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乘火打劫

德奥合并

自从罗马-柏林轴心于1936年形成以来,德奥合并实际上已不可避免。在两个敌对大国之间作为缓冲的一个小国还有可能保持它的独立,因为这也有利于那个较弱的大国。但如果两个大国建立了协议,那个缓冲国就很可能被瓜分了。德国于1938年3月11-12日征服奥地利就属于这种情况。德奥合并是变相的瓜分;因为虽然最明显的现象是奥地利共和国并入第三帝国,但它也导致德国承认勃伦纳边界,还把奥地利民族的一部分放弃给意大利,这就是1919年被意大利兼并的南蒂罗尔居民,他们在那里生活、消失、受着迫害。

当纳粹党人在维也纳胜利地升起他们的旗帜时[纳米埃尔写道],整个中欧和东南欧,从波希米亚山和喀尔巴阡山一直到亚得里亚海、希腊和黑海海峡,都将燃烧起来了,欧洲的政治均势将被破坏了。

德奥合并对于推翻均势所产生的影响好象1796年法国入侵意大利一样,扩张中的大国征服小国是逐步累积的,征服了一个,下一个便更容易更有把握了,如此一个又一个直到大国之间的真空地带全部填满为止,在十八个月内,苏联也签署了它的福米奥营条约。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后使自己循多瑙河而下,同匈牙利和南斯拉夫都有了共同边界。捷克各省五分之四的边界已被包围。

与奥地利合并……不仅实现了一个长期以来的民族目标,而且肯定地改善了我们的战略地位,从而有助于加强我们的军事力量。直到现在为止,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插入德国境内,形成很大威胁(它是朝向法国的蜂腰,又是盟国特别是俄国的空军基地),现在捷克撕洛伐克自身也被钳住了。它自己的战略地位现在已经变得如此不利,以致在能得到西方的有效援助之前,它势必成为强有力攻势下的牺牲品。

希持勒并不是一直打算先征服奥地利然后再征服捷克斯洛伐克的,五个月以前他声称有必要同时征服这两个国家;在4月21日,维也纳失陷后五个星期,在这个被征服的首都自杀的浪潮尚未减退,恐怖统治才开始成为常规时,希特勒便开始详细考虑对捷克斯洛伐克的进攻。三天以后,亨莱因在捷克斯洛伐克内部举起了叛乱的旗帜,他在卡罗维发利发表了演说,这一回不象1936年在赫布的那次演说那样有保留了,他在取得胜利的德意志帝国全部威望的支持下,要求德意志民族集团的行政自治权和法律上的人格尊严,要求他们有权“宣布接受德国国籍和德国政治哲学”,即在德意志人地区建立纳粹极权主义政权来肢解这个民主共和国。他还要求“修改捷克斯洛伐克的外交政策,这种政策曾经把国家引导到德意志民族的敌人的行列”。5月20日深夜,贝奈斯鉴于德国军队集结的报道,下令实行部分动员。这就激怒了希特勒,促使他提前实施他的计划,5月30日他写道:“在最近的将来以军事行动摧毁捷克斯洛伐克是我的决不更改的决定”。

力量均势的破坏不但改变了小国与德国的关系,也改变了小国之间的关系。“狗腿子”改善了它们的地位,指望分到一些赃物。波兰计划军事占领立陶宛,以抵销德奥合并的影响;可是它却在3月17日送去一份最后通牒,要求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俄国警告波兰,如果波兰武装进攻立陶宛,俄国保留采取行动的权利。因为德国胜利地摧毁的和约所规定的限制不能迫使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再遵守了。保加利亚于7月31日在萨洛尼卡与巴尔干协约集团签订了互不侵犯公约,公约承认保加利亚在军备方面的平等地位,承认它对自己国境内的充分主权,但它并未加入巴尔干协约集团,也未放弃修改和约的主张。8月22日,匈牙利和小协约国也在布莱德签订了一项相似的协定。如果保加利亚不象十年前当意大利的附庸国那样当今天德国的附庸国,如果匈牙利不是被迫在政治上,经济上部分转变成为“同等地位的辅助力量”的话,这些协定本来是可以具有小国联合起来对抗德国威胁的性质的。德奥合并激励了匈牙利国内的德裔和匈牙利裔纳粹党人,增强了德国的压力和宣传;1938年5月霍尔蒂以伊姆雷迪替代达兰伊,以遏制匈牙利的国家社会主义。但是象陶尔斐斯、卡罗尔和斯托亚迪诺维奇一样,伊姆雷迪所能执行的政策只能是效法形成威胁的病害,其效果并不是使人具有免疫力,而是为真正的病害铺平道路。当夏季捷克斯洛伐克危机日益高涨时,小协约国生命力的唯一迹象是许多南斯拉夫青年到捷克使馆和领事馆去申请,愿意在发生战争时服役。他们是7月来到布拉格参加全国体育组织“索科尔”最后一次盛大联欢节日的最热烈的来宾。他们向马萨里克的国家提供援助,正如过去欧洲走向毁灭时,马萨里克在阿格拉姆审判中赞助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的事业一样,但是最后解决捷克斯洛伐克问题的还是那些大国,而不是一些小国,所有这一类危机几乎都是如此。

第一次瓜分捷克斯洛伐克

1938年9月至11月第一次瓜分捷克斯洛伐克是一次没有进行战斗的战争的结果,它推翻了凡尔赛解决方案并使德国成为无可争辩的东欧主宰。这次危机对东欧国家的政策(对西方大国的政策也是这样)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为一年后爆发真正战争的各种力量提供了可资选择的模式。决定性因素是西方国家的政策,它们的决心可以使法-捷联盟不起作用,因此东欧的命运又一次要取决于东欧以外的力量;然而其次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在东欧内部,即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自己的政策。波兰的政策纯粹是机会主义的,贝克天真地称之为“独立的”政策。在外表上,波兰的政策是基于既怕德国又怕俄国,所以在1938年9月又妄想在德国和俄国之间玩弄中立集团的把戏,这一次还想扩大为“赫尔辛基-布加勒斯特轴心”,好象波兰站上一张椅子就能俨然成为大国似的。但随着战争的迫近,可以看得清的是,波兰在德国和俄国之间并不是保持平衡的,在两者之间德国对波兰虽然是更为直接的危险,但波兰却倾向于德国,它对俄国的敌对态度更露骨。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在起作用,即波兰渴望马上获得领土利益。如果德国单独与捷克斯洛伐克作战,波兰会协同德国一起击败并肢解捷克斯洛伐克,尽管波兰的军事措施并不与德国怎样协调,而且它还可能认为自己是可以独立作战的。即便法国履行它与捷克斯洛伐克联盟的义务,波兰也不愿向法国驻波兰大使诺埃尔保证遵守中立。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法国联盟体系最后是要陷于自身内部的重重矛盾之中的。同法国订有主要是针对德国的同盟条约的波兰,竟会加入德国一起去进攻法国的另一盟国捷克斯洛伐克,即便在法国为保卫捷克斯洛伐克而同德国交战时,它也会这样干。波兰人对此所阐明的论据是:捷克斯洛伐克反正免不了要瓦解,波兰从中可以收复它被夺去的领土,这是波兰的利益所在,让波兰这样增强并扩大而成为介于德俄之间的东欧中立集团的领袖,这是法国的利益所在。此种需要、贪婪、误断加在一起的论据就成了不坚持原则的非常充分的理由了。但是最重要的因素也许还是波兰不喜欢捷克斯洛伐克的盟国苏联。站在捷克斯洛伐克一边对德国作战几乎肯定地意味着站在俄国一边对德作战,这就带来了要让苏联陆军和空军过境的危险,而对此波兰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同意的。最后,波兰在德国和俄国之间决非不偏不倚,它可与德国合作共同反对俄国,但决不与俄国合作去反对德国,这和捷克斯洛伐克同这两国的关系正好相反。

波兰本身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要求限于切欣。但是它支持南边的匈牙利,而匈牙利要想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欲望仅次于德国。波兰还支持罗马尼亚,因为罗马尼亚介于捷克斯洛伐克和俄国之间,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防务关系重大。波兰与罗马尼亚有共同边界,与匈牙利的共同边界还有待产生。在波兰的中立集团计划中,争取波兰与匈牙利接壤是现实和成就的小核心,其部分目的是扩大德国和俄国之间的屏障。实现的办法便是匈牙利扩大其边界,恢复它昔日在喀尔巴阡山脊一度有过的边界,那就要把它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的修改和约的要求全部实现,不仅要和同民族统一主义的马扎尔人再度合并,而且还要把卢西尼亚甚至连斯洛伐克也都包括在内。对波兰来说,它所注意的只是要消灭作为潜在的乌克兰民族主义中心的卢西尼亚,如果该省为匈牙利收复,就可以凭后者去根除隐患。

但是这就意味着小协约国的瓦解,意味着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也就不会去援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曾谋求放弃它对南斯拉夫的要求以换取后者的保证中立,它也曾谋求墨索里尼保证进攻南斯拉夫,如果后者袭击匈牙利的话。看来,以上两项正式保证它一项也没有得到。斯托亚迪诺维奇是谨慎的,他在1938年1月访问柏林时对希特勒,以及后来对法国人,他都重申南斯拉夫对小协约国承担的义务。德奥合并大概使南斯拉夫的政策有几分倾向轴心国。当捷克斯洛伐克危机在整个夏季点燃并煽起时,南斯拉夫告诉意大利人说,南斯拉夫不干预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冲突,如果匈牙利让德国率先去发动侵略,或者表面上好象是捷克斯洛伐克挑起的。意大利也不表态:如果南斯拉夫与轴心国关系良好,南斯拉夫不会去进攻匈牙利。因为意大利正想把南斯拉夫拉进罗马集团,甚至想悄悄把意大利的势力向北一直延伸到华沙。墨索里尼于1938年9月18日在的里雅斯特的演说第一次公开把苏台德区的争端扩大到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匈牙利和波兰少数民族,并于危机高潮时在他巡视意大利北方所发表的演说中,大肆炫耀地支持这些附带要求。

在小协约国之中,罗马尼亚是唯一同轴心国没有共同边界的国家,也是唯一同俄国有共同边界的国家,这就使它的政策在对待德国关系上有较大的独立性。而且它同小协约国的切身利害关系也超过捷克斯洛伐克,超过南斯拉夫,因为它的匈牙利少数民族比那两个国家多。可是罗马尼亚既怕德国成为侵略国,又怕俄国成为盟国,此种双重恐惧使它的政策陷于瘫痪状态。同德国结成联盟的匈牙利对捷克斯洛伐克的进攻,不同于十七年前组成小协约国时所要对付的和约修正主义者的匈牙利了,现在的匈牙利可以领着德国军队穿过匈牙利国土直达罗马尼亚边界。俄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援助如果不用苏联陆军,则一定是由苏联的空军飞越罗马尼亚的领空,那末罗马尼亚就会成为德国和俄国的战场,而且战争结束后苏军是否会再次退回到比萨拉比亚边界线后面去,这是没有把握的。

所以,罗马尼亚对法-捷-苏联盟存在着缺口的战略链条上的这类重大问题只好支吾搪塞或到时再说了。1938年3月李维诺夫在回答这方面的问题时说过这一类的话:“如果反侵略国家认真对待这个问题,是可以找到解决办法的……‘有决心就会有办法’”;他的话被解释为俄国在必要时将侵犯波兰和罗马尼亚的领土,以便到达捷克斯洛伐克。但苏联的政策显然仍希望采取集体行动。1938年9月2日,李维诺夫向法国驻莫斯科代办建议,迈斯基也向丘吉尔建议转达英国外交部,应该通过国联的行政院按照国联盟约第十一条克服罗马尼亚的犹豫不决。由于英国和法国对国际联盟和集体行动有反感,才没有让罗马尼亚蒙受不接受这个建议的坏名声。它现在可以躲在尚未完工的布科维纳-特兰西瓦尼亚铁路后面挖掘战略壕沟,这就使苏军不可能在三个星期之内赶到波希米亚前线,而在法律上,又可以凭波兰-罗马尼亚联盟的条款为依据,它必须与波兰协调其对俄国的政策。因此,波兰就用它的左手约束罗马尼亚,使它难以进行自卫,同时又用右手招呼匈牙利发动进攻。

捷克斯洛伐克的自卫抗德计划乃是假定在西方有与法国的结盟,在东方也可说有与俄国的结盟,如果同时遭到匈牙利的攻击,则也有与小协约国的更早的联盟关系。捷克斯洛伐克总参谋部估计他们可以顶住德国人三个月到六个月,必要时甚至还可以顶住匈牙利人,这样便能争得时间让俄国支援部队取道罗马尼亚及时到达,让法国进攻莱茵兰。法国背叛了自己承担的义务,这个计划的基础便被破坏了。希特勒于1938年6月写道:“可是,正如占领非武装区并进入奥地利一样,只有在我确信法国不会进军而英国也因此不会干预的时候,我才会决定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行动。”然而以调解人自居的英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盟国法国,却不站在捷克斯洛伐克一边去干预,反而站到德国那一边去了,它们向捷克斯洛伐克发出最后通牒,从而在精神上破坏了后者抗敌的士气。

9月21日发出的第一个最后通牒宣称,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拒绝英法的计划,即按张伯伦于9月15-16日防问贝希特斯加登的结果将苏台德区割让,英国和法国将不再过问捷克斯洛伐克的命运。贝奈斯接受了英法的计划,希望赢得时间收买正在沿捷克斯洛伐克边界集中军队的波兰和匈牙利。他说:“我已经作出应付各种事变的计划”。在9月21日同一天,波兰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波兰少数民族问题应立即按解决苏台德区德意志人的同样方式处理,同时宣布废除1925年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订立的少数民族条约。9月22日,匈牙利为匈牙利少数民族提出了同样要求,在华沙举行了要求建立波兰和匈牙利的共同边界的游行示威。

同一天希特勒在戈德斯贝格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西方国家的态度因而在表面上强硬起来了,捷克斯洛伐克在9月23日宣布动员,这使捷克人暂时解除了四大国的压力,看来似乎最终有可能形成反对德国的联盟。当时在日内瓦出席国联大会的李维诺夫在9月21日和23日两次重申苏联在国联盟约集体安全的体制内,以履行法捷条约为条件,承担它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义务。9月23日,俄国警告波兰,如果波兰进攻捷克斯洛伐克,它将废弃苏-波互不侵犯条约。在这种情况下,贝奈斯收买波兰的计划付诸实施。9月22日,他写给波兰总统莫希齐茨基一封私人信,原则上接受波兰的要求,同意立即开始进行谈判;这封信是在9月25日发出的。贝克拒绝了这个建议,他想要使捷克斯洛伐克受到公开的屈辱。贝奈斯后来说,这是他不顾俄国的支持而向德国投降的“最后的决定性原因”。

在波兰依旧采取粗暴和掠夺性的政策的同时,小协约国却在看风使舵。它们的目的是保持中立,很明显,在西方大国表态之前,也就是说在大战开始之前,它们也决不表态。9月23日,罗马尼亚驻罗马公使告知齐亚诺,罗马尼亚正在拒绝并将继续拒绝苏联关于苏军自由假道的要求;他说罗马尼亚赞成将捷克斯洛伐克纯马扎尔人的那部分归还给匈牙利,不过它反对匈牙利关于斯洛伐克的要求,如果俄国和波兰交战,它将支持波兰,它和波兰的联盟将被置于它对布拉格所承担的义务之上。9月24日,南斯拉夫政府禁止公众集会,企图取缔不仅支持捷克斯洛伐克而且反对斯托亚迪诺维奇的群众游行。第二天,斯托亚迪诺维奇在原则上同意罗马尼亚提出的一项建议,由南罗两国向匈牙利政府发表口头联合声明,两国可以同意捷-匈边界线作有利于匈牙利的修改,但仅限于马扎尔居民占多数的地区,它们对匈牙利兼并斯洛伐克则不能置之不顾。在柏林要求下,这一步骤并未实行;这一步骤的计划是小协约国的最后挣扎。

大国的专断决定是压倒一切的。9月29日,两个轴心国家和两个西方国家的首脑在慕尼黑会见,他们商定瓜分捷克斯洛伐克,瓜分的方案与希特勒在戈德斯贝格提出的要求相差无几。当天晚上通过第二次英法最后通蝶,以不寻常的蛮横态度,将这个方案强加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如果波兰人处于这样的绝境,被所有的盟国所遗弃,面临边界各方面的敌人,他们可能还要战斗下去。捷克人则比较审慎小心,能够克制,他们屈服了。贝奈斯的决定是以冷静的估计为基础的,不但估计到捷克斯洛伐克敌人的实力,而且也估计到国家内部的力量对比。因为对陆军和农民党——主要的政党——的领导人说来,苏台德区的丧失同借盟军之名的红军干涉相比之下,前者还只是一个较小的祸害。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无视慕尼黑国家而进行武装抵抗,它势必只能依靠苏联的援助。这样就会使它在这场布尔什维克国家与西方国家的思想意识斗争中同苏联结合在一起,正好应验了以纳粹德国为首所宣传的那一套说法,也许就会断送西方国家最后的任何援助。尽管捷克人在传统上有着斯拉夫文化优越论,然而马萨里克和贝奈斯的捷克斯洛伐克(正如普什米塞家族和卢森堡王朝的波希米亚一样)是一个西方式国家而不是拜占庭式国家,1918年它是在西方国家的赞助下重新建国的。西方国家已经背弃了它,俄国单独提供援助是肯定无疑的,然而是危险的,全国一半人民拒绝这种援助;因此捷克斯洛伐克只能被迫寄最后希望于小国,希望由于顺从它的邻国而赢得一个差可忍受的中立。但是人们总会去推测,如果当时捷克斯洛伐克进行抵抗,是不是会加速大国之间的战争爆发,这些大国又是不是会采取不同的联合。

慕尼黑解决方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它预示了这次大战的许多重要后果。慕尼黑会议有三个值得注意的缺席者: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俄国,每一个国家的缺席都有其各不相同的重要意义。这个解决方案是由于一种倾向而产生,即在欧洲建立一个大国指导中心,任意处置小国的领土及其利益,这是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在1933年就曾共同制止的。这次会议标志着意大利要求成为一个大国的不真实的鼎盛时期,以墨索里尼为欧洲的调解人与和平缔造者;同时也标志着波兰妄想成为大国的告终,对贝克的仗势欺人的政策的初步评说便是没有请他参加慕尼黑会议。俄国也没有被邀请参加,它这一次又被排斥在东欧之外虽然只不过延续了十一个月,却大大加强了它对西方国家的敌视,而且还影响它以后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慕尼黑协定不仅标志着法国联盟体系的解体,也标志着这种联盟体系作为其最近表现的法国在东欧的历史悠久的影响消失。法国在东欧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四个世纪以前法兰西斯一世和奥斯曼帝国在帕维亚之后建立的协议,甚至还可以追溯到波兰和匈牙利的安茹王朝和伯罗奔尼撒人,以及这个王朝对拜占庭的图谋,还可追溯到教皇的政策变革,在十三世纪使圣路易的兄弟登上西西里的王位。慕尼黑协定标志着英国在东欧的影响——除希腊和土耳其的半岛前哨基地外,也开始趋向结束;1939年对波兰和罗马尼亚提供的保证未能挽回英国的影响,最后于1945年在雅尔塔签订的并无成效的协定则使英国在东欧的影响完全消失。慕尼黑协定也标志着捷克斯洛伐克作为欧洲中心部分唯一的西方议会制国家的完蛋。它被西方国家背弃了,沦为纳粹德国的卫星国,以后成为它的保护国,十年以后又走上另一条路,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余波,成为完全依附于俄国的国家,此种依附地位正是它在1938年9月拒绝接受的。

瓜分捷克斯洛伐克的工作进行得又顺利又迅速。德国占领苏台德区是在10月1日至10日之间进行的;设在柏林的由四个慕尼黑国家和名义上的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国际委员会于10月13日决定在割让区不再举行公民投票,这个委员会的成立不过是为这场交易蒙上一层遮羞布,它对德国的要求总是惟命是从的。11月20日的德-捷议定书便划定了最后的边界线。边界线的划分大致上是按照希特勒在戈德斯贝格提出的要求,主要以民族考虑为依据,但也给德国以战略上的便利,使捷克的残余各州听凭德国摆布。波希米亚就这样在历史上第一次被分割,就在亨莱因的追随者欢庆他们与一个他们及其祖先从未隶属过的帝国团聚的同时,捷克斯洛伐克的南北边界却都在向境内缩进。历史又倒退到1919-1920年,当时捷克斯洛伐克所获得的领土又从它手中被夺走了。当波兰看清捷克斯洛伐克已被遗弃而屈服时,便立即于9月30日提出最后通牒,要求交出切欣区,这是捷克斯洛伐克在1920年乘波兰无力兼顾时吞并切欣区的历史重演,捷克斯洛伐克于10月1日让步,在10月2日至12日之间波兰占领的那一块领土,据捷克估计,那儿的捷克人占百分之五十三点五,波兰人只占百分之三十三点五。匈牙利于10月1日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关于举行修改边界的谈判。自10月9日至13日由斯洛伐克人和匈牙利人举行的谈判是在科马尔诺(科马罗姆)进行的,因匈牙利人提出的要求过高而告破裂。匈牙利在10月12日便已采取军事行动,在东斯洛伐克和卢西尼亚进行了几个星期的小规模非正规战争,这又是1919年的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战争的重演。同1919年一样,冲突并不是由于两个小国之间的直接问题而要打出一个结果来,两个小国之一在军事上占优势,另一个则有大国的支持,取得胜利的乃是后者。在经过进一步无结果的直接谈判之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和匈牙利政府将争端提请德国和意大利仲裁,因此里宾特洛甫和齐亚诺于11月2日在维也纳的贝尔维德雷宫划出了新的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边界线,完成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瓜分。为了矫正过去把百分之六的马扎尔民族并入捷克斯洛伐克的不公正行为,现在将百分之二十的斯洛伐克民族并入了匈牙利。

在维也纳和在慕尼黑一样,都有重要的缺席者,最显著的缺席者是慕尼黑会议的两个西方国家,这和慕尼黑协定附件的规定是相违背的,附件规定由四国来解决波兰和匈牙利提出的要求。现在将英、法排除于东欧之外是在外交上第一次出现。匈牙利曾要求波兰和德国、意大利一同作为仲裁者,捷克斯洛伐克则提出,如果有波兰,也应有罗马尼亚作为仲裁者。因此小国又一次被排除在外,而波兰也又一次成为小国之一。维也纳议定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是否要建立波兰和匈牙利的共同边界,和1919年一样,这再一次意味着要处理卢西尼亚。匈牙利和波兰的目的是由匈牙利恢复昔日的喀尔巴阡山边界,并作有利于波兰的小小修正,它们两国得到意大利的支持,罗马集团的政策和波兰集团的政策携起手来了。波兰想拉罗马尼亚一起瓜分卢西尼亚,可是罗马尼亚却有顾虑,深怕匈牙利的修改和约的主张下一回便要轮到特兰西瓦尼亚了,这是当初建立小协约国的共同利益的最后一次消极表现。卫星国的加强联合又一次出现了相互矛盾:对德国说来,波兰和匈牙利的共同边界可以加强一个从属于德国政策的反苏集团,但这一集团的主要动机或许也是反德的,因为它拦住了德国向东发展的道路。维也纳会议暴露了轴心国家内部的潜在矛盾,意大利支持匈牙利,德国则支持斯洛伐克,但德国具有更大的发言权。维匹纳议定书对斯洛伐克和卢西尼亚的宰割较之分割波希米亚更武断,但是还保存了一部分残余的卢西尼亚,正如它依然是其一部分的剩余的捷克斯洛伐克那样,作为德国实现其目的的工具。

德奥合并

自从罗马-柏林轴心于1936年形成以来,德奥合并实际上已不可避免。在两个敌对大国之间作为缓冲的一个小国还有可能保持它的独立,因为这也有利于那个较弱的大国。但如果两个大国建立了协议,那个缓冲国就很可能被瓜分了。德国于1938年3月11-12日征服奥地利就属于这种情况。德奥合并是变相的瓜分;因为虽然最明显的现象是奥地利共和国并入第三帝国,但它也导致德国承认勃伦纳边界,还把奥地利民族的一部分放弃给意大利,这就是1919年被意大利兼并的南蒂罗尔居民,他们在那里生活、消失、受着迫害。

当纳粹党人在维也纳胜利地升起他们的旗帜时[纳米埃尔写道],整个中欧和东南欧,从波希米亚山和喀尔巴阡山一直到亚得里亚海、希腊和黑海海峡,都将燃烧起来了,欧洲的政治均势将被破坏了。

德奥合并对于推翻均势所产生的影响好象1796年法国入侵意大利一样,扩张中的大国征服小国是逐步累积的,征服了一个,下一个便更容易更有把握了,如此一个又一个直到大国之间的真空地带全部填满为止,在十八个月内,苏联也签署了它的福米奥营条约。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后使自己循多瑙河而下,同匈牙利和南斯拉夫都有了共同边界。捷克各省五分之四的边界已被包围。

与奥地利合并……不仅实现了一个长期以来的民族目标,而且肯定地改善了我们的战略地位,从而有助于加强我们的军事力量。直到现在为止,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插入德国境内,形成很大威胁(它是朝向法国的蜂腰,又是盟国特别是俄国的空军基地),现在捷克撕洛伐克自身也被钳住了。它自己的战略地位现在已经变得如此不利,以致在能得到西方的有效援助之前,它势必成为强有力攻势下的牺牲品。

希持勒并不是一直打算先征服奥地利然后再征服捷克斯洛伐克的,五个月以前他声称有必要同时征服这两个国家;在4月21日,维也纳失陷后五个星期,在这个被征服的首都自杀的浪潮尚未减退,恐怖统治才开始成为常规时,希特勒便开始详细考虑对捷克斯洛伐克的进攻。三天以后,亨莱因在捷克斯洛伐克内部举起了叛乱的旗帜,他在卡罗维发利发表了演说,这一回不象1936年在赫布的那次演说那样有保留了,他在取得胜利的德意志帝国全部威望的支持下,要求德意志民族集团的行政自治权和法律上的人格尊严,要求他们有权“宣布接受德国国籍和德国政治哲学”,即在德意志人地区建立纳粹极权主义政权来肢解这个民主共和国。他还要求“修改捷克斯洛伐克的外交政策,这种政策曾经把国家引导到德意志民族的敌人的行列”。5月20日深夜,贝奈斯鉴于德国军队集结的报道,下令实行部分动员。这就激怒了希特勒,促使他提前实施他的计划,5月30日他写道:“在最近的将来以军事行动摧毁捷克斯洛伐克是我的决不更改的决定”。

力量均势的破坏不但改变了小国与德国的关系,也改变了小国之间的关系。“狗腿子”改善了它们的地位,指望分到一些赃物。波兰计划军事占领立陶宛,以抵销德奥合并的影响;可是它却在3月17日送去一份最后通牒,要求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俄国警告波兰,如果波兰武装进攻立陶宛,俄国保留采取行动的权利。因为德国胜利地摧毁的和约所规定的限制不能迫使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再遵守了。保加利亚于7月31日在萨洛尼卡与巴尔干协约集团签订了互不侵犯公约,公约承认保加利亚在军备方面的平等地位,承认它对自己国境内的充分主权,但它并未加入巴尔干协约集团,也未放弃修改和约的主张。8月22日,匈牙利和小协约国也在布莱德签订了一项相似的协定。如果保加利亚不象十年前当意大利的附庸国那样当今天德国的附庸国,如果匈牙利不是被迫在政治上,经济上部分转变成为“同等地位的辅助力量”的话,这些协定本来是可以具有小国联合起来对抗德国威胁的性质的。德奥合并激励了匈牙利国内的德裔和匈牙利裔纳粹党人,增强了德国的压力和宣传;1938年5月霍尔蒂以伊姆雷迪替代达兰伊,以遏制匈牙利的国家社会主义。但是象陶尔斐斯、卡罗尔和斯托亚迪诺维奇一样,伊姆雷迪所能执行的政策只能是效法形成威胁的病害,其效果并不是使人具有免疫力,而是为真正的病害铺平道路。当夏季捷克斯洛伐克危机日益高涨时,小协约国生命力的唯一迹象是许多南斯拉夫青年到捷克使馆和领事馆去申请,愿意在发生战争时服役。他们是7月来到布拉格参加全国体育组织“索科尔”最后一次盛大联欢节日的最热烈的来宾。他们向马萨里克的国家提供援助,正如过去欧洲走向毁灭时,马萨里克在阿格拉姆审判中赞助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的事业一样,但是最后解决捷克斯洛伐克问题的还是那些大国,而不是一些小国,所有这一类危机几乎都是如此。

第一次瓜分捷克斯洛伐克

1938年9月至11月第一次瓜分捷克斯洛伐克是一次没有进行战斗的战争的结果,它推翻了凡尔赛解决方案并使德国成为无可争辩的东欧主宰。这次危机对东欧国家的政策(对西方大国的政策也是这样)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为一年后爆发真正战争的各种力量提供了可资选择的模式。决定性因素是西方国家的政策,它们的决心可以使法-捷联盟不起作用,因此东欧的命运又一次要取决于东欧以外的力量;然而其次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在东欧内部,即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自己的政策。波兰的政策纯粹是机会主义的,贝克天真地称之为“独立的”政策。在外表上,波兰的政策是基于既怕德国又怕俄国,所以在1938年9月又妄想在德国和俄国之间玩弄中立集团的把戏,这一次还想扩大为“赫尔辛基-布加勒斯特轴心”,好象波兰站上一张椅子就能俨然成为大国似的。但随着战争的迫近,可以看得清的是,波兰在德国和俄国之间并不是保持平衡的,在两者之间德国对波兰虽然是更为直接的危险,但波兰却倾向于德国,它对俄国的敌对态度更露骨。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在起作用,即波兰渴望马上获得领土利益。如果德国单独与捷克斯洛伐克作战,波兰会协同德国一起击败并肢解捷克斯洛伐克,尽管波兰的军事措施并不与德国怎样协调,而且它还可能认为自己是可以独立作战的。即便法国履行它与捷克斯洛伐克联盟的义务,波兰也不愿向法国驻波兰大使诺埃尔保证遵守中立。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法国联盟体系最后是要陷于自身内部的重重矛盾之中的。同法国订有主要是针对德国的同盟条约的波兰,竟会加入德国一起去进攻法国的另一盟国捷克斯洛伐克,即便在法国为保卫捷克斯洛伐克而同德国交战时,它也会这样干。波兰人对此所阐明的论据是:捷克斯洛伐克反正免不了要瓦解,波兰从中可以收复它被夺去的领土,这是波兰的利益所在,让波兰这样增强并扩大而成为介于德俄之间的东欧中立集团的领袖,这是法国的利益所在。此种需要、贪婪、误断加在一起的论据就成了不坚持原则的非常充分的理由了。但是最重要的因素也许还是波兰不喜欢捷克斯洛伐克的盟国苏联。站在捷克斯洛伐克一边对德国作战几乎肯定地意味着站在俄国一边对德作战,这就带来了要让苏联陆军和空军过境的危险,而对此波兰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同意的。最后,波兰在德国和俄国之间决非不偏不倚,它可与德国合作共同反对俄国,但决不与俄国合作去反对德国,这和捷克斯洛伐克同这两国的关系正好相反。

波兰本身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要求限于切欣。但是它支持南边的匈牙利,而匈牙利要想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欲望仅次于德国。波兰还支持罗马尼亚,因为罗马尼亚介于捷克斯洛伐克和俄国之间,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防务关系重大。波兰与罗马尼亚有共同边界,与匈牙利的共同边界还有待产生。在波兰的中立集团计划中,争取波兰与匈牙利接壤是现实和成就的小核心,其部分目的是扩大德国和俄国之间的屏障。实现的办法便是匈牙利扩大其边界,恢复它昔日在喀尔巴阡山脊一度有过的边界,那就要把它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的修改和约的要求全部实现,不仅要和同民族统一主义的马扎尔人再度合并,而且还要把卢西尼亚甚至连斯洛伐克也都包括在内。对波兰来说,它所注意的只是要消灭作为潜在的乌克兰民族主义中心的卢西尼亚,如果该省为匈牙利收复,就可以凭后者去根除隐患。

但是这就意味着小协约国的瓦解,意味着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也就不会去援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曾谋求放弃它对南斯拉夫的要求以换取后者的保证中立,它也曾谋求墨索里尼保证进攻南斯拉夫,如果后者袭击匈牙利的话。看来,以上两项正式保证它一项也没有得到。斯托亚迪诺维奇是谨慎的,他在1938年1月访问柏林时对希特勒,以及后来对法国人,他都重申南斯拉夫对小协约国承担的义务。德奥合并大概使南斯拉夫的政策有几分倾向轴心国。当捷克斯洛伐克危机在整个夏季点燃并煽起时,南斯拉夫告诉意大利人说,南斯拉夫不干预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冲突,如果匈牙利让德国率先去发动侵略,或者表面上好象是捷克斯洛伐克挑起的。意大利也不表态:如果南斯拉夫与轴心国关系良好,南斯拉夫不会去进攻匈牙利。因为意大利正想把南斯拉夫拉进罗马集团,甚至想悄悄把意大利的势力向北一直延伸到华沙。墨索里尼于1938年9月18日在的里雅斯特的演说第一次公开把苏台德区的争端扩大到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匈牙利和波兰少数民族,并于危机高潮时在他巡视意大利北方所发表的演说中,大肆炫耀地支持这些附带要求。

在小协约国之中,罗马尼亚是唯一同轴心国没有共同边界的国家,也是唯一同俄国有共同边界的国家,这就使它的政策在对待德国关系上有较大的独立性。而且它同小协约国的切身利害关系也超过捷克斯洛伐克,超过南斯拉夫,因为它的匈牙利少数民族比那两个国家多。可是罗马尼亚既怕德国成为侵略国,又怕俄国成为盟国,此种双重恐惧使它的政策陷于瘫痪状态。同德国结成联盟的匈牙利对捷克斯洛伐克的进攻,不同于十七年前组成小协约国时所要对付的和约修正主义者的匈牙利了,现在的匈牙利可以领着德国军队穿过匈牙利国土直达罗马尼亚边界。俄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援助如果不用苏联陆军,则一定是由苏联的空军飞越罗马尼亚的领空,那末罗马尼亚就会成为德国和俄国的战场,而且战争结束后苏军是否会再次退回到比萨拉比亚边界线后面去,这是没有把握的。

所以,罗马尼亚对法-捷-苏联盟存在着缺口的战略链条上的这类重大问题只好支吾搪塞或到时再说了。1938年3月李维诺夫在回答这方面的问题时说过这一类的话:“如果反侵略国家认真对待这个问题,是可以找到解决办法的……‘有决心就会有办法’”;他的话被解释为俄国在必要时将侵犯波兰和罗马尼亚的领土,以便到达捷克斯洛伐克。但苏联的政策显然仍希望采取集体行动。1938年9月2日,李维诺夫向法国驻莫斯科代办建议,迈斯基也向丘吉尔建议转达英国外交部,应该通过国联的行政院按照国联盟约第十一条克服罗马尼亚的犹豫不决。由于英国和法国对国际联盟和集体行动有反感,才没有让罗马尼亚蒙受不接受这个建议的坏名声。它现在可以躲在尚未完工的布科维纳-特兰西瓦尼亚铁路后面挖掘战略壕沟,这就使苏军不可能在三个星期之内赶到波希米亚前线,而在法律上,又可以凭波兰-罗马尼亚联盟的条款为依据,它必须与波兰协调其对俄国的政策。因此,波兰就用它的左手约束罗马尼亚,使它难以进行自卫,同时又用右手招呼匈牙利发动进攻。

捷克斯洛伐克的自卫抗德计划乃是假定在西方有与法国的结盟,在东方也可说有与俄国的结盟,如果同时遭到匈牙利的攻击,则也有与小协约国的更早的联盟关系。捷克斯洛伐克总参谋部估计他们可以顶住德国人三个月到六个月,必要时甚至还可以顶住匈牙利人,这样便能争得时间让俄国支援部队取道罗马尼亚及时到达,让法国进攻莱茵兰。法国背叛了自己承担的义务,这个计划的基础便被破坏了。希特勒于1938年6月写道:“可是,正如占领非武装区并进入奥地利一样,只有在我确信法国不会进军而英国也因此不会干预的时候,我才会决定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行动。”然而以调解人自居的英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盟国法国,却不站在捷克斯洛伐克一边去干预,反而站到德国那一边去了,它们向捷克斯洛伐克发出最后通牒,从而在精神上破坏了后者抗敌的士气。

9月21日发出的第一个最后通牒宣称,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拒绝英法的计划,即按张伯伦于9月15-16日防问贝希特斯加登的结果将苏台德区割让,英国和法国将不再过问捷克斯洛伐克的命运。贝奈斯接受了英法的计划,希望赢得时间收买正在沿捷克斯洛伐克边界集中军队的波兰和匈牙利。他说:“我已经作出应付各种事变的计划”。在9月21日同一天,波兰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波兰少数民族问题应立即按解决苏台德区德意志人的同样方式处理,同时宣布废除1925年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订立的少数民族条约。9月22日,匈牙利为匈牙利少数民族提出了同样要求,在华沙举行了要求建立波兰和匈牙利的共同边界的游行示威。

同一天希特勒在戈德斯贝格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西方国家的态度因而在表面上强硬起来了,捷克斯洛伐克在9月23日宣布动员,这使捷克人暂时解除了四大国的压力,看来似乎最终有可能形成反对德国的联盟。当时在日内瓦出席国联大会的李维诺夫在9月21日和23日两次重申苏联在国联盟约集体安全的体制内,以履行法捷条约为条件,承担它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义务。9月23日,俄国警告波兰,如果波兰进攻捷克斯洛伐克,它将废弃苏-波互不侵犯条约。在这种情况下,贝奈斯收买波兰的计划付诸实施。9月22日,他写给波兰总统莫希齐茨基一封私人信,原则上接受波兰的要求,同意立即开始进行谈判;这封信是在9月25日发出的。贝克拒绝了这个建议,他想要使捷克斯洛伐克受到公开的屈辱。贝奈斯后来说,这是他不顾俄国的支持而向德国投降的“最后的决定性原因”。

在波兰依旧采取粗暴和掠夺性的政策的同时,小协约国却在看风使舵。它们的目的是保持中立,很明显,在西方大国表态之前,也就是说在大战开始之前,它们也决不表态。9月23日,罗马尼亚驻罗马公使告知齐亚诺,罗马尼亚正在拒绝并将继续拒绝苏联关于苏军自由假道的要求;他说罗马尼亚赞成将捷克斯洛伐克纯马扎尔人的那部分归还给匈牙利,不过它反对匈牙利关于斯洛伐克的要求,如果俄国和波兰交战,它将支持波兰,它和波兰的联盟将被置于它对布拉格所承担的义务之上。9月24日,南斯拉夫政府禁止公众集会,企图取缔不仅支持捷克斯洛伐克而且反对斯托亚迪诺维奇的群众游行。第二天,斯托亚迪诺维奇在原则上同意罗马尼亚提出的一项建议,由南罗两国向匈牙利政府发表口头联合声明,两国可以同意捷-匈边界线作有利于匈牙利的修改,但仅限于马扎尔居民占多数的地区,它们对匈牙利兼并斯洛伐克则不能置之不顾。在柏林要求下,这一步骤并未实行;这一步骤的计划是小协约国的最后挣扎。

大国的专断决定是压倒一切的。9月29日,两个轴心国家和两个西方国家的首脑在慕尼黑会见,他们商定瓜分捷克斯洛伐克,瓜分的方案与希特勒在戈德斯贝格提出的要求相差无几。当天晚上通过第二次英法最后通蝶,以不寻常的蛮横态度,将这个方案强加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如果波兰人处于这样的绝境,被所有的盟国所遗弃,面临边界各方面的敌人,他们可能还要战斗下去。捷克人则比较审慎小心,能够克制,他们屈服了。贝奈斯的决定是以冷静的估计为基础的,不但估计到捷克斯洛伐克敌人的实力,而且也估计到国家内部的力量对比。因为对陆军和农民党——主要的政党——的领导人说来,苏台德区的丧失同借盟军之名的红军干涉相比之下,前者还只是一个较小的祸害。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无视慕尼黑国家而进行武装抵抗,它势必只能依靠苏联的援助。这样就会使它在这场布尔什维克国家与西方国家的思想意识斗争中同苏联结合在一起,正好应验了以纳粹德国为首所宣传的那一套说法,也许就会断送西方国家最后的任何援助。尽管捷克人在传统上有着斯拉夫文化优越论,然而马萨里克和贝奈斯的捷克斯洛伐克(正如普什米塞家族和卢森堡王朝的波希米亚一样)是一个西方式国家而不是拜占庭式国家,1918年它是在西方国家的赞助下重新建国的。西方国家已经背弃了它,俄国单独提供援助是肯定无疑的,然而是危险的,全国一半人民拒绝这种援助;因此捷克斯洛伐克只能被迫寄最后希望于小国,希望由于顺从它的邻国而赢得一个差可忍受的中立。但是人们总会去推测,如果当时捷克斯洛伐克进行抵抗,是不是会加速大国之间的战争爆发,这些大国又是不是会采取不同的联合。

慕尼黑解决方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它预示了这次大战的许多重要后果。慕尼黑会议有三个值得注意的缺席者: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俄国,每一个国家的缺席都有其各不相同的重要意义。这个解决方案是由于一种倾向而产生,即在欧洲建立一个大国指导中心,任意处置小国的领土及其利益,这是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在1933年就曾共同制止的。这次会议标志着意大利要求成为一个大国的不真实的鼎盛时期,以墨索里尼为欧洲的调解人与和平缔造者;同时也标志着波兰妄想成为大国的告终,对贝克的仗势欺人的政策的初步评说便是没有请他参加慕尼黑会议。俄国也没有被邀请参加,它这一次又被排斥在东欧之外虽然只不过延续了十一个月,却大大加强了它对西方国家的敌视,而且还影响它以后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慕尼黑协定不仅标志着法国联盟体系的解体,也标志着这种联盟体系作为其最近表现的法国在东欧的历史悠久的影响消失。法国在东欧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四个世纪以前法兰西斯一世和奥斯曼帝国在帕维亚之后建立的协议,甚至还可以追溯到波兰和匈牙利的安茹王朝和伯罗奔尼撒人,以及这个王朝对拜占庭的图谋,还可追溯到教皇的政策变革,在十三世纪使圣路易的兄弟登上西西里的王位。慕尼黑协定标志着英国在东欧的影响——除希腊和土耳其的半岛前哨基地外,也开始趋向结束;1939年对波兰和罗马尼亚提供的保证未能挽回英国的影响,最后于1945年在雅尔塔签订的并无成效的协定则使英国在东欧的影响完全消失。慕尼黑协定也标志着捷克斯洛伐克作为欧洲中心部分唯一的西方议会制国家的完蛋。它被西方国家背弃了,沦为纳粹德国的卫星国,以后成为它的保护国,十年以后又走上另一条路,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余波,成为完全依附于俄国的国家,此种依附地位正是它在1938年9月拒绝接受的。

瓜分捷克斯洛伐克的工作进行得又顺利又迅速。德国占领苏台德区是在10月1日至10日之间进行的;设在柏林的由四个慕尼黑国家和名义上的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国际委员会于10月13日决定在割让区不再举行公民投票,这个委员会的成立不过是为这场交易蒙上一层遮羞布,它对德国的要求总是惟命是从的。11月20日的德-捷议定书便划定了最后的边界线。边界线的划分大致上是按照希特勒在戈德斯贝格提出的要求,主要以民族考虑为依据,但也给德国以战略上的便利,使捷克的残余各州听凭德国摆布。波希米亚就这样在历史上第一次被分割,就在亨莱因的追随者欢庆他们与一个他们及其祖先从未隶属过的帝国团聚的同时,捷克斯洛伐克的南北边界却都在向境内缩进。历史又倒退到1919-1920年,当时捷克斯洛伐克所获得的领土又从它手中被夺走了。当波兰看清捷克斯洛伐克已被遗弃而屈服时,便立即于9月30日提出最后通牒,要求交出切欣区,这是捷克斯洛伐克在1920年乘波兰无力兼顾时吞并切欣区的历史重演,捷克斯洛伐克于10月1日让步,在10月2日至12日之间波兰占领的那一块领土,据捷克估计,那儿的捷克人占百分之五十三点五,波兰人只占百分之三十三点五。匈牙利于10月1日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关于举行修改边界的谈判。自10月9日至13日由斯洛伐克人和匈牙利人举行的谈判是在科马尔诺(科马罗姆)进行的,因匈牙利人提出的要求过高而告破裂。匈牙利在10月12日便已采取军事行动,在东斯洛伐克和卢西尼亚进行了几个星期的小规模非正规战争,这又是1919年的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战争的重演。同1919年一样,冲突并不是由于两个小国之间的直接问题而要打出一个结果来,两个小国之一在军事上占优势,另一个则有大国的支持,取得胜利的乃是后者。在经过进一步无结果的直接谈判之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和匈牙利政府将争端提请德国和意大利仲裁,因此里宾特洛甫和齐亚诺于11月2日在维也纳的贝尔维德雷宫划出了新的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边界线,完成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瓜分。为了矫正过去把百分之六的马扎尔民族并入捷克斯洛伐克的不公正行为,现在将百分之二十的斯洛伐克民族并入了匈牙利。

在维也纳和在慕尼黑一样,都有重要的缺席者,最显著的缺席者是慕尼黑会议的两个西方国家,这和慕尼黑协定附件的规定是相违背的,附件规定由四国来解决波兰和匈牙利提出的要求。现在将英、法排除于东欧之外是在外交上第一次出现。匈牙利曾要求波兰和德国、意大利一同作为仲裁者,捷克斯洛伐克则提出,如果有波兰,也应有罗马尼亚作为仲裁者。因此小国又一次被排除在外,而波兰也又一次成为小国之一。维也纳议定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是否要建立波兰和匈牙利的共同边界,和1919年一样,这再一次意味着要处理卢西尼亚。匈牙利和波兰的目的是由匈牙利恢复昔日的喀尔巴阡山边界,并作有利于波兰的小小修正,它们两国得到意大利的支持,罗马集团的政策和波兰集团的政策携起手来了。波兰想拉罗马尼亚一起瓜分卢西尼亚,可是罗马尼亚却有顾虑,深怕匈牙利的修改和约的主张下一回便要轮到特兰西瓦尼亚了,这是当初建立小协约国的共同利益的最后一次消极表现。卫星国的加强联合又一次出现了相互矛盾:对德国说来,波兰和匈牙利的共同边界可以加强一个从属于德国政策的反苏集团,但这一集团的主要动机或许也是反德的,因为它拦住了德国向东发展的道路。维也纳会议暴露了轴心国家内部的潜在矛盾,意大利支持匈牙利,德国则支持斯洛伐克,但德国具有更大的发言权。维匹纳议定书对斯洛伐克和卢西尼亚的宰割较之分割波希米亚更武断,但是还保存了一部分残余的卢西尼亚,正如它依然是其一部分的剩余的捷克斯洛伐克那样,作为德国实现其目的的工具。


相关文章

  • 高中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资料
  •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资料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课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 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1)劳动人民的日 ...查看


  • 高中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资料 1
  •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资料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课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 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1)劳动人民的日 ...查看


  • 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料汇编
  • 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料汇编 一.概述 时间(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于1939年9月1日德国和苏联入侵波兰开始,这次入侵行动随即导致以英国为首的大英帝国与法国向德国宣战.然而德国在入侵波兰后开始着手尝试在欧 ...查看


  •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慕尼黑协定,德军闪击波兰,法国投降,德军闪击苏联,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珍珠港事件.掌握: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 能力训练过程与方法:思考探究观察分析 ...查看


  • 20世纪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000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 ...查看


  • 波兰和俄罗斯的五百年恩怨
  • 波兰和俄罗斯的五百年恩怨 俄3次参与瓜分波兰(1) 4月10日,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的专机在俄罗斯的卡廷森林附近坠毁.机上包括卡钦斯基夫妇及众多高官在内的96人死亡,事发地点--卡廷森林让这出惨剧更显悲情,苏联1940年杀了约两万名波军战 ...查看


  • 高中历史选修3战争与和平_学优高考网
  • × 理科资料内容含有图片和公式,建议使用电脑登录学优高考网.关闭该提示,且不再显示!! - 立即下载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 ...查看


  • 人教版战争与和平一战二战时间整理
  • 人教版<战争与和平>时间整理 1879德奥 同盟条约 1882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核心 1892法国俄国低阶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1904和1907 英国分别与法.俄签订了协约 标志英 ...查看


  • 纪念反法西斯胜利:而不是二战结束
  • 纪念反法西斯胜利,而不是"二战"结束 马平媒体人,前工程师发表时间:2015-09-06 10:46:59 9月3日全国放假,北京有大阅兵,几乎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纪念活动,每个媒体都要搞自己的抗日专题.偶然带儿子去一趟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