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在我心目中始终是一个英雄

哈姆雷特在我心目中始终是一个英雄,一个充满了悲剧美的英雄。

悲剧具有一种深刻的美,悲剧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不只是为了赢得人们一掬同情的眼泪,而是要通过悲剧产生、发展、结局的整个过程唤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严肃思索。 悲剧的前提是人的巨大痛苦、不幸和死亡,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如果没有这一前题,悲剧本身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

然而,并不是人的所有痛苦、不幸和死亡都具有悲剧性,如果把任何人的痛苦、不幸和死亡都看成是悲剧,那么无疑是对悲剧意义的肤浅理解。可以这样讲,在没有理性的情况下或者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生的无辜受难,不包含真正悲剧的因素。

真正悲剧性的灾难,应该是悲剧人物行动的结果,这种行动,在本质上是合理的、正义的,但在实际上却成为非法的、有' 罪' 的、不可能成功的,因此要遭到毁灭。悲剧人物这种痛苦、不幸和死亡,作为一定历史发展的一定规律性的表现时,才构成悲剧,才使悲剧人物身上具有一种深刻而隽永的美。

莎士比亚所塑造的哈姆雷特这一艺术形象及时性格特点,正是遵循了以上悲剧艺术的特征,从而使哈姆雷特的塑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 哈姆雷特" 这一不朽剧作中,始终存在着善良与邪恶之间一系列激烈的矛盾冲突。哈姆雷特作为该剧的主要角色,他的命运不可避免地处于这激烈矛盾冲突的漩涡之中。 身为王子的哈姆雷特被莎翁塑造为生命之美的典型,他热爱生命,认为:"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象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象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 他年轻英俊,坚毅勇敢,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父王和母后,有着心爱的恋人奥菲利亚,可以说,他的生命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时刻。

然而,这美好的生命时光瞬息之间又消失了,他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呢?我们看到,当时的丹麦宫廷一片混乱,老王奇怪地驾崩,母后改嫁新王,国外敌军压境,国内群情激愤、一触即发,而宫中却在通宵达旦地酗酒取乐,一切一切,都在哈姆雷特年轻美好的生命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从而使他郁郁寡欢,认为人间不过是" 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 ,这些,已经为王子年轻的生命注入了悲剧的因素。

随着老王鬼魂的出现,宫廷内幕的揭开,谋杀罪行的暴露,王子心中烈火的燃起,悲剧的帷幕拉开了......

面对阴险奸诈的新王,哈姆雷特开始了孤身复仇的行动:为了复仇,他失手杀死了恋人的父亲;为了复仇,他佯装疯狂失去了深爱的情人;为了复仇,他对软弱的母亲冷言相向;为了复仇,他忍受着失去友情的痛苦。最后,在一场血淋淋的宫廷决斗中,他虽然杀死了阴险狡诈的新王,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在这' 牢狱' 般的宫廷中。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哈姆雷特作为一个深受广大群众爱戴的王子,他身上具备整顿局势、治理国家、报仇雪恨的能力。然而面对着以阴险奸诈新王为代表的强大的封建势力,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他始终把这种和人民紧密相连的事业看作个人的仇恨而孤军奋战,因此,他的悲剧既是真善美与邪恶力量冲突的悲剧,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时代的悲剧。

哈姆雷特形象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悲剧美,关键在于构成这一切的矛盾冲突,悲剧正是通过对冲突必然性的揭示,通过对有价值东西的毁灭,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肯定。哈姆雷特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道义上的胜利,悲壮而不悲观,使人们透过悲剧,从主人公的身上,呼吸到一种新的生命,看到了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好的悲剧犹如碧穹之皓月 , 冲破了时空的限制 , 把美洒向人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是悲剧中的典范 , 从它诞生开始 , 就向我们人类心灵里灌注进去一种永恒的悲壮之美。《哈姆雷特》是一出充满人文主义思想的悲剧。王子哈姆雷特的父王被叔父杀害 , 母亲嫁了叔父 , 父王的亡魂要求他报仇。而这位忧郁的王子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 , 显得太优柔寡断 , 总是在采取行动和深思熟虑之间进退两难。这并不是说他没有能力复仇 , 而是因为他头脑太复杂 , 考虑太多。一方面他要伪装自己 , 以免引起叔父的怀疑 , 使得行动彻底失败。另一方面他又承受着为父报仇这难以承受的重负。哈姆雷特的生活是阴暗的 , 被悬在现实与幻想之间、阴谋与情感之间 , 同时也陷入不可解脱的内心矛盾之中。这一切似乎给他的英雄形象笼罩上了阴影 , 而正是这阴影使得丑更加强大 , 美更加脆弱。面对这样一个简单的事件 , 却使他考虑到整个社会和时代 , 发现" 整个时代脱榫" 了 , 并决定担负起" 重整乾坤" 的责任。当他义无反顾地与邪恶黑暗势力较量时 , 终因寡不敌众 , 最后失败。在这种情境下 , 哈姆雷特放下了个人生死 , 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的连系在一起 , 走出了个人恩怨

摘要:若干世纪以来 威廉·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既充满矛盾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人们心中一直有着魔力般的力量 全世界的学者和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不断地从中发掘出新的价值。如复仇是该剧的主线 而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复仇计划却不断延缓 最终 终于行动 却也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成为悲剧。对于悲剧的原因 学者们各抒己见 至今也还成为争论不休的话题。笔者将从精神分析学角度再探哈姆雷特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哈姆雷特》 精神分析学 悲剧

从《哈姆雷特》悲剧出世并流行了一百几十年后的18世纪中叶起 特别是在欧洲浪漫主义运动刚开始的时候 许多学者和批评家开始陆续提出关于哈姆雷特的诸如延宕问题、软弱问题、装疯问题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却又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哈姆雷特的悲剧问题。学者和批评家们从各个方面去解释 各抒己见 至今尚无定论 而精神分析学又是如何看待哈姆雷特之悲剧的呢

一、" 俄狄浦斯情结" 导致王子的悲剧

《哈姆雷特》以丹麦王驾崩情节开始 老王的兄弟克劳狄斯服丧未满就迫不及待地娶其兄嫂并继承王位。这时守夜卫兵看见老国王幽魂出现 并告知哈姆雷特。通过与幽魂对话 他获知了叔父谋害父亲的真相。目睹父亡母嫁变故的哈姆雷特感到非常愤怒和忧郁 下决心实施复仇计划。随着剧情的发展 人们看到复仇机会一次次到来而主人公却屡屡放弃 直到最后一刻哈姆雷特才拔剑刺死仇人 也昭示着悲剧的告终。

是什么导致王子的悲剧 弗洛伊德看来 《哈姆雷特》悲剧的基础就在于哈姆雷特在完成其父所交代的复仇任务时的那种忧郁不决的态度。但剧本并没有解释哈姆雷特为何忧豫不决的原因和动机。有些学者认为 这来自于王子的延宕的性格 而在精神分析学派看来 他们坚决持反对的态度 他们认为" 戏剧的情节告诉我们 哈姆雷特根本不是代表一个没有任何行动的人" 。[1]我们看到了他在两个场合的行动。第一次是一怒之下 用剑刺穿了挂毯后面的窃听者 另一次 他怀着文艺复兴时期王子的全部冷酷 在预谋甚至使用诡计的情况下 让两个设计谋害他的朝臣去送死。这就说明 哈姆雷特还是有决断力的 而不是犹豫不决的人。那到底是什么东西在阻碍着这位年轻的王子去完成其父交给他的任务呢 这就是" 俄狄浦斯情结" 何为" 俄狄浦斯情结" 所谓" 俄狄浦斯情结" 分为" 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 这是因为在儿童时期原来就表现出雌雄两性的特征 换句话说 一个男孩儿不仅怀有对父亲的又爱又恨这两种相反的情感 以及将母亲看做自己所选择的亲爱的对象 而且 同时还会像一个女孩一样以女性的亲热态度对待父亲 并对母亲怀有相应的妒忌和敌意。"[2]也就是积极的俄狄浦斯情结即" 恋母妒父" 杀父娶母 消极的俄狄浦斯情结则表现为男性敌视女性。而导致哈姆雷特悲剧的" 俄狄浦斯情结" 则属于积极地俄狄浦斯情结。哈姆利

特可以去做任何事情 但就是不能对那位曾经杀死父亲篡夺王位并与他母亲结婚的人进行报复 当他下定决心报复时 竟然犹豫不决了 准备工作做得那样拖拉草率 内心斗争又如此激烈 第一 立即实施复仇 第二 " 忍着吧 忍着吧 我的心 我的全身的筋骨 不要一下子就变衰老 支持着我的身体呀 "[3]"要进行一次奇特的报仇部属"[3]以至于几次险些使计划落空。最后 虽杀死了父亲的仇敌克劳狄斯 但伴随着这一成功来临的却是母子双亡的悲剧性结局。这是因为哈姆雷特对母亲怀有乱伦的渴望并有杀死父亲的欲望。当克劳迪斯与其母亲发生乱伦关系时, 正是" 这个人向他展示了自己童年时代被压抑的愿望的实现。这样 在他心里驱使他复仇的敌意 就被自我谴责和良心的顾虑所代替了 它告诉他 他实在并不比他要惩罚的罪犯好多少。"[2]哈姆雷特由于他自己类似的渴望而认为自己与克劳迪斯是一样的。对他来说 如果将克劳迪斯杀死 就等于无法容忍自己的存在 更何况此时此刻的克劳迪斯已娶了他的母亲 客观上已取代了其父亲的地位 也就是象征性地成为哈姆雷特的父亲。杀死克劳迪斯也就意味着杀死了父亲或犯了杀父之罪。正是哈姆雷特的这种极其复杂的思想情感决定了他在企图杀死克劳迪斯的问题上" 犹豫不定" 。这种" 俄狄浦斯情结" 正是导致王子悲剧的根源。

二、精神变态导致王子的悲剧

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法对哈姆雷特的悲剧形象作了" 无意识" 意义上的分析和研究。他认为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典型的精神变态者。而作为精神变态者 他必定是要经历精神上的痛苦和磨难 而这种痛苦和磨难总是与某种具体的环境有关 换言之 精神变态者也是形成于一定的环境和条件。

在剧本开始时 哈姆雷特对世界、对人生、对生活有纯洁美好的想法。他觉得天地是一副大框架 天空是一层镶嵌了金黄色火点子的美丽的帐幕 而" 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 理性是多么高贵 力量是多么无穷 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整 多么出色 论行动 多么像天使 论智慧 多么像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4]然而这种肯定人的作用的理想与现实发生了矛盾。父亲惨死 父丧未满母亲改嫁 自己的王位被自己的亲叔叔篡夺 这种现实击溃了哈姆雷特的理想 也正是这种矛盾使他精神变态。

另一方面 国民们不知道老国王被暗杀事件的真相 这也导致他的复仇计划举步维艰。如果哈姆雷特贸然杀了新国王或是同归于尽 他将会被国民认定为是一个不忠的叛臣。同时国王的猝死也许会造成人民的恐慌 给国家带来新的危险和混乱。这也是他多思、敏感、聪慧和矛盾的心理。当他通过戏中戏的肯定克劳迪斯就是真凶并且装疯的办法奏效后 他有了一个能够一剑结果国王性命的机会 但在关键时刻 他选择了放弃 延缓了报仇的时间。因为他认为此时以这种方式杀死了国王 那就是对一个毫无自卫能力的人所进行的卑鄙的暗杀活动 和克劳迪斯所干的勾当没有什么两样 也不是一个王子应采取的行动 同时 哈姆雷特也认为 这不是他复仇的真正目的 失去了复仇的意义。这种复仇与否的矛盾在他内心斗争 加重了他的精神变态。这种情况下 他一次又一次绝望的内心独白道出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奈 以及那种痛苦。

哈姆雷特又不得不考虑了那个一个问题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因为哈姆雷特认为罪恶的最可怕的一种表现 就是人的毁灭。正值青春少年 对未来充满理想的哈姆雷特 被骤然而来的变故赋予一种使命--复仇 而伴随这种复仇的结果可能就是死亡。而面对死 他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 活下去还是不活 这是一个问题。要做到高贵 究竟是该忍气吞声来容受狂暴的命运矢石交攻呢 还是挺身反抗无边的苦恼 扫它个干净 "[5]这不难看出哈姆雷特在面对残酷的斗争时 在思想上有关于生与死的思想的矛盾和顾虑 要想保持原有的高贵和继续活下去 就得忍气吞声 要想挺身反抗就得去冒死亡的危险。这种坚强与软弱的斗争在他心中从未停止 进一步导致了他精神变态。

正是由于哈姆雷特面临着一项特殊的任务 才使这位丹麦王子精神变态--由正常人变

成了精神病患者。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在论述心里悲剧时说 " 造成痛苦的斗争是在主角的心灵中进行着 这是一个不同冲动之间的斗争 这个斗争的结束绝不是主角的消逝 这就是说 斗争必须在否定中结束。"[6]这就是说 哈姆雷特内心的各种冲突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复仇与否的矛盾 生与死问题的矛盾时刻在他心头萦绕 不停地斗争 致使他精神变态。而要想着一切结束 必须消失一种冲动 那么" 引向苦难的情节正是在这些领域里以斗争的方式得到展开"[6],这也必然要导致悲剧。

三、作者意识导致王子的悲剧

琼斯认为 悲剧作品也是艺术家人格的反映 也是一种性冲动的符号和表征 从这个意义上说 哈姆雷特与莎士比亚关系密切 " 哈姆雷特在童年对母亲怀有一种最热烈的爱 并且像通常那样 包含了伪装起来的性质 在婴幼儿时期更是如此。"[7]关于这一点 王后在戏中 其形象富有性感就足以佐证。悲剧作品与悲剧作家的人格相联系 是符合弗洛伊德的文艺创作主张的。他也强调 悲剧作品能揭示悲剧作家的某种东西。琼斯在强调哈姆雷特早年恋母情结的基础上 明确地就哈姆雷特的形象提出了下述基本主张" 正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想象哈姆雷特的形象--他的行为、他的反思、他的情感。所有这些都产生于莎士比亚的内心而且明显地产生于他的内心最深处。因此 我们的研究现在必须朝那个方向进行下去。······我们必须探讨哈姆雷特的冲突与莎士比亚内心活动的关系。正是在这里 我们主张这个冲突是与莎士比亚自己内心一个类似冲突的回声。"[8]也就是说 哈姆雷特这一形象正是莎士比亚内心自己的形象 也是莎士比亚的" 本我" 形象。

精神分析学派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 本我" 、" 自我" 和" 超我" 三个部分。" 本我" 包含着最原始的本能欲望和冲动 它不受逻辑、理性和社会习俗等因素的约束 按照" 快乐原则" 活动。" 超我" 是人格结构的另一极。它是一种性冲动被压抑之后 经过某种转化或变形 通过" 自我" 监察向道德、宗教和审美理想形态的" 升华" 是一种代表道德良心和理想意识 它按" 至善原则" 活动。" 自我" 即意识层 它居于" 本我" 和" 超我" 之间 并对这二者进行调节 代表理性和判断 能清醒地正视现实 是一种受伦理原则所抑制的伪装了的本能 按" 现实原则" 活动。

其实 哈姆雷特在剧作中的冲突、矛盾也正是莎士比亚内心" 本我" 的冲突、矛盾。然而莎士比亚毕竟生活在现实生活中 其内心的" 自我" 告诉他 现实生活找不到取得成功的途径 所以 他的伟大的理性必然使哈姆雷特走向悲剧。

另外 在悲剧的目的方面 弗洛伊德说 " 如果悲剧的目的是引起' 恐惧和怜悯' 并且起到' 净化情感' 的作用 就像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人们那样 那么 我们可以更为详细地论述悲剧这一目的。我们会说 悲剧的目的在于打开我们情感生活中快乐和享受的源泉 恰像开玩笑或说笑话揭开了同样的源泉 揭开这样的源泉都是理性的活动所达不到的。毫无疑问 在这一方面 基本因素是通过' 发泄强烈的情感' 来摆脱一个人自己感情的过程 随之而来的享受 一方面与彻底发泄所产生的安慰相和谐 另一方面无疑与伴随而来的性兴奋相对应 因为正如我们设想的那样 当一种感情被唤起的时候 性兴奋作为副产品出现 向人们提供了他们如此渴望的引发精神状态中潜能的感觉。成年人作为一个充满兴趣的观众在场景和戏剧中得到的东西正如孩子们在游戏中得到的东西 孩子们迟迟疑疑的希望 希望能做成年人能做的事情 在游戏中得到了满足。"[2]很显然 弗洛伊德认为悲剧的目的是要打开人们生活中的快乐享受的源泉 让所有的人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那么作为悲剧的作者 莎士比亚必然想使观众们在自己的剧作中充分享受快乐 所以 他也将设置一个悲剧的结局。

四、观众意识导致王子的悲剧

就观赏者而言 一般他们的经历都比较简单 相对于悲剧中的英雄的伟大他们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可怜。他们因此而长期默默无闻 但他们心中所久已存在的" 野心" 属欲望范畴 " 却让他处于世界性事件的中心" " 从而也很想根据自己的愿望去感觉去行动和处理事情

" 总之 这个人也渴望着当一个伟人或英雄。悲剧作家和悲剧演员的目的正是在于通过让人以英雄自居而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愿望。让他从这种愿望的实现中去体验或享受快乐。而且 这种以" 英雄" 、" 伟人" 自居的快乐的获得 事先又不需要他付出任何艰难辛劳的代价 因为真正的" 英雄" 和" 伟人" 一般都是经历过某种艰难、复杂的人生斗争之路的 并且即使真成了" 英雄" 或" 伟人" 也会有种种因为成了" 英雄" 或" 伟人" 之后的各种艰辛和困扰 如被人嫉妒、暗算、与人发生权力之争、名誉被人诋毁等等 。他可以在" 幻觉" 的基础上 即" 本我" 状态下 在不受任何危害的安全状态中 是原先被压抑的欲望得到满足。总之 " 在这些情形中 他可以放心地享受作' 一个伟大人物' 的快乐 毫不犹豫地释放那些被压抑的冲动 纵情向宗教、政治、社会性事件中的自由 在各种辉煌场面中的每一个' 发泄强烈的情感' 这些场面正是表现舞台上的生活的各个部分。"[8]悲剧的目的是让观众享受快乐 让人们享受伟大英雄人物的快乐。而当观众在尽情享受悲剧中快乐的时候 他们内心的" 本我" 就会出现 这个" 本我" 让他们将自己当成英雄 代替英雄去经受磨难与痛苦 而作家设计这种悲剧的结局 就是将他们从" 本我" 的状态拉回现实中来 让观众的意识恢复正常。

精神分析法不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悲剧作家及其作品 而且" 既以一般的方法 又以极特殊的专门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读者" 。" 这种方法引申开来可以将文学作品中的一般人物理解为一个全面的精神分析过程中的进攻和防御机制 而这种全面过程就是文学作品。由此我们可以理解 为什么文学作品的人物尽管不是真的 有时甚至刻画得不那么真实 但看起来却像真人一样。"[9]也正如十九世纪英国浪漫派批评家威廉·赫士列特在《莎士比亚戏剧人物论》中说 " 哈姆雷特只是个名字 他的言论谈吐不过是诗人大脑随便伪造的。那又怎么样 难道不真实吗 这些话和我们自己的思想一样真实 我们就是哈姆雷特。这个戏具有一种先知的真理 这是高出于历史的真理的。谁若因自己或别人的不幸变得多有思虑和忧郁 谁若是带有一副沉思的愁眉 以为自己' 受了过多的太阳光照' 谁若曾经看到白天那盏金红的灯被自己胸中生气的迷雾遮盖的黯淡无光 因而在眼前的世界中只看到一片空虚 其中没有任何值得重视的事物 谁若是领受过' 失恋的痛苦 衙门的横暴 埋头苦干的大才被作威作福的小人一脚踢开去' 谁觉得他的思想消沉下去 哀愁像病魔那样缠着他的心 他的希望受到摧残 他的青春被怪异的鬼魂弄得踌躇不宁 谁若看到罪恶像病魔似地在左右周旋而宁静不下来 谁的行动能力被思想所销蚀 谁若以为宇宙是无限的 而自己算不了什么 谁若因心灵的仇恨痛苦而不计后果 谁若把看戏当做推开、挪开人生中种种罪恶的最好办法 把戏当做表现罪恶来嘲弄罪恶的一种办法--谁就是真正的哈姆雷特。"[10]这种精神分析方法告诉我们 我们就是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谈到了人生的抉择,谈到了一个生活在特定的历史与生活环境下的人在对他个人来言是独特的,而对于全人类来说又是普遍的,在只有从过去所积累的有限的经验可以凭借与依托的情况下,所选择的人生之路。当代大学生的每一个抉择都不会容易,在一个除了目标,再也没有任何尺度可以衡量其善恶的世界里,要勇敢地做出抉择,然后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命运。

哈姆雷特的故事以复仇为主题,莎士比亚将这一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编成一出反映特定社会矛盾的杰出悲剧。故事讲述主人公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人文主义思想中心威登堡大学求学,父死回国送葬,回国后,他见到的是叔父篡夺王位并与母亲匆匆结婚,满朝文武向新王谄媚,他深深感到抑郁和痛苦。这时,父亲鬼魂出现,告诉他自己实际上是被自己的兄弟所谋杀。王子为了证实鬼魂的话和逃避仇人的监视,假装精神失常。篡位者对此十分怀疑,就派哈姆雷特的两个老同学和御前大臣的女儿--他的情人去试探他的隐秘,这都被哈姆雷特一一识破了。为了证实谋杀者的罪行,哈姆雷特安排了一场" 戏中戏" ,剧情与其父被谋杀的情形十分相似。这时谋杀者惊惶失措,因而暴露了自己。这时,王后受其夫指示,找

王子谈话,谈话间,哈姆雷特发现帷幕后有人偷听,就用剑将他刺死,原来是御前大臣,他情人的父亲。无辜的姑娘既失去了父亲,又失去了王子的爱情,从此疯癫,坠河而死。新王决心除掉哈姆雷特,设计派他出使英国,以便借刀杀人。但这一阴谋被王子识破,他中途折回丹麦。新王又生一计,让御前大臣之子与王子比剑,暗中备下毒剑毒酒。比赛中,哈姆雷特被毒剑刺中,又用毒剑刺中了新王和御前大臣之子,王后也因误饮毒酒身亡,四人同归于尽。哈姆雷特临死前嘱咐好友继续他未完成的事业。

一方面哈姆雷特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所以,哈姆雷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哈姆雷特对社会现实善于观察和思考,并曾经怀着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但他对人类的信念突然被他母亲和叔父的伪善所粉碎,他感到它所生活的空间原来是一个" 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 !他不能忍受" 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换来的鄙视" 。他对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和对现实生活的无能为力,和他无法解脱的内心深层的痛苦,这种矛盾和痛苦是他喊出" To be, or not to be "这一震撼了数代人灵魂的问题。这一问题很难完全译成中文。它包含着" 活着还是死去" 、" 生存还是毁灭" 、" 忍受下去还是反抗" 等种种含义。正是由于无法对这一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哈姆雷特才长期踌躇和拖延着他早应采取的复仇行动,用歌德的话来说就是由于他" 软弱性,缺乏魅力" ;俄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则认为:" 哈姆雷特天生纯粹是内在的、冥想的、主观的、生来富于感情和思想的;而可怕的事变要求它的,却不是感情和思想,而是行动;召唤他从空想的世界中走出来,到现实世界中去,到和他的精神气质完全不同的行动的世界中去。" 其实,我认为应该理解为他对母亲的下意识的眷恋,以及对杀死叔父后自己所承担的责任的恐惧等等。而这种延宕同时也是出于戏曲情节和冲突的规定性和需要。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是一个充满了悲剧美的英雄。悲剧具有一种深刻的美,悲剧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不只是为了赢得人们一掬同情的眼泪,而是要通过悲剧产生、发展、结局的整个过程唤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严肃思索。

身为王子的哈姆雷特被莎士比亚塑造为生命之美的典型,他年轻英俊,坚毅勇敢,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父王和母后,有着心爱的恋人奥菲利亚,可以说,他的生命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时刻。然而,这美好的生命时光瞬息之间又消失了,随着老王鬼魂的出现,宫廷内幕的揭开,谋杀罪行的暴露,王子心中烈火的燃起,悲剧的帷幕拉开了...... 面对阴险奸诈的新王,哈姆雷特开始了孤身复仇的行动:为了复仇,他失手杀死了恋人的父亲;为了复仇,他佯装疯狂失去了深爱的情人;为了复仇,他对软弱的母亲冷言相向;为了复仇,他忍受着失去友情的痛苦。最后,在一场血淋淋的宫廷决斗中,他虽然杀死了阴险狡诈的新王,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在这" 牢狱" 般的宫廷中。

鲁迅曾经说过:" 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哈姆雷特作为一个深受广大群众爱戴的王子,他身上具备整顿局势、治理国家、报仇雪恨的能力。然而面对着以阴险奸诈的新王为代表的强大的封建势力,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他始终把这种和人民紧密相连的事业看做个人的仇恨而孤军奋战,因此,他的悲剧既是真善美与邪恶力量相冲突的悲剧,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时代的悲剧。

哈姆雷特形象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悲剧美,关键在于构成这一切的矛盾冲突,悲剧正是通

过对冲突必然性的揭示,通过对有价值东西的毁灭,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肯定。哈姆雷特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道义上的胜利,悲壮而不悲观,使人们透过悲剧,从主人公的身上感受到一种新的生命,看到了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这个剧本的又一个名字叫做《王子复仇记》。实际上这个王子并没有给老国王复仇,尽管他最后刺死了新国王,但这更大的意义是为了行将死去的自己。他的复仇很失败,因为他一直在彷徨,他憎恨这个世界,也憎恨自己。他对别人冷嘲热讽,对自己则是不断地责备。他尝试着去做一些事情,但更多时候他一动不动。他的形象,和其他人的英雄般的鲁莽相比,更像是一位痛苦的智者。他更多的进行精神上的抗争。哈姆雷特的一生,正如麦克白斯的一生一样,是一部道德中毒的故事。哈姆雷特的灵魂是一个优美的灵魂,他像莎士比亚一样,有着奔放的想象。从他过去的生活看来,他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爱好智力和体力的锻炼,具有艺术鉴赏的能力,受到了高贵的父王的宠爱,被一个最纯真最动人的姑娘所眷恋。心地坦率,胸襟宽大,他处于生来继承王位的地位,不懂得这个世上除了美满、快乐、绚烂的大自然和崇高的人性之外还有其他的东西。这个因性格和教养而显得比别人更为敏感的灵魂,猝然面临了压倒一切的、毁灭所有信仰和所有行动力量的极端不幸。他一下就看到了全部人性的邪恶,这是他从自己母亲身上看到的。他的头脑仍是正常的,可是从他的猛烈、举止的粗暴、神经的过度紧张,我们可以判断他是不是已经一脚跨进了疯狂的边缘:" 《莎士比亚全集》" 这里已经显示了以后即将发生的各种景象的征兆:思想的歪扭,幻觉的炽热。 莎士比亚所塑造的哈姆雷特这一艺术形象及其性格特点,正是遵循了悲剧艺术的特征,从而使哈姆雷特的塑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莎士比亚善于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紧密结合起来,《哈姆雷特》对自然和人的赞颂也都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同时莎士比亚很注意情节的安排,他的戏剧常常包含几条平行的或者交错的情节。《哈姆雷特》中三条复仇的情节交织在一起,而以哈姆雷特为父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福丁拉斯为副线,三条线相互联系,又彼此衬托,在复仇这个主要情节之下,还配合了爱情、友谊、家庭关系等次要情节,起着充实、推动主要情节和提示人物思想性格的作用。

总之,《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戏剧诗人之王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是莎士比亚的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钻石。也是莎学研究的最大课题。哈姆雷特是一个刻画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形象,以" 忧郁的王子" 而闻名于世。由于《哈姆雷特》具有悲剧的深刻性、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对人类生活的高度概括性,以及悲剧艺术和语言艺术的丰富性和完美性,400年来,它一直震撼着各国读者的心灵。一代又一代的学者研究它,甚至为它耗尽毕生的精力;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作家崇拜它,将它视为艺术创作的典范和依据,光是有关评论研究《哈姆雷特》的文章和专著的目录索引目前就有20000条之多。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哈姆雷特》是当今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戏剧,它的剧本仅在1979~1985年间,就出版了92版次。这一著作不能只读一次;应该一读再读。它和畅销小说不同,它是无穷尽的宝藏。它会随你的年纪的增长、给你深刻丰富的人生体验。

无论你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当你经历了一场丰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当你提升了自己的人格,重新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我,你总是能在《哈姆雷特》里找到一些你会觉得那似乎应该是属于永恒与不朽的东西。因为它谈到了人生的抉择,谈到了一个生活在特定的历史与生活环境下的人在对他个人来言是独特的,而对于全人类来说又是普遍的,在只有从过去所积累的有限的经验可以凭借与依托的情况下,所选择的人生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经验也代表了我们自己的经验,他所面对的命运在我们人生的某个阶段里也是我们所要面对的。我们面对绝望的存在,在矛盾中摸索真理,在迷雾中找寻真相,在两难的问题里做出行动,在一个失去标准与可以衡量标准的尺度的世界里重建价值的体系与精神大厦,每一个抉择都不会容易,在一个除了目标,再也没有任何尺度可以衡量其善恶的世界里,勇敢地做出抉择,然后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命运 ...... 这或许就是哈姆雷特永恒的魅力之所在吧!

哈姆雷特在我心目中始终是一个英雄,一个充满了悲剧美的英雄。

悲剧具有一种深刻的美,悲剧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不只是为了赢得人们一掬同情的眼泪,而是要通过悲剧产生、发展、结局的整个过程唤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严肃思索。 悲剧的前提是人的巨大痛苦、不幸和死亡,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如果没有这一前题,悲剧本身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

然而,并不是人的所有痛苦、不幸和死亡都具有悲剧性,如果把任何人的痛苦、不幸和死亡都看成是悲剧,那么无疑是对悲剧意义的肤浅理解。可以这样讲,在没有理性的情况下或者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生的无辜受难,不包含真正悲剧的因素。

真正悲剧性的灾难,应该是悲剧人物行动的结果,这种行动,在本质上是合理的、正义的,但在实际上却成为非法的、有' 罪' 的、不可能成功的,因此要遭到毁灭。悲剧人物这种痛苦、不幸和死亡,作为一定历史发展的一定规律性的表现时,才构成悲剧,才使悲剧人物身上具有一种深刻而隽永的美。

莎士比亚所塑造的哈姆雷特这一艺术形象及时性格特点,正是遵循了以上悲剧艺术的特征,从而使哈姆雷特的塑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 哈姆雷特" 这一不朽剧作中,始终存在着善良与邪恶之间一系列激烈的矛盾冲突。哈姆雷特作为该剧的主要角色,他的命运不可避免地处于这激烈矛盾冲突的漩涡之中。 身为王子的哈姆雷特被莎翁塑造为生命之美的典型,他热爱生命,认为:"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象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象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 他年轻英俊,坚毅勇敢,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父王和母后,有着心爱的恋人奥菲利亚,可以说,他的生命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时刻。

然而,这美好的生命时光瞬息之间又消失了,他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呢?我们看到,当时的丹麦宫廷一片混乱,老王奇怪地驾崩,母后改嫁新王,国外敌军压境,国内群情激愤、一触即发,而宫中却在通宵达旦地酗酒取乐,一切一切,都在哈姆雷特年轻美好的生命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从而使他郁郁寡欢,认为人间不过是" 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 ,这些,已经为王子年轻的生命注入了悲剧的因素。

随着老王鬼魂的出现,宫廷内幕的揭开,谋杀罪行的暴露,王子心中烈火的燃起,悲剧的帷幕拉开了......

面对阴险奸诈的新王,哈姆雷特开始了孤身复仇的行动:为了复仇,他失手杀死了恋人的父亲;为了复仇,他佯装疯狂失去了深爱的情人;为了复仇,他对软弱的母亲冷言相向;为了复仇,他忍受着失去友情的痛苦。最后,在一场血淋淋的宫廷决斗中,他虽然杀死了阴险狡诈的新王,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在这' 牢狱' 般的宫廷中。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哈姆雷特作为一个深受广大群众爱戴的王子,他身上具备整顿局势、治理国家、报仇雪恨的能力。然而面对着以阴险奸诈新王为代表的强大的封建势力,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他始终把这种和人民紧密相连的事业看作个人的仇恨而孤军奋战,因此,他的悲剧既是真善美与邪恶力量冲突的悲剧,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时代的悲剧。

哈姆雷特形象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悲剧美,关键在于构成这一切的矛盾冲突,悲剧正是通过对冲突必然性的揭示,通过对有价值东西的毁灭,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肯定。哈姆雷特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道义上的胜利,悲壮而不悲观,使人们透过悲剧,从主人公的身上,呼吸到一种新的生命,看到了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好的悲剧犹如碧穹之皓月 , 冲破了时空的限制 , 把美洒向人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是悲剧中的典范 , 从它诞生开始 , 就向我们人类心灵里灌注进去一种永恒的悲壮之美。《哈姆雷特》是一出充满人文主义思想的悲剧。王子哈姆雷特的父王被叔父杀害 , 母亲嫁了叔父 , 父王的亡魂要求他报仇。而这位忧郁的王子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 , 显得太优柔寡断 , 总是在采取行动和深思熟虑之间进退两难。这并不是说他没有能力复仇 , 而是因为他头脑太复杂 , 考虑太多。一方面他要伪装自己 , 以免引起叔父的怀疑 , 使得行动彻底失败。另一方面他又承受着为父报仇这难以承受的重负。哈姆雷特的生活是阴暗的 , 被悬在现实与幻想之间、阴谋与情感之间 , 同时也陷入不可解脱的内心矛盾之中。这一切似乎给他的英雄形象笼罩上了阴影 , 而正是这阴影使得丑更加强大 , 美更加脆弱。面对这样一个简单的事件 , 却使他考虑到整个社会和时代 , 发现" 整个时代脱榫" 了 , 并决定担负起" 重整乾坤" 的责任。当他义无反顾地与邪恶黑暗势力较量时 , 终因寡不敌众 , 最后失败。在这种情境下 , 哈姆雷特放下了个人生死 , 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的连系在一起 , 走出了个人恩怨

摘要:若干世纪以来 威廉·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既充满矛盾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人们心中一直有着魔力般的力量 全世界的学者和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不断地从中发掘出新的价值。如复仇是该剧的主线 而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复仇计划却不断延缓 最终 终于行动 却也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成为悲剧。对于悲剧的原因 学者们各抒己见 至今也还成为争论不休的话题。笔者将从精神分析学角度再探哈姆雷特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哈姆雷特》 精神分析学 悲剧

从《哈姆雷特》悲剧出世并流行了一百几十年后的18世纪中叶起 特别是在欧洲浪漫主义运动刚开始的时候 许多学者和批评家开始陆续提出关于哈姆雷特的诸如延宕问题、软弱问题、装疯问题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却又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哈姆雷特的悲剧问题。学者和批评家们从各个方面去解释 各抒己见 至今尚无定论 而精神分析学又是如何看待哈姆雷特之悲剧的呢

一、" 俄狄浦斯情结" 导致王子的悲剧

《哈姆雷特》以丹麦王驾崩情节开始 老王的兄弟克劳狄斯服丧未满就迫不及待地娶其兄嫂并继承王位。这时守夜卫兵看见老国王幽魂出现 并告知哈姆雷特。通过与幽魂对话 他获知了叔父谋害父亲的真相。目睹父亡母嫁变故的哈姆雷特感到非常愤怒和忧郁 下决心实施复仇计划。随着剧情的发展 人们看到复仇机会一次次到来而主人公却屡屡放弃 直到最后一刻哈姆雷特才拔剑刺死仇人 也昭示着悲剧的告终。

是什么导致王子的悲剧 弗洛伊德看来 《哈姆雷特》悲剧的基础就在于哈姆雷特在完成其父所交代的复仇任务时的那种忧郁不决的态度。但剧本并没有解释哈姆雷特为何忧豫不决的原因和动机。有些学者认为 这来自于王子的延宕的性格 而在精神分析学派看来 他们坚决持反对的态度 他们认为" 戏剧的情节告诉我们 哈姆雷特根本不是代表一个没有任何行动的人" 。[1]我们看到了他在两个场合的行动。第一次是一怒之下 用剑刺穿了挂毯后面的窃听者 另一次 他怀着文艺复兴时期王子的全部冷酷 在预谋甚至使用诡计的情况下 让两个设计谋害他的朝臣去送死。这就说明 哈姆雷特还是有决断力的 而不是犹豫不决的人。那到底是什么东西在阻碍着这位年轻的王子去完成其父交给他的任务呢 这就是" 俄狄浦斯情结" 何为" 俄狄浦斯情结" 所谓" 俄狄浦斯情结" 分为" 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 这是因为在儿童时期原来就表现出雌雄两性的特征 换句话说 一个男孩儿不仅怀有对父亲的又爱又恨这两种相反的情感 以及将母亲看做自己所选择的亲爱的对象 而且 同时还会像一个女孩一样以女性的亲热态度对待父亲 并对母亲怀有相应的妒忌和敌意。"[2]也就是积极的俄狄浦斯情结即" 恋母妒父" 杀父娶母 消极的俄狄浦斯情结则表现为男性敌视女性。而导致哈姆雷特悲剧的" 俄狄浦斯情结" 则属于积极地俄狄浦斯情结。哈姆利

特可以去做任何事情 但就是不能对那位曾经杀死父亲篡夺王位并与他母亲结婚的人进行报复 当他下定决心报复时 竟然犹豫不决了 准备工作做得那样拖拉草率 内心斗争又如此激烈 第一 立即实施复仇 第二 " 忍着吧 忍着吧 我的心 我的全身的筋骨 不要一下子就变衰老 支持着我的身体呀 "[3]"要进行一次奇特的报仇部属"[3]以至于几次险些使计划落空。最后 虽杀死了父亲的仇敌克劳狄斯 但伴随着这一成功来临的却是母子双亡的悲剧性结局。这是因为哈姆雷特对母亲怀有乱伦的渴望并有杀死父亲的欲望。当克劳迪斯与其母亲发生乱伦关系时, 正是" 这个人向他展示了自己童年时代被压抑的愿望的实现。这样 在他心里驱使他复仇的敌意 就被自我谴责和良心的顾虑所代替了 它告诉他 他实在并不比他要惩罚的罪犯好多少。"[2]哈姆雷特由于他自己类似的渴望而认为自己与克劳迪斯是一样的。对他来说 如果将克劳迪斯杀死 就等于无法容忍自己的存在 更何况此时此刻的克劳迪斯已娶了他的母亲 客观上已取代了其父亲的地位 也就是象征性地成为哈姆雷特的父亲。杀死克劳迪斯也就意味着杀死了父亲或犯了杀父之罪。正是哈姆雷特的这种极其复杂的思想情感决定了他在企图杀死克劳迪斯的问题上" 犹豫不定" 。这种" 俄狄浦斯情结" 正是导致王子悲剧的根源。

二、精神变态导致王子的悲剧

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法对哈姆雷特的悲剧形象作了" 无意识" 意义上的分析和研究。他认为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典型的精神变态者。而作为精神变态者 他必定是要经历精神上的痛苦和磨难 而这种痛苦和磨难总是与某种具体的环境有关 换言之 精神变态者也是形成于一定的环境和条件。

在剧本开始时 哈姆雷特对世界、对人生、对生活有纯洁美好的想法。他觉得天地是一副大框架 天空是一层镶嵌了金黄色火点子的美丽的帐幕 而" 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 理性是多么高贵 力量是多么无穷 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整 多么出色 论行动 多么像天使 论智慧 多么像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4]然而这种肯定人的作用的理想与现实发生了矛盾。父亲惨死 父丧未满母亲改嫁 自己的王位被自己的亲叔叔篡夺 这种现实击溃了哈姆雷特的理想 也正是这种矛盾使他精神变态。

另一方面 国民们不知道老国王被暗杀事件的真相 这也导致他的复仇计划举步维艰。如果哈姆雷特贸然杀了新国王或是同归于尽 他将会被国民认定为是一个不忠的叛臣。同时国王的猝死也许会造成人民的恐慌 给国家带来新的危险和混乱。这也是他多思、敏感、聪慧和矛盾的心理。当他通过戏中戏的肯定克劳迪斯就是真凶并且装疯的办法奏效后 他有了一个能够一剑结果国王性命的机会 但在关键时刻 他选择了放弃 延缓了报仇的时间。因为他认为此时以这种方式杀死了国王 那就是对一个毫无自卫能力的人所进行的卑鄙的暗杀活动 和克劳迪斯所干的勾当没有什么两样 也不是一个王子应采取的行动 同时 哈姆雷特也认为 这不是他复仇的真正目的 失去了复仇的意义。这种复仇与否的矛盾在他内心斗争 加重了他的精神变态。这种情况下 他一次又一次绝望的内心独白道出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奈 以及那种痛苦。

哈姆雷特又不得不考虑了那个一个问题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因为哈姆雷特认为罪恶的最可怕的一种表现 就是人的毁灭。正值青春少年 对未来充满理想的哈姆雷特 被骤然而来的变故赋予一种使命--复仇 而伴随这种复仇的结果可能就是死亡。而面对死 他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 活下去还是不活 这是一个问题。要做到高贵 究竟是该忍气吞声来容受狂暴的命运矢石交攻呢 还是挺身反抗无边的苦恼 扫它个干净 "[5]这不难看出哈姆雷特在面对残酷的斗争时 在思想上有关于生与死的思想的矛盾和顾虑 要想保持原有的高贵和继续活下去 就得忍气吞声 要想挺身反抗就得去冒死亡的危险。这种坚强与软弱的斗争在他心中从未停止 进一步导致了他精神变态。

正是由于哈姆雷特面临着一项特殊的任务 才使这位丹麦王子精神变态--由正常人变

成了精神病患者。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在论述心里悲剧时说 " 造成痛苦的斗争是在主角的心灵中进行着 这是一个不同冲动之间的斗争 这个斗争的结束绝不是主角的消逝 这就是说 斗争必须在否定中结束。"[6]这就是说 哈姆雷特内心的各种冲突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复仇与否的矛盾 生与死问题的矛盾时刻在他心头萦绕 不停地斗争 致使他精神变态。而要想着一切结束 必须消失一种冲动 那么" 引向苦难的情节正是在这些领域里以斗争的方式得到展开"[6],这也必然要导致悲剧。

三、作者意识导致王子的悲剧

琼斯认为 悲剧作品也是艺术家人格的反映 也是一种性冲动的符号和表征 从这个意义上说 哈姆雷特与莎士比亚关系密切 " 哈姆雷特在童年对母亲怀有一种最热烈的爱 并且像通常那样 包含了伪装起来的性质 在婴幼儿时期更是如此。"[7]关于这一点 王后在戏中 其形象富有性感就足以佐证。悲剧作品与悲剧作家的人格相联系 是符合弗洛伊德的文艺创作主张的。他也强调 悲剧作品能揭示悲剧作家的某种东西。琼斯在强调哈姆雷特早年恋母情结的基础上 明确地就哈姆雷特的形象提出了下述基本主张" 正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想象哈姆雷特的形象--他的行为、他的反思、他的情感。所有这些都产生于莎士比亚的内心而且明显地产生于他的内心最深处。因此 我们的研究现在必须朝那个方向进行下去。······我们必须探讨哈姆雷特的冲突与莎士比亚内心活动的关系。正是在这里 我们主张这个冲突是与莎士比亚自己内心一个类似冲突的回声。"[8]也就是说 哈姆雷特这一形象正是莎士比亚内心自己的形象 也是莎士比亚的" 本我" 形象。

精神分析学派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 本我" 、" 自我" 和" 超我" 三个部分。" 本我" 包含着最原始的本能欲望和冲动 它不受逻辑、理性和社会习俗等因素的约束 按照" 快乐原则" 活动。" 超我" 是人格结构的另一极。它是一种性冲动被压抑之后 经过某种转化或变形 通过" 自我" 监察向道德、宗教和审美理想形态的" 升华" 是一种代表道德良心和理想意识 它按" 至善原则" 活动。" 自我" 即意识层 它居于" 本我" 和" 超我" 之间 并对这二者进行调节 代表理性和判断 能清醒地正视现实 是一种受伦理原则所抑制的伪装了的本能 按" 现实原则" 活动。

其实 哈姆雷特在剧作中的冲突、矛盾也正是莎士比亚内心" 本我" 的冲突、矛盾。然而莎士比亚毕竟生活在现实生活中 其内心的" 自我" 告诉他 现实生活找不到取得成功的途径 所以 他的伟大的理性必然使哈姆雷特走向悲剧。

另外 在悲剧的目的方面 弗洛伊德说 " 如果悲剧的目的是引起' 恐惧和怜悯' 并且起到' 净化情感' 的作用 就像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人们那样 那么 我们可以更为详细地论述悲剧这一目的。我们会说 悲剧的目的在于打开我们情感生活中快乐和享受的源泉 恰像开玩笑或说笑话揭开了同样的源泉 揭开这样的源泉都是理性的活动所达不到的。毫无疑问 在这一方面 基本因素是通过' 发泄强烈的情感' 来摆脱一个人自己感情的过程 随之而来的享受 一方面与彻底发泄所产生的安慰相和谐 另一方面无疑与伴随而来的性兴奋相对应 因为正如我们设想的那样 当一种感情被唤起的时候 性兴奋作为副产品出现 向人们提供了他们如此渴望的引发精神状态中潜能的感觉。成年人作为一个充满兴趣的观众在场景和戏剧中得到的东西正如孩子们在游戏中得到的东西 孩子们迟迟疑疑的希望 希望能做成年人能做的事情 在游戏中得到了满足。"[2]很显然 弗洛伊德认为悲剧的目的是要打开人们生活中的快乐享受的源泉 让所有的人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那么作为悲剧的作者 莎士比亚必然想使观众们在自己的剧作中充分享受快乐 所以 他也将设置一个悲剧的结局。

四、观众意识导致王子的悲剧

就观赏者而言 一般他们的经历都比较简单 相对于悲剧中的英雄的伟大他们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可怜。他们因此而长期默默无闻 但他们心中所久已存在的" 野心" 属欲望范畴 " 却让他处于世界性事件的中心" " 从而也很想根据自己的愿望去感觉去行动和处理事情

" 总之 这个人也渴望着当一个伟人或英雄。悲剧作家和悲剧演员的目的正是在于通过让人以英雄自居而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愿望。让他从这种愿望的实现中去体验或享受快乐。而且 这种以" 英雄" 、" 伟人" 自居的快乐的获得 事先又不需要他付出任何艰难辛劳的代价 因为真正的" 英雄" 和" 伟人" 一般都是经历过某种艰难、复杂的人生斗争之路的 并且即使真成了" 英雄" 或" 伟人" 也会有种种因为成了" 英雄" 或" 伟人" 之后的各种艰辛和困扰 如被人嫉妒、暗算、与人发生权力之争、名誉被人诋毁等等 。他可以在" 幻觉" 的基础上 即" 本我" 状态下 在不受任何危害的安全状态中 是原先被压抑的欲望得到满足。总之 " 在这些情形中 他可以放心地享受作' 一个伟大人物' 的快乐 毫不犹豫地释放那些被压抑的冲动 纵情向宗教、政治、社会性事件中的自由 在各种辉煌场面中的每一个' 发泄强烈的情感' 这些场面正是表现舞台上的生活的各个部分。"[8]悲剧的目的是让观众享受快乐 让人们享受伟大英雄人物的快乐。而当观众在尽情享受悲剧中快乐的时候 他们内心的" 本我" 就会出现 这个" 本我" 让他们将自己当成英雄 代替英雄去经受磨难与痛苦 而作家设计这种悲剧的结局 就是将他们从" 本我" 的状态拉回现实中来 让观众的意识恢复正常。

精神分析法不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悲剧作家及其作品 而且" 既以一般的方法 又以极特殊的专门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读者" 。" 这种方法引申开来可以将文学作品中的一般人物理解为一个全面的精神分析过程中的进攻和防御机制 而这种全面过程就是文学作品。由此我们可以理解 为什么文学作品的人物尽管不是真的 有时甚至刻画得不那么真实 但看起来却像真人一样。"[9]也正如十九世纪英国浪漫派批评家威廉·赫士列特在《莎士比亚戏剧人物论》中说 " 哈姆雷特只是个名字 他的言论谈吐不过是诗人大脑随便伪造的。那又怎么样 难道不真实吗 这些话和我们自己的思想一样真实 我们就是哈姆雷特。这个戏具有一种先知的真理 这是高出于历史的真理的。谁若因自己或别人的不幸变得多有思虑和忧郁 谁若是带有一副沉思的愁眉 以为自己' 受了过多的太阳光照' 谁若曾经看到白天那盏金红的灯被自己胸中生气的迷雾遮盖的黯淡无光 因而在眼前的世界中只看到一片空虚 其中没有任何值得重视的事物 谁若是领受过' 失恋的痛苦 衙门的横暴 埋头苦干的大才被作威作福的小人一脚踢开去' 谁觉得他的思想消沉下去 哀愁像病魔那样缠着他的心 他的希望受到摧残 他的青春被怪异的鬼魂弄得踌躇不宁 谁若看到罪恶像病魔似地在左右周旋而宁静不下来 谁的行动能力被思想所销蚀 谁若以为宇宙是无限的 而自己算不了什么 谁若因心灵的仇恨痛苦而不计后果 谁若把看戏当做推开、挪开人生中种种罪恶的最好办法 把戏当做表现罪恶来嘲弄罪恶的一种办法--谁就是真正的哈姆雷特。"[10]这种精神分析方法告诉我们 我们就是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谈到了人生的抉择,谈到了一个生活在特定的历史与生活环境下的人在对他个人来言是独特的,而对于全人类来说又是普遍的,在只有从过去所积累的有限的经验可以凭借与依托的情况下,所选择的人生之路。当代大学生的每一个抉择都不会容易,在一个除了目标,再也没有任何尺度可以衡量其善恶的世界里,要勇敢地做出抉择,然后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命运。

哈姆雷特的故事以复仇为主题,莎士比亚将这一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编成一出反映特定社会矛盾的杰出悲剧。故事讲述主人公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人文主义思想中心威登堡大学求学,父死回国送葬,回国后,他见到的是叔父篡夺王位并与母亲匆匆结婚,满朝文武向新王谄媚,他深深感到抑郁和痛苦。这时,父亲鬼魂出现,告诉他自己实际上是被自己的兄弟所谋杀。王子为了证实鬼魂的话和逃避仇人的监视,假装精神失常。篡位者对此十分怀疑,就派哈姆雷特的两个老同学和御前大臣的女儿--他的情人去试探他的隐秘,这都被哈姆雷特一一识破了。为了证实谋杀者的罪行,哈姆雷特安排了一场" 戏中戏" ,剧情与其父被谋杀的情形十分相似。这时谋杀者惊惶失措,因而暴露了自己。这时,王后受其夫指示,找

王子谈话,谈话间,哈姆雷特发现帷幕后有人偷听,就用剑将他刺死,原来是御前大臣,他情人的父亲。无辜的姑娘既失去了父亲,又失去了王子的爱情,从此疯癫,坠河而死。新王决心除掉哈姆雷特,设计派他出使英国,以便借刀杀人。但这一阴谋被王子识破,他中途折回丹麦。新王又生一计,让御前大臣之子与王子比剑,暗中备下毒剑毒酒。比赛中,哈姆雷特被毒剑刺中,又用毒剑刺中了新王和御前大臣之子,王后也因误饮毒酒身亡,四人同归于尽。哈姆雷特临死前嘱咐好友继续他未完成的事业。

一方面哈姆雷特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所以,哈姆雷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哈姆雷特对社会现实善于观察和思考,并曾经怀着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但他对人类的信念突然被他母亲和叔父的伪善所粉碎,他感到它所生活的空间原来是一个" 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 !他不能忍受" 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换来的鄙视" 。他对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和对现实生活的无能为力,和他无法解脱的内心深层的痛苦,这种矛盾和痛苦是他喊出" To be, or not to be "这一震撼了数代人灵魂的问题。这一问题很难完全译成中文。它包含着" 活着还是死去" 、" 生存还是毁灭" 、" 忍受下去还是反抗" 等种种含义。正是由于无法对这一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哈姆雷特才长期踌躇和拖延着他早应采取的复仇行动,用歌德的话来说就是由于他" 软弱性,缺乏魅力" ;俄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则认为:" 哈姆雷特天生纯粹是内在的、冥想的、主观的、生来富于感情和思想的;而可怕的事变要求它的,却不是感情和思想,而是行动;召唤他从空想的世界中走出来,到现实世界中去,到和他的精神气质完全不同的行动的世界中去。" 其实,我认为应该理解为他对母亲的下意识的眷恋,以及对杀死叔父后自己所承担的责任的恐惧等等。而这种延宕同时也是出于戏曲情节和冲突的规定性和需要。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是一个充满了悲剧美的英雄。悲剧具有一种深刻的美,悲剧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不只是为了赢得人们一掬同情的眼泪,而是要通过悲剧产生、发展、结局的整个过程唤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严肃思索。

身为王子的哈姆雷特被莎士比亚塑造为生命之美的典型,他年轻英俊,坚毅勇敢,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父王和母后,有着心爱的恋人奥菲利亚,可以说,他的生命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时刻。然而,这美好的生命时光瞬息之间又消失了,随着老王鬼魂的出现,宫廷内幕的揭开,谋杀罪行的暴露,王子心中烈火的燃起,悲剧的帷幕拉开了...... 面对阴险奸诈的新王,哈姆雷特开始了孤身复仇的行动:为了复仇,他失手杀死了恋人的父亲;为了复仇,他佯装疯狂失去了深爱的情人;为了复仇,他对软弱的母亲冷言相向;为了复仇,他忍受着失去友情的痛苦。最后,在一场血淋淋的宫廷决斗中,他虽然杀死了阴险狡诈的新王,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在这" 牢狱" 般的宫廷中。

鲁迅曾经说过:" 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哈姆雷特作为一个深受广大群众爱戴的王子,他身上具备整顿局势、治理国家、报仇雪恨的能力。然而面对着以阴险奸诈的新王为代表的强大的封建势力,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他始终把这种和人民紧密相连的事业看做个人的仇恨而孤军奋战,因此,他的悲剧既是真善美与邪恶力量相冲突的悲剧,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时代的悲剧。

哈姆雷特形象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悲剧美,关键在于构成这一切的矛盾冲突,悲剧正是通

过对冲突必然性的揭示,通过对有价值东西的毁灭,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肯定。哈姆雷特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道义上的胜利,悲壮而不悲观,使人们透过悲剧,从主人公的身上感受到一种新的生命,看到了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这个剧本的又一个名字叫做《王子复仇记》。实际上这个王子并没有给老国王复仇,尽管他最后刺死了新国王,但这更大的意义是为了行将死去的自己。他的复仇很失败,因为他一直在彷徨,他憎恨这个世界,也憎恨自己。他对别人冷嘲热讽,对自己则是不断地责备。他尝试着去做一些事情,但更多时候他一动不动。他的形象,和其他人的英雄般的鲁莽相比,更像是一位痛苦的智者。他更多的进行精神上的抗争。哈姆雷特的一生,正如麦克白斯的一生一样,是一部道德中毒的故事。哈姆雷特的灵魂是一个优美的灵魂,他像莎士比亚一样,有着奔放的想象。从他过去的生活看来,他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爱好智力和体力的锻炼,具有艺术鉴赏的能力,受到了高贵的父王的宠爱,被一个最纯真最动人的姑娘所眷恋。心地坦率,胸襟宽大,他处于生来继承王位的地位,不懂得这个世上除了美满、快乐、绚烂的大自然和崇高的人性之外还有其他的东西。这个因性格和教养而显得比别人更为敏感的灵魂,猝然面临了压倒一切的、毁灭所有信仰和所有行动力量的极端不幸。他一下就看到了全部人性的邪恶,这是他从自己母亲身上看到的。他的头脑仍是正常的,可是从他的猛烈、举止的粗暴、神经的过度紧张,我们可以判断他是不是已经一脚跨进了疯狂的边缘:" 《莎士比亚全集》" 这里已经显示了以后即将发生的各种景象的征兆:思想的歪扭,幻觉的炽热。 莎士比亚所塑造的哈姆雷特这一艺术形象及其性格特点,正是遵循了悲剧艺术的特征,从而使哈姆雷特的塑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莎士比亚善于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紧密结合起来,《哈姆雷特》对自然和人的赞颂也都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同时莎士比亚很注意情节的安排,他的戏剧常常包含几条平行的或者交错的情节。《哈姆雷特》中三条复仇的情节交织在一起,而以哈姆雷特为父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福丁拉斯为副线,三条线相互联系,又彼此衬托,在复仇这个主要情节之下,还配合了爱情、友谊、家庭关系等次要情节,起着充实、推动主要情节和提示人物思想性格的作用。

总之,《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戏剧诗人之王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是莎士比亚的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钻石。也是莎学研究的最大课题。哈姆雷特是一个刻画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形象,以" 忧郁的王子" 而闻名于世。由于《哈姆雷特》具有悲剧的深刻性、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对人类生活的高度概括性,以及悲剧艺术和语言艺术的丰富性和完美性,400年来,它一直震撼着各国读者的心灵。一代又一代的学者研究它,甚至为它耗尽毕生的精力;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作家崇拜它,将它视为艺术创作的典范和依据,光是有关评论研究《哈姆雷特》的文章和专著的目录索引目前就有20000条之多。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哈姆雷特》是当今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戏剧,它的剧本仅在1979~1985年间,就出版了92版次。这一著作不能只读一次;应该一读再读。它和畅销小说不同,它是无穷尽的宝藏。它会随你的年纪的增长、给你深刻丰富的人生体验。

无论你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当你经历了一场丰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当你提升了自己的人格,重新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我,你总是能在《哈姆雷特》里找到一些你会觉得那似乎应该是属于永恒与不朽的东西。因为它谈到了人生的抉择,谈到了一个生活在特定的历史与生活环境下的人在对他个人来言是独特的,而对于全人类来说又是普遍的,在只有从过去所积累的有限的经验可以凭借与依托的情况下,所选择的人生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经验也代表了我们自己的经验,他所面对的命运在我们人生的某个阶段里也是我们所要面对的。我们面对绝望的存在,在矛盾中摸索真理,在迷雾中找寻真相,在两难的问题里做出行动,在一个失去标准与可以衡量标准的尺度的世界里重建价值的体系与精神大厦,每一个抉择都不会容易,在一个除了目标,再也没有任何尺度可以衡量其善恶的世界里,勇敢地做出抉择,然后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命运 ...... 这或许就是哈姆雷特永恒的魅力之所在吧!


相关文章

  • 戏剧作品鉴赏doc 2
  • 贵州大学 2013-2014 学年 -- 学 院: 机 械 工 程 学 院 专 业: 机械电子工程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2014年4月28日 摘 要: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是欧洲近代悲剧创作的最高成就.本文对莎士比亚的悲剧美学思想 ...查看


  • 外国文学人物形象
  • 1.堂吉诃德人物形象分析: 一.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的这样一个人.他因读骑士小说入了迷而想入非非,丧失了基本的理性.他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现实生活,无视已经发生了变化的时代. 二.堂吉诃德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痛恨 ...查看


  • 悲剧的美学特征
  • 悲剧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中西 悲剧 美学特征 差异 比较 摘 要:中国戏曲悲剧与西方古典悲剧分属两大戏剧基本系统,拥有各自的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从而使中西悲剧产生巨大差异,形成不同的美学特征.本文主要从悲剧主人公.悲剧冲突.悲剧结构和悲剧结 ...查看


  • 中西古典悲剧的美学特征比较研究
  • 摘 要:中国戏曲悲剧与西方古典悲剧分属两大戏剧基本系统,拥有各自的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从而使中西悲剧产生巨大差异,形成不同的美学特征.本文主要从悲剧主人公.悲剧冲突.悲剧结构和悲剧结局等方面对中西悲剧的美学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并指出只有保存各 ...查看


  • 文艺心理学
  • 文艺心理学 一.选择 1. 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审美体验 2. 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的性意识的升华产物的是 弗洛伊德 3. 贝里尼提出的最著名的文艺心理学理论是 唤醒理论 4. 体验的核心是 情感 5. 认为艺术创作的动力来自幼儿的自卑 ...查看


  • 哈姆雷特读后感
  • 小编导语:他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是丹麦的一位王子,他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经典形象,他就是哈姆雷特.更多高中作文尽在巨人作文网. 有人说,他是一位孤军奋斗,忧郁跌宕,最后征服一切困难,具有萌芽和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精神面貌的王子. 有人 ...查看


  • [读书笔记作文]读哈姆雷特有感
  • 以前,常听人说<哈姆雷特>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我没有亲见,自然也无从说起.如今,我读了一遍,心中颇有一番感慨.伴随着淡淡的悲伤,哈姆雷特本性之善.意志之坚.复仇的愿望之切等特点,无不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我觉得,哈姆雷特是一个真正的英 ...查看


  • 作文阅读材料三
  • 素 材 --紧扣主题,灵活运用 [典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龙应台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说:在一个法治上轨道的国家里,人是有权生气的.--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 ...查看


  • 哈姆雷特形象的复杂性
  • 哈姆雷特形象的复杂性,复仇行为一再拖延的原因 优柔寡断 一个复仇计划就这样演绎成了一次痛苦的思想突围.在这个突围的过程中,哈姆雷特不断的看到社会的黑暗,力图让自己融入这种灰暗的世界中去,用敌人同样的手段来对付敌人;但是人道与正义的信仰却做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