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4期
Research of Chinese Literature
2012第4期,
[当代评论]
现代中国的现实主义叙事
———路遥小说《人生》的知识社会学解读①
刘成才
(南通大学文学院
范钦林
江苏南通226019)
;身体;风景;现实主义;知识社会学关键词:《人生》
“知识社会学”《人生》摘要:在研究视角中,路遥的现实主义小说中的身体、风景与现实主义已被1980年代中国
“现代”这个意识形态规训与殖民,汇入到现代中国大叙事中去,为建构新意识形态合法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与论证。路
“现代化”遥的现实主义文学把潜在社会劳动者收编到实现国家话语中,因此得到劳动者和官方权力话语的欢迎与首肯,
在无意识中与现实社会意识形态达成和解,甚至是同谋的隐秘存在,也是其小说现实主义叙事最现代之所在,并为文学对现实发言的可能性提供了独特的思考视角。
I207.4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35(2012)04-094-04〔中图分类号〕
Realism Narrative of Modern China :An Interpretation of Lu Yao ’s Novel Life i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of Knowledge
LIU Cheng-cai
FAN Qin-li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226019)
Key words :Life ;body ;scenery ;realism ;Sociology of Knowledge
Abstract :I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of Knowledge ,the body ,scenery and realism in Lu Yao ’s realism novel Life have been disciplined and colonized by the 1980s ’ideology of modern China ,and have mingled in the grand narrative of modern Chi-s realism literature incorpo-na ,providing a strong support and argument for constructing the new ideological legitimacy.Lu Yao ’
rates the potential social workers into the modernization discourse of modern China ,and has been accepted and admitted by both workers and the official discourse of power.Thus it reached a compromise with the social ideology unconsciously ,even as a secret accomplice.This is exactly the most modern implication of the realism narrative in his novel ,which provides a unique research perspective for the possibility of literature to expressing viewpoints on reality.
被评论者提升到本体论意义上的激赏式语词施加给路遥路遥研究中存在着一个悖论:作为路遥影响最大的小
,《平凡的世界》“《平及其小说。这在某种意义上是1980年代主流文学观念的说获得了最广泛读者的接纳,形成了
延续,主宰1980年代主流文学史叙述的是将文学理解为,“茅盾文学现象”甚至得到官方话语认可,获得凡的世界》
“政治”的对立,路遥被施加这些激赏式语词,潜在地迎与;但研究者认可的却是《人生》。在众多当代文学史著奖”
合了文学背离政治回归自身的文学强势话语,而这种论断《人生》。洪子诚《中国当作中,文学史家关注的几乎都是
恰恰忽略了政治无意识对路遥的文学创作的潜在规训。代文学史》对路遥顺带而过,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
“知识社会学”《人生》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人生》,《中国程》的论述只停止在使用范围最广的朱栋霖
中的身体、风景、现实主义等关键词进行语境化“重返”式现代文学史》甚至没有提及路遥。这导致一位研究者判断:
解读,分析1980年代语境中意识形态建构如何产生和发“路遥在当代文学发展中的意义到《人生》就为止了,他在
〔1〕(P160)挥效用的,文学为建构新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提供支撑与论”文学史上的位置更因其英年早逝而被圈定。
证的独特方式,揭示出权力、制度、意识形态对文学与人规在1990年代以来的路遥研究中,路遥不可避免的被
训的深刻变化与隐秘成规;以及在当下高度商业化的时代“固化”:现实主义、史诗品格、良知与苦难叙事等一系列
〔收稿日期〕:2012-02-1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文化产业化政策背景下的当代文学创作转型研究”(10BZW096)、南通大学人文社科研
“十七年文学与1990年代文学关联研究”(11W02)阶段性成果。究项目
〔作者简介〕:刘成才(1976-),男,安徽亳州人,博士,南通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论与当代文化批评。范钦林
(1955-),男,江苏如东人,博士,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
。
94
里,在一个权力话语不断地生产出它的衍生者,并且渗透
文学与文学研究如何实现对现到社会所有层面的社会里,
,“无能的力量如何可能”?实发言
一、身体与政治:意识形态叙事的融入与殖民
他的身体是很健美的。修长的身材,没有体力劳动留下的任何印记,但又很壮实,看出他进行过规范的体育锻炼。脸上的皮肤稍有点黑,高鼻梁,大花眼,两道剑眉特别耐看。他是英俊的,尤其是在他沉思和
①
皱着眉头的时候,更显示出一种很魅力的男性美。这是小说开始对高加林身体的描写。路遥一直把柳青当
,《人生》开始也引用了柳青的作自己创作与人生的导师
《创业史》话作为对整部小说意义的概括。柳青的对身体
的描写是:
刘淑良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劳动妇女,前额宽阔的长方脸盘,浓眉大眼,显得精明能干。生宝再看她托在木炕沿上的两手和踏在脚地上的两脚,的确比一般只从事家务劳动的妇女要大。骨骼几乎同他一样高大,猛一看似乎有点消瘦,仔细看却是十分强〔2〕(P260) 壮。
“视角获得”,“那种被知识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前提在于即
一个特定集团内当作绝对的而加以接受的东西,在外人看
”来是受该集团的处境限制的,并被认为是片面的。当我们
路遥这种关于身体的思维方式突破视角限制要深思的是,
,“是与什么样的社会结构有关系时才产生出和知识表述
〔3〕(P288)
“知识社会学”来和发挥效用的?”当我们用的方法
“身体的生成不是去观察这两段身体描写的时候,会发现
,天成、生物决定甚或个人意志反映的结果”而一个自发、
〔4〕(P6)
“一个非常政治性的过程和结果”。是一直以来,对身
“身体政治”,体规训是权力努力的目标,由此形成了而身
体也从未停止过对权力的反抗。在巴赫金的研究中,身体
和对权力长久以来的反抗发展成一种“诡态现实主义”
“低俗的身体层面”。通过对其生物功能如吃喝拉撒、性交、嘉年华节上的堕落等的肆无忌惮的描述,怪异的身体
〔5〕(P7)
在福对中世纪的基督教会的霸权意识形成了挑战。
,“肉体也直接卷入某种政治领域;权力关柯的卓越研究中
系直接控制它,干预它,给它打上标记,训练它,折磨它,强
,迫它完成某些任务、表现某些仪式和发出某些信号”而所“肉体的政有这些针对肉体的施加控制行为,被福柯称为
〔6〕(P28)。柳青与路遥对身体的不同描写,就表现治技术学”
了政治对身体关注的变化,反映的是1980年代国家执政方针变化与整个社会的转型。在柳青描写身体的年代,国
农村全力支持城市建设,这家的政策是大力发展工业化,
最终导致农村封闭式一政策将城乡差别固定化和扩大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的社会结构,特别是1958年
例》的颁布,农民被禁锢在指定个体位置上,没有任何改变命运的可能性,身体只能被规训成适合农村劳动生活的样态。所以,柳青笔下的劳动妇女和男人一样强壮,脸型宽阔,浓眉大眼,手脚粗大,突出的是身体的“物质”方面的
而没有任何与“精神”有关的描写。这完全是为了特点,
“合格”“火热的社会塑造出农村的个体劳动者,以投入到
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而路遥对身体的描写关注的却更
“精神”修长、耐看、英俊、魅力等特性多的是身体的健美、
但又不是长期体力劳动而是规范的所显露出来的男性美,
体育锻炼塑造出来的。这种对身体关注的重心已经发生了彻底的转移,从对身体的劳动属性关注转移到对身体“精神”属性的赞美,暗示了意识形态对身体的标记。
《人生》中与身体密切相关的,还有巧珍刷牙、漂白井水两个事件。高加林为了让井水更干净而在水井里放了
:“你妈不讲卫结果招致众多担水人的粗话咒骂漂白粉,
生,生养得你缺胳膊了还是少腿了?”最后是代表权威的高明楼让众人服帖并争着担水回家了。巧珍刷牙被村子里
“风一股雨一股”传得的,很多人跑过来看热闹,导致巧珍
:“狗屁卫生!你个土包子百姓,挨了父亲一顿臭骂满嘴的
白沫子,全村人都在笑话你这个败家子!你羞先人哩!”这两个事件表面上是关于卫生的,实际上,却是1980年代的意识形态话语通由卫生对每一个个体身体的规训与“殖
。正如英国学者大卫·阿诺德在对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民”
中的卫生政策的研究中指出的,英国的殖民主义体现在身体方面。尤其是在像腺鼠疫等传染病爆发的时候,西医及西方
“对身体的侵犯”,这是以现代的健康的疾病预防方法体现出
〔7〕(P211)
粗暴而强迫地对身体进行殖民。和卫生为口号,
在路遥的描写中,还有着更深层意义。知识社会学“关心客体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以何种不同的方式把自
,“社会结构何时、即何地开始表现在论断己呈现给主体”
〔3〕(P270)
前者具体地决定后者?”的结构中?在什么意义上,
高加林刷牙,高三星刷牙,巧玲刷牙,大家谁也不奇怪,唯独巧珍刷牙,大家感到又新奇又不习惯,那么,巧珍为什么要忍受着挨骂和刷破牙床的痛而坚持刷牙呢?村民讽刺:“一天门外也没逛,她斗大的字不识一升,倒学起文明来了!”因为刷牙代表着文明。大家关注的不是刷牙本身,而是刷牙主体,既然刷牙代表着文明,那也只有代表着文明的人去做这件事大家才能接受,这正是1980年代主流政
。“文明”是意治意识形态对身体的建构在文学中的投影
识形态对当时的改革开放这个大政方针政策的一种现代
化允诺,在小说中,这种建构已经以一种强硬的方式闯入这个偏远的乡村,开始在每个个体身上显形。同时,这种新的社会结构也已经出现在路遥文学叙事的论断之中,从
为而让文学中的身体一起汇入到意识形态的大叙事中去,
建构新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提供着有力的支撑与论证。
二、风景与权力:现代化话语的扩张与散布
《人生》中经常可以见到大段大段的景色描写:
天蓝得像水洗过一般。雪白的云朵静静地飘浮在空中。大川道里,连片的玉米绿毡似的一直铺到西面的老牛山下。川道两边的大山挡住了视线,更远的天边弥漫着一层淡蓝色的雾霭。向阳的山坡大部分是麦田,有的已经翻过,土是深棕色的; 有的没有翻过,被太阳晒得白花花的,泛出一层淡淡的浅绿。
路遥其它小说中同样经常出现这种大段大段的风景描写,蓝天、太阳、永恒、青春、生命这些几近腐烂的词汇在路遥
。“风景”的风景描写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频繁出现
95
《人生》在中,已经不仅仅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那么简单,
。柄谷行人认为“风而是成了一种现代的“认识性装置”
为了风景的出现,必须改变所谓知景不仅仅存在于外部,
”,“只觉的形态,为此,需要某种反转。而要造成这种反转
有在对周围外部的东西没有关心的‘内在的人’那里,风景才能得以发现。风景乃是被无视‘外部’的人发现
〔8〕(P12)”也就是说,只有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才能够“发的。
“发现”风景,才能有风景的内心和眼睛。现”
《人生》“风景”中很多具有意味的画面描写,都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1980年代意识形态的权力话语建构。意
“重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识形态在1970年代末,“理论家们将西方的、的参考坐标就是西方工业化的、资特别是美国作为历史发展序列中的最本主义的民主国家,
然后依此为出发点,标示出现代性较弱的社会与高阶段,
〔9〕
”(P6)在这个坐标下,包括中国这个最高点之间的距离。
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对于现代化的想像与规划,都需要
。《人生》“风景”依照西方标准来作出判断中的许多描写
都带有意识形态现代化权力话语扩张与散布的痕迹,例
这段高加林观察巧珍的侧影:如,
他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和巧珍一样的姑娘。他仔细回忆了一下,才想起他是看到过一张类似的画。好象是俄罗斯画家的油画。画面上也是一片绿色的庄稼地,地面的一条小路上,一个苗条美丽的姑娘一边走,一边正向远方望去,只不过她头上好像拢着一条鲜红的头巾……在高加林的眼里,巧珍这个标准的中国农村姑娘第一印象竟是西方的油画!而同样,巧珍对她和高加林之间爱情场
“现代”:也是那样的景的想像,
她曾在心里无数次梦想她和这个人在一起的情
景:她把她的手放在他的手里,让他拉着,在春天的田野里,在夏天的花丛中,在秋天的果林里,在冬天的雪地上,走呀,跑呀,并且像人家电影里一样,让他把她抱住,亲她……
这种关于爱情幸福生活的想像,在1970年代末中国政府开始启动现代化,并将“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国家幸福远景之前的文学叙事中出现是绝对不可能的,也是危险的。而在1980年代的语境中,却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因“现代化”作为一种中国政府、知识界构想、规划和想象为
“斗大的字的知识语言,已经扩张并融入进包括偏远乡村
不识一升”的巧珍的潜意识中,成为了一种被整个社会普
。《人生》遍分享的现代化意识形态中出现的这些话语痕
迹,就为现代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权力话语的扩张与散布
也支持着我们关于文学处于及其再生产过程提供着见证,
及社会结构中心并承载着远远超过文学自身的社会功能,
其对现实发言的可能性的论证与想像。
〔10〕”“坚持性格,写出了中国农民个体和群体的命运。路遥
‘时代一贯重视文学的了文学的现实性和当代性的统一,
‘社会意义’,和重视创作题材‘广阔而深刻的社会意义’
,生活的内涵’创作服务于现实人生的活文学,小说的现实
〔11〕”魅力就在于服务人生和取材于现实人生的统一。
柄谷行人认为,写实主义的本质在于非亲和化,即为了使眼睛熟悉某种事物而让你看没有看到过的东西,不断
,“在这个意义上,因此所谓地把亲和性的东西非亲和性,
如卡夫卡的作品亦属于写实主义。写实主反写实主义的,
还要时时创造出风景,要使此前作义并非仅仅描写风景,
为事实存在着的但谁也没有看到的风景得以存在。也因
〔8〕(P19)。”此,写实主义者永远是‘内在的人’由柄谷行人这
我们会发现,现实主义在深层次意义上也是最句话反推过去,
,《人生》现代的文学表现手法,而这一点可以作为有力的印
。《人生》证这种最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表达的恰恰是最现
表现了路遥内心深处认同并非常渴望追求现代的内在渴求,
代化的潜意识心态,这也正是意识形态规训的痕迹所在。
《人生》路遥创作时,现代化在中国已经有一定程度
的展开,我们从小说中可以明显的感觉出来。巧珍喜欢高
样样在行;会安电灯,加林的是他那一身本事:吹拉弹唱,
会开拖拉机,还会给报纸上写文章哩!再说,又爱讲卫生,衣服不管新旧,常穿的干干净净,浑身的香皂味!高加林
无一不是这场源于意识形态允诺而呈现出来的这些本事,
的现代化的样态。同样,在高加林和黄亚萍之间的谈话中,
,出现的更多的是对现代化至关重要的能源问题:除了石油,
现在有十四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复合能源,太阳能、地热海洋能、波浪能、潮汐能……这些现代化的代名词,让高加能、
、《三人生》与现实主义:最现实的就是最现代的
长期以来,现实主义一直是评论者对《人生》创作风
,“这部作品之所以被称为严格的现实主义作品,格的指认
不仅在于作品展示的大量的生活细节、农村生活图画都相当逼真,而且在于作者精细深刻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心理、
林面对着作为意识形态现代化代表的黄亚萍只能惊讶得半天
合不拢嘴。此时,意识形态的潜在规训已经不言而喻。
,“现代化”在1980年代的知识构成与文学叙事中是
至为关键的主题词,并且构成了主流论述的知识范式,但
“现代化”深入到的历史语境和学科背景我们就会发是,
,“现代化理论”现是携带着强烈的地缘政治意识形态而迅速全球化的,与1980年代中国知识构成与文学叙事扭结成错综复杂的关系扣。美国学者雷迅马详细描述并分析了在冷战格局中,为了与苏联革命范式的发展模式争夺新兴
美国的经济学、政治学与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第三世界国家,
“现代化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部分集中于界,如何构造出
“互有重叠互有关联的假设之上”,它从西方发达社会中几个
提取出有关现代性的规范知识,并用来作为衡量第三世界国
〔9〕(P7)
家现代化程度的准则。可以看出,在1980年代中国语境
“现代化”中,包括在内的被我们视之为理所当然所分享的一其实是充满意识形态意味的社会共识。些东西,
更为重要的是,路遥为高加林所安排的道路及其小说在读者群中的接受效果,更是充满着对“现代化”这个意
“认同”“构建”。小与对读者群的意识形态识形态深深的
说结尾,德顺爷爷对高加林说:
“就是这山,这水,这土地,一代一代养活了我们。没有这土地,世界上就什么也不会有! 只要咱们爱劳动,一切都还会好起来的。再说,而今党的政策也对头了,现在生活一天天往好变。咱们农村往后的前程大着哩,屈不了你的才! ”
96
听到这些,高加林一下子扑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住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
:“我的亲人哪……”一声
在这个略显庸俗化的结尾中,由于农村的现代化改革并没有进一步的启动,路遥并不能为高加林指一条路去走,所以只能把他给强行的收编。高加林的结局如何,从《人
的阅读接受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与对应。在生》
2009年新版的《人生》封面,有着两段话:
18岁时我再度高考失利,应聘了五六个工作都没人要,只能去当送杂志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让我意识到不放弃总有机会,否则我现在还在踩
———马云三轮车呢。
这么多年我看过很多作品,都对我电影创作有很
《人生》,大的影响,但是对我帮助最大的反而是这本
它让我开始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思考我的人
———贾樟柯②生。
这才是路遥小说现实主义最现代的地方:用自己的现实主
“劳动者”义文学把主人公及潜在的社会收编到为实现国家
“现代化”这个当下最大的意识形态之中。正是在这个意义
路遥小说能够受到作为普通劳动者的读者和官方权力上,
《人生》才能够得到理解。路遥的在用话语的欢迎与首肯,
文学作为一种行动方式,反抗世界对个人的征召与规训的同时,却又在无意识中与现实社会意识形态妥协达成和解,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同谋的隐秘存在。这意味着社会整
以合的核心统治模式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以诱惑取代镇压,
公共关系取代警察,以广告取代权威性,以创造出来的需求
“受到监控的”“自一个社会已经为一个取代强制性规范,
动监控的”社会所取代,而一个这样的社会,在齐格蒙·鲍
〔12〕(P223)
曼的研究中,恰恰是最为现代甚至是后现代的。
时代这种历史局限性的判定之下的时候,我们要考虑的
我们的文学以及对文学的研究,是否会在这种历史局是,
限性的判定之下,而失去对于文学事实应有的谦虚与诚恳。正如日本学者沟口熊三在反省日本学界的中国研究
:“如果说历史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为时曾批判的那样
假说的学问,那么,这个结构相应地具备作为假说的机能。问题是假说再怎么样也是假说而不是事实……换句话来说,由于没有别的假说与之对立,因此它基本上失去了假
〔13〕
”(P24)说对于事实本该具有的谦虚。
最后,我们要追问的是,在当下这个高度经济化商业化的时代里,在一个权力话语不断地生产出它的衍生者,并且渗透到社会所有层面的社会里,文学与文学研究如何
,“无能的力量如何可能”?〔14〕实现对现实的发言
〔注释〕
《人生》①本文所引中文本,均引自北京十月文艺出版
社2009年版,下引文本不再一一标出。
《人生》②这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路遥的封
封面还有更多文化名人谈及《人生》对自面宣传语,
己的人生道路的影响。
[参考文献]
〔1〕〔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邵燕君.倾斜的文学场
2003.〔2〕〔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柳青.创业史〔3〕卡尔·曼海姆,黎明、李书崇译.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
〔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5〕巴赫金,李兆林等译.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
〔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
1998.社,
〔6〕〔M 〕.米歇尔·福柯,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
2003.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7〕David ,Arnold ,Colonizing the Body :State Medicine and
〔M 〕.Los Epidemic Disease in Nineteenth-Century India
Angeles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1993.〔8〕〔M 〕.北柄谷行人,赵京华译.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
2003.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9〕〔M 〕.北京:雷迅马,牛可译.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
2003.中央编译出版社,
〔10〕研讨会纪要.一部具有内在魅力的现实主义力作
〔J 〕.花城,1987(3).〔11〕——路遥论〔J 〕.文学李星.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
1991(4).评论,
〔12〕.上齐格蒙·鲍曼,洪涛译.立法者与阐释者〔M 〕
2000.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3〕〔M 〕.沟口熊三,李甦平、徐滔译.作为方法的中国
1996.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4〕.21蔡翔、罗岗、倪文尖.无能的力量如何可能〔J 〕
2009-02-23.世纪经济报道,
:“无能的力量如何可能”结语
在中国已经高度现代化的21世纪当下,当年高加林
依然在广大来自农村、希望凭一己努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力获得在城市中扎根机会的大学毕业生与打工者身上上
,《人演着,甚至更残酷、更严峻。在他们苦苦挣扎的时候
带给他们的慰藉是那样的苍白与无力。到底什么才能生》
给他们以更强大更现代的精神支持,让他们能够寻找到一个更加理性也更为稳固的在城市中生存下去的支撑点?
当下的文学研究者在面对《人生》之类的作品的时往往是失语的。作品评论史上的一些观点被反复的演候,
绎并过度的征用,并被循环施加在对小说及作家的评论
《人生》的知识社会学解读,我们发现,当代权上。通过对
力对知识分子的规训主要采取内在的方式,即葛兰西所说“认同”。这种“认同”“事实”,“建的并不取决于而取决于,即通过言说的运作,让外在的意识形态与政治逐渐地构”
“生产转化为主体的内在要求。福柯意义上的权力是一个
的概念,在他看来,权力渗透在社会所有层面,产生出性”
各种各样的关系,而不仅是简单的支配关系,正是权力的结合或者纷争才构成了巨大、复杂而纷繁的形式本身,社
《人生》这样的会机制正是权力的战略形式。当我们面对
文学文本,而我们的研究与创作都处在我们所身处的当下
97
2012年第4期
Research of Chinese Literature
2012第4期,
[当代评论]
现代中国的现实主义叙事
———路遥小说《人生》的知识社会学解读①
刘成才
(南通大学文学院
范钦林
江苏南通226019)
;身体;风景;现实主义;知识社会学关键词:《人生》
“知识社会学”《人生》摘要:在研究视角中,路遥的现实主义小说中的身体、风景与现实主义已被1980年代中国
“现代”这个意识形态规训与殖民,汇入到现代中国大叙事中去,为建构新意识形态合法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与论证。路
“现代化”遥的现实主义文学把潜在社会劳动者收编到实现国家话语中,因此得到劳动者和官方权力话语的欢迎与首肯,
在无意识中与现实社会意识形态达成和解,甚至是同谋的隐秘存在,也是其小说现实主义叙事最现代之所在,并为文学对现实发言的可能性提供了独特的思考视角。
I207.4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35(2012)04-094-04〔中图分类号〕
Realism Narrative of Modern China :An Interpretation of Lu Yao ’s Novel Life i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of Knowledge
LIU Cheng-cai
FAN Qin-li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226019)
Key words :Life ;body ;scenery ;realism ;Sociology of Knowledge
Abstract :I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of Knowledge ,the body ,scenery and realism in Lu Yao ’s realism novel Life have been disciplined and colonized by the 1980s ’ideology of modern China ,and have mingled in the grand narrative of modern Chi-s realism literature incorpo-na ,providing a strong support and argument for constructing the new ideological legitimacy.Lu Yao ’
rates the potential social workers into the modernization discourse of modern China ,and has been accepted and admitted by both workers and the official discourse of power.Thus it reached a compromise with the social ideology unconsciously ,even as a secret accomplice.This is exactly the most modern implication of the realism narrative in his novel ,which provides a unique research perspective for the possibility of literature to expressing viewpoints on reality.
被评论者提升到本体论意义上的激赏式语词施加给路遥路遥研究中存在着一个悖论:作为路遥影响最大的小
,《平凡的世界》“《平及其小说。这在某种意义上是1980年代主流文学观念的说获得了最广泛读者的接纳,形成了
延续,主宰1980年代主流文学史叙述的是将文学理解为,“茅盾文学现象”甚至得到官方话语认可,获得凡的世界》
“政治”的对立,路遥被施加这些激赏式语词,潜在地迎与;但研究者认可的却是《人生》。在众多当代文学史著奖”
合了文学背离政治回归自身的文学强势话语,而这种论断《人生》。洪子诚《中国当作中,文学史家关注的几乎都是
恰恰忽略了政治无意识对路遥的文学创作的潜在规训。代文学史》对路遥顺带而过,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
“知识社会学”《人生》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人生》,《中国程》的论述只停止在使用范围最广的朱栋霖
中的身体、风景、现实主义等关键词进行语境化“重返”式现代文学史》甚至没有提及路遥。这导致一位研究者判断:
解读,分析1980年代语境中意识形态建构如何产生和发“路遥在当代文学发展中的意义到《人生》就为止了,他在
〔1〕(P160)挥效用的,文学为建构新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提供支撑与论”文学史上的位置更因其英年早逝而被圈定。
证的独特方式,揭示出权力、制度、意识形态对文学与人规在1990年代以来的路遥研究中,路遥不可避免的被
训的深刻变化与隐秘成规;以及在当下高度商业化的时代“固化”:现实主义、史诗品格、良知与苦难叙事等一系列
〔收稿日期〕:2012-02-1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文化产业化政策背景下的当代文学创作转型研究”(10BZW096)、南通大学人文社科研
“十七年文学与1990年代文学关联研究”(11W02)阶段性成果。究项目
〔作者简介〕:刘成才(1976-),男,安徽亳州人,博士,南通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论与当代文化批评。范钦林
(1955-),男,江苏如东人,博士,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
。
94
里,在一个权力话语不断地生产出它的衍生者,并且渗透
文学与文学研究如何实现对现到社会所有层面的社会里,
,“无能的力量如何可能”?实发言
一、身体与政治:意识形态叙事的融入与殖民
他的身体是很健美的。修长的身材,没有体力劳动留下的任何印记,但又很壮实,看出他进行过规范的体育锻炼。脸上的皮肤稍有点黑,高鼻梁,大花眼,两道剑眉特别耐看。他是英俊的,尤其是在他沉思和
①
皱着眉头的时候,更显示出一种很魅力的男性美。这是小说开始对高加林身体的描写。路遥一直把柳青当
,《人生》开始也引用了柳青的作自己创作与人生的导师
《创业史》话作为对整部小说意义的概括。柳青的对身体
的描写是:
刘淑良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劳动妇女,前额宽阔的长方脸盘,浓眉大眼,显得精明能干。生宝再看她托在木炕沿上的两手和踏在脚地上的两脚,的确比一般只从事家务劳动的妇女要大。骨骼几乎同他一样高大,猛一看似乎有点消瘦,仔细看却是十分强〔2〕(P260) 壮。
“视角获得”,“那种被知识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前提在于即
一个特定集团内当作绝对的而加以接受的东西,在外人看
”来是受该集团的处境限制的,并被认为是片面的。当我们
路遥这种关于身体的思维方式突破视角限制要深思的是,
,“是与什么样的社会结构有关系时才产生出和知识表述
〔3〕(P288)
“知识社会学”来和发挥效用的?”当我们用的方法
“身体的生成不是去观察这两段身体描写的时候,会发现
,天成、生物决定甚或个人意志反映的结果”而一个自发、
〔4〕(P6)
“一个非常政治性的过程和结果”。是一直以来,对身
“身体政治”,体规训是权力努力的目标,由此形成了而身
体也从未停止过对权力的反抗。在巴赫金的研究中,身体
和对权力长久以来的反抗发展成一种“诡态现实主义”
“低俗的身体层面”。通过对其生物功能如吃喝拉撒、性交、嘉年华节上的堕落等的肆无忌惮的描述,怪异的身体
〔5〕(P7)
在福对中世纪的基督教会的霸权意识形成了挑战。
,“肉体也直接卷入某种政治领域;权力关柯的卓越研究中
系直接控制它,干预它,给它打上标记,训练它,折磨它,强
,迫它完成某些任务、表现某些仪式和发出某些信号”而所“肉体的政有这些针对肉体的施加控制行为,被福柯称为
〔6〕(P28)。柳青与路遥对身体的不同描写,就表现治技术学”
了政治对身体关注的变化,反映的是1980年代国家执政方针变化与整个社会的转型。在柳青描写身体的年代,国
农村全力支持城市建设,这家的政策是大力发展工业化,
最终导致农村封闭式一政策将城乡差别固定化和扩大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的社会结构,特别是1958年
例》的颁布,农民被禁锢在指定个体位置上,没有任何改变命运的可能性,身体只能被规训成适合农村劳动生活的样态。所以,柳青笔下的劳动妇女和男人一样强壮,脸型宽阔,浓眉大眼,手脚粗大,突出的是身体的“物质”方面的
而没有任何与“精神”有关的描写。这完全是为了特点,
“合格”“火热的社会塑造出农村的个体劳动者,以投入到
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而路遥对身体的描写关注的却更
“精神”修长、耐看、英俊、魅力等特性多的是身体的健美、
但又不是长期体力劳动而是规范的所显露出来的男性美,
体育锻炼塑造出来的。这种对身体关注的重心已经发生了彻底的转移,从对身体的劳动属性关注转移到对身体“精神”属性的赞美,暗示了意识形态对身体的标记。
《人生》中与身体密切相关的,还有巧珍刷牙、漂白井水两个事件。高加林为了让井水更干净而在水井里放了
:“你妈不讲卫结果招致众多担水人的粗话咒骂漂白粉,
生,生养得你缺胳膊了还是少腿了?”最后是代表权威的高明楼让众人服帖并争着担水回家了。巧珍刷牙被村子里
“风一股雨一股”传得的,很多人跑过来看热闹,导致巧珍
:“狗屁卫生!你个土包子百姓,挨了父亲一顿臭骂满嘴的
白沫子,全村人都在笑话你这个败家子!你羞先人哩!”这两个事件表面上是关于卫生的,实际上,却是1980年代的意识形态话语通由卫生对每一个个体身体的规训与“殖
。正如英国学者大卫·阿诺德在对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民”
中的卫生政策的研究中指出的,英国的殖民主义体现在身体方面。尤其是在像腺鼠疫等传染病爆发的时候,西医及西方
“对身体的侵犯”,这是以现代的健康的疾病预防方法体现出
〔7〕(P211)
粗暴而强迫地对身体进行殖民。和卫生为口号,
在路遥的描写中,还有着更深层意义。知识社会学“关心客体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以何种不同的方式把自
,“社会结构何时、即何地开始表现在论断己呈现给主体”
〔3〕(P270)
前者具体地决定后者?”的结构中?在什么意义上,
高加林刷牙,高三星刷牙,巧玲刷牙,大家谁也不奇怪,唯独巧珍刷牙,大家感到又新奇又不习惯,那么,巧珍为什么要忍受着挨骂和刷破牙床的痛而坚持刷牙呢?村民讽刺:“一天门外也没逛,她斗大的字不识一升,倒学起文明来了!”因为刷牙代表着文明。大家关注的不是刷牙本身,而是刷牙主体,既然刷牙代表着文明,那也只有代表着文明的人去做这件事大家才能接受,这正是1980年代主流政
。“文明”是意治意识形态对身体的建构在文学中的投影
识形态对当时的改革开放这个大政方针政策的一种现代
化允诺,在小说中,这种建构已经以一种强硬的方式闯入这个偏远的乡村,开始在每个个体身上显形。同时,这种新的社会结构也已经出现在路遥文学叙事的论断之中,从
为而让文学中的身体一起汇入到意识形态的大叙事中去,
建构新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提供着有力的支撑与论证。
二、风景与权力:现代化话语的扩张与散布
《人生》中经常可以见到大段大段的景色描写:
天蓝得像水洗过一般。雪白的云朵静静地飘浮在空中。大川道里,连片的玉米绿毡似的一直铺到西面的老牛山下。川道两边的大山挡住了视线,更远的天边弥漫着一层淡蓝色的雾霭。向阳的山坡大部分是麦田,有的已经翻过,土是深棕色的; 有的没有翻过,被太阳晒得白花花的,泛出一层淡淡的浅绿。
路遥其它小说中同样经常出现这种大段大段的风景描写,蓝天、太阳、永恒、青春、生命这些几近腐烂的词汇在路遥
。“风景”的风景描写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频繁出现
95
《人生》在中,已经不仅仅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那么简单,
。柄谷行人认为“风而是成了一种现代的“认识性装置”
为了风景的出现,必须改变所谓知景不仅仅存在于外部,
”,“只觉的形态,为此,需要某种反转。而要造成这种反转
有在对周围外部的东西没有关心的‘内在的人’那里,风景才能得以发现。风景乃是被无视‘外部’的人发现
〔8〕(P12)”也就是说,只有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才能够“发的。
“发现”风景,才能有风景的内心和眼睛。现”
《人生》“风景”中很多具有意味的画面描写,都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1980年代意识形态的权力话语建构。意
“重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识形态在1970年代末,“理论家们将西方的、的参考坐标就是西方工业化的、资特别是美国作为历史发展序列中的最本主义的民主国家,
然后依此为出发点,标示出现代性较弱的社会与高阶段,
〔9〕
”(P6)在这个坐标下,包括中国这个最高点之间的距离。
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对于现代化的想像与规划,都需要
。《人生》“风景”依照西方标准来作出判断中的许多描写
都带有意识形态现代化权力话语扩张与散布的痕迹,例
这段高加林观察巧珍的侧影:如,
他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和巧珍一样的姑娘。他仔细回忆了一下,才想起他是看到过一张类似的画。好象是俄罗斯画家的油画。画面上也是一片绿色的庄稼地,地面的一条小路上,一个苗条美丽的姑娘一边走,一边正向远方望去,只不过她头上好像拢着一条鲜红的头巾……在高加林的眼里,巧珍这个标准的中国农村姑娘第一印象竟是西方的油画!而同样,巧珍对她和高加林之间爱情场
“现代”:也是那样的景的想像,
她曾在心里无数次梦想她和这个人在一起的情
景:她把她的手放在他的手里,让他拉着,在春天的田野里,在夏天的花丛中,在秋天的果林里,在冬天的雪地上,走呀,跑呀,并且像人家电影里一样,让他把她抱住,亲她……
这种关于爱情幸福生活的想像,在1970年代末中国政府开始启动现代化,并将“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国家幸福远景之前的文学叙事中出现是绝对不可能的,也是危险的。而在1980年代的语境中,却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因“现代化”作为一种中国政府、知识界构想、规划和想象为
“斗大的字的知识语言,已经扩张并融入进包括偏远乡村
不识一升”的巧珍的潜意识中,成为了一种被整个社会普
。《人生》遍分享的现代化意识形态中出现的这些话语痕
迹,就为现代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权力话语的扩张与散布
也支持着我们关于文学处于及其再生产过程提供着见证,
及社会结构中心并承载着远远超过文学自身的社会功能,
其对现实发言的可能性的论证与想像。
〔10〕”“坚持性格,写出了中国农民个体和群体的命运。路遥
‘时代一贯重视文学的了文学的现实性和当代性的统一,
‘社会意义’,和重视创作题材‘广阔而深刻的社会意义’
,生活的内涵’创作服务于现实人生的活文学,小说的现实
〔11〕”魅力就在于服务人生和取材于现实人生的统一。
柄谷行人认为,写实主义的本质在于非亲和化,即为了使眼睛熟悉某种事物而让你看没有看到过的东西,不断
,“在这个意义上,因此所谓地把亲和性的东西非亲和性,
如卡夫卡的作品亦属于写实主义。写实主反写实主义的,
还要时时创造出风景,要使此前作义并非仅仅描写风景,
为事实存在着的但谁也没有看到的风景得以存在。也因
〔8〕(P19)。”此,写实主义者永远是‘内在的人’由柄谷行人这
我们会发现,现实主义在深层次意义上也是最句话反推过去,
,《人生》现代的文学表现手法,而这一点可以作为有力的印
。《人生》证这种最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表达的恰恰是最现
表现了路遥内心深处认同并非常渴望追求现代的内在渴求,
代化的潜意识心态,这也正是意识形态规训的痕迹所在。
《人生》路遥创作时,现代化在中国已经有一定程度
的展开,我们从小说中可以明显的感觉出来。巧珍喜欢高
样样在行;会安电灯,加林的是他那一身本事:吹拉弹唱,
会开拖拉机,还会给报纸上写文章哩!再说,又爱讲卫生,衣服不管新旧,常穿的干干净净,浑身的香皂味!高加林
无一不是这场源于意识形态允诺而呈现出来的这些本事,
的现代化的样态。同样,在高加林和黄亚萍之间的谈话中,
,出现的更多的是对现代化至关重要的能源问题:除了石油,
现在有十四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复合能源,太阳能、地热海洋能、波浪能、潮汐能……这些现代化的代名词,让高加能、
、《三人生》与现实主义:最现实的就是最现代的
长期以来,现实主义一直是评论者对《人生》创作风
,“这部作品之所以被称为严格的现实主义作品,格的指认
不仅在于作品展示的大量的生活细节、农村生活图画都相当逼真,而且在于作者精细深刻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心理、
林面对着作为意识形态现代化代表的黄亚萍只能惊讶得半天
合不拢嘴。此时,意识形态的潜在规训已经不言而喻。
,“现代化”在1980年代的知识构成与文学叙事中是
至为关键的主题词,并且构成了主流论述的知识范式,但
“现代化”深入到的历史语境和学科背景我们就会发是,
,“现代化理论”现是携带着强烈的地缘政治意识形态而迅速全球化的,与1980年代中国知识构成与文学叙事扭结成错综复杂的关系扣。美国学者雷迅马详细描述并分析了在冷战格局中,为了与苏联革命范式的发展模式争夺新兴
美国的经济学、政治学与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第三世界国家,
“现代化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部分集中于界,如何构造出
“互有重叠互有关联的假设之上”,它从西方发达社会中几个
提取出有关现代性的规范知识,并用来作为衡量第三世界国
〔9〕(P7)
家现代化程度的准则。可以看出,在1980年代中国语境
“现代化”中,包括在内的被我们视之为理所当然所分享的一其实是充满意识形态意味的社会共识。些东西,
更为重要的是,路遥为高加林所安排的道路及其小说在读者群中的接受效果,更是充满着对“现代化”这个意
“认同”“构建”。小与对读者群的意识形态识形态深深的
说结尾,德顺爷爷对高加林说:
“就是这山,这水,这土地,一代一代养活了我们。没有这土地,世界上就什么也不会有! 只要咱们爱劳动,一切都还会好起来的。再说,而今党的政策也对头了,现在生活一天天往好变。咱们农村往后的前程大着哩,屈不了你的才! ”
96
听到这些,高加林一下子扑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住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
:“我的亲人哪……”一声
在这个略显庸俗化的结尾中,由于农村的现代化改革并没有进一步的启动,路遥并不能为高加林指一条路去走,所以只能把他给强行的收编。高加林的结局如何,从《人
的阅读接受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与对应。在生》
2009年新版的《人生》封面,有着两段话:
18岁时我再度高考失利,应聘了五六个工作都没人要,只能去当送杂志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让我意识到不放弃总有机会,否则我现在还在踩
———马云三轮车呢。
这么多年我看过很多作品,都对我电影创作有很
《人生》,大的影响,但是对我帮助最大的反而是这本
它让我开始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思考我的人
———贾樟柯②生。
这才是路遥小说现实主义最现代的地方:用自己的现实主
“劳动者”义文学把主人公及潜在的社会收编到为实现国家
“现代化”这个当下最大的意识形态之中。正是在这个意义
路遥小说能够受到作为普通劳动者的读者和官方权力上,
《人生》才能够得到理解。路遥的在用话语的欢迎与首肯,
文学作为一种行动方式,反抗世界对个人的征召与规训的同时,却又在无意识中与现实社会意识形态妥协达成和解,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同谋的隐秘存在。这意味着社会整
以合的核心统治模式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以诱惑取代镇压,
公共关系取代警察,以广告取代权威性,以创造出来的需求
“受到监控的”“自一个社会已经为一个取代强制性规范,
动监控的”社会所取代,而一个这样的社会,在齐格蒙·鲍
〔12〕(P223)
曼的研究中,恰恰是最为现代甚至是后现代的。
时代这种历史局限性的判定之下的时候,我们要考虑的
我们的文学以及对文学的研究,是否会在这种历史局是,
限性的判定之下,而失去对于文学事实应有的谦虚与诚恳。正如日本学者沟口熊三在反省日本学界的中国研究
:“如果说历史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为时曾批判的那样
假说的学问,那么,这个结构相应地具备作为假说的机能。问题是假说再怎么样也是假说而不是事实……换句话来说,由于没有别的假说与之对立,因此它基本上失去了假
〔13〕
”(P24)说对于事实本该具有的谦虚。
最后,我们要追问的是,在当下这个高度经济化商业化的时代里,在一个权力话语不断地生产出它的衍生者,并且渗透到社会所有层面的社会里,文学与文学研究如何
,“无能的力量如何可能”?〔14〕实现对现实的发言
〔注释〕
《人生》①本文所引中文本,均引自北京十月文艺出版
社2009年版,下引文本不再一一标出。
《人生》②这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路遥的封
封面还有更多文化名人谈及《人生》对自面宣传语,
己的人生道路的影响。
[参考文献]
〔1〕〔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邵燕君.倾斜的文学场
2003.〔2〕〔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柳青.创业史〔3〕卡尔·曼海姆,黎明、李书崇译.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
〔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5〕巴赫金,李兆林等译.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
〔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
1998.社,
〔6〕〔M 〕.米歇尔·福柯,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
2003.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7〕David ,Arnold ,Colonizing the Body :State Medicine and
〔M 〕.Los Epidemic Disease in Nineteenth-Century India
Angeles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1993.〔8〕〔M 〕.北柄谷行人,赵京华译.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
2003.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9〕〔M 〕.北京:雷迅马,牛可译.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
2003.中央编译出版社,
〔10〕研讨会纪要.一部具有内在魅力的现实主义力作
〔J 〕.花城,1987(3).〔11〕——路遥论〔J 〕.文学李星.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
1991(4).评论,
〔12〕.上齐格蒙·鲍曼,洪涛译.立法者与阐释者〔M 〕
2000.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3〕〔M 〕.沟口熊三,李甦平、徐滔译.作为方法的中国
1996.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4〕.21蔡翔、罗岗、倪文尖.无能的力量如何可能〔J 〕
2009-02-23.世纪经济报道,
:“无能的力量如何可能”结语
在中国已经高度现代化的21世纪当下,当年高加林
依然在广大来自农村、希望凭一己努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力获得在城市中扎根机会的大学毕业生与打工者身上上
,《人演着,甚至更残酷、更严峻。在他们苦苦挣扎的时候
带给他们的慰藉是那样的苍白与无力。到底什么才能生》
给他们以更强大更现代的精神支持,让他们能够寻找到一个更加理性也更为稳固的在城市中生存下去的支撑点?
当下的文学研究者在面对《人生》之类的作品的时往往是失语的。作品评论史上的一些观点被反复的演候,
绎并过度的征用,并被循环施加在对小说及作家的评论
《人生》的知识社会学解读,我们发现,当代权上。通过对
力对知识分子的规训主要采取内在的方式,即葛兰西所说“认同”。这种“认同”“事实”,“建的并不取决于而取决于,即通过言说的运作,让外在的意识形态与政治逐渐地构”
“生产转化为主体的内在要求。福柯意义上的权力是一个
的概念,在他看来,权力渗透在社会所有层面,产生出性”
各种各样的关系,而不仅是简单的支配关系,正是权力的结合或者纷争才构成了巨大、复杂而纷繁的形式本身,社
《人生》这样的会机制正是权力的战略形式。当我们面对
文学文本,而我们的研究与创作都处在我们所身处的当下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