则是北宋词坛上表现昆仲情谊的罕见之作 。 中 秋词将手足之情 的浓郁程度表现的饱满丰盈 ,而苏轼 身如传舍 宦游 各地 的寄远 词则将归 隐的急 盼归 隐的无 望表达的淋漓尽 致 ,千百年后读之仍令人悄然动容 。

惆怅孤独 ,发出了“ 孤负当年林下意 ,对床夜雨听萧瑟 ” 的感慨 , 落花有意 、 流水无情 ,长恨此身非我有 ,只能“ 恨此生 、 向别离 长 中 , 华发 ” 下闽回忆熙 宁十年兄弟二人共游黄河岸 ,相会百 添 。 余日 而别 ,如今又分离无数时 日 , 相看恍 如昨 ,许多年月 ” “ ,结

尾自 慰并宽慰子 由 眉间喜气添黄色 ” 黄气如带 当额横 , 之 “ “ , 卿 相也 。 有卒喜 ,皆发于色 ,额上面中年上 ,是其候也 。 黄色最佳 。 ” 这里苏轼用眉间黄色之典 ,预示着不久 的将来“ 便与君 、 池上觅 残春 ,花如雪 。 ” 这是对归隐之景的憧憬 , 残 ” “ 意味着我们虽然 经历 了太多风雨 ,归隐晚 了 ,人 生大好春光 已去 ,即使如此 , 些 归 隐时尚有残春之殊景 ,虽然没有“ 姥紫嫣红总是春 ” 景 , 的美 但暮春“ 落花如雪 ” 又何尝不是一番别样景致 苏轼用生花妙笔 安慰着子由 。可以说 ,在写给子由的词 中 ,相思是不变的主题 ,

力目 咖 中卜

理广 论角

相 似 归隐系心 间

,

, 翻

昆仲情谊万古传

王佳琳 篇

苏 轼 与 苏辙寄 远词 研 究

华 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摘 要 苏轼写给胞弟苏辙的寄远词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都极高 ,苏轼作有有

给胞弟苏辙的寄远词 , 无处不在的相思情怀使这些伺成为北宋词坛上表现昆仲情谊的 难见而极佳的词作 ,更可以从中一窥苏轼归隐情结从萌芽到深化的过程 。 本文主要对寄 远词内蕴进行考察 ,从文本研究入手 ,力图对苏轼中秋词寄远词中的相思归隐心态进行

真 实还原 。

关键词 苏轼 苏辙 中秋词 寄远词 相思 归隐 苏轼和胞弟苏辙是 元口年间举足轻重的人物 ,更是北宋灼 灼闪亮的文学巨匠 。 苏 氏兄弟德业相 爵 ,肝胆相照 ,都能 以哲 “ 人之心审视 人生的悲欢离合 ,以理谴情 ,格高千古 。 其如此 , 惟 才使 天下 后世读此词者 ,油然 而生感慕 之情 。 ” 现存词作 苏轼

中 ,据笔者统计 ,有 首寄远词是写给胞弟苏辙 的 。 本文将 以文 平野水云溶漾 , 楼风 日 小 晴和 。 济南 何在暮 云多 。 归去奈愁 何。

这首词 既为今 日 之聚欢喜 ,但不得不忧惧 明朝分离后愁煞 人。 在词的上阅 ,苏轼用清新 的笔调追忆 了熙 宁四年 与苏辙 同 游陈州柳湖的欢快情景 , 柳 花飞处麦摇波 。 “ 晚湖净鉴新磨 。 ” 兄 弟同游春景是多么舒心畅快 , 小 舟飞掉去如梭 。 “ 齐唱采菱歌 。 ”

真 的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游玩图 , 可惜短暂相 聚后又要分离 ,分

本分析人 手 , 力图对苏轼 寄远 词中相思归隐心态进行 真实还 原。 面对 自己的胞弟 ,这些词 中出了表达无处不在 的相思外 ,苏

轼坦然流露 出 自己的归隐情结 ,是对宦游 四处身如传舍 的厌倦

无奈 ,是对 实现“ 夜雨 对床 ” 旧约的期待 ,更 是对对完成对社被

别后 ,苏轼 即使处 于“ 平野水云溶漾 ,小楼风 日晴和 。 ” 的美景

中 ,依然遥望着子 由所在 的济南 ,心 中波澜突起 ,发 出了“ 去 归

对人生的责任后 功成 身退归 隐山林 的热切盼望 。

一、 归隐情 结 的初 礴

奈愁何 。的惆怅感 叹 ,即使我们 以后归隐故乡 ,实现 了 对床夜 ” “ 雨 听萧 瑟 ” 的盟约 ,可眼前真 真切切无 所不在的离愁 又该怎么 消解啊 此词可以说是苏轼归隐情 结的再次流露 ,甚至有 即刻

苏轼写给苏辙现存 的第一首词是 沁 园春 孤馆灯青 》 《 孤馆灯青 ,野店鸡号 ,旅枕梦 残 渐月华收练 ,晨霜耿耿 ,云

山口锦 ,朝露口口 世路无 穷 ,劳生有 限 ,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

归乡 的冲动 。 只是直至此时 ,苏轼词 中的归 隐也 只是作 为对 自己和苏辙

罢 ,凭征鞍 无语 ,往 事千端 。 当时共客长安 。 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 ,胸中万卷 ,致君尧舜 ,此事

何难 。 用舍由时 ,行藏在 我 ,袖手何妨 闲处看 。身长健 ,但优 游卒 岁 ,且斗茸前

这首词颇得后人好评 ,认为“ 是他痛苦思想绽 出的花朵 ,是 他豪健笔锋在词 中的展露 , 预示着他词风 的突出特点 已近成 熟 ,从 而为密州诸作定下基调 。 此词作 于熙宁七年早行 赴密途 ” 中 , 馆灯青 ,野店鸡 号 ,旅枕梦残 ,行程匆忙宦途奔波 , 刚叫 孤 鸡 梦还残时苏轼就要骑 马上路奔波于宦途 , 心 中不免有些牢骚 , 而这些不吐不快 的话 当然要说给最亲近的子 由了 , 想 当年 ,似 “

的一种心 理寄托而存在 ,一 心“ 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 淳 ” 致 的苏 轼此 时还是心系庙堂 ,心系百姓 ,虽然词 中为“ 世路无穷 ,劳生 有 限 ,似此 区区长鲜 欢 ” 的羁旅生 活而感到无奈 ,为“ 济南何 在

暮云多 。 归去奈愁何 ” 的明 日 离别而苦闷 ,感慨应 该及时归隐 ,

但他还是坚持要先完成毕生济黎民济苍生 的政治抱负 。 以上这 两首词可 以看成苏轼词 中归隐情 结的萌芽期 。

归隐情结 的深化 归隐 、 思念 ,及早完成对社会 对人生 的责任 ,实 现“ 夜雨对

床” 的旧约 ,这一直是苏轼心 中温暖的寄托 。 熙宁十年 ,苏轼 在

徐州任上 , 徐州前 ,苏辙特意来迎 ,在徐州过完 中秋后又要洒 赴

二陆共客长安 , ” 淋漓尽致额 回想了当年金榜题名 的无 限风光

和少年得意 ,凸显 出对宦途 漂泊 的厌倦 ,最后发 出“ 切斗 春前 ” 的无奈感慨 。用舍 由时 ,行藏在我 ,袖手何妨闲处看 ” “ 已有归隐 的苗头在闪现 ,这种对归隐的渴盼岁往昔 的怀念在后面几首词 中表现愈加 明显 。 苏轼 自从外做地 方官后 ,与弟弟苏辙是 聚少离多 ,而熙 宁 九年与苏辙 同游 陈州 柳湖是难得 的相见 机会 ,所作这首 画堂 春 柳花飞处麦摇 波 》 蕴含着哀喜共存 的复杂情感 柳 花飞处麦摇波 。 晚湖净鉴新磨 。 小舟飞掉去如梭 。 齐唱 采菱歌 。

泪离别 ,仕途 的不顺 、 的分 离 ,苏辙心 中极 为哀婉凄凉 ,离 再次 彭门时作 水 调歌 头 离别一何 久 》 《 作别兄长 ,这是 苏辙仅存 两 首词 中的其一 。 公旧序 云 余去岁在东武 ,作水调歌头 以寄子 “

由。 今年 ,子由相从彭 门百徐 日 ,过 中秋而去 ,作此曲以别余 。 以 其语过悲 , 为和之 。 乃 其意以不早退为戒 ,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 云耳 ” ,从这个词前小序 ,不难看 出苏轼对仕途宦游 的厌倦和入

世思想 的动摇 , 我们再来看一下苏轼的和词 《 水调歌头 安石 在东海 》 安石在东海 , 事鬓惊秋 。 从 中年亲友难别 ,丝竹缓离愁 。

一旦功成名遂 ,准拟东还海道 ,扶病人西州 。 雅志 困轩冕 , 恨 遗

。 月触 中 卜 力。

, ’论 理 广”

归隐是永远的情结 , 此

词可以说是苏轼 归隐思 想 的进 一步深 化。

寄沧洲 。 岁云暮 ,须早计 , 褐裘 。 乡归去千里 ,佳处辄迟留 。 要 故 我醉歌时君和 ,醉倒须君扶我 。 惟酒 可忘忧 。 一任刘玄德 ,相对 卧高楼 。 苏轼在 和词 中将归隐提上 日 ,这首词则借谢 安困于轩冕 程 不遂归 隐雅致来提醒 自己“ 岁云暮 ,须早计 ” 想勾 画出与子 设 , 由双双归隐后的欢乐场景“ 我醉歌时君和 ,醉倒须君扶 我 ” ,极 写归隐后 的退而相从 之乐 ,甚至“ 一任刘玄德 ,相对卧高楼 ” ,不 忌讳被有志之人嘲弄 。 苏轼在给苏辙 的词中 ,思念是永恒的主

归隐无望的哀伤

相思 是不变 的主题 ,归隐是永远的情结 ,归隐 的愿 望固然

美好 ,单政治风云波澜 云诡 ,诚如苏轼这样的正直之士佑 残遭 残酷 的贬滴 。 绍圣元 年 ,苏轼一贬再贬被贬至荒夷偏僻 的惠州 ,

赴惠途中抵 州登郁州台 ,夜宿造 口 ,是夜秋雨淋漓 ,此时的苏轼 已 岁的高龄又被贬至荒夷之地 , 有生之年能否北 归都无法

题 ,如何缓解相思之苦 , 夜雨对床 ” 旧约就会浮上心头 ,出世 “ 之 思想就会按耐不住 ,归隐倾 向便会在词中若 隐若现的漂浮 。 我

们不难总结 ,苏轼寄子由之 词基本上沿着这个脉络 ,“ 回忆 旧 日

预料 ,归隐就更是一种奢望 ,既然 归隐无 望 ,唯有相思情 更浓 , 来看苏轼夜宿造口寄子由的 木兰花令 梧桐叶上三更雨 》 《

梧桐叶上三更雨 。 惊破梦魂无觅处 。 夜凉枕覃已知秋 ,更听

欢 聚一 牙予 今 日之浓郁思 念 — 消解 相思之苦 — 想起 夜 一 发

雨对床之旧约 — 归隐情结显露 ” 而这首具体形象描写归隐 。

寒蛋促机抒 。

梦中历历来时路 。 犹在江亭醉歌舞 。 尊前必有 问君人 ,为道

之乐 的词正有力表 明苏轼的出世思想在一步步流露 ,归隐情结 在退而乐中渐渐深化 。 《 水调歌头 安石在东海 》 作这首词时苏轼 虽因熙宁变法不

得不 自 外任 ,但 仕途还算 顺利 ,而 同样怀 念子 由的 满 江红 请 《 清颖东流 》 则作于乌台诗案 、 黄州被贬 、 口更化 的二次离朝外 元 任时 ,经历 过人生的大起 大落 ,苏轼 的归隐情结在此 中进 一步 深化 。

别来心与绪 。 全词被凄凉感伤 的气氛充篇环绕着 , 梧桐叶上三更雨 。 “ 惊

破梦魂无觅处 。寒秋将至 ,既是大 自 ” 然的寒秋也是人生 的凄凉 寒秋 , 夜凉枕覃 已知秋 ,更听寒蛋促机抒 。 被秋 雨惊醒后阵阵 “ ”

寒蛋鸣 叫 ,更添凄凉 。 以解忧 、 以忘优 唯有 回想起“ 中历 何 何 梦 历来时路 ” ,回想起与 自由“ 犹在江亭醉歌舞 ” ,来作为此刻心 灵 的温暖寄托。 年事已高却愈贬愈远 ,与子由夜雨对床的盟约也 遥不可及 ,唯有无 限的相思时刻吞噬着孤独的

心灵 。尊前必有 “ 问君人 ,为道别来心与绪 。” 苏轼期 盼子 由尊前若有人 问 ,请 向 他转述我们别后朝夕不忘 、 中犹记的痛苦心情 。 生暮年被 梦 人

贬到天涯海角 ,至此归 隐无望 ,相思浓度 愈存 愈浓 ,血 肉相 连 、

黄州被 贬五 年后 ,苏轼终于从江 湖到玉堂 ,走到 了人生仕 途的顶峰 ,但关 于新法存废 的问题 ,无休止 的党争让一心为 民 请命耿直不阿苏轼隐隐的不安和疲惫 。 口六年 ,不安 于京城 元 政 治倾 轧的苏轼再 次请求 外任 ,踏 上了去颖 州的路程 ,旅途 中 和 苏辙“ 夜雨对床 ” 的旧约再 次浮上心头 ,苏轼感慨万千 ,写下 了 满江红 清颖东流 》 《 清颖东流 ,愁 目断 、 孤帆明灭。宦游处 、 青山白浪 ,万重千 叠 孤 负当年林下意 ,对床夜 雨听萧 瑟 。 生 、 恨此 长向别 离中 ,添 华发 。 一单酒 ,黄河侧 无限事 ,从头说 。 相看忧如昨 ,许多年月。

衣上旧痕徐苦 泪 ,眉 间喜 气添黄 色 便与君 、 池上觅残春 ,花如 雪。 上阔开头三句 ,作者想象子 由在京城 目 自己乘船离去的 送

昆仲之情在苏轼 的中秋词和寄远词 中体现到了极致 。

一曲阳关情几许 ,道出了东坡乐府的情真 意挚 。 中写给 其

胞弟苏辙的词作则是北宋词坛上表现昆仲情谊的罕见之作 。 中 秋词将手足之情 的浓郁程度表现的饱满丰盈 ,而苏轼 身如传舍 宦游 各地 的寄远 词则将归 隐的急 盼归 隐的无 望表达的淋漓尽 致 ,千百年后读之仍令人悄然动容 。

惆怅孤独 ,发出了“ 孤负当年林下意 ,对床夜雨听萧瑟 ” 的感慨 , 落花有意 、 流水无情 ,长恨此身非我有 ,只能“ 恨此生 、 向别离 长 中 , 华发 ” 下闽回忆熙 宁十年兄弟二人共游黄河岸 ,相会百 添 。 余日 而别 ,如今又分离无数时 日 , 相看恍 如昨 ,许多年月 ” “ ,结

尾自 慰并宽慰子 由 眉间喜气添黄色 ” 黄气如带 当额横 , 之 “ “ , 卿 相也 。 有卒喜 ,皆发于色 ,额上面中年上 ,是其候也 。 黄色最佳 。 ” 这里苏轼用眉间黄色之典 ,预示着不久 的将来“ 便与君 、 池上觅 残春 ,花如雪 。 ” 这是对归隐之景的憧憬 , 残 ” “ 意味着我们虽然 经历 了太多风雨 ,归隐晚 了 ,人 生大好春光 已去 ,即使如此 , 些 归 隐时尚有残春之殊景 ,虽然没有“ 姥紫嫣红总是春 ” 景 , 的美 但暮春“ 落花如雪 ” 又何尝不是一番别样景致 苏轼用生花妙笔 安慰着子由 。可以说 ,在写给子由的词 中 ,相思是不变的主题 ,

力目 咖 中卜


相关文章

  • 陶渊明在宋代的地位及其与苏轼.朱熹之关系
  • 万 方数据 认识评价中,既有诗人的敏锐,又有学者的深刻.他们 对陶渊明r的评价不再停留于表层,停留在印象式的点 评,所以宋人敢说"渊明诗,唐人绝无知其奥"(<蔡宽夫 诗话>)这样的大话.宋人集中在人格价值和美 ...查看


  • 苏轼与苏辙唱和诗分类研究
  • [摘 要] 苏轼一生交游.唱和不断,与他唱和时间最长,感情最深,作品最多的非其弟苏辙莫属,这使得他们各自成为对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想要了解.研究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位,都不能绕开另外一位不谈.本文对苏轼兄弟二人的唱和诗从数据.题材. ...查看


  • 白诗中的陶渊明形象的阐释
  • 自诗中的陶渊明形象的阐释 口 童炎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搐要晋代陶渊明是白居易极其推崇和景仰的诗人,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生活态度都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自称为"异世陶元亮",对陶渊明的安贫乐道. ...查看


  • 兄弟喜重逢 别离悲心头--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赏析
  • 兄弟喜重逢  别离悲心头 --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赏析 川     雪 欣赏苏辙的<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这首词,要从这首词创作的前一年说起.苏轼.苏辙兄弟情意甚笃,苏轼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 ...查看


  • 必修一半期答案
  • 答案 1-8 1.A B. 长歌当哭(d àng ) C.漫溯(s ù) 洗涤(d í) D.作揖(y ī) 沾襟(j īn ) .....2.C A. 喋血 B. 殒身不恤 D. 契约 3D A. 深入浅出:文章或言论内容很深刻,措辞却浅 ...查看


  • 苏轼的逆境人生和文化内涵探微
  • 2007-12-02 10:02:44|  分类: 评论 |字号 订阅 苏轼的逆境人生和文化内涵探微 内容摘要:苏轼是北宋时期一位大起大落的大文豪,是一名难得的历经挫折而意志弥坚的生活强者.几经磨难,终得北归.他在逆境中奋斗的精神应该是中国 ...查看


  • --文学基础知识[1]
  • 初中文学基础知识 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著名短篇小说<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l ...查看


  • 国学文学常识概括 1
  • 国学文学常识 一.作家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 ...查看


  • 语文常识大全
  • <语文>常识大全 一.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