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作品鉴赏doc 2

贵州大学 2013-2014 学年

——

学 院: 机 械 工 程 学 院

专 业: 机械电子工程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2014年4月28日

摘 要: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是欧洲近代悲剧创作的最高成就。本文对莎士比亚的悲剧美学思想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本文从莎士比亚的悲剧人物的美学特征、他所建构的悲剧冲突和悲剧的死亡的结局等方面阐述述了莎士比亚悲剧美学思想的特点, 说明了他对后世悲剧创作的深远影响;浅谈了一些我对美感悲剧的认识。

关键字:莎士比亚; 悲剧美感; 悲剧人物

莎士比亚是一位我特别敬重的艺术家和文学家。通过对他作品的阅读,让我对悲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的悲剧是世界文学史上亮丽的瑰宝,以其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深厚的思想底蕴而成为经久不衰的名篇。无数名人大家都将其奉为经典一一拜读,而其本身也对后人产生了巨大影响。众所周知,《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以及《麦克白》并称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再加上家喻户晓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便组成了我认为的莎翁最经典的五部悲剧。作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莎士比亚的作品也被深深打上了这一时期鲜明的时代烙印。

文艺复兴的春风拂遍欧洲,给英格兰带来了文学戏剧的繁荣,也扬起了人文主义的大旗。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核心,而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这样写道:“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What a piece of work is a man! How noble in reason! How infinite in faculties! In form and moving how express and admirable! In action how like an angel! In apprehension how like a god! The beauty of the world! The paragon of animals!)”这种大胆的比喻充分彰显了人的价值,很难想象如果是在刚过去的中世纪黑暗时期“人类像天使、像天神”这样的话会招来多少祸害;然而在文艺复兴时期,尤其是对于英国——经历了1529年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并且处于清教运动中的英国,神权摆脱了罗马教权的桎梏,巩固了日益强大的王权,英国基督教成为英国国教,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这样的文字在当时代显得虽是有些放肆,但也并非石破天惊。就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反对神权思想来说,莎士比亚不是先行者,却是成功者。

一、悲剧人物的美学特征

莎士比亚的全部创作都是围绕着表现人性这一目的而进行的。悲剧就是展现人性中的可怕的情欲以及它巨大的破坏力量的舞台。为了表现悲剧深广的震撼力量, 莎士比亚塑造的悲剧人物都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或是豪门巨族的成员。因为一个身居高位的人, 一个拥有极大权力的人, “他的命运可以影响整个国家或帝国的福利, 当他突然从人世显赫的高位倒下到尘土里的时候, 他的毁灭可以产生一种对比的感觉, 产生人的无能和命运的全能——也许是反复无常——的感觉, 而这是平民生活的故事所望尘莫及的。”[1]“ 即使莎士比亚所表现的是赫赫一生的人物, 他也是用人物的完全自然的感情来使读者感兴趣。”[ 2 ]“因为人们感兴趣的, 并不是伟大的人物, 而是普普通通的人。”[ 2 ]由此可以看出, 莎士比亚把他的悲剧人物定

位在伟大的、地位显赫的人物身上绝不是出自于等级观念, 而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巨大的情欲及其产生的破坏和所引起的震撼上面。

而就以往而言,西方悲剧作品的主角,几乎尽是古希腊和罗马传说中的神明,以及被神化的近神的王侯将相;而莎士比亚这直接将悲剧从神的世界带到人的世界,直接反映人类社会、人性、人生、人的命运、人的斗争等现实世界中充斥而被文学戏剧所遗忘的的话题。这也是莎翁在文学史上的又一功勋。

《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系列的悲剧作品反映了莎士比亚对于时代及人生的深入思考;无一例外的都是主人公在与现实的反抗中被现实所压倒:哈姆雷特为父报仇,却发现现实的沦丧,想要改变着一切,却无力回天,

酿成更大的悲剧;黑人将军奥赛罗品行正直,嫉恶如仇却被奸人所陷,家毁人亡,追求真善美却反遭恶报;李尔王在权力和至尊带来的虚荣中迷失,给家庭与王国带来灾难;麦克白本是邓肯王座下的一员猛将,却听信了邪恶巫师的蛊惑,变得贪恋权位,最终却没有逃脱命运的制裁;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恋人来之互为仇家的家族,这便是悲剧的开始,也预示故事的结局——为爱的双殒。这些任务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当时期的人文主义与残酷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具有概括的意义。

而这些悲剧中,几乎所有的主人公都以死亡而结束,而且多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这与很多同一时期的悲剧作品相契合。文艺复兴时期,这些人文主义者几乎都认为悲剧之所以悲剧,必须是以主人公的灾难性结局而结束,而死亡即是个人最大的灾难。我认为而莎士比亚的悲剧与同时期的悲剧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即是在故事的最后,不是给人单纯的悲伤,甚至悲观;主人公的去世多给予人悲壮感:如《哈姆雷特》和《奥赛罗》,或是给人思考与叹息,如《麦克白》。

可以说, 在西方古典文学史上, 是莎士比亚全面地将人从神的光环中解放出来。在莎士比亚的笔下, 人物性格的缺陷不是一个缺点, 而正是这种带有缺陷的性格使人物性格丰富起来, 获得了完美的表现。随着情节和人物性格的交织, 这种性格缺陷的发展, 越来越明显, 最终导致人物悲剧的发生。《哈姆雷特》中奥菲莉亚的悲剧是由于她的单纯。她不能了解哈姆雷特的行为, 更不能帮助他, 由于单纯反而成了父亲和国王的工具, 帮助他们陷害哈姆雷特, 然而这一切都不是她愿意做的, 甚至她做了他们的工具以后也不知道。所以当哈姆雷特刺死了波洛涅斯, 遭到国王放逐的时候, 她心目中最美好的东西毁灭了, 她发疯了。她不明白为什么哈姆雷特会刺死她的父亲, 并无法承受这样沉重的打击而死去。她的死也和她自己一样无辜而单纯。完整的人物性格的塑造, 并不意味着人物性格没有一点缺陷, 相反, 正像现实中没有完人一样, 艺术典型的塑造也应该展示人物性格的缺陷, 这样才能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二、 莎士比亚善于建构真正的悲剧冲突和悲剧结局

悲剧性冲突不同于通常的社会冲突。 悲剧冲突以尖锐性著称。它不可避免、不容退让。 悲剧冲突的双方或几方, 都以消灭掉、否定掉对方的生命、 思想、意志的存在为目的, 因此, 悲剧冲突是尖锐的残酷的。悲剧冲突都直接导致苦难和毁灭, 并由于这种灾难性的结局而引发惊心动魄的情感的震撼。所以, 真正的悲剧冲突不会导致大团圆, 不会引发冲突双方的和解。古希腊罗马悲剧的冲突大多数是真正的悲剧冲突, 它把情节引向灾难和毁灭。但古希腊罗马悲剧冲突重在表现人物之间的、以责任、权力或利益和情欲为中心的外部冲突。例如, 《安提戈涅剧中, 安提戈涅同国王克瑞翁的冲突, 就是各自所代表的伦理责任和法律之间的尖锐的冲突; 在《阿伽门农》剧中, 克吕尼墨泰克拉残忍地杀死阿伽门农, 其中就包含着双方 在情欲和财产方面的不可退让的冲突; 在《奠酒人》剧中, 奥瑞斯特残酷地杀死母亲就因为双方在道义和财产上的尖锐的冲突; 在《安德罗玛克》剧中, 安德罗玛克为了保护儿子的生命,

又企图保存自己贞洁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等等。这些思想观念和意志之间的冲突在悲剧中转化为了人与人之间的、外部关系的冲突。这是古典悲剧冲突的基本形式。莎士比亚在悲剧美学上的重大突破和开拓之处在于: 他所营造的悲剧冲突大多数是以人物之间的外部冲突为基础, 重在表现悲剧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莎士比亚的悲剧建构往往是几条线索交织在一起, 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莎翁常常通过对几条情节线索的描绘, 把不同阶层的人物联系在一起, 同时让几条线索平行发展, 最后交织在一起。如《哈姆雷特》中有三条平行发展的线索, 哈姆雷特为父报仇, 雷欧提斯为父报仇, 福丁布拉斯为父为国报仇。三条线索的展开, 有利于人物和事件的比较, 可以突出哈姆雷特作为一个时代精神的代表者, 他的复仇所具有的重大的社会历史意义。同时作为善的代表哈姆雷特和作为恶的代表克劳狄斯, 他们及其周围人物的行动也形成了两条不同的线索。这两条线索交织, 并引起戏剧冲突, 展示人物性格, 推动情节的发展。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 鬼魂场面的出现究竟在剧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 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莱辛在《汉堡剧评》第十一篇中说:“一点也不假, 整个古代都相信鬼魂的。因而古代的剧作家有权去利用这种信仰。假如上演这些作家之中某一位作家的剧本时, 我们看到死鬼回到人间, 我们就根据我们自己更进一步的见解来批判它, 那是很不公平的。”因而我们说鬼魂和巫术在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事实上他的悲剧中的鬼魂和巫术场面在情节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在《哈姆雷特》中国王鬼魂的出现定好了这部悲剧的基调, 他使哈姆雷特这样一个性格软弱的人承担了他不能担负的重任, 使整个悲剧发展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鬼魂把悲剧即将发生的故事和已经发生的故事联系起来, 起着揭示全剧主题的作用。鬼魂的出现证实了哈姆雷特的疑虑———他的叔父杀死他的父亲而娶了他的母亲, 从而加深了哈姆雷特对他的叔父克劳狄斯的怀疑。因而鬼魂场面的出现在《哈姆雷特》中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是可有可无的情节, 而是通过鬼魂的场面加深了当时人们对戏剧冲突的可信程度。

国王的鬼魂代表着先王生前的睿智、庄严、贤明、诚实、厚道, 由于轻信别人而遭暗算, 失去了王位和妻子而无处诉说, 在地狱中受着炼火的折磨, 希望惩恶扬善, 因而把重担交给了他惟一可以信赖的儿子。莎士比亚悲剧中的鬼魂是有性格的, 并且在他生命的道路上有着重大的遭遇和不幸, 使鬼魂成为悲剧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性格。因而在分析莎士比亚悲剧中的鬼魂场面时, 我们要特别注意它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 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已经大量结合, 这种结合主要还是表现在戏剧情节的悲剧场面和喜剧场面的结合, 即在一个悲剧主情节中插入一个喜剧副情节。如《哈姆雷特》中小丑掘墓的情节, 使得剧中人物性格表现得更真实, 并且使人们在紧张恐怖的情绪中得到暂时的调节, 同时还可以加深我们对悲剧人物所处环境的理解。另外, 还应该看到戏剧情节和小说情节的不同, 戏剧主要是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 观众通过视觉和听觉直观地把握艺术形象和剧本的思想。这种距离感使我们把自己同演员区分开来。

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分析这种距离感时说:“艺术成功的秘密在于距离的微妙调整。布洛说:‘在创作和鉴赏中最好的是最大限度地缩短距离, 但又始终有距离。’‘距离过度’是理想主义艺术常犯的毛病, 它往往意味着难以理解和缺少兴味; ‘距离不足’则是自然主义艺术常犯的毛病, 它往往使艺术品难于脱离其日常的实际联想。艺术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 所以它在本质上是形式主义的和反写实主义的。距离的程度随艺术形式的不同而不同。”戏剧造成的距离感是比较大的, 它是通过戏剧冲突———情节的发展来表现的。而较之戏剧, 小说的距离感要小些, 它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 使我们觉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离我们更近,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读莎士比亚的作品比看他的戏剧演出更能受益。因此, 分析莎士比亚的作品不应该像分析小说那样, 而更应该注意他所设计的戏剧情节。恩格斯在《致裴迪南? 拉萨尔》的信中说:“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 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莎士比亚用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画面, 他把作家的主观

感情与对社会历史人生的看法融汇在戏剧情节的发展中。他的悲剧思想和矛盾冲突不是刻意地写出来的, 而是在情节的发展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 对人们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育作用。

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人物性格基本上是圆形的, 他塑造的人物性格是由许多性格元素合成的。在这种结构中, 各种性格元素互相依存, 互相交织, 互相渗透, 互相转化并形成自己的结构层次, 使性格呈现出复杂而有序的运动状态。我们说莎士比亚戏剧人物性格是复杂的, 就是说表现人物性格的因素不是单一的, 而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恩格斯说:“人物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 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莎士比亚不仅写出了人物表面的因素, 而且写出了人物内心世界中的矛盾搏斗, 以及这种搏斗引起的不安、动荡、痛苦等复杂情感。

三 、 莎士比亚悲剧都以惨烈的死亡告终

真正的悲剧总是包含着冲突的悲剧性和结局的悲剧性。就莎士比亚悲剧作品而言, 不仅其中的冲突是悲剧性的, 而且结局也是悲剧性的:它们都是一悲到底, 都以主人公的惨烈的毁灭为结局, 从而完全排除了冲突双方的和解即大团圆的结局方式。对于真正的悲剧来说, 由于它的冲突的尖锐性而不可能导致和解。歌德说:“悲剧就是有冲突而得不到解决。”[ 3] 这就说明了悲剧冲突的性质: 它是人类生活中所遭遇到的一种不幸的无法打开的死结。所以任何和解或大团圆的结局都是违反悲剧性的, 也就不是悲剧性的。绝大多数古希腊罗马悲剧都是一悲到底, 这正说明他们认识到了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种不幸的致命的死结, 他们真诚而认真地表现着这些死结的故事。

希腊悲剧中也有个别悲剧采取了和解或大团圆的方式, 例如《复仇女神》中, 在判决奥瑞斯特是否有罪时, 雅典娜投下了关键性的一票: 宣判奥瑞斯特因为父报仇而杀死母亲的行为无罪, 但同时向天下的男子提出要求: 母亲的权利应受到最高的尊重。这个悲剧的大团圆的结局, 是不正常的, 它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企图利用“机械降神”的手法, 以神的权威来解决人类生活中的死结的例子。事实上, 这个真正的惨烈的悲剧早已结束, 这个反悲剧性的结局, 是当时新旧伦理观念之间的一种想像中的理想的平衡方式, 被人为地附着在已经结束了的悲惨的结局之后。莎士比亚创作的悲剧不仅是真正的悲剧, 而构成悲剧的各种环节或要素无疑都是悲剧性的, 它具有一种内在的系统结构: 所营造的事件和人物都导致必然性的冲突; 冲突导致必然的惨烈的结局; 反之, 悲惨的结局是悲剧性的冲突的唯一的结果, 而人物的情欲和性格必然导致这种灾难性的悲剧冲突。莎士比亚所营造的悲剧故事内部有一种内在的情感和事理发展的逻辑必然性。其中的每一个环节或要素都凝结为一种力量, 都趋向悲剧性的结局, 使悲剧故事构架得天衣无缝、完完整整。

伏尔泰才说“好像造化故意在莎士比亚的头脑中把一切都汇集了起来:, 这里既有着人们所能想像的最有力、最伟大的东西, 也有着比那些没有灵魂的粗俗性格所能包容的更为卑鄙、更为令人憎恶的东西。”[ 2 ]莎士比亚的作品“很粗野; 既不规律, 也不典雅, 更不艺术。”[ 2 ]但是继新古典主义之后的浪漫主义美学家, 却又因此给予莎士比亚崇高的评价。弗·许莱格尔说: “ 一切艺术家中, 正是莎士比亚最完备、最恰当地刻画着近代文学的精神。他结合着浪漫的英雄武士时代艳丽的爱情花朵, 古代北方的洪蒙时代巨人般的宏伟, 跟近代社会最文明的风尚和最深奥丰富的哲理诗情。

伟大的歌德评价莎士比亚的话是:“说不尽的莎士比亚”。19 世纪以来,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莎士比亚悲剧的卓越的美学价值, 在这一历史过程中, 任何文学流派都从他的作品的母体中吸取过养料, 仅此就足以证明, 莎士比亚悲剧的美学价值。通过读《哈姆雷特》,我们往往有一种困惑, 即哈姆雷特的悲剧命运似乎出于一连串的偶然性。他利用戏班子表演《贡扎古

之死》, 既揭露了国王的真面目, 同时也在对手面前暴露了自己, 这是个偶然的情节。但由于他偶然杀死了波洛涅斯, 加深了他的悲剧。他被国王派到英国去送死, 他偶然拆开了国王写给英王的密信, 从而延长了他的悲剧命运。他与雷欧提斯比剑, 剑尖上带毒也是偶然性的因素。偶然性的因素使他的悲剧结局得以一步步地实现。这种命运的作用使我们觉得他的悲剧中的人物被冥冥之中的命运之神操纵着, 不管人物如何挣扎, 最后仍然逃脱不了命运的掌握。但若仔细分析哈姆雷特的“犹豫”与“彷徨”, 结合当时英国社会的历史现状, 就不难看出, 作为一个刚刚接受新兴资产阶级思想的封建王国的王子, 其人文思想是很难实现的。

在王权、等级被国家视为圭臬, 甚至被平民视为天然合理的背景下, 哈姆雷特的“生而平等、天赋人权”的理想怎能不被视为异端邪说, 其最终的悲剧命运必然会通过一连串的“偶然性”表现出来。正如恩格斯所说:“这就是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这个悲剧的基调决定了人物毁灭的必然性。但必然性的因素又是与偶然性的因素融会交织在一起的, 没有偶然性的因素, 这种必然性是不可能实现的。偶然性的情节和必然性的情节交织, 产生了人物的悲剧, 导致了人物的毁灭。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正是这些偶然性的情节起到了加深戏剧效果, 渲染悲剧气氛的作用。对于《哈姆雷特》的分析, 可以加深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普遍性认识。作品的艺术性和作品的思想性是同样重要的, 我们不能单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性而忽视作品的艺术性, 更不能把思想性当成是政治的范本。用政治代替艺术, 用政治的眼光观照人物性格, 那样会把审美评价变成政治法庭。按照政治的价值观念, 一个人物身上愈是集中地体现本阶级的阶级特性和政治利益, 就愈符合政治理想, 就愈有价值。但政治理想并不等于审美理想, 政治价值观念也并非就是艺术的审美价值观念。用政治价值观念代替审美价值观念, 最终必然导致要求人物性格的政治理想化, 这正是许多人物形象从美学意义上不能成功的原因。因而我们在分析莎士比亚的作品的思想性的同时, 更要注意他的作品的艺术性, 注意他的作品的审美价值, 注意他的戏剧情节和人物性格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 1 ] 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下) [ Z ]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 23, 24, 36, 31, 26.

[ 2 ] 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 [ Z ]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9 . 363, 362, 364.

[ 3 ] 爱克曼. 歌德谈话录[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 4 ] 杨周翰. 莎士比亚评论汇编[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 5 ] 纪怀民, 等. 马克思文艺论著选评[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 6 ] 朱光潜. 悲剧心理学[M]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贵州大学 2013-2014 学年

——

学 院: 机 械 工 程 学 院

专 业: 机械电子工程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2014年4月28日

摘 要: 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是欧洲近代悲剧创作的最高成就。本文对莎士比亚的悲剧美学思想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本文从莎士比亚的悲剧人物的美学特征、他所建构的悲剧冲突和悲剧的死亡的结局等方面阐述述了莎士比亚悲剧美学思想的特点, 说明了他对后世悲剧创作的深远影响;浅谈了一些我对美感悲剧的认识。

关键字:莎士比亚; 悲剧美感; 悲剧人物

莎士比亚是一位我特别敬重的艺术家和文学家。通过对他作品的阅读,让我对悲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的悲剧是世界文学史上亮丽的瑰宝,以其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深厚的思想底蕴而成为经久不衰的名篇。无数名人大家都将其奉为经典一一拜读,而其本身也对后人产生了巨大影响。众所周知,《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以及《麦克白》并称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再加上家喻户晓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便组成了我认为的莎翁最经典的五部悲剧。作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莎士比亚的作品也被深深打上了这一时期鲜明的时代烙印。

文艺复兴的春风拂遍欧洲,给英格兰带来了文学戏剧的繁荣,也扬起了人文主义的大旗。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核心,而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这样写道:“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What a piece of work is a man! How noble in reason! How infinite in faculties! In form and moving how express and admirable! In action how like an angel! In apprehension how like a god! The beauty of the world! The paragon of animals!)”这种大胆的比喻充分彰显了人的价值,很难想象如果是在刚过去的中世纪黑暗时期“人类像天使、像天神”这样的话会招来多少祸害;然而在文艺复兴时期,尤其是对于英国——经历了1529年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并且处于清教运动中的英国,神权摆脱了罗马教权的桎梏,巩固了日益强大的王权,英国基督教成为英国国教,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这样的文字在当时代显得虽是有些放肆,但也并非石破天惊。就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反对神权思想来说,莎士比亚不是先行者,却是成功者。

一、悲剧人物的美学特征

莎士比亚的全部创作都是围绕着表现人性这一目的而进行的。悲剧就是展现人性中的可怕的情欲以及它巨大的破坏力量的舞台。为了表现悲剧深广的震撼力量, 莎士比亚塑造的悲剧人物都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或是豪门巨族的成员。因为一个身居高位的人, 一个拥有极大权力的人, “他的命运可以影响整个国家或帝国的福利, 当他突然从人世显赫的高位倒下到尘土里的时候, 他的毁灭可以产生一种对比的感觉, 产生人的无能和命运的全能——也许是反复无常——的感觉, 而这是平民生活的故事所望尘莫及的。”[1]“ 即使莎士比亚所表现的是赫赫一生的人物, 他也是用人物的完全自然的感情来使读者感兴趣。”[ 2 ]“因为人们感兴趣的, 并不是伟大的人物, 而是普普通通的人。”[ 2 ]由此可以看出, 莎士比亚把他的悲剧人物定

位在伟大的、地位显赫的人物身上绝不是出自于等级观念, 而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巨大的情欲及其产生的破坏和所引起的震撼上面。

而就以往而言,西方悲剧作品的主角,几乎尽是古希腊和罗马传说中的神明,以及被神化的近神的王侯将相;而莎士比亚这直接将悲剧从神的世界带到人的世界,直接反映人类社会、人性、人生、人的命运、人的斗争等现实世界中充斥而被文学戏剧所遗忘的的话题。这也是莎翁在文学史上的又一功勋。

《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系列的悲剧作品反映了莎士比亚对于时代及人生的深入思考;无一例外的都是主人公在与现实的反抗中被现实所压倒:哈姆雷特为父报仇,却发现现实的沦丧,想要改变着一切,却无力回天,

酿成更大的悲剧;黑人将军奥赛罗品行正直,嫉恶如仇却被奸人所陷,家毁人亡,追求真善美却反遭恶报;李尔王在权力和至尊带来的虚荣中迷失,给家庭与王国带来灾难;麦克白本是邓肯王座下的一员猛将,却听信了邪恶巫师的蛊惑,变得贪恋权位,最终却没有逃脱命运的制裁;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恋人来之互为仇家的家族,这便是悲剧的开始,也预示故事的结局——为爱的双殒。这些任务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当时期的人文主义与残酷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具有概括的意义。

而这些悲剧中,几乎所有的主人公都以死亡而结束,而且多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这与很多同一时期的悲剧作品相契合。文艺复兴时期,这些人文主义者几乎都认为悲剧之所以悲剧,必须是以主人公的灾难性结局而结束,而死亡即是个人最大的灾难。我认为而莎士比亚的悲剧与同时期的悲剧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即是在故事的最后,不是给人单纯的悲伤,甚至悲观;主人公的去世多给予人悲壮感:如《哈姆雷特》和《奥赛罗》,或是给人思考与叹息,如《麦克白》。

可以说, 在西方古典文学史上, 是莎士比亚全面地将人从神的光环中解放出来。在莎士比亚的笔下, 人物性格的缺陷不是一个缺点, 而正是这种带有缺陷的性格使人物性格丰富起来, 获得了完美的表现。随着情节和人物性格的交织, 这种性格缺陷的发展, 越来越明显, 最终导致人物悲剧的发生。《哈姆雷特》中奥菲莉亚的悲剧是由于她的单纯。她不能了解哈姆雷特的行为, 更不能帮助他, 由于单纯反而成了父亲和国王的工具, 帮助他们陷害哈姆雷特, 然而这一切都不是她愿意做的, 甚至她做了他们的工具以后也不知道。所以当哈姆雷特刺死了波洛涅斯, 遭到国王放逐的时候, 她心目中最美好的东西毁灭了, 她发疯了。她不明白为什么哈姆雷特会刺死她的父亲, 并无法承受这样沉重的打击而死去。她的死也和她自己一样无辜而单纯。完整的人物性格的塑造, 并不意味着人物性格没有一点缺陷, 相反, 正像现实中没有完人一样, 艺术典型的塑造也应该展示人物性格的缺陷, 这样才能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二、 莎士比亚善于建构真正的悲剧冲突和悲剧结局

悲剧性冲突不同于通常的社会冲突。 悲剧冲突以尖锐性著称。它不可避免、不容退让。 悲剧冲突的双方或几方, 都以消灭掉、否定掉对方的生命、 思想、意志的存在为目的, 因此, 悲剧冲突是尖锐的残酷的。悲剧冲突都直接导致苦难和毁灭, 并由于这种灾难性的结局而引发惊心动魄的情感的震撼。所以, 真正的悲剧冲突不会导致大团圆, 不会引发冲突双方的和解。古希腊罗马悲剧的冲突大多数是真正的悲剧冲突, 它把情节引向灾难和毁灭。但古希腊罗马悲剧冲突重在表现人物之间的、以责任、权力或利益和情欲为中心的外部冲突。例如, 《安提戈涅剧中, 安提戈涅同国王克瑞翁的冲突, 就是各自所代表的伦理责任和法律之间的尖锐的冲突; 在《阿伽门农》剧中, 克吕尼墨泰克拉残忍地杀死阿伽门农, 其中就包含着双方 在情欲和财产方面的不可退让的冲突; 在《奠酒人》剧中, 奥瑞斯特残酷地杀死母亲就因为双方在道义和财产上的尖锐的冲突; 在《安德罗玛克》剧中, 安德罗玛克为了保护儿子的生命,

又企图保存自己贞洁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等等。这些思想观念和意志之间的冲突在悲剧中转化为了人与人之间的、外部关系的冲突。这是古典悲剧冲突的基本形式。莎士比亚在悲剧美学上的重大突破和开拓之处在于: 他所营造的悲剧冲突大多数是以人物之间的外部冲突为基础, 重在表现悲剧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莎士比亚的悲剧建构往往是几条线索交织在一起, 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莎翁常常通过对几条情节线索的描绘, 把不同阶层的人物联系在一起, 同时让几条线索平行发展, 最后交织在一起。如《哈姆雷特》中有三条平行发展的线索, 哈姆雷特为父报仇, 雷欧提斯为父报仇, 福丁布拉斯为父为国报仇。三条线索的展开, 有利于人物和事件的比较, 可以突出哈姆雷特作为一个时代精神的代表者, 他的复仇所具有的重大的社会历史意义。同时作为善的代表哈姆雷特和作为恶的代表克劳狄斯, 他们及其周围人物的行动也形成了两条不同的线索。这两条线索交织, 并引起戏剧冲突, 展示人物性格, 推动情节的发展。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 鬼魂场面的出现究竟在剧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 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莱辛在《汉堡剧评》第十一篇中说:“一点也不假, 整个古代都相信鬼魂的。因而古代的剧作家有权去利用这种信仰。假如上演这些作家之中某一位作家的剧本时, 我们看到死鬼回到人间, 我们就根据我们自己更进一步的见解来批判它, 那是很不公平的。”因而我们说鬼魂和巫术在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事实上他的悲剧中的鬼魂和巫术场面在情节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在《哈姆雷特》中国王鬼魂的出现定好了这部悲剧的基调, 他使哈姆雷特这样一个性格软弱的人承担了他不能担负的重任, 使整个悲剧发展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鬼魂把悲剧即将发生的故事和已经发生的故事联系起来, 起着揭示全剧主题的作用。鬼魂的出现证实了哈姆雷特的疑虑———他的叔父杀死他的父亲而娶了他的母亲, 从而加深了哈姆雷特对他的叔父克劳狄斯的怀疑。因而鬼魂场面的出现在《哈姆雷特》中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是可有可无的情节, 而是通过鬼魂的场面加深了当时人们对戏剧冲突的可信程度。

国王的鬼魂代表着先王生前的睿智、庄严、贤明、诚实、厚道, 由于轻信别人而遭暗算, 失去了王位和妻子而无处诉说, 在地狱中受着炼火的折磨, 希望惩恶扬善, 因而把重担交给了他惟一可以信赖的儿子。莎士比亚悲剧中的鬼魂是有性格的, 并且在他生命的道路上有着重大的遭遇和不幸, 使鬼魂成为悲剧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性格。因而在分析莎士比亚悲剧中的鬼魂场面时, 我们要特别注意它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 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已经大量结合, 这种结合主要还是表现在戏剧情节的悲剧场面和喜剧场面的结合, 即在一个悲剧主情节中插入一个喜剧副情节。如《哈姆雷特》中小丑掘墓的情节, 使得剧中人物性格表现得更真实, 并且使人们在紧张恐怖的情绪中得到暂时的调节, 同时还可以加深我们对悲剧人物所处环境的理解。另外, 还应该看到戏剧情节和小说情节的不同, 戏剧主要是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 观众通过视觉和听觉直观地把握艺术形象和剧本的思想。这种距离感使我们把自己同演员区分开来。

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分析这种距离感时说:“艺术成功的秘密在于距离的微妙调整。布洛说:‘在创作和鉴赏中最好的是最大限度地缩短距离, 但又始终有距离。’‘距离过度’是理想主义艺术常犯的毛病, 它往往意味着难以理解和缺少兴味; ‘距离不足’则是自然主义艺术常犯的毛病, 它往往使艺术品难于脱离其日常的实际联想。艺术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 所以它在本质上是形式主义的和反写实主义的。距离的程度随艺术形式的不同而不同。”戏剧造成的距离感是比较大的, 它是通过戏剧冲突———情节的发展来表现的。而较之戏剧, 小说的距离感要小些, 它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 使我们觉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离我们更近,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读莎士比亚的作品比看他的戏剧演出更能受益。因此, 分析莎士比亚的作品不应该像分析小说那样, 而更应该注意他所设计的戏剧情节。恩格斯在《致裴迪南? 拉萨尔》的信中说:“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 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莎士比亚用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画面, 他把作家的主观

感情与对社会历史人生的看法融汇在戏剧情节的发展中。他的悲剧思想和矛盾冲突不是刻意地写出来的, 而是在情节的发展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 对人们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育作用。

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人物性格基本上是圆形的, 他塑造的人物性格是由许多性格元素合成的。在这种结构中, 各种性格元素互相依存, 互相交织, 互相渗透, 互相转化并形成自己的结构层次, 使性格呈现出复杂而有序的运动状态。我们说莎士比亚戏剧人物性格是复杂的, 就是说表现人物性格的因素不是单一的, 而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恩格斯说:“人物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 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莎士比亚不仅写出了人物表面的因素, 而且写出了人物内心世界中的矛盾搏斗, 以及这种搏斗引起的不安、动荡、痛苦等复杂情感。

三 、 莎士比亚悲剧都以惨烈的死亡告终

真正的悲剧总是包含着冲突的悲剧性和结局的悲剧性。就莎士比亚悲剧作品而言, 不仅其中的冲突是悲剧性的, 而且结局也是悲剧性的:它们都是一悲到底, 都以主人公的惨烈的毁灭为结局, 从而完全排除了冲突双方的和解即大团圆的结局方式。对于真正的悲剧来说, 由于它的冲突的尖锐性而不可能导致和解。歌德说:“悲剧就是有冲突而得不到解决。”[ 3] 这就说明了悲剧冲突的性质: 它是人类生活中所遭遇到的一种不幸的无法打开的死结。所以任何和解或大团圆的结局都是违反悲剧性的, 也就不是悲剧性的。绝大多数古希腊罗马悲剧都是一悲到底, 这正说明他们认识到了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种不幸的致命的死结, 他们真诚而认真地表现着这些死结的故事。

希腊悲剧中也有个别悲剧采取了和解或大团圆的方式, 例如《复仇女神》中, 在判决奥瑞斯特是否有罪时, 雅典娜投下了关键性的一票: 宣判奥瑞斯特因为父报仇而杀死母亲的行为无罪, 但同时向天下的男子提出要求: 母亲的权利应受到最高的尊重。这个悲剧的大团圆的结局, 是不正常的, 它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企图利用“机械降神”的手法, 以神的权威来解决人类生活中的死结的例子。事实上, 这个真正的惨烈的悲剧早已结束, 这个反悲剧性的结局, 是当时新旧伦理观念之间的一种想像中的理想的平衡方式, 被人为地附着在已经结束了的悲惨的结局之后。莎士比亚创作的悲剧不仅是真正的悲剧, 而构成悲剧的各种环节或要素无疑都是悲剧性的, 它具有一种内在的系统结构: 所营造的事件和人物都导致必然性的冲突; 冲突导致必然的惨烈的结局; 反之, 悲惨的结局是悲剧性的冲突的唯一的结果, 而人物的情欲和性格必然导致这种灾难性的悲剧冲突。莎士比亚所营造的悲剧故事内部有一种内在的情感和事理发展的逻辑必然性。其中的每一个环节或要素都凝结为一种力量, 都趋向悲剧性的结局, 使悲剧故事构架得天衣无缝、完完整整。

伏尔泰才说“好像造化故意在莎士比亚的头脑中把一切都汇集了起来:, 这里既有着人们所能想像的最有力、最伟大的东西, 也有着比那些没有灵魂的粗俗性格所能包容的更为卑鄙、更为令人憎恶的东西。”[ 2 ]莎士比亚的作品“很粗野; 既不规律, 也不典雅, 更不艺术。”[ 2 ]但是继新古典主义之后的浪漫主义美学家, 却又因此给予莎士比亚崇高的评价。弗·许莱格尔说: “ 一切艺术家中, 正是莎士比亚最完备、最恰当地刻画着近代文学的精神。他结合着浪漫的英雄武士时代艳丽的爱情花朵, 古代北方的洪蒙时代巨人般的宏伟, 跟近代社会最文明的风尚和最深奥丰富的哲理诗情。

伟大的歌德评价莎士比亚的话是:“说不尽的莎士比亚”。19 世纪以来,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莎士比亚悲剧的卓越的美学价值, 在这一历史过程中, 任何文学流派都从他的作品的母体中吸取过养料, 仅此就足以证明, 莎士比亚悲剧的美学价值。通过读《哈姆雷特》,我们往往有一种困惑, 即哈姆雷特的悲剧命运似乎出于一连串的偶然性。他利用戏班子表演《贡扎古

之死》, 既揭露了国王的真面目, 同时也在对手面前暴露了自己, 这是个偶然的情节。但由于他偶然杀死了波洛涅斯, 加深了他的悲剧。他被国王派到英国去送死, 他偶然拆开了国王写给英王的密信, 从而延长了他的悲剧命运。他与雷欧提斯比剑, 剑尖上带毒也是偶然性的因素。偶然性的因素使他的悲剧结局得以一步步地实现。这种命运的作用使我们觉得他的悲剧中的人物被冥冥之中的命运之神操纵着, 不管人物如何挣扎, 最后仍然逃脱不了命运的掌握。但若仔细分析哈姆雷特的“犹豫”与“彷徨”, 结合当时英国社会的历史现状, 就不难看出, 作为一个刚刚接受新兴资产阶级思想的封建王国的王子, 其人文思想是很难实现的。

在王权、等级被国家视为圭臬, 甚至被平民视为天然合理的背景下, 哈姆雷特的“生而平等、天赋人权”的理想怎能不被视为异端邪说, 其最终的悲剧命运必然会通过一连串的“偶然性”表现出来。正如恩格斯所说:“这就是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这个悲剧的基调决定了人物毁灭的必然性。但必然性的因素又是与偶然性的因素融会交织在一起的, 没有偶然性的因素, 这种必然性是不可能实现的。偶然性的情节和必然性的情节交织, 产生了人物的悲剧, 导致了人物的毁灭。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正是这些偶然性的情节起到了加深戏剧效果, 渲染悲剧气氛的作用。对于《哈姆雷特》的分析, 可以加深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普遍性认识。作品的艺术性和作品的思想性是同样重要的, 我们不能单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性而忽视作品的艺术性, 更不能把思想性当成是政治的范本。用政治代替艺术, 用政治的眼光观照人物性格, 那样会把审美评价变成政治法庭。按照政治的价值观念, 一个人物身上愈是集中地体现本阶级的阶级特性和政治利益, 就愈符合政治理想, 就愈有价值。但政治理想并不等于审美理想, 政治价值观念也并非就是艺术的审美价值观念。用政治价值观念代替审美价值观念, 最终必然导致要求人物性格的政治理想化, 这正是许多人物形象从美学意义上不能成功的原因。因而我们在分析莎士比亚的作品的思想性的同时, 更要注意他的作品的艺术性, 注意他的作品的审美价值, 注意他的戏剧情节和人物性格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 1 ] 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下) [ Z ]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 23, 24, 36, 31, 26.

[ 2 ] 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 [ Z ]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9 . 363, 362, 364.

[ 3 ] 爱克曼. 歌德谈话录[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 4 ] 杨周翰. 莎士比亚评论汇编[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 5 ] 纪怀民, 等. 马克思文艺论著选评[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 6 ] 朱光潜. 悲剧心理学[M]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相关文章

  • [蜀相]说课稿.doc
  • <蜀相>说课稿 阳山中学 高二语文组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 <蜀相>选自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学习这册教材有利于学生对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查看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 ...查看


  • 美学与艺术鉴赏.绘画艺术专题+doc
  • 绘画艺术专题 第一节: 绘画艺术概说 第二节: 绘画的艺术特质 第三节: 西方绘画审美特征 第四节: 中国绘画审美特征 第五节: 其他绘画鉴析 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 ...查看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诗歌与散文 1.对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 ...查看


  • 高考阅读题戏剧部分学案
  • 戏剧学案 主备:张兆红 审核:辛青 裴俊奎 时间:09.11.19 考纲解读 戏剧阅读近几年高考试题中还没有出现过,但新课程标准对这种文体的阅读均提出明确的要求,考生对这种文体的阅读方法也应有所了解.考纲的要求是: 1.对作品的分析综合-- ...查看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1
  •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 ...查看


  • 莎士比亚戏剧选读
  • 莎士比亚,这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一生创作了37部戏剧,为世人熟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仲夏夜之梦><奥赛罗>等经典剧作被世界各国一次次地搬上了银幕和舞台.学习& ...查看


  • 文学概论(超全整理笔记)
  • 第四章课后题 1. 掌握文学种类.文学体裁.戏剧冲突.戏剧情景.悲剧.喜剧.随笔等概念. 文学种类:种类是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或特点划分的关于研究对象的门类.文学作品门类众多,如诗歌.散文.小说等.把某几种文学作品综合起来而冠以某种名称,这就 ...查看


  • 学前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 <学前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 专业课 课程代码: 14401405 课程学时:36 学分: 2 适用专业: 师范本科学前教育专业 开课时间: 一 年级 二 学期 开课单位: 教育学院 大纲执笔人: 大纲审定人: 是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