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2008、12、

一、散文的特点:

散文是指同小说、戏剧、诗歌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取材广泛,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谓„神不散”是指用明确的立意统领全篇,放得开,收得拢。(有叙事和抒情两类) ....

二、鉴赏散文方法:

(1)吟咏诵读,使我们最直接地感悟语言,获得语感。

(2)抓关键字词的理解,把握句意乃至整段、整篇语脉。

(3)重视分析艺术手法。需从修辞、表现手法(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常用的表现手法)、风格特色等方面,理解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三、答题思路: ⒈时间与季节的特征

首先要抓住景物特征: ⒉地域与风俗的特征

⒊景物与动物独具的特征

景物的特征就是表现出一时一地的景物与它时它地景物的不同之处。 .....

第二读散文最不能丢的是把握“红线穿珠”。找准将一个个事件这个“珍珠”穿起来的“红线”。整体感知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线索:

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

有的是标题,有的在开头,

有的是文章反复出现的短语或句子。

第三赏析关键字词、语句。

品味散文的语言是鉴赏散文的基础。

散文语言上各具特色,有的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出优美的画面。有的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崇高人生境界的热烈追求。有的语言凝练含蓄、形象生动,情理相谐,意境深广,对于这些不同特色的散文语言,要进行鉴赏品味,就必须注意一定的方法。

1、赏析文中所喜欢的句子

①从修辞手法上分析;(修辞的作用)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

②从语言风格上(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③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

④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

⑤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色彩搭配,动静结合); ⑥化用古典诗句,四字成语,引用古诗。要点:突出特点,增强文章趣味性、 生动性,更有文学色彩;

⑦从表现手法上:对比或衬托。

2、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突出事物特点;

拟人:赋于某物以人的性格感情(喜怒哀乐等);

排比: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

夸张:突出所描绘的事物或情境的特点(程度);

设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对偶:句式整齐,押韵。

四、散文阅读训练:

(一)纸鹤

[美]多尔·K·弗雷特

①那年我受聘于耶鲁大学,负责教初等物理。这门课是所有大一学生的

必修课,他们刚刚走出高中校门,对大学老师的授课方式还不适应。不但理科基础差的学生上这门课觉得吃力,就连基础好的学生也觉得困难重重。

②上到第三堂课,繁难的定理和公式越来越多,学生们也越来越沮丧。

课后,一个叫吉姆的大男孩对我说:‚弗雷特博士,我的理想是当个作家,以后用到物理知识的可能性很小,我只要及格就满足了。但这门课实在太难了,我担心连及格都不可能。您有什么建议吗?‛我想了想,对吉姆说:‚我有个办法能让大家学好这门课,让我准备准备,下次告诉你们。‛

③回家后,我在一本日本杂志里找到一篇教人如何叠纸鹤的图解加说明,

给每个学生复印了一份。第四堂课的时候,我把复印件发给学生。‚今天大家的任务是按杂志上的说明每人叠一只纸鹤。‛

④我的学生都不懂日文。一拿到复印件,他们的脸上都写满了疑惑。吉

姆和几个大嗓门带头抱怨起来。‚这是什么文字?‛‚我一个字也看不懂!‛‚教授,这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他们大概以为我神经出了毛病。‚不,我很清醒,这是一项课堂作业。‛我笑着解释,‚我们都遇到过看起来莫测高深的事物:复杂的电器说明书、税务报表、汽车保险合同……这些东西都超出我们所熟悉的范围,它们让人手足无措,让人糊涂,甚至让人害怕。我们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要绕开它们——就像这门物理课,是不是?‛

⑤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表示认同。我接着说:‚但生活中有些障碍是绕不开

的,我们只能硬着头皮,一步步走过去。渐渐地,你会发现它们不但没有想的那么难,而且还挺有意思——这就是探索的乐趣。如果耶鲁只能教给你一件事,我希望那件事是探索的乐趣。‛

⑥听了我的话,同学们安静了下来,研究起折纸鹤的方法来。他们自然

而然地结成小组,人群中不时发出一声‚啊哈‛,我知道又一个难关被攻克了。每前进一小步,大家的信心便提高一节。很快,就连抱怨得最厉害的人也加入了讨论。快下课的时候,每个学生面前都出现了一只彩色的纸鹤,教室里顿时显得生气盎然。我问:‚你们现在还觉得折纸鹤很难学吗?‛大家七嘴八舌地

回答:‚开始不知道从哪儿下手,觉得难,一步步做下来就不觉得难了。‛‚其

实光靠图解,不看文字也能学。‛‚大家一起研究容易多了。‛

⑦ ‚很好,这正是我想让你们明白的道理,‛我满意地说,‚你们没有日

文基础,开始以为自己根本不可能理解杂志上的说明,也不可能学会折纸鹤。其实只要我们放下恐惧心理,不怕失败,坚持往前走,总能到达终点。另外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也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⑧那堂课以后,我发现大家的兴致明显提高了,不但上课气氛活跃,而

且在课下还自发组成了学习小组。期末成绩总评,包括吉姆在内,所有同学都顺利过关。寒假前两天,我在办公桌上发现一张卡片和一个装满纸鹤的玻璃罐。卡片上写道:‚这些纸鹤是那天的作业。‘折纸鹤’让我们受益匪浅。大家决定

把它们收集起来,借以表达对您的感激之情。‛卡片署名是‚初等物理课上的全体同学‛。

⑨就这样,每学期第一堂物理课上让学生折纸鹤,成了我的传统,办公

桌上装纸鹤的玻璃罐也越来越多,甚至连外系的人都听说物理系有一个专门收集纸鹤的教授,看着这些五彩缤纷的纸鹤,我总会想起教过的孩子们。希望他们能永远记住自己在耶鲁大学折的那只纸鹤。

15.请简要说说第①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2分)

答:

16.阅读○4—○6段,请写出在折纸鹤这节课上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限两字

词语)(4分)

答:

17答:

18.你如何看待世界著名的耶鲁大学的物理课上,开学之初竟然教学生学习折

(二)秋叶心飘

作者:蔓葭生

⑴可能是阴雨的日子太长了,要往回弥补弥补,今天天气格外的好,惹得我的心也像这天气一样晴朗、明净。也便有了心情去观赏窗外的景色。

⑵透过阳台上的窗玻璃能清晰地看到小区甬路边的几棵法国梧桐。桐叶在西斜的阳光照射下一洗往日的阴郁,清亮得逼人的眼,泛着逗人的淡绿色,这可是只有在春天才能见到的色彩。这时候一丝风也没有,阳光像是一双修长的手,在轻轻地弹奏出轻快的舞曲,我的心也不禁飘动起来。在这一树的淡绿中有一两点的黄色特别地扎眼,那是几片开始发黄的叶子,我这才意识到秋天已经到了。再过几天就该是飘叶如雨,叶舞秋风的时节了。甬路东边的一棵叶子已近于全黄,颜色从浅绿到浅黄再到深黄最后到枯黄,像是一树彩旗在秋阳里招摇,这是只有秋天才有的颜色。枯槁的色泽皱纹般爬上梢头,树下已经零落地缀了一些枯叶。我没有看到叶子是怎样掉落的,它们或许是像蝴蝶一样,但不是翩翩地,而是像受了伤一样,努力而徒劳地舞动着翅膀想再飞起来,直到没了一丝气力。我想一片叶子就是一片割不断的无奈吧。

⑶再往远处看,只要能看到的地方也还是一样的桐树,一样的色彩。不知为什么,城市也和农村一样都是一木独秀。在老家,现在是泡桐一统天下,柏树是不用说了,就是楸树、榆树也像是被割断了遗传基因链,只存在人们的记忆中了。城市还好点,在公园里还能找到不属于法国梧桐的木本植物,我想那该属于二级保护了吧。再过一百年,除了这两种树木外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树种存在。我感觉有些乏味。

⑷蓦然,我的眼前一亮。在这淡绿和枯黄中间还有着一片深绿,那是一树

卵圆形的叶子,在这深秋里油油地绿着,底下的叶子有的还泛着点深红色。它就在楼下,两棵法国梧桐中间靠近平房的一侧。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揉揉眼再看,没错,那叶子和法桐掌形的叶子明显的不同,是虽在深秋仍充满着生机的叶子,油绿而肥厚的叶子间还稀稀地挂着几个金黄的果子,灯笼一样。是柿叶,我一阵惊喜,真不敢相信在这到处是法桐的城市怎么会有柿树呢?我忙跑下楼去看个究竟,这才发现它确实是一树柿叶。是发现,因为它虽然就在楼下,一抬眼就能看见,我也曾无数次地站在阳台上向下望,今天却是第一次发现它的存在。它那虽在深秋还充满着生机的浓绿色彩和法桐缺乏营养一样的淡绿比起来是太出色,也太神奇了,我还能说什么呢?

⑸对柿叶我是一点都不陌生的。在山里的几年,每到秋霜初降的时候,山

脚下一树树的柿叶便红起来,像是一团艳红的火焰,又像是一个个燃烧着的火把。它曾给过我多少美好的遐想啊!就是有了它我才知道秋天实际上是火红的、是热烈的。它那舞动着的色彩是秋天的灵魂凝成的,即使飘落它们也会像一群觅食的鸟儿从枝头飞下,那样轻快、飘逸。

⑹谁说秋天是悲寂的呢,那是因为他没有看到柿叶,没有看到火炬一样的

柿树。

⑺每年深秋,一树树的柿叶都会烧起来,把整个季节烧得通红。

⑻奇怪,就是这么一棵神奇的特立超群的树站在我眼前,就是这么一树红

红的柿叶在我眼前勃勃地燃烧,这么多年我怎么就没能发现呢?每年它火炬一样红起来的时候我都干什么了?

⑼一个哲人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莫非是我

的眼睛欺骗了我?仔细一想,有道理,却也并不对。每天上下班我都会从楼底下经过,就是这棵树底下我也不知走过多少次,没准经过的时候还会有意无意地伸手摸一下呢。别的树我都能历历在目,这棵高一点;那棵像是没发育起来的孩子;还有那棵,主枝和侧枝没有明显区别像是孪生的兄弟,它岂能独自隐身不经我视线的扫描?

⑽看起来欺骗我的不是眼睛,而是我自己的心。每天上下班都走一条同样

的路线,看到的都是同一种树,同一种景,什么也没有变化,自己的心也便逐渐麻木起来,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我的心也像这秋天的桐叶一样枯黄了,飘落了。我在不知不觉间关上了自己心灵的窗户,让一棵本来鲜活的心冬眠起来,看到什么也不再去体悟,去思想,这个本来鲜活的世界已不能再激起一丝的波澜。于是,这棵茁茁的柿树也一次次从我的眼前闪过,不留一丝的痕迹。我忽视了它的存在,也错过了一种美丽,一种曾经那样感动过我的美丽。我就这样堕落了。

⑾秋叶飘飘。

⑿秋叶可以飘落,心却不能飘落。因为生命虽然美丽,世界虽然美丽,但

一棵飘落的心却是怎么也品味不到这美丽的。

⒀感谢你,我的柿叶,你让我在这个飘叶的季节拣起了一棵飘落的心。

14.通读全文,完成下面填空。(2分)

文章的线索是:雨过天晴,观赏桐叶;;

展开联想; ;获得人生启迪。

15.文中赞美柿树叶子“那舞动着的色彩是秋天的灵魂凝成的”。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答: 。

16.第⑤段结尾赞美柿叶“即使飘落它们也会像一群觅食的鸟儿从枝头飞下,那样轻快、飘逸。”找出前文与这句话形成鲜明对比的语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答: 。

17.读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体会,拣最突出的一点(可以是内容、语言、写作手法以及你所得到的某一方面的启发。)谈一谈(不少于150字)。(3分)

红、热烈,充满朝气与活力。因此才说它“是秋天的灵魂凝成的”。(本题满分

气力。(本题满分2分。多抄前面的,扣1分;多抄后面的不扣分。)

言通顺1分。)

(三)心泉

①初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我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寻找‚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凝神倾听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地流向远方。从此,这一涧清泉,便淌在了我生命的最深处。

②泉是古诗文中极富韵致的意象。漫步在唐诗宋词明清小品里,耳畔不时传来冷冷的泉声,眼前晃动的是一溪甘冽鲜洁的清泉,以及观泉、听泉者的身影。这身影,杂夹着青石、鸟影、梅枝,掺和些月光、清风、松色。

③我曾许多次在旅途中邂逅泉,泉水像那些绿色透明的藤蔓,不时地从脚下的石缝里爬出,从头顶的峭壁上挂下来,或滴珠,或一线,或几绺,或成瀑。它在大地上漫步行走时,随时随地会把不同形状的山体的不同情态,用水质的声音演奏出来,像琴,像笛,像钟,像磐。发出的铮铮泉水声是人间最美的音乐。立于澄澈的泉边,让泉水映照着身影,我掬泉浣面,饮泉入腹,以泉为镜,发现微涩的 一张脸已‚水色‛丰足。

④东山魁夷说:“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遮蔽了它的声音。”人生的生存秩序——结婚、生子、柴米油盐等等淹没了它的身影。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好,失也好,最要紧的是心间不能没有一泓清泉。清泉从地层深处喷涌而出,历尽了脱胎换骨的磨砺,只剩下一身的清白。它是尘世间最纯净的东西。从古到今,它不间断地流淌着,阅尽世间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它何曾因风霜雨雪而萎缩移易,又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适自得。眼中有泉的人,心中亦应有泉。心中有泉才能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才能做到一步一个脚印的攀登,不变心性;也才能有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心中有泉的人,一生都在用心泉浇灌真善美之花。他们为人类留下了夹着热血带着体温的生机勃勃的精神的清泉,屈子字字珠玑的楚辞;李白气概奇伟的诗歌;东坡闳肆奔放的散文;司马迁的传记,黑格尔的哲学,莎士比亚的戏剧,贝多芬的钢琴曲,梵高的绘画……这些历尽磨难的艺术家以精神的清泉赋予人类文明以尊严与高贵。也有一些心中有“圣泉”的人,以其化育万物的慈爱熔铸一个民族的精神,譬如孔子,释加牟尼,还有圣雄甘地。

⑤这些源于高贵的心灵的精神清泉,汩汩流进我的心灵,源源不断地渗入我的肌肤与内脏,在我的血管里流淌。它洗去我肺腑中的浑浊,还我以洁净;它冲刷我骨子里的怯懦,还我以刚健;它扑灭我脾脏里的躁火,还我以平和。它疏通血脉,打通经络,以便我更和谐灵敏地感应大地与天宇的生命潮汐。我呼吸天地的湛然清气与浩然正气。清泉流入我的身体,我会从心灵深处听到絮絮低语的泉声。每逢在 人生的旷野上迷失,我会观照着流泉的走向,寻找前进的方向。

⑥奔波于万丈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心中都有一汪清泉。只因尘世的琐碎,生活的纷杂,才遮掩了它的清碧透明。生命不能承受无泉之痛,真正优秀的人生更是如此。现代人的心灵缺少清泉。这种清泉是要自己去创造的,就像爱。我等凡俗之人,当用淡泊宁静的心怀澄清心泉,用心泉冲刷人欲物欲,用心泉涤尽如尘的烦扰。

⑦观照心泉,让思想走向深刻,走向纯净;倾听心泉,让生活愈加鲜活,愈加丰盈。更重要的是创造心泉,创造精神的心泉。人生之美,正在于此。 (选自《思维与智慧》)

14.本文中,作者对“泉”的感知和认识经历了哪三个阶段?(3分)

答: 。

15.第①段中,作者说:“我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请品味这句话中

“浸”字的妙处。(2分)

答: 。

16.如何理解“人生之美,正在于此”这句话?(2分)

答: 。

17.结合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联系自己阅读或欣赏过的某一文学艺术作品,谈谈它

是如何给你以精神的洗礼的。(2分)

答: 。

14.(3分)答案要点:在阅读中品味泉,在生活中追寻泉,从心灵中感

受泉。(用原文语句或自己组织语言作答均可,意思对即可,每个要点1分)

15.(2分)“浸”字既再现了月光的晶莹透明、无处不在,也写出了作

者的深深陶醉之感。(意思对即可)

16.(2分)人生之美,美在心泉。通过对心泉的创造、观照、倾听,人

们的思想、精神更加深刻纯净,生命更加鲜活丰盈,人生更加充实美丽。(意

思对即可)

17.(2分)标准:点出文学艺术作品的名称1分;简单概括其内容或主

旨,说出作品对自己精神上的正面影响,体现“洗礼”的效果1分。

(四)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清风)

①小时候,在一个小村庄里。家里穷,只有一台小小的收音机,我常拿它来听广播

剧,听小喇叭广播,还听‚星星火炬‛。偶尔有一次,‚星星火炬‛里出了个题目,大概

是怎么样才能让冰棍融化得慢一点。那时我还不太会写字,在父亲的帮助下,歪歪扭扭

地连拼音带汉字写了几种方法,装在信封里寄了出去。半个月后,我等到了穿绿色衣服

的邮递员,他给了我一封信,信里面装着一张卡片,是节目组送给我的,上面写着几句

鼓励的话。我对穿绿衣服的邮递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父亲对我说:叔叔给我们送信,

还给我们送书报。我嚷嚷着:我要订书我要订报!于是,父亲给我订了份《少年报》,从

此我的阅读生涯正式开始。

②那一年,我所有的快乐都来自这位邮递员叔叔。每天等着他来递给我一张散发着

油墨香的报纸。我会把报纸藏在书包里一整天,就像有好吃的东西藏起来没吃一样,心

里便有期盼,等到了晚上,在灯下拿出来,一个人细细地读。

③也许是看报的关系吧,我的语文成绩很不错,尤其作文受老师青睐。我们的小学

校有个大木箱,里面装点经年的《儿童时代》,因为作文写得好,老师便一本一本借给我。那时生活很苦,于我,却很快乐。母亲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小薇,你记着,书能给你想要的一切。一切是什么,那时我不知道,只知道书很神奇,能让你笑让你哭,让你觉

得前面有无数的希望在飞,让你能有千里眼和顺风耳………

④后来,我们搬离了那个小村庄来到了城市。读书的快乐一点点弱了下去,甚至,

一本新书比不过一条新裙子,比不上一次K歌的快乐,我渐渐冷落了它,它也疏离了我。

⑤直到某一天,我开始从事一份文字工作。我的文字流露出来的东西让朋友看了很

惊讶,他们说:我的文是布衣文,很纯朴,也很动人。

⑥我仔细地打量那些变成铅字的文字,它们离我那样近又那么远。隐隐约约我想起

了十几年前,小村子里的黄昏,别的孩子都在外面玩口袋,那个梳着马尾的女孩却安安

静静地坐在窗边读《海的女儿》,读郑渊洁童话,她从没想过有一天,她写的文字变成书

里的一部分,会被很多人读到。想到这些,我笑了,就这样与书重续前缘。

⑦那天,我去书店,一眼看到朴素封面的《散文》,淡青、绛紫、浅灰,暗暗的底子,

朴实无华,翻看,目光与那些清淡的文字相遇,爱不释手。

⑧浮嚣的社会里,我终于又找回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定位。干净、简约,不用华服美

饰来打扮自己:吃母亲做的咸菜、清粥,吃得津津有味;然后呢,捧一卷新书,坐于灯

下,目光与那些触动人心灵的文字相遇,人就能渐渐沉静下来。书是一种境界,与世俗

欲望皆无关系。

⑨兜兜转转,读书从童年的快乐到少年的上进又到青年的追名逐利,又到现在的感

悟,就像画了一个圆。我又回到起点,读书又可以像小时候一样带给我那么多快乐了。

⑩清人张潮在《幽梦影》里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

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这大概就是人生读书的几

个阶段吧。不过我更喜欢这句话: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腹有诗书,日子过得

是不一样的味道。

11想来,母亲说的‚书能给你想要的一切‛,未尝没有道理。吃饱穿暖有书看,这便

是读书人的一切,你说呢?

14

(3分)→感悟万千→

15. 文中多次提到读书滋味,请用横线在文中标出其中两次,并予以概括。(3分) ....

答:⑴ ⑵

16.阅读文章第⑤段,说说其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2分)

答:

17.选取所给材料中一两句名言,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母亲“书能给你想要的

一切”这句话的理解。(字数80-120之间,4分)

【材料链接】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陆游)

咬成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培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郑板桥)

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

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14.答案:苦中有乐、弱化冷落(或:冷落疏离)、爱不释手

评分:共3分,每空1分。

15.示例:

第一次:“我会把报纸藏在书包里一整天,就像有好吃的东西藏起来没吃一样,心里

便有期盼,等到了晚上,在灯下拿出来,一个人细细地读”。滋味:读书就像

美味佳肴,让人期盼,渴望独享。

第二次:老师一本一本地借我经年的《儿童文学》,“那时生活很苦,于我,却很快乐。”

滋味:物质生活贫困,而精神生活富足;读书极大地满足了我的精神需要,补

了我知识渴求中的精神空虚,给我极大希望,开拓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见识。

第三次:成年后的我“捧一卷新书,坐于灯下,目光与那些触动人心灵的文字相遇”。滋味:文字能触动人的心灵,让自己沉静,忘却世俗欲望,给我带来许多快乐。 第四次:读到清朝张潮的读书三个阶段的话后,“更喜欢这句话:布衣暖,菜根香,

读书滋味长”。滋味:读书如同穿布衣、食菜根,虽然简单、朴素,没有功名利禄,但给自己一生无穷的启迪和回味。

评分:共3分。标出横线1分;概括2分,每条1分。

16. 答案: 内容上,第⑤段写我成年后偶然发表的文章得到朋友的赞赏。这是早年阅读给我打下的文字基础,并与第③段我的作文好相呼应;也是导致下文我重拾读书的原因。结构上,承上启下。

评分:共2分。两个要点,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各1分。

17.示例:略。

评分:共4分。“观点正确”“态度鲜明”给1分;“言之有据(结合文章和所给材料

中一两句名言)”给2分;“语言表达”给1分。

(五)有没有“盈眶班”

刘心武

①在家里,我觉得我什么都不拉后,可就有一样,我一点儿都不成,就是不会‚盈眶‛!

②好比吧,我爷爷,他可是条汉子,您看他多大岁数了,三九寒天还能到玉渊潭冬泳,他要高兴起来,一笑,能震得屋里的瓶子杯子全跟着响……可那天,姑父给了他一本什么《旧京大观》,就是厚厚一大本照片儿,印的,……爷爷大晚上灯下一篇篇地翻看,看着看着,就‚(1)盈眶‛了。虽说他戴着老花镜,可让沙发边的落地灯一照,那眼里的水儿反着光,还是特明显。我过去拉他看电视,他最爱看相声嘛,那电视里的相声特别逗……他不理我倒也罢了,奶奶也嫌我多事,说是‚让老爷子心里润润去‛,润润去?润心?我不懂……

③我奶奶也一样,您说那电视里播点子什么农村失学儿童的事儿,那算什么正经节目呀,依我看,不过是动员大家伙掏钱,参加那个‚希望工程‛罢了。要说捐钱,爷爷奶奶他们早捐过了嘛,他们那点退休金,加起来还不够进一次马克西姆餐厅哩……可电视上无非是出现了几个脏脸冻手的农村娃娃,还有他们那光看得见土看不见多少砖的教室,还有中午他们就睡在那土坯桌上,等着下午上课的镜头什么的,奶奶她就‚(2)盈眶‛了。就跟我爸我妈说:‚你们也每年出三百块钱,包下一个农村失学娃儿的学费……‛荧屏上的那个农村小妞儿,直愣愣地瞪着镜头,我不过笑了几声,还没嚷出‚傻帽儿‛来,他们就都侧过脸,责备地望着我。您说这是咋回事?

④我爸‚盈眶‛的时候不多,可他也会,去年他带我去了一个叫什么‚黑土地‛的饭馆,说是让我也尝尝他们当年在‚兵团‛吃的苦──其实那些个玉米楂粥呀、贴饼子呀、老咸菜呀,一点也不苦,比家里动不动就塞给我的方便面、火腿肠香多了!他平时总说‚文革‛怎么不好,把他们一代人给耽误了什么的,可是在那饭馆里一转悠,看见

墙上挂的旧兮兮的‚军挎包‛、大草帽什么的,他就‚(3)盈眶‛了,我跟他说话时,他装听不见……您说怪不怪? ‚盈眶‛这毛病,爷爷奶奶传给了他,他却一点没传给我!

⑤当然,我现在模模糊糊认识到,‚盈眶‛不是毛病,就算毛病也是‚好毛病‛……那天我跟我妈去购物中心,出了地铁站,遇上一个残疾人,他下半身简直全没有了,用两手抓着两个木托子,移动那身子。走过他身边,他还回头看,我觉得挺逗的,就蹲下身子学了几步他那幅鸭子摆尾样,好!我妈跟我急了,一路数落我。我也急了,说:‚我犯了哪条错误了?‛咦,她最后不说话了,咬着嘴唇,居然‚(4)盈眶‛,这算哪门子事?

⑥……后来,我们家开了个家庭会议,他们说,我会笑,也会哭,包括大哭、泼哭、嚎哭……可就是不会‚盈眶‛!我说我有时觉得委屈也会默默地流泪,或者小声地哭,那时眼眶子里的水儿也挺丰富的,可是他们说那都不是‚盈眶的境界‛,后来我就听见爷爷说:‚真该给他送到一个专门的‘盈眶班’‛里去学学……

⑦您说,真有开‚盈眶班‛的吗?得交多少学费?要是一二百就够,那不用他们掏钱,我自个儿攒的没准儿就够……我该到哪儿报名去呢?

16.文中四处写“盈眶”,有着不同的内涵,请把你自己的理解写在下面横线上。(3分)

(1)爷爷“盈眶”:爷爷对儿时生活的怀念。

(2)奶奶“盈眶”:奶奶

(3)爸爸“盈眶”:爸爸

(4)妈妈“盈眶”:妈妈

17.(1)从全文内容看,“盈眶的境界”指的是什么?(2分)

(2)文章结尾写道“我该到哪儿报名去呢?”,这句话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2

分)

18.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过类似文中那样的“盈眶”经历,请把你的经历写在下面

(不超过100字)。(5分)

□□□□□□□□□□□□□□□□□□□□□□□□□□□□□□□□□□□□□□□□□□□□□□□□□□□□□□□□□□□□□□□□□□□□□□□□□□□□□□□□□□□□□□□□□□□□□□□□□□□□

16.(2)对农村失学儿童的关爱;

(3)对兵团(插队)艰苦生活的感慨(追忆);

(4)对我不尊重残疾人的言行感到失望(伤心、难过)

(3分,每空1分,意思正确即可)

17.(1)要点:因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感动而流泪。(2分,意思正确即可)

(2)示例:表现“我”意识到“盈眶”的重要,但又不知怎样“盈眶”的困惑(苦恼、

矛盾等)。(2分,意思正确即可)

18.示例:在校运会4×100米接力比赛中,我们班跑最后一棒的李明同学不慎摔倒了,但他忍痛爬了起来,奋力冲向终点,为我们班夺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看到运动员们赛后相拥而泣,我“盈眶”了。(5分,其中“内容”3分,“语言表达”2分。)

11

散文阅读2008、12、

一、散文的特点:

散文是指同小说、戏剧、诗歌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取材广泛,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谓„神不散”是指用明确的立意统领全篇,放得开,收得拢。(有叙事和抒情两类) ....

二、鉴赏散文方法:

(1)吟咏诵读,使我们最直接地感悟语言,获得语感。

(2)抓关键字词的理解,把握句意乃至整段、整篇语脉。

(3)重视分析艺术手法。需从修辞、表现手法(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常用的表现手法)、风格特色等方面,理解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三、答题思路: ⒈时间与季节的特征

首先要抓住景物特征: ⒉地域与风俗的特征

⒊景物与动物独具的特征

景物的特征就是表现出一时一地的景物与它时它地景物的不同之处。 .....

第二读散文最不能丢的是把握“红线穿珠”。找准将一个个事件这个“珍珠”穿起来的“红线”。整体感知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线索:

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

有的是标题,有的在开头,

有的是文章反复出现的短语或句子。

第三赏析关键字词、语句。

品味散文的语言是鉴赏散文的基础。

散文语言上各具特色,有的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出优美的画面。有的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崇高人生境界的热烈追求。有的语言凝练含蓄、形象生动,情理相谐,意境深广,对于这些不同特色的散文语言,要进行鉴赏品味,就必须注意一定的方法。

1、赏析文中所喜欢的句子

①从修辞手法上分析;(修辞的作用)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画龙点睛);

②从语言风格上(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③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

④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

⑤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色彩搭配,动静结合); ⑥化用古典诗句,四字成语,引用古诗。要点:突出特点,增强文章趣味性、 生动性,更有文学色彩;

⑦从表现手法上:对比或衬托。

2、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突出事物特点;

拟人:赋于某物以人的性格感情(喜怒哀乐等);

排比: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

夸张:突出所描绘的事物或情境的特点(程度);

设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对偶:句式整齐,押韵。

四、散文阅读训练:

(一)纸鹤

[美]多尔·K·弗雷特

①那年我受聘于耶鲁大学,负责教初等物理。这门课是所有大一学生的

必修课,他们刚刚走出高中校门,对大学老师的授课方式还不适应。不但理科基础差的学生上这门课觉得吃力,就连基础好的学生也觉得困难重重。

②上到第三堂课,繁难的定理和公式越来越多,学生们也越来越沮丧。

课后,一个叫吉姆的大男孩对我说:‚弗雷特博士,我的理想是当个作家,以后用到物理知识的可能性很小,我只要及格就满足了。但这门课实在太难了,我担心连及格都不可能。您有什么建议吗?‛我想了想,对吉姆说:‚我有个办法能让大家学好这门课,让我准备准备,下次告诉你们。‛

③回家后,我在一本日本杂志里找到一篇教人如何叠纸鹤的图解加说明,

给每个学生复印了一份。第四堂课的时候,我把复印件发给学生。‚今天大家的任务是按杂志上的说明每人叠一只纸鹤。‛

④我的学生都不懂日文。一拿到复印件,他们的脸上都写满了疑惑。吉

姆和几个大嗓门带头抱怨起来。‚这是什么文字?‛‚我一个字也看不懂!‛‚教授,这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他们大概以为我神经出了毛病。‚不,我很清醒,这是一项课堂作业。‛我笑着解释,‚我们都遇到过看起来莫测高深的事物:复杂的电器说明书、税务报表、汽车保险合同……这些东西都超出我们所熟悉的范围,它们让人手足无措,让人糊涂,甚至让人害怕。我们总是想尽一切办法要绕开它们——就像这门物理课,是不是?‛

⑤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表示认同。我接着说:‚但生活中有些障碍是绕不开

的,我们只能硬着头皮,一步步走过去。渐渐地,你会发现它们不但没有想的那么难,而且还挺有意思——这就是探索的乐趣。如果耶鲁只能教给你一件事,我希望那件事是探索的乐趣。‛

⑥听了我的话,同学们安静了下来,研究起折纸鹤的方法来。他们自然

而然地结成小组,人群中不时发出一声‚啊哈‛,我知道又一个难关被攻克了。每前进一小步,大家的信心便提高一节。很快,就连抱怨得最厉害的人也加入了讨论。快下课的时候,每个学生面前都出现了一只彩色的纸鹤,教室里顿时显得生气盎然。我问:‚你们现在还觉得折纸鹤很难学吗?‛大家七嘴八舌地

回答:‚开始不知道从哪儿下手,觉得难,一步步做下来就不觉得难了。‛‚其

实光靠图解,不看文字也能学。‛‚大家一起研究容易多了。‛

⑦ ‚很好,这正是我想让你们明白的道理,‛我满意地说,‚你们没有日

文基础,开始以为自己根本不可能理解杂志上的说明,也不可能学会折纸鹤。其实只要我们放下恐惧心理,不怕失败,坚持往前走,总能到达终点。另外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也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⑧那堂课以后,我发现大家的兴致明显提高了,不但上课气氛活跃,而

且在课下还自发组成了学习小组。期末成绩总评,包括吉姆在内,所有同学都顺利过关。寒假前两天,我在办公桌上发现一张卡片和一个装满纸鹤的玻璃罐。卡片上写道:‚这些纸鹤是那天的作业。‘折纸鹤’让我们受益匪浅。大家决定

把它们收集起来,借以表达对您的感激之情。‛卡片署名是‚初等物理课上的全体同学‛。

⑨就这样,每学期第一堂物理课上让学生折纸鹤,成了我的传统,办公

桌上装纸鹤的玻璃罐也越来越多,甚至连外系的人都听说物理系有一个专门收集纸鹤的教授,看着这些五彩缤纷的纸鹤,我总会想起教过的孩子们。希望他们能永远记住自己在耶鲁大学折的那只纸鹤。

15.请简要说说第①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2分)

答:

16.阅读○4—○6段,请写出在折纸鹤这节课上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限两字

词语)(4分)

答:

17答:

18.你如何看待世界著名的耶鲁大学的物理课上,开学之初竟然教学生学习折

(二)秋叶心飘

作者:蔓葭生

⑴可能是阴雨的日子太长了,要往回弥补弥补,今天天气格外的好,惹得我的心也像这天气一样晴朗、明净。也便有了心情去观赏窗外的景色。

⑵透过阳台上的窗玻璃能清晰地看到小区甬路边的几棵法国梧桐。桐叶在西斜的阳光照射下一洗往日的阴郁,清亮得逼人的眼,泛着逗人的淡绿色,这可是只有在春天才能见到的色彩。这时候一丝风也没有,阳光像是一双修长的手,在轻轻地弹奏出轻快的舞曲,我的心也不禁飘动起来。在这一树的淡绿中有一两点的黄色特别地扎眼,那是几片开始发黄的叶子,我这才意识到秋天已经到了。再过几天就该是飘叶如雨,叶舞秋风的时节了。甬路东边的一棵叶子已近于全黄,颜色从浅绿到浅黄再到深黄最后到枯黄,像是一树彩旗在秋阳里招摇,这是只有秋天才有的颜色。枯槁的色泽皱纹般爬上梢头,树下已经零落地缀了一些枯叶。我没有看到叶子是怎样掉落的,它们或许是像蝴蝶一样,但不是翩翩地,而是像受了伤一样,努力而徒劳地舞动着翅膀想再飞起来,直到没了一丝气力。我想一片叶子就是一片割不断的无奈吧。

⑶再往远处看,只要能看到的地方也还是一样的桐树,一样的色彩。不知为什么,城市也和农村一样都是一木独秀。在老家,现在是泡桐一统天下,柏树是不用说了,就是楸树、榆树也像是被割断了遗传基因链,只存在人们的记忆中了。城市还好点,在公园里还能找到不属于法国梧桐的木本植物,我想那该属于二级保护了吧。再过一百年,除了这两种树木外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树种存在。我感觉有些乏味。

⑷蓦然,我的眼前一亮。在这淡绿和枯黄中间还有着一片深绿,那是一树

卵圆形的叶子,在这深秋里油油地绿着,底下的叶子有的还泛着点深红色。它就在楼下,两棵法国梧桐中间靠近平房的一侧。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揉揉眼再看,没错,那叶子和法桐掌形的叶子明显的不同,是虽在深秋仍充满着生机的叶子,油绿而肥厚的叶子间还稀稀地挂着几个金黄的果子,灯笼一样。是柿叶,我一阵惊喜,真不敢相信在这到处是法桐的城市怎么会有柿树呢?我忙跑下楼去看个究竟,这才发现它确实是一树柿叶。是发现,因为它虽然就在楼下,一抬眼就能看见,我也曾无数次地站在阳台上向下望,今天却是第一次发现它的存在。它那虽在深秋还充满着生机的浓绿色彩和法桐缺乏营养一样的淡绿比起来是太出色,也太神奇了,我还能说什么呢?

⑸对柿叶我是一点都不陌生的。在山里的几年,每到秋霜初降的时候,山

脚下一树树的柿叶便红起来,像是一团艳红的火焰,又像是一个个燃烧着的火把。它曾给过我多少美好的遐想啊!就是有了它我才知道秋天实际上是火红的、是热烈的。它那舞动着的色彩是秋天的灵魂凝成的,即使飘落它们也会像一群觅食的鸟儿从枝头飞下,那样轻快、飘逸。

⑹谁说秋天是悲寂的呢,那是因为他没有看到柿叶,没有看到火炬一样的

柿树。

⑺每年深秋,一树树的柿叶都会烧起来,把整个季节烧得通红。

⑻奇怪,就是这么一棵神奇的特立超群的树站在我眼前,就是这么一树红

红的柿叶在我眼前勃勃地燃烧,这么多年我怎么就没能发现呢?每年它火炬一样红起来的时候我都干什么了?

⑼一个哲人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莫非是我

的眼睛欺骗了我?仔细一想,有道理,却也并不对。每天上下班我都会从楼底下经过,就是这棵树底下我也不知走过多少次,没准经过的时候还会有意无意地伸手摸一下呢。别的树我都能历历在目,这棵高一点;那棵像是没发育起来的孩子;还有那棵,主枝和侧枝没有明显区别像是孪生的兄弟,它岂能独自隐身不经我视线的扫描?

⑽看起来欺骗我的不是眼睛,而是我自己的心。每天上下班都走一条同样

的路线,看到的都是同一种树,同一种景,什么也没有变化,自己的心也便逐渐麻木起来,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我的心也像这秋天的桐叶一样枯黄了,飘落了。我在不知不觉间关上了自己心灵的窗户,让一棵本来鲜活的心冬眠起来,看到什么也不再去体悟,去思想,这个本来鲜活的世界已不能再激起一丝的波澜。于是,这棵茁茁的柿树也一次次从我的眼前闪过,不留一丝的痕迹。我忽视了它的存在,也错过了一种美丽,一种曾经那样感动过我的美丽。我就这样堕落了。

⑾秋叶飘飘。

⑿秋叶可以飘落,心却不能飘落。因为生命虽然美丽,世界虽然美丽,但

一棵飘落的心却是怎么也品味不到这美丽的。

⒀感谢你,我的柿叶,你让我在这个飘叶的季节拣起了一棵飘落的心。

14.通读全文,完成下面填空。(2分)

文章的线索是:雨过天晴,观赏桐叶;;

展开联想; ;获得人生启迪。

15.文中赞美柿树叶子“那舞动着的色彩是秋天的灵魂凝成的”。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答: 。

16.第⑤段结尾赞美柿叶“即使飘落它们也会像一群觅食的鸟儿从枝头飞下,那样轻快、飘逸。”找出前文与这句话形成鲜明对比的语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答: 。

17.读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体会,拣最突出的一点(可以是内容、语言、写作手法以及你所得到的某一方面的启发。)谈一谈(不少于150字)。(3分)

红、热烈,充满朝气与活力。因此才说它“是秋天的灵魂凝成的”。(本题满分

气力。(本题满分2分。多抄前面的,扣1分;多抄后面的不扣分。)

言通顺1分。)

(三)心泉

①初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我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寻找‚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凝神倾听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地流向远方。从此,这一涧清泉,便淌在了我生命的最深处。

②泉是古诗文中极富韵致的意象。漫步在唐诗宋词明清小品里,耳畔不时传来冷冷的泉声,眼前晃动的是一溪甘冽鲜洁的清泉,以及观泉、听泉者的身影。这身影,杂夹着青石、鸟影、梅枝,掺和些月光、清风、松色。

③我曾许多次在旅途中邂逅泉,泉水像那些绿色透明的藤蔓,不时地从脚下的石缝里爬出,从头顶的峭壁上挂下来,或滴珠,或一线,或几绺,或成瀑。它在大地上漫步行走时,随时随地会把不同形状的山体的不同情态,用水质的声音演奏出来,像琴,像笛,像钟,像磐。发出的铮铮泉水声是人间最美的音乐。立于澄澈的泉边,让泉水映照着身影,我掬泉浣面,饮泉入腹,以泉为镜,发现微涩的 一张脸已‚水色‛丰足。

④东山魁夷说:“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遮蔽了它的声音。”人生的生存秩序——结婚、生子、柴米油盐等等淹没了它的身影。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好,失也好,最要紧的是心间不能没有一泓清泉。清泉从地层深处喷涌而出,历尽了脱胎换骨的磨砺,只剩下一身的清白。它是尘世间最纯净的东西。从古到今,它不间断地流淌着,阅尽世间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它何曾因风霜雨雪而萎缩移易,又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适自得。眼中有泉的人,心中亦应有泉。心中有泉才能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才能做到一步一个脚印的攀登,不变心性;也才能有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心中有泉的人,一生都在用心泉浇灌真善美之花。他们为人类留下了夹着热血带着体温的生机勃勃的精神的清泉,屈子字字珠玑的楚辞;李白气概奇伟的诗歌;东坡闳肆奔放的散文;司马迁的传记,黑格尔的哲学,莎士比亚的戏剧,贝多芬的钢琴曲,梵高的绘画……这些历尽磨难的艺术家以精神的清泉赋予人类文明以尊严与高贵。也有一些心中有“圣泉”的人,以其化育万物的慈爱熔铸一个民族的精神,譬如孔子,释加牟尼,还有圣雄甘地。

⑤这些源于高贵的心灵的精神清泉,汩汩流进我的心灵,源源不断地渗入我的肌肤与内脏,在我的血管里流淌。它洗去我肺腑中的浑浊,还我以洁净;它冲刷我骨子里的怯懦,还我以刚健;它扑灭我脾脏里的躁火,还我以平和。它疏通血脉,打通经络,以便我更和谐灵敏地感应大地与天宇的生命潮汐。我呼吸天地的湛然清气与浩然正气。清泉流入我的身体,我会从心灵深处听到絮絮低语的泉声。每逢在 人生的旷野上迷失,我会观照着流泉的走向,寻找前进的方向。

⑥奔波于万丈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心中都有一汪清泉。只因尘世的琐碎,生活的纷杂,才遮掩了它的清碧透明。生命不能承受无泉之痛,真正优秀的人生更是如此。现代人的心灵缺少清泉。这种清泉是要自己去创造的,就像爱。我等凡俗之人,当用淡泊宁静的心怀澄清心泉,用心泉冲刷人欲物欲,用心泉涤尽如尘的烦扰。

⑦观照心泉,让思想走向深刻,走向纯净;倾听心泉,让生活愈加鲜活,愈加丰盈。更重要的是创造心泉,创造精神的心泉。人生之美,正在于此。 (选自《思维与智慧》)

14.本文中,作者对“泉”的感知和认识经历了哪三个阶段?(3分)

答: 。

15.第①段中,作者说:“我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请品味这句话中

“浸”字的妙处。(2分)

答: 。

16.如何理解“人生之美,正在于此”这句话?(2分)

答: 。

17.结合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联系自己阅读或欣赏过的某一文学艺术作品,谈谈它

是如何给你以精神的洗礼的。(2分)

答: 。

14.(3分)答案要点:在阅读中品味泉,在生活中追寻泉,从心灵中感

受泉。(用原文语句或自己组织语言作答均可,意思对即可,每个要点1分)

15.(2分)“浸”字既再现了月光的晶莹透明、无处不在,也写出了作

者的深深陶醉之感。(意思对即可)

16.(2分)人生之美,美在心泉。通过对心泉的创造、观照、倾听,人

们的思想、精神更加深刻纯净,生命更加鲜活丰盈,人生更加充实美丽。(意

思对即可)

17.(2分)标准:点出文学艺术作品的名称1分;简单概括其内容或主

旨,说出作品对自己精神上的正面影响,体现“洗礼”的效果1分。

(四)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清风)

①小时候,在一个小村庄里。家里穷,只有一台小小的收音机,我常拿它来听广播

剧,听小喇叭广播,还听‚星星火炬‛。偶尔有一次,‚星星火炬‛里出了个题目,大概

是怎么样才能让冰棍融化得慢一点。那时我还不太会写字,在父亲的帮助下,歪歪扭扭

地连拼音带汉字写了几种方法,装在信封里寄了出去。半个月后,我等到了穿绿色衣服

的邮递员,他给了我一封信,信里面装着一张卡片,是节目组送给我的,上面写着几句

鼓励的话。我对穿绿衣服的邮递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父亲对我说:叔叔给我们送信,

还给我们送书报。我嚷嚷着:我要订书我要订报!于是,父亲给我订了份《少年报》,从

此我的阅读生涯正式开始。

②那一年,我所有的快乐都来自这位邮递员叔叔。每天等着他来递给我一张散发着

油墨香的报纸。我会把报纸藏在书包里一整天,就像有好吃的东西藏起来没吃一样,心

里便有期盼,等到了晚上,在灯下拿出来,一个人细细地读。

③也许是看报的关系吧,我的语文成绩很不错,尤其作文受老师青睐。我们的小学

校有个大木箱,里面装点经年的《儿童时代》,因为作文写得好,老师便一本一本借给我。那时生活很苦,于我,却很快乐。母亲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小薇,你记着,书能给你想要的一切。一切是什么,那时我不知道,只知道书很神奇,能让你笑让你哭,让你觉

得前面有无数的希望在飞,让你能有千里眼和顺风耳………

④后来,我们搬离了那个小村庄来到了城市。读书的快乐一点点弱了下去,甚至,

一本新书比不过一条新裙子,比不上一次K歌的快乐,我渐渐冷落了它,它也疏离了我。

⑤直到某一天,我开始从事一份文字工作。我的文字流露出来的东西让朋友看了很

惊讶,他们说:我的文是布衣文,很纯朴,也很动人。

⑥我仔细地打量那些变成铅字的文字,它们离我那样近又那么远。隐隐约约我想起

了十几年前,小村子里的黄昏,别的孩子都在外面玩口袋,那个梳着马尾的女孩却安安

静静地坐在窗边读《海的女儿》,读郑渊洁童话,她从没想过有一天,她写的文字变成书

里的一部分,会被很多人读到。想到这些,我笑了,就这样与书重续前缘。

⑦那天,我去书店,一眼看到朴素封面的《散文》,淡青、绛紫、浅灰,暗暗的底子,

朴实无华,翻看,目光与那些清淡的文字相遇,爱不释手。

⑧浮嚣的社会里,我终于又找回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定位。干净、简约,不用华服美

饰来打扮自己:吃母亲做的咸菜、清粥,吃得津津有味;然后呢,捧一卷新书,坐于灯

下,目光与那些触动人心灵的文字相遇,人就能渐渐沉静下来。书是一种境界,与世俗

欲望皆无关系。

⑨兜兜转转,读书从童年的快乐到少年的上进又到青年的追名逐利,又到现在的感

悟,就像画了一个圆。我又回到起点,读书又可以像小时候一样带给我那么多快乐了。

⑩清人张潮在《幽梦影》里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

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这大概就是人生读书的几

个阶段吧。不过我更喜欢这句话: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腹有诗书,日子过得

是不一样的味道。

11想来,母亲说的‚书能给你想要的一切‛,未尝没有道理。吃饱穿暖有书看,这便

是读书人的一切,你说呢?

14

(3分)→感悟万千→

15. 文中多次提到读书滋味,请用横线在文中标出其中两次,并予以概括。(3分) ....

答:⑴ ⑵

16.阅读文章第⑤段,说说其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2分)

答:

17.选取所给材料中一两句名言,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母亲“书能给你想要的

一切”这句话的理解。(字数80-120之间,4分)

【材料链接】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陆游)

咬成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培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郑板桥)

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

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14.答案:苦中有乐、弱化冷落(或:冷落疏离)、爱不释手

评分:共3分,每空1分。

15.示例:

第一次:“我会把报纸藏在书包里一整天,就像有好吃的东西藏起来没吃一样,心里

便有期盼,等到了晚上,在灯下拿出来,一个人细细地读”。滋味:读书就像

美味佳肴,让人期盼,渴望独享。

第二次:老师一本一本地借我经年的《儿童文学》,“那时生活很苦,于我,却很快乐。”

滋味:物质生活贫困,而精神生活富足;读书极大地满足了我的精神需要,补

了我知识渴求中的精神空虚,给我极大希望,开拓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见识。

第三次:成年后的我“捧一卷新书,坐于灯下,目光与那些触动人心灵的文字相遇”。滋味:文字能触动人的心灵,让自己沉静,忘却世俗欲望,给我带来许多快乐。 第四次:读到清朝张潮的读书三个阶段的话后,“更喜欢这句话:布衣暖,菜根香,

读书滋味长”。滋味:读书如同穿布衣、食菜根,虽然简单、朴素,没有功名利禄,但给自己一生无穷的启迪和回味。

评分:共3分。标出横线1分;概括2分,每条1分。

16. 答案: 内容上,第⑤段写我成年后偶然发表的文章得到朋友的赞赏。这是早年阅读给我打下的文字基础,并与第③段我的作文好相呼应;也是导致下文我重拾读书的原因。结构上,承上启下。

评分:共2分。两个要点,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各1分。

17.示例:略。

评分:共4分。“观点正确”“态度鲜明”给1分;“言之有据(结合文章和所给材料

中一两句名言)”给2分;“语言表达”给1分。

(五)有没有“盈眶班”

刘心武

①在家里,我觉得我什么都不拉后,可就有一样,我一点儿都不成,就是不会‚盈眶‛!

②好比吧,我爷爷,他可是条汉子,您看他多大岁数了,三九寒天还能到玉渊潭冬泳,他要高兴起来,一笑,能震得屋里的瓶子杯子全跟着响……可那天,姑父给了他一本什么《旧京大观》,就是厚厚一大本照片儿,印的,……爷爷大晚上灯下一篇篇地翻看,看着看着,就‚(1)盈眶‛了。虽说他戴着老花镜,可让沙发边的落地灯一照,那眼里的水儿反着光,还是特明显。我过去拉他看电视,他最爱看相声嘛,那电视里的相声特别逗……他不理我倒也罢了,奶奶也嫌我多事,说是‚让老爷子心里润润去‛,润润去?润心?我不懂……

③我奶奶也一样,您说那电视里播点子什么农村失学儿童的事儿,那算什么正经节目呀,依我看,不过是动员大家伙掏钱,参加那个‚希望工程‛罢了。要说捐钱,爷爷奶奶他们早捐过了嘛,他们那点退休金,加起来还不够进一次马克西姆餐厅哩……可电视上无非是出现了几个脏脸冻手的农村娃娃,还有他们那光看得见土看不见多少砖的教室,还有中午他们就睡在那土坯桌上,等着下午上课的镜头什么的,奶奶她就‚(2)盈眶‛了。就跟我爸我妈说:‚你们也每年出三百块钱,包下一个农村失学娃儿的学费……‛荧屏上的那个农村小妞儿,直愣愣地瞪着镜头,我不过笑了几声,还没嚷出‚傻帽儿‛来,他们就都侧过脸,责备地望着我。您说这是咋回事?

④我爸‚盈眶‛的时候不多,可他也会,去年他带我去了一个叫什么‚黑土地‛的饭馆,说是让我也尝尝他们当年在‚兵团‛吃的苦──其实那些个玉米楂粥呀、贴饼子呀、老咸菜呀,一点也不苦,比家里动不动就塞给我的方便面、火腿肠香多了!他平时总说‚文革‛怎么不好,把他们一代人给耽误了什么的,可是在那饭馆里一转悠,看见

墙上挂的旧兮兮的‚军挎包‛、大草帽什么的,他就‚(3)盈眶‛了,我跟他说话时,他装听不见……您说怪不怪? ‚盈眶‛这毛病,爷爷奶奶传给了他,他却一点没传给我!

⑤当然,我现在模模糊糊认识到,‚盈眶‛不是毛病,就算毛病也是‚好毛病‛……那天我跟我妈去购物中心,出了地铁站,遇上一个残疾人,他下半身简直全没有了,用两手抓着两个木托子,移动那身子。走过他身边,他还回头看,我觉得挺逗的,就蹲下身子学了几步他那幅鸭子摆尾样,好!我妈跟我急了,一路数落我。我也急了,说:‚我犯了哪条错误了?‛咦,她最后不说话了,咬着嘴唇,居然‚(4)盈眶‛,这算哪门子事?

⑥……后来,我们家开了个家庭会议,他们说,我会笑,也会哭,包括大哭、泼哭、嚎哭……可就是不会‚盈眶‛!我说我有时觉得委屈也会默默地流泪,或者小声地哭,那时眼眶子里的水儿也挺丰富的,可是他们说那都不是‚盈眶的境界‛,后来我就听见爷爷说:‚真该给他送到一个专门的‘盈眶班’‛里去学学……

⑦您说,真有开‚盈眶班‛的吗?得交多少学费?要是一二百就够,那不用他们掏钱,我自个儿攒的没准儿就够……我该到哪儿报名去呢?

16.文中四处写“盈眶”,有着不同的内涵,请把你自己的理解写在下面横线上。(3分)

(1)爷爷“盈眶”:爷爷对儿时生活的怀念。

(2)奶奶“盈眶”:奶奶

(3)爸爸“盈眶”:爸爸

(4)妈妈“盈眶”:妈妈

17.(1)从全文内容看,“盈眶的境界”指的是什么?(2分)

(2)文章结尾写道“我该到哪儿报名去呢?”,这句话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2

分)

18.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过类似文中那样的“盈眶”经历,请把你的经历写在下面

(不超过100字)。(5分)

□□□□□□□□□□□□□□□□□□□□□□□□□□□□□□□□□□□□□□□□□□□□□□□□□□□□□□□□□□□□□□□□□□□□□□□□□□□□□□□□□□□□□□□□□□□□□□□□□□□□

16.(2)对农村失学儿童的关爱;

(3)对兵团(插队)艰苦生活的感慨(追忆);

(4)对我不尊重残疾人的言行感到失望(伤心、难过)

(3分,每空1分,意思正确即可)

17.(1)要点:因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感动而流泪。(2分,意思正确即可)

(2)示例:表现“我”意识到“盈眶”的重要,但又不知怎样“盈眶”的困惑(苦恼、

矛盾等)。(2分,意思正确即可)

18.示例:在校运会4×100米接力比赛中,我们班跑最后一棒的李明同学不慎摔倒了,但他忍痛爬了起来,奋力冲向终点,为我们班夺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看到运动员们赛后相拥而泣,我“盈眶”了。(5分,其中“内容”3分,“语言表达”2分。)

11


相关文章

  • 九年级语文第一课
  • 新学期初中语文学习规划 随着盎然的春意在不经意间对北京城的袭击,可爱的同学们已经都开始进入下学期的学习.学习之初,杂事相对较多:刚刚接触到下册的课本,大家心中往往也诸多新奇.忙乱期过后,在各类事务都开始迈入正轨之时,就是时候要静下心来针对自 ...查看


  • 语文新初三试卷分析
  • 启航教育学生心理研究中心-学业分析鉴定部 2011 年启航教育暑期培训阶段统考 八升九语文入学测试分析表 分析教师:邢秋霞 一.本试卷为自编九年级衔接语文试卷,试卷涉及的知识大多为已经接触过的,有部分为九年 级的新知识,目的是为了让九年级学 ...查看


  • 2010年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初三组初赛试题分析
  • 2010年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初三组初赛试题分析 2010-11-25 01:19:47| 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贴近生活 注重能力 --2010年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初三组初赛试题分析 铁山一中 陈 建 2010年全 ...查看


  • 一起走过的日子--致初三[散文欣赏]
  • 初三,给了我们吃苦的勇气,培养了我们挑战困难的能力,练就了我们持之以恒的毅力:初三,教会了我们思考,放飞了我们的理想,也让我们理解了什么是实力. 走过初三,我们知道前面的路不是一条.我们不会盲从,我们不会都挤上同一条路.无论上高中还是考职高 ...查看


  • 新初三辅导计划
  • 初二升初三语文暑假辅导计划 (一)辅导内容: 1.重点对文言文.现代文阅读.写作全方面进行细化地掌握与巩固,让学生完全掌握原来学习语文也有"模式"可套. 2.系统复习初中段知识框架,以中考重难点知识为主要方向,提前备考. ...查看


  • 我校集体备课的一点具体做法:
  • 跨越三重门 --2010河北中考语文备考研讨 李锦奎 初三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计划 为了扎实有效地完成复习任务,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我们初三语文组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结合我校民主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要求,力争中考语文 ...查看


  • 2012-2013第一学期初三期末语文名著题部分
  • 名著题篇 北京市17区县2012-2013学年度初三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总 01东城区 8. 名著阅读(3分) 古典小说<水浒>善于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例如通过林冲与高俅父子及其帮凶的矛盾冲突,刻画了林冲对待 ...查看


  • 初三语文教学的困惑
  • 初三语文教学的困惑 根据11月24日教研活动时问卷调查整理,也许能引发大家一些深思,也许我们能够共同寻找到一些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基础部分 1.学生在词语运用方面的能力普遍薄弱,丢失严重.教师不可能将所有词语逐词分析,这一类型题该怎样去抓 ...查看


  • 初三语文名著阅读导引
  • 初三语文名著阅读导引 教学大纲中推荐初中生阅读的文学名著:小说<西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 年>.<钢铁是怎样炼成 ...查看


热门内容