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_说课稿 1

《木兰诗》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木兰诗》。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地位: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文章。本单元一共有5篇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作品。其中《黄河颂》写了雄奇壮丽的山河,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顽强奋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最后一课》写了阿尔萨斯人失去国土时悲愤的心情;《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表现了高尚的民族精神。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写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赞颂了木兰保家卫国、英勇战斗的精神。

作用:本文是一首叙事诗,学生掌握基础文言知识的同时,还要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感受木兰浓郁的爱国之情。在感知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要结合自身,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2、学情:这是七年级下册的课文,上册已学过《论语十则》、《世说新语两则》、《女娲造人》等文言文。虽然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所了解,但是鉴于学生对文言文的教学内容缺乏兴趣,而且对文章的条理性掌握有限,尚不能独立地思考分析文章脉络。因此,我会在加强学生文言知识的同时,将重点放在解读文章结构上。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结合本单元爱国主题、本文的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整体把握文章,理清写作思路。

②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学习通过叙事来塑造人物的方法及修辞技巧的运用。

③结合自身,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文言字词的掌握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的学情,我将着重解读本文的文章结构及写

作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精神及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本文的教学目标,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

思辨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合作意识。)

2、 练习法(通过学生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3——5分钟)

首先,请学生观看《木兰从军》的多媒体影像资料,调动学生既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谈谈木兰的形象特点。然后,引领学生从多媒体转向本文,看看古人是怎样通过文字展现木兰形象的。带领学生一起体会这首乐府民歌所塑造的木兰形象。

(通过贴近课文内容的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凭较高的兴趣和学习状态自然地进入课文,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检查预习情况,掌握生字词。由学生提出疑难,其他同学回答,老师补充纠正。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使基础知识得以巩固强

化。)

2、请同学带着问题默读全文,试回答:本文是按照什么样的线索来成文的?

(是按照木兰代父从军前——征战——还朝辞官与家人团聚的线索来写的。这属于理解性问题,增加了思维涵量。学生需对文本进行分析统整,进行推理比较后得出答案。在提高了课堂阅读速度的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能否按照已找出的线索,找一下文中对应的各段。

(第3段——第4段——第5、6段)

(通过扫除障碍,提问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学生在与文本的直接对话中,获得整体感知。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全文大意,以便更好地掌握文章结构。)

(三)研读赏析(20分钟)

通过结合行文线索的串讲,突出强调重点文言字词及重点句段的翻译、理解。强化学生对本文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同时,注重梳理文章结构。(完成教学目标中的内容)

1、 默读1—2段,看似与文章线索关联不大,能否省去?为什么?

(不能省去。因为是由木兰停下机杼独自叹息引出木兰的愁苦,进而引出下文。运用铺排的手法,通过简要的心理活动刻画,渲染气氛,为下文塑造木兰这一英雄形象服务。)

2、 朗读3—4段,小组讨论这两段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可从修辞表达技巧等方面结合课

文谈)

(第3段:句式整齐,行文顺畅,读来节奏明朗,生动形象。利用重复句式、排比以及

夸张互文等手法写木兰紧张细心地准备出征以待奔赴战场的场景。充分表现出她对这次出征的重视。例如后两句简明形象地写出木兰马不停蹄,日夜兼程,忍受思乡,奔赴战场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第4段:运用夸张、互文等修辞,刻画出战争的持久、悲壮和紧张的气氛,突出了战争的残酷。)

3、 朗读5、6段,采取和上题同样的分析思路来谈谈其特点。

(这两段运用顶针、对偶等手法写木兰还朝辞官与家人团聚的场景。气氛轻松欢快,不

同于前文段的紧张悲壮。其中第6段运用大量排比,生动地表现出木兰与家人团聚时其乐融融的场景。写木兰梳妆也表现出木兰除英勇征战、坚强刚毅之外的儿女情状中的性格特点。丰富了木兰的形象,使形象更加真实动人。)

4、 默读最后一段,谈谈这段的好处。

(运用了反问和比喻,以难辨雌雄的双兔比喻为父从军的木兰,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让人回味无穷。)

(四)拓展延伸

1、讨论:为什么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喜爱,甚被多次翻拍成影视作品?

(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事迹被人们称赞,得以传颂;木兰性格鲜明,生动形象,更加贴近生活,为人们乐于接受。)

2、背诵全文。感受文中的爱国情感。课下找关于爱国主题的文章,在下节课中我们一起分享。(通过作业,深化对文章的把握,同时延伸渗透爱国的主题)

六、板书设计

→ →

第1、2段 3段 4段 5、6段 7段 (将课文内容系统化、条理化,有利于学生清晰理解文章结构,梳理行文脉络,便于背诵并理解课文。)

《木兰诗》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木兰诗》。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地位: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文章。本单元一共有5篇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作品。其中《黄河颂》写了雄奇壮丽的山河,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顽强奋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最后一课》写了阿尔萨斯人失去国土时悲愤的心情;《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表现了高尚的民族精神。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写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赞颂了木兰保家卫国、英勇战斗的精神。

作用:本文是一首叙事诗,学生掌握基础文言知识的同时,还要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感受木兰浓郁的爱国之情。在感知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要结合自身,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2、学情:这是七年级下册的课文,上册已学过《论语十则》、《世说新语两则》、《女娲造人》等文言文。虽然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所了解,但是鉴于学生对文言文的教学内容缺乏兴趣,而且对文章的条理性掌握有限,尚不能独立地思考分析文章脉络。因此,我会在加强学生文言知识的同时,将重点放在解读文章结构上。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结合本单元爱国主题、本文的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整体把握文章,理清写作思路。

②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学习通过叙事来塑造人物的方法及修辞技巧的运用。

③结合自身,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教学重点:文言字词的掌握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的学情,我将着重解读本文的文章结构及写

作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精神及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本文的教学目标,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

思辨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合作意识。)

2、 练习法(通过学生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3——5分钟)

首先,请学生观看《木兰从军》的多媒体影像资料,调动学生既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谈谈木兰的形象特点。然后,引领学生从多媒体转向本文,看看古人是怎样通过文字展现木兰形象的。带领学生一起体会这首乐府民歌所塑造的木兰形象。

(通过贴近课文内容的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凭较高的兴趣和学习状态自然地进入课文,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检查预习情况,掌握生字词。由学生提出疑难,其他同学回答,老师补充纠正。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使基础知识得以巩固强

化。)

2、请同学带着问题默读全文,试回答:本文是按照什么样的线索来成文的?

(是按照木兰代父从军前——征战——还朝辞官与家人团聚的线索来写的。这属于理解性问题,增加了思维涵量。学生需对文本进行分析统整,进行推理比较后得出答案。在提高了课堂阅读速度的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能否按照已找出的线索,找一下文中对应的各段。

(第3段——第4段——第5、6段)

(通过扫除障碍,提问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学生在与文本的直接对话中,获得整体感知。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全文大意,以便更好地掌握文章结构。)

(三)研读赏析(20分钟)

通过结合行文线索的串讲,突出强调重点文言字词及重点句段的翻译、理解。强化学生对本文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同时,注重梳理文章结构。(完成教学目标中的内容)

1、 默读1—2段,看似与文章线索关联不大,能否省去?为什么?

(不能省去。因为是由木兰停下机杼独自叹息引出木兰的愁苦,进而引出下文。运用铺排的手法,通过简要的心理活动刻画,渲染气氛,为下文塑造木兰这一英雄形象服务。)

2、 朗读3—4段,小组讨论这两段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可从修辞表达技巧等方面结合课

文谈)

(第3段:句式整齐,行文顺畅,读来节奏明朗,生动形象。利用重复句式、排比以及

夸张互文等手法写木兰紧张细心地准备出征以待奔赴战场的场景。充分表现出她对这次出征的重视。例如后两句简明形象地写出木兰马不停蹄,日夜兼程,忍受思乡,奔赴战场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第4段:运用夸张、互文等修辞,刻画出战争的持久、悲壮和紧张的气氛,突出了战争的残酷。)

3、 朗读5、6段,采取和上题同样的分析思路来谈谈其特点。

(这两段运用顶针、对偶等手法写木兰还朝辞官与家人团聚的场景。气氛轻松欢快,不

同于前文段的紧张悲壮。其中第6段运用大量排比,生动地表现出木兰与家人团聚时其乐融融的场景。写木兰梳妆也表现出木兰除英勇征战、坚强刚毅之外的儿女情状中的性格特点。丰富了木兰的形象,使形象更加真实动人。)

4、 默读最后一段,谈谈这段的好处。

(运用了反问和比喻,以难辨雌雄的双兔比喻为父从军的木兰,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让人回味无穷。)

(四)拓展延伸

1、讨论:为什么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喜爱,甚被多次翻拍成影视作品?

(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事迹被人们称赞,得以传颂;木兰性格鲜明,生动形象,更加贴近生活,为人们乐于接受。)

2、背诵全文。感受文中的爱国情感。课下找关于爱国主题的文章,在下节课中我们一起分享。(通过作业,深化对文章的把握,同时延伸渗透爱国的主题)

六、板书设计

→ →

第1、2段 3段 4段 5、6段 7段 (将课文内容系统化、条理化,有利于学生清晰理解文章结构,梳理行文脉络,便于背诵并理解课文。)


相关文章

  • _木兰抱杼嗟_版_木兰歌_为北朝本色民歌说献疑_与龚延明先生商榷
  • /木兰抱杼嗟0版5木兰歌6为北朝本色民歌说献疑 )))与龚延明先生商榷 何水英 (凯里学院人文学院,贵州凯里556011) 摘 要:现存5木兰歌6有以/唧唧复唧唧0开头和以/木兰抱杼嗟0开头两个版本.通过两诗比较,龚延明先生认为前者为唐人对 ...查看


  • 改写花木兰
  • 写作:改写<木兰诗> 木兰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个女英雄形象.千百年来,木兰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被艺术家改编成戏曲.动画片,搬上了舞台和银幕. 将<木兰诗>改写成一篇故事,有关戏 ...查看


  • 结构主义叙事学视野下[木兰辞]中的木兰形象
  • 结构主义叙事学视野下<木兰辞>中的木兰形象 作者:郑朝琳 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01期 内容摘要:<木兰辞>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从结构主义叙事学来分析<木兰辞>中的女性形象,木兰 ...查看


  • 浅析花木兰人物形象的历史演变
  • 摘要:花木兰这一众人皆知的形象最早见于<乐府诗集・木兰诗>,是"孝女"的形象.但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花木兰的形象也在慢慢演变,从替父从军的"孝女"演变成为现代版"女英雄" ...查看


  • 木兰形象在文学接受中的演变
  • 2007年第2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12,2007(总第102期) JOURNALOFMUDANJIANGCOLLEGEOFEDUCATION SerialNo1102 木兰形象在文学接受中的演变 罗 艳 秋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 ...查看


  • 12[木兰从军]第二课时
  • <木兰从军>(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木兰从军>这篇课文是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诗>改写而成的. 木兰的形象,既反映了北方女性的刚健特点,又是中国劳动妇女善良勤劳淳朴勇 敢的象征,至今仍然有积极的影响.全文就 ...查看


  • 木兰诗课堂实录
  • <木兰诗>教学实录 一.情境导入: <木兰诗>教学设计正式稿 一 情境导入 师生共同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师:这段音韵优美.脍炙人口的豫剧唱腔演绎的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个动人的故事,你知道吗? 生1 ...查看


  • [木兰诗]教学设计16
  • 木兰诗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查看


  • 花木兰教学设计
  • <花木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港头小学 谢冬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 2.能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花木兰为国家担忧,为家人着想的爱国爱家情怀以及在告别父母.奔赴前线.战场拼杀.凯旋归来的 ...查看


  • 浅析民族歌剧[木兰诗篇]中"花木兰"的角色塑造
  • 作者简介:温忠正(1987―),女,汉族,吉林省集安人,艺术硕士,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声乐表演 摘 要:关峡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所创作的中国民族歌剧<木兰诗篇>是其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之一,同时,这部歌剧也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