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苏辙唱和诗分类研究

  [摘 要] 苏轼一生交游、唱和不断,与他唱和时间最长,感情最深,作品最多的非其弟苏辙莫属,这使得他们各自成为对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想要了解、研究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位,都不能绕开另外一位不谈。本文对苏轼兄弟二人的唱和诗从数据、题材、时间段三个方面进行了整理。   [关键词] 苏轼;苏辙;唱和诗;概述   有宋一代,文坛上最著名的文学世家非苏氏一门莫属。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占去唐宋八大家三个席位,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而苏轼、苏辙在文学领域以及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更是超过乃父。想要了解、研究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位,都不能绕开另外一位不谈。从现有资料来看,苏轼、苏辙一生从没间断过往来唱和。其内容之丰富,数量之多,都是十分少见的。这些都对我们了解苏轼、苏辙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第一手材料。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二人唱和诗的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苏氏兄弟的了解,透过他们的唱和诗,管窥在党同伐异的年代,兄弟二人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的变化。   一、和诗类型及数据统计   现存苏轼、苏辙古今体诗歌,大部分的唱和诗在题目中都已标出“次韵”或者“和”的字样,但是也有一些例外需补充说明。第一类是题目中标明“和”的字样,但实际是次韵诗,如苏轼初任凤翔签判之时,苏辙写给苏轼的《怀渑池寄子瞻兄》所用韵脚依次为“泥、西、题、嘶”,苏轼回了一首《和子由渑池怀旧》,用的韵也是“泥、西、题、嘶”,虽然没有写次韵,但实际上是严格的次韵关系。第二类,题目中标明次韵,但实际上没有遵循次韵的原则,而苏辙的和作《次韵子瞻麻田青峰寺下院翠丽亭》所用的韵是“存、浑、尊、荪、盆、扪、翻、门”虽然标明“次韵”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次韵诗,所用的韵都是“村”字所在的“元”韵的韵脚,实际上应该是用韵诗。第三类是双方作品的题目都没有标出“次”或者“和”的字样,但内容却是标准的唱和诗。如嘉�五年,父子三人赴京途经�阳,二人皆作《�阳早发》一诗,韵脚都是“枯、无、徐、芜、车、愚、徒、湖”,且都是五言古律,是严格的次韵关系,只是不清楚孰唱孰和,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判断。第四类是作品中既没有“次韵”“和”的字样,所用的韵脚也不相同,但也是唱和诗。比如苏轼嘉�七年在凤翔期间,遇大旱,赴�祷于太白山,过楼观、�坞、入�溪、至石鼻城,作有《楼观》、《�坞》、《�溪石》、《石鼻城》一组诗,苏辙也做过同名的一组诗,虽然这两组诗不押韵,也没有标明唱和关系,但是所写的内容相似,而且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苏轼在途经这些地区的时候所作,然后苏辙写了相同或相近的作品,我们可以推断在时间上一定是苏轼先于苏辙,可见这组诗苏轼一定是原唱,苏辙的一定是和作,因此我们说它符合唱和诗的基本条件,应该算是唱和诗。还有一些情况比较特殊的,一类是二人所作的诗题目相同或相近,而且内容也相似,比如熙宁二年二人同在京城,同作《秀州僧本莹静照堂》,这是在秀州僧本莹(慧空)来访时,二人题其静照堂,在这里我们无法分清究竟是二人同时所作还是分别所作,且韵脚篇幅皆不同,所以我们无法判断这究竟是不是唱和诗,只能称其为同题诗了,像《石苍舒醉墨堂》、《送张安道赴南都留台》等都属于这一类,像这种情况我们把它们单独归为一类,且称其为准唱和诗,这类诗歌有60首。还有一类,是兄弟二人同第三人进行唱和的,比如苏轼的《次韵柳子玉见寄》和苏辙的《次韵柳子玉郎中见寄》韵脚和篇幅完全一致,但只能算是兄弟二人与柳子玉的唱和诗,不能算是二人的唱和诗。诸如此类还有《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等等。以上论述是为了使苏轼苏辙唱和诗研究的一系列外延性问题得以明确,接下来可以正式进入到二苏唱和诗的研究当中。其实苏氏兄弟十分重视这些酬唱往来的作品,曾多次将其编辑成册,像《南行集》、《歧梁唱和诗集》、《和陶集》等等。其中《南行集》分《前南行集》[1]和《后南行集》[2],其中不乏二人唱和之作。《歧梁唱和诗》是嘉�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苏轼在凤翔,苏辙在京侍父期间所作,早已佚失。今存歧梁唱和诗,见于《苏轼诗集》的共113首,见于《苏辙集》的共85首。[3]《和陶诗》包括了陶渊明诗歌、二苏和陶诗的汇编。除此以外,南宋人邵浩还编写了一部《坡门酬唱集》收录“两苏公”兄唱弟和及“门下六君子”平日和两公之诗,虽然这是一部唱和集,但是只收录次韵诗,还有相当一部分非次韵的唱和诗不予收录,因此我们还是不能把这本集子作为研究二苏唱和诗的完整的底本。以上所举各集,或佚、或失、或残、或缺。因此,想要完整的研究二苏的唱和诗,我门只能以现存的二苏诗集为参考对象了。   二、题材   1、写景咏物。游山玩水几乎是文人的共同爱好,借景抒情是常用的手法,苏轼尤好此道。苏轼兄弟一生仕途坎坷,起伏无数,调任频繁。二人也因此得以遍览名山大川,所到之处皆有笔墨,唱和不断,这类诗歌在二苏的唱和诗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例如早期父子三人进京赶考沿途写景的一些作品,就多有二人的唱和之作。苏轼一生交游不断,也游遍了当地的名胜古迹,更是与苏辙唱和不断,所到之处“文定皆有和作”[4]。   2、思念、抒怀。苏轼苏辙二人自幼情笃,苏轼既是苏辙的兄长又是苏辙的老师。苏辙在《再祭亡兄端明文》记道:“幼学无师,先君是从。游戏图书,寤寐其中,曰予二人,要如是终。后迫寒饥,出仕於时。乡举制策,并驱而驰……兄归晋陵,我还颍川。欲一见之,乃有不然。”[5]字里行间可见兄弟之情深,二人经常有“欲一见之,乃有不然”的情况,这个时候就只能通过书信的方式表达对对方的怀念和慰问,这类诗歌通常都得到对方的应和,这类唱和诗一般饱含感情,感人肺腑,多是思念、慰藉、倾诉之情,在二苏的唱和诗中应该算是上乘之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辙)《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辛丑除日寄子瞻》(辙)《次韵子由除日见寄》(轼)都是这类诗的代表作。   3、风俗民情。“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中国人共有的情结,苏氏兄弟常常会在佳节来临之时写一些诗歌互寄对方。一方面是为了节日问候,相互慰问,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二人所在之地的不同民风民俗。《踏青》(辙)《和子由踏青》(轼)、《蚕市》(辙)《和子由蚕市》(轼)、《寒食前一日寄子瞻》(辙)《和子由寒食》(轼)都属于这一类。   4、题字诗。古人喜欢在游览名胜古迹之后作诗题字,苏轼也不例外,他游览过的山水、寺庙、古迹、名画,有不少都留下了其墨迹,其弟苏辙常常是随之应和。如《中隐堂诗并序》(轼)《次韵子瞻题长安王氏中隐堂五首》(辙)、《周公庙,庙在岐山西北七八里,庙后百许步,有泉依山,涌冽异常,国史所谓“润德泉世乱则竭”者也》(轼)《次韵子瞻题岐山周公庙》(辙)等等。   5、日常生活。苏轼二人的诗歌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无所不包,连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也可以唱和一翻。《种菜》(辙)《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轼)、《试院煎茶》(轼)《和子瞻煎茶》(辙)、《杜介送鱼》(轼)《次韵子瞻杜介供奉送鱼》(辙)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6、和陶诗。苏轼于绍圣元年(1094)起,先后谪居惠州、儋州,诗风发生转变,开始向陶渊明靠拢“尽和其诗”,苏辙也对陶渊明的诗歌进行了唱和,但是这部分唱和诗基本都是对其兄和陶诗的再和。其中苏轼的和陶诗共有五言诗103首,四言诗四首[6]。苏辙对苏轼和陶诗的再和诗有43首。   三、分期   由于苏轼、苏辙一生荣辱与共,沉浮相伴,因此,他们的唱和诗依其一生仕途起伏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贬前时期,从苏氏兄弟初踏仕途至“乌台诗案”发生为止,即从嘉�四年(1059年)至元丰二年(1079年)7月。这个时期又分为南行唱和、歧梁唱和以及杭、密、徐时期唱和。第二、黄州贬谪时期,从“乌台诗案”后,兄弟俩同时被贬至元�前止,即从元丰二年(1079年)7月至元�元年(1086年)。第三、元�时期,从元�元年(1086年),兄弟俩同时重新被起用,到绍圣元年(1094年)再度遭贬前止。第四、再贬时期,从苏轼、苏辙于绍圣元年(1094年)被再度贬谪至苏轼去世为止。   以上是对苏轼、苏辙兄弟的唱和诗从数据、题材和时期三分方面进行了简单整理,希望能够为后来研究相关问题的同仁提供一点小小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嘉�四年十二月父子三人舟行至江陵,集舟中所为诗赋一百篇为《南行集》(即《南行前集》),又名《江行唱和集》。   [2]嘉�五年自江陵至京师,父子三人途中所为诗文又七十三篇,为《南行后集》。   [3]此数据来自孔凡礼撰《苏辙年谱》,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4]清・王士《池北偶谈》卷一一,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46页。   [5]陈宏天、高秀芳点校《苏辙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100页。   [6]此数据来自刘尚荣《苏轼著作版本论丛》,巴蜀书社,1988年版,第28页。   作者简介:赵晓星(1981―),女,吉林省长春市人,吉林出版集团译文图书出版公司,中级职称,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摘 要] 苏轼一生交游、唱和不断,与他唱和时间最长,感情最深,作品最多的非其弟苏辙莫属,这使得他们各自成为对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想要了解、研究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位,都不能绕开另外一位不谈。本文对苏轼兄弟二人的唱和诗从数据、题材、时间段三个方面进行了整理。   [关键词] 苏轼;苏辙;唱和诗;概述   有宋一代,文坛上最著名的文学世家非苏氏一门莫属。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占去唐宋八大家三个席位,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而苏轼、苏辙在文学领域以及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更是超过乃父。想要了解、研究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位,都不能绕开另外一位不谈。从现有资料来看,苏轼、苏辙一生从没间断过往来唱和。其内容之丰富,数量之多,都是十分少见的。这些都对我们了解苏轼、苏辙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第一手材料。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二人唱和诗的研究,进一步加深对苏氏兄弟的了解,透过他们的唱和诗,管窥在党同伐异的年代,兄弟二人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的变化。   一、和诗类型及数据统计   现存苏轼、苏辙古今体诗歌,大部分的唱和诗在题目中都已标出“次韵”或者“和”的字样,但是也有一些例外需补充说明。第一类是题目中标明“和”的字样,但实际是次韵诗,如苏轼初任凤翔签判之时,苏辙写给苏轼的《怀渑池寄子瞻兄》所用韵脚依次为“泥、西、题、嘶”,苏轼回了一首《和子由渑池怀旧》,用的韵也是“泥、西、题、嘶”,虽然没有写次韵,但实际上是严格的次韵关系。第二类,题目中标明次韵,但实际上没有遵循次韵的原则,而苏辙的和作《次韵子瞻麻田青峰寺下院翠丽亭》所用的韵是“存、浑、尊、荪、盆、扪、翻、门”虽然标明“次韵”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次韵诗,所用的韵都是“村”字所在的“元”韵的韵脚,实际上应该是用韵诗。第三类是双方作品的题目都没有标出“次”或者“和”的字样,但内容却是标准的唱和诗。如嘉�五年,父子三人赴京途经�阳,二人皆作《�阳早发》一诗,韵脚都是“枯、无、徐、芜、车、愚、徒、湖”,且都是五言古律,是严格的次韵关系,只是不清楚孰唱孰和,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判断。第四类是作品中既没有“次韵”“和”的字样,所用的韵脚也不相同,但也是唱和诗。比如苏轼嘉�七年在凤翔期间,遇大旱,赴�祷于太白山,过楼观、�坞、入�溪、至石鼻城,作有《楼观》、《�坞》、《�溪石》、《石鼻城》一组诗,苏辙也做过同名的一组诗,虽然这两组诗不押韵,也没有标明唱和关系,但是所写的内容相似,而且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苏轼在途经这些地区的时候所作,然后苏辙写了相同或相近的作品,我们可以推断在时间上一定是苏轼先于苏辙,可见这组诗苏轼一定是原唱,苏辙的一定是和作,因此我们说它符合唱和诗的基本条件,应该算是唱和诗。还有一些情况比较特殊的,一类是二人所作的诗题目相同或相近,而且内容也相似,比如熙宁二年二人同在京城,同作《秀州僧本莹静照堂》,这是在秀州僧本莹(慧空)来访时,二人题其静照堂,在这里我们无法分清究竟是二人同时所作还是分别所作,且韵脚篇幅皆不同,所以我们无法判断这究竟是不是唱和诗,只能称其为同题诗了,像《石苍舒醉墨堂》、《送张安道赴南都留台》等都属于这一类,像这种情况我们把它们单独归为一类,且称其为准唱和诗,这类诗歌有60首。还有一类,是兄弟二人同第三人进行唱和的,比如苏轼的《次韵柳子玉见寄》和苏辙的《次韵柳子玉郎中见寄》韵脚和篇幅完全一致,但只能算是兄弟二人与柳子玉的唱和诗,不能算是二人的唱和诗。诸如此类还有《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等等。以上论述是为了使苏轼苏辙唱和诗研究的一系列外延性问题得以明确,接下来可以正式进入到二苏唱和诗的研究当中。其实苏氏兄弟十分重视这些酬唱往来的作品,曾多次将其编辑成册,像《南行集》、《歧梁唱和诗集》、《和陶集》等等。其中《南行集》分《前南行集》[1]和《后南行集》[2],其中不乏二人唱和之作。《歧梁唱和诗》是嘉�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苏轼在凤翔,苏辙在京侍父期间所作,早已佚失。今存歧梁唱和诗,见于《苏轼诗集》的共113首,见于《苏辙集》的共85首。[3]《和陶诗》包括了陶渊明诗歌、二苏和陶诗的汇编。除此以外,南宋人邵浩还编写了一部《坡门酬唱集》收录“两苏公”兄唱弟和及“门下六君子”平日和两公之诗,虽然这是一部唱和集,但是只收录次韵诗,还有相当一部分非次韵的唱和诗不予收录,因此我们还是不能把这本集子作为研究二苏唱和诗的完整的底本。以上所举各集,或佚、或失、或残、或缺。因此,想要完整的研究二苏的唱和诗,我门只能以现存的二苏诗集为参考对象了。   二、题材   1、写景咏物。游山玩水几乎是文人的共同爱好,借景抒情是常用的手法,苏轼尤好此道。苏轼兄弟一生仕途坎坷,起伏无数,调任频繁。二人也因此得以遍览名山大川,所到之处皆有笔墨,唱和不断,这类诗歌在二苏的唱和诗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例如早期父子三人进京赶考沿途写景的一些作品,就多有二人的唱和之作。苏轼一生交游不断,也游遍了当地的名胜古迹,更是与苏辙唱和不断,所到之处“文定皆有和作”[4]。   2、思念、抒怀。苏轼苏辙二人自幼情笃,苏轼既是苏辙的兄长又是苏辙的老师。苏辙在《再祭亡兄端明文》记道:“幼学无师,先君是从。游戏图书,寤寐其中,曰予二人,要如是终。后迫寒饥,出仕於时。乡举制策,并驱而驰……兄归晋陵,我还颍川。欲一见之,乃有不然。”[5]字里行间可见兄弟之情深,二人经常有“欲一见之,乃有不然”的情况,这个时候就只能通过书信的方式表达对对方的怀念和慰问,这类诗歌通常都得到对方的应和,这类唱和诗一般饱含感情,感人肺腑,多是思念、慰藉、倾诉之情,在二苏的唱和诗中应该算是上乘之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辙)《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辛丑除日寄子瞻》(辙)《次韵子由除日见寄》(轼)都是这类诗的代表作。   3、风俗民情。“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中国人共有的情结,苏氏兄弟常常会在佳节来临之时写一些诗歌互寄对方。一方面是为了节日问候,相互慰问,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二人所在之地的不同民风民俗。《踏青》(辙)《和子由踏青》(轼)、《蚕市》(辙)《和子由蚕市》(轼)、《寒食前一日寄子瞻》(辙)《和子由寒食》(轼)都属于这一类。   4、题字诗。古人喜欢在游览名胜古迹之后作诗题字,苏轼也不例外,他游览过的山水、寺庙、古迹、名画,有不少都留下了其墨迹,其弟苏辙常常是随之应和。如《中隐堂诗并序》(轼)《次韵子瞻题长安王氏中隐堂五首》(辙)、《周公庙,庙在岐山西北七八里,庙后百许步,有泉依山,涌冽异常,国史所谓“润德泉世乱则竭”者也》(轼)《次韵子瞻题岐山周公庙》(辙)等等。   5、日常生活。苏轼二人的诗歌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无所不包,连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也可以唱和一翻。《种菜》(辙)《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轼)、《试院煎茶》(轼)《和子瞻煎茶》(辙)、《杜介送鱼》(轼)《次韵子瞻杜介供奉送鱼》(辙)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6、和陶诗。苏轼于绍圣元年(1094)起,先后谪居惠州、儋州,诗风发生转变,开始向陶渊明靠拢“尽和其诗”,苏辙也对陶渊明的诗歌进行了唱和,但是这部分唱和诗基本都是对其兄和陶诗的再和。其中苏轼的和陶诗共有五言诗103首,四言诗四首[6]。苏辙对苏轼和陶诗的再和诗有43首。   三、分期   由于苏轼、苏辙一生荣辱与共,沉浮相伴,因此,他们的唱和诗依其一生仕途起伏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贬前时期,从苏氏兄弟初踏仕途至“乌台诗案”发生为止,即从嘉�四年(1059年)至元丰二年(1079年)7月。这个时期又分为南行唱和、歧梁唱和以及杭、密、徐时期唱和。第二、黄州贬谪时期,从“乌台诗案”后,兄弟俩同时被贬至元�前止,即从元丰二年(1079年)7月至元�元年(1086年)。第三、元�时期,从元�元年(1086年),兄弟俩同时重新被起用,到绍圣元年(1094年)再度遭贬前止。第四、再贬时期,从苏轼、苏辙于绍圣元年(1094年)被再度贬谪至苏轼去世为止。   以上是对苏轼、苏辙兄弟的唱和诗从数据、题材和时期三分方面进行了简单整理,希望能够为后来研究相关问题的同仁提供一点小小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嘉�四年十二月父子三人舟行至江陵,集舟中所为诗赋一百篇为《南行集》(即《南行前集》),又名《江行唱和集》。   [2]嘉�五年自江陵至京师,父子三人途中所为诗文又七十三篇,为《南行后集》。   [3]此数据来自孔凡礼撰《苏辙年谱》,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4]清・王士《池北偶谈》卷一一,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46页。   [5]陈宏天、高秀芳点校《苏辙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100页。   [6]此数据来自刘尚荣《苏轼著作版本论丛》,巴蜀书社,1988年版,第28页。   作者简介:赵晓星(1981―),女,吉林省长春市人,吉林出版集团译文图书出版公司,中级职称,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相关文章

  • 陶渊明在宋代的地位及其与苏轼.朱熹之关系
  • 万 方数据 认识评价中,既有诗人的敏锐,又有学者的深刻.他们 对陶渊明r的评价不再停留于表层,停留在印象式的点 评,所以宋人敢说"渊明诗,唐人绝无知其奥"(<蔡宽夫 诗话>)这样的大话.宋人集中在人格价值和美 ...查看


  • 8篇唐宋散文的作者简介与文化背景
  • 小石城山记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祖籍河东(今山西运城) .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与韩愈共同 ...查看


  • 苏东坡在徐州
  • 陈 树 德 著名学者林语堂给苏东坡奉赠了无数的头衔: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一个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一个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一个佛教徒.一个巨 ...查看


  • 苏氏兄弟对李白态度的认识陈善巧
  • 第20卷第11期成都教育学院学报V ol20. N o 111 2006年11月 JOURNA L OF CHE NG DU C O LLEGE OF E DUC ATI ON N ov 12006 苏氏兄弟对李白态度的认识 陈善巧 (四川 ...查看


  • 中国古代诗人称号
  • 中国古代诗人称号 1.诗骨--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2.诗杰--王勃 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3.诗狂--贺知 ...查看


  • 相似归隐系心间昆仲情谊万古传--苏轼与苏辙寄远词研究
  • 理广 论角 相 似 归隐系心 间 , , 翻 昆仲情谊万古传 王佳琳 篇 苏 轼 与 苏辙寄 远词 研 究 华 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摘 要 苏轼写给胞弟苏辙的寄远词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都极高 ,苏轼作有有 给胞弟苏辙的寄远词 , 无处不在的相 ...查看


  • [转载]苏轼的佛教思想和诗词
  • 以文字为绿林 --苏轼的佛教思想和诗词 一. 苏轼生平 苏轼(1036-1101),北宋四川眉山人,字子瞻,自号东坡.唐宋八大家之一,工诗词.擅书画.一生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因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新旧党争,仕途升降沉浮,曾几次 ...查看


  • "苏门四学士"之张耒[送秦少章序]
  • "苏门四学士"之张耒<送秦少章序> 张耒<送秦少章序> 张耒lei(1054-1114),宋代诗人,书法家,字文潜, 号柯山,楚州淮阴(今属江苏)人.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 苏门四学士之一, ...查看


  • 四句诗out了,好诗也可以'三足鼎立'
  • 郑板桥 郑板桥六十岁那年,为自己写了一副寿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