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整理文档

知识拓展阅读点整理

中国传统哲学: 1古代元气学说:元气学说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自然观学说,对于我国古代科学○

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元气学说对于西方科学的发展以及理解现代物质结构理论都有启发作用。有人曾把张载的元气论与近代科学奠基人之一——17世纪的法国大科学家笛卡尔的以太漩涡理论,进行详细比较,发现两者惊人地类似。而现代科学中的电场、磁场、引力场以及电子、质子、中子等概念,都与“以太”有关。人们还认为,要理解现代场论的深奥知识,中国古代的元气学说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在今天科学最发达的美国和欧洲,也有一些科学家在研究包括元气学说在内的中国古代思想,以促进东西方的科学文化交流,增进对于物质结构的理解。

早在西周初年,中国人便提出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这就是“五行说”。以后又有人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原,被称为“水成说”。

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战国中期的宋钘、尹文认为, 精气是大千世界的本原,这种精气结合起来便生成万物。东汉的王充把元气说发展为“元气自然论”,认为天地间万物都是由元气自然而然地构成的,夫妻之间也是由于元气的运行而繁衍出子孙后代。

一切有形的实物都是如此,作为组成这些实物的根本——元气,当然也是不生不灭的。其中还包含了各种物质形态相互转化的意见。这在自然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是很先进的。

2阴阳五行学说(与人体的关系) ○

(一)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命活动力旺盛。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健康。

(二)阴阳与人体气血关系:人体之中气为阳、血为阴。这里的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有,推动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这里的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中医及养生保健学说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行血、摄血,气和血密不可分。

(三)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后,就会表现出各种不适和病症,而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阳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发热、口渴、脉数(快)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热(即阳)证。阴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慢)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寒(即阴)证。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四)阴阳与人体解剖部位的关系:人体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 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胸部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皮肤为阳、筋骨为阴;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属阴。

3孔孟学说: ○

“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之“仁”内容极其宽泛,多为个人品德(品性)修养问题。《论语》开篇《学而》即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似乎“仁”之根本在于“孝悌”,此说即便有不当之处,但孔子对“仁”的论述不少是由此而阐发开的。同章又言“巧言令色,鲜矣仁”〔2〕,“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从以上言论可以看出,“仁”在孔子的眼中是一个如何做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条件)的问题,与《大学》一再言及的“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有相契合之处,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颜渊随而问具体做法,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孔子对“仁”的一种解释,就颜回本人而言,“仁”就在于“依礼行事”{这里的“仁”是个人品性问题,而不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强调的是个人行为准则,即修身问题}。

孟子:孟子对“仁”的论述远没有孔子繁杂,是用“仁义”、“仁政”、“仁术”之语,“仁政学说” 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仁”即学者们所言的“仁政学说”,广义上的“仁”还有“仁人”、“个人修身”其它意思,这也是孟子对孔子学说继承的地方。就后者而言,在孟子的论述中占有一定比重,“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孟子

4老庄思想:(宗教精神内涵) ○

在信念体系方面,老庄学说为我们提供了至为高妙完备的宇宙本体论的信仰、人世间的道德伦理体系及其人生价值意义体系所决定的宇宙观、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在宇宙观、自然本体论方面,老庄学说提出了“道”这一深邃精湛的,难以为语言描述的、只能通过玄览、观照、体悟的方式才能把握的宗教哲学的本体内涵。

在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论方面,老庄学说倡导:“抱朴守拙”、“返朴归真”、“与世无争”、清心寡欲、清净无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思寡欲”①、“致虚极,守静笃”②,提出:失道而有德、失德而有法、“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③进而倡导:“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无德之德乃为大德”(张大千语)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至高治本的原则,安贫乐道、安时处顺、逍遥自在、齐物我、齐万物、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寻求大解脱、大自在、大超然的大智慧和根本法。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返朴归真”正像是佛学所倡导的六根清净、息心净念、五蕴皆空、无挂无住的境界,“息心净念”、“致虚极,守静笃”就好比让人类的心性这一类似球形的灵性水面尽可能好的平静下来,变成一个灵性球形的明镜,也就是大圆镜智,从而能够全方位地映照出四围的景色和满天繁星,六根清净则意味着去除肉身对人的障碍和不好的欲望和杂念,使人的心性重新获得空灵和明静。

5 墨子 ○

墨子:出生日期:前468 ,逝世日期:前376;名翟(dí),鲁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子学派。

兼爱-----墨子主张“兼爱”,其实质是“爱利百姓”,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所以墨家之徒的言论行动,皆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为准绳。周朝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仍,土地荒芜,死者遍野,民不聊生,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弥兵息战,休养生息。墨子体察到下层的民情,代表小生产者及广大百姓的利益,提出了“非攻”的主张,就这一点讲,是有积极意义的。自古及今,不论什么形式的战争,其受害最深的首先是人民群众。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的重要性):无疑也体现了墨子思想的影响。" 交相利" 就是互相给予对方利益,就是利他人、为他人。在墨子那里,"' 为人' 是' 人为' 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 人为' 所考虑的角度、所瞄准的方向、所遵循的规范。" 其深刻含义就是人的行为要利于人民、利于国家。

柔性管理------它通过人们之间的互动的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破坏性冲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既能' 自爱' 又能' 爱人' ,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这符合人的自然性的需要,又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

5程朱理学: ○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完成。

基本观点:

1理一元论的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

2、理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

3、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视为人欲,是封建纲常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结合起来。

他们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使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为封建等级特权的统治提供了更为精细的理论指导,适应了增强思想上专制的需要,深得统治者的欢心,成为南宋之后的官学。

6陆王心学: ○

代表人物: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因其讲学于象山(贵溪上清镇东南的应天山),人称其为象山先生。江西抚州金溪人。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因曾筑室于会稽阳明洞,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

独特观点:

1“心外无物”

为了说明儒家伦理是根于人心的,其根据在于内而不在于外,“”,心学家还提出了“心外无物”的命题。为了说明“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象山和阳明各有一个在哲学史上著名的比喻:镜中观花和岩中花树。心外无物的观点,是对心即理的进一步发挥,也是对心即理的进一步论证。通过此论证,可以得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的结论,为心学接下来所提出的道德学说作准备。

2,致良知:

程朱的性,负载的是理,那么陆王的心,负载的是什么?是良知。 心学家以良知作为人性本善的证明,以良知的蒙蔽或污染作为后天之恶的来源,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作为复心的具体方式。

7四书五经 ○

四书指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种著作;五经指的是<易>、<书>、<诗>、<礼>、<春秋>这五部典籍。

《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

《中庸》:《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以前的人们对自然与人圣变幻规律的认识模式,从没有超越阴阳八卦的思维框架。

《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

《诗经》: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古者《诗》三千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

《礼记》: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朱子语类·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虽只是解说《仪礼》之书,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

《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左丘明,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

8法家思想: ○

法家思想核心:自从有了私有物, 人类便有了私心; 有了私心, 因而产生贪念; 有了贪念, 才有了劫取他人财物的事情发生.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人类也变的比以往更聪明. 所以劫取他人财物的方法方式也就多种多样了, 因而衍变出各种乱法行为. 而人类的私心也在不断膨胀. 我不知道这种私心何时达到顶峰, 。

制定法律的目的, 是为了制止百姓作出乱法的事情. 所以怎样处罚可以制止百姓乱法, 便制定怎样的处罚条例. 制定百姓所畏惧的处罚而废除百姓不畏惧的处罚. 百姓畏惧处罚就会守法, 百姓守法国家就会安定, 国家安定就会富强. 可是那些腐儒却一味的贬低刑法而重视仁义. 迂腐的认为刑法就是通过严刑峻法来残害百姓, 却将法律视为是对于百姓的危害而舍弃它. 盲目的盛行仁义. 致使百姓不再畏惧乱法而乱法. 。(法律是百姓所讨厌的, 却是强国的根本. 百姓讨厌法律, 因为法律是制约百姓行为的. 国家通过法律, 对百姓的行为作出标准, 百姓依照法律, 从事法律所规定的, 远离法律所禁止的. 人人依法行事, 事事有法可依. 那么国家不强大是不可能的. )

9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

佛教的禅思想传入中国后,一开始并没有立即形成一个独立的佛教宗派。禅宗形成后,中国的禅思想则主要表现为禅宗的发展。

禅思想传入中国最初主要是通过翻译一些论述这方面理论的佛典实现的。较早翻译成汉文的这方面的主要佛典,有安世高译的《安般守意经》、大小《十二门经》,支娄迦谶译的《般舟三昧经》、《首楞严三昧经》等。这些经典属于小乘方面,主要叙述的是印度禅思想中的制感、调息以及控制心作用等内容的成分,具体有“四禅”、“四无色定”、“四无量心”等。属于大乘方面的主要叙述的是对佛的冥想,以及通过对大乘佛教根本观念体悟而达到禅的境界等内容,具体有“佛现前定”、“一切事竟定”等:

在隋唐之前,禅宗东土“祖师”里在禅法方面影响较大的是菩提达摩开创的方法,即所谓“二入四行”。

中国禅思想的发展后来逐步走上了重视“心性”理论、“佛性”理论的道路。“见性”了就“悟”了,也就成佛了。禅宗的核心思想成了如何“见性”的问题。见性的问题成了修禅者的首要问题。

禅宗以接引学人、禅理教说的方法奇特而著称。在接引学人时采取“棒喝”等手法,单刀直入,机锋峻烈。这种方法在印度禅中没有见到,但若追其思想来源,应该说与印度思想也有关联。它是把一些佛教经论的要求推向极至的表现,或说是禅宗为实践这类思想所提出的具体手法到后来,禅宗在这方面走得更远。

作为一个佛教宗派,禅宗,特别是后来的禅宗对待佛教创始人、佛教经论,甚至对待本宗祖师的态度十分引人注目。

禅思想是印中两国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它产生于印度,又从印度发展至中国,在融汇印中两国文化要素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佛教宗派,对印中两国的佛教以至其他宗教的发展影响极大。

(二)西方哲学。经济学:

1,西方哲学:

1毕达哥拉斯: ○

全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为柏拉图的思想做注脚,然而柏拉图本人确实是在为毕达哥拉斯做注脚。

毕达哥拉斯的黄金分割:(a:b=:a)

万物皆数:他同时任意地把非物质的、抽象的数夸大为宇宙的本原,认为“万物皆数”,“数是万物的本质”,是“存在由之构成的原则”,而整个宇宙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的体系。毕达哥拉斯将数神秘化,说数是众神之母,是普遍的始原,是自然界中对立性和否定性的原则。

2芝诺: ○

考察芝诺关于运动的1个悖论:

“运动不存在.理由是:位移事物在达到目的地之前必须先抵达一半

处.”J.伯内特(Burnet)解释说:即不可能在有限的时

走完全程之前必须先走过

须走过一半的一半,等等,

评芝诺在这里犯了错误:

有限的时间里通过无限的

事物相接触.须知长度和时间内通过无限多个点.在你给定距离的一半,为此又必直至无穷.亚里士多德批“他主张一个事物不可能在事物,或者分别地和无限的

间被说成是“无限的”有两种涵义,并且一般地说,一切连续事物被说成是“无限的”都有两种涵义:或分起来的无限,或延伸上的无限.因此,一方面,事物在有限的时间里不能和数量上无限的事物相接触,另一方面,却能和分起来无限的事物相接触,因为时间本身分起来也是无限的.因此,通过一个无限的事物是在无限的时间里而不是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的,和无限的事物接触是在无限数的而不是在有限数的现在上进行的.”

3德谟克利特(希腊文:Δημόκ○ριτος, 约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年或公元前356年),古希腊的属地阿布德拉人,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率先提出 原子论(万物由原子构成))古希腊伟大哲学家留基伯(希腊文:Λεύκιππος, 英文:Leucippus 或 Leukippos. 约公元前500 - 约公元前440年)是他的导师。

原子

万物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在虚空中运动着的原子构成。所为事物的产生就是原子的结合。原子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即运动为原子本身所固有。虚空是绝对的空无,是源于运动的场所。原子叫做存在,虚空叫做非存在,但非存在不等于不存在,只是相对于由充实的原子而言,虚空是没有充实性的。所以非存在与存在都是实在的。世界是由原子在虚空的漩涡运动中产生的。宇宙中有无数个世界在不断的生成与灭亡。人所存在的世界,无非是其中正在变化的一个。所以他声称:人是一个小宇宙。

语录: “在我同辈的人当中,我漫游了地球的绝大部分,我探索了最遥远的东西;在我同辈的人当中,我看见了最多的土地和国家,我听见了最多的有学问的人的讲演;在我同辈的人当中,勾画几何图形并加以证明,没有人能超得过我,就是埃及所为丈量土地得人也未必能超得过我„„”

4伊壁鸠鲁,: ○

伊壁鸠鲁古希腊哲学家、无神论者,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的主要宗旨就是要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

学派介绍:

传说中该学派居于他的住房和庭院内,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因此被人称为“花园哲学家”。据说在庭院的入口处有一块告示牌写着:“陌生人,你将在此过着舒适的生活。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

哲学思想

伊壁鸠鲁认为 ,哲学的任务是研究自然的本性,破除宗教迷信,分清痛苦和欲望的界限,以便获得幸福生活。因此他的哲学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物理学、准则学(主要讨论逻辑和认识论问题)和伦理学。

普罗泰格拉:

" 人是万物的尺度" 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表现出个人主义思想倾向,后来成为人道主义的一个命题。普罗泰戈拉认为人以自身的感觉获得知识,也以感性的欲望和私利的追求作为道德的标准。因此,道德是因人而异的。他认为,道德并不神秘,正如技艺一样,它是人在从事私人事务和公共事务中的智慧的表现,它能调解家庭关系,帮助人们更好地参与城邦国家的事务。他指出,公正、智慧、节制等是人们必备的品质,人和人之间应以尊敬和正义为原则。他反对苏格拉底的先天道德论,主张" 德行可教" ,并力图证明德性不能凭天性或自发生成,它是一种可以传授并需经过苦心修养才能获得的品性。

5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Σωκρ?τη?);英译:Socrates ;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心灵的转向

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 他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从苏格拉底开始 ,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

柏拉图: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柏拉图的爱情观让人不可思议。而有一位美国学者却对今人所理解的这种柏拉图的爱情观,提出了新的见解。美国东西部社会学会主席、《美国家庭体制》一书的作者伊拉·瑞斯(Ira·reiss )经研究后认为,柏拉图推崇的精神恋爱,实际上指的是同性之间的一种爱,也就是“同性恋”。古希腊人认为,同性恋的过程更多地是灵交、神交,而非形交。而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腊社会,男人很难从女人中找到精神对手。这就是柏拉图偏重男性之间的爱情的原因。柏拉图坚信" 真正" 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而惟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逻辑学及数学

他是形式逻辑学的奠基人,他力图把思维形式和存在联系起来,并按照客观实际来阐明逻辑的范畴。亚里士多德把他的发现运用到科学理论上来。作为例证,他选择了数学学科,特别是几何学,因为几何学当时已经从泰勒斯想对土地测量的经验规则给予合理说明的早期试验阶段,过渡到后来的具有比较完备的演绎形式的阶段、

6培根, ○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年1月22日-1626年4月9日)英国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

学的真正始祖”。 思想贡献

培根是第一个意识到科学及其方法论的历史意义以及它在人类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的人。他试图通过分析和确定科学的一般方法和表明其应用方式,给予新科学运动以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培根是一位哲学家。他一开始就探索实验方法的各种可能性,他说他要做科学上的哥伦布。1605年他出版了第一本书《学术的进展》 ,这是解释他的见解的最早的一部通俗读物。

培根认为对自然的科学理解和技术控制是相辅相成,两者都是运用科学方法的成果。培根对印刷、火药和罗盘的发明非常重视。他以这三种发明为例,证明近代人比古希腊人的知识高明得多。培根说:

“因此促进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新科学方法,首先要求的就是去寻找新的原理、新的操作程序和新的事实。这类原理和事实可在技术知识中找到,也可在实验科学中找到。当我们理解了这些原理和知识以后,它们就会导致技术上和科学上的新应用。”

7笛卡尔 ○

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 公元1596~公元1650著名的法国哲学家、科学家和数学家。他对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他还是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是近代唯物论的开拓者提出了“普遍怀疑”的主张。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开拓了所谓“欧陆理性主义”哲学。

笛卡尔和克里斯汀那个心脏线的故事 r=a(1-sin θ) 用的就是直角坐标图(注:实际上是极坐标系) 当θ=0°时,r=a(1-0)=a „„ A 点 当θ=90°时,

r=a(1-1)=0 „„ B 点 当θ=180°时,r=a(1-0)=a „„ C 点 当θ=270°时,r=a(1+1)=2a „„ D 点 把A,B,C,D 四点用弧线连接起来„„

连接出来„„就是有名的心脏线!

8洛克: ○

哲学思想

洛克是不列颠经验主义的开创者,虽然他本人并没有完全贯彻这种哲学思想。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他抛弃了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说,而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纸,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即他所谓的观念)。观念分为两种:感觉(sensation)的观念和反省(reflection)的观念。感觉来源于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而反省则来自于心灵观察本身。与理性主义者不同的是,洛克强调这两种观念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洛克还将观念划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不过并没有提供合适的区分标准。我们唯一能感知的是简单观念,而我们自己从许多简单观念中能够形成一个复杂观念。

9斯宾诺莎:

○10贝克莱,休谟:

Georges Perec,7.3.1936生于巴黎,3.3.1982死于Ivry-sur-Seine 大约是现在的巴黎94省近13区,法国当代著名的先锋小说家,他的小说以任意交叉错结的情节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见长,一九七八年出版的《生活的使用指南》是法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之一,被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誉为“超越性小说”的代表作。

Georges Perec的第一本小说《物(les choses)》(1965)获得了诺多文学奖 (Prix Renaudot ) 。1967年,他加入“潜在文学工场(oulipo )”并成为主要代表人物。他尝试各种文学和数学形式的限制:《消失(La Disparition)》(1969)是一部没有字母e 的小说,《生活说明书(La Vie mode d'emploi)》(1978年获梅迪西斯文学奖,Prix Médicis 1978 )则按照拼图的方式将一系列故事组合起来。在他的作品 中,这样的游戏无处不在,就像对身份的追寻和对消失的焦虑。

休谟:休谟,18世纪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休谟的哲学是近代学史上第一个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之间的冲突对所有人而言都是非常明显的,假如我们今天采取的行为是在几百万年前就被决定的,那么这些行为又怎么由得我们做选择?但休谟还注意到了另一个冲突,这个发现将自由意志问题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完整的困境:自由意志是无法与非决定论共存的,设想我们今天的行为并不是由过去发生的事情所决定的,那么我们的行为就好像是完全由随机决定的一般。

神迹的问题

对休谟而言,除了支持极端的信仰主义以外,唯一可以正当化有神论宗教的方式只剩下诉诸神迹一途了。在《论神迹》一文中他这样解释道:“…我们可能会总结认为,基督教不但在最早时是随着神迹而出现的,即使是到了现代,任何讲理的人都不可能在没有神迹之下会相信基督教。只靠理性支撑是无法说服我们相信其真实性的,而任何基于信念而认同基督教的人,必然是出于他脑海中那持续不断的神迹印象,得以抵挡他所有的认知原则,并让他相信一个与传统和经验完全相反的结论。” ○11孟德斯鸠,卢梭:

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对东方政治与法律文化的看法。文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包括《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

“三权分立”学说的提出

孟德斯鸠最重要的贡献是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洛克分权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他特别强调法律的功能,他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法又分为自然法和人为法两类,自然法是人类社会建立以前就存在的规律,那时候人类处于平等状态;人为法又有政治法和民法等。

孟德斯鸠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但同时又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他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其中还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气候对一个民族的性格、感情、道德、风俗等会产生巨大影响,认为土壤同居民性格之间,尤其同民族的政治制度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认为国家疆域的大小同国家政治制度有极密切的联系。

爱尔维修(1715年~1771年)法国启蒙思想家,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出生在巴黎一个宫廷医生的家庭。毕业于耶稣会办的专科学校,曾任总包税官

爱尔维修是“教育万能论”的倡导者他认为, 人的才智差别是因为人所处的环境和后天的机遇,以及所受的教育不同所造成的, 甚至认为教育可以创造天才”爱尔维修所讲的教育是“一切生活条件的总和”,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和。他一方面认为,人是教育的产物,改造人必须改造环境;另一方面又认为,人们的偏见统治着世界,改造环境又必须改造人的偏见,即通过教育改造社会。这样, 就把人民群众看成是消极的, 而把少数教育者看成是生而知之的“天才人物”。他不理解人在参与改造社会的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因而, 他在观察社会历史问题时, 陷入了“意见支配世界”的唯心史观。

12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

康德: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 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它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黑格尔: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Hegel,Georg Wilhelm Friedrich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是德国哲学中由康德启始的那个运动的顶峰;虽然他对康德时常有所批评,假使原来没有康德的学说体系,决不会产生他的体系。黑格尔的影响固然现在渐渐衰退了,但

已往一向是很大的,而且不仅限于德国,也不是主要在德国。十九世纪末年,在美国和英国,一流的学院哲学家大多都是黑格尔派。

逻辑照黑格尔的理解,他明确地说和形而上学是一回事;那是一种跟普通所说的逻辑完全不同的东西。他的看法是:任何平常的谓语,如果把它认作是限定“实在”全体的,结果它就是自相矛盾的。我们不妨举巴门尼德的学说:唯一实在的“太一”是球状的,作为一个粗浅的实例。任何东西如果没有边界便不会是球状的,而除非它外部有什么(至少有虚空间),它才可能有边界。因此,假定整个宇宙是球状的,便自相矛盾。(如果把非欧几里得几何抬出来,对这个议论未尝不可以有异议,但是这议论作为一个说明例子,也算可用了。)

“可是精神是什么呢?它便是“一”,是自身均一的无限,是纯粹的同一性,这同一性其次把自己同自己分离开,作为自己的另一个东西,作为和共相对立的‘向自有’及‘内自有’。”

黑格尔把日耳曼历史分成三个时期:第一篇,到查理曼止;第二篇,查理受到宗教改革;第三篇,从宗教改革以后。

费尔巴哈: 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 ,1804年7月28日-1872年9月13日),德国哲学家。出生于拜恩州(巴伐利亚)下拜恩区的首府兰茨胡特,

认识论

①认识对象:客观事物及其本质。他指出,哲学是关于存在物的知识,事物的本质是怎样的,就必须怎样来思想,来认识它们。

②认识的起点和基础:感觉(经验)。他非常强调感觉,感性认识的确实性,可靠性,但也不完全遍地理性认识的作用。

③坚持唯物主义可知论。费尔巴哈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并说:“人的感官不多不少,恰合在世界的全体中认识世界之用”并批判了不可知论和唯心论。费尔巴哈认为,必须以人作为思维和存在统一的主体和基础,才能正确解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思维能否反映存在和如何反映存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以及解决认识中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问题。

④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列宁说,费尔巴哈“把人类实践的总和当作认识论的基础。”但是,列宁认为,费尔巴哈并不了解实践的科学含义

2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古典学派: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

1、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

如果一个国家用一单位资源生产的某种产品比另一个国家多,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就具有绝对优势。

2、逆向选择(Adverse choice)

在此状况下,保险公司发现它们的客户中有太大的一部分来自高风险群体。

3、选择成本(Alternative cost)

如果以最好的另一种方式使用的某种资源,它所能生产的价值就是选择成本,也可以称之为机会成本。

4、需求的弧弹性( Arc elasticity of demand)

如果P1和Q1分别是价格和需求量的初始值,P2 和Q2 为第二组值,那么,弧弹性就等于

-(Q1-Q2)(P1+P2)/(P1-P2)(Q1+Q2)

5、非对称的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

在某些市场中,每个参与者拥有的信息并不相同。例如,在旧车市场上,有关旧车质量的信息,卖者通常要比潜在的买者知道得多。

6、平均成本(Average cost)

平均成本是总成本除以产量。也称为平均总成本。

7、平均固定成本( Average fixed cost)

平均固定成本是总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8、平均产品(Average product)

平均产品是总产量除以投入品的数量。

9、平均可变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

平均可变成本是总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10、投资的β(Beta)

β度量的是与投资相联的不可分散的风险。对于一种股票而言,它表示所有现行股票的收益发生变化时,一种股票的收益会如何敏感地变化。

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

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到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the 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NCM 或NC ),又称作“新古典主义”、“货币主义Ⅱ”,是20世纪70年代由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发展演化而来的一个经济学流派。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有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货币主义”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

目前,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一起并列为西方主流经济学派中的两大流派。

供给学派和信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因而得名。

供给学派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和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都是为了谋取报酬或利润。因此,对报酬和利润的刺激会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实际工资的刺激将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对储蓄和投资报酬的刺激会影响资本的供给和利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能够使生产

要素供需达到均衡和有效利用。应当消除不利于生产要素供给和利用的因素。

供给学派指出,政府的经济政策是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刺激因素,其中财政政策最为重要。在分析经济政策对行为的影响时,供给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只注意政策对经济主体收入和支出的效果,而是强调政策对生产活动的作用。

新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凯恩斯主义基础上吸取非凯恩斯主义某些观点与方法形成的理论。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知识拓展阅读点整理

中国传统哲学: 1古代元气学说:元气学说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自然观学说,对于我国古代科学○

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元气学说对于西方科学的发展以及理解现代物质结构理论都有启发作用。有人曾把张载的元气论与近代科学奠基人之一——17世纪的法国大科学家笛卡尔的以太漩涡理论,进行详细比较,发现两者惊人地类似。而现代科学中的电场、磁场、引力场以及电子、质子、中子等概念,都与“以太”有关。人们还认为,要理解现代场论的深奥知识,中国古代的元气学说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在今天科学最发达的美国和欧洲,也有一些科学家在研究包括元气学说在内的中国古代思想,以促进东西方的科学文化交流,增进对于物质结构的理解。

早在西周初年,中国人便提出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这就是“五行说”。以后又有人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原,被称为“水成说”。

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战国中期的宋钘、尹文认为, 精气是大千世界的本原,这种精气结合起来便生成万物。东汉的王充把元气说发展为“元气自然论”,认为天地间万物都是由元气自然而然地构成的,夫妻之间也是由于元气的运行而繁衍出子孙后代。

一切有形的实物都是如此,作为组成这些实物的根本——元气,当然也是不生不灭的。其中还包含了各种物质形态相互转化的意见。这在自然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是很先进的。

2阴阳五行学说(与人体的关系) ○

(一)阴阳与人体生理的关系:人体的健康与否,决定于阴阳的是否调和。如《内经》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摄取饮食后,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营养物质运送至全身各处,使肉体增长强壮、使生命活动力旺盛。食物消化后有形的废料,由前后二阴排出。人体之阴阳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况下,人体就健康。

(二)阴阳与人体气血关系:人体之中气为阳、血为阴。这里的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有,推动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这里的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中医及养生保健学说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能生血、行血、摄血,气和血密不可分。

(三)阴阳与人体病理的关系:人体阴阳失去平衡后,就会表现出各种不适和病症,而古人对症状的分类,也是用阴阳来代表和说明的。阳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发热、口渴、脉数(快)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热(即阳)证。阴证,一般表现的症状是:不发热,口不渴、手足冷、脉迟(慢)等,这类症状,古人又称为寒(即阴)证。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四)阴阳与人体解剖部位的关系:人体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 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胸部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皮肤为阳、筋骨为阴;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六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属阴。

3孔孟学说: ○

“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之“仁”内容极其宽泛,多为个人品德(品性)修养问题。《论语》开篇《学而》即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似乎“仁”之根本在于“孝悌”,此说即便有不当之处,但孔子对“仁”的论述不少是由此而阐发开的。同章又言“巧言令色,鲜矣仁”〔2〕,“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从以上言论可以看出,“仁”在孔子的眼中是一个如何做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条件)的问题,与《大学》一再言及的“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有相契合之处,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颜渊随而问具体做法,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孔子对“仁”的一种解释,就颜回本人而言,“仁”就在于“依礼行事”{这里的“仁”是个人品性问题,而不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强调的是个人行为准则,即修身问题}。

孟子:孟子对“仁”的论述远没有孔子繁杂,是用“仁义”、“仁政”、“仁术”之语,“仁政学说” 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仁”即学者们所言的“仁政学说”,广义上的“仁”还有“仁人”、“个人修身”其它意思,这也是孟子对孔子学说继承的地方。就后者而言,在孟子的论述中占有一定比重,“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孟子

4老庄思想:(宗教精神内涵) ○

在信念体系方面,老庄学说为我们提供了至为高妙完备的宇宙本体论的信仰、人世间的道德伦理体系及其人生价值意义体系所决定的宇宙观、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在宇宙观、自然本体论方面,老庄学说提出了“道”这一深邃精湛的,难以为语言描述的、只能通过玄览、观照、体悟的方式才能把握的宗教哲学的本体内涵。

在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论方面,老庄学说倡导:“抱朴守拙”、“返朴归真”、“与世无争”、清心寡欲、清净无为、“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思寡欲”①、“致虚极,守静笃”②,提出:失道而有德、失德而有法、“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③进而倡导:“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无德之德乃为大德”(张大千语)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至高治本的原则,安贫乐道、安时处顺、逍遥自在、齐物我、齐万物、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寻求大解脱、大自在、大超然的大智慧和根本法。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返朴归真”正像是佛学所倡导的六根清净、息心净念、五蕴皆空、无挂无住的境界,“息心净念”、“致虚极,守静笃”就好比让人类的心性这一类似球形的灵性水面尽可能好的平静下来,变成一个灵性球形的明镜,也就是大圆镜智,从而能够全方位地映照出四围的景色和满天繁星,六根清净则意味着去除肉身对人的障碍和不好的欲望和杂念,使人的心性重新获得空灵和明静。

5 墨子 ○

墨子:出生日期:前468 ,逝世日期:前376;名翟(dí),鲁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子学派。

兼爱-----墨子主张“兼爱”,其实质是“爱利百姓”,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所以墨家之徒的言论行动,皆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为准绳。周朝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仍,土地荒芜,死者遍野,民不聊生,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弥兵息战,休养生息。墨子体察到下层的民情,代表小生产者及广大百姓的利益,提出了“非攻”的主张,就这一点讲,是有积极意义的。自古及今,不论什么形式的战争,其受害最深的首先是人民群众。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的重要性):无疑也体现了墨子思想的影响。" 交相利" 就是互相给予对方利益,就是利他人、为他人。在墨子那里,"' 为人' 是' 人为' 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 人为' 所考虑的角度、所瞄准的方向、所遵循的规范。" 其深刻含义就是人的行为要利于人民、利于国家。

柔性管理------它通过人们之间的互动的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破坏性冲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既能' 自爱' 又能' 爱人' ,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这符合人的自然性的需要,又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

5程朱理学: ○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完成。

基本观点:

1理一元论的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

2、理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

3、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视为人欲,是封建纲常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结合起来。

他们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使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为封建等级特权的统治提供了更为精细的理论指导,适应了增强思想上专制的需要,深得统治者的欢心,成为南宋之后的官学。

6陆王心学: ○

代表人物: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因其讲学于象山(贵溪上清镇东南的应天山),人称其为象山先生。江西抚州金溪人。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因曾筑室于会稽阳明洞,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

独特观点:

1“心外无物”

为了说明儒家伦理是根于人心的,其根据在于内而不在于外,“”,心学家还提出了“心外无物”的命题。为了说明“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象山和阳明各有一个在哲学史上著名的比喻:镜中观花和岩中花树。心外无物的观点,是对心即理的进一步发挥,也是对心即理的进一步论证。通过此论证,可以得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的结论,为心学接下来所提出的道德学说作准备。

2,致良知:

程朱的性,负载的是理,那么陆王的心,负载的是什么?是良知。 心学家以良知作为人性本善的证明,以良知的蒙蔽或污染作为后天之恶的来源,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作为复心的具体方式。

7四书五经 ○

四书指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种著作;五经指的是<易>、<书>、<诗>、<礼>、<春秋>这五部典籍。

《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

《中庸》:《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易》、《易经》,列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内容广泛记录了西周社会各方面,包含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以前的人们对自然与人圣变幻规律的认识模式,从没有超越阴阳八卦的思维框架。

《尚书》:古时称《书》、《书经》,至汉称《尚书》。“尚”便是指“上”,“上古”,该书是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这说明作者应是史官。

《诗经》: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古者《诗》三千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史记·孔子世家》),据传为孔子编定。

《礼记》:战国到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礼记》只是解《仪礼》”(《朱子语类·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虽只是解说《仪礼》之书,但由于涉及面广,其影响乃超出了《周礼》、《仪礼》。

《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传》,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史记》称作者为春秋时左丘明,清代今文经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又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

8法家思想: ○

法家思想核心:自从有了私有物, 人类便有了私心; 有了私心, 因而产生贪念; 有了贪念, 才有了劫取他人财物的事情发生.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人类也变的比以往更聪明. 所以劫取他人财物的方法方式也就多种多样了, 因而衍变出各种乱法行为. 而人类的私心也在不断膨胀. 我不知道这种私心何时达到顶峰, 。

制定法律的目的, 是为了制止百姓作出乱法的事情. 所以怎样处罚可以制止百姓乱法, 便制定怎样的处罚条例. 制定百姓所畏惧的处罚而废除百姓不畏惧的处罚. 百姓畏惧处罚就会守法, 百姓守法国家就会安定, 国家安定就会富强. 可是那些腐儒却一味的贬低刑法而重视仁义. 迂腐的认为刑法就是通过严刑峻法来残害百姓, 却将法律视为是对于百姓的危害而舍弃它. 盲目的盛行仁义. 致使百姓不再畏惧乱法而乱法. 。(法律是百姓所讨厌的, 却是强国的根本. 百姓讨厌法律, 因为法律是制约百姓行为的. 国家通过法律, 对百姓的行为作出标准, 百姓依照法律, 从事法律所规定的, 远离法律所禁止的. 人人依法行事, 事事有法可依. 那么国家不强大是不可能的. )

9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

佛教的禅思想传入中国后,一开始并没有立即形成一个独立的佛教宗派。禅宗形成后,中国的禅思想则主要表现为禅宗的发展。

禅思想传入中国最初主要是通过翻译一些论述这方面理论的佛典实现的。较早翻译成汉文的这方面的主要佛典,有安世高译的《安般守意经》、大小《十二门经》,支娄迦谶译的《般舟三昧经》、《首楞严三昧经》等。这些经典属于小乘方面,主要叙述的是印度禅思想中的制感、调息以及控制心作用等内容的成分,具体有“四禅”、“四无色定”、“四无量心”等。属于大乘方面的主要叙述的是对佛的冥想,以及通过对大乘佛教根本观念体悟而达到禅的境界等内容,具体有“佛现前定”、“一切事竟定”等:

在隋唐之前,禅宗东土“祖师”里在禅法方面影响较大的是菩提达摩开创的方法,即所谓“二入四行”。

中国禅思想的发展后来逐步走上了重视“心性”理论、“佛性”理论的道路。“见性”了就“悟”了,也就成佛了。禅宗的核心思想成了如何“见性”的问题。见性的问题成了修禅者的首要问题。

禅宗以接引学人、禅理教说的方法奇特而著称。在接引学人时采取“棒喝”等手法,单刀直入,机锋峻烈。这种方法在印度禅中没有见到,但若追其思想来源,应该说与印度思想也有关联。它是把一些佛教经论的要求推向极至的表现,或说是禅宗为实践这类思想所提出的具体手法到后来,禅宗在这方面走得更远。

作为一个佛教宗派,禅宗,特别是后来的禅宗对待佛教创始人、佛教经论,甚至对待本宗祖师的态度十分引人注目。

禅思想是印中两国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它产生于印度,又从印度发展至中国,在融汇印中两国文化要素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佛教宗派,对印中两国的佛教以至其他宗教的发展影响极大。

(二)西方哲学。经济学:

1,西方哲学:

1毕达哥拉斯: ○

全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为柏拉图的思想做注脚,然而柏拉图本人确实是在为毕达哥拉斯做注脚。

毕达哥拉斯的黄金分割:(a:b=:a)

万物皆数:他同时任意地把非物质的、抽象的数夸大为宇宙的本原,认为“万物皆数”,“数是万物的本质”,是“存在由之构成的原则”,而整个宇宙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的体系。毕达哥拉斯将数神秘化,说数是众神之母,是普遍的始原,是自然界中对立性和否定性的原则。

2芝诺: ○

考察芝诺关于运动的1个悖论:

“运动不存在.理由是:位移事物在达到目的地之前必须先抵达一半

处.”J.伯内特(Burnet)解释说:即不可能在有限的时

走完全程之前必须先走过

须走过一半的一半,等等,

评芝诺在这里犯了错误:

有限的时间里通过无限的

事物相接触.须知长度和时间内通过无限多个点.在你给定距离的一半,为此又必直至无穷.亚里士多德批“他主张一个事物不可能在事物,或者分别地和无限的

间被说成是“无限的”有两种涵义,并且一般地说,一切连续事物被说成是“无限的”都有两种涵义:或分起来的无限,或延伸上的无限.因此,一方面,事物在有限的时间里不能和数量上无限的事物相接触,另一方面,却能和分起来无限的事物相接触,因为时间本身分起来也是无限的.因此,通过一个无限的事物是在无限的时间里而不是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的,和无限的事物接触是在无限数的而不是在有限数的现在上进行的.”

3德谟克利特(希腊文:Δημόκ○ριτος, 约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年或公元前356年),古希腊的属地阿布德拉人,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率先提出 原子论(万物由原子构成))古希腊伟大哲学家留基伯(希腊文:Λεύκιππος, 英文:Leucippus 或 Leukippos. 约公元前500 - 约公元前440年)是他的导师。

原子

万物的本原是原子与虚空。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在虚空中运动着的原子构成。所为事物的产生就是原子的结合。原子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即运动为原子本身所固有。虚空是绝对的空无,是源于运动的场所。原子叫做存在,虚空叫做非存在,但非存在不等于不存在,只是相对于由充实的原子而言,虚空是没有充实性的。所以非存在与存在都是实在的。世界是由原子在虚空的漩涡运动中产生的。宇宙中有无数个世界在不断的生成与灭亡。人所存在的世界,无非是其中正在变化的一个。所以他声称:人是一个小宇宙。

语录: “在我同辈的人当中,我漫游了地球的绝大部分,我探索了最遥远的东西;在我同辈的人当中,我看见了最多的土地和国家,我听见了最多的有学问的人的讲演;在我同辈的人当中,勾画几何图形并加以证明,没有人能超得过我,就是埃及所为丈量土地得人也未必能超得过我„„”

4伊壁鸠鲁,: ○

伊壁鸠鲁古希腊哲学家、无神论者,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的主要宗旨就是要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

学派介绍:

传说中该学派居于他的住房和庭院内,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因此被人称为“花园哲学家”。据说在庭院的入口处有一块告示牌写着:“陌生人,你将在此过着舒适的生活。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

哲学思想

伊壁鸠鲁认为 ,哲学的任务是研究自然的本性,破除宗教迷信,分清痛苦和欲望的界限,以便获得幸福生活。因此他的哲学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物理学、准则学(主要讨论逻辑和认识论问题)和伦理学。

普罗泰格拉:

" 人是万物的尺度" 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表现出个人主义思想倾向,后来成为人道主义的一个命题。普罗泰戈拉认为人以自身的感觉获得知识,也以感性的欲望和私利的追求作为道德的标准。因此,道德是因人而异的。他认为,道德并不神秘,正如技艺一样,它是人在从事私人事务和公共事务中的智慧的表现,它能调解家庭关系,帮助人们更好地参与城邦国家的事务。他指出,公正、智慧、节制等是人们必备的品质,人和人之间应以尊敬和正义为原则。他反对苏格拉底的先天道德论,主张" 德行可教" ,并力图证明德性不能凭天性或自发生成,它是一种可以传授并需经过苦心修养才能获得的品性。

5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Σωκρ?τη?);英译:Socrates ;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心灵的转向

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苏格拉底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 他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从苏格拉底开始 ,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

柏拉图: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柏拉图的爱情观让人不可思议。而有一位美国学者却对今人所理解的这种柏拉图的爱情观,提出了新的见解。美国东西部社会学会主席、《美国家庭体制》一书的作者伊拉·瑞斯(Ira·reiss )经研究后认为,柏拉图推崇的精神恋爱,实际上指的是同性之间的一种爱,也就是“同性恋”。古希腊人认为,同性恋的过程更多地是灵交、神交,而非形交。而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腊社会,男人很难从女人中找到精神对手。这就是柏拉图偏重男性之间的爱情的原因。柏拉图坚信" 真正" 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而惟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逻辑学及数学

他是形式逻辑学的奠基人,他力图把思维形式和存在联系起来,并按照客观实际来阐明逻辑的范畴。亚里士多德把他的发现运用到科学理论上来。作为例证,他选择了数学学科,特别是几何学,因为几何学当时已经从泰勒斯想对土地测量的经验规则给予合理说明的早期试验阶段,过渡到后来的具有比较完备的演绎形式的阶段、

6培根, ○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年1月22日-1626年4月9日)英国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

学的真正始祖”。 思想贡献

培根是第一个意识到科学及其方法论的历史意义以及它在人类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的人。他试图通过分析和确定科学的一般方法和表明其应用方式,给予新科学运动以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培根是一位哲学家。他一开始就探索实验方法的各种可能性,他说他要做科学上的哥伦布。1605年他出版了第一本书《学术的进展》 ,这是解释他的见解的最早的一部通俗读物。

培根认为对自然的科学理解和技术控制是相辅相成,两者都是运用科学方法的成果。培根对印刷、火药和罗盘的发明非常重视。他以这三种发明为例,证明近代人比古希腊人的知识高明得多。培根说:

“因此促进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新科学方法,首先要求的就是去寻找新的原理、新的操作程序和新的事实。这类原理和事实可在技术知识中找到,也可在实验科学中找到。当我们理解了这些原理和知识以后,它们就会导致技术上和科学上的新应用。”

7笛卡尔 ○

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 公元1596~公元1650著名的法国哲学家、科学家和数学家。他对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他还是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是近代唯物论的开拓者提出了“普遍怀疑”的主张。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开拓了所谓“欧陆理性主义”哲学。

笛卡尔和克里斯汀那个心脏线的故事 r=a(1-sin θ) 用的就是直角坐标图(注:实际上是极坐标系) 当θ=0°时,r=a(1-0)=a „„ A 点 当θ=90°时,

r=a(1-1)=0 „„ B 点 当θ=180°时,r=a(1-0)=a „„ C 点 当θ=270°时,r=a(1+1)=2a „„ D 点 把A,B,C,D 四点用弧线连接起来„„

连接出来„„就是有名的心脏线!

8洛克: ○

哲学思想

洛克是不列颠经验主义的开创者,虽然他本人并没有完全贯彻这种哲学思想。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他抛弃了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说,而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纸,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即他所谓的观念)。观念分为两种:感觉(sensation)的观念和反省(reflection)的观念。感觉来源于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而反省则来自于心灵观察本身。与理性主义者不同的是,洛克强调这两种观念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洛克还将观念划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不过并没有提供合适的区分标准。我们唯一能感知的是简单观念,而我们自己从许多简单观念中能够形成一个复杂观念。

9斯宾诺莎:

○10贝克莱,休谟:

Georges Perec,7.3.1936生于巴黎,3.3.1982死于Ivry-sur-Seine 大约是现在的巴黎94省近13区,法国当代著名的先锋小说家,他的小说以任意交叉错结的情节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见长,一九七八年出版的《生活的使用指南》是法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之一,被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誉为“超越性小说”的代表作。

Georges Perec的第一本小说《物(les choses)》(1965)获得了诺多文学奖 (Prix Renaudot ) 。1967年,他加入“潜在文学工场(oulipo )”并成为主要代表人物。他尝试各种文学和数学形式的限制:《消失(La Disparition)》(1969)是一部没有字母e 的小说,《生活说明书(La Vie mode d'emploi)》(1978年获梅迪西斯文学奖,Prix Médicis 1978 )则按照拼图的方式将一系列故事组合起来。在他的作品 中,这样的游戏无处不在,就像对身份的追寻和对消失的焦虑。

休谟:休谟,18世纪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休谟的哲学是近代学史上第一个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之间的冲突对所有人而言都是非常明显的,假如我们今天采取的行为是在几百万年前就被决定的,那么这些行为又怎么由得我们做选择?但休谟还注意到了另一个冲突,这个发现将自由意志问题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完整的困境:自由意志是无法与非决定论共存的,设想我们今天的行为并不是由过去发生的事情所决定的,那么我们的行为就好像是完全由随机决定的一般。

神迹的问题

对休谟而言,除了支持极端的信仰主义以外,唯一可以正当化有神论宗教的方式只剩下诉诸神迹一途了。在《论神迹》一文中他这样解释道:“…我们可能会总结认为,基督教不但在最早时是随着神迹而出现的,即使是到了现代,任何讲理的人都不可能在没有神迹之下会相信基督教。只靠理性支撑是无法说服我们相信其真实性的,而任何基于信念而认同基督教的人,必然是出于他脑海中那持续不断的神迹印象,得以抵挡他所有的认知原则,并让他相信一个与传统和经验完全相反的结论。” ○11孟德斯鸠,卢梭:

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对东方政治与法律文化的看法。文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包括《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

“三权分立”学说的提出

孟德斯鸠最重要的贡献是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洛克分权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他特别强调法律的功能,他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法又分为自然法和人为法两类,自然法是人类社会建立以前就存在的规律,那时候人类处于平等状态;人为法又有政治法和民法等。

孟德斯鸠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但同时又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他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其中还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气候对一个民族的性格、感情、道德、风俗等会产生巨大影响,认为土壤同居民性格之间,尤其同民族的政治制度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认为国家疆域的大小同国家政治制度有极密切的联系。

爱尔维修(1715年~1771年)法国启蒙思想家,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出生在巴黎一个宫廷医生的家庭。毕业于耶稣会办的专科学校,曾任总包税官

爱尔维修是“教育万能论”的倡导者他认为, 人的才智差别是因为人所处的环境和后天的机遇,以及所受的教育不同所造成的, 甚至认为教育可以创造天才”爱尔维修所讲的教育是“一切生活条件的总和”,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和。他一方面认为,人是教育的产物,改造人必须改造环境;另一方面又认为,人们的偏见统治着世界,改造环境又必须改造人的偏见,即通过教育改造社会。这样, 就把人民群众看成是消极的, 而把少数教育者看成是生而知之的“天才人物”。他不理解人在参与改造社会的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因而, 他在观察社会历史问题时, 陷入了“意见支配世界”的唯心史观。

12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

康德: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 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它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黑格尔: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Hegel,Georg Wilhelm Friedrich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是德国哲学中由康德启始的那个运动的顶峰;虽然他对康德时常有所批评,假使原来没有康德的学说体系,决不会产生他的体系。黑格尔的影响固然现在渐渐衰退了,但

已往一向是很大的,而且不仅限于德国,也不是主要在德国。十九世纪末年,在美国和英国,一流的学院哲学家大多都是黑格尔派。

逻辑照黑格尔的理解,他明确地说和形而上学是一回事;那是一种跟普通所说的逻辑完全不同的东西。他的看法是:任何平常的谓语,如果把它认作是限定“实在”全体的,结果它就是自相矛盾的。我们不妨举巴门尼德的学说:唯一实在的“太一”是球状的,作为一个粗浅的实例。任何东西如果没有边界便不会是球状的,而除非它外部有什么(至少有虚空间),它才可能有边界。因此,假定整个宇宙是球状的,便自相矛盾。(如果把非欧几里得几何抬出来,对这个议论未尝不可以有异议,但是这议论作为一个说明例子,也算可用了。)

“可是精神是什么呢?它便是“一”,是自身均一的无限,是纯粹的同一性,这同一性其次把自己同自己分离开,作为自己的另一个东西,作为和共相对立的‘向自有’及‘内自有’。”

黑格尔把日耳曼历史分成三个时期:第一篇,到查理曼止;第二篇,查理受到宗教改革;第三篇,从宗教改革以后。

费尔巴哈: 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 ,1804年7月28日-1872年9月13日),德国哲学家。出生于拜恩州(巴伐利亚)下拜恩区的首府兰茨胡特,

认识论

①认识对象:客观事物及其本质。他指出,哲学是关于存在物的知识,事物的本质是怎样的,就必须怎样来思想,来认识它们。

②认识的起点和基础:感觉(经验)。他非常强调感觉,感性认识的确实性,可靠性,但也不完全遍地理性认识的作用。

③坚持唯物主义可知论。费尔巴哈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并说:“人的感官不多不少,恰合在世界的全体中认识世界之用”并批判了不可知论和唯心论。费尔巴哈认为,必须以人作为思维和存在统一的主体和基础,才能正确解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思维能否反映存在和如何反映存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以及解决认识中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问题。

④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列宁说,费尔巴哈“把人类实践的总和当作认识论的基础。”但是,列宁认为,费尔巴哈并不了解实践的科学含义

2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古典学派: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

1、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

如果一个国家用一单位资源生产的某种产品比另一个国家多,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就具有绝对优势。

2、逆向选择(Adverse choice)

在此状况下,保险公司发现它们的客户中有太大的一部分来自高风险群体。

3、选择成本(Alternative cost)

如果以最好的另一种方式使用的某种资源,它所能生产的价值就是选择成本,也可以称之为机会成本。

4、需求的弧弹性( Arc elasticity of demand)

如果P1和Q1分别是价格和需求量的初始值,P2 和Q2 为第二组值,那么,弧弹性就等于

-(Q1-Q2)(P1+P2)/(P1-P2)(Q1+Q2)

5、非对称的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

在某些市场中,每个参与者拥有的信息并不相同。例如,在旧车市场上,有关旧车质量的信息,卖者通常要比潜在的买者知道得多。

6、平均成本(Average cost)

平均成本是总成本除以产量。也称为平均总成本。

7、平均固定成本( Average fixed cost)

平均固定成本是总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8、平均产品(Average product)

平均产品是总产量除以投入品的数量。

9、平均可变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

平均可变成本是总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10、投资的β(Beta)

β度量的是与投资相联的不可分散的风险。对于一种股票而言,它表示所有现行股票的收益发生变化时,一种股票的收益会如何敏感地变化。

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

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到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the 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NCM 或NC ),又称作“新古典主义”、“货币主义Ⅱ”,是20世纪70年代由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发展演化而来的一个经济学流派。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有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货币主义”大师米尔顿·弗里德曼,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

目前,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一起并列为西方主流经济学派中的两大流派。

供给学派和信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因而得名。

供给学派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和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都是为了谋取报酬或利润。因此,对报酬和利润的刺激会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实际工资的刺激将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对储蓄和投资报酬的刺激会影响资本的供给和利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能够使生产

要素供需达到均衡和有效利用。应当消除不利于生产要素供给和利用的因素。

供给学派指出,政府的经济政策是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刺激因素,其中财政政策最为重要。在分析经济政策对行为的影响时,供给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只注意政策对经济主体收入和支出的效果,而是强调政策对生产活动的作用。

新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凯恩斯主义基础上吸取非凯恩斯主义某些观点与方法形成的理论。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相关文章

  • 如何加强文书档案管理 1
  • 档案是由文件转化而来的,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档案是单位各项工作的真实记录,是各项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既能指导现实工作又能为查考历史提供重要的凭据.如何做好文书和档案档案管理人员的历史责任.笔者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多年,结合实 ...查看


  • 研发项目管理办法
  • 湖北***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 研发项目管理办法二零一零年五月 二零一零年五月1第一章: 第一章:总则 ........................................................ ...查看


  • 关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文档资料收集整理建档工作的通知
  • 关于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文档资料收集 整理建档工作的通知 各相关部门: 根据汉台区创建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文档资料收集整理建档工作的通知>,现将我镇创建文档资料收集整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组织领导与分工 ...查看


  • 最全的豆丁网使用常见问题帮助手册
  • 团长攻略 如何创建团队 只要是你是豆丁社区的活跃分子,了解豆丁,并有就有统领大军的能力,你就有创建团队的权利,登录状态下,在社区团队首页,点击 团长的权利与义务 为了方便团长更进一步深入.高效的行使团长职责,豆丁社区官方赋予团长如下权利,同 ...查看


  • 建筑设计行业流程管理案例
  • [案例]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5年知识管理提升路 知识管理平台搭建好后,要保证知识管理真正深入落地见实效,还需要长期的推进工作,包括知识点的梳理.知识产品的提炼.指标经验值的提炼.知识结构的优化.知识管理系统的优化.培训推广以及评估改进等等.华 ...查看


  • 软件文档写作实训报告超市管理系统
  • 辽 宁 工 业 大 学 实训报告 题目: 超市管理系统软件文档 院(系): 软件学院 专业班级: 电子商务092班 学 号: 091401050 学生姓名: 洪 竹 指导教师: 张莉莉 教师职称: 助 教 起止时间: 2011.11.28- ...查看


  • 武汉大学818工商管理基本理论考研复习经验
  • 在专业课的准备上,我是从九月份开始的,这是因为考的内容我在本科期间学过,知道难度也懂得把握,如果是外校的考生的话,建议在暑假之前先通读一遍教材,然后暑假仔细研究,弄懂其中的难点部分.从九月份开始,我开始做笔记,把专业课的部分都做成电子文档的 ...查看


  • 知识产权和标准化的题目
  • 第5章 知识产权与标准化 从历年的考试试题来看,本章的考点在综合知识考试中的平均分数为3.93分,约为总分的5.24%.主要分数集中在知识产权.标准化常识和软件工程国家标准这3个知识点上. 5.1 考点提炼 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用于规范 ...查看


  • 知识管理体系
  • 目 录 一. 1.1 1.2 二. 2.1 2.2 三. 3.1 3.2 四. 4.1 概述 . ....................................................................... ...查看


  • 某IT公司2014年公司工作计划
  • 某IT公司2014年工作计划 一.销售现状 从2013年销售额度完成情况来看,未完成项目的主要原因一是因客户拖延导致项目进度延后,造成有些项目只能2014年开展:二有些重要客户没有及时拜访,导致丢单.总结2013年的经验与不足,在制定201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