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定苏波边界越过喀尔巴阡山苏联的西向扩张

  正如它过去每打赢一场战争总要扩张领土一样,在打败纳粹德国和日本之后,俄国迅即扩展了它的疆界。   ――《俄国历史地图解说:一千一百年来俄国疆界的变动》   小国的悲哀   1917年,随着十月革命的爆发,沙皇俄国的统治迅速崩溃。多个民族得以挣脱这一民族监狱,实现民族自决并成立了自己的国家,其中包括芬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   1920 年10 月 14 日,芬兰与苏俄签订了《多尔帕特和约》。苏维埃俄国在和约中“承认芬兰在芬兰大公国疆界内的独立和主权”,并首次正式划定两国领土边界。但是到了1939年,苏联以芬兰国界距离列宁格勒过近为由提出进行领土交换,结果被芬兰拒绝。苏联遂不宣而战进攻芬兰,苏芬战争爆发。   在这场被芬兰称为“冬战”的战争中,勇敢的芬兰人让苏联红军沐浴了15个星期的鲜血后,自己也几乎被淹死在血海中。1940年3 月 12 日,苏联和芬兰媾和。和约规定:芬兰将“整个卡累利阿地峡同维普里城、维普里湾和它的岛屿,拉多加湖的西北岸,芬兰湾中的一些岛屿,马尔卡日尔维以东的领土,雷巴奇和斯来特尼半岛的一部分割让给苏联”。当然,至于苏联先前允诺要划给芬兰作为补偿的土地,苏方只字未提。   苏德战争爆发后,芬兰参加了德国一方对苏联宣战(芬称“续战”),并夺回了被苏联割去的土地。对此,斯大林在德黑兰会议上提出战后处置芬兰的意见:恢复 1940 年苏联已经获得的芬兰的土地,割取贝柴摩地区,这样可使苏联和挪威有共同的边界,芬兰要赔偿苏联损失。会谈中丘吉尔对斯大林说,“在他耳边回响着‘不割地不赔款’口号声”;但终于不能如愿。1944 年 9 月 19 日,根据苏芬停战协定,苏芬边界恢复为 1940 年和约的边界,芬兰将贝柴摩省割让给苏联,使苏联和挪威接壤。经过这一番变动,那条长约820英里的苏芬边界线就只有313英里仍然保持着1920年边界的原状了,苏联总共从芬兰割取了4.584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芬兰接受了屈辱的和约,但毕竟幸存了下来。比它更小更弱的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统称波罗的海三国)的命运更加悲哀。这些国家是在最不稳定的形势下开始建立的,它们是一战中两个战败的、充满愤怒的且被国际社会所遗弃的德国和俄国之间的缓冲国,它们长期存活的前景因此显得黯淡。1939年,苏联与德国达成的《互不侵犯条约》秘密附加议定书将波罗的海三国划入苏联势力范围,“彼得大帝血战 20 年想夺取的地方,大笔一挥就到了苏联手中”,注定了它们独立的终结。第二年6月,30万红军先后进入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随即扶植起亲苏政权并“自愿”加入苏联。   在德黑兰会议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表示,“他充分理解三个波罗的海共和国在过去属于俄国,而且在 1940 年又再度归并入俄国。苏联如果重新占领这些地方,他不打算为此而同苏联开仗,然而,重要的是,为了满足美国和全世界的公众舆论,波罗的海三国人民应行使自决权。‘他个人坚信人民会投票加入苏联’,但必须有‘人民意志的某种表示’。”换句话说,西方盟国需要的只是一个应付舆论的台阶,但即使如此委曲求全的请求都被斯大林断然拒绝,“根据苏联宪法,波罗的海三国人民是会有许多机会表达他们的意志的。”在战后苏联再次吞并三国,使得本国面积就此增加了17.4 万平方公里。   不光彩的苏波新边界   决定波罗的海三国命运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实际上也是第四次对波兰的瓜分。在苏德边界友好条约缔结后的 5个星期内,苏联和德国便把各自占领的波兰领土并入了本国版图,波兰再次从欧洲政治地图上消失了。   苏联与德国对于“波兰问题”的“解决”结果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对此,斯大林在德黑兰会议将结束时明确提出:“波兰人想试图收回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是不合理的……苏联政府坚持1939年的边界线,认为它是合理和正确的。”虽然德黑兰会议没有明确划定波兰东部边界,但随后的形势越来越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1944年春夏,苏联红军先后解放乌克兰和白俄罗斯。7月,红军越过布格河,开始解放波兰。7月26日,新成立的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与苏联政府签订关于波兰边界的秘密协定。它确认英国在一战后俄波战争中划定的“寇松线”为波苏边界。1945年初,苏联在波苏边界问题上已经占据完全的主动。它不仅实现既成事实的占有,而且得到美英大国和大部分波兰人的默认。   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和丘吉尔同意以寇松线为波兰的东部界线。同时,他们提议苏联让出利沃夫和利沃夫油田。英国首相丘吉尔说,“如果苏联能把利沃夫让给波兰,那是宽宏大量的行为。”但斯大林拒绝接受,“这条线(寇松线)不是俄国人而是寇松和克里孟梭制定的,当时俄国人并没有受到邀请,这条线的划分是违反他们的意志……我们难道是连寇松和克里孟梭都不如的俄国人吗?……因此,对调整边界线的建议,不能表示同意。”雅尔塔会议最后在没有波兰代表的参与下,“三国政府首脑认可,波兰的东部疆界应依照寇松线,而在若干地区应做出对波兰有利的自五公里到八公里的逸出。”1945年,《波苏疆界条约》以法律形式确认这条边界,苏联如愿收回了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领土面积又增加了 19.41 万平方公里。而斯大林力争而来的利沃夫最后却成为乌克兰民族主义的堡垒,也颇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   在重新确定苏波边界的过程中,苏联也没有忘记从波兰获取的德国领土中分一杯羹。苏联兼并了东普鲁士的北部,其中包括要地柯斯尼堡,并将其改名加里宁格勒。这是空前的扩张,使得苏联的西部边界伸展到它以前从来没有达到过的地方。苏联非常重视这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波罗的海前哨阵地,没有将其就近并入立陶宛,而是划入俄罗斯。至今加里宁格勒仍是俄罗斯联邦本土之外的一块飞地。   越过喀尔巴阡山   苏联吞并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的一个重要理由是要让“所有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生活在同一个国家”,这反映出苏联领导人的泛斯拉夫主义思想倾向。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批判过俄国要把整个斯拉夫人“解放”出来,“并把他们联合成伟大的自由联邦”的谬论,深刻指出泛斯拉夫主义理论是“圣彼得堡内阁的发明,它的目的无非是要把俄国的欧洲疆界向西面和南面推进”。   出于与攫取波兰领土同样目的,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最东部面积为1.26万平方公里的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地区提出了主权要求。“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又称罗塞尼亚,其居民是乌克兰人的一个分支。1945 年 6 月 29 日,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在莫斯科缔结了关于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重新合并的条约。该条约规定,根据 1919 年《圣日耳曼条约》并入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范围内的外喀尔巴阡乌克兰,根据当地居民所表示的愿望重新合并到原来的乌克兰,因此包括在苏维埃社会主义乌克兰共和国内。1946 年,苏联最高苏维埃颁布命令,将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划入苏联乌克兰共和国辖区。这次割让,使得苏联获得了一条与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共同边界,并占据了一个拥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铁路枢纽,从这里有各条铁路干线通往苏联的乌克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这有利于苏联更好地控制东欧。1956 年苏联出兵干涉匈牙利、1968年出兵捷克斯洛伐克都是通过外喀尔巴阡乌克兰进去的。   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对割让这块土地表现得异常淡定。一方面是由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形势,苏军的占领已造成既成事实;另一方面,捷克斯洛伐克的首任总统马萨利克早在1915年就断言,一旦哈布斯堡君主国垮台,罗塞尼亚自然归于俄国,这是不言而喻的。同时,在两次大战之间,贫穷的外喀尔巴阡乌克兰一直是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包袱。于是,苏联领导人不吝言辞地赞扬捷克肯割地给苏联是各斯拉夫民族真诚友爱的鲜明表示,是解决两个相邻的斯拉夫民族利益问题的榜样。   比萨拉比亚   最后轮到了罗马尼亚。1806年―1812 年俄土战争后,根据俄土《布加勒斯特和约》,俄国吞并了德涅斯特河西岸的比萨拉比亚。恩格斯指出:“比萨拉比亚是罗马尼亚人的”,而俄国侵占比萨拉比亚等地是“在自己的天然边界之外又跨出了一步”。   罗马尼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利用苏维埃俄国的虚弱收复了这块地区,但苏俄政府拒绝承认。1940 年 3 月 29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发表讲话指出:“苏联对于罗马尼亚夺取的比萨拉比亚从来没有承认过。这个问题是个未解决的争论问题,尽管苏联从来没有提出通过军事途径收回它”。6月26日,苏联照会罗马尼亚政府,“要求将比萨拉比亚归还苏联,并将北布科维纳移交给苏联”。苏联政府大言不惭地表示,比萨拉比亚是 1918 年罗马尼亚利用俄国战后虚弱“强行夺去的”,现在苏联的“战后虚弱已成过去”;而北布科维纳“移交给苏联是作为罗马尼亚对它在比萨拉比亚22年统治期间带给苏联“巨大损失”的“微不足道的赔偿”。   在苏联的强大压力下,罗马尼亚政府“为了避免在欧洲这部分地区发生使用武力和公开战斗行为的严重后果起见”,被迫做出让步,接受苏联所规定的撤退条件。6月30 日,苏联出兵占领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8 月 2 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将这两个地区并入苏联,“将比萨拉比亚并入摩尔达维亚加盟共和国,北布科维纳并入乌克兰加盟共和国”。   苏联对罗马尼亚两个地区的占领,直接导致罗马尼亚在苏德战争中加入了德国一方。 1944 年 9 月 12 日,苏、美、英同罗马尼亚签署了“停战协定”,协定规定恢复 1940 年时的苏罗边界,即仍把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给苏联。1947 年 2 月10 日,同盟国对罗马尼亚和约确认了“1940 年 6 月 28 日苏联同罗马尼亚的协定”,恢复苏联和罗马尼亚“1941 年 1 月 1 日原有边界”,也就是承认了苏联占有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1948 年 2 月 4 日,苏罗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以及关于确定两国边界线的议定书,用条约的形式把苏联占领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从法律上肯定下来,确定了两国边界走向。比萨拉比亚面积为 4.44 万平方公里,北布科维纳面积为 6000 平方公里,苏联领土面积这次扩大了 5.04 万平方公里。   通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领土扩张,苏联的国土面积膨胀到224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全部陆地的1/6,甚至比极盛时期的沙皇俄国(1914年)还要大10.1万平方公里。从海参崴到加里宁格勒,苏联的广袤疆土甚至可与13世纪成吉思汗后裔所建立的一系列蒙古国家的总面积媲美,而控制程度则远远过之,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庞大国家!

  正如它过去每打赢一场战争总要扩张领土一样,在打败纳粹德国和日本之后,俄国迅即扩展了它的疆界。   ――《俄国历史地图解说:一千一百年来俄国疆界的变动》   小国的悲哀   1917年,随着十月革命的爆发,沙皇俄国的统治迅速崩溃。多个民族得以挣脱这一民族监狱,实现民族自决并成立了自己的国家,其中包括芬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   1920 年10 月 14 日,芬兰与苏俄签订了《多尔帕特和约》。苏维埃俄国在和约中“承认芬兰在芬兰大公国疆界内的独立和主权”,并首次正式划定两国领土边界。但是到了1939年,苏联以芬兰国界距离列宁格勒过近为由提出进行领土交换,结果被芬兰拒绝。苏联遂不宣而战进攻芬兰,苏芬战争爆发。   在这场被芬兰称为“冬战”的战争中,勇敢的芬兰人让苏联红军沐浴了15个星期的鲜血后,自己也几乎被淹死在血海中。1940年3 月 12 日,苏联和芬兰媾和。和约规定:芬兰将“整个卡累利阿地峡同维普里城、维普里湾和它的岛屿,拉多加湖的西北岸,芬兰湾中的一些岛屿,马尔卡日尔维以东的领土,雷巴奇和斯来特尼半岛的一部分割让给苏联”。当然,至于苏联先前允诺要划给芬兰作为补偿的土地,苏方只字未提。   苏德战争爆发后,芬兰参加了德国一方对苏联宣战(芬称“续战”),并夺回了被苏联割去的土地。对此,斯大林在德黑兰会议上提出战后处置芬兰的意见:恢复 1940 年苏联已经获得的芬兰的土地,割取贝柴摩地区,这样可使苏联和挪威有共同的边界,芬兰要赔偿苏联损失。会谈中丘吉尔对斯大林说,“在他耳边回响着‘不割地不赔款’口号声”;但终于不能如愿。1944 年 9 月 19 日,根据苏芬停战协定,苏芬边界恢复为 1940 年和约的边界,芬兰将贝柴摩省割让给苏联,使苏联和挪威接壤。经过这一番变动,那条长约820英里的苏芬边界线就只有313英里仍然保持着1920年边界的原状了,苏联总共从芬兰割取了4.584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芬兰接受了屈辱的和约,但毕竟幸存了下来。比它更小更弱的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统称波罗的海三国)的命运更加悲哀。这些国家是在最不稳定的形势下开始建立的,它们是一战中两个战败的、充满愤怒的且被国际社会所遗弃的德国和俄国之间的缓冲国,它们长期存活的前景因此显得黯淡。1939年,苏联与德国达成的《互不侵犯条约》秘密附加议定书将波罗的海三国划入苏联势力范围,“彼得大帝血战 20 年想夺取的地方,大笔一挥就到了苏联手中”,注定了它们独立的终结。第二年6月,30万红军先后进入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随即扶植起亲苏政权并“自愿”加入苏联。   在德黑兰会议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表示,“他充分理解三个波罗的海共和国在过去属于俄国,而且在 1940 年又再度归并入俄国。苏联如果重新占领这些地方,他不打算为此而同苏联开仗,然而,重要的是,为了满足美国和全世界的公众舆论,波罗的海三国人民应行使自决权。‘他个人坚信人民会投票加入苏联’,但必须有‘人民意志的某种表示’。”换句话说,西方盟国需要的只是一个应付舆论的台阶,但即使如此委曲求全的请求都被斯大林断然拒绝,“根据苏联宪法,波罗的海三国人民是会有许多机会表达他们的意志的。”在战后苏联再次吞并三国,使得本国面积就此增加了17.4 万平方公里。   不光彩的苏波新边界   决定波罗的海三国命运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实际上也是第四次对波兰的瓜分。在苏德边界友好条约缔结后的 5个星期内,苏联和德国便把各自占领的波兰领土并入了本国版图,波兰再次从欧洲政治地图上消失了。   苏联与德国对于“波兰问题”的“解决”结果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对此,斯大林在德黑兰会议将结束时明确提出:“波兰人想试图收回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是不合理的……苏联政府坚持1939年的边界线,认为它是合理和正确的。”虽然德黑兰会议没有明确划定波兰东部边界,但随后的形势越来越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1944年春夏,苏联红军先后解放乌克兰和白俄罗斯。7月,红军越过布格河,开始解放波兰。7月26日,新成立的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与苏联政府签订关于波兰边界的秘密协定。它确认英国在一战后俄波战争中划定的“寇松线”为波苏边界。1945年初,苏联在波苏边界问题上已经占据完全的主动。它不仅实现既成事实的占有,而且得到美英大国和大部分波兰人的默认。   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和丘吉尔同意以寇松线为波兰的东部界线。同时,他们提议苏联让出利沃夫和利沃夫油田。英国首相丘吉尔说,“如果苏联能把利沃夫让给波兰,那是宽宏大量的行为。”但斯大林拒绝接受,“这条线(寇松线)不是俄国人而是寇松和克里孟梭制定的,当时俄国人并没有受到邀请,这条线的划分是违反他们的意志……我们难道是连寇松和克里孟梭都不如的俄国人吗?……因此,对调整边界线的建议,不能表示同意。”雅尔塔会议最后在没有波兰代表的参与下,“三国政府首脑认可,波兰的东部疆界应依照寇松线,而在若干地区应做出对波兰有利的自五公里到八公里的逸出。”1945年,《波苏疆界条约》以法律形式确认这条边界,苏联如愿收回了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领土面积又增加了 19.41 万平方公里。而斯大林力争而来的利沃夫最后却成为乌克兰民族主义的堡垒,也颇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   在重新确定苏波边界的过程中,苏联也没有忘记从波兰获取的德国领土中分一杯羹。苏联兼并了东普鲁士的北部,其中包括要地柯斯尼堡,并将其改名加里宁格勒。这是空前的扩张,使得苏联的西部边界伸展到它以前从来没有达到过的地方。苏联非常重视这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波罗的海前哨阵地,没有将其就近并入立陶宛,而是划入俄罗斯。至今加里宁格勒仍是俄罗斯联邦本土之外的一块飞地。   越过喀尔巴阡山   苏联吞并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的一个重要理由是要让“所有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生活在同一个国家”,这反映出苏联领导人的泛斯拉夫主义思想倾向。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批判过俄国要把整个斯拉夫人“解放”出来,“并把他们联合成伟大的自由联邦”的谬论,深刻指出泛斯拉夫主义理论是“圣彼得堡内阁的发明,它的目的无非是要把俄国的欧洲疆界向西面和南面推进”。   出于与攫取波兰领土同样目的,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最东部面积为1.26万平方公里的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地区提出了主权要求。“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又称罗塞尼亚,其居民是乌克兰人的一个分支。1945 年 6 月 29 日,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在莫斯科缔结了关于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重新合并的条约。该条约规定,根据 1919 年《圣日耳曼条约》并入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范围内的外喀尔巴阡乌克兰,根据当地居民所表示的愿望重新合并到原来的乌克兰,因此包括在苏维埃社会主义乌克兰共和国内。1946 年,苏联最高苏维埃颁布命令,将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划入苏联乌克兰共和国辖区。这次割让,使得苏联获得了一条与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共同边界,并占据了一个拥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铁路枢纽,从这里有各条铁路干线通往苏联的乌克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这有利于苏联更好地控制东欧。1956 年苏联出兵干涉匈牙利、1968年出兵捷克斯洛伐克都是通过外喀尔巴阡乌克兰进去的。   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对割让这块土地表现得异常淡定。一方面是由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形势,苏军的占领已造成既成事实;另一方面,捷克斯洛伐克的首任总统马萨利克早在1915年就断言,一旦哈布斯堡君主国垮台,罗塞尼亚自然归于俄国,这是不言而喻的。同时,在两次大战之间,贫穷的外喀尔巴阡乌克兰一直是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包袱。于是,苏联领导人不吝言辞地赞扬捷克肯割地给苏联是各斯拉夫民族真诚友爱的鲜明表示,是解决两个相邻的斯拉夫民族利益问题的榜样。   比萨拉比亚   最后轮到了罗马尼亚。1806年―1812 年俄土战争后,根据俄土《布加勒斯特和约》,俄国吞并了德涅斯特河西岸的比萨拉比亚。恩格斯指出:“比萨拉比亚是罗马尼亚人的”,而俄国侵占比萨拉比亚等地是“在自己的天然边界之外又跨出了一步”。   罗马尼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利用苏维埃俄国的虚弱收复了这块地区,但苏俄政府拒绝承认。1940 年 3 月 29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发表讲话指出:“苏联对于罗马尼亚夺取的比萨拉比亚从来没有承认过。这个问题是个未解决的争论问题,尽管苏联从来没有提出通过军事途径收回它”。6月26日,苏联照会罗马尼亚政府,“要求将比萨拉比亚归还苏联,并将北布科维纳移交给苏联”。苏联政府大言不惭地表示,比萨拉比亚是 1918 年罗马尼亚利用俄国战后虚弱“强行夺去的”,现在苏联的“战后虚弱已成过去”;而北布科维纳“移交给苏联是作为罗马尼亚对它在比萨拉比亚22年统治期间带给苏联“巨大损失”的“微不足道的赔偿”。   在苏联的强大压力下,罗马尼亚政府“为了避免在欧洲这部分地区发生使用武力和公开战斗行为的严重后果起见”,被迫做出让步,接受苏联所规定的撤退条件。6月30 日,苏联出兵占领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8 月 2 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将这两个地区并入苏联,“将比萨拉比亚并入摩尔达维亚加盟共和国,北布科维纳并入乌克兰加盟共和国”。   苏联对罗马尼亚两个地区的占领,直接导致罗马尼亚在苏德战争中加入了德国一方。 1944 年 9 月 12 日,苏、美、英同罗马尼亚签署了“停战协定”,协定规定恢复 1940 年时的苏罗边界,即仍把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给苏联。1947 年 2 月10 日,同盟国对罗马尼亚和约确认了“1940 年 6 月 28 日苏联同罗马尼亚的协定”,恢复苏联和罗马尼亚“1941 年 1 月 1 日原有边界”,也就是承认了苏联占有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1948 年 2 月 4 日,苏罗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以及关于确定两国边界线的议定书,用条约的形式把苏联占领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从法律上肯定下来,确定了两国边界走向。比萨拉比亚面积为 4.44 万平方公里,北布科维纳面积为 6000 平方公里,苏联领土面积这次扩大了 5.04 万平方公里。   通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领土扩张,苏联的国土面积膨胀到224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全部陆地的1/6,甚至比极盛时期的沙皇俄国(1914年)还要大10.1万平方公里。从海参崴到加里宁格勒,苏联的广袤疆土甚至可与13世纪成吉思汗后裔所建立的一系列蒙古国家的总面积媲美,而控制程度则远远过之,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庞大国家!


相关文章

  • 二战前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乘火打劫
  • 德奥合并 自从罗马-柏林轴心于1936年形成以来,德奥合并实际上已不可避免.在两个敌对大国之间作为缓冲的一个小国还有可能保持它的独立,因为这也有利于那个较弱的大国.但如果两个大国建立了协议,那个缓冲国就很可能被瓜分了.德国于1938年3月1 ...查看


  • 简论沙俄侵占中国唐努乌梁海_王春良
  • DOI:10.16284/j.cnki.cn37-1401/c.2007.01.001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简论沙俄侵占中国唐努乌梁海 王春良,李 蓉 (1.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查看


  • 中国疆域史
  • 中国疆域史是关于从古至今中国领土变化过程的历史. 中国疆域自远古以来不断演进变化,从<尚书·禹贡>九州开始直到中华民国的秋海棠叶形状,而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的又有改变,成为被喻为"雄鸡"的形状至今.期间经过数 ...查看


  • 二战主要参战国伤亡情况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接死于战争及与战争相关原因(如因战争导致的灾害.饥馑.缺医少药.传染病蔓延.征兵.征募劳工.屠杀等)的人约为7000万(欧非战场约占三分之二,欧非战场死亡人员中的三分之一是死于纳粹集中营或是被纳粹集体屠杀.虐杀的,占二战中 ...查看


  • 波兰和俄罗斯的五百年恩怨
  • 波兰和俄罗斯的五百年恩怨 俄3次参与瓜分波兰(1) 4月10日,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的专机在俄罗斯的卡廷森林附近坠毁.机上包括卡钦斯基夫妇及众多高官在内的96人死亡,事发地点--卡廷森林让这出惨剧更显悲情,苏联1940年杀了约两万名波军战 ...查看


  • 中国疆域史 1
  • 中国 显示▼文化 显示▼地理 显示▼历史 显示▼政治 显示▼经济 显示▼其他 中国疆域史是关于从古至今中国领土变化过程的历史. 中国疆域自远古以来不断演进变化,从<尚书·禹贡>九州开始直到中华民国的秋海棠叶形状,而后中华人民共和 ...查看


  • #尼布楚条约签订326年#为什么大清打赢了还割地?
  • 1689年9月7日,<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俄国得到了贝加尔湖与额尔古纳河之间的整个外贝加尔边区.虽然史书称这份中俄间第一个边界条约是一份平等的条约,但由于被指割让外贝加尔地区,该条约是否平等一直存在争议,还被一些网友称为&qu ...查看


  • [尼布楚条约]实际上是丧权辱国的条约
  • 尼布楚条约>实际上是丧权辱国的条约尼布楚条约, 丧权辱国 清朝的[爱新觉罗-玄烨]其实是一个懦夫,是一个对外妥协的软骨头.虽然官方的文件承认--<尼布楚条约>是中俄两国之间的一项"平等条约",但查阅有关 ...查看


  • [转载]北边来了俄罗斯,中国从此不地大
  • 序言 1689年:沙俄借<尼布楚条约>夺取中国兴安岭及额尔古那河以西25万平方公里国土: 1727年:沙俄借<恰克图条约>.<布连斯奇界约>夺取中国贝加尔湖之南及西南10万平方公里国土: 1790年:沙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