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寻根文学"的兴起与意义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掀起了一股令人瞩目的“文化寻根”风潮,寻根派作家创造出了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其思想对当前文学创作仍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对寻根文学的定义以及其主要思想进行了阐述,并对寻根文学兴起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试图挖掘寻根文学对当前文学创作的影响与意义。  关键词:寻根文学 兴起 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面临着一个急速吸收与转变的时期,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与“现代派文学”悉数出现之后,中国文坛进入了短期的沉寂,主要表现在引起读者与社会共鸣的作品减少,创作水平没有获得明显突破。直至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迎来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这种热潮带动了一批中青年作家通过文学作品以及论文等体现出了一种挖掘传统意识与民族文化心理的文学观。寻根文学的产生与兴起有着多方面的文学发展原因与社会历史原因,对寻根文学兴起的分析与研究对任何时期文学的创作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影响。  一 “寻根文学”的定义与思想  寻根文学泛指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以“文化寻根”为主题而展开的文学形式,具体指寻根派作家以传播传统民族文化、重铸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心理的作品。这些寻根文学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李杭育的具有吴越意蕴的“葛川江”系列小说;贾平凹的体现浓厚秦汉文化的“商州”系列小说;韩少功的颇具楚文化底蕴的《归来去》《爸爸爸》;阿城的体现历史文化的《棋王》《树王》以及冯骥才的富有津门文化的《三寸金莲》《神鞭》等大批优秀的小说作品。  寻根文学是要寻求文学的根,寻求文化的根。寻根派中的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家都曾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阐述了自己对“根”的认识,如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以贾平凹、乌热尔图等作者的作品为例,提出了自己对“根”的见解:“对民族的重新认识、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追求和把握人世无限感和永恒感的对象化表现。”在寻根文学作品中,这种对“根”充满积极的态度去寻找与研究的观点从来没有间断过,大都集中在偏重传统文化精神的回归以及审美形态的选择上,同时也具有两个很鲜明的特征:一是认为汉民族的文化大部分是规范化而且由于重视伦理与政治实用而导致了衰落,在许多偏远地区的民间与民族中的中原文化才更符合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范畴,才是文学需要追求与弘扬的因素;二是认为当时文学欠缺文化因素,传统文化因素更是极其匮乏而过多的充斥着社会学内容,究其原因主要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造成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断层,所以更应该强调重铸民族精神以及弘扬与构建中国传统文化。寻根派的这些思想并不完备,同时也受到了许多文学工作者过于偏颇的一些意见,但这些思想并不等同于寻根文学作品,事实上寻根文学作品中的内容与这些观点是相矛盾的,所以对寻根文学的价值判断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其观点的判断上,而应当更加客观的通过研究寻根文学的兴起来挖掘出造成这种思想观点的原因以及寻根文学本身对文学创作与发展的意义。  二 “寻根文学”的兴起  1 “寻根文学”的高潮  带有文化寻根意识的文学作品不仅仅存在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20世界80年代的“文化寻根”作品以及一批优秀的作者却将“寻根文学”推至了高潮。1982年汪曾祺发表以《回到民族传统,回到现实语言》为题的理论性文章,随后以此文章为理论基础创作出《受戒》等饱含文化寻根意识的文学作品,开创了寻根文学的风潮,并为“寻根文学”奠定了最早的理论依据。随后大批中青年作家加入了“寻根文学”的队列,在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的同时围绕“文学寻根”的问题召开座谈会并互相交流经验,第一次出现“寻根”一词是1984年初李陀在《创作通信》中使用的,使文学寻根的热潮初步形成。1985年,韩少功发表文章《文学的“根”》被当做“寻根文学”运用的宣言,同时也在理论上宣扬了“寻根文学”的思想与主张,随后“寻根文学”的兴起达到了高潮。  2 “寻根文学”兴起的原因  “寻根文学”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是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与20世纪80年代文学发展现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历史文化因素与社会背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国内学术界的文化热  “寻根热”的兴起受到许多当时社会环境以及文坛现状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为国内学术界呈现出文化热不断高涨的局面,为“寻根文学”以及文化寻根意识提供了推进其出现并发展的文化环境。在20世纪80年代,党的工作重心已经逐渐完成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转变的过程,商品经济与经济改革的发展与深入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思维与观念以及价值观都随之发生了变化,一场新的文化热潮逐渐兴起,这也验证了历史唯物主义中指出的社会文化的变异首先起于物质层面并逐渐发展为文化心理层次,同时在社会改革的道路上,新旧文化的交集与冲突也是必然的。另一方面,由于当时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使众多西方学者开始关注并反省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于面对工业社会与机械化的西方学者来说,中国经济的增长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是解决西方精神困扰与病痛的良药,试图运用中国的传统文化重塑西方的道德秩序,于是,西方学者与一些华裔学者在提倡中国传统文化上表现出了很大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关注与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影响下,许多国内的学者也开始重新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在这种传统文化讨论与反思的热潮中,许多中青年作家的作品不自觉地表现出一种对文化因素的向往与追求,并自觉地将“文化寻根”作为一种主张,所以无论是国内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还是国际对中国传统文化发起的研究热潮,都直接或间接的为“寻根文学”的兴起提供了机遇与动力。  (2) 外国文化的刺激  在20世纪80年代,“文化寻根”主张的提出极其快速地得到了文学工作者的响应并吸引了大批优秀的作者通过围绕“文化寻根”为主题展开创作使“寻根文学”迅速兴起,这种兴起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刺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身的“根”,这些“根”是指每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便兴起了一种文化寻根热潮,要求体现出各民族文化特点,而1981年出版的《哈佛美国民族问题百科全书》也在民族多元论与民族差异说上进行了研究与探讨,这种热潮很快影响到文学界,一些具有寻根意识的作者与作品受到了推崇,而民族多元论与差异说也对中国的“文化寻根”热潮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同时拉美文学在当时受到了很多的好评,直接刺激到中国中青年作家的是卡西亚·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百年孤独》,这部作品对世界文坛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与冲击,这部作品弘扬了玛雅文化的“根”——拉丁本土的印加文化,这种意识对正在寻找文学方向的青年作家起到了很大的启发,陈思在《当代文学中的寻根意识》中提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关于印第安文化的阐扬,对中国年轻作家是有启发的,那些作家都不是西方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家,而是‘土著’。”“马尔克斯的获奖,毋庸讳言是对雄心勃勃的中国年轻作家的一种强刺激。”所以,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寻根”热潮与“寻根文学”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作家在寻求新的突破时受外国文化刺激诱发出的一个选择。   (3) 新时期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正如“寻根派”普遍认同的观点一样,新时期文学拥有太多与社会以及政治相关的内容,缺乏必要的文化与艺术因素,如前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都带有很浓烈的政治批判意味,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新时期文学是从对社会问题以及政治问题的关注起步的,也难免是从社会与政治上获得价值的。然而,文学的意义并不是单纯为政治服务的,不应当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文学有其自身的本质追求,尊重自身的审美才是文学的出发点与目的。于是,在思想解放日益深入的条件下,文学需要实现更多的功能以及满足更多的需求,于是在80年代出现了一批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如1980年汪曾祺创作的《受戒》,文笔清新,描写的风光亮丽如花,所讲述的爱情朦胧纯洁,充满了对人性的礼赞。又如,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与阿城的《棋王》等一大部分作品都偏重体现了审美的情趣,饱含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追求与颂扬,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多的包含着艺术所需的文化因素,符合当时对新时期文学发展的要求,同时也体现出文学艺术的魅力与价值,而在80年代这一新的历史时期文学应当占据怎样的位置、发挥怎样的作用在韩少功的《文学的“根”》中是这样说的:“我们的责任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与度量这种自我。”所以“寻根文学”的自身特点是新时期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代中青年作家在探寻文学真正价值的过程。  三 “寻根文学”的意义  1 “寻根文学”提升了新时期文学艺术的高度  20世纪80年代左右,文学界作品数量不断增加,但是能够引起社会广泛共鸣的文学作品正在逐渐减少,文学创作水品缺乏与时俱进的突破,导致小说领域陷入了短暂的沉寂期。而“寻根文学”在承接“反思文学”等文学流派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与早起的文学流派相比,“寻根文学”更加注重寻求文学本体的发掘与回归,在吸收西方现代派创作手法的同时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形式,大部分作品能够客观地阐颂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寻根派”作家在自我追求文化意识的同时将文学作品呈现出底蕴深厚的特点,如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就更加侧重描写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积淀在现代人身上的表现。也正是“寻根文学”自身具有的这些特点,才使新时期文学艺术的手法与形式更加的丰富,提高了新时期文学艺术的高度,并对推进整个中国文学界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2 “寻根文学”复苏了传统审美意识  “寻根文学”区别与其它文学流派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在于“寻根派”作家更加重视传统的审美意识,在认同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对传统的审美意识进行重新的审视。在“寻根文学”的许多作品中不再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而侧重与透视人的传统文化心理,如“寻根文学”代表作《棋王》,在这部作品中阿城刻画了主人公王一生对待人生的态度,既有务实的生存之道,又能够超凡脱俗,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在韩少功对寻根的理解中也提到寻根是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的历史因素的苏醒,所以“寻根文学”中把握的审美观点是要追求中国传统文化自身所有的气质。正因为“寻根文学”创作者们的这种审美愿望与审美追求才使传统的审美意识得到了复苏。  3 “寻根文学”对当前文学创作的指导作用  “寻根文学”的出现不仅对20世纪80年代的文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对当前作家的文学创作仍然具有指导作用。“寻根文学”发起了文化意识的觉醒,能够使当代文学工作者认识到在面临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互相接受的情况下,应当更加注重本土文化的价值,文学只有在探寻出自身民族文化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与世界沟通与交流的意义。然而“寻根文学”自身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寻根文学”中的部分作品在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不分优劣,这种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不仅不能起到弘扬的作用反而会造成相反的效果,同时也会使作品失去文学价值;二是“寻根文学”中的一部分作品由于过于重视“文化”而消解了历史批判性,出现了作者观点之间的相互矛盾。当代文学工作者在认识到“寻根文学”不足的基础上能够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起到警示作用。  总之,这场声势浩大的“文化寻根”热潮持续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对中国文学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同时“寻根文学”自身的局限性也能为当代文学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借鉴,对促进当前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冬梅:《寻根文学的研究理路》,《南都学坛》,2010年第2期。  [2] 张丽凤:《寻根文学思潮新论》,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3] 殷晓君:《中国寻根文学与拉美土著文学的联系》,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作者简介:白姣,女,1981—,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文化,工作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掀起了一股令人瞩目的“文化寻根”风潮,寻根派作家创造出了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其思想对当前文学创作仍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对寻根文学的定义以及其主要思想进行了阐述,并对寻根文学兴起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试图挖掘寻根文学对当前文学创作的影响与意义。  关键词:寻根文学 兴起 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面临着一个急速吸收与转变的时期,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与“现代派文学”悉数出现之后,中国文坛进入了短期的沉寂,主要表现在引起读者与社会共鸣的作品减少,创作水平没有获得明显突破。直至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迎来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这种热潮带动了一批中青年作家通过文学作品以及论文等体现出了一种挖掘传统意识与民族文化心理的文学观。寻根文学的产生与兴起有着多方面的文学发展原因与社会历史原因,对寻根文学兴起的分析与研究对任何时期文学的创作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影响。  一 “寻根文学”的定义与思想  寻根文学泛指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以“文化寻根”为主题而展开的文学形式,具体指寻根派作家以传播传统民族文化、重铸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心理的作品。这些寻根文学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李杭育的具有吴越意蕴的“葛川江”系列小说;贾平凹的体现浓厚秦汉文化的“商州”系列小说;韩少功的颇具楚文化底蕴的《归来去》《爸爸爸》;阿城的体现历史文化的《棋王》《树王》以及冯骥才的富有津门文化的《三寸金莲》《神鞭》等大批优秀的小说作品。  寻根文学是要寻求文学的根,寻求文化的根。寻根派中的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家都曾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阐述了自己对“根”的认识,如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以贾平凹、乌热尔图等作者的作品为例,提出了自己对“根”的见解:“对民族的重新认识、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追求和把握人世无限感和永恒感的对象化表现。”在寻根文学作品中,这种对“根”充满积极的态度去寻找与研究的观点从来没有间断过,大都集中在偏重传统文化精神的回归以及审美形态的选择上,同时也具有两个很鲜明的特征:一是认为汉民族的文化大部分是规范化而且由于重视伦理与政治实用而导致了衰落,在许多偏远地区的民间与民族中的中原文化才更符合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范畴,才是文学需要追求与弘扬的因素;二是认为当时文学欠缺文化因素,传统文化因素更是极其匮乏而过多的充斥着社会学内容,究其原因主要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造成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断层,所以更应该强调重铸民族精神以及弘扬与构建中国传统文化。寻根派的这些思想并不完备,同时也受到了许多文学工作者过于偏颇的一些意见,但这些思想并不等同于寻根文学作品,事实上寻根文学作品中的内容与这些观点是相矛盾的,所以对寻根文学的价值判断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其观点的判断上,而应当更加客观的通过研究寻根文学的兴起来挖掘出造成这种思想观点的原因以及寻根文学本身对文学创作与发展的意义。  二 “寻根文学”的兴起  1 “寻根文学”的高潮  带有文化寻根意识的文学作品不仅仅存在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20世界80年代的“文化寻根”作品以及一批优秀的作者却将“寻根文学”推至了高潮。1982年汪曾祺发表以《回到民族传统,回到现实语言》为题的理论性文章,随后以此文章为理论基础创作出《受戒》等饱含文化寻根意识的文学作品,开创了寻根文学的风潮,并为“寻根文学”奠定了最早的理论依据。随后大批中青年作家加入了“寻根文学”的队列,在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的同时围绕“文学寻根”的问题召开座谈会并互相交流经验,第一次出现“寻根”一词是1984年初李陀在《创作通信》中使用的,使文学寻根的热潮初步形成。1985年,韩少功发表文章《文学的“根”》被当做“寻根文学”运用的宣言,同时也在理论上宣扬了“寻根文学”的思想与主张,随后“寻根文学”的兴起达到了高潮。  2 “寻根文学”兴起的原因  “寻根文学”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是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与20世纪80年代文学发展现状决定的,同时也受到历史文化因素与社会背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国内学术界的文化热  “寻根热”的兴起受到许多当时社会环境以及文坛现状的影响,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为国内学术界呈现出文化热不断高涨的局面,为“寻根文学”以及文化寻根意识提供了推进其出现并发展的文化环境。在20世纪80年代,党的工作重心已经逐渐完成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转变的过程,商品经济与经济改革的发展与深入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思维与观念以及价值观都随之发生了变化,一场新的文化热潮逐渐兴起,这也验证了历史唯物主义中指出的社会文化的变异首先起于物质层面并逐渐发展为文化心理层次,同时在社会改革的道路上,新旧文化的交集与冲突也是必然的。另一方面,由于当时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使众多西方学者开始关注并反省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于面对工业社会与机械化的西方学者来说,中国经济的增长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是解决西方精神困扰与病痛的良药,试图运用中国的传统文化重塑西方的道德秩序,于是,西方学者与一些华裔学者在提倡中国传统文化上表现出了很大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关注与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影响下,许多国内的学者也开始重新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在这种传统文化讨论与反思的热潮中,许多中青年作家的作品不自觉地表现出一种对文化因素的向往与追求,并自觉地将“文化寻根”作为一种主张,所以无论是国内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还是国际对中国传统文化发起的研究热潮,都直接或间接的为“寻根文学”的兴起提供了机遇与动力。  (2) 外国文化的刺激  在20世纪80年代,“文化寻根”主张的提出极其快速地得到了文学工作者的响应并吸引了大批优秀的作者通过围绕“文化寻根”为主题展开创作使“寻根文学”迅速兴起,这种兴起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外国文化的刺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身的“根”,这些“根”是指每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便兴起了一种文化寻根热潮,要求体现出各民族文化特点,而1981年出版的《哈佛美国民族问题百科全书》也在民族多元论与民族差异说上进行了研究与探讨,这种热潮很快影响到文学界,一些具有寻根意识的作者与作品受到了推崇,而民族多元论与差异说也对中国的“文化寻根”热潮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同时拉美文学在当时受到了很多的好评,直接刺激到中国中青年作家的是卡西亚·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百年孤独》,这部作品对世界文坛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与冲击,这部作品弘扬了玛雅文化的“根”——拉丁本土的印加文化,这种意识对正在寻找文学方向的青年作家起到了很大的启发,陈思在《当代文学中的寻根意识》中提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关于印第安文化的阐扬,对中国年轻作家是有启发的,那些作家都不是西方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家,而是‘土著’。”“马尔克斯的获奖,毋庸讳言是对雄心勃勃的中国年轻作家的一种强刺激。”所以,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寻根”热潮与“寻根文学”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作家在寻求新的突破时受外国文化刺激诱发出的一个选择。   (3) 新时期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正如“寻根派”普遍认同的观点一样,新时期文学拥有太多与社会以及政治相关的内容,缺乏必要的文化与艺术因素,如前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都带有很浓烈的政治批判意味,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新时期文学是从对社会问题以及政治问题的关注起步的,也难免是从社会与政治上获得价值的。然而,文学的意义并不是单纯为政治服务的,不应当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文学有其自身的本质追求,尊重自身的审美才是文学的出发点与目的。于是,在思想解放日益深入的条件下,文学需要实现更多的功能以及满足更多的需求,于是在80年代出现了一批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如1980年汪曾祺创作的《受戒》,文笔清新,描写的风光亮丽如花,所讲述的爱情朦胧纯洁,充满了对人性的礼赞。又如,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与阿城的《棋王》等一大部分作品都偏重体现了审美的情趣,饱含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追求与颂扬,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多的包含着艺术所需的文化因素,符合当时对新时期文学发展的要求,同时也体现出文学艺术的魅力与价值,而在80年代这一新的历史时期文学应当占据怎样的位置、发挥怎样的作用在韩少功的《文学的“根”》中是这样说的:“我们的责任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与度量这种自我。”所以“寻根文学”的自身特点是新时期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代中青年作家在探寻文学真正价值的过程。  三 “寻根文学”的意义  1 “寻根文学”提升了新时期文学艺术的高度  20世纪80年代左右,文学界作品数量不断增加,但是能够引起社会广泛共鸣的文学作品正在逐渐减少,文学创作水品缺乏与时俱进的突破,导致小说领域陷入了短暂的沉寂期。而“寻根文学”在承接“反思文学”等文学流派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与早起的文学流派相比,“寻根文学”更加注重寻求文学本体的发掘与回归,在吸收西方现代派创作手法的同时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形式,大部分作品能够客观地阐颂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寻根派”作家在自我追求文化意识的同时将文学作品呈现出底蕴深厚的特点,如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就更加侧重描写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积淀在现代人身上的表现。也正是“寻根文学”自身具有的这些特点,才使新时期文学艺术的手法与形式更加的丰富,提高了新时期文学艺术的高度,并对推进整个中国文学界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2 “寻根文学”复苏了传统审美意识  “寻根文学”区别与其它文学流派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在于“寻根派”作家更加重视传统的审美意识,在认同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对传统的审美意识进行重新的审视。在“寻根文学”的许多作品中不再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而侧重与透视人的传统文化心理,如“寻根文学”代表作《棋王》,在这部作品中阿城刻画了主人公王一生对待人生的态度,既有务实的生存之道,又能够超凡脱俗,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在韩少功对寻根的理解中也提到寻根是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的历史因素的苏醒,所以“寻根文学”中把握的审美观点是要追求中国传统文化自身所有的气质。正因为“寻根文学”创作者们的这种审美愿望与审美追求才使传统的审美意识得到了复苏。  3 “寻根文学”对当前文学创作的指导作用  “寻根文学”的出现不仅对20世纪80年代的文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对当前作家的文学创作仍然具有指导作用。“寻根文学”发起了文化意识的觉醒,能够使当代文学工作者认识到在面临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互相接受的情况下,应当更加注重本土文化的价值,文学只有在探寻出自身民族文化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与世界沟通与交流的意义。然而“寻根文学”自身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寻根文学”中的部分作品在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不分优劣,这种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不仅不能起到弘扬的作用反而会造成相反的效果,同时也会使作品失去文学价值;二是“寻根文学”中的一部分作品由于过于重视“文化”而消解了历史批判性,出现了作者观点之间的相互矛盾。当代文学工作者在认识到“寻根文学”不足的基础上能够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起到警示作用。  总之,这场声势浩大的“文化寻根”热潮持续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对中国文学界的影响是深远的,同时“寻根文学”自身的局限性也能为当代文学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借鉴,对促进当前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冬梅:《寻根文学的研究理路》,《南都学坛》,2010年第2期。  [2] 张丽凤:《寻根文学思潮新论》,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3] 殷晓君:《中国寻根文学与拉美土著文学的联系》,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作者简介:白姣,女,1981—,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文化,工作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


相关文章

  • 浅谈[棋王]中的游侠精神
  •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m'HlofYangtzeNormalUniversity 第26卷第1期 V01.26 .No.i 2010年1月 Jan..2010 口作家作品研究 浅谈<棋王>中的游侠精神 李 蕾 (海南师范大学文 ...查看


  • 浅析余光中诗歌中的乡愁
  • 内容摘要:乡愁是民族情感的一种体现,台湾人民长期处于特殊的地理历史环境,积淀的民族心理和由此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文学传统,对台湾文坛有着深远的影响.乡愁文学是台湾同胞渴望回归故里.落叶归根的强韧观念的反应.台湾诗人的乡愁主要有三个层面,情感层 ...查看


  • 名词解释(当代文学流派一)
  • 名词解释(当代文学流派一) 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q ...查看


  • 学年论文题目
  • 学年论文题目 转载自: 张玲 转载于:2010-12-08 15:14 | 分类:个人日记 阅读:(1) 评论:(0) 文学类(现当代文学方向)学年论文选题 1.王安忆都市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表征. 2.当代"女性诗歌&quo ...查看


  • 现代文学常识
  • 1.五六十年代主流诗歌诗人诗作: 闻捷<天山牧歌> 贺敬之<回延安>.<桂林山水歌> 郭小川<一个和八个> 诗歌运动: 新民歌运动(大跃进民歌运动2.五六十年代非主流诗歌潜在写作: 七月派诗人 ...查看


  • 毕业论文初稿2
  • 目 录 序言 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马原小说创作为例 第一章 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节 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 第二节 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1)寻根文学对其的接受与创造 (2)先锋文学对其的继承与超越 第三节 中国作 ...查看


  • 公务员考试文学常识
  • 解释题 1.政治抒情诗:2.百花文学:3.革命样板戏:4红色经典:5.伤痕文学:6.反思文学: 7.朦胧诗:8.第三代诗:9.寻根文学:10.新写实小说:11.先锋小说:12.女性写作: 13.个人化写作:14.现实主义冲击波 简答题 1. ...查看


  • 当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 一.第一次文代会与革命文学的历史确认 1949年7月2日至1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是解放区和国统区文艺队伍的大会师,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文艺运动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文艺的开始. 1. 隐含着"差异∕ ...查看


  • 现当代文学考研必读书目
  • 鲁 迅 论文<摩罗诗力说>,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灯下漫笔>.<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l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