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文明·营造美德家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从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一直到今天的人类文明,无一不证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精神血脉,这个民族也将趋向灭亡。传承中华文化,共建精神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历史责任,更是时不我待的需要。中华文化之传承,除了依靠学校和社会教育外,最最该依靠的是家庭。
家,是温馨的港湾,是人之初的第一课堂,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构成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基本要素。正如《礼记》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德,一国兴德”,每个人的伦理价值构建都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千万个家庭家风好,社会风气才会好。
教育是春风化雨的渗透,家庭教育德育优先。在家庭中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不仅是一个持久性的问题,更是一个方法性的问题。针对孩子成长的特性,结合我自身的育儿经验,我认为在家庭中传承中华传统美德,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立成于幼,潜移默化。中国古代家教《颜氏家训》:“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以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强调只要坚持从小实行道德启蒙,就能在少儿的心中培养起道德伦理情感,并在不断地砥砺之后,习惯成自然地践履道德。近代婴幼儿生理学、
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的研究也说明,早期教育在个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孩子幼年时期对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美德教育,能培养起孩子道德良知和优秀品质,并伴随其成长越发牢固。正如我们俗话说的“三岁看到老”,好的习惯的养成影响孩子一生。
2.通俗易懂,喜闻乐见。传统文化毕竟年代久远,如今的孩子们读来如同嚼蜡。如《弟子规》和《三字经》等易懂易读的道德启蒙读物还不多,也未能整编出像古时“二十四孝”那样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的德育经典案例。在我们家通过阅读、演唱、游戏、观看视频、参观与实践等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发现孩子在玩中了解传统美德、掌握传统美德、践行传统美德更为深刻。
3、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应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层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从范围上可由家庭伦理到学校伦理,社会伦理。以使孩子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而受到传统美德教育的层次也不断提高。
4、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家庭道德教育。这需要家长有较强的教育意识,善于捕捉最佳教育时机。家庭教育具有随机性,在做家务、走亲访友逛商场等到处都可以找到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时机,教导孩子关心别人。即使很小的孩子都能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并养成喜欢助人的良好
习惯。专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龄,都能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并养成喜欢助人的习惯。
5、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长要率先示范,以身作则。父母无声的行为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不仅要言教,更要身教,就是我们说的“潜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有效的。父母的行为举止,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想自己的孩子有爱心,父母就应该率先做出有爱心的行动!平时在家里,如果父母把给长辈倒茶、盛饭、搬凳子视为必做之事,那么孩子必定也会跟着做。
在家庭教育中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时代的需要。把孩子培养成为既有传统美德又有时代精神的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同传承中华文明,营造美德家庭,共建和谐中国!
传承中华文明·营造美德家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从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一直到今天的人类文明,无一不证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精神血脉,这个民族也将趋向灭亡。传承中华文化,共建精神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历史责任,更是时不我待的需要。中华文化之传承,除了依靠学校和社会教育外,最最该依靠的是家庭。
家,是温馨的港湾,是人之初的第一课堂,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构成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基本要素。正如《礼记》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德,一国兴德”,每个人的伦理价值构建都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千万个家庭家风好,社会风气才会好。
教育是春风化雨的渗透,家庭教育德育优先。在家庭中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不仅是一个持久性的问题,更是一个方法性的问题。针对孩子成长的特性,结合我自身的育儿经验,我认为在家庭中传承中华传统美德,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立成于幼,潜移默化。中国古代家教《颜氏家训》:“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以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强调只要坚持从小实行道德启蒙,就能在少儿的心中培养起道德伦理情感,并在不断地砥砺之后,习惯成自然地践履道德。近代婴幼儿生理学、
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方面的研究也说明,早期教育在个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孩子幼年时期对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美德教育,能培养起孩子道德良知和优秀品质,并伴随其成长越发牢固。正如我们俗话说的“三岁看到老”,好的习惯的养成影响孩子一生。
2.通俗易懂,喜闻乐见。传统文化毕竟年代久远,如今的孩子们读来如同嚼蜡。如《弟子规》和《三字经》等易懂易读的道德启蒙读物还不多,也未能整编出像古时“二十四孝”那样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的德育经典案例。在我们家通过阅读、演唱、游戏、观看视频、参观与实践等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发现孩子在玩中了解传统美德、掌握传统美德、践行传统美德更为深刻。
3、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应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层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从范围上可由家庭伦理到学校伦理,社会伦理。以使孩子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而受到传统美德教育的层次也不断提高。
4、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家庭道德教育。这需要家长有较强的教育意识,善于捕捉最佳教育时机。家庭教育具有随机性,在做家务、走亲访友逛商场等到处都可以找到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时机,教导孩子关心别人。即使很小的孩子都能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并养成喜欢助人的良好
习惯。专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龄,都能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并养成喜欢助人的习惯。
5、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长要率先示范,以身作则。父母无声的行为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不仅要言教,更要身教,就是我们说的“潜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有效的。父母的行为举止,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想自己的孩子有爱心,父母就应该率先做出有爱心的行动!平时在家里,如果父母把给长辈倒茶、盛饭、搬凳子视为必做之事,那么孩子必定也会跟着做。
在家庭教育中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时代的需要。把孩子培养成为既有传统美德又有时代精神的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同传承中华文明,营造美德家庭,共建和谐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