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九年级数学线段和角的计算.doc

第一讲 线段、角的计算与证明问题

【前言】

中考的解答题一般是分两到三部分的。第一部分基本上都是一些简单题或者中档题,目的在于考察基础。第二部分往往就是开始拉分的中,难题了。大家研究今年的北京一模就会发现,第二部分,或者叫难度开始提上来的部分,基本上都是以线段,角的计算与证明开始的。城乡18个区县的一模题中,有11个区第二部分第一道题都是标准的梯形,四边形中线段角的计算证明题。剩下的7个区县题则将线段角问题与旋转,动态问题结合,放在了更有难度的倒数第二道乃至压轴题当中。可以说,线段角问题就是中考数学有难度题的排头兵。对这些题轻松掌握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获得分数,更重要的是对于整个做题过程中士气,军心的影响。在这个专题中,我们对各区县一模真题进行总结归纳, 分析研究,来探究线段,角计算证明问题的解题思路。

第一部分 真题精讲

【例1】(2010,崇文,一模) 如图,梯形ABCD 中,

AD ∥

BC

BD =CD ,∠BDC =90°,AD =3,BC =8.求AB 的长.

【思路分析】线段,角的计算证明基本都是放在梯形中,利用三角形全等相似, 直角三角形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等知识点进行考察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对梯形的性质有很好的理解,并且熟知梯形的辅助线做法。这道题中未知的是AB, 已知的是AD,BC 以及△BD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所以要把未知的AB 也放在已知条件当中去考察. 做AE,DF 垂直于BC, 则很轻易发现我们将AB 带入到了一个有大量已知条件的直角三角形当中. 于是有解如下. 【解析】

作AE ⊥BC 于E ,DF ⊥BC 于F .

∴AE ∥DF ,

AD ∥BC ,∴四边形AEFD 是矩形. ∴EF =AD =3,AE =DF .

BD =CD ,DF ⊥BC ,∴DF 是△BDC 的BC 边上的中线. ∠BDC =90°,∴DF =

1

BC =BF =4. 2

∴AE =4,BE =BF -EF =4-3=1.

在Rt △ABE 中,AB 2=AE 2+

BE 2

∴AB

【例2】(2010,海淀,一模)

已知: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DCB =90︒,AC ⊥BD 于点O ,DC =2, BC =4,求AD 的长.

A D

B

C

【思路分析】 这道题给出了梯形两对角线的关系. 求梯形上底. 对于这种对角线之间或者和其他线段角有特殊关系(例如对角线平分某角) 的题, 一般思路是将对角线提出来构造一个三角形. 对于此题来说, 直接将AC 向右平移, 构造一个以D 为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 这样就将AD 转化成了直角三角形中斜边被高分成的两条线段之一, 而另一条线段BC 是已知的. 于是问题迎刃而解.

A D

B

C

E

【解析】

过点D 作DE //AC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E . ∴ ∵ ∴ ∴

∠BDE =∠BOC

.

AC ⊥BD 于点O , ∠BOC =90︒. ∠BDE =90︒.

AD //BC

∴ 四边形ACED 为平行四边形. ∴ ∵ ∴ ∵ ∴ ∴

AD =CE .

∠BDE =90︒, ∠DCB =90︒, DC 2=BC ⋅CE .

DC =2, BC =4,

CE =1.

AD =1

此题还有许多别的解法,例如直接利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关系,证明△ACD 和 △DBC 相似,从而利用比例关系直接求出CD 。有兴趣的考生可以多发散思维去研究。

【例3】(2010,东城,一模)

BC =5,E 为DC 中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B =90︒,AD =2,

点,tan C =3.求AE 的长度

A

D

4

B

E

C

【思路分析】 这道题是东城的解答题第二部分第一道,就是我们所谓提难度的门槛题。乍看之下好象直接过D 做垂线之类的方法不行. 那该怎样做辅助线呢? 答案就隐藏在E 是中点这个条件中. 在梯形

中, 一腰中点是很特殊的. 一方面中点本身是多对全等三角形的公共点, 另一方面中点和其他底, 腰的中点连线就是一些三角形的中线, 利用中点的比例关系就可以将已知条件代入. 比如这道题, 过中点E 做BC 的垂线, 那么这条垂线与AD 延长线,BC 就构成了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并且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的正切值是已经给出的. 于是得解.

A

D

M

E

C

B

F

【解析】

过点E 作BC 的垂线交于BC 点F ,交AD 的延长线于点M . 在梯形ABCD 中,AD ∥BC ,E 是DC 的中点,

DE =CE ∴∠M =∠MFC ,

在∆M DE 和∆FCE 中,

⎧∠M =∠MFC

⎨∠DEM =∠CEF ⎪DE =CE ⎩

∴∆MDE ≌∆FCE .

DM =CF ∴EF =ME ,

BC =5,∴DM =CF =∵AD =2,

3

. 2

在Rt ∆FCE 中,tan C =3=CF , ∴EF =M E =2.

4EF

在Rt ∆

AME 中,AE

【总结】 以上三道真题, 都是在梯形中求线段长度的问题. 这些问题一般都是要靠做出精妙的辅助线来解决. 辅助线的总体思路就是将梯形拆分或者填充成矩形+三角形的组合, 从而达到利用已知求未知的目的. 一般来说, 梯形的辅助线主要有以下5类:

过一底的两端做另一底的垂线,拆梯形为两直角三角形+ 一矩形

平移一腰,分梯形为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延长梯形两腰交于一点构造三角形 平移对角线,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连接顶点与中点延长线交于另一底延长线构筑两个全等三角形或者过中点做底边垂线构筑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以上五种方法就是梯形内线段问题的一般辅助线做法。对于角度问题,其实思路也是一样的。通过做辅助线使得已知角度通过平行,全等方式转移到未知量附近。之前三道例题主要是和线段有关的计算。我们接下来看看和角度有关的计算与证明问题。

【例4】 (2010,延庆,一模)

如图,在梯形AB CD 中,AB ∥DC ,DB 平分∠ADC ,过点A 作AE ∥BD ,交CD 的延长线于点E ,且∠C =2∠E ,∠BDC =30︒,AD =3,求CD 的长.

A

B

E

D

【思路分析】 此题相对比较简单,不需要做辅助线就可以得出结果。但是题目中给的条件都是此类角度问题的基本条件。例如对角线平分某角,然后有角度之间的关系。面对这种题目还是需要将已知的角度关系理顺。首先根据题目中条件,尤其是利用平行线这一条件,可以得出(见下图)角C 与角1,2,3以及角E 的关系。于是一系列转化过后,发现角C=60度,即三角形DBC 为RT 三角形。于是得解。

【解析】: ∵

AE ∥BD

D

A

B

C

∴∠1=∠3,∠2=∠E

∵∠1=∠2 ∴∠3=∠E

∴∠ADC =∠3+∠E =2∠E ∵

∠C =2∠E

∴∠ADC =∠BCD =60︒ ∴梯形ABCD 是等腰梯形 ∴BC =AD =3 ∵∠2=30︒,∠BCD =60︒ ∴∠DBC =90︒ 在Rt △DBC 中, ∵∠2=30︒,BC =3 ∴CD =6

【例5】(2009,西城,一模)

已知:PA =

,PB =4,以

AB 为一边作正方形ABCD ,使P 、D 两

当∠APB=45°

点落在直线AB 的两侧. 如图,时,求AB 及PD 的长;

【思路分析】这是去年西城一模的压轴题的第一小问。如果线段

角的计算出现在中间部分,往往意味着难度并不会太高。但是一旦出现在压轴题,那么有的时候往往比函数题,方程题更为棘手。这题求AB 比较容易,过A 做BP 垂线,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将△APB 分成两个有很多已知量的RT △。但是求PD 时候就很麻烦了。PD 所在的三角形PAD 是个钝角三角形,所以就需要我们将PD 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试试看。构筑包含PD 的直角三角形,最简单的就是过P 做DA 延长线的垂线交DA 于F ,DF 交PB 于G 。这样一来,得到了△PFA △AGE 等多个RT △。于是与已求出的AB 等量产生了关系,得解。 【解析】:

如图,作AE ⊥PB 于点E . ∵ △APE 中,∠APE=45

°,PA =∴

AE =PA ⋅sin ∠APE ==1,

PE =PA ⋅cos ∠APE ==1. ∵ ∴

PB =4, BE =PB -PE =3.

在Rt △ABE 中,∠AEB=90°, ∴

AB =.

如图,过点P 作AB 的平行线,与DA 的延长线交于F ,设DA 的延长线交PB 于G . 在Rt △AEG 中,可得

AG =

AE AE =cos ∠EAG cos ∠ABE ,

(这一步最难想到,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高分成的两个小直角三角形的角度关系)

EG =

12,PG =PB -BE -EG =. 33

在Rt △PFG

中,可得PF =PG ⋅cos ∠FPG =PG ⋅cos ∠ABE =

,FG 【总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涉及到角度的计算证明问题时,一般情况下都是要将已知角度通过平行,垂直等关系过度给未知角度。所以,构建辅助线一般也是从这个思路出发,利用一些特殊图形中的特殊角关系(例如上题中的直角三角形斜边高分三角形的角度关系)以及借助特殊角的三角函数来达到求解的目的。

第二部分 发散思考

通过以上的一模真题,我们对线段角的相关问题解题思路有了一些认识。接下来我们自己动手做一些题目。希望考生先做题,没有思路了看分析,再没思路了再看答案。

【思考1】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 =CD .若AC ⊥BD ,

AD+BC=103, 且∠ABC =60︒, 求CD

【思路分析】 前面我已经分析过,梯形问题无非也就那么几种辅助线的做法。此题求腰,所以自然是先将腰放在某个RT 三角形中。另外遇

到对角线垂直这类问题,一般都是平移某一条对角线以构造更大的一

个RT 三角形,所以此题需要两条辅助线。在这类问题中,辅助线的方式往往需要交叉运用,如果思想放不开,不敢多做,巧做,就不容易得出答案。 [解法见后文]

【思考2】如图,梯形ABCD 中,AD//BC,∠B=30°,∠C=60°,E ,M ,F ,N 分别是AB ,BC ,CD ,DA 的中点,已知BC=7,MN=3,求EF

【思路分析】此题有一定难度,要求考生不仅掌握中位线的相关计算方法,也对三点共线提出了要求。若求EF ,因为BC 已知,所以只需求出AD 即可。由题目所给角B ,角C 的度数,应该自然联想到直角三角形中求解。 (解法见后)

【思考3】已知∆ABC ,延长BC 到D ,使CD =BC .取AB 的中点F ,

连结FD 交AC 于点E . ⑴ 求AC 的值;

⑵ 若AB =a ,FB =EC ,求AC 的长.

【思路分析】 求比例关系,一般都是要利用相似三角形来求解。此题中有一个等量关系BC=CD,又有F 中点,所以需要做辅助线,利用这些已知关系来构造数个相似三角形就成了获得比例的关键。 (解法见后)

【思考4】如图3,△ABC 中,∠A=90°,D 为斜边BC 的中点,E ,F 分别为AB ,AC 上的点,且DE ⊥DF ,若BE=3,CF=4,试求EF 的长.

AE

【思路分析】 中点问题是中考几何中的大热点,几乎年年考。有中点自然有中线,而倍长中线方法也成为解题的关键。将三角形的中线延长一倍,刚好可以构造出两个全等三角形,很多问题就可以轻松求解。本题中,D 为中点,所以大家可以看看如何在这个里面构造倍长中线。

(解法见后)

【思考5】 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E 为AB 上一点,∆ADE 和∆BCE 都是等边三角形,AB 、BC 、CD 、DA 的中点分别为P 、Q 、M 、N ,试判断四边形PQMN 为怎样的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D P E

【思路分析】此题也是中点题,不同的是上题考察中线,此题考察中位线。本题需要考生对各个特殊四边形的性质了如指掌,判定,证明上都需要很好的感觉。尤其注意梯形,菱形,正方形,矩形等之间的转化条件。 (解法见后)

第三部分 思考题答案

思考1

【解析】:作DE ⊥BC 于E ,过D 作DF ∥AC 交BC 延长线于F .

则四边形ADFC 是平行四边形,∴AD =CF ,DF=AC. ∵四边形ABCD 是等腰梯形, ∴AC=BD.∴DF =BD

又∵AC ⊥BD ,DF ∥AC ,∴BD ⊥DF . ∴ΔBD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11DE =BF =(AD +BC ) =5∴22

在Rt ∆CDE 中,

∵∠DCE =60︒, DE =CD ⋅sin ∠DCE ∴53=CD ⋅sin 60︒,∴CD =10 思考2 【解析】:

延长BA ,CD 交于点H ,连接HN

因为∠B=30°,∠C=60°,所以∠BHC=90° 所以HN=DN(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性质) ∠NHD=∠NDH=60°

连接MH ,同理可知∠MHD=∠C=60°。

所以∠NHD=∠MHD ,即H ,N ,M 三点共线(这一点容易被遗漏,很多考生会想当然认为他们共线,其实还是要证明一下) 所以HM=3.5 ,NH=0.5 AN=0.5

所以AD=1 EF=(1+7)/2=4 思考3

【解析】 ⑴过点F 作FM ∥AC ,交BC 于点M . ∵F 为AB 的中点

∴M 为BC 的中点,FM =2AC 由FM ∥AC ,得∠CED =∠MFD ,

∠ECD =∠FMD ,∴∆FMD ∽∆ECD

1

B

M

C

D

∴DM

DC

=2

EC 2

= FM 3

21

1

∴EC =3FM =3⨯2AC =3AC ∴

1AC -AC

AE AC -EC 1=== AC AC AC 2

⑵ ∵AB =a ,∴FB =2AB =2a 又FB =EC ,∴EC =2a

13EC =AC AC =3EC =a . ∵,∴32

1

11

思考4 【解析】:

延长ED 至点G ,使DG=ED,连接CG ,FG . 则△CDG ≌△BDE .所以CG=BE=3,∠2=∠B .

因为∠B+∠1=90°,所以∠1+∠2=∠FCG=90°. 因为DF 垂直平分EG ,所以FG=EF.

在Rt △FCG

中,由勾股定理得FG =5,所以EF=5. 思考5 【解析】:

证明:如图,连结AC 、BD . ∵PQ 为∆ABC 的中位线, ∴PQ ∥2AC ,PQ =2AC . 同理MN ∥2AC ,MN =2AC . ∴MN ∥PQ ,MN =PQ ,

∴四边形PQMN 为平行四边形.(有些同学做到这一步就停了,没 有继续发现三角形全等这一特点,从而漏掉了菱形的情况,十分可惜)在∆AEC 和∆DEB 中,

AE =DE ,EC =EB ,∠AED =60︒=∠CEB ,

11

11

即∠AEC =∠DEB . ∴∆AEC ≌∆DEB . ∴AC =BD . ∴PQ =2AC =2BD =PN ∴四边形PQMN 为菱形.

1

1

第一讲 线段、角的计算与证明问题

【前言】

中考的解答题一般是分两到三部分的。第一部分基本上都是一些简单题或者中档题,目的在于考察基础。第二部分往往就是开始拉分的中,难题了。大家研究今年的北京一模就会发现,第二部分,或者叫难度开始提上来的部分,基本上都是以线段,角的计算与证明开始的。城乡18个区县的一模题中,有11个区第二部分第一道题都是标准的梯形,四边形中线段角的计算证明题。剩下的7个区县题则将线段角问题与旋转,动态问题结合,放在了更有难度的倒数第二道乃至压轴题当中。可以说,线段角问题就是中考数学有难度题的排头兵。对这些题轻松掌握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获得分数,更重要的是对于整个做题过程中士气,军心的影响。在这个专题中,我们对各区县一模真题进行总结归纳, 分析研究,来探究线段,角计算证明问题的解题思路。

第一部分 真题精讲

【例1】(2010,崇文,一模) 如图,梯形ABCD 中,

AD ∥

BC

BD =CD ,∠BDC =90°,AD =3,BC =8.求AB 的长.

【思路分析】线段,角的计算证明基本都是放在梯形中,利用三角形全等相似, 直角三角形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等知识点进行考察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对梯形的性质有很好的理解,并且熟知梯形的辅助线做法。这道题中未知的是AB, 已知的是AD,BC 以及△BD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所以要把未知的AB 也放在已知条件当中去考察. 做AE,DF 垂直于BC, 则很轻易发现我们将AB 带入到了一个有大量已知条件的直角三角形当中. 于是有解如下. 【解析】

作AE ⊥BC 于E ,DF ⊥BC 于F .

∴AE ∥DF ,

AD ∥BC ,∴四边形AEFD 是矩形. ∴EF =AD =3,AE =DF .

BD =CD ,DF ⊥BC ,∴DF 是△BDC 的BC 边上的中线. ∠BDC =90°,∴DF =

1

BC =BF =4. 2

∴AE =4,BE =BF -EF =4-3=1.

在Rt △ABE 中,AB 2=AE 2+

BE 2

∴AB

【例2】(2010,海淀,一模)

已知: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DCB =90︒,AC ⊥BD 于点O ,DC =2, BC =4,求AD 的长.

A D

B

C

【思路分析】 这道题给出了梯形两对角线的关系. 求梯形上底. 对于这种对角线之间或者和其他线段角有特殊关系(例如对角线平分某角) 的题, 一般思路是将对角线提出来构造一个三角形. 对于此题来说, 直接将AC 向右平移, 构造一个以D 为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 这样就将AD 转化成了直角三角形中斜边被高分成的两条线段之一, 而另一条线段BC 是已知的. 于是问题迎刃而解.

A D

B

C

E

【解析】

过点D 作DE //AC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E . ∴ ∵ ∴ ∴

∠BDE =∠BOC

.

AC ⊥BD 于点O , ∠BOC =90︒. ∠BDE =90︒.

AD //BC

∴ 四边形ACED 为平行四边形. ∴ ∵ ∴ ∵ ∴ ∴

AD =CE .

∠BDE =90︒, ∠DCB =90︒, DC 2=BC ⋅CE .

DC =2, BC =4,

CE =1.

AD =1

此题还有许多别的解法,例如直接利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关系,证明△ACD 和 △DBC 相似,从而利用比例关系直接求出CD 。有兴趣的考生可以多发散思维去研究。

【例3】(2010,东城,一模)

BC =5,E 为DC 中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B =90︒,AD =2,

点,tan C =3.求AE 的长度

A

D

4

B

E

C

【思路分析】 这道题是东城的解答题第二部分第一道,就是我们所谓提难度的门槛题。乍看之下好象直接过D 做垂线之类的方法不行. 那该怎样做辅助线呢? 答案就隐藏在E 是中点这个条件中. 在梯形

中, 一腰中点是很特殊的. 一方面中点本身是多对全等三角形的公共点, 另一方面中点和其他底, 腰的中点连线就是一些三角形的中线, 利用中点的比例关系就可以将已知条件代入. 比如这道题, 过中点E 做BC 的垂线, 那么这条垂线与AD 延长线,BC 就构成了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并且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的正切值是已经给出的. 于是得解.

A

D

M

E

C

B

F

【解析】

过点E 作BC 的垂线交于BC 点F ,交AD 的延长线于点M . 在梯形ABCD 中,AD ∥BC ,E 是DC 的中点,

DE =CE ∴∠M =∠MFC ,

在∆M DE 和∆FCE 中,

⎧∠M =∠MFC

⎨∠DEM =∠CEF ⎪DE =CE ⎩

∴∆MDE ≌∆FCE .

DM =CF ∴EF =ME ,

BC =5,∴DM =CF =∵AD =2,

3

. 2

在Rt ∆FCE 中,tan C =3=CF , ∴EF =M E =2.

4EF

在Rt ∆

AME 中,AE

【总结】 以上三道真题, 都是在梯形中求线段长度的问题. 这些问题一般都是要靠做出精妙的辅助线来解决. 辅助线的总体思路就是将梯形拆分或者填充成矩形+三角形的组合, 从而达到利用已知求未知的目的. 一般来说, 梯形的辅助线主要有以下5类:

过一底的两端做另一底的垂线,拆梯形为两直角三角形+ 一矩形

平移一腰,分梯形为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延长梯形两腰交于一点构造三角形 平移对角线,转化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连接顶点与中点延长线交于另一底延长线构筑两个全等三角形或者过中点做底边垂线构筑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以上五种方法就是梯形内线段问题的一般辅助线做法。对于角度问题,其实思路也是一样的。通过做辅助线使得已知角度通过平行,全等方式转移到未知量附近。之前三道例题主要是和线段有关的计算。我们接下来看看和角度有关的计算与证明问题。

【例4】 (2010,延庆,一模)

如图,在梯形AB CD 中,AB ∥DC ,DB 平分∠ADC ,过点A 作AE ∥BD ,交CD 的延长线于点E ,且∠C =2∠E ,∠BDC =30︒,AD =3,求CD 的长.

A

B

E

D

【思路分析】 此题相对比较简单,不需要做辅助线就可以得出结果。但是题目中给的条件都是此类角度问题的基本条件。例如对角线平分某角,然后有角度之间的关系。面对这种题目还是需要将已知的角度关系理顺。首先根据题目中条件,尤其是利用平行线这一条件,可以得出(见下图)角C 与角1,2,3以及角E 的关系。于是一系列转化过后,发现角C=60度,即三角形DBC 为RT 三角形。于是得解。

【解析】: ∵

AE ∥BD

D

A

B

C

∴∠1=∠3,∠2=∠E

∵∠1=∠2 ∴∠3=∠E

∴∠ADC =∠3+∠E =2∠E ∵

∠C =2∠E

∴∠ADC =∠BCD =60︒ ∴梯形ABCD 是等腰梯形 ∴BC =AD =3 ∵∠2=30︒,∠BCD =60︒ ∴∠DBC =90︒ 在Rt △DBC 中, ∵∠2=30︒,BC =3 ∴CD =6

【例5】(2009,西城,一模)

已知:PA =

,PB =4,以

AB 为一边作正方形ABCD ,使P 、D 两

当∠APB=45°

点落在直线AB 的两侧. 如图,时,求AB 及PD 的长;

【思路分析】这是去年西城一模的压轴题的第一小问。如果线段

角的计算出现在中间部分,往往意味着难度并不会太高。但是一旦出现在压轴题,那么有的时候往往比函数题,方程题更为棘手。这题求AB 比较容易,过A 做BP 垂线,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将△APB 分成两个有很多已知量的RT △。但是求PD 时候就很麻烦了。PD 所在的三角形PAD 是个钝角三角形,所以就需要我们将PD 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试试看。构筑包含PD 的直角三角形,最简单的就是过P 做DA 延长线的垂线交DA 于F ,DF 交PB 于G 。这样一来,得到了△PFA △AGE 等多个RT △。于是与已求出的AB 等量产生了关系,得解。 【解析】:

如图,作AE ⊥PB 于点E . ∵ △APE 中,∠APE=45

°,PA =∴

AE =PA ⋅sin ∠APE ==1,

PE =PA ⋅cos ∠APE ==1. ∵ ∴

PB =4, BE =PB -PE =3.

在Rt △ABE 中,∠AEB=90°, ∴

AB =.

如图,过点P 作AB 的平行线,与DA 的延长线交于F ,设DA 的延长线交PB 于G . 在Rt △AEG 中,可得

AG =

AE AE =cos ∠EAG cos ∠ABE ,

(这一步最难想到,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高分成的两个小直角三角形的角度关系)

EG =

12,PG =PB -BE -EG =. 33

在Rt △PFG

中,可得PF =PG ⋅cos ∠FPG =PG ⋅cos ∠ABE =

,FG 【总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涉及到角度的计算证明问题时,一般情况下都是要将已知角度通过平行,垂直等关系过度给未知角度。所以,构建辅助线一般也是从这个思路出发,利用一些特殊图形中的特殊角关系(例如上题中的直角三角形斜边高分三角形的角度关系)以及借助特殊角的三角函数来达到求解的目的。

第二部分 发散思考

通过以上的一模真题,我们对线段角的相关问题解题思路有了一些认识。接下来我们自己动手做一些题目。希望考生先做题,没有思路了看分析,再没思路了再看答案。

【思考1】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 =CD .若AC ⊥BD ,

AD+BC=103, 且∠ABC =60︒, 求CD

【思路分析】 前面我已经分析过,梯形问题无非也就那么几种辅助线的做法。此题求腰,所以自然是先将腰放在某个RT 三角形中。另外遇

到对角线垂直这类问题,一般都是平移某一条对角线以构造更大的一

个RT 三角形,所以此题需要两条辅助线。在这类问题中,辅助线的方式往往需要交叉运用,如果思想放不开,不敢多做,巧做,就不容易得出答案。 [解法见后文]

【思考2】如图,梯形ABCD 中,AD//BC,∠B=30°,∠C=60°,E ,M ,F ,N 分别是AB ,BC ,CD ,DA 的中点,已知BC=7,MN=3,求EF

【思路分析】此题有一定难度,要求考生不仅掌握中位线的相关计算方法,也对三点共线提出了要求。若求EF ,因为BC 已知,所以只需求出AD 即可。由题目所给角B ,角C 的度数,应该自然联想到直角三角形中求解。 (解法见后)

【思考3】已知∆ABC ,延长BC 到D ,使CD =BC .取AB 的中点F ,

连结FD 交AC 于点E . ⑴ 求AC 的值;

⑵ 若AB =a ,FB =EC ,求AC 的长.

【思路分析】 求比例关系,一般都是要利用相似三角形来求解。此题中有一个等量关系BC=CD,又有F 中点,所以需要做辅助线,利用这些已知关系来构造数个相似三角形就成了获得比例的关键。 (解法见后)

【思考4】如图3,△ABC 中,∠A=90°,D 为斜边BC 的中点,E ,F 分别为AB ,AC 上的点,且DE ⊥DF ,若BE=3,CF=4,试求EF 的长.

AE

【思路分析】 中点问题是中考几何中的大热点,几乎年年考。有中点自然有中线,而倍长中线方法也成为解题的关键。将三角形的中线延长一倍,刚好可以构造出两个全等三角形,很多问题就可以轻松求解。本题中,D 为中点,所以大家可以看看如何在这个里面构造倍长中线。

(解法见后)

【思考5】 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E 为AB 上一点,∆ADE 和∆BCE 都是等边三角形,AB 、BC 、CD 、DA 的中点分别为P 、Q 、M 、N ,试判断四边形PQMN 为怎样的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D P E

【思路分析】此题也是中点题,不同的是上题考察中线,此题考察中位线。本题需要考生对各个特殊四边形的性质了如指掌,判定,证明上都需要很好的感觉。尤其注意梯形,菱形,正方形,矩形等之间的转化条件。 (解法见后)

第三部分 思考题答案

思考1

【解析】:作DE ⊥BC 于E ,过D 作DF ∥AC 交BC 延长线于F .

则四边形ADFC 是平行四边形,∴AD =CF ,DF=AC. ∵四边形ABCD 是等腰梯形, ∴AC=BD.∴DF =BD

又∵AC ⊥BD ,DF ∥AC ,∴BD ⊥DF . ∴ΔBD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11DE =BF =(AD +BC ) =5∴22

在Rt ∆CDE 中,

∵∠DCE =60︒, DE =CD ⋅sin ∠DCE ∴53=CD ⋅sin 60︒,∴CD =10 思考2 【解析】:

延长BA ,CD 交于点H ,连接HN

因为∠B=30°,∠C=60°,所以∠BHC=90° 所以HN=DN(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性质) ∠NHD=∠NDH=60°

连接MH ,同理可知∠MHD=∠C=60°。

所以∠NHD=∠MHD ,即H ,N ,M 三点共线(这一点容易被遗漏,很多考生会想当然认为他们共线,其实还是要证明一下) 所以HM=3.5 ,NH=0.5 AN=0.5

所以AD=1 EF=(1+7)/2=4 思考3

【解析】 ⑴过点F 作FM ∥AC ,交BC 于点M . ∵F 为AB 的中点

∴M 为BC 的中点,FM =2AC 由FM ∥AC ,得∠CED =∠MFD ,

∠ECD =∠FMD ,∴∆FMD ∽∆ECD

1

B

M

C

D

∴DM

DC

=2

EC 2

= FM 3

21

1

∴EC =3FM =3⨯2AC =3AC ∴

1AC -AC

AE AC -EC 1=== AC AC AC 2

⑵ ∵AB =a ,∴FB =2AB =2a 又FB =EC ,∴EC =2a

13EC =AC AC =3EC =a . ∵,∴32

1

11

思考4 【解析】:

延长ED 至点G ,使DG=ED,连接CG ,FG . 则△CDG ≌△BDE .所以CG=BE=3,∠2=∠B .

因为∠B+∠1=90°,所以∠1+∠2=∠FCG=90°. 因为DF 垂直平分EG ,所以FG=EF.

在Rt △FCG

中,由勾股定理得FG =5,所以EF=5. 思考5 【解析】:

证明:如图,连结AC 、BD . ∵PQ 为∆ABC 的中位线, ∴PQ ∥2AC ,PQ =2AC . 同理MN ∥2AC ,MN =2AC . ∴MN ∥PQ ,MN =PQ ,

∴四边形PQMN 为平行四边形.(有些同学做到这一步就停了,没 有继续发现三角形全等这一特点,从而漏掉了菱形的情况,十分可惜)在∆AEC 和∆DEB 中,

AE =DE ,EC =EB ,∠AED =60︒=∠CEB ,

11

11

即∠AEC =∠DEB . ∴∆AEC ≌∆DEB . ∴AC =BD . ∴PQ =2AC =2BD =PN ∴四边形PQMN 为菱形.

1

1


相关文章

  • 2017七年级数学平面图形的平移.doc
  • 8.1平面图形的平移 学习目标: 1. 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概括等过程,经历探索图形平移基本性质的过程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 2. 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理解平移的基本内涵,理解平移前后 ...查看


  • 2017九年级数学直角三角形.doc
  • 第21课 直角三角形 [知识点]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逆命题和逆定理.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角平分线的性质.线 段的中垂线及其性质 [大纲要求] 了解逆命题和逆定理的概念:掌握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互余.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 一半及30°角所 ...查看


  • 2017七年级数学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5.doc
  •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教学设计(三) 教学设计思想: 采用启发式谈话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也就是采取教师以引导为主,并参与到学生之中,以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广泛研讨的形式,以便取得互相切磋.广泛交流,从而深刻认识多边形的定义以及多边形分割成 ...查看


  • 2017九年级数学圆教案4.doc
  • 第三章 圆 [课标要求] (1)认识圆并掌握圆的有关概念和计算 ① 知道圆由圆心与半径确定,了解圆的对称性. ② 通过图形直观识别圆的弦.弧.圆心角等基本元素. ③ 利用圆的对称性探索弧.弦.圆心角之间的关系, 并会进行简单计算和说理. ④ ...查看


  • 2017二年级数学测量教案.doc
  • 北师大二年级下册数学测量教案 五 测量 铅笔有多长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 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 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quo ...查看


  • 2017三年级数学乘法3.doc
  •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案 下册乘法练习(三) 练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估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2.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教具准备 投影设备.邮票.口算卡等.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练 ...查看


  • 2017二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教案.doc
  • <连加.连减>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26.27页 教学目的: 1.强学生对连加连减应用题的理解. 2.学生掌握连加连减的式计算. 3.让学生明白互助友爱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应用题的多种解. ...查看


  • 2017中考数学视图与投影.doc
  • 视图与投影是新课程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在中考中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主要以选择.填空的形式出现,一般在3分左右. 知识梳理 知识点1:视图 例1 思路点拨:从上面看,看到的将是这个几何体的最底面一层,底层 ...查看


  • 沪教版初中数学目录.doc
  • 上海教育出版社六-九年级数学目录 六年级上册 第一章 数的整除 第二章 分数 第一节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一节 整数和整除 2.1 分数与除法 1.1 整数和整除的意义 2.2 分数的基本性质 1.2 因数和倍数 2.3 分数的大小比较 1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