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平凡的世界_历史与现实

□青年文艺论坛

DOI:10.16532/j.cnki.1002-9583.2015.05.009

2015年3月26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举办第46期青年文编者按]

“:历史与现实”《平凡的世界》。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传记文学》艺论坛,本期论坛主题是杂志社郝庆军主持,北京大学中文系邵燕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何吉贤主讲。中国艺术研究院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祝东力以及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内外的30余名青年学者出席了本期论坛。论坛以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为契机,比较了电视剧和小说的差异,并结合当前的社会文化语境,对新时期以来文学观念的变化、当前文学史写作的困境以及当代青年的个人奋斗和成功的途径等问题做了深入的讨论,并提出,当下文学创作应重建一种有理想的现实主义。本刊特刊发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历史与现实《平凡的世界》

郝庆军等

杂志郝庆军(中国艺术研究院《传记文学》《平凡的世界》出版到现在将近30社):长篇小说

年了,但今年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热播和引起的反响却超出了大家的预期。其间肯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我觉得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平凡的世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和1980年代初期

界》里面的时代,有巨大的相似性,又有巨大的反,差。每一个人眼里都有一个《平凡的世界》所以论坛今天邀请大家来探讨作为小说文本的《平凡的世界》和作为电视连续剧的《平凡的世界》之间的缝隙。

邵燕君(北京大学中文系):我研究《平凡的《〈平凡的世界〉世界》应该算挺早的,论文不平凡》2003年在《小说评论》是2002年写好的,第1期发表。当时,我的博士论文做的是《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如果不是研究生产机制的问题,我可能怎么也碰不到路遥。因为在我的印象里,路遥是一个已经过时的作家了;但搜集材料的时候,接连有几个读者调查报告撞到我眼前来,让我注意到路遥的作品在读者中间产生了多么大影响,而这影响几乎是在研究界视野之外的。

当时对我来讲,路遥还是研究对象。我并不

是他的粉丝,但也有一种深深的为他不平的感觉,因为我看到了那个庞大的粉丝群体。不管是在北大课堂,还是去别的地方做报告,我会问在座的人。调查结果从没有出乎意谁读过《平凡的世界》

——这本书是我们当代文学中流传最广的一料过—

尤其在底层。我记得在莫言刚获诺贝尔部作品,

文学奖几个月后,我在一个武警部队做报告。那是一个特别大的礼堂,我问谁看过莫言的作品??满没有多少人举手,再问谁看过《平凡的世界》场举手,齐刷刷的,吓了我一跳。

今天上午我去鲁院网络作家班讲课,也做了相同的调查。他们的年龄有几个是70后,大部分:“在座的有多少人看过《平凡的是80后。我问

?”世界》超过一半人举手。我基本的判断是这样《平凡的世界》的,路遥的是当代小说创作当中在读者间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而且是不靠文学评价,是靠民间口口相传的。我这几年做网络文学研究,可以得出另一个判断,路遥是我们“新时期”以来的当代作家中,唯一一个对网络作家有——粉广泛影响的,并且是唯一有粉丝群的作家—丝和读者不一样,粉丝和作者是情感共同体,他们之间有一种非常深的情感联系。

51

又十几年过去了。再谈路从2002年到今天,

《平凡的世界》,遥和我想说的是,这本书流传至30年不衰,今,甚至借着电视剧热播,这把火终于从地下烧到了地上,其实也从反面说明了一个问——路遥之后再难有路遥,题—没有人能代替路遥抚慰读者。所以,人们只能再回到路遥。我很怀疑路遥活到今天是否还能写出现实主义的力作,现实主义的路在路遥这里既是顶点也是转折点。199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格局和中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迁,支持现实主义的价值系统遭受重创,无论是启蒙还是革命,甚至中国民间价值观都遭到深层质疑。于是,现实主义向“新写实”转向,“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为了活着而活着”的福贵和用一张贫嘴打造幸福生活的张大民成为“精神胜利”的平民楷模。到了2005年余华出版《兄弟》的时候,代表“时代精神”的是“成功的恶人”李光头,而代表道德良心的宋钢则是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沦为可怜可笑的乞丐。方方虽然把同情投注到弱者一方,但她笔下的涂自强已经从“成长人物”“徒自要强”彻底地沦为的小人物,他

。这其所有的苦难都是无可怨怼的“个人悲伤”(2001中重要的转型作品是阎真的《沧浪之水》

年),和小说沉痛无奈地书写了坚守“君子之风”“人道主义”的知识分子池大为在现实“操作主义”面前放弃、屈服的必然性,惟其沉痛无奈,更反证了现实法则的不可抗拒。这也说明现实主义

,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恐怕已经“不再可能”它已经不再能够为当代生活赋予形状,也不再能以坚定

的信仰为现实中的人提供支撑。

我没想到的是,在对《平凡的世界》的理解上,网络文学给了我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角度。我特别喜欢的一个网络作家叫猫腻,他写过一部非

《间客》,常有名的作品叫这其实也是一部成长小“科幻”说,虽然有一个貌似的背景。在《间客》的:“我最爱《平凡的世界》,后记里,猫腻写到是我”读到过最伟大的YY小说。我从来没有从YY

(“意淫”的首字母,即白日梦,并非只关乎性,而是泛指一切让读者产生快感的幻想)的角度想过路遥,现在想来却真有点道理。很多文学批评家即使今天也坚持认为《平凡

,的世界》的文学价值不如《人生》是从批判现实主义的原则出发的。但《平凡的世界》之所以比52

《人生》流传更久远,更受读者喜爱,不是因为它

更有现实力量,而是因为它更有抚慰力量。那套、“田黄金信仰打造的意识幻觉,那些如“七仙女”

一般的具有根深蒂固“男性向”特征的幻螺姑娘”

想模式,给读者(特别是男读者)带来了极大的满

足和快感。这些都与网络类型的YY小说有相通之处。

今天,我在网络作家班上谈到,路遥小说的模式叫什么?叫成长小说,这是现实主义小说最主流的模式。网络文学最主流的模式是什么?屌丝的逆袭。不管是成长小说还是屌丝的逆袭,写的都是底层青年成长的故事,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我个人对屌丝的定位是:被阻隔了合法上升空间的下层有志青年。孙少安、孙少平在路遥的笔下是成长人物,不是屌丝,因为那个社会给他们提供了正当的上升通道,路遥给他们提供了信仰,相信勤劳能致富,好人有好报。如果那个合法上升通。“屌丝的逆道被阻隔了,只能叫“屌丝的逆袭”袭”是指底层人用压迫他们的上层人的逻辑达到跟上层人相同的成功。而这个“逆袭”是很难在现实世界中完成的,于是大家就创造一个“第二“第二世界”。这个世界”的法则大都是拷贝我们

“第一世界”这个的法则,同样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法则,只是在那样一个幻想世界中,作者可以给主“外挂”,,“穿越”人公开给他/她一些超能力也是“外挂”,一种因为哪怕你是一个普通人你也可以

,,先知先觉。有了“外挂”就可以“逆袭”让读者“爽”。代入以后感到

为什么我同意猫腻说的《平凡的世界》是最

伟大的YY小说呢?因为“第二世界”建构得再好,大家也知道是白日梦。就像鲁迅说的那个铁屋子,既然铁屋子无法打破,为什么还要唤醒梦中,人呢?鲁迅当年虽然这么说,但还是“听将令”

“呐喊”,还是要他还抱着希望,哪怕是绝望中的“后启蒙”希望。但在今天这个时代,大家都觉得现实虽然残酷,但却天经地义,无法改变。既然无路可走你干嘛不让我舒服一点呢?所以网络文学

:“做梦无罪,YY的作者和读者们会理直气壮地说

有理!”但是路遥不一样,路遥写的是现实主义作

品,他真诚地相信他制造的乌托邦幻觉,认为那是理想不是幻想,所以他的抚慰力量超过了“第二

“80后”、“90后”世界”的YY。不过,对于的电视

或许,我们当年的“现实世界”对于剧观众来说,

“第二世界”,“平行空间”。他们来说,就是个是个居然男一还有一点非常有意思,在电视剧里,

号和男二号倒置了。小说里的男一号是孙少平,读者是跟着他走的,我们今天则是跟着孙少安走的。我非常理解编导为什么这样做,如果让我今天拍这个电视剧,我也会这样做。你发现今天只有孙少安的故事能牵动你,看到孙少平就想“快。孙少安让我们看到了潘石屹的前身,进”潘石

。其实那时候他的屹说看了七遍《平凡的世界》

英雄应该是孙少平,那个善于思考的个人主义者,

而不是顶门立户的农民企业家。1980年代人们不可能把成功、梦想寄托在农民企业家身上,而是会寄托给一个读书人。读书、科举或者高考,这是自古以来田舍郎上升的路径。其实电视剧一开篇,让我们在孙少安身上看见了梁生宝,但是我们却无法解读这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更重要的是我们今天再也无法解读孙少平这个1980年代个人奋斗英雄的故事了,孙少平在我们今天的概念里就是一个失败的屌丝,最后什么都没干成,没上大学、没当官、没挣钱,在一个煤矿当了矿工,爱上一个寡妇,他的人生全是失败。但是路遥当年讲述的是一个当代英雄的故事,我今天

,特别想再重读《平凡的世界》看看路遥当初为什么没有让孙少平上大学呢?这也让我感觉到,路遥

的梦想确实不是普通的YY,路遥胆子真大,他居然敢让孙少平不上大学,去当一个矿工,路遥秉承着什么样时代精神敢做这样的梦?孙少平是一个身在底层、内心高昂的普通人,他说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我可以生活得不平凡。一个底层的人、一个平凡的人,却可以有不平凡的精神,以这样的人为主人公、以他为当代英雄,这才是路遥的伟,《平凡的世界》大。今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写的是在一个贫穷的世界里普通人如何保持精神高贵的故事。可惜,我们今天无法再重复这个故事了,我们连复述的能力都没有了,这正是我们时代的贫穷。电视剧和小说的这个错位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可以深入讨论时代精神镜像的缝隙。

何吉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我想讲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比较《平凡的世界》小说和电视剧中孙少安、孙少平两个人物塑造的不同,“平”、“安”即所谓想解读出一些问题;另一浮沉,

个问题是想扩大一点讲,讲讲今天我们该如何讲

述中国农村。

,《平凡的世界》跨越将近30年的沧桑巨变

再度被搬上荧屏,经历了春节城乡间大回流、故乡亲情洗涤、怀旧潮冲击,目睹了故乡的或繁荣或萧条、或昂扬或消沉,当观众再在荧屏前共享黄土地上孙氏兄弟和众乡亲的人生悲欢浮沉时,上了年纪的似乎劈面看到了30年前的自己,年轻者也似:1975—1985年,“改革”乎看到了某种“来路”起点处,农村与“改革”最融洽的最初十年,摆脱饥饿和贫困的奋斗的勇气和决心如此强烈;青春涌

,“世界”动,意志强悍遥远而美好,人可以“平,;在卑微的“平凡世界”凡”却要走向“世界”中,,“平凡的人”因为诚实的劳动获得了尊严,镌刻在当代社会结构中的“身份政治”也才有了打破

的可能;在这个“新历史”的起点上,改革是上至,省地县各级干部,下至普通农民的“共识”而正因为有了对幸福、尊严、诚实、良善的上下一致的追求,改革的真正动力便恰恰来自“平凡的世界”中的平凡的人。在电视剧的结尾,一种根基于普通中国农民的“中国梦”似乎在空中开放,是啊,“平凡的人照样也能过得不平凡”,这不正是改革开始处的某种共识和动力吗?

不可否认,电视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与对原著的忠实有关,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无疑已成当代文学的经典,它不仅深刻地记录了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而且在一代代人的精神成长中,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大约在最终完成三卷本《平凡的世界》四年

。后,路遥又写了长篇创作谈《早晨从中午开始》

:“无疑,这里所记录的一切这篇创作谈的结尾写道

《平凡的世界》和一样,对我来说,都已经成了历史。

一切都是当时的经历和认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生活以及艺术的变化发展,我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和发展。许多过去我所倚重的东西现在也许已不在我思考的主流之中,而一些我曾轻视或

”者未触及的问题却上升到重要的位置。由于路遥英年早逝,我们无从知道在他的认识和思考中,

问题意识的升降变化;也无从知道,假如路遥活到今天,让他来评价这部长篇作品的电视剧改编,甚至由他自己来操刀改编,会是什么样子。

,尽管电视剧编剧声称尽量“忠实于原著”而

53

“正面强攻”“写实”的手法,但正如路遥且采取了

,“一切都已经成了历史”,所言任何改编本身其实都是当代叙述,在电视剧的改编中,我们还是能解读出很多当代文化、社会和思想的症候。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从小说到电视剧,第一主人公如

?“平”“安”何从孙少平变成了孙少安究的浮沉,竟意味着什么?

《平凡的世界》有三条线索,分别以三个人物来组织。一条线是田福军,这可称为一个改革题材的小说,提供了一条从省、地、县到公社、村的线索,故事的展开逻辑是要不要改革;另一条线是孙少安,可以称作农村题材小说,将农村的社会变革与乡村生活结合起来,主要展示乡村的日常生活及其矛盾;第三条线是孙少平,是一个个人“出“成长”走”和的故事,似乎回到了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从小说史上看,每条线都有小说“原型”,但都有变异。路遥超越通俗小说之处在于对时代和日常生活有整体的和超越性的思考。电视剧的最大改动之处是极大限度地扩大了孙少安的线,保留和适当增加了田福军的线,收缩和改变了孙少平的线。具体而言,电视剧用大量的篇幅,增加了很多故事,如集体化时期如何反抗“左”的农村政策;旱灾中如何孤身一人,深入上游罐子村和石圪节村,以砖拍头的江湖手法,几乎力挽狂澜;还有诸如只身到山西柳林娶媳妇醉酒、从运砖挖得第一桶金到办砖厂中的几起几落,以及与田润叶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再加上演员王雷带有强势和混不吝的气息的表演,完全把孙少安塑造成了一个具有先知先觉的个人英雄主义气

“无产者”质,同时又带有一丝乡村的“爱谁谁”的习气,却又不失乡村伦理中孝义仁厚、勇于承担的

“当代农村英雄”。这与小说中塑造的那个既想却又有些逆来顺受的孙少安判然有别。改变现状,

令人惊奇的是,在最近20多年关于路遥和《平凡的世界》的讨论中,几乎很少涉及孙少安。也就是说在当代文学批评和研究中,孙少安几乎是一个无法言说的角色,相比于电视剧中的浓墨重彩、极尽渲染,这确乎是意味深长的现象。田福军那条线与孙少安的线是相互呼应的。田是一个改革家,但在电视剧中,他一再强调,他改革的唯一目的就是让“黄原农民从吃黑面馍变

,成白面馍”而全然没有顾及改革是涉及社会关54

系和利益关系的重组、新的价值观的确立等一系

列问题的全面工程。所以,编剧在电视剧末尾添加了一段田的妻子无意中收受装了钱的茶叶罐,从而造成受贿的事实时,既显得突兀,又显得意味深长。可能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作为地委书记的田福军才真正面对了他一直推行的“改革”的真“深水区”实内容,换句话说:改革进入了。孙少平那条线本是路遥用力最著之处,通过

“成长”“出走”,少平的和时代巨变过程中遗留在普通人身上伤痛、挣扎、自尊等价值得以显现,也

,“平凡”只有在孙少平这里才最后通向了“世。但在电视剧中,界”孙少平的故事线被简化为“出走”,爱情线,他关键的由于离开了对尊严、价值、无限可能性的追求,在物质回报的逻辑里,就

变得无法理解。

因此,在电视剧中,我们能感觉到孙少安是一“今人”,“当代英雄”。无论是位是今天农村中的“农村强人和乡镇企业家”在的逻辑中,还是在后寻根和文化保守主义的语境下,他的故事和人格都充满魅力。因为在前一个逻辑中,少安是农村“新历史”的创造者;在后一个语境下,少安身上被想象出的无论是强悍、精明还是仁义、担当,都,“孙少成了想象中的传统文化的投射。实际上安的故事”也在相当的程度上笼罩了当今的农村叙述。

,相反,电视剧中的孙少平却如一位“古人”一位作为“打工仔”前身的历史中的人。他固执“出走”,的他持守的自尊,他对知识和“远方”的执着,已显得古板、莫名和可笑。他只有披上一些当代的外衣,比如他与田晓霞的“罗曼蒂克”的精神之恋,才能被辨认为一个当代的人物。孙少平的“被历史化”是一个当代悲剧。我们无法将孙少平当代化,因为在今天,我们已很少有可能看到孙少平身上体现出来的,通过个人奋斗实现个人价值的可能,我们也很难理解凝结在一个底层人身上的基于劳动和自我超越之上的自尊和动力。在农村,随着集体经济的解体,为集体劳动失去了价值依托,劳动只是在换取物质报酬的意义上才能被理解,用马克思的概念,劳动被等同于它的交换价值,劳动的绝对价值,也就是劳动创造世界的本质被掩盖起来了。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孙少平因下煤矿不缺工,而用多领到的工资

,“稀罕物”却不能理解他自换取同屋工友的各种

虐式的揽工汉生活,更不能理解他将劳动变成一种精神的磨砺、一种人格上的蜕变的举动。今天我们已处在一个乡村共同体解体的时代,几亿农民工进城打工,大规模的城镇化正在展开。实际上,文学批评界讨论“乡村叙事的终结”也已经多年。所以,当我们讲述今天的中国农村,时,我们的想象中只会有“老农民”而当农民“老”去,农民在形象和人格上也不再能直起腰来,我们就只能以既有的历史和文化安排,去图解

。正像去年热播一种类型化、抽象化的“老农民”的电视剧《老农民》那样,他们在形象上肮脏、猥

琐,目光短浅,一切行为似乎只能在追逐私利的逻辑上才能被理解。在这点上,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一种处理方式颇具症候性:每当镜头拉远,双水村或黄原就被笼罩在一个看似用电脑做出来的梦幻般的天穹下,虚幻的、变幻不定、转瞬即逝的背景,似乎就是一个关于当代农村的隐喻。

事实上,怎样表现作为底层的农民的自尊和,奋斗,表现农民中的“新人”一直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最具挑战性的议题。离开了“新人”的塑造,当代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无法想象;而路遥小说中孙少平这个不断游走的奋进、自尊的“文学,青年式”的“新农民”也可以被理解为当代农村“新人”画廊中的形象之一。也是在这一意义上,我相当程度上肯定也是去年热播的另一部农村剧《马向阳下乡记》,它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向当下农村问题及其情感和人心的开放姿态;而且,农民

“老”“有得商量”,并未去,农村里的事似乎还可以而并未事件化、喜剧化。也正是从这样的角度,我愿意寄望于更多贴近农村和农民的作品的出现:真正的乡村叙述不是终结了,而是还没有开始。

《长篇小说选刊》鲁太光(中国作协杂志社):———《人英雄主义的东西路遥身上有个人主义、

生》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种个人主义、英雄主《平凡的世界》,义的东西。但到他好像对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的东西予以理性地压缩。小说里面,孙少平和孙少安是想成功,想改善自身境遇,但他们没有像高加林一样,为了成功,做了负心汉,负上道义债。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俩一点坏事都没做,只是自己奋斗奋斗再奋斗,不停地挤压自己,而且他们的行为,尤其孙少安的行为,充满互助色

彩。这样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意的。也就

是说,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更少地“直抒胸,,臆”更多地“感时伤怀”他写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俩的故事,其实是想为那一历史时段的中国农民代言或立言。为什么这样说呢?除了小说中体现出来的这种意识之外,路遥的一段自述也可以作为旁证。路遥在为他弟弟王天乐找工作的时候,给他的一个好朋友写过一封信,信里面他对当时中国农村的状况有一个分析,他说现在国家对农村是经济上扶持,文化上压制,那些有理想的农村青年很难有出路,这个情况下,农村挤压了一大批苦闷的人、愤怒的人,长远来看,这是个巨大的危机。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对农村的扶持,也是相当短暂的事情,因为在1980年代中期之后“三农问题”就开始浮出水面,到了1990年代则已成为重要的社会议题,也就是说,路遥在写第二部、第三部的时候,对农村的经济扶持也逐渐没有了。像路遥这样关心国家大事的作家,不可能不注意到这一状况,因而有理由相信他对农村的状况更加悲观。所以,他在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俩身上其实是寄托了重任的,或者说,他写这两个人物还是在为中国农民找一条出路,至少是为农村的有为青年找一条出路。近代以来,中国有两个“创世

,纪”故事:一个是革命的“创世纪”一个是改革的“创世纪”《平凡的世界》。路遥写的时候,正是革

“创世纪”命的遭遇巨大困境,想以改革克服这一,困境的历史时刻。路遥写《平凡的世界》就是想

“创世”用改革的故事对革命的“创世”故事做一个回应,想在改革中为中国农民找一条好出路。

这个目标,完全是集体主义的,而非个人主义的。因而,这个故事的失败,悲剧感就更加浓重了。

石一枫(《当代》杂志社):对于《平凡的世,界》我看得比较晚,是有意识地抱着学习的目的

。去看一些文学作品的时候,才读《平凡的世界》我更愿意把它看成一个关于个人奋斗的典范作

品,我也相对比较愿意把它放到后来的社会和文。《平凡的世界》学的互动里面来看待几乎可以

“文革”说是后第一部理直气壮地书写中国个人奋斗、书写个人改变命运的欲望的作品。《平凡的世界》在1990年代以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销量上的成功,也是这个原因,他是和个人奋斗和成功这两个字紧紧挂在一起的。不是因为

55

或者是表现了多么深刻的主题而获得了写得好,

广大读者的爱戴,说得再赤裸一点,这帮人就是把《平凡的世界》当成功学看的,这点也应该承认。尤其有潘石屹这种人再去鼓吹一下,为作为成功《平凡的世界》学的增添了那么亮眼的注脚。

,《平凡的世界》就是在现实主义的作品中也是那种相对理想化的。在今天的社会环境和情绪

《平凡的世界》,环境里面看它可能真的过于理想化了,很多东西可能没那么真实,是有浪漫主义的

元素存在的。最简单的一点,他相信靠个人奋斗。《平就真的可以成功,这个逻辑就很浪漫主义凡的世界》的现实主义只体现在它的细节和写法上,他的精神内核是浪漫主义的。

《平凡的世界》我们从往后看,没过几年发表《沧浪之水》。《沧浪之水》的就是中那个主人公

基本上是一个已经成功的孙少平,从农村走向了城市,但是他过得依然很窘迫,他发现靠勤劳、靠不怕吃苦受累是实现不了个人价值的,还得靠不《沧浪之水》要脸。但今天再看我觉得都幼稚,你不要脸就能成功吗?比你不要脸的人还有很多,不要脸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沧浪之水》写池大为今天不要脸了,恨不得三天之后就成功了,以我们的个人经验来看,这是不真实的。

再后面发表出来的作品是王刚的《月亮背,1990年代第一拨商人,面》写的是商人,靠坑蒙拐骗。他们除了不要脸,命都不要了。人为了追求成功的底线越来越低,从路遥到阎真到王刚,有可能是一个现实主义逐渐从那种理想化到真实化的过程。但把这个系列都看了一遍以后,我还是再想重新提一下《平凡的世界》那种所谓幼稚的理想主义情怀。当我们看到这个世界已经这样了、社会已经这样了,你能怎么办呢?有的人他只是告诉你社会这样了就没辙了,有人甚至是社会烂我比社会还烂,那不成了一帮中国人进行道德

?《平凡的世界》《沧浪之水》下限的竞赛了么的畅销或多或少和成功学的流行有关系,但是文学

毕竟不是成功学,文学还要回答一个问题,你已经看到了社会这么烂,你还要做什么?你除了认识世界以外,还需不需要改造世界?从这个角度上,《平凡的世界》我作为一个不喜欢的读者,还是对这本小说里所展现的理想主义斗争精神,对近乎56

幼稚的信仰觉得感动。它回答了一个文学必须回

答的问题,就是除了认识世界以外还应该做一些什么。我个人对《平凡的世界》有一个从不喜欢

。《平凡的世界》到尊敬的过程的电视剧给了我们经典重读的机会,不断重读经典,我们会发现每

,次都有不同的感受。我以前不喜欢《悲惨世界》看了电影以后发现那是一部特别让人感动的作

。《平凡的世界》品也一样。老舍的那个《二马》也是,老舍写老马是一个反面人物,小马是正面人物,老马代表的是腐朽没落封建小市民那套东西,小马代表先进科学的励志新青年;但今天来看,小马那个人怎么那么面目可憎啊,而老马倒有一种诡异的美。不断经典重读可以发现新的价值,《平凡的世界》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之下所焕发出的新的价值,我们还是应该重视。有的人可以把它当作成功学来看,但其实还是不应该看得那么简单。

祝东力(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1985年以后文学观念变了,神头鬼脑的作家纷纷出场,路遥的写法貌似比较陈旧。路遥从1975年的内地贫困县城里那些细节开始写起,对当时的许多读者来说可能没有什么新奇的感觉。可是再过若干年,比如我现在再看就觉得,像发现一个被遗忘的世界一样,一点一滴的生活故事很有味道。细节,真实的细节能够产生今昔对比的历史沧桑感。

另一方面,应该说是路遥也有不足的地方。《平凡的世界》谈不上什么语言的艺术,基本上是平铺直叙地讲一个个人物、情节、故事。我心目中当代小说家里语言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个是钟阿城,语言的造型感极强,三两句话能让整个画面跃然纸。《平凡的世界》上没有这样的效果,谈不上语言艺术,这大概也是退稿原因之一。总之,观念、题材、写法上在当时可能都缺少打动编辑的地方。

刚才一枫的观点我不是全同意,但他讲的特别有启发,把三个时代的代表作排列起来,能看出一条线索。其实,他们各有各的真实,从1975年到1985年正是中国社会突破压抑、释放能量的10年,多少人从底层跃升到上面,从穷乡僻壤走到省城,走到北京。所以路遥当然是真实的。当然,所有文学都带浪漫主义的成分,这是文学的本性决定的,但仅就这一点来讲不能说因此他就是

阎真的《沧浪之水》中浪漫主义。各有各的真实,

池大为的那种选择和结果,在1990年代也是真实的。刚才邵老师讲了挂件的问题,不同的时代需要的挂件越来越多。孙少平那个时代,有一定的《沧浪天分和聪敏才智,加上吃苦耐劳,就够了;在之水》的时代还要再加上寡廉鲜耻;再到后来,寡廉鲜耻也不够用了,还要再加新的挂件。所以一枫刚才梳理的挺有价值,纵向一看,时代变迁的脉络通过这样的作品和人物特别清晰地呈现出来。

李云雷(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刚才大家讨论1980年代对路遥评价不高,但是也有人对他评价高,要不然怎么能获得茅盾文学奖?对他评价高的就是秦兆阳、朱寨等老一代的批评家,所以像李陀在《北京青年报》访谈中提到评论家应该向路遥道歉,应该道歉的恰恰是当年搞现代派的评论家。假如《平凡的世界》先到秦兆阳手里,不到周老师手里,发表的可

《惊心动魄的一幕》能性会更大,路遥的就是秦兆阳发的。我觉得,这与秦兆阳以及老一代的文艺

评论家的文学理念有关系。关于秦兆阳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他在1990年代初有一个著名的事

《九月寓言》件,就是把张炜的退稿了。他退有他的道理,何启治在他的文章中回忆,把他和周昌

义、洪清波的稿签都放在了文章中,也把秦兆阳的稿签放上去了。我们比较一下可以看出,秦兆阳

《九月寓言》不接受这样的作品,有他的局限,也有他的道理,这是他现实主义理论的“边界”之外

——的。1950年代他受批判,是因为《现实主义—,——广阔广阔道路》但我们看秦兆阳“现实主义—

道路”的边界在什么地方,一方面的边界是现代主义,另一方面的边界是不能接受比较教条化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这两个边界之间,秦兆阳的现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主义理念是比较宽泛的

《平凡的世界》是现实主义的胜利,但我觉得如果具体分析,其中的现实主义,其实也有社会主

义现实主义的因素。它不是批判现实主义,而是一种建构性的现实主义,是一种有方向、有理想的现实主义。但是它又跟1950年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不一样,它所有的不是一种比较明确或坚固的理想,或者特别急迫的理想,而是在悬置了理想或将理想抽象化之后,仍朝那个方向努力。所

《平凡的世界》以我觉得里面的这种,我们叫社会

主义现实主义的余韵也好,或者余绪也好,这些东

西的存在,正好是他的乐观的基调、理想的基调存在的根本,也是他获得老一代评论家认可,包括能获茅盾文学奖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说它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余韵的胜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问题。以后能不能再产生《平凡的世界》这样的作品?能不能再有一种有理想、有方向的现实主义?这个很难,取决于现实及对现实的理解与总体感受。我觉得这个对路遥还是很重要的,虽然小说也有悲剧感,但整体上是向前的,底色是温暖的,是看得见希望的,习近平文艺座谈会讲话里面说到,文艺要让人“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在这个意义上,梦想就在前方”重建一种有理

,《平凡的世界》想的现实主义可以给人以启发。一枫你说的成功学脉络里面,将《平凡的世

《二号首长》《侯卫东官场笔界》与《沧浪之水》记》放到一起,但我觉得,更恰当的脉络是当代青

年的处境,我们可以把当代青年的处境作为一个主题来考察《平凡的世界》和后面作品的变化。

《世上已无陈金芳》,包括你的还有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文珍的《录音笔记》马小淘的

《章某某》等,我把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概括为一个“失败的青年”的形象,为什么这一批年轻作家,也包括方方会集中写失败的青年的形象,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因为失败的青年确实不只是一个个人的问题,是底层青年看不到社会出路的整体《平凡的世界》状况。这与那个时代相比,确实可以看出我们时代很大的变化,这是很值得我们去关注的一个点。

,具体到《平凡的世界》因为读了很多遍,有比较深入的切身感受,所以感觉很难从一个相对

化、客观化的角度谈。前两年我跟台湾黄文倩、韩国的成瑾济约好,各选一部作品进行三人谈,谈大陆的路遥、台湾的陈映真、韩国的黄皙暎,开始先谈路遥,但我后来感觉很难写,如果我要去评价《平凡的世界》的话,应该梳理个人的接受史,不同时期接受的角度不一样。我们经常接受的角度是个人奋斗,我们更认同小说里面孙少安、孙少平这样的人物,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其实写的是1975—1985年整个10年的史诗,不只是两个人物的故事,而是整个这一段时间,这10年整个中国城乡的变化,尤其电视剧增多了田福军的脉络,

57

但小说中确实副总理都出现了。我看的很奇怪,

有,我们最早读的时候不会读出这些,这些东西在我们印象里面忽略了。所以觉得确实是每一次读和以前读感觉都不一样,尤其刚才你们两位讲的《平凡的世界》很受启发,怎么把相对化、学术化,还是需要再做努力。

我们都说柳青对路遥的影响很大,柳青对路遥的影响究竟在什么地方?他们差异在什么地方?像这些都很值得分析。

李松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就我个人来说,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个很难进入的文本。我自己在读的时候始终无法在里面找到情感的共鸣,没有办法往里读,又不好解释为什么我会看不下去。当然一部作品出来总会有人爱看,有人不爱看;毕竟作品和读者要相互寻找,碰到一起才会产生共鸣,这本身没有什么高下判断,可能重要的是要解释为什么会不爱看?刚才有老师提到作品中的偶然性。我想可能正是因为偶然性在这部作品里发挥了太重要的功能,使得我无法读进去。这里的偶然性,其实就是小说的叙事动力,就是叙事者靠什么力量推动情节向

《平凡的世界》前发展。在中,叙事者靠一系列的偶然推进了小说情节往前发展。然而问题在于,

如果每一个情节都依靠偶然性,依靠遇到贵人来改变人物命运的话,那么这部小说太像YY。

孙佳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我们今天细看1980年代以来不管是文学领域,还是电影领域,最开始的那几波浪潮,比如说文学现代派,当年搞现代派的那批人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一线城市的,即便在三四线城市生活也都至少衣食无忧;而且不光是“大雅”的这

“大俗”一套,就是的,比如王朔、米家山、冯小刚也都是一线城市的,生活都还算过得去,大部分都

是有些出身的人在摆弄这些东西。这个现象其实挺值得反思的,今天的很多所谓常识或者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道理,恐怕未必经得起细致推敲,也就是被不断神化的1980年代,从细处看其实非常成问题。这也为我们理解《平凡的世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维度,一定程度解释了它为什么在文学史之外有那么高的评价和那么大的影响。当然,不能说1980年代的文艺完全没有超越性价值,这

1980年代的那些“大俗大雅”,也不客观;但显然,58

他们的表意区间实在太有限了,注定是少数人的

“玩物”。《平凡的世界》的独特性,就在于提供了在1980年代那一拨出身好、家世好、生活体面的少数人之外,给了大多数普通人消费的精神食粮。我觉得如果简单强调现实主义的话,容易陷入“主义”之争,而忽略了它自身真正的“硬”东西,就是因为大多数人的精神刚需在1980年代后期的文学实践中得不到满足,所以才有了《平凡的世界》在大多数普通人世界中的爆红。

只不过,我觉得现在也没必要神化《平凡的,世界》这里不是要贬低它,而是说不能简单地将《平凡的世界》道德化,因为这样其实会掩盖后来更多的到现在也还没有完全消化和描摹的经验和现实。当年作为大多数的普通人,他们当中有孙少平、孙少安这样的精神圣徒,但也有潘石屹这样完成彻底蜕变的农民,这肯定是泥沙俱下,如果将《平凡的世界》道德化、神圣化,那无外乎就是要赦免他们这20多年的所作所为。

我最近在写一篇关于新一波喜剧形态的文章,和这个问题的结构是接近的。今天黄渤、宁浩电影中的三四线城市、城乡结合部的“杀马特”形

《平凡的世界》象,和当年的的主体相似,但《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体还是以非常正面的形象出现

的,而在今天本是一个结构下的人物,却被赋予了“杀马特”的形象,那么在今天该怎么正面表达他们的情感和经验呢?是谁压制了这种表达?当年《平凡的世界》的读者群体和今天的“杀马特”们,是不是就完全没有关系?如果有,那我觉得只有把这个关系讲顺了,正面表达才有可能。

李云雷:我感觉有几个方面:一个是他的创作方式,就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长期扎根于底层民众的生活之中,这是柳青传统的一部分。另一点,是他试图概括整个时代的创作野心,在创作方法上,则通过现实主义,通过典型人物以及典型人际关系的变化来创作,来把握整个时代的变化。还有一点,不知道是不是他跟柳青都是陕西人的关系,但至少在柳青和路遥的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他们总是很执著,不断突破同时代作家,突破自己,攀上文学的高峰。柳青在《创业史》之前,

《狠透铁》《铜墙铁壁》也有等作品,但这些作品跟《创业史》相比都不重要,他不断突破自己,到《创业史》达到高峰,也是一个时代文学的高峰。路

他写完《人生》以后,别人说他写不出更遥也是,

,好的作品了,但他还能写出《平凡的世界》包括陈忠实写《白鹿原》也是如此。能够攀上高峰的

人对自己都比较狠,柳青在病床上修改《创业史》第二部,这个我们都知道。这些可能是比较相似的几个点。

不同的点,他的整体的思想倾向,孙少安、孙少平和梁生宝时代不一样了,都是时代英雄,但是内涵不一样。梁生宝是认同于农村,并且对农村的集体化发挥作用这样一种新人。孙少平、孙少安是另一种,离开农村,而且是个人化的奋斗。像《创业史》里面徐改霞的故事,县里的国棉厂正式招工,她去参加招工,她的招工行为在小说里面其实是被批判的,她是受坏人的唆使才去招工的。但是我们现在看这是一个国营的棉厂,也是正式招工,她的环境比孙少平好多了,为什么柳青要加以批评?在柳青来看,徐改霞虽然处境比孙少平好,但她代表的是一种城乡分离的路,比徐改霞更正确的是梁生宝这样扎根农村里面,在农村集体化的共同的事业中发展。

这些作家都很了不起,我们现在很多作家停留在平原的状态上,很难花心力去创作一部能整体性概括自己的所有艺术、思想、经验的作品,很少有这样的作品。

,《平凡的世界》祝东力:云雷说的我很赞同

这样过30年以后还会有人不断再提起,包括拍电视剧,包括评论界的重新关注,确实可以说是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胜利。这个判断我很赞同。1985—1986年《平凡的世界》创作出版前后,有大量先锋

,派小说,像《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说过这部小说。这样的小说它就死在

文学史上,作为文学史有人会提到它,但广大读者不会让它活下来。由此提出一个理论问题,现实主义的生命力到底在哪里,为什么人们会需要现实主义,它的功能到底是什么?现实主义的特点是持续地关注和描写当下的生活细节。这样的写作样式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比如中国唐代之前就没有这样细节地呈现自己当下生活的叙事作品。

英国学者伊恩·瓦特有一本书挺有名,叫《小说的兴起》,里面讲,英国的现实主义是由小

说体现的,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在18世纪出现,之

前都是传奇,是别人的生活、遥远的生活、幻想的生活,不是当下的现实生活,穷形尽相地描写自己的当下生活是从18世纪开始的。我有一个分析,这跟一般讲的现代性有关。波特莱尔把现代性说

“易逝的、,成是短暂的、偶然的”他这样理解现代性。的确,传统社会循环往复,宁静而又停滞,祖祖辈辈都这样,你甚至意识不到生活中某一个部分的存在,因为毫无变动。那样的生活,有抒情写意的诗歌就足够应付了,因为亘古如此的生活没有必要关注它的大量细节。只有生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不断变化、飞速变化的时候,人们对生活有一种陌生感、困惑感、迷茫感的时候,需要用各种手段,包括文学的手段,理解和诠释新的生活、经验、问题;同时还要告诉或提示大家新生活的价值意义,或者指出它的困境,这样的文学就一定要呈现大量细节。我觉得,如果这种迅速变化的生活还在持续的话,现实主义就有它的生命力,现代派那些作品可以存在,但生存空间确实有限。

崔柯(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我觉得现实主义和YY小说两者还是有区别的。简单来说,现实主义应该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它能表现现实生活中一些规律性、典型性的东西,另一个是我们能将文学作品中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能量。将现实主义小说和YY小说放在一起,其实反映了当下现实的一些症候。我们之所以认为《平凡的世界》是现实主义作品,是因为它所描写的通过个人奋斗实现个人成功的逻辑,确实曾经是大家的一个普遍性共识;而今天我们把它看做YY小说,是因为这种,《平凡的世界》共识失去了。再确切一点说中奋

1980年代社会还是斗的个人,主要是知识青年,“知识就是力量”有一个的社会共识;但是今天,

我们似乎不再相信这个共识了,相反,当下更为流行的是一种反智主义的逻辑,甚至对这些奋斗的个人进行妖魔化、污名化,这种现象肯定是要加以警惕的。

郝庆军:今天也听到了其他年轻学者发出的声音,尽管有些观点你可能不同意,但是他们的发言都非常真诚,也很有见地,希望继续发扬。今天的讨论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59

□青年文艺论坛

DOI:10.16532/j.cnki.1002-9583.2015.05.009

2015年3月26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举办第46期青年文编者按]

“:历史与现实”《平凡的世界》。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传记文学》艺论坛,本期论坛主题是杂志社郝庆军主持,北京大学中文系邵燕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何吉贤主讲。中国艺术研究院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所长祝东力以及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内外的30余名青年学者出席了本期论坛。论坛以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为契机,比较了电视剧和小说的差异,并结合当前的社会文化语境,对新时期以来文学观念的变化、当前文学史写作的困境以及当代青年的个人奋斗和成功的途径等问题做了深入的讨论,并提出,当下文学创作应重建一种有理想的现实主义。本刊特刊发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历史与现实《平凡的世界》

郝庆军等

杂志郝庆军(中国艺术研究院《传记文学》《平凡的世界》出版到现在将近30社):长篇小说

年了,但今年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热播和引起的反响却超出了大家的预期。其间肯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我觉得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平凡的世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和1980年代初期

界》里面的时代,有巨大的相似性,又有巨大的反,差。每一个人眼里都有一个《平凡的世界》所以论坛今天邀请大家来探讨作为小说文本的《平凡的世界》和作为电视连续剧的《平凡的世界》之间的缝隙。

邵燕君(北京大学中文系):我研究《平凡的《〈平凡的世界〉世界》应该算挺早的,论文不平凡》2003年在《小说评论》是2002年写好的,第1期发表。当时,我的博士论文做的是《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如果不是研究生产机制的问题,我可能怎么也碰不到路遥。因为在我的印象里,路遥是一个已经过时的作家了;但搜集材料的时候,接连有几个读者调查报告撞到我眼前来,让我注意到路遥的作品在读者中间产生了多么大影响,而这影响几乎是在研究界视野之外的。

当时对我来讲,路遥还是研究对象。我并不

是他的粉丝,但也有一种深深的为他不平的感觉,因为我看到了那个庞大的粉丝群体。不管是在北大课堂,还是去别的地方做报告,我会问在座的人。调查结果从没有出乎意谁读过《平凡的世界》

——这本书是我们当代文学中流传最广的一料过—

尤其在底层。我记得在莫言刚获诺贝尔部作品,

文学奖几个月后,我在一个武警部队做报告。那是一个特别大的礼堂,我问谁看过莫言的作品??满没有多少人举手,再问谁看过《平凡的世界》场举手,齐刷刷的,吓了我一跳。

今天上午我去鲁院网络作家班讲课,也做了相同的调查。他们的年龄有几个是70后,大部分:“在座的有多少人看过《平凡的是80后。我问

?”世界》超过一半人举手。我基本的判断是这样《平凡的世界》的,路遥的是当代小说创作当中在读者间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而且是不靠文学评价,是靠民间口口相传的。我这几年做网络文学研究,可以得出另一个判断,路遥是我们“新时期”以来的当代作家中,唯一一个对网络作家有——粉广泛影响的,并且是唯一有粉丝群的作家—丝和读者不一样,粉丝和作者是情感共同体,他们之间有一种非常深的情感联系。

51

又十几年过去了。再谈路从2002年到今天,

《平凡的世界》,遥和我想说的是,这本书流传至30年不衰,今,甚至借着电视剧热播,这把火终于从地下烧到了地上,其实也从反面说明了一个问——路遥之后再难有路遥,题—没有人能代替路遥抚慰读者。所以,人们只能再回到路遥。我很怀疑路遥活到今天是否还能写出现实主义的力作,现实主义的路在路遥这里既是顶点也是转折点。199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格局和中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迁,支持现实主义的价值系统遭受重创,无论是启蒙还是革命,甚至中国民间价值观都遭到深层质疑。于是,现实主义向“新写实”转向,“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为了活着而活着”的福贵和用一张贫嘴打造幸福生活的张大民成为“精神胜利”的平民楷模。到了2005年余华出版《兄弟》的时候,代表“时代精神”的是“成功的恶人”李光头,而代表道德良心的宋钢则是在物质和精神上都沦为可怜可笑的乞丐。方方虽然把同情投注到弱者一方,但她笔下的涂自强已经从“成长人物”“徒自要强”彻底地沦为的小人物,他

。这其所有的苦难都是无可怨怼的“个人悲伤”(2001中重要的转型作品是阎真的《沧浪之水》

年),和小说沉痛无奈地书写了坚守“君子之风”“人道主义”的知识分子池大为在现实“操作主义”面前放弃、屈服的必然性,惟其沉痛无奈,更反证了现实法则的不可抗拒。这也说明现实主义

,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恐怕已经“不再可能”它已经不再能够为当代生活赋予形状,也不再能以坚定

的信仰为现实中的人提供支撑。

我没想到的是,在对《平凡的世界》的理解上,网络文学给了我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角度。我特别喜欢的一个网络作家叫猫腻,他写过一部非

《间客》,常有名的作品叫这其实也是一部成长小“科幻”说,虽然有一个貌似的背景。在《间客》的:“我最爱《平凡的世界》,后记里,猫腻写到是我”读到过最伟大的YY小说。我从来没有从YY

(“意淫”的首字母,即白日梦,并非只关乎性,而是泛指一切让读者产生快感的幻想)的角度想过路遥,现在想来却真有点道理。很多文学批评家即使今天也坚持认为《平凡

,的世界》的文学价值不如《人生》是从批判现实主义的原则出发的。但《平凡的世界》之所以比52

《人生》流传更久远,更受读者喜爱,不是因为它

更有现实力量,而是因为它更有抚慰力量。那套、“田黄金信仰打造的意识幻觉,那些如“七仙女”

一般的具有根深蒂固“男性向”特征的幻螺姑娘”

想模式,给读者(特别是男读者)带来了极大的满

足和快感。这些都与网络类型的YY小说有相通之处。

今天,我在网络作家班上谈到,路遥小说的模式叫什么?叫成长小说,这是现实主义小说最主流的模式。网络文学最主流的模式是什么?屌丝的逆袭。不管是成长小说还是屌丝的逆袭,写的都是底层青年成长的故事,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我个人对屌丝的定位是:被阻隔了合法上升空间的下层有志青年。孙少安、孙少平在路遥的笔下是成长人物,不是屌丝,因为那个社会给他们提供了正当的上升通道,路遥给他们提供了信仰,相信勤劳能致富,好人有好报。如果那个合法上升通。“屌丝的逆道被阻隔了,只能叫“屌丝的逆袭”袭”是指底层人用压迫他们的上层人的逻辑达到跟上层人相同的成功。而这个“逆袭”是很难在现实世界中完成的,于是大家就创造一个“第二“第二世界”。这个世界”的法则大都是拷贝我们

“第一世界”这个的法则,同样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法则,只是在那样一个幻想世界中,作者可以给主“外挂”,,“穿越”人公开给他/她一些超能力也是“外挂”,一种因为哪怕你是一个普通人你也可以

,,先知先觉。有了“外挂”就可以“逆袭”让读者“爽”。代入以后感到

为什么我同意猫腻说的《平凡的世界》是最

伟大的YY小说呢?因为“第二世界”建构得再好,大家也知道是白日梦。就像鲁迅说的那个铁屋子,既然铁屋子无法打破,为什么还要唤醒梦中,人呢?鲁迅当年虽然这么说,但还是“听将令”

“呐喊”,还是要他还抱着希望,哪怕是绝望中的“后启蒙”希望。但在今天这个时代,大家都觉得现实虽然残酷,但却天经地义,无法改变。既然无路可走你干嘛不让我舒服一点呢?所以网络文学

:“做梦无罪,YY的作者和读者们会理直气壮地说

有理!”但是路遥不一样,路遥写的是现实主义作

品,他真诚地相信他制造的乌托邦幻觉,认为那是理想不是幻想,所以他的抚慰力量超过了“第二

“80后”、“90后”世界”的YY。不过,对于的电视

或许,我们当年的“现实世界”对于剧观众来说,

“第二世界”,“平行空间”。他们来说,就是个是个居然男一还有一点非常有意思,在电视剧里,

号和男二号倒置了。小说里的男一号是孙少平,读者是跟着他走的,我们今天则是跟着孙少安走的。我非常理解编导为什么这样做,如果让我今天拍这个电视剧,我也会这样做。你发现今天只有孙少安的故事能牵动你,看到孙少平就想“快。孙少安让我们看到了潘石屹的前身,进”潘石

。其实那时候他的屹说看了七遍《平凡的世界》

英雄应该是孙少平,那个善于思考的个人主义者,

而不是顶门立户的农民企业家。1980年代人们不可能把成功、梦想寄托在农民企业家身上,而是会寄托给一个读书人。读书、科举或者高考,这是自古以来田舍郎上升的路径。其实电视剧一开篇,让我们在孙少安身上看见了梁生宝,但是我们却无法解读这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更重要的是我们今天再也无法解读孙少平这个1980年代个人奋斗英雄的故事了,孙少平在我们今天的概念里就是一个失败的屌丝,最后什么都没干成,没上大学、没当官、没挣钱,在一个煤矿当了矿工,爱上一个寡妇,他的人生全是失败。但是路遥当年讲述的是一个当代英雄的故事,我今天

,特别想再重读《平凡的世界》看看路遥当初为什么没有让孙少平上大学呢?这也让我感觉到,路遥

的梦想确实不是普通的YY,路遥胆子真大,他居然敢让孙少平不上大学,去当一个矿工,路遥秉承着什么样时代精神敢做这样的梦?孙少平是一个身在底层、内心高昂的普通人,他说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我可以生活得不平凡。一个底层的人、一个平凡的人,却可以有不平凡的精神,以这样的人为主人公、以他为当代英雄,这才是路遥的伟,《平凡的世界》大。今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写的是在一个贫穷的世界里普通人如何保持精神高贵的故事。可惜,我们今天无法再重复这个故事了,我们连复述的能力都没有了,这正是我们时代的贫穷。电视剧和小说的这个错位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可以深入讨论时代精神镜像的缝隙。

何吉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我想讲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比较《平凡的世界》小说和电视剧中孙少安、孙少平两个人物塑造的不同,“平”、“安”即所谓想解读出一些问题;另一浮沉,

个问题是想扩大一点讲,讲讲今天我们该如何讲

述中国农村。

,《平凡的世界》跨越将近30年的沧桑巨变

再度被搬上荧屏,经历了春节城乡间大回流、故乡亲情洗涤、怀旧潮冲击,目睹了故乡的或繁荣或萧条、或昂扬或消沉,当观众再在荧屏前共享黄土地上孙氏兄弟和众乡亲的人生悲欢浮沉时,上了年纪的似乎劈面看到了30年前的自己,年轻者也似:1975—1985年,“改革”乎看到了某种“来路”起点处,农村与“改革”最融洽的最初十年,摆脱饥饿和贫困的奋斗的勇气和决心如此强烈;青春涌

,“世界”动,意志强悍遥远而美好,人可以“平,;在卑微的“平凡世界”凡”却要走向“世界”中,,“平凡的人”因为诚实的劳动获得了尊严,镌刻在当代社会结构中的“身份政治”也才有了打破

的可能;在这个“新历史”的起点上,改革是上至,省地县各级干部,下至普通农民的“共识”而正因为有了对幸福、尊严、诚实、良善的上下一致的追求,改革的真正动力便恰恰来自“平凡的世界”中的平凡的人。在电视剧的结尾,一种根基于普通中国农民的“中国梦”似乎在空中开放,是啊,“平凡的人照样也能过得不平凡”,这不正是改革开始处的某种共识和动力吗?

不可否认,电视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与对原著的忠实有关,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无疑已成当代文学的经典,它不仅深刻地记录了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而且在一代代人的精神成长中,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大约在最终完成三卷本《平凡的世界》四年

。后,路遥又写了长篇创作谈《早晨从中午开始》

:“无疑,这里所记录的一切这篇创作谈的结尾写道

《平凡的世界》和一样,对我来说,都已经成了历史。

一切都是当时的经历和认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生活以及艺术的变化发展,我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和发展。许多过去我所倚重的东西现在也许已不在我思考的主流之中,而一些我曾轻视或

”者未触及的问题却上升到重要的位置。由于路遥英年早逝,我们无从知道在他的认识和思考中,

问题意识的升降变化;也无从知道,假如路遥活到今天,让他来评价这部长篇作品的电视剧改编,甚至由他自己来操刀改编,会是什么样子。

,尽管电视剧编剧声称尽量“忠实于原著”而

53

“正面强攻”“写实”的手法,但正如路遥且采取了

,“一切都已经成了历史”,所言任何改编本身其实都是当代叙述,在电视剧的改编中,我们还是能解读出很多当代文化、社会和思想的症候。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从小说到电视剧,第一主人公如

?“平”“安”何从孙少平变成了孙少安究的浮沉,竟意味着什么?

《平凡的世界》有三条线索,分别以三个人物来组织。一条线是田福军,这可称为一个改革题材的小说,提供了一条从省、地、县到公社、村的线索,故事的展开逻辑是要不要改革;另一条线是孙少安,可以称作农村题材小说,将农村的社会变革与乡村生活结合起来,主要展示乡村的日常生活及其矛盾;第三条线是孙少平,是一个个人“出“成长”走”和的故事,似乎回到了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从小说史上看,每条线都有小说“原型”,但都有变异。路遥超越通俗小说之处在于对时代和日常生活有整体的和超越性的思考。电视剧的最大改动之处是极大限度地扩大了孙少安的线,保留和适当增加了田福军的线,收缩和改变了孙少平的线。具体而言,电视剧用大量的篇幅,增加了很多故事,如集体化时期如何反抗“左”的农村政策;旱灾中如何孤身一人,深入上游罐子村和石圪节村,以砖拍头的江湖手法,几乎力挽狂澜;还有诸如只身到山西柳林娶媳妇醉酒、从运砖挖得第一桶金到办砖厂中的几起几落,以及与田润叶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再加上演员王雷带有强势和混不吝的气息的表演,完全把孙少安塑造成了一个具有先知先觉的个人英雄主义气

“无产者”质,同时又带有一丝乡村的“爱谁谁”的习气,却又不失乡村伦理中孝义仁厚、勇于承担的

“当代农村英雄”。这与小说中塑造的那个既想却又有些逆来顺受的孙少安判然有别。改变现状,

令人惊奇的是,在最近20多年关于路遥和《平凡的世界》的讨论中,几乎很少涉及孙少安。也就是说在当代文学批评和研究中,孙少安几乎是一个无法言说的角色,相比于电视剧中的浓墨重彩、极尽渲染,这确乎是意味深长的现象。田福军那条线与孙少安的线是相互呼应的。田是一个改革家,但在电视剧中,他一再强调,他改革的唯一目的就是让“黄原农民从吃黑面馍变

,成白面馍”而全然没有顾及改革是涉及社会关54

系和利益关系的重组、新的价值观的确立等一系

列问题的全面工程。所以,编剧在电视剧末尾添加了一段田的妻子无意中收受装了钱的茶叶罐,从而造成受贿的事实时,既显得突兀,又显得意味深长。可能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作为地委书记的田福军才真正面对了他一直推行的“改革”的真“深水区”实内容,换句话说:改革进入了。孙少平那条线本是路遥用力最著之处,通过

“成长”“出走”,少平的和时代巨变过程中遗留在普通人身上伤痛、挣扎、自尊等价值得以显现,也

,“平凡”只有在孙少平这里才最后通向了“世。但在电视剧中,界”孙少平的故事线被简化为“出走”,爱情线,他关键的由于离开了对尊严、价值、无限可能性的追求,在物质回报的逻辑里,就

变得无法理解。

因此,在电视剧中,我们能感觉到孙少安是一“今人”,“当代英雄”。无论是位是今天农村中的“农村强人和乡镇企业家”在的逻辑中,还是在后寻根和文化保守主义的语境下,他的故事和人格都充满魅力。因为在前一个逻辑中,少安是农村“新历史”的创造者;在后一个语境下,少安身上被想象出的无论是强悍、精明还是仁义、担当,都,“孙少成了想象中的传统文化的投射。实际上安的故事”也在相当的程度上笼罩了当今的农村叙述。

,相反,电视剧中的孙少平却如一位“古人”一位作为“打工仔”前身的历史中的人。他固执“出走”,的他持守的自尊,他对知识和“远方”的执着,已显得古板、莫名和可笑。他只有披上一些当代的外衣,比如他与田晓霞的“罗曼蒂克”的精神之恋,才能被辨认为一个当代的人物。孙少平的“被历史化”是一个当代悲剧。我们无法将孙少平当代化,因为在今天,我们已很少有可能看到孙少平身上体现出来的,通过个人奋斗实现个人价值的可能,我们也很难理解凝结在一个底层人身上的基于劳动和自我超越之上的自尊和动力。在农村,随着集体经济的解体,为集体劳动失去了价值依托,劳动只是在换取物质报酬的意义上才能被理解,用马克思的概念,劳动被等同于它的交换价值,劳动的绝对价值,也就是劳动创造世界的本质被掩盖起来了。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孙少平因下煤矿不缺工,而用多领到的工资

,“稀罕物”却不能理解他自换取同屋工友的各种

虐式的揽工汉生活,更不能理解他将劳动变成一种精神的磨砺、一种人格上的蜕变的举动。今天我们已处在一个乡村共同体解体的时代,几亿农民工进城打工,大规模的城镇化正在展开。实际上,文学批评界讨论“乡村叙事的终结”也已经多年。所以,当我们讲述今天的中国农村,时,我们的想象中只会有“老农民”而当农民“老”去,农民在形象和人格上也不再能直起腰来,我们就只能以既有的历史和文化安排,去图解

。正像去年热播一种类型化、抽象化的“老农民”的电视剧《老农民》那样,他们在形象上肮脏、猥

琐,目光短浅,一切行为似乎只能在追逐私利的逻辑上才能被理解。在这点上,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一种处理方式颇具症候性:每当镜头拉远,双水村或黄原就被笼罩在一个看似用电脑做出来的梦幻般的天穹下,虚幻的、变幻不定、转瞬即逝的背景,似乎就是一个关于当代农村的隐喻。

事实上,怎样表现作为底层的农民的自尊和,奋斗,表现农民中的“新人”一直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最具挑战性的议题。离开了“新人”的塑造,当代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无法想象;而路遥小说中孙少平这个不断游走的奋进、自尊的“文学,青年式”的“新农民”也可以被理解为当代农村“新人”画廊中的形象之一。也是在这一意义上,我相当程度上肯定也是去年热播的另一部农村剧《马向阳下乡记》,它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向当下农村问题及其情感和人心的开放姿态;而且,农民

“老”“有得商量”,并未去,农村里的事似乎还可以而并未事件化、喜剧化。也正是从这样的角度,我愿意寄望于更多贴近农村和农民的作品的出现:真正的乡村叙述不是终结了,而是还没有开始。

《长篇小说选刊》鲁太光(中国作协杂志社):———《人英雄主义的东西路遥身上有个人主义、

生》就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种个人主义、英雄主《平凡的世界》,义的东西。但到他好像对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的东西予以理性地压缩。小说里面,孙少平和孙少安是想成功,想改善自身境遇,但他们没有像高加林一样,为了成功,做了负心汉,负上道义债。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俩一点坏事都没做,只是自己奋斗奋斗再奋斗,不停地挤压自己,而且他们的行为,尤其孙少安的行为,充满互助色

彩。这样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意的。也就

是说,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更少地“直抒胸,,臆”更多地“感时伤怀”他写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俩的故事,其实是想为那一历史时段的中国农民代言或立言。为什么这样说呢?除了小说中体现出来的这种意识之外,路遥的一段自述也可以作为旁证。路遥在为他弟弟王天乐找工作的时候,给他的一个好朋友写过一封信,信里面他对当时中国农村的状况有一个分析,他说现在国家对农村是经济上扶持,文化上压制,那些有理想的农村青年很难有出路,这个情况下,农村挤压了一大批苦闷的人、愤怒的人,长远来看,这是个巨大的危机。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对农村的扶持,也是相当短暂的事情,因为在1980年代中期之后“三农问题”就开始浮出水面,到了1990年代则已成为重要的社会议题,也就是说,路遥在写第二部、第三部的时候,对农村的经济扶持也逐渐没有了。像路遥这样关心国家大事的作家,不可能不注意到这一状况,因而有理由相信他对农村的状况更加悲观。所以,他在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俩身上其实是寄托了重任的,或者说,他写这两个人物还是在为中国农民找一条出路,至少是为农村的有为青年找一条出路。近代以来,中国有两个“创世

,纪”故事:一个是革命的“创世纪”一个是改革的“创世纪”《平凡的世界》。路遥写的时候,正是革

“创世纪”命的遭遇巨大困境,想以改革克服这一,困境的历史时刻。路遥写《平凡的世界》就是想

“创世”用改革的故事对革命的“创世”故事做一个回应,想在改革中为中国农民找一条好出路。

这个目标,完全是集体主义的,而非个人主义的。因而,这个故事的失败,悲剧感就更加浓重了。

石一枫(《当代》杂志社):对于《平凡的世,界》我看得比较晚,是有意识地抱着学习的目的

。去看一些文学作品的时候,才读《平凡的世界》我更愿意把它看成一个关于个人奋斗的典范作

品,我也相对比较愿意把它放到后来的社会和文。《平凡的世界》学的互动里面来看待几乎可以

“文革”说是后第一部理直气壮地书写中国个人奋斗、书写个人改变命运的欲望的作品。《平凡的世界》在1990年代以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销量上的成功,也是这个原因,他是和个人奋斗和成功这两个字紧紧挂在一起的。不是因为

55

或者是表现了多么深刻的主题而获得了写得好,

广大读者的爱戴,说得再赤裸一点,这帮人就是把《平凡的世界》当成功学看的,这点也应该承认。尤其有潘石屹这种人再去鼓吹一下,为作为成功《平凡的世界》学的增添了那么亮眼的注脚。

,《平凡的世界》就是在现实主义的作品中也是那种相对理想化的。在今天的社会环境和情绪

《平凡的世界》,环境里面看它可能真的过于理想化了,很多东西可能没那么真实,是有浪漫主义的

元素存在的。最简单的一点,他相信靠个人奋斗。《平就真的可以成功,这个逻辑就很浪漫主义凡的世界》的现实主义只体现在它的细节和写法上,他的精神内核是浪漫主义的。

《平凡的世界》我们从往后看,没过几年发表《沧浪之水》。《沧浪之水》的就是中那个主人公

基本上是一个已经成功的孙少平,从农村走向了城市,但是他过得依然很窘迫,他发现靠勤劳、靠不怕吃苦受累是实现不了个人价值的,还得靠不《沧浪之水》要脸。但今天再看我觉得都幼稚,你不要脸就能成功吗?比你不要脸的人还有很多,不要脸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沧浪之水》写池大为今天不要脸了,恨不得三天之后就成功了,以我们的个人经验来看,这是不真实的。

再后面发表出来的作品是王刚的《月亮背,1990年代第一拨商人,面》写的是商人,靠坑蒙拐骗。他们除了不要脸,命都不要了。人为了追求成功的底线越来越低,从路遥到阎真到王刚,有可能是一个现实主义逐渐从那种理想化到真实化的过程。但把这个系列都看了一遍以后,我还是再想重新提一下《平凡的世界》那种所谓幼稚的理想主义情怀。当我们看到这个世界已经这样了、社会已经这样了,你能怎么办呢?有的人他只是告诉你社会这样了就没辙了,有人甚至是社会烂我比社会还烂,那不成了一帮中国人进行道德

?《平凡的世界》《沧浪之水》下限的竞赛了么的畅销或多或少和成功学的流行有关系,但是文学

毕竟不是成功学,文学还要回答一个问题,你已经看到了社会这么烂,你还要做什么?你除了认识世界以外,还需不需要改造世界?从这个角度上,《平凡的世界》我作为一个不喜欢的读者,还是对这本小说里所展现的理想主义斗争精神,对近乎56

幼稚的信仰觉得感动。它回答了一个文学必须回

答的问题,就是除了认识世界以外还应该做一些什么。我个人对《平凡的世界》有一个从不喜欢

。《平凡的世界》到尊敬的过程的电视剧给了我们经典重读的机会,不断重读经典,我们会发现每

,次都有不同的感受。我以前不喜欢《悲惨世界》看了电影以后发现那是一部特别让人感动的作

。《平凡的世界》品也一样。老舍的那个《二马》也是,老舍写老马是一个反面人物,小马是正面人物,老马代表的是腐朽没落封建小市民那套东西,小马代表先进科学的励志新青年;但今天来看,小马那个人怎么那么面目可憎啊,而老马倒有一种诡异的美。不断经典重读可以发现新的价值,《平凡的世界》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之下所焕发出的新的价值,我们还是应该重视。有的人可以把它当作成功学来看,但其实还是不应该看得那么简单。

祝东力(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1985年以后文学观念变了,神头鬼脑的作家纷纷出场,路遥的写法貌似比较陈旧。路遥从1975年的内地贫困县城里那些细节开始写起,对当时的许多读者来说可能没有什么新奇的感觉。可是再过若干年,比如我现在再看就觉得,像发现一个被遗忘的世界一样,一点一滴的生活故事很有味道。细节,真实的细节能够产生今昔对比的历史沧桑感。

另一方面,应该说是路遥也有不足的地方。《平凡的世界》谈不上什么语言的艺术,基本上是平铺直叙地讲一个个人物、情节、故事。我心目中当代小说家里语言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个是钟阿城,语言的造型感极强,三两句话能让整个画面跃然纸。《平凡的世界》上没有这样的效果,谈不上语言艺术,这大概也是退稿原因之一。总之,观念、题材、写法上在当时可能都缺少打动编辑的地方。

刚才一枫的观点我不是全同意,但他讲的特别有启发,把三个时代的代表作排列起来,能看出一条线索。其实,他们各有各的真实,从1975年到1985年正是中国社会突破压抑、释放能量的10年,多少人从底层跃升到上面,从穷乡僻壤走到省城,走到北京。所以路遥当然是真实的。当然,所有文学都带浪漫主义的成分,这是文学的本性决定的,但仅就这一点来讲不能说因此他就是

阎真的《沧浪之水》中浪漫主义。各有各的真实,

池大为的那种选择和结果,在1990年代也是真实的。刚才邵老师讲了挂件的问题,不同的时代需要的挂件越来越多。孙少平那个时代,有一定的《沧浪天分和聪敏才智,加上吃苦耐劳,就够了;在之水》的时代还要再加上寡廉鲜耻;再到后来,寡廉鲜耻也不够用了,还要再加新的挂件。所以一枫刚才梳理的挺有价值,纵向一看,时代变迁的脉络通过这样的作品和人物特别清晰地呈现出来。

李云雷(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刚才大家讨论1980年代对路遥评价不高,但是也有人对他评价高,要不然怎么能获得茅盾文学奖?对他评价高的就是秦兆阳、朱寨等老一代的批评家,所以像李陀在《北京青年报》访谈中提到评论家应该向路遥道歉,应该道歉的恰恰是当年搞现代派的评论家。假如《平凡的世界》先到秦兆阳手里,不到周老师手里,发表的可

《惊心动魄的一幕》能性会更大,路遥的就是秦兆阳发的。我觉得,这与秦兆阳以及老一代的文艺

评论家的文学理念有关系。关于秦兆阳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他在1990年代初有一个著名的事

《九月寓言》件,就是把张炜的退稿了。他退有他的道理,何启治在他的文章中回忆,把他和周昌

义、洪清波的稿签都放在了文章中,也把秦兆阳的稿签放上去了。我们比较一下可以看出,秦兆阳

《九月寓言》不接受这样的作品,有他的局限,也有他的道理,这是他现实主义理论的“边界”之外

——的。1950年代他受批判,是因为《现实主义—,——广阔广阔道路》但我们看秦兆阳“现实主义—

道路”的边界在什么地方,一方面的边界是现代主义,另一方面的边界是不能接受比较教条化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这两个边界之间,秦兆阳的现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主义理念是比较宽泛的

《平凡的世界》是现实主义的胜利,但我觉得如果具体分析,其中的现实主义,其实也有社会主

义现实主义的因素。它不是批判现实主义,而是一种建构性的现实主义,是一种有方向、有理想的现实主义。但是它又跟1950年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不一样,它所有的不是一种比较明确或坚固的理想,或者特别急迫的理想,而是在悬置了理想或将理想抽象化之后,仍朝那个方向努力。所

《平凡的世界》以我觉得里面的这种,我们叫社会

主义现实主义的余韵也好,或者余绪也好,这些东

西的存在,正好是他的乐观的基调、理想的基调存在的根本,也是他获得老一代评论家认可,包括能获茅盾文学奖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说它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余韵的胜利,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问题。以后能不能再产生《平凡的世界》这样的作品?能不能再有一种有理想、有方向的现实主义?这个很难,取决于现实及对现实的理解与总体感受。我觉得这个对路遥还是很重要的,虽然小说也有悲剧感,但整体上是向前的,底色是温暖的,是看得见希望的,习近平文艺座谈会讲话里面说到,文艺要让人“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在这个意义上,梦想就在前方”重建一种有理

,《平凡的世界》想的现实主义可以给人以启发。一枫你说的成功学脉络里面,将《平凡的世

《二号首长》《侯卫东官场笔界》与《沧浪之水》记》放到一起,但我觉得,更恰当的脉络是当代青

年的处境,我们可以把当代青年的处境作为一个主题来考察《平凡的世界》和后面作品的变化。

《世上已无陈金芳》,包括你的还有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文珍的《录音笔记》马小淘的

《章某某》等,我把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概括为一个“失败的青年”的形象,为什么这一批年轻作家,也包括方方会集中写失败的青年的形象,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因为失败的青年确实不只是一个个人的问题,是底层青年看不到社会出路的整体《平凡的世界》状况。这与那个时代相比,确实可以看出我们时代很大的变化,这是很值得我们去关注的一个点。

,具体到《平凡的世界》因为读了很多遍,有比较深入的切身感受,所以感觉很难从一个相对

化、客观化的角度谈。前两年我跟台湾黄文倩、韩国的成瑾济约好,各选一部作品进行三人谈,谈大陆的路遥、台湾的陈映真、韩国的黄皙暎,开始先谈路遥,但我后来感觉很难写,如果我要去评价《平凡的世界》的话,应该梳理个人的接受史,不同时期接受的角度不一样。我们经常接受的角度是个人奋斗,我们更认同小说里面孙少安、孙少平这样的人物,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其实写的是1975—1985年整个10年的史诗,不只是两个人物的故事,而是整个这一段时间,这10年整个中国城乡的变化,尤其电视剧增多了田福军的脉络,

57

但小说中确实副总理都出现了。我看的很奇怪,

有,我们最早读的时候不会读出这些,这些东西在我们印象里面忽略了。所以觉得确实是每一次读和以前读感觉都不一样,尤其刚才你们两位讲的《平凡的世界》很受启发,怎么把相对化、学术化,还是需要再做努力。

我们都说柳青对路遥的影响很大,柳青对路遥的影响究竟在什么地方?他们差异在什么地方?像这些都很值得分析。

李松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就我个人来说,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个很难进入的文本。我自己在读的时候始终无法在里面找到情感的共鸣,没有办法往里读,又不好解释为什么我会看不下去。当然一部作品出来总会有人爱看,有人不爱看;毕竟作品和读者要相互寻找,碰到一起才会产生共鸣,这本身没有什么高下判断,可能重要的是要解释为什么会不爱看?刚才有老师提到作品中的偶然性。我想可能正是因为偶然性在这部作品里发挥了太重要的功能,使得我无法读进去。这里的偶然性,其实就是小说的叙事动力,就是叙事者靠什么力量推动情节向

《平凡的世界》前发展。在中,叙事者靠一系列的偶然推进了小说情节往前发展。然而问题在于,

如果每一个情节都依靠偶然性,依靠遇到贵人来改变人物命运的话,那么这部小说太像YY。

孙佳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我们今天细看1980年代以来不管是文学领域,还是电影领域,最开始的那几波浪潮,比如说文学现代派,当年搞现代派的那批人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一线城市的,即便在三四线城市生活也都至少衣食无忧;而且不光是“大雅”的这

“大俗”一套,就是的,比如王朔、米家山、冯小刚也都是一线城市的,生活都还算过得去,大部分都

是有些出身的人在摆弄这些东西。这个现象其实挺值得反思的,今天的很多所谓常识或者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道理,恐怕未必经得起细致推敲,也就是被不断神化的1980年代,从细处看其实非常成问题。这也为我们理解《平凡的世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维度,一定程度解释了它为什么在文学史之外有那么高的评价和那么大的影响。当然,不能说1980年代的文艺完全没有超越性价值,这

1980年代的那些“大俗大雅”,也不客观;但显然,58

他们的表意区间实在太有限了,注定是少数人的

“玩物”。《平凡的世界》的独特性,就在于提供了在1980年代那一拨出身好、家世好、生活体面的少数人之外,给了大多数普通人消费的精神食粮。我觉得如果简单强调现实主义的话,容易陷入“主义”之争,而忽略了它自身真正的“硬”东西,就是因为大多数人的精神刚需在1980年代后期的文学实践中得不到满足,所以才有了《平凡的世界》在大多数普通人世界中的爆红。

只不过,我觉得现在也没必要神化《平凡的,世界》这里不是要贬低它,而是说不能简单地将《平凡的世界》道德化,因为这样其实会掩盖后来更多的到现在也还没有完全消化和描摹的经验和现实。当年作为大多数的普通人,他们当中有孙少平、孙少安这样的精神圣徒,但也有潘石屹这样完成彻底蜕变的农民,这肯定是泥沙俱下,如果将《平凡的世界》道德化、神圣化,那无外乎就是要赦免他们这20多年的所作所为。

我最近在写一篇关于新一波喜剧形态的文章,和这个问题的结构是接近的。今天黄渤、宁浩电影中的三四线城市、城乡结合部的“杀马特”形

《平凡的世界》象,和当年的的主体相似,但《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体还是以非常正面的形象出现

的,而在今天本是一个结构下的人物,却被赋予了“杀马特”的形象,那么在今天该怎么正面表达他们的情感和经验呢?是谁压制了这种表达?当年《平凡的世界》的读者群体和今天的“杀马特”们,是不是就完全没有关系?如果有,那我觉得只有把这个关系讲顺了,正面表达才有可能。

李云雷:我感觉有几个方面:一个是他的创作方式,就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长期扎根于底层民众的生活之中,这是柳青传统的一部分。另一点,是他试图概括整个时代的创作野心,在创作方法上,则通过现实主义,通过典型人物以及典型人际关系的变化来创作,来把握整个时代的变化。还有一点,不知道是不是他跟柳青都是陕西人的关系,但至少在柳青和路遥的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他们总是很执著,不断突破同时代作家,突破自己,攀上文学的高峰。柳青在《创业史》之前,

《狠透铁》《铜墙铁壁》也有等作品,但这些作品跟《创业史》相比都不重要,他不断突破自己,到《创业史》达到高峰,也是一个时代文学的高峰。路

他写完《人生》以后,别人说他写不出更遥也是,

,好的作品了,但他还能写出《平凡的世界》包括陈忠实写《白鹿原》也是如此。能够攀上高峰的

人对自己都比较狠,柳青在病床上修改《创业史》第二部,这个我们都知道。这些可能是比较相似的几个点。

不同的点,他的整体的思想倾向,孙少安、孙少平和梁生宝时代不一样了,都是时代英雄,但是内涵不一样。梁生宝是认同于农村,并且对农村的集体化发挥作用这样一种新人。孙少平、孙少安是另一种,离开农村,而且是个人化的奋斗。像《创业史》里面徐改霞的故事,县里的国棉厂正式招工,她去参加招工,她的招工行为在小说里面其实是被批判的,她是受坏人的唆使才去招工的。但是我们现在看这是一个国营的棉厂,也是正式招工,她的环境比孙少平好多了,为什么柳青要加以批评?在柳青来看,徐改霞虽然处境比孙少平好,但她代表的是一种城乡分离的路,比徐改霞更正确的是梁生宝这样扎根农村里面,在农村集体化的共同的事业中发展。

这些作家都很了不起,我们现在很多作家停留在平原的状态上,很难花心力去创作一部能整体性概括自己的所有艺术、思想、经验的作品,很少有这样的作品。

,《平凡的世界》祝东力:云雷说的我很赞同

这样过30年以后还会有人不断再提起,包括拍电视剧,包括评论界的重新关注,确实可以说是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胜利。这个判断我很赞同。1985—1986年《平凡的世界》创作出版前后,有大量先锋

,派小说,像《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说过这部小说。这样的小说它就死在

文学史上,作为文学史有人会提到它,但广大读者不会让它活下来。由此提出一个理论问题,现实主义的生命力到底在哪里,为什么人们会需要现实主义,它的功能到底是什么?现实主义的特点是持续地关注和描写当下的生活细节。这样的写作样式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比如中国唐代之前就没有这样细节地呈现自己当下生活的叙事作品。

英国学者伊恩·瓦特有一本书挺有名,叫《小说的兴起》,里面讲,英国的现实主义是由小

说体现的,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在18世纪出现,之

前都是传奇,是别人的生活、遥远的生活、幻想的生活,不是当下的现实生活,穷形尽相地描写自己的当下生活是从18世纪开始的。我有一个分析,这跟一般讲的现代性有关。波特莱尔把现代性说

“易逝的、,成是短暂的、偶然的”他这样理解现代性。的确,传统社会循环往复,宁静而又停滞,祖祖辈辈都这样,你甚至意识不到生活中某一个部分的存在,因为毫无变动。那样的生活,有抒情写意的诗歌就足够应付了,因为亘古如此的生活没有必要关注它的大量细节。只有生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不断变化、飞速变化的时候,人们对生活有一种陌生感、困惑感、迷茫感的时候,需要用各种手段,包括文学的手段,理解和诠释新的生活、经验、问题;同时还要告诉或提示大家新生活的价值意义,或者指出它的困境,这样的文学就一定要呈现大量细节。我觉得,如果这种迅速变化的生活还在持续的话,现实主义就有它的生命力,现代派那些作品可以存在,但生存空间确实有限。

崔柯(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我觉得现实主义和YY小说两者还是有区别的。简单来说,现实主义应该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它能表现现实生活中一些规律性、典型性的东西,另一个是我们能将文学作品中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能量。将现实主义小说和YY小说放在一起,其实反映了当下现实的一些症候。我们之所以认为《平凡的世界》是现实主义作品,是因为它所描写的通过个人奋斗实现个人成功的逻辑,确实曾经是大家的一个普遍性共识;而今天我们把它看做YY小说,是因为这种,《平凡的世界》共识失去了。再确切一点说中奋

1980年代社会还是斗的个人,主要是知识青年,“知识就是力量”有一个的社会共识;但是今天,

我们似乎不再相信这个共识了,相反,当下更为流行的是一种反智主义的逻辑,甚至对这些奋斗的个人进行妖魔化、污名化,这种现象肯定是要加以警惕的。

郝庆军:今天也听到了其他年轻学者发出的声音,尽管有些观点你可能不同意,但是他们的发言都非常真诚,也很有见地,希望继续发扬。今天的讨论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59


相关文章

  • 论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的艺术特色
  • 论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的艺术特色 作者:尹光兵 来源:<大观>2015年第06期 摘要:<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的作品,它以现实主义手法,采用"无榜样"意识给我们全景式地描 ...查看


  • 坚守与特色_路遥小说的现实主义探析
  • 2010年第3期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本刊重稿○科技信息 坚守与特色 ---路遥小说的现实主义探析 舒耘华宫秀丽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摘要]路遥是中国新时期 ...查看


  • 文学四要素视角下的路遥小说解读
  • [摘要]路遥已逝,但他的小说却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力,路遥读者队伍的日益壮大,其小说作品阅读热度指数的稳步上涨,"路遥文学奖"的成立,影视作品对其小说的改编都让路遥一直活跃在读者之中.本文运用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模式来评 ...查看


  • 平凡的世界有感 1
  • 乐里镇瑞里小学 杨正国 初次读路遥<平凡的世界>是我上师范的时候.当我从同学手里借来这本书以后,利用双休日,把这本书读完了(大概可以说是走马观花吧)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家在农村,对于农村的一切,我自认为是很熟悉的,但是读 ...查看


  • [平凡的世界]含着"不平凡的力量"
  • <平凡的世界>含着"不平凡的力量" <平凡的世界> 是一部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长篇小说, 它系统详实地记叙了1975年到1985年,这十年间陕北农村的巨大变迁,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 刻画了几个普 ...查看


  • [平凡的世界]写作背景
  • <平凡的世界>是从1975年开始创作的,1988年5月25日完稿,而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背景是各种文 学新思潮风起云涌,现代派.意识流等文学观念风靡一时,文学创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变求新令人目不暇接.与此相反,传统现实主义 ...查看


  • 品读路遥和[平凡的世界]
  • 品读路遥和<平凡的世界> 向来喜欢路遥的文字,那样质朴和真切,给人以震撼心灵的力量. 作为一个黄土高原上成长起来的农民的儿子,他对中国农村的状况和农民命运的关注尤为深切.文学评论家李文琴如是说"他总是从农村生活中寻找写 ...查看


  • 推荐一本好书之(平凡的世界)
  • <平凡的世界> 今年初,根据路遥原著小说改编拍摄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在多家电视台热播,从观众反响到影视口碑,均反响强烈.自从开始接触这部电视剧,不管在剧情上还是思想上,我都产生了极大的共鸣,并且史无前例地有了追剧的 ...查看


  • 从_平凡的世界_结尾看路遥精神世界的深层矛盾
  • 第5卷第9期2006年9月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 f Guangzhou U n i versity (Socia l Sc i ence Ed iti on) V o. l 5N o . 9Sep . 2006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