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的时代背景

篇名

長恨歌的時代與背景

作者

陳翊恬。明道中學。高一1班

壹●前言

「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為「長恨歌」中的部

分詩句,是著名的社會寫實詩人白居易所作,前半段致力於描

寫楊貴妃如何得寵,是伏長恨的根,後半段則刻畫出其死後寄

情是何等的悱惻,為結長恨的果。在仔細咀嚼此詩後,驚覺是

在怎麼樣的時代背景下,使楊貴妃被逼死在馬嵬坡下?以及楊

國忠如何被誅?

此其中又牽涉到明皇晚年如何寵信身旁的親信?以致朝中方

正有操守者皆遭排擠貶斥,賢能之士於中央政府無法立足,乃

投奔邊疆以避禍。使得後來邊疆的蕃將各據一方,形成的割據

勢力,更甚者亦足以威脅中央政權。進而導致後來爆發的安史

之亂,令人訝異的是此動亂的影響竟如此深遠,深深的影響了

此後的唐朝國勢。安史之亂為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值得研究

的是,爆發前後政局是如何的轉變?以及制度和宗教在亂事發

生前後有何差別?

浩瀚的歷史世界,一顆耀眼的星,倒映在我眼前,引領我去探

訪。我參閱含豐富史料的古典書籍,結合現今多元的網路資

料,透過一遍遍的翻閱和反覆修改,希望能解答自己的種種疑

問。

貳●正文

一、唐玄宗時期前後政治的發展

01. 前期

玄宗為唐代繼太宗後另一位著名的皇帝,開元是他前期的年

號,開元初,玄宗勵精圖治,企圖創造和太宗一樣的太平盛世,

因此任用姚崇為相,姚崇敏於吏事善於應變,辭職後薦宋璟繼

任,宋璟守法持正凝重直諫,他如盧懷慎、張九齡、韓休等人

為相,均以清正著稱,自高宗以來奢淫貪縱的風氣為之一變。

在此期間玄宗留心吏治,崇尚節儉,整頓佛教,禮樂昌明,刑

罰清平,賦役寬緩,百姓安樂,四海豐稔。

此時對外則國威重振,四夷君長競來款獻,長安繁盛空前;內

則物殷民阜戶口增加,為唐朝的太平極盛時代,號稱盛唐。邊

地禦戎之處,設十節度使,每節度使兼領數州,擁有兵馬、行

政、財賦大權,因成尾大不掉之勢。在當時採府兵制,自高宗

武后時久不用兵,府兵便逐漸衰弱,以致於玄宗時,宿衛的兵

有名無實,安祿山一反,就無法禦敵。後來軍士出於招募,在

外方鎮可以專兵,在內宦官亦可以擁眾,導致內外交亂,而唐

氏遂亡〈註一〉。

節度使

為防北邊的外族,在沿邊的節度使,各自領兵從一萬五千到九

萬一千不等,唐初國勢鼎盛,於沿邊設安西、北庭、燕然、單

于、安東、安南六都護府,以統馭外族,但自睿宗以後,東北

西三方之鄰國日強,六都護府不能防禦,因此至玄宗時,於邊

境陸續置十個節度使以鎮御之,分別為安西節度使、北庭節度

使、河西節度使、朔方節度使、河東節度使、范陽節度使、平

盧節度使、隴右節度使、劍南節度使、嶺南五府經略使,十個

節度使統帥的軍隊佔全國兵額的90%左右〈註二〉。

02. 後期

然而太平的日子過久了,以為天下沒有什麼值得憂心的,加上

玄宗已年逾半百,體力漸衰,久倦萬機,自開元晚期就開始寵

愛楊貴妃,逐漸把從前勵精圖治的精神和樂趣,轉移到宮廷享

樂的生活上去,政務逐漸廢弛,故李林甫利用玄宗貪逸的心

理,不斷助成誘導玄宗終日以宴樂歡娛為事。此後的政治因楊

國忠、李林甫等小人專權,淫侈貪賄、爭權奪利之故而日益衰

敗,再加上府兵敗壞,募兵代之而興,武力乃成為藩鎮私人所

宰制,此時又因楊國忠兼任許多的職務,使得賄賂公行弊病百

出,而他的能力又不及李林甫,陸防又任用跋扈不馴的胡人為

邊城統帥,終致引發安史之亂〈註三〉。

A.楊貴妃

(719年~756年)唐代蒲州永樂人(陜西華陰縣人)。通曉音律,

能歌善舞。最初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壽王的王妃,唐玄宗見楊

玉環的姿色後,欲納入宮中,著為女道士,號太真。天寶四年

(745)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時玄宗年六十一,

貴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貴妃每次乘馬,

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自執鞭,貴妃的織繡工就有七百人,更有

爭獻珍玩者。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

二人均被升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

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

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

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

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

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安史

之亂與唐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楊貴妃與西

施、王昭君、貂蟬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註四〉

B.藩鎮

「藩鎮」亦名「方鎮」,是指鎮守一方,中央用之作屏障的鎮

將。藩鎮不聽中央命令甚叛亂,謂之「藩鎮之禍」。方鎮之範

圍包含節度使、都防禦使、經略使,其中以節度使最為重要,

故史書常以節度使代表方鎮(藩鎮)〈註五〉。

二、安史之亂的爆發

各地的節度使本來只握有軍事大權,後至天寶中開始掌控軍政

大權,使得安祿山、史思明等鎮守邊城的胡人有能力起兵叛

亂。安祿山為人狡詐,又很會討玄宗與楊貴妃的歡心,甚至還

自請認為楊貴妃的養兒,玄宗因此十分信任安祿山,任其坐大。

而玄宗在開元末年又將大權交給小人李林甫,李林甫雖有才智

卻口蜜腹劍,在當宰相的期間將朝中不順眼的人全部除掉,換

上自己的心腹,可是當李林甫在當宰相時安祿山很是憚服他的

才智,所以對於朝廷不敢失禮。但等到楊國忠繼任為宰相後,

兩人之間出現了嫌隙,楊國忠便時常對玄宗說安祿山蓄意謀

反,而且時常找事情激怒安祿山,想要安祿山趕快造反好讓他

取信於玄宗,後來安祿山為他所激動,便不得不反了。而身兼

營州、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的他,擁兵二十萬,在天寶十四

年(西元755年),以討伐楊國忠為名,舉兵叛亂。自范陽

南下,勢如破竹,輕易攻下洛陽城。接著又西破潼關,叛軍攻

入長安,玄宗倉皇逃走,準備逃入四川時,大軍要求懲治禍首

才肯前進,玄宗被迫在馬嵬坡將楊貴妃縊死〈註六〉。

而後因唐玄宗逃至成都,則太子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唐

室有了維繫人心的政府,各地紛紛起兵殺賊,其中以張巡和許

遠死守睢陽,阻斷叛軍掠食東南,更因能轉運東南糧食、財賦

支援北方的朝廷(唐)軍隊最為重要。其後叛軍發生內訌,安

祿山為義子安慶緒所殺,勢力減弱,而唐軍在大將郭子儀、李

光弼等人的領導下,率領大食、回紇的援兵乘機反攻。一場大

亂在史思明為義子史朝義所殺後,以及唐軍、大食、回紇支援

軍隊的努力下,在唐代宗廣德元年(西元763年)始告平定。

總計安史之亂前後九年,唐的元氣為之大傷。唐由盛世突步衰

落,關鍵即是安史之亂〈註七〉。

01. 安史之亂爆發前

A.政治制度

中央政府組織,自秦漢以後君權擴張,相權逐趨萎縮,終形成

尚書、中書、門下三省總管國政的制度。唐代仍沿此制,唯將

三省職權明確劃分,使其職掌固定而位尊,正式共同取代宰相

的地位。中書為決策機構,門下為審駁機構,尚書為執行機構,

而中書與門下共同於政事堂議事。三省首長皆為宰相,但實權

掌握在中書及門下,尚書必須加「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

書門下平章事」方可入政事堂議政。較秦漢進步的是,尚書省

下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總理全國事務,其地位等同漢代九卿

唯劃分較周密精確。

地方行政制度,東漢以後分為州郡縣三級。魏晉南北朝地方首

長多以武人擔任,獨攬軍政大權,是以州縣往往為豪強割據。

至唐代時廢郡,採用州縣二級制,那時州的地位相當於秦漢的

郡,不同的是州轄區較漢代之郡小。太宗時地域廣大,乃將全

國分為十道設巡察使。〈註八〉

B.兵制──府兵

沿北周府兵制度,北周府兵是兵農分離,隋則是兵農合一,唐

代府兵制原則上和北周及隋相同,折衝府有上、中、下、三等,

共有六百四十三個,一千二百人為上府,一千人為中府,八百

人為下府。全國的折衝府,分隸十六衛,各衛在京師以臨四方,

府兵不僅鎮壓地方,並須每年番上交代,而以宿衛京師,在每

歲冬季則集府兵而習軍陣。平時使之耕作,值番時則使之宿

衛,事變時則待契符之下而出兵〈註九〉。

C.經濟制度

隋唐亦行均田制,定賦稅為租庸調法,租者每丁歲須納粟二

石,庸者每丁歲須服役二十日,調者每戶隨鄉所出須歲納綾絹

各二丈棉三兩。國家有事,加役十五日者免其調,加役三十日

者租調全免。唯均田制依賴戶政之良好,武后以後戶政不修均

田難行,賦調不均土地漸為私人所有。〈註十〉

D.科舉制度

隋文帝鑿於門閥流弊,廢九品中正制度,改行薦舉設秀才科,

後煬帝再改進置進士科,以試策取士,為科舉之始。科舉制度

至唐代更加完備,取士之法分為三種:一、由學館選拔,名曰

生徒,如漢代博士子弟。二、由州縣貢舉,如漢代察舉孝廉之

制。三、由天子召徵,以待非常之才,名曰制舉。前兩種為常

科,後一為特科。唐代最盛行者為鄉貢,以「明經」、「進士」

最為重要,武后重用進士科擢拔人才,於政治上形成一新興勢

力,與世族集團相抗爭,為日後牛李黨爭的伏因。〈註十一〉

E.宗教

佛教在隋唐為全盛時期,由開國至玄宗時代北盛於南,一方面

逐漸中國化,另方面中國文化亦沾染甚深的佛教色彩。唐代佛

教大師輩出,各種宗派皆備,其宗師有玄奘等,玄奘自幼出家

因感於眾說紛歧,乃潛行出玉門關向那爛陀寺的戒賢大師受

學,回國後譯經說法,對中國文化與佛教的結合有莫大的貢

獻。而道教在玄宗在位時為極盛時代,其後武宗未及位即好道

術,即位後與宰相李德裕因崇信道教,嚴禁佛教盡廢佛寺,與

北魏太武帝、北周五帝合稱「三武之禍」。〈註十二〉

02.安史之亂後的唐代政局

安史之亂歷時九年,大難得以平定之因有兩個:一是唐朝的忠貞之士

的衛護,如郭子儀、李光弼等,一是安史降將的軍事援助。對於建有大功的忠臣名將,唐室授與節度使之位以嘉賞,因此於全國遍置節度使,各自均擁有軍權,治數州至十數州不等,甚至有節度使私相授受的情形,朝廷的威信喪失;而對於安史降將,亦既往不咎,不但不處罪,還詔留原地,這是因為唐朝本身的軍力考量,加上代宗一心想提早結束戰爭,因此不惜採取如此姑息的態度。

唐室既非以武力鎮服安史叛軍,因此在安史降將的眼中,唐室就不是一個使人威服畏懼的政府。受封於大河南北的安史降將們自始即對中央叛服無常,形成最早的割據情勢,相互攻伐,擾嚷不安。而唐室對彼姑息的態度,也造成一些非安史賊系強藩的輕視,亦視機叛變,造成中、晚唐政局不安,國力削弱,藩鎮之禍愈演愈烈,甚至導致滅亡〈註十三〉。

自玄宗、肅宗後的德宗,起初頗能勵精圖治,使藩鎮對之深為敬畏,可惜他後來引用奸相,使得好不容易挽回的局勢又隨之惡劣下去,之後藩鎮將領又謀反了,逼得德宗倉皇逃走,賴宰相陸贄的策劃才平定戰亂,遂德宗在返京後對藩鎮採姑息的政策。之後傳到憲宗,憲宗英武明智,是唐代後期的中興之王,他振舉綱紀制裁不法藩鎮,各藩鎮除了已被收復的,其餘紛紛獻地歸服中央,可是至憲宗死後,割據又起,又加上後來的牛李黨爭、宦官亂政、流寇外患、黃巢之亂都讓唐朝一步步走向滅亡的路,黃巢之亂後朱全忠篡唐,唐亡。而後來的五代十國就是延續晚唐的藩鎮割據〈註十四〉。

A.政治制度

中央政權在玄宗以後,尚書喪失宰相之權,而宰相亦不限三省

長官。玄宗開元以後,始有翰林學士之稱的出現,但在安史之

亂以後,詔敕或不由中書,而由翰林學士起草,德宗時,亦加

親任以翰林學士陸贄參決大政,十人號稱內相,於是機要之事

轉歸學士院,故中唐以後政權,實操於內庭。至於地方政區,

在亂後藩鎮往往干涉地方行政,採訪處置無法行使監察權,肅

宗時乃廢採訪處置使,又於節度巡屬設置觀察處置使,以節度

使兼領,總理巡屬諸州政務,仍稱為道,道遂成為行政區域,

節度使亦成為最高地方行政長官。〈註十五〉

B.兵制

由於高宗、武后以後征戍頻繁,府兵傷亡甚重,使原先的府兵

制敗壞,玄宗時已不可用,採宰相張說議,改為募兵制。邊境

防務則委之節度使所統邊兵,因而節度使所領邊兵日強,形成

內輕外重之勢,即安祿山作亂就不堪一擊,亂平之後全國遍佈

藩鎮,對朝廷構成嚴重威脅,天子所侍武力唯有禁軍。〈註十

六〉

C.經濟制度

租庸調制特色在於為民置產,先授民以田產後課徵其賦役,且

賦役甚輕。此制依賴戶籍正確,武后以後戶籍不整理,田產受

還不實賦調不均,制度漸壞。亂後逃亡死絕者多,戶籍更加難

以整理,制度遂至破壞。德宗之後廢租庸調制改行兩稅制,政

府量出為入。其優點為革除租稅不均之弊,缺點為失去為民置

產的法意,且因量出為入不免有隨意加徵之弊。〈註十七〉

D.宗教

安史之亂後至唐亡,佛教的中心南移,南派的禪宗大盛,禪宗

以頓悟為本,相信人人有佛性,輕視一切庸俗的宗教儀式,其

最大貢獻是將佛教教義簡易化,是佛教史上一大革命。禪宗的

興盛亦對宋明理學的興起有甚大的影響,其本身亦是佛教中國

化的代表。〈註十八〉

E.中唐首屈一指的名將

a.郭子儀

郭子儀恰是一個〝再造皇室〞力挽狂瀾使唐轉危而復甦的人物。眾所皆知,使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是安史之亂,即邊帥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而從根本上說卻是由於唐玄宗晚年的昏庸荒淫,吏治不修,奸佞當道,武備不整,偏喜邊功,以致海內虛耗,內輕外重所致。雖然從大局上講,此後的唐王朝並無清明氣象,但卻能枚平叛亂,收復兩京,不能說不賴郭子儀等優秀將領之力。

還有李光弼,他和郭子儀曾共同為朔方節度使效力,因年少意

氣,兩人雖然常見面但並不常說話,此後郭子儀當上節度使,

他深知李光弼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就要求盡釋前嫌,於是兩

人成為生死之交,共同擔負國家的興亡。後來郭子儀收復兩

京,朝廷對郭子儀開始猜忌,最後解了他的兵權,而後又因吐

蕃來犯已逼近長安,只好又把郭子儀給請了出來,郭子儀利用

吐蕃人生性多疑的心理,只用了區區一萬多的兵就把吐蕃的二

十萬大軍嚇跑。此後還有朝中的叛將勾結吐蕃回紇威逼長安,

但期間叛將暴斃,而吐蕃和回紇之間又出矛盾,郭子儀就利用

這個機會拉攏回紇,反攻吐蕃替唐朝解決了另一次的危機,所

以說他再造唐朝也不為過〈註十九〉。

b.李光弼

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人。父楷洛本為契丹酋長,於武則天時附唐。光弼少善騎射歷任朔方(今寧夏靈武西北)、河西(今甘肅武威)將校。天寶十四載(755)安祿山反,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次年,光弼被子儀荐為河東(今山西太原西南)節度使,又加河北採訪使,領朔方兵五千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收常山(今河北正定),會合郭子儀軍大破祿山將史思明,河北十餘郡復歸唐。

肅宗至德二載(757)史思明、蔡希德以十餘萬眾圍攻太原。太原只有河東兵約萬人,光弼鼓勵士卒多方備御使其不能得逞。後安慶緒(安祿山子)殺父自立,思明歸范陽留蔡希德繼續攻城。光弼乘其懈怠出兵反擊大敗叛軍。乾元元年(758)子儀、光弼等九節度使聯兵圍安慶緒於相州(今河南安陽)。隔年史思明自范陽來援慶緒,唐諸軍戰敗唯光弼軍不散。代宗命光弼代子儀為朔方節度使、兵馬副元帥入洛陽。時史思明已殺安慶緒稱大燕皇帝,遣軍攻河南諸州。光弼以洛陽城大難守,遂撤出官吏百姓棄空城,率全軍守河陽三城(今河南孟縣東南)。思明入洛陽,於河南掘溝築月城與光弼相持。次年光弼大敗思明於河陽乘勝收復懷州(今河南沁陽)。上元二年(761)宦官魚朝恩、大將僕固懷恩奏稱叛軍不難掃除,肅宗促光弼被迫速攻洛陽,唐軍大敗河陽、懷州均陷。光弼退守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入朝肅宗不加罪責命其以太尉充河南副元帥,都統河南等五道行營節度使鎮臨淮(今安徽盱眙北)。此時史思明已被其子史朝義所殺﹐朝義遣軍南侵申(今河南信陽)、光(今河南潢川)等十三州,自領精騎圍宋州(今河南商邱南)。光弼移鎮徐州(今屬江蘇)擊敗叛軍,寶應元年(762)進封臨淮郡王。當時浙東袁晁起義光弼遣軍鎮壓。

唐代宗李豫即位後信任宦官程元振、魚朝恩,兩人皆與光弼不協力圖中傷。光弼自鎮臨淮二三年間不敢入朝。他歷來治軍嚴肅,發布命令時諸將不敢仰視。至是朝廷屢次徵召,他皆遷延不至諸將因此不聽指揮,光弼羞愧成疾廣德二年(764)卒於徐州。〈註二十〉

參●結論

在仔細找過資料後,更能體會做論文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有明確的方向,以及正確的方法,不能漫無目的亂找,否則只會事倍功半。我一直以為之前所學習的唐史已經非常豐富了,沒想到這其中還藏有許多我所不知道的內幕資料,在仔細閱讀過所蒐集的資料後,不但使我了解為何安祿山會反叛,更確立了我對唐史的觀念,例如我發現了許多在教科書上沒有接觸過的知識,知道原來在玄宗之後的皇帝並不全是昏君,像憲宗是唐朝後期的中興之王,他制裁了許多不法藩鎮,一度使唐朝恢復統一,可惜他死後又成割據之局,漸漸的又恢復藩鎮割據的場面。

以及許多後來的皇帝想挽回局勢,可惜身邊並無可用之人,盡是一些爭權奪利的宦官、小人,只能抑鬱而終。由唐朝的太平盛世到後來的藩鎮割據,讓我深刻的體會到歷史上常說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真是一點也沒錯啊!因為太平的日子過久了,就會養成惰性,連基本的防身都不會,才會導致後來連反擊的能力都沒有,終致亡國。這是我整理資料後深刻的體認。

肆●引註資料

註一、《中國通史〈上〉》。p.446~p.450。黃大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3。

註二、安史之亂之後的藩鎮之禍。 m?d=2002-04-25&e=hm127306&t=.htm&j=11&f=main&v=1

註三、《中國通史〈上〉》。p.438~p.439。黃大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3。

註四、楊貴妃。

長恨歌的時代與背景

註五、同註二

註六、《中國歷史故事》。p.263。許康。牧童出版社。1982。

註七、安史之亂。 。

註八、《中國歷史》。p.168~p.169。李國祁。三民書局。1987。

註九、《中國通史〈上〉》。p.405。黃大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3。 註十、《中國歷史》。p.170~p.171。李國祁。三民書局。1987。

註十一、《中國歷史》。p.171。李國祁。三民書局。1987。

註十二、《中國歷史》。p.172~p.173。李國祁。三民書局。1987。

註十三、同註二

註十四、《中國通史〈上〉》。p.405。黃大受。五南圖書出版公

司。1983。

註十五、《中國通史〈下〉》。p.51~p.53。林瑞翰著。三民書局。

1989。

註十六、《中國通史〈下〉》。p.55~p.56。林瑞翰著。三民書局。

1989。

註十七、《中國通史〈下〉》。p.58~p.59。林瑞翰著。三民書局。

1989。

註十八、《中國通史〈下〉》。p.63~p.64。林瑞翰著。三民書局。

1989。

註十九、郭子儀──中唐首屈一指的名將。 。

註二十、中國百科全書。。

11/11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篇名

長恨歌的時代與背景

作者

陳翊恬。明道中學。高一1班

壹●前言

「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為「長恨歌」中的部

分詩句,是著名的社會寫實詩人白居易所作,前半段致力於描

寫楊貴妃如何得寵,是伏長恨的根,後半段則刻畫出其死後寄

情是何等的悱惻,為結長恨的果。在仔細咀嚼此詩後,驚覺是

在怎麼樣的時代背景下,使楊貴妃被逼死在馬嵬坡下?以及楊

國忠如何被誅?

此其中又牽涉到明皇晚年如何寵信身旁的親信?以致朝中方

正有操守者皆遭排擠貶斥,賢能之士於中央政府無法立足,乃

投奔邊疆以避禍。使得後來邊疆的蕃將各據一方,形成的割據

勢力,更甚者亦足以威脅中央政權。進而導致後來爆發的安史

之亂,令人訝異的是此動亂的影響竟如此深遠,深深的影響了

此後的唐朝國勢。安史之亂為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值得研究

的是,爆發前後政局是如何的轉變?以及制度和宗教在亂事發

生前後有何差別?

浩瀚的歷史世界,一顆耀眼的星,倒映在我眼前,引領我去探

訪。我參閱含豐富史料的古典書籍,結合現今多元的網路資

料,透過一遍遍的翻閱和反覆修改,希望能解答自己的種種疑

問。

貳●正文

一、唐玄宗時期前後政治的發展

01. 前期

玄宗為唐代繼太宗後另一位著名的皇帝,開元是他前期的年

號,開元初,玄宗勵精圖治,企圖創造和太宗一樣的太平盛世,

因此任用姚崇為相,姚崇敏於吏事善於應變,辭職後薦宋璟繼

任,宋璟守法持正凝重直諫,他如盧懷慎、張九齡、韓休等人

為相,均以清正著稱,自高宗以來奢淫貪縱的風氣為之一變。

在此期間玄宗留心吏治,崇尚節儉,整頓佛教,禮樂昌明,刑

罰清平,賦役寬緩,百姓安樂,四海豐稔。

此時對外則國威重振,四夷君長競來款獻,長安繁盛空前;內

則物殷民阜戶口增加,為唐朝的太平極盛時代,號稱盛唐。邊

地禦戎之處,設十節度使,每節度使兼領數州,擁有兵馬、行

政、財賦大權,因成尾大不掉之勢。在當時採府兵制,自高宗

武后時久不用兵,府兵便逐漸衰弱,以致於玄宗時,宿衛的兵

有名無實,安祿山一反,就無法禦敵。後來軍士出於招募,在

外方鎮可以專兵,在內宦官亦可以擁眾,導致內外交亂,而唐

氏遂亡〈註一〉。

節度使

為防北邊的外族,在沿邊的節度使,各自領兵從一萬五千到九

萬一千不等,唐初國勢鼎盛,於沿邊設安西、北庭、燕然、單

于、安東、安南六都護府,以統馭外族,但自睿宗以後,東北

西三方之鄰國日強,六都護府不能防禦,因此至玄宗時,於邊

境陸續置十個節度使以鎮御之,分別為安西節度使、北庭節度

使、河西節度使、朔方節度使、河東節度使、范陽節度使、平

盧節度使、隴右節度使、劍南節度使、嶺南五府經略使,十個

節度使統帥的軍隊佔全國兵額的90%左右〈註二〉。

02. 後期

然而太平的日子過久了,以為天下沒有什麼值得憂心的,加上

玄宗已年逾半百,體力漸衰,久倦萬機,自開元晚期就開始寵

愛楊貴妃,逐漸把從前勵精圖治的精神和樂趣,轉移到宮廷享

樂的生活上去,政務逐漸廢弛,故李林甫利用玄宗貪逸的心

理,不斷助成誘導玄宗終日以宴樂歡娛為事。此後的政治因楊

國忠、李林甫等小人專權,淫侈貪賄、爭權奪利之故而日益衰

敗,再加上府兵敗壞,募兵代之而興,武力乃成為藩鎮私人所

宰制,此時又因楊國忠兼任許多的職務,使得賄賂公行弊病百

出,而他的能力又不及李林甫,陸防又任用跋扈不馴的胡人為

邊城統帥,終致引發安史之亂〈註三〉。

A.楊貴妃

(719年~756年)唐代蒲州永樂人(陜西華陰縣人)。通曉音律,

能歌善舞。最初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壽王的王妃,唐玄宗見楊

玉環的姿色後,欲納入宮中,著為女道士,號太真。天寶四年

(745)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時玄宗年六十一,

貴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貴妃每次乘馬,

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自執鞭,貴妃的織繡工就有七百人,更有

爭獻珍玩者。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

二人均被升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

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

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

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

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

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安史

之亂與唐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楊貴妃與西

施、王昭君、貂蟬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註四〉

B.藩鎮

「藩鎮」亦名「方鎮」,是指鎮守一方,中央用之作屏障的鎮

將。藩鎮不聽中央命令甚叛亂,謂之「藩鎮之禍」。方鎮之範

圍包含節度使、都防禦使、經略使,其中以節度使最為重要,

故史書常以節度使代表方鎮(藩鎮)〈註五〉。

二、安史之亂的爆發

各地的節度使本來只握有軍事大權,後至天寶中開始掌控軍政

大權,使得安祿山、史思明等鎮守邊城的胡人有能力起兵叛

亂。安祿山為人狡詐,又很會討玄宗與楊貴妃的歡心,甚至還

自請認為楊貴妃的養兒,玄宗因此十分信任安祿山,任其坐大。

而玄宗在開元末年又將大權交給小人李林甫,李林甫雖有才智

卻口蜜腹劍,在當宰相的期間將朝中不順眼的人全部除掉,換

上自己的心腹,可是當李林甫在當宰相時安祿山很是憚服他的

才智,所以對於朝廷不敢失禮。但等到楊國忠繼任為宰相後,

兩人之間出現了嫌隙,楊國忠便時常對玄宗說安祿山蓄意謀

反,而且時常找事情激怒安祿山,想要安祿山趕快造反好讓他

取信於玄宗,後來安祿山為他所激動,便不得不反了。而身兼

營州、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的他,擁兵二十萬,在天寶十四

年(西元755年),以討伐楊國忠為名,舉兵叛亂。自范陽

南下,勢如破竹,輕易攻下洛陽城。接著又西破潼關,叛軍攻

入長安,玄宗倉皇逃走,準備逃入四川時,大軍要求懲治禍首

才肯前進,玄宗被迫在馬嵬坡將楊貴妃縊死〈註六〉。

而後因唐玄宗逃至成都,則太子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唐

室有了維繫人心的政府,各地紛紛起兵殺賊,其中以張巡和許

遠死守睢陽,阻斷叛軍掠食東南,更因能轉運東南糧食、財賦

支援北方的朝廷(唐)軍隊最為重要。其後叛軍發生內訌,安

祿山為義子安慶緒所殺,勢力減弱,而唐軍在大將郭子儀、李

光弼等人的領導下,率領大食、回紇的援兵乘機反攻。一場大

亂在史思明為義子史朝義所殺後,以及唐軍、大食、回紇支援

軍隊的努力下,在唐代宗廣德元年(西元763年)始告平定。

總計安史之亂前後九年,唐的元氣為之大傷。唐由盛世突步衰

落,關鍵即是安史之亂〈註七〉。

01. 安史之亂爆發前

A.政治制度

中央政府組織,自秦漢以後君權擴張,相權逐趨萎縮,終形成

尚書、中書、門下三省總管國政的制度。唐代仍沿此制,唯將

三省職權明確劃分,使其職掌固定而位尊,正式共同取代宰相

的地位。中書為決策機構,門下為審駁機構,尚書為執行機構,

而中書與門下共同於政事堂議事。三省首長皆為宰相,但實權

掌握在中書及門下,尚書必須加「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

書門下平章事」方可入政事堂議政。較秦漢進步的是,尚書省

下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總理全國事務,其地位等同漢代九卿

唯劃分較周密精確。

地方行政制度,東漢以後分為州郡縣三級。魏晉南北朝地方首

長多以武人擔任,獨攬軍政大權,是以州縣往往為豪強割據。

至唐代時廢郡,採用州縣二級制,那時州的地位相當於秦漢的

郡,不同的是州轄區較漢代之郡小。太宗時地域廣大,乃將全

國分為十道設巡察使。〈註八〉

B.兵制──府兵

沿北周府兵制度,北周府兵是兵農分離,隋則是兵農合一,唐

代府兵制原則上和北周及隋相同,折衝府有上、中、下、三等,

共有六百四十三個,一千二百人為上府,一千人為中府,八百

人為下府。全國的折衝府,分隸十六衛,各衛在京師以臨四方,

府兵不僅鎮壓地方,並須每年番上交代,而以宿衛京師,在每

歲冬季則集府兵而習軍陣。平時使之耕作,值番時則使之宿

衛,事變時則待契符之下而出兵〈註九〉。

C.經濟制度

隋唐亦行均田制,定賦稅為租庸調法,租者每丁歲須納粟二

石,庸者每丁歲須服役二十日,調者每戶隨鄉所出須歲納綾絹

各二丈棉三兩。國家有事,加役十五日者免其調,加役三十日

者租調全免。唯均田制依賴戶政之良好,武后以後戶政不修均

田難行,賦調不均土地漸為私人所有。〈註十〉

D.科舉制度

隋文帝鑿於門閥流弊,廢九品中正制度,改行薦舉設秀才科,

後煬帝再改進置進士科,以試策取士,為科舉之始。科舉制度

至唐代更加完備,取士之法分為三種:一、由學館選拔,名曰

生徒,如漢代博士子弟。二、由州縣貢舉,如漢代察舉孝廉之

制。三、由天子召徵,以待非常之才,名曰制舉。前兩種為常

科,後一為特科。唐代最盛行者為鄉貢,以「明經」、「進士」

最為重要,武后重用進士科擢拔人才,於政治上形成一新興勢

力,與世族集團相抗爭,為日後牛李黨爭的伏因。〈註十一〉

E.宗教

佛教在隋唐為全盛時期,由開國至玄宗時代北盛於南,一方面

逐漸中國化,另方面中國文化亦沾染甚深的佛教色彩。唐代佛

教大師輩出,各種宗派皆備,其宗師有玄奘等,玄奘自幼出家

因感於眾說紛歧,乃潛行出玉門關向那爛陀寺的戒賢大師受

學,回國後譯經說法,對中國文化與佛教的結合有莫大的貢

獻。而道教在玄宗在位時為極盛時代,其後武宗未及位即好道

術,即位後與宰相李德裕因崇信道教,嚴禁佛教盡廢佛寺,與

北魏太武帝、北周五帝合稱「三武之禍」。〈註十二〉

02.安史之亂後的唐代政局

安史之亂歷時九年,大難得以平定之因有兩個:一是唐朝的忠貞之士

的衛護,如郭子儀、李光弼等,一是安史降將的軍事援助。對於建有大功的忠臣名將,唐室授與節度使之位以嘉賞,因此於全國遍置節度使,各自均擁有軍權,治數州至十數州不等,甚至有節度使私相授受的情形,朝廷的威信喪失;而對於安史降將,亦既往不咎,不但不處罪,還詔留原地,這是因為唐朝本身的軍力考量,加上代宗一心想提早結束戰爭,因此不惜採取如此姑息的態度。

唐室既非以武力鎮服安史叛軍,因此在安史降將的眼中,唐室就不是一個使人威服畏懼的政府。受封於大河南北的安史降將們自始即對中央叛服無常,形成最早的割據情勢,相互攻伐,擾嚷不安。而唐室對彼姑息的態度,也造成一些非安史賊系強藩的輕視,亦視機叛變,造成中、晚唐政局不安,國力削弱,藩鎮之禍愈演愈烈,甚至導致滅亡〈註十三〉。

自玄宗、肅宗後的德宗,起初頗能勵精圖治,使藩鎮對之深為敬畏,可惜他後來引用奸相,使得好不容易挽回的局勢又隨之惡劣下去,之後藩鎮將領又謀反了,逼得德宗倉皇逃走,賴宰相陸贄的策劃才平定戰亂,遂德宗在返京後對藩鎮採姑息的政策。之後傳到憲宗,憲宗英武明智,是唐代後期的中興之王,他振舉綱紀制裁不法藩鎮,各藩鎮除了已被收復的,其餘紛紛獻地歸服中央,可是至憲宗死後,割據又起,又加上後來的牛李黨爭、宦官亂政、流寇外患、黃巢之亂都讓唐朝一步步走向滅亡的路,黃巢之亂後朱全忠篡唐,唐亡。而後來的五代十國就是延續晚唐的藩鎮割據〈註十四〉。

A.政治制度

中央政權在玄宗以後,尚書喪失宰相之權,而宰相亦不限三省

長官。玄宗開元以後,始有翰林學士之稱的出現,但在安史之

亂以後,詔敕或不由中書,而由翰林學士起草,德宗時,亦加

親任以翰林學士陸贄參決大政,十人號稱內相,於是機要之事

轉歸學士院,故中唐以後政權,實操於內庭。至於地方政區,

在亂後藩鎮往往干涉地方行政,採訪處置無法行使監察權,肅

宗時乃廢採訪處置使,又於節度巡屬設置觀察處置使,以節度

使兼領,總理巡屬諸州政務,仍稱為道,道遂成為行政區域,

節度使亦成為最高地方行政長官。〈註十五〉

B.兵制

由於高宗、武后以後征戍頻繁,府兵傷亡甚重,使原先的府兵

制敗壞,玄宗時已不可用,採宰相張說議,改為募兵制。邊境

防務則委之節度使所統邊兵,因而節度使所領邊兵日強,形成

內輕外重之勢,即安祿山作亂就不堪一擊,亂平之後全國遍佈

藩鎮,對朝廷構成嚴重威脅,天子所侍武力唯有禁軍。〈註十

六〉

C.經濟制度

租庸調制特色在於為民置產,先授民以田產後課徵其賦役,且

賦役甚輕。此制依賴戶籍正確,武后以後戶籍不整理,田產受

還不實賦調不均,制度漸壞。亂後逃亡死絕者多,戶籍更加難

以整理,制度遂至破壞。德宗之後廢租庸調制改行兩稅制,政

府量出為入。其優點為革除租稅不均之弊,缺點為失去為民置

產的法意,且因量出為入不免有隨意加徵之弊。〈註十七〉

D.宗教

安史之亂後至唐亡,佛教的中心南移,南派的禪宗大盛,禪宗

以頓悟為本,相信人人有佛性,輕視一切庸俗的宗教儀式,其

最大貢獻是將佛教教義簡易化,是佛教史上一大革命。禪宗的

興盛亦對宋明理學的興起有甚大的影響,其本身亦是佛教中國

化的代表。〈註十八〉

E.中唐首屈一指的名將

a.郭子儀

郭子儀恰是一個〝再造皇室〞力挽狂瀾使唐轉危而復甦的人物。眾所皆知,使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是安史之亂,即邊帥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而從根本上說卻是由於唐玄宗晚年的昏庸荒淫,吏治不修,奸佞當道,武備不整,偏喜邊功,以致海內虛耗,內輕外重所致。雖然從大局上講,此後的唐王朝並無清明氣象,但卻能枚平叛亂,收復兩京,不能說不賴郭子儀等優秀將領之力。

還有李光弼,他和郭子儀曾共同為朔方節度使效力,因年少意

氣,兩人雖然常見面但並不常說話,此後郭子儀當上節度使,

他深知李光弼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就要求盡釋前嫌,於是兩

人成為生死之交,共同擔負國家的興亡。後來郭子儀收復兩

京,朝廷對郭子儀開始猜忌,最後解了他的兵權,而後又因吐

蕃來犯已逼近長安,只好又把郭子儀給請了出來,郭子儀利用

吐蕃人生性多疑的心理,只用了區區一萬多的兵就把吐蕃的二

十萬大軍嚇跑。此後還有朝中的叛將勾結吐蕃回紇威逼長安,

但期間叛將暴斃,而吐蕃和回紇之間又出矛盾,郭子儀就利用

這個機會拉攏回紇,反攻吐蕃替唐朝解決了另一次的危機,所

以說他再造唐朝也不為過〈註十九〉。

b.李光弼

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人。父楷洛本為契丹酋長,於武則天時附唐。光弼少善騎射歷任朔方(今寧夏靈武西北)、河西(今甘肅武威)將校。天寶十四載(755)安祿山反,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次年,光弼被子儀荐為河東(今山西太原西南)節度使,又加河北採訪使,領朔方兵五千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收常山(今河北正定),會合郭子儀軍大破祿山將史思明,河北十餘郡復歸唐。

肅宗至德二載(757)史思明、蔡希德以十餘萬眾圍攻太原。太原只有河東兵約萬人,光弼鼓勵士卒多方備御使其不能得逞。後安慶緒(安祿山子)殺父自立,思明歸范陽留蔡希德繼續攻城。光弼乘其懈怠出兵反擊大敗叛軍。乾元元年(758)子儀、光弼等九節度使聯兵圍安慶緒於相州(今河南安陽)。隔年史思明自范陽來援慶緒,唐諸軍戰敗唯光弼軍不散。代宗命光弼代子儀為朔方節度使、兵馬副元帥入洛陽。時史思明已殺安慶緒稱大燕皇帝,遣軍攻河南諸州。光弼以洛陽城大難守,遂撤出官吏百姓棄空城,率全軍守河陽三城(今河南孟縣東南)。思明入洛陽,於河南掘溝築月城與光弼相持。次年光弼大敗思明於河陽乘勝收復懷州(今河南沁陽)。上元二年(761)宦官魚朝恩、大將僕固懷恩奏稱叛軍不難掃除,肅宗促光弼被迫速攻洛陽,唐軍大敗河陽、懷州均陷。光弼退守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入朝肅宗不加罪責命其以太尉充河南副元帥,都統河南等五道行營節度使鎮臨淮(今安徽盱眙北)。此時史思明已被其子史朝義所殺﹐朝義遣軍南侵申(今河南信陽)、光(今河南潢川)等十三州,自領精騎圍宋州(今河南商邱南)。光弼移鎮徐州(今屬江蘇)擊敗叛軍,寶應元年(762)進封臨淮郡王。當時浙東袁晁起義光弼遣軍鎮壓。

唐代宗李豫即位後信任宦官程元振、魚朝恩,兩人皆與光弼不協力圖中傷。光弼自鎮臨淮二三年間不敢入朝。他歷來治軍嚴肅,發布命令時諸將不敢仰視。至是朝廷屢次徵召,他皆遷延不至諸將因此不聽指揮,光弼羞愧成疾廣德二年(764)卒於徐州。〈註二十〉

參●結論

在仔細找過資料後,更能體會做論文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有明確的方向,以及正確的方法,不能漫無目的亂找,否則只會事倍功半。我一直以為之前所學習的唐史已經非常豐富了,沒想到這其中還藏有許多我所不知道的內幕資料,在仔細閱讀過所蒐集的資料後,不但使我了解為何安祿山會反叛,更確立了我對唐史的觀念,例如我發現了許多在教科書上沒有接觸過的知識,知道原來在玄宗之後的皇帝並不全是昏君,像憲宗是唐朝後期的中興之王,他制裁了許多不法藩鎮,一度使唐朝恢復統一,可惜他死後又成割據之局,漸漸的又恢復藩鎮割據的場面。

以及許多後來的皇帝想挽回局勢,可惜身邊並無可用之人,盡是一些爭權奪利的宦官、小人,只能抑鬱而終。由唐朝的太平盛世到後來的藩鎮割據,讓我深刻的體會到歷史上常說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真是一點也沒錯啊!因為太平的日子過久了,就會養成惰性,連基本的防身都不會,才會導致後來連反擊的能力都沒有,終致亡國。這是我整理資料後深刻的體認。

肆●引註資料

註一、《中國通史〈上〉》。p.446~p.450。黃大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3。

註二、安史之亂之後的藩鎮之禍。 m?d=2002-04-25&e=hm127306&t=.htm&j=11&f=main&v=1

註三、《中國通史〈上〉》。p.438~p.439。黃大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3。

註四、楊貴妃。

長恨歌的時代與背景

註五、同註二

註六、《中國歷史故事》。p.263。許康。牧童出版社。1982。

註七、安史之亂。 。

註八、《中國歷史》。p.168~p.169。李國祁。三民書局。1987。

註九、《中國通史〈上〉》。p.405。黃大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3。 註十、《中國歷史》。p.170~p.171。李國祁。三民書局。1987。

註十一、《中國歷史》。p.171。李國祁。三民書局。1987。

註十二、《中國歷史》。p.172~p.173。李國祁。三民書局。1987。

註十三、同註二

註十四、《中國通史〈上〉》。p.405。黃大受。五南圖書出版公

司。1983。

註十五、《中國通史〈下〉》。p.51~p.53。林瑞翰著。三民書局。

1989。

註十六、《中國通史〈下〉》。p.55~p.56。林瑞翰著。三民書局。

1989。

註十七、《中國通史〈下〉》。p.58~p.59。林瑞翰著。三民書局。

1989。

註十八、《中國通史〈下〉》。p.63~p.64。林瑞翰著。三民書局。

1989。

註十九、郭子儀──中唐首屈一指的名將。 。

註二十、中國百科全書。。

11/11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相关文章

  • 浅论[源氏物语]艺术特色
  • 浅论<源氏物语>艺术特色 目 录 摘要----------------------- 2 前言--------------------- --4 一.<源氏物语>的创作---------------4 1.1< ...查看


  • [马嵬](其二)教案
  • <马嵬>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2. 学习本诗叙事.表现等手法 3. 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难点: 1.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2. 诗歌蕴涵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公开课千 ...查看


  • 大学语文基本知识点
  • <大学语文>基本知识点 一.一要点:语文包括语言文字知识和文学知识 1.语言文字知识: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1)文言实词:古今意:常用文言实词具体含义 (2)文言虚词:之.其.者.所.以.于.而.则.焉.乃 (3)文言句式:使 ...查看


  • 韩国的白居易研究概况及有关问题
  • 作者:金卿东 翻译:刘维治 (1944-),男,辽宁大连人,辽宁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辽宁大学 中文系,辽宁 沈阳 110036 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10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查看


  • 马嵬驿教案
  • 马嵬 清 袁枚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2.掌握诗歌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马嵬坡故事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袁枚 (1716-1798)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晚年自称袁丝 ...查看


  • [长恨歌]王琦瑶人物分析
  •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王琦瑶的悲剧 鲁迅先生曾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在<长恨歌>中,王安忆将她所构建的关于美好的部分渲染到极致,又亲自将其揉碎,无限的 ...查看


  • 2005 张叔平访谈:我给你看我所有的东西
  • 2005年<电影世界>特刊 知道张叔平,大都源于王家卫.而我却源于达明一派,传说他们的每一张封套,部是张叔平设计的.我当年迷这支香港乐队,也是从在一排花花绿绿的碟架上,能很容易认出他们.再后来看电影,看得稍稍仔细了,才知道那些亦 ...查看


  • 论曹操诗文的文学史意义
  • 论曹操诗文的文学史意义 李娟 (伊犁师范学院奎屯校区文理系 新疆奎屯 833200) ,他的<苦寒行>[摘 要]汉魏时期,曹操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文学现象:一方面作为政三足鼎立的局面.作为文学家,曹操"雅爱诗章" ...查看


  • [白鹿原]和[长恨歌]开头的叙述败笔
  • --悠哉看点之五 作者:悠 哉 陈忠实和王安忆是当代中国第一流的长篇小说家,两人的长篇小说代表作<白鹿原>和<长恨歌>均获中国官方的"茅盾文学奖"(性质与当年苏联的"斯大林文学奖&quo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